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对预测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于伟[1](2009)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早期T波倒置的意义及对PCI策略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后早期出现T波倒置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灌注情况并探讨伴有不同心电图T波表现的心肌梗死患者行延迟PCI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在发病后1-7天住院的初发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9例,均未在12小时最佳治疗窗口内进行介入治疗。按发病后48小时内心电图记录,≥两个相关导联的T波出现倒置为依据,分为早期T波倒置组37例、未倒置组32例。收集临床资料情况,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反映心功能的几项参数,包括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内径(LVEDD),室壁运动积分(WMI)等指标。于发病后的10-14天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梗死相关动脉血流灌注情况,验证早期T波倒置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并酌情进行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内随访时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再次进行超声检查,测量以上指标,进行术前术后的纵向比较以及配对组之间的横向比较,以间接反映延迟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T波倒置组的IRA达血流TIMI2-3级者明显高于未倒置组;12个月时的射血分数高于未倒置组,舒张末内径,室壁运动积分低于未倒置组;临床事件发生数较对照组有减少,达心功能NYHAⅢ级及以上的患者减少。【结论】:心肌梗死后早期出现T波倒置是血管再通的间接指标(无论是早期溶栓还是自发再通出现早期T波倒置者),对于未在治疗窗内进行直接PCI治疗的早期T波倒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为有更多存活心肌,进行延迟PCI实现血管重建治疗的意义更大于完全闭塞者。
魏敏,李晓燕,刘现亮,雷着斌,王树红[2](2002)在《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对预测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
王大震[3](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于预判冠脉造影特点的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改变对于预测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的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行CAG检查的急性心梗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集患者症状发作时的心电图,根据心电图额面QRS-T夹角分为QRS-T夹角>90°组和额面QRS-T夹角≤90°组。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改变分为ST段抬高组和非ST段抬高组。根据QRS波群时限分为QRS时限延长组和QRS时限正常组,根据ST段改变的导联数分为导联数<6个组和导联数≥6个组,根据T波是否倒置分为T波倒置组和非T波倒置组,分析各组患者的病变血管支数、梗死相关血管狭窄程度、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AMI患者冠脉完全闭塞的危险因素。结果:120例AMI患者额面QRS-T夹角>90°组56例,占46.7%,额面QRS-T夹角≤90°组64例,占53.3%;ST段抬高组58例,占48.3%,非ST抬高组62例,占51.7%;ST段改变导联数≥6组72例,占60%,ST段改变导联数<6组48例,占40%;QRS波群≥100ms组59例,占49.2%,QRS波群<100ms组61例,占50.8%;T波倒置组33例,占27.5%,非T波倒置组87例,占72.5%。ST抬高组较非ST段抬高组狭窄程度更重(P<0.05),血流灌注更弱(P<0.05),病变支数更多(P<0.05);ST段改变导联数≥6个组较ST段改变导联数<6个组狭窄程度更重(P<0.05),血流灌注更弱(P<0.05),病变支数更多(P<0.05);QRS时限≥100ms组较QRS时限<100ms组狭窄程度更重(P<0.05),血流灌注更差(P<0.05),病变支数更多(P<0.05);T波有无倒置与冠脉狭窄程度、血流灌注、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额面QRS-T夹角>90°[OR=3.175,95%CI(1.232~8.183),P=0.017]、ST段抬高[OR=3.322,95%CI(1.265~8.721),P=0.015]、发生ST段改变的导联数≥6个[OR=3.239,95%CI(1.251~8.636),P=0.019]、QRS波群时限≥100ms[OR=4.346,95%CI(1.679~11.251),P=0.002]是预测AMI患者发生血管完全闭塞的危险因素。结论:1、AMI患者心电图额面QRS-T夹角>90°、ST段改变导联数≥6个、QRS波群时限≥100ms预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TIMI血流分级低和多支血管病变。2、STEMI较NSTEMI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NSTEMI较STEMI病变支数多。3、心电图T波倒置对预测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无统计学意义。4、心电图QRS-T夹角>90°、ST段抬高、ST段改变的导联数≥6个、QRS波群时限≥100ms是预测AMI患者发生血管完全闭塞的危险因素。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4](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指出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王聪[5](2020)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心电图终末部T波倒置的影响因素及其和预后的关系》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对ST段的研究较多而对T波的关注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STEMI患者术前心电图终末部T波倒置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 STEMI 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入组2010年1月-2019年7月成功行pPCI患者478例。一.根据入院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方向分为终末T波直立组343例,终末T波倒置组135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资料分析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倒置的影响因素。二.根据术前术后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T波方向分为三组:术前终末T波倒置组135例;术后终末T波倒置组201例;终末T波持续直立组142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心脏超声结果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情况,MACE包括心力衰竭和心源性死亡。比较三组患者住院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及MACE发生情况。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收集其随访期间用药情况、1年时心脏彩超及1年内不良临床事件发生情况,1年内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再入院和全因死亡,比较三组随访1年LVEF、LVEDD及不良临床事件发生情况。随访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共188例,其中术前终末T波倒置组62人,术后终末T波倒置组89人,终末T波持续直立组37人,对前壁心肌梗死的随访结果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倒置的影响因素:与术前心电图终末T波直立组患者比较,术前心电图终末T波倒置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Cr、UA、Glu、TG、HDL-C、梗死前心绞痛、胸痛持续时间、多支病变、心肌梗死部位、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 artery,IRA)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心电图终末T波倒置组患者的女性患者比例(33.3%vs 22.2%,P=0.011)、TC水平(4.96±1.19mmol/lvs 4.55±0.91 mmol/l,P=0.001)、LDL-C水平(3.04±1.08mmol/l vs 2.67±0.74 mmol/l,P=0.001)、入院时合并心功能不全比例(32.6%vs 23.3%,P=0.037)、梗死区侧支循环开通良好比例(17%vs 6.12%,P<0.001)及术前IRA再通比例(29.6%vs 11.1%,P<0.001)均高于术前心电图终末T波直立组患者;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比例(r=0.116,P=0.011)、TC水平(r=0.135,P=0.003)、LDL-C水平(r=0.141,P=0.002)、胸痛持续时间(r=0.112,P=0.014)、入院合并心功能不全(r=0.095,P=0.040)、梗死区侧支循环开通良好(r=0.17,P<0.001)、术前IRA再通(r=0.226,P<0.001)与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倒置呈正相关。将与术前心电图终末T波倒置相关的协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IRA再通[优势比(odds ratio,OR)4.26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476-7.363,P<0.001)]、侧支循环良好[OR3.289(95%CI1.649-6.559,P=0.001)]、入院心功能不全[OR1.996(95%CI 1.227-3.247,P=0.005)]、女性[OR1.675(95%CI 1.033-2.715,P=0.036)]与STEMI患者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倒置独立相关。2、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T波倒置组、术后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T波倒置组及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T波持续直立组三组患者超声心动图及MACE比较:住院期间LVEF(P=0.456)、LVEDD(P=0.574)、心衰发生率(P=0.325)及心源性死亡率(P=0.555)均无明显差异;术后1年LVEF(P=0.468)、LVEDD(P=0.108)、心衰再入院发生率(P=0.205)及全因死亡率(P=0.896)也无明显差异。三组前壁心肌梗死亚组患者术后1年超声心动图及不良临床事件比较:终末T波持续直立组LVEDD高于术前终末T波倒置组(52.65±6.99mm vs 49.34±7.33mm,P=0.013)及术后终末T波倒置组(52.65±6.99mm vs 48.38±5.23mm,P=0.005),术前终末T波倒置组与术后终末T波倒置组LVEDD无明显差异(49.34±7.33mm vs 48.38±5.23mm,P=0.361);终末T波持续直立组1年随访时LVEF低于术前终末T波倒置组(49.27±8.85%vs 55.28±9.70%,P=0.002)及术后终末T波倒置组(49.27±8.85%vs 54.86±9.20%,P=0.002),术前终末T波倒置组与术后终末T波倒置组LVEF无明显差异(55.28±9.70%vs 54.86±9.20%,P=0.789);1年内不良临床事件结果为终末T波持续直立组心衰再入院比例高于术前终末T波倒置组(37.8%vs 19.4%,P=0.043)及术后终末T波倒置组(37.8%vs 14.6%,P=0.004),术前终末T波倒置组与术后终末T波倒置组比较心衰再入院比例无明显差异(19.4%vs 14.6%,P=0.44);三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981)。结论:术前IRA再通及梗死区域有良好的侧支循环与STEMI患者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倒置独立相关。在成功PCI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倒置提示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张卫青[6](2019)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心血管疾病是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其中冠状动脉疾病为最常见类型。近年来,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在急性冠脉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中所占比例呈升高趋势,其病情凶险,心电图改变不典型,预后较差,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心电图与冠脉病变(coronal lesions,CL)的关系,及时、准确的评估冠脉血管情况,对于合理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比分析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与冠脉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的关系,明确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ECG)与冠脉病变(CL)情况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64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18导联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查,于发病12h内或1012d内行冠脉造影。记录其性别、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血脂异常病史等一般情况,根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记录单支、双支或三支及以上血管数目及梗死相关动脉情况。测量心电图QRS时限、分析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统计心电图ST段下移的导联数及心电图T波倒置程度及导联,比对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根据冠脉造影病变血管部位分布、罪犯血管狭窄程度、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及导联数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心电图QRS时限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的关系、心电图T波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5个方面进行观察。结果左回旋支(LCX)62例,占23.50%;前降支(LAD)118例,占44.70%;右冠状动脉(RCA)76例,占28.80%;左主干(LM)8例,占3.0%。NSTEMI患者中轻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80例,重度狭窄106例,完全闭塞72例。QRS≥100ms组患者其三支及以上病变数目多于QRS<100ms组(P<0.05)。ST段下移≥1mm组冠脉造影三支及以上的病变数目多于ST段下移<1mm组(P<0.05),导联数<6个组冠脉造影三支及以上的病变数目少于导联数≥6个组(P<0.05)。无T波倒置组、T波倒置<2mm组和T波倒置≥2mm三组间冠脉血管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MI患者心电图QRS≥100ms、ST段下移≥1mm、导联数≥6个提示存在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以三支及以上血管病变较多见;NSTEMI罪犯血管闭塞以LAD多见,重度狭窄多见;心电图T波倒置对患者的冠脉病变评价无统计学意义。
黄强[7](2017)在《对急性肺栓塞所致猝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心肺复苏过程中,如何诊断肺动脉栓塞是引起猝死的可能原因,及进行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于2001年7月至2016年9月间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就诊或住院患者,分析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超声心动图研究室完成检查的患者,在389例患者中其右心室扩大在筛选肺栓塞中的价值,以及其中189例以右心室扩大和左室呈D型、肺动脉高压结合病史在提示中高危急性肺栓塞中的价值。同时分析对67例中高危急性肺栓塞,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和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的疗效。以上述两个方面为参考,分析在CPR中对17例高度疑诊患者进行高危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方法和抢救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在389例右心室扩大的患者中,有189例存在右心室扩大和左室呈D型、肺动脉高压,其中有160例患者确诊为中高危急性肺栓塞,以右心室扩大和左室呈D型、肺动脉高压预测急性中高危肺栓塞准确性达84.65%。通过分析67例中高危急性肺栓塞,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和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的疗效,总有效率达86.57%,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效果优于尿激酶(P<0.01)。在对17例高度疑诊患者的CPR中,以右心扩大和左室呈D型为依据诊断高危急性肺栓塞准确性达76.47%。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抢救成功率达58.82%。结论在CPR中,以右心扩大和左室呈D型为依据提示诊断高危急性肺栓塞,然后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是一可行的有效方法。
宋金旺,陈宝辉[8](2015)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0例,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记录T波倒置时间。并根据溶栓后T波倒置时间将其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是指T波在24 h内倒置者、B组患者是指T波在24 h后倒置者。根据冠脉造影与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对T波倒置时间及冠脉再通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早期T波倒置患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降低,峰时提前。2 T波早期倒置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不断提高。3 T波早期倒置者住院期间冠脉事件的发生率低。结论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具有密切关系,患者预后良好。
王磊[9](2010)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的构建和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在发达国家被称为“头号杀手”,是世界范围的主要死亡原因。在我国,本病不如欧美多见,但近年来的发病呈逐年增长趋势。AMI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费用负担,我国AMI住院费用据各种疾病之首。AMI发病率和医疗费用的增加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提高AMI的防治水平,控制其医疗费用,成为心血管领域和卫生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广东省中医院于1997年在全国中医系统最早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研究,在导师陈可冀院士活血化瘀理论和邓铁涛教授“心脾相关”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将冠心病介入治疗纳入中医辨证诊疗体系,提出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确立益气活血法为冠心病介入术后的主要治法,在此治法指导下开展益气活血法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本研究在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证候调查、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结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制定AMI中西医结合优化诊疗方案,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进行方案的有效性和医疗费用评价,为AMI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制定奠定基础。研究内容与方法:1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制定《急性心肌梗死围再灌注治疗期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观察AMI围再灌注治疗期中医证候变化规律,通过聚类分析探索AMI的证候要素组合规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证候的可能影响因素;2在整合、优化既往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文献调研,运用德尔菲评价法进行专家咨询调研,初步建立AMI中西医结合优化诊疗方案;3运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对照研究,对AMI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1 AMI围再灌注治疗期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1.1证候要素分布:AMI再灌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日证候要素频次对比,气虚证、痰热证较前增多,血瘀证、痰寒证较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证、阴虚证较前增多,寒凝证、气滞证较前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证候要素聚类分析:再灌注治疗后,如果聚成3类,则气虚、血瘀为一类,痰寒自成一类,其余证候为一类。1.3证候要素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气虚证可能的影响因素是左室射血分数(EF)[OR=0.90,95%CI(0.84-0.97)],阴虚证的影响因素有糖尿病[OR=9.0×109,95%CI(0.00-∞)]和空腹血糖[OR=1.39×109,95%CI(1.01-1.90)],阳虚证的影响因素为肾功能不全[OR=238.45,95%CI(1.13-1304.11)]和EF[OR=0.81,95%CI(0.71-0.91)],痰热证的影响因素为吸烟[OR=10.00,95%CI(1.15-86.88)]和高脂血症[OR=4.0×109,95%CI(0.00-∞)],寒凝证的影响因素为心律失常[OR=2.70,95%CI(0.94-7.75)]和肾功能不全[OR=68.02,95%CI(1.31-3524.48)],气滞证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分段[OR=0.24,95%CI(0.07-0.80)]。2 AMI中西医优化治疗方案的专家咨询2.1第一轮专家咨询共发出问卷10份,收回10份,专家积极系数为100%;AMI的基本证侯要素方面,专家选择频次排列如下:血瘀>气虚>痰浊>阴虚>阳虚>寒凝>气滞。辨证治疗方面,主要证候的选择频次排列如下:气虚血瘀>气虚痰瘀>痰浊痹阻>瘀血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阳不振。再灌注治疗后,中医主要治法的选择依次为活血>益气>化痰>温阳>养阴>祛寒>清热解毒。中医治疗干预途径选择频次依次为静脉滴注中成药>口服中成药>口服汤药,所有专家不认可针灸对AMI的治疗效果。2.2第二轮专家咨询共发出问卷10份,共收回10份,专家积极系数为100%;所有专家均认可“血瘀证是AMI的基本证候要素”、“气虚证是AMI的基本证候要素”;多数专家认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采取新的简化辨证方案“气虚血瘀证为基本证型,痰浊证、阴虚证、阳虚证是主要的证候要素,通过基本证型和单个、多个主要证候要素的结合,覆盖本病的主要证型”,AMI再灌注治疗后,制定病证结合的优化治疗方案,基本治法为益气活血化瘀;兼证治法:通阳化痰(寒痰)或清热化痰(热痰)、养阴、温阳。3 AMI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评价2006年1月-2009年12月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218例(治疗组为152例,对照组66例),治疗组予以益气活血为主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对照组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旧方案,两组的基线资料对比,性别、年龄、梗死类型、梗死部位、泵功能、冠心病危险因素、梗死相关靶血管、病变部位、冠脉病变评分(Gensini评分)、再灌注治疗方式、心功能指标、心肌酶学和血脂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1住院时间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13±4.52天,对照组为10.36±6.77天,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泵功能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两组泵功能Ⅰ级、Ⅳ级的AMI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泵功能Ⅰ级、Ⅳ级者平均住院时间相对较对照组短。3.2住院费用治疗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为48570.69±18982.81元,对照组为56706.27±28232.13元,两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泵功能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泵功能Ⅰ级两组的平均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泵功能Ⅰ级者平均住院总费用相对较对照组少。3.3气虚症状记分和血瘀症状积分的比较气虚症状记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87.90,P=0.000),经校正协变量后,两组气虚症状记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气虚症状记分低于对照组。血瘀症状记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4.18,P=-0.000),经校正协变量后,两组血瘀症状记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比较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定义为死亡、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中风。住院期间,治疗组死亡9例,靶血管血运重建3例;对照组死亡3例,靶血管血运重建2例,两组MACE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预测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因子分析影响MACE发生因子的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瘀症记分[OR=1.13,P<0.01,95%CI(1.031,1.237)]、泵功能分级[OR=4.94,P<0.001,95%CI(2.69,9.07)]是预测MACE发生与否的重要因子,血瘀症状记分值>25较血瘀症状记分值≤25的患者院内MACE发生的比值比为2.2。研究结论:1围再灌注期的中医证候要素变化规律研究显示,再灌注治疗具有活血、化痰的祛邪作用,再灌注治疗后气虚证成为主要矛盾,气虚血瘀证为再灌注治疗后的主要证候。2专家共识认为,气虚血瘀证为AMI的基本证型,痰浊证、阴虚证、阳虚证是重要的证候要素,通过基本证型和单个或多个证侯要素的结合,覆盖AMI主要证型。AMI再灌注治疗后,基本治法为益气活血化瘀,补充治法为通阳化痰或清热化痰、养阴、温阳。3临床对照试验发现,以益气活血为主的AMI中西结合优化治疗方案可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并有效改善患者的气虚症状。4血瘀症状记分值>25分和心源性休克可能是AMI患者院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主要预测因子。
林晖[10](2007)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倒置T波的意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对其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T波持续倒置及早期或晚期倒置T波正常化的决定因素。【方法】对283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连续观察。入选患者发病后24~36小时行心电图检查,显示≥2个相关导联的T波出现倒置。以在发病后第1周末无以下情况者,包括①肥厚性心肌病;②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后1周内:③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或室上性心动过速;④对多巴酚丁胺高度敏感不能耐受;⑤中、重度高血压;⑥未能控制的中、重度心力衰竭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并对在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中出现心肌缺血反应的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在患者出院时复查心电图,同时在发病第4个月时进行随访,复查心电图。当12导联心电图示≥2个梗死相关导联T波倒置≥0.01mv时定义为T波倒置。T波正常化指在出院时(早期)或第四个月随访时(晚期)ECG≥2个梗死相关导联倒置T波变为直立,而在第4个月随访时ECG≥2个梗死相关导联T波仍为倒置则为持续性T波倒置。按照ECG变化将入选患者分为3组:第1组:早期T波正常化组,第2组:晚期T波正常化组,第3组,持续性T波倒置组。【结果】283例患者中,有198例患者出现T波正常化。其中,第1组患者为42例,第2组患者为156例。入选患者在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中,心肌仍有持续的收缩功能的患者分别为:29(68.4%)例,20(13.0%)例和2(2.6%)例;出现心肌缺血反应(包括双向反应和梗死相连区域缺血)的患者分别为6(14.3%)例,111(71.0%)例和46(53.8%)例。对出现缺血反应的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第1组有4(10.5%)例患者行血运重建术,第2组有88(79.6%)例患者行血运重建术,第3组有9(19.0%)例患者行血运重建术,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T波正常化提示有顿抑心肌存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可诱导顿抑心肌的功能改善。晚期T波正常化主要发生在行血运重建的有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持续的T波倒置与梗死扩展、未行血运重建或持续严重的心肌损伤有关。
二、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对预测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对预测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早期T波倒置的意义及对PCI策略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于预判冠脉造影特点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和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心电图终末部T波倒置的影响因素及其和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STEMI患者pPCI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倒置相关因素分析 |
2、STEMI患者pPCI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倒置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T波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对急性肺栓塞所致猝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不足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早期T波倒置与血管再通的关系: |
2.2 早期T波倒置与CK-MB酶峰值及峰时的关系: |
2.3 早期T波倒置与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 |
2.4 住院期间冠脉事件发生情况: |
3 讨论 |
(9)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的构建和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急性心肌梗死西医研究进展 |
1.1 再灌注治疗 |
1.2 溶栓治疗 |
1.3 介入治疗 |
1.4 辅助药物治疗 |
1.5 干细胞移植 |
2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2.1 血瘀络阻与微循环障碍 |
2.2 气虚血瘀与左心室功能受损 |
2.3 祛瘀生新与血管新生 |
3 益气活血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应用的理论基础 |
3.1 冠心病介入术后中医药干预优势 |
3.2 "血瘀证"理论在冠心病介入术后治疗的研究 |
3.3 益气活血法是冠心病介入术后的主要治法 |
4 研究假设 |
第二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围再灌注治疗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中医辨证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研究方法 |
1.8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AMI围再灌注治疗期证候要素变化规律研究 |
2.3 围再灌注治疗期的中医证候要素聚类分析 |
2.4 AMI中医证候要素与相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变化规律 |
3.2 中医证候要素的聚类分析 |
3.3 中医证候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AMI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的构建 |
1 资料和方法 |
1.1 项目评估、预测组织小组的建立 |
1.2 第一轮专家咨询 |
1.3 第二轮专家咨询 |
1.4 统计分析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结果 |
2.1 第一轮专家咨询 |
2.2 第二轮专家咨询 |
3 分析与讨论 |
3.1 德尔菲法在临床诊疗方案优化过程中的运用 |
3.2 专家咨询问卷的制定 |
3.3 第一轮研究结论 |
3.4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论 |
第四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的初步评价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干预措施 |
1.3 观察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比较 |
2.2 两组住院时间的比较 |
2.3 两组住院费用的比较 |
2.4 两组气虚症状记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2.5 两组血瘀症状记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2.6 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
2.7 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回顾性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
3.2 气虚血瘀证是AMI再灌注治疗后的主要证型 |
3.3 益气活血法是AMI再灌注治疗后的主要治法 |
3.4 两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比较的分析 |
3.5 中医症状改善的疗效评价分析 |
3.6 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
3.7 益气活血法作用机制探讨 |
3.8 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急性心肌梗死后倒置T波的意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对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对预测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早期T波倒置的意义及对PCI策略影响的研究[D]. 于伟. 山东大学, 2009(06)
- [2]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对预测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J]. 魏敏,李晓燕,刘现亮,雷着斌,王树红. 实用医药杂志, 2002(12)
-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于预判冠脉造影特点的价值研究[D]. 王大震.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4]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心电图终末部T波倒置的影响因素及其和预后的关系[D]. 王聪.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D]. 张卫青.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7]对急性肺栓塞所致猝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D]. 黄强.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8]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J]. 宋金旺,陈宝辉. 中国医药指南, 2015(22)
- [9]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的构建和评价研究[D]. 王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10]急性心肌梗死后倒置T波的意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对其影响的研究[D]. 林晖. 山东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