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豆子油搽剂治疗小儿头白癣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志波,杨素清,唐雪勇,安月鹏[1](2020)在《穿戴医用防护装备所致皮肤问题及疾病的中医药外治专家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引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疫情发生后,奋战在一线医护人员、防疫人员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因长时间穿戴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等容易引起诸多皮肤问题及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防疫工作。中华
何英滔[2](2012)在《湿疹纳米乳膏止痒抗组胺释放作用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三个不同浓度湿疹纳米乳膏外用小鼠皮肤止痒作用及对皮肤匀浆组织中组胺浓度的影响。得出止痒作用最强抑制组胺释放最佳的药物浓度,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打下基础。方法:1.止痒实验(4-氨基吡啶致痒实验)SD实验小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湿疹纳米乳膏高浓度组、中浓度组、低浓度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空白组,每组10只。先用8%硫化钠将小鼠背部脱毛,后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湿疹纳米乳膏按高、中、低三个不同浓度均匀涂布小鼠背部脱毛区域,每日两次,模型组与空白组涂等量蒸馏水。如此反复7日后,于末次给药40分钟后,在涂药部位皮下注射0.02%4-氨基吡啶溶液,观察小鼠10分钟内回头舔体次数,比较每组小鼠舔体次数计算出止痒抑制率以判断止痒效果。2.对4-氨基吡啶(4-AP)致敏小鼠皮肤组胺浓度的影响将上述止痒实验完成后的小鼠断颈脱臼处死,剪取注射部位相同面积的致敏皮肤,液氮冷冻制成皮肤组织匀浆检测总蛋白浓度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测定组胺浓度,比较各组组胺浓度值,观察各实验药物对组胺浓度的影响。结果:湿疹纳米乳膏三个不同浓度均能提高4-氨基吡啶致敏小鼠模型的痒阈值,降低皮肤组织匀浆中的组胺释放,其中以高浓度组的止痒及减少组胺释放作用最强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湿疹纳米乳膏对小鼠过敏皮肤有止痒作用,能减少过敏皮肤中组胺浓度的释放,具有良好的止痒抗过敏功效。
王淑华[3](2012)在《苦豆子中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苦豆子是产自西北地区的常用中药材,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的工业生产,而另一重要的活性物质—黄酮的研究报道较少,特别是在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面。本文首先以苦豆子种子为研究对象,根据提取技术成熟的乙醇回流法,对苦豆子种子中总黄酮的提取条件进行了单因素实验研究。以浸取剂(乙醇)浓度、浸取温度、浸取时间及料液比为主要考察因素,通过L9(34)正交实验,确定了苦豆子种子中总黄酮的优化提取工艺为:以70%乙醇溶液,按1:5的料液比,在80℃水浴的条件下浸取3小时。总黄酮的提取率为0.63%。其次,以苦豆子茎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叶绿素对苦豆子茎叶中黄酮提取的影响。不同实验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先用石油醚浸泡除去叶绿素,再进行黄酮的提取,提取率较高,为0.425%。第三,为了提高苦豆子的综合利用率,充分发挥其两个主要活性成分—生物碱和黄酮的药理作用,实验研究和探讨了协同提取苦豆子生物碱和总黄酮的工艺。第四,建立了三波长紫外可见光度法测定苦豆子总黄酮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均好,且简便易行,宜于推广。最后,设计了协同提取苦豆子中生物碱和总黄酮的工业化生产工艺,并对流程和主要设备进行了初步工艺设计计算。
笪苏荣,孙凤兰[4](2011)在《苦豆子油搽剂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是皮肤科常见疾病,易反复发作。笔者于2009年10月~2010年4月采用苦豆子油搽剂(新疆希望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并与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共选择89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8~60岁,平均32.41岁,病程2周~15月,平均4.23月;对照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21~59岁,平均33.26岁,病程1~13月,平均3.91月。
周建芹,刘芳[5](2010)在《苦豆子油搽剂治疗小儿湿疹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苦豆子油搽剂对小儿湿疹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门诊就诊的湿疹患儿,定期随诊。结果:苦豆子油搽剂治疗小儿湿疹总有效率为92.5%。结论:苦豆子油搽剂治疗小儿湿疹疗效好,副作用少,不含激素,家长依从性好,值得推广。
尚静雯[6](2004)在《苦豆子油搽剂治疗小儿头白癣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苦豆子油搽剂治疗小儿头白癣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豆子油搽剂治疗小儿头白癣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穿戴医用防护装备所致皮肤问题及疾病的中医药外治专家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穿戴医用防护装备所致常见皮肤问题及疾病的分类 |
1.1 变态反应类 |
1.2 物理类 |
1.3 感染类 |
1.4 其他类 |
2 穿戴医用防护装备所致常见皮肤问题及疾病的中医药外治 |
2.1 中医药外治原则 |
2.2 常用药物及剂型分类 |
2.2.1 溶液、洗剂类 |
2.2.2 油膏、乳膏类 |
2.2.3 散剂类 |
2.2.4 酊剂类 |
2.3 常用中医特色外治疗法 |
2.3.1 药浴疗法 |
2.3.2 塌渍疗法 |
2.3.3 火针疗法 |
2.3.4 脐部疗法 |
2.4 穿戴防护装备引起的常见皮肤问题的中医药外治 |
2.4.1 皮肤瘙痒 |
2.4.2 皮肤干燥 |
2.4.3 皮肤潮红 |
2.4.4 皮肤浸渍 |
2.4.5 皮肤勒痕 |
2.4.6 皮肤破损 |
2.5 穿戴防护装备引起的常见皮肤疾病的中医药外治 |
2.5.1 接触性皮炎 |
2.5.2 荨麻疹 |
2.5.3 汗疱疹 |
2.5.4 尿布皮炎 |
2.5.5 热性皮炎、痱子 |
2.5.6 毛囊炎 |
2.5.7 癣 |
2.6 用药注意事项: |
3 预防与调护 |
(2)湿疹纳米乳膏止痒抗组胺释放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
第一节 4-氨基吡啶致敏小鼠皮肤瘙痒实验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3 剂量选择 |
4 试验方法 |
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6 实验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小鼠过敏皮肤组胺浓度的影响 |
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 组织匀浆的制备 |
3. 考马斯亮兰法测定蛋白浓度 |
4. 组胺浓度的检测 |
4.1. 操作步骤 |
4.2. 计算 |
4.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结论 |
致谢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药外治湿疹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苦豆子中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苦豆子的主要活性成分 |
1.3 中草药的提取方法简述 |
1.4 黄酮类化合物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苦豆子生物学特性 |
2.2 苦豆子的分布 |
2.3 苦豆子的化学成分 |
2.4 苦豆子的开发现状 |
2.5 苦豆子中主要有效成分研究 |
2.6 其它成分 |
第3章 苦豆子种子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 苦豆子总黄酮测定测定方法的研究 |
3.2.1 实验原理 |
3.2.2 总黄酮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 |
3.3 苦豆子种子中总黄酮提取工艺 |
3.4 单因素实验 |
3.4.1 乙醇浓度对苦豆子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3.4.2 热浸取温度对苦豆子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3.4.3 热浸取时间对苦豆子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3.4.4 提取次数对苦豆子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3.4.5 料液比对苦豆子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3.5 正交试验 |
3.6 结果与分析 |
3.6.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2 正交设计验结果与分析 |
3.7 小结 |
第4章 苦豆子茎叶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 提取工艺 |
4.2.1 提取工艺一 |
4.2.2 提取工艺二 |
4.2.3 提取工艺三 |
4.3 不同工艺总黄酮提取率的测定结果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章 苦豆子总生物碱和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5.2 提取工艺 |
5.2.1 提取工艺(一) |
5.2.2 提取工艺(二) |
5.3 含量测定 |
5.4 结论 |
第6章 工业化流程初步设计 |
6.1 工艺流程 |
6.2 设备清单 |
6.3 方案流程图 |
6.3.1 总黄酮提取-分离方案流程图 |
6.4 经济效益分析 |
6.4.1 原料成本 |
6.4.2 水电气 |
6.5 主要设备的设计 |
6.5.1 原料仓 |
6.5.2 搅拌式反应釜(浸提罐) |
6.5.3 过滤离心机选型 |
6.5.4 提取液罐设计 |
6.5.5 一次减压蒸馏釜设计 |
6.5.6 一次蒸馏液储罐设计 |
6.5.7 拌料罐设计 |
6.5.8 色谱柱设计 |
6.5.9 分离液搅拌罐设计 |
6.5.10 二次减压蒸馏釜设计 |
6.5.11 产品储罐设计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对工作进一步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4)苦豆子油搽剂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疗效评价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治疗结果 |
2.2 不良反应 |
2.3 复发情况 |
3 讨 论 |
(5)苦豆子油搽剂治疗小儿湿疹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观察 |
2 结果 |
3 讨论 |
(6)苦豆子油搽剂治疗小儿头白癣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及临床观察 |
3 疗效判定标准 |
4 结果 |
5 讨论 |
四、苦豆子油搽剂治疗小儿头白癣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穿戴医用防护装备所致皮肤问题及疾病的中医药外治专家建议[J]. 杨志波,杨素清,唐雪勇,安月鹏.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0(01)
- [2]湿疹纳米乳膏止痒抗组胺释放作用实验研究[D]. 何英滔.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1)
- [3]苦豆子中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研究[D]. 王淑华.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7)
- [4]苦豆子油搽剂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观察[J]. 笪苏荣,孙凤兰. 皮肤病与性病, 2011(03)
- [5]苦豆子油搽剂治疗小儿湿疹疗效观察[J]. 周建芹,刘芳. 中国医药导报, 2010(06)
- [6]苦豆子油搽剂治疗小儿头白癣疗效观察[J]. 尚静雯.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