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独立性与社会公众利益(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1](2022)在《新时期保持审计独立性的一些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市场监督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对于提高经济信息质量和经济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金融稳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根本要求和灵魂所在,是客观、公正的职业精神的精髓和体现。持续保持独立性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基础工程。
谢获宝[2](2021)在《注册会计师行业联合监管:内涵、问题及政策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注册会计师监管仍然存在政府监督效率不足、行业自我监管独立性差、独立监管缺乏演化基础;监管活动的穿透性和延伸性监管不够深入、系统化监管的内在机制不太清晰;监管活动中数智技术能力较差,事后监管特征突出;监管对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关注度不够,难以形成监管目标到监管成效的有效闭环;监管处罚权责利匹配有失公平、公正和公允,影响良性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形成等问题。为有效实现注册会计师行业联合监管目标,联合监管要加强党的领导,依法监管,实现政府行政监管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业自律监管之间的有效分工与协作;要加强穿透性监管和延伸性监管,直插财务舞弊、会计和经济活动造假的源头,实现治标更治本的效果;联合监管要充分利用数智技术,提高监管覆盖面,扩大信息来源,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管;要强化对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关注,努力落实长期监管目标;要改善监管处罚中权责利的对称性,尤其做好各个主体之间的责任划分,实现监管处罚"打蛇打七寸"的监管效果。
王会蒙[3](2020)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ST国药审计失败原因分析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第三方起着重要的鉴证与监督作用,便于投资者了解公司真实财务信息并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然而,不断发生的审计失败使得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度降低,引发了信任危机。从银广夏、参仙源到万福生科、欣泰电气再到金亚科技、五洋建设等事件,接连发生的审计失败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扰乱了资本市场正常秩序,降低了公众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客观地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防范审计失败的发生是当前会计师事务所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从研究背景及意义入手,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审计质量影响研究、审计失败原因影响研究、审计失败对策影响研究,并对应用对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提出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次,介绍与审计失败相关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其中对审计失败的认定分为“过程论”和“结果论”,本文支持“过程论”,并依次列出支持的原因。之后,分析了审计失败与经营失败、审计风险的区别与联系,并提出审计失败的特征;再次,对审计失败案件的双方即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ST国药进行介绍并做案例回顾,根据证监会公布的处罚决定,理清事件中*ST国药财务舞弊的动机和手段,分析立信所在此次审计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及证监会对二者的处罚情况;接着,从四方面分析立信所对*ST国药审计失败原因,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层面:审计独立性不足、风险评估能力不足、质量复核制度执行不到位,审计项目组业务执行层面: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对财务舞弊风险区关注不足、项目组内部沟通不到位,注册会计师个人素质层面:未保持相应职业怀疑、执业能力不足,外部监管层面:监管机构监管效率不足、惩罚力度较轻等问题;最后,根据上述原因给出四方面相对应启示,会计师事务所应强化审计独立性、不断提高风险评估能力、严格执行审计质量复核制度,审计项目组应加强对审计程序执行力、重点关注舞弊风险区、加强项目组内部沟通交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职业怀疑、不断提升执业能力,外部监管机构应提高监管效率、加强惩罚力度。
黄世忠[4](2019)在《审计委托制度的弊端与改革》文中研究说明由上市公司直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现行审计委托制度,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有损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利于注册会计师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和保持职业怀疑的态度,广为诟病,亟待改革。本文在剖析现行审计委托制度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方付费、财务报表险、强制轮换和联合审计等旨在提高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改革设想,分析其利弊得失,并对审计委托制度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选择提出政策建议。
马潇祎[5](2019)在《PPP项目跟踪审计优化研究 ——基于H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PPP项目总体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然而在PPP推广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涌现出规划随意、风险分配不合理、明股实债、政府变相兜底等异化泛化现象。任何模式和制度,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去保障和落实。有效的监管措施对于PPP模式的顺利运行至关重要。PPP项目多为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项目,融资结构较为复杂,这也为监管和审计提出了难题。实践中,对审计机关是否应该介入PPP项目进行审计、如何审计等缺乏制度框架和规范指引,各地做法尚未统一,审计人员无所适从,项目识别、准备和移交阶段都属于审计监督的真空地带。随着“审计全覆盖”政策的号召,跟踪审计的实施在工程建设项目中逐步推进,其应用贯穿项目全过程,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策略,正确把握审计重点难点,形成对审计时间、资源的合理安排与配置,才能提高跟踪审计效率,保证跟踪审计质量。本文立足于审计策略视角对PPP项目跟踪审计优化路径展开研究,其研究成果能够为PPP项目跟踪审计介入推进提供实现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对PPP项目的规范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PPP项目跟踪审计的优化研究。首先,在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界定和分析了PPP项目跟踪审计的相关概念和特征,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免疫系统”理论对PPP模式及跟踪审计进行剖析。其次,通过对现状文献的搜集归纳及实践调查,总结出我国及案例对象所在的H市PPP项目和跟踪审计的现存制度规范和实施现状,分析PPP项目对于跟踪审计存在的监管需求,以及当前PPP项目跟踪审计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困境。最后,选取了真实的、具有代表性的市政工程项目——H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对其跟踪审计的范围、目标、资源配置、审计介入过程、各阶段审计内容等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优化该PPP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的方法建议。研究表明:跟踪审计对PPP项目的顺利运行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合理运用能够满足监管效率与效果的双重需求,应得到广泛推行和全面落实;通过统筹三方审计主体建立新型审计主体结构有利于PPP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的提质增效;应深化相关审计主体对PPP模式的认知程度,转变跟踪审计工作开展思维,立足于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立PPP项目总体审计目标,注重和保证前期决策阶段的跟踪审计介入,有意识地将审计资源配置比重前倾,降低由于决策失误引发的国家资产安全风险,为PPP项目的平稳推进奠定基石;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以审计主体、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结果和审计证据获取这六个要素为基点的PPP项目跟踪审计优化建议。同时提出完善PPP项目跟踪审计法律依据、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国家层面措施,为前述建议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和制度基础保障,对解决PPP项目跟踪审计国家层面共性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考方向,同时也为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锐[6](2019)在《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正处于法治建设的重要时期,行政体制改革也进入了攻坚阶段,开展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日益彰显。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是一种多元化、系统化、类型化的机制,不仅指决策过程末端环节的监督或问责,还包括决策制定到政策执行以及政策反馈的全过程,具有合法性、过程性和风险性等特征。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理论基础包括责任政府理论、行政过程理论和正当程序理论,现实意义体现为是责任意识提升的逻辑前提、行政秩序强化的内在动力和法治进程推进的重要保障。开放型市场经济的形成、法治建设战略目标的升级、行政主体责任观念的提升和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分别为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该制度的演进分为以国家机关监督为依托的孕育阶段、以行政问责理论为载体的萌芽阶段、以行政问责实践为需求的发展阶段、以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为落脚点的成型阶段,并呈现出由消极向积极的理念转变、由运动式向常态化的思维过渡、由零散到体系的规则设计、由中央到地方的推进路径等规律。通过规范文本的考察、现实案例的研讨和制度框架的梳理,发现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虽然已较为成熟,但同时仍面临着追责主体失衡、追责对象单一、追责范围模糊、追责程序缺陷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理论研究的制约、文本制度的不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需要把握好总体思路和具体面向。在总体思路上需要做到:一是理念提升,即实现由法制到法治、由惩罚到预防、由独断到合作;二是原则确立,即确立依法追责、权责一致、信息公开、终身追究原则;三是模式建构,在借鉴美国的“网状”和英国的“无缝隙”行政问责模式基础上,建构我国“立体式”追责模式;四是制度配套,加强责任评估、公众参与、官员复出等配套制度的建设。在具体面向上需要关注:一是在追责主体的选择上实现多元化;二是在追责对象的拓展上实现复合化;三是在追责范围的明确上实现体系化;四是在追责程序的健全上实现规范化。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在我国正在成为一种常态,既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加强该制度的法律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本文将原本“问责”这一政治话语下的研究课题,突破学科视域的限制,以法律这一治国重器对其进行规范,这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突出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结合,也需要专家学者不断强化理论研究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本文对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这一具有较强政治意蕴的现实问题所进行的法学思考,着眼于行政法研究视角的特殊性,期望通过对具有我国本土特色问题的归纳总结,为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在我国的良性发展提供决策建议。
张本琪[7](2019)在《基于A国道改扩建PPP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改进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为缓解地方政府资金紧张和债务压力,在国家政策法规的鼓励下,社会资本已进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广泛领域,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PPP项目入库数量多、落地少,项目泛PPP化现象十分严重;缺乏全面有效的审计监督,对PPP项目的审查多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中央政策的执行效果。本文对A国道改扩建项目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公路建设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改进PPP项目审计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物有所值理论、风险导向审计理论、项目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政策法规、审计准则、制度规定等为依据,分析全过程跟踪审计各阶段的控制目标和关键控制点。结合PPP项目审计风险的特殊性,分析A国道改扩建项目审计过程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完整性,认为审计项目组具备熟悉政策法规、重视沟通、恰当利用专家建议、积极组织事前培训的重要经验,但也存在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采购阶段介入时点不规范、合同管理审计不到位、审计独立性弱化、未恰当评估审计风险等问题。因此,考虑到PPP项目审计与传统工程项目审计的区别,为全面保障PPP项目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在国家层面,应当从法律法规、主管部门责任和审计组织形式三个方面改善PPP项目监管环境;审计项目组应基于项目可分解视角和国家治理视角,把握好跟踪审计的介入时点及技术方法;对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应明确各阶段的审计监控点及内容;要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重视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黄友[8](2009)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研究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视角》文中指出拥有“号称”全世界最发达、最透明、管制体系最完备的资本主义市场的美国相继爆发了安然、国际商业机器、通用电器、美国在线、朗讯、恩科、甲骨文等大牌公司财务欺诈丑闻。资本市场的震荡,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向世界的渗透。在我国,近年来也相继发生了麦科特、科龙等财务舞弊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测公告(第十三号、十四号)公布的检查情况看出:一些企业存在违背准则操纵利润,虚构交易等严重财务欺诈行为,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准则方面不到位,执业质量和内部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和薄弱环节,为被审计单位进行财务欺诈提供了机会。随着国际、国内一系列上市公司重大财务造假案件的发生,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着空前信任危机,如何加强和完善对注册会计行业的管制、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公信力,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新课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会计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现行行业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政府管制与行业自我管制以及政府各制部门相互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导致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成本高而效益低。在“安然事件”后,我国政府强化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制力度,财政部于2002年10月决定将原委托注册会师协会行使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行政职能收回,由财政主管部门有关内设职能部门行使,进一步加强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府管制力度;并且,我国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投入了很大的成本,仅财政主管部门内部管制机构,除其隶属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外,还有会计管理、监督检查、法制等多个机构,外部还有审计、工商、税务、证监会等部门。但是,时至今日,从社会公众的认可度以及行政监督检查和行业自律检查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制方面投入了较高的成本,但效益并不高,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执业质量和执业水平不容乐观,社会公信力不高,审计独立性不强,造假欺诈时有发生,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卷入民事、刑事诉讼屡见不鲜,对资本市场发展和行业建设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降低整个行业社会公信力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质疑。为此,需要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现行管制进行研究,扬长避短,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以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如何管制才能够达到帕累托配置有效率,如何以最小管制成本达到最优管制效率,是研究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从注册会计师需求、供给关系入手,运用管制理论及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理论和模式,意在现实可选择管制模式下,理顺政府管制与行业自我管制之间的关系,明确界定政府各管制部门的职能定位,特别是界定政府各管制部门与行业协会的职责权限范围:明确政府管制部门在行业管制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其宏观管制职责,其中包括政府财政部门通过对行业协会的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来指导和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明确行业协会的职能定位及惩戒权,加强其自身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行业管制机制;并实行相互之间的有效协调与配合。上述研究,对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节约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成本、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效率、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体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还分析了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现状,指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体制变革和发展的方向,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公信力,有力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做好、做大、做强、做出去的目标。本文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和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国情分析,认为独立管制模式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最优选择模式,但就我国目前而言,不一定是现实选择模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实行独立管制模式的时机还不成熟。因此,从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以政府管制为主、行业自我管制为辅的混合管制模式是合理和现实的选择,独立管制模式是未来和最优的选择。本研究最终建议的管制模式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立管制模式。本文的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论,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基本理论分析,主要分析了成本——效益分析和管制基本理论,剖析了成本——效益分析的起源和内涵,以及管制的涵义、原则、分类、手段、需求与供给,并对管制的供需均衡进行了分析。本部分既是基础性研究,同时也是以后各部分研究内容的统领。第三部分,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成本——效益研究,分析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特征,注册会计师需求与供给的形成以及影响注册会计师的需求、供给因素,对不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供求均衡进行研究,分析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需求和供给以及政府管制与行业管制的均衡,提出了按照成本效益的原则,政府管制的重心是会计信息的披露,并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注册会计师行业政府管制、自我管制的成本——效益模型。第四部分,中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比较研究,主要对海洋法系国家美国、英国,大陆法系国家德国、日本行业管制以及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采取的管制模式均不一样。各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选择何种管理模式,完全取决于各国的历史、市场经济理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于任何一种管制模式,并无高低之分,关键在于是否适合国情、运行是否顺畅有效率、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利益、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政府管制、行业自我管制、独立管制三种模式的特点和优缺点的评析,指出了政府管制为主,行业管制为辅的管制模式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目前管制的现实选择。第五部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现实选择与改进,分析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主体现状,着重介绍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制和价格管制现状,探究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改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对策,即完善以财政部为主导,行业自管制为辅的混合管制模式。第六部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独立管制模式的构建,提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独立管制模式的目标及职能设计,构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独立管制模式应遵循的原则,设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独立管制模式框架,提出了构建我国独立管制模式的具体对策。本研究运用了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注册会师行业管制体制的比较,归纳出选择管制模式的一般原则,提出了我国当前管制模式的现实选择;同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分析了三种管制模式的成本与效益,指出了三种管制模式的优点和不足;此外还采用了规范研究的方法,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分析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当前进行管制的必要性以及管制体制的现实选择,指出了我国当前管制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变革和发展的方向。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一是将管制经济学理论引入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研究并收集了最新的数据资料分析政府管制和行业自我管制、独立管制的现状及效率,归纳出政府管制和行业自我管制、独立管制的优点和局限性,从而形成了对政府管制和行业自我管制、独立管制较为系统的认识,为更准确地把握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中存在的问题奠定基础,进而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做出选择。二是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从定量方面分析政府管制与行业自我管制如何有效结合。首先通过供需平衡理论说明管制供给量、需求量如何确定,再将各管制因素在管制模型中的特性进行分析,设计函数和管制的成本效益曲线,然后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探讨两个不同管制主体的管制供给量分别在何种数量范围将达到总管制净效益的最大。据此,提出了在当前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应采取以政府管制为主、行业自我管制为辅的混合管制模式,这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当前管制模式的现实选择。三是紧密联系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体制切实可行的新对策,可为国家有关部门决策时提供参考。同时指出了未来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发展变革的方向以及最终目标——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立管制模式,这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的最优选择,同时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实际的独立管制模式的基本框架,既有理论指引,又有可操作性。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将成本——效益分析引入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研究中,相关数据取证困难,只找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在相应的管制模式选择时,定量分析不够。此外,本研究中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立管制模式的具体措施还不够具体,只进行了原则性分析和框架设计,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细化,增强其可操作性。
申建英[9](2008)在《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直接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通过对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内部和外部的主要因素分析,提出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必须从改善外部环境和提高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入手的对策。
陈韶君[10](2008)在《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由财务舞弊与审计失败引发的不利经济后果,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导致财务审计舞弊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上市公司与审计师的寻租行为。我国资本市场赖以运作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导致了租金存在,上市公司和审计师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其寻租行为不仅会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造成整个社会福利的损失,而且还会引起财务信息失真和审计失败。从资本市场现实角度看,如何有效进行审计和遏制审计寻租行为已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实务界乃至政界人士所关注的焦点和所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故对此展开研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及其学术价值。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寻租理论为视角,运用产权理论和博弈理论,分析上市公司和审计师寻租行为产生的供需动因,并为有效控制审计寻租提出政策性建议。首先,本文运用寻租理论、产权理论与博弈论,研究了我国审计寻租的特殊产权背景与审计寻租中的非合作博弈。阐述了租金涵义演变、寻租涵义和寻租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现代产权理论,基于产权保护的视角分析了会计信息披露产权界定和模糊产权所形成的公共领域,以及审计师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审计界定的必要性。本文还从产权制度变迁和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安排角度,深入分析了审计寻租产生的上市公司产权界定模糊和非流通国有股比重过高这一特殊产权背景。此外,以博弈论为基础,建立了审计师、上市公司和监管者之间的动态寻租博弈模型,克服了仅仅从理论视角研究的片面性,为更全面理解审计寻租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的基本理论。明确界定了审计寻租内涵、审计寻租主体和客体与审计寻租成本涵义,从产权角度出发剖析了审计寻租产生的内在机理,并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由政府主导、政府管制、审计委托聘任机制和会计制度双轨制等特征,分析了审计寻租产生的外在条件,在审计寻租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阐述了审计寻租产生的严重社会后果。再次,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产生的动因。本文明确指出,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揭示管制主要通过会计审计准则制定管制和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来实现,信息揭示管制产生了管制租金,而管制租金是审计寻租的产生诱因。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审计寻租产生的供需动因,一方面,上市公司制度性寻租、特殊产权制度安排和会计审计准则的变迁特色,构成了审计寻租形成的需求动因;另一方面,审计市场的竞争压力、法律体系缺陷和审计职业道德缺失又构成了审计寻租供给动因。最后,从审计寻租产生的需求和供给视角两方面,检验与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的影响因素。本文对审计寻租产生需求动因的实证检验系分别从市场管制、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三方面进行,结果表明,审计寻租与上市公司的会计管制具有显着相关性,上市公司作为审计寻租主体也存在着强烈的避亏、增发股票和保持上市资格的寻租动机;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和控制权安排与审计寻租显着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其审计寻租动机越小;由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比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受到证监会和公众监督的力度大,最终控制人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寻租需求动机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审计寻租需求动机更弱。然而,检验结果未发现股权制衡度对审计寻租有显着影响,也未发现我国目前的董事会制度对审计寻租具有显着地抑制作用,故无法改变对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装饰品”的质疑。审计寻租供给动因的实证研究是从事务所规模和异常审计收费两方面进行的,结果表明,作为供给因素的事务所规模和审计收费对审计寻租有显着影响,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寻租的供给动机便越低,说明事务所规模对审计寻租起到了显着的抑制作用,异常审计收费的减少能对审计寻租起到了显着性抑制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审计寻租行为应加强控制,控制原则是加大审计寻租成本、降低审计寻租的需求和供给。此外,本文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民事赔偿机制、降低监管成本等以加大审计寻租成本,完善资本市场管制制度以降低审计寻租需求,形成合理的审计市场结构以减少审计寻租的供给等政策性建议,作为适度控制审计寻租的具体措施。
二、审计独立性与社会公众利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审计独立性与社会公众利益(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保持审计独立性的一些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审计独立性的主要内容 |
(一)关于与审计客户的长期关联和审计轮换制度 |
(二)关于审计收费 |
(三)关于为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收费比重 |
(四)关于在审计客户中持有财务权益 |
(五)关于在审计客户的任职 |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为审计质量持续提升保驾护航 |
(一)各方共同努力,为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营造良好环境 |
(二)注册会计师承担主体责任,确保独立性得以切实维护 |
(2)注册会计师行业联合监管:内涵、问题及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联合监管内涵分析 |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联合监管模式的内涵 |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联合监管模式的特点 |
1、联合监管模式强调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监管的特点。 |
2、联合监管强调政府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管制相结合,在明确分工协作基础上,实现政府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管制的优势互补。 |
3、联合监管同时强调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直接目标和根本性目标,容易实现监管直接目标和根本目标之间的平衡。 |
4、联合监管容易做到分级分类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将政府的“放管服”改革在行业监管工作中落地。 |
5、政府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联合监管,相互协作配合,共同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 |
二、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仍存在独立性不足、监管效率不高等问题 |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活动的穿透性不足,系统化监管的内在逻辑不清晰 |
(三)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活动中数智化能力不强,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事后特征突出 |
(四)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对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关注度不够,难以形成监管目标到监管成效的良性闭环状态 |
(五)注册会计师监管处罚权责利匹配有失公平、公正和公允,尚未形成良性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
三、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联合监管的政策建议 |
(一)联合监管要加强党的领导,依法监管,实现政府行政监管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自律监管之间的有效分工与协作 |
(二)联合监管要加强穿透性和延伸性监管,直插财务舞弊和单位会计、业务造假的源头,实现治标更治本的效果 |
(三)联合监管要充分利用数智技术,提高监管覆盖面,扩大监管信息源,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管 |
(四)联合监管要强化对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关注,努力落实长期监管目标 |
(五)联合监管要改善监管处罚中权责利的对称性,尤其要做好各个主体之间的责任划分,实现监管处罚“打蛇打七寸”的监管效果 |
(3)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ST国药审计失败原因分析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审计失败的概念及特征 |
2.1.1 审计失败的概念 |
2.1.2 审计失败的特征 |
2.2 审计失败与相关概念辨析 |
2.2.1 审计失败与经营失败 |
2.2.2 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 |
2.3 审计失败的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审计冲突理论 |
2.3.4 舞弊三因素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立信所对~*ST国药审计失败案例背景 |
3.1 ~*ST国药基本情况介绍 |
3.1.1 ~*ST国药简介 |
3.1.2 ~*ST国药财务舞弊主要手段 |
3.1.3 证监会对~*ST国药的处罚 |
3.2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事件 |
3.2.1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3.2.2 证监会对立信所的处罚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立信所对~*ST国药审计失败原因分析 |
4.1 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层面原因分析 |
4.1.1 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不足 |
4.1.2 会计师事务所风险评估能力不足 |
4.1.3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复核制度执行不到位 |
4.2 审计项目组业务执行层面原因分析 |
4.2.1 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 |
4.2.2 财务舞弊风险区关注不足 |
4.2.3 项目组内部沟通不到位 |
4.3 注册会计师个人素质层面原因分析 |
4.3.1 注册会计师未保持职业怀疑 |
4.3.2 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不足 |
4.4 外部监管层面原因分析 |
4.4.1 监管机构监管效率不足 |
4.4.2 监管机构惩罚力度较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立信所对~*ST国药审计失败启示 |
5.1 对会计师事务所启示 |
5.1.1 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 |
5.1.2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风险评估能力 |
5.1.3 严格执行审计质量复核制度 |
5.2 对审计项目组启示 |
5.2.1 加强审计程序执行力 |
5.2.2 重点关注财务舞弊风险区 |
5.2.3 加强审计项目组内部沟通 |
5.3 对注册会计师启示 |
5.3.1 注册会计师应保持职业怀疑 |
5.3.2 注册会计师应不断提升执业能力 |
5.4 对外部监管机构启示 |
5.4.1 监管机构应提高监管效率 |
5.4.2 监管部门应加强惩罚力度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审计委托制度的弊端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审计委托制度本质及现行弊端凸显 |
(一)审计委托制度本质 |
(二)现行审计制度弊端 |
三、审计委托改革设想利弊分析 |
(一)第三方付费的改革设想及其利弊分析 |
(二)财务报表险改革设想及其利弊分析 |
(三)强制轮换式的改革设想及其利弊分析 |
(四)联合审计式改革设想及其利弊分析 |
四、审计委托制度改革路径选择 |
(一)协调利益冲突,赋予审计委员会审计委托权 |
(二)精选改革范围,试点第三方付费的审计委托 |
(三)关注执业记录,试行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 |
(四)倡导公平正义,选择上市银行试点联合审计 |
(五)开展前期研究,探索推进市场化财务报表险 |
(5)PPP项目跟踪审计优化研究 ——基于H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创新 |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三、PPP项目实施及跟踪审计现状 |
(一)PPP项目实施现状 |
(二)PPP项目及其跟踪审计制度发展 |
(三)PPP项目跟踪审计实施状况 |
四、H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跟踪审计案例分析 |
(一)项目基本概况 |
(二)H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跟踪审计情况 |
(三)H市 PPP项目跟踪审计成效 |
(四)H市 PPP项目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
(五)跟踪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五、H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跟踪审计优化建议 |
(一)完善PPP审计法规,明确跟踪审计主体 |
(二)深化跟踪审计总体目标,明确把握审计重点 |
(三)加强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审计人力资源质量 |
(四)提升跟踪审计结果效用,强化审计建议作用 |
(五)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审计证据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外文类参考文献 |
致谢 |
(6)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概念辨析 |
一、重大行政决策的概念 |
二、责任追究的概念 |
三、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内涵 |
第二节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理论基础 |
一、责任政府理论 |
二、行政过程理论 |
三、正当程序理论 |
第三节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现实意义 |
一、责任意识提升的逻辑前提 |
二、行政秩序强化的内在动力 |
三、法治进程推进的重要保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的产生条件 |
一、经济条件:开放型市场经济的形成 |
二、政治条件:法治建设战略目标的升级 |
三、文化条件:行政主体责任观念的提升 |
四、社会条件:政府公信力的重塑 |
第二节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的演进阶段 |
一、以国家机关监督为依托的孕育阶段 |
二、以行政问责部署为载体的萌芽阶段 |
三、以行政问责实践为需求的发展阶段 |
四、以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为落脚点的成型阶段 |
第三节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的演进规律 |
一、由消极向积极的理念转变 |
二、由运动式向常态化的思维过渡 |
三、由零散到体系的规则设计 |
四、由中央到地方的推进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的现实考量 |
第一节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的表现 |
一、规范文本的考察 |
二、现实案例的研讨 |
三、制度框架的梳理 |
第二节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追责主体失衡 |
二、追责对象单一 |
三、追责范围模糊 |
四、追责程序缺陷 |
第三节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
二、理论研究的制约 |
三、规范设计的缺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的总体思路 |
第一节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理念提升 |
一、由法制到法治 |
二、由惩罚到预防 |
三、由独断到合作 |
第二节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原则确立 |
一、依法追责原则 |
二、权责一致原则 |
三、信息公开原则 |
四、终身追责原则 |
第三节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模式建构 |
一、域外行政问责模式的考察 |
二、域外行政问责模式的评析 |
三、我国“立体式”追责模式的建构 |
第四节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制度配套 |
一、责任评估制度 |
二、公众参与制度 |
三、官员复出制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的具体面向 |
第一节 多元化: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主体的选择 |
一、选择多元主体的依据 |
二、多元主体的共同特点 |
三、同体追责主体的规范 |
四、异体追责主体的健全 |
第二节 复合化: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对象的拓展 |
一、复合化追责对象的关系 |
二、细化个体责任追究 |
三、强化集体责任追究 |
第三节 体系化: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范围的明确 |
一、综合立法模式的采用 |
二、多种归责原则的适用 |
三、多重判断标准的建构 |
第四节 规范化: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程序的健全 |
一、增加事前评估程序 |
二、强化正式运行程序 |
三、优化事后救济程序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A国道改扩建PPP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政策文件与操作指南 |
1.2.2 PPP项目模式的研究 |
1.2.3 PPP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研究 |
1.2.4 PPP项目审计的案例研究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结构 |
第2章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审计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
2.1.2 我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 |
2.1.3 全过程跟踪审计 |
2.2 PPP项目审计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物有所值理论 |
2.2.4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2.2.5 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
2.3 PPP项目政府审计的特殊性 |
2.3.1 基于现行法律环境的政府审计范围 |
2.3.2 政府双重身份导致PPP政府审计困境 |
2.3.3 PPP项目审计的特点 |
第3章 PPP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案例分析 |
3.1 PPP项目基本情况 |
3.1.1 项目背景 |
3.1.2 项目概况 |
3.2 PPP项目审计基本情况 |
3.2.1 审计主体 |
3.2.2 审计目标 |
3.2.3 审计安排 |
3.2.4 审计重点领域 |
3.3 审计实施情况 |
3.3.1 项目识别阶段 |
3.3.2 项目准备阶段 |
3.3.3 项目采购阶段 |
3.4 跟踪审计结果 |
3.4.1 物有所值评价不恰当 |
3.4.2 合同体系内容不合理 |
3.4.3 招投标程序不合规 |
3.5 A项目后续审计计划 |
3.5.1 执行阶段审计计划 |
3.5.2 移交阶段审计计划 |
第4章 PPP项目审计的经验及问题分析 |
4.1 本次审计的重要经验 |
4.1.1 熟悉相关政策法规 |
4.1.2 重视与相关单位沟通 |
4.1.3 积极询问专家建议 |
4.1.4 提前组织审前培训 |
4.2 本次审计存在的问题 |
4.2.1 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 |
4.2.2 采购阶段介入时点不准确 |
4.2.3 合同管理审计不到位 |
4.2.4 审计独立性弱化 |
4.2.5 未恰当评估审计风险 |
4.3 本次审计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4.3.1 审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
4.3.2 PPP模式审计立法滞后 |
4.3.3 缺乏对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认识 |
4.3.4 审计人员角色定位不明 |
4.3.5 缺乏风险导向审计的经验 |
第5章 PPP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改进建议 |
5.1 改善PPP项目监管环境 |
5.1.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5.1.2 明确主管部门及其职责 |
5.1.3 优化审计组织形式 |
5.2 准确把握审计介入时点及技术方法 |
5.2.1 基于项目可分解性明确介入时点 |
5.2.2 重视基于国家治理的事前审计 |
5.2.3 重视对各参与者绩效水平的审计 |
5.3 明确各阶段审计的监控点及内容 |
5.3.1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风险导向审计 |
5.3.2 全过程跟踪审计各阶段审计重点 |
5.4 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 |
5.4.1 强化审计独立性 |
5.4.2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
5.4.3 提高信息技术运用水平 |
5.5 重视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
5.5.1 在跟踪审计中贯彻风险导向 |
5.5.2 启动项目公司内部控制的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研究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和不足 |
1.5.1 创新 |
1.5.2 不足 |
2. 基本理论分析 |
2.1 成本——效益分析基本理论 |
2.1.1 成本——效益分析的起源及内涵 |
2.1.2 成本——效益分析与价值分析的协调 |
2.2 管制基本理论 |
2.2.1 管制的涵义 |
2.2.2 管制的原则 |
2.2.3 管制的分类 |
2.2.4 管制的手段 |
2.2.5 管制的需求与供给 |
2.3 管制的成本——效益分析 |
2.4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基本理论 |
2.4.1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涵义 |
2.4.2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主体 |
2.4.3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客体 |
2.4.4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 |
3.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成本—效益研究 |
3.1 注册会计师行业特征 |
3.1.1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 |
3.1.2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种高风险行业 |
3.1.3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种特殊行业,与社会公众利益息息相关 |
3.2 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需求和供给分析 |
3.2.1 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需求与供给的形成 |
3.2.2 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需求因素分析 |
3.2.3 影响注册会计师的供给因素 |
3.2.4 不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供求均衡分析 |
3.3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需求分析 |
3.3.1 行业职业组织管制的需求分析 |
3.3.2 对政府管制的需求分析 |
3.4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供给分析 |
3.5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成本分析 |
3.6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效益分析 |
3.7 注册会计师行业政府管制与行业自我管制的均衡 |
3.7.1 政府管制适度分析 |
3.7.2 政府管制的成本——效益分析 |
3.7.3 政府管制与行业管制的均衡 |
4. 中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比较研究 |
4.1 海洋法系国家:美国、英国行业管制情况 |
4.1.1 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发展变迁 |
4.1.2 英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的历史沿革 |
4.2 大陆法系国家:德国、日本的行业管制情况 |
4.2.1 德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 |
4.2.2 日本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发展变迁 |
4.3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历史变迁 |
4.3.1 完全行政主导(即绝对政府管制)阶段(1980 一1988 年) |
4.3.2 准政府管制阶段(1988—1993 年) |
4.3.3 部分自律(即政府管制和自我管制的混合管制)阶段(1993—2002 年) |
4.3.4 加强政府管制阶段(2002 年至今) |
4.4 中外管制情况比较的启示 |
4.5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的评析 |
4.5.1 自我管制模式评析 |
4.5.2 政府管制模式评析 |
4.5.3 独立管制模式评析 |
4.6 管制模式选择: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
5.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现实选择与改进 |
5.1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主体现状 |
5.1.1 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制 |
5.1.2 注册会计师协会对行业的管制 |
5.2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制现状 |
5.2.1 审计质量的含义及其特性 |
5.2.2 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 |
5.2.3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状况 |
5.2.4 以德勤对科龙审计失败案为例 |
5.3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价格管制现状 |
5.3.1 审计收费的现状 |
5.3.2 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 |
5.3.3 审计收费管制制度及环境分析 |
5.3.4 审计收费管制安排 |
5.4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法律规范体系及现行管制模式界定 |
5.4.1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法律规范体系 |
5.4.2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的界定 |
5.4.3 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
5.5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现行管制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5.1 管制目标错位 |
5.5.2 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质量需求不足 |
5.5.3 政府多头管制,体制混乱 |
5.5.4 逐步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 |
5.5.5 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角色冲突,地位不独立 |
5.5.6 管制效率在递减 |
5.5.7 原因分析 |
5.6 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的当前对策 |
5.6.1 完善以财政部为主导的政府管制 |
5.6.2 改进行业自我管制 |
5.6.3 完善现行的行业法律法规体系 |
6.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独立管制模式的构建 |
6.1 注册会计师行业独立管制模式的目标及职能设计 |
6.2 构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独立管制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
6.2.1 借鉴国际经验原则 |
6.2.2 分权制衡原则 |
6.2.3 系统性原则 |
6.2.4 独立性原则 |
6.2.5 权威性原则 |
6.3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独立管制模式的初步设计 |
6.3.1 注册会计师行业独立管制模式的组织框架 |
6.3.2 注册会计师行业独立管制模式的具体机构及其职责 |
6.3.3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独立管制机构的资金来源 |
6.4 构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独立管制模式的建议 |
6.4.1 规范政府行为,明确职责权限 |
6.4.2 建立注册会计师行业独立管制法规体系 |
6.4.3 建立高效、权威、透明的行业自我管制组织 |
6.4.4 全方位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诚信教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10)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资本市场 |
1.2.2 资本市场审计对象 |
1.2.3 审计舞弊、审计合谋和审计寻租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安排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2 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寻租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 |
2.1.1 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租金与寻租 |
2.1.2 寻租涵义与寻租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 |
2.2 审计寻租研究的产权理论分析 |
2.2.1 产权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 |
2.2.2 会计信息产权及其审计界定 |
2.2.3 产权制度变迁与审计寻租 |
2.2.4 我国审计寻租产生的特殊产权背景 |
2.3 审计寻租研究的非合作博弈论基础 |
2.3.1 审计寻租的博弈 |
2.3.2 审计师与上市公司间的寻租博弈分析 |
2.3.3 上市公司与监管者间的寻租博弈行为 |
2.4 本章小结 3 资本市场审计寻租问题的基本理论研究 |
3.1 审计寻租的内涵界定与类型 |
3.1.1 审计寻租之租金涵义 |
3.1.2 审计寻租的含义和分类 |
3.1.3 审计寻租的主体 |
3.2 审计寻租产生的内在机理分析 |
3.2.1 现代审计产生与投资者产权保护 |
3.2.2 审计寻租问题产生的产权分析 |
3.3 审计寻租产生的外在条件 |
3.3.1 政府主导型的证券发行制度 |
3.3.2 制度变迁与审计寻租 |
3.3.3 审计委托聘任机制缺陷 |
3.4 审计寻租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
3.4.1 审计寻租成本的涵义 |
3.4.2 审计寻租者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
3.4.3 审计寻租的成本收益分析 |
3.5 审计寻租的社会后果 |
3.6 本章小结 4 资本市场审计寻租产生的动因研究 |
4.1 资本市场管制与管制租金 |
4.1.1 会计信息揭示管制 |
4.1.2 会计审计准则制定管制 |
4.1.3 会计信息披露管制 |
4.1.4 政府管制产生管制租金 |
4.2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产生的需求动因 |
4.2.1 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性寻租 |
4.2.2 产权制度与上市公司制度性寻租 |
4.3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产生的供给动因 |
4.3.1 审计市场的竞争压力 |
4.3.2 审计师法律体系缺陷 |
4.3.3 审计师职业道德约束的缺失 |
4.4 本章小结 5 资本市场审计寻租需求动因的实证检验 |
5.1 研究假设 |
5.1.1 会计管制与审计寻租需求 |
5.1.2 股权结构与审计寻租 |
5.1.3 董事会特征与审计寻租 |
5.2 研究设计 |
5.2.1 模型设计 |
5.2.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5.3 描述性统计 |
5.3.1 总体样本的年度与行业分布 |
5.3.2 描述性统计 |
5.4 显着性检验 |
5.5 实证结果 |
5.5.1 相关性分析 |
5.5.2 Logistic 模型的回归分析 |
5.5.3 研究结论 |
5.6 本章小结 6 资本市场审计寻租供给动因的实证研究 |
6.1 研究假设 |
6.2 研究设计 |
6.3 样本与描述性统计 |
6.3.1 样本 |
6.3.2 描述性统计 |
6.4 配对样本T 检验 |
6.5 实证结果 |
6.5.1 相关性分析 |
6.5.2 Logistic 回归分析 |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审计寻租的适度控制 |
7.2.1 完善法律监管,提高审计寻租成本 |
7.2.2 完善资本市场管制制度,控制审计寻租需求范围 |
7.3.3 形成合理审计市场结构,尽可能控制审计寻租供给渠道 |
7.3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7.4.1 研究局限 |
7.4.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
一、基本情况 |
二、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审计独立性与社会公众利益(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保持审计独立性的一些思考[J]. 张文.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22(01)
- [2]注册会计师行业联合监管:内涵、问题及政策建议[J]. 谢获宝. 财政监督, 2021(17)
- [3]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ST国药审计失败原因分析及启示[D]. 王会蒙.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4]审计委托制度的弊端与改革[J]. 黄世忠. 新会计, 2019(12)
- [5]PPP项目跟踪审计优化研究 ——基于H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案例分析[D]. 马潇祎.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2)
- [6]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研究[D]. 刘锐.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7]基于A国道改扩建PPP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改进研究[D]. 张本琪. 湖南大学, 2019(06)
- [8]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研究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视角[D]. 黄友.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
- [9]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 申建英.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2)
- [10]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研究[D]. 陈韶君. 中国矿业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