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为西部腾飞添翼

铁路为西部腾飞添翼

一、铁路为西部腾飞添翼(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晴[1](2019)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新闻框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发展缓慢,两级分化发展严重。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博弈愈演愈烈,世界各国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国际形势发生变革与调整,世界各国协同发展的意愿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世界各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与加强。新时期为回应世界性发展难题与时代发展要求,作为两千多年来中西方之间进行经济、文化、宗教、民族交流与合作的历史符号丝绸之路,被赋予新的特质与内涵,作为一种解决式的政策方案被重新发展与定义。2013年9月、10月,中国政府提出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合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领导人在继承古代海陆丝绸之路历史遗迹之上所勾勒的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进行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是一项兼顾国内外长期发展的包容性战略平台。“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与贯彻落实并非坦途,有西方大国以歪曲的意识形态对其百般诋毁的掣肘;也有文化迥异的沿线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差异所产生的负面传播效果,这些都成为战略实施的障碍。习近平曾多次在重大外交场合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要想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利用共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这些集体印象建立社会共识、夯实民意基础才是题中之意。国家战略的实现,坚实的社会民意基础和国际认同是关键。新闻作为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在发挥框架效应对受众产生影响方面作用重大。新闻框架通过报道什么与不报道什么来影响新闻信息生产,进而对受众认知产生影响。因此,媒体如何运用好新闻框架对“一带一路”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使得沿线受众接受和认同“一带一路”,做好人心上的保障,这是本研究探索的最终目的。据此,为提升我国党报外宣媒体“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效率,更好的把握新闻报道传播规律,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落实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本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新闻传播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采取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话语分析法三者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新闻框架为理论基础,选取《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2018年“一带一路”对外报道样本644份,以坦卡特的“框架清单”分析取向为研究路径对这644份报道进行量化的框架分析,归纳出《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框架的优势与不足,以及不足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带一路”报道的国际传播策略,并对对外报道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本文分为绪论、6个章节以及结论,共8个部分:第1章,绪论。在研究背景与价值,以及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指明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明确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探寻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第2章,“一带一路”与新闻框架概述。通过梳理“一带一路”的概念、政策演进过程、“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意义,明确“一带一路”的基本思路。而新闻框架则是先从框架理论的溯源开始,再对新闻框架进行梳理与分析,最后阐述新闻框架分析的路径,并明确本研究所采取的分析路径。第3章,《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新闻框架。首先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概况进行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指出新闻框架在“一带一路”对外报道中的重要性。第4章,研究设计与样本分析。这一部分是对研究流程做详细的介绍,包括样本的选择、样本选择的原因、样本提取方法的解释、以及具体研究类目的建构和研究原因。根据研究设计,从报道数量、版面位置、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新闻标题、词汇分析等七个类目对2013年-2018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进行框架分析。第5章,《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优势。根据第4章中的样本分析数据归纳出优势主要包括,通过报道数量和版面位置的议程优先设置彰显主题重要性、多以通讯体裁讲述“区域建设成果展示与经贸合作”故事、新闻标题短小精悍直接揭示新闻主题、话语修辞积极正面,紧扣主题。第6章,《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根据数据总结出不足之处在于:信源多样化不足导致民众话语弱化、深度报道偏少导致信息深度不足、主题多元化不足导致舆论厚度不足、文化类报道偏少导致文化传播弱化。并从国际环境层面、国家层面和新闻机构层面去分析不足的原因。第7章,优化《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路径和发展趋势。这部分主要是针对报道存在的问题探索对应的解决策略,主要包括:注重消息来源和报道主题的平衡性和多样性,加强深度报道的运用,以民众的接近性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传播,加强传播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并把握“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发展趋势:注重新旧媒体的优势互补,共同合作、运用VR和可视化等新传播手段、构建“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体系。结论,将前面几个部分贯穿、归纳,研究得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结论。

张小乖[2](2018)在《百亿到225万亿的水资源公共投资 ——中国智能水网战略论》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管理,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生机活力保护的重点。水,也是文明之根。水危机治理,是增强我国环境承载力、扩大经济与人口规模容量的重中之重,也是西部治理现代的牛鼻子。追求务实、科学、本土适应性、可操作性,是中国智能水网解决方案的公共管理研究原则。水危机治理中的南水北调西线研究数个主流方案中,对经济、生态、工程、政府管理进行综合性跨界探索较少,统一把建设资金来源、具体线路、工程管理与配套社会治理等进行论述的,也不多见,难以迎合政府治理的现实需求,智能水网有意开辟这样一种研究思路。本文试图以政府管理视角看水资源管理,研究钱从何处来、效益如何、工程走向、行政风险及预防策略等具体问题,有助于推动公共工程向实践迈进。并藉此探索我国公共政策、公共工程特有的决策逻辑,证明相比西方政府管理的“票决”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管理思维,更科学合理、更高效。国家智能水网是一个集交通、国防、耕地、经济等于一体的高端公共工程,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科技的进步,经济实力及工程实力的增强,跨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各主流水系的智能水网建设,具有历史必然性。西北地区,水是异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关乎群众生命健康、民生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跨地区公共资源使用、财政及公共投资、粮食安全及耕地保护、国防外交等重要议题。同时,超大型水资源工程的智能化管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多中心协同治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的必然选择。水危机应对,还需以我国特有的行政及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为政策环境和现实载体,摸清我国国家战略及地方发展战略与我国水资源布局的特殊关系。本文曾试图仅进行战略统筹研究,但战略因子剖析和学科学理深度的要求,终惹累牍之嫌。但研究结论较乐观,智能水网建设,能新增两大新经济带、五条交通干线,激活四百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地区的工农业活力,理论国内生产总值贡献量约225万亿元,初始政府投资仅需数百亿,值得深入。本文也一直力图弥合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间在水危机治理上的分歧,是风险治理、危机治理、多元协同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治理等公共管理新动向的应用探索。

司贵云[3](2012)在《铁路与兰州城市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甘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兰州,是甘宁青地区的交通咽喉,历来都是甘宁青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经济交流中心。但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沿海沿江出现了一批开埠通商城市与港口。这些港口城市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以及外来因素的影响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基地和中心。而兰州相对于沿海沿江港口城市来说,交通运输条件差,地理位置闭塞,因而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开发。兰州发展日趋缓慢,并最终导致与其它沿海沿江港口城市的差距日益拉大。20世纪50年代,陇海铁路天兰段、兰新铁路、包兰铁路、兰青铁路相继建成通车,改变了甘肃的交通运输条件。作为四条铁路交汇点的兰州迅速崛起,并最终成为西北最大的铁路运输枢纽。由于铁路的通车,兰州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在短短的几年内,兰州迅速成长为西北重要的工商业城市。本文重点考察20世纪50年代铁路对兰州巨大的推动作用:铁路成为运输主导并使兰州成为西北最大的铁路枢纽;带动兰州城市人口的激增和服务业以及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兰州现代工业的腾飞;加速了兰州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市政建设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大量的地方志材料进行梳理,系统地阐述了铁路通车前后兰州的交通运输以及城市巨大的变化。并通过通车前后比较,使大家清楚地看到: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铁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兰州城市发展轨迹的论述,则为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一个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

穆学仁[4](2005)在《铁马添翼竞腾飞——兰州铁路局武威南机务段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成效显着》文中研究说明

安尼瓦尔·阿木提[5](2004)在《基于区域理论创新的新疆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提出的重大宏观战略。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自然资源丰富、边境线最长的多民族边疆省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时期,新疆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尽快赶上中东部省区经济发展,成为新疆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任务。研究探讨新疆经济发展问题,对新疆充分把握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规划制定发展战略,从而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加快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解决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找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成为其中的关键和首要问题。 本研究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最新理论成就的指导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中,对新疆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探索。研究中采用比较研究、数理统计、系统分析及历史发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新疆经济的统计资料、研究报告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建立了理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结构分析,对新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优劣势进行了系统地阐述。通过对过去四十多年新疆经济发展采取的一系列发展战略的回顾与评价,本文提出了新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新的发展战略构架,即在充分利用新疆现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体系: ——以地缘优势利用为基础的东西联动协同发展论。在空间结构上提出了以亚欧大陆桥为轴线的新疆与东部地区联动协同和中亚地区的联动协同;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轴线的区内联动协同;地方经济和兵团经济的融合。并提出了四种联动协同发展模式:产业调整型联动协同、资源开发型联动协同、科技合作型联动协同和投资融资型联动协同。 ——以优势资源利用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论。以优势资源为核心发展新疆产业集群化是繁荣地方经济的可行选择。以新疆五大支柱产业为依托,重点培育五大支柱产业群,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扶持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以优势技术开发为主的区域创新体系论。在构建西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疆区域创新的战略思维: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后发优势战略,制度创新战略,差别发展战略。创新体系的建设应当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推进管理、教育、文化的全面创新。

宋丽芝[6](2002)在《面对入世冲击加强东西部地区优势互补》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挑战,文章在对东西部地区优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东西部区域优势互补的思路。

二、铁路为西部腾飞添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为西部腾飞添翼(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新闻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价值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价值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1.4.1 论文研究思路
        1.4.2 论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内容分析法
        1.5.3 话语分析法
    1.6 论文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1.6.1 论文研究的重点
        1.6.2 论文研究的难点
第2章 “一带一路”与新闻框架概述
    2.1 “一带一路”概述
        2.1.1 “一带一路”的概念
        2.1.2 “一带一路”的政策演进
        2.1.3 “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意义
    2.2 新闻框架概述
        2.2.1 框架的定义
        2.2.2 新闻框架的定义
        2.2.3 新闻框架分析的路径
第3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新闻框架
    3.1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概述
        3.1.1 对外报道定位
        3.1.2 栏目设置
    3.2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新闻框架
        3.2.1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新闻框架特点
        3.2.2 新闻框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中的作用
第4章 研究设计与样本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新闻媒体的选择
        4.1.2 时间段的选择
        4.1.3 样本的采集
    4.2 类目建构说明
    4.3 类目明细
    4.4 样本分析
        4.4.1 对外报道数量(年报道量、季度报道量)
        4.4.2 版面位置
        4.4.3 对外报道体裁
        4.4.4 对外报道主题
        4.4.5 消息来源
        4.4.6 新闻标题
        4.4.7 词汇分析
第5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优势
    5.1 以报道数量和版面位置提升议题的显着性程度
    5.2 以通讯体裁讲述“区域建设与合作”故事
    5.3 以单题、实题直接揭示新闻事实
    5.4 以积极正面的话语修辞实现意义框架的生产
第6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不足及原因
    6.1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不足
        6.1.1 信源多元化不足导致民众话语弱化
        6.1.2 深度报道偏少导致信息深度不够
        6.1.3 主题多元化不足导致舆论厚度不足
        6.1.4 文化类报道偏少导致文化传播弱化
    6.2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存在不足的原因
        6.2.1 国际环境层面:国家利益单维化影响话语多样性
        6.2.2 国家层面:政治主导影响主题多元化
        6.2.3 新闻组织层面:新闻常规影响民众视角显性化
第7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优化路径及趋势
    7.1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优化路径
        7.1.1 注重平衡报道,打造信息的多样性
        7.1.2 加强深度报道的运用,提升对外报道水平
        7.1.3 注重民众视角,打造传播内容的接近性
        7.1.4 传播丝绸之路的文化历史,唤醒文化记忆
    7.2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发展趋势
        7.2.1 形成新旧媒体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
        7.2.2 运用VR、可视化等新传播手段
        7.2.3 构建“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体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人民日报》(海外版)新闻报道样本明细

(2)百亿到225万亿的水资源公共投资 ——中国智能水网战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四)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论文逻辑架构
    (五) 论文创新与不足
二、中国水资源的地理、历史、经济战略研究
    (一) 中国水资源地理现状分析
    (二) 中国水危机的历史演义
    (三) 当代水危机与经济战略、缺水估算
三、中国智能水网综合治理方案
    (一) 总体概述——社会主义公共经济学与公共物品外部性
    (二) 智能水网的具体政策与工程治理研究
        1. 昆藏高铁与饮水安全网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
        (1) 国家安全饮水网工程——论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失灵
        (2) 昆藏高铁——从市场的本质看华盛顿共识
        2. 黄青航道与红藏线——东西部均衡发展与绝对稀缺资源配置
        (1) 黄青航道工程——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战略资源短缺观
        (2) 红藏大动脉——财政转移支付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3. 新黄河回黄工程——再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与政府
        (1) 阿尔金山水闸——论政府的政治稳定职能
        (2) 古丝路大运河——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3) 蒙北1200治沙干渠——内蒙与雁北地区的水权与环境治理
        (4) 北疆渠——新疆北部水资源管理和以水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学
        (5) 南疆渠——水资源与新疆南部盆地的战略定位
        (6) 甘陕川青补充型工程——丘陵地区的生态治理
        4. 阿兰线工程——社会主义的生态经济学与中国式国防经济学
        (1) 阿尔金山市建立及复垦工程——西北战备物资支点与科研基地
        (2) 阿兰公路、铁路——生态经济的宏观思辨
        5. 高原植被保护水廊——论特殊地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 安多水电站工程——淡水资源与藏北生态安全保障
        (2) 南水工程(日申铁路)——内外流区的高海拔生态补给
        (3) 西坝工程——阿里地区的发展战略
        6. 藏北高原淡水资源网络建设与生态修复——论政府的社会职能
        (1) 可可西里湖淡化扩容工程
        (2) 通天河引水修复工程
        7. 沪喀高铁与嘉汉水道——政府宏观经济调节职能的再思考
    (三) 本章小结
四、公共融资与成本收益分析
    (一) 基于决策科学理性的超长期公共工程宏观财经分析
    (二) 概算与融资策略分析
        1. 工程概算——公共工程的成本控制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衍生金融市场的公共融资功能
        3. PPP模式融资
        3. 央地财政资金和政府债券
    (三) 本量利分析
    (四) 本章小结
五、智能水网工程的综合治理研究
    (一) 智能水网与南水北调西线
    (二) 智能水网的生态涵养工程
    (三) 国家智能水网管理信息系统
    (四) 智能水网的行政区划与合作治理思考
        1. 中央生态与安全直辖区——论西部治理中的政府政治职能
        (1) 国防重镇——阿尔金山市
        (2) 科技中心——鲸鱼湖镇
        (3) 行政中心——格尔木
        (4) 金融中心——苏干湖
        (5) 文化中心——楼兰
        (6) 经济中心——日月山
        2. 亚洲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共同体
    (五) 本章小结
六、智能水网的社会价值分析
    (一) 农业收益
    (二) 金融科技与物贸发展战略
    (三) 第二三产业产值
    (四) 人口供养力
    (五) 国内生产总值驱动力
七、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3)铁路与兰州城市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四、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
    五、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铁路通车前兰州的交通状况
    第一节 兰州地理位置及历史上交通的发展
    第二节 公路运输
    第三节 水上运输
第二章 铁路与兰州城市的腾飞
    第一节 兰州铁路的发展
    第二节 铁路成为运输主导并使兰州成为西北最大的铁路枢纽
    第三节 带动兰州城市人口的激增和服务业以及商业的发展
    第四节 促进了兰州现代工业的腾飞
    第五节 加速了兰州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市政建设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区域理论创新的新疆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评述
        1.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评述
        1.2.2 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现状
        1.2.3 新疆经济发展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基本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内容
        1.3.4 主要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2 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新疆发展战略
    2.1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缘起
        2.1.1 西部大开发战略理论的由来与形成
        2.1.2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
        2.1.3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2.1.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展与难点
    2.2 新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2.2.1 西部大开发中新疆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2.2.2 新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优势评估
        2.2.3 新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
    2.3 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的回顾与重构
        2.3.1 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的历程回顾
        2.3.2 新疆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2.3.3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新疆经济发展战略重构
        2.3.4 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以地缘优势利用为基础的东西联动协同发展论
    3.1 东西部地区联动协同发展
        3.1.1 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结构
        3.1.2 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分析
        3.1.3 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互补性
        3.1.4 新疆地缘优势与东西部地区联动协同发展模式
    3.2 东西部地区联动协同发展中新疆面临的战略选择
        3.2.1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2.2 科教兴新战略
        3.2.3 投资融资战略
        3.2.4 可持续发展战略
    3.3 新疆与中亚国家联动协同发展
        3.3.1 新疆在我国和中亚国家经济合作中的地缘优势
        3.3.2 新疆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基础与现状
        3.3.3 新疆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前景
        3.3.4 新疆与中亚国家联动协同发展的策略
    3.4 新疆经济的融合发展
        3.4.1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牵动南北融合发展
        3.4.2 新疆兵团与地方之间经济融合发展
    3.5 本章小结
4 以优势资源利用为核心的新疆区域产业集群论
    4.1 产业集群
        4.1.1 产业集群理论回顾
        4.1.2 产业集群的作用
        4.1.3 产业集群与制度
        4.1.4 产业集群与资源结构
    4.2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4.2.1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4.2.2 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
        4.2.3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3 以优势资源利用为核心的新疆产业集群化
        4.3.1 以优势资源利用为核心的新疆产业集群总体框架
        4.3.2 新疆五大支柱产业集群
        4.3.3 新疆天山北坡空间产业集群
        4.3.4 新疆产业集群化中的问题
        4.3.5 新疆未来产业集群展望
    4.4 本章小结
5 以优势技术开发为主的新疆区域创新体系论
    5.1 优势技术与区域创新
        5.1.1 优势技术的含义
        5.1.2 区域创新能力
        5.1.3 区域创新体系
    5.2 基于优势技术开发的新疆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5.2.1 新疆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分析
        5.2.2 新疆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5.2.3 新疆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功能
        5.2.4 新疆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内容
    5.3 以优势技术开发为主的新疆区域创新体系策略
        5.3.1 新疆科学技术的水平现状
        5.3.2 新疆区域创新的突破口:优势技术的选择
        5.3.3 优势技术开发的决策保障
        5.3.4 新疆区域创新的战略性思维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致谢

四、铁路为西部腾飞添翼(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新闻框架研究[D]. 王思晴.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2]百亿到225万亿的水资源公共投资 ——中国智能水网战略论[D]. 张小乖.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4)
  • [3]铁路与兰州城市发展研究[D]. 司贵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4)
  • [4]铁马添翼竞腾飞——兰州铁路局武威南机务段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成效显着[J]. 穆学仁. 中国职工教育, 2005(08)
  • [5]基于区域理论创新的新疆发展战略研究[D]. 安尼瓦尔·阿木提. 大连理工大学, 2004(03)
  • [6]面对入世冲击加强东西部地区优势互补[J]. 宋丽芝.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2(04)

标签:;  ;  ;  ;  ;  

铁路为西部腾飞添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