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宽度调制 (PDM) 发射机延迟的分析和测量

脉冲宽度调制 (PDM) 发射机延迟的分析和测量

一、脉宽调制(PDM)发射机时延的分析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宋春奇[1](2021)在《面向微波光子雷达的波形生成与脉冲压缩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雷达是现代军事中极为重要的武器装备,主要负责对目标的探测、成像、识别、追踪、引导等任务,其优良性能是现代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微波光子雷达是采用微波光子技术的一种新体制雷达,相比现有电子雷达,具有频率高、带宽大、损耗低、体积小、重量轻、易重构、抗干扰、多功能等优势。微波光子雷达可以打破现有雷达的电子瓶颈限制,突破性的提高作用范围、分辨精度、响应速度、重构能力、部署能力、生存能力等雷达关键性能指标,实现雷达目标侦查、电子对抗、信息通信的一体化。微波光子雷达是未来雷达的发展趋势和解决方案。微波光子雷达采用微波光子技术替代传统电子技术来实现雷达的关键模块,充分发挥光子技术和设备的优势,实现雷达性能指标的突破性提升。微波光子雷达由各个微波光子关键模块组成,这些模块是实现微波光子雷达的基础也是核心。本论文立足于微波光子雷达工程化应用,针对实现雷达脉冲压缩功能的微波光子关键模块:波形生成模块与脉冲压缩模块,开展了深入的原理及结构研究。提出了新的模块解决方案,并进行了相应的验证分析。论文的具体工作和创新如下:1、在微波光子波形生成模块中,针对现有二进制相位编码微波波形(BPCMW)脉冲生成方案存在基带成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载波相位调制的无基带BPCMW脉冲的波形生成方案。方案采用双平行双驱马赫增德尔调制器(DP-DMZM)实现光载波等效相位调制和载波抑制双边带(DSB-SC)调制。通过基带编码信号的极性,控制光载波相对双边带(DSB)的相位变化,实现微波波形的二相编码和脉冲化。采用相位调制光波功率恒定,直接避免基带成分产生。该方案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简单、调谐范围大、相位精度高、背景基带消除的优点。实验实现了 2 GBuad 14 GHz和4 GBuad 16 GHz无基带BPCMW脉冲的波形生成。2、在微波光子波形生成模块中,针对现有BPCMW脉冲生成方案存在基带成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基带互补叠加的无基带BPCMW脉冲的波形生成方案。方案采用偏分复用双平行马赫增德尔调制器(PDM-DPMZM)构建两路平行的BPCMW脉冲生成链路。两路链路采用强度极性切换实现微波波形的二相编码和脉冲化。利用调制器和基带编码信号配置,控制两路生成波形基带成分互补同时编码波形相同。通过偏分复用光电探测的非相干叠加,基带成分叠加消除。该方案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简单、相位精度高、背景基带消除的优点。实验实现了 0.6 GBuad 1.2 GHz和0.6 GBuad 2.4 GHz无基带BPCMW脉冲的波形生成。3、在微波光子波形生成模块中,针对现有任意进制相位编码微波波形(APCMW)生成方案存在背景信号的问题,也就是波形非脉冲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载波强度与相位调制切换的APCMW脉冲的波形生成方案。方案采用DP-DMZM结合两列基带编码信号相反相同,实现光载波等效强度相位调制和DSB-SC调制。利用光带通滤波器(OBPF),获得具有强度与相位调制转换能力的单边带(SSB)调制光信号。光电检测之后实现强度相位可调的微波波形,实现微波波形的任意相位编码和脉冲化。该方案具有调谐范围大、结构紧凑、操作简单、背景消除的优点。实验实现了 2 GBuad 14 GHz和1 GBuad 16 GHz APCMW脉冲的波形生成。4、在微波光子波形生成模块中,针对以上所提APCMW脉冲生成方案存在基带成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光载波强度相位调制切换与偏振复用平衡探测的无基带APCMW脉冲的波形生成方案。方案采用偏分复用双驱马赫增德尔调制器(PDM-DMZM)替代上述方案DP-DMZM。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获得具有强度与相位调制转换能力的正交偏振复用SSB调制光信号。通过偏振器件控制该SSB调制光信号进行特定的平衡探测,基带成分相减消除。该方案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消除了基带成分,提升了波形性能。实验实现了 1.2 GBuad 9.6 GHz和2 GBuad 12 GHz无基带APCMW脉冲的波形生成。5、在微波光子脉冲压缩模块中,针对宽带波形脉冲压缩处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多倍频程线性啁啾微波波形(LCMW)的脉冲压缩方案。方案采用双平行马赫增德尔调制器(DPMZM)和基于线性啁啾光纤布拉格光栅(LCFBG)的色散环,构成啁啾相位滤波器。通过配置DPMZM抑制多倍频程LCMW的重叠谐波干扰。利用LCFBG带通特性和色散累计特性,控制光载波波长实现系统啁啾方向调谐,控制色散环循环实现系统啁啾大小调谐。方案具有谐波干扰抑制、啁啾方向可调、啁啾大小可调、结构操作简单的优势。实验实现了啁啾率为 22.568 GHz/ns、11.355 GHz/ns、-23.229 GHz/ns、-12.051 GHz/ns的相位滤波器,适用于多倍频程LCMW的脉冲压缩。6、在微波光子波形生成和脉冲压缩模块中,探索了一种基于光谱对称成形的LCMW波形生成与脉冲压缩的一体化方案。方案基于光谱整形结合波长时间映射(SS-WTM)技术,通过一个波形整形器和两个可调延时线构成一对干涉光谱整形结构,实现对称光谱整形。经过相同色散映射,实现一对匹配响应滤波器。采用一个滤波器实现LCMW的波形生成,采用另一个滤波器实现该LCMW的脉冲压缩。该方案重构力强、匹配度高,具有实现LCMW收发模块一体的潜力。

陈洋[2](2021)在《雷达回波模拟器的算法与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雷达回波模拟器是通过模拟目标回波,环境杂波以及各种噪声来对雷达的电磁环境进行精确仿真的设备。雷达回波模拟器对于雷达的研发和测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极大的缩短雷达研发周期和减少研发预算。随着计算机和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雷达回波模拟器对于电磁环境的模拟和仿真度也越来越高。当下的雷达回波模拟器的分辨率已经跟不上雷达性能测试的要求,于是本文根据当下雷达回波模拟器分辨率不足的情况,研究与设计实时大宽带雷达回波模拟器,不仅解决雷达分辨率不足的问题,也能够实时产生回波信号,提高雷达回波模拟器的效率。本文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替换传统的傅里叶变换对信号进行时频分析仿真模拟,能够得到目标对应的时间信息来精确模拟目标回波。以此目的出发,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与贡献如下:1.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来完成接收机输入的I、Q两路正交视频信号的A/D转换、存储,并根据设置的运动目标的参数,算出相应的多普勒频率,及距离延迟,将存储的I、Q信号进行多普勒调制、延时,最后将数字回波信号转换成两路正交的模拟回波信号。2.首先提出了雷达回波模拟算法的总体方案,在分别对帧收算法,回波模拟算法,干扰模拟算法以及背景杂波信号算法进行详细设计,并通过RTL以及功能后仿真来验证算法正确性。3.以应用层,业务逻辑层以及协议层的三层架构为主体框架,设计了雷达回波模拟的软件方案,并给出目标模拟设备软件全部流程框图和上位机人机交互显控界面。其中应用层来实现软件的交互功能,参数设置和相应的功能;业务逻辑层实现数据传输,参数转发;协议控制层主要是用来完成数据接收与解析,指令下发给设备完成指定任务。4.最后通过利用硬件模拟板以及Modelsim软件工具对雷达回波模拟系统的数据链路和模拟功能中的雷达控制波形生成参数功能,目标及杂波生成功能进行联合测试,验证算法以及软件方案设计的正确性。

葛萌萌[3](2021)在《认知雷达多维联合抗主瓣干扰研究》文中指出在未来军事电磁频谱战中,雷达通常工作于复杂电磁环境中,外部干扰信号从雷达天线波束主瓣进入接收机,形成欺骗或压制干扰,严重降低了雷达系统性能。因此,如何对抗主瓣干扰,提升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雷达探测能力,是电磁频谱战中获取制电磁权的核心关键之一。近年来,认知雷达通过发射波形和接收处理的连续协同反馈,掌握了空间、时间、频率、极化等维度“捷变”的主动性,具有抗主瓣干扰的巨大潜力和优势。因此,本文围绕认知雷达的波形设计与处理两方面,开展多维联合抗主瓣干扰研究,主要工作与贡献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精确交替方向惩罚法(IADPM)的认知脉间波形幅度-相位联合设计方法,通过多延时匹配处理获取干扰和目标的多普勒信息,最小化特定多普勒范围内的干扰能量与目标旁瓣能量的加权和,提高了主瓣速度欺骗干扰下的目标检测性能。2、提出了一种基于解耦交替方向惩罚法(DCADPM)的认知发射-接收联合设计方法,通过时频解卷积处理获取干扰信号相关参数,最小化发射信号-接收滤波器的积分旁瓣电平(ISL)与干扰信号-接收滤波器的ISL的加权和,有效抑制了多种主瓣灵巧干扰。3、提出了一种基于子阵级盲信号处理的认知空时信号分离方法,利用目标与干扰信号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差异性,通过子阵多域信号分离,重构目标与干扰信号,有效抑制主瓣支援式压制和灵巧干扰,同时精确估计目标角度信息。4、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化特征矩阵近似联合对角化(P-JADE)的认知极化-时间-多通道联合处理方法,利用目标与干扰信号的极化分集和时域波形不相关的特性,有效分离出目标与干扰信号,提升了主瓣自卫式压制和灵巧干扰的抑制能力。以上理论方法的有效性、适用条件和性能已通过仿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对抗主瓣压制、欺骗和灵巧干扰,提高主瓣干扰下雷达探测性能,可应用于机载、舰载等预警/火控雷达系统。

岳磊[4](2021)在《面向超高速光传输的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面对日益激增的通信流量需求,超高速、大容量是光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进一步提升光通信速率,切合实际需求,本文围绕超高速光传输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展开相应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在深入研究超高速Nyquist时分复用系统的过程中,论证了Nyquist形脉冲作为时分复用系统中信号承载脉冲的有效性,完成160 Gbaud QPSK传输实验平台的搭建,包括脉冲源的产生、高质量QPSK信号调制的实现、时分复用器的构造、相干接收机的调试等,完成了基于相干匹配采样和Gaussian采样解复用实验,并对比了二者的解复用性能。通过仿真详尽研究了相干匹配采样方案中相关参数对系统解复用性能的影响并阐明了机理。2、提出一种基于时域展宽辅助光采样的Nyquist时分复用信号的解复用方式,结合时空对偶性给出了完备的时域展宽器构建理论,通过仿真定性研究了可行性,构建的时域展宽器也成功应用于160 Gbaud信号的解复用实验,证明了该方案可有效降低采样脉冲的宽度,同时实现比传统方案更佳的解复用性能表现。在以Gaussian脉冲采样进行解复用时,该方案可将解复用脉冲宽度需求降低至10.4ps,基于该方案甚至可以利用信号基带速率的Nyquist形光脉冲(脉宽为12.4 ps)实现Nyquist时分复用系统的解复用操作。3、提出一种基于单个IQ调制器的Nyquist时分复用信号的解复用方案,仅通过置于接收端的单个IQ调制器产生准Nyquist形脉冲,无需任何频谱成形操作,在160 Gbaud Nyquist时分复用系统解复用实验中表现出比传统Gaussian采样更优的解复用性能,同脉宽(约4.5 ps)比较下,在BER为10-4时该方案对信号OSNR的需求表现出6.8 dB的降低。同时通过仿真周密研究了该方案中相关参数的性能影响分析及参数优化,此精简结构的解复用装置及实验和仿真中的相关结论为未来Nyquist时分复用系统的实用化提供了有效参考。4、深入研究了 Kramers-Kronig(KK)接收系统,细致论证了 KK接收系统中信号的CSPR、前置滤波方式、上采样率等相关参数对系统性能影响的机理,并探讨了实用化KK接收机中相关关键问题的解决。提出一种基于星座图概率成形的低CSPRKK接收方案,同时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了该方案可有效降低KK系统中的CSPR,通过112 Gbit/s 240km单模光纤传输实验,进一步体现出该方案在对抗光纤非线性效应方面的优势。5、提出一种基于时域Talbot效应的全光信号加密/解密方案,给出了时域Talbot效应的详尽理论框架,通过在光域基于Talbot效应对PAM 4信号加密/解密的定性仿真成功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同时也通过仿真证明了该方案对光信号加密的可靠性。

王世伟[5](2021)在《光子太赫兹雷达信号的产生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速深化发展,雷达系统对测量分辨率的精细度需求持续提高,因此需要雷达系统提供具有更大带宽的探测信号,也使得信号载频也不断提升。太赫兹(THz)波是频率介于0.1~10 THz内的电磁波,与微波相比,其所处频段高,可以承载具有更大带宽的雷达波形,进而能对物体进行超高分辨成像。与激光雷达和红外雷达相比,太赫兹波对烟雾和沙尘具有良好的穿透力,更适用于战场环境。目前,关于太赫兹雷达的研究已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军事科技竞争的新战略制高点。当下关于太赫兹雷达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电子学的方法,然而受电子器件的带宽限制,难以发挥太赫兹频段的大带宽优势。光子学方法相比而言有处理高速宽带信号的能力,并且损耗低、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因而研究基于光子学的太赫兹雷达信号产生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实用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光子学的太赫兹雷达信号产生与应用,包括相位编码信号、线性调频信号与双啁啾信号。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学相位调制与外差技术的太赫兹相位编码信号产生方案,实现了承载高速率编码信息的太赫兹雷达信号产生。随后,设计了一种基于频率-时间映射原理产生双频太赫兹线性调频信号的方案,并应用带宽合成技术降低系统对接收器件的性能需求,实现对物体的高分辨率探测;还提出一种基于光学倍频的太赫兹线性调频信号产生与展宽接收系统,实现高精度目标定位与稳定性。另外,本文还提出了基于倍频方案的双啁啾信号产生方法,探索了基于光子学的太赫兹逆合成孔径雷达二维成像。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学术贡献如下:(1)提出了 一种基于光学相位调制与外差技术的太赫兹相位编码信号产生方案,方案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频率调谐灵活度。方案采用光学调制技术产生平坦宽谱的光学频率梳,基于双平行马赫增德尔调制器对目标光载波分别进行编码与边带调制,实验实现了速率高达15 Gbit/s的编码信息承载与352 GHz的载频信号产生,生成信号具有高脉冲压缩比与达1.57 cm的距离分辨率。(2)为进一步提高距离分辨率,提出了一种基于频率-时间映射与带宽合成技术的双频段太赫兹线性调频信号系统,实验实现了 350 GHz频段达3.9 mm的距离分辨率。采用带宽合成技术对多波段脉冲进行线下处理,不仅降低了对接收设备瞬时带宽和采样率的要求,并且突破了太赫兹接收机带宽对测距分辨率的限制。(3)提出了基于光学四倍频的宽带太赫兹线性调频信号产生方案,具有高定位精度与良好稳定性。通过将光学调制产生的高阶边带拍频,产生了四倍于输入射频信号带宽的太赫兹线性调频信号,带宽延展至40 GHz,时间带宽积提高为40,000。通过对接收回波进行光学展宽处理,宽带太赫兹线性调频信号被转换为单一的中频信号,降低了信号对接收设备瞬时带宽和采样率的性能要求。(4)针对线性调频信号存在的距离-多普勒耦合效应,提出了基于光学倍频的太赫兹双啁啾信号产生方案,可以消除测距误差。该方案基于马赫增德尔调制器产生太赫兹双啁啾信号,生成信号带宽为输入射频调制信号的二倍,不仅可以消除距离-多普勒耦合效应的影响,还具有良好的脉冲压缩性能和高距离分辨率。仿真验证了太赫兹双啁啾信号可以消除对运动目标测量的距离-多普勒耦合效应,避免了测距误差,并确定物体的运动速度。(5)搭建了基于光子学的太赫兹逆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率先探索了光子太赫兹线性调频信号的二维成像,实验验证了 350 GHz频段分辨率达7 mm的物体探测,并基于转台成像模型与远场成像算法实现了对物体的二维定位。综上所述,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光子学的太赫兹雷达信号产生与应用。太赫兹的高载频、大带宽优势,融合光子学方法具备的可操作带宽大、抗电磁干扰的特点,使上述光子太赫兹雷达技术的研究成果在探索与进一步提升雷达系统分辨率方面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太赫兹雷达的应用提供借鉴意义。

韩小振[6](2021)在《基于窄脉冲探测通信一体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现在电子设备被越来越多地装备在作战平台上,会出现电磁干扰、增加作战平台的重量、电力消耗等问题,需要通过实现探测通信一体化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在军事领域上存在单一设备竖直装备时需要探测通信一体化来解决问题,在民用领域上也需要探测通信一体化来解决问题,例如在车辆中可以解决车辆之间遇到障碍物通信不及时的问题。实现探测通信一体化也有助于实时协调和控制作战平台上电子设备的工作,降低调度协同程序的复杂度,合理分配系统资源。论文针对探测和通信单一作用时出现的电磁干扰、作战平台体积增大、协同作战能力较低的问题,在时、频、空一体化方式下,开展基于窄脉冲探测通信一体化设计,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主要工作如下:(1)对雷达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得到雷达系统和探测系统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得出探测通信一体化可行性的结论,设计出探测通信一体化框架。设计窄脉冲探测通信一体化波形,将一体化波形与线性调频信号的共轭进行相乘,进而获得通信信号,使用包含前导单元和三段式通信码元的帧格式,作为信息传递的单元,使用基于前导单元的最大似然并行载波恢复算法来获取载波频偏,使用前馈结构的定时恢复算法获取时钟偏差,最终实现信号同步。(2)使用MATLAB软件和计算相结合,一方面,使用MATLAB软件仿真出一体化信号的模糊函数,对比分析调整不同码元数时一体化信号和同类型线性调频信号的距离模糊函数、脉冲压缩增益,计算出距离分辨率小于750米和多普勒容限大于200 KHz,说明了理论上的探测性能基本上没有影响;另一方面仿真出当调制不同量的码元数量时一体化信号对通信性能的影响。(3)为了验证一体化系统的性能,根据窄脉冲探测通信一体化系统的研究,设计出窄脉冲探测通信一体化硬件设备和软件,制定出实验方案,对该设备进行设备功能、通信速率、误码率等方面的测试,测得通信平均速率为9.6 Kbps。本文通过仿真分析了一体化系统的探测性能和通信性能,窄脉冲探测通信一体化比同类型的一体化系统脉冲宽度更窄,调制适当码元数时,与同类型线性调频信号的距离分辨力更高,脉冲压缩增益变化不大,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实现了窄脉冲探测通信一体化的通信功能。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一体化设备的通信功能。

樊南利[7](2021)在《雷达辐射源精确识别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雷达辐射源个体识别技术近年来长期作为电子侦察领域的热点话题,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对这项技术的研究,为使用者提供了区分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不同个体的技术手段。在更深入和专业的使用领域,可以辅助使用者准确判定雷达辐射源所属平台,对平台的活动数据信息进行记录和积累,以掌握和分析某目标区域内的态势信息。开展辐射源个体识别技术研究,在应用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系统地对雷达辐射源个体特征产生机理、信号预处理和个体特征分析等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部分:首先,分析了雷达在脉冲包络、杂散输出和相位噪声三个方面的个体特征的产生机理,为工作流程中的个体特征提取与识别提取依据;研究了接收机在实现个体识别技术时,对其本身性能的要求。接着,对雷达辐射源信号在预处理阶段的工作进行了介绍;通过分析雷达信号在实际侦收中存在的与理论情况的差异,分析了处理前降噪的必要性,并对降噪和归一化的方法流程和应用效果进行了说明;在多径信号的参数估计与抑制阶段研究了基于遗传算法和基于L-Wigner分布的方法。随后,介绍了调制识别在个体识别技术中的作用和常用方法;研究了基于模糊函数的多径信道下的调制识别方法,尝试将该方法与小波包能量和高阶统计量进行比较,通过对仿真产生的多种调制信号进行实验,得到三种方法在不同信噪比下的识别率比较。最后,研究了时频域、小波包变换、模糊函数切片、循环谱、循环双谱、时频重构等方法对时频域的特征提取方法;通过仿真对方法性能有了初步的直观认识并确定后续实验中选用的方法;通过针对实测数据的实验,得到了其中最具有效性的几种特征提取方法,并对后续研究给出了建议。

景涛[8](2020)在《基于LED的水下光无线通信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开发利用海洋是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难题的可靠的途径,水下无线通信和水下传感器网络技术应运而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高效的水下无线通信。目前,水下无线通信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水下电磁波通信、水声通信和水下无线光通信。前两种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二者的通信容量和时延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水下通信需求。因此,无线光通信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都致力于这一技术的研究和相应的样机开发。与传统水下无线通信方式相比,水下可见光LED通信技术克服了水声通信速率慢和时延大的缺点,同时解决了水下蓝绿激光通信对准困难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蓝绿光LED的水下无线光通信技术,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一、设计了水下LED无线光通信中基于开关电路和PMT探测器的OOK信号发射和接收模块,并通过硬件测试验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开关电路、PMT探测模块的实现方式具有高耦合功率、高灵敏度的优点;二、基于FPGA实现实时的信号处理,设计了数据帧结构,实现了位同步、帧同步和RS编解码模块,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可实现无误码的实时信号传输;三、设计了 LED的发光阵列,配合相应的光学模块和密封舱,搭建实时水下LED无线光通信样机实验平台,经过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水下可见光LED通信系统支持实时的视频信号传输。

郭思毅[9](2020)在《基于混沌调制的声呐收发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近海探测技术的发展,实现军用浅海声纳高精度、低功耗以及高隐蔽性已经成为目前近海探测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浅海探测的主流方式依旧为传统波束声纳扫描,由于浅海复杂的噪声环境和严重的多径干扰,扫描精度与发射功率成为制约浅海波束声纳发展的主要矛盾,本文基于此矛盾,提出将具有类噪声特性及高度自相关特性的混沌序列作为发射信号的浅海波束声纳改良方案。本文综合比较三种典型的混沌序列生成方式,提出将Logistic混沌映射与Chebyshev混沌映射级联,生成混沌特性更强的复合随机序列,针对水声信道噪声干扰方式,提出使用Lyapunov自适应解调器补偿级联混沌序列参数,弥补了水声信道滤波损耗;结合级联混沌序列自相关特性,利用相干时延法消除加性噪声、结算回传距离。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波束声纳方程,结合应用背景提出本次仿真系统指标,并根据该指标,设计包含接收机、发射机与上位机的混沌声纳仿真系统,通过FPGA控制各部分采集转换存储信号,上传至PC端进行数据结算以及整合绘图。通过对系统整体的性能测试以及重复性实验,验证该混沌波束声纳系统测量误差率低于15%,达到系统设计指标,通过小步进角度采样、边界数据去除可以得到被探测目标的扫描截面,经测试该系统有效提高探测精度,降低发射功率,具有良好的抗噪性能,有效的改善了传统浅海波束声纳所面临的问题。

潘嘉蒙[10](2020)在《基于波形参数捷变雷达的非合作双基地雷达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合作双基地雷达利用第三方辐射源发射的信号实现目标探测,由于其本身不辐射信号,因此战场生存能力强,并且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单基地有源雷达在抗干扰和反隐身等方面的不足,具有广阔的军事应用前景。课题研究的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系统基于波形参数捷变相控阵雷达辐射源,其复杂的波形调制形式给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的信号处理带来了许多困难。本文在课题组研制的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系统样机的基础上,围绕系统在信号处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的时频参数同步和相参积累方法研究,为系统的性能提升和实际应用提供技术参考。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二章针对双基地雷达由于收、发分置的几何关系与单基地雷达在定位原理、雷达方程、探测范围以及距离分辨率和速度分辨率等方面的不同,结合几何模型和仿真实验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对于课题研究的非合作相控阵雷达辐射源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模糊函数对波形参数捷变信号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系统样机的信号处理流程进行了梳理,并针对波形参数捷变给信号处理在时频参数同步和相参积累等方面带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内容提供了基础。第三章针对基于波形参数捷变雷达辐射源的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系统的时频参数同步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工程应用的处理方法。论文研究的波形参捷变雷达采用载频、带宽、脉宽、脉冲重复周期均捷变的线性调频信号,所提方法将时频参数同步问题拆分为直达波参数模板库的构建与基于模板匹配的参数快速提取两个步骤。首先,针对直达波信号包含多个信号分量的特征,采用基于LVD的多分量线性调频信号参数估计方法,通过对大量直达波信号进行参数估计,结合统计分析方法从而构建发射信号的载频、带宽和脉宽参数模板库。然后,在参数模板库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板匹配的时频同步方法,该方法结合模板匹配、解线调算法和CLEAN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直达波信号的脉宽、载频、带宽和脉冲到达时间等参数。最后,通过实测数据处理实验,对时频参数同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第四章针对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捷变频信号相参积累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adon-NUFFT的相参积累算法。首先,对于运动目标回波的信号模型进行了分析,结合信号模型明确了载频捷变给相参积累带来的问题。然后,通过结合Radon二维搜索算法和基于低秩矩阵逼近的NUFFT快速实现算法,能够有效实现距离单元走动的校正并对速度—慢时间—捷变频耦合项带来的非均匀相位波动进行补偿。最后,仿真实验验证了Radon-NUFFT算法的有效性,并验证了算法在目标检测和运算效率等方面的性能。第五章针对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时域参数捷变信号相参积累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adon-IAA的相参积累算法。时域参数捷变包括PRI捷变和脉宽捷变,因此在构建运动目标回波的信号模型后,对于PRI捷变和脉宽捷变给相参积累带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将PRI捷变导致的脉间非均匀相位波动问题转化为非均匀采样信号的频谱分析问题,对基于IAA的非均匀采样信号频谱分析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论文对于Radon-IAA算法的处理流程进行了介绍,该方法可以通过基于IAA的局部精细化分析提高相参积累增益和目标速度参数的估计精度。仿真实验验证了Radon-IAA算法的有效性,并对算法在多目标检测、参数估计精度和目标检测概率等方面的性能进行了分析。

二、脉宽调制(PDM)发射机时延的分析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脉宽调制(PDM)发射机时延的分析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微波光子雷达的波形生成与脉冲压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微波光子雷达研究背景
        1.1.2 微波光子雷达研究进展
    1.2 微波光子雷达系统简介
        1.2.1 微波光子雷达基本结构与关键模块
        1.2.2 微波光子基本技术
    1.3 微波光子雷达系统中的波形生成与脉冲压缩
        1.3.1 微波光子波形生成及其研究现状
        1.3.2 微波光子脉冲压缩及其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工作与结构安排
        1.4.1 论文的研究工作与创新点
        1.4.2 论文的章节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二进制PCMW脉冲的MWP波形生成方案
    2.1 基于光载波相位调制的无基带BPCMW脉冲的波形生成方案
        2.1.1 方案结构与原理
        2.1.2 仿真验证与分析
        2.1.3 系统实验与结果
        2.1.4 长链路应用讨论
    2.2 基于基带互补叠加的无基带BPCMW脉冲的波形生成方案
        2.2.1 方案结构与原理
        2.2.2 仿真验证与分析
        2.2.3 系统实验与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任意进制PCMW脉冲的MWP波形生成方案
    3.1 基于光载波强度相位调制的APCMW脉冲的波形生成方案
        3.1.1 方案结构与原理
        3.1.2 仿真验证与分析
        3.1.3 系统实验与结果
    3.2 基带成分抑制的APCMW脉冲的波形生成方案
        3.2.1 方案结构与原理
        3.2.2 仿真验证与分析
        3.2.3 系统实验与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倍频程LCMW的MWP脉冲压缩方案
    4.1 可调谐的多倍频程LCMW的脉冲压缩方案
        4.1.1 方案结构与原理
        4.1.2 仿真验证与分析
    4.2 方案实验与结果
        4.2.1 LCFBG参数测量
        4.2.2 系统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波形生成与脉冲压缩的MWP一体方案
    5.1 基于光谱对称整形的LCMW波形生成与脉冲压缩一体方案
    5.2 理论分析与证明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与课题

(2)雷达回波模拟器的算法与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雷达回波模拟仿真的相关理论
    2.1 多种调制雷达发射信号模型
        2.1.1 线性调频信号
        2.1.2 相位编码信号
    2.2 复杂电磁环境杂波模型理论
    2.3 噪声建模与仿真
    2.4 目标起伏模型仿真
    2.5 雷达干扰模型
        2.5.1 欺骗干扰
        2.5.2 压制干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达回波模拟器系统设计
    3.1 系统的设计思想
    3.2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3.3 数据采集部分
    3.4 数模转换部分
    3.5 DSP及存储器部分
    3.6 距离延时部分
    3.7 多普勒调制部分
    3.8 系统实时性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算法逻辑方案设计与验证
    4.1 算法总体方案设计
    4.2 自由空间传播和大气衰减模型
        4.2.1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4.2.2 大气衰减模型
    4.3 侦收算法及逻辑方案设计
        4.3.1 实时频域信号侦察
        4.3.2 频域信号侦察参数测量
    4.4 回波模拟算法及逻辑方案设计
        4.4.1 回波信号特性分析
        4.4.2 目标时域特性模拟-距离调制
        4.4.3 目标频域特性模拟-多普勒频率调制
    4.5 干扰模拟算法及逻辑方案设计
        4.5.1 噪声调幅
        4.5.2 噪声调频
        4.5.3 重复转发
        4.5.4 脉宽调制
    4.6 背景杂波模拟算法及逻辑方案设计
        4.6.1 瑞利分布杂波算法设计
        4.6.2 对数正态分布杂波算法设计
        4.6.3 威布尔分布杂波算法设计
        4.6.4 K分布杂波算法设计
    4.7 RTL验证
    4.8 功能后仿真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雷达回波模拟器软件设计
    5.1 应用层设计
    5.2 业务逻辑层
    5.3 协议层设计
        5.3.1 获取参数信息
        5.3.2 获取指令
        5.3.3 回传数据
    5.4 目标模拟设备软件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分析
    6.1 数据链路测试
    6.2 模拟功能测试
        6.2.1 雷达控制波形生成参数
        6.2.2 系统目标,杂波和噪声功能测试
        6.2.3 信噪比,信杂比与信号功率可调测试
        6.2.4 系统采样率可调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认知雷达多维联合抗主瓣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发展现状
        1.2.1 认知波形设计抗主瓣干扰
        1.2.2 认知信号处理抗主瓣干扰
        1.2.3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认知雷达抗干扰系统架构与建模
    2.1 典型有源干扰特性分析
        2.1.1 压制干扰
        2.1.2 欺骗干扰
        2.1.3 灵巧干扰
    2.2 认知雷达抗干扰系统架构
    2.3 认知雷达抗干扰数学模型
        2.3.1 信号模型
        2.3.2 抗干扰问题建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认知脉间波形幅相联合设计抗速度欺骗干扰方法
    3.1 信号模型
    3.2 基于IADPM的脉间波形幅相联合设计算法
        3.2.1 感知侦察
        3.2.2 脉间波形幅相联合设计
    3.3 仿真实验
        3.3.1 算法性能分析
        3.3.2 抗干扰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认知发射与接收联合设计抗灵巧干扰方法
    4.1 信号模型
    4.2 基于DCADPM的发射与接收联合设计算法
        4.2.1 感知侦察
        4.2.2 发射波形与接收滤波器联合设计
    4.3 仿真实验
        4.3.1 干扰参数估计
        4.3.2 算法性能分析
        4.3.3 抗干扰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认知空时信号分离抗支援干扰方法
    5.1 基于盲信号分离的抗主瓣支援干扰方法
        5.1.1 信号模型
        5.1.2 基于JADE盲信号分离的抗主瓣支援干扰算法
        5.1.3 仿真实验
    5.2 主瓣干扰下目标DOA估计方法
        5.2.1 信号模型
        5.2.2 基于BSS-SSR的主瓣干扰下目标DOA估计算法
        5.2.3 仿真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认知极时多通道联合处理抗自卫干扰方法
    6.1 信号模型
    6.2 基于P-JADE的抗主瓣自卫干扰算法
        6.2.1 白化处理
        6.2.2 估计四阶累积量矩阵
        6.2.3 联合对角化
        6.2.4 信号分离
    6.3 仿真实验
        6.3.1 干扰抑制结果分析
        6.3.2 算法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内容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IADPM算法收敛性证明
附录B DCADPM算法收敛性证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面向超高速光传输的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高速光传输系统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
        1.1.1 研究背景
        1.1.2 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1.2 高速Nyquist时分复用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
        1.2.1 高速Nyquist时分复用传输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高速Nyquist时分复用面临的关键问题
    1.3 Kramers-Kronig接收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
        1.3.1 Kramers-Kronig接收系统的研究现状
        1.3.2 Kramers-Kronig接收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构
第二章 超高速Nyquist光时分复用信号的发送与接收理论
    2.1 引言
    2.2 Nyquist OTDM技术原理
        2.2.1 正交时分复用技术
        2.2.2 Nyquist OTDM与光OFDM的对偶性
    2.3 超短Nyquist脉冲生成原理
        2.3.1 Nyquist脉冲的时频特性
        2.3.2 频谱成形法产生Nyquist脉冲的机理
    2.4 Nyquist OTDM信号单支路收发原理
        2.4.1 调制技术
        2.4.2 相干解调技术
        2.4.3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高速Nyquist光时分复用系统解复用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相干匹配采样的Nyquist OTDM解复用技术
        3.2.1 相干匹配采样解复用原理
        3.2.2 相干匹配采样解复用方案中相关参数对解复用性能的影响
        3.2.3 160 Gbaud Nyquist OTDM信号相干匹配采样解复用实验研究
    3.3 基于单个IQ调制器的Nyquist OTDM解复用技术
        3.3.1 单个IQ调制器产生准Nyquist脉冲解复用原理与仿真
        3.3.2 单个IQ调制器对160 Gbaud Nyquist OTDM信号解复用实验
    3.4 基于时域展宽辅助的Nyquist OTDM解复用技术
        3.4.1 时空对偶性与Nyquist OTDM信号时域展宽原理
        3.4.2 160 Gbaud Nyquist OTDM信号时域展宽辅助解复用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Kramers-Kronig接收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Kramers-Kronig接收机的数学模型与结构
    4.3 Kramers-Kronig接收机的性能分析及验证
        4.3.1 信号的载波功率比(CSPR)对KK接收机的性能影响分析
        4.3.2 接收机上采样率对KK接收机的性能影响分析
    4.4 基于星座图概率成型的低CSPR KK接收技术
        4.4.1 方案原理与仿真分析
        4.4.2 基于星座图概率成型的低CSPR KK接收实验与仿真研究
        4.4.3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时域Talbot效应的全光信号加密技术
    5.1 引言
    5.2 Talbot效应理论
        5.2.1 空间Talbot效应原理
        5.2.2 时域Talbot效应原理及实现
    5.3 基于时域Talbot效应的PAM 4信号加密/解密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成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成果与科研项目

(5)光子太赫兹雷达信号的产生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太赫兹技术研究背景
        1.1.2 太赫兹雷达的应用背景
        1.1.3 太赫兹光子学技术背景
    1.2 光子太赫兹雷达信号产生与应用的研究现状
        1.2.1 基于光子学的相位编码信号产生研究现状
        1.2.2 基于光子学的线性调频信号产生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光子学的太赫兹相位编码信号产生
    2.1 引言
    2.2 工作原理
        2.2.1 脉冲压缩雷达
        2.2.2 相位编码波形
    2.3 光子太赫兹系统的关键器件
        2.3.1 电光调制器
        2.3.2 单行载流子光电二极管
        2.3.3 肖特基混频器
        2.3.4 可编程光滤波器
    2.4 光子太赫兹相位编码信号产生系统
        2.4.1 理论分析
        2.4.2 实验设置
    2.5 太赫兹二相编码信号产生实验结果
        2.5.1 可行性验证实验
        2.5.2 巴克码产生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频段合成太赫兹线性调频信号系统及应用
    3.1 引言
    3.2 工作原理
        3.2.1 线性调频波形
        3.2.2 光脉冲的频谱整形与频率-时间映射理论
        3.2.3 带宽合成技术
    3.3 基于光子学的双频段太赫兹线性调频信号产生
        3.3.1 理论分析
        3.3.2 实验验证
    3.4 双频段太赫兹线性调频信号合成与测距实验
        3.4.1 太赫兹线性调频信号带宽合成实验
        3.4.2 测距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四倍频的太赫兹线性调频信号系统实现
    4.1 引言
    4.2 展宽处理原理
    4.3 基于光学四倍频的太赫兹线性调频信号产生
        4.3.1 理论分析
        4.3.2 实验验证
    4.4 基于展宽处理的太赫兹线性调频信号接收系统与定位实验
        4.4.1 理论分析
        4.4.2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光学二倍频的太赫兹双啁啾信号产生
    5.1 引言
    5.2 双啁啾信号及基本原理
        5.2.1 双啁啾信号
        5.2.2 匹配滤波器
        5.2.3 距离-多普勒耦合效应
        5.2.4 模糊函数
    5.3 基于光学二倍频的太赫兹双啁啾信号产生系统
        5.3.1 理论分析
        5.3.2 实验验证
    5.4 太赫兹双啁啾信号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光子学的太赫兹逆合成孔径雷达系统
    6.1 引言
    6.2 逆合成孔径雷达基本原理
        6.2.1 逆合成孔径雷达下的物体运动分解
        6.2.2 远场条件
        6.2.3 转台成像模型
        6.2.4 远场成像算法
    6.3 基于光子学的太赫兹逆合成孔径雷达系统
        6.3.1 实验设置
        6.3.2 距离向分辨率分析
        6.3.3 转台实验验证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基于窄脉冲探测通信一体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时分复用方式
        1.2.2 频分复用方式
        1.2.3 分波束方式
        1.2.4 时、频、空一体化方式
    1.3 主要内容
    1.4 窄脉冲探测通信一体化系统设计难点
第二章 一体化系统基础分析
    2.1 探测系统
    2.2 通信系统
    2.3 可行性分析
    2.4 窄脉冲探测通信一体化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体化信号设计与仿真
    3.1 波形设计
        3.1.1 探测信号仿真分析
        3.1.2 通信信号仿真分析
        3.1.3 一体化信号仿真分析
        3.1.4 一体化信号调制指数和关联长度的选定
        3.1.5 帧格式设计
        3.1.6 抗干扰设计
    3.2 通信信号检测提取及其仿真
    3.3 信号同步方案
        3.3.1 载波恢复
        3.3.2 定时恢复
        3.3.3 均衡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信号探测性能和通信性能分析
    4.1 探测性能分析
        4.1.1 距离分辨率
        4.1.2 多普勒容限
        4.1.3 一体化信号脉冲压缩增益
    4.2 通信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窄脉冲探测通信一体化系统实验验证
    5.1 总体设计
    5.2 硬件设计
        5.2.1 设备机箱
        5.2.2 基带调制解调模块
        5.2.3 X频段射频收发模块
        5.2.4 电源模块
        5.2.5 接口模块
    5.3 软件设计
    5.4 实验验证
        5.4.1 测试系统搭建
        5.4.2 实验原理与方法
        5.4.3 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雷达辐射源精确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辐射源识别技术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个体特征产生机理
    2.1 雷达发射机的基本构成
    2.2 个体特征产生机理
    2.3 脉冲包络
    2.4 杂散输出
    2.5 相位噪声
    2.6 个体识别对侦察接收机的功能要求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辐射源信号预处理
    3.1 辐射源信号降噪与归一化
        3.1.1 信号降噪
        3.1.2 归一化处理
    3.2 多径信号检测与抑制
        3.2.1 基于GA的多径参数估计
        3.2.2 基于LWD的多径参数估计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径信道下的脉内调制方式识别
    4.1 调制识别的作用和常用方法
    4.2 基于模糊函数的多径信道下的调制识别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辐射源个体特征提取与分类
    5.1 时频域的个体特征提取
    5.2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个体特征提取
    5.3 基于模糊函数切片的个体特征提取
    5.4 基于循环谱域的个体特征提取
    5.5 基于循环双谱的个体特征提取
    5.6 基于EMD时频重构的个体特征提取
        5.6.1 EMD算法
        5.6.2 基于EMD时频重构的个体特征提取
    5.7 PCA降维及SVM分类
    5.8 实验结果及分析
        5.8.1 数据基本信息介绍
        5.8.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LED的水下光无线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水下无线通信方式比较
    1.3 水下无线光通信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下LED光通信系统及原理
    2.1 水下无线光通信系统模型
    2.2 水下无线信道特性
        2.2.1 水体的吸收特性
        2.2.2 水体的散射特性
        2.2.3 水下光通信的传输损耗
    2.3 光通信收发器件选型原理
        2.3.1 发端光源种类
        2.3.2 LED的结构及发光原理
        2.3.3 接收端光电探测器的选取
    2.4 水下调制技术
        2.4.1 常用调制技术原理
        2.4.2 调制性能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OOK的水下LED光传输系统研究
    3.1 蓝光LED实时通信系统架构
    3.2 VLC发射机硬件设计及实现
        3.2.1 OOK调制技术
        3.2.2 发射端硬件组成
        3.2.3 基于Bias-Tee电路的OOK电路设计
        3.2.4 基于开关模式的OOK电路设计
    3.3 LED阵列的设计
    3.4 接收机硬件设计及实现
        3.4.1 光电检测电路的设计
        3.4.2 滤波电路的设计
        3.4.3 信号放大电路的设计
        3.4.4 信号恢复电路的设计
        3.4.5 多种接收电路的性能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下蓝光LED实时系统的实验验证
    4.1 水下实时通信系统的设计与集成
        4.1.1 系统的硬件组成
        4.1.2 系统的软件组成
        4.1.3 系统的集成和封装
    4.2 水下实时通信系统的实验与结果分析
        4.2.1 误码率测试实验
        4.2.2 丢包率测试实验
        4.2.3 实时的视频传输
    4.3 LD与LED的混合集成
        4.3.1 系统设计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混沌调制的声呐收发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近海波束声纳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2.2 水声混响处理研究现状
        1.2.3 混沌声纳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原理及参数设计
    2.1 浅海探测技术简介
        2.1.1 浅海声纳结构模型
        2.1.2 浅海探测声纳原理
    2.2 水声信道分析
    2.3 发射信号选择
        2.3.1 Logistic混沌映射
        2.3.2 Chebyshev混沌映射
        2.3.3 级联法生成混沌序列
    2.4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4.1 方案整体设计
        2.4.2 实验参数标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声纳发射机电路实现与逻辑控制
    3.1 声纳运行流程
    3.2 FPGA逻辑控制
    3.3 声纳信号发射机
        3.3.1 声纳混沌扩频序列构建
        3.3.2 声纳信号发射机逻辑控制部分
        3.3.3 发射机数模转换部分电路设计
        3.3.4 发射机水声功率放大部分设计
        3.3.5 发射机换能器部分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声纳接收机电路实现与逻辑控制
    4.1 声纳接收机整体方案设计
    4.2 接收机信号调理设计
        4.2.1 滤波电路部分
        4.2.2 自适应电路设计
        4.2.3 自适应电路逻辑控制
    4.3 接收机模数(A/D)转换部分
        4.3.1 模数转换硬件电路设计
        4.3.2 模数转换逻辑控制
    4.4 接收机数据存储部分
        4.4.1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4.4.2 数据存储逻辑控制
    4.5 接收机数据回传部分
        4.5.1 数据回传电路设计
        4.5.2 数据回传逻辑设计
    4.6 接收机数据处理部分
        4.6.1 接收机上位机设计
        4.6.2 接收机回传数据处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结果及误差分析
    5.1 测试环境与实验方法介绍
    5.2 结果分析
    5.3 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波形参数捷变雷达的非合作双基地雷达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研究发展概况
        1.2.1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的早期历史
        1.2.2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的中兴期
        1.2.3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的快速发展期
    1.3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系统同步与微弱目标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1 系统同步技术
        1.3.2 微弱目标检测技术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基础理论和问题分析
    2.1 引言
    2.2 双基地雷达基础理论
        2.2.1 目标定位原理
        2.2.2 双基地雷达方程
        2.2.3 探测范围分析
        2.2.4 分辨率分析
    2.3 非合作雷达辐射源特性分析
        2.3.1 辐射源简介
        2.3.2 波形参数捷变信号模糊函数分析
    2.4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系统简介与问题分析
        2.4.1 系统架构
        2.4.2 信号处理流程
        2.4.3 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时频参数同步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LVD的多分量LFM信号参数估计算法
        3.2.1 算法原理
        3.2.2 算法实现方法
        3.2.3 仿真实验及性能分析
        3.2.4 实测数据处理
    3.3 基于模板匹配的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时频参数同步方法
        3.3.1 算法流程
        3.3.2 实测数据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捷变频信号相参积累方法
    4.1 引言
    4.2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捷变频信号相参积累问题分析
        4.2.1 信号模型
        4.2.2 问题分析
    4.3 基于Radon-NUFFT的相参积累算法
        4.3.1 基于低秩矩阵逼近的NUFFT算法
        4.3.2 Radon-NUFFT算法原理与步骤
    4.4 仿真实验及性能分析
        4.4.1 有效性验证
        4.4.2 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时域参数捷变信号相参积累方法
    5.1 引言
    5.2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时域参数捷变相参积累分析
        5.2.1 信号模型
        5.2.2 问题分析
    5.3 基于IAA的非均匀采样信号频谱分析方法
        5.3.1 IAA算法原理
        5.3.2 IAA实现方法
        5.3.3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5.4 基于Radon-IAA的相参积累方法
        5.4.1 算法流程
        5.4.2 仿真实验
        5.4.3 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脉宽调制(PDM)发射机时延的分析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微波光子雷达的波形生成与脉冲压缩技术研究[D]. 宋春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雷达回波模拟器的算法与软件设计[D]. 陈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认知雷达多维联合抗主瓣干扰研究[D]. 葛萌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面向超高速光传输的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 岳磊.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光子太赫兹雷达信号的产生与应用研究[D]. 王世伟. 浙江大学, 2021(01)
  • [6]基于窄脉冲探测通信一体化设计[D]. 韩小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雷达辐射源精确识别技术研究[D]. 樊南利.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LED的水下光无线通信技术研究[D]. 景涛.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9]基于混沌调制的声呐收发系统设计[D]. 郭思毅. 中北大学, 2020(12)
  • [10]基于波形参数捷变雷达的非合作双基地雷达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潘嘉蒙.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脉冲宽度调制 (PDM) 发射机延迟的分析和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