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9年度北京市零售药店畅销药品前十名排序(论文文献综述)
吴盛杰[1](2020)在《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文中提出本文采用“中观”的视角,以1949年以后南京地区城乡商业的变革为中心,尝试考察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及驱动要素。建政前,商业在南京的经济结构中占比很大,工业占比则较小。新政权建立后,提出了要将“消费的南京转向生产的南京”的总体目标。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新政权逐步对南京城乡商业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重构。首先,新政权通过打击投机、稳定金融物价等措施逐步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南京的消费商业迅速衰落,新政权则乘势展开了对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急剧的变化使得私营商业一度陷入困境,经过政策调整以及广泛的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城乡商业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加工订货的增多,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这一进程被打断,且相比于私营工业,私营商业在运动中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新政权则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展开对南京城乡商业系统的重构,南京市的经济结构自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南京首先根据中央的政策淘汰了私营批发商,其次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从统购统销的几个行业开始,私营零售商也逐渐接受改造。及至1956年开始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南京的社会商业走向全面的公有化,但过快改造打乱了商业系统的运行,给城乡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地区的报刊、档案资料为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在关注国家政策的制定的同时,也详细考察了南京市新政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这个过程,本文展示了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私营商业的改造之外,也注意到了公营商业的发展及其在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与过往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变革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展开对话,并提出政治考量是驱动地方经济变革的主要因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共占领南京之后在南京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其中重点考察了中共接管大城市的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南京的执行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新政权对南京社会商业进行的初步改造,其中重点考察了针对南京市社会商业的具体情况,新政权在私营商业改造、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商关系的变革上所具体施行的办法。第三章主要论述第一次商业调整政策出台的背景、方案及其在南京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第四章主要论述朝鲜战争开始后,南京市新政权面对战时状况对社会商业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处理。第五章主要论述南京的“三反”“五反”运动及其对社会商业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六章主要考察南京地区地方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果与问题。第七章主要论述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后,南京市新政权对私营批发商、私营零售商的改造过程,以及在城乡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及其一系列的影响。第八章主要考察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后,中央政府、南京市新政权与南京私商、小商小贩之间的三方互动及其结果。
吕天石[2](2019)在《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文中指出天津自1860年开埠以来,逐渐成长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进出口港口。至民国时期,天津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洋货进口港。天津港的贸易数据成为反映华北地区经济的重要晴雨表。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下,梳理了1912年至1937年间的天津港进口贸易的各项有关数据,以洋货为抓手深入研究了其在津的进口转运情形、销售流程、售价、商家、消费群体等多种因素,探讨了天津港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的互动关系。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的洋货涵盖了纺织品、食品、五金、工业制品、建筑材料、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燃油类等几大类。本文的研究主体部分按衣、食、住、行这民众日常生活的四方面来分别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进口商品,且多为近代工业制成品作为研究抓手。同时运用大量档案、报刊广告与图表等资料加以阐释民国时期天津港洋货贸易与民众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在“衣”部分,笔者研究了天津港进口的纺织品、成衣、鞋帽与日化用品,探究了这些商品与民众身体变迁的关系。“食”部分则通过研究天津港的进口食品与药品贸易,从而探究这些商品与民众餐饮习俗变迁的关系。“住”的部分通过研究一些与民众居住空间有关的近代特色洋货产品在天津港的进口情形及华北地区的销运情况,探讨了天津港进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行”的部分研究民众出行与沟通。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交通工具、通讯传媒设备与民国时期华北民众的交通方式与沟通方式的变迁。观察进口商品货物类型的变化,则呈现出以纺织品、食品为重点向以工业制成品、交通工具为重点的转变趋势。而进口来源国别的变化趋势更是非常明显,即由英、德、法等老牌欧洲国家向日、美、苏等亚太地区国家,尤其是日本转变。纵观1912年至1937年二十余年间天津港进口贸易,棉布、成衣、日化产品等生活用品改变了民众的衣着与穿戴;面粉、糖类等食品原料或制成制品的进口改变了民众的餐饮习惯与消费意识;五金、机器、电料等则改善了民众的居住空间与生存条件;车辆与通讯工具的进口更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了民众的沟通效率。然而港口贸易的繁盛之下还有许多幻象。首先就是关税主权的丧失使得海外贸易收入并不能用来改善民生,而正常的中外贸易本身就已经是外国压迫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再辉煌的贸易数额都只能是虚假的繁荣。其次在华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洋货所带来的影响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别。大部分普通民众不可能享受到所有进口产品的红利,只能停留在个别进口货品的使用这一层次。第三个幻象来自于洋货与国货的竞争关系。洋货的进口对于民族工业而言有两方面作用:从正面驱动力而言,各类进口产品先进的技术启发了国货的改良,进口机器与外国技师的到来更是直接提升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力;而从反面来看,摧毁民族产业的罪魁正是大量倾销的外国货品。最后,日本因素不容忽视,日本势力在华北地区先倾销后走私的经济侵蚀政策严重破坏了天津港口正常的洋货贸易。至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天津港进口的商品已经全面呈现了由欧美货品向日本货品的趋势。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与华北民众的生活变迁有很大关联性。虽然还存在很多幻象,但这些商品毕竟能够开一时风气之先,为华北地区的民众打开了近代化生活的大门。
张家豪[3](2019)在《“地方性”国立大学的困境 ——国立山东大学研究(1930-1949)》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深入,近代大学作为重要的学术共同体,也是晚清民国生产知识、思想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学界关注。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的提出,也促使大学史研究不断升温。中国近代大学有国立、省立、私立、教会等多种形式,其中国立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体。然而各个国立大学的规模建制及教研水平差距甚大,位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学拥有各种资源优势,但也有一些校史较短、与中央关系疏远的国立大学历经坎坷,教学成就有限。若欲全面了解民国高等教育的多般面相,应对此类带有地方性、边缘性的国立大学抉隐索微,探讨其困境成因,借此透视不同地区政府、社会与大学的互动以及民国高等教育的不平衡性。在这方面,国立山东大学便是一个恰当的样本。作为传统文化大省,近代山东在文教事业方面的成就并不突出。虽然当地政府曾借清末新政之机第一时间成立了新式大学堂,但教学成绩有限。而且在其后近30年时间里,山东陷于内乱、灾荒和政争,省内社会环境混乱,亦无法得到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教育资源稀缺,因而高等教育发展缓慢。除教会大学外,1927年前山东各类高校从未培养出合格的本科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内环境暂时趋于和平稳定。在蔡元培、何思源、傅斯年等官员学者的提议下,行政院批准在山东创设国立大学。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成立。作为中央平衡全国教育布局的计划之一,国立山东大学是近代山东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国立大学,却带有浓厚的“地方性”:该校虽然位于经济大市,但其自身基础不固,与中枢较为疏远,在当时13所国立大学中相对边缘化。山大自中央所得拨款极其有限,多数时间依赖省府“协款”及其他零碎款项勉力维持,师资设备得以不断添置,但由此也造成学校自身发展计划时常受到省府干预;学校周边环境安谧、商业发达,是教学研究的福地,也使学校在发展海洋生物等学科方面具有先天地理优势;山大员生数量稀少而关系融洽,大部分师生很少介入政治或社会运动,学风朴实而不流于浮躁。经多年勠力经营,至1937年前山大已成为具有3院8系,文、理、工科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并顺利培养出200余名合格的本科生,对省内文教事业贡献颇着。不过在此期间,部分学生受国难的刺激而发起数次学潮,虽然规模有限,亦表现出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感,但也使得杨振声、赵太侔两任校长及部分教员离职,造成了师资流失。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态势因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而中断。卢沟桥事变后,沿海战区大学大多在日寇侵逼下陆续迁徙至西南、西北地区办学,民族文化命脉在战时得以赓续,而山大则没有这么幸运。因韩复榘应战不力,日军很快沿津浦线侵入山东,山大本来历史浅短,设备未周,校方对战事应变迟缓、准备仓促,且与教育部联络不畅,师生西迁数千里后,校产已丢弃大半,人员流失严重。由于学校仅成立数年,规模有限,经此一役实已耗尽办学资本,不得不接受教育部停办的指令,并入中央大学,成为唯一一所因战争解散的国立大学。剩余校产也被其他教育机构“借用”。重庆政府时期,山大校友多次向中央政府呼吁恢复母校,但学校在战时复员并不易实施,直至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不久,该建议方得到教育部批准。经过近一年的接洽校舍、添购设备、招徕师资、招收新生等繁杂工作,山大于1946年底成功在青岛复员开学。此时全校为5院14系建制,师生人数较之前倍增。而且学校真正实现“国立”的名义,校款全由教育部提供;但另一方面,战争对山大以及山东本省环境的摧残却一时不易恢复,学校解散时“借用”给各机关的校产也难以索回或损毁,原校区亦被强占。1946年的复校工作无异于“新创”:适龄学生人数大增,学校科系相应增加,但校舍需重新争取;图书仪器多为现购,教员须多方接洽;以周边环境而言,山东自战后便不断爆发国共两党的武装冲突,交通路线时常瘫痪,内战阴影笼罩青岛,导致市内难民云集,物价高过平沪,山大师生教学、生活大受影响,离职退学者亦所在多有。直到1949年6月青岛解放前,山大有不少课程仍无法顺利开出,日常教学工作也不时因罢课罢教和课外活动而中断,复校之初即筹划的两个研究所亦徒具空壳,未培养出研究生。在1927-1937年间的13所国立大学中,多数学校能借助自身政治背景、文化环境、办学基础方面的优势或特殊情形下的机遇取得较为出色的教学成绩,除个别特例外,各校在战争中尚能延续办学,并循序扩大规模。相比之下,山大的发展轨迹却相当曲折,洵属罕见,其根本原因在于该校在地域环境、文化积淀、教育基础和政治背景方面的劣势。山东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资源配置不佳,省内政局混乱,缺乏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民间社团来扶助教育事业,高等教育发展缓慢,造成山大建校基础薄弱;国民党政权自两广起家,政府内鲁籍乃至北方人士较少,缺乏话语权,加之山东地方政府与中央不睦,导致山大不受南京政府重视;国立大学的经济实力一般与其政治地位相关,因此山大在战前难以获得教育部的拨款以及其他基金会等团体的支持,大多数时间依赖省政府“协款”维持办学,学校规模有限,在和平环境中尚有发展之机,而一旦遭遇战争则不堪侵毁;在1946年复员后,山大得以获教育部供款,且成功聘到一些知名学者,不过由于山东政治经济形势恶劣,这种变化成效一时未能彰显,直至青岛解放前学校一直处于恢复整顿的状态。总之,虽然山大在全校师生的筹划运作下,教学成绩尚属中规中矩,且还能在战后重整旗鼓,扩大规模,但由于办学根基不固、缺乏优势资源,导致山大在民国时期教学成就有限。梳理国立山东大学在民国年间的办学历程,了解地方性、边缘化的国立大学的运作经验,有助于还原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曲折性和不平衡性,为今日大学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俞灵灵[4](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研究表明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赵建亮[5](2017)在《价值观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基于北京同仁堂集团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自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里正式将可持续发展列入国家战略以来,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就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2011年中国企业长期激励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不过7-8年。因此,去探究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从相关文献资料来看,以战略管理视角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去研究企业价值观如何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依托于“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工具,本文选取典型案例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对其从1979年至今的四个发展阶段的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做出研究。研究得出北京同仁堂在这四个阶段的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特点,即经济绩效越来越高,社会绩效更加全方位,环境绩效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发现北京同仁堂的核心价值观是传承精神、追求质量完美、企业责任感和卓越创新。最后,得到企业价值观通过战略选取进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型图,其理论模型即为“企业价值观—企业战略选取—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点:首先,本文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来研究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其次,本文得出企业价值观是通过影响企业对战略的选取,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扎根理论使得本论文的案例研究具有更好的规范性和说服性。
曹春婷[6](2015)在《民国上海国药业研究(1927年-1949年)》文中提出本文依据上海市档案馆的有关档案、上海地方志史料和部分民国报刊,以民国上海的国药行业及其群体为考察对象,通过国药业与西药业的对比研究,探索民国时期传统行业在新兴行业冲击下的应变与转型,分析国药业的发展轨迹、经营模式、贸易网络和行业群体的地缘特征等,探讨这些因素在行业发展乃至上海的行业经济中的作用。本文尤其详细剖析了国药业这一传统行业在遭受西药业等新兴行业剧烈冲击后持续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认为其中既包括战时药品需求旺盛、国药业有利可图的特殊历史背景,又包括国药业及时转型,采取各种新型销售策略和经营方式,还包括国药业同业公会对本行业的全力维护与支持,更包括资方群体在获利丰厚的情况下让利劳方,使得行业内部呈现相对稳定和睦的劳资关系。通过对国药行业及其群体的研究,能够以小见大,一方面能够填补目前对国药行业研究不足的空白,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民国上海经济史和社会史的研究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孟令全[7](2013)在《我国网上药店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网上药店是指企业依法建立的,能够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实现与个人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进行医药商品的交易,是医药电子商务的一个分支,属B2C型交易模式。其主要功能是网上药品零售和在线药学服务。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质量优劣关系到用药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尤其通过网上药店这种虚拟渠道所进行的药品交易,消费者的购药的安全保障系数会更低。网上药店需要加强内、外部的管理,使之良性发展。本文以互联网药品交易的安全性为着眼点,在研究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别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等接触性和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应用了管理学、虚拟企业、信息生态群落、规制等理论。首先,以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对开展网上药店企业的影响为研究的切入点,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科学系统地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应用对网上药店企业的影响,包括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归纳总结了一个企业要想成为网上药店应具备的条件,同时提取了网上药店管理的10个一般性影响因素。包括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具有电子商务企业运作模式的意识,支撑各职能部门的管理网络,复合型的电子商务运营团队。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功能齐全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电子商务交易的忠诚消费群体,口碑良好的诚信企业信用评价,信息传递流畅的开放式的交流平台,安全可靠、方便的网络支付工具,及时进行服务传递的物流配送体系,相对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其次,在得出网上药店管理的10个一般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利用层次分析工具对数据做相应的处理,推导出网上药店管理的8个关键性影响因素,包括相对宽松的外部运行的政策环境,口碑良好的诚信企业信用评价,功能齐全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具有新型商业企业运作模式的意识,电子商务交易的忠诚消费群体,复合型的电子商务运营团队,及时进行服务传递的物流配送体系,安全可靠、方便的网络支付工具。并针对关键性影响因素,试着给出成因的分析。再次,在得出网上药店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网上药店信息生态群落理论、电子商务的直接经济理论和虚拟企业理论的研究,梳理网上药店的交易过程理想化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即网上药店的规范化研究,分别给出网上药店交易特殊药品、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流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提出需要加入药品入场的审计系统,从源头保证交易药品的安全。第四,基于网上药店的规范性研究及药品审计系统的引入,并结合药品不同于一般性的商品,面对虚拟的网络,药品的网上交易会放大对消费者伤害,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规制来规定网上药店交易主体的准入和规范交易行为,以此来降低风险。研究国内外网上药店的规制与监管,对我国网上药店的发展给以启示。第五,通过对网上药店信息生态群落理论的研究以及在网上药店关键影响因素和国内外规制的研究等的基础上,可将这些关键影响因素按不同解决主体分为政府、网上药店和第三方,并分别从这三个视角对网上药店的法规政策建设、网上药店企业美誉度培育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网上药店管理发展的可行性促进策略。最后,本文中也探讨了论文的进一步研究的想法,对于虚拟交易环境来说,网上药店的企业诚信对于网上药店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无论是在论文中提到的网上药店的企业官方信用评价建设还是将来要研究的消费者对网上药店的评价体系,由于时间的原因,都只是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思路,并没有做出更加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拟在今后的教学科研中进一步进行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继续完善本课题。
颜江瑛[8](2013)在《中国药品安全的伦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有关药品安全伦理问题的研究型论文。本文首次联合药学伦理、科研伦理和商业伦理三个方面指出我国药品安全存在的伦理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措施,为保障我国药品安全提供参考意见。药品是关系到公众身体健康的一种特殊商品。药品安全监管始终贯穿着药品的研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使用与管理的全过程。药品特殊性被忽视必然伴随着各种药品安全事件的出现,而药品安全事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重大的危害。因此,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各环节漠视药品特殊性折射的是对生命的漠视和伦理的践踏。药学事业的发展是药学伦理与商业伦理形成的基础,反过来药学伦理与商业伦理会指导人类药学事业进一步发展。违背药学伦理与商业伦理必然导致会各类药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严重阻碍药学事业的正常发展,因此,我们在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必须注意药学伦理与商业伦理问题。药品临床试验是新药上市前最重要的研究环节之一,有必要从科研伦理角度探讨找出我国药品临床试验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如知情同意不规范、侵犯受试者生命和健康利益、伦理委员会成员伦理相关培训不足等。我国医药流通领域中常见的问题,涵盖生产企业的药品质量、营销企业的营销手段、药品的价格保障与药品供应、药品零售终端医院和药店在药物使用、销售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药品质量不合格、销售假药、商业贿赂、虚假药品广告宣传、网络销售假药、药品价格不合理、滥用药物等。我们分析发现,药学伦理、商业伦理道德的缺失与不足在医药领域并非鲜见,而是呈普遍缺失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各种规范不错,而严格执行规范错失。)我国医药行业同其它行业一样,普遍存在伦理道德缺失,这是引发各类药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学校应该从学历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的伦理教育。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入职教育应将职业的伦理教育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医药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主动、及时地进行伦理的继续再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医药相关的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按正确的价值标准塑造自我的品德,从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医药活动施加伦理道德的影响,提高从业人员在医药活动中的自律能力,规范医药从业人员的行为。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9](2013)在《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1.引言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万多家"老字号"传统品牌企业。"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又确认了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分布在全国各地。现如今勉强维持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破产倒闭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只有10%"。[1]传统品牌如何应对现代市场,长葆品牌的生机与活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下面从消费者与经营者两个角度对该
杨显辉[10](2012)在《我国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本药物和国家药物政策是WHO的全球基本药物行动计划的核心部分,我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我国的多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药物制度被认为是一项“为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的有效政策。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完整框架并开始逐步实施。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深入实施,需要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方案、实施状况和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基本药物制度评估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指标体系,通过指标的获取来达到对制度评估的目的。本文正是通过对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研究,运用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方法,依据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框架设定了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通过对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分析,并借鉴了WHO出版的国家药物政策领域的监测评价手册进行指标筛选;按照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理论构建了初步的指标体系和具体指标,通过专家咨询的方法确立最终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每个指标进行了权重的设定。本文旨在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为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监测评估提供参考。研究显示,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和WHO在全球推行的基本药物概念和国家药物政策是一致的。我国的基本药物制度根据国家药物政策的框架分析包括了目录管理、生产流通、配备使用等七个政策部分。WHO出版了药品使用、药品价格、药品状况等多部药物政策框架内的监测指标手册,部分指标可以用于我国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依据政策评估的基本理论和对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分析初步构建评估模型。调查显示,本文根据政策评估理论构建的双重指标体系来同时监测评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元政策和子政策不被认同。在调查中,所有专家不认同将子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作为对元政策的评估输入,只认同子政策结果为元政策评估的输入。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指标体系中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572和0.366,远远大于结构指标的权重0.062;在二级指标中,基本药物合理使用、配备使用政策效果、可负担性、可获得性、质量监管政策效果、目录管理政策效果和生产流通效果等七项指标的总排序远远大于其他二级指标。研究表明,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综合的公共卫生政策,其评估指标体系只能用于元政策综合效果评估和子政策效果评估,不能实现子政策全面评估的目的。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时应更多关注其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重点评价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配备使用、可负担性、可获得性等方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应着重对基本药物制度配备使用、质量监管、目录管理和生产流通配套措施加大实施力度;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各自的权重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对综合评估结果输出时要考虑各指标的权重。本文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第一部分为绪论,通过对本研究背景的分析,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介绍目前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概述,介绍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评估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框架,为指标体系框架构建奠定基础;对我国目前开展的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对WHO的国家药物政策评估指南和实践进行了研究,作为初筛指标的来源;第三部分为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研究,运用公共政策分析和评估的常用方法,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评估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并对指标体系的框架进行了构建,初步确立了指标体系的架构;第四部分为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确立,运用专家咨询法确立指标体系及构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为每个指标的权重赋值,构建完整的综合指标体系;第五部分为指标体系的分析与应用,通过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提出了该指标体系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简要介绍了指标体系的应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思路的创新:国内外现有国家药物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或者是从某一个方面进行评价,或者是对整个药物政策进行监测不能实现综合评价结果的输出。本文以我国现行基本药物制度框架确立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综合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指标筛选指标,并确立各指标的权重,构建完整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2)研究方法创新: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专家打分确定每个指标的单层排序和总排序,通过各指标层及具体指标的权重,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和评估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1999年度北京市零售药店畅销药品前十名排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度北京市零售药店畅销药品前十名排序(论文提纲范文)
(1)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资料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建立南京城市经济的新秩序 |
第一节 中共接管城市的经济政策 |
第二节 南京市新政权的建立 |
第三节 建立市场和金融的新秩序 |
第四节 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
第二章 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 |
第一节 中共中央的商业政策 |
第二节 南京公营商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初步改造 |
第四节 城乡交流与商业转型 |
第五节 重塑工商关系 |
第三章 南京的第一次商业调整 |
第一节 第一次商业调整的背景 |
第二节 中共中央调整商业的政策 |
第三节 南京调整商业的过程 |
第四节 南京调整商业后的情况 |
第四章 抗美援朝时期的商业与政治 |
第一节 战时经济政策及其在南京的执行 |
第二节 公营贸易体系的发展 |
第三节 战争动员对社会商业的影响 |
第五章 “三反”“五反”运动与商业的转型 |
第一节 “三反”运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
第二节 工商界的“五反”运动 |
第三节 “五反”运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四节 第二次商业调整 |
第六章 国营商业走向计划经济模式 |
第一节 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 |
第二节 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的难点与问题 |
第三节 国营商业向计划经济的过渡 |
第四节 国营商业体制的继续变革 |
第七章 私营商业与自由市场的改造 |
第一节 改造私营批发商 |
第二节 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市场的剧变 |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与私营零售商的改造 |
第八章 走向全面公私合营 |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全面公私合营 |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改造 |
第三节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
第四节 “反冒进”与市场的回归 |
结语 |
一、“中观”视角下地方社会经济变革的复杂性 |
二、政治驱动:商业改造中的决定性要素 |
三、南京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
参考资料 |
后记 |
(2)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理路 |
四、概念界定 |
五、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介绍 |
第一章 北方洋货集散地:民国时期的天津港进口贸易总体情况 |
1.1 国际航运视域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港口与进口船舶情况 |
1.2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的情况与变化趋势 |
1.2.1 进口洋货的总体情况 |
1.2.2 进口洋货的历年变化趋势 |
1.3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货品结构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 |
小结 |
第二章 穿戴与装扮 |
2.1 棉纱与棉布——天津港进口大宗纺织品情况 |
2.1.1 棉纱的情况 |
2.1.2 棉布的情况 |
2.1.3 纺织品的贸易——“西货”与“东货”的此消彼长 |
2.2 洋装在身——天津港进口洋装、洋帽及装饰物情况 |
2.2.1 洋装成衣与国产“机制洋装” |
2.2.2 进口洋帽及装饰物 |
2.3 从“多余物”到“必需品”——天津港进口日化用品情况 |
2.3.1 进口香皂与天津制皂工业 |
2.3.2 进口牙膏、香水和其他化妆品 |
小结 |
第三章 饮食与医药 |
3.1 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及相关商品情况 |
3.1.1 面粉与糖——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的规模化 |
3.1.2 农作物种子、肥料——农业相关产品的进口 |
3.1.3 从传统香料到味精——调味品的转变 |
3.2 天津港新式食品、饮料的进口与餐饮风气变迁 |
3.2.1 进口洋酒的销售与管控 |
3.2.2 西式汽水饮料与甜品的引进 |
3.2.3 罐头食品的进口与国产化 |
3.2.4 天津与世界非主要国家食品贸易情形 |
3.3 天津港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进口与转运 |
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工程与居住环境 |
4.1 天津近代住建材料的引进与使用 |
4.1.1 从木材到钢筋水泥——天津进口住建材料的新变化 |
4.1.2 从洋漆垄断到国货崛起——天津油漆工业的奇迹 |
4.2 天津港进口工程机器及设备的情况 |
4.2.1 精密建工仪器的引进 |
4.2.2 大型建工机器的引进 |
4.3 天津港进口贸易下的城市住宅内部空间变迁 |
4.3.1 新式室内用品的进口情形 |
4.3.2 冰箱——现代家用电器的出现 |
小结 |
第五章 交通工具与通讯传媒设备 |
5.1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交通工具的引进 |
5.1.1 汽车入津与民众对汽车的认识 |
5.1.2 自行车的传入及在华北地区的推广 |
5.2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通讯设备的引进 |
5.2.1 无线电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
5.2.2 电话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
5.3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新型传媒设备及传媒技术的引进 |
5.3.1 照相机的引进与国产化 |
5.3.2 电影、电视技术的传播 |
小结 |
第六章 繁盛与幻象:对天津港口贸易与华北民众生活变迁的思考 |
6.1 洋货贸易影响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民众生活 |
6.2 数据繁盛的背后 |
6.2.1 关税与主权 |
6.2.2 城市与乡村 |
6.2.3 洋货与国货 |
6.3 日本因素与走私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地方性”国立大学的困境 ——国立山东大学研究(1930-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学术前史 |
(一) 关于中国近代大学的通论性研究 |
(二) 大学个案及专题研究 |
(三) 关于国立山东大学的研究 |
(四) 对已有成果的检讨及本选题努力的方向 |
三、写作视角和方法 |
(一) 选题的概念界定 |
(二)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三)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山东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国立山东大学的源起 |
一、近代山东高等教育的起步阶段 |
(一) 近代山东高等教育的变迁—以济南、青岛两地为例 |
(二) 近代山东高等教育发展现象之成因 |
二、国立青岛大学的建立及更名国立山东大学 |
(一) 筹备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
(二) 具体建校工作 |
(三) 国立山东大学的定名 |
三、山东大学起源考辩 |
(一) 山大校史的阐释史 |
(二) 编写校史的争议与山东大学校史起点的考订 |
小结 |
第二章 战前的国立山东大学(1930-1937) |
一、山大与中央及地方政府关于经费及科系设置问题的博弈 |
(一) 杨振声掌校时期的山大与地方政府的互动 |
(二) 1932年后政府与校方的合作与分歧 |
(三) 学校经费的争取 |
二、办学方针与学校建设 |
(一) 办学方针 |
(二) 营建方面 |
(三) 设备方面 |
(四) 院系建制 |
(五) 师资延聘 |
(六) 校务行政 |
三、战前山大的教学与日常生活 |
(一) 战前山大招生与教研工作 |
(二) 青岛环境与山大学生日常生活 |
(三) 对于“新月派”和“大同盟派”几个问题的澄清兼谈山大教员群体之交往 |
四、战前山大的学生运动 |
(一) 反甄别运动的波澜 |
(二) “九·一八”后的赴京请愿 |
(三) 1932年的“六月风波”与杨振声的黯然下台 |
(四) 学运低潮期的活动(1932-1936) |
(五) 山大学生响应北平“反对华北自治化”学运及其解决 |
(六) 山大的风潮之特殊性与得失 |
小结 |
第三章 全面抗战与国立山东大学的停办及复校 |
一、鲁青地区的沦陷 |
二、国立山东大学的西迁与停办 |
三、鲁殿重光——艰难复校的历程 |
(一) 山大解散后争取复校的工作与复员政策的确立 |
(二) 复校工作的具体开展 |
小结 |
第四章 战后山大的恢复与重整(1946-1949) |
一、“祸乱边缘的都市”——内战中的鲁青地区 |
(一) 国民党接收青岛后的内外局势 |
(二) 美国势力在青岛 |
(三) “难民城”和“乞丐市” |
(四) 经济问题 |
(五) 青岛市政府甄审政策的失误 |
二、经费与学校的恢复建设 |
(一) 校舍与设备的扩充 |
(二) 教员的招聘与薪资 |
(三) 行政组织的完善 |
(四) 院系建制的扩充 |
三、战后山大的教学与师生的日常生活 |
(一) 学生的招收与救济 |
(二) 日常教学与测验 |
(三) 校内的社团及课余活动 |
(四) 社会服务工作 |
四、战后山大的学生运动 |
(一) 复员初期的预备工作及“六·二”运动 |
(二) “六·二”运动后的蓄势待发(1947年6月-1948年秋) |
(三) 特刑庭事件及教师第二次罢教 |
(四) 护校运动 |
小结 |
第五章 国立山东大学发展的困境 |
一、“中心”地区国立大学的发展优势 |
(一) 政治中心及次中心里的国立大学 |
(二) 经济中心里的国立大学 |
(三) 文化中心里的国立大学 |
二、另一所地方性国立大学——国立四川大学的机遇 |
三、国立山东大学的发展困境及其成因 |
(一) 演变态势与发展困境 |
(二) 成因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致谢 |
(4)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5)价值观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基于北京同仁堂集团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方法 |
1.4.2 案例研究方法 |
1.4.3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价值观 |
2.1.1 企业价值观的定义 |
2.1.2 企业价值观的维度 |
2.2 企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
2.3 企业可持续发展 |
2.3.1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2.3.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维度 |
2.4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案例选择、数据收集和方法 |
3.1 案例选择 |
3.1.1 数据的获取性 |
3.1.2 案例的典型性 |
3.2 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 |
3.2.1 数据收集 |
3.2.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章 案例的扎根理论分析过程 |
4.1 案例企业发展情况介绍 |
4.1.1 第一阶段:恢复名号新发展(1979 年—1991 年) |
4.1.2 第二阶段:组建集团促增长(1992 年—2001 年) |
4.1.3 第三阶段:“1032”新战略(2002 年—2009 年) |
4.1.4 第四阶段:建设文化新动力(2010 年—至今) |
4.2 案例资料编码 |
4.2.1 第一阶段:恢复名号新发展(1979 年—1991 年) |
4.2.2 第二阶段:组建集团促增长(1991 年—2001 年) |
4.2.3 第三阶段:“1032”新战略(2002 年—2009 年) |
4.2.4 第四阶段:建设文化保增长(2010 年—至今) |
第5章 研究结果 |
5.1 北京同仁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
5.2 北京同仁堂价值观的核心 |
5.3 北京同仁堂价值观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6章 管理启示与展望 |
6.1 管理结论与启示 |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民国上海国药业研究(1927年-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1 概念界定 |
2 选题意义 |
3 学术史回顾 |
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国药业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国药业的缘起与分工 |
一、从“医药一家”到“医药分家” |
二、中药业的业内分工 |
第二节 国药业的发展概况 |
一、国药业的经营情况 |
二、国药业的店铺格局 |
第二章 国药业的变化与转型 |
第一节 西药业冲击下的国药业 |
一、国药、西药孰强孰弱 |
二、国药业的营销方式与危机处理 |
第二节 国药业抗战前后的变化 |
一、抗战前后空间布局的对比 |
(一)抗战前国药号的分布区域 |
(二)抗战后国药号的分布区域 |
(三)抗战后国药业的分布地段 |
二、资本组织方式的转型 |
(一)抗战前后国药号资本组织方式的转型 |
(二)不同资本组织方式国药号的实力比较 |
第三章 国药业的资方群体及其同业公会 |
第一节 地缘因素主导的业内关系 |
一、资方群体的籍贯构成 |
(一)资方群体籍贯构成情况 |
(二)江浙客商的籍贯构成特点 |
二、各籍商帮的实力分析 |
(一)各籍商帮实力对比 |
(二)商帮背后的地域文化影响 |
第二节 利义因素主导的社会关系 |
一、同业公会及其职能 |
(一)国药业同业公会的历史与沿革 |
(二)同业公会的组织体系 |
(三)同业公会的职能 |
二、国药业的圈里与圈外 |
(一)权与利的纠葛 |
(二)情与义的援助 |
第四章 国药业职工运动从“轰轰烈烈”到“偃旗息鼓” |
第一节 国药业职工运动转型的原因 |
一、国药业职工运动“轰轰烈烈”的原因 |
(一)1932年前国药业职工的“苦日子” |
(二)中共对国药业职工运动领导权的“掌控”与“失控” |
二、南京国民政府对国药业职工组织领导权的强化 |
(一)对工会的改组与严控 |
(二)“十三条”的订定与履行 |
第二节 民国国药业职工的真实状况 |
一、职工的类别和职责 |
(一)四类国药号的职工类别和人数 |
(二)前店和后场的职责与分工 |
二、职工的等级与收入 |
(一)从学徒开始的进阶之路 |
(二)低薪背后的高福利 |
三、地缘羁绊下的劳资关系 |
(一)职工的年龄、教育程度与失业率 |
(二)职工的籍贯构成 |
(二)劳资双方籍贯对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档案(按档案卷宗号排序) |
二、期刊和报纸(按照出版年代排序) |
三、地方志(按照出版年代排序) |
四、专着(按照出版年代排序) |
五、论文(按照出版年代排序) |
后记 |
(7)我国网上药店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的理论 |
2.1 管理学的相关理论 |
2.2 信息生态群落相关理论 |
2.3 虚拟企业的相关理论 |
2.3.1 虚拟企业的概念 |
2.3.2 虚拟企业的特征 |
2.3.3 虚拟企业的主要特点 |
2.3.4 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 |
2.3.5 虚拟企业的战略结构分析 |
2.4 规制的相关理论 |
2.4.1 规制的原因 |
2.4.2 规制的概念 |
2.4.3 规制的主体 |
2.4.4 规制的内容 |
第3章 网上药店管理的一般性影响因素研究 |
3.1 企业信息化与网上药店 |
3.1.1 信息化与人类文明发展 |
3.1.2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企业 |
3.1.3 企业电子商务 |
3.1.4 电子企业与电子商务 |
3.1.5 电子商务与网上药店 |
3.2 电子商务对网上药店企业的影响 |
3.2.1 电子商务对企业影响的文献研究 |
3.2.2 电子商务对企业影响综述 |
3.3 电子商务对企业的机遇 |
3.3.1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
3.3.2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
3.3.3 便于收集和管理客户信息 |
3.3.4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3.4 电子商务对企业的挑战 |
3.4.1 短缺的复合型人才 |
3.4.2 成本透明的商品定价 |
3.4.3 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 |
3.5 传统企业如何蜕变为电子商务企业 |
3.5.1 提高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意识 |
3.5.2 坚持电子商务开展原则 |
3.5.3 规范企业业务流程 |
3.5.4 集成企业内外管理信息系统 |
3.5.5 加强虚拟化的合作经营 |
3.5.6 标准化电子商务平台 |
3.5.7 完善网络支付系统,预留医保支付的接口 |
3.5.8 集成现代化的物流及配送体系 |
3.6 电子商务(B2C)企业管理的一般性影响因素研究 |
3.6.1 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 |
3.6.2 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上药店管理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研究 |
4.1 网上药店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问卷调查与分析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 调查问卷的分析 |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上药店管理影响因素排序 |
4.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4.2.2 网上药店关键影响因素层次分析法的实施 |
4.3 网上药店管理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成因分析 |
4.3.1 关于外部政策环境因素——政策限制多多,准入门槛高 |
4.3.2 关于诚信企业信用因素——诚信信号显示不强势 |
4.3.3 关于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因素——自建电子交易平台投入大、维护困难 |
4.3.4 关于运作模式意识因素——行业进入意识不强 |
4.3.5 关于忠诚的消费群体因素——网上药店消费群体问题多 |
4.3.6 关于电子商务运营团队因素——人才支撑短时间内不易到位 |
4.3.7 关于物流配送体系因素——自建医药物流配送体系不经济 |
4.3.8 关于支付工具因素——网上药店医保支付不对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上药店管理的规范性研究 |
5.1 网上药店管理的规范性研究的理论 |
5.1.1 网上药店的信息生态群落理论研究 |
5.1.2 网上药店的直接经济理论研究 |
5.1.3 网上药店的虚拟企业理论研究 |
5.1.4 基于理论研究构建的网上药店管理流程图 |
5.2 网上药店管理的药品交易体系规范性研究 |
5.2.1 网上药店电子商务平台的职责及药监部门的审计系统 |
5.2.2 网上药店特殊药品交易的规范化流程 |
5.2.3 网上药店处方药品交易的规范化流程 |
5.2.4 网上药店非处方药品交易的规范化流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内外网上药店的规制与监管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 |
6.1 网上药店的经营需规制原因分析 |
6.1.1 网络虚假信息泛滥,信息化放大效用的负面影响 |
6.1.2 药品使用的专业性特点要求需安全、合理用药指导 |
6.2 国外网上药店的规制体系研究 |
6.2.1 网上药店的主体准入规制 |
6.2.2 网上药店销售的药品的范围 |
6.3 国外网上药店的监管体系研究 |
6.3.1 美国 |
6.3.2 英国 |
6.4 国内网上药店的规制体系研究 |
6.4.1 网上药店的主体准入规制 |
6.4.2 网上药店销售药品的范围 |
6.5 国内网上药店的监管体系研究 |
6.5.1 网上药店的法律法规 |
6.5.2 网上药店的监管机构 |
6.5.3 网上药店监管的实施 |
6.6 国内外网上药店的规制与监管的比较分析 |
6.6.1 网上药店的准入门槛高 |
6.6.2 网上药店的法律规范层次低 |
6.6.3 网上药店的行政处罚轻 |
6.6.4 网上药店的经营范围窄 |
6.6.5 网上药店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缺失 |
6.7 国外网上药店规制与监管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 |
6.7.1 针对网上药店的主体准入 |
6.7.2 针对网上药店的多元化经营 |
6.7.3 针对网上药店购药费用的支付 |
6.7.4 针对网上药店行业自律 |
6.7.5 针对国外网上药店多样化的发展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促进我国网上药店管理的对策研究 |
7.1 政府视角 |
7.1.1 完善网上药店的法规规制内容 |
7.1.2 推进网上药店的医保支付系统的建设 |
7.1.3 推进网上药店官方统一交易平台建设 |
7.1.4 逐步放开网上药店处方药的经营 |
7.1.5 提升医药电子政务系统的水平,建立网上药店药品的审计系统 |
7.1.6 推进网上药店的企业官方信用评价建设 |
7.2 企业视角 |
7.2.1 增强企业进入网上药店行业意识 |
7.2.2 网上药店消费者忠诚度维持管理 |
7.2.3 网上药店企业美誉度的培育 |
7.2.4 网上药店运营团队及人才培育 |
7.2.5 网上药店交易平台运营的模式选择 |
7.3 第三方视角 |
7.3.1 网上药店虚拟企业的战略结构分析 |
7.3.2 第三方主导的网上药店电子市场的培育 |
7.3.3 基于第四方电子商务平台的网上药店连锁店的管理与运营 |
7.3.4 第三方专业医药物流的发展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束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8)中国药品安全的伦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二章 药品安全的基本概念 |
2.1 药品概念与特殊性 |
2.1.1 药品概念 |
2.1.2 药品特殊性 |
2.2 药品安全的概念与范畴 |
2.2.1 安全概念 |
2.2.2 药品安全定义 |
2.2.3 医药的发展及忽视药品安全造成的危害 |
2.2.4 药品安全范畴 |
2.2.5 药品安全事件中药品特殊性缺失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伦理学与药品安全的关系 |
3.1 药学伦理学与药品安全的关系 |
3.1.1 药学伦理学概念 |
3.1.2 药学伦理基础内容在药品安全的作用 |
3.2 商业伦理与药品安全的关系 |
3.2.1 商业伦理概念 |
3.2.2 商业伦理基础内容在药品安全中的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药品研发中的伦理学研究 |
4.1 医药企业与药品研发 |
4.1.1 医药企业不重视药品研发,忽视药学伦理中医药行业人的责任与义务 |
4.1.2 药品研发数据和结果的客观、真实是药品上市安全有效的基础 |
4.1.3 正确认识药品专利保护 |
4.2 药品临床试验伦理与药品安全 |
4.2.1 进行药品临床试验的必要性 |
4.2.2 药品临床试验伦理准则 |
4.2.3 药品临床试验全球化,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 |
4.2.4 我国药品临床试验出现的伦理问题 |
4.3 总结 |
第五章 药品流通过程中伦理学研究 |
5.1 药品市场流通链 |
5.2 与药品生产企业相关的主要伦理学思考 |
5.2.1 药品质量 |
5.2.2 制售假药 |
5.3 与药品营销相关的主要药品安全问题的伦理思考 |
5.3.1 药品促销领域引发药品安全的伦理思考 |
5.3.2 药品价格引发药品安全的伦理学思考 |
5.3.3 药品零售终端引发药品安全的伦理学思考 |
5.4 结论 |
第六章 药品安全的伦理建设 |
6.1 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对药品安全认识 |
6.1.1 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
6.1.2 医药行业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6.1.3 医药行业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
6.2 建立基于药品安全的医药伦理文化 |
6.2.2 我国医药伦理文化建立的必要性 |
6.3 伦理道理与法制建设相辅相成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
2.1 事件概述 |
2.2 事件起因 |
2.3 事件经过 |
(1) 舆论批判, 信誉受疑 |
(2) 专项治理整顿动员部署大会 |
(3) 合资经营药店降低后期成本 |
2.4 事件结果 |
2.5 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 |
3.1 事件概述 |
3.2 事件动因 |
3.3 事件经过 |
(1) 四大争议 |
a.活熊取胆:无痛还是虐待? |
b.活熊取胆真的没法替代? |
c.活熊取胆质量真的好吗? |
d.归真堂滥用活熊取胆了吗? |
(2) 法理博弈 |
a.反对 |
b.支持 |
(3) 熊场开放日 |
3.4 事件后续 |
3.5 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自主宣传不到位 |
4.2 品牌所有者缺位 |
4.3 传统品牌保护存在法律盲点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5.1 品牌自身建设 |
(1) 靠文化勾“魂” |
(2) 以技术创“心” |
(3) 凭国际开“眼” |
5.2 社会参与 |
(1) 行业协会对传统品牌的保护 |
(2) 消费者和社会团体对传统品牌的包容与保护 |
5.3 法律保护 |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二、本土品牌的国际拓展问题 |
1. 引言 |
2.1 事件概述 |
2.2 事件起因 |
(1) 开拓国际市场, 提升国际影响力。 |
(2) 收购竞争对手, 形成优势互补。 |
2.3 事件经过 |
(1) 阶段1:“大象”急寻买家, 业内暗潮涌动 |
(2) 阶段2:三一公布收购, 业界疑云四起 |
(3) 阶段3:路条之争, 工人抗议, 并购困难重重 |
(4) 阶段4:排除困难, 完成交割 |
2.4 事件结果 |
2.5 后续发展 |
经受考验未现消化不良 |
“优势叠加”助推国际化 |
2.6 事件点评 |
英国《金融时报》彼得·马什:收购后的挑战 |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秘书长苏子孟:此前难以想象 |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这是一大进步 |
3.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阶段1:收购传闻不断, 徐工讳莫如深 |
(2) 阶段2:首次得到确认, 细节仍留悬念 |
(3) 阶段3:正式签署协议, 收购进展顺利 |
(4) 阶段4:双方交割完成, 收购尘埃落定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肖慧娟:应对欧盟相关兼并政策充分调研 |
匿名市场分析人士:各大型机械制造商抢滩登陆欧美市场主要有三个原因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品牌战略方向问题 |
(2) 品牌整合管理规划问题 |
(3) 品牌价值变动问题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选择稳健适当的国际品牌战略 |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牌整合计划 |
(3) 重视跨国并购后品牌的维护管理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三、线下品牌的上线之路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京东挑起电商价格战 |
(2) 电商价格战中各方反应 |
1京东商城 |
2苏宁易购 |
3国美电器 |
4消费者 |
5供应商 |
(3) 电商大战的战火由线上烧到了线下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节前造势 |
(2) “双11”光棍节变成“狂购节”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互联网品牌生命周期在缩短 |
(2) 价格战不是树立电商品牌的、争夺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 |
(3) 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供应链不够稳定 |
(4) 利益之下, 无视网络品牌诚信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正确认识电子商务, 了解电子商务市场 |
(2) 建立网络品牌, 制定品牌可持续发展战略 |
(3) 展开线上线下结合的网络品牌营销 |
(4) 完善供应链, 应重视消费者需求 |
(5) 加强网络自律, 建立诚信品牌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四、中外品牌的权利冲突问题 |
1. 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1:iPad商标权争夺案升级, 苹果唯冠品牌是非难解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注册商标 |
(2) iPad商标转让 |
(3) 产品上市侵权唯冠, 苹果初审败诉 |
(4) 初次交锋 |
(5) 案件升级 |
(6) 最终结果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典型品牌事件2:意大利上门讨伐假品牌, 自主品牌缺乏自信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发现问题 |
(2) 了解情况 |
(3) 达芬奇家具事件 |
(4) “伪意大利”品牌集体亮相 |
(5) “伪意大利”品牌的对策 |
(6) 中国政府官方态度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消费者崇尚洋品牌的特殊心理 |
(2) 商家缺失诚信一味逐利 |
(3) 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监管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我国自主品牌的宣传 |
(2) 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
(3) 加大监管部门的职能落实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五、文化品牌的价值塑造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小成本铸就国产品牌电影 |
(2) 电影《人在囧途》 |
(3) 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品牌节目爆发惊人热度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中国好声音》节目形态:新鲜、刺激、悬念十足 |
(2) 《中国好声音》专业的品质 |
(3) 《中国好声音》选手:具备人际吸引的魅力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文化品牌传播工具 |
(2) 文化品牌传播水平 |
(3) 文化品牌传播的沟通特点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为品牌塑造一种恰当的文化 |
(2) 品牌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 |
(3) 品牌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六、体育品牌的破困突围问题 |
1.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乔丹公开起诉乔丹体育 |
(2) 乔丹体育公司回应 |
(3) 乔丹体育欲反诉乔丹 |
2.4事件后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2004—2009年的高速发展期 |
(2) 2010年之后的低谷期 |
(3) 原CEO张志勇下课, 李宁重拾大权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
4.1事件概述 |
4.2事件起因 |
4.3事件经过 |
(1) 沃尔沃签约林书豪 |
(2) 林书豪中国行 |
4.4事件结果 |
4.5事件点评 |
5.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创立品牌走捷径, 忽视品牌的法律风险 |
(2) 名人效应褪去, 产品定位不清 |
(3) 品牌与体育的融合 |
6.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品牌经营要有远见, 注意规避法律风险 |
(2) 要有准确的品牌定位 |
(3) 品牌要理智的与名人合作, 实施清晰发展战略 |
7.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七、授权品牌的资产管理问题 |
1. 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从危机中走出, 打开共赢局面 |
(2) 在销售奇迹中产生矛盾, 对簿公堂争夺“中国第一品牌” |
(3) 分道扬镳, 两版凉茶商标战继续进行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1) 加多宝:有证据显示红罐为其原创 |
(2) “第三份协议”仍在仲裁阶段 |
(3) 法律专家:知名商品应与商标分开 |
2.6事件点评 |
3.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缺乏战略眼光, 品牌意识淡薄 |
(2) 过分依赖广告 |
(3) 品牌法律风险管理的失误 |
(4) 一元化企业战略法律风险管理失误 |
4.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设计可行的品牌战略 |
(2) 寻找到准确定位 |
(3) 注重产品的质量 |
(4) 维护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的统一 |
(5) 企业文化融入品牌建设中 |
(6) 要有品牌危机意识, 加强品牌管理 |
5.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八、区域品牌的整合营销问题思考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获批,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由来 |
2.3事件经过 |
(1) 筹建规划阶段 (1984—1988年12月) |
(2) 起步阶段 (1 9 8 8年1 2月-1991年) |
(3) 快速发展阶段 (1992—1999年) |
(4) 光谷建设阶段 (2000年后)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2.6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由来 |
3.3事件经过 |
(1) 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 探索绿色生态经济 (1998-2005年) |
(2) 树立区域品牌,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2005-2009年) |
(3) 全民参与, 打造“最佳人居地” (2009年至今) |
3.4事件结果 |
3.5后续发展 |
3.6事件点评 |
(1) 生态经济快速发展 |
(2) 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 |
(3) 生态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高水平编制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
(2)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
(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4) 发展壮大绿色生态经济。 |
(5) 大力改善市民生活居住环境。 |
(6) 倡导全民生态环保理念。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九、国内品牌的海外维权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初次交锋底气虚 |
(2) 再次交锋遭打击 |
(3) 终获胜利维权益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2.6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主动出击维权益 |
(2) 再次庭审立场清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中国品牌难赢国际信任 |
(2) 人才短板难抵国际考验 |
(3) “怕麻烦”却吃尽哑巴亏 |
5.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自我提升为品牌维权撑腰 |
(2) 完备人才为品牌维权护航 |
(3) 积极态度为品牌维权助力 |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十、食品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媒体曝光, 相关企业纷纷否认 |
(2) 权威调查, 百胜被曝知情不报 |
(3) 公开致歉, 期待挽救信任危机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胶囊被曝铬超标, 药企声明撇干系 |
(2) 药监公开抽检结果, 修正发布道歉通告 |
(3) 召回焚毁问题胶囊, 再次致歉难解危机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的诚信补救不力问题原因分析 |
(1) 体制不全、规则不硬致使监管不力, 培养了企业的“傲慢” |
(2) 速度太慢、力度太小难消负面影响, 加剧了公众对企业的不满 |
(3) 后续动作乏力难给消费者信心, 品牌诚信补救任重道远 |
5. 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对策思考 |
(1) 用体制和规则破除企业傲慢 |
(2) 用速度和力度减轻公众不满。 |
(3) 用实际行动补救品牌诚信。 |
6. 食品品牌诚信补救问题展望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 (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
典型品牌事件2: (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法理博弈)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三一重工收购德企巨头, 民企品牌兼并全球老大 |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
典型品牌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苹果唯冠iPad商标权之争 |
典型品牌事件2:“伪意大利”品牌集体曝光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打造国内品牌电视节目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已获批复,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
典型品牌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
典型品牌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
(10)我国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本药物在全球的发展 |
1.1.2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发展 |
1.1.3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状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
1.3.1 研究概述 |
1.3.2 研究主题归类 |
1.4 本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与创新点 |
1.4.1 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
1.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5.1 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 |
1.5.2 主要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概述 |
2.1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概述 |
2.1.1 基本药物制度评估的基本内容 |
2.1.2 基本药物制度评估的目标 |
2.1.3 基本药物制度评估的标准 |
2.1.4 基本药物制度评估的重要性 |
2.2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与 WHO 倡导的国家药物政策分析 |
2.2.1 WHO 倡导的国家药物政策及实践 |
2.2.2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分析 |
2.2.3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与 WHO 倡导的国家药物政策对比分析 |
2.3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实施状况 |
2.3.1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评估实践 |
2.3.2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评估实践的成就 |
2.3.3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评估存在的问题 |
2.4 WHO 关于国家药物政策评估指标的研究与应用 |
2.4.1 WHO 关于评估指标的研究 |
2.4.2 国际上国家药物政策评估的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 |
3.1 基本药物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设想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
3.1.2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
3.1.3 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流程及方法 |
3.1.4 构建指标体系的难点及对策 |
3.2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模型的构建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模型 |
3.2.2 子政策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3 元政策综合指标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指标体系的初筛 |
4.1.1 结构指标的构成 |
4.1.2 过程指标的构成 |
4.1.3 结果指标的构成 |
4.1.4 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指标体系 |
4.2 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
4.2.1 专家的选择 |
4.2.2 专家咨询结果 |
4.2.3 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指标体系 |
4.3 各指标权重的确立 |
4.3.1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
4.3.2 构造判断矩阵 |
4.3.3 层次单排序 |
4.3.4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4.3.5 层次总排序 |
4.3.6 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 |
4.3.7 指标体系的修正 |
4.3.8 指标的赋值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与应用 |
5.1 基本药物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 |
5.1.1 本指标体系与 WHO 药物政策监测指标体系的对比 |
5.1.2 本指标体系与我国监测评价指标的对比 |
5.1.3 本指标体系与设想中的指标体系的对比 |
5.2 指标体系的应用 |
5.2.1 指标体系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建议 |
5.2.2 指标体系在基本药物制度评估中的应用 |
5.2.3 评估结果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指导应用 |
5.3 本指标体系的不足与改进 |
5.3.1 指标体系 |
5.3.2 指标的筛选 |
5.3.3 指标的获取 |
本章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1999年度北京市零售药店畅销药品前十名排序(论文参考文献)
- [1]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D]. 吴盛杰. 南京大学, 2020(12)
- [2]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D]. 吕天石. 河北大学, 2019(05)
- [3]“地方性”国立大学的困境 ——国立山东大学研究(1930-1949)[D]. 张家豪.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4]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5]价值观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基于北京同仁堂集团的案例研究[D]. 赵建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01)
- [6]民国上海国药业研究(1927年-1949年)[D]. 曹春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8)
- [7]我国网上药店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D]. 孟令全. 沈阳药科大学, 2013(10)
- [8]中国药品安全的伦理学研究[D]. 颜江瑛. 中南大学, 2013(02)
- [9]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J].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 商品与质量, 2013(24)
- [10]我国基本药物制度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杨显辉. 河南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