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室内空间布局(论文文献综述)
蔡旭明[1](2022)在《基于AutoCAD的室内空间布局多人协同设计方法》文中认为传统的室内空间布局设计方法会使各个环节操作耗时较长,严重降低了设计工作效率。因此,本文提出基于AutoCAD的室内空间布局多人协同设计方法。首先,利用AutoCAD绘制软件设置量房单位,保证空间布局的连通性;其次,计算设计特征词的权重分布,提取协同过滤的室内空间布局特征;再次,划分布局定义域,设计基于多人协同的室内空间布局算法;最后基于AutoCAD调整布局设计图像。实验证明,此种室内空间布局多人协同设计方法的推荐时间较短,有效地提高了室内空间布局的设计效率。
魏瑞芳[2](2021)在《圆明三园祭祀信仰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圆明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园内建设了众多的祭祀信仰空间,分布在园内各处,在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更加全面地、正确地了解圆明园中的祭祀信仰空间,本文采用历史文献考证、归纳整理、现场调研和建模分析的方法研究圆明三园的祭祀信仰空间。首先,对《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日下旧闻考》和清代帝王的御制诗文以及样式雷档案图等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圆明园百景图志》、《圆明园内等处各座殿宇匾额》、《圆明园匾额略节》等编辑史料进行考证整理归纳分析;其次,以表格、图文结合方式,梳理并展现三园中祭祀信仰空间在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时期的建设历程;再次,在研究祭祀信仰空间的建设历程和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对祭祀信仰空间类型进行分类,根据房间数量、空间的尺寸和建筑之间的组织方式,将三园内祭祀信仰空间分为祭祀信仰建筑群、单体祭祀信仰空间以及单间或多间祭祀信仰空间,并对祭祀信仰建筑群、单体祭祀信仰空间、单间或多间祭祀信仰空间的室内空间布置进行推测研究。以上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皇帝园居生活中祭祀信仰与理政、寝居、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关系以及祭祀信仰空间在皇家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圆明三园内祭祀信仰建筑的形式、尺度、组合方式、与周围山水环境关系等,同时,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概念、时间、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方法和框架等做出了解释和说明。第二章主要内容在于追溯圆明三园祭祀信仰空间的建设历程。根据圆明三园的建设历程和清代帝王与皇权的更替,将祭祀信仰空间的建设历程分为五个时期:雍正时期、乾隆时期、嘉庆时期、道光时期和咸丰时期,对这五个时期的祭祀信仰空间建设历程进行详细系统地分析总结。同时,为三园中祭祀信仰空间类型的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主要研究圆明三园祭祀信仰空间的类型。从建筑学的空间角度将圆明三园中的祭祀信仰空间分为祭祀信仰建筑群、单体祭祀信仰空间、单间或多间祭祀信仰空间,并对其分布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对圆明三园中部分祭祀信仰空间的室内空间布置分析。分别选取祭祀信仰建筑群、单体祭祀信仰空间以及单间或多间祭祀信仰空间的室内布置进行研究。第五章全面总结全文。对三园中的祭祀信仰空间建设历程和空间类型以及选取的部分祭祀信仰空间的室内布置进行详细系统地归纳与总结。
安家成[3](2021)在《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总体养老需求。而当下老年人养老观念开始发生转变,机构养老模式也逐渐引起国家重视,伴随着各项有关政策出台及行业规范的颁布,将推动我国养老机构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但在盲目追求养老机构建设“量”产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忽略了老年人对其内部空间“质”的需求。而养老机构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通过对青岛市建成养老机构空间环境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设计层面问题,其空间设计缺乏合理性导致了养老机构内部空间人文关怀缺失。此类问题解决需依靠空间设计层面有效方法地指引,但这正是目前养老机构室内空间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本文首先根据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和行动轨迹将养老机构内部进一步划分为床位起居、居室休息、交通联系和公共活动空间,按照空间的不同将其存在问题细化,并提炼出相应空间元素。文章以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为研究主体,从宏观方向的空间设计层面和微观方向的空间细节把握两方面入手提出具体优化设计对策,为验证文中所提出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选取了作为设计重点的床位起居空间私密性优化设计模式,并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情绪测量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测量老年人生理、心理指标的情绪研究方法,通过综合比对分析心率、血压等客观生理指标以及正负性情绪量表、老年人负性情绪量表、分值量表等主观情绪量表的最终测得数据,对所选取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量化测评和检验,进而用以揭示养老机构室内空间选取设计模式变化对老年人情绪健康的影响机制。最终,通过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了床位起居空间私密性优化设计方法有效可行,在后续研究中可利用本实验原理不断完善该养老机构室内空间设计方法闭环测评系统,进而建立切实有效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设计方法体系,以期为我国未来养老机构乃至养老服务体系的成功建设提供一定助力。
田源[4](2021)在《清乾隆时期清漪园书房类场所研究》文中认为清漪园即颐和园前身,始建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至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完工。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称颐和园。乾隆皇帝在园中建造了大量书房类场所,其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清漪园书房类场所为研究对象,以书房陈设入手,对书房类场所加以界定,分析其分布与类别,进一步研究各类书房场所的陈设与室内空间关系,探析书房类场所园林活动及文化内涵。本文对《嘉庆十二年清漪园各处陈设清册》进行全面的整理与统计,结合《乾隆御制诗》、《活计档》等相关历史文献档案的收集与整理,通过文献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首先结合传统书房室内陈设分类方式将清漪园书房陈设进行分类,结合《故宫经典》记载的书房陈设的尺寸、材质等展开具体研究;其次,通过书房陈设在场所中的占比情况筛选出书房类场所,进一步分析在园内的分布规律及分类;再次,探析书房陈设与室内空间、内檐装修的关系,进一步分析陈设与室内空间的布局规律以及内檐装修的分隔方式,并浅析对当代书房室内设计的借鉴;最后,根据各类书房场所中陈设的布置与御制诗的记载,分析乾隆皇帝在书房类场所的的园林活动,如读书、品茶、赏鉴等,并探究其原因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乾隆皇帝兼容并蓄、克己复礼的儒家思想以及自我感悟的禅学文化等。本文以期丰富清漪园的相关历史研究,解读中国传统书房室内空间、陈设布置及园林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文化内涵,为清代皇家书房建筑及其室内环境的遗产保护、复原及当代书房的室内设计提供借鉴。
孔德维[5](2021)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既有住宅室内品质提升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住宅存量时代背景下,我国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既有住宅量大面广,主体结构保存较好且区位条件优良,但此类住宅修建年代早、技术条件不够成熟,逐渐无法满足人民的居住需求,如何充分发掘既有住宅的价值是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另外,当前政府大力推行多样化、多方参与的改造策略,鼓励住户参与设计,但二维图纸不能很好地把住户的意见融入设计当中,而且理解的偏差经常会造成改造满意度的降低。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多元化调研手段,对80-90年代的住宅的现状、改造需求等重点问题进行挖掘,归纳出典型家庭和户型进行分类研究。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手段,根据住户的交互行为在VR室内模型中进行交互点设置,通过VR交互实验中参与者对交互点的选取和反馈信息,优化室内品质提升方法,探索VR介入的可行性及优势。首先在结合国内外住宅室内改造和VR技术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住宅平面布局和居住模式的演变。利用大连市典型居住区的图纸调研、实态调研、问卷调研的手段,对80--90年代户内的使用现状、改造需求、改造费用等信息进行量化统计,并归纳出典型家庭和户型进行分类研究。基于调研统计,归纳住户的居住情况和普遍性问题,根据层级化思想共总结出结构、设备管线和家具部品三大要点。由于住户的户内现状、资金预算和改造深度的不同,因此提出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层级化思想的户内要素和交互行为有对应关系,将交互行为设置为交互点,供后期VR交互实验中住户对交互点的改造进行自主选择。基于以上内容完成VR模型及实验流程的构建,本文以大连市典型楼栋为例,搭建三种典型户型的VR室内模型,邀请三种不同家庭进行交互点选择,此方法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完成公众参与虚拟室内空间的体验以及改造交互点的选取,帮助优化室内改造设计方法,第二是探索VR技术的介入下,住户如何参与到室内品质提升设计流程中。最后根据VR交互实验交互点的选择结果,形成“3×3矩阵”多样化品质提升模式,提出了典型户型和家庭的品质提升设计方法,依次分析了不同部位的设计施工、操作方法及其实现效果。也证实了利用VR技术进行室内品质提升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优势,为今后室内品质提升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郭睿坤[6](2021)在《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邯郸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迅速,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承担着书籍的收藏、借阅和为广大市民提供阅览空间的功能,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当下,在我国部分图书馆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对于读者阅读行为和心理的因素考虑较少,对公共图书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关注不足等方面还有所欠缺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这一现象,对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进行研究:调查比对了三个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实例,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总结,找出了其中对环境心理学考虑不足的部分;通过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室内设计相融合,分析出图书馆室内设计对读者使用行为的影响;通过研究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空间行为和场景与场所的相关理论,总结出室内环境中对学习行为有促进作用的设计元素;通过对各个设计元素的综合讨论,得出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起到积极作用的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最后根据以上的理论,以邯郸图书馆为例,对公共图书馆的室内公共空间提出相关设计策略,并对未来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相结合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展望。
雷婷婷[7](2021)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作用于建筑室内设计带来的每一次变革,都影响着使用者对设计方案认知和理解的方式,人工智能等科技高速发展使虚拟现实技术在室内设计方案中的应用开始涌现。在体验经济背景下,商业建筑室内空间感官体验与思维认同的价值逐渐凸显,并协同多元化业态成为当下使用者消费行为的重要诉求。因此,将参与性、交互性、动态性强的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商业建筑室内设计中,试图通过使用者在逼真的三维虚拟化方案中的互动体验,对有效行为或行为模拟反馈信息等数据采集分析,据此进行从方案的初步设计到优选,以提升商业建筑室内设计的实效性与前瞻性。“研究基础”——通过对互动式建筑、虚拟现实技术等领域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提出支撑后续方法研究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商业空间室内化进程的研究,探索了当代商业空间复合化、步行化、景观化、公共设施完备化的发展趋势,明确了互动设计方法对于满足当代商业空间中个体需求与多元消费行为等需求特征的必要性。采用实地调研法,对不同地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室内空间进行调研,首先应用数理分析法对调研问卷进行分析得到商业空间中群体属性影响因素,其次对商业空间中使用者的行为轨迹、访谈交流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使用者对商业空间中寻路与环境的诉求,继而对使用者光顾商业空间的频率与其他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商业空间对于使用者偏好的影响因子,而后结合国内外案例及访谈等信息,分析了商业室内空间影响因子的使用需求,以此展开,为互动设计方法研究任务阐明方向。“设计流程”——归纳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原则,依此对互动设计方法流程进行构建。根据前述理论引申探讨,提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原则,继而在原则的指引下论述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互动设计流程。一是通过对虚拟场景的环境需求分析,按照层级需求模型对应虚拟场景的可用性、准确性、操作效率、实时显示速度对方案构成要素进行选取,完成方案初构;二是虚拟场景的构建与实现,根据文献资料应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商业室内构成要素进行提取,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要素进行权重分析,据此,对方案进行目标性电子化建构,并应用Iris VR、Mars等虚拟现实技术平台进行虚拟现实可视化处理,力求达到化简去繁的同时还原真实视觉效果;三是虚拟现实技术下的互动体验,使用者在虚拟现实方案中通过视觉感知刺激生成行为进行互动体验,并伴随体验过程产生相应的心理及生理反应,或与人工智能分析方法对接,进行行为模拟分析;最后是互动信息反馈与方案优选,通过对使用者显示反馈与隐式反馈的信息收集分析,判断空间质量并进行设计影响。“设计方法”——总结设计师可以遵循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方法。设计方法以商业建筑室内设计原则为依据,互动设计流程为展开方式,从商业建筑室内空间布局和空间环境两大维度的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功能布局互动设计方法通过构建街区环境模型及互动体验路径的环境设置等手段,完成功能布局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设计;组织动线互动设计方法利用轨迹追踪记录等方式,将互动后动线进行可视化呈现,继而对照相应空间序列的行为预测提出动线设计及优化方法;方位感认知互动设计方法以使用者互动时辨认方位为动机并生成目标,以虚拟场景的空间识别性与装饰构件表现力为条件,通过在虚拟模型中进行操作并修改方案,以达到预期标准;空间界面互动设计方法应用场所感营造,通过互动时视觉感知表现效果对应预期心理需求以评价界面设计;导向与装饰互动设计方法及室内景观与设施互动设计方法将各设施装饰按功能分类,在互动评估后进行公众参与式设计以满足公众对参与决策的渴望。“应用演示”——演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方法的应用。首先以商业室内空间布局为研究对象,应用动线可达性与可见性互动设计方法、方位感认知互动设计方法等对该空间布局进行实际优化设计;继而以商业室内标识系统为设计对象,利用Res Net神经网络模拟使用者的视觉感知来对虚拟商业空间中的标识系统进行图像识别完成互动,以此指导并优化设计方案。论文面向当代商业建筑室内空间的发展与转型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理论及方法体系。通过对互动设计理论及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弥补了现有商业室内设计方法体验不足、延时反馈、不能真正实现公众参与设计等问题。基于此,论文开展了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流程与方法的研究,以期在设计方法层面为商业建筑室内空间提供更科学、更智能、更高效的设计方法创新。
张雪[8](2020)在《基于室内舒适度的寒地既有居住建筑适老性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比例正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现今,对于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养老方式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老年人营造适宜的养老环境是应对的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措施。我国对于适老化改造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针对于寒冷地区的老式住宅的适老化改造问题更是凤毛麟角,寒地地区存在着大量建造于上世纪80-90年的居住建筑。由于室外温度低、建筑的保温性能差、房屋结构老旧、无障碍设施缺失等原因导致室内环境的舒适性不能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同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这样的背景下,论文以现有住宅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总结寒地地区既有住宅的适老化问题主要集中在公共空间缺乏无障碍设施;室内各功能面积分布不合理、流线混乱;冬季室内温度偏低等方面。通过对查阅老年住宅的相关书籍规范、调查老年人改造意愿和国内外相关案例等方式对室内的公共空间和居住提出了加装电梯、增加无障碍坡道、改善隔音采光环境、整合室内空间、适老化的家居布局等适用于寒地既有住区适老化的改造策略和实施方式。针对寒地室内温度偏低的问题,通过建立适用于老年人热环境评价的热舒适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外围护结构的改善措施,同时运用软件模拟不同类型外围护结构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热舒适度提升效果,为同类型的改造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周娟娟[9](2020)在《《建筑十书》的室内设计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西方建筑理论研究之源,《建筑十书》为建筑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以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为依托,从室内设计的诸范畴——空间形态、物理环境、装修及装饰艺术以及设计价值体系方面展开研究工作,进一步探索《建筑十书》中涵盖的室内设计思想。通过对《十书》以及相关研究着述的解读与深入研究,分析书中设计实例与现存的建筑遗址,归纳维特鲁威提出的设计方法与思维方式,分析维特鲁威的设计思想对于室内设计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从建筑选址、空间布局到室内装修装饰、材料处理工艺,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的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人民的生活居住的最基本问题,为他们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些设计方法对帝国后期的设计实践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交叉领域的室内设计,既要不断发展学科的自主性,又要不断拓展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发展开放包容的知识体系。《十书》中关于室内设计的讨论涉及了现代意义上室内设计专业领域的基本范畴,形成的设计思想奠定了室内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基础。在《建筑十书》中,维特鲁威为设计活动确立的包含“坚固”“实用”“美观”三原则与“秩序、布置、匀称、均衡、得体和配给”六要素的设计价值体系内在的蕴涵了解决室内设计基本问题的答案。尽管维特鲁威在《十书》中提供的设计方法在解决现代设计问题时已略显过时,面对已经变化了的时代条件,对于维特鲁威的借鉴要突破他解决问题时制定的具体步骤与方法,需要根据设计实践的现实情况作出积极的创新与灵活的运用。维特鲁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仍旧体现了他的设计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
杨曦颖[10](2020)在《新茶饮空间中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强势的崛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开始促使我们回归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自信已然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关键词。故在这个“文化中心时代”,将中华文化中的精气神植入空间之中,结合古典美与现代美,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并存的室内空间,不仅符合当今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还顺应中国的文化大背景。而在中华浩瀚文化长河中,唐诗之美,美不胜收,盛唐禅意山水诗独特的艺术神韵,特有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值得我们世代传承。论文基于盛唐禅意山水诗的诗歌意境,以新茶饮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以中国古典山水诗之形成作为线索,对盛唐时期以禅入诗的文化现象进行集中观照,探索盛唐禅意山水诗之内蕴。同时,对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的作品进行素材解读,将盛唐禅意山水诗的审美意境提炼为不居之境、空灵之境及适意之境三类,运用交叉学科研究法,基于语义学理论,将其视觉元素提炼为流动简远的布局特征;简朴自然的形质特征以及清淡雅逸的色彩表现。其次,通过实地考察法及个案分析法,探讨了当代新茶饮空间的内涵,分析总结出其整体流畅、区块独立的布局特征;灵活可塑的形态特征;寓思于质的材质特征;素净雅致的色彩表现。再运用对比分析法,从精神文化及视觉审美要素两个层面分析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及新茶饮空间的契合点,从而提出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在新茶饮空间中的具体设计表现手法,即“不居之境”中的模糊界面、水光潋滟;“空灵之境”中的艺术留白、删繁就简以及“适意之境”中的以物喻心、依材写意。最后将设计表现手法作为理论指导依据,对实际的新茶饮空间进行创新设计,验证所提出的相关理论,最终使其满足审美与实用的需求。论文力图从传统诗歌美学文化中汲取养分,结合现代新茶饮空间,通过相应的设计营造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赋予空间以特殊的审美意境,从而营造出独具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室内空间,进而激发设计师们的创新思维,并为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在新茶饮空间中的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二、试论室内空间布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室内空间布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utoCAD的室内空间布局多人协同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于Auto CAD的室内空间布局多人协同设计方法 |
1.1 基于Auto CAD设置量房单位 |
1.2 提取协同过滤的室内空间布局特征 |
1.3 基于多人协同的室内空间布局算法设计 |
1.4 基于Auto CAD调整布局设计图像 |
2 实验分析 |
2.1 实验准备 |
2.2 结果分析 |
3 结语 |
(2)圆明三园祭祀信仰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引言 |
1.1 概念、时间和范围的界定 |
1.1.1 概念界定 |
1.1.2 研究范围界定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清代皇家祭祀信仰空间相关研究 |
1.3.2 清代皇家祭祀建筑室内空间陈设研究 |
1.3.3 圆明园祭祀信仰空间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凡例 |
第二章 圆明三园祭祀信仰空间建设历程 |
2.1 雍正时期 |
2.2 乾隆时期 |
2.2.1 乾隆时期圆明园祭祀信仰空间 |
2.2.2 乾隆时期长春园祭祀信仰空间 |
2.2.3 乾隆时期绮春园祭祀信仰空间 |
2.3 嘉庆时期 |
2.3.1 嘉庆时期圆明园祭祀信仰空间 |
2.3.2 嘉庆时期绮春园祭祀信仰空间 |
2.4 道光时期 |
2.4.1 道光时期圆明园祭祀信仰空间 |
2.4.2 道光时期绮春园祭祀信仰空间 |
2.5 咸丰时期 |
2.5.1 咸丰时期圆明园祭祀信仰空间 |
2.6 小节 |
第三章 圆明三园祭祀信仰空间类型 |
3.1 祭祀信仰建筑群 |
3.1.1 圆明园祭祀信仰建筑群 |
3.1.1.1 月地云居 |
3.1.1.2 日天琳宇 |
3.1.1.3 舍卫城 |
3.1.1.4 慈云普护 |
3.1.1.5 方壶胜境 |
3.1.1.6 鸿慈永祜 |
3.1.1.7 同乐园的永日堂 |
3.1.1.8 广育宫 |
3.1.1.9 汇万总春之庙汇 |
3.1.1.10 北远山村观音庵 |
3.1.1.11 若帆之阁关帝庙 |
3.1.2 长春园祭祀信仰建筑群 |
3.1.2.1 法慧寺 |
3.1.2.2 宝相寺 |
3.1.3 绮春园祭祀信仰建筑群 |
3.1.3.1 正觉寺 |
3.1.3.2 延寿寺 |
3.1.3.3 惠济祠和河神庙 |
3.1.3.4 延英论道龙王庙 |
3.1.4 小节 |
3.2 单体祭祀信仰空间 |
3.2.1 圆明园中的单体祭祀信仰空间 |
3.2.2 长春园中的单体祭祀信仰空间 |
3.2.3 绮春园中的单体祭祀信仰空间 |
3.2.4 小节 |
3.3 单间或多间祭祀信仰空间 |
3.3.1 圆明园中的单间或多间祭祀信仰空间 |
3.3.2 长春园中的单间或多间祭祀信仰空间 |
3.3.3 绮春园中的单间或多间祭祀信仰空间 |
3.3.4 小节 |
3.4 小节 |
第四章 圆明三园祭祀信仰空间室内布置分析 |
4.1 祭祀信仰建筑群 |
4.1.1 正觉寺 |
4.1.1.1 概述 |
4.1.1.2 正觉殿内部使用与陈设 |
4.2 单体祭祀建筑 |
4.2.1 长春仙馆 |
4.2.1.1 概述 |
4.2.1.2 建筑室内陈设 |
4.2.2 映水兰香天神坛 |
4.2.2.1 概述 |
4.2.2.2 建筑室内陈设 |
4.2.3 九洲清晏东西佛堂 |
4.2.3.1 概述 |
4.2.3.2 建筑室内陈设 |
4.2.3.3 相关活动 |
4.2.4 晏安殿 |
4.2.4.1 概述 |
4.2.4.2 建筑室内陈设 |
4.3 单间或多间祭祀建筑 |
4.3.1 洞天深处东西佛堂 |
4.3.1.1 概述 |
4.3.1.2 佛堂室内陈设 |
4.3.2 接秀山房观澜堂佛堂 |
4.3.2.1 概述 |
4.3.2.2 佛堂室内陈设 |
4.3.3 九洲清宴慎德堂佛堂 |
4.3.3.1 概述 |
4.3.3.2 佛堂室内陈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研究成果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养老机构空间设计研究综述 |
1.3.2 VR场景构建研究综述 |
1.3.3 用户知觉体验情绪测量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特色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养老机构现状及其空间环境调研 |
2.1 国内部分城市养老机构现状 |
2.1.1 北京市养老机构现状 |
2.1.2 上海市养老机构现状 |
2.1.3 青岛市养老机构现状 |
2.2 调研对象选取 |
2.2.1 调研对象概要及其空间环境现状 |
2.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
2.2.3 调研结果总结 |
2.3 划定研究空间范围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养老机构室内空间现存问题探析 |
3.1 居室空间内部问题 |
3.1.1 床位起居空间缺乏个人私密性 |
3.1.2 居室休息空间功能布局不合理 |
3.2 建筑空间内部问题 |
3.2.1 交通联系空间格局形式刻板化 |
3.2.2 公共活动空间设施利用率低下 |
3.3 室内空间问题成因 |
3.3.1 空间设计层面问题成因 |
3.3.2 空间边界设计元素提炼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
4.1 居室空间优化设计对策 |
4.1.1 床位起居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1.2 居室休息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2 建筑空间优化设计对策 |
4.2.1 交通联系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2.2 公共活动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3 室内空间细节优化设计对策 |
4.3.1 居室空间细节优化设计建议 |
4.3.2 建筑空间细节优化设计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设计策略有效性验证 |
5.1 实验理论基础 |
5.1.1 VR技术结合建筑设计概述 |
5.1.2 VR与建筑空间交互设计理念 |
5.1.3 情绪诱发条件及场景设计原则 |
5.2 实验场景建立 |
5.2.1 实验场景构建依据 |
5.2.2 关键设计模式选取 |
5.2.3 对照实验场景建立 |
5.3 实验目的及技术条件 |
5.3.1 实验目的 |
5.3.2 实验技术条件 |
5.4 实验时间地点及对象选取 |
5.5 情绪测量实验方法 |
5.5.1 客观生理指标测量 |
5.5.2 主观情绪量表测试 |
5.6 实验实施流程 |
5.6.1 准备阶段 |
5.6.2 前测阶段 |
5.6.3 实验阶段 |
5.7 量化测评数据分析 |
5.7.1 客观生理指标测量数据分析 |
5.7.2 主观情绪量表测量数据分析 |
5.7.3 综合对比分析 |
5.8 量化测评研究结论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养老机构居室空间场景模型构建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实验知情同意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4)清乾隆时期清漪园书房类场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缘起 |
1.2 研究对象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已有研究回顾 |
1.4.1 相关历史文献 |
1.4.2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檐装修及陈设方面研究 |
1.4.3 对清代传统书房类场所研究 |
1.4.4 已有研究不足 |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5.3 创新点 |
1.6 课题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比较互证法 |
1.6.3 统计分析法 |
第2章 清漪园书房陈设分类及特点 |
2.1 书房陈设含义 |
2.2 书房陈设分类 |
2.2.1 传统书房陈设分类 |
2.2.2 清漪园书房陈设分类 |
2.3 清漪园书房陈设特点 |
2.4 清漪园书房陈设与室内空间的关系 |
2.4.1 书房陈设布置特点 |
2.4.2 书房陈设在室内空间的作用 |
2.5 小结 |
第3章 清漪园书房场所分布及分类 |
3.1 书房场所含义及界定 |
3.1.1 书房场所含义 |
3.1.2 书房场所界定 |
3.2 清漪园书房场所分布 |
3.2.1 分布规律 |
3.2.2 位置特点 |
3.3 书房场所分类 |
3.3.1 有称谓书房 |
3.3.2 无称谓书房 |
3.3.3 书房场所的功能 |
3.4 小结 |
第4章 清漪园书房陈设与场所空间 |
4.1 书房场所空间 |
4.2 书房陈设及室内空间 |
4.2.1 藏书型书房场所陈设及室内空间 |
4.2.2 鉴赏型书房场所陈设及室内空间 |
4.2.3 阅览书画型书房场所陈设及室内空间 |
4.2.4 宗教型书房场所陈设及室内空间 |
4.2.5 复合型书房场所陈设及室内空间 |
4.3 书房场所空间与内檐装修 |
4.3.1 内檐装修 |
4.3.2 内檐装修的分隔形式 |
4.4 对当代书房室内空间及陈设设计的借鉴 |
4.4.1 室内空间划分的借鉴 |
4.4.2 陈设布置的借鉴 |
4.5 小结 |
第5章 清漪园书房场所园林活动及园林文化 |
5.1 书房场所与品茗活动 |
5.2 书房场所与参禅活动 |
5.3 书房场所与鉴赏活动 |
5.4 书房场所与文事活动 |
5.5 书房场所与园林文化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既有住宅室内品质提升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2.1.1 室内品质提升理论基础 |
2.1.2 VR理论基础 |
2.2 VR技术在室内品质提升领域的应用方法 |
2.2.1 VR技术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分析 |
2.2.2 VR技术在室内品质提升领域的适用性 |
2.2.3 VR 技术的应用潜力 |
2.3 本章小结 |
3 大连市既有住区室内信息采集调研 |
3.1 图纸调研与分析 |
3.1.1 图纸概况 |
3.1.2 图纸基础信息统计 |
3.1.3 图纸调研结果 |
3.2 入户调研与分析 |
3.2.1 调研对象 |
3.2.2 调研目的 |
3.2.3 调研过程 |
3.2.4 入户调研结果 |
3.2.5 入户小结 |
3.3 问卷调研与分析 |
3.3.1 调研对象 |
3.3.2 调研目的 |
3.3.3 问卷调研过程 |
3.3.4 问卷调研分析 |
3.3.5 问卷调研结果 |
3.4 小结 |
4 既有住宅室内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
4.1 层级化思想 |
4.1.1 室内布局层次划分 |
4.1.2 室内品质提升策略归类 |
4.1.3 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 |
4.2 室内居住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及交互点设置 |
4.2.1 就寝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及交互点设置 |
4.2.2 起居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及交互点设置 |
4.2.3 餐厨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及交互点设置 |
4.2.4 卫生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及交互点设置 |
4.3 本章小结 |
5 既有住宅室内品质提升与优化方法研究 |
5.1 虚拟室内空间构建 |
5.1.1 初步设计方案 |
5.1.2 室内品质提升方法构建 |
5.1.3 方法的应用程序 |
5.1.4 室内空间VR效果展示 |
5.2 虚拟室内空间感受调查 |
5.2.1 调研问卷设计 |
5.2.2 调研流程设计 |
5.2.3 调研结果统计 |
5.2.4 调研结果特征分析 |
5.3 室内品质提升与优化方法 |
5.3.1 多样化品质提升设计方法 |
5.3.2 不同户型的品质提升设计方法 |
5.3.3 不同家庭的品质提升设计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室内调研信息表(入户用) |
附录 B 用于既有建筑空间改造的支撑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邯郸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环境心理学相关概念 |
1.3.2 层次分析法(AHP) |
1.4 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5.2 调研对象的选取 |
1.5.3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1.7 论文框架 |
1.8 未尽事宜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
2.1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的研究 |
2.1.1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及发展 |
2.1.2 适用于室内设计的环境心理学主要理论 |
2.2 历史上图书馆室内设计的发展 |
2.2.1 国外图书馆室内设计的发展历史 |
2.2.2 国内图书馆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调查问卷设计 |
3.1 问卷的内容设计 |
3.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
3.1.2 问卷内容的设计 |
3.1.3 问卷指标分析 |
3.2 问卷处理与分析 |
3.2.1 调查问卷 |
3.2.2 问卷样本量确定 |
3.2.3 问卷效度分析 |
3.2.4 问卷信度检验 |
3.3 权重的确定 |
3.3.1 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
3.3.2 层次分析法 |
3.3.3 计算指标权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实例分析 |
4.1 首都图书馆 |
4.1.1 问卷数据分析 |
4.1.2 现场调研及观察 |
4.1.3 亟待改进指标 |
4.2 天津市图书馆文化中心分馆 |
4.2.1 问卷数据分析 |
4.2.2 现场调研及观察 |
4.2.3 亟待改进指标 |
4.3 河北省图书馆 |
4.3.1 问卷数据分析 |
4.3.2 现场调研及观察 |
4.3.3 亟待改进指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
5.1 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
5.1.1 环境知觉角度的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
5.1.2 空间行为角度的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
5.1.3 环境认知角度的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
5.2 室内动线设计要点 |
5.2.1 环境认知角度的室内动线设计要点 |
5.2.2 空间行为角度的室内动线设计要点 |
5.2.3 场景和场所角度的室内动线设计要点 |
5.3 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
5.3.1 环境知觉角度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
5.3.2 环境认知角度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
5.3.3 空间行为角度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
5.3.4 场景场所角度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
5.4 室内设计原则及设计理念 |
5.4.1 设计原则 |
5.4.2 设计理念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邯郸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再设计策略 |
6.1 邯郸图书馆公共空间室内设计现状分析 |
6.1.1 入口大厅(含展览及商业空间)现状分析 |
6.1.2 阅览空间现状分析 |
6.1.3 交通空间现状分析 |
6.2 邯郸图书馆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改造构思 |
6.2.1 入口大厅(含展览及商业空间)改造构思 |
6.2.2 阅览空间改造构思 |
6.2.3 交通空间改造构思 |
6.3 邯郸图书馆的室内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
6.3.1 入口大厅(含展览及商业空间)改造策略 |
6.3.2 阅览空间改造策略 |
6.3.3 公共共享空间改造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7)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
1.1.2 商业建筑室内设计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互动设计方法 |
1.3.2 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方法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1 互动设计的发展及现状研究 |
1.4.2 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论文框架 |
第2章 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研究基础 |
2.1 互动设计方法的理论思想解析 |
2.1.1 建筑互动理念的产生-建筑控制论 |
2.1.2 信息技术变革下的响应式建筑理论 |
2.1.3 数字媒体时代下的交互设计理论 |
2.2 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的理论与技术选择 |
2.2.1 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
2.2.2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
2.2.3 虚拟现实技术对互动设计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2.3 商业建筑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
2.3.1 商业空间的室内化发展历程 |
2.3.2 商业建筑室内设计发展趋势及互动设计的必要性 |
2.4 购物行为及心理需求影响因子分析 |
2.4.1 购物行为及心理需求调研内容与方法 |
2.4.2 商业空间中群体属性因素影响分析 |
2.4.3 商业空间寻路分析与环境诉求 |
2.4.4 商业建筑室内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2.5 使用者对商业空间影响因子的需求分析 |
2.5.1 商业建筑室内空间布局需求分析 |
2.5.2 商业建筑室内空间可识别性需求分析 |
2.5.3 商业建筑室内空间熟悉度需求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流程的建立 |
3.1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原则 |
3.1.1 基于虚拟现实双向互动的公众参与设计原则 |
3.1.2 基于虚拟现实主体间性的审美交互设计原则 |
3.1.3 基于虚拟现实构想性的动态设计原则 |
3.2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构成要素 |
3.2.1 构成要素提取 |
3.2.2 构成要素权重分析 |
3.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流程 |
3.3.1 虚拟场景环境需求分析 |
3.3.2 虚拟场景的构建与实现 |
3.3.3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互动体验 |
3.3.4 互动信息反馈与方案优选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方法 |
4.1 功能布局互动设计方法 |
4.1.1 功能布局与城市环境融合的互动设计方法 |
4.1.2 空间配置的形态与功能互动设计方法 |
4.2 组织动线互动设计方法 |
4.2.1 动线的可达性与均好性互动设计方法 |
4.2.2 动线序列的互动设计方法 |
4.3 方位感的认知性互动设计方法 |
4.3.1 空间识别性互动设计方法 |
4.3.2 装饰构件表现力认知互动设计方法 |
4.4 空间界面互动设计方法 |
4.4.1 空间界面形式的场所感互动设计方法 |
4.4.2 空间界面的材质与色彩互动设计方法 |
4.5 导向与装饰互动设计方法 |
4.5.1 导向系统互动设计方法 |
4.5.2 商业空间装饰展陈互动设计方法 |
4.6 室内景观与设施互动设计方法 |
4.6.1 室内景观小品互动设计方法 |
4.6.2 室内设施互动设计方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方法应用 |
5.1 商业建筑室内虚拟场景的构建与实现流程展示 |
5.1.1 设计方案的环境需求分析 |
5.1.2 设计方案虚拟现实互动场景建立 |
5.2 以商业建筑室内功能布局互动设计方法为例的应用展示 |
5.2.1 空间布局设计内容分析 |
5.2.2 空间布局的互动反馈与分析 |
5.2.3 空间布局方案设计优化策略 |
5.3 以商业建筑室内导向系统互动设计方法为例的应用展示 |
5.3.1 导向系统的虚拟模型建立 |
5.3.2 导向系统的互动反馈与分析 |
5.3.3 导向系统方案设计优化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哈尔滨商业空间购物行为特征研究调查 |
附录2 意大利米兰商业空间购物行为特征研究调查 |
附录3 专家评分定权重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室内舒适度的寒地既有居住建筑适老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范围的限定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框架 |
2 寒地住宅适老化改造的理论基础 |
2.1 寒地既有住宅发展概况 |
2.1.1 寒地城市的气候特征 |
2.1.2 寒地各年代住宅特征分析 |
2.2 寒地老年人居住需求 |
2.2.1 老年人各阶段的生理特征 |
2.2.2 寒地地区老年人生活方式 |
2.2.3 老年人对物理环境的需求 |
2.3 寒地既有住宅实地调研 |
2.3.1 调研对象 |
2.3.2 调研方法与内容 |
2.4 寒地地区既有住宅居住问题汇总 |
2.4.1 公共空间问题汇总 |
2.4.2 内部空间问题汇总 |
2.4.3 室内物理环境问题汇总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舒适度的寒地既有住宅室内环境营造目标 |
3.1 室内环境舒适度的影响因素 |
3.1.1 热工环境舒适度 |
3.1.2 声、光环境舒适度 |
3.1.3 室内空间的舒适度 |
3.2 热工环境的适老指标分析 |
3.2.1 PMV热舒适度模型 |
3.2.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寒地老年住宅热舒适度模型 |
3.2.3 PMV老年人热环境可接受温度范围预测 |
3.3 声、光环境的适老指标分析 |
3.3.1 声环境的适老指标分析 |
3.3.2 光环境的适老指标分析 |
3.4 室内空间的营造目标 |
3.4.1 室内居住空间的营造目标 |
3.4.2 室内公共空间的营造目标 |
3.5 结论 |
4 寒地地区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策略 |
4.1 外围护结构的提升改善 |
4.1.1 墙体的优化 |
4.1.2 外窗的优化 |
4.1.3 遮阳的改善优化 |
4.2 交通空间的提升改善 |
4.2.1 单元出入口的适老化改造 |
4.2.2 门厅及楼梯间的热环境的优化 |
4.2.3 楼梯间的适老化及采光优化 |
4.2.4 加装电梯 |
4.3 室内居住空间的提升改善 |
4.3.1 户型布局的优化 |
4.3.2 室内主要空间家居适老化布局 |
4.3.3 室内光环境的改善 |
4.3.4 室内隔音的改善 |
4.3.5 室内安全设施 |
4.4 室内物理环境改善情况模拟分析 |
4.4.1 DesT软件简介 |
4.4.2 典型住宅的模型建立及参数设定 |
4.4.3 模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寒地老旧住区适老化改造案例分析 |
5.1 住区概述 |
5.1.1 小区概况 |
5.1.2 业主的基本情况及改造意愿 |
5.2 户型存在问题及改造策略建议 |
5.2.1 室内热环境舒适度改善模拟预测 |
5.2.2 交通空间的改造设计建议 |
5.2.3 居住空间的改造设计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建筑十书》的室内设计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章 公共空间与住宅建筑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形态 |
1.1 神庙 |
1.1.1 古典柱式与神庙建筑的基本格局 |
1.1.2 神庙室内的平面形态与空间 |
1.1.3 室内立面构件 |
1.2 公共建筑 |
1.2.1 巴西利卡 |
1.2.2 剧场 |
1.2.3 浴场一般形制与功能分区 |
1.2.4 角力学校的一般形制及功能空间 |
1.3 住宅建筑 |
1.3.1 城市中住宅建筑的布局及功能空间的布置 |
1.3.2 希腊住宅 |
1.3.3 乡村住宅 |
1.4 平面布局与空间形态组织的基本法则 |
1.4.1 功能创造形式 |
1.4.2 均衡源于比例 |
第2章 室内物理环境的营造 |
2.1 建筑选址对于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影响 |
2.1.1 公共空间选址 |
2.1.2 私人建筑选址 |
2.2 风与天体运行对室内空间物理环境形成的影响 |
2.2.1 “风”力作用下的街道布局与房屋规划 |
2.2.2 天体运动影响下房屋朝向及室内采光问题 |
2.3 公共空间中特殊的物理环境营造 |
2.3.1 和声学基本原理在剧场中的运用 |
2.3.2 浴场室内供暖系统 |
2.4 物理环境营造的基本准则 |
2.4.1 “需求”动机 |
2.4.2 空间类型导向 |
第3章 室内界面的装修材料及工艺 |
3.1 室内空间的各种材料基本概况 |
3.1.1 砖、石 |
3.1.2 木材 |
3.1.3 混凝土 |
3.1.4 物质构成的“四元素”说 |
3.2 铺筑地面、顶棚、墙面制作工序 |
3.2.1 铺筑地面 |
3.2.2 顶棚 |
3.2.3 墙体 |
3.3 抹灰工艺 |
3.3.1 抹灰材料的加工工艺 |
3.3.2 顶棚和墙壁抹灰特点及原则 |
3.3.3 抹灰工艺的环境应对策略 |
3.4 材料的空间表达手法 |
3.4.1 材料的自主性 |
3.4.2 材料的空间性 |
笫4章 室内装饰壁画 |
4.1 古希腊与古罗马壁画的基本概况 |
4.1.1 古希腊壁画 |
4.1.2 古罗马壁画 |
4.2 关于维特鲁威“正确的绘画方法”的法则 |
4.2.1 壁画颜料及色彩理论 |
4.2.2 壁画的功能属性 |
4.2.3 “真实性”原则 |
第5章 设计要素与价值体系及其启示 |
5.1 建筑“六要素”及其启示 |
5.1.1 “六要素”的来源与译读 |
5.1.2 空间“形式”要素的暗示与显现 |
5.2 “坚固”“实用”“美观” |
5.2.1 基本内涵 |
5.2.2 “坚固”“实用”“美观”顺序的指导意义 |
第6章 学科的自主性与开放性 |
6.1 构建学科的自主性 |
6.1.1 基本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6.1.2 统筹实践与理论的协调发展 |
6.2 开放性的知识体系 |
6.2.1 开放包容的学习理念 |
6.2.2 统筹科学技术与艺术的交叉融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新茶饮空间中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1.4.2 新茶饮空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1.4.3 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于新茶饮空间中的研究现状 |
1.4.4 具有山水审美意境的室内空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1.5 本章小结 |
2 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探析 |
2.1 中国古典山水诗的形成 |
2.2 盛唐禅意山水诗的内蕴 |
2.3 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感知 |
2.3.1 不居之境 |
2.3.2 空灵之境 |
2.3.3 适意之境 |
2.4 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的视觉审美元素认知 |
2.4.1 流动简远的布局特色 |
2.4.2 简朴自然的形质特征 |
2.4.3 清淡雅逸的色彩表现 |
2.5 本章小结 |
3 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与新茶饮空间的契合点 |
3.1 新茶饮空间的内涵 |
3.2 新茶饮空间的空间审美要素认知 |
3.2.1 平面布局 |
3.2.2 空间形态 |
3.2.3 空间材质 |
3.2.4 空间色彩 |
3.3 二者的契合点分析 |
3.3.1 精神文化契合点 |
3.3.2 视觉审美要素契合点 |
3.4 本章小结 |
4 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在新茶饮空间中的营造手法 |
4.1 “不居”之境的营造手法 |
4.1.1 模糊界面 |
4.1.2 水光潋滟 |
4.2 “空灵”之境的营造手法 |
4.2.1 艺术留白 |
4.2.2 删繁就简 |
4.3 “适意”之境的营造手法 |
4.3.1 以物喻心 |
4.3.2 依材写意 |
4.4 本章小结 |
5 具有盛唐禅意山水诗境的新茶饮空间设计实践 |
5.1 设计目的 |
5.2 设计构思 |
5.2.1 设计思考 |
5.2.2 设计方案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试论室内空间布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utoCAD的室内空间布局多人协同设计方法[J]. 蔡旭明.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22(01)
- [2]圆明三园祭祀信仰空间研究[D]. 魏瑞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 安家成.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4]清乾隆时期清漪园书房类场所研究[D]. 田源.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8)
- [5]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既有住宅室内品质提升设计方法研究[D]. 孔德维.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邯郸地区为例[D]. 郭睿坤.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4)
- [7]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研究[D]. 雷婷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8]基于室内舒适度的寒地既有居住建筑适老性改造研究[D]. 张雪.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9]《建筑十书》的室内设计思想研究[D]. 周娟娟. 苏州大学, 2020(03)
- [10]新茶饮空间中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设计研究[D]. 杨曦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