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兰州铝业中期无投资价值

中信证券兰州铝业中期无投资价值

一、中信证券 兰州铝业中期无投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振[1](2020)在《股市互联互通机制对AH股溢价率影响研究 ——来自沪港通与深港通的证据》文中提出长期以来,A+H股公司的A股股价均显着高于H股股价,学术界称之为AH股溢价现象。由于两地市场间市场分割的客观存在,AH股溢价现象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长期以来,A股平均溢价程度超过20%,极端时期甚至高达100%,这种程度的溢价率则显着超过了合理水平。因此,AH股溢价率中存在一定不合理的部分。过高的溢价率会导致市场机制扭曲,损害资本市场的公平和效率。探究AH股溢价的形成原因及如何降低AH股溢价率中不合理成分,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降低AH股溢价率中不合理部分,监管部门采取了诸多措施去弱化市场分割带来的影响。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通。在沪港通平稳运行两年后,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亦正式启动。沪港通和深港通的成功运行,为香港市场和内地市场带来了增量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两地市场结构。在此背景下,为研究沪港通、深港通对AH股溢价率的具体影响,本文基于传统市场分割理论四大假说,结合沪港通、深港通具体运作机制,从理论上分析了互联互通带来的可能影响,并提出了以下假设:假设1,沪港通开通导致同时在沪港两地上市的AH股溢价率缩小;假设2,深港通开通导致同时在深、港两地上市的AH股公司AH股溢价率缩小,且该政策效果较沪港通更为显着;假设3,互联互通的短期影响和中长期影响效果不同,中长期影响较短期影响更为显着;假设4,股市互联互通机制对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影响存在差异,对金融企业效果更为显着。本文基于所构建的面板数据实证模型,利用64家沪港交叉上市公司2012年11月17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日度股票数据和14家深港交叉上市公司2014年12月5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日度面板数据,围绕互联互通机制对AH股溢价率具体影响进行了检验,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沪港通在短期降低了AH股溢价率,但中长期则起到了相反的效果;第二,深港通的开通有效降低了AH股溢价率,且不同时期影响均一致;第三,互联互通机制对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影响并不存在显着差异。结合所得结论,本文向监管机构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更好地优化互联互通机制,提升资本市场效率:继续优化沪港通、深港通机制,实现更深层次互联互通;扩大互联互通试点范围,加快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注重深化内地资本市场改革;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等。相比已有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在分析框架上有所创新,将沪港通、深港通统筹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分析、研究,填补了之前深港通对AH股溢价率影响研究的缺失,为对比沪港通、深港通政策影响提供了可能;第二,本文在互联互通政策变量选择上较以往研究更为合理。本文利用沪港通及深港通开通后北上资金或南下资金每日买卖总额作为政策指代变量,从而可以更好地测度互联互通机制的持续政策效果;第三,本文根据互联互通机制开通时间长短将所有样本划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部分,研究了互联互通机制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影响。

李鹏飞[2](2020)在《基于多核卷积神经网络的股民情绪分类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股市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但是投资者的盲目性、投机性高等问题依旧存在。其中股民情绪作为股市非理性因素如何在市场上发挥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网络的发展使得大量的股民在社交平台上以评论的形式发表对股市未来走势的看法,这些评论承载了股民的情绪和一些重要的信息。加上近年来文本挖掘的快速发展,使得以股评来挖掘投资者情绪成为可能。本文主要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挖掘技术,以股评作为基础数据来挖掘股民情绪并构建量化指标,最后将其作为股价走势预测的输入特征,进一步研究情绪指标和股市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采用Scrapy框架爬取东方财富网上证50支股票的所有评论数据,然后选择浦发银行的数据作为样例进行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去除空值、构建股评术语词典来增加分词准确度、构建股市停用词去除文本数据噪声等。将每条评论切分好之后,进行词嵌入模型的训练,本文采用Word2vec将所有预处理过的数据训训练模型,最终挑选出几个股市术语作为中心词,选出与其最接近的五个词最为结果展示,详见表2.8。然后将训练好的词嵌入模型运用到机器学习模型和深度学习模型的文本分类中。本文机器学习主要使用的是SVM,深度学习模型中对比单核卷积神经网络、多核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和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由483条数据作为测试集得到的指标结果见表3.3和附录2。通过对比不同参数下的模型,发现多核卷积神经网络表现好于单核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时记忆网络,其精确率稳定在80%左右,而其余两个模型精确率最高为73.06%和75.17%。因此本文将多核卷积神经网络训练好的模型作为情绪分类器。通过加入阅读量使得以往的情绪指标更加合理之后,本文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股民情绪指标作为特征输入去预测股价走势涨跌,结合常见的技术性指标,对比前后模型得出,股民情绪指标对于预测股价走势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说明该模型可以挖掘出一定的投资者情绪信息,对于股市的投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梦涓[3](2013)在《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基于市值的管理,市值管理成为新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弱有效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投资者与企业相互了解、良性互动途径和方法少等原因造成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与外在市场表现关联度低。投资者关系管理是解决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偏差问题的有力武器。它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认可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纠正市场估值偏差,促成融资行为,也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同时反作用于提高公司的决策科学性,使内部价值与市场反应统一,增强价值实现的能力。本文在介绍投资者关系管理和市值管理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市值管理绩效综合度量指标,并构建了网站投资者关系管理指数,借助SPSS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市值管理绩效正相关。其中,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三个构成维度(信息披露指数,沟通互动活动指数,组织管理保障指数),信息披露指数与市值管理绩效相关性不显着,未能通过显着性检验,沟通互动活动指数,组织管理保障指数与市值管理绩效正相关。最后,从研究结论出发,提出提高市值管理绩效的方法。

李宜泽[4](2011)在《融资融券业务条件下的投资策略研究 ——卖空机制在投资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是2010年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中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制度性创新。融资融券带来了卖空交易这样一个全新的工具,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对冲时代”的到来,也必将给我国股票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新的交易工具也使得投资者不得不面对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交易方式。因此,如何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极为迫切的问题。本文从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视角出发,研究融券交易与现有市场交易工具相配合后的各种套利交易策略。一方面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析,提高国内投资者的投资水平;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国内未来对冲基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本文首先对融资融券业务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国内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交易的流程及需要重点掌握的相关规则,这些都是投资者能够在该交易中获利的保证。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四大板块对各种套利交易策略进行了分析:在纯投机策略部分,简单介绍了杠杆单多/空头、摊低持有成本和变相日内交易三种策略;在市场中性策略中,详细对配对交易和Alpha交易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回归、协整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对策略的收益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在130/30策略部分,则主要从原理、优劣及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在其他套利交易策略部分,则以案例分析的方法分别介绍了基于权证的套利交易和基于可转债的套利交易。最后,在全文总结及展望部分,对融资融券业务开展后各种套利交易策略在国内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对未来投资者参与该类交易提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总结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就未来继续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进行展望。

何利英[5](2009)在《基于Q值的企业投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投资决策是企业面临的最重要财务决策之一,涉及到资金的筹集和配置效率,对公司的运营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以来受到财务学家、经济学家和实业界的普遍关注。投资决策作为公司成长的主要动因和未来现金流量增长的重要基础,影响着公司的经营风险、盈利水平以及资本市场对其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的评价,是公司财务决策的起点。关于决定企业投资的因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论:新古典学派认为是利率影响企业的投资水平;而托宾则认为是Q值影响企业的投资水平。1969年托宾(Tobin)提出了一个着名的投资假说:企业资产的边际Q值,即新增资产预期利润净现值与重置成本的比率是决定投资的重要因素。经过Summers(1981)、Hayashi(1982)等人的发展,“托宾Q说”已成为投资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那么,在实践中这一假说成立吗?我国企业的投资行为是否与托宾的Q理论相吻合?本文通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描述了托宾Q理论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实证研究企业投资行为的思路。实证分析采用基本的计量工具,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研究以下问题:第一:通过对托宾Q值与我国企业投资之间关系的研究,分析我国企业的投资行为是否与托宾的Q理论相吻合:即托宾Q值是否会对我们企业的投资产生影响。第二:如果托宾Q值对投资产生影响,又是如何影响的?文章主要是分两个角度来论述:宏观经济角度和企业本身。第三:结合我国独特的经济背景,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提出建议。指导企业运用上述结果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也就是把企业的资源投入到效益最大的项目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对企业投资行为方面的存在各种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使企业能够进行稳健、高效的投资,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本身的价值。

曾诚[6](2009)在《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众多国有企业纷纷选择改制上市,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而现代企业制度中两权分离所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了管理者激励问题的产生。国有上市公司由于自身体制特点等原因,其管理层激励整体机制尚存缺陷的同时,与之相关的管理层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因而,对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研究在具有其重要理论意义的同时,亦对于国有上市公司实施和完善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推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提高国有上市公司长期利益及持续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有关股权激励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研究的重要意义,然后着重从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状况和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主要模式及其适用特点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接着对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思路。本文研究表明,实施股权激励的国有上市公司业绩要优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的国有上市公司业绩要优于实施前。现阶段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模式主要有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且股票期权比限制性股票更适用于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实践中,应该综合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内部情况的变化选取合适的股权激励模式。合适的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将有助于股权激励效应的发挥和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且股权激励复合模式不失为国有上市公司的一个较好选择。

陆炜[7](2009)在《全国社保基金组合重仓股的资产配置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资金,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社保基金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保障基金支出日益增加,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需求,只有通过更有效的进行社保基金的投资运作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来支付日益增加的社保基金需求。2001年以以来,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不断增加,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也显现出来,仅仅通过风险较低,但收益率也较低的银行存款以及国债投资已经很难满足社保基金的基本收益率要求。社会保障基金作为社会保险事业的物质基础,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如果社保基金不能实现保值增值,当出现支付危机时,社会保障基金的社会保障功能不能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将无法正常运行,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社保基金必须拓宽投资渠道,来获得更大的收益率从而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从目前中国的金融环境而言,股票市场无疑成为了最直接最有效提高社保基金收益率的投资渠道。而股票市场在提供高收益率的同时,也给社保基金的投资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如何选股,如何提高收益率的同时有效的控制风险,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社保基金股票投资主要委托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进行投资运作,旗下管理着101至112共12个股票型基金组合。而不同的基金公司由于投资风格的差异,对投资组合、资产的配置也会不同。不同的资产配置特点直接影响到了组合的收益和风险。因此本文就以101至112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分析和结构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其重仓股的行业配置,β系数,市盈率以及每股收益特征进行分析及比较。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在行业配置方面,102组合,103组合,108组合主要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基础行业为投资对象,偏向于稳健性的行业配置特点,而其他组合主要通过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即时投资热点行业,偏向于风险性的行业配置特点;在β系数方面,101组合倾向于配置β系数大于1的股票,而102组合更倾向于β系数小于1的股票,而其他组合对β系数没有特别的倾向性;市盈率方面,102组合,103组合,108组合都选择了低于行业平均市盈率的股票作为主要投资对象,而110组合和107组合则偏向于高市盈率的股票,其他组合则根据市场环境选择不同的市盈率;每股收益方面,所有组合都倾向于盈利性较好,每股收益较多的股票;并且从组合收益风险可以发现,102组合,103组合,108组合采取了稳健性的投资风格,其组合风险控制的比较好,而其他组合收益率波动较大,风险也较大。通过对于社保基金重仓股的资产配置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并结合社保基金投资运作安全性原则,本文提出了适合于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的资产配置特点:行业配置应倾向于稳健性的基础行业,而个股选取方面应以β系数小,市盈率较低并且每股收益较高的股票作为主要投资对象。由于目前对于社保基金投资运作的研究主要还仅限于通过增加投资渠道来提高收益率,而对于社保基金重仓股的配置特征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于社保基金的股票投资运作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吴秀波[8](2008)在《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重上市又称为跨境交叉上市,是指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时在境内外两地(或以上)市场挂牌交易,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机制。对于一家准备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大型企业而言,由于融资需求巨大,势必对市场带来压力,选择在一个还是在多个金融市场融资值得考虑;在面临新的投资机会时,选择在现有的市场再融资还是到异地市场再融资同样值得考虑。在成熟资本市场上,公司股票双重上市的现象十分普遍。虽然有学者质疑双重上市的绩效,但是主流的观点仍认为跨境双重上市存在诸多优点。自从1993年8月27日青岛啤酒(H股)返回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并挂牌上市以来,公司的股票同时在香港与内地交易所双重上市的现象越来越多。截至2008年8月底,同时在香港和内地证券市场双重上市的中国公司共有56家。可以合理预计,未来采取双重上市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当前,在双重上市的股票发行方面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发行次序安排。从中国现有情况看,实现双重上市机制的发行次序包括:(1)“先H后A”模式;(2)“先A后H”模式;(3)“A+H同步发行”的模式。分析它们的差异,为今后的发行上市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回归A股发行模式。中国海外上市兵团规模庞大,越来越多的海外上市公司将回归A股市场。尽管大型H股公司已经回归A股市场,但是红筹股公司还没有成功回归的案例。对H股回归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很有必要。回归的发行模式包括:(1)直接在A股市场IPO;(2)换股吸收合并现有A股公司;(3)中国联通模式;(4)创设中国存托凭证(CDR)。每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海外上市公司应采取何种发行模式最好?长远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将有序开放,并将最终建成国际知名资本市场,外国公司也会来A股市场发行上市,海外上市公司成功回归的经验会给它们带来帮助。第三,实现双重上市的监管合作。长期来看,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最终走向融合。但是在现阶段,内地与香港在新股资源的开发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两地的监管竞争将导致“相互降低监管标准”(race down the bottom),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不利。采取让公司双重上市的方式有助于缓解矛盾,而内地与香港应如何开展监管合作,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双重上市的发行次序,海外公司回归A股市场的模式选择,对红筹股公司的回归提供解决方案,协调两地与香港之间的发行监管合作问题。本文包括九章,内容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现有文献的简单回顾。第二章全球双重上市的现状与文献综述。早期的文献主要关注双重上市的股价反应,认为双重上市可以融到更多的资金;提高股价、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扩大投资者基础。近期的文献则主要从公司治理角度来考察,认为双重上市可以提供法律绑定效应、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借助外国资本市场实行有效的监督等等。双重上市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则包括溢出效应和分流效应,但是难以确定净效应。第三章沪港公司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上)。H股回归经历折射了双重上市政策的摇摆不定,社会各界对双重上市缺乏理性思考。现有的关于双重上市公司业绩的研究并不全面。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双重上市是企业的市场选择之一。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可解决企业再融资问题、股权分置问题,有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做大做强。实证结果表明,H股公司的回归平抑了A股市场的泡沫。第四章沪港公司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下)。内地公司赴香港发行上市包括H股模式和红筹股模式,具体选择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与上市地同期发行的新股相比,并不存在整体压低内地公司发行价问题。香港上市在解决生产所需的资金的同时,也存在牺牲境内投资者利益、主要惠及境外机构等等问题。由于内地大小非问题严重,因此赴香港发行将成为A股上市公司的第二发行地。第五章双重上市的发行次序选择。“先H后A”模式主要适用于现有存量海外公司的回归;A+H同步发行由于存在较多的协调问题,尽管有两个成功发行的案例,将来难以成为主流模式:内地上市公司有再融资的需要,而大量限售股解禁后,市场可能会有较长的低迷期,“先A后H”应该是今后主流的发行模式。第六章IPO模式与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模式比较。与换股吸收模式相比,采取IPO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熊市环境IPO不可行、难以解决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问题等。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模式的优点包括实现A股市场上市、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缓解合并所需融资压力、获得协同效应等;缺点则包括合并成本不确定、失去现金融资的好机会、复杂的审批程序等等。换股吸收合并的基本原则是双方股东的财富不能因为换股而减少,介绍中国铝业换股吸收合并的成功案例。第七章实现红筹回归的发行模式创新。红筹股公司的回归一直是市场热烈讨论的话题,其回归模式有三种:直接IPO、联通模式、CDR模式。采取IPO方式回归的优点是配套政策措施较少,缺点则是存在存量或增量发行争论、发行主体法律资格障碍等,上述缺陷都可以克服,目前管理层迟迟未能批准红筹回归的原因在于担忧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太快以及如何协调香港利益问题。联通模式需要国务院特批,并无推广价值。创设CDR实现红筹公司回归的时机已经成熟,与其让投资者到境外去投资,不如主动创设一些新的投资工具如CDR,使投资者在境内就可以买到境外公司的股票,而且可以避开IPO模式存在的法律障碍、存量与增量之争,有效协调内地与香港市场方面的利益。第八章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监管合作问题。两地关于H股和红筹股实施监管合作的历史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现阶段新的问题包括红筹股公司回归问题、两地关于上市资源的争夺问题、两地关于跨境发行股价操纵问题、资金的跨境灰色流动问题、股票发行中的股票面值问题、大股东跨境套现问题等等。应借鉴欧盟成功经验,完善两地发行上市监管合作。第九章文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叶锐[9](2008)在《我国交叉持股问题研究 ——以吉林敖东持股广发证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2005年底开始的所谓一轮牛市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大小非”的解禁、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行和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市场行情的火爆使得交叉持股成为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驱动器,更成为二级市场炒作的热点。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现象广泛存在,在证券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板块。许多上市公司也确实从中获益,但同时也暗藏着许多问题。随着2008年中国股市泡沫的破灭,交叉持股出现了一损俱损的连锁反应,这一现象引起人们的反思。本文旨在分析交叉持股的类型、动因和在本次特定背景下所出现的特征的基础上,以吉林敖东参股广发证券这一典型案例为依据,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以案例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投资收益对主营业务的影响这两条脉络为分析的线索,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得出吉林敖东和武汉健民相比,其经营管理能力并不突出,但在2006年和2007年其股价和收益却高于武汉健民和同行业平均水平,主要是其交叉持股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对利润的贡献占的比重相对较高。从而指出,投资收益对业绩和股价的贡献,已成为交叉持股类上市公司追逐的最大目标。然而,这并不具有持续性。这种投资收益是建立在数字上的,容易产生泡沫,和整个证券市场的走势高度相关。在牛市中,交叉持股具有“股价上涨——市值增加——业绩增长——股价上涨”这一自我强化机制。由于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部分主要来源是交叉持股,这意味着一旦某种因素的出现改变了市场趋势,证券市场结束持续向好的走势,上市公司业绩的大幅增长将难以维持,从而加大了市场风险。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应客观分析业绩增长的成因,首要关注的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增长及持续性,充分意识到投资收益及行业景气周期等暂时性因素并不能维持上市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警惕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可能产生的连锁效应风险,理性采取投资决策;而上市公司自身,在新形势下应注重自己的主业,不要盲目投资虚体经济。尤其在日益多变的经济背景下,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自己的主营业务,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创造持续的现金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同时对规范中国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翠春[10](2008)在《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兼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从设立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十几年间,上市公司的数量从最初的十几家发展壮大到今天的一千多家。巨大的市场在为众多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筹资空间的同时也给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魅力的舞台,这个魅力就来自于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资本市场上公司股票价格的潮起潮落、变幻莫测,实际上是市场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和运用质量、债务风险和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资本扩张性和公司发展潜力的描述和评价的一种直观反映。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当然会受到国际和国内经济和政治形势、国家宏观政策法规、行业走向、单个企业的重大利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公司的财务质量。理性的资本市场股票价格的波动与公司财务质量必然是呈正相关关系。目前,随着资本市场的扩容增速,大量的企业涌入资本市场,虽然上市公司多数都是行业中的优秀代表,但是市场经济的经营法则,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导致上市公司上市后财务质量状况良莠不齐,有些甚至差别较大。公司的财务质量集中反映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因此,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状况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对于更好地把握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寻找改善和提升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数量占全国人口数量的75%左右,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三农”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推动农业企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做大做强农业企业,把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经股份制改造推向市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行业的自身特点和弱质性特征以及经营环境等因素导致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客观分析和评价农业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状况,发现影响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更有建设性扶持农业上市公司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一件事情。本课题的研究以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按照财务质量评价的基本框架,通过利用主要财务指标一般对比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进行客观地评价。从因子得分出发,采用对比分析、回归分析、均值分析和案例结合分析,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逐一探究。同时,2007年正逢新会计准则执行元年,在分析评价中,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上市公司特别是农业行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产生的影响进行案例分析。在对上市公司整体和农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质量的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及其变动与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基于上述的分析和评价结果得出基本的研究结论并提出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对策建议。全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在对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简要描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方法,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对本文研究的思路、内容结构以及创新予以概括性描述。第二章,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本章研究的内容,既是专门的理论问题,又是后面几章展开的基础。本章首先是对财务质量的概念及其内在特征作出界定,分别分析了财务质量的各类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在归纳分析了财务质量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理清了表达公司财务质量的财务指标体系,分析讨论了组织财务质量评价的适宜的方法。第三章,上市公司整体财务质量的综合评价。主要对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状况的主要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为依据,在对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进行一般对比分析基础上,对选择的样本公司2006年财务质量状况进行因子分析及对影响综合质量的主因子进行分析;基于2007年新会计准则执行的背景下,对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发生的变化进行因子分析,将两种会计政策环境下的样本公司的财务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分析总结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变化的情况并进行原因剖析。第四章,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综合评价。在对农业上市公司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介绍了农业上市公司的产生发展历程,以便于后续内容的理解。本章同样先使用主要财务指标进行一般对比分析,然后用因子分析法对农业类上市公司在过去的三年间(2004-2006)财务质量分析评价,对行业的重点上市公司进行案例分析,以便更准确地得出分析评价的结论。此外,本章还对新会计准则---生物资产准则实施对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第五章,上市公司财务质量与股价的相关性分析。基于样本公司的财务质量综合得分和诸因子得分,进行Spearman检验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及其诸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变化趋势,阐释我国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与公司财务质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并进行原因分析。第六章,主要结论与建议。依据上述分析研究与结果,本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提升的通道之中;2、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存在多样化的群体差异性;3、无论是从总体上看还是从个体上看,上市公司财务质量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4、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形成目前这样的财务质量,原因是多方面的;5、农业类上市公司情况总体上并不理想,但发展势头值得预期;6、总体看来,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与其股票价格呈正相关关系的。笔者提出若干对策建议:1、充分认识提高财务质量的重要性;2、抓住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解决提高公司财务质量的原动力;3、做大做强主营业务,依托主业的发展壮大提高公司的财务质量;4、努力抓好创新,依靠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继续加大对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真正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6、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素质,建设成熟稳定的证券市场。

二、中信证券 兰州铝业中期无投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信证券 兰州铝业中期无投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股市互联互通机制对AH股溢价率影响研究 ——来自沪港通与深港通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论文的贡献和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AH股溢价现状与互联互通机制
    第一节 内地股票市场与香港股票市场对比
    第二节 AH股溢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沪港通与深港通运行机制
第三章 互联互通影响AH股溢价机制及检验模型构建
    第一节 股市互联互通对AH股溢价影响机制分析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假设
    第三节 变量设定与模型设计
第四章 股市互联互通机制对AH股溢价率影响实证检验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第二节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多核卷积神经网络的股民情绪分类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情绪指数构建
        1.2.2 情绪分析研究
        1.2.3 投资者情绪在股市中的应用研究
        1.2.4 股票价格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2 数据收集与整理
    2.1 文本数据采集
    2.2 文本数据预处理
        2.2.1 中文分词技术
        2.2.2 构建金融词典
        2.2.3 构建停用词表
    2.3 数据结构化
        2.3.1 词的One-Hot表示
        2.3.2 统计语言模型
        2.3.3 神经网络语言模型
    2.4 其他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2.4.1 日发表评论数量
        2.4.2 发表时间分布情况
        2.4.3 使用设备分布情况
        2.4.4 评论长度描述性统计
    2.5 股票数据收集
    2.6 本章小结
3 股民情绪分类研究
    3.1 基于机器学习的情绪分类
        3.1.1 朴素贝叶斯
        3.1.2 支持向量机
    3.2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绪分类
        3.2.1 多核卷积神经网络
        3.2.2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3.3 实验结果分析与对比
        3.3.1 机器学习实验结果
        3.3.2 深度学习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股民情绪应用研究
    4.1 情绪指标构建
    4.2 相关技术性指标
        4.2.1 均线型
        4.2.2 平滑异同平均线
        4.2.3 成交量型
        4.2.4 图表型
        4.2.5 随机指标KDJ
    4.3 股价走势预测
        4.3.1 特征设计与选择
        4.3.2 输出设计
        4.3.3 模型设计及结果
    4.4 加入情绪指标的股价走势预测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3)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价值管理研究综述
        1.3.2 市值管理研究综述
        1.3.3 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投资者关系管理和市值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2.1.1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定义
        2.1.2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涵
    2.2 市值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2.2.1 市值管理的定义
        2.2.2 市值管理的内涵
    2.3 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影响的理论基础
        2.3.1 资本市场弱有效性
        2.3.2 资本营销理论
3 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3.1.1 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市值管理
        3.1.2 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构成维度与市值管理
    3.2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3.2.1 选取样本的方法
        3.2.2 数据来源与搜集方法
    3.3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度量
        3.3.1 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指数的选取依据
        3.3.2 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指数的设计
    3.4 市值管理的度量
        3.4.1 市值管理综合指标的选取依据与基本要素选择
        3.4.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市值管理综合指数构建
4 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变量指标的选择及定义
        4.1.2 模型的建立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
        4.2.1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描述性统计
        4.2.2 其他指标描述性统计
    4.3 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4.4 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影响的回归检验
        4.4.1 投资者关系管理指数回归结果及分析
        4.4.2 投资者关系管理构成维度指数回归结果及分析
    4.5 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4.5.1 投资者关系管理指数稳健性检验结果及分析
        4.5.2 投资者关系管理构成维度指数稳健性检验结果及分析
5 研究结论和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融资融券业务条件下的投资策略研究 ——卖空机制在投资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相关研究述评
    2.1 卖空机制对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2.1.1 国外的研究文献
        2.1.2 国内的研究文献
    2.2 卖空机制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2.2.1 国外的研究文献
        2.2.2 国内的研究文献
    2.3 卖空机制对股指期货的影响
        2.3.1 国外的研究文献
        2.3.2 国内的研究文献
    2.4 卖空机制的其他一些研究
3 融资融券业务在中国
    3.1 融资融券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3.2 融资融券业务的授信模式及我国的选择
        3.2.1 以美国为代表的分散信用模式
        3.2.2 以日本为代表的单轨制集中信用模式
        3.2.3 以台湾为代表的双轨制集中信用模式
        3.2.4 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授信模式选择
    3.3 国内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业务的流程
    3.4 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相关规则解读
        3.4.1 专用账户
        3.4.2 融资融券的标的
        3.4.3 融资融券的期限
        3.4.4 融券卖出的价格限制
        3.4.5 还券还款方式
        3.4.6 充抵保证金的有价证券及折算比例
        3.4.7 保证金比例
        3.4.8 维持担保比例
4 融资融券业务条件下的各种投资策略分析
    4.1 纯投机策略
        4.1.1 杠杆单多头和杠杆单空头
        4.1.2 摊低持有成本
        4.1.3 变相日内交易(T+0交易)
    4.2 市场中性策略
        4.2.1 配对交易策略
        4.2.2 ALPHA策略
    4.3 130/30策略
        4.3.1 130/30基金简介
        4.3.2 130/30基金产生的原因
        4.3.3 130/30基金的优势
        4.3.4 130/30基金的风险
        4.3.5 130/30基金对管理者的要求
        4.3.6 130/30基金的产品设计思路
    4.4 其他套利交易策略
        4.4.1 融资融券业务条件下的权证套利交易
        4.4.2 融资融券业务条件下的可转债套利交易
5 全文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基于Q值的企业投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章节结构
    1.3 研究方法
        1.3.1 规范研究和实证相结合
        1.3.2 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1.4 相关概念介绍
        1.4.1 投资
        1.4.2 投资策略
    1.5 本文的贡献和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托宾Q 理论的提出
        2.1.1 对托宾Q 理论的评价
    2.2 现代投资Q 理论
        2.2.1 对现代投资Q 理论的评价
    2.3 实证检验文献回顾
        2.3.1 国外实证检验结论
        2.3.2 国内实证检验结论
    2.4 对投资和Q 值计量方法的综述
        2.4.1 关于投资变量的度量
        2.4.2 Q 值的度量
第三章 Q 值与企业投资策略的实证分析
    3.1 上市公司投资支出的特征
        3.1.1 上市公司投资支出的构成
        3.1.2 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3.1.3 描述性分析
        3.1.4 投资支出的行业特征
    3.2 托宾Q 值与企业投资
        3.2.1 传统指标的局限性
        3.2.2 托宾Q 值与投资决策
        3.2.3 托宾Q 传导机制
    3.3 实证检验及结果
        3.3.1 研究变量设计
        3.3.2 宏观角度的实证分析
        3.3.3 微观角度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 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政策建议
    4.1 准确计算Q 值
        4.1.1 合理评估企业价值
        4.1.2 结合实际改进Q 计算方法
    4.2 合理运用Q 传导机制
        4.2.1 Q 传导机制不畅通对投资策略的影响
        4.2.2 正确解读Q 值信息
        4.2.3 关注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
    4.3 完善内、外部监管机制
        4.3.1 完善内部监管机制
        4.3.2 完善外部监管机制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股改前选取的样本公司
附录 B 股改后选取的样本公司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股权激励理论基础的研究
        1.2.3 股权激励模式相关理论——员工持股理论的研究
        1.2.4 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研究
        1.2.5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股权激励模式在国有上市公司中的实践
    2.1 国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
        2.1.1 股权分置改革前的股权激励实施状况
        2.1.2 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激励实施环境改善
        2.1.3 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模式及其适用特点
        2.2.1 限制性股票
        2.2.2 股票期权
        2.2.3 虚拟股票和股票增值权
        2.2.4 业绩股票
        2.2.5 延期支付
        2.2.6 经营者持股
        2.2.7 管理层收购
        2.2.8 各种模式激励效果的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模式的实证研究
    3.1 样本选择
    3.2 分析方法
    3.3 实施股权激励企业业绩的横向比较
    3.4 实施股权激励前后企业业绩的纵向比较
    3.5 实施不同股权激励模式企业业绩的纵向对比
    3.6 实证研究结论及解释
第四章 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
    4.1 限制性股票与股票期权的主要区别
        4.1.1 获受物不同
        4.1.2 股份数量存在差别
        4.1.3 收益与风险大小不同
        4.1.4 管理层投资程度不同
    4.2 国有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计划存在的问题
        4.2.1 授予价有违政策本意
        4.2.2 限制期过短
        4.2.3 股权激励的力度过大
    4.3 国有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存在的问题
        4.3.1 外部环境成为期权实施障碍
        4.3.2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亟需改善
    4.4 美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经验启示
        4.4.1 美国股票期权的成功经验
        4.4.2 美国股票期权的客观评价
    4.5 鼓励国有上市公司通过股票期权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
    4.6 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基本思路
        4.6.1 股票期权激励方案设计思路
        4.6.2 股票期权与其他股权激励模式的组合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本文的主要创新
    5.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7)全国社保基金组合重仓股的资产配置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论文框架与内容
第二章 全国社保基金整体概况
    2.1 全国社保基金的概念
    2.2 全国社保基金面临的问题
    2.3 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模式
        2.3.1 全国社保基金管理委员会
        2.3.2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人
        2.3.3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托管人
    2.4 社保基金投资运作原则
    2.5 社保基金投资金融产品种类
    2.6 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现状和问题
        2.6.1 社保基金投资模式
        2.6.2 社保基金投资现状
        2.6.3 社会保障基金入市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重仓股的行业配置特点分析与比较
    3.1 重仓股的行业配置比例统计分析
    3.2 重仓股的行业配置特点比较分析
第四章 重仓股的个股特征比较与分析
    4.1 重仓股的Β系数分析
    4.2 重仓股的市盈率分析
    4.3 重仓股的每股收益分析
第五章 社保基金重仓股组合收益风险状况分析
    5.1 社保基金重仓股组合的收益风险比较
    5.2 社保基金各重仓股的资产配置与收益风险比较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8)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S
1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双重上市现象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1.7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全球双重上市行为现状与相关文献的综述
    2.1 全球双重上市行为蓬勃发展
        2.1.1 时代背景
        2.1.2 跨境交叉上市的表现
    2.2 双重上市动因文献综述
        2.2.1 从市场微观结构角度关注双重上市动因
        2.2.2 从公司治理角度考察双重上市动因
        2.2.3 双重上市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2.2.4 对海外关于双重上市研究的小结
    2.3 关于A+H双重上市问题文献回顾
        2.3.1 关于A+H双重上市问题的研究
        2.3.2 对境内公司赴海外上市发行利益争论
        2.3.3 海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带来的负面影响
        2.3.4 对现有文献的简评
3 公司沪港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上)
    3.1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企业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
        3.1.1 相关博弈规则
        3.1.2 仅允许在国内单一交易所发行情形
        3.1.3 仅能选择一家交易所发行情形
        3.1.4 允许在两个交易所双重上市情形
        3.1.5 小结
    3.2 双重上市政策摇摆不定——以H股公司回归政策演变为例
    3.3 沪港双重上市行为绩效评价困难
        3.3.1 对双重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不全面
        3.3.2 沪港双重上市行为并非市场选择结果
        3.3.3 境外研究方法不能简单照搬
    3.4 海归公司IPO平抑了A股市场泡沫
        3.4.1 2007年新股发行情况
        3.4.2 回归A股市场发行市盈率分析
        3.4.3 回归A股上市首日收益率分析
        3.4.4 小结
    3.5 双重上市对A股市场主体的影响
        3.5.1 回归A股给公司本身带来的影响
        3.5.2 回归A股对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影响
4 公司沪港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下)
    4.1 赴香港上市模式的选择
        4.1.1 海外上市模式
        4.1.2 赴香港上市的模式选择
    4.2 对大型国企香港上市发行定价合理性的考察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对发行定价的实证分析比较
        4.2.3 小结
    4.3 内地企业香港发行上市带来的影响
        4.3.1 内地企业赴港发行上市取得的成绩
        4.3.2 内地企业赴港发行上市存在的问题
        4.3.3 修订发行制度安排,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
    4.4 更多的A股上市公司需要赴香港再融资
        4.4.1 A股市场"新兴加转轨"特征依旧
        4.4.2 内地市场融资功能有限
        4.4.3 A股面临规模巨大的限售股全流通问题
        4.4.4 大小非减持套现的理论基础
        4.4.5 大小非减持套现的现实基础
        4.4.6 现行缓解大小非的政策效果不大
        4.4.7 双重上市——探索部分限售股香港减持的可行性
        4.4.8 A股限售股香港发行模式设计
        4.4.9 转H股是否涉及支付对价问题
        4.4.10 小结
5 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次序选择
    5.1 先H后A模式存在的问题
        5.1.1 缺少定价权造成净权益向境外投资者转移
        5.1.2 H股发行量普遍高于A股
        5.1.3 后续募资基本在A股市场进行
        5.1.4 大盘股回归时的市场压力分析
        5.1.5 过高的A/H价差造成不稳定因素
    5.2 A+H同步发行模式分析
        5.2.1 境内外同步发行的优点
        5.2.2 境内外同步发行的问题及协调
        5.2.3 境内外同步发行对定价的影响
        5.2.4 A+H同步发行难以成为未来主流发行模式
    5.3 先A后H发行模式分析
        5.3.1 先A后H发行模式的优点
        5.3.2 先A后H发行模式的缺点
        5.3.3 先A后H发行模式前景可期
        5.3.4 从案例看采取"先A后H"发行模式应注意问题
6 IPO模式与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模式比较
    6.1 回归采用IPO方式可能面临的问题
        6.1.1 在市场不景气时大盘股面临发行风险
        6.1.2 因避免同业竞争而需要整合
    6.2 回归A股发行创新模式: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
        6.2.1 换股合并风行世界
        6.2.2 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含义
        6.2.3 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的动因
        6.2.4 跨市场换股合并模式的负面影响
    6.3 公司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的原则和实践
        6.3.1 遵循合并双方股东财富不因合并而减少的原则
        6.3.2 潍柴动力换股吸收合并湘火炬案评析
        6.3.3 中国铝业换股吸收合并方案评析
7 实现红筹回归的发行模式创新研究
    7.1 IPO模式及前景
        7.1.1 IPO模式的优缺点
        7.1.2 相关监管部门欢迎IPO模式
        7.1.3 法律、技术障碍可以突破
        7.1.4 回归受阻的真正原因
    7.2 联通模式评析
        7.2.1 中国联通两地上市概况
        7.2.2 联通模式的优点评析
        7.2.3 联通模式的缺点评析
        7.2.4 联通模式的变种
    7.3 创设CDR实现红筹股公司的回归
        7.3.1 存托凭证的功能与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7.3.2 CDR的推出对市场参与方都是有利的
        7.3.3 CDR的设计
        7.3.4 对几个问题的考虑
8 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监管合作问题
    8.1 证券监管合作不能适应双重上市发展需要
        8.1.1 监管合作不适应两地证券市场进一步接轨问题
        8.1.2 如何处理回归A股市场的红筹股及H股面值问题
        8.1.3 如何看待双重上市公司大股东可能的跨市场套利
    8.2 加强沪港双重上市发行监管合作的途径
        8.2.1 确立证券发行监管合作的目标
        8.2.2 确立证券合作监管的原则
        8.2.3 借鉴欧盟成功经验,完善发行监管合作制度
        8.2.4 具体问题磋商解决
9 文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沪港双重上市应定位为市场选择行为
        9.1.1 限制性融资政策是"双刃剑"
        9.1.2 是否双重上市应由市场进行选择
        9.1.3 双重上市现象长期存在
    9.2 沪港双重上市公司数量会增加
        9.2.1 更多的香港上市公司会回归A股市场
        9.2.2 更多的A股上市公司需要赴香港上市融资
    9.3 完善沪港双重上市行为的发行政策
        9.3.1 确立双重上市的监管原则
        9.3.2 改革内地新股发行制度
        9.3.3 鼓励采取多种发行模式实现沪港双重上市
        9.3.4 加强境内投资者保护力度
        9.3.5 加强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监管合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9)我国交叉持股问题研究 ——以吉林敖东持股广发证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述评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2 国内与国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小结
第二章 交叉持股简述
    2.1 交叉持股的概念及类型
        2.1.1 交叉持股的概念
        2.1.2 交叉持股的类型
    2.2 交叉持股的起源和背景
        2.2.1 交叉持股的起源
        2.2.2 交叉持股的背景
    2.3 交叉持股的影响
        2.3.1 交叉持股的积极影响
        2.3.2 交叉持股的消极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交叉持股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3.1 交叉持股的理论基础
        3.1.1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产生
        3.1.2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
        3.1.3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主要内容
    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3.2.1 运用具体方法进行财务报告分析
        3.2.2 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
        3.2.3 复合财务指标分析法
        3.2.4 相关与回归分析法
    3.3 小结
第四章 我国交叉持股的现状分析
    4.1 参股方式和资金来源
    4.2 新形势下交叉持股呈现的特征
        4.2.1 交叉持股面临的新形势
        4.2.2 新形势下交叉持股的类型
        4.2.3 新形势下交叉持股的发展趋势
        4.2.4 新形势下交叉持股的特点
    4.3 交叉持股的动因分析
        4.3.1 财务型交叉持股
        4.3.2 战略型交叉持股
    4.4 交叉持股存在的现实性
    4.5 小结
第五章 吉林敖东参股广发证券实例分析——与武汉健民对比
    5.1 背景介绍
        5.1.1 两者之间的关系
        5.1.2 相互持股动因分析
    5.2 吉林敖东与武汉健民的财务指标分析对比
        5.2.1 财务指标变量的选择
        5.2.2 财务指标分析对比
    5.3 吉林敖东投资收益分析
        5.3.1 交叉持股对利润分配的影响
        5.3.2 主营业务利润与投资收益相关关系
    5.4 案例结论和启示
        5.4.1 案例结论
        5.4.2 案例启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原始数据)

(10)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兼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境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6 研究中的创新和不足
2 财务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
    2.1 财务质量及其内在要求
    2.2 财务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2.3 财务质量的构成要素分析
    2.4 财务质量的表达工具分析
    2.5 财务质量的评价方法选择
3. 上市公司整体财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3.1 基于2006 年度的一般分析
    3.2 基于2006 年度的因子分析
    3.3 基于2007 年度的一般分析
    3.4 基于2007 年度的因子分析
    3.5 新会计准则变化对相关财务指标及其评价的影响
    3.6 2006 年与2007 年的差异评价:基于主因子的对比分析
4. 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综合评价
    4.1 发展历程及其财务质量现状的一般分析
    4.2 基于2004-2006 年度的实证分析
    4.3 基于2007 年度的实证分析
    4.4 2004-2006 年度与2007 年度的差异评价:基于主因子的对比分析
    4.5 准则变化对相关财务指标及其评价的影响
5. 财务质量与股价的相关性分析:以财务质量得分为基础
    5.1 研究综述
    5.2 基本思路与方法
    5.3 具体分析检验过程
6. 主要结论与对策及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及政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附表

四、中信证券 兰州铝业中期无投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股市互联互通机制对AH股溢价率影响研究 ——来自沪港通与深港通的证据[D]. 王洪振. 南京大学, 2020(02)
  • [2]基于多核卷积神经网络的股民情绪分类及应用研究[D]. 李鹏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3]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 文梦涓. 中南大学, 2013(03)
  • [4]融资融券业务条件下的投资策略研究 ——卖空机制在投资管理中的应用[D]. 李宜泽. 兰州商学院, 2011(06)
  • [5]基于Q值的企业投资策略研究[D]. 何利英. 华东交通大学, 2009(04)
  • [6]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研究[D]. 曾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2)
  • [7]全国社保基金组合重仓股的资产配置特征分析[D]. 陆炜. 上海交通大学, 2009(12)
  • [8]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D]. 吴秀波. 复旦大学, 2008(08)
  • [9]我国交叉持股问题研究 ——以吉林敖东持股广发证券为例[D]. 叶锐.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3)
  • [10]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兼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D]. 王翠春.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中信证券兰州铝业中期无投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