模糊次弱 Urysohn 空间

模糊次弱 Urysohn 空间

一、模糊次弱Urysohn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祁首铭[1](2021)在《不同认知负荷下考虑驾驶人生理特征的行车风险辨识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驾驶安全一直是交通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车联网与智能汽车的逐渐发展,车辆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目前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全自动驾驶,必然会出现人机共驾这一混行场景,导致新的交通安全问题。为了提高道路安全水平,需要全面掌握驾驶人的生理特征、驾驶状态从而有效地辨识行车风险,在事故发生前进行有效预警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深入挖掘驾驶人生理特征进而有效辨识风险,有利于提高行车安全性,也可为完善驾驶辅助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设计了实车驾驶实验并采集到驾驶人的眼动、脑电特征指标和车辆运行指标数据。在驾驶过程中设计了不同难度的认知负荷任务,通过驾驶人在计算不同难度数学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认知负荷,实现正常驾驶状态与认知负荷任务下驾驶状态的对比。针对驾驶人的视觉特征,主要研究了不同认知负荷作用下驾驶人视觉注视与转移特征。运用熵值法宏观分析驾驶人的视觉注视特征;通过马尔科夫理论构建视线转移一步和二步转移概率矩阵,分析了驾驶人在正常驾驶状态和不同认知负荷下视线转移特征;总结出不同认知负荷作用下视觉与认知注意力之间的竞争关系,从视觉的角度对不同认知负荷下行车安全进行研究。针对驾驶人的脑电特征,将采集得到的脑电信号先经过独立成分分析去除眼电干扰,再采用连续小波变换进行信号分解与重组,得到五个不同频段的脑电信号。对不同驾驶状态下五个频率波段的幅值特征、显着性和信号复杂度进行研究,并通过功率谱密度绘制脑电地形图,研究各频率信号在不同认知负荷作用下脑电图分布规律、事件相关谱扰动和试次间相干指数。对各通道资源占用规律进行总结,从脑电的视角分析了认知负荷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基于脑电指标对驾驶人生理特征指数进行量化,通过门控循环单元网络模型对五个脑电指标进行训练,得到驾驶人的注意力指数和放松度指数作为生理特征量化指标。在模型的构建中,对超参数进行初步设定,通过对比不同激活函数、优化器优化算法、初始学习率和隐藏层神经元数目对模型进行优化。选取与所构建模型具有同结构和超参数的长短时记忆网络网络模型、循环神经网络模型以及优化后的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构建模型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基于脑电信号对驾驶人生理特征的量化。最后综合考虑了车辆间的冲突风险和驾驶人自身生理特征诱发的行车风险并进行辨识。在车辆冲突风险的辨识方法中,通过VISSIM的场景校准与二次开发,匹配仿真实验环境与路试试验的交通环境,并利用多车运行数据的结果对智能驾驶人模型进行校准和参数标定,计算得到ITTC,作为车辆冲突风险的辨识指标。在由驾驶人自身生理特征引发的行车风险辨识中,将包括注意力指数、放松度指数、瞳孔直径等在内的六个因素作为风险辨识指标,应用模糊贝叶斯网络方法构建风险辨识模型。同时,论文还建立了针对上述两种类型风险的预警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行车安全性。对行车风险进行有效辨识并预警,及时发现驾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对于降低交通事故数量,提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推动车内驾驶辅助系统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研究的成果也可以为交通管理者提供政策和理论支持,对加强驾驶人相关管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孙卓越[2](2021)在《红庆河煤矿煤体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红庆河煤矿作为我国西部典型强动压矿井,近年来冲击事件频发,对矿井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产生极大影响。在红庆河煤矿冲击事件中,具有冲击倾向性的煤体为冲击地压提供了良好储能载体,大采深带来的高地应力提供了较高静载,顶板断裂提供了较强动载。本文以红庆河煤矿为研究背景,运用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等手段,研究冲击倾向性煤体动态力学特性,目的在于探究冲击失稳破坏机理,也可为冲击地压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基于红庆河煤矿煤体受高静载和强动载共同作用,设计了三维动静组合加载方式,从强度与变形特征、能量耗散特征和破坏特征三方面研究冲击倾向性煤体在三维动静组合加载下的动态力学特性;基于红庆河煤矿受冲击事件发生前大量低幅值载荷频繁扰动和冲击事件发生时高幅值载荷单次冲击的特点,设计了“循环弱冲击+单次强冲击”的分级循环冲击加载方式,研究冲击倾向性煤体在分级载荷多轮次冲击作用下的动态力学特性;针对霍普金森压杆试验中缺乏研究冲击倾向性煤体合理试样长径比的现状,通过理论分析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给出了冲击倾向性煤体的合理试样长径比。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研究了三维动静组合加载下的应变率效应。动态峰值应力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效应,随应变率增加呈乘幂函数关系增长;动态峰值应变、动态最大应变均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效应,随应变率增加呈线性关系增长;动态割线模量和第二类割线模量均未表现出应变率效应。随入射能增加,反射能、透射能、破碎耗能均呈线性关系增长;试样破碎耗能随应变率增加呈乘幂函数关系增长;破碎耗能密度随冲击气压增加呈增大趋势。破坏形态具有显着的应变率效应,随应变率增加,试样破碎程度呈增大趋势。(2)将应变率效应与长径比效应解耦,研究了三维动静组合加载下的长径比效应。结果表明:相同应变率下动态峰值应力随试样长径比增加而增大,表现出与静态条件相反的长径比效应;相同应变率下动态峰值应变随试样长径比增加而减小,动态最大应变随试样长径比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试样长径比增大,反射能在入射能中占比逐渐增加,透射能占比逐渐减小,破碎耗能占比基本在20%左右;对于同一冲击气压水平,破碎耗能密度随长径比增大而减小。破坏形态具有显着的长径比效应,随长径比增加,试样破坏形式由张拉破坏向压剪破坏演化。(3)基于应力均匀假定、动态应力平衡条件、动态力学参数离散性及试样加工难易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给出霍普金森压杆试验冲击倾向性煤体合理试样长径比为0.8。(4)研究了分级循环冲击加载下的动态力学特性。循环弱冲击和单次强冲击动态峰值应力均随弱冲击次数增加而减小;割线模量随冲击次数增加呈降低趋势。累积弱冲击吸收能和单次强冲击吸收能均与弱冲击次数正相关;试样吸能效率与试样波阻抗密切相关;总破碎耗能随弱冲击次数增加而增大;破碎耗能平均占比在30%左右;试样破碎程度随弱冲击次数增加而逐渐增大,破坏形式由张拉破坏向张拉-压剪复合型破坏演化。

张瑞[3](2021)在《中国西南地区近千年高分辨率纹层石笋记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千年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的对比研究,对分析当前气候变暖背景下亚洲夏季风的演变过程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我国学者在近千年气候变化的研究中贡献了大量高分辨率石笋记录,这为该时段的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针对中世纪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MWP)、小冰期(Little Ice Age,LIA)和现代暖期(Current Warm Period,CWP)的划分,各阶段亚洲夏季风的演变模式以及各阶段亚洲夏季风的控制机制一直存在争议。此外,近百年来亚洲夏季风的减弱也是季风研究中十分重要的方向,人类活动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模糊。以上问题的解决,对近千年来亚洲夏季风的研究具有很大帮助,也对未来亚洲夏季风的预测提供依据。本文以采自中国西南地区(重庆市酉阳自治县)天坑洞的石笋TK22-1为研究对象,利用精确的230Th测年和石笋荧光纹层定年技术以及氧同位素指标建立了近千年来高分辨率亚洲夏季风演变历史。同时利用纹层定年技术对LIA的开始阶段进行纹层计年,为之后LIA开始过程的标定提供参考。通过与高分辨率气候重建指数、气象观测结果和全球多种古气候记录进行对比研究,本文对亚洲夏季风在近千年来的演变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近千年来,亚洲夏季风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强度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两种模态:模态1,在中国西南部地区,MWP时期亚洲夏季风最强,LIA和CWP前期亚洲夏季风较弱;模态2,在中国南部地区,CWP时期亚洲夏季风最强,MWP时期亚洲夏季风强度与LIA时期相近。(2)在年代际尺度上,天坑洞石笋TK22-1δ18O序列记录了9个显着的弱季风事件。MWP和CWP时期,弱季风事件与太阳辐射减弱和北半球降温事件发生时间相近,这表明太阳辐射的显着下降对季风强度影响较大。LIA时期,亚洲夏季风与太阳辐射存在一定差异,该时期大气环流的变化可能对亚洲夏季风影响较大。(3)天坑洞石笋TK22-1δ18O记录表明,LIA开始阶段为1340~1460 AD时期,纹层定年的相对年龄为119±2年。此外,MWP至LIA的转换阶段期间,亚洲夏季风强度持续减弱,并伴随两阶段的明显变化。该阶段亚洲夏季风的演变与太阳活动的两阶段减弱,以及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的持续偏负等受到北大西洋海温降低及其所导致的海冰面积扩大的影响。(4)近百年来亚洲夏季风存在明显的减弱趋势,同时伴有两次显着的弱季风事件。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不容忽视。

钱家裕[4](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月饼老字号品牌的精准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等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消费者产生的数据与日俱增甚至呈现爆发的,大数据时代已然而至。在此大背景下,品牌的设计发生着质变,相较于品牌设计传播日益凸显的弊端,品牌设计与传播从设计策略、设计形象上进行精准的优化。大数据背景下的品牌精准设计,是数据驱动领域与品牌设计领域的融合与创新,能够帮助企业主提供更准确的品牌策略、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设计方案、优化设计及传播资源配置和打造更先进的品牌设计与品牌体验,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品牌价值的提升。老字号品牌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增速,我国老字号品牌渐渐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在品牌经营中保持“惯性思维”,以传统做法对待当下市场竞争,沿用模糊的策略;在视觉设计方面调性刻板、要素传统或表现乏味。这些弱势表现都使得传统老字号品牌淡出主流消费市场,有些甚至被市场淘汰。本文以大数据为研究背景,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法,以月饼老字号品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大数据品牌精准设计的创新案例进行剖析,与国内月饼老字号品牌进行对比借鉴,归纳出痛点和总结出大数据精准设计创新老字号品牌设计的方法论和模式。老字号被认为在设计策略、品牌形象方面是不足的。接着“对症下药”详细论述了各方面痛点的解决方法并佐以文献理论、品牌案例的支撑。最后本文以月饼老字号品牌为例子展开进行设计实践,利用大数据精准设计的方法优化月饼老字号品牌设计,通过大数据应用于设计调研的方法提供科学的设计调研分析,拆解需求、构建画像建立体验旅程等手段,精准地输出品牌设计方案,重塑具体月饼品牌的形象并验证实践论文的观点和建议。

朱迪[5](2020)在《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测度及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上海市开办一家企业的时间是35天,而她附近的合肥市则需42天才能创办一家企业,她们两地如此相近,两个地区的营商环境却如此不同。有的地区市场化进程较快,而有的地区市场化进程缓慢。在回答地区营商环境和市场化程度差异这一永恒主题过程中,有别于已有文献从资本投入等分析视角。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有理由认为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形成地区营商环境和市场化程度差距的主要动因。由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差异,地区间有着不同的市场化程度与营商环境,最终形成中国区域和企业不同的经济绩效。制度性交易成本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社会秩序,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地区实行的是开放权利社会秩序,中等地区实行的是相对次弱的权利半开放型社会秩序,高制度性交易成本地区形成的是权利有限准入社会秩序。基于上述客观现实,本文将试图回答以下四个主要层面问题:(1)什么是制度性交易成本?(2)中国区域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到底有多高?与已有的两部测算制度性交易成本着作—《2008中国营商环境》、《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研究结果是否竞相一致?(3)制度性交易成本与营商环境、市场化程度之间的异同,成本上升对营商环境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4)中国政府当下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政策,如“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是否帮助企业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不同区域中的行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多高?它们之间存在的差距有多大?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认为我国制度性交成本较高,但具体有多高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说清楚。作为一项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解经济绩效差异的重要工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制度性交易成本进行综合测算和系统性分析。测算的前提是明确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分析框架首先是对制度性交易成本进行界定(界定);其次在制度性交易成本界定的基础上进行测算,鉴于目前关于制度性交易成本测算已有两部着作,一部是《营商环境报告》,另一部是《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本文把制度性交易成本与这两部着作分别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异性和共性,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构建指标进行测算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低程度(区域间成本测度及差异比较);再其次对不同行业和股权性质下的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区域中不同行业和不同股权性质的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低程度,运用DID模型识别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实施对制度性交易成本影响(区域中的行业制度成本估算与差异比较);最后并运用扎根理论得出相应的降低对策(降低对策)。具体而言,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文明确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业因制度性因素而产生的不合理成本,制度工具包括冗长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管制措施,涉企收费、企业进入管制成本、政企关联支出、政府管制成本等都属于制度性交易成本范畴。从宏观层面来看,制度性交易成本具体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未能理顺,各环节体制引发障碍带来的成本,例如行业垄断成本、不合理的税费负担等均属于这类成本。从微观层面来看,理性经济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管制企业市场经济行为,在法制不完全健全条件下,经济人有可能增加行政审批事项,当存在行政审批事项与管制行为过多时,就会产生制度性交易成本。这类成本突出表现为行政审批过程中项目偏多、程序数目复杂等,例如政商关联支出、企业进入规制成本均属于这类范畴。第二,在接受“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业因制度性因素而产生的不合理成本”这一概念基础上,从宏微观经济事后表现层面构建指标体系,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综合测算出中国31个省份制度性交易成本指数。测算后发现指数呈现降低趋势,制度性交易成本指数整体降低幅度从1997年8.41%降低到2014年的7.9%。从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发达省份制度性交易成本最低,综合指数是7.55,相对次弱的是中部地区(8.41),再次是东北地区(8.45),制度性交易成本指数最高的是经济欠发达西部地区(8.63)。这与《2008中国营商环境报告》、《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这两部研究成果相吻合,即市场化程度高、营商环境好的地区就是制度性成本指数低的地区。并运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发现制度性交易成本与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制度性交易成本每下降1%,我国市场化总体程度提高1.307%。只有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才会明显改善地区间的营商环境和市场化程度。第三,本文供给侧改革中的“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出台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区域中不同行业和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低程度。将2015年作为一个时间临界点,运用“三去一降一补”政策识别敏感型行业和非敏感型行业成本差异。研究发现敏感类行业成本高于非敏感型行业成本,民营企业承担的制度成本高于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政策出台之前,处理组承担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均值比对照组均值高出0.163,政策出台之后成本均值高出0.022。说明供给侧改革明显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尤其是降低了竞争性行业类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幅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递减趋势。其中各行业在不同的区域间,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低程度存在差异,在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地区,垄断性行业类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更低,高制度性交易成本地区各行业承担的成本普遍高于低等类地区。说明无论竞争性还是垄断性行业在制度环境好的地区,制度成本更低。第四,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之所以存在较大差距,深层次原因在于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的地区大多推行的是“坏”制度,实行的是一种有限准入秩序,所以这类地区大多经济相对落后。处于中等类制度性交易成本地区实行的是一种相对次弱半开放准入秩序,所以属于折中状态。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类地区使用的是一种“强”制度,这类地区实行的是一种权利更加开放准入社会秩序。总之,实行开放准入社会秩序大多数是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地区,这类地区经济较发达,政府与市场关系较为完善,含有较少的行政干预和垄断,企业更能自由进入和退出。

施旖旎[6](2018)在《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当代中国的住房问题进行探讨,不能脱离对当代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运作形态以及市场主体的行动逻辑的研究和理解,而住房投资现象正是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而有效的窗口。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中,住房投资者常被称为“炒房客”,也常被描述成助长房价、击垮实体经济的“害群之马”。然而,住房投资的机会来源和行动者的行动策略等主体经验却长期被忽视。本研究试图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住房投资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中发生的,如何得以发生及以怎样的方式发生?具体来说,住房投资机会是怎样衍生出来的,是怎样被投资者们所认知的,在限购背景下,隐性机会是怎样变成显性行动的,其作用机制有哪些,投资目标的达成意味着什么。基于对22位住房投资者进行的观察和深度访谈,以及对开发商、银行、中介公司等相关领域行动者的访谈,本研究集中呈现了从投资机会来源到投资目标达成的过程。同时,对投资机会隐现的宏观社会背景即中国住房市场的形成、变迁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从社会分化和市场风险的角度探讨了可能的社会后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城市土地生产资料由国家独占且“经营型”地方政府有足够动力经营城市的背景下,市场无法发挥出使价格达到平衡的功能,大城市的人口增加与住房需求的增加,无法刺激更多的土地供应,行政调控使得住房市场陷入一个“房价上涨—限制需求—夯实价格—限制解除—房价上涨”的循环。供给与需求的尖锐矛盾与浮于表面的行政调控相结合,促成了“政策市”与“福利房”的产生。第二,在投资机会的认知方面,社会网络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强关系和权威性“超弱关系”发挥着关键促进作用,表现在投资信息的提供、住房投资合法性的建构以及策略的提供方面。在投资目标达成过程中,制度内外涌现了丰富的资源和策略信息,这不仅来源于政府部门为城市发展留下的口子、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以及政府代理人对规则的“灵活”执行和主动利用,也来源于开发商所生产的排斥与笼络机制,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的支持与通融,还来源于中介公司在促进成交和加速回款等方面的帮助。在各正式组织后台活动的“万能的担保公司”,将各利益主体进行匹配与撮合,为组织代理人的个人创收提供可能,同时也为组织的责任规避提供出口。与此同时,住房投资者们在家庭内外动员相关资源,择机采取与其他行动主体的合作策略或使用“弱者的武器”,以达成投资目标。在关系资源的动员方面,关系人的特征同质性与关系强度同时发挥作用,观念同质性与身份同质性是关系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研究还表明,住房投资者内部表现出一定的阶层差异,尤其在资源动员能力和所承受风险大小方面。第三,住房投资者与其他市场主体的行动看似理性,但这些行动的集合结果却是非理性的。限购背景下,政府、开发商和银行对“优质市民”、“优质业主”和“优质客户”的选择,意外地使得“优质”投资者成为“福利房”的购房人群,解构了限购政策的初衷,进而将使社会阶层得以再生产,不正常的市场得以再生产,加剧房地产市场的危机。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大量的投资需求为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和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市场的实际运行使得调控政策脱离初衷,对现有的治理逻辑、土地制度和住房政策提出挑战。本研究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来研究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和社会后果,有助于拓展住房投资的已有理论解释,也丰富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研究主题的已有研究成果。对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行动的考察,特别是关于房地产市场主体行动逻辑的探讨,将为探索转型期房地产市场的秩序转型提供重要的经验资料,并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住房政策提供学理依据。

吴晶晶[7](2017)在《基于微表情识别的专家推理系统》文中指出人脸面部表情包含着复杂的内在情感,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一直是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与模式识别等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随着计算机运算性能的提升,算法不断改进,人机交互已经部分实现从依赖于鼠标、键盘和显示触摸屏等这些传统的外设向基于多媒体方式的图像、音频和视频的转变。表情识别中具有很大识别难度和研究意义的微表情,可以更加真实反馈人的心理意图和生理需求。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即将进入老龄化阶段,无论对社会还是家庭以及个人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护理和监护将是一个繁重而耗时的劳动。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老龄化人数最多的国家,达到1.5亿以上。然而,我国与老龄化相关的产业还十分落后,很难满足社会老龄化对相关服务的需求。构建一套自动化程度高且具有智能推理和远程监控操作的医疗专家推理系统十分必要且迫切。因此,在智能康复护理床平台上,打造一款能够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系统十分有意义。系统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测并识别用户的微表情,将微表情作为其心理活动和生理需求的重要依据。通过存储有大量专家经验和知识的专家推理系统,对用户微表情进行专家级的推理,作出符合用户真实需求的决策。第一,高速视频流中截取图像并保存,经过对图像预处理,采用Ada Boost-Haar算法对视频中人脸进行识别和标定,并把捕捉的人脸图像作为微表情识别的源图像,采用PCA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构建微表情特征空间,对源图像进行微表情识别,同时获得微表情主要表现部位的参数,即眼睛和嘴巴的开度值。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同样做微表情识别,与PCA主成分分析算法做对比。第二,建立以微表情为输入量的专家推理系统,获取专门领域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模拟该领域专家的决策过程,采用神经网络专家推理系统机制,由专家系统推理机、数据库和解释器等共同组建成一个专家推理系统。第三,搭建硬件系统和编写软件系统,硬件系统主要包含海康威视高速视频监控摄像头、局域网、计算机、下位机控制系统和机器人床;软件系统主要包含人脸捕捉模块、微表情识别模块和专家推理系统模块,以及各模块之间接口的对接关系。系统搭建完成之后,通过实验完成对系统设计的调试、验证和优化。

侯冬梅[8](2017)在《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对通用规范汉字的构形属性问题进行研究。它属于现代汉字学的研究范畴,以《通用规范汉字表》的8105字为研究对象。基于现代汉字的特点和字理分析、形素分析、汉字结构拓扑分析等有关汉字构形分析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现代汉字的直观构形理论。它是以一般系统论为基础,采用上下文无关文法的描写方法,以部件、笔画间的拓扑关系为拆分依据,来分析现代汉字构形的理论,并在拆分过程中用系统论思想防止对汉字字形拆分的随意性。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构建现代汉字直观构形分析与描写体系的理论构想。这是在直观构形理论下对现代汉字的整字、部件、笔画三级构形单位进行全面、系统描写的构形体系。在通过实验验证了现代汉字直观构形分析与描写体系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基础上,利用该体系来对通用规范汉字的构形属性进行分析与描写。为了客观描述通用规范汉字的构形属性,利用数据库技术构建了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数据库。并基于该数据库对通用规范汉字三级构形单位的属性进行特征量化分析,基于量化分析结果,我们明确了通用规范汉字的整字、部件、笔画都有严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简单来说,通用规范汉字主要有5种基本笔形、549个基础部件、8种构形模式,平均每个整字包含3个基础部件,每个基础部件包含6个笔画。具体来说,通用规范汉字整字虽然构形复杂:部件众多,层级及构形模式复杂,但规律性、倾向性明显。通用规范汉字虽然包含部件1995个,但是基础部件仅有549个,平均每个整字包含3个基础部件;合体整字虽然最多包含5个层级,但是1-3层级的合体字占优势(占95%);虽然合体整字包含472种初级构形模式、76种高级构形模式,但是只有8种高级构形模式占优势(占90%)。基础部件构形复杂:基础部件构字能力迥异,存在极值。合体字基础部件具有多功能性、多直接组合部件性、多分布层级性、多分布位置性,并且在组配合体字时会发生形变,但其规律性、倾向性明显。其中基础部件平均构字数为15个,具有组配合体字功能的基础部件占优势(占97%),合体字基础部件直接组合部件平均为20个,合体字基础部件倾向于分布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层级(占93%);只有少数基础部件(占22%)组配合体字时发生形变,其中左位置和上位置是基础部件形变的敏感位置。基础部件笔画构形复杂:附笔形内部笔形的长短、走势差异难以用言语表述,笔画顺序、基本笔形和附笔形之间的变化、笔形长短、笔画空间关系、笔画方位关系等变化多端,但是具有区别基础部件形体作用的笔画特征主要是5种基本笔形、9种附笔形和笔画顺序。笔形、笔顺可以区分70%(387个)的基础部件,而剩余30%(162个)的基础部件笔形和笔画关系复杂。而且,由于汉字的笔画、部件之间组合关系的非线性,使个体汉字的构形呈现出宜于直观(观察)、难以(形式)描述、无法(准确)言传的特点。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不但提出并验证了现代汉字直观构形理论、现代汉字直观构形分析与描写体系,明确了现代汉字整字、部件、笔画的构形属性,而且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简化字没有违背汉字的科学性,进一步界定了现代汉字学和现代词汇学的研究内容。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可以为汉字的构形属性提供形式化的描写方式,为非成字部件的命名提供依据,为汉字印刷字形规范提供素材,为汉字的整形提供借鉴,为简化字提供评价依据,为现代汉字教学提供帮助,为现代汉字手写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当然,本课题只是对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的专门研究,不涉及字义、字音等属性,而且在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的综合计量分析方面做得较为粗浅。在应用研究方面,仅提出了一些应用的方向和应用的构想,它们都尚未经过实践的验证,尚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包菊芬,杨勇[9](2015)在《省区科普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借鉴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成果,根据科普与旅游联姻的特点设计区域科普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科普旅游发展潜力—科普公益支持潜力""科普旅游发展潜力—旅游经济支持潜力"和"科普旅游发展潜力—科普旅游资源支持潜力"三种分析模型,评价和分析了不同省区发展科普旅游业的前景及可能的模式。建议各省区依据现有资源、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及公益性科普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探索差异性的商业模式促进科普与旅游的联姻,借以实现区域科普旅游产业的均衡发展。

刘利娜[10](2014)在《气象雷达中解模糊处理的实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气象雷达是大气监测的一个主要手段,但由于气象雷达的工作波长较短,在一定的发射重复频率下,可能会同时存在速度模糊和距离模糊问题。而模糊问题的存在会引起谱矩参数估计不准确,还会造成雷达难以观察和预测一些特殊的气象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气象雷达信号处理算法中解模糊的实现方法。其主要内容有:1.对气象雷达的回波特性进行讨论。分析了时域特性和频域特性,仿真构建了一种常见的气象回波高斯模型,给出了工程上常用的两种谱矩估计算法,时域PPP法和频域FFT,同时分析了这两种谱矩估计的性能,并给出实测回波图。2.对解速度模糊的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说明了判别速度模糊的方法,讨论了几种解速度模糊的方法,包括软件法、DPRF速度扩展法以及三PRF法等,其中,主要讨论了工程上常用的DPRF速度扩展法,针对在DPRF扩展速度中存在部分速度区域的再次模糊的问题,结合仿真分析,对原始的速度扩展公式作了一些相应的改进,使得修正后的速度估计公式真正解决了某一范围内存在的速度模糊的问题。3.对气象信号处理中的解距离模糊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与仿真分析。简单说明了随机相位编码法解距离模糊的原理以及其在工程实现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给出了一种改进后的SZ-2相位编码,主要讨论了SZ-2相位编码的相关技术问题,包括SZ(8/64)相位编码、FIR带阻滤波器的设计以及在解距离模糊时对于地物杂波抑制的处理技术等问题,同时进行了仿真分析,而且通过仿真将高斯自适应频域滤波与时域上四阶IIR高通椭圆滤波器抑制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得出高斯自适应频域滤波在地物杂波抑制上具有更好的效果,以及简单阐述了SZ-2相位编码的性能。本文是在实现气象雷达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分别对解速度模糊和解距离模糊采用DPRF速度扩展法和SZ-2相位编码技术,并编写了相应的DSP程序。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模糊次弱Urysohn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糊次弱Urysohn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认知负荷下考虑驾驶人生理特征的行车风险辨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驾驶人视觉特征
        1.2.2 驾驶人脑电特征
        1.2.3 认知负荷与行车风险
        1.2.4 行车风险辨识方法
        1.2.5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2.1 试验方案
        2.1.1 试验人员
        2.1.2 试验设备
        2.1.3 试验路线
        2.1.4 试验流程
        2.1.5 认知负荷试验设计
    2.2 数据处理
        2.2.1 车辆运行指标
        2.2.2 视觉特征指标
        2.2.3 脑电特征指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认知负荷下驾驶人注视与转移特征
    3.1 注视兴趣区与注视目标划分
    3.2 基于信息熵的视觉注视特征
        3.2.1 信息熵计算方法
        3.2.2 视觉注视特征
    3.3 基于马尔科夫的视线转移特征
        3.3.1 马尔科夫视线转移过程
        3.3.2 不同认知负荷下视线转移特征
        3.3.3 基于视觉的不同认知负荷对行车安全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认知负荷下驾驶人脑电频谱特征
    4.1 脑电信号去噪
        4.1.1 ICA去除眼电干扰
        4.1.2 连续小波变换下信号分解与重组
    4.2 不同频率脑电信号时频规律
        4.2.1 脑电信号幅值特征
        4.2.2 不同认知负荷下脑电信号显着性分析
        4.2.3 基于改进多尺度样本熵的脑电信号复杂度分析
    4.3 不同认知负荷下脑电图分布特征
        4.3.1 不同频率信号功率谱特征规律
        4.3.2 不同频率信号脑电地形图分布规律
        4.3.3 基于脑电的不同认知负荷对行车安全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脑电信号的驾驶人生理特征指数量化
    5.1 指数量化模型选取
        5.1.1 循环神经网络模型
        5.1.2 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
        5.1.3 门控循环单元网络模型
    5.2 指数量化模型网络构建
        5.2.1 指数量化模型网络结构
        5.2.2 指数量化模型超参数设定
    5.3 指数量化模型训练
        5.3.1 不同激活函数对比
        5.3.2 不同优化算法对比
        5.3.3 不同初始学习率对比
        5.3.4 不同隐藏层不同神经元数目对比
    5.4 指数量化模型有效性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驾驶人生理特征的行车风险辨识
    6.1 基于IDM模型的车辆冲突风险辨识
        6.1.1 VISSIM场景校准与二次开发
        6.1.2 IDM模型与参数标定
        6.1.3 车辆冲突风险辨识及阈值
    6.2 基于模糊贝叶斯的行车风险辨识
        6.2.1 模糊贝叶斯网络构建及推理
        6.2.2 车辆运行风险辨识
        6.2.3 不同认知负荷下行车风险分析
    6.3 行车风险预警方案
        6.3.1 方案设计及实施方式
        6.3.2 预警信号发布规则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考虑驾驶人生理特征的行车风险评价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红庆河煤矿煤体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次冲击加载煤岩力学特性研究
        1.2.2 循环冲击加载煤岩力学特性研究
        1.2.3 尺寸效应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煤的物理性质及静态力学特性
    2.1 煤的物理性质
        2.1.1 密度测定
        2.1.2 弹性波速测定
    2.2 煤的静态力学特性
        2.2.1 应力-应变曲线
        2.2.2 强度与变形特征
        2.2.3 破坏形态
    2.3 本章小结
3 三维动静组合加载下应变率效应和长径比效应
    3.1 地应力测试
    3.2 三维动静组合加载试验
        3.2.1 试验装置
        3.2.2 试验原理
        3.2.3 试样制备
        3.2.4 试验方案及步骤
    3.3 动态强度及变形特征的应变率效应和长径比效应
        3.3.1 试验结果
        3.3.2 动态应力-应变曲线
        3.3.3 动态峰值应力随长径比变化规律
        3.3.4 动态应变随长径比变化规律
        3.3.5 动态变形模量随长径比变化规律
    3.4 能量耗散特征的应变率效应和长径比效应
        3.4.1 冲击载荷下能量构成
        3.4.2 入射能与反、透射能、破碎耗能关系
        3.4.3 破碎耗能与冲击速率、应变率关系
        3.4.4 破碎耗能密度与长径比关系
    3.5 破碎特征的应变率效应和长径比效应
    3.6 本章小结
4 SHPB试验冲击倾向性煤体合理试样长径比分析
    4.1 基于应力均匀假定分析
    4.2 基于动态应力平衡分析
    4.3 基于动态力学参数离散性分析
    4.4 基于试样加工难易度分析
    4.5 本章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分级循环冲击加载下动态力学特性
    5.1 地音监测数据分析
    5.2 分级循环冲击加载试验
        5.2.1 试验装置及试样制备
        5.2.2 试验方案及步骤
    5.3 分级循环冲击加载下动态强度与变形特征
        5.3.1 试验结果
        5.3.2 动态应力-应变曲线
        5.3.3 动态峰值应力变化规律
        5.3.4 动态变形模量变化规律
        5.3.5 动态应变变化规律
    5.4 分级循环冲击加载下能量耗散特征
        5.4.1 累积弱冲击吸收能与弱冲击次数关系
        5.4.2 单次强冲击吸收能与弱冲击次数关系
        5.4.3 总破碎耗能与弱冲击次数关系
        5.4.4 破碎耗能占比与弱冲击次数关系
    5.5 分级循环冲击加载下破碎特征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中国西南地区近千年高分辨率纹层石笋记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意义
        1.1.2 石笋古气候研究的特点
        1.1.3 亚洲夏季风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近千年气候研究进展
        1.2.2 近千年亚洲夏季风研究进展
        1.2.3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4 前人研究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与测试
    2.1 研究区概况和样品采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构造
        2.1.3 气候条件
        2.1.4 洞穴概况
    2.2 样品测试结果
        2.2.1 石笋样品
        2.2.2 U-Th测年结果
        2.2.3 纹层定年结果
        2.2.4 氧碳同位素记录
第3章 石笋氧同位素的解译
    3.1 Hendy同位素平衡沉积检验
    3.2 重复性检验
    3.3 石笋δ~(18)O的气候解译
第4章 近千年来亚洲夏季风演变及全球对比
    4.1 近千年来亚洲夏季风演变历史
        4.1.1 百年尺度亚洲夏季风演变特征
        4.1.2 百年尺度亚洲夏季风强迫机制
        4.1.3 年代际尺度弱季风事件对比
    4.2 小冰期亚洲夏季风演变历史
        4.2.1 小冰期开始过程
        4.2.2 小冰期亚洲夏季风强迫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百年亚洲夏季风演变及全球对比
    5.1 近百年亚洲夏季风演变特征
    5.2 人类活动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大数据背景下月饼老字号品牌的精准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创新
        1.4.2 研究方法创新
    小结
第二章 大数据精准化和老字号在设计范畴的理论研究
    2.1 大数据精准设计的概述
        2.1.1 大数据的概念与特征
        2.1.2 精准设计的含义与特性
        2.1.3 结合大数据——精准设计领域的新发展
    2.2 老字号品牌的概述
        2.2.1 关于老字号品牌的价值
        2.2.2 关于老字号品牌的现状
    小结
第三章 月饼老字号品牌问题评估分析研究
    3.1 贯彻“惯性传承”思维主导的设计策略
        3.1.1“惯性传承”的品牌思维,忽视消费者感受
        3.1.2 同质化发展困局,老字号滞后于市场发展
        3.1.3 流失年轻受众,忽视青年主导市场
    3.2 固守老化的设计形象
        3.2.1“模糊”的策略定位,误导形象的设计表现
        3.2.2 调性传统老旧,留下刻板印象
        3.2.3 设计静态化及单向化,无趣且缺乏互动
    小结
第四章 以大数据精准设计方法革新月饼老字号品牌
    4.1 制定精准化的设计策略
        4.1.1 树立围绕消费者中心的创新思维
        4.1.2 竞品分析走出同质化困局
        4.1.3 推动对年轻人需求的精准挖掘
        4.1.4 围绕消费者精准定制设计策略——普瑞纳饲料品牌
    4.2 重塑崭新的设计形象
        4.2.1 精准策略定位促进形象设计
        4.2.2 设计要素精准量化远离固化形象
        4.2.3 交互化动态设计丰富品牌表现力
        4.2.4 大数据赋能品牌形象重塑——汉堡王X索尼打造“汉堡部落”
    小结
第五章 大数据精准设计革新月饼老字号品牌的设计实施
    5.1“莲香楼”的发展现状分析研究
        5.1.1 关于月饼行业现状的分析
        5.1.2“莲香楼”月饼品牌背景分析
    5.2 以大数据精准设计创新“莲香楼”月饼品牌设计
        5.2.1“莲香楼”品牌的精准设计策略
        5.2.2“莲香楼”品牌形象重塑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5)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测度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制度性交易成本内涵相关文献
        二、制度性交易成本测度文献综述
        三、制度性交易成本对经济绩效影响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基本思路及结构安排
        一、本文基本思路
        二、结构内容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说明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制度性交易成本:渊源、内涵及分析范式
    第一节 制度性交易成本概念的渊源
        一、交易成本与制度性交易成本隶属关系分析
        二、制度性交易成本概念的演进
    第二节 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内涵
        一、制度性交易成本概念解释存在分歧
        二、制度性交易成本性质—不合理成本的重新解释
        三、制度性交易成本分类
        四、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存因
    第三节 制度性交易成本分析范式的逻辑框架
        一、制度性交易成本基本定律
        二、制度性交易成本形成、过程和假设
        三、制度性交易成本:理解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范式
        四、制度性交易成本差序的制度来源
    第四节 制度性交易成本对经济制度效率的影响:两个维度
        一、制度性因素引起制度性交易成本上升
        二、成本上升影响经济制度运行效率:基于两个维度分析
    第五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三章 制度性交易成本与营商环境分析
    第一节 营商环境指数作为衡量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原因解释
        一、营商环境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紧密相关
        二、营商环境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比原因解释
    第二节 营商环境与制度性交易成本多维度比较
        一、营商环境报告简况
        二、营商环境与制度性交易成本多维度比较
    第三节 营商环境成本测算及结果对比
        一、营商环境便利指数评分方法
        二、全球营商环境测算结果比较
        三、中国营商环境现状及分省排序
        四、营商环境高、中、低指数差异的制度解释
    第四节 营商环境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关系:假设与验证
        一、营商环境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相互关系假设
        二、营商环境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相互关系验证
    第五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四章 制度性交易成本与市场化程度分析
    第一节 市场化指数作为衡量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原因解释
    第二节 市场化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方法
        一、市场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市场化程度指标测算方法
    第三节 中国各省市场化程度进展和总体排序
        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总体进展情况:1997-2014
        二、中国各省份市场化变动及总体排序
        三、区域间市场化程度差异制度之解释
    第四节 市场化程度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相互关系:假设与验证
        一、市场化程度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维度比较
        二、市场化程度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相互关系假设
        三、市场化程度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相互关系验证
    第五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五章 中国区域制度性交易成本测算及差异比较分析
    第一节 研究问题提出
    第二节 制度性交易成本测度方法回顾
        一、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直接测算方法回顾
        二、间接角度进行测算的方法回顾
    第三节 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基本指标体系构建及结果对比
        一、制度性交易成本指标构建及比较
        二、区域间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指数测算方法及结果分析
        三、制度性交易成本与营商环境和市场化指数比较分析
    第四节 区域间制度性交易成本差异的门限效应检验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三、面板平稳性检验
        四、门限检验及结果区制划分
        五、内生性检验及门限回归分析结果
        六、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六章 区域中的行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估算及降低成效比较分析
    第一节 研究问题提出
    第二节 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设定
        二、变量定义
        三、数据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平行趋势检验
        二、行业类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低程度比较:单变量估计结果
        三、政策实施对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的影响:双重差分回归结果
        四、中国区域中的行业制度交易成本差异比较分析
        五、内生性检验:工具变量法
        六、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基于企业所有制视角异质性检验
    第六节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第七章 研究结论、降低对策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降低对策及建议
        一、基于扎根理论分析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障碍
        二、扎根理论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探索性分析
        三、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对策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附表
附录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理论视角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节 重返行动者与实践
    第三节 本研究的研究框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第二节 调查地点的选择
    第三节 调查对象与方法
    第四节 调查内容与结构
第四章 机会隐现
    第一节 住房市场的重新启动
    第二节 大城市化与市场分化
    第三节 国家对市场的再介入
    第四节 政策市与福利房隐现
第五章 机会认知
    第一节 观念与经济行动
    第二节 理论自觉的体现
    第三节 社会网络的作用
    第四节 示范效应的发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涌现
    第一节 制度性的口子与漏洞
    第二节 开发商的排斥与笼络
    第三节 金融机构的增援机制
    第四节 中介公司的特殊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行动策略
    第一节 家庭内资源动员
    第二节 家庭外资源动员
    第三节 利益主体的博弈
    第四节 利益共同体生成
第八章 行为结果
    第一节 市场与阶层的再生产
    第二节 市场与社会风险积聚
    第三节 矛盾心态与深层困境
第九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思考
        一、住房投资之中国特色
        二、住房市场秩序的转型
        三、住房保障之如何可能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主要访谈对象简介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微表情识别的专家推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微表情识别方法
        1.2.2 专家推理系统的应用
        1.2.3 智能康复护理床的发展
    1.3 本文的章节安排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和章节结构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动态视频中人脸检测与标定
    2.1 引言
    2.2 基于Haar-like特征的Adaboost人脸检测算法
        2.2.1 Adaboost算法人脸检测原理
        2.2.2 Adaboost级联分类器训练流程
    2.3 基于Haar-like特征的提取和选择
        2.3.1 Haar-like特征模型提取及计算
        2.3.2 特征值的积分图计算方法
    2.4 实验设计与测试
        2.4.1 样本训练
        2.4.2 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子空间的微表情识别
    3.1 引言
    3.2 主成分分析PCA的数学原理
        3.2.1 K-L变换
        3.2.2 PCA对数据压缩机理
    3.3 基于PCA的微表情识别模型
    3.4 SVD在 PCA计算中的应用
    3.5 基于PCA的微表情识别
        3.5.1 建立微表情特征空间
        3.5.2 主成分的选择规则
    3.6 实验分析
        3.6.1 构建微表情特征子空间
        3.6.2 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微表情识别
    4.1 引言
    4.2 深度学习算法的数学模型
        4.2.1 卷积神经网络的原理
        4.2.2 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
        4.2.3 权值共享的优势
        4.2.4 样本训练的机制和过程
    4.3 实验设计
        4.3.1 样本选择和训练
        4.3.2 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专家推理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专家系统推理机制
        5.2.1 专家系统的推理过程
        5.2.2 专家推理系统的分类
    5.3 基于神经网络的专家系统
        5.3.1 神经网络的结构
        5.3.2 BP神经网络的学习机制
        5.3.3 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类型选择
    5.4 神经网络专家推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5.4.1 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训练
        5.4.2 测试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微表情专家推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引言
    6.2 系统总体设计
        6.2.1 系统流程图
        6.2.2 硬件系统搭建
        6.2.3 软件系统设计
    6.3 实验与分析
        6.3.1 系统测试
        6.3.2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范围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范围
    1.2 研究现状
        1.2.1 现有研究成果
        1.2.2 现有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汉字直观构形体系的构建
    2.1 现有汉字构形理论与构形体系
        2.1.1 现有国家规范对汉字字形认识的分歧
        2.1.2 现有汉字构形理论与构形体系概观
    2.2 现代汉字直观构形理论的提出
        2.2.1 理论假设
        2.2.2 理论内涵
        2.2.3 理论基础
        2.2.4 拆分依据
        2.2.5 描写方法
    2.3 现代汉字直观构形理论提出的理据
        2.3.1 汉字构形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2.3.2 从字理角度分析现代汉字字形的缺陷
        2.3.3 现代汉字的特殊性
        2.3.4 流俗文字学纯字形的现代汉字解构
    2.4 现代汉字直观构形分析体系的构建
        2.4.1 构建的目的
        2.4.2 体系的内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的描写
    3.1 现代汉字部件的拆分
        3.1.1 部件的界定
        3.1.2 部件和偏旁的区分
        3.1.3 部件拆分的依据
        3.1.4 部件拆分的原则
        3.1.5 部件拆分的下限
        3.1.6 部件的判定
        3.1.7 部件的分类
    3.2 现代汉字笔画的拆分
        3.2.1 笔画的界定
        3.2.2 基本笔形与从属笔形
        3.2.3 笔画拆分的依据
        3.2.4 笔画拆分的方法
        3.2.5 笔画拆分的步骤
    3.3 《通用规范汉字表》整字构形属性的描写
        3.3.1 《字表》的独体字和合体字
        3.3.2 《字表》的基础部件
        3.3.3 《字表》合体字的部件组合
        3.3.4 《字表》合体字的部件层级
        3.3.5 《字表》合体字的生成过程
        3.3.6 《字表》合体字的构形模式
    3.4 《通用规范汉字表》部件构形属性的描写
        3.4.1《字表》基础部件的构字
        3.4.2 《字表》基础部件的功能
        3.4.3 《字表》基础部件的分布
    3.5《通用规范汉字表》笔画构形属性的描写
        3.5.1 《字表》基础部件的笔画
        3.5.2 《字表》笔画的组合特点
        3.5.3 《字表》笔画的笔形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数据库的建设
    4.1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及数据库的类型
        4.1.1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4.1.2 数据库类型
        4.1.3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数据库的构建思路
    4.2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数据库的设计
        4.2.1 关系式数据库的数据结构
        4.2.2 关系式数据库数据结构的相关概念
        4.2.3 关系的性质
        4.2.4 Access“构形数据库”的表设计
    4.3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数据的入库
        4.3.1 汉字字符库设计
        4.3.2 整字生成过程信息的抽取
        4.3.3 部件构字信息的抽取
    4.4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数据库
        4.4.1 构形属性数据库“表”属性的补充与修正
        4.4.2 “Chaifen”表及其分量说明
        4.4.3 “Zhengzigouxing”表及其分量说明
        4.4.4 “Bujiangouxing”表及其分量说明
        4.4.5 “Strokegouxing”表及其分量说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的计量分析
    5.1 通用规范汉字整字构形属性的定量分析
        5.1.1 通用规范汉字的独体字与合体字
        5.1.2 通用规范汉字整字组合特点的定量分析
        5.1.3 通用规范汉字整字部件层级的定量分析
        5.1.4 通用规范汉字整字构形模式的定量分析
        5.1.5 通用规范汉字整字的构形属性
    5.2 通用规范汉字部件构形属性的定量分析
        5.2.1 通用规范汉字基础部件构字的定量分析
        5.2.2 通用规范汉字基础部件功能的定量分析
        5.2.3 通用规范汉字直接组合部件的定量分析
        5.2.4 通用规范汉字基础部件分布层级的定量分析
        5.2.5 通用规范汉字基础部件分布位置的定量分析
        5.2.6 通用规范汉字形变基础部件的定量分析
        5.2.7 通用规范汉字合体字基础部件构形属性的综合计量分析
        5.2.8 通用规范汉字部件的构形属性
    5.3 通用规范汉字笔画构形属性的定量分析
        5.3.1 通用规范汉字基础部件笔形分布的定量分析
        5.3.2 通用规范汉字重码笔顺的定量分析
        5.3.3 通用规范汉字笔画构形属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6.1 研究的意义
        6.1.1 提出并验证了纯粹的汉字字形分析理论
        6.1.2 提出并验证了现代汉字的直观构形描写体系
        6.1.3 明确了现代汉字整字、部件、笔画的构形属性
        6.1.4 证明了简化字没有违背汉字的科学性
        6.1.5 界定了现代汉字学和现代词汇学的研究内容
    6.2 研究的价值
        6.2.1 为汉字的构形属性提供了描写方式
        6.2.2 为非成字部件的命名提供依据
        6.2.3 为汉字印刷字形的规范提供素材
        6.2.4 为汉字的整形提供借鉴
        6.2.5 为简化字的评价提供依据
        6.2.6 为现代汉字的教学提供帮助
        6.2.7 为现代汉字手写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通用规范汉字合体字直观构形树图(节选)
    附录二: 数据库新造字符区位码查询表
    附录三: 通用规范汉字部件表
    附录四: 基础部件的直接组合部件表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省区科普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述评
二、“三维”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评价方法
    (三)数据来源
三、省区科普旅游发展潜力评价
    (一)评价结果
    (二)科普旅游发展潜力分布的空间格局
    (三)科普旅游发展模式分异
        1.“科普旅游资源潜力—科普旅游产业化”分析模型
        2.“旅游经济支持潜力—科普旅游产业化”分析模型
        3.“科普公益支持潜力—科普旅游产业化”分析模型
四、结论

(10)气象雷达中解模糊处理的实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解速度模糊研究状况
        1.2.2 解距离模糊研究状况
    1.3 主要内容安排
第二章 气象雷达回波特性
    2.1 概述
    2.2 气象回波信号的特性
        2.2.1 时域特性
        2.2.2 频域特性
    2.3 气象回波信号的模型与仿真
    2.4 气象回波的谱矩估计算法
        2.4.1 时域PPP估计算法
        2.4.2 频域FFT估计算法
        2.4.3 谱矩估计算法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解速度模糊实现方法
    3.1 速度模糊现象的识别
    3.2 DPRF速度扩展
        3.2.1 DPRF速度扩展原理
        3.2.2 DPRF速度扩展性能分析与修正
        3.2.3 DPRF速度扩展法的软件实现
    3.3 三脉冲重频解速度模糊
    3.4 软件法解速度模糊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解距离模糊实现方法
    4.1 解距离模糊的原理
    4.2 随机相位编码法
    4.3 SZ-2 编码的原理与技术
        4.3.1 SZ(8/64)编码
        4.3.2 凹.滤波器(PNF)
        4.3.3 SZ-2 编码中的杂波抑制
    4.4 SZ-2 编码的性能分析
    4.5 SZ-2 编码解距离模糊的软件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模糊次弱Urysohn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认知负荷下考虑驾驶人生理特征的行车风险辨识方法[D]. 祁首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红庆河煤矿煤体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 孙卓越.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3]中国西南地区近千年高分辨率纹层石笋记录研究[D]. 张瑞. 西南大学, 2021(01)
  • [4]大数据背景下月饼老字号品牌的精准设计研究[D]. 钱家裕.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测度及比较研究[D]. 朱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6]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D]. 施旖旎. 南京大学, 2018(12)
  • [7]基于微表情识别的专家推理系统[D]. 吴晶晶.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03)
  • [8]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研究[D]. 侯冬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9]省区科普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研究[J]. 包菊芬,杨勇. 旅游论坛, 2015(05)
  • [10]气象雷达中解模糊处理的实现方法研究[D]. 刘利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模糊次弱 Urysohn 空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