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两大数字图书馆平台TRS、TPI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韩亮,郎筠[1](2019)在《地方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问题与展望——以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的反思》文中研究说明历经20年发展,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具体实践产生了明显分化,一部分凭借资源、规模、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取得了丰硕成果,另一部分则受困于各种局限发展无力。通过梳理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对实践中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结合现有研究结论中的常规发展策略展开了辩证分析,提出地方院校图书馆必须以务实的态度,坚持立足地域文化;积极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多方合作;主动应用数字人文技术整合关联资源;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在开放共享中推动特色资源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杨雯[2](2013)在《数字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从图书馆信息资源面临的问题入手,重点从利用率低,资源分散,相互独立、重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合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原则,提出了如何在"深度"上下功夫和促进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对策和建议。
李忠君[3](2013)在《高校建设特色数据库主流软件平台调研与比较》文中提出以符合CALIS的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为标准,对众多建设特色数据库的软件平台进行了调研,并对软件的平台架构、支持标准、主要功能、技术性能参数、市场占有率、售后服务和各自的优缺点等进行了对比,为各建库单位挑选合适软件平台提供参考依据。
侯三军[4](2011)在《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研究》文中提出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技术与人文的互动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工作是以资源为基础,以服务为宗旨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则是其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技术与人文的互动一方面提升了用户对资源和服务的质的要求与量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对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提出了 "随需应变"的要求。一是要求系统可以吸纳先进的技术成果,能够与技术发展相同步、相适应;二是系统可以"随需应变",以敏捷的方式反应"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变革与创新的要求,从而以更加简便、更加有效地方式实现图书馆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更加有针对性的用户服务。从数字图书馆的具体实践来看,"系统孤岛"现象是造成现实环境中"信息孤岛"、"信息淹没"现象的一个根本原因。解决这一始终存在的问题的根本途径也依赖于从数字图书馆系统自身建设开始,而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则为我们在系统实现层面提供了一种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本文聚焦于SOA框架之下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研究。文章在对数字图书馆系统存在问题、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研究进展、数字图书馆系统与系统架构相关理论问题以及SOA理论与技术框架分析、研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如何实现SOA框架之下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进行研究:对数字图书馆建设要素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要素模型;对数字图书馆系统构建的要素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数字图书馆系统构建的要素模型;对面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分析模型;对面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目标进行了思考,总结提炼出了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并对其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对面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架构与服务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面向服务的业务域分析思路与分析范式,并对业务域系统与服务分析的主要环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分析建议;本文最后还从机构组织层面对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实现的相关机制与策略进行了探讨。等等。本文认为,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总体目标的一致性与系统业务流程的一致性,为统一框架下随需应变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建立在数据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之上的数字图书馆软件系统在资源共享利用与平台整合等方面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其意义和"车同轨、书同文"一样深远。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基于对数字图书馆建设及"要素说"的理解,给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要素模型。模型以四面体的形式构建的,旨在说明: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之中,无论以哪一个要素、哪一个节点为中心、为出发点,理论上都需要处理好与其他要素节点之间所构成的线上的关系,处理好与其他要素节点所构成的面上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数字图书馆这个有机体,他们之间的互动促进图书馆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推动了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2.基于对数字图书馆建设要素的理解,给出了数字图书馆系统构建的要素模型。该模型表达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方面——以系统为中心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体现了以服务为主导的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要求在数字图书馆应用软件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处理好要素关系,它们都是系统构建、系统架构设计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需要结合具体的实施环境包括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等加以权衡。3.基于对SOA的理解,结合数字图书馆系统构建要素模型,给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分析模型。面向服务的架构是以服务为基础的,服务是面向服务架构中关键的组织概念。如何实现标准化服务分割、实现服务定义,是面向服务数字图书馆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模型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分别表达了实现服务分割可能方式以及服务分析的三个维度。模型结合了要素分析、业务目标分析、自顶向下的流程分解分析、自底向上的技术分析等元素,应用该模型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分析中实现业务与技术的匹配,从而实现对服务的标准化服务分割。该模型也为数字图书馆模组化系统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不仅限于SOA。4.总结提炼出了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并对其理论依据进行分析。认为所提出的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可以得到"信息资源共享理论"、"图书馆用户服务理论"、"图书馆学五定律"等相关理论的支持,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系统建设总体目标的一致性,以及系统相关业务流程的一致性,为统一框架下的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提供了可能性。5.结合目前学者们关于系统架构的研究及现实世界中部分数字图书馆系统案例,以系统建设总体目标为指导思想,运用所提出的系统分析模型,给出了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架构与服务的分析思路与分析范式,并对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业务域分析的主要环节给出了具体的分析建议。这种分析局限于个人的认识与经验,值得进一步商榷,有待于实践中不断完善。
秦琪[5](2010)在《安徽电力数字图书馆系统开发与应用》文中认为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集中管理和共享,能使安徽省各电力企业不必分散地建设单独的科技信息资源点,也能节约大量的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安徽电科院是安徽省电力公司技术服务中心,为全省电力行业提供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为充实安徽电力科技信息资源,推动数字化电网和信息化企业建设,08年开始建设安徽电力数字图书馆项目。本论文从项目的立项背景和需求分析入手,详细介绍了安徽电力数字图书馆系统基本功能、技术特点、建设要求、运行模式及系统对全省行业开发服务等内容。本论文主要研究:1、数字图书馆系统管理控制台,以WEB方式完成用户管理,频道管理(定义各种频道与后台数据库之间的关联,以及显示风格和显示模板),导航管理和显示风格管理。使用频道组织和管理数据库信息的发布。2、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联合查询技术,系统提供数据库检索(大部分数据)、格式文档检索(科技讲座、技术文集等的格式文档)、网页检索(搜索的电力行业网页)等多种形式的检索服务。此外,在检索过程中,支持跨数据库的检索功能,支持多数据库的联合检索,以及数据库智能检索,能够在海量资源中迅速定位。3、收集和管理互联网专题资源。系统提供网络信息的自动采集、自动过滤、自动分类、自动排重、发布管理、信息检索的完整功能,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设置采集网站,定制分类模板,建立本地数据库,。通过系统一年多运行情况来看,系统具有检索准确快捷,信息控制安全可靠,二次开发简单方便,满足开发需求,可作为行业数字图书馆系统进行推广使用。
刘泳洁[6](2009)在《国内外图书馆内容管理系统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图书馆需要内容管理系统来解决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一些技术、财务与管理问题。国内外图书馆内容管理系统主要包括Greenstone、DSpace、Fedora、TRS WCM、CDI CM、TPI WCCM。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国内图书馆内容管理系统与国外开源内容管理系统在关键技术指标上差异不大。国内图书馆可以基于免费开源软件来开发内容管理系统,或购买商业化内容管理系统来实施内容管理。
梁静[7](2009)在《谈CALIS特色专题库项目对高校图书馆的促建——襄樊学院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襄樊学院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实践出发,从特色数据库建设原则,数据库加工软件的选择、各类数据库字段的设置、资源的采集与加工、资源的发布与利用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襄樊学院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过程。
闫志红[8](2008)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模式研究》文中提出20余年的信息化建设,数字信息资源逐渐成为了信息资源的主流,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专门从事收集、整理、保存并传播知识的机构,在这场数字化革命中也悄然的发生了变化,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伴随着各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整序数字信息的异构资源系统急剧增加,使得数字信息资源呈现出局部有序而整体无序的状态,优化数字资源利用环境,有效获取知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基于此,图书情报界提出了数字资源整合的概念,数字资源整合(Digital Resource Integration)是对多个相互独立的数字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的过程,即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资源的特点,通过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图书馆所拥有的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内容、功能结构及其检索方法进行聚类和重组,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查询准则,从而克服不同信息资源之间的数据结构、信息提取过程不统一的问题,提升信息之间的关联度,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一站式”服务。本文针对数字资源整合的核心问题——整合模式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的主题是数字资源整合模式的构建与实现,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法律和商业方面的制约因素,所以研究的内容涉及整合技术、整合系统、整合现状分析等方面的问题。首先,通过文献分析阐述了国内外数字资源整合研究现状;其次,提出了数字资源整合的模式,并对其实现进行了探讨;再次,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现状;最后,针对前面内容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收集大量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统计后可以发现目前国内理论研究尚不深入,研究方法较单一,研究的空间较狭窄,对跨学科的研究重视不够,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在前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数字资源整合的三维模型,打破了原来的平面式的整合模式,把数字资源整合放到了立体的空间中进行研究,其目的是更为全面、形象、生动的分析问题,并对其各维度的实现进行了初步探讨,分别从资源纬R的数据存储、服务纬S的数据组织、应用纬A的数据检索这三个方面展开。本文还进行了大量的网上调查,对各高校图书馆的现有整合模式进行了分析,包括整合资源类型以及所采用的整合系统等,在调查中发现,各高校图书馆展现给用户的平台类型多种多样,各单位所提供的平台名称也五花八门,其平台所处的位置差别也很大,整合系统的功能差,整合数据不规范,整合层次低,整合资源类型有限,都是目前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在最后就构建数字资源整合模式提出了需解决的问题,包括管理体制、资源整合范畴、技术水平、标准规范、资金、观念、人才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各高校图书馆寻求有效的数字资源整合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同时,也为最大程度的消除信息孤岛,促进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做一个铺垫。
栾芳芳,韩全惜[9](2007)在《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方式比较调查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概念和方式,对常见的资源整合方式跨库检索、信息导航、基于OPAC的整合和基于网格的整合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国内排名前20位的大学图书馆进行调查,分析其整合的状况。并对国内外常见的数字资源整合系统功能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它们的功能和特色等。最后针对分析结果对资源整合的发展提出建议。
龚亦农[10](2007)在《TPI、TRS和Metalib/SFX三种数字图书馆软件系统的资源整合功能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介绍了TPI、TRS和Metalib/SFX三种数字图书馆软件系统,从运行环境、检索、浏览、服务和其他相关方面对三种软件系统的资源整合功能进行了详细比较和分析。
二、国内两大数字图书馆平台TRS、TPI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两大数字图书馆平台TRS、TPI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问题与展望——以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研究回顾 |
2 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 |
2.1 学科特色资源建设 |
2.2 地域特色资源建设 |
2.3 人物特色资源建设 |
2.4 专题特色资源建设 |
3 特色资源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
3.1 特色资源类型单一 |
3.2 内容揭示深度不够 |
3.3 标准格式欠缺规范 |
3.4 资源开放共享度差 |
3.5 缺少持续发展规划 |
4 地方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发展思考 |
4.1 根植地域文化,开展多方合作 |
4.2 依托数字人文,推动开放共享 |
4.3 打通平台障碍,整合关联资源 |
4.4 加强人才培养,持续投入发展 |
5 结语 |
(2)数字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信息资源整合平台性能比较分析 |
二、图书馆资源整合的主要模式 |
1. 数据整合。 |
2. 除了数据整合外,知识整合也是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部分,它是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的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优化、整合。 |
三、资源整合重在“深度” |
四、图书馆信息资源协作整合与合作共享前景探讨 |
(3)高校建设特色数据库主流软件平台调研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主流建库软件平台简述 |
2 三大建库软件平台比较分析 |
2.1 综述及技术性能对比 |
2.2 主要技术优缺点分析 |
2.2.1 TPI优缺点 |
2.2.1. 1 TPI优点 |
2.2.1. 2 TPI缺点 |
2.2.2 DES优缺点 |
2.2.2. 1 DES优点 |
2.2.2. 2 DESI缺点 |
2.2.3 DIPS优缺点 |
2.2.3. 1 DIPS优点 |
2.2.3. 2 DIPS缺点 |
2.3 市场占有率比较 |
3 结语 |
(4)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数字图书馆系统问题 |
1.1.2 面向服务架构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2.1 以系统为中心的数字图书馆研究 |
1.2.2 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研究概况 |
1.3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研究进展 |
2.1 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研究主要关注点 |
2.1.1 人机界面与跨界检索研究 |
2.1.2 内容注解与个性化服务研究 |
2.1.3 系统互操作与集成整合研究 |
2.1.4 联邦系统与专用系统架构研究 |
2.1.5 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理论研究 |
2.1.6 模组化系统构建相关问题研究 |
2.2 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研究特征分析 |
2.3 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研究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架构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
3.1 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概念层次 |
3.1.1 数字图书馆与数字时代的图书馆 |
3.1.2 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系统 |
3.1.3 数字图书馆概念模型及本研究的概念层次 |
3.2 系统架构基础理论与面向服务的架构 |
3.2.1 系统架构与系统开发 |
3.2.2 系统架构的构成 |
3.2.3 面向服务的架构 |
3.3 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分析框架 |
3.3.1 数字图书馆联邦与专用系统 |
3.3.2 数字图书馆系统与系统架构 |
3.3.3 三种类型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 |
3.4 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的一般性问题 |
3.4.1 数字图书馆系统构建的一体化与个性化 |
3.4.2 模组化数字图书馆系统与系统的随需应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服务架构本质与关键技术 |
4.1 SOA体系结构性质 |
4.1.1 SOA核心思想 |
4.1.2 SOA参考模型 |
4.1.3 SOA参考架构 |
4.2 SOA体系结构规范 |
4.2.1 SOA体系结构标准组成 |
4.2.2 SOA标准规范研究主体 |
4.3 SOA关键技术要素 |
4.3.1 SOA技术框架 |
4.3.2 SOA关键技术 |
4.4 SOA应用实施要点 |
4.4.1 SOA架构原则 |
4.4.2 技术路线选择 |
4.4.3 SOA服务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分析模型 |
5.1 数字图书馆建设要素与系统构建要素 |
5.1.1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点、线、面、体 |
5.1.2 数字图书馆系统构建的要素模型 |
5.2 数字图书馆系统构建总体目标及理论依据 |
5.2.1 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的"5A"目标 |
5.2.2 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的"5R"目标 |
5.2.3 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的"随需应变"、"业务与IT对齐" |
5.2.4 面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构建目标 |
5.3 面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分析模型 |
5.3.1 面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分析模型构成 |
5.3.2 面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分析维度 |
5.3.3 面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分析的动态指标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分析 |
6.1 分析思路 |
6.2 分析范式 |
6.3 系统目标分析 |
6.4 要素维度分析 |
6.4.1 资源要素分析 |
6.4.2 用户要素分析 |
6.4.3 服务要素分析 |
6.4.4 系统要素分析 |
6.5 技术维度分析 |
6.5.1 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构成 |
6.5.2 相关的技术问题 |
6.5.3 用户对信息获取期望 |
6.6 业务维度分析 |
6.6.1 数字图书馆的体系构成 |
6.6.2 业务流程的一致性 |
6.6.3 对业务服务的期望 |
6.7 面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实现机制与策略 |
7.1 建立SOA基础平台环境 |
7.1.1 技术选择问题 |
7.1.2 标准程度问题 |
7.1.3 SOA治理问题 |
7.2 实现SOA生命周期管理 |
7.2.1 规划设计 |
7.2.2 服务建模 |
7.2.3 服务实现 |
7.2.4 服务集成 |
7.2.5 服务管理 |
7.3 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建立一致的服务框架 |
7.3.1 应用架构方面的考量 |
7.3.2 服务规划与服务决策 |
7.3.3 遗留系统的处理 |
7.3.4 系统的随需应变 |
7.4 重视治理、协作共建,实现系统渐进式演变 |
7.4.1 协作共建,建立行业技术联盟 |
7.4.2 选准突破点,实现渐进式演变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本文创新与贡献 |
8.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安徽电力数字图书馆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ystem |
致谢 |
插图清单 |
表格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概念 |
1.2 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
1.2.1 国外数字图书馆发展 |
1.2.2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 |
1.3 国内企业数字图书馆现状 |
1.4 项目建设行业背景 |
1.5 项目建设目标 |
第二章 系统分析 |
2.1 安徽电力企业信息化概况 |
2.1.1 企业概况 |
2.1.2 企业信息化概况 |
2.2 信息需求分析 |
2.2.1 资源需求 |
2.2.2 业务需求 |
2.2.3 性能需求 |
2.3 可行性分析 |
2.3.1 经济可行性分析 |
2.3.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2.3.3 环境可行性分析 |
2.3.4 系统运行可行性分析 |
第三章 总体设计 |
3.1 总体思路和关键技术 |
3.1.1 总体思路 |
3.1.2 关键技术 |
3.2 应用系统总体架构 |
3.3 硬件设计 |
3.3.1 硬件部署和基本设备需求 |
3.3.2 存储数据量计算 |
3.4 系统性能 |
第四章 功能模块和业务流程 |
4.1 信息采集模块 |
4.1.1 国网资源采集整合 |
4.1.2 自建资源采集整合 |
4.1.3 互联网资源采集整合 |
4.2 数据管理平台 |
4.2.1 采集信息智能分析处 |
4.3 信息检索模块 |
4.3.1 信息检索系统架构 |
4.3.2 信息检索系统特点 |
4.3.3 信息检索权限管理 |
4.3.4 信息检索系统访问与反馈 |
4.3.5 信息检索系统管理 |
4.3.6 数据和访问支撑能力 |
第五章 系统实施 |
5.1 开发实施基础 |
5.2 实施计划表 |
5.3 具体实施过程 |
5.4 实施效果及影响 |
第六章 系统界面设计 |
6.1 前台模块 |
6.1.1 应用导航树浏览模块 |
6.1.2 资源文件浏览下载模块 |
6.1.3 数据检索模块 |
6.2 后台模块 |
6.2.1 进入管理台 |
6.2.2 退出管理台 |
6.2.3 系统配置 |
6.2.4 频道管理 |
6.2.5 导航管理 |
6.2.6 显示风格管理 |
6.2.7 用户管理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海量资源的全文检索和智能检索 |
7.1.2 智能化资源处理 |
7.1.3 资源协作、加工和审核 |
7.1.4 互联网数据采集、分析 |
7.2 展望 |
7.2.1 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
7.2.2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 |
7.2.3 开展数字图书馆评价工作 |
参考文献 |
(6)国内外图书馆内容管理系统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内容管理的需求与CMS的作用 |
1.1 图书馆内容管理的需求 |
1.2 图书馆CMS的作用与优势 |
2 六种图书馆CMS简介 |
2.1 Greenstone |
2.2 DSpace |
2.3 Fedora |
2.4 TRS WCM |
2.5 CDI CM |
2.6 TPI WCCM |
3 六种图书馆CMS的比较分析 |
4 结 语 |
(7)谈CALIS特色专题库项目对高校图书馆的促建——襄樊学院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子项目背景 |
2 我馆特色库建设原则及数据库的选定 |
3 特色数据库的软件选择 |
3.1 待选软件 |
3.2 TRS简介 |
4 特色数据库的字段设置 |
5 资源的采集与加工 |
5.1 资源的采集 |
5.1.1 文本格式 |
5.1.3 视频格式 |
5.1.4 音频格式 |
5.1.5 矢量图形格式 |
5.2 资源的加工 |
5.2.1 关于图片 |
5.2.2 关于文本 |
5.2.3 关于视频 |
6 资源发布与利用 |
(8)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2 数字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
2.1 国内数字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
2.1.1 文献分布 |
2.1.2 研究内容综述 |
2.1.3 分析与评价 |
2.2 国外数字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
2.2.1 研究概况 |
2.2.2 研究内容综述 |
2.2.3 分析与评价 |
2.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
3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
3.1 数字资源整合系统与工具 |
3.1.1 数字资源整合协议 |
3.1.2 数字资源整合的关键技术 |
3.1.3 国外主要数字资源整合系统 |
3.1.4 国内主要数字资源整合系统 |
3.1.5 国内外主要数字资源整合系统差异 |
3.2 国内外数字资源整合现有模式分析 |
3.2.1 国外现有模式分析 |
3.2.2 国内现有模式分析 |
3.2.3 现有数字资源整合模式综合评价 |
3.3 数字资源整合建模思路 |
3.4 数字资源整合模型框架 |
3.5 数字资源整合模型建立 |
4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模式实现 |
4.1 概述 |
4.1.1 数字资源整合的原则 |
4.1.2 数字资源整合的目标 |
4.2 现有整合模式实现的方案 |
4.2.1 实体法模式实现方案 |
4.2.2 虚拟法模式实现方案 |
4.2.3 综合比较 |
4.3 数字资源整合模式实现体系结构 |
4.4 数字资源整合模式实现方案 |
4.4.1 数据存储整合 |
4.4.2 数据组织整合 |
4.4.3 数据检索整合 |
4.5 方案合理化应注意的问题 |
4.5.1 单一的访问方式 |
4.5.2 分布式资源的有序集成 |
4.5.3 智能知识服务 |
4.5.4 个性化服务 |
5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模式分析 |
5.1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
5.1.1 现状调查 |
5.1.2 现状分析 |
5.2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现状 |
5.2.1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模式调查 |
5.2.2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资源类型调查 |
5.2.3 高校图书馆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调查 |
5.2.4 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系统应用调查 |
5.3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三维模式分析 |
5.4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
5.4.1 整合层次低 |
5.4.2 整合后系统功能差 |
5.4.3 整合资源类型有限 |
5.4.4 整合数据不规范 |
5.4.5 数据采集不全 |
5.5 针对不足提出的几点建议 |
6 构建数字资源整合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
6.1 突破管理体制的制约 |
6.2 明确资源整合范畴 |
6.3 突破技术水平的制约 |
6.4 确定数字资源整合模式建设人员 |
6.5 制定数字资源整合模式构建的标准规范 |
6.6 解决数字资源整合过程所产生的资金问题 |
6.7 突破束缚数字资源整合的观念意识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9)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方式比较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资源整合的概念 |
2 数字资源整合的方式 |
2.1 跨库检索 |
2.2 信息资源导航系统 |
2.3 基于OPAC的资源整合方式 |
2.4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 |
2.5 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方式的比较分析 |
3 资源整合系统比较分析 |
3.1 国外数字资源整合系统比较分析 |
3.2 国内资源整合平台性能比较分析 |
4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分布状况 |
5 对未来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策略 |
5.1 标准化策略 |
5.2 合作发展策略 |
5.3 知识整合策略 |
5.4 个性化整合策略 |
5.5 新技术应用策略 |
四、国内两大数字图书馆平台TRS、TPI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问题与展望——以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的反思[J]. 韩亮,郎筠. 图书馆研究, 2019(05)
- [2]数字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利用研究[J]. 杨雯. 学理论, 2013(24)
- [3]高校建设特色数据库主流软件平台调研与比较[J]. 李忠君.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04)
- [4]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研究[D]. 侯三军. 南京大学, 2011(07)
- [5]安徽电力数字图书馆系统开发与应用[D]. 秦琪.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2)
- [6]国内外图书馆内容管理系统的比较研究[J]. 刘泳洁. 图书情报工作, 2009(23)
- [7]谈CALIS特色专题库项目对高校图书馆的促建——襄樊学院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J]. 梁静.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09(05)
- [8]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 闫志红. 重庆大学, 2008(06)
- [9]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方式比较调查分析[J]. 栾芳芳,韩全惜. 现代情报, 2007(12)
- [10]TPI、TRS和Metalib/SFX三种数字图书馆软件系统的资源整合功能比较分析[J]. 龚亦农. 新世纪图书馆,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