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肿瘤免疫与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人体肿瘤免疫与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一、人类肿瘤免疫与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鲁愿[1](2021)在《卡介苗与焦亡溶瘤策略的构建及其在宠物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肿瘤是威胁宠物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病因之一,而宠物自发肿瘤与人类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相对保守,所以参照人类肿瘤的研究方法,开发宠物肿瘤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以PD-1/PD-L1阻断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已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取得了喜人的进展,但也存在患者响应率低的应用局限。这可能与肿瘤所处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有关。所以靶向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简称TME),可能是突破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应用局限的一种有效手段。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简称BCG)和细胞焦亡,均已被证明可在肿瘤部位激起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是很好的重塑TME免疫状态的工具。目前BCG仅在临床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中得到应用,而在其他肿瘤类型,例如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简称TNBC)中的应用和研究相对较少。此外,诱发焦亡的gasdermin蛋白家族N端结构域(the N-terminal gasdermin domain,GSDMNT)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常规的基因递送载体包装策略无法避免包装时GSDMNT的表达,因此很难获得携带GSDMNT的重组载体,所以目前缺乏将GSDMNT安全有效递送至肿瘤细胞的方法。本研究以BCG及焦亡为手段,构建了利用BCG或焦亡激活TME内抗肿瘤免疫的溶瘤策略,研究了BCG或焦亡对动物肿瘤模型的溶瘤机制,探索了PD-L1阻断剂与BCG或焦亡联合使用对TNBC小鼠模型的疗效,并进一步在宠物肿瘤临床治疗应用中进行了初步探索。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利用卡介苗靶向肿瘤微环境增强抗肿瘤免疫1)在TNBC小鼠模型中证实,单倍剂量BCG治疗能够上调肿瘤中趋化因子相关基因和抗肿瘤效应基因的表达,下调免疫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量,重塑TME免疫抑制状态;三倍剂量BCG治疗可以显着抑制肿瘤生长,但也存在小鼠体重下降的不良反应。2)利用Bulk RNA-seq和q RT-PCR证实,单倍剂量BCG治疗可以上调TNBC小鼠模型肿瘤中免疫筛查位点PD-1和PD-L1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单倍剂量BCG联合PD-L1抑制剂的溶瘤方案,并在TNBC小鼠模型中证实该联合治疗方案具有显着溶瘤效果且没有体重下降的不良反应。2构建表达焦亡蛋白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以增强抗肿瘤免疫1)筛选出一个在昆虫Sf9细胞中不表达的哺乳动物启动子m CBA,证实了以m CBA启动子驱动GSDMNT可以避免昆虫Sf9细胞的焦亡;由此开发了利用哺乳动物启动子m CBA和杆状病毒/昆虫Sf9细胞包装表达焦亡蛋白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的策略,并获得了可以介导肿瘤细胞焦亡的溶瘤腺相关病毒载体P1(Oncolytic AAV P1,简称o AAV-P1)。2)证实将GSDMNT基因序列翻转并在两侧加上两对反向lox P序列可避免HEK293T细胞的焦亡,加入Cre重组酶则又可恢复GSDMNT的表达从而介导焦亡,由此开发了利用Cre重组酶和三质粒/HEK 293T细胞包装表达焦亡蛋白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的策略,并获得了可以介导肿瘤细胞焦亡的溶瘤腺相关病毒载体P2(Oncolytic AAV P2,简称o AAV-P2)。3)在肿瘤细胞及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简称GBM)大鼠模型中证实了o AAV-P2相对o AAV-P1有更好、更快的溶瘤效果,并证实此种差异与昆虫Sf9细胞包装的AAV感染性弱及m CBA启动子活性相对弱均有关。4)在GBM大鼠模型中证实,o AAV-P2介导的焦亡可以暂时性打开血脑屏障,破坏GBM的TME,招募淋巴细胞杀伤肿瘤,延长GBM大鼠模型的生存期;在TNBC小鼠模型中证实,o AAV-P2治疗可以上调肿瘤中趋化因子相关基因和抗肿瘤效应基因的表达,下调免疫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改变TME免疫抑制状态。5)通过对TNBC小鼠模型肿瘤Bulk RNA-seq分析,发现o AAV-P2治疗可以增加肿瘤内免疫筛查位点PD-L1和PD-L2的表达,由此开发了o AAV-P2联合PD-L1阻断剂的溶瘤方案,并在TNBC小鼠模型进行了验证,证实了该联合方案具有很好的肿瘤治疗效果,可显着抑制TNBC小鼠模型肿瘤生长。本研究以TME为靶点,开发了BCG联合PD-L1阻断剂的溶瘤方案,该方案可有效治疗TNBC,为宠物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乳腺癌提供了有效治疗方案;同时本研究构建了两种表达焦亡蛋白重组腺相关病毒的包装策略,获得了具有溶瘤效果的o AAV-P1和o AAV-P2;且这两种包装策略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安全性,也可用于其他毒性蛋白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包装,为靶向TME的宠物肿瘤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备选工具。

鹿瑶[2](2021)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观察》文中指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长期以来一直是女性肿瘤患病率的第一位,是威胁女性生命和健康的关键原因之一。在过去的30年中,新的抗癌药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诊断和治疗的发展使乳腺癌的死亡率降低了39%。但是,与乳腺癌的斗争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合理的治疗方法。随着免疫学和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免疫疗法长期以来已成为继传统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外科手术之后的另一种重要的乳腺癌治疗方法。在肿瘤微环境中,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由于多种免疫检查点的存在,导致T细胞无法有效激活,免疫检查点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通路的确定导致免疫疗法的重大改进。目前多数治疗主要针对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AG-3)、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PD-L1)等相关免疫检查点分子为靶点。但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不同类型的乳腺癌的敏感性是否存在差别尚不确定,因此明确不同类型乳腺癌在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对如何更合理的临床选择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阐明这一问题,本课题作为实验性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观察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为了了解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乳腺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分别统计了使用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组与其对照组(常规化疗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对照组客观缓解率20%。PD-1/PD-L1研究组客观缓解率55%,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CTLA-4研究组客观缓解率50%,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AG-3研究组客观缓解率40%,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均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升高,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此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均可提高对乳腺癌的治疗疗效,但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间无明显差别。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比于传统治疗对乳腺癌患者一般状态的影响为了了解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乳腺癌患者时,是否也对患者的一般状态有影响,如体重、心率、血压,我们观察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乳腺癌患者后患者的一般状态,结果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体重、心率及血压与对照组不存在明显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乳腺癌患者一般状态没有明显影响。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传统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为了观察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否能够改善B细胞功能,我们将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治疗后Ig G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其余几种类型抗体包括Ig A、Ig M和Ig E则无明显差别。提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促进乳腺癌患者B细胞分泌产生Ig G抗体的功能,增强体液免疫应答能力,从而参与免疫应答或提高自身抗感染能力,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4.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非三阴性乳腺癌(非TNBC)患者肿瘤大小的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不同类型乳腺癌患者时的治疗效果,我们观察了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TNBC与非TNBC患者肿瘤大小的变化,结果显示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患者相比与非TNBC患者的肿瘤大小明显变小(以肿瘤的较大直径与较大的垂直直径的乘积减少50%以上为判断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CTLA-4和LAG-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和非TNBC患者都无明显差异,肿瘤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与非TNBC复发的影响为了解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不同类型乳腺癌后,是否具有显着的抑制癌症复发的作用,我们随访了治疗后出院患者的乳腺癌复发情况,结果显示PD-1/PD-L1和CTLA-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于TNBC患者可提高病理学缓解率(PCR率),但对于Luminal A型、Luminal B型乳腺癌基本无获益,而LAG-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与非TNBC患者的PCR率无明显提高。6.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乳腺癌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了明确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乳腺癌患者时,是否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观察了患者治疗后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分级、死亡、停药、剂量调整和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和输液反应情况,结果显示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在各型乳腺癌中与单纯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但其远期影响还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结论: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乳腺癌较传统化疗效果显着。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提高乳腺癌患者血清Ig G水平。3.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和非TNBC患者治疗效果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安全有效,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临床治疗新策略,值得研究推广。

彭颖[3](2021)在《Thomsen-Friedenreich单克隆抗体(A78-G/A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靶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Thomsen-Friedenreich抗原(TF-Ag)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呈现高表达的基础上,探索Thomsen-Friedenreich抗体(TF-Ab)对PTC的作用靶点,为进一步探索TF-Ab在PTC治疗效应中的机制和研发PTC靶向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1)Thomsen-Friedenreich单克隆抗体(mAb A78-G/A7)在甲状腺癌细胞株中的潜在作用探索: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筛选出TF-Ag阳性表达率较高的甲状腺癌细胞株,以500μg/μl原浓度的mAb A78-G/A7按照梯度浓度(1/10,1/20,1/40,1/60,1/80)干预BCPAP、8305C细胞后进行黏附实验筛选出mAb A78-G/A7治疗BCPAP、8305C细胞的最低有效使用浓度,以mAb A78-G/A7最低有效使用浓度干预BCPAP、8305C细胞后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及细胞迁移,观察mAb A78-G/A7干预对BCPAP、8305C细胞株是否存在抑癌效应。(2)Thomsen-Friedenreich单克隆抗体(mAb A78-G/A7)在裸鼠PTC异种移植瘤中的治疗作用研究:收集PTC患者新鲜肿瘤组织样本,构建裸鼠PTC异种移植瘤模型。将来源于同一患者的肿瘤组织移植到不同的裸鼠上,对比分析移植瘤的生长特性、血液供应情况、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及TF-Ag表达情况,评价来源于同一患者肿瘤组织构建成的不同移植瘤之间进行对照研究的可靠性;进一步将来源于同一患者肿瘤组织构建形成的不同裸鼠PTC异种移植瘤随机纳入Ctrl组(每周两次瘤体多点原位注射0.9%生理盐水)、0.5μg/μl治疗组(每周两次瘤体多点原位注射0.5μg/μl mAb A78-G/A7)及2.5μg/μl治疗组(每周两次瘤体多点原位注射2.5μg/μl mAb A78-G/A7),各组组内又进一步划分为治疗1周组及治疗2周组,每次注射前均对瘤体进行拍照、测量及记录,观察mAb A78-G/A7干预对裸鼠PTC异种移植瘤的治疗效应。(3)抗TF-Ag单克隆抗体(mAb A78-G/A7)治疗对PTC差异表达基因影响的研究:通过RT2 Profiler PCR Arrays检测手段筛选出PTC肿瘤组织较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N=2),采集更多组织样本QRT-PCR验证及筛选得出PTC肿瘤组织较癌旁组织稳定差异表达的基因(N=6),生物信息学技术挖掘TCGA数据库分析PTC肿瘤组织较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取QRT-PCR验证筛选出的稳定差异表达基因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出的稳定差异表达基因之间的交集,视为PTC的差异表达基因;基于Illumina测序平台分析mAb A78-G/A7干预对PTC细胞真核转录组的影响,将测序结果与PTC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较,筛选出mAb A78-G/A7治疗PTC可能的基因靶点;进一步通过QRT-PCR、Western-Blotting和免疫组化技术验证mAb A78-G/A7治疗PTC可能的基因靶点。(4)临床样本探讨分析PTC患者TF-Ag及天然TF-Ab表达特征,探索TF-Ab中和TF-Ag、发挥潜在抑癌作用的证据: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分析临床PTC患者肿瘤组织样本中TF-Ag表达情况,并对TF-Ag表达情况和患者病例样本特征(多灶、淋巴结转移、病理长径、TSH及Tg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ELISA检测对应血清样本中天然TF-Ab表达特征,并将TF-Ag与TF-Ab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TF-Ab可中和TF-Ag的证据;将天然TF-Ab表达特征与部分预后相关临床指标及PTC差异表达基因作相关性分析,挖掘天然TF-Ab表达特征在PTC早期无创筛查及判断预后方面存在的潜在价值并为TF-Ab在PTC中的抑癌作用提供证据。[结果](1)Thomsen-Friedenreich单克隆抗体(mAb A78-G/A7)在甲状腺癌细胞株中的潜在作用探索:BCPAP作为TF-Ag表达阳性率相对较高(79.460+2.033)的PTC细胞株被选做实验细胞株,8305C作为TF-Ag表达阳性率相对较高(30.880±0.699)的ATC细胞株被作为辅助对照细胞株以观察TF-Ab在不同病理亚型TC细胞株上的治疗效应。经mAb A78-G/A7处理后,TC细胞株黏附指数较Control组显着下降,且细胞株黏附指数随抗体浓度增加而降低,以1/10(BCPAP:0.411± 0.008;8305C:0.635± 0.065)及1/20(BCPAP:0.407±0.022;8305C:0.735±0.007)抗体浓度的抑制效果最为显着,我们选用了1/20的抗体浓度;免疫荧光验证1/20的mAb A78-G/A7浓度中和TF-Ag的效率显示,经1/20 mAb A78-G/A7处理后,BCPAP及8305C的TF-Ag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下降(BCPAP:8.444± 0.175 vs.13.860± 0.292,8305C:3.156± 0.319 vs.11.290 ±,P<0.05),提示1/20的mAb A78-G/A7浓度可有效中和TF-Ag的表达;CCK8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经mAb A78-G/A7处理后,8305C的细胞增殖指数较Control组显着下降(0.569±0.018 vs.0.7987±0.029,P<0.05),而 mAb A78-G/A7 处理的BCPAP细胞增殖指数则较Control组无显着改变(0.357±0.009 vs.0.382± 0.019);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经mAb A78-G/A7处理后,BCPAP及8305C的G1静止期细胞均较Control组显着增加(BCPAP:48.300±1.193 vs.42.056±1.156,8305C:22.377±1.159 vs.10.473±0.866,P<0.05);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经 mAb A78-G/A7处理后,8305C的细胞凋亡率较Control组显着增加(62.910± 2.311 vs.42.270±2.284,P<0.05),而 mAb A78-G/A7 处理的 BCPAP 细胞凋亡率则较 Control组无显着改变(27.090±0.584 vs.24.650±0.879);Transwell 检测结果显示,经 mAb A78-G/A7 处理后,BCPAP 及 8305C 的侵袭细胞数(90.000±1.528,23.670±3.712)及迁移细胞数(73.670 ± 4.667,16.670±2.404)均较 Control 组(侵袭:147.700±4.910,85.670±3.528;迁移:176.300±5.812,47.330±1.764)显着下降(P<0.05)。(2)Thomsen-Friedenreich单克隆抗体(mAb A78-G/A7)在裸鼠PTC异种移植瘤中的治疗作用研究:对比分析来源于同一患者的肿瘤组织所构建成得不同移植瘤的生长特性、血液供应情况、HE染色及TF-Ag表达情况并无显着差异,可进一步进行对照研究;进一步进行mAb A78-G/A7干预的结果表明mAb A78-G/A7治疗组移植瘤瘤体均较Ctrl组瘤体消退迅速,治疗2周组较治疗1周组消退更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2.5μg/μl治疗组较0.5μg/μl治疗组消退呈现更显着趋势,但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检测发现2.5μg/μl治疗组和0.5μg/μl治疗组肿瘤组织TF-Ag表达均较Ctrl组显着下降(P<0.05),治疗2周组较治疗1周组而言下降更明显(0.5μg/μl 治疗组:0.013±0.004 vs.0.055±0.005,2.5 μg/μl治疗组:0.001±0.000 vs.0.040±0.004,P<0.05),而治疗组内比较发现2.5μg/μl治疗组与0.5μg/μl治疗组之间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3)抗TF-Ag单克隆抗体(mAb A78-G/A7)治疗对PTC差异表达基因影响的研究:采用RT2 Profiler PCR Arrays手段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挖掘TCGA数据库筛选出9个可能性较大的PTC差异基因;基于测序结果显示,与未做特殊处理的PTC细胞相比,mAb A78-G/A7处理后的PTC细胞呈现了较多差异表达的mRNA,但与上述9个可能性较大的PTC差异基因比对发现mAb A78-G/A7干预后仅有DDIT3、DDB2、E2F4三个基因呈现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改变;QRT-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化检测进一步检测体内外实验样本证实mAb A78-G/A7干预确实可以有效影响PTC差异表达基因DDIT3、DDB2、E2F4的表达。(4)临床样本探讨分析PTC患者TF-Ag及天然TF-Ab表达特征,探索TF-Ab中和TF-Ag、发挥潜在抑癌作用的证据:采集PTC患者临床肿瘤组织免疫荧光检测分析发现PTC肿瘤组织中均表达TF-Ag且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TF-Ag表达量较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更高;采集患者对应临床血清样本ELISA检测分析发现,相较于健康人群而言,PTC患者天然TF-Ab表达特征较健康人群存在显着差异且IgG亚型血清浓度与对应肿瘤组织中的TF-Ag表达量呈显着负相关,为TF-Ab可中和TF-Ag提供了一定证据;此外,天然TF-Ab表达特征与患者部分临床病例特征存在显着相关性,在PTC的早期无创筛查及判断预后方面存在一定的潜在价值;更重要的是,PTC患者血清天然TF-Ab IgG亚型血清浓度与PTC差异表达基因DDIT3、DDB2、E2F4呈显着正相关,进一步证实了 TF-Ab治疗在PTC中可能存在的分子作用机制。[结论]mAb A78-G/A7对PTC细胞株及裸鼠移植瘤存在显着抑癌效应;mAb A78-G/A7干预可对PTC差异表达基因DDIT3、DDB2、E2F4产生显着影响;PTC患者的天然TF-Ab IgG血清浓度与TF-Ag呈显着负相关,为TF-Ab的中和TF-Ag作用提供了证据;天然TF-Ab亚型抗体表达特征分析在初发PTC患者的早期无创筛查及判断预后方面存在一定的潜在价值;天然TF-Ab IgG亚型血清浓度与PTC差异基因DDIT3、DDB2、E2F4存在显着正相关,进一步证实了TF-Ab治疗在PTC中可能存在的分子作用机制。

上官晓燕[4](2021)在《声敏-免疫纳米脂质体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文中提出癌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癌症的临床传统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这些疗法虽然取得了显着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不仅治疗效果有限,易对身体产生负担,而且肿瘤一旦发生转移,更加难以治愈。基于上述传统治疗方式中存在的缺点,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治疗方式,来满足在原位杀伤癌细胞的同时,抑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声动力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具有高组织穿透能力、非离子化特性、高控制性和低成本的特点,尤其是对治疗深层肿瘤具有更为显着性的优势。SDT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从而诱导未成熟的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发育为成熟的树突细胞,并进一步将肿瘤抗原提呈给细胞毒性T细胞,最终启动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遗憾的是,仅依赖由ICD效应产生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不足以完全有效的杀伤肿瘤细胞并抑制肿瘤细胞向远端转移。另一方面,声动力治疗产生ROS的过程依赖于氧气。但是实体瘤处于一种乏氧状态,而且随着肿瘤进展以及恶性程度提高,乏氧状态加剧,会降低ROS的转化效率。基于以上两点,我们构建了一种以声敏剂,ROS增强药物和免疫激动剂共负载的纳米脂质体。它可以克服由肿瘤乏氧环境导致的声动力治疗效率低的问题,同时通过联合SDT和免疫疗法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达到防止肿瘤的转移的目的。本论文分为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和表征、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以及小鼠原位乳腺癌肺转移模型治疗效果研究三部分,主要评估了声动力联合免疫疗法对原位肿瘤细胞杀伤效应以及抑制转移灶的产生情况。本研究利用生物安全性高的脂质体纳米作为载体将二氢卟吩e6三甲酯(Chlorin e6 Trimethyl ester,Ce6Me3)、肉桂醛(Cinnamaldehyde,CA)衍生物、单磷酰脂质A(Monophosphoryl Lipid A,MPLA)富集于原位乳腺癌病灶,利用超声激活进入肿瘤区域的Ce6Me3产生ROS实现杀伤肿瘤的目的,同时肉桂醛衍生物作用于肿瘤细胞线粒体上,可以打破氧化还原平衡,进一步提高ROS的水平。另一方面,嵌于脂质体磷脂双分子层的MPLA作为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的激动剂,可增强树突细胞成熟和细胞因子分泌,诱导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达到抑制肿瘤转移的目的。本研究旨在增强SDT杀伤原位肿瘤的效果,同时联合免疫疗法防止肿瘤的转移,解决传统肿瘤治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马宪彬[5](2021)在《刺激响应型纳米免疫诊疗系统的构建及抗肿瘤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免疫检查点阻断(ICB)免疫治疗方法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颠覆了临床研究模式,在克服化疗耐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潜力。然而,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ir AEs)和昂贵的费用阻碍了ICB治疗的发展。最近的证据表明,某些治疗引起的细胞死亡可以诱导肿瘤细胞产生特异性肿瘤免疫。这种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的特点是从死亡的肿瘤细胞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通过某种分子机制促进抗原提呈和T细胞浸润。确切地说,当死亡细胞产生的DAMPs到达抗原提呈细胞(APCs)时,抗原提呈细胞趋于成熟,激活效应T细胞对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应答。被激活的效应T细胞被迅速转运到肿瘤中并浸润到肿瘤部位,识别和杀死癌细胞。本论文以刺激响应型聚合物前药的构建为出发点,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改善免疫抑制微环境为目的,设计并构建了两种刺激响应型聚合物前药用于免疫治疗,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谷胱甘肽(GSH)敏感的二硫键交联剂连接含羟基的阿霉素(DOX)与含羟基的药物分子,构建基于DOX的纳米凝胶。所制备的纳米凝胶进入肿瘤细胞后,在高浓度GSH激发后可释放出活性药物,用于肿瘤细胞的联合化疗免疫治疗。我们选取了基于DOX的甘露糖纳米凝胶(DM NGs)用于后续研究。具体而言,DOX可通过化疗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表现为释放高迁移蛋白(HMGB1),使钙网蛋白(CRT)暴露于细胞膜表面,引起抗肿瘤免疫反应。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在相同的DOX浓度下,DM NGs优于其他剂型。此外,我们还详细评价了DM NGs对肿瘤微环境(TME)的调节作用,包括树突状细胞(DC)的成熟和TIM3+PD-1+T耗竭性细胞的缓解。这种GSH响应性纳米凝胶能够系统地调节肿瘤微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甘露糖的免疫效应,在实体瘤化疗和免疫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为了实现药物的选择性释放并增强治疗效果,我们通过GSH/ROS(活性氧)双响应的硫醚键构建了一种负载光敏剂二氢卟吩e6(Ce6)的喜树碱(CPT)聚合物前药(CCNP)。以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甲酯(OEGMA)作为亲水部分,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与GSH/ROS双响应药物单体(CPTM)合成了聚喜树碱前药(CDCPT),光敏剂通过与聚喜树碱前药的π-π堆积作用实现了药物的负载,具备高载药量和可控的药物释放。得到的CCNP由于硫醚键的高稳定性避免了药物的非特异性分布,此外,CCNP优异的纳米胶束尺寸,延长了其血液循环时间。进一步,激光照射产生的活性氧引发纳米载体的降解,促进药物的释放。负载在纳米颗粒中的光敏剂Ce6可用于近红外荧光成像,同时Ce6在近红外激光的照射下产生的活性氧不仅具有细胞毒性,同时亦可引起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死亡,释放HMGB1,热休克蛋白90(HSP90)以及ATP,同时CRT裸露于细胞表面,诱导DC成熟。进一步地,硫醚键消耗GSH的能力增强了ROS所导致的氧化应激,缓解光动力治疗过程中的肿瘤乏氧,有助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极化。该工作构建的成像引导的多功能纳米诊疗平台,有效增强了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同时通过缓解肿瘤乏氧将逆肿瘤的M2型TAM转变为抗肿瘤的M1型TAM,实现癌症的有效诊断和治疗,发挥了其抗肿瘤免疫效果。

王永康[6](2021)在《基于多组学整合的肝细胞癌免疫亚型及其功能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免疫疗法已经在包括肝细胞癌在内的各种癌症中进行了广泛研究。但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和免疫微环境的多样性,并非所有的肝癌患者都能从免疫疗法中获得的可观治疗效果。因此,本论文旨在探索肝细胞癌在免疫微环境分层中的详细免疫状态,以提升对肝癌免疫疗法的认识。方法:从TCGA和GEO数据库中获得6个肝癌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合计949个样本),并从免疫学数据库中筛选1172个免疫相关基因。基于免疫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KMeans和t SNE算法执行无监督聚类,对肝癌样本进行聚类簇划分。结合ESTIMATE免疫评分算法,对分类簇进行二次评估。而后根据肝癌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进行细胞类型注释并获取免疫细胞的分布及其相应基因标志物。以此为基础,结合CIBERSORT和MCPcounter免疫评分算法,对肝癌免疫簇之间的免疫浸润水平,免疫相关功能富集进行分析。基于肿瘤外显子数据,深入探讨分类簇间的肿瘤突变负荷以及基因突变特征。最后使用LASSO-Cox回归算法,构建并评估免疫风险模型。结果:成功识别出三个有效的免疫分类簇,并根据ESTIMATE评分将其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研究表明三个免疫分类簇在免疫浸润细胞和免疫检查点上存在显着的水平差异及多样化的分布模式。在单细胞数据分析中获得的免疫细胞及其基因标志物上,免疫分类簇也表现出与转录组分析一致的免疫功能状态。此外,体细胞突变分析表现出分类簇之间的肿瘤突变负荷差异,以及其异常的突变基因特征。同时,研究发现在TP53突变/正常分组的三种免疫簇样本中,存在免疫浸润细胞的异常差异状态。尤其在Cluster B样本中,所有的免疫浸润细胞在TP53分组下均未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效果。此外,基于免疫分类簇的免疫风险模型表现出高/低风险组的显着生存效果和生物学差异,进而有效地表现该模型在肝癌患者总体生存预测的价值。结论:依据免疫基因所定义的肝癌免疫微环境分层,在多组学分析下获得详细的免疫状态细节,为肝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买为丽旦·衣明江[7](2021)在《纳秒脉冲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免疫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细胞肝癌(HCC)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新型纳秒脉冲消融(ns PEF)在激活抗肿瘤免疫方面的特色优势逐渐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但其作用机制不明确。目前PD-1抗体治疗是公认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由此,本研究探讨ns PEF消融在肝细胞肝癌免疫激活效应中的作用机制,并与PD-1抗体治疗作对比,为ns PEF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培养及传代用荧光素酶标记的Hepa1-6肝癌细胞株;通过C57BL/6J小鼠肝脏注射Hepa1-6肝癌细胞株建立肝癌移植瘤模型;将24只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分为三组:ns PEF组、PD-1抗体治疗组和对照组,对ns PEF组小鼠进行一次ns PEF消融处理,消融仪物理参数为:脉冲宽度300ns、电压20kv/cm、频率4Hz、脉冲1000次;对PD-1抗体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PD-1抗体,间隔3天,共3次给药;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血分离血清、制备肿瘤组织单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中CD3+T、CD4+T、CD8+T、CD19+B、NK细胞比例;采用CBA技术检测外周血Th1(IL-2、IFN-γ、TNF-α)和Th2(IL-4、IL-5、IL-6、IL-10)类细胞因子浓度;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肿瘤局部免疫细胞比例和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的差异。(2)通过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出与免疫相关的重要差异蛋白。(3)通过基于多重免疫组化的PE Vectra全光谱采集技术,同时标记肿瘤局部T、B、NK细胞和差异蛋白,通过Inform定量分析软件计算各指标表达密度及差异蛋白与T、B、NK细胞特异性指标的共定位关系;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免疫细胞和差异蛋白表达密度在各组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1)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CD3+T、CD4+T、B、NK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CD8+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IL-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IL-4、IL-5、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DIA质谱分析筛选出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差异表达蛋白分别共有181和763个,其中与免疫病理改变相关者分别为21和35个;结合文献报道和本研究研究方向,ns PEF组差异蛋白LXN、GRN、TGF-β1、ELNE选为进一步研究对象,其中TGF-β1、ELNE是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共同差异蛋白。(3)LXN、GRN、TGF-β1、ELNE与T、B、NK细胞特异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共定位,其中LXN在B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GRN在NK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TGF-β1在T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ELNE在T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结论:ns PEF消融可引起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大量浸润,及外周血多种细胞因子的改变,表明ns PEF消融治疗具有调节抗肿瘤免疫、增强体液免疫以及免疫杀伤功能的作用;ns PEF消融可以引起肿瘤局部多种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其中与免疫微环境介导的肿瘤侵袭、转移相关蛋白主要有LXN、GRN、TGF-β1、ELNE,这些差异蛋白作为调节ns PEF消融免疫效应的重要因子,可能通过调控T、B、NK细胞激活抗肿瘤免疫;TGF-β1、ELNE是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共同的差异表达蛋白,提示二者可能是肝癌免疫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

胡峰[8](202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TIGIT在CD8+T细胞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抗原的持续刺激下,CD8+T细胞会进入机能缺陷或衰竭状态,从而不能有效地阻止癌症的进展。肿瘤细胞表面上调的抑制性配体PD-L1与CD8+T细胞上PD-1的相互作用是介导T细胞衰竭的机制之一;阻断PD-1/PD-L1通路的药物在癌症患者中效果显着。然而,在大部分癌症类型中,只有小部分患者(20~30%)对anti-PD-1/PD-L1免疫治疗产生应答,非应答者一般经历体内T细胞功能短暂激活后疾病继续进展,这可能是因为阻断PD-1通路难以逆转表观遗传修饰上稳定的衰竭型T细胞的命运,提示还有其它机制与PD-1通路协同地调节T细胞衰竭。由于免疫检查点分子可以协同地介导免疫抑制和促进T细胞衰竭,所以需要找出与PD-1通路协同调节T细胞衰竭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并尝试通过联合用药(同时阻断不同的通路)来进一步增强效应细胞杀伤癌细胞的活性以改善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TIGIT(具有Ig和ITIM结构域的T细胞免疫受体),是对T细胞功能起负调控作用的免疫检查点分子之一,它过表达于多种癌症中,因此我们认为它可能是一个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研究了TIGIT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循环血和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的表达,及其对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调控。并进一步探究了anti-TIGIT+anti-PD-1联合用药对于肿瘤治疗的改善作用,以期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借鉴性的理论依据。我们发现,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8+T细胞上的TIGIT以及TIGIT和PD-1的共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在NSCLC患者的肿瘤中,TIGIT和PD-1均高表达于CD8+T细胞表面。这些结果表明,在NSCLC患者的肿瘤微环境中,TIGIT和PD-1信号通路可能共同通过调节CD8+T细胞来调控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进一步研究证实,TIGIT缺陷(基因敲除或anti-TIGIT抗体治疗)可抑制小鼠肺肿瘤的进展。然后,我们利用LLC小鼠模型来研究TIGIT分子产生免疫抑制的机制:TIGIT随着CD8+T细胞向肿瘤浸润或扩增而上调,在第12天达到最高点后下降,并与PD-1共表达;通过对比野生型小鼠和TIGIT基因敲除小鼠的表型,我们发现TIGIT缺陷可显着提高肿瘤浸润的CD8+T细胞的数量和效应功能,并抑制T细胞衰竭的进程。在LLC小鼠肿瘤模型中,anti-TIGIT和anti-PD-1联合治疗相比于单药治疗可更显着地抑制肿瘤生长。我们对比分析发现,anti-TIGIT+anti-PD-1治疗的小鼠中肿瘤抗原特异性CD8+TIL浸润水平增加且具有更强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同时显着下调肿瘤微环境中Treg细胞的功能表型。第一部分TIGIT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目的:探究TIGIT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情况,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NSCLC患者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表面免疫检查点分子TIGIT的表达,并进一步明确PD-1在TIGIT+CD8+T细胞上的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染色确定TIGIT在NSCLC患者中表达的细胞类型。结果: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8+T细胞上的TIGIT以及TIGIT和PD-1的共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患者肿瘤组织中,TIGIT高表达于CD8+T细胞表面,并且PD-1高表达于TIGIT+CD8+T细胞。结论:在NSCLC患者体内TIGIT和PD-1在CD8+T细胞上共同高表达,预示着TIGIT和PD-1信号通路可能共同调节CD8+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第二部分TIGIT抑制肺肿瘤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目的:旨在探究TIGIT对肺肿瘤进展的影响,以及TIGIT通过调控CD8+T细胞功能进而影响肿瘤免疫的机制。方法:在TIGIT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上分别建立LLC皮下移植肺肿瘤模型,确定TIGIT在小鼠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采用流式分析术和免疫荧光染色确定TIGIT分子在肿瘤微环境中表达的细胞类型。同时在LLC小鼠模型中确定PD-1+TIGITCD8+T细胞的作用,以及TIGIT对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TIGIT缺失或阻断TIGIT对小鼠肺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的流式分析表明PD-1+TIGIT-CD8+T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主要的活化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群。阻断TIGIT信号通路可以增强CD8+T细胞的活性。结论:TIGIT可能促进活化的CD8+T细胞向衰竭型T细胞转变,从而抑制肿瘤内CD8+T细胞的增殖和效应功能,使它们不能有效地清除机体内的肿瘤细胞,造成肿瘤进展。第三部分anti-TIGIT与anti-PD-1联合治疗的抑癌效果目的:探讨anti-TIGIT与anti-PD-1联合治疗对肺肿瘤的治疗效果,为肿瘤的抗体药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在小鼠上建立LLC皮下移植肿瘤模型,然后分别用对照抗体,anti-PD-1,anti-TIGIT和anti-PD-1+anti-TIGIT治疗小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LLC肿瘤模型中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CD8+T和调节性T细胞比例,并进一步探讨不同治疗组CD8+T细胞的功能差异和调节性T细胞的表型改变。结果:anti-TIGIT或anti-PD-1的单一用药可以显着抑制小鼠肺肿瘤生长,而anti-TIGIT和anti-PD-1联合治疗的作用较单一治疗更加明显。并且,anti-TIGIT与anti-PD-1联合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浸润,并且增加CD8+T细胞IFN-γ的分泌。另外,anti-TIGIT与anti-PD-1联合治疗可以降低调节性T细胞表面TIGIT的表达。结论:在LLC小鼠肿瘤模型中,anti-TIGIT和anti-PD-1联合治疗相比于单药治疗可更显着地抑制肿瘤生长。anti-TIGIT和anti-PD-1联合治疗可进一步提高CD8+T细胞的肿瘤浸润和效应功能,并且潜在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因此,在临床应用中,anti-TIGIT和anti-PD-1联合用药有望进一步改善目前anti-PD-1免疫治疗的疗效。

卢珍[9](2020)在《肿瘤AMPK活化促进NK细胞抗肿瘤免疫协同增强PD-L1阻断疗法的研究》文中提出癌症是世界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死亡因素。虽然目前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1/PD-L1)通路阻断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然而,只有一部分肿瘤患者对该疗法有响应。因此,对抗肿瘤免疫的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患者对肿瘤免疫疗法的应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 cells)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监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肿瘤中NK细胞的浸润与患者良好的预后成正相关,并能增强机体对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应答。目前,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疗法已经在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代谢可能是影响抗肿瘤免疫反应和免疫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细胞能量代谢的感受器,在肿瘤微环境等代谢压力的诱导下可被激活,通过触发代谢重编程调控细胞的生存。AMPK已经被证明在肿瘤发展中发挥环境依赖性作用,既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也能够促进肿瘤的发展。然而,肿瘤AMPK在机体抗肿瘤免疫监视以及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对肿瘤AMPK活化对NK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监视和PD-L1阻断疗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我们首先构建了anti-PD-L1应答的肿瘤模型和anti-PD-L1不应答的肿瘤模型,通过分析肿瘤组织的蛋白表达,我们发现,AMPK的活化水平在anti-PD-L1应答的肿瘤中显着升高、而在anti-PD-L1不应答的肿瘤中没有差异。使用药物抑制AMPK活化显着削弱PD-L1阻断疗法的治疗效果。这说明,肿瘤AMPK活化对于PD-L1阻断治疗疗效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验证了NK细胞在PD-L1阻断治疗中的作用。为了研究AMPK活化和NK细胞这两种对PD-L1阻断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使用AMPK的激活剂—二甲双胍,也是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来诱导AMPK活化。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诱导的AMPK活化以NK细胞依赖的方式显着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在体外,二甲双胍诱导的AMPK活化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对NK细胞介导的杀伤作用的敏感性。另外,我们通过构建肝激酶B1(liver kinase B1,LKB1)过表达的细胞系来诱导AMPK活化,进一步确认了AMPK活化对NK细胞抗肿瘤免疫的促进作用。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AMPK活化显着促进了模式识别受体通路相关基因的富集,并伴随着有益趋化因子基因表达的上调,这与黑色素瘤患者更高的生存率相关。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AMPK活化可能通过诱导错误折叠蛋白的过度积累,从而使肿瘤细胞更容易被NK细胞杀伤。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发现,不管是二甲双胍还是LKB1过表达诱导的AMPK活化与PD-L1阻断抗体联用时,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细胞能量感受器AMPK的活化对PD-L1阻断治疗疗效的发挥具有关键作用。AMPK活化通过促进NK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并能协同增强PD-L1阻断疗法的治疗效果。这些结果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增强肿瘤AMPK的活化具有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潜力。

李巴仑,华进联[10](2020)在《犬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犬肿瘤疾病已成为临床常见病。手术疗法、放射疗法及化学疗法作为传统治疗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病犬的生存及预后,但仍不能彻底改变病犬的生存质量。因此,新的肿瘤治疗方式的引入迫在眉睫。肿瘤免疫疗法的诞生为犬类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契机。该文综述了犬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包括免疫检查点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CTLA-4)。同时,该文评述了过继细胞疗法(adoptive cell therapy,ACT)在犬肿瘤治疗中的前景,为未来犬肿瘤治疗的研究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人类肿瘤免疫与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类肿瘤免疫与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卡介苗与焦亡溶瘤策略的构建及其在宠物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宠物肿瘤
    1.2 肿瘤免疫疗法
    1.3 免疫筛查阻断疗法
        1.3.1 免疫筛查位点阻断疗法的机遇与挑战
    1.4 肿瘤免疫疗法新靶点——肿瘤微环境
        1.4.1 肿瘤微环境概述
        1.4.2 “加热”肿瘤微环境的方法
    1.5 卡介苗
        1.5.1 卡介苗概述
        1.5.2 卡介苗的非特异性效应及应用
        1.5.3 卡介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1.6 焦亡
        1.6.1 焦亡概述
        1.6.2 焦亡的分子机制
        1.6.3 焦亡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7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
        1.7.1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概述
        1.7.2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包装及纯化
        1.7.3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7.4 携带细胞毒性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包装策略
    1.8 三阴性乳腺癌
    1.9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第二章 目的及意义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细胞系、病毒和实验动物
        3.1.2 载体与质粒
        3.1.3 流式抗体及药物
        3.1.4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3.1.5 细胞培养及转染产品
        3.1.6 主要的培养基、抗生素、缓冲液及其配制
        3.1.7 实验设备
        3.1.8 相关软件
    3.2 实验方法
        3.2.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2.2 质粒构建
        3.2.3 细胞及BCG培养
        3.2.4 4T1-luc及 C6-luc细胞系的构建
        3.2.5 三阴性乳腺癌小鼠模型构建
        3.2.6 BCG治疗对三阴性乳腺癌小鼠模型TME的影响
        3.2.7 BCG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小鼠模型
        3.2.8 BCG治疗对三阴性乳腺癌小鼠模型肿瘤转录组的影响
        3.2.9 单倍剂量卡介苗和抗PD-L1 联合治疗TNBC小鼠模型
        3.2.10 三质粒包装系统包装r AAV
        3.2.11 杆状病毒包装系统包装r AAV
        3.2.12 r AAV纯化及滴度测定
        3.2.13 哺乳动物启动子的筛选
        3.2.14 利用杆状病毒包装系统包装表达GSDMD~(NT)的oAAV-P1
        3.2.15 利用三质粒包装系统包装表达GSDMD~(NT)的oAAV-P2
        3.2.16 oAAV-P1和oAAV-P2 细胞实验
        3.2.17 oAAV-P1和oAAV-P2 治疗GBM大鼠模型
        3.2.18 oAAV-P2 治疗TNBC小鼠模型
        3.2.19 oAAV-P2 联合抗PD-L1 治疗TNBC小鼠模型
        3.2.20 oAAV-P2 治疗TNBC裸鼠模型
        3.2.21 rAAV瘤内注射安全性实验
        3.2.22 表达GSDM~(NT)蛋白oAAV系统通用性验证
        3.2.23 利用诱导型启动子包装表达GSDMD~(NT)蛋白的rAAV
        3.2.24 oAAV-P2 在临床宠物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第四章 利用卡介苗靶向肿瘤微环境增强抗肿瘤免疫
    4.1 卡介苗治疗增加了TNBC小鼠模型TME中浸润淋巴细胞数量
    4.2 卡介苗治疗抑制TNBC小鼠模型肿瘤生长
    4.3 卡介苗治疗上调了TNBC小鼠模型肿瘤内PD-L1 的表达
    4.4 单倍剂量卡介苗联合PD-L1 阻滞剂可有效抑制TNBC小鼠模型肿瘤生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构建表达焦亡蛋白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以增强抗肿瘤免疫
    5.1 利用哺乳动物启动子包装rAAV-GSDM~(NT)
        5.1.1 哺乳动物启动子m CBA的鉴定
        5.1.2 哺乳动物启动子m CBA的分析
        5.1.3 oAAV-P1 的包装
    5.2 利用四环素诱导型启动子包装rAAV-GSDM~(NT)
    5.3 利用Cre/lox重组酶系统包装r AAV-GSDM~(NT) (oAAV-P2)
    5.4 oAAV-P1和oAAV-P2 可以使肿瘤细胞焦亡
    5.5 oAAV-P1和oAAV-P2 诱导细胞焦亡的效率不同
    5.6 oAAV-P1 治疗原位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大鼠模型
    5.7 oAAV-P2 治疗原位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大鼠模型
        5.7.1 oAAV-P2在GBM大鼠模型中有很好的疗效
        5.7.2 oAAV-P2在GBM大鼠模型中可以暂时性打开血脑屏障
        5.7.3 oAAV-P2 治疗双侧接种瘤的GBM大鼠模型
    5.8 oAAV-P2 治疗原位三阴性乳腺癌小鼠模型
    5.9 oAAV-P2 治疗TNBC小鼠模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单细胞转录组分析
    5.10 oAAV-P2 治疗TNBC裸鼠模型
    5.11 oAAV-P2 治疗TNBC小鼠模型肿瘤转录组分析
    5.12 oAAV-P2 治疗TNBC小鼠模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流式分析
    5.13 oAAV-P2 联合PD-L1 阻断治疗TNBC小鼠模型
    5.14 rAAV瘤内注射的安全性评价
    5.15 表达GSDM~(NT)蛋白oAAV系统通用性验证
    5.16 oAAV-P2 在临床宠物肿瘤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第六章 讨论
    6.1 利用卡介苗靶向肿瘤微环境增强抗肿瘤免疫
    6.2 构建表达焦亡蛋白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以增强抗肿瘤免疫
    6.3 宠物肿瘤治疗前瞻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乳腺癌的危害及现状
    1.2 乳腺癌的病因学探讨
        1.2.1 导致乳腺癌的主要因素
        1.2.2 发病机制
    1.3 乳腺癌的分类、病理和分级
        1.3.1 组织学分类
        1.3.2 分级
    1.4 乳腺癌的临床症状和相应检查
        1.4.1 临床症状
        1.4.2 辅助检查
    1.5 乳腺癌的诊断
    1.6 乳腺癌的综合治疗
        1.6.1 手术治疗
        1.6.2 化学药物治疗
        1.6.3 内分泌治疗
        1.6.4 放射治疗
        1.6.5 生物靶向治疗
    1.7 免疫疗法,乳腺癌治疗新思路
        1.7.1 乳腺癌与人体免疫系统
        1.7.2 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措施
    1.8 免疫检查点阻滞剂在乳腺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结果
        1.8.1 免疫检查点和肿瘤免疫逃逸
        1.8.2 靶向治疗CTLA-4 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1.8.3 用于PD-1/PD-L1靶向治疗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1.9 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1.9.1 乳腺癌的分子结构分析
        1.9.2 TNBC主动免疫疗法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观察指标
        2.1.5 评价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对照组行常规化疗方案
        2.2.2 研究组行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治疗方案
        2.2.3 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检测
        2.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观察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3.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比于传统治疗对乳腺癌患者一般状态的影响
    3.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传统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3.4 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与非TNBC患者肿瘤大小的抑制作用
    3.5 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与非TNBC复发的影响
    3.6 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乳腺癌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Thomsen-Friedenreich单克隆抗体(A78-G/A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靶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TF-Ag在肿瘤中的研究背景
    2. 中和TF-Ag的TF-Ab免疫治疗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3. PTC致病相关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
    4. 天然TF-Ab表达特征作为肿瘤患者无创筛查诊断指标的研究现状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试剂与仪器耗材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mAb A78-G/A7在甲状腺癌细胞株上的潜在作用探讨
    2. mAb A78-G/A7对裸鼠PTC异种移植瘤的治疗作用研究
    3. TF-Ag单克隆抗体(mAb A78-G/A7)治疗对PTC差异表达基因E2F4、DDB2、DDIT3的影响研究
    4. TF-Ab中和TF-Ag及对PTC抑癌作用的证据探索
讨论
    1. 中和TF-Ag的mAb A78-G/A7对PTC细胞株存在潜在抑癌作用
    2. mAb A78-G/A7对裸鼠PTC异种移植瘤存在潜在治疗效应
    3. mAb A78-G/A7干预对可能性较大的PTC差异表达基因的影响研究
    4. TF-Ab在PTC无创诊断方面的潜在价值及其中和TF-Ag与发挥抑癌作用的证据探索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治疗性抗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声敏-免疫纳米脂质体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声动力疗法研究进展
    1.2 肿瘤免疫疗法研究进展
    1.3 纳米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4 声动力-免疫联合疗法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2 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和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端羟基缩醛改性肉桂醛衍生物的合成
        2.3.2 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2.3.3 纳米脂质体的表征
        2.3.4 包封率及载药量测定
        2.3.5 稳定性考察
        2.3.6 体外活性氧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纳米脂质体的表征
        2.4.2 包封率及载药量测定
        2.4.3 稳定性考察
        2.4.4 体外活性氧测定
    2.5 本章小结
3 超声联合纳米脂质体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对纳米脂质体的摄取效果
        3.3.2 肿瘤微球对纳米脂质体的摄取效果
        3.3.3 纳米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毒性评估
        3.3.4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评估
        3.3.5 Annexin V/PI检测细胞凋亡
        3.3.6 纳米脂质体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的激活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对纳米脂质体的摄取效果
        3.4.2 肿瘤微球对纳米脂质体的摄取效果
        3.4.3 纳米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毒性评估
        3.4.4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评估
        3.4.5 Annexin V/PI检测细胞凋亡
        3.4.6 纳米脂质体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的激活
    3.5 本章小结
4 纳米脂质体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纳米脂质体的体内分布
        4.3.2 原位乳腺肿瘤中活性氧的测定
        4.3.3 实验分组及治疗方案
        4.3.4 抑制原位肿瘤生长效果评估
        4.3.5 肺转移情况评估
        4.3.6 免疫指标染色分析
        4.3.7 生物安全性评估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纳米脂质体的体内分布
        4.4.2 原位乳腺肿瘤中活性氧的测定
        4.4.3 原位肿瘤治疗效果评估
        4.4.4 肺转移情况评估
        4.4.5 免疫细胞激活情况评估
        4.4.6 生物安全性评估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结构表征谱图(核磁共振氢谱、质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刺激响应型纳米免疫诊疗系统的构建及抗肿瘤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
        1.2.1 酸响应型纳米载体
        1.2.2 还原响应型纳米载体
        1.2.3 ROS型纳米载体
        1.2.4 酶响应型纳米载体
        1.2.5 近红外光响应型纳米载体
        1.2.6 磁响应型纳米载体
        1.2.7 多重响应型纳米载体
    1.3 纳米免疫诊疗
        1.3.1 免疫原性死亡
        1.3.2 肿瘤疫苗
        1.3.3 抗原和佐剂
        1.3.4 抗体递送
        1.3.5 基因递送
        1.3.6 细胞因子递送
    1.4 选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阿霉素的生物响应型甘露糖纳米凝胶用于癌症免疫治疗
    2.1 引言
    2.2 试剂和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交联剂DBHD的合成
        2.3.2 聚合物凝胶DM NGs的合成
        2.3.3 胶束稳定性
        2.3.4 体外药物释放
        2.3.5 细胞培养
        2.3.6 体外细胞毒性
        2.3.7 活细胞染色
        2.3.8 划痕实验
        2.3.9 细胞摄取实验
        2.3.10 体外GSH消耗
        2.3.11 体外ATP检测
        2.3.12 体外穿透性
        2.3.13 体外免疫原性死亡
        2.3.14 药代及体内分布
        2.3.15 溶血实验
        2.3.16 动物实验和肿瘤模型
        2.3.17 生物安全性
        2.3.18 体内抗肿瘤效率和生物安全性
        2.3.19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分析
        2.3.20 流式分析
        2.3.21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DM NGs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2.4.2 DM NGs的体外细胞摄取和细胞毒性
        2.4.3 DM NGs引起的体外免疫原性死亡
        2.4.4 DM NGs药代及体内分布
        2.4.5 DM NGs体内治疗效率
        2.4.6 DM NGs体内免疫应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环糊精的刺激响应型的喜树碱前药协同光敏剂用于癌症免疫治疗
    3.1 引言
    3.2 试剂和仪器
        3.2.1 试剂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双响应喜树碱前药的合成
        3.3.2 聚合物前药的合成
        3.3.3 单分子胶束的制备
        3.3.4 体外活性氧的产生
        3.3.5 体外药物释放
        3.3.6 细胞培养
        3.3.7 细胞摄取
        3.3.8 细胞ROS的产生和GSH的消耗
        3.3.9 DNA双链断裂的检测
        3.3.10 内体/溶酶体膜通透性
        3.3.11 肿瘤球的制备
        3.3.12 细胞毒性研究
        3.3.13 伤口愈合测定
        3.3.14 体外ICD测试
        3.3.15 药代动力学与生物分布
        3.3.16 肿瘤模型的建立
        3.3.17 抗肿瘤实验
        3.3.18 生物安全分析
        3.3.19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CCNP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3.4.2 细胞摄取和ROS产生
        3.4.3 细胞毒性
        3.4.4 ICD检测
        3.4.5 体外穿透性及生物分布
        3.4.6 体内联合光动力化学疗法的抗肿瘤功效
        3.4.7 氧化应激导致的巨噬细胞极化
        3.4.8 与标准化疗相比
        3.4.9 体内生物安全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6)基于多组学整合的肝细胞癌免疫亚型及其功能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做工作概述
2.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搜集与预处理
        2.1.1 肝癌转录组与外显子数据
        2.1.2 肝癌单细胞数据
    2.2 肿瘤免疫亚型的定义与评估
        2.2.1 亚型的定义
        2.2.2 亚型的免疫分数评估
    2.3 免疫浸润细胞水平与免疫检查点表达分析
        2.3.1 免疫浸润分析
        2.3.2 免疫检查点分析
    2.4 单细胞转录组分析
        2.4.1 单细胞数据过滤
        2.4.2 单细胞亚群的类型注释
    2.5 体细胞突变分析
    2.6 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
    2.7 免疫风险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2.7.1 风险模型的构建
        2.7.2 模型的预后价值评估
    2.8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免疫分类簇的定义
    3.2 分类簇的免疫剖析
    3.3 单细胞转录组分析
    3.4 免疫分类簇的体细胞突变分析
    3.5 分类簇中免疫浸润细胞与生物学功能
    3.6 免疫风险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3.7 免疫风险模型的预后价值分析
4.讨论
    4.1 肿瘤免疫亚型的生物学意义
    4.2 免疫亚型的功能差异
    4.3 免疫风险模型的临床价值
5.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细胞癌的免疫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纳秒脉冲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免疫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纳秒脉冲消融小鼠肝癌免疫学效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纳秒脉冲消融小鼠肝癌免疫相关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差异蛋白LXN、GRN、TGF-β1、ELNE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秒脉冲消融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非小细胞肺癌中TIGIT在CD8+T细胞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TIGIT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D8+T 细胞上的表达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TIGIT抑制肺肿瘤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anti-TIGIT与 anti-PD-1 联合治疗的抑癌效果
    一、材料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TIGIT在肿瘤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策略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9)肿瘤AMPK活化促进NK细胞抗肿瘤免疫协同增强PD-L1阻断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肿瘤发生、发展与免疫系统
        1.1.1 肿瘤免疫监视学说
        1.1.2 肿瘤免疫编辑学说
    1.2 肿瘤免疫疗法
        1.2.1 肿瘤免疫疗法的种类与发展
        1.2.2 PD-1/PD-L1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
    1.3 NK细胞与肿瘤免疫
        1.3.1 NK细胞简介
        1.3.2 NK细胞的抗肿瘤机制
        1.3.3 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疗法
        1.3.4 NK细胞在PD通路阻断疗法中的作用
    1.4 AMPK与肿瘤发生
        1.4.1 AMPK简介
        1.4.2 AMPK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与细胞系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耗材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系的培养与传代
        2.2.2 LKB1过表达细胞系的构建
        2.2.3 人原代NK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2.2.4 小鼠脾脏NK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2.2.5 小鼠肿瘤模型的构建
        2.2.6 小鼠NK细胞清除实验
        2.2.7 Anti-PD-L1 抗体体内给药实验
        2.2.8 Compound C体内给药实验
        2.2.9 小鼠TILs的分离与检测
        2.2.10 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实验
        2.2.11 NK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实验
        2.2.12 NK细胞活化检测
        2.2.13 细胞凋亡检测
        2.2.14 细胞增殖检测
        2.2.15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2.2.16 转录组测序和基因富集分析
        2.2.1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PD-L1 阻断治疗促进肿瘤AMPK的活化
    3.2 二甲双胍诱导的AMPK活化使肿瘤对NK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监视更敏感
        3.2.1 二甲双胍诱导的AMPK活化抑制肿瘤在免疫正常小鼠体内的发展
        3.2.2 二甲双胍诱导的AMPK活化不显着影响TILs的数量和功能
        3.2.3 二甲双胍诱导的AMPK活化以NK细胞依赖的方式抑制肿瘤生长
    3.3 二甲双胍诱导的AMPK活化促进肿瘤细胞对NK细胞介导的杀伤作用的敏感性
        3.3.1 二甲双胍预处理使肿瘤细胞对NK细胞的杀伤更敏感
        3.3.2 二甲双胍预处理促进NK细胞脱颗粒marker CD107a的表达
        3.3.3 二甲双胍预处理促进肿瘤细胞与NK细胞的结合
        3.3.4 二甲双胍增强肿瘤细胞对NK杀伤的敏感性依赖AMPK
    3.4 LKB1 诱导的AMPK活化促进NK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监视
        3.4.1 LKB1 过表达诱导的AMPK活化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
        3.4.2 LKB1 诱导的AMPK活化对TILs的数量和功能的影响不显着
        3.4.3 LKB1 过表达诱导的AMPK活化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依赖NK细胞
        3.4.4 LKB1 过表达诱导的AMPK活化促进肿瘤细胞对NK细胞杀伤的敏感性
    3.5 LKB1过表达促进肿瘤细胞模式识别受体和有益趋化因子的表达
    3.6 AMPK活化通过诱导错误折叠蛋白的积累增强肿瘤细胞对NK细胞介导的杀伤作用的敏感性
    3.7 肿瘤AMPK的激活协同增强anti-PD-L1 免疫治疗的疗效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10)犬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免疫疗法概述
2 犬肿瘤临床治疗现状
    2.1 犬肿瘤治疗概述
    2.2 犬类肿瘤模型的研究优势
3 经典免疫疗法在犬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3.1 免疫检查点疗法
        3.1.1 PD-1/PD-L1抗体
        3.1.2 CTLA-4抗体
        3.1.3 两种免疫检查点抗体的联合使用
    3.2 过继细胞疗法(ACT)
        3.2.1 DC免疫治疗
        3.2.2 NK细胞免疫疗法
        3.2.3 TIL免疫疗法
        3.2.4 TCR-T疗法
        3.2.5 CAR-T疗法
        3.2.6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移植
4 展望

四、人类肿瘤免疫与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卡介苗与焦亡溶瘤策略的构建及其在宠物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初探[D]. 鲁愿.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观察[D]. 鹿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3]Thomsen-Friedenreich单克隆抗体(A78-G/A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靶点研究[D]. 彭颖.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4]声敏-免疫纳米脂质体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D]. 上官晓燕.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刺激响应型纳米免疫诊疗系统的构建及抗肿瘤性能研究[D]. 马宪彬. 西南大学, 2021
  • [6]基于多组学整合的肝细胞癌免疫亚型及其功能影响分析[D]. 王永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纳秒脉冲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免疫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买为丽旦·衣明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8]非小细胞肺癌中TIGIT在CD8+T细胞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D]. 胡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9]肿瘤AMPK活化促进NK细胞抗肿瘤免疫协同增强PD-L1阻断疗法的研究[D]. 卢珍.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0(01)
  • [10]犬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J]. 李巴仑,华进联.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20(07)

标签:;  ;  ;  ;  ;  

人体肿瘤免疫与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