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电互感器(二)——21世纪电力系统电压电流测量的基本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杨子力[1](2020)在《110kV翠峰数字化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检测技术研究与试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化测量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变电站及数字化变电站中,智能变电站及数字化变电站的建成投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网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及生产管理的效率,提升了电网运行稳定性可靠性,而电子式互感器作为数字化变电站关键的一次与二次连接设备,对整站的计量、保护与测控信号采集与传输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智能变电站中的底层测量关键设备。电子式互感器有着传统电磁式互感器所不具备的不受饱和影响、质量体积小、动态范围大、频率响应范围宽、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等一系列的优势。电子式互感器是一种基于光通信、以太网技术并可在高电压、复杂电磁场情况下使用的传感器。电子式互感器的工作性能将直接影响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电子式互感器在现场的误差情况、运行状态是否正常,是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曲靖110k V翠峰数字化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分析基于罗氏线圈、低功率线圈和光纤传感不同原理电子式互感器,深入研究不同类别电子式互感器的传变机理,掌握其误差特性和性能,为电子式互感开展现场检测提供基础依据。(2)开展现有运行电子式互感器稳态检测技术展开研究,在基本准确度测试、温度循环准确度测试、稳态复合误差测试等方面制定曲靖供电局电子式互感器稳态检测技术方案,并进行了相关性能测试。(3)对电子式互感器暂态检测技术展开研究,在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高次谐波响应、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谐波测试、工频磁场抗扰度测试等方面开展电子式互感器暂态特性分析,制定曲靖供电局电子式互感器暂态检测技术方案,搭建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暂态传变测试系统,为设备投产验收前的性能考核及运行状态评估提供基础。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云南电网公司后续大规模应用电子式互感器,提高电子式互感器的运行、维护和检定能力,提前预判风险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南雪[2](2019)在《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市场上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采样频率低的问题,且其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制一直侧重于满足继电保护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需要,导致输出的信号无法直接用于电能质量监测分析的现状,本次研究并设计了一种高采样频率的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解决了目前电子式互感器的采样频率低且非2的N次幂的问题,使采样频率达到512点/周波,采样模块截止频率至少2.5KHz,能准确还原50次谐波,且采样精度达到0.2级准确度要求,满足了电能质量分析的需求。所以针对这种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本文完成了以下工作:充分研究了目前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能够满足高采样频率的“罗氏线圈+LPCT”组合型电流互感器和同轴电容分压型电压互感器的传感原理,最后对其优势做了简要介绍。对满足电能质量分析需求的新型电子式互感器进行研究。首先,对电子式互感器的采集器部分做了模块设计,包括信号调理电路设计、A/D芯片选型、CPU芯片选型及电源模块设计。其次,基于信号调理电路对两种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做了Matlab建模仿真分析,包括新型电子式互感器传感头等效电路、积分电路、滤波电路和移相电路,在积分电路中分别对模拟积分和数字积分进行Matlab仿真和对比研究,并设计了改进的复合积分器使其精度有所提高。最后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的二阶低通滤波电路,满足了对截止频率的要求。仿真结果显示,本次设计的电压-电流组合型电子式互感器满足高采样频率的需求。针对合并单元技术要求提出一种基于FPGA+ARM的合并单元硬件架构方案,研究了基于FPGA的数据还原模块、基于ARM的数据处理模块和基于IEC61850-9标准的以太网输出模块。主要对其数据还原模块进行研究与设计,其中包括解码校验模块、数据同步模块和FIFO数据排序模块,根据数据同步模块提出了一种新的同步采样算法,并利用Modelsim软件对每个模块进行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其次对数据处理模块的数字滤波、均方根值及相位的计算、相位补偿等相关算法做了研究分析。最后介绍了以太网控制器的选型及其CS8900与ARM的硬件连接。验证本次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系统的正确性,对电压-电流组合型电子式互感器做了采样准确性测试和温度测试,对合并单元做了采样完整性测试和采样准确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次设计的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满足了电能质量分析的需求。最后全文总结,提出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凌征忠[3](2018)在《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和仪器调试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10年两会政府报告中,智能化建设这个词显然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我国国电智能电网建设的规划蓝图指出:2009年—2011年,是智能电网建设的试点时期;2012年—2015年,是智能电网全面建设时期;2016年—2020年是智能电网建设的提升时期。并且,该规划指出,在2020年,我国要投入超万亿资金将现行的三分之一的重要变电站进行改造。由此可见,数字化变电站进程势不可挡。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与电气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在变电站自动化进程中,智能化开关与新型光电式互感器等相关的一体化设备正逐步兴起并快速发展,这都标志着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迈入了崭新的数字化时代。和传统的变电站相比,不论是软件结构,还是硬件结构,数字化变电站都有着显着的差异。数字化变电站具有安全性高、可靠性高、性能高以及经济性高等显着的优点,进而也得到了青睐与广泛的应用。因此,变电站数字化建设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必然要求。数字化变电站的现场调试工作,其调试能力的大小对整个变电站以及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都具有不可忽略的直接性影响作用,也是变电站数字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变电站数字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在早阶段的数字化变电站建设投运过程中,由于相关标准与行业规范正处于制定与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其调试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遗留的问题也自然比较多。因此,对数字化变电站原理与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寻找数字化变电站的具体调试方案,提高数字化变电站调试工作的整体质量与效率,显然已经成为数字化变电站建设的首要任务与重要难题。总而言之,数字化变电站调试技术与方法在变电站的数字化进程中处于核心战略地位。本文将对数字化变电站定义作出详细的概述,对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及其调试仪器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具体的列出数字化变电站调试工作内容并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进而对数字化变电站调试方法与实践给出一些参考与建议,旨在为日后的数字化变电站调试工作提供可参考的经验,提高数字化变电站调试工作质量与效率,为我国数字化变电站建设与电力事业的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李豹,张蔷,毛海鹏,林展涛,梁天明[4](2013)在《光电互感器及其测量系统在HVDC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电互感器具有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响应迅速等优点,使其在高压直流系统(HVDC)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分别介绍了基于罗戈夫斯基线圈、精密电阻的光电电流互感器(OCT)和基于阻容分压元件的光电电压互感器(OVT)的结构组成、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高压换流站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光电传感器及其测量系统在实际工程的典型故障案例,分析了故障产生的原因及对高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的影响,为光电互感器的运行及其在后续工程中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借鉴。
张松琛[5](2013)在《基于IEC61850的光电互感器校验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变电站的推广应用,光电互感器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光电互感器的变换原理不同于传统电磁式互感器,其二次输出分为模拟量输出和数字量输出两种,对于数字量输出的光电互感器,其输出是数字序列,误差采用绝对测量法进行检测,对采集卡的精度和供电电源的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误差测量系统与传统互感器的测差法完全不同,误差试验的要求比传统互感器复杂,必须开发新的校准系统。本文提出了一种光电互感器的数字量输出校验方法,并设计出一种基于IEC61850的光电互感器校验仪。采用同步比较法进行被测试互感器和标准互感器的同时采样,根据误差定义进行误差的测试计算。对于标准互感器信号的测量,采用万分之一精度的动态信号采集卡在触发信号的协调下直接测量,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求解触发时刻起的连续10个周波的初相位、有效值和频率信息,根据触发信号的线性斜率求解触发信号的延时,补偿计算的光电互感器的角差。被测试光电互感器的合并单元在同步信号的协调下进行同步插值,发送同步时刻起的连续10个周波的数据报文,根据合并单元的采样率配置捕获被测试信号的数据包个数。采用C语言解析符合IEC61850-9-1、IEC61850-9-2的数据报文,提取光电互感器输出的数字序列,对于包含多个ASDU的IEC61850-9-1的数据报文,在提取多个数字序列前先提取数据报文中的采样计数器的值判断是否为需要的有效数据序列,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将数字序列进行频域分析,求解同步时刻起光电互感器的初相位和有效值信息。同步信号采用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CPU进行调制解调,支持PPS、PPS取反IRIG-B码以及IRIG-B码取反的同步信号的调制解调,采用定时器同步启动方式进行触发信号和同步信号的同步。根据误差定义将光电互感器二次电流按照额定电流比折算到一次后,与实际一次电流大小之差,并用一次电流的百分数显示,其中实际一次电流用标准互感器的二次电流乘以额定变比表示。将光电互感器同步时刻的初相位减去标准互感器的初相位在减去合并单元的额定延时以及网络延时得到被试光电互感器的角差,用(’)表示。对标准互感器采集卡精度的校准采用8位半数字表进行表卡比对,方案对标准互感器的交流信号在5%以上测量精度小于万分之一,对于小信号的测量精度小于万分之五,能够完成校验0.02级及以下的光电互感器。该校验系统在甘肃永靖330kV数字化变电站进行现场EMC检测,其能长期稳定的校验全站的光电互感器。
郑伟光[6](2012)在《光学互感器研究现状》文中提出光学互感器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电压、电流测量解决方案,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光学互感器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光学互感器的优缺点。为光学互感器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郑炎[7](2012)在《数字化变电站若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上世纪末期开始,网络通信、微电子和信息领域的发展,电脑、单片机控制技术不断的在发展,电气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以CPU(处理器)为核心的自动装置在电里系统控制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随着电网电压和电流测量技术、变电站设备可靠度和可用率要求不断提高。现代保护配置和监控、调度方案的实行,基于光电工作原理的非常规互感器的应用,通信标准IEC61850发布和实施,智能断路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智能化数字变电站的概念,并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实践。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智能电网的项目己成为欧洲、美洲等国家扩大需求、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发展智能化电力系统网络在欧美国家已经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逐步占据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地位。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国内外数字化变电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包括光电互感器技术、合并单元(MU)、IEC61850标准、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网络应用情况的研究。2、数字化变电站的整体设计方案分析,主要包括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及基本功能、基本要求研究。并提出整体的设计方案。3、对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问题的研究。包括通信网络结构分析、光电互感器及合并单元选用及应用方面的问题分析。4、对珠海220kV首个数字化变电站——琴韵变电站工程应用实例分析研究。主要包括220kV琴韵站概况、电网接入方式、一次设备概述及参数配置、二次设备选型及保护配置、在线式五防系统配置、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置、在线监测系统配置研究、光伏发电系统配置及研究。5、对220kV琴韵变电站管理系统及新能源应用研究,主要包括RFID电子标签技术、实时视频监控、采集环境信息功能等,一体化信息平台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龙伟杰,董别致[8](2011)在《光电互感器原理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光电互感器正逐渐应用在电力系统中,本文对光电互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上的特点进行简单分析,同时阐述光电互感器在电力系统中的的应用。
吕鹏,黄元亮,金卓昀[9](2010)在《光电互感器技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光电互感器以光电子技术和光纤传感技术基础,以更优越的性能来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对电压等级以及电流质量的不断提高,它逐渐取代着传统的电磁式互感器,包括光学电流互感器(OCT),光学电压互感器(OVT)和组合式光电互感器。本文主要介绍了光学电流、电压互感器的工作原理,现存问题以及目前的解决方法,光电互感器在现代电力工业中的部分应用,并展望了光电互感器的发展趋势。
高广玲[10](2010)在《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传变特性及适应性保护原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流、电压互感器作为电力系统电量测量设备,承担着监测一次设备运行状态、为二次设备提供真实、可靠的电气量等任务。以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为代表的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具有与被测电流回路没有直接的电的联系、频带宽、输出功率低、结构简单、线性特性良好等显着优点,解决了传统电磁式电流互感器的饱和以及暂态精度低等问题。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新一代电子式互感器取代传统互感器,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由于电子式互感器的输出是数字信号,与传统互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与之相联的保护等二次设备及其测试系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论文以电子式互感器特性作为研究主线,系统地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论文提出了电子式互感器数字建模的思想,研究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整个传感系统各部分的构成、传变特性、频域特性的分析方法,构建了几种典型的ECT建模方案,并完成了模型的仿真研究与实验验证。论文研究了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相关的接口技术,探索二次测控保护设备对电子式互感器获取的电流电压信号的新应用,促进保护新原理的研究,提出了直接利用电子式互感器的微分信号做为保护系统的输入的思想,提出基于微分输入信号的R-L模型距离保护新原理和差动保护新原理,并进行了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针对适应电子式互感器的数字化保护仿真实验测试手段研究方面的空白,论文提出基于IEC61850标准的新型实时仿真测试系统的思想,并构建实现了兼容电子式互感器的新型动态模拟系统及RTDS数字实时仿真系统。论文在新型实时仿真系统环境下,进行了电子式互感器与传统互感器的特性对比实验,深入分析了电子式互感器对于传统保护原理的改善作用。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完成了基于Rogowski线圈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仿真数字建模,论文详细研究了包括罗氏线圈测量回路的整个传感系统的仿真模型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思路。利用PSCAD进行仿真测试,通过对系统稳态及故障的暂态过程进行仿真分析,论证了所建立的数字模型对于一次信号的波形具有良好的跟随作用;应用PSCAD建立的仿真系统作为互感器数字模型的数据源,将其输出数据和实际互感器装置的动模录波数据导入到MATLAB中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了建模方法的正确性。2、在传统动态模拟实验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构建了兼容数字化动模测试与传统动模测试的新型物理模拟系统。在新型物理模拟实验环境下,以继电保护为应用对象,进行了传统电磁式互感器和电子式互感器的性能对比测试实验。分析了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对于传统保护原理的影响。针对输电线路的差动保护,重点研究不同故障情况下,采用电子式互感器后的保护的动作特性曲线。结果表明,由于电子式互感器在大电流情况下无饱和现象,能够显着提高线路差动保护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灵敏性。3、讨论了电子式互感器与继电保护系统的两种接口方案即:其一,在电子式互感器传感系统增加外积分环节,反映被测电压、电流的变化,实现两者的对接;其二,省去互感器的积分环节,建立基于电子式互感器微分输入信号的保护算法,实现电子式互感器与保护系统的对接。4、本文在分析两种不同接口方案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第二种接口方案,结合传统保护原理提出了基于电子式互感器微分输入信号的R-L模型距离保护新原理以及线路差动保护新原理,并进行了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保护原理是正确的和可行的。5、提出了基于IEC61850标准的实时数字仿真测试方法,构建了新型实时数字仿真测试系统。采用电子式互感器后,实时数字仿真系统不再需要D/A转换和功率放大等环节,可以直接将仿真产生的数据经格式转换后加以使用。本文研究了基于IEC61850标准的新型数字仿真测试系统的构成和实现,介绍了连接实时数字仿真系统RTDS与全数字二次设备的测试模型,并且通过对110kV线路数字化保护的实验验证了新型测试系统的实用性。论文最后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二、光电互感器(二)——21世纪电力系统电压电流测量的基本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电互感器(二)——21世纪电力系统电压电流测量的基本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110kV翠峰数字化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检测技术研究与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110KV翠峰数字化变电站用电子式互感器的分析 |
2.1 引言 |
2.2 110KV翠峰数字化变电站简介 |
2.3 电子式互感器基本工作原理 |
2.4 110KV翠峰数字化变电站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传输特性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式互感器稳态准确度检测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电子式互感器稳态检测技术研究 |
3.3 试验与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式互感器频率及暂态特性检测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电子式互感器频率和暂态测试技术研究 |
4.3 试验与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满足电能质量分析需求的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原理 |
2.1 电子式互感器概述 |
2.1.1 电子式互感器结构 |
2.1.2 电子式互感器分类 |
2.2 满足电能质量分析需求的电子式互感器传感原理 |
2.2.1 “罗氏线圈+LPCT”组合型电流互感器结构及原理 |
2.2.2 电容分压型电压互感器结构及原理 |
2.3 电压-电流组合型电子式互感器结构及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电子式互感器设计及建模仿真特性分析 |
3.1 新型电子式互感器技术要求 |
3.2 新型电子式互感器硬件方案设计及模块选型 |
3.2.1 A/D模块选型及设计 |
3.2.2 CPU模块选型及设计 |
3.3 “罗氏线圈+LPCT”组合型电流互感器建模及仿真分析 |
3.3.1 罗氏线圈等效电路 |
3.3.2 积分电路 |
3.3.2.1 模拟积分和数字积分 |
3.3.2.2 改进的复合积分器 |
3.3.3 低通滤波电路 |
3.3.4 移相电路 |
3.3.5 建模与仿真性能分析 |
3.4 电容分压型电压互感器建模及仿真分析 |
3.4.1 电容分压传感头等效电路 |
3.4.2 积分电路与建模仿真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并单元模块设计与仿真特性分析 |
4.1 合并单元的定义与通信特点 |
4.1.1 合并单元定义 |
4.1.2 合并单元通信特点 |
4.2 合并单元技术需求 |
4.3 合并单元功能模块划分及硬件设计方案 |
4.3.1 功能模块划分 |
4.3.2 硬件设计方案 |
4.3.2.1 FPGA选型及分析 |
4.3.2.2 ARM处理器选型及分析 |
4.4 数据还原模块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 |
4.4.1 数据还原模块结构 |
4.4.2 解码校验模块设计与仿真分析 |
4.4.2.1 曼彻斯特解码模块设计与仿真分析 |
4.4.2.2 CRC解码校验模块设计与仿真分析 |
4.4.3 数据排序模块FIFO设计与仿真分析 |
4.4.4 同步功能模块设计与仿真分析 |
4.4.4.1 解决同步问题的方法及步骤 |
4.4.4.2 合并单元同步功能的实现与仿真分析 |
4.5 数据处理模块和数据输出模块设计 |
4.5.1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4.5.1.1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
4.5.1.2 均方根值的计算 |
4.5.1.3 相位补偿 |
4.5.2 .数据输出模块设计 |
4.5.2.1 以太网控制器选型及分析 |
4.5.2.2 以太网控制器硬件电路连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整体性能测试 |
5.1 电压-电流组合型电子式互感器性能测试 |
5.1.1 采样准确性测试 |
5.1.1.1 “罗氏线圈+LPCT”电流互感器测试方案及结果分析 |
5.1.1.2 基于电容分压的电压互感器测试方案及结果分析 |
5.1.2 温度测试 |
5.2 合并单元性能测试 |
5.2.1 采样完整性测试 |
5.2.2 采样准确性测试 |
5.2.2.1 采样准确性测试方法 |
5.2.2.2 采样准确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3)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和仪器调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数字化变电站及其调试仪器基本概述 |
2.1 数字化变电站定义及其发展概况 |
2.1.1 数字化变电站定义 |
2.1.2 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基本概述 |
2.1.3 数字化变电站发展概况 |
2.2 数字化变电站组成及其基本特征 |
2.2.1 数字化变电站组成结构 |
2.2.2 数字化变电站基本特征 |
2.2.3 数字化变电站与常规综自站的对比 |
2.3 数字化变电站设备调试仪器 |
2.3.1 数字式光电互感器 |
2.3.2 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 |
2.3.3 合并器与智能单元 |
第三章 数字化变电站调试工作内容 |
3.1 数字化变电站设备的基本调试内容 |
3.1.1 数字式光电互感器的调试内容 |
3.1.2 合并器的调试内容 |
3.1.3 智能单元的调试内容 |
3.1.4 其它设备调试内容 |
3.2 数字化变电站网络的基本调试内容 |
3.2.1 数字化变电站结构分析 |
3.2.2 数字化变电站网络分析 |
3.2.3 数字化变电站网络选择 |
3.2.4 数字化变电站网络调试内容 |
第四章 数字化变电站调试方法与实践 |
4.1 数字化变电站调试的基本原则 |
4.2 数字化变电站网络设备调试 |
4.3 数字化变电站间隔单元调试 |
4.4 数字化变电站站级系统调试 |
4.5 数字化变电站网络性能调试 |
4.6 数字化变电站全站系统整体性测试 |
第五章 数字化变电站保护设备测试以及调试案例分析 |
5.1 数字化变电站保护配置 |
5.1.1 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 |
5.1.2 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继电保护 |
5.1.3 数字化变电站变电站层继电保护 |
5.2 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调试 |
5.2.1 继电保护设备传统调试方案 |
5.2.2 继电保护设备全数字化调试方案 |
5.3 数字化变电站保护设备的测试及调试案例分析 |
5.3.1 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测试分析 |
5.3.2 数字化变电站保护设备现场调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光电互感器及其测量系统在HVDC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光电互感器结构原理 |
2 光电互感器测量系统 |
3 光电互感器应用情况介绍 |
4 典型故障分析 |
4.1 直流线路电压波动导致直流保护误动作 |
4.2 直流线路电压波动导致直流闭锁 |
4.3 光纤通道故障导致保护功能闭锁 |
5 结语 |
(5)基于IEC61850的光电互感器校验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光电互感器校验仪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案 |
1.4 各章节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光电互感器校验原理 |
2.1 传统互感器误差定义 |
2.1.1 比差定义 |
2.1.2 角差定义 |
2.2 传统互感器校验方法 |
2.3 传统互感器的局限性 |
2.4 光电互感器误差定义 |
2.4.1 光电互感器比差定义 |
2.4.2 光电互感器角差定义 |
2.5 光电互感器校验方法 |
2.5.1 直接比较法校验原理 |
2.5.2 测差法校验原理 |
第三章 光电互感器校验仪硬件系统设计 |
3.1 光电互感器校验仪硬件系统方案 |
3.2 标准互感器回路设计 |
3.2.1 标准互感器信号调理 |
3.2.2 标准互感器信号采集 |
3.3 被试光电互感器测试回路简介 |
3.4 同步卡的设计 |
3.4.1 ARM Cortex-M3简介 |
3.4.2 秒脉冲信号简介 |
3.4.3 IRIG-B码简介 |
第四章 光电互感器校验仪软件系统设计 |
4.1 LabVIEW简介 |
4.2 LabVIEW下标准信号的测试与处理 |
4.3 LabVIEW下被试信号的获取与处理 |
4.3.1 IEC61850-9-1简介 |
4.3.2 LabVIEW下IEC61850-9-1协议的解析 |
4.3.3 IEC61850-9-2简介 |
4.3.4 LabVIEW下IEC61850-9-2协议的解析 |
4.4 IRIG-B码同步卡软件设计 |
4.4.1 通讯模块 |
4.4.2 IRIG-B调制模块 |
4.4.3 IRIG-B解调模块 |
4.4.4 PPS调制模块 |
4.4.5 PPS解调模块 |
4.4.6 实时时钟更新模块 |
4.5 比差计算 |
4.6 角差计算 |
第五章 光电互感器校验仪精度校验及误差分析 |
5.1 NI PCI4474标准卡精度校验 |
5.1.1 NI4474采集卡简介 |
5.1.2 Agilent3458A简介 |
5.1.3 WF1973简介 |
5.1.4 表卡比对实验 |
5.2 同步卡性能校验 |
5.2.1 时钟对齐校验 |
5.2.2 光功率校验 |
5.3 校验仪自身误差分析与补偿 |
5.4 运行结果 |
5.5 应用实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
附录B:IEC61850-9-2协议解析部分源程序 |
附录C:IEC61850-9-1协议解析部分源程序 |
(6)光学互感器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光学互感器研究现状 |
2.1 国外光学互感器研究现状 |
2.2 国内光学互感器的研究现状 |
3 光学互感器的优点 |
3.1 高低压完全隔离, 安全性高 |
3.2 无铁芯, 不存在磁饱和和铁磁谐振 |
3.3 功能齐全、测量精度高 |
3.4 频率响应快、动态范围大 |
3.5 无易燃、易爆等危险 |
3.6 体积小、重量轻 |
3.7 无污染、无噪声 |
3.8 适应了电力系统智能化的需要 |
4 光学互感器存在的问题 |
5 结论 |
(7)数字化变电站若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数字化变电站的研究现状 |
1.2.1 现今光电互感器技术的应用情况 |
1.2.2 合并单元(MU) |
1.2.3 IEC61850 标准的发展及应用情况 |
1.2.4 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网络的应用情况 |
1.3 国内外数字化变电站的应用概况 |
1.4 数字化变电站向智能化变电站过渡的发展前景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数字化变电站的整体设计方案研究 |
2.1 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 |
2.2 数字化变电站的基本功能和基本要求 |
2.2.1 过程层 |
2.2.2 间隔层 |
2.2.3 变电站层 |
2.3 数字化变电站的整体设计方案 |
2.4 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问题的研究 |
3.1 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网络 |
3.1.1 变电站层网络 |
3.1.2 过程层网络 |
3.1.3 网络结构冗余 |
3.2 光电互感器 |
3.2.1 光电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3.3 合并单元 |
3.3.1 合并单元数据同步问题 |
3.4 继电保护配置 |
3.5 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 220KV 琴韵变电站工程应用实例 |
4.1 220KV 琴韵变电站概况 |
4.1.1 变电站在南方电网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4.1.2 变电站接入系统方式 |
4.1.3 220kV 琴韵变电站系统架构体系 |
4.1.4 220kV 琴韵数字化变电站建成的意义 |
4.2 220KV 琴韵站一次设备 |
4.2.1 主变压器概述 |
4.2.2 220kVGIS 整体技术参数 |
4.2.3 20kV 配电装置 |
4.3 220KV 琴韵站二次设备 |
4.3.1 主变压器保护 |
4.3.2 母差及失灵保护 |
4.3.3 220kV 母联及分段开关保护配置 |
4.3.4 220kV 线路保护配置 |
4.4 在线式五防系统 |
4.4.1 实现原理 |
4.4.2 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4.5 综合自动化系统 |
4.5.1 系统的组成和配置 |
4.5.2 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 |
4.6 在线监测系统 |
4.6.1 设备层 |
4.6.2 站控层 |
4.7 220KV 琴韵变电站运行情况概述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20KV 琴韵变电站管理系统及新能源应用研究 |
5.1 琴韵变电站总体情况 |
5.2 琴韵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技术 |
5.3 RFID 电子标签技术的变电站物联网方案 |
5.3.1 系统结构 |
5.3.2 系统功能 |
5.4 基于一体化信息平台的高级应用功能选配 |
5.4.1 设备状态可视化 |
5.4.2 智能巡检 |
5.4.3 源端维护 |
5.4.4 站域控制 |
5.5 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
5.5.1 光伏系统组成部件 |
5.6 琴韵变电站(3C 绿色)与标设变电站的比较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光电互感器原理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光电互感器原理 |
1.1 无源型互感器是以法拉第磁光效应为原理设计制造的装置。 |
1.2 有源型互感器是以罗柯夫斯基空心线圈为基础, 综 |
2 光电互感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9)光电互感器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光电互感器的产生与历史 |
3. 光电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分类[1] |
3.1 有源型OCT工作原理[2] |
3.2 无源型OCT的工作原理 |
3.3 有源型OVT工作原理 |
3.4 无源型OVT |
3.5 光学组合式互感器工作原理 |
4. 光电互感器的优点[3] |
5. 光电互感器的缺点及目前的改进方法 |
5.1 OCT的缺点[4] |
5.2 OCT的改进方法 |
5.3 OVT的缺点 |
5.4 OVT的改进方法 |
6. 光电互感器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8] |
7.光电互感器的发展趋势 |
8. 结语 |
(10)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传变特性及适应性保护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电子式互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概述 |
1.2.1 电子式互感器简介 |
1.2.2 无源光电互感器 |
1.2.3 有源电子式互感器 |
1.3 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1 电子式互感器实用化研究 |
1.3.2 电子式互感器适应性保护研究 |
1.3.3 兼容电子式互感器的仿真系统研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ECT建模及仿真实验分析 |
2.1 引言 |
2.2 罗氏线圈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 电子式互感器建模 |
2.3.1 罗氏线圈等效电路 |
2.3.2 积分电路 |
2.3.3 低通滤波电路 |
2.3.4 移相电路 |
2.4 ECT模型特性测试 |
2.4.1 Matlab仿真与分析 |
2.4.2 PSCAD仿真与分析 |
2.4.3 动模实验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CT与CT性能测试对比以及对差动保护原理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兼容电子式互感器的动模测试系统 |
3.2.1 传统动模测试系统 |
3.2.2 兼容电子式互感器的动模测试系统 |
3.2.3 兼容电子式互感器的动模测试系统实施方案 |
3.3 ECT与CT性能对比测试 |
3.3.1 动模实验模型介绍 |
3.3.2 动模测试系统二次接线说明 |
3.3.3 动模实验情况分析 |
3.4 基于ECT的线路差动保护性能分析 |
3.4.1 输电线路差动保护原理和算法 |
3.4.2 基于ECT的线路差动保护动作特性 |
3.4.3 采用ECT后差动保护比率制动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线路保护新原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电子式互感器与保护系统的接口技术分析 |
4.2.1 传统微机保护装置的硬件构成 |
4.2.2 数字化微机保护装置的硬件构成 |
4.2.3 经过积分环节接口 |
4.2.4 不经积分环节接口 |
4.3 基于微分输入信号的R-L模型算法 |
4.3.1 传统R-L模型算法的基本原理 |
4.3.2 基于微分输入信号的R-L模型算法原理 |
4.3.3 PSCAD仿真与分析 |
4.4 基于微分输入信号的差动保护 |
4.4.1 传统差动保护的原理 |
4.4.2 基于微分输入信号的差动保护原理 |
4.4.3 PSCAD仿真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数字化保护数字仿真测试系统 |
5.1 引言 |
5.2 传统RTDS测试方法 |
5.3 基于IEC61850标准的实时数字仿真系统的构建 |
5.3.1 基于IEC 61850标准的变电站结构 |
5.3.2 基于IEC61850标准的实时数字仿真系统的基本思想 |
5.3.3 接口转换单元 |
5.4 基于IEC61850标准的实时数字仿真系统的实现 |
5.4.1 基于GTNET的系统构建方案 |
5.4.2 测试系统关键部件工作原理 |
5.4.3 测试系统的功能 |
5.5 测试系统的实验验证 |
5.5.1 测试系统仿真模型 |
5.5.2 实验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论文主要工作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光电互感器(二)——21世纪电力系统电压电流测量的基本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110kV翠峰数字化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检测技术研究与试验分析[D]. 杨子力.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7)
- [2]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研究[D]. 南雪.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3]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和仪器调试方法研究[D]. 凌征忠. 广东工业大学, 2018(12)
- [4]光电互感器及其测量系统在HVDC中的应用研究[J]. 李豹,张蔷,毛海鹏,林展涛,梁天明. 高压电器, 2013(05)
- [5]基于IEC61850的光电互感器校验仪研究[D]. 张松琛.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6]光学互感器研究现状[J]. 郑伟光. 电气开关, 2012(03)
- [7]数字化变电站若干技术研究[D]. 郑炎.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8]光电互感器原理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 龙伟杰,董别致. 广西电业, 2011(05)
- [9]光电互感器技术分析[J]. 吕鹏,黄元亮,金卓昀. 软件, 2010(10)
- [10]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传变特性及适应性保护原理研究[D]. 高广玲. 山东大学, 2010(07)
标签: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电流互感器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光电转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