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饮食自我调节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糖尿病患者饮食自我调节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一、糖尿病患者饮食的自我调控单因素回归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曹晓婷[1](2021)在《2型糖尿病腻苔患者饮食因素调查研究及肠道菌群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饮食因素与2型糖尿病腻苔的关系,为从饮食角度管控2型糖尿病提供依据;探索2型糖尿病腻苔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为探寻腻苔的潜在生物学基础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病房及糖尿病鉴定中心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医舌诊结果将患者分为腻苔组与薄苔组,采用经优化的饮食习惯调查问卷,通过现场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并将收集到的2型糖尿病腻苔与薄苔患者的饮食因素进行比较分析。2.选取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病房3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薄白苔10例,白腻苔10例,黄腻苔10例,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各组粪便样本进行16S rDNA测序、对菌群物种分布情况、属水平进化树、组间差异分析、差异物种分析、Tax4Fun功能预测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腻苔可能存在的生物标志物。结果:1.2型糖尿病腻苔组与薄苔组患者通过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有吸烟史、不能按时进餐、偏好苦味食物是腻苔的危险因素(P<0.05,OR>1),而适当少吃主食、掌握糖尿病饮食知识是腻苔的保护因素(P<0.05,OR<1)。2.通过比较薄白苔组、白腻苔组、黄腻苔组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发现薄白苔组肠道菌群以狄氏副拟杆菌、粪球菌、多尔氏菌、链球菌、粪厌氧棒杆菌为主;白腻苔组以罗伊氏乳杆菌、巨单胞菌属、嗜黏蛋白阿克曼菌菌为主,黄腻苔组以瘤胃球菌属、直肠无杆菌、肠道巴恩斯菌为主;经过统计学分析,薄白苔与白腻苔组间比较肠道菌群在属水平大肠杆菌、小杆菌、柑桔黄龙病菌、硫氧化湖沉积杆菌有显着差异;薄白苔与黄腻苔组间比较肠道菌群在属水平阿克曼菌、拟杆菌属、大肠杆菌属、韦荣氏球菌属有显着差异;白腻苔和黄腻苔组间比较肠道菌群在属水平阿克曼菌、韦荣氏球菌属、小杆菌、巨单胞菌属有显着差异。功能预测分析发现白腻苔组肠道菌群功能以参与人类疾病为主;黄腻苔组以参与组织系统较多,薄白苔组以处理环境信息为主。3.通过比较腻苔组与薄白苔组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发现腻苔组以盲肠罗斯氏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韦荣氏球菌属、拟杆菌属、柯林斯菌属、大肠杆菌为主,薄白苔组以狄氏副拟杆菌、粪球菌、多尔氏菌、链球菌、粪厌氧棒杆菌为主,腻苔组与薄白苔组组间比较肠道菌群在属水平大肠杆菌、根瘤杆菌属、厌氧粘细菌有显着差异。功能预测分析发现腻苔组功能以参与组织系统、改变新陈代谢为主;薄白苔组以参与人类疾病、参与细胞转化、处理遗传信息、处理环境信息为主。结论:1.本研究表明吸烟、不能按时进餐、偏好苦味食物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腻苔形成的危险因素。适当少吃主食、掌握糖尿病饮食知识可能是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腻苔的有利因素。2.通过进化分支图发现变形菌门可能为2型糖尿病患者白腻苔组的生物标记物;拟杆菌门、拟杆菌目、拟杆菌属、肠杆菌科和变形菌可能是黄腻苔组的生物标记物;肠杆菌科变形菌门为2型糖尿病患者腻苔组可能的生物标记物。

杨楠,贺圣文,宋桂花,王子兵,李艳杰[2](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饮食依从性、心理负担与血糖水平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态度行为、饮食依从性、心理负担的现状,探讨其与血糖水平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0月在潍坊市某三甲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30例为调查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人体指标检测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态度行为评价简化量表、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依从性测评量表、糖尿病痛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自我管理、饮食依从性、心理负担的影响因素,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自我管理、饮食依从性、心理负担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血糖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330例研究对象中HbA1c<7%者共99例(30.00%),自我管理合格、饮食依从性合格、略微心理负担者分别为184、189、150例(占比:55.76%、57.27%、45.4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OR=0.495,95%CI:0.280~0.874)、病程(OR=1.771,95%CI:1.421~2.206)、因糖尿病住院次数(OR=2.481,95%CI:1.396~4.408)、是否接受过专业系统宣教(OR=3.649,95%CI:1.239~10.751)、药物饮食运动联合控制(OR=4.354,95%CI:2.419~7.838)是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年龄(OR=1.525,95%CI:1.119~2.078)、性别(OR=2.543,95%CI:1.465~4.415)、是否接受过专业系统宣教(OR=3.085,95%CI:1.368~6.960)、药物饮食运动联合控制(OR=11.910,95%CI:6.323~22.432)是饮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年龄(OR=0.739,95%CI:0.559~0.979)、病程(OR=0.543,95%CI:0.449~0.657)是心理负担的影响因素。自我管理与饮食依从性、与心理负担,饮食依从性与心理负担相关(r=0.586、-0.443、-0.168,P<0.05)。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食依从性、握力、药物饮食运动联合控制、心理负担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饮食依从性、心理负担、联合控制方式等密切相关;制定综合防控措施,着力提高饮食依从性,提升握力水平,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维持良好的血糖水平。

李维维[3](202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为SAP复发高危人群提供筛查工具。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9年10月在遵义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SAP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病历资料按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研究共纳入421例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时间分为建模组(2010年1月-2017年12月),占总人数的70%、验证组(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占总人数的30%。参照国内外文献,选取可能影响SAP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利用医院电子病例信息系统收集相关信息,包括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运用SPSS18.0和R3.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AP复发的危险因素,再通过确立的危险因素在建模组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由R软件“rms”包绘制)并在验证组中验证模型,预测模型的性能通过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评估。结果:(1)本研究建模组共纳入296例患者,其中68例出院后再次复发,复发率为22.97%,出院后1年内复发率较高,占总复发率的89.38%。复发主要病因为高脂血症性,其次分别是:胆源性、酒精性、其他原因。(2)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患者复发有关的危险因素有6个,分别为:性别、胆石症、糖尿病、饮酒、血糖、三酰甘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剩余指标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把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石症、糖尿病、饮酒、三酰甘油、血糖是SAP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4)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SAP复发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1%,70.6%,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4%,68.2%。Hosmer-Lemeshow(H-L)检验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模型拟合优度较好(?2=3.721,P=0.881),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在验证组中发生的风险同实际情况较为一致。结论:1.该院SAP患者复发率为22.97%,好发于出院后1年内,复发主要病因为高脂血症性。2.既往有糖尿病史、胆石症史、饮酒、入院24小时内最高血糖及三酰甘油水平是SAP复发的危险因素。3.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及拟合度较好,对识别高危人群及预测复发风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创新性。

李佳益[4](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调节疲劳、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描述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调节疲劳、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以及其它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三者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并检验自我效能感是否在自我调节疲劳和自我管理行为之间发挥着一定的中介作用;以期为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隶属于描述性研究中的一种,通过横断面调查设计的方式方法,以方便抽样的形式于2020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济南市三所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室就诊的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本研究所需资料的收集。研究工具: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调节疲劳量表(SRF-S)、糖尿病自我效能感量表(SED)和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DSCS)。使用SPSS 21.0和AMOS 21.0进行了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1.自我调节疲劳总体平均得分为(41.56±8.72);其中,认知维度条目均分为(2.75±0.76);行为维度条目均分为(2.42±0.72);情绪维度条目均分为(2.60±0.70)。自我调节疲劳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住院情况和家庭人均月收入能够共同解释自我调节疲劳9.0%的变异量。2.自我效能感总体平均得分为(27.46±6.54);其中,饮食效能维度条目均分为(2.99±1.12);运动效能维度条目均分为(3.27±0.92);血糖管理效能维度条目均分为(3.04±0.99);病情控制效能维度条目均分为(2.98±1.09)。自我效能感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能够解释自我效能感7.5%的变异量。3.自我管理行为总体平均得分为(83.93±16.37);其中,饮食控制维度条目均分为(3.07±0.82);规律运动维度条目均分为(3.02±1.17);遵医嘱用药维度条目均分为(4.17±0.87);血糖监测维度条目均分为(2.76±1.04);足部护理维度条目均分为(3.38±0.88);血糖处理维度条目均分为(3.23±0.89);自我管理行为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性别、有无血糖仪和吸烟情况能够共同解释自我管理行为8.8%的变异量。4.相关分析显示:自我调节疲劳与自我管理行为呈负相关(r=-0.511,P<0.001);自我调节疲劳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r=-0.551,P<0.001);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r=0.559,P<0.001)。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自我调节疲劳对自我管理行为有着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49(P<0.001);自我调节疲劳负向预测自我效能感,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80(P<0.001);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自我管理行为,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78(P<0.001)。在自我调节疲劳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中自我效能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值为42.41%。结论1.2 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疲劳。患者的文化程度、住院情况和家庭人均月收入是自我调节疲劳的预测因素。2.2 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得分情况大多处在中等水平左右。患者的文化程度是自我效能感的预测因素。3.2 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得分情况大多处在中等偏下水平左右。患者的文化程度、性别、有无血糖仪和吸烟情况是自我管理行为的预测因素。4.2 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调节疲劳、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行为三者之间存在两两相关的关系。5.2 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调节疲劳和自我管理行为两者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司树玲[5](2021)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健康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调查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健康自我管理的现状,并探讨一般疾病资料、积极心理资本、健康素养及社会支持对患者健康自我管理的影响,为制定干预措施,提升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包含两部分1.质性研究运用现象学方法进行访谈分析调查,以目的抽样法抽取2020年1月份在山东省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治疗的16名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奥马哈护理问题分类系统提炼归纳主题。2.量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抽取2020年2月-12月在山东省内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患者入院时发放问卷。调查工具为:自行编制的患者基本资料调查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用SPSS25.0进行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多样本均数之间采用LSD-t检验和SNK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质性访谈提炼出四大主题领域及其10个分主题:(1)健康自我管理行为领域:包括自我管理认知不足、健康自我管理技能欠缺和缺乏用药依从性,饮食管理不规范;(2)生理领域因素:疾病相关症状的困扰;(3)心理社会领域因素:包括情绪低落消极,缺乏积极心理调节、否定既有病情,角色转变适应不良和缺乏家庭-社会系统支持;(4)环境领域因素:包括经济收入及报销比例低、居住地交通不便限制就医行为和信息渠道狭窄。2.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健康自我管理的现状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的327例患者,健康自我管理总得分为(64.72±11.58)分,标准化后为(2.70±0.48)分,整体呈中等水平。各个维度得分经标准化后由高到低依次是:日常生活管理(2.95±0.56)分、用药管理(2.71±0.69)分、饮食管理(2.58±0.56)分和病情监测管理(2.49±0.69)分。3.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健康自我管理的单因素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健康自我管理总分及其各维度管理得分在不同的文化程度、居住地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患者健康自我管理总分在不同住院次数的比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健康自我管理的相关性分析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健康自我管理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与积极心理资本(rs=0.420,0.358,0.327,0.358,0.321)、健康素养(rs=0.532,0.356,0.560,0.401,0.385)及社会支持(rs=0.787,0.605,0.563,0.609,0.616)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s>0,P<0.05)。5.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健康自我管理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社会支持(β=0.490)、积极资本心理(β=0.335)及健康素养(β=0.171)及均显着正向影响患者健康自我管理总分(R2=0.691),仅有社会支持显着正向影响患者健康自我管理中饮食管理方面得分(β=0.937,R2=0.421);而日常生活管理方面仅有积极资本心理(β=0.823)和健康素养(β=0.185)是显着正向影响因子(R2=0.956);用药管理方面仅有健康素养(β=0.343)及社会支持(β=0.364)为显着正向影响因子(R2=0.336),而病情监测管理仅有社会支持(β=0.244)显着正向影响其水平(R2=0.262)。结论1.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健康自我管理相关影响因素涉及生理、心理、环境等各个领域。现象学研究明确了患者健康自我管理过程中的体验,可为护理相关健康宣教提供参考线索。2.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处于中等水平,根据各维度得分差异,提示医护人员应重点提高患者用药、饮食及病情监测管理的水平。3.积极心理资本、健康素养及社会支持是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健康自我管理总体水平的重要预测因素。4.患者的饮食管理、用药管理及病情监测管理水平随其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而提升,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及用药管理水平,提高患者的积极心理资本能提升其日常生活管理水平。5.提示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状况,引导其重建积极心理资本,帮助患者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更多的家庭、社会的支持,循序渐进改善健康认知,形成良好健康素养,帮助其长期维持良好的健康自我管理行为。

王英[6](2021)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旨在为进一步制定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综合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预防脑卒中、节约医疗资源、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3月至9月,在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社区参与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筛查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617例)中,严格按照纳排标准进行调查。调查工具包括脑卒中高危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脑卒中防治知识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共收回有效问卷448份。采用EXCEL数据库和SPSS 2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计数资料采用频率、构成比表示,自我管理行为、脑卒中防治知识、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得分等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现状448例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行为平均得分是(132.07±16.520)分,指标得分率为60.03%,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处于中等。52.90%(237人)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差,45.80%(205人)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处于中等水平,仅1.34%(6人)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良好。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指标得分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安全用药管理(75.67%)、情绪管理(75.64%)、生活起居管理(64.70%)、社会人际管理(62.86%)、饮食管理(60.53%)、疾病管理(40.48%)。2.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在不同医疗付费方式、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自我管理行为与脑卒中防治知识(r=0.550,p<0.001)、自我效能(r=0.152,p<0.01)、社会支持(r=0.176,p<0.001)成正相关。说明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脑卒中防治知识水平越高、自我效能越高、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防治知识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贡献最大,脑卒中防治知识水平越高,自我管理行为及各维度管理水平越好(β=0.213-0.517,P<0.001);疾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越高,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疾病管理行为越好(6=0.119,P<0.05);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越高,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疾病管理行为越好(β=0.109,P<0.005),而社会人际管理行为越差(β=0.123,P<0.05);主观支持水平越高,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行为(β=0.105,P<0.05)和社会人际管理行为(β=0.252,P<0.001)越好;客观支持水平越高,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行为(β=0.128,P<0.01)、疾病管理行为(β=-0.146,P<0.01)、生活起居管理行为(β=-0.165,F<0.01)、情绪管理行为(β=-0.135,P<0.01)和社会人际管理行为(β=-0.134,P<0.01)均越差;对支持的利用度越好,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饮食管理行为(β=0.035,P<0.01)越好;脑卒中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β=0.093,P<0.05)和饮食管理行为(β=0.146,P<0.01)较好,患有高血压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疾病管理行为较好(β=0.219,P<0.001)、生活起居管理行为较差(β=-0.096,P<0.05),患有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情绪管理行为较好(β=0.125,P<0.01),缺乏运动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疾病管理行为(β=0.089,P<0.05)和社会人际管理行为(β=0.100,P<0.05)均较好;年龄≥60岁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生活起居管理行为(β=0.124,P<0.05)和情绪管理行为(β=0.135,P<0.01)较好;职业为农业劳动者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较差(β=-0.090,P<0.05),生活起居管理行为(β=-0.127,P<0.05)、情绪管理行为(β=-0.149,P<0.01)和社会人际管理行为(β=-0.118,P<0.05)均较差。结论1.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尤其是社会人际管理、饮食管理、疾病管理行为亟待提高。2.脑卒中防治知识、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职业和血脂异常是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脑卒中防治知识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最为显着。脑卒中防治知识、自我效能、主观支持水平越高,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客观支持越好,自我管理行为越差,疾病管理、生活起居管理、情绪管理、社会人际管理均较差。职业为农业劳动者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较差,生活起居管理、情绪管理、社会人际管理均较差。3.年龄、高血压、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缺乏运动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有一定的影响。≥60岁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生活起居管理和情绪管理较好;有高血压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生活起居管理较好;有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情绪管理较好;缺少运动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社会人际管理较好。

彭龙[7](2021)在《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共分为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三部分,在文献综述部分阐述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和肠道菌群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在临床研究部分则对MetS并发症发病规律、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潜在危险因素进行了探寻,在动物实验研究部分探讨了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的机制及柴芪汤对该机制的调控作用。一、文献综述本研究在Pubmed和Cnki上检索收集近十年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了 MetS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肠道菌群与MetS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将中医学对MetS的认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二、临床研究目的:探讨MetS并发症的发病规律和潜在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符合MetS诊断标准的患者,整理并统计分析MetS患者的年龄、体重、身高、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HbA1c、中医证型并发症发病情况。结果:共收集MetS患者606例,男性259人,女性347人,男女比1:1.3,年龄区间20-94岁,50-69岁人群占比最高(57.9%)。肥胖(BMI>25kg/m2)占比与年龄呈负相关,血糖控制不佳(HbA1c>8%)、血脂控制不佳占比在80岁以下人群与年龄呈负相关,高血压占比与年龄呈正相关,肝郁脾虚证在所有人群中均占比最高,且与年龄呈负相关,脾肾两虚证MetS患者CKD发病率较高。各MetS并发症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颈动脉硬化症(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77.9%)>下肢动脉硬化症(low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LEASD)(73.4%)>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7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33.0%)>脑卒中(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28.4%)>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8.6%)。各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分别为:并发CAS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 40岁,并发LEASD的危险因素为男性、罹患高血压、年龄≥60岁,并发MAFLD的危险因素为BMI≥25kg/m2、TG>1.7mmol/L,并发CHD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60岁,并发CVA的危险因素为女性、罹患高血压、年龄≥ 80岁,并发CKD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 80岁、空腹C肽>4.4ng/mL。结论:50-69岁是MetS的高发年龄段,年轻MetS患者普遍血糖、血脂、体重普遍控制不佳。肝郁脾虚是MetS的主要病机,并且更常见于发病初期。MetS并发症中,CAS、LEASD、MAFLD发病率最高,CHD、CVA次之,CKD最低。年龄和高血压是CAS、LEASD、CHD、CVA、CKD的共同危险因素,其中年龄≥40岁是CAS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是CHD、LEASD的危险因素,年龄≥80岁是CVA、CKD的危险因素。性别是LEASD和CVA的特殊危险因素,男性更易患LEASD,女性更易患CVA,空腹C肽>4.4ng/mL是CKD的特殊危险因素,肥胖、甘油三脂升高是MAFLD的危险因素。三、实验研究目的:探讨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的机制及柴芪汤对该机制的调控作用。方法:以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SD大鼠建立MetS模型,8周建模成功后,予药物干预。实验第16周末测量体重、脂肪重量、血压后处死取材,检测血糖、血脂,检测血清中LPS、IL-6、TNF-α含量,检测脂肪组织中NF-κBp65、TLR4、MyD88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以及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并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粪便中菌群基因。结果:模型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中药组、饮食干预组,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显着增加,且血清LPS、IL-6、TNF-α含量升高,脂肪组织中NF-κB p65、TLR4、MyD88蛋白及基因表达增加,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明显;而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能有效逆转上述指标变化及病理改变,且柴芪汤强于限制热量摄入。模型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中药组、饮食干预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及功能发生改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升高,G-菌比例升高,Blautia、Turicibacter和螺菌科下的OTU504、OTU552、OTU485相对丰度升高,乳杆菌、瘤胃菌科和Clostridiaceae1科下的OTU276相对丰度降低,肠道菌群的异常凋亡与迁移活跃,宿主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的下降,肠道致病菌相对比例增加;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可有效逆转上述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和功能的改变,且柴芪汤提高瘤胃菌科丰度的作用显着强于正常饮食和限制热量摄入。结论: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能有效改善MetS大鼠体重、血压、血脂、血糖,并且柴芪汤减重和降压效果优于限制热量摄入。肠道菌中G-菌相对丰度增加,LPS释放增多,通过LPS-TLR4/MyD88-NF-κB信号传导途径引起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这可能是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发病的主要机制。同时肠道菌群物种组成改变,肠道菌群的异常凋亡与迁移以及宿主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的下降和肠道致病菌比例增加,可能是MetS发病的潜在机制。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治疗MetS,主要通过降低肠道菌群中G-菌相对丰度和抑制LPS释放,进而抑制LPS-TLR4-MyD88-NF-κB信号传导通路,减轻代谢性内毒素血症来实现,且柴芪汤效果优于限制热量摄入。同时二者还能够通过逆转MetS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变化,减少细菌的异常凋亡与迁移,增强宿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降低肠道内致病菌相对比例等机制改善MetS的代谢障碍,并且瘤胃菌科的丰度增加可能是柴芪汤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潜在机制。

蒋璐剑[8](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薛小琴[9](2021)在《慢性肾脏病3-5期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3-5期非透析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以期达到对CKD患者合并ASCVD的早期防治。方法:采用单中心、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的CKD3-5期非透析患者538例,根据既往是否合并ASCVD将患者分为ASCVD组与无ASCVD组,其中ASCVD组296人,无ASCVD组242人。回顾性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吸烟饮酒史、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碱性磷酸酶(ALP)、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血清钾(K+)、血清磷等实验室指标及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资料。使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各指标的差异,探讨CKD3-5期非透析患者合并ASCVD的危险因素。依据《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初步探析CKD3-5期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相关化验指标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患者538例,合并ASCVD者296例,占比55.1%;2、本研究中538例CKD3-5期患者ASCVD患病率随肾脏病进展逐渐升高:CKD3期51.9%(96/185)<CKD4期53.1%(86/162)<CKD5期59.7%(114/191),经秩和检验,ASCVD患病率随肾脏病进展而逐渐升高的趋势未见统计学意义(Z=-1.525,P=0.127)。3、对于CKD3-5期患者,ASCVD组与无ASCVD组患者在年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尿病(DM)病史、高血压(HTN)病史、吸烟史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HGB含量、血清K+、FPG、TP、ALB、TC等实验室指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回归发现,年龄增长、BMI升高、DM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与CKD3-5期患者合并ASCVD风险增高有关(P<0.05),血清K+、MCHC水平升高与合并ASCVD风险降低有关(P<0.05);4、CKD3期患者共185例,ASCVD组与无ASCVD组患者在年龄、SBP水平、DM病史、高血压病史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Scr、MCHC等实验室指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增长、SBP升高、DM病史与CKD3期患者合并ASCVD风险增高有关(P<0.05);5、CKD4期患者共162例,ASCVD组与无ASCVD组患者在年龄、DBP水平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钾、血清磷、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微量白蛋白等实验室指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血清磷水平升高、年龄增长与CKD4期患者合并ASCVD风险增高有关(P<0.05);6、CKD5期患者共191例,ASCVD组与无ASCVD组患者在年龄、BMI、DBP水平、DM病史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Scr、血清ALB、FAR(FIB/ALB)等实验室指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增长、BMI升高、DM病史与CKD5期患者合并ASCVD风险增高有关(P<0.05),而血清K+升高可以降低CKD5期患者合并ASCVD的风险(P<0.05);7、538例CKD3-5期患者中医本虚证型的分布比例分别为:脾肾气虚证146例(27.1%)>气阴两虚证134例(24.9%)>肝肾阴虚证95例(17.7%)>阴阳俱虚证84例(15.6%)>脾肾阳虚证79例(14.7%),经c2检验,CKD3-5期各期之间本虚证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9.478,P=0.013);中医标实证型分布比例分别为:湿浊证204例(37.9%)>湿热证158例(29.4%)>瘀血证114例(21.2%)>热毒证62例(11.5%),经c2检验,CKD3-5期各期之间标实证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7.836,P=0.25);8、CKD3-5期患者中医本虚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血HGB水平的比较中,阴阳俱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及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脾肾气虚及肝肾阴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BUN水平的比较中,阴阳俱虚>脾肾气虚及肝肾阴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钙与磷离子水平的比较中,阴阳俱虚证血清钙水平低于其它四个证型,血清磷水平高于另外四个本虚证型,但仅阴阳俱虚与肝肾阴虚证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标实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湿热证的PT及血清磷水平均高于湿浊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CKD3-5期患者中,ASCVD组与无ASCVD组患者本虚证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7.790,P=0.001),而标实证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3.537,P=0.316);10、296例CKD3-5期合并ASCVD患者中医本虚证的分布比例分别为:气阴两虚证85例(28.7%)>脾肾气虚证68例(23.0%)>阴阳俱虚证55例(18.6%)>脾肾阳虚证47例(15.9%)>肝肾阴虚证41例(13.9%),经c2检验,各期之间本虚证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6.319,P=0.612);中医标实证分布比例分别为:湿浊证102例(34.5%)>湿热证90例(30.4%)>瘀血证68例(23.0%)>热毒证36例(12.2%),经c2检验,各期之间标实证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3.961,P=0.682);11、CKD3-5期合并ASCVD患者中医本虚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在MCHC水平的比较中,脾肾阳虚<脾肾气虚,阴阳俱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及肝肾阴虚;在K+水平的比较中,阴阳俱虚>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医标实证在各实验室指标上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结论:1、CKD3-5期患者合并ASCVD患病率较高,但在本研究中,ASCVD患病率的升高与CKD进展之间的相关性未能证实。2、年龄增长、BMI升高、DM病史、高血压病史、既往吸烟史、血清K+浓度降低及MCHC水平降低是CKD3-5期患者合并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3、年龄增长、SBP升高、DM病史是CKD3期患者合并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增长、血清磷水平升高是CKD4期患者合并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增长、BMI升高、DM病史、血清K+浓度降低是CKD5期患者合并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4、本研究中538例CKD3-5期患者,3期及4期以脾肾气虚证最多,5期患者以气阴两虚证最多,且本虚证的分布与CKD分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标实证在3期及4期以湿浊证最多,5期以湿热证最多,各标实证的分布与CKD分期之间暂未发现明显关联;在本虚证与标实证的兼夹关系中,脾肾阳虚多兼夹湿热证,另外四类本虚证型中均多兼夹湿浊证,。5、CKD3-5期患者阴阳俱虚证在毒素蓄积、钙磷代谢紊乱及贫血的临床表现上更为严重;湿热证在血清磷蓄积程度较湿浊证严重;6、对于CKD3-5期患者而言,本虚证的分布与是否合并ASCVD有关,而标实证则未显示出相关性;7、296例CKD3-5期合并ASCVD患者中,本虚证各期均以气阴两虚证为主,MCHC及血清钾浓度对本虚证的辨证有一定帮助;标实证3期及4期以湿浊证为主,5期以湿热证为主,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与标实证的分布未显现出相关性。

汪哲宇[10](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二、糖尿病患者饮食的自我调控单因素回归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患者饮食的自我调控单因素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型糖尿病腻苔患者饮食因素调查研究及肠道菌群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2型糖尿病腻苔患者与饮食因素相关性的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受试者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比较
        1.3.2 饮食习惯
        1.4 样本量估算
        1.5 质量控制
        1.5.1 受试者招募
        1.5.2 问卷信息采集
        1.5.3 舌象采集与诊断
        1.6 统计方法
        1.7 问卷调查流程
    2.研究结果
        2.1 T2DM患者薄苔组与腻苔组一般情况比较和临床资料比较
        2.2 T2DM患者腻苔相关饮食因素分析
        2.2.1 两组用餐节律比较
        2.2.2 两组主食习惯比较
        2.2.3 两组饮食均衡比较
        2.2.4 两组饮食五味比较
        2.2.5 两组健康饮食意识选择比较
        2.2.6 两组不同进食顺序比较
        2.2.7 两组家庭饮食习惯比较
        2.2.8 两组不良饮食习惯比较
        2.2.9 两组糖尿病饮食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2.2.10 不同饮食习惯与腻苔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小结
研究二 2型糖尿病腻苔患者的肠道菌群初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样本量估算
        1.5 质量控制
        1.5.1 舌象采集与诊断
        1.5.2 舌象诊断
        1.5.3 实验分组级样本收集
        1.6 病例筛选流程
        1.7 菌群分析流程
        1.7.1 实验上机流程
        1.7.2 信息分析流程
    2 研究结果
        2.1 原始测序数据概况
        2.2 各组组间OTU分析
        2.2.1 各组菌群分布情况
        2.2.2 各组物种相对丰度
        2.2.3 各组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2.2.4 属水平物种进化树
        2.2.5 样本复杂度(Alpha Diversity)指数
        2.2.6 UPGMA聚类树
        2.2.7 Simper
        2.2.8 LEfSe
        2.2.9 各组组间不同水平差异物种比较
        2.2.10 Tax4Fun
    3 小结
讨论
    1.注重腻苔变化,控制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2.饮食因素与2型糖尿病腻苔相关性的讨论
    3.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腻苔的相关性讨论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膳食调查表
综述 近几年饮食因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饮食依从性、心理负担与血糖水平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与人体指标检测表
        1.2.2 糖尿病检测评价量表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自我管理知识态度行为水平
    2.2 饮食依从性
    2.3 心理负担
    2.4 自我管理、饮食依从性、心理负担的相关性
    2.5 血糖水平
3 讨 论
    3.1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不佳
    3.2 提高自我管理与饮食依从性的行动力
    3.3 适当的心理负担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3)重症急性胰腺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和文献回顾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设计
第一部分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对象及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胰腺炎复发风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伦理审查表
致谢
作者简介

(4)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调节疲劳、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假设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自我调节疲劳概述
    2.2 自我效能感概述
    2.3 自我管理行为概述
    2.4 自我调节疲劳、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行为关系的相关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资料收集
    3.4 质量控制
    3.5 统计分析
    3.6 伦理学考虑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4.2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4.3 自我调节疲劳、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4.4 自我调节疲劳的影响因素
    4.5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4.6 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
    4.7 自我调节疲劳、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8 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调节疲劳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第五章 讨论
    5.1 患者的基本资料
    5.2 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5.3 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5.4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5.5 患者自我调节疲劳、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关系
    5.6 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调节疲劳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7.1 创新性
    7.2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健康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健康自我管理概况与发展
    2.2 患者健康自我管理测评工具
    2.3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健康自我管理研究
第三章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健康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健康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量性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工具
    4.3 资料收集
    4.4 统计数据分析方法
    4.5 伦理审批
    4.6 质量控制
    4.7 技术线路图
    4.8. 结果
    4.9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研究相关定义
    5 研究理论基础
第2章 文献综述
    1 疾病自我管理理论的起源及内涵
    2 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3 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测量工具国内外研究进展
    4 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5 国内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资料收集
    4 统计分析方法
    5 质量控制
    6 伦理问题
    7 技术路线
第4章 研究结果
    1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现状调查
    2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3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1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现状分析
    2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建议
    3 研究创新性
    4 研究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附录
    附录 1 知情同意书
    附录 2 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 3 脑卒中防治知识问卷
    附录 4 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
    附录 5 脑卒中高危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
    附录 6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代谢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综述二 代谢综合征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进展
    综述三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性
存在问题及对策
致谢
个人简历

(8)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9)慢性肾脏病3-5期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西医诊断标准
    3 中医诊断标准
    4 病例选择标准
    5 研究方法
    6 观察指标
    7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CKD3-5 期患者一般情况
    2 CKD患者合并ASCVD的危险因素
    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临床指标分析
讨论
    1 CKD3-5 期合并ASCVD危险因素探讨
    2 CKD3-5 期患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分析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肾脏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研究
    1 CKD合并ASCVD的西医学浅析
    2 CKD合并ASCVD中医学浅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教育经历
    二、学术成绩或成就

(10)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病管理概述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1.4.1 关键问题分析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糖尿病患者饮食的自我调控单因素回归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型糖尿病腻苔患者饮食因素调查研究及肠道菌群的初步探讨[D]. 曹晓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饮食依从性、心理负担与血糖水平的相关研究[J]. 杨楠,贺圣文,宋桂花,王子兵,李艳杰. 实用预防医学, 2021(07)
  • [3]重症急性胰腺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 李维维.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4]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调节疲劳、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 李佳益. 山东大学, 2021(12)
  • [5]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健康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司树玲. 山东大学, 2021(09)
  • [6]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王英. 山东大学, 2021(12)
  • [7]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D]. 彭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慢性肾脏病3-5期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D]. 薛小琴.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糖尿病患者饮食自我调节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