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氟·锰锌防治葡萄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60%氟·锰锌防治葡萄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一、60%氟吗·锰锌防治葡萄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明,谷莉莉,林双喜,王苹,丁蕾,吴树静[1](2018)在《黄瓜霜霉病的研究进展及登记防治农药的分析》文中提出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威胁黄瓜的安全生产。简述了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症状与病菌特征、病菌侵染机制与发病规律、植株抗病性与病菌抗药性以及综合防治技术,归纳了现有登记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剂种类,重点分析了防治黄瓜霜霉病药剂品种的有效成分与配方组合,指出了现有登记药剂品种的不足,介绍了近2年新登记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剂品种的特性和防治技术,探讨了黄瓜霜霉病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路粉,赵建江,刘晓芸,孟润杰,吴杰,韩秀英,王文桥[2](2018)在《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监测及替代药剂防治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监测河北、内蒙古、吉林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甲霜灵的抗性发展动态,筛选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并对其交替使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进行研究,为甲霜灵抗性严重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共采集、分离到63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甲霜灵高效替代药剂并评估交替用药对甲霜灵抗性菌株占优势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已普遍产生抗性,抗性频率达100%,平均抗性倍数高达34 934,抗性指数为0.97。其中2011—2012年晚疫病菌群体中以中抗菌株和高抗菌株为主,2013—2016年均为高抗菌株。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2011—2012年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2013—2016年3个地区的抗性指数均达到最高值1.00。田间药效试验中按照推荐浓度4次喷药,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0%、67.5%和50.9%—65.8%,显着低于80%代森锰锌WP的防治效果(72.8%),而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良好(83.9%—90.3%),可作为甲霜灵的替代药剂。将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和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等不同作用机理的高效替代药剂与代森锰锌、嘧菌酯和氟吗啉等药剂交替使用5—6次,对晚疫病防治效果为88.3%—90.5%,比代森锰锌、苯基酰胺类杀菌剂和霜脲·锰锌等常规药剂交替施药区马铃薯增产64.4%—78.3%。【结论】河北、内蒙古和吉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普遍产生抗性,导致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等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生产中应暂停使用含甲霜灵、精甲霜灵和霜灵的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可以作为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代森锰锌等广谱性保护剂与嘧菌酯、烯酰吗啉、氟吗啉、氟噻唑吡乙酮和氟吡菌胺·霜霉威等高效内吸剂交替使用,可对抗甲霜灵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进行有效治理。

曲健禄,范昆,付丽,陶吉寒[3](2016)在《11种杀菌剂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试验比较了11种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1种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25mg/kg、250g/L嘧菌酯悬浮剂167mg/kg、20%松脂酸铜水乳剂250mg/kg、波尔多液1∶1∶200、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850mg/kg的防治效果最佳,药后910天调查,防效均在90%以上。

胡盼,李兴红,张夏兰,耿文龙,蔡欣楠,刘正坪,魏艳敏[4](2013)在《葡萄霜霉病田间调查及防治效果试验》文中认为葡萄霜霉病是中国葡萄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该病害的防治,2012年笔者调查了北京地区30个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的田间发生情况,并对病情指数进行了差异显着性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30个葡萄品种被划分为4类:第1类包括‘甲斐乙女’、87-1、‘京早晶’、‘黑奥林’、‘红富士’、‘奥迪亚无核’和‘红伊豆’,田间发病程度最重,病情指数为61.63~49.96;第2类包括‘茉莉’、‘贵妃玫瑰’、‘秋黑’、‘亚都蜜’、‘龙宝’、‘美人指’和‘红宝石无核’,发病程度较重,病情指数为44.91~28.56;第3类包括‘红双味’‘、玫瑰香’‘、里扎马特’‘、无核早红’‘、世纪无核’‘、亚历山大’和‘黄意大利’,发病程度中等,病情指数为23.86~12.64;第4类包括‘葡萄园皇后’、‘巨峰’、‘香妃’、‘魏可’、‘醉金香’、‘藤捻’、‘红脸无核’、‘夏黑’和‘黎明无核’,发病最轻,病情指数为10.47~3.78。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品种在生产上对霜霉病的抗性,为抗病品种的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另外,试验还在田间进行了6种农药对霜霉病防治效果的比较,结果发现它们对葡萄霜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代森锰锌、波尔多液和百菌清效果最好,可达87.23%~76.48%,它们可作为田间防治霜霉病的推荐药剂。

朱书生,卢晓红,陈磊,刘西莉[5](2010)在《羧酸酰胺类(CAAs)杀菌剂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羧酸酰胺类(Carboxylic acid amides,CAAs)化合物是一类对卵菌病害具有优异防治效果的新型杀菌剂。该类杀菌剂由3组化学结构各不相同的化合物组成,包括肉桂酰胺、缬氨酰胺氨基甲酸酯和扁桃酰胺类。由于这3类杀菌剂具有相似的杀菌活性且相互间存在正交互抗药性,国际杀菌剂抗药性行动委员会已于2005年底将这3类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杀菌剂归为羧酸酰胺类杀菌剂。对CAA类杀菌剂的化学结构特征、生物学活性、作用机制与抗药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马红丽,张建新[6](2008)在《50%氟吗啉·三乙膦铝WP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文中研究表明2006—2007年50%氟吗啉.三乙膦铝WP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1200~1600ga.i./hm2处理剂量下,在发病初期喷施4~6次,间隔期7~10d,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防效优于目前生产上推广使用的25%甲霜灵WP、58%甲霜灵.三乙膦铝WP等常规杀菌剂。

朱书生[7](2005)在《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的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氟吗啉作用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探讨了专性寄生菌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的培养和保存方法,建立了该菌对我国创制性杀菌剂氟吗啉的敏感性基线;进行了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的室内和田间抗药性风险评估:明确了氟吗啉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发育阶段、呼吸作用和细胞膜通透性等的影响。获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 采用离体叶片法、叶盘法和低温冷冻法测定了不同培养和保存条件对黄瓜霜霉病菌存活和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离体叶片法适合于该菌的继代保存;低温冷冻法(-80℃,60d)可用于该菌的长期保存:离体叶盘法适用于杀菌剂对该菌的毒力测定。2、 建立了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的敏感基线。采用离体叶盘法测定了采自北京、河北、内蒙等地区未使用过氟吗啉和烯酰吗啉的黄瓜栽培地的77株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吗啉对供试霜霉病菌的平均EC50为0. 1360±0. 0487μg/mL,分布于0. 0213~0. 2647μg/mL之间,不同敏感性的菌株频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病原亚群体,因此可以用该单峰曲线作为田间监测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抗药性的敏感基线。3、 进行了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的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以同类杀菌剂烯酰吗啉和具有高抗药性风险的杀菌剂腈嘧菌酯为对照药剂,采用药剂驯化及紫外线诱变的方法进行室内抗药突变体的筛选,均获得了氟吗啉、烯酰吗啉和腈嘧菌酯的抗药性菌株。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氟吗啉、烯酰吗啉和腈嘧菌酯突变体的抗药性水平分别为1. 64~3. 28、 1. 64~4. 10和16. 10~29. 90倍,而经紫外线诱导获得的抗药突变体的抗药性水平则分别达到2. 24~64. 94、 5. 46~88. 31和55~733倍。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抗腈嘧菌酯突变体的抗药性水平均高于抗氟吗啉和烯酰吗啉的突变体。抗氟吗啉的突变体在抗药性水平、致病力、抗药性稳定性、适合度和竞争力方面均比敏感菌株低,但部分菌株的抗药性能稳定遗传,也具有潜在抗药性风险。其抗药性风险程度与对照药剂烯酰吗啉相似,但低于高抗药性风险药剂腈嘧菌酯。对室内抗药突变体的交互抗药性研究表明,氟吗啉和烯酰吗啉之间存在正交互抗药性,但与腈嘧菌酯、甲霜灵和霜脲氰之间无交互抗药性。4、 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的田间抗药性风险评估表明,分别用氟吗啉单剂及其与代森锰锌的复配药剂连续喷施7次后,病原菌群体对氟吗啉的敏感性逐渐降低,且随着施药剂量和用药次数的增加,敏感性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施药前病菌群体对氟吗啉的敏感性频率分布与敏感基线吻合,而第14次施药后氟吗啉单剂和氟吗锰锌复配制剂处理的抗药性菌株的EC50分布在3. 00~53. 00μg/mL之间,均超出了敏感基线的范围,且与敏感基线呈不连续性分布。表明在两种药剂处理方式下黄瓜霜霉病菌均对氟吗啉产生了抗药性。进一步研究显示,大多数抗药性菌株在致病力、抗药性稳定性、竞争力和适合度等方面均强于敏感菌株或与敏感菌株相近。5、 6种染色方法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染色效果的比较研究表明,曲利苯兰染色法适用于药剂对菌丝和吸器的形态毒力研究;荧光素钠和Calcofluor荧光染色法可用于药剂对其它无性阶段影响的研究。氟吗啉对黄瓜霜霉病菌各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研究表明,该药可抑制菌丝的生长、孢囊梗的形成、孢子囊的产生、休止孢萌发、芽管伸长、附着胞和吸器的形成,导致菌丝生长端呈串珠状畸变,高浓度下能使菌丝尖端裂解,胞内物质外渗,而对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和休止孢形成没有影响。6、 氟吗啉对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的呼吸作用及细胞膜通透性均没有影响。

二、60%氟吗·锰锌防治葡萄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0%氟吗·锰锌防治葡萄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黄瓜霜霉病的研究进展及登记防治农药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病症状与病菌特性
2 病菌侵染机制与发病规律
3 植株抗病性与病菌抗药性
4 综合防控技术
    4.1 加强病害监测和抗药性监测
    4.2 充分利用农业措施
    4.3 生态调控病害发生
    4.4 科学开展化学防控
5 登记农药分析
    5.1 登记农药种类
    5.2 新登记农药简介
6 问题与展望

(2)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监测及替代药剂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马铃薯
        1.1.2 供试菌株
        1.1.3 供试药剂
    1.2 菌株对药剂敏感性测定及敏感型划分
    1.3 田间药效试验筛选甲霜灵高效替代药剂
    1.4 田间交替施药方法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检测
    2.2 可替代甲霜灵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高效药剂筛选
    2.3 高效替代药剂交替使用的防病效果
3 讨论
4 结论

(3)11种杀菌剂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3 药效调查及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种杀菌剂对葡萄树的安全性
    3.2 多种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4 小结与讨论

(4)葡萄霜霉病田间调查及防治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地点
    1.2 病害调查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病害分级标准
        1.2.3 统计分析
    1.3 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1.3.1 试验地概况
        1.3.2试验设计、施药日期、次数和方法
        1.3.3病情调查方法
        1.3.4供试药剂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鲜食葡萄品种霜霉病的田间发生情况
    2.2 田间药效测定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羧酸酰胺类(CAAs)杀菌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AA类杀菌剂的创制及分类特征
2 CAA类杀菌剂的生物活性
    2.1 CAA类杀菌剂的防治谱及对病原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菌特征
    2.2 CAA类杀菌剂在植物体内的吸收传导特性
3 CAA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4 抗药性风险及抗药性机制研究现状
    4.1 病原菌对CAA类杀菌剂的抗药性风险
        4.1.1 霜霉病菌
        4.1.1.1 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
        4.1.1.2 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4.1.2 疫霉病菌
        4.1.2.1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4.1.2.2 其他疫霉菌
    4.2 CAA类杀菌剂的抗药性遗传机制
    4.3 CAA类杀菌剂的抗药性分子机制
    4.4 抗药性治理
5 结论与展望

(6)50%氟吗啉·三乙膦铝WP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1.1.1试验药剂
    1.1.2防治对象
    1.2试验方法
        1.2.1对插扦葡萄苗的盆栽活性测定
        1.2.2药剂的使用剂量试验
        1.2.3氟吗啉·三乙膦铝与其它药剂田间对比试验
2试验结果
    2.1对插扦葡萄苗的盆栽活性试验结果
    2.2 50%氟吗啉·三乙膦铝WP不同剂量试验结果
    2.3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结果
3结果与讨论

(7)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的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氟吗啉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卵菌病害的发生及危害
    1.2 防治卵菌病害的主要杀菌剂及其作用机制
    1.3 病原菌的抗药性
        1.3.1 抗药性基本概念及抗药性研究内容
        1.3.2 卵菌对内吸性杀菌剂的抗药性及治理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4.1 黄瓜霜霉病的化学防治及抗药性发生情况
        1.4.2 氟吗啉的研究进展
        1.4.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黄瓜霜霉病菌的分离、培养和保存及其对氟吗啉敏感基线的建立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黄瓜霜霉病菌的采集和分离结果
        2.2.2 黄瓜霜霉病菌的培养
        2.2.3 黄瓜霜霉病菌菌种保存
        2.2.4 离体叶盘法用于黄瓜霜霉病菌对药剂敏感性测定的影响因子研究
        2.2.5 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敏感基线的建立
        2.2.6 交互抗药性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的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原始菌株的敏感性测定
        3.2.2 菌株抗药性驯化及抗药性水平测定
        3.2.3 抗药性突变体的诱导及抗药性水平测定
        3.2.4 抗药性突变体抗性稳定性测定
        3.2.5 抗药性突变体致病力测定
        3.2.6 抗药性突变体适合度测定
        3.2.7 抗药性突变体的竞争力测定
        3.2.8 交互抗药性测定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的田间抗药性风险评估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田间抗药性监测
        4.2.2 抗药性菌株致病力测定
        4.2.3 抗药性菌株适合度测定
        4.2.4 抗药性菌株抗药性稳定性测定
        4.2.5 抗药性菌株竞争力测定
        4.2.6 交互抗药性测定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氟吗啉对黄瓜霜霉病菌的作用机制初探
    5.1 几种染色方法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染色效果比较
        5.1.1 材料和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结论与讨论
    5.2 氟吗啉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5.2.1 材料和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结论与讨论
    5.3 氟吗啉对黄瓜霜霉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5.3.1 材料和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3.3 结论与讨论
    5.4 氟吗啉对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细胞膜通透性及呼吸作用的影响
        5.4.1 材料和方法
        5.4.2 结果与分析
        5.4.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60%氟吗·锰锌防治葡萄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黄瓜霜霉病的研究进展及登记防治农药的分析[J]. 陈永明,谷莉莉,林双喜,王苹,丁蕾,吴树静. 农学学报, 2018(08)
  • [2]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监测及替代药剂防治效果[J]. 路粉,赵建江,刘晓芸,孟润杰,吴杰,韩秀英,王文桥. 中国农业科学, 2018(14)
  • [3]11种杀菌剂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评价[J]. 曲健禄,范昆,付丽,陶吉寒. 落叶果树, 2016(06)
  • [4]葡萄霜霉病田间调查及防治效果试验[J]. 胡盼,李兴红,张夏兰,耿文龙,蔡欣楠,刘正坪,魏艳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13(16)
  • [5]羧酸酰胺类(CAAs)杀菌剂研究进展[J]. 朱书生,卢晓红,陈磊,刘西莉. 农药学学报, 2010(01)
  • [6]50%氟吗啉·三乙膦铝WP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J]. 马红丽,张建新. 农药, 2008(05)
  • [7]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的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氟吗啉作用机制初探[D]. 朱书生.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60%氟·锰锌防治葡萄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