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血清(血浆)标志物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血清(血浆)标志物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一、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血清(浆)标志物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杨光[1](2021)在《稳定性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的DIA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稳定性冠心病是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目前,稳定性冠心病的管理以生活方式干预,强化药物治疗和减少危险因素为主。但即使经过有效管理,有些患者仍会出现心肌缺血症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降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但会引起5%至10%的再狭窄风险,且难以改善心血管远期预后。以上问题表明,冠心病需要开发新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来改善疗效和预后。中医药治疗通过个体化施治,在防治冠心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既往关于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特异性地区分证候差异等。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证候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两者都是机体即时功能状态的反映,研究蛋白质组学相当于从表层原因层面探究证候的微观物质基础。有鉴于此,本研究借助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筛选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的血浆蛋白质表达谱及两种证候间的蛋白质差异,希望明确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的关键生物学过程,从而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与冠心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目的初步筛选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的血浆蛋白质表达谱及两种证候间的蛋白质差异,希望明确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生物学过程中的核心靶点和通路,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基于DIA的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的蛋白质测序。参照《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诊断标准》,共纳入研究对象15例,分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组、冠心病血瘀证组与健康对照组。在获取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后,于清晨采集研究对象的空腹血浆,进行离心,获得蛋白质混合液。经过蛋白质提取、酶解、除盐后进行液相色谱分离及质谱鉴定。采用DIA扫描模式,将扫描区间内所有的肽段母离子经过超高速扫描并进行二级碎裂,使用二级碎片离子进行蛋白相对/绝对定量,从而获得完整的肽段信息。使用Spectronaut Pulsar软件进行搜库与鉴定,得到蛋白质的原始定量数据。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在Excel中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差异倍数及p.value筛选不同组之间差异蛋白质。并通过R语言的Ggplot2包绘制火山图进行可视化展示。2.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的差异蛋白质功能分析。根据第一部分的差异蛋白质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①GO富集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分析各组间差异蛋白质对应基因的富集情况,选取富集基因数在3以上的条目进行展示,利用R语言GOplot包绘制弦图。②KEGG信号通路查询:利用KEGG Mapper查询GO分析中已经富集到的差异基因,将Uniprot ID输入KEGG Mapper查询相关信号通路图,选取富集基因数在3以上的信号通路图进行展示。③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检索差异蛋白质的互作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优化蛋白质互作网络,并通过计算节点数量得到核心蛋白质。结果1.在差异倍数为1.5倍时,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组相比于健康对照组,共鉴定到19个蛋白质下调,9个蛋白质上调。上调的蛋白质包括:免疫球蛋白轻链可变区3D-15、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3-4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过氧化物酶Peroxiredoxin-2、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 6-1、Mannosyl-oligosaccharide 1,2-alpha-mannosidase IA、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1-45、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3-9、S100A9蛋白。下调的蛋白质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血小板糖蛋白α链、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1-69、免疫球蛋白轻链κ型1-8、二肽基肽酶-Ⅳ、白蛋白、血浆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2、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载脂蛋白C-I、转铁蛋白受体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复合物亚基、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4、细胞外基质蛋白1、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1、转化生长因子β、L选择素、补体因子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冠心病血瘀证组相比于健康对照组,共鉴定到22个蛋白质下调,9个蛋白质上调。上调的蛋白质包括:免疫球蛋白轻链λ型可变区3-25、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3-23、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3-43、免疫球蛋白重链的恒定区域、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3-49、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λ型可变区6-57、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3-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下调的蛋白质包括:免疫球蛋白轻链可变区1D-13、免疫球蛋白λ型多肽1、多聚蛋白2、Roundabout homolog 4、血浆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复合物亚基、富含半胱氨酸酸性分泌蛋白类似蛋白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多泡体亚单位12B、白蛋白、L选择素、补体因子H、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1、血小板糖蛋白α链、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序列的解聚素样金属蛋白酶2、细胞间黏附分子2、细胞间黏附分子2、凝溶胶蛋白、载脂蛋白L1、维生素D结合蛋白、细胞外基质蛋白1、磷脂转运蛋白。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组相比于血瘀证组,共鉴定到8个蛋白质下调,6个蛋白质上调。上调的蛋白质包括:IgG的Fc片段受体、Mannosyl-oligosaccharide 1,2-alpha-mannosidase IA、桥粒芯蛋白2、S100A9蛋白、结合珠蛋白相关蛋白、多聚蛋白2;下调的蛋白质包括:二肽基肽酶-Ⅳ、血小板反应蛋白1、免疫球蛋白轻链κ型3-7、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血小板因子4、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3-49、免疫球蛋白轻链κ型2-40、氨肽酶N。2.①冠心病血瘀证的关键生物学过程是补体参与的慢性炎症反应,关键信号通路是补体与凝血级联反应的通路,核心靶点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补体因子H。②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核心生物学过程是血小板过度激活与细胞蛋白质代谢异常,其关键信号通路是补体与凝血级联反应的信号通路,生长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作用信号通路,其核心靶点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补体因子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③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和血瘀证表型差异的生物学基础和相关分子靶点尚不明确,可能与炎症和免疫反应有关。结论1.冠心病血瘀证的生物学过程与补体参与的慢性炎症反应有关,补体与凝血级联反应是关键信号通路,补体因子H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是核心靶点;2.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生物学过程与血小板过度激活和蛋白质代谢异常有关,补体与凝血级联反应亢进,生长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作用减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补体因子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是其核心靶点;3.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和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比较接近,“痰浊”可能带来更强的免疫炎症反应,或导致“正气减弱”。

赵薇[2](2021)在《基于miR-126-5p/Bcl-2通路的稳心汤抑制大鼠心梗后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背景目前,我国约有2.9亿人患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并且由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高发病率,CVD的死亡率也越来越高,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冠状动脉血流急性减少或完全中断,心肌出现持续性的缺血、缺氧,继而导致局部心肌细胞坏死,是ACS的典型表现。现阶段,心血管疾病的初级预防和治疗手段已取得重大进展,AMI后30天死亡率在过去20年中虽有所下降,然而其作为各种急性和亚急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仍然是全球疾病中的第一杀手。AMI属中医学“心痛”、“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对“胸痹”进行专门论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认为“阳微阴弦”是本病的病机。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围绕AMI的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展开,根据现有研究和中医学认识,AMI病性以本虚标实为主,气虚、血瘀的病理状态贯穿冠心病病机始终。因此,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治法与治则结合,AMI往往以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益气活血是其主要治法。导师以多年临床经验为研究基础,以益气活血为主要遣方原则的稳心汤是治疗AMI的有效方剂,其组成如下:黄芪15 g,党参15 g,姜黄9g,莪术9g,赤芍15g,肉桂3g,川芎10g,大黄6g,瓜蒌12g,细辛3 g,甘草6 g,其作用机制待进一步研究。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内源性的非编码RNA,通过与信使RNA(mRNA)上的互补序列相结合,阻断信息翻译成蛋白质,在心脏的发育、生理和病理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由于miRNA的极高稳定性及在血液样本中的易检性,目前已作为生物标志物广泛应用于急性心梗、先天性心脏病、扩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同时,通过调控miRNA表达水平,可以从细胞凋亡、心肌纤维化、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miR-126-5p是miR-126家族成员之一,在冠心病心绞痛、多支病变、SYNTAX高评分患者中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细胞中也呈现过低表达,其高水平表达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左室肥厚。Bcl-2基因是一种原癌基因,它具有抑制凋亡的作用,Bcl-2家族蛋白是调节细胞凋亡与自噬平衡的关键分子,是细胞凋亡线粒体途径的关键调节因素。在正常情况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于活细胞中,一旦收到凋亡诱导信号刺激时,Caspase就被激活,引发Caspase级联反应介导细胞凋亡。当心肌细胞胞浆内的Bcl-2受到各种调控的刺激后,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化孔的过度开放,从而降低Caspase的活性,抑制心肌细胞凋亡。miR-126-5p作为调控心肌细胞凋亡的潜在靶点,可能与靶向调控Bcl-2表达有关。课题组前期利用稳心汤干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现稳心汤能上调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miR-126-5p和Bcl-212(Bcl-2家族成员)表达水平,与Caspase-9、Caspase-3表达呈负相关。因此,本研究拟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观察稳心汤对miR-126-5p/Bcl-2/Caspase-9/Caspase-3调控网络的影响,探讨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可能分子机制。二、研究目的观察稳心汤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和 miR-126-5p/Bcl-2 通路的影响,探讨稳心汤抑制心梗后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进一步阐明益气活血理论的科学内涵。三、研究方法12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结扎术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曲美他嗪组、稳心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另设假手术组,LAD仅穿线不结扎,各组连续灌胃给药28天。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mension diastole,LVI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mension systole,LVIDs),观察心功能水平和心脏结构变化。称取大鼠体重(Body mass,BM)和左心室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Masson染色和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CVF)检测大鼠心肌组织胶原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26-5p、Bcl-2、Caspase-9、Caspase-3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 MMP-2、MMP-9、Bcl-2、Caspase-9、Caspase-3等蛋白表达水平。四、研究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LVEF、LVFS明显降低(P<0.05),LVIDd、LVIDs显着增大(P<0.05);与模型组相比,盐酸曲美他嗪组和稳心汤组LVEF、LVFS显着增高(P<0.05),LVIDd、LVIDs显着降低(P<0.05);稳心汤三组间比较,稳心汤中剂量组、高剂量组LVEF显着升高,稳心汤高剂量组LVFS显着增高,稳心汤高剂量组LVIDd显着降低,稳心汤中剂量组、高剂量组LVIDs显着减小(P<0.05)。(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LVMI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盐酸曲美他嗪组和稳心汤组LVMI显着减小(P<0.05);稳心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LVMI均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假手术组相比,HE染色观察到模型组心肌纤维明显断裂,散乱排列,着色深浅不一,细胞间隙增宽,盐酸曲美他嗪组和稳心汤组细胞排列较整齐,着色较均匀;Masson染色可见模型组心梗后心肌组织大量胶原沉积,与假手术组相比,CVF显着升高(P<0.05),盐酸曲美他嗪组和稳心汤组胶原沉积明显减少,CVF均降低(P<0.05);与稳心汤低剂量组相比,稳心汤中剂量组、高剂量组CVF显着降低(P<0.05)。(4)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盐酸曲美他嗪组和稳心汤组大鼠血清中TNF-α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稳心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三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梗后心肌组织中miR-126-5p表达显着减少(P<0.05),Bcl-2 基因表达也呈下降趋势(P<0.05),Caspase-9、Caspase-3基因表达增加(P<0.05),同时,Bcl-2蛋白表达减少(P<0.05),Caspase-9、Caspase-3、MMP-2、MMP-9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盐酸曲美他嗪组和稳心汤组心梗后心肌组织中miR-126-5p表达均显着增加(P<0.05),Bcl-2基因表达呈上升趋势(P<0.05),Caspase-9、Caspase-3基因表达减少(P<0.05),同时,Bcl-2 蛋白表达增加(P<0.05),Caspase-9、Caspase-3、MMP-2、MMP-9蛋白表达减少(P<0.05);其中,稳心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三组间比较,稳心汤高剂量组miR-126-5p和Bcl-2基因表达显着上调(P<0.05),稳心汤组三组间Caspase-9、Caspase-3基因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稳心汤高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稳心汤高剂量组MMP-2、MMP-9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5)。五、研究结论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中miR-126-5p表达呈现显着降低的特征,具有益气活血作用的稳心汤能改善急性心梗大鼠的心功能、抑制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改善MMPs代谢,其机制可能与上调miR-126-5p表达,并调控其下游凋亡通路Bcl-2/Caspase-9/Caspase-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有关。

林泉[3](2021)在《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破裂和继发性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泡沫细胞聚集、脂质核心增大和纤维帽变薄等特点,这些特征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损伤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与AS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的调节,调控PI3K/Akt/NF-κB通路有望成为稳定AS易损斑块的新策略。益气活血养阴法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基本治则之一,既往研究发现益气活血养阴方药可通过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保护内皮功能而发挥抗AS的作用;西洋参丹参配伍是常用的益气活血养阴药对,其能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稳定AS易损斑块,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通过开展系统评价、网络药理学、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探索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S易损斑块的干预效应,探讨干预效应和PI3K/Akt/NF-κB通路之间的关系,旨在从循证医学、生物网络、物质基础、整体动物和细胞分子水平阐明西洋参丹参配伍稳定AS易损斑块的效应特点与作用机制。本课题研究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1文献综述:综述一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综述二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2实验研究:包括以下五部分。研究一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SinoMed、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纳入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RCT,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个Jadad评分≥4分的RCT,共138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心绞痛疗效[RR=1.22,95%CI(1.15,1.29),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16,95%C(1.08,1.25),P=0.0001]、心电图疗效[RR=1.27,95%CI(1.16,1.39),P<0.00001]、HDL-C[MD=0.52,95%CI(0.26,0.78),P<0.0001]显着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hs-CRP[SMD=-1.57,95%CI(-1.99,-1.14),P<0.00001]、TC[MD=-1.05,95%CI(-1.57,-0.52),P<0.0001]、TG[MD=-0.44,95%CI(-0.59,-0.29),P<0.00001]、LDL-C[MD=-0.54,95%CI(-0.83,-0.24),P=0.0004]、血浆粘度[MD=-0.38,95%CI(-0.57,-0.20),P<0.0001]和纤维蛋白原含量[MD=-0.66,95%CI(-0.97,-0.36),P<0.0001]显着低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RR=1.57,95%CI(0.63,3.91),P=0.3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当前证据显示,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相比,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有效降低心绞痛患者的炎症、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减轻心肌缺血,缓解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药理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西洋参、丹参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并在Uniport数据库标准化靶点信息;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冠心病相关靶点基因,使用R语言筛选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基因;采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关键靶点为STAT3、AKT1、TP53、TNF、MAPK1等,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西洋参丹参配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方向。研究三西洋参丹参药物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制备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并采用HPLC法测定有效部位中关键成分的含量。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减压浓缩、大孔树脂层析分离纯化和真空干燥冷冻法制备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通过HPLC法测定各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含量。结果:西洋参中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0.13%、0.98%、2.4%,共计为3.51%;丹参中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0.05%、0.11%、0.14%,共计0.30%,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为3.08%,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西洋参皂苷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1.24%、12.82%、42.49%,共计56.55%;丹参酮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14.51%、4.72%、17.5%,共计36.73%;丹参酚酸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丹酚酸B含量为40.67%。结论:本研究按生药量1:3比例将西洋参、丹参分别进行提取纯化,得到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进而将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混合均匀,制成益气活血养阴配伍有效部位,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药理实验研究。研究四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poE-/-小鼠 AS易损斑块的影响,从炎症反应、内皮损伤和氧化应激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0只ApoE-/-小鼠高脂饲料喂养,造模12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3.03m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低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0.75g/kg/d+丹参2.2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高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3g/kg/d+丹参9g/kg/d)和西洋参丹参水煎剂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15只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8周;采用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主动脉根部H&E染色评估AS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指标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ICAM-1和ET-1等指标水平;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MDA、SOD和NO等指标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MP-9、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病理指标: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内膜可见脂质沉积,粥样斑块形成,较正常组明显红染,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较模型组红染区域稀疏,脂质沉积明显减少,斑块面积与主动脉内膜面积比值显着降低(P<0.05);主动脉H&E染色显示,模型组可见斑块突出管腔,管腔变窄,斑块表面纤维帽较薄且不均匀,斑块内可见脂质核心面积增大,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斑块狭窄减轻,泡沫细胞数量降低,脂质核心面积减少。②血脂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和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显着降低TG、TC水平(P<0.05),西洋参丹参中剂量组显着升高HDL-C水平(P<0.05)。③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IL-1β、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组ICAM-1水平显着降低(P<0.05)。④内皮损伤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NO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ET-1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⑤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SOD含量显着升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⑥MMP-9: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MMP-9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MMP-9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各药物干预组p-Akt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p-NF-κB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减轻内皮损伤和降低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减少脂质沉积和斑块面积,抑制斑块进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研究五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实验三获得有效部位中人参皂苷Rb1和丹酚酸B的配比,称量相应质量的单体,混合均匀,作为干预药物。建立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ox-LDL 75μg/mL)、西洋参丹参低剂量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ox-LDL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740YP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740YP25μg/mL),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4h;采用CTG检测细胞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ICAM-1和MMP-9含量;采用生化法检测MDA和SOD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CTG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细胞活性明显增加(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细胞活性明显减低(P<0.05)。②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ICAM-1、MMP-9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ICAM-1、MMP-9明显升高(P<0.05)。③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SOD明显增加,MDA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SOD明显减低,MDA明显升高(P<0.05)。④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p-Akt和p-NF-κB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明显升高(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PI3K/Akt/NF-κB通路提高细胞活性、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保护内皮细胞。

陈杏梅[4](2021)在《MiR-3940-3p通过靶向结合IRAK4调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的炎症反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项目旨在通过研究miR-3940-3p与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的相关性,探索miR-3940-3p作为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可行性,并探索其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纳入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病人50例,健康对照者5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miR-3940-3p的表达水平。2.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iR-3940-3p在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的诊断价值。3.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3940-3p与IRAK4靶向结合。4.运用慢病毒转染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获得过表达miR-3940-3p组(miR-3940-3p-mimics)、敲低miR-3940-3p组(miR-3940-3p-inhibitor)及空载体对照组(miR-3940-3p-NC),然后采用qRT-PCR检测miR-3940-3p在各组转录水平的表达,确定过表达及敲低miR-3940-3p的效果。5.运用qRT-PCR检测氧糖剥夺造模处理后的过表达miR-3940-3p组、敲低miR-3940-3p组、空载体对照组以及对照组(control)的IRAK4m RNA的表达水平。6.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氧糖剥夺造模处理后的过表达miR-3940-3p组、敲低miR-3940-3p组、空载体对照组以及对照组的IRAK4蛋白的表达水平。7.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氧糖剥夺造模处理后的过表达miR-3940-3p组、敲低miR-3940-3p组、空载体对照组以及对照组的炎性细胞因子IL-6、IL-8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1.QRT-PCR结果显示:miR-3940-3p的表达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组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ROC曲线分析显示:miR-3940-3p诊断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的曲线下面积(AUC)是0.924,灵敏度(sensitivity)和特异度(specificity)分别是88%和84%。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IRAK4基因3’UTR区结合位点野生型组(IRAK4 3’UTR-WT)与IRAK4基因3’UTR区结合位点空白对照组(IRAK4 3’UTR-NC)相比,荧光素酶活性显着下降(P<0.001),且IRAK4基因3’UTR区结合位点野生型组与IRAK4基因3’UTR区结合位点突变型组(IRAK4 3’UTR-MU)相比,荧光素酶活性也显着下降(P<0.001)。4.QRT-PCR结果显示:在慢病毒转染的HBMEC细胞中,miR-3940-3p的表达水平在过表达miR-3940-3p组比空载体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且miR-3940-3p的表达水平在敲低miR-3940-3p组比空载体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确定过表达及敲低miR-3940-3p的效果良好。5.QRT-PCR结果显示:IRAK4 m RNA在过表达miR-3940-3p组及空载体对照组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IRAK4 m RNA在敲低miR-3940-3p组及空载体对照组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6.WB结果显示:IRAK4蛋白在过表达miR-3940-3p组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空载体对照组(P<0.05),IRAK4蛋白在敲低miR-3940-3p组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空载体对照组(P<0.05)。7.ELISA结果显示:炎性细胞因子IL-6和IL-8在过表达miR-3940-3p组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空载体对照组(P<0.05),IL-6和IL-8在敲低miR-3940-3p组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空载体对照组(P<0.05)。结论:1.MiR-3940-3p与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发生相关。2.MiR-3940-3p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3.MiR-3940-3p通过靶向结合IRAK4基因负向调控IRAK4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调节炎性细胞因子IL-6和IL-8的表达水平。4.MiR-3940-3p可能通过与IRAK4基因靶向结合负向调控IRAK4蛋白的表达,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的的炎症反应,从而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的发生。

薛雯[5](2021)在《从中医“内痈”角度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痰浊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中医“内痈”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病机上相似性的认识,运用解毒通络方干预ACS并评价临床疗效,为中医诊治ACS开拓新思维。方法:本试验收录ACS患者120例进行临床观察,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A予以西医规范化治疗(阿司匹林、氯毗格雷、阿托伐他汀、雷米普利以及低分子肝素等),对照组B在西医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加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科诊疗规范,治疗组以对照组B为基础加解毒通络方。收集相关临床病例,整理分析数据,并遵循试验设计原则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具体包括治疗前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计分、血脂水平改善、hs-CRP变化及肝肾功能有无异常等。精确统计相关数据,对比得出结论。结果:(1)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分别对比对照组A、对照组B,都有显着性差异(P<0.05),显示解毒通络中药组疗效优于2个对照组,解毒通络法与ACS现代病理机制有关。(2)西雅图量表评分比较:三组间两两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解毒通络中药组心绞痛改善最明显,诊疗方案中药组次之。(3)中医症状积分对比:三组间两两比较,都有显着性差异(P<0.05),解毒通络中药组改善中医症状最明显,解毒通络中药有助于改善ACS患者的中医症状,考虑ACS中医病机与“热毒血瘀”密切关联。(4)血脂水平对比:各项值,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解毒通络中药组血脂调节效果最明显,解毒通络方有良好的调节脂代谢功能。(5)hs-CRP浓度对比:治疗组分别对比两对照组,都有显着性差异(P<0.01),解毒通络中药组CRP浓度降低最明显,该方有显着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可减轻或阻断ACS炎症反应进程。(6)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对此次研究120例患者的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理化检查中,未见重大不良反应,仅对照组A治疗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轻度血色素下降,未予特殊处理;未见其他明显异常。结论:(1)解毒通络法是针对ACS关键中医病机的有效治法,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热毒血瘀”是ACS关键中医病机;(2)解毒通络方在改善ACS患者的心绞痛情况、中医症状及理化指标方面与两个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单纯西医规范化治疗疗效最低,提示解毒通络法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治疗ACS优势,对大多数ACS患者有效,具有普遍应用的临床价值。

马江涛[6](2021)在《基于Pi3k/Akt/Bad通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1.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预测Pi3k/Akt和凋亡信号通路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关系。2.建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并进行表型鉴定,明确Pi3k/Akt和凋亡信号通路参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3.明确补肾健脾活血方在体内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并探讨Pi3k/Akt/Bad信号通路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方法:1.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分析首先分别检索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ETCM数据库和TCMID数据库,筛选补肾健脾活血方活性成分及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分别检索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PharmGkb数据库、TTD数据库和DrugBank数据库的疾病相关靶点,筛选骨质疏松症疾病靶点、肌少症疾病靶点和肌少—骨质疏松症疾病靶点,将骨质疏松症、肌少症和肌少—骨质疏松症在五大数据库中的疾病靶点取并集。将骨质疏松症并集后的靶点和肌少症并集后的靶点取交集,将两者所得交集靶点与肌少—骨质疏松症并集后的靶点取并集,排除重复靶点,得到肌少—骨质疏松症疾病相关靶点。将补肾健脾活血方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中药-疾病靶点并构建中药-疾病-靶点调控网络。然后通过构建中药-疾病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并筛选核心靶点。最后将中药-疾病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出中药-疾病靶点相关的信号通路,并对感兴趣的成分-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1)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40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五组,即正常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假手术+地米组(Sham+DXM)、去势组(OVX)、去势+地米组(OVX+DXM),每组8只。其中,OVX组、OVX+DXM组均采用大鼠背侧入路双侧卵巢切除法切除大鼠双侧卵巢。Sham组、Sham+DXM组切除卵巢附近等体积大小的脂肪组织后逐层缝合肌肉和皮肤。术后除Control组外,各组大鼠给予青霉素钠8万单位/只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各组大鼠术后恢复一周,一周后分别对Sham+DXM组、OVX+DXM组大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DXM)lmg/kg/d,连续2周。术后2个月,取材检测相关指标:①大鼠体重检测,②大鼠前肢抓力、四肢抓力检测,③大鼠DXA检测,④大鼠股骨远端micro CT检测,⑤大鼠股骨和腓肠肌HE染色、股骨TRAP染色。(2)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变化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腹主动脉采血并分离血清,碱性磷酸酶、钙和无机磷测试盒检测血清AKP、Ca和PI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PINP、β-CTx、IGF-1、E2 水平。(3)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蛋白变化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迅速分离右侧股骨和右侧腓肠肌,剔除干净周围软组织,预冷PBS漂洗后,放冻存管中,超低温冰箱冻存。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成骨相关蛋白OPG和Runx2、腓肠肌成肌相关蛋白MyoD1的表达变化。(4)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变化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股骨和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和腓肠肌Pi3k、p-Akt和Akt蛋白表达变化。(5)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凋亡信号通路变化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迅速完整分离左侧股骨和腓肠肌,剔除干净周围软组织,预冷PBS漂洗后放10ml离心管中,多聚甲醛固定,对大鼠左侧股骨和腓肠肌分别进行TUNEL染色。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股骨和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和腓肠肌Bc12、Bcl-xl和Bak蛋白表达变化。3.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1)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72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六组,即正常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OS模型组(OS)、OS补肾健脾活血方组(OS+BSF)、OS雌二醇组(OS+E2)、OS阿仑膦酸钠组(OS+ALN),每组12只。其中,OS组、OS+BSF组、OS+E2组和OS+ALN组均采用大鼠背侧入路双侧卵巢切除法切除大鼠双侧卵巢。Sham组切除卵巢附近等体积大小的脂肪组织后逐层缝合肌肉和皮肤。术后除Control组外,各组大鼠给予青霉素钠8万单位/只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各组大鼠术后恢复一周,一周后分别对OS组、OS+BSF组、OS+E2组和OS+ALN组大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DXM)1mg/kg/d,连续2周。造模时间3个月,3个月后,开始药物干预。从第4个月开始,每日分别给予各组相应药物。正常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OS模型组(OS),每天给予10ml/kg生理盐水灌胃。OS补肾健脾活血方组(OS+BSF)每天灌胃2.979g/kg中药复方煎剂。OS雌二醇组(OS+E2)每天灌胃一次0.104mg/kg雌二醇。OS阿仑膦酸钠组(OS+ALN)每天灌胃一次1.042mg/kg阿仑膦酸钠。连续用药3个月。3个月后,取材检测相关指标:①大鼠体重检测,②大鼠前肢抓力检测,③大鼠DXA检测,④大鼠股骨远端micro CT检测,⑤大鼠股骨和腓肠肌HE染色、股骨TRAP染色。(2)补肾健脾活血方改善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指标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腹主动脉采血并分离血清,碱性磷酸酶、钙和无机磷测试盒检测血清AKP、Ca和PI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PINP、β-CTx、IGF-1、E2 水平。(3)补肾健脾活血方增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基因表达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迅速分离右侧股骨和右侧腓肠肌,剔除干净周围软组织,预冷PBS漂洗后,放冻存管中,超低温冰箱冻存。RT-PCR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成骨基因OPG和Runx2、腓肠肌成肌基因MyoD1和Myogenin的表达变化。(4)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①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腓肠肌,RT-PCR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腓肠肌Pi3k/Akt信号通路中Pi3k和Akt mRNA表达变化。②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腓肠肌Pi3k/Akt信号通路中Pi3k、p-Akt和Akt蛋白表达变化。③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迅速完整分离左侧股骨和腓肠肌,剔除干净周围软组织,预冷PBS漂洗后放10ml离心管中,多聚甲醛固定,对大鼠左侧股骨和腓肠肌分别进行TUNEL染色。④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腓肠肌,RT-PCR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腓肠肌凋亡信号通路中Bc12、Bcl-xl和Bad mRNA表达变化。⑤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腓肠肌凋亡信号通路中Bcl2、Bcl-xl和Bad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补肾健脾活血方中的54个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19个交集靶点来调控OS的发生。其中,作用靶点较多的活性成分(靶点数≥4)有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木犀草素(luteolin)和异鼠李素(isorhamnetin)。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的关键靶点有AKT1、AR、ESR1、FOS、TP53和CAV1。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RNA聚合酶Ⅱ基础转录因子结合、类固醇结合、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基础转录机械结合、基础的RNA聚合酶Ⅱ转录机械结合、ATP酶结合、蛋白磷酸酶结合等可能与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0S的作用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MAPK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GnRH分泌、雌激素信号通路、生长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作用、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细胞衰老等均可能参与0S的发病。2.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1)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去势、去势联合地米干预后,大鼠子宫萎缩,脂肪含量增加,骨矿含量降低,SMI和RSMI下降,前肢抓力下降,全身和股骨整体及局部骨密度下降,股骨远端骨微结构破坏加重,股骨远端破骨细胞增加,骨小梁变薄,骨髓脂肪化严重,肌肉脂肪浸润加重,肌核皱缩等,其中去势联合地米效果更明显。(2)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变化与Control组、Sham组和Sham+DXM组相比,OVX+DXM组大鼠血清AKP、PINP和β-CTx含量明显增加,IGF-1、E2和Ca含量明显下降,PI有下降趋势。(3)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蛋白变化去势联合地米干预后,大鼠股骨成骨蛋白OPG和Runx2蛋白表达下降,腓肠肌成肌蛋白MyoD1表达降低。(4)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变化去势联合地米干预后,股骨和腓肠肌Pi3k、p-Akt和Akt蛋白表达下降。(5)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凋亡信号通路变化去势联合地米干预后,股骨和腓肠肌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1蛋白表达降低,促凋亡蛋白Bak表达增加。3.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1)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后,OS大鼠子宫湿重下降,脂肪含量下降,骨矿含量增加,SMI和RSMI增加,前肢抓力增加,全身和股骨整体及局部骨密度增加,股骨远端骨微结构改善,股骨远端破骨细胞减少,骨小梁数量增加,骨髓脂肪化减轻,肌肉脂肪浸润减轻等,补肾健脾活血方和雌激素、阿仑膦酸钠作用效果相当。(2)补肾健脾活血方改善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指标与Control组相比,OS组血清AKP、IGF-1、E2、PI明显下降,Ca有下降趋势,PINP和β-CTx明显增加。与OS组相比,BSF、E2和ALN明显提升血清AKP、IGF-1、E2和PI水平,Ca有升高趋势,BSF、E2和ALN明显降低血清PINP水平,β-CTx有下降倾向。(3)补肾健脾活血方增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基因表达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后,大鼠股骨成骨基因OPG和Runx2基因表达增加,腓肠肌成肌基因MyoD1和Myogenin基因表达增加。(4)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①通过腓肠肌RT-PCR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OS组大鼠腓肠肌Pi3k、Akt mRNA表达明显下降;与OS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雌激素和阿仑膦酸钠明显增加Pi3k、Akt mRNA表达。②通过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OS组大鼠腓肠肌Pi3k和Akt蛋白表达明显下降;与OS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明显增加Pi3k和Akt蛋白表达;与OS组相比,雌激素明显下调Akt蛋白表达;与OS组相比,阿仑膦酸钠明显增加Pi3k蛋白表达,下调p-Akt和Akt蛋白表达。③通过股骨TUNEL染色及凋亡率测定发现,OS组、OS+BSF组、OS+E2组大鼠股骨TUNEL染色凋亡率较Control组和Sham组明显增加,OS+BSF组大鼠股骨TUNEL染色凋亡率较OS组明显下降,表明OS大鼠股骨凋亡细胞增加,补肾健脾活血方明显降低OS大鼠股骨细胞凋亡率,抑制OS大鼠股骨细胞凋亡。④通过腓肠肌TUNEL染色及凋亡率测定发现,OS组大鼠腓肠肌TUNEL染色凋亡率较Control组和Sham组明显增加,OS+BSF组、OS+E2组、OS+ALN组大鼠腓肠肌TUNEL染色凋亡率较OS组明显下降,表明OS大鼠腓肠肌凋亡细胞增加,补肾健脾活血方、雌激素和阿仑膦酸钠明显降低OS大鼠腓肠肌细胞凋亡率,抑制OS大鼠腓肠肌细胞凋亡。⑤通过腓肠肌RT-PCR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OS大鼠腓肠肌抗凋亡蛋白Bc12和Bcl-xl mRNA表达明显下降,促凋亡蛋白Bad mRNA表达明显升高。与OS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雌激素和阿仑膦酸钠明显提高腓肠肌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 mRNA表达,下调促凋亡蛋白Bad mRNA表达。⑥通过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OS大鼠腓肠肌抗凋亡蛋白Bcl-xl明显降低,促凋亡蛋白Bad明显增加。与0S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和雌激素明显提高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表达,下调促凋亡蛋白Bad表达,这与基因表达相一致。结论:1.补肾健脾活血方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防治OS,其中Pi3k/Akt/Bad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调控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生理病理过程。2.去势联合地米可成功构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Pi3k/Akt和凋亡信号通路均参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3.补肾健脾活血方在体内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大鼠肌少—骨质疏松症。

刘红宏[7](2021)在《肠道菌群及循环代谢产物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其不良预后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与肠道菌群变化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参与合成的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已被证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后标记物。然而,肠道微生物组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冠心病患者中的具体特征以及与心血管疾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仍有待系统研究。方法:在第一部分的基线期,针对201名受试者进行多组学分析(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的V3-V4区测序和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发现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和血清代谢谱均随着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发生了显着变化。在第二部分,将来自健康对照和冠心病患者的粪便混合物定殖到无菌C57BL/6 J小鼠中,饲以高脂饮食喂养12周。系统评估了冠心病相关菌群对胆汁酸代谢和胆固醇水平的影响,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流式细胞术探索了系统性和肠道免疫应答的变化。第三部分的研究中继续入组冠心病患者、扩充队列,针对319名受试者粪便样本进行了宏基因组测序,并展开了纵向随访。通过建立随机生存森林模型寻找与心血管不良结局相关的微生物预后标记物。针对ApoE-/-小鼠进行粪菌移植实验,探究紊乱失衡的冠心病相关菌群对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炎症表型的促进作用。最后,将与预后相关的菌株定植到无菌ApoE-/-小鼠中,观察其对血小板功能和血栓表型的影响。结果:在第一部分针对201名受试者的分析中,我们确定了与冠心病严重表型呈现正相关或负相关的29种代谢物模块,以及在冠心病不同亚组中特征性富集的细菌共丰度簇(Co-abundance group,CAG)。具有显着丰度变化的肠菌如Roseburia,Ruminococcaceae和Clostridium Ⅳ通过调节胆汁酸,芳香类化合物的代谢活性进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基于这些特征性变化的细菌和代谢产物所构建的疾病分类器具有能够在另一独立小型验证队列中准确区分诊断冠心病不同亚组的鉴别能力。第二部分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相较于健康对照,接受冠心病菌群定植的受体小鼠显示出增强的血管僵硬度。冠心病组受体小鼠表现为Clostridium symbiosum和Eggerthella丰度增加,使得小鼠血清和粪便中以石胆酸和酮衍生物为主的次级胆汁酸比例上调,并引起了循环胆固醇水平升高。并且,冠心病微生物定植促进小鼠小肠固有层以Th17/Treg失衡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和肠屏障通透性恶化。第三部分的研究通过进行肠道菌群宏基因组数据分析,在菌株水平证明了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明确了冠心病患者微生物的长期定植加剧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斑块不稳定。紊乱的冠心病相关微生物产生更高水平的内毒素,作用于主动脉TLR4-CD14信号途径,引起血管和系统性免疫炎症反应的激活。表现为主动脉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和CD4+T淋巴细胞活化,脾脏中以Th1/Th2比率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免疫失衡。该部分的研究重点评估了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微生物特征,并且验证了不良预后相关肠菌标志物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具有促进血栓形成和刺激血小板活化的潜能。结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组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有贡献,肠道菌群中的关键成员及其代谢物可能成为预测冠心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本论文为了解宿主-肠道菌群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中的相互作用以及日后开展个体化的精准二级预防诊疗提供了思路。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8](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说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何浩强[9](2021)在《基于多组学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生物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生物学基础研究是证候研究的热点之一,已在分子层面开展相关探索,并取得一定进展,但目前存在研究层面相对孤立,实验设计相对局限,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等问题,未能建立起不同组学信息间的相互联系等问题,无法系统地阐释其复杂的生物学基础。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高分辨质谱等多组学技术与证候研究相结合,筛选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相关的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物,运用多算法生物信息学分析,整合多组学生物信息,并通过“以药测证”,观察活血化痰药物对关键因子的影响,以期为阐释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目的:探索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在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3个层面的生物学基础;探索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物生物标志物;验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生物学机制。方法:1.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转录组学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非痰瘀互结、非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以及健康人各5例外周血有核细胞中的mRNA,通过生物医学统计和检验与分组比较分析方法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借助DAVID和STRING平台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功能、信号通路和蛋白互作关系的分析。根据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意义、表达差异倍数和显着性综合筛选转录层面的目标基因。通过qPCR验证与ROC曲线分析筛选转录组层面的生物标志物。2.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血浆蛋白质组学研究。使用DIA蛋白组学技术检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非痰瘀互结、非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以及健康人各6例血浆中的蛋白质,通过生物医学统计和检验与分组比较分析方法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借助DAVID和STRING平台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基因功能、信号通路和蛋白互作关系的分析。根据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学意义、表达差异倍数和显着性综合筛选蛋白质层面的目标蛋白。通过ELISA验证与ROC曲线分析筛选蛋白组层面的生物标志物。3.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血清代谢组学研究。通过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非痰瘀互结、非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以及健康人各30例血清中的代谢物,结合多元统计与单变量分析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借助MetaboAnalyst平台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信号通路和诊断效能分析,根据生物学意义、诊断效能、变量权重值、差异倍数和显着性综合筛选代谢组层面的生物标志物。4.活血化痰中药对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目标基因的临床干预研究。按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根据西医疾病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纳入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A确诊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30例,试验组(丹蒌片)15例,对照组(丹蒌片模拟剂)15例,按照说明书服用,疗程为4周。使用qPCR技术分别检测两组疗前疗后目标基因的表达量。观察指标包括疗两组前疗后证候积分差值,中医证候有效性以及疗前疗后目标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疗效评定参照客观标准。两组证候积分差值比较使用非参数检验,两组中医证候有效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表达量变化比较使用t检验结合U检验。比较目标基因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相对表达量,表达量改变的整体分布。结果:1.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到98个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表达mRNA,其中上调基因56个,下调基因42个。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差异基因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发现,在mRNA层面,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和炎症密切相关,涉及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包括炎症反应、适应性免疫反应、免疫反应等,主要分子功能包括趋化因子活性等,主要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抗原处理和呈递、趋化因子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通过综合筛选6个目标基因,并经qPCR验证,CXCL8表达量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较健康对照组下降56%,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0,CCL2表达量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较健康对照组下降25%,两组差异不显着,P=0.168,CSF1表达量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较健康对照组增加23%,两组差异不显着,P=0.103。ROC曲线分析显示,CXCL8 AUC为0.844,CCL2 AUC为0.699,CSF1 AUC为0.626。经综合分析,CXCL8可作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生物标志物,CCL2、CSF1可作为候选生物标志物。2.通过DIA蛋白组学鉴定技术筛选出104个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蛋白,无功能注释蛋白92个,多为免疫球蛋白片段,已有功能注释的蛋白22个,其中21个蛋白表达上调,1个蛋白表达下调。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差异蛋白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发现,在蛋白质层面,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和凝血密切相关,涉及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包括免疫调理作用、固有免疫反应、凝血等,主要分子功能包括结构分子活性、细胞粘附分子结合等,主要信号通路包括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和血小板活化信号通路等。通过综合筛选2个目标蛋白,并经ELISA验证,SERPIND1表达水平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较健康对照组显着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结果与质谱分析结果一致。FGB表达水平在CHD TYHJ组和Control组差异不显着(P=0.365>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ERPIND1 AUC为0.768。经综合分析,SERPIND1可作为生物标志物。3.通过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和多元统计学方法筛选出20个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代谢物,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差异代谢物涉及的信号通路发现,在代谢物水平,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发生可能与氨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密切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8个代谢物AUC>0.85,分别为5alpha Pregnan 20alpha 01 3 one、Dopamine、2 Arachidonylglycerol、Allantoic acid、Acetylhomoserine、5 Hydroxy L tryptophan、Ribothymidine、1,2,3 Propanetricarboxylic acid。经综合筛选,5alpha Pregnan 20alpha o1 3 one、Dopamine、Allantoic acid、5 Hydroxy L tryptophan AUC、LysoPC(20:4(8Z,11Z,14Z,17Z))、3,4 Dihydroxybenzeneacetic acid AUC、Homogentisic acid具有作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正代谢物层面生物标志物的潜能。4.临床干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证候积分差异比较,实验组减少27(15,29)分vs对照组减少11(3,15)分,P=0.004;两组有效性比较,试验组有效12人80.00%vs对照组5人33.33%,P=0.010。qPCR定量分析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XCL8表达量增加22%,CCL2相对表达量增加57%,CSF1相对表达量下降20%,SERPIND1相对表达量增加309%。T检验P值分别为0.201、0.201、0.153、0.908,U检验P值0.165、0.110、0.237、0.820。以上四个基因在CHD TYHJ患者中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分别为CXCL8下调,CCL2下调,CSF1上调,SERPIND1上调。干预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证候改变的同时,CXCL8表达增加,CCL2表达增加,CSF1表达下降,SERPIND1表达下降。疗后目标基因各样本的分布同样呈现与表达量一致的变化,提示了以上四个基因可以作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生物标志物。结论:①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存在转录组学差异表达谱,其通路与生物功能与免疫和炎症反应相关;②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存在蛋白质学差异表达谱,其通路与生物功能与免疫反应和凝血密切相关;③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存在代谢组学差异表达谱,其通路与生物功能与氨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相关;④多组学联合研究发现免疫反应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之一;⑤CXCL8、CCL2、CSF1、SERPIND1可作为其生物标志物。

唐薇薇[10](2021)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仍然是医疗卫生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疾病中十分高危的类型,目前认为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在ACS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炎症介质,研究其与ACS的关系,对ACS的早期评估和干预尤为重要。右心室收缩功能与心肌梗死等许多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是反映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常用指标,对ACS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探讨LP-PLA2水平与ACS的相关性;2.探讨LP-PLA2与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3.探讨ACS患者LP-PLA2与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接受冠脉造影术的220例入选者,结合临床症状、相关临床指标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ACS组(n=182)和对照组(冠脉造影提示狭窄直径小于50%,且心电图、心肌肌钙蛋白无明显异常者)(n=38),ACS组根据临床症状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等,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n=82)和急性心肌梗死组(n=100);急性心肌梗死组根据心电图特点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64)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36),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按照心电图病变定位分为急性前壁和/或侧壁心肌梗死组(n=34)、急性下壁和/或右室心肌梗死组(n=30)。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血管病变结果,ACS组分为三支病变组(n=79)与非三支病变组(n=103);根据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ACS组分为0-39分组(n=66)、≧40分组(n=74)。所有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采用连续检测法测量血浆LP-PLA2水平、使用心脏彩超机测量所有患者的TAPSE,并采集基础临床资料及其他临床指标。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20.0进行处理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LP-PLA2水平(421.72±122.75U/L)、不稳定性心绞痛组LP-PLA2水平(416.02±110.00U/L)明显高于对照组(333.03±87.17U/L)(P<0.001);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LP-PLA2水平(472.69±84.87)高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393.04±106.50U/L)(P<0.001);冠脉病变支数越多、冠脉Gensini评分越高,LP-PLA2水平越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2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P-PLA2水平与冠脉Gensini评分独立相关(P<0.001)。ACS组、对照组、急性前壁和/或侧壁心梗组、急性下壁和/或右室心梗组TAPSE水平分别为22.49±3.27、20.91±2.70、20.68±3.41、8.66±2.24mm,ACS组TAPS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下壁和/或右室心肌梗组高于急性前壁和/或侧壁心肌梗死组(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P-PLA2与TAPSE独立相关(P<0.05)。[结论]1.血浆LP-PLA2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CS的发生有一定关系;2.血浆LP-PLA2水平与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ACS患者的血浆LP-PLA2水平与其右心室收缩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血清(浆)标志物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血清(浆)标志物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稳定性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的DIA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蛋白质组学在冠心病领域的应用
        1 蛋白质组学的技术体系概述
        1.1 蛋白质的分离与鉴定
        1.2 定性蛋白质组学与定量蛋白质组学
        2 蛋白质组学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
        2.1 冠心病的血液蛋白质组学研究
        2.2 冠心病的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
        2.3 冠心病的组织蛋白质组学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
        1 血瘀证相关蛋白质
        2 痰瘀互结证相关蛋白质
        3 心气虚弱证与气虚血瘀证相关蛋白质
        4 心肾阴虚证与肾虚血瘀证相关蛋白质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基于DIA的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的蛋白质测序
    1 样本量及来源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病例纳入标准
        2.2 病例排除标准
        2.3 健康对照组纳入标准
    3 知情同意
    4 标本采集
    5 实验材料
        5.1 主要试剂与耗材
        5.2 主要仪器
    6 实验方法
        6.1 蛋白质提取
        6.2 测定蛋白浓度值
        6.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6.4 胰蛋白酶酶解
        6.5 肽段除盐
        6.6 LC-MS/MS高分辨质谱检测
        6.7 数据解析
    7 统计学分析
    8.结果
        8.1 一般情况
        8.2 不同阈值的差异蛋白质表达统计
        8.3 不同组的差异蛋白质统计结果
    9 讨论
        9.1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相关的蛋白质
        9.2 冠心病血瘀证相关的蛋白质
        9.3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的差异蛋白质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的差异蛋白质功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GO功能富集分析
        1.2 KEGG信号通路图查询
        1.3 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
    2 结果
        2.1 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2.2 KEGG信号通路图查询
        2.3 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
    3 讨论
        3.1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相关的关键通路和靶点
        3.2 冠心病血瘀证相关的关键通路和靶点
        3.3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证候差异的生物学内涵
        3.4 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miR-126-5p/Bcl-2通路的稳心汤抑制大鼠心梗后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综述一: 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
    2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证候特征
    3 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心梗的现代医学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miRNAs调控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1 miRNA概述及生物学功能
    2 miRNA作为急性心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3 miRNA参与急性心梗的病理进程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5 器械及耗材准备
        1.6 主要溶液的配制
    2 方法
        2.1 模型制备
        2.2 分组及给药
        2.3 取材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3.2 造模结果
        3.3 超声心动图
        3.4 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质量
        3.5 各组大鼠病理切片染色情况
        3.6 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的表达情况
        3.7 各组大鼠梗死后心肌组织中miR-126-5p、Bcl-2、Caspase-9/3表达水平
        3.8 各组大鼠梗死后心肌组织中MMP-2/9、Caspase-9/3、Bcl-2蛋白表达水平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1 文献筛选结果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 纳入文献质量
        4 Meta分析结果
        5 敏感性分析
        6 发表偏倚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1 药物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的获取
        2 冠心病相关靶点的获取
        3 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的获取
        4 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获取
        5 靶点通路富集分析及可视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药材质量检测
        2 有效部位含量测定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学检测
        3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4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IL-1β、TNF-α和ICAM-1水平的影响
        5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NO和ET-1水平的影响
        6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7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8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西洋参丹参对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2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3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ICAM-1、MMP-9的影响
        4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5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MiR-3940-3p通过靶向结合IRAK4调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的炎症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人群水平的miR-3940-3p表达水平研究
    1.2 MiR-3940-3p的靶向结合基因预测
    1.3 构建质粒以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1.4 建立HBMEC细胞氧糖剥夺(OGD)模型
    1.5 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株
    1.6 提取细胞RNA及 qRT-PCR
    1.7 蛋白免疫印迹(WB)
    1.8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1.9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患者和健康正常对照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2.2 MiR-3940-3p在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表达水平比较
    2.3 MiR-3940-3p对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的诊断价值
    2.4 MiR-3940-3p与 IRAK4 基因的靶向结合验证
    2.5 氧糖剥夺对HBMEC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6 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株
    2.7 IRAK4 mRNA在 HBMEC细胞的表达水平
    2.8 IRAK4 蛋白在HBMEC细胞的表达水平
    2.9 IL-6、IL-8和TNF-α在HBMEC细胞的表达水平
3 讨论
    3.1 MiR-3940-3p与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发生相关
    3.2 ROC曲线分析表明miR-3940-3p利于诊断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
    3.3 MiR-3940-3p直接靶向结合IRAK4 基因
    3.4 MiR-3940-3p不改变IRAK4 mRNA的表达水平,但负向调控IRAK蛋白的表达水平
    3.5 MiR-3940-3p调节炎性细胞因子IL-6和IL-8 的表达水平
    3.6 MiR-3940-3p可能通过调控IRAK4 蛋白的表达来调节炎性细胞因子IL-6 和IL-8 的表达
    3.7 MiR-3940-3p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发生的可能作用机制
    3.8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MicroRNA与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从中医“内痈”角度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痰浊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病例来源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剔除标准
    7.试验方法
    8.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基于Pi3k/Akt/Bad通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详细摘要
附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背景及提出
        二、肌少—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
        三、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四、肌少—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五、肌少—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第二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一、传统医学对肌少—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二、传统医学在肌少—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进展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
        二、技术路线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PI3K/AKT/BAD信号通路在肌少—骨质疏松症中的研究进展
        一、Pi3k/Akt信号通路的起源及生物学作用
        二、细胞凋亡的起源及生物学作用
        三、Pi3k/Akt/Bad信号通路在肌少—骨质疏松症中的调控作用
第三章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
        二、技术路线
    第二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肌少一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变化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蛋白变化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变化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六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凋亡信号通路变化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章 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
        二、技术路线
    第二节 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补肾健脾活血方改善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指标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补肾健脾活血方增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基因表达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肠道菌群及循环代谢产物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其不良预后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第一部分 冠心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及血清代谢组特征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方案设计和人口信息学采集
        1.1 冠心病各亚型的定义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测量
        1.3 临床数据收集
        1.4 临床数据的统计分析
        2. 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2.1 样品前处理及液相色谱-质谱串联分析
        2.2 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分析
        2.3 代谢组数据降维聚类方法
        3. 16SrRNA基因测序及分析流程
        3.1 DNA提取和16S rRNA基因V3-V4区域测序
        3.2 测序数据分析
        3.3 使用SparCC生成微生物共丰度簇
        4. Spearman多组学相关性分析
        5. 使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特征选择
    二、实验结果
        1. 受试者临床基本信息
        2. 探索不同严重程度冠心病患者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特征的变化
        3. 冠心病各亚型患者之间肠道菌群的结构及组成变化
        4. 通过多组学分析揭示冠心病患者中肠道菌群与血清代谢物关系
        5. 基于前期发现的微生物及相关代谢产物在另一独立队列中验证其诊断效能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影响无菌小鼠代谢稳态和血管功能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1. 动物和饮食
        2. 粪便的收集和移植方法
        3. 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脂质检测
        4.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相关实验(ELISA)
        5. 使用UPLC-MS/MS方法定量分析胆汁酸代谢物水平
        5.1 代谢物提取
        5.2 标准溶液配制
        5.3 上机检测
        5.4 标准曲线
        5.5 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
        6. 宏基因组学数据分析
        6.1 微生物DNA提取和宏基因组测序
        6.2 De novo非冗余宏基因组基因目录构建
        6.3 功能和物种分类注释
        6.4 多样性分析
        7. 总RNA的提取和定量逆转录PCR (RT-qPCR)分析
        8. 转录组测序
        9. 小鼠脾脏细胞和肠道固有层淋巴细胞(LPLs)悬液制备
        9.1 小鼠脾脏细胞悬液制备
        9.2 小鼠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提取
        9.3 细胞计数
        10. 流式细胞术
        10.1 流式细胞术样品染色及制备
        10.2 流式细胞仪标本检测
        11.脉搏波传导速度测量
        12. 免疫组化和活性氧的检测
        13. 统计分析
    二、实验结果
        1. 冠心病相关微生物移植引起小鼠胆固醇代谢紊乱
        2. 冠心病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移植导致小鼠动脉僵硬和血管功能障碍
        3. 冠心病患者的微生物移植导致无菌小鼠胆汁酸代谢紊乱
        4. 冠心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具有继发性胆汁酸生物转化潜能
        5. 冠心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可促进系统性和肠道免疫激活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部分 探索与不良心血管疾病预后相关的肠菌标记物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1. 人群研究
        1.1 基线队列
        1.2 随访和不良心血管结局定义
        2. 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分析
        2.1 DNA提取和文库构建
        2.2 元基因组测序和数据质量控制
        2.3 元基因组组装和分箱
        2.4 PcoA多样性分析
        2.5 使用SparCC生成MAG的共丰度组CAG(co-abundance groups)
        2.6 De novo进行非冗余宏基因组目录构建和基因丰度计算
        2.7 功能注释
        2.8 微生物KEGG代谢功能模块与冠心病表型进行关联分析
        2.9 寻找驱动微生物KEGG代谢模块功能的driver CAG (Leave-one outanlysis)
        2.10 随机生存森林分析
        3. 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3.1 血清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处理
        3.2 靶向色氨酸代谢通路定量分析
        4. 伪无菌SPF ApoE-/-小鼠实验
        4.1 抗生素处理建立伪无菌动物模型和造模饮食
        4.2 粪菌移植
        4.3 受体小鼠和供体受试者粪便16S rRNA测序
        4.4 小鼠生化指标、LPS和炎性因子检测
        4.5 小鼠主动脉和结肠组织免疫组化分析(IHC)
        4.6 小鼠结肠Western Blotting
        4.7 小鼠主动脉转录组分析
        5. 无菌ApoE-/-小鼠模型建立和实验
        5.1 悉生ApoE-/-小鼠培育
        5.2 流式细胞术单细胞悬液制备
        5.3 流式细胞术策略
        6. 单菌定植和血栓表型实验
        6.1 B. thetaiotaomicron单菌灌胃无菌小鼠的干预研究
        6.2 颈动脉FeCl_3损伤血栓模型
        6.3 血小板悬液的制备
        6.4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血小板活化
        6.5 血小板粘附实验
        7. 统计分析
    二、实验结果
        1. 基线期PUMCH-CAD队列的临床特征
        2. 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3. 综合血清代谢组学、肠道微生物组与冠心病严重性指标之间的多重相关性分析
        4. 冠心病相关微生物定植能够通过LPS-TLR4介导的炎症途径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5. 肠道微生物预后标记物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联
        6. 心血管预后标志物B.thetaiotaomicron具有增强血栓形成的潜力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结束语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干预治疗为代谢综合征疾病提供新的机遇
    代谢综合征定义
    代谢综合征相关的肠道菌群研究
    靶向新型益生菌的干预措施
    益生元一来源和应用
    个性化的益生菌和益生元
    粪便菌群移植纠正代谢紊乱
    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9)基于多组学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生物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组学联合分析: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物质基础研究新方法
        1. 后基因组时代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研究现状
        2. 应用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医证候具有优势
        3. 多组学联合研究是系统阐释中医证候的重要方式
        4. 运用多组学联合研究的方法探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生物学基础
        5. 研究多组学网络的调控节点是综合阐释中药干预证候的关键方法
        6. 丹蒌片干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1. 冠心病的经典发生机制
        2. 免疫反应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和发展全程
        3. 免疫细胞在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
        4. 应用免疫疗法对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5. 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免疫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转录组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 转录组测序
        4. 生物信息学分析
        5. PCR定量分析
    研究结果
        1. 临床资料的基线比较
        2. 总RNA质量检测
        3. mRNA测序基本情况
        4. 蛋白编码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表达mRNA
        6.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7.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目标基因筛选
        8. PCR定量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血浆蛋白组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 蛋白组鉴定
        4. 生物信息学分析
        5. ELISA检测
    研究结果
        1. 临床资料的基线比较
        2. 蛋白质量检测
        3. 蛋白质鉴定基本情况
        4. 可信蛋白分析
        5.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表达蛋白
        6.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7.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目标蛋白筛选
        8. ELISA鉴定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 研究方法
        4. 生物信息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临床资料的基线比较
        2. 代谢物基峰图
        3. 代谢物鉴定基本情况
        4. 代谢物多元统计分析
        5.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代谢物
        6.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代谢物生物信息学分析
        7.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目标代谢物筛选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活血化痰中药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目标基因的临床干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随机化分组
        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5. 统计方法
        6. 伦理审核
        7. PCR定量分析
    研究结果
        1. 临床资料的基线情况
        2. 有效性分析
        3. PCR定量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炎症反应
    2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的生物学特性
    3 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ACS及 LP-PLA2 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受试者基线资料
    2 LP-PLA2 与其他入选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 LP-PLA2与ACS的相关性分析
    4 TAPSE与 ACS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基础临床指标分析
    2 LP-PLA2与ACS的相关性
    3 TAPSE与 ACS及 LP-PLA2 的相关性
    4 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血清(浆)标志物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稳定性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的DIA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 杨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miR-126-5p/Bcl-2通路的稳心汤抑制大鼠心梗后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 赵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D]. 林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MiR-3940-3p通过靶向结合IRAK4调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的炎症反应[D]. 陈杏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从中医“内痈”角度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痰浊证的临床研究[D]. 薛雯.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Pi3k/Akt/Bad通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D]. 马江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7]肠道菌群及循环代谢产物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其不良预后的相关机制研究[D]. 刘红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8]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9]基于多组学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生物学机制研究[D]. 何浩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 唐薇薇.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血清(血浆)标志物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