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作品与科学文本的隐含联系方式比较

俄罗斯文学作品与科学文本的隐含联系方式比较

一、俄罗斯文学作品与科学篇章句际间隐性连接手段的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谯妮楠[1](2019)在《克雷洛夫寓言汉译的语篇翻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当代语言学不再局限于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展至篇章的范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篇语言学。翻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其它学科汲取养分是它成长的必经之路。翻译学与语言学联系最为紧密,特别是当代语言学、语篇语言学更有可能为翻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翻译学与语篇语言学的结合诞生了新的理论成果——语篇翻译理论,即将语篇理论运用至翻译研究中,但目前我国的语篇翻译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克雷洛夫是俄罗斯史上最杰出的寓言家,也是世界三大寓言家之一,其作品被翻译成了上百个版本和数十种语言。《克雷洛夫寓言》诞生至今两百余年,一直都是畅销读物,并且目前每年仍有新的译本出版,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选择。克雷洛夫寓言短小精悍,每一篇寓言都是一个独立的语篇,是我们进行语篇翻译研究的理想材料。论文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语、参考文献及附录组成。绪论部分主要讲述选题动因、研究目的及意义,根据国内外对克雷洛夫寓言研究的情况得出文献综述,点明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笔者研究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最后论述本篇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介绍克雷洛夫寓言的语言和体裁特点,以及克雷洛夫寓言的汉译史和中文译介。通过分析和总结得出克雷洛夫寓言是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口语化、采用大量成语熟语和古语的语言特点。从可查阅的资料分析克雷洛夫寓言在我国的汉译情况。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语篇语言学,然后回顾当前已有的语篇翻译理论,提出本文对于语篇理论运用至翻译研究中的探索性观点,试图对已有的语篇翻译理论进行扩充,最后探讨语篇理论于克雷洛夫寓言的适用性。第三章将语篇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为上文提出的观点提供例证分析。主要从语篇的衔接,语篇分析法——实义切分来具体分析和研究。结语概括全文,总结研究结果。本文预期的研究结果有:1.将语篇理论运用至克雷洛夫寓言的汉译研究中,为克雷洛夫寓言的汉译研究提供新思路,为创作出更好的克雷洛夫寓言汉译本贡献力量;2.通过理论探讨和汉译实例分析,证明将衔接和实义切分运用至语篇翻译研究中是可行的,以期对现有的语篇翻译理论有一定的扩展和补充。

赵梦雪[2](2017)在《普京政治语篇的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执政期间,曾三次被《时代》周刊推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而普京所获得的巨大影响力离不开其发表的政治语篇。正是借助政治语篇,普京的政治意图得以表达,其政治目的得以实现。本文通过整合普京政治语篇中语言材料的形式构造,进而整合出政治语篇的主题思想,分析出了普京在政治语篇中试图传递的政治意图,进而探究了普京形象是如何被塑造的。当我们把语篇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时,其研究方法不同于语篇各组成要素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应考虑到语篇全文层面具有的范畴,诸如:语篇信息性、情态性、连贯性、整体性等范畴。而从整合的视角研究这些语篇范畴,有助于语篇接受者更深刻地解读语篇主题思想,剖析语篇作者创作意图及情感态度。对语篇进行全方位的整合研究,除了其宏观全文层面,我们也需要考虑其微观的小句层面。在这一层面,系统功能语言学所提出的语篇衔接与语篇整合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在句子层面总结出的丰富衔接机制对语篇的整合研究更有借鉴意义。语篇衔接是谋篇的意义概念。衔接不仅能够在内部把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整合成一个语篇,同时还能够把语篇与语境相结合,所以语篇衔接不仅包括语篇内部的衔接机制,也包括语篇与语境相联系的机制。连贯且完整的语篇不仅要自身形成一个整体,同时还要符合语境,即要在语境中行使其适当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研究中也考虑到了将语篇与语境联整合起来的语域问题。本文由绪论、正文、结束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中明确了本论文的选题动机、研究对象、本论文研究任务、选题价值及新意、研究方法及语料说明和论文结构等。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本章中重点回顾了语篇整合、语篇的范畴理论及系统功能思想的研究成果,探究了从多层级研究研究语篇整合的可行性。第二章从宏观视角对语篇全文层面的信息性、情态性、连贯性和整体性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它们与语篇整合之间的关联。第三章从微观视角重点分析了语篇与系统功能视阈下的衔接及语域之间的关联。第四章采用举例法及语料库分析法重点探讨了语篇整合的形式表达手段。第五章借助语料库手段等研究了语篇整合的语义实施手段。结束语部分总结了语篇范畴理论和系统功能思想如何在整合思想的统领下应用于语篇分析,同时基于形式和语义整合手段的结果总结出了普京的领袖形象。

倪璐璐[3](2017)在《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以梳理翻译实践中“换译”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起点,以换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切入点,以俄汉双向语料对比为参照点,归纳并解析翻译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换译具体类型,以语料库和翻译实例为支撑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阐释换译理据。换译方法随翻译实践产生而产生,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换译”相关文献,梳理“换译”称名流变,发现其应用领域广泛。对换译现象认识的不足必将影响翻译学科的发展,因而本文通过归纳换译现象,意欲探究换译本质,统计换译类型,以期模拟换译运行机制,阐释换译原因,以便系统性地研究换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换译研究概述,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俄苏及欧美一些学者对“换译”的研究情况,简述国内研究进展,肯定换译的地位和价值。随后从换译术语流变、类型理据和多学科等视角对换译研究进行简评,指出换译研究不足之处,预测换译发展趋势。第二章从换译称名流变得出“换译”这一术语,相较于其他术语更具科学性。紧接着从换译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界定换译概念,加深对换译本质的理解。第三章解析换译类型,从形态入手将换译分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即从可视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流程,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论证。第四章为换译机制假说,借鉴思维认知科学成果及方法,尝试模拟换译运行过程和方式。第五章阐释换译理据,说明换译的语言学、思维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理据。本文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要素齐全、相对客观、自成体系的换译研究。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吸收历史上翻译家翻译方法的精华,明确了换译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是学科完善的标志,深化了对全译的理解,更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换译处于全译七法范畴中心,遵循全译求化机制,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设,直接补充应用翻译理论,间接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

曲淑雯[4](2014)在《维·托卡列娃作品的语言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是作家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工具,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文本语言特点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发掘作品语言的审美因素,对探寻和总结作家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规律来说十分必要。本文尝试从语言学角度出发,采用文学文本语言学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托卡列娃小说《有我,有你,有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构词、词汇、词法、句法和修辞等层面来分析小说文本的语言特点,归纳和总结使作品语言富有表现力的主要语言手段。并最终得出《有我,有你,有他》小说文本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其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句子凝练,富有表现力。其作品语言贴近人们日常的生活,这也是托卡列娃作品颇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张浩[5](2013)在《俄语科技语篇的时间范畴情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俄语功能语言学领域,时间范畴是一个重要的语义范畴,是说话人要表达的内容情景之一。根据功能语法理论的见解,“范畴情景是内容情景类型,是功能语义场在语句中的投射”。语篇是在具体语境中的交际性话语,是能够表达信息的完整性,前后语义连贯,具有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言语单位。科技语篇是记录和传递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俄语科技语篇为语料,以范畴情景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语篇的时间范畴情景的问题。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科技语篇进行概念界定,以邦达尔科功能语法范畴情景理论为理论支撑,分析科技语篇中时间范畴情景的类型及各种语言表达手段,并尝试对俄语语篇教学提出一些启示。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绪论、主体部分和结语。绪论: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和问题及研究方法。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作者对俄语科技语篇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评述,同时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问题。第二章:俄语科技语篇概念的界定,其中包括语篇的定义、语篇的类型及科技语篇的界定及特点三个部分。第三章:理论基础,其中包括邦得尔科的三角形框架理论概述和范畴情景理论概述两个部分。第四章:俄语科技语篇时间范畴情景分析,首先说明时间范畴情景的含义,其次划分时间范畴情景的类型,再分析时间范畴情景的内容与表达手段。第五章:科技语篇范畴情景研究对俄语语篇教学的启示,具体包括三点:在语篇教学中需要重视语篇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重视语篇内容的完整性和重视语篇的语义修辞功能。论文第三部分是结语。

徐东辉[6](2012)在《加克“语言转化”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转化”是普遍存在于各种自然语言中的一种运动现象。语言中的转化表现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语言学对语言转化的研究最早始于对其历时层面的研究,即对语言演化的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开启了在共时层面研究语言转化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语言学“语义转向”的开始,以“意义”为常体的语言转化转而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焦点。此后,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的产生和发展又为语言转化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增添了新的视角。学界对“语言同义、同指、功能等值转化”问题的研究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本论文以俄罗斯着名语言学家加克(B.Г.Гak)对语言转化问题所做的基础性研究为研究对象,以全面系统介绍、评述其研究成果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为主要诉求,主要内容包括:语言转化的三个模式和语言转化的理论基础、语言转化的原因、语言转化的应用领域、语言转化的类型学。加克的语言转化类型学理论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其创新之处在于,该理论是在整合结构-语义-情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全面勾勒出了一幅共时层面的语言转化全景图,不但适用于语内研究,而且适用于语际对比。该研究成果同时也为语言哲学的一个古老话题提供了答案: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人类思维具有共性。本文将为外语教学、翻译的理论及实践、词典编撰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安利红[7](2004)在《俄语写作理论与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俄语专业进行的俄语写作理论与教学研究,旨在弥补目前我国高校俄语专业写作教学研究这一领域的不足。 写作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学科。本文从写作者主体出发,考虑与写作密切相关的修辞、篇章等方面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试验,拟建适合初、中、高级不同阶段学生使用的俄语写作训练体系。 第1章(绪论)阐述选题的依据,分析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我国目前高校俄语写作教学面临的窘境。 第2章(写作者主体因素研究)对写作者主体—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提出欣赏、情感、系统、全面发展等原则,并将其作为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训练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一。第3章(写作与修辞)探讨修辞意识在篇章建构中的作用,论述写作与修辞学的关系。第4章(写作与篇章)对篇章建构的动态生成—写作过程进行研究,对篇章的信息及篇章优控述位进行探讨,为我们设计缩写、扩写、作文等写作训练形式奠定理论基础。 第5章(俄语写作训练体系)在前几章的基础上设计拟建适合不同阶段学生使用的俄语写作训练体系。对训练体系的构想与设计是本文的重点。我们将所有训练分为A模式—教师操作为主、B模式—学生与教师合作、C模式—学生操作为主的3种训练模式。 第6章(教学法建议)是我们针对在写作教学试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所做的思考和建议。

李玲君[8](2000)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与科学篇章句际间隐性连接手段的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句际关系、句际连接手段是篇章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任何连贯话语的句与句之间,都存在着逻辑语义联系,这种逻辑语义关系的外在表现,就是所谓的句际连接手段。连接手段可以通过词汇和语法两种语言手段表达,词汇手段是通过使用某个词类做为句际连接的外在标志,而语法手段则是使用某种语法现象来连接句子。后者即为“隐性连接手段”。本论文通过大量的语言材料,在科学语言和文学作品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语体中,对比了插入语、时间统一体、省略三种隐性连接手段的异同,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二、俄罗斯文学作品与科学篇章句际间隐性连接手段的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文学作品与科学篇章句际间隐性连接手段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克雷洛夫寓言汉译的语篇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致谢
绪论
1.克雷洛夫寓言的特点与其汉译传播
    1.1 克雷洛夫寓言的语言与体裁特点
    1.2 克雷洛夫寓言的汉译史及中文译介
    小结
2.语篇语言学与语篇翻译理论
    2.1 语篇语言学
    2.2 语篇翻译理论
    2.3 语篇理论对克雷洛夫寓言汉译研究的适用性
    小结
3.语篇理论指导下的克雷洛夫寓言汉译研究
    3.1 衔接
        3.1.1 词汇衔接
        3.1.2 照应
        3.1.3 省略
    3.2 实义切分
        3.2.1 句子
        3.2.2 超句体
        3.2.3 完整语篇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2)普京政治语篇的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语篇整合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整合研究综述
    第二节 语篇及其范畴研究综述
        一、语篇的概念阐释
        二、政治语篇的概念阐释
        三、语篇范畴研究综述
    第三节 系统功能理论研究综述
    第四节 多层级语言单位与语篇整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语篇范畴理论与语篇整合
    第一节 语篇的信息性范畴与语篇整合
        一、信息性与信息类型
        二、信息度与信息处理
        三、信息性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第二节 语篇的连贯性范畴与语篇整合
        一、连贯性的界定
        二、宏观的连贯原则
        三、连贯性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第三节 语篇的情态性范畴与语篇整合
        一、情态性的逻辑学由来
        二、情态性的语言学界定
        三、语篇视阈下的情态性
        四、情态性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第四节 语篇的整体性范畴与语篇的整合
        一、整体性的界定
        二、整体性、完整性与完结性的区分
        三、整体性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功能思想对语篇整合的作用
    第一节 语篇的衔接与语篇整合
        一、衔接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二、语篇的衔接与语言三大元功能
        三、语篇衔接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第二节 语域思想对语篇整合的作用
        一、语域与体裁的区分
        二、语域与盖然率的思想
        三、语域因素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京政治语篇整合的形式手段
    第一节 概念功能视阈下的及物性
    第二节 概念功能视阈下的逻辑联系语
    第三节 人际功能视阈下的语气结构
    第四节 人际功能视阈下的对话性
    第五节 主观情态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普京政治语篇整合的语义手段
    第一节 词项密度手段
    第二节 核心词手段
    第三节 主位推进模式手段
    第四节 时空连续体手段
    第五节 小主题归纳手段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语料来源

(3)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第一章 换译研究述评
    第一节 换译研究综述
        一、国外换译研究概述
        二、国内换译研究简述
    第二节 换译研究简评
        一、换译视角研究简评
        二、换译研究不足之处
        三、换译研究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换译概念界定
    第一节 换译称名流变
        一、换译称名梳理
        二、换译称名溯源
        三、换译称名术语化
    第二节 换译内涵
        一、换译的特点
        二、换译的本质
        三、换译的定义
    第三节 换译外延
        一、换译的类型
        二、换译的目的
        三、换译的原则
        四、换译的领域
        五、换译的地位
        六、换译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译类型解析
    第一节 有形换译
        一、单位换译
        二、标点换译
        三、形象换译
    第二节 无形换译
        一、词类换译
        二、语气换译
        三、语态换译
        四、视角换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换译机制假说
    第一节 显性换译机制
        一、概念替代机制
        二、意象替代机制
    第二节 隐性换译机制
        一、(语义→语形)+语用思维假说
        二、语用→语义→语形思维假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换译理据阐释
    第一节 换译的语言学理据
        一、换译的语形理据
        二、换译的语义理据
        三、换译的语用理据
    第二节 换译之思维学理据
        一、双语思维同一性理据
        二、双语思维矛盾性理据
    第三节 换译的文化学理据
        一、换译的文化同质性理据
        二、换译的文化异质性理据
    第四节 换译的其他理据
        一、换译之哲学理据
        二、换译之美学理据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维·托卡列娃作品的语言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Резюме
绪论
第一章 文学作品语言的语言学分析概述
    第一节 文学作品语言的概念
    第二节 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征和功能
    第三节 文学文本的语言学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托卡列娃作品的构词及词汇特点
    第一节 作品中的后缀法及其形式语义分析
    第二节 作品中的词汇修辞色彩
    第三节 作品中的反义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托卡列娃作品的词法特点
    第一节 托卡列娃作品中的动词
        一、 作品中动词的时、体形式
        二、 作品中动词的态
    第二节 托卡列娃作品中形容词
        一、 作品中形容词的长尾形式和短尾形式
        二、 作品中形容词的比较级形式
    第三节 托卡列娃作品中的其他词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托卡列娃作品的句法特点
    第一节 托卡列娃作品的主要成分和独立成分
        一、 零位动词谓语结构
        二、 特殊的谓语形式
        三、 插入语的使用
    第二节 托卡列娃作品的词序
        一、 作品中的客观词序
        二、 作品中的主观词序
    第三节 托卡列娃作品中的句子类型
        一、 作品中的简单句与复合句
        二、 作品中的不完全句和接续-分解结构
        三、其他口语固定句子结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托卡列娃作品的修辞手段
    第一节 作品中修辞格的运用
    第二节 作品中字符手段的运用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俄语科技语篇的时间范畴情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俄语科技语篇的研究状况评述
    第一节 国外对科技语篇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对科技语篇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语科技语篇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语篇的定义
    第二节 语篇的类型
    第三节 科技语篇的界定及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邦达尔科的三角形框架理论概述
    第二节 范畴情景理论概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语科技语篇时间范畴情景分析
    第一节 时间范畴情景的含义
    第二节 时间范畴情景的类型
    第三节 俄语科技语篇时间范畴情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语科技语篇时间范畴情景研究对俄语科技语篇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重视科技语篇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第二节 重视科技语篇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节 重视科技语篇的语义修辞功能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加克“语言转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加克语言学研究综述
        1.1 加克的功能语言学思想
        1.2 加克的称名学思想
        1.3 加克的语言转化思想
    第二节 语言转化问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2.1 历时层面的语言转化研究历史及现状
        2.2 共时层面的语言转化研究历史及现状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意义、对象及任务
        3.1 论文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3.2 论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任务
        3.3 论文的新意
        3.4 论文结构
第一章 加克关于语言转化研究的理论问题
    第一节 “转化”与“转换”
        1.1 转化
        1.2 转换
    第二节 共时层面语言转化的三个模式
        2.1 结构模式(文本——文本模式)
        2.2 语义模式(意思——文本模式)
        2.3 情景模式(情景——文本模式)
    第三节 语言转化的理论基础
        3.1 符号的非对称性
        3.2 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现实的关系
        3.3 人类中心论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加克关于语言转化的原因及应用领域
    第一节 语言转化的原因
    第二节 语言转化的应用领域
        2.1 历时层面的语言转化
        2.2 共时层面的语言转化
        2.2.1 词汇-语义场中的转化
        2.2.2 言语中的功能等值转化
        2.2.3 文学创作中的语言转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克关于语言转化的类型学
    第一节 句子的转化:转换、迂说、派生
        1.1 迂说
        1.2 派生
    第二节 语句的转化
        2.1 质的转化
        2.1.1 语法范畴的易位
        2.1.2 词类易位
        2.1.3 联系形式的转换
        2.1.4 题元转换
        2.1.5 词汇-语义转化
        2.2 量的转化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主要参考书目
致谢

(7)俄语写作理论与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1.1 写作与写作教学的意义
        1.1.2 国内俄语写作研究、教学现状
        1.1.3 国外该题目研究现状
        1.1.4 国内其它语言(英语、汉语等)的写作研究状况
        1.1.5 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本章小结
第2章 写作者主体因素研究
    2.1 性格差异
    2.2 心理状态
    2.3 写作能力的差异
    2.4 学生的主动性
    2.5 思想状态
    2.6 个人发展的需求
    本章小结
第3章 写作与修辞
    3.1 修辞意识在篇章构建中的作用
        3.1.1 篇章构建的动态机制
        3.1.2 修辞意识在篇章构建中的作用
        3.1.2.1 语体意识在篇章构建中的作用
        3.1.2.2 语域意识在篇章构建中的作用
    3.2 写作与修辞学的关系
        3.2.1 写作是一种修辞活动
        3.2.2 写作与语言单位修辞学的关系
        3.2.3 写作与功能修辞学的关系
        3.2.4 写作与篇章修辞学的关系
        3.2.5 写作与实践修辞学的关系
        3.2.6 写作与对比修辞学的关系
        3.2.7 写作能力与修辞能力
    本章小结
第4章 写作与篇章
    4.1 俄语写作过程研究
        4.1.1 俄语写作的主要过程
        4.1.2 俄语写作过程研究
        4.1.2.1 写前阶段
        4.1.2.2 具体写作阶段
        4.1.2.3 修改阶段
    4.2 篇章信息处理的基本原则
        4.2.1 А.И.Новиков的所指结构
        4.2.2 van Dijk的宏观结构理论
        4.2.3 Т.П.Трегубович的命题分析
        4.2.3.1 Т.П.Трегубович的所指分析
        4.2.3.2 Т.П.Трегубович的内涵分析
        4.2.4 篇章信息处理的基本原则
        4.2.4.1 四项基本原则
        4.2.4.2 层级性与信息性
        4.2.5 篇章信息处理的基本原则的应用
    4.3 篇章的优控述位
        4.3.1 Г.А.Золотова的六种优控述位
        4.3.1.1 实物优控述位
        4.3.1.2 性质优控述位
        4.3.1.3 动态优控述位
        4.3.1.4 静态优控述位
        4.3.1.5 静--动优控述位
        4.3.1.6 印象类优控述位
        4.3.2 应用
        4.3.2.1 在缩写训练中的应用
        4.3.2.2 在扩写训练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语写作训练体系
    5.1 初级训练体系
        5.1.1 三个主要的训练模式
        5.1.2 A模式
        5.1.3 B模式
        5.1.4 C模式
        本节小结
    5.2 中级训练体系
        5.2.1 三个主要的训练模式
        5.2.2 描写训练
        5.2.2.1 A模式
        5.2.2.2 B模式
        5.2.2.3 C模式
        5.2.3 叙述训练
        5.2.3.1 A模式
        5.2.3.2 B模式
        5.2.3.3 C模式
        5.2.4 议论训练
        5.2.4.1 A模式
        5.2.4.2 B模式
        5.2.4.3 C模式
        5.2.5 作文(自选题或命题)训练
        5.2.5.1 A模式
        5.2.5.2 B模式
        5.2.5.3 C模式
        本节小结
    5.3 高级训练体系
        5.3.1 B模式
        5.3.2 C模式
        本节小结
    本章小结
第6章 教学法建议
结束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独创性声明

(8)俄罗斯文学作品与科学篇章句际间隐性连接手段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省略句子的主要成分作为句际间的连接手段
    1. 省略主语
    2. 省略谓语
二、插入语作为句际间的连接手段
    1. 插入语指明了前后句子之间是对比或对立的关系。
    2. 插入语表示前后句子之间是例举关系。
    3. 插入语表示前后句子之间是补充关系。
    4. 插入语表示前后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
三、动词时、体的统一作为句际的连接手段

四、俄罗斯文学作品与科学篇章句际间隐性连接手段的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克雷洛夫寓言汉译的语篇翻译研究[D]. 谯妮楠.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2]普京政治语篇的整合研究[D]. 赵梦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3]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D]. 倪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4]维·托卡列娃作品的语言特点研究[D]. 曲淑雯. 黑龙江大学, 2014(01)
  • [5]俄语科技语篇的时间范畴情景研究[D]. 张浩.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6]加克“语言转化”思想研究[D]. 徐东辉. 首都师范大学, 2012(12)
  • [7]俄语写作理论与教学[D]. 安利红. 黑龙江大学, 2004(01)
  • [8]俄罗斯文学作品与科学篇章句际间隐性连接手段的对比[J]. 李玲君.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标签:;  ;  ;  ;  ;  

俄罗斯文学作品与科学文本的隐含联系方式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