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祝《台声》越办越好更具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黎景[1](2021)在《民国后期越剧发展的纸媒呈现 ——以《半月戏剧》为研究视角》文中认为
邓凌桐[2](2021)在《北方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声环境问题倍受关注。滨海沿岸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声环境状态直接影响滨海沿岸空间的环境质量,因此,如何改善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问题。本文依托于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中国与克罗地亚非声学空间声舒适度评价研究”。以明确城市滨海沿岸空间的声源感知和声环境的评价水平为主要研究目的,探寻海景声与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形态的关系,揭示城市滨海沿岸空间与非滨海空间声环境的差异。首先,对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进行系统研究,深入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界定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的概念和范畴。选择中国北方滨海城市葫芦岛市为调研地点,采用现场测量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城市滨海沿岸空间的声环境调研。其次,以海景声为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研究的切入点,运用Cadna/A噪声图软件进行海景声模拟,通过正交实验法设计和优化滨海沿岸空间海景声模拟方案,建立含有7个影响因子的海景声传播理想化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对海景声传播的影响,为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研究奠定基础。明确城市滨海沿岸空间的声源构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滨海沿岸空间的声源特征、受访者特征及物理环境特征,明确影响声环境多维度评价、声环境舒适度评价、整体环境满意度评价和相关物理环境评价的相关因素,并进行了跨文化和地域背景下的滨海沿岸空间与非滨海空间声环境的比较研究。最后,运用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城市滨海沿岸空间的声舒适度预测模型。研究发现,在海景声环境与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布局方面,滨海沿岸空间的临海距离、临海开放度、建筑密度、临海进深和临海高差显着影响着海景声的传播。在城市滨海沿岸空间的声源方面,明确海景声、人声、儿童嬉戏声和音乐声为滨海沿岸空间的标志性主导声源,海景声可以被理解为线声源。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的受访者对声源的感知存在较大差异。滨海沿岸空间的自然声和儿童声与声环境满意度评价呈正相关,与音乐声呈负相关。在国外非滨海空间人类活动声与声环境满意度呈负相关。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的自然声与整体环境满意度均呈正相关,整体环境满意度与滨海沿岸空间的声环境满意度呈正相关,与国外非滨海空间呈负相关。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大多数声源与喜好度相关。在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受访者感知方面,结果表明,到访目的是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相同的主导因素。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受访者的健康水平与整体环境满意度相关。国内滨海沿岸空间受访者的到访频率和居住地与声环境满意度相关,国外非滨海空间则不相关。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受访者的学历与整体环境满意度呈负相关,受访者声环境多维度评价的喜好度和烦扰度与到访次数、年龄和居住地点相关。到访频率和目的是决定滨海沿岸空间与非滨海空间安静程度重要性的相同因素。性别因素在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的声环境评价上没有显着差异。此外,滨海沿岸空间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安静需求呈正相关,而国外非滨海空间受访者的年龄与安静需求呈正相关。城市滨海沿岸空间的功能和人群活动应作为声环境设计时予以考虑的重要内容。在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评价方面,结果表明,除热环境指标外,滨海沿岸空间的环境指标评价普遍低于国外非滨海空间,环境指标与满意度评价均存在显着差异。可以使用兴奋度中“兴奋的”评价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多维度评价因子为喜好度、烦扰度和静谧度3种因子。城市滨海沿岸空间的声舒适度与整体满意度呈正相关。在整体环境满意度主观评价中,自然条件、城市条件和物理环境是评价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外非滨海空间自然环境是满意度评价的最重要因素,而滨海沿岸空间则不同。安静程度的重要性与国外非滨海空间的环境满意度呈负相关,而滨海沿岸空间则不相关。最后,建立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舒适度预测模型,以影响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评价的受访者社会特征、声环境特征和相关物理环境特征的结论数据为输入因子,以受访者的声舒适度评价作为输出因子,通过BP神经网络和多元线性回归构建滨海沿岸空间声舒适度评价的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的预测值与真实值间相关系数为0.887,证实了预测模型的可行性,更适合滨海沿岸空间声舒适度的预测,为设计师解决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赵嘉睿[3](2019)在《新时代全民健身视阈下昆明市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未来五年中国体育产业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有重点提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备好北京冬奥会、冬残运会。”意味在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的今天,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体育舞蹈自1986年正式引入中国后,发展迅速。在众多的全民健身活动中,体育舞蹈因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民众的青睐与喜爱,消费者对其需求也日益增长。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以及积极响应国家开展全民健身的号召因素下,本文以昆明市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昆明市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已具备的条件,从中找出问题所在,期望能给昆明市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对策,使得体育舞蹈事业得以更好的发展。本文对昆明市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现状中所涉及到的对象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相关的资料和数据。经研究发现昆明市体育舞蹈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2.管理体制不完善;3.对体育舞蹈的宣传力度不够;4.体育舞蹈培训业发展较弱;5.人力资源不足;6.体育舞蹈竞赛表演业开发不足;7.缺乏本土体育舞蹈用品品牌。针对当前昆明市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1.建立健全政策法规;2.优化管理体制;3.加大对体育舞蹈的宣传;4.加强体育舞蹈培训业的发展;5.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培养;6.加强对体育舞蹈竞赛表演业的开发;7.创建本土体育舞蹈用品品牌。
黄蝶[4](2017)在《茂名年例的文化价值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茂名年例上榜广东省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三学社茂名市委员会认为,年例具有很高很深的文化价值,集生活、艺术和文化于一身,不仅能娱乐人民生活,给人带来美感,还具有教育意义。年例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现代化进程,对构建“茂名文化梦”文化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年例的历史与文化极具地方特色,挖掘年例与本土着名历史人物的关系及其相关传说,是传承、传播茂名优秀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年例文化含有丰富的人民大众历史记忆和情感追求,通过对年例祭祀仪式、人情风俗的考察与研究,传播年例乡村文化积极健康的精神,实现年例文化对广大人民群众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年例的网络诗歌文学时尚提高年例的文化底蕴。研究年例网络诗歌文学的主要特征,鉴赏年例诗歌内容,能有效地提高人们对本地区优秀文化的价值认同感。年例的文化价值不仅来自于社会整体的思考,更来自于作为一个整体与社会其他方面的交换和互动过程。传承、发展年例的优秀文化,要求我们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高度出发,以年例为最大公约数,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重点结合冼太夫人、潘茂名等历史名人文化遗产,统筹整合年例的文化资源,开掘年例的文化底蕴,构建年例的文化价值体系。年例文化是茂名社会的缩影,其文化价值是茂名地区价值趋向的核心体现。研究年例的文化价值在帮助形成乡土传统、保护文化遗产、丰富乡村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深化地方民俗学术研究有重要意义。
胡靖[5](2017)在《习近平人才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人才思想是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纷繁复杂的大形势下,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背景下,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最新成果,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才问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人才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高屋建瓴、科学严谨,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才篇”,是我国迈进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行动指南,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通过对中国传统人才思想的梳理,对国外人才思想的有益借鉴,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回溯,展现了习近平人才思想的科学性。纵向对习近平人才思想的形成过程的回顾,展现了习近平人才思想的时代性。横向对习近平人才思想主要内容归纳,从人才重要地位、党管人才原则、人才使用方略、人才培育体系、人才发展环境等五个维度阐述,展现了习近平人才思想的完整性、严谨性。分析习近平人才思想指导下,高校人才工作的具体实践,进一步提升了习近平人才思想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深入研究习近平人才思想,有助于正确认识人才在国家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有助于解决人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持。
暴鹏敏[6](2016)在《蔬菜业的艺术化发展研究及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提高。蔬菜业已不单单只是解决人民温饱的种植行业,在改善人民饮食的同时,她一跃而起,被时代注入了新的内涵。在各种文化充斥的今天,一颗蔬菜从栽种到收获,经历的种种也不必掩藏于幕后。园艺中的蔬菜业在完成“园”的同时,在向着“艺”的方面发展。在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文章以山东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为引线,结合博览会上展出的观赏蔬菜、蔬菜景观、特异型蔬菜等,从文化内涵、艺术内涵、科技内涵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十六届菜博会“绿播丝绸之路”,是一副人文名胜巨幅画卷,通过钟楼鼓楼、火焰山、楼兰古国等33处由蔬菜作物组成的艺术景观,将“一带一路”的政治思想贯穿于会展;中国现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通过“致富路上”、“收获”、“发展沼气利国利民”等蔬菜景观表现出来;“壮丽岛屿”、“久久为功”、“齐民要术”等蔬菜景观则突显了传统、民俗、农耕和现代等文化交织的艺术美感;“无土栽培”、 “植物工厂”和“巨型南瓜”等蔬菜景观不仅具有独特造型的艺术景观更展示了现代科技的魅力。所以蔬菜业艺术化从政治、文化、经济、科技、景观和教育等方面促进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和审美观念的更新,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和效益化的方向发展。蔬菜艺术化发展过程中的价值问题,利益问题,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问题,以及艺术化实用性和艺术化新模式是蔬菜业在艺术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调整蔬菜的艺术化时效性、促进小型可实施性菜园的发展,蔬菜景观产品的合理利用,寻找新的蔬菜文化内涵和注重建设蔬菜主题公园的景观规划和建设。蔬菜是一种文化,种菜更是一种艺术。积极的利用蔬菜来实现自然美,和谐美,生态美,并运用于在艺术表现和农业生态休闲景观,美化健康活力生活,这将会是蔬菜艺术化的未来。
陈璐[7](2012)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意义争夺与共享 ——一种历史过程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从1983年诞生以来,在国家、媒体、企业和受众历经三十年的角力与协作下发生数次意义的变迁。本文选择了中观的历史过程考察和微观的文本研究结合的方式,将研究对象置于比较宽广的理论空间和现实背景之内,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生产流通过程中各种关系的勾连、互动及其对传播进程及结果的影响,避免了以往研究中将春节联欢晚会视为静态的文本的片面性。基于上述的思路,本文以历史演进的时间顺序为经,以各方力量在春晚传播中的角逐和协作为纬,设置了明暗交织的两条线索。本文将春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83年-1997年,1998年-2010年,2010年春晚结束后至2012年,分别对应正文的三个章节。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二章从年节庆典的基本内涵入手,考察1983-1997年之间的春晚,揭示此阶段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节日仪式注入加强团结、凝聚人心等政治意义,从而使春晚逐渐演变成为国家主导的年节庆典。此外,本章也发现了此时媒体在完成政治使命之余的市场探索行为,不过这些市场观念及实践对春晚的深远影响并未立刻显现。第三章针对晚会在1998-2010年的生产流通进行了集中探讨。在权力与市场两种导向的协作与牵制的过程中,国家、媒体和企业也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首先,国家主导的局面继续维持;其次,三者也在局部展开协作,各取所需。其结果是,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晚会在多重力量的推动之下,逐渐从国家主导的年节仪式过渡为政治与消费的杂糅体,成为国家为主、媒体和企业共享话语权的场域。这一新的仪式景观日益将受众视为规训和贩卖的对象,而非节日的平等参与者,因而逐渐引发传-受矛盾的外显。第四章以2010年春晚结束为起点,将研究的重点置于受众对春晚的对抗和解构的大范围扩散,及其对意义生产阶段所起到的反作用。虽然这种反作用所起到的制约尚不足以和自上至下的宰制力量形成对等,但是它冲击了持续多年的不对等的传-受关系以及传播格局。受此影响,国家和媒体进行了诸多调整举措,一方面积极收编受众以平息矛盾,另一方面则改头换面维持对晚会的控制,不同力量对晚会的争夺与共享呈现出新的面貌。最后为本文的结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春节联欢晚会的嬗变呈现出三个特征:文化形态从偶然、单一发展为常态化、复合的传播活动集群,权力关系从支配方式向交互方式过渡,价值呈现从一元向多元转型。三个特征由外而内,互相映照,既彰显了春晚三十载历史流变的特征、规律,又折射了当代中国新闻传播行业的共同发展轨迹。
罗向阳[8](2010)在《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人社团跨境活动是全球化的产物,它伴随全球化的发展而兴起。从全球化背景来考察华人社团跨境活动,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当代华人社团的存在、发展与影响,也是中国可以借重而得以加快融入国际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当今国际社会中出现诸多与世界各国利益密切相关,而又非主权国家与政府间国际组织所能独立予以治理的全球难题。尤其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因民族矛盾、文化冲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资源分配、贸易磨擦等引起华人居住国主流社会不安和疑虑的问题,华人社团可凭籍华人血缘关系与内在文化认同优势建立起来的华人网络资源,在相关领域开展跨境活动,设法化解矛盾,减少磨擦,为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贡献、影响与话语权做出努力。与华人社团跨境活动实践的重要性相反,华人社团发展国际化现象与趋势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引起学界的关注,但是对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系统化和理论化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从国际关系视角研究华人社团跨境活动更是缺乏。论文对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预设的命题是:华人社团作为非国家行为主体、非政府组织的一种形式,借助天然的文化和血缘纽带开展的跨境活动,能够在某些领域发挥主权国家和其他非政府组织难以起到的作用。尽管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其效应目前尚显微弱,但华人社团未来的跨境活动在整个国际关系中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国际社会融合与发展的需要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对世界的吸引力,推动华人社团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越来越多的跨境活动,其影响无论是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是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在论文中,该命题具体化为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的内涵,兴起的宏观背景和现实条件,运行机制,活动的领域及影响,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等五个方面来展开论证。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非国家行为主体定位华人社团的身份,并据此来考察、研究其跨境活动;以全球化视野,运用新的范式,对华人社团跨境活动进行研究;探索和建立华人社团跨境活动与非政府组织、国家和国际关系之间的互动模式;构建“华人-→华人社团-→华人社会-→国家-→国际关系”的多层次分析系统,为后续研究提供可供参照的认知框架,拓宽和丰富了华人华侨理论研究的内容与层次。
马学杰[9](2006)在《浦东新区政府形象传播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政府形象的传播实践,并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理论框架下对一个地方政府的政府形象传播进行了详细的量化分析,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应用传播学研究框架,即经济社会发展是政府形象传播的真正动力,政府形象与受众是在同一的动态舆论场中进行互动的,政府形象的构成要素也是不断变化的。本文通过对传播过程的重要要素的量化分析以及对相关实践活动的梳理,以图建构起科学的政府形象传播体系与实务操作体系。本文系统回顾了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十五年传播实践和文本,包括媒体上已经发布的内容以及浦东新区政府历年来的政府内部文本,这是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十五年来首次对政府形象建设进行完整的梳理与总结。本文结合现代公共关系、形象传播、公共管理等理论,并根据浦东新区政府传播环境,设计出符合中国地方政府形象建设与发展的测量量表,通过科学、严格的抽样实现了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让量表搭起理论研究与政府形象发展的桥梁,以丰富的数据描述了浦东新区政府形象构成的客观反映。调查表明,普通居民、外籍人士以及企业代表等政府形象传播对象一致认同浦东新区政府是“现代的”、“专业的”、“高效的”和“亲民的”。政府形象是组织传播研究的重点内容,以往研究多从政府理论入手,通过理论分析建构政府形象的传播框架。本文认为,研究中国地方政府形象传播其实是推动传播学中国化的重要突破口,通过量化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为政府形象传播寻找到合理的架构,本文选取最具发展潜力的上海浦东新区政府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量政府形象传播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过程及其规律。在媒介化社会特征日益明显的现代社会,媒体在政府形象传播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同时,政府形象的传递是扩散型的,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对于政府形象传播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政府形象与大众传播的关系,通过政府形象与传者、文本、渠道、受众、反馈等五个方面的分析,寻找政府形象与大众传播的互动结构。另外,本文又对政府形象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进行了综合考量。这种对政府形象的细致的量化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政府形象的传播只是表象,推动政府形象传播的真正动力在哪里?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尝试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内在结构揭示出政府形象传播的动力结构。通过详细的分析,本文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是政府形象传播的真正动力,政府形象与受众是在同一的动态舆论场中实现的。这是本文突出的创新点。浦东新区政府形象传播的整体过程可以通过浦东政府形象传播原理图呈现出来,这个原理图中包涵了两个过程,两个过程指的是政府形象在动力源的驱动下的两个不同方向的运动过程,即政府驱动的传播过程与受众驱动的传播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涵四个要素,即动力源、传者、受众、政府形象,这四个要素在同一的动态舆论场中互动。其中动力源指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政府形象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这个动力推动下的各种要素的互动图景。动态舆论场指的是政府形象传播状态,或者说是政府形象传播的总过程。对于政府形象的量化研究,除了发现规律推动政府形象理论的发展以外,还要通过具体的对策性分析找到解决当前政府形象传播中存在问题的办法。本文依据量化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一系列的政府形象规划方略,努力使本研究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针对浦东新区政府形象中存在的零散化、非科学的倾向性,本文提出了指向性很强的对策,如推出浦东新型公务员形象、确定区徽区花、完成第二代网络技术改造等策略。对于政府形象监控系统的建构与拓展,本文提出了建立浦东新区政府形象监控系统的PGIC,建立政府媒体形象跟踪系统、建立政府形象媒介内容分析机制,建立政府形象信息管理系统和专家咨询、决策系统等策略。文章的社会应用性也因为一系列基于科学的量化研究而更加厚重。
王在希[10](2003)在《祝《台声》越办越好更具特色》文中指出
二、祝《台声》越办越好更具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祝《台声》越办越好更具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2)北方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声景 |
1.3.2 声环境评价 |
1.3.3 声环境预测 |
1.3.4 声舒适度 |
1.3.5 声喜好 |
1.3.6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 |
1.3.7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框架 |
第2章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调查方法 |
2.1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调查地点的选择 |
2.1.1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调查的区位 |
2.1.2 明确城市滨海沿岸空间调查地点 |
2.2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测量方法 |
2.2.1 测量仪器及声学参数 |
2.2.2 测试方法 |
2.2.3 模拟方法 |
2.3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调查方法 |
2.3.1 问卷调查法 |
2.3.2 现场调查 |
2.3.3 数据处理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分析 |
3.1 滨海沿岸空间形态分析 |
3.1.1 城市形态特点分析 |
3.1.2 滨海沿岸空间规划类型 |
3.1.3 滨海沿岸空间岸线形态类型 |
3.1.4 滨海沿岸空间影响因素 |
3.2 滨海沿岸空间海景声现状环境分析 |
3.2.1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样本 |
3.2.2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源特点分析 |
3.2.3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参数 |
3.2.4 海景声环境现状模拟 |
3.3 海景声影响下的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研究 |
3.3.1 滨海沿岸空间海景声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 |
3.3.2 滨海沿岸空间海景声环境理想化模型的建立 |
3.3.3 海滩空间海景声量化研究 |
3.3.4 台地空间海景声量化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的声源及受访者感知 |
4.1 受访者特征分析 |
4.1.1 滨海沿岸空间受访者特征 |
4.1.2 滨海沿岸空间受访者特征之间的关系 |
4.1.3 非滨海空间受访者特征 |
4.1.4 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受访者特征与多维度评价的关系 |
4.1.5 受访者需求分析 |
4.2 声源主观识别 |
4.2.1 滨海沿岸空间的声源构成 |
4.2.2 滨海沿岸空间的声音识别度及主导声源分析 |
4.2.3 非滨海空间的声源构成 |
4.2.4 滨海沿岸空间与非滨海空间的声源识别度比较 |
4.3 声源特征分析 |
4.3.1 滨海沿岸空间的声源类别及统计指标 |
4.3.2 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的声源与受访者评价的关系 |
4.3.3 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的声源与受访者社会特征的关系 |
4.3.4 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的LAeq差异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评价 |
5.1 基于语义差异法的声环境多维度评价 |
5.1.1 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多维度评价 |
5.1.2 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多维度评价之间的影响 |
5.1.3 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声环境多维度评价比较 |
5.2 声环境整体评价 |
5.2.1 声环境和声舒适度及整体满意度 |
5.2.2 空间安静需求与使用者社会特征及声环境评价 |
5.2.3 使用者社会特征对声环境评价的影响 |
5.3 声环境相关的环境满意度评价 |
5.3.1 滨海沿岸空间物理环境满意度 |
5.3.2 非滨海空间物理环境满意度及比较 |
5.3.3 滨海沿岸空间环境因子对整体环境满意度评价的影响 |
5.3.4 非滨海空间环境因子的影响及差异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舒适度预测 |
6.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6.1.1 人工神经网络 |
6.1.2 BP神经网络 |
6.2 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构建 |
6.2.1 可行性分析 |
6.2.2 数据的预处理 |
6.2.3 参数与结构 |
6.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声舒适度预测模型 |
6.3.1 建立模型 |
6.3.2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检验与预测 |
6.3.3 不同预测模型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2 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评价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附录3 声环境调研区域基本情况 |
附录4 海景声环境理想化模型模拟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新时代全民健身视阈下昆明市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1.2.2 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
1.2.3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
1.2.4 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1.4 研究目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新时代 |
2.1.2 全民健身 |
2.1.3 体育产业 |
2.1.4 体育产业化 |
2.1.5 体育舞蹈产业化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地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昆明市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现状 |
4.1.1 体育舞蹈竞赛表演业发展现状 |
4.1.2 体育舞蹈培训业发展现状 |
4.1.3 体育舞蹈用品及相关产品的制造及销售业发展现状 |
4.2 昆明市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1 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 |
4.2.2 管理体制不完善 |
4.2.3 对体育舞蹈的宣传力度不够 |
4.2.4 体育舞蹈培训业发展较弱 |
4.2.5 人力资源不足 |
4.2.6 体育舞蹈竞赛表演业开发不足 |
4.2.7 缺乏本土体育舞蹈用品品牌 |
4.3 新时代全民健身视域下昆明市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分析 |
4.3.1 昆明市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的结构分析 |
4.3.2 昆明市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劣势分析 |
4.3.3 昆明市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的运作内容 |
4.4 昆明市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对策 |
4.4.1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
4.4.2 优化管理体制 |
4.4.3 加大对体育舞蹈的宣传 |
4.4.4 加强体育舞蹈培训业的发展 |
4.4.5 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培养 |
4.4.6 加强对体育舞蹈竞赛表演业的开发 |
4.4.7 创建本土体育舞蹈用品品牌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茂名年例的文化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年例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
1.1 年例 |
1.2 年例的起源 |
1.2.1 起源的史籍记载 |
1.2.2 起源的民间传说 |
1.3 本土历史名人的文化传承 |
1.3.1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冼太夫人价值传承 |
1.3.2 舍利取义的潘仙价值称颂 |
1.3.3 崇德重义的价值诠释 |
第二章 年例的民俗文化 |
2.1 年例的祭祀文化 |
2.1.1 世代传承的年例祭祀 |
2.1.2 年例的祭祀文化圈 |
2.2 年例的祭祀仪式 |
2.2.1 传统祭神仪式神圣性的弱化 |
2.2.2 现代表演仪式娱人性的强化 |
2.3 年例人文关怀的新风尚 |
2.3.1 温暖的爱心关怀 |
2.3.2 独特的文艺熏陶与教育 |
2.3.3 时尚健康的文体活动 |
2.4 年例的筵席风情 |
2.4.1 年例人情的载体——美食 |
2.4.2 流动的筵席人情 |
2.4.3 从亲缘到“业缘”的价值延伸 |
第三章 年例的网络诗歌文学时尚与文化认同 |
3.1 年例的网络诗歌文学时尚 |
3.1.1 年例网络诗歌的诞生 |
3.1.2 年例网络诗歌文学征文比赛创作 |
3.2 年例网络诗歌文学的主要特征 |
3.2.1 年例诗歌文学热闹喜庆的总风貌 |
3.2.2 创作主体的退隐性与单一性 |
3.2.3 体裁的多样性 |
3.2.4 内容的全面不细 |
3.2.5 创作时间的集中性 |
3.3 年例网络诗歌文学的价值认同 |
3.3.1 对年例的歌颂 |
3.3.2 对故乡的眷恋 |
3.3.3 睦邻友亲的价值认同 |
3.3.4 独特的历史名人意象 |
3.3.5 典型的文学形象组合 |
第四章 年例的文化价值展望 |
4.1 年例与当代文化的适应 |
4.1.1 研究机构的设立 |
4.1.2 群众性年例文艺活动的繁荣 |
4.2 “茂名梦”有力支撑中国梦 |
4.2.1 “茂名经济梦”有力支撑中国梦 |
4.2.2 “茂名文化梦”有力支撑中国梦 |
4.3 “一带一路”战略下年例的文化价值优势 |
4.3.1 对冼太文化的认同促进国际交流 |
4.3.2 年例的文化价值促进经济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1 |
附录2 |
(5)习近平人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习近平人才思想的理论基础 |
1.1 吸取中国传统人才思想的精华 |
1.2 借鉴国外人才工作的有益经验 |
1.3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
1.3.1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才思想 |
1.3.2 列宁斯大林的人才思想 |
1.3.3 毛泽东人才思想 |
1.3.4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人才思想 |
第二章 习近平人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2.1 习近平人才思想的初步形成 |
2.2 习近平人才思想的正式形成 |
第三章 习近平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人才的重要性: 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人才 |
3.1.1 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
3.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 |
3.2 根本原则: 加强党管人才工作 |
3.2.1 党管人才的语义 |
3.2.2 党管人才的要求 |
3.3 使用方略: 用人得当,就是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 |
3.3.1 人才选拔标准: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
3.3.2 人才选拔途径: 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 |
3.3.3 人才引进机制: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
3.3.4 人才激励机制: 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 |
3.4 培养途径: 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
3.4.1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3.4.2 培养多层次的人才队伍 |
3.5 用人环境: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
3.5.1 工作环境: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
3.5.2 政治环境: 切实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 |
3.5.3 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第四章 习近平人才思想的具体实践 |
4.1 识才的慧眼 |
4.1.1 “德”的方面: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
4.1.2 “才”的方面: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
4.2 爱才的诚意 |
4.2.1 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用合理的待遇激励人才 |
4.2.2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在考核评价中发现人才 |
4.3 用才的胆识 |
4.3.1 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健全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 |
4.3.2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
4.3.3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和能力建设 |
4.4 容才的雅量: 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
4.5 聚才的良方 |
4.5.1 做好高校人才队伍结构调整 |
4.5.2 推动高校人才有序流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蔬菜业的艺术化发展研究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引言 |
1.1 蔬菜业艺术化的概念 |
1.2 蔬菜业艺术化发展的类型和功能 |
1.2.1 观赏蔬菜 |
1.2.2 大型蔬菜景观 |
1.2.3 特异性蔬菜景观 |
1.2.4 小型蔬菜景观 |
1.3 国内外蔬菜业艺术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蔬菜业艺术化发展 |
1.3.2 国内蔬菜业艺术化发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1 研究方法 |
2.2 技术路线 |
3 蔬菜业艺术化发展的现状表现 |
3.1 蔬菜艺术在政治方面的体现 |
3.1.1 环境保护和生态化 |
3.1.2 “三农”问题 |
3.1.3 可持续发展 |
3.1.4 “一带一路” |
3.2 蔬菜艺术在文化方面的体现 |
3.2.1 传统文化 |
3.2.2 民俗文化 |
3.2.3 农耕文化 |
3.2.4 现代文化 |
3.3 蔬菜艺术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
3.4 蔬菜艺术在科技方面的体现 |
3.4.1 管道栽培 |
3.4.2 各项无土栽培技术 |
3.4.3 立体栽培 |
3.4.4 “蔬菜树” |
3.4.5 “巨型南瓜” |
3.4.6 “植物工厂” |
3.5 蔬菜艺术在景观方面的体现 |
3.5.1 因菜制宜,造型多变 |
3.5.2 蔬菜与构筑物结合,相辅相成 |
3.5.3 蔬菜组合巧妙,体现了整体的图案美 |
3.5.4 蔬菜景观色彩多变,新鲜绚丽 |
3.5.5 蔬菜具有季相性和不同生长时期,韵律十足 |
3.6 蔬菜艺术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
4 蔬菜业艺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4.1 实现价值 |
4.1.1 蔬菜博览会及相关科技园在举办相关活动后如何继续实现价值 |
4.1.2 合理调整蔬菜艺术功能的时效性 |
4.2 拓宽范围 |
4.2.1 蔬菜美学如何不拘泥于大型景观,将蔬菜艺术化引入家中 |
4.2.2 促进阳台农业,和小范围可实施性菜园的发展 |
4.3 功能兼备 |
4.3.1 许多蔬菜景观只有观赏功能造成了资源浪费,能否予以解决 |
4.3.2 蔬菜景观产品的合理利用 |
4.4 重复堆叠 |
4.4.1 蔬菜景观局限于堆叠陈列,是否能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
4.4.2 忌蔬菜景观雷同建设,注入新文化新技术内涵 |
4.5 专类园 |
4.5.1 能否在不同城市建设蔬菜主题公园 |
4.5.2 建设蔬菜专类园,蔬菜主题公园 |
5 蔬菜业艺术化发展前景展望 |
5.1 蔬菜艺术在艺术表现中的发展 |
5.2 蔬菜艺术在农业生态景观中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7)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意义争夺与共享 ——一种历史过程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综述 |
1.1.3 研究框架及方法 |
2 国家主导的年节庆典(1983年-1997年) |
2.1 年节庆典的基本内涵及其变迁 |
2.1.1 传统社会:“辞旧迎新”、“官民同乐” |
2.1.2 解放后至文革:为政治服务的革命节日 |
2.1.3 社会转型时期:回归与重新定义 |
2.2 国家控制下的仪式传播 |
2.2.1 现实因由:宣传管理体制从日常向节日辐射 |
2.2.2 国家管控的表现之一:直接控制节目生产 |
2.2.3 国家管控的表现之二:意识形态的间接制约 |
2.2.4 国家与媒体的协作:收编与迎合 |
2.3 媒体在政治边缘的市场探索 |
2.3.1 国内新闻传播行业早期的市场转型 |
2.3.2 市场观念及实践在晚会中的萌动 |
2.3.3 市场行为对春晚的潜在影响 |
3 权力与市场的共谋及角力(1998年-2010年) |
3.1 权力控制与市场实践的合谋 |
3.1.1 行政保护下的资源垄断 |
3.1.2 权力庇佑下的成本控制 |
3.1.3 盈利激增巩固权-利同盟 |
3.1.4 双重导向在内容生产中的混合 |
3.2 市场与权力的局部矛盾 |
3.2.1 国家对媒体市场实践的制约 |
3.2.2 市场实践逐渐干扰权力宰制 |
3.2.3 市场行为激化其他矛盾 |
4 多元信号的显现(2010年春晚结束至2012年) |
4.1 受众在意义再生产阶段的变化 |
4.1.1 以对抗和解构为主的意义再生产 |
4.1.2 对抗与解构的成因及影响 |
4.2 国家和媒体的求稳与应变 |
4.2.1 盈利方式的改变与收益的保持 |
4.2.2 视觉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
4.2.3 晚会内容的变与不变 |
4.2.4 其他环节中的控制与收编举措 |
附录 |
结论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8)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课题缘起 |
二 国内外现有研究综述 |
三 理论创新与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命题与分析路径 |
五 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一章 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的基本内涵 |
第一节 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二节 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的历史发展 |
第三节 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的主要类型 |
第四节 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的主要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华人社团跨境活动兴起的宏观背景与现实环境 |
第一节 全球化的宏观背景 |
第二节 华人社团居住国因素 |
第三节 华人社团自身建设因素 |
第四节 中国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的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开展跨境活动的华人社团常见组织架构 |
第二节 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的保障机制 |
第三节 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的协作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华人社团跨境活动主要议题及其效应 |
第一节 社会文化领域的华人社团跨境活动及其效应 |
第二节 经贸科技领域的华人社团跨境活动及其效应 |
第三节 政治外交领域的华人社团跨境活动及其效应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华人社团跨境活动面临的困难 |
第一节 华人社团跨境活动未能完全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 |
第二节 华人社团在居住地与中国拓展活动空间的制约因素 |
第三节 华人社团跨境活动内部的制约因素 |
第四节 促进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的思考 |
第五节 对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的展望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9)浦东新区政府形象传播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政府形象传播研究概要 |
第一节 政府形象研究概述 |
第二节 政府形象传播 |
第三节 现有政府形象传播的研究及其局限 |
第二章 浦东新区政府形象传播研究总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问题 |
第三节 浦东新区政府形象研究理论框架 |
第三章 浦东新区政府形象传播概述 |
第一节 新浦东、新使命 |
第二节 浦东新区政府形象传播十五年 |
第三节 浦东新区政府形象传播实践浅析 |
第四章 浦东新区政府形象传播研究框架及现状 |
第一节 浦东新区政府形象调查的抽样原则 |
第二节 浦东新区政府形象现状 |
第五章 大众传播与政府形象 |
第一节 浦东市民接触大众媒介概述 |
第二节 传者与政府形象 |
第三节 文本传播与政府形象 |
第四节 渠道选择与政府形象 |
第五节 内容传播与政府形象 |
第六节 受众与政府形象 |
第七节 反馈与政府形象 |
第六章 人际、组织传播与政府形象建设 |
第一节 人际传播与政府形象建设 |
第二节 组织传播与政府形象建设 |
第七章 浦东政府形象传播的整合研究 |
第一节 浦东政府形象传播过程的整合研究 |
第二节 浦东政府形象传播原理概要 |
第八章 浦东新区政府形象战略规划 |
第一节 浦东新区政府形象战略目标及指导思想 |
第二节 浦东新区政府形象战略的基本框架 |
第三节 浦东新区政府形象建设中的人际与组织传播战略 |
第四节 政府形象监控系统的构建 |
参考书目 |
附一: 他山之石——大连政府形象传播经验与策略 |
附二: 他山之石——深圳政府形象传播经验与策略 |
附三: 调查问卷 |
后记 |
四、祝《台声》越办越好更具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后期越剧发展的纸媒呈现 ——以《半月戏剧》为研究视角[D]. 黎景.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北方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研究[D]. 邓凌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新时代全民健身视阈下昆明市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研究[D]. 赵嘉睿.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茂名年例的文化价值研究[D]. 黄蝶. 广西大学, 2017(01)
- [5]习近平人才思想研究[D]. 胡靖.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 [6]蔬菜业的艺术化发展研究及探讨[D]. 暴鹏敏. 山西农业大学, 2016(04)
- [7]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意义争夺与共享 ——一种历史过程的考察[D]. 陈璐. 武汉大学, 2012(05)
- [8]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 罗向阳. 暨南大学, 2010(07)
- [9]浦东新区政府形象传播实证研究[D]. 马学杰. 复旦大学, 2006(06)
- [10]祝《台声》越办越好更具特色[J]. 王在希. 台声,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