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发性脑梗死与智能障碍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胡义芳,薄茂林,刘红,张琨,杨惠芳,李经纶[1](2020)在《静止性脑梗死患者认知损害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静止性脑梗死(SCI)的认知损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韦氏智力量表,对经CT或MRI证实的143例SCI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评,并与临床性脑梗死(CCI)组176例及正常对照组129例进行比较。对SCI组内智能障碍者与非智能障碍者的梗死病灶情况(数量、侧别、部位)、人口学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慢性病史)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CI组23例存在智能障碍,其构成比与CCI组45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智能障碍者在病灶数量(多灶)、部位(颞叶/侧脑室旁/丘脑)、文化程度(小学以下)、既往基础病史(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与非智能障碍者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静止性脑梗死,其认知障碍的程度与症状性脑梗死等同。多发性脑梗死、颞叶梗死、侧脑室旁梗死、丘脑梗死、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糖尿病史、甲状腺功能减退史是SCI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邓银良,冯凯,刘国保[2](2017)在《MRI与CT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和对比MRI与CT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方便选择该院于2014年10月—2016年11月间收治的95例疑似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主体。划分为A组和B组,分别是49例和46例。A组给予MRI检查,B组给予CT检查。对比不同时间段的疾病检出率与各项检查指标情况。结果 A组的总检出率为93.88%,B组为52.17%,其中,A组在脑梗死时间为24 h内(38.78%)、2472 h(30.61%)的检出率均高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梗死72 h后的检出率(24.4%)相近于B组(23.9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病灶大小(8.42±1.21)mm2、检查时间(10.62±1.33)min和发病至检查时间(0.92±0.25)d均小于B组的(11.64±1.65)mm2、(18.67±1.66)min和(1.96±0.55)d,病灶数量(2.43±0.51)个多于B组(1.88±0.37)个,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检查相比,MRI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检查效果更佳,其可以更为精确的诊断出微小病灶,并缩短检出时间,值得推广。
赵永强,张玉,霍英杰[3](2017)在《MRI和CT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CT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先行CT进行诊断,再采用MRI进行诊断。比较两组诊断方法的梗死检出率、检出病灶数、检出病灶大小、检查时间、病灶大小梗死检查率及不同梗死部位梗死检出情况。结果 MRI组梗死总检出率(95.56%)显着高于CT组(65.56%),且梗死24 h内和24 h72 h的病人中,MRI组的检出率(94.29%、96.88%)均高于CT组(48.57%、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组检出病灶数(2.91个±0.32个)多于CT组(1.83个±0.30个),MRI组病灶(8.84 mm±2.51 mm)小于CT组(11.29 mm±3.07 mm),MRI组检查时间(10.56 min±3.04 min)短于CT组(19.76 min±4.1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组对≤2 mm的梗死灶检出率(91.30%)显着高于CT组(2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组对脑干、小脑的梗死异常检出率(80.00%、85.71%)显着高于CT组(20.00%、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和CT均是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的重要手段,但与CT相比,MRI诊断优势更为明显,病变检出率更高,可作为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首要诊断方法。
张春曜[4](2017)在《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方法将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MRI与CT在诊断多发性脑梗死方面的差异性。结果 MRI检测出122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检出率为100%;CT检测出86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检出率70.49%。对比两种检测方法,MRI检测方法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明显更加准确。结论临床上在检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时,采取MRI检测方法其检出率明显优于颅脑CT检测方法,可显着提高检出率,可在临床上予以大力推广。
蔡望洲,张燕,陈亮[5](2013)在《MRI与CT应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多发性脑梗死是指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发病后会出现瘫痪、感觉与语言障碍,甚至出现痴呆,好发于50-60岁的男性。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临床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临床研究发现,造成多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准确诊断脑梗死的有关信息对该病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对于该病有效的诊断方法就是进行MRI和CT检查[2]。本研究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两种方法对该病检测的优缺点,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张云燕[6](2007)在《脑梗塞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脑梗塞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尤其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常常给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本课题旨在对脑梗塞认知功能损害及其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为其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22例脑梗塞痴呆患者、44例脑梗塞非痴呆患者和30例正常人,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成人韦氏智力量表评定认知功能,记录事件相关电位P300,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脑梗塞部位及梗塞灶多少,并对血压、血糖、血脂等进行检测和相关病历资料分析。结果:(1)脑梗塞痴呆组MMSE及其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注意和计算、短程记忆、语言理解、图形描画,成人韦氏智力量表及智商、言语量表及言语智商、操作量表及操作智商较脑梗塞非痴呆组和对照组显着下降;脑梗塞非痴呆组MMSE及其阅读理解、图形描画,成人韦氏智力量表中操作智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脑梗塞痴呆组p300潜伏期较非痴呆组和正常对照组显着延长,多灶性脑梗塞非痴呆组p300潜伏期较单灶性非痴呆组明显着延长;(3)脑梗塞痴呆组多灶性梗塞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痴呆组,单灶、多灶性脑梗塞痴呆组认知功能均显着低于单灶、多灶性脑梗塞非痴呆组,多灶性脑梗塞非痴呆组认知功能亦显着低于单灶性脑梗塞非痴呆组;(4)脑梗塞痴呆组年龄明显高于非痴呆组及正常对照组;脑梗塞痴呆组和非痴呆组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患者比例,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及D-二聚体等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1)脑梗塞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早期认知功能损害,以操作能力、阅读理解及图形描画能力受损为表现,痴呆时患者出现包括记忆、定向、语言认知、视空间、理解和操作等认知功能的广泛损害;(2)P300的检测,对于脑梗塞痴呆和多灶性脑梗塞非痴呆认知功能损害的评价有重要价值,与神经心理量表及影像学检查结合能更准确及时评价认知功能损害;(3)多灶性梗塞、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脑梗塞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沈彩虹,苗春鸿,苗九龄,朱黎[7](2006)在《应用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评估实施康复护理前后脑梗死患者的智能障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根据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积分进行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智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2000-01/2003-12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100例住院的脑梗死智能障碍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均采用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常规锻炼的基础上,对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测定的弱项进行康复锻炼,对照组按常规锻炼。结果10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康复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康复组在治疗(23±1)d后取得明显疗效,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明显提高,康复组提高率为62%,提高分数为4~10分,对照组为38%,提高分数为0.5~7分,康复组的定向、记忆、日常生活能力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根据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积分进行康复护理可明显提高脑梗死智能状况。
周建英[8](2004)在《益气复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为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而产生的痴呆综合征,临床以记忆力减退,计算、判断、定向等能力下降及精神、行为的进行性障碍为特征。该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被当今医学界列为研究的重点。本文系统地回顾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学防治血管性痴呆的有关文献内容,总结了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学术特点,对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理论概括。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方法作了初步探讨,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现代病理机制、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基础等方面就气虚血瘀病机学说在血管性痴呆病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气虚血瘀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机,气虚是病理之本,血瘀为发病之关键,益气活血法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主要治法。 根据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组成以益气活血为治则的益气复智颗粒(黄芪、当归、丹参、水蛭、川芎、石菖蒲等)。在成功复制大鼠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模型的基础上,观察了益气复智颗粒抗模型大鼠智力障碍的疗效,并运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益气复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理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与此同时进行了初步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示:①益气复智颗粒有益智、抗痴呆作用。能提高动物的学习成绩,改善其记忆功能;②对缺血性脑损伤有拮抗和修复作用;③有调节自由基代谢的作用。能提高模型大鼠脑组织和血浆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④纠正模型大鼠的NO和ET失衡状态。能升高模型大鼠血浆NO含量,降低ET含量;⑤有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作用。能提高模型大鼠脑海马中5-羟色胺(5-HT)及其代谢产物5-HIAA的含量和5-HT/5-HIAA的比值,提高脑纹状体中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3,4-羟基苯乙酸(DOPAC)、5-HT、5-HIAA、高香草酸(HAV)的含量和DA/DOPAC、5-HT/5-HIAA的比值;⑥有抑制乙酰胆碱脂酶活性的作用。能降低模型动物升高的乙酰胆碱脂酶活性,从而使乙酰胆碱的分解减少;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降低模型大鼠血液黏度,延长凝血活酶时间(TT);⑧有抑制缺血性脑损伤脑内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⑨调节缺血性损伤脑组织促凋亡基因bax、抑凋亡基因bcl-2表达的作用。能抑制bax基因蛋白的过度表达,明显降低bax/bcl-2的比值。临床观察结果亦显示能改善病患痴呆症状,明显提高益气复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训究vD患者的HDS、MMSE评定分值。以上结果说明益气复智颗粒对血管性痴呆有效,其抗血管性痴呆的机制是多方面和综合性的,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新药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赵聚琪,周仕钧,赵志鸿[9](2003)在《P300与脑梗死、痴呆、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事件相关电位P30 0与脑梗死和痴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展迅速 ,发现P30 0对脑梗死的诊断、预后评估及对各型痴呆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很有意义。文章介绍了P30 0的定义、构成、起源及其与脑梗死、痴呆、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的关系。
樊爽[10](2003)在《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目前尚没有十分满意的治疗方法,故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痴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VD上来。 本文以大鼠为受试对象,用从左侧颈外动脉逆行插管至颈内、颈外动脉分界处,注入栓子溶液的方法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应用电针治疗后观察大鼠行为学、组织形态学及基因、组化、生化等指标改变。实验结果表明:针刺能明显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增加VD大鼠皮层及海马内c-fos mRNA及蛋白的阳性表达,保护缺血损伤后的皮层及海马神经元,因而改善了VD大鼠学习记忆的障碍;增加VD大鼠皮层及海马内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而bax蛋白阳性细胞数无显着变化,说明针刺可能是通过促进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而对细胞凋亡产生抑制作用;减少VD大鼠皮层及海马内凋亡细胞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对细胞凋亡产生抑制作用;增加VD大鼠脑内SS的含量,增加的SS可以产生神经营养作用,促进受损神经元功能的恢复;调节脑内AChE的活力,进而影响脑内Ach的含量,从而对学习记忆障碍有改善作用。本文对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理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多发性脑梗死与智能障碍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性脑梗死与智能障碍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静止性脑梗死患者认知损害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研究工具: |
1.2.2 测评过程: |
1.2.3 测评指标: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3组智商结果的构成比分析 |
2.2 3组智商结果分析 |
2.3 SCI组患者智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
3 讨论 |
(2)MRI与CT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对比检出率 |
2.2 对比各项检查指标 |
3 讨论 |
(3)MRI和CT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CT检查 |
1.2.2 MRI检查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检查方法的梗死检出率情况比较 |
2.2 两组检出的病灶数、病灶大小、检查时间比较 |
2.3 两组对不同体积梗死灶的检出情况比较 |
2.4 两组对不同梗死部位的异常检出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MRI与CT应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CT检查 |
1.2.2 MRI检查 |
1.3 考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不同脑梗死发作时间检出率 |
2.2 不同梗死部位检出率 |
2.3 不同体积的梗死灶检出率 |
3 讨论 |
(6)脑梗塞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试验方法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受试者病历资料分析 |
二、受试者生化指标的改变 |
三、认知功能评价 |
四、受试者P300分析 |
五、受试者头颅MRI检查 |
讨论 |
一、脑梗塞后认知功能损害及其特点 |
二、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脑梗塞认知功能损害检测中的意义 |
三、脑梗塞患者MRI检测对认知功能损害评价的意义 |
四、脑梗塞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综述 |
(8)益气复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文献中有关血管性痴呆病的记载 |
1.2 中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1.3 中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进展 |
1.4 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进展 |
2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的理论基础及其指导意义 |
2.1 气虚血瘀为VD关键病机的立论依据 |
2.1.1 与衰老的关系 |
2.1.2 与中风的关系 |
2.1.3 与VD现代病理机制的关系 |
2.1.4 益气活血法已有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基础 |
2.2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对血管性痴呆临床的指导意义 |
2.2.1 益气与活血法须协同使用 |
2.2.2 益气活血法应尽早使用 |
2.2.3 重视使用虫类活血化瘀药 |
2.2.4 应配伍化痰药同用 |
第二部分 益气复智颗粒的研究 |
(一) 益气复智颗粒的组方特点和主要功效 |
1 抓住主要病机,益气与活血并用 |
2 重视脑络瘀阻,择用虫类药通络 |
3 兼顾病症特点,配化痰益智之品 |
(二) 益气复智颗粒治疗VD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药效学研究 |
实验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模型制作及给药方法 |
1.2 观察项目 |
1.3 统计学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行为学检测 |
2.2 对模型大鼠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 |
2.3 对模型大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2.4 对模型大鼠SOD、MDA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关于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制 |
3.2 益气活血法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
3.3 益气活血法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3.4 益气活血法对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
3.5 益气活血法对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实验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模型制作及给药方法 |
1.2 检测指标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对模型大鼠血浆NO和ET的影响 |
2.2 对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益气活血法对NO和ET的影响 |
3.2 益气活血法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3.3 不同时间施以益气活血法对模型大鼠的影响 |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研究 |
实验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和仪器 |
1.3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模型制作 |
1.4 给药方法 |
1.5 检测项目 |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形态学检测 |
2.2 神经细胞凋亡情况 |
3 讨论 |
实验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和仪器 |
1.3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模型制作 |
1.4 给药方法 |
1.5 检测项目 |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脑皮质促凋亡基因bax蛋白的表达情况 |
2.2 脑皮质抑凋亡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 |
2.3 脑皮质bax/bcl-2基因蛋白的变化 |
3 讨论 |
(三) 益气复智颗粒治疗VD的临床观察报告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及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小结 |
4 病例举隅 |
5 讨论 |
结语 |
致谢 |
附图 |
1 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观察图片 |
2 各组大鼠脑组织皮层TUNET图片 |
3 各组大鼠脑组织bax基因蛋白表达图谱 |
4 各组大鼠脑组织bcl-2基因蛋白表达图谱 |
相关文献综述 现代医学关于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现状 |
(9)P300与脑梗死、痴呆、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定义、构成及其意义 |
2 P300与脑梗死的关系 |
3 P300与痴呆的关系 |
4 P300与经颅多普勒的关系 |
5 结 语 |
(10)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 血管性痴呆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 血管性痴呆的历史回顾 |
(二) 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三) 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四)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五) 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
(六) 血管性痴呆的神经病理学研究进展 |
(七) 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
(八)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概况 |
(九)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 |
二、 祖国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
(一)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认识的历史沿革 |
(二) 中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 中医学对血管性痴呆辨证施治的认识 |
(四) 中医学对血管性痴呆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
(五)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 实验结果 |
(一) 行为学检测结果 |
(二) 形态学检测结果 |
(三) c-fos m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
(四) c-fos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五) Bcl-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六) Bax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七) 细胞凋亡检测结果(Tunel法) |
(八) SS、AChE检测结果 |
讨论 |
一、 动物模型的选择 |
二、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理论依据 |
三、 选穴依据 |
四、 指标评价与结果分析 |
五、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理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四、多发性脑梗死与智能障碍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静止性脑梗死患者认知损害的影响因素研究[J]. 李晨,胡义芳,薄茂林,刘红,张琨,杨惠芳,李经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23)
- [2]MRI与CT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对比[J]. 邓银良,冯凯,刘国保. 中外医疗, 2017(14)
- [3]MRI和CT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的诊断价值[J]. 赵永强,张玉,霍英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04)
- [4]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J]. 张春曜.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10)
- [5]MRI与CT应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比较分析[J]. 蔡望洲,张燕,陈亮.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08)
- [6]脑梗塞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D]. 张云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04)
- [7]应用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评估实施康复护理前后脑梗死患者的智能障碍[J]. 沈彩虹,苗春鸿,苗九龄,朱黎.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2)
- [8]益气复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D]. 周建英.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4)
- [9]P300与脑梗死、痴呆、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关系的研究进展[J]. 赵聚琪,周仕钧,赵志鸿.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3(06)
- [10]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的基础研究[D]. 樊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