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新型的现场总线变送器(论文文献综述)
赵蓬扬[1](2020)在《有机污水转变生物基醇过程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污水处理并实现能源再生利用,对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其控制系统设计对稳定工艺、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以一种新型微生物污水处理及碳捕获工艺为背景,研发了一套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监督控制与数据采集(PLC-SCADA)系统,用于有机污水转变生物基醇过程的自动控制。首先,论文介绍了有机污水转变生物基醇工艺机理,并根据过程工艺对控制的需求,设计了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完成了控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控制器与现场总线选型,以及控制回路原则设计。其次,论文介绍了基于PLC-SCADA的有机污水转变生物基醇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根据系统需求,进行了控制系统硬件选型,完成了中央控制室及各控制站点控制器和I/O模块选型设计,并对主要传感器和执行器进行了选型。接下来,论文介绍了基于PLC-SCADA的有机污水转变生物基醇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完成了控制系统上位机组态软件设计,PLC控制程序设计,以及控制算法软件设计等。最后,论文介绍了有机污水转变生物基醇控制系统若干关键控制回路的设计。根据工艺的具体特点,完成了若干复杂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反应罐温度前馈复合控制系统、反应罐温度液位超驰控制系统、储罐液位流量均匀控制系统,以及菌液流量分程控制系统等。本课题所设计的过程控制系统经现场联调和测试,目前已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成功投入试运行。从目前运转情况来看,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运行稳定、性能可靠,完全能够满足工艺控制需求,达到了稳定生产,保障安全,节能减排的预期设计目标。
张绍阁[2](2019)在《储热式感应加热采暖装置监控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既需要舒适的生活又需要清洁无污染的环境,在我国北方冬季供暖必不可少,城市已经覆盖了集体供暖,然而对于偏远地区仍采用燃煤供暖的方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论文设计了一套适用于中小型特殊地区的采暖方式,填补了集体供暖系统的不足。本设计是储热式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是一款功率在120KW,频率为20KHz的电磁加热装置,整套装置包括了加热电源系统,恒压补水系统,恒温差供暖系统等,并为其设计了上位机监控系统,采用智能设备实现自动化监控。控制网络采用的是现场总线的方式,使用PROFIBUS-DP和PN通讯作为系统的主要通讯协议,西门子S7-1500担任系统主站,S7-1200和ET200M为从站,以及分布式I/O组成了控制网络。S7-1200从站主要是加热电源的设计,其特有的四路高频脉冲发生器为设计电磁感应提供了可能,而且在加热温度控制系统中采用了模糊控制的算法,针对加热温度设定值问题设计了串联型模糊控制器,它是由模糊控制器设定加热温度,模糊PID控制器控制输出,在构造设计时借助了MATLAB软件中Fuzzy Logic Toolbox和Simulink模块进行了离线设计与仿真,测试对比了模糊PID与传统PID的不同,设计的串联型模糊PID控制器明显优于传统PID,明显提高了响应速度,保证了稳定精度。在上位机的设计中,整套装置的闭环系统都集成在以S7-1500PLC为控制核心的控制网络中,在数据交互的基础上进行中央监控,并设计了用户管理系统,能够更加方便的管理用户。本设计中采用了上位机监控系统,大幅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采用了智能化的控制方式,提高了控制水平,对提到了我国集体供暖系统是一总要补充,尤其是其中采用的控制能够运用到其他类似系统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张荣成[3](2019)在《DCS控制系统在碱回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粘胶短纤维又称为人造棉,具有吸湿性好、手感柔软等特点,普遍用于制造各类服装和装饰用纺织品。在粘胶短纤维的生产过程中,纤维素需要与高浓度的碱反应生成碱纤维素,随之会产生大量高COD、高浊度的废碱液。连续膜碱回收技术用来去除废碱液中的半纤维素及大分子物质,进而实现废碱循环利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连续膜过滤技术是一种新型膜处理技术,以超滤膜、中空纤维微滤膜为处理核心,设计配套的预处理装置、自清洗装置、加药装置和可编程控制器等,通过自动控制单元实现了恒压供水和恒流控制,提高了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本课题采用福克斯波罗公司的I/A Series控制系统,整体结构采用标准DCS分层,进行了恒压供液、比值流量配比、稳压差过滤控制方式及监控界面和历史数据管理的方案设计和组态,采用顺序控制编程实现系统一键启停功能。通过DCS控制系统,实现了全自动无人值守,经过现场调试已能够满足车间提出的工艺控制要求,现已投入生产使用。图42幅;表10个;参43篇。
杜玉环[4](2018)在《基于新型光纤传感器的涡轮流量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涡轮流量计具有测量精度高,重复性好,形小质轻,加工零部件少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实验和国防科技等诸多领域的流量测量中。传统涡轮流量计均采用电磁检测原理,但这种检测方式在强电磁环境中使用时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并且它所产生的附加电磁阻力矩会影响涡轮转子的转动。因此,在一些有特殊要求(如强电磁、高温高压)的测量环境中,传统的电磁涡轮流量计无法满足测量要求。另外,针对大范围变化的流量测量需求,提高涡轮流量计的量程比也亟待解决。为此,本文以涡轮流量计为研究对象,利用光纤传感器耐高温高压,不受电磁干扰以及远程测量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纤涡轮流量检测方法,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提出并设计了双圈同轴式光纤的涡轮流量传感测量方法。通过对光纤探头的选型设计,设计了一种双圈同轴式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研究了其流量测量的工作原理及测量优势,指出其特点在于响应快、耐高温高压、不受电磁干扰和远程测量。之后,对双圈同轴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描述,进一步,对该型光纤传感器的光纤出射光强场的分布模型和调制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进而完成了对光纤探头的尺寸设计。通过计算说明了该型光纤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指标,包括测量范围、灵敏度、线性度等,针对其非线性特性研究了LS-SVM的非线性校正方法。在设计了光纤探头的强抗压密封安装方式的基础上,研制了4组不同规格的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实物。其次,研究了提高光纤涡轮流量计量程比的方法。通过建立涡轮流量计的理论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电磁涡轮流量计的电磁阻力矩在小流量测试时对涡轮转动影响较大,从理论上说明了光纤检测方式能够去除电磁阻力这一因素的正确性。接着,分析了涡轮流量计的输出特性,由于涡轮流量计的标定量程范围仅利用了线性区域,而非线性区约为输出特性1/3占比,为此提出了分段线性化法,用于非线性区的扩展测量,从而提高量程比。采用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涡轮流量计输出特性的非线性区分段线性处理,开发了流量计扩展量程的多段线性模型,为光纤涡轮流量计的实验验证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对光纤涡轮流量计进行实验室流量测量的验证。设计了光纤流量传感器的后处理电路,分析讨论了涡轮转动频率的时域和频域测量方法,选用了频域FFT方法作为流量检测的主要算法,自主搭建了一套基于LabVIEW的计算机在线流量测量的实验系统。以DN20涡轮流量计为测试对象,通过多组流量测量实验验证,说明了光纤涡轮流量计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光纤涡轮流量计的量程比相较于电磁式涡轮流量计提高了近3倍。通过实验说明设计的双圈同轴光纤涡轮流量计有效可靠,提高了量程比并且不受电磁干扰。最后,研究了基于DSP的智能光纤涡轮流量计及其在发动机上的应用。通过设计硬件系统和软件算法,研制了基于DSP的智能光纤涡轮流量计实物。基于超燃冲压发动机智能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应用需求,设计了分布式控制系统结构,对燃烧室多传感器监测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其中对燃油流量在线监测的需要,研究了发动机燃油供给循环系统,并分析了主动冷却管道中燃油物性的变化机理,提出了一种燃油流量在线监测的方案,即利用光纤涡轮流量计耐高温高压的优点,实时测量高温燃油管道的出口流量,与燃油密度的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相结合,可在线监测供给燃油的质量流量。其中研究了三种密度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对比指出循环神经网络(RNN)软测量模型效果最好,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油流量的在线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测量途径,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高敏[5](2018)在《基于ZigBee通信的提升机钢丝绳动态张力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绳摩擦式提升机钢丝绳动态张力检测系统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实时检测提升机钢丝绳之间的张力变化,确保当张力差超过规定范围时检测系统及时报警,以避免发生断绳、坠罐等事故,切实保护好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财产安全。目前在工程应用中的动态张力检测系统存在多种缺陷,比如信号采集精度低、信号传输可靠性差、蓄电池待机时间短等。由于存在这些缺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多次发生重大生产事故,给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和国家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开展新型动态张力检测系统的研究。本文针对普通的动态张力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传输的提升机钢丝绳动态张力检测系统,这种检测系统采用液压称重检测代替张力检测,使钢丝绳张力检测更加安全可靠;将新型ZigBee无线传输方式与信号传输策略相结合,使张力信号传输更可靠,功耗更低;应用云技术,使用户能够进行远程监测:设计了独立的发电系统为蓄电池在线充电。本文综合运用了机械、液压和电气理论对提升机钢丝绳动态张力检测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根据某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的实际运行工况,对提升系统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得出了提升系统的速度图和钢丝绳张力图。根据求出的最大张力值,运用液压理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液压式称重传感器作为信号采集装置,并利用软件对该传感器的密封装置和摩擦力分别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运用单片机对采集到的张力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并利用电气软件进行了 PCB板的绘制。运用新型的ZigBee无线传输方式对张力信号进行无线发送与传输,在传输过程中,采用了 Standby模式,实现了系统的低功耗功能。在数据接收与处理中,利用PLC对接收到的张力信号进行处理、传输与显示。在数据的呈现方面,不仅采用了传统的上位机显示,还运用了互联网与云技术,使用户在计算机、手机等终端均能进行远程监控,以确保提升系统的安全运行。最后,考虑到矿井的实际工作环境,采用永磁直流发电机设计了独立的发电系统,为整个检测系统供电,解决了工作人员为蓄电池充电不方便的问题。
张博成[6](2017)在《地网接地电阻测量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接地是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措施,也是电气设备和运行人员安全的重要保障。接地电阻参数是衡量接地网散流能力的宏观量化指标,是接地网最重要的特性参数,其大小直接关系到接地网性能的优劣。异频法测量地网接地电阻时,变频电源输出偏离工频的测试电流,通过选频滤波能有效地消除地中工频和高频干扰,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型发电厂、变电站的接地网规模庞大,接地电阻测量中,电压、电流测量线需要布置得相当长,为了节省时间与人力,常停运一回架空线路,利用其两相导线作为接地测量线。由于测量线间电磁耦合的存在,电流线中流过的异频测试电流将在电压线上产生异频干扰电压,影响测量电压的准确性;若停运同杆多回输电线路的其中一回作为测量回路,那么同杆的其他正常运行线路与测量回路之间也存在电磁耦合,在电压线上感应出异频干扰电压,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对于实际运行中的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接地网,注入地网的测试电流只有一部分经被测接地网散流入地,另一部分经与接地网金属相连的其他接地回路流出,即测试电流产生了分流,接地电阻实测中必须考虑分流的影响。本文基于直线异频法,对不同测量情况下测量电压的成分进行分析,推导出对应情况下测量电压的准确表达式,由此提出了一种考虑测量线之间、测量回路与周围平行的运行架空线路之间电磁耦合效应的影响,通过改变电极位置,利用多次测量的数据消去耦合干扰影响的新型接地电阻测量方法。此外,对接地网的各种分流途径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对分流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在PSCAD仿真环境中搭建模型,利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提取仿真数据进行分析,对本文提出的新型接地电阻测量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并考虑多种分流方式搭建分流模型,对地网分流的程度以及分流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介绍了基于新型测量方法的地网接地电阻测量装置的研究设计思路,详细阐述了装置硬件系统的研制与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最后,使用所研发的测量装置将新型测量方法在地网接地电阻测量中投入应用,通过现场试验结果对理论测量方法和测量装置进行检验。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仿真验证、装置研发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路线对所提出的新型地网接地电阻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和验证,仿真和实测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和所研制的测量装置的可靠性。该新型测量技术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高鹏[7](2016)在《DeltaV自动控制系统在多晶硅工厂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微电子芯片制造及太阳能发电行业在我国迅猛发展,它们的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消耗量也呈现逐年快速递增趋势。随着下游行业对多晶硅的产量和纯度要求越来越高,对多晶硅生产关系紧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集散控制系统(DCS)是目前精细化工行业在控制系统中的主流产品,它的广泛应用使得工艺人员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控产品的成产过程。针对多晶硅生产行业特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艾默生公司开发的DeltaV集散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完成对针对多晶硅生产工厂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组态。论文首先介绍了工程项目背景,多晶硅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工业硅粉的准备、三氯氢硅制备及精馏提纯,多晶硅的还原工艺,同时对生产过程用到的中大型成套设备进行了介绍。结合多晶硅制造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要求。其次,从控制系统的实际硬件组态方式开始,介绍DeltaV DCS系统功能特点,包括通讯卡件的物理参数、系统画面的开发过程、软件逻辑的组态流程以及远程通讯功能等等。其中详细介绍了几种典型控制回路的控制原理及开发过程,以及顺序控制的开发思想与编写过程。再次,控制系统开发完成以后,对项目的所有功能进行了调试,包括人机界面,软硬件系统测试与修改。最终,试生产过程中系统控制的功能达到了预期效果,完全满足工艺操作人员对自控系统功能的使用需求。
席建华[8](2015)在《基于FF总线技术工厂管控网的应用与分析》文中认为作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热点之一,现场总线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变得日益成熟,被广泛地应用于对长周期和可靠性有很高要求的连续性化工生产领域。在过程控制点数规模较大的大型化、一体化的联合化工生产企业,现场总线技术通过数字信号取代模拟信号,使工艺变量测量和控制信息实现了就地采样、就地计算、就地控制,控制功能从DCS系统下放到现场仪表设备,以满足大型化工装置分散控制,集中管理、规模可变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型联合化工厂广泛采用以现场总线技术与集散控制系统集成的方式应用于工厂的过程控制。本文以拜耳材料科技一体化基地电解盐酸制氯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用为例,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基于基金会现场总线技术工厂管控网自动控制系统应用的全过程。为构建一个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高效率、低单位能耗和降低装置施工建设和生产维护成本的“数字化智能工厂”,选用合适的自动化过程控制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其必须以满足几个基本要求:保证长周期运行的可靠性、低成本系统规模扩展、系统开放性和强大的系统集成功能。本文以实际工程应用为例,首先阐述了现场总线的概念、通信方式、网络架构,以及应用现场总线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列举了当前几种比较典型的现场总线技术。结合电解盐酸制氯工艺特点,提出了基于基金会现场总线的工厂管控网控制设计方案,详细阐述了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实施的过程,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现场总线应用技术措施,对系统硬件配置、软件组态、总线网络布局和资源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利用FF总线仪表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实现通过DeltaV内嵌的资源管理系统(AMS,Asset Management System)对FF、Profibus、Hart等现场总线设备运行状况实时监控,并对监控数据进行管理,及时了解现场总线设备的健康状态,预判现场总线设备的是否需要维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仪表设备预防维护功能。电解盐酸制氯是较成熟的制氯工艺过程,它的特点是腐蚀性强、电能消耗大、要求连续长周期生产、辅助系统多、现场仪表设备易受电磁干扰严重等等。针对盐酸电解制氯生产过程控制的特点,重点分析传统PID控制器作为该装置控制回路主要算法的计算原理、参数整定及算法实现过程。列举了一个利用智能现场总线设备实现氯气分配控制策略优化的实例。详细地阐述了如何通过改进的前馈+PID控制器解决对长期困扰装置运行的氯气分配总管压力控制的问题。新方案投用后,对比了单纯使用传统PID控制器和前馈+PID控制器方案的实际应用结果后得出结论,新的前馈+PID控制器的改进方案控制效果优化明显,能有效地克服了下游装置非计划停工或下游某个装置生产负荷大幅波动,导致氯气总管压力波动得难题。并列举利用FF总线仪表PID控制功能实现盐酸浓度配比控制的优化过程。
胡雅健[9](2015)在《浅谈无线通讯技术在地铁BAS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以广州地铁四号线庆盛站为例,对地铁车站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系统)进行介绍和分析,从减少工程施工量、现场调试工作量、维护工作量以及节能等方面论述在地铁BAS系统中引入无线传输技术的必要性。介绍并对比了现阶段技术成熟的几种无线传输方案,得出最适合用于地铁应用中的一种无线传输技术是易能森。介绍了无线温度变送器等几种基于易能森传输协议的几种典型的无线设备,并应用至地铁BAS系统,替换传统的有线设备,组成一种新型的无线地铁BAS系统网络。
高巧玲[10](2013)在《基于PROFIBUS的铀水冶DCS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某铀水冶厂的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在分析铀的水冶提炼过程以及其工业环境的基础上,调查研究了相关铀水冶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详细分析了水冶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特点,针对其自动化系统在工作过程中效率相对较低、所需要的线路极其复杂,造成了整个自动化监控系统工作稳定性较低的缺点;另外,由于线路和硬件设备的复杂,使得整个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安装耗费很大,而且维修不易,针对这些问题,以如何优化系统为目标,在分析某铀水冶厂铀水冶生产过程五大工艺(浸出-吸附-淋洗-沉淀-转型)的工业特点和现场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过程现场总线(PROFIBUS)的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研究和设计。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以节约和实用为目标,探讨、论证了PROFIBUS技术和DCS在铀水冶工业监控系统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根据某铀水冶厂的设计要求(检测控制对象),详细分析了整个控制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要求,最终确定了基于过程现场总线(PROFIBUS)的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的集成方案、硬件配置、软件配置以及系统对仪表的要求和选型。本设计主要针对某铀水冶厂的自动化监控系统进行分析和优化设计,将PROFIBUS总线技术应用于铀水冶DCS控制系统,摈弃了传统的线路多、结构复杂的缺点,具有成本低,系统结构简单、易于维护管理,运行成本较低的特点,使铀水冶的生产过程更加经济、高效,将铀水冶生产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控制任务分配给各个控制节点的微处理器,极大的简化控制网络、优化控制设备,减少系统控制的复杂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率,增强了系统控制的稳定性。本设计研究可对同类型铀水冶厂的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二、一种新型的现场总线变送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型的现场总线变送器(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污水转变生物基醇过程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污水处理发展现状 |
1.3 污水处理控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有机污水转变生物基醇过程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污水转变生物基醇工艺过程 |
2.2 控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3 控制器及现场总线选型 |
2.4 控制回路原则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机污水转变生物基醇过程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概述 |
3.2 中央控制室站点设计 |
3.3 工艺过程控制站点设计 |
3.4 传感器与执行器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机污水转变生物基醇过程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上位机组态软件设计 |
4.2 PLC控制程序设计 |
4.3 控制算法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机污水转变生物基醇关键控制回路设计 |
5.1 反应罐温度前馈控制系统设计 |
5.2 反应罐温度液位超驰控制系统设计 |
5.3 储罐液位流量均匀控制系统设计 |
5.4 菌液流量分程控制系统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控制系统现场调试与投运 |
6.1 信号滤波问题 |
6.2 控制器正反作用确定问题 |
6.3 电磁兼容问题 |
6.4 性质参数软测量问题 |
6.5 软件稳定性问题 |
6.6 系统现场投运 |
6.7 控制器参数整定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储热式感应加热采暖装置监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2 感应加热供暖装置的方案设计 |
2.1 电磁感应物理基础 |
2.1.1 电磁感应加热原理 |
2.1.2 电磁感应加热的物理效应 |
2.2 电磁感应加热供暖装置方案设计 |
2.2.1 加热系统方案设计 |
2.2.2 供暖系统方案设计 |
2.2.3 外围系统设计 |
2.3 模糊控制在温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2.3.1 模糊控制的基础 |
2.3.2 模糊控制器在MATLAB软件中的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3 加热系统硬件组成及网络配置 |
3.1 感应加热电源电路设计 |
3.1.1 整流电路 |
3.1.2 逆变电路 |
3.1.3 驱动和隔离电路 |
3.1.4 负载电路的设计 |
3.2 循环加热系统硬件构成及控制要求 |
3.2.1 加热流量控制 |
3.2.2 温度控制的硬件构成 |
3.3 供暖系统硬件组成 |
3.4 补水系统变频恒压控制 |
3.4.1 液位控制 |
3.4.2 恒压补水控制 |
3.5 采暖装置的通讯网络配置 |
3.5.1 PROFIBUS-DP现场总线介绍 |
3.5.2 网络配置硬件设备选型 |
3.5.3 控制网络结构和通讯配置 |
3.6 本章小结 |
4 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硬件组态 |
4.2 I/O分配 |
4.3 程序设计 |
4.3.1 储水箱温度控制 |
4.3.2 循环供暖系统变频恒温差控制编程 |
4.3.3 补水系统变频恒压控制 |
4.4 上位机监控软件的设计 |
4.4.1 上位机与现场设备连接设置 |
4.4.2 菜单界面 |
4.4.3 主运行画面 |
4.4.4 用户管理 |
4.4.5 参数设置 |
4.4.6 报警画面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电气接线图 |
附录 A 部分程序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DCS控制系统在碱回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粘胶短纤维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 碱回收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3 DCS控制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2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主要工艺流程 |
2.1.1 进料配碱工艺流程介绍 |
2.1.2 物料运行工艺流程介绍 |
2.1.3 清洗配液工艺流程介绍 |
2.1.4 顶洗工艺流程介绍 |
2.1.5 化学清洗工艺流程介绍 |
2.2 系统功能分析 |
2.2.1 系统功能需求 |
2.2.2 设备控制要求 |
2.2.3 工艺控制条件 |
2.3 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2.3.1 电气控制方案设计 |
2.3.2 仪表控制方案设计 |
第3章 DCS硬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3.2 控制管理层设计 |
3.3 过程控制层设计 |
3.3.1 控制处理器选型 |
3.3.2 系统控制点数统计 |
3.3.3 模块选型 |
3.4 控制网络设计 |
第4章 DCS软件设计 |
4.1 系统组态软件简介 |
4.1.1 系统组态软件介绍 |
4.1.2 建立数据库 |
4.2 硬件组态 |
4.2.1 控制处理器组态 |
4.2.2 现场总线模件组态 |
4.2.3 通道组态 |
4.3 控制组态 |
4.3.1 PID控制实现恒压供液 |
4.3.2 比值控制实现流量配比 |
4.3.3 串级PID控制实现稳压差过滤 |
4.3.4 顺序控制实现一键启停 |
4.4 历史数据管理组态 |
4.5 监控界面设计 |
第5章 系统调试 |
5.1 系统调试过程 |
5.1.1 通电前检查 |
5.1.2 硬软件组态下装 |
5.1.3 回路调试 |
5.1.4 水循环调试 |
5.2 系统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5.3 系统正式投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新型光纤传感器的涡轮流量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涡轮流量计的发展历程综述 |
1.1.1 涡轮流量计的研究进展 |
1.1.2 目前涡轮流量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在流量测量中的研究进展 |
1.2.1 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 |
1.2.2 国外光纤流量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光纤流量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
1.3.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2 组织结构与内容提要 |
第2章 光纤涡轮流量测量技术的理论研究 |
2.1 引言 |
2.2 光纤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
2.2.1 光纤的机械特性 |
2.2.2 光纤的损耗特性 |
2.2.3 光纤的结构特性 |
2.3 双圈同轴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 |
2.3.1 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原理 |
2.3.2 双圈同轴式光纤探头的结构 |
2.4 双圈同轴光纤传感器检测原理 |
2.5 双圈同轴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的特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圈同轴式光纤传感器探头的设计研究 |
3.1 引言 |
3.2 双圈同轴型光纤传感器理论特性 |
3.2.1 光纤出射光强分布模型的研究 |
3.2.2 双圈同轴式光纤传感器的调制特性 |
3.3 双圈同轴光纤传感器的设计与静态特性分析 |
3.3.1 光纤传感器的尺寸设计 |
3.3.2 光纤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
3.3.3 LS-SVM的非线性补偿 |
3.4 双圈同轴光纤探头的制作与安装 |
3.5 双圈同轴光纤涡轮传感器数值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纤涡轮流量计的量程扩展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光纤涡轮流量计的理论模型研究 |
4.2.1 涡轮流量计数学模型 |
4.2.2 数学模型可靠性验证 |
4.3 各因素对涡轮转动的影响分析 |
4.3.1 各力矩对涡轮的影响 |
4.3.2 电磁力矩对传感器的影响分析 |
4.3.3 涡轮开始转动时的最小流量 |
4.3.4 温度对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影响 |
4.4 提高量程比的方法研究 |
4.4.1 DN20 电磁涡轮流量计的量程比 |
4.4.2 非线性函数的近似处理 |
4.4.3 光纤涡轮流量计的线性化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光纤涡轮流量测量系统的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涡轮流量计中光纤动态信号处理方法 |
5.2.1 时域频率测量方法 |
5.2.2 频域频率测量方法 |
5.2.3 基于FFT的信号处理算法 |
5.3 涡轮流量测试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
5.3.1 总体结构设计 |
5.3.2 实验硬件电路设计 |
5.3.3 数据采集和程序设计 |
5.4 实验验证与结果讨论 |
5.4.1 流量计非线性区流量测量实验验证 |
5.4.2 电磁涡轮流量计实验及分析 |
5.4.3 光纤涡轮流量计实验及分析 |
5.4.4 两组流量计同时测试的实验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能光纤涡轮流量计在分布式控制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基于DSP的智能光纤涡轮流量计研制 |
6.2.1 硬件电路的设计 |
6.2.2 软件算法的设计 |
6.2.3 系统功能与验证 |
6.3 发动机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概述 |
6.4 燃烧室多传感器监测系统 |
6.4.1 监测参数的方案 |
6.4.2 传感器监测位置的选取 |
6.5 通信总线接口技术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光纤涡轮流量计在燃油流量在线监测中的应用 |
7.1 引言 |
7.2 发动机燃油循环系统方案 |
7.2.1 循环方案设计 |
7.2.2 工作状态分析 |
7.2.3 燃油相变机理 |
7.3 两相燃油质量流量测量方案设计 |
7.3.1 两相流体质量流量测量原理 |
7.3.2 两相流对涡轮转动的影响 |
7.3.3 燃油密度的在线测量方案 |
7.4 基于神经网络的传感器在线软测量模型 |
7.4.1 数据准备与网络结构选取标准 |
7.4.2 BP神经网络密度软测量模型 |
7.4.3 RBF神经网络密度软测量模型 |
7.4.4 RNN神经网络密度软测量模型 |
7.4.5 三种网络模型对比及结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主要工作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5)基于ZigBee通信的提升机钢丝绳动态张力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钢丝绳检测方法的性能比较和主要研究方向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提升机钢丝绳动态张力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提升机钢丝绳动态张力检测系统的功能要求 |
2.2 提升机钢丝绳动态张力检测系统的构成 |
2.3 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图及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的动力学分析 |
3.1 矿井提升设备的技术参数 |
3.2 矿井提升过程中静张力的分析计算 |
3.3 提升系统变位质量的分析计算 |
3.4 矿井提升过程中加速度的分析计算 |
3.5 提升速度图参数和钢丝绳张力的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4 张力信号采集装置的设计 |
4.1 传感器的概述 |
4.2 称重传感器的设计要求与类型选择 |
4.3 液压式称重传感器的设计计算 |
4.4 液压式称重传感器的密封 |
4.5 密封系统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4.6 液压式称重传感器的校核 |
4.7 本章小结 |
5 检测系统方案的分析与设计 |
5.1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安装 |
5.2 数据发射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5.3 数据接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5.4 上位机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
5.5 发电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内容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地网接地电阻测量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接地电阻参数测量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2 新型地网接地电阻测量方法 |
2.1 接地电阻参数的测量原理 |
2.1.1 接地电阻的概念 |
2.1.2 基本测量原理 |
2.2 测量电压成分的分析 |
2.2.1 单回架空线路的两相导线作为测量回路的情况 |
2.2.2 同杆双回输电线路的其中一回线路作为测量回路的情况 |
2.2.3 同杆四回输电线路的其中一回线路作为测量回路的情况 |
2.3 新型地网接地电阻测量方法 |
2.3.1 停运单回输电线路作为测量回路的情况 |
2.3.2 同杆多回输电线路的其中一回线路作为测量回路的情况 |
2.4 测试电流的分流 |
2.4.1 架空地线分流 |
2.4.2 出线电缆金属铠装层接地分流 |
2.4.3 接地变压器中性点分流 |
2.4.4 分流的测量与处理 |
2.5 采样信号处理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3 新型测量方法的数字仿真 |
3.1 独立地网的接地电阻测量仿真 |
3.1.1 单回线路的两相导线作为测量回路的仿真 |
3.1.2 同杆双回线路的其中一回作为测量回路的仿真 |
3.1.3 同杆四回线路的其中一回作为测量回路的仿真 |
3.2 地网分流的仿真分析 |
3.3 考虑分流的接地电阻测量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新型测量方法的接地电阻测量装置研发 |
4.1 硬件系统研制 |
4.1.1 可根据信号大小自动选择档位的变送器电路 |
4.1.2 数据采集板卡与开关量板卡的调试 |
4.1.3 其他硬件模块 |
4.2 软件系统开发 |
4.2.1 标值计算 |
4.2.2 测量主程序 |
4.2.3 基于新型测量方法的MATLAB计算程序 |
4.3 测量装置的精度校准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测量实例 |
5.1 高压试验基地独立地网接地电阻测量实例 |
5.2 实际变电站地网接地电阻测量实例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DeltaV自动控制系统在多晶硅工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意义与工程项目背景 |
1.2 集散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小结 |
2 多晶硅的生产过程及控制要求 |
2.1 多晶硅生产工艺流程 |
2.2 主要单体设备 |
2.3 多晶硅生产控制系统的总体需求 |
2.4 小结 |
3 DELTAV DCS系统设计 |
3.1 DELTAV DCS系统概述 |
3.2 DELTAV DCS系统硬件构成 |
3.2.1 DeltaV DCS系统网络结构 |
3.2.2 DeltaV卡件功能 |
3.2.3 FF总线标准 |
3.2.4 FF总线仪表的组态 |
3.3 仪表的选型 |
3.4 PI系统 |
3.5 DELTAV系统冗余功能 |
3.6 小结 |
4 多晶硅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多晶硅控制系统的主要内容 |
4.2 DELTAV人机界面HMI组态 |
4.3 基本控制回路的研究与组态实现 |
4.3.1 PID技术的基本原理 |
4.3.2 复杂控制系统的应用 |
4.4 顺序控制SFC |
4.4.1 硅粉的风送系统流程 |
4.4.2 顺控PLM模块的组态 |
4.4.3 顺控EQM模块的组态 |
4.5 小结 |
5 DCS的系统调试 |
5.1 进行FAT的前提条件 |
5.1.1 硬件FAT的前提条件 |
5.1.2 软件FAT的前提条件 |
5.2 系统FAT步骤 |
5.2.1 系统硬件FAT |
5.2.2 控制系统工厂测试FAT |
5.2.3 控制系统现场测试SAT |
5.3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基于FF总线技术工厂管控网的应用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应用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和应用分析的目的 |
1.1.2 应用分析的意义 |
1.2 盐酸电解制氯的工艺发展趋势及控制要求 |
1.2.1 盐酸电解制氯装置工艺发展趋势 |
1.2.2 盐酸电解的控制特点 |
1.3 本文概要和内容 |
第二章 基金会现场总线技术 |
2.1 现场总线介绍 |
2.1.1 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 |
2.1.2 现场总线的技术优点 |
2.1.3 主流现场总线技术介绍 |
2.2 基金会现场总线 |
2.2.1 基金会现场总线体系结构 |
2.2.2 基金会现场总线技术的优越性 |
2.3 基金会现场总线仪表 |
2.3.1 发展背景 |
2.3.2 基金会现场总线仪表发展现状和优点 |
2.3.4 智能化的现场仪表设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解盐酸制氯装置工艺及自动控制方案 |
3.1 生产工艺及工段主要控制 |
3.2 装置自动化系统要实现的设计目标及系统选型 |
3.2.1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目标 |
3.2.2 控制系统选型及控制单元 |
3.3 装置自动化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
3.3.1 HCL电解装置的控制要求及控制网架构 |
3.3.2 工厂局域网络构造 |
3.3.3 工厂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
3.4 系统的安全策略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FF总线管控网软硬件设计 |
4.1 盐酸电解装置总线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1 基于基金会现场总线标准的管控网结构设计 |
4.1.2 总线控制系统的拓扑结构 |
4.1.3 网段的设计及安装规范 |
4.2 盐酸电解装置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2.1 监控画面的组态 |
4.2.2 过程控制的组态 |
4.2.3 辅助系统的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过程控制计算在总线设备中的应用 |
5.1 电解盐酸制氯主要控制算法的运用 |
5.1.1 PID控制器的概念 |
5.1.2 增量型PID控制器在总线设备中的应用 |
5.1.3 控制系统中PID参数整定 |
5.2 控制回路优化计算在智能仪表中的实施 |
5.2.1 氯气分配系统控制策略的改进 |
5.2.2 盐酸浓度配比控制器的改进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后续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浅谈无线通讯技术在地铁BAS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BAS 系统现有系统架构和组成 |
1.1 地铁 BAS 系统的概念 |
2. 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 |
2.1 现阶段无线传输技术 |
2.1.1 主要的几种无线通讯方式 |
2.1.2 几种无线通讯技术的对比 如下图 2.1.6 所示 |
1.能量采集和转换 |
2.高质量的无线通讯 |
3.超低功耗的芯片组 |
2.2 无线传输技术在地铁 BAS 系统的应用意义 |
3.无线传输技术与 BAS 系统的结合 |
3.1 无线集控器 |
3.2 无线无源变送器 |
3.3 无线控制模块 |
3.4 典型的无线 BAS 系统架构 |
4.结束语 |
结论 |
(10)基于PROFIBUS的铀水冶DCS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科学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3.1 我国铀水冶厂现状分析 |
1.3.2 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在铀水冶领域应用的可行性 |
1.3.3 基于 Profibus 的铀水冶 DCS 监控系统的设计思路 |
第2章 现场总线技术 |
2.1 现场总线技术的定义 |
2.2 现场总线技术的特点 |
2.2.1 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 |
2.2.2 现场总线的优点 |
2.3 现场总线技术的国际标准 |
2.4 PROFIBUS 现场总线 |
2.4.1 PROFIBUS 现场总线的发展 |
2.4.2 PROFIBUS 现场总线的组成 |
2.4.3 PROFIBUS 现场总线的应用 |
2.4.4 PROFIBUS 的协议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铀水冶控制系统 |
3.1 铀水冶工艺介绍 |
3.1.1 浸出 |
3.1.2 吸附 |
3.1.3 淋洗 |
3.1.4 沉淀 |
3.1.5 转型 |
3.2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 |
3.2.1 工业自动化网络 |
3.2.2 工业自动化网络的发展过程 |
3.2.3 现场总线在工业自动化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 |
3.3 铀水冶控制系统 |
3.3.1 过程控制 |
3.3.2 控制系统组成 |
3.3.3 PROFIBUS 技术在铀水冶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PROFIBUS的铀水冶控制系统 |
4.1 控制要求 |
4.2 设计方案 |
4.3 系统组成 |
4.4 系统功能 |
4.5 系统的硬件配置 |
4.5.1 控制站硬件 |
4.5.2 操作站硬件 |
4.5.3 系统调试与维护 |
4.6 系统软件配置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铀水冶过程检测仪表的选型 |
5.1 过程检测 |
5.2 水冶工艺对仪表的要求 |
5.3 仪表选型 |
5.3.1 压力检测仪表选型原则 |
5.3.2 压力检测仪表选型 |
5.3.3 物位检测仪表选型原则 |
5.3.4 物位检测仪表选型 |
5.3.5 流量检测仪表选型原则 |
5.3.6 流量检测仪表的选型 |
5.3.7 控制阀选型原则 |
5.3.8 控制阀选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A |
附录 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一种新型的现场总线变送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污水转变生物基醇过程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D]. 赵蓬扬. 东南大学, 2020(01)
- [2]储热式感应加热采暖装置监控系统的设计[D]. 张绍阁.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3]DCS控制系统在碱回收中的应用[D]. 张荣成.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基于新型光纤传感器的涡轮流量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D]. 杜玉环.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5]基于ZigBee通信的提升机钢丝绳动态张力检测研究[D]. 高敏.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6]地网接地电阻测量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张博成. 武汉大学, 2017(06)
- [7]DeltaV自动控制系统在多晶硅工厂中的应用[D]. 高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1)
- [8]基于FF总线技术工厂管控网的应用与分析[D]. 席建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9]浅谈无线通讯技术在地铁BAS系统中的应用[A]. 胡雅健. 《IT时代周刊》论文专版(第317期), 2015
- [10]基于PROFIBUS的铀水冶DCS的研究与设计[D]. 高巧玲. 河北科技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