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女生心理与体育教学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康乐[1](2021)在《“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4月2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运动教育模式是由西登托普教授于20世纪提出的,该模式强调培养有运动能力、有运动素养和运动激情的运动者。两者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实践研究却不够深入,多数研究只是套用该模式。本文旨在探讨在超长教学时间下运动教育模式在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同时,本文针对运动教育模式在中国学校体育教学中面临的不足,借助微信平台辅助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微信平台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来提升学生的运动动机,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与运动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本研究对优化高校网球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高校网球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并丰富微信平台辅助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践经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上海体育学院网球普修班的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班(22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班(22人)采用微信平台辅助运动教育模式,通过实验前对微信线上教学和运动教育模式相关文献的研读,并根据实际情况及专家建议对实验测试指标、教学实施过程、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设计,经过16周,32次课(64课时)的教学实验,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创建的团队氛围和比赛的平台更能满足学生基本心理需求。因此,学生学习网球的动机更强烈,更有利于学生运动动机的内化,使学生网球学习动机更加的稳定。2)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网球兴趣的效果更加显着,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网球运动中,并且学生在网球学习中的自主性更强,对网球运动关注度更强。在学生消极兴趣维度的提升没有显着性的差异,但是该教学模式以其新颖的教学方式没有导致学生对网球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3)传统教学模式与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专项身素质都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但是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在提高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成绩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明显,在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的10米折返跑上没有显着的差异。4)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通过网球相关游戏的穿插以及真实比赛情景的创建,有助于学生网球技能的提升和战术意识的培养,实验班学生在正手击球的稳定性和深度上要明显优于对照班,并且实验班学生正、反手击球技术动作的合理性要略优于对照班;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反手击球的稳定性,但在反手击球深度方面的提升弱于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虽然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发球技术的提升没有明显的作用,但实验班学生更追求发球的角度,有更强的战术意识。两个班级在发球技术动作的合理性上差异很小。
王梦雅[2](2021)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两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显示,我国大学生肺活量水平、爆发力、耐力素质、力量耐力和速度水平等体质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的重要载体。太极拳是我国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选修课程之一,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质健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传统太极拳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仍存在不足与缺陷。健康体适能是原有身体健康概念的一种延伸,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效率并维持自身健康的基础。它可以更加全面地、准确地来评价身体的健康状况和提高与改善体质健康水平,对人体健康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健康体适能教学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及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实验法与测量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商丘师范学院选取(非体育专业)大一年级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共计82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44人。对照组按照商丘师范学院传统太极拳教学内容进行,实验组按照本研究设计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内容进行干预。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级在同一时间进行相关体质指标的测试(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1000米/800米)。运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有效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更科学的验证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结果:在经过13周教学实验后,1、实验组男生的50米跑、立定跳远以及引体向上三个指标成绩有显着提升(p<0.05),其中50米跑与引体向上指标存在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而肺活量、坐位体前屈、1000米跑三个指标的成绩虽然有稍稍进步,但是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提高(p>0.05)。2、实验组女生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以及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有显着性提高(p<0.05),在肺活量、立定跳远与800米跑指标上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p>0.05)。3、对照组女生肺活量与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有所提升,但不存在显着性提升(p>0.05);对照组男生的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成绩在13周后有所进步,但也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4、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在太极拳期末考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与高校传统太极拳课程相比,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的太极拳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主要对女大学生肌肉耐力、速度素质、身体柔韧性方面有显着的提高;男大学生主要是在速度素质、下肢力量以及肌肉耐力方面有显着性的提高;2、对照组学生在进行13周的传统太极拳课程教学后,女生的肺活量与身体柔韧性两个指标上有所改善与提高;男生主要在下肢力量与身体柔韧性方面的成绩要优于实验前;3、经过十三周的教学实验,无论是传统太极拳教学班级的学生,还是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班级的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能,并且实验组学生在完成与通过太极拳课程学习与考试的同时,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张程程[3](2021)在《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影响着学生体育基本常识的认知、体育态度、体育价值的认知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丰富着体育课程教学理论,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以及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还局限在各大环境因素、各类APP对体育认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认知以及体育基本常识认知三个维度探究大学生体育认知与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以及云南农业大学三所大学体育选项课的大一、大二的132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对体育认知的三个维度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部分高校体育选项课程可选项目设置过少。31.4%的学生反映出所选课程并非意向课程,体育项目的缺少成为阻碍他们体育认知的主要因素之一。(2)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较为缺乏是造成学生体育基本常识较差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71.6%的学生反映他们并没有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在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方面总体认知性较差,主要表现在扭伤后的处理办法、运动后保暖以及体育锻炼后洗澡几个方面。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中,目标态度和行为认知呈现基本肯定的态度,在行为态度、行为意向以及情感体验呈现出不确定态度。在体育价值认知当中,认知较好,大都呈现出基本肯定状态。(3)大学生体育认知状况受个体差异性影响。表现在体育态度、体育价值、体育基本常识认知中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男生认知较女生认知好,大二同学较大一认知好。(4)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意识薄弱。96.6%的学生都会参与体育锻炼,但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仅有13.2%。说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意识还有待加强。通过对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来分析,低运动量参与人数最多,其中大约有一半人的运动量没有达标,且不同群体各有差异。(5)学生体育认知情况影响锻炼行为参与。大学生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认知以及体育基本常识认知都影响着大学生的运动量以及参与度。(6)学业紧张成为制约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的首要因素。其次理论课的缺乏、课程项目的稀缺、场地器材的不足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等也是影响学生体育认知与行为特征的主要因素,不容忽视。
魏彦明[4](2021)在《节奏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步法教学中的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文中提出良好的步法是提升羽毛球运动能力的重要保障,步法能力的教学训练需要通过节奏感和节奏意识来建立。新时代我国羽毛球运动蓬勃发展,在深化改革与综合治理中不断完善羽毛球教学方法与训练方式,由于高校羽毛球专修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任务重,因此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步法能力和羽毛球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对节奏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步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填补了羽毛球步法教学方面的研究不足,揭示了节奏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步法教学中的特征,补充了羽毛球步法教学中的手段分析,丰富了羽毛球步法教学训练的技术理论,为高校羽毛球教师和社会教练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已有的节奏训练方法进行整理与归纳,总结出有针对性提升的训练方法,并根据羽毛球教学特点进行一定创新与改变,制定出适合高校羽毛球专修学生快速提高羽毛球能力的节奏训练方法。通过节奏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修课学生步法教学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与分析,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36名羽毛球专修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实验。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训练法,实验组则采用节奏训练法。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实验中除了节奏培养和步法移动能力的训练手段不同以外,其他训练内容、训练强度、训练时间等变量均相同。经过10周的教学训练后得出:1、采用节奏训练法的实验组其身体素质提升幅度明显高于传统训练法的对照组,且差异性极显着,可以得出节奏训练法促进了高校羽毛球专修学生形成良好的技能迁移。2、采用节奏训练法的实验组其羽毛球基本步法和综合步法能力提升效果明显高于传统训练法的对照组,且差异性极显着,可以得出在相同时间内节奏训练法可以使高校羽毛球专修学生的步法移动衔接更加流畅、步法速度和灵活性更好。3、在使用节奏训练法对实验组进行步法教学的同时,通过教师引导、组织游戏、多人协作练习和课内比赛等方式提高了羽毛球专修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体育核心素养能力,使单一的步法教学提升到对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塑造和培养上。综上所述,节奏训练法可以将羽毛球教学过程中的步法移动与节奏感相结合,使高校羽毛球专修学生的步法流畅性和步法稳定性得到显着提高,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提升了羽毛球教学和学生训练的效率,推动了羽毛球步法教学的理论基础,丰富了羽毛球步法教学的实践意义。因此建议:1、采用节奏训练法进行步法教学时,教学训练内容以及强度应当根据羽毛球专修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遵循运动训练的原则,达到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技术的目的。2、在正确的手法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去加强步法移动速度的节奏感和节奏意识教学训练。严格遵从正确的手法技术动作结构,不可盲目的只是强调步法移动速度而忽视了手法技术动作的正确性。3、应在不同的羽毛球步法环节设计不同的节奏,让节奏贯穿全部类型的步法教学训练中。运用不同的节奏,去培养节奏感和节奏意识,提高不同步法移动的能力。4、在教学中运用节奏训练方法时,应注重步法动作的节奏感。节奏的速度要与实际训练内容相结合,结合学生的自身承受能力,不能机械地应用、概括。
褚杨[5](2021)在《领会教学法对高中女生排球选项班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扬州中学为例》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领会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教法指导思想革新的重要举措,它将体育课的着眼点从传统的强调动作技术的发展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兴趣。目前,该教学方法已被公认为球类运动教学的新趋向,但该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高中女生排球选项班的教学还有待研究。本文将领会教学法应用到高中女生排球选项班的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探讨该教学方法在高中女生排球选项班教学的可行性,为优化体育教学方法,提高高中女生排球教学质量贡献一份力量。实验对象与方法:以高—年级排球选项班的女生为实验对象,选取5班和6班女生为实验组,11班和12班女生为对照组,无效问卷和身体原因无法参与实验的被试剔除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人。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验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根据以往文献和经验,围绕身体素质、排球基本技术、体育学习兴趣、情绪调控水平、比赛表现及基本技术在简单条件下对抗的运用这六个维度探讨“领会教学法”在高中女生排球选项班教学的应用效果。研究结论:(1)领会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均能提高高中女生的立定跳远、实心球前抛掷远及半“米”字移动成绩,但两种教学方法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2)常规教学法在排球垫球、传球的个数上高于领会教学法,但在正面下手发球方面,领会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法。(3)领会教学法所教高中女生的排球比赛表现水平显着优于常规教学法,主要表现在抉择、支援、和防守方面,领会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高中女生的比赛表现水平。(4)领会教学法所教高中女生的排球基本技术在简单条件下对抗的运用效果显着优于常规教学法,主要表现在垫球、传球和发球的成功率方面,领会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高中女生排球基本技术在简单条件下对抗的运用效果。(5)领会教学法对于提高高中女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更加有效,主要表现在体育学习积极兴趣、自主与探究性学习、运动参与程度及对体育的关注方面。(6)领会教学法对于提高高中女生的情绪调控水平更加有效,主要表现在HAP、ANG和COM方面。
钱云龙[6](2021)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健康水平,让学生清楚意识到健康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实践表明体育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有着非比寻常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对1071名参与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探究不同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体质健康测试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研究结论:(1)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有着较高的提升。(2)武术、健美操、健身气功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有着较低的提升。(3)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女生立定跳远成绩提升较大。(4)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女生仰卧起坐有着较高提升。(5)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女生耐力跑有着最为明显的提高,参与武术、健美操、健身气功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男生的耐力跑成绩提升较低。(6)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有利于提高女生五十米跑成绩。(7)搏克体育教学俱乐部有利于男生坐位体前屈的提高。轮滑与田径体育教学俱乐部有利于男生肺活量提升。建议:(1)在体能类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内容与计划中提高柔韧性练习的比重。(2)在技能主导类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内容与计划中增加热身慢跑等时长,提高练习密度,缩短组间歇时长,提高学生运动负荷量,结合自身项目的特点增加体能与力量素质练习。
王敏[7](2021)在《花样跳绳练习对高中生主观锻炼体验及若干体质指标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体育课运动强度小达不到锻炼效果,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质。因此,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对体育课的运动强度作了明确规定,并且鼓励学校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新兴运动项目的开设。花样跳绳项目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兴运动项目,项目的独特优势适合在学校体育课中开展。因此,本研究通过12周花样跳绳的教学实验探究花样跳绳练习对高中生若干体质指标及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并探寻哪种方式的花样跳绳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主观锻炼体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科学体育教学探索新的思路与方法。以花样跳绳练习对高中生主观锻炼体验及若干体质指标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75名高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主观锻炼体验及若干体质指标的变化,经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适宜的花样跳绳练习对高中生主观锻炼体验具有积极影响,不同难度的花样跳绳对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影响不同,随着练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积极幸福感逐渐增加,心里烦恼和疲劳逐渐下降,但难度与学生的能力相差过大时结果则相反;适宜的花样跳绳练习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体质健康水平及若干体质指标的成绩。花样跳绳练习可促进高中生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耐力跑成绩的提高,对坐位体前屈成绩影响较小;羽毛球教学对学生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耐力跑、坐位体前屈成绩有所影响,但效果不显着;在高中体育课堂中学习花样跳绳,提高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教师应该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使学生对花样跳绳产生正确的认知,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课下与教师积极沟通,争取获得花样跳绳的最大利益化;在进行花样跳绳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单人、双人、多人混合进行,以提高学生的锻炼体验,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体育运动;合理安排训练的强度和密度,保证一定运动负荷以提高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水平;增加柔韧性练习等,使得学生各身体素质都可以得到提高。学校应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积极引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项目选择,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供基础。
蔡良玉[8](2020)在《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影响初一学生足球课身体技能和自信心水平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在技能学习中获得成功,从而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主动性得到提高,使得学生的身体技能得到锻炼;促使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从而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笔者通过自身教学实践发现,初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对成功的追求和自信心水平较低,严重影响到她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利于初一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因此,研究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影响初一学生足球课身体技能和自信心水平实验研究,不仅可以为初一学生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而且更有效地促进初一学生生身心健康发展。本研究以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影响初一学生足球课身体技能和自信心水平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一所中学80名初一学生为实验研究对像,分析成功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影响初中足球课学生自信心水平和对运球绕技术动作的学习有促进作用。通过体育教学的实验,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并分别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利用《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项目评分标准》和《罗森博格自信心量表》对两个实验班学生的身体技能和自信心水平进行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和分析,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成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的核心,根据学生的个体间差异,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想假设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不存在差异性。2.实验前测的测量结果显示两个组的身体技能、自信心水平没有特别显着差异。3.实验班组间的测试数据在实验后得到提高,且实验前后有显着变化。成功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初一学生身体技能与自信心水平的提高。4.实验班组内测试数据在实验后得到提高,且差异明显,成功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初一学生身体技能与自信心水平的提高。5.使用“成功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组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值,实验组的改善程度远高于对照组。建议:1.实施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机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认知过去的失败。2.在使用“成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同时,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观察并帮助学生在技术动作的学习。
李润[9](2020)在《“比赛教学法”在高校女生篮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所在,篮球运动作为高校教学开展最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技能掌握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以单一的技术传授和重复的练习,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在这样情况下,比赛教学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本研究尝试在篮球教学中引进“比赛教学法”,目的探究比赛教学法对女生体育学习兴趣,身体素质,篮球技术水平的影响,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一篮球选修课的女生为实验对象,随机抽取两个班分别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各30人,进行12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组采用比赛教学法,对照组采用技能掌握式教学方法,在实验前后均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体育学习兴趣问卷调查,对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术水平进行测试,采用SPSS25.0进行数理统计,得出以下结果:1.在实验后,实验组体育学习兴趣指标中“体育学习积极态度,体育学习消极态度,自主学习能力”三个维度具有显着的差异(P<0.05),“体育关注与锻炼程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在实验后,实验组在身体素质指标中800米,立定跳远,10m*5折返跑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0米和坐位体前屈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50米,80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10m*5折返跑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实验后,实验组在篮球技术一分钟投篮,一分钟三分线外三步上篮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一分钟投篮,一分钟三分线外上篮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比赛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篮球的学习与比赛中,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热情,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在体育关注与锻炼方面,比赛教学法未能提高女生对体育的关注度。2.比赛教学法相对传统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爆发力和下肢力量,对速度素质和柔韧性的作用不显着。3.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在经过比赛教学法的教学后,运球与传球的综合技术的掌握比对照班效果好,比赛教学法可以提高女生班的篮球教学效果。
荣俊杰[10](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高校女生心理与体育教学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女生心理与体育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1.1 体教融合大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新要求 |
1.1.2 帮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是学校体育的关键任务 |
1.1.3 促进大学生健康状况的需要 |
1.1.4 运动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微信 |
2.1.2 传统教学模式 |
2.1.3 运动教育模式 |
2.2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2.3 运动教育模式国外研究现状 |
2.3.1 运动教育模式对个人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影响 |
2.3.2 运动教育模式对运动和认知方面的影响 |
2.3.3 运动教育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包容性研究 |
2.3.4 混合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
2.4 运动教育模式国内研究现状 |
2.4.1 运动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的系列研究 |
2.4.2 运动教育模式在实践运用中的研究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3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实验设计对比 |
3.3.1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 |
3.3.2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对比 |
3.3.3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对比 |
3.4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实验设计 |
3.4.1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教学目标设计 |
3.4.2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宏观与微观结构设计 |
3.4.3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宏观赛季设计 |
3.4.4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
3.4.5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活动时间分配 |
3.4.6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计划表设计 |
3.4.7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评价设计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数据结果与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运动动机结果与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果与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
4.1.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基础技能结果与分析 |
4.2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数据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运动动机结果与分析 |
4.2.2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果与分析 |
4.2.3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
4.2.4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基础技能结果与分析 |
4.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数据结果与分析 |
4.3.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运动动机结果与分析 |
4.3.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果与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
4.3.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正手击球结果与分析 |
4.3.5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反手击球结果与分析 |
4.3.6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发球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体适能相关概念 |
2.1.2 体质相关概念 |
2.1.3 太极拳相关概念 |
2.2 研究现状 |
2.2.1 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
2.2.2 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 |
2.2.3 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测量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之间的同质性检测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同质性检测 |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间同质性检测 |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检验 |
4.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组内与组间的比较检验 |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检验 |
4.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指标的影响 |
4.3.1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肺活量测试指标的影响 |
4.3.2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速度素质测试指标的影响 |
4.3.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下肢力量与爆发力的影响 |
4.3.4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
4.3.5 融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的肌肉耐力指标的影响 |
4.3.6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有氧耐力测试指标的影响 |
4.3.7 实验组与对照组太极拳期末考试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3)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提供参考 |
1.1.2 为优化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提供参考 |
1.1.3 是提升大学生体育认知的重要渠道 |
1.1.4 是促进大学生锻炼行为的重要途径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课程教学理论 |
2.1.2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
2.1.3 计划行为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体育选项课 |
2.2.2 体育认知 |
2.2.3 体育锻炼行为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国内文献综述 |
2.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框架 |
3.2 假设模型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方法 |
3.4.1 文献资料法 |
3.4.2 问卷调查法 |
3.4.3 访谈法 |
3.4.4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昆明市三所高校样本情况统计 |
4.1.1 体育选项课学生课程选择的意愿情况调查 |
4.1.2 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 |
4.2 大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现状分析 |
4.2.1 大学生体育认知状况分析 |
4.2.2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 |
4.3 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
4.3.1 基本常识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
4.3.2 体育价值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
4.3.3 体育态度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
4.4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4.4.1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认知特征差异性分析 |
4.4.2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差异性分析 |
4.5 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1 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
4.5.2 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5.3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总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创新点 |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访谈纪要 |
附录 B 学生问卷 |
附录 C 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D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节奏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步法教学中的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羽毛球竞技水平备受关注 |
1.1.2 群众基础浓厚使羽毛球参与量和学习量增加 |
1.1.3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单一减缓了羽毛球的发展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羽毛球专修课的概念 |
2.1.2 羽毛球步法教学的概念 |
2.1.3 传统训练法的概念 |
2.1.4 节奏训练法的概念 |
2.2 关于节奏训练法的概述 |
2.2.1 节奏的起源 |
2.2.2 节奏训练的作用 |
2.2.3 节奏训练的方法 |
2.2.4 节奏训练法与传统训练法的训练手段区别 |
2.3 高校羽毛球课程开展情况的现状 |
2.4 高校羽毛球课程步法的教学现状 |
2.5 节奏训练法在球类项目中运用的现状 |
2.6 节奏训练法在非球类项目中运用的现状 |
2.7 节奏训练法在羽毛球步法教学中的现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体成分差异性对比分析 |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身体素质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性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
4.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基本步法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基本步法差异性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基本步法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基本步法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
4.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综合步法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4.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综合步法差异性对比分析 |
4.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综合连贯步法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
4.4.3 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综合连贯步法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
4.5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效果对比分析 |
4.5.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学习兴趣差异性对比分析 |
4.5.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
4.5.3 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
4.6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影响效果对比分析 |
4.6.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差异性对比分析 |
4.6.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
4.6.3 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学生羽毛球基础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学生羽毛球学习兴趣问卷 |
附录4 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问卷 |
附录5 节奏训练法的具体实施方法 |
附录6 实验组教案(节奏训练法) |
个人简介 |
(5)领会教学法对高中女生排球选项班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扬州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
2.1.2 领会教学法概念的界定 |
2.2 领会教学法的核心思想 |
2.3 常规教学法与领会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对比 |
2.4 国内相关研究 |
2.4.1 高中体育教学相关研究 |
2.4.2 高中排球课教学相关研究 |
2.4.3 领会教学法相关研究 |
2.5 国外相关研究 |
2.6 简要述评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验研究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身体素质 |
4.1.1 实验前组间身体素质的差异 |
4.1.2 实验后组内身体素质的差异 |
4.1.3 实验后组间身体素质的差异 |
4.2 排球基本技术 |
4.2.1 实验前组间基本技术水平差异 |
4.2.2 实验后组内基本技术水平差异 |
4.2.3 实验后组间基本技术水平差异 |
4.3 比赛表现 |
4.4 基本技术在简单条件下对抗的运用 |
4.5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
4.5.1 实验前组间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
4.5.2 实验后组内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
4.5.3 实验后组间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
4.6 情绪调控水平 |
4.6.1 实验前组间情绪调控水平 |
4.6.2 实验后组内情绪调控水平 |
4.6.3 实验后组间情绪调控水平 |
第5章 讨论 |
5.1 身体素质 |
5.2 排球基本技术 |
5.3 比赛表现 |
5.4 基本技术在简单条件下对抗的运用 |
5.5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
5.6 情绪调控水平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补充说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部分实验数据 |
附录二: 专家访谈纲要 |
附录三: 身体素质指标选取依据和测试方法 |
附录四: 排球基本技术测试方法和技评标准 |
附录五: 实验测试指标登记表 |
附录六: 排球比赛表现评核 |
附录七: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
附录八: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 |
附录九: 实验组和对照组节选教案 |
附录十: 实验组与对照组部分实验材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 |
1.2.1 提高体育俱乐部教学水平 |
1.2.2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重要性 |
1.2.3 大学生体育活动与运动需求研究意义 |
1.3 选题意义 |
1.3.1 推动内蒙古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
1.3.2 通过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其体质健康的提高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教学 |
2.1.2 体育俱乐部教学 |
2.1.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2.1.4 体能 |
2.1.5 运动项目分类的依据 |
2.2 文献综述 |
2.2.1 有关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2.2.2 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的研究 |
2.2.3 有关大学生BMI与体质健康测试相关性研究 |
2.2.4 有关不同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相关性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状况分析 |
4.1.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
4.1.2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分析 |
4.1.3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分析与建议 |
4.1.4 场地器材现状与学生满意程度 |
4.2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状况分析 |
4.2.1 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教学内容与运动负荷 |
4.2.2 参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动机 |
4.2.3 课外是否参加该项体育教学俱乐部运动项目的原因 |
4.2.4 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对于学生需求情况与分析 |
4.2.5 学生对于体育教学俱乐部选课的看法情况 |
4.2.6 学生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满意程度分析 |
4.3 不同项群体育教学俱乐部程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
4.3.1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肺活量对比分析 |
4.3.2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坐位体前屈对比分析 |
4.3.3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五十米跑对比分析 |
4.3.4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耐久跑对比分析 |
4.3.5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力量素质对比分析 |
4.3.6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立定跳远对比分析 |
4.3.7 不同项群总成绩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研究 |
(7)花样跳绳练习对高中生主观锻炼体验及若干体质指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教育内容拓展与改革的需要 |
1.1.2 顺应《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要求 |
1.1.3 项目本身的安全性、趣味性等特点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花样跳绳 |
2.1.2 体质 |
2.1.3 主观锻炼体验 |
2.2 研究现状 |
2.2.1 国内花样跳绳研究现状 |
2.2.2 国外花样跳绳研究现状 |
2.2.3 主观锻炼体验研究现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花样跳绳练习对高中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分析 |
4.1.1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主观锻炼体验的对比分析 |
4.1.2 实验前期对照班与实验班主观锻炼体验的对比分析 |
4.1.3 实验中期对照班与实验班主观锻炼体验的对比分析 |
4.1.4 实验后期对照班与实验班主观锻炼体验的对比分析 |
4.1.5 实验班学生前、中、后期的主观锻炼体验变化分析 |
4.2 花样跳绳练习对学生若干体质指标的影响 |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若干体质指标对比分析 |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肺活量指标的对比与分析 |
4.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800/1000 米指标的对比与分析 |
4.2.4 对照组与实验组试验前、后坐位体前屈成绩变化的对比分析 |
4.2.5 对照组与实验组试验前、后50 米成绩变化的对比分析 |
4.2.6 对照组与实验组试验前、后立定跳远成绩变化的对比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实验组花样跳绳教学进度安排 |
附录2 主观锻炼体验量表 |
附录3 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方法及注意事项 |
(8)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影响初一学生足球课身体技能和自信心水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家加强对中学生健康建设 |
1.1.2 国家增加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 |
1.1.3 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心理有促进作用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成功概念界定 |
2.1.2 成功体育概念界定 |
2.1.3 自信心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内有关成功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研究 |
2.2.2 国外有关成功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研究 |
2.2.3 国内有关自信心的现状研究 |
2.2.4 国外有关自信心的现状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两种教学模式的特征分析 |
4.1.1 成功体育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 |
4.1.2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 |
4.2 实验前测实验组和对照组选定指标测量结果统计学分析 |
4.2.1 实验前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
4.2.2 实验前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运球绕杆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
4.2.3 实验前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自信心水平比较分析 |
4.3 实验后测实验组和对照组选定指标测量结果统计学分析 |
4.3.1 实验后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
4.3.2 实验后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运球绕杆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
4.3.3 实验后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自信心水平比较分析 |
4.4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和后测组内之间选定指标测量结果统计学分析 |
4.4.1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专项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组内之间比较分析 |
4.4.2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球绕杆前测和后测组内成绩比较分析 |
4.4.3 实验组与对照组自信心水平前测和后测组内之间比较分析 |
4.4.4 运球绕杆技术成绩和自信心水平相关性分析 |
4.5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和后测差值选定指标测量结果统计学分析 |
4.5.1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前测和后测差值比较分析 |
4.5.2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球绕杆成绩前测和后测差值比较分析 |
4.5.3 实验组与对照组自信心水平前测和后测差值比较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自信心测量量表(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 |
附录B 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项目评分标准 |
附录C 课时计划安排 |
附录D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案 |
附录E 成功体育与教学模式教案 |
附录F 自信心水平后测得分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比赛教学法”在高校女生篮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2.1.1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
2.1.2 关于“比赛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
2.2.2 关于“比赛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2.2.3 关于现阶段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调研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实验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指标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兴趣水平结果对照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水平结果对照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术水平结果对照分析 |
4.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指标分析 |
4.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兴趣水平结果对照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水平结果对照分析 |
4.2.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术水平结果对照分析 |
4.3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
4.3.1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学习兴趣各项指标纵向对比分析 |
4.3.2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纵向对比分析 |
4.3.3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篮球基本技术水平纵向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
(一)概念辨析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调查法 |
(三)实验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创新 |
(一)视角创新 |
(二)理论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运行层面 |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
二、体育师资层面 |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
三、场地设施层面 |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
一、教学实验目的 |
二、教学实验对象 |
三、教学实验时间 |
四、教学实验程序 |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一、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
二、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高校女生心理与体育教学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康乐.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D]. 王梦雅.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3]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程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节奏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步法教学中的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D]. 魏彦明.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5]领会教学法对高中女生排球选项班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扬州中学为例[D]. 褚杨. 扬州大学, 2021(09)
- [6]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研究[D]. 钱云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7]花样跳绳练习对高中生主观锻炼体验及若干体质指标的影响研究[D]. 王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影响初一学生足球课身体技能和自信心水平实验研究[D]. 蔡良玉. 河南大学, 2020(02)
- [9]“比赛教学法”在高校女生篮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润. 苏州大学, 2020(03)
- [10]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