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腰段骨折并截瘫脊柱前后路手术及内固定疗效探讨(附136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毕航川[1](2019)在《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分型探讨及手术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提出针对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分型方法。探讨此分型与致伤原因、损伤机制间的关系;利用分型提示损伤程度及预后;利用分型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分析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估该分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1-2018.3我院收治的11例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通过收集致伤原因、影像学表现、脊髓神经功能情况、合并损伤、手术治疗方式及疗效、手术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分型方法:根据重叠脱位的方向可分为:前重叠型、后重叠型,侧方重叠型。根据椎体损伤数目,可分为Ⅰ型(单椎体损伤),Ⅱ型(多椎体损伤),根据椎体损伤的程度,Ⅰ型损伤又分为两种亚型:Ⅰ A型(椎体损伤轻),ⅠB型(椎体损伤重)。利用该分型方法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长节段固定、椎管减压、植骨融合的术式治疗。Ⅰ型损伤节段短,均采用单纯后入路手术;ⅠA型椎体损伤轻,不做椎体切除及椎间植骨融合,仅做后外侧植骨融合;ⅠB型椎体损伤重,需行椎体切除及椎间植骨融合。Ⅱ型损伤节段长,首选单纯后入路手术,复位困难时增加前方切口,采用前后联合入路;Ⅱ型为多椎体损伤,需要切除多个受损严重的椎体及椎间盘,行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比、重叠长度、滑脱程度;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ASIA分级;手术并发症、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对手术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6±8.5)个月。经过手术治疗,11例患者的脊柱重叠畸形、滑脱移位、椎体高度均获得满意矫正。在手术创伤方面:Ⅰ型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两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Ⅰ型与Ⅱ型无差异。在手术并发症、内固定/植骨融合情况方面,Ⅰ型与Ⅱ型无差异。[结论]本研究提出了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诊断标准:高能量损伤造成的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上位椎体完全失去下位椎体的支撑和连接,相邻椎体间出现重叠畸形。提出了分型方法:根据重叠脱位的方向,分为前重叠型、后重叠型、侧方重叠型;根据椎体损伤的数目和程度,分为Ⅰ型、Ⅱ型,其中Ⅰ型又分为ⅠA、ⅠB两种亚型。该诊断标准及分型方法的提出,可以完善、细化现有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损伤的分类及分型,区分出不同类型的损伤原因和机制,为临床工作及科研学术交流提供更加精准的分型诊断标准;利用分型提示损伤程度及预后;利用分型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庄苏阳[2](2019)在《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椎体三维植骨器的研制及力学测试背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经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后会在伤椎内形成骨缺损区。现有的椎体内植骨工具无法将植骨材料精确填充至椎体骨缺损区,同时也无法复位终板中央及后部塌陷区。而椎体内植骨量及植骨的充分程度决定伤椎愈合的程度及强度,所以寻找更为可靠的解决方法。本研究设计制作了经椎弓根通道三维植骨器,内部含有产生较大推力的机械装置,以期达到复位塌陷终板、消除椎体内骨缺损的目的。目的对三维植骨器进行力学实验分析,论证它的抗挤压与破坏性能和抗拉伸破坏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件三维植骨器在压力测试仪上进行挤压试验,观察其压力随行程变化数据和曲线。增加载荷,检测植骨器遭到破坏所能承受最大载荷值。利用静态拉压力测试仪对10个植骨器的重要部件,螺纹杆和螺纹套,进行拉伸破坏试验,分析其抗拉特性,找到危险截面,获得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结果在挤压与破坏试验测试中,分别取1ON和25N为预紧力。10件植骨器的压力位移曲线趋势相同。一定预紧力下,在刚开始填充阶段(旋转1-2圈),压力变化上升迅速,到3圈后直至最大行程,压力变化缓慢上升并趋于平稳。最终所达到的最大挤压力为121.5±6N(113~128N)。植骨器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为150±3N(142~165N)。在拉伸破坏试验测试10个部件的力位移曲线趋势相同,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82±0.09KN(1.73~1.98KN)。10个部件的断口位置分别在螺纹段偏下和螺纹段偏上位置,而螺纹套位置的螺纹无破坏,说明部件的危险截面不在螺纹套和螺纹的集合面位置。结论三维植骨器在工作时可以产生足够大的推顶挤压力,可以对抗相当大的阻力,人工拧动最大扭力不足以破坏工具,且工艺稳定。符合椎体骨折手术中植骨及复位骨折块的要求,为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术工具。第二部分应用三维植骨器植骨重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分析背景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常用方法。塌陷终板的复位情况、椎体内植骨量及植骨的充分程度决定伤椎愈合的程度及强度。经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后在伤椎内形成骨缺损区,通过现有的植骨方法容易出现植骨不良,形成空腔,成为“蛋壳样”椎体。终板的复位不良易于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引起慢性腰背痛。因此有必要改进终板复位及椎体内植骨方法,提高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体的疗效。目的 评价应用三维植骨器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复位终板、重建伤椎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52例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三维植骨器组和植骨漏斗组。三维植骨器组应用自行研制的椎体三维植骨器经椎弓根进行终板复位、植骨;植骨漏斗组应用传统的漏斗形植骨器经椎弓根植骨。分别测得手术前后、术后,术后一年半及取出内固定术后的3月伤椎的X线摄片及CT二维扫描,测量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正常椎前缘高度、伤椎终板高度、正常终板高度等,计算前高矫正率、终板矫正率和椎体缺损区的体积。结果:(1)伤椎Cobb角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前伤椎Cobb角为(23.3±2.5)°,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Cobb角为分别为(4.4±1.4)°、(5.2±1.2)°、(5.8±1.6)°。植骨漏斗组术前伤椎Cobb角为(23.1±2.7)°,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Cobb角分别为(5.3±1.9)°、(6.2±1.9)°、(7.4±1.8)°。两组伤椎Cobb角在术前、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无显着性差异(P>0.05)。取出内固定3月后两组间伤椎Cobb角有显着性差异(P<0.05)(2)前缘高度的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1.59±0.20cm,术后5天为2.81±0.19cm,椎体正常高度为2.96±0.32cm,伤椎前高率为(95.3±3.6)%。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68±0.18cm和2.56±0.18cm。植骨漏斗组术前伤椎高度为1.61±0.18cm,术后为2.77±0.17cm,椎体正常高度为2.91±0.36cm,伤椎前高率为(91.8±4.2)%。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25±0.18cm和1.93±0.12cm。两组术后五天前矫正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术后一年半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终板中心高度的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后五天伤椎终板中心高度为2.34±0.22cm,终板中心正常高度为2.42±0.18cm,伤椎前高率为(93.6±5.8)%。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分别2.24±0.18cm和2.19±0.18.cm。植骨漏斗组术后术后五天伤椎终板中心高度为1.85±0.26cm,终板中心正常高度为2.48±0.23cm,伤椎前高率为(72.5±6.4)%。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1.64±0.20cm和1.41±0.19cm。两组术后五天终板高度矫正率及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缺损区的体积:三维植骨器组术后椎体缺损区体积为0.75±0.16cm3,而植骨漏斗组为2.51±0.33cm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一年半时随访发现,三维植骨器组与植骨漏斗组的缺损区分别为0.52±0.06cm3和1.49±0.13cm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5)VAS:三维植骨器组与植骨漏斗组的术前VAS分别评分为(8.61±1.13)分和(8.58±1.24)分(p>0.05);术后5天分别为(3.35±0.94)分和(3.54±0.95)分(p>0.05);术后一年半的VAS分别为(0.35±0.63)分和(1.77±1.39)分(p<0.05);取出内固定后VAS分别为(0.46±0.58)分和(2.04±1.15)分(p<0.05)。结论:三维植骨器可以有效地复位塌陷的终板、实现伤椎有效植骨、减少椎体内骨缺损区,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提供新型的植骨工具。第三部分保留一侧球囊撑开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背景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常用微创治疗方法。为恢复伤椎的高度及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通过可扩张球囊辅助的椎体后凸成形术应运而生。但将扩张后的球囊撤除过程中常常会观察到复位的椎体高度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影响手术疗效。目的研究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临时保留一侧球囊支撑力、注入骨水泥对维持初始撑开高度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与之沟通,由患者自愿选择椎体后凸成形(PKP)或椎体成形术(PVP),共69例选择PKP的患者入组。改良穿刺技术,使插入的导针接近椎体前1/3时,正位像上导针前端接近椎弓根内侧壁。用球囊先后自两侧扩张伤椎,并临时保留后扩张一侧球囊。记录扩张前椎体高度(H0)、充分扩张后椎体前高(H1)、临时释放球囊内压力后椎体前高(H2)。经先扩张侧注入骨水泥,待凝固后撤出球囊,再经后扩张侧注入骨水泥。测量术毕椎体前高(H3)。记录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变化、VAS及0DI评分变化。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一年伤椎高度、Cobb角、VAS及ODI变化。结果每个椎体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8.5±12.4)min,出血量为(23.1±8.5)ml,球囊压力为180-250psi,球囊膨胀大小为(3.6±1.1)ml。骨水泥的注入量为(8.2±2.4)ml。2例术中推注骨水泥时出现球囊破裂。(1)椎体高度变化: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H0)、球囊撑开后椎体前高(H1)、球囊释放压力后椎体前高(H2)、术毕椎体前高(H3)与上下邻椎前高均值百分比(椎体前高压缩比)分别为(58.23±12.57)%,(85.14±9.36)%,(70.25±8.12)%,(82.46±10.59)%,球囊撑开后前高比与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压缩比及球囊释放压力后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毕椎体前高压缩比与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也有显着性(p<0.05),而与球囊撑开后椎体前高比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O.05)。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前高与上下邻椎前高均值百分比为(78.59±9.37)%,与术毕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2)Cobb角变化:体位复位后的Cobb角为(18.65±4.25)。,球囊撑开后的Cobb角为(6.84±2.57)°,球囊释放压力后的Cobb角为(10.22±3.41)°,术毕的Cobb角为(6.93±2.69)°。术后1年随访时Cobb角为(7.06±2.86)°。球囊撑开后的Cobb角与体位复位后的Cobb角及球囊释放压力后的Cobb角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后1年随访时Cobb角与术毕的Cobb角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3)疼痛和功能评分结果:术前VAS评分为(8.26±1.17)分,术后2天为(2.11±0.36)分,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为(1.83±0.31)分。术后2天的VAS评分与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前ODI评分为(88.35±8.26)%,术后2天的ODI为(23.56±3.12)%,术后1年随访时ODI评分为(19.68±2.81)%。术前ODI评分与术后2天及术后1年随访时的ODI评分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术后2天的ODI评分与术后1年随访时0DI评分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临时保留一侧球囊支撑力、注入骨水泥技术能有效地维持撑开后的伤椎高度,避免后凸角矫正后再次丢失,可以获得较好的术后远期疗效,是对现有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改良和优化。
苏高[3](2018)在《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截骨矫形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脊柱胸腰段是胸段脊柱和腰段脊柱的交界之处;它是活动度较为固定不变的胸椎向活动度较大的腰椎的转换的承接之处;是胸椎后凸向腰椎前凸的切换之处;同时也是胸椎的关节突关节面向腰椎的关节突关节面的转换之处[1]。脊柱胸腰段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骨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或采取的治疗措施不当,使其成为陈旧性骨折。随着承受应力的增加及时间的推移,引起脊柱不稳,会导致脊柱胸腰段的过度后凸。继发胸腰背部顽固性疼痛,甚至继发神经功能的损伤甚至障碍,即为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并脊髓压迫症。该种后凸畸形多是僵硬性的后凸畸形,常常需要进行手术矫正。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和后路经椎间隙截骨术(Intervertebral Wedge Osteotomy,IWO又称“三明治”截骨术)是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两种标准化手术技术。对于如何选择两种术式,正确把握不同病人的手术指征,特别是对于陈旧性脊柱胸腰段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的手术治疗,其术式的选择成为目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在国内外学者中尚存在争论,观点不一。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1)研究分析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和后路经椎间隙截骨术对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的矢状面生理曲度的矫正效果;(2)比较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和后路经椎间隙截骨术对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的临床疗效的差异。以此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地统计分析自2011年9月至2016年10月20例行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或后路经椎间隙截骨矫形内固定术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的患者资料。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组患者10例,年龄为5368岁,术前平均Cobb角为(37.20±8.71)°。后路经椎间隙截骨术组患者10例,年龄为4975岁,术前平均Cobb角为(35.07±9.43)°。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均在1年以上。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析研究所获统计数据。结果所有纳入对象的矢状面参数(Cobb角、ODI评分、VAS疼痛评分)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矢状面参数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组间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后路椎弓根截骨术和经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术均能有效重建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矢状面形态。2.经后路椎弓根截骨术和经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术均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缓解患者痛苦,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3.经后路椎弓根截骨术和经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术在重建胸腰段后凸畸形及术后疗效上无明显差异。
梁喜章[4](2017)在《三期药枕联合练功治疗单纯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中医治疗骨折三期辨证论治思维制作药枕,评估该药枕联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清远市中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患者7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7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三期药枕配合练功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垫枕配合练功治疗;于入院时、治疗1周、1个月及6个月后按照VAS评分观测患者腰背痛疼痛情况;于入院时、治疗后1个月、6个月后参照中文版ODI评分评估患者生活功能改善情况,同时螺旋CT扫描伤椎,比较分析治疗前后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AVH)及伤椎节段椎管容积(VCV)变化情况;6个月后进行两组患者总体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1周、1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患者VA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与1个月时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并且6个月后第三四分位数值高于1个月时;两组间VAS评分比较,治疗1周、6个月时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1个月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认为观察组在早期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并能维持较长疗效。2.治疗1个月、6个月后两组患者ODI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与1个月时ODI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间ODI评分比较,治疗1个月、6个月时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认为观察组在改善患者生活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3.治疗1个月、6个月后两组患者Cobb’s角与入院时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与1个月时Cobb’s角比较,两组患者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间Cobb’s角比较,治疗1个月、6个月时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认为观察组在恢复脊柱正常曲度优于对照组。4.治疗1个月、6个月后两组患者AVH与入院时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与1个月时AVH比较,两组患者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间AVH比较,治疗1个月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6个月后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对比这两个时间节点伤椎前缘高度,观察组伤椎高度丢失率为10%,对照组丢失率为33.33%,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认为两组在早期恢复伤椎前缘高度效果相当,但是随着后期患者下地负重,观察组在维持椎体高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5.治疗1个月、6个月后两组患者VCV与入院时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与1个月时VCV比较,两组患者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间VCV比较,治疗1个月、6个月时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认为观察组在恢复伤椎节段椎管容积方面优于对照组。6.总有效率评定,观察组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3.33%),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中药三期药枕配合练功的治疗方法优于普通垫枕配合练功的治疗方法。结论:垫枕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减轻胸腰段屈曲型骨折患者的腰背部疼痛,改善患者生活功能,同时能恢复伤椎高度、Cobb’s角和脊柱正常曲度;本研究目通过临床随机对照方法得出,三期药枕相对普通垫枕治疗效果更佳,尤其是在缓解早期腰背部疼痛、改善生活功能、恢复脊柱正常曲度和椎管容积,以及维持伤椎高度方面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李基新[5](2001)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技术和应用现状》文中指出应用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采用 ,并经过不断的改进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笔者就目前开展的内固定器械及技术、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临床应用效果及内固定术的失误、并发症作一简要综述
刘建华[6](2000)在《胸腰段骨折并截瘫脊柱前后路手术及内固定疗效探讨(附136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折并截瘫后行脊柱前后路手术及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报告近 1 0年间收治的胸腰段骨折并截瘫 1 36例。前路椎管减压 2 7例 ,Kaneda内固定 1 5例。后路椎管减压同时行Dick钉内固定 74例、Luque内固定 35例。结果 :不同的术式 ,在直视压充分椎管减压 ,疗效确定。应用不同的内固定既重建了脊柱 ,又保证了脊柱早期康复 ,减少了截瘫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按Frankel神经功能评定标准 ,我们认为不全瘫疗效优于完全瘫。各类术式内固定应取决于伤椎及脊神经损伤情况
陈继峰[7](2013)在《Load-Sharing分型法在胸腰椎骨折分型应用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Load-Sharing分型法用于胸腰椎骨折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分析不一致的原因,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45份,六名骨科医师(高级、中级、初级职称各2人)用Load-Sharing分型法独立对这45例患者的术前正侧位X线片、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选择术式。3个月后将影像学资料乱序再次进行评分,对评分进行Kappa检验,计算Kappa值。通过将六名医师的评分结果两两间比较得出的Kappa值用于可信度研究。通过每一位医师第一次分型结果和第二次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的Kappa值用于可重复性研究。使用Landis和Koch的标准判定Load-Sharing分型评分系统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Kappa值分析比较时采用x±S的形式。结果:Load-Sharing分型法的可信度研究:第一次评分得出的15组数据,在椎体粉碎程度方面:Kappa值在0.66~0.97之间变动,Kappa值(0.76±0.09);骨折碎片移位程度方面:Kappa值在0.77~0.97之间变动,Kappa值(0.88±0.05);畸形矫正程度方面:Kappa值在0.70~0.91之间变动,Kappa值(0.77±0.06)。总的Kappa值变动在0.76~0.88之间,总的Kappa值(0.82±0.04)。第二次评分得出的15组数据,在椎体粉碎程度方面:Kappa值在0.62~0.96之间变动,Kappa值(0.78±0.11);骨折碎片移位程度方面:Kappa值在0.80~0.97之间变动,Kappa值(0.87±0.04);畸形矫正程度在0.65~0.84之间变动,Kappa值(0.75±0.08)。总的Kappa值变动在0.76~0.88之间,总的Kappa值(0.82±0.04)。Load-Sharing分型法的可重复性研究:在椎体粉碎程度方面:Kappa值在0.80~0.93之间变动,Kappa值(0.89±0.05);骨折碎片移位程度方面:Kappa值在0.83~0.93之间变动,Kappa值(0.89±0.04);畸形矫正程度方面:Kappa值在0.86~0.91之间变动,Kappa值(0.88±0.02)。总的Kappa值变动在0.85~0.92之间,总的Kappa值(0.89±0.03)。Load-Sharing分型法术式选择的可信度研究:第一次评分得出的15组数据,在术式选择方面:Kappa值在0.91-1.00之间变动,Kappa值(0.96±0.03)。第二次评分得出的15组数据,Kappa值在0.87~1.00之间变动,Kappa值(0.93±0.04)。Load-Sharing分型法术式选择的可重复性研究:Kappa值在0.91~1.00之间变动,Kappa值(0.97±0.03)。按Landis和Koch的判定标准,Load-Sharing分型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可信度如下:椎体粉碎程度,畸形矫正程度的Kappa值均在一致性良好的水平,骨折碎片移位程度的Kappa值在一致性极佳的水平,总的一致性达到了极佳的水平。Load-Sharing分型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可重复性如下:椎体粉碎程度、骨折碎片移位程度、畸形矫正程度的Kappa值均在极佳的一致性水平。Load-Sharing分型术式的选择方面: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均在极佳的水平。结论:Load-Sharing分型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在极佳的水平。Load-Sharing分型术式选择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均在极佳的水平。
冼敬锋,谭毅[8](2012)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胸腰椎骨折是常见的脊柱损伤,也是骨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和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技术也取得了一些进步,现就其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进展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9](2011)在《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文中认为距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在临床工作并不罕见,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距骨骨折尤其是复杂粉碎性的距骨骨折有不断发展并上升的趋势,由于距骨无单独的血供,易发生缺血坏死,且因致伤暴力较大,往往存在软组织损伤,
贺银习[10](2011)在《半椎体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脊柱骨折十分常见,平均人群发病率为63.6/100,000,其中胸腰段脊柱(T11-L2)处于两个生理弧度的交汇处,是应力集中之处,因此该处骨折最多见[1]。对于伴有神经损伤或不稳定骨折,首选手术治疗,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减轻脊髓压迫[2]。手术方法主要有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等。椎体融合术常常被应用,传统的椎体融合术是将病椎与上下两个椎体进行融合以重建稳定性,代价是使得该脊柱节段的功能完全丧失。半椎体融合术通过术前严格的手术计划,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通过保留一个功能节段,最大限度的减少脊柱功能的丧失。本文主要探讨半椎体融合术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10年7月我院17例脊柱胸腰段骨折行半椎体融合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病椎X线前后位像、螺旋CT三维重建以及MRI检查,根据影像学资料, 17例患者均为严重胸腰段骨折、脱位,累及三柱。Denis分型压缩骨折1例,爆裂骨折7例,安全带损伤5例,骨折脱位4例。CT显示外伤性椎管狭窄,伤段脊髓或硬膜囊前后卡压,病椎上或下终板完整。MRI示17例脊髓均有异常的如出血或水肿信号,后侧韧带有损伤信号。ASIA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8例,D级3例,E级1例。结果:17例均获随访,最长24月,最短8月,平均随访15.2月。对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疗疗效的评定,临床上主要应用影像学评估和神经学评估(AISA分级)。术后复查17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断裂、松动。术前2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无改善,仅神经平面轻度下移,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ASIA分级≥1级。结论:半椎体融合术治疗不稳定的脊柱胸腰段骨折,尽可能保留脊柱活动节段,早期行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二、胸腰段骨折并截瘫脊柱前后路手术及内固定疗效探讨(附136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腰段骨折并截瘫脊柱前后路手术及内固定疗效探讨(附13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分型探讨及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本论文专用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椎体三维植骨器的研制及力学测试 |
1.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三维植骨器植骨重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分析 |
1.一般资料 |
2 主要设备、手术器械及药物 |
3 治疗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保留一侧球囊撑开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 主要设备、手术器械及药物 |
3 治疗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获奖情况 |
基金资助 |
致谢 |
(3)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截骨矫形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对照缩略词表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柱截骨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并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研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三期药枕联合练功治疗单纯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西医研究现状 |
一、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概念 |
二、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发病率 |
三、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受伤机制 |
四、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治疗 |
第二节 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中医研究现状 |
一、中医病名探究 |
二、中医对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认识 |
三、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五、结果与讨论 |
六、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技术和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固定器械及技术 |
1.1 后路内固定器械 |
1.2 前路内固定器械 |
2 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 |
3 临床应用 |
(6)胸腰段骨折并截瘫脊柱前后路手术及内固定疗效探讨(附13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手术方法 |
1.1.1 |
1.1.2 |
1.1.3 |
2 结 果 |
2.1 骨折脱位矫正情况 |
2.2 本组观察时间 |
3 讨 论 |
3.1 |
3.2 对于内固定的选择 |
(7)Load-Sharing分型法在胸腰椎骨折分型应用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9)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10)半椎体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柱胸腰段骨折诊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胸腰段骨折并截瘫脊柱前后路手术及内固定疗效探讨(附136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分型探讨及手术治疗[D]. 毕航川.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2]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D]. 庄苏阳. 东南大学, 2019(01)
- [3]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截骨矫形的疗效分析[D]. 苏高. 郑州大学, 2018(12)
- [4]三期药枕联合练功治疗单纯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临床研究[D]. 梁喜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5]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技术和应用现状[J]. 李基新. 华夏医学, 2001(06)
- [6]胸腰段骨折并截瘫脊柱前后路手术及内固定疗效探讨(附136例报告)[J]. 刘建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0(12)
- [7]Load-Sharing分型法在胸腰椎骨折分型应用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研究[D]. 陈继峰.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8]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J]. 冼敬锋,谭毅.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06)
- [9]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J].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24)
- [10]半椎体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D]. 贺银习. 河北医科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