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生互动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阳阳[1](2021)在《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特殊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开展好活动型政治课堂的互动教学,解决活动型政治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诸如“疫情”特殊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实施好线上互动的活动型政治课堂,是当前中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许多中学思政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社会特殊情况而实施的线上进行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课程资源”的多元化课堂互动形式,能够有效科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开展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研究对目前的教学方式的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研读课程标准解读,结合学院安排的教育实践进行活动课堂的线上互动探索,并参考我国线上活动型课堂实施的案例,对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的优化路径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包括绪论和正文,正文部分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相关理论展开探讨。首先是探讨活动型政治课堂线上互动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分别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与课程资源互动三个角度解读活动型政治课堂线上互动的基本特征。其次探讨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理论基础,深入本质,进行研究探讨,强调建构良性互动的课堂情境。第二部分阐述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引领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与课程资源互动的需要,深入本质,以实现平等交互的育人目标。第三部分是对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分析的数据调查现状,提出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作出原因分析,为提出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的优化策略做良性的铺垫和导向作用。第四部分结合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现状与优化策略,提出优化实施原则规范化、互动实施模式详实化以及互动实施评价多元化。最后研究解读了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策略整体化,本部分与“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内涵”相呼应,分别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与课程资源互动三个层面进行策略整体化研讨,以期培育师生开展线上学习活动的高阶思维,提升师生的多元化互动水平。
许惠锦[2](2020)在《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研究 ——以A市K校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教育”变革不断深化,人们对于该领域的探索和思考开始向“智慧”方向转变,在众多搭载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终端中,平板电脑不但具有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便捷性和安全性,无疑是实现智慧教学的有效载体。教师和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平板电脑获得最准确和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享受这位教学助手带来的智慧教学体验。平板电脑强大的软硬件优势决定了它将促使师生互动行为发生颠覆性的转变。“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任务责任重大。2020年起,道德与法治课程分数正式纳入中考总分,与历史学科一起作为文科综合考试,总分130分占到了满分750分的17%。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面临巨大的双重压力,怎样运用平板电脑促进师生互动行为效率以保证其顺利实现立德树人与迎战中考的双重目标,是本文思考的着力点。笔者工作的学校——A市K校为A市三个平板电脑试点学校之一,对于研究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选取K校两个人数、男女比例、成绩等次、教学进度等方面相似度较高的班级作为实验对象,设其中一班为实验班,另一班为参照班。把是否基于平板电脑开展师生互动行为作为自变量,师生互动行为效果作为因变量,通过编码、访谈、问卷、对比等方法对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探索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现有的问题及成因,总结基于平板电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阶段有效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方案。
刘柯鑫[3](2020)在《高中历史优质课研究》文中指出历史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轨迹和精神文明,重视历史学习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历史核心素养的不断深化,历史教育工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积极开展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的评选活动,以期通过优质课展现出新思想、新理念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依托历史教学新理念,培养教师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培育出一批具有历史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以及在历史学科中形成新风向是高中历史优质课应达到的目标和准则。但是在高中历史优质课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其设置的初衷似乎也发生了改变,由于优质课评比和教师评职称有密切关联,因此有些教师为了功利主义的追求而参加比赛;在优质课教学过程中甚至会出现教学形式大于教学内容、依赖多媒体辅助教学、历史知识解释空洞、表演痕迹过重等现象,并逐渐走入一个怪圈。依托历史学理论要求、有效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等,对高中历史优质课的内涵和特性、功能进行剖析,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南阳地区122位高中历史教师从教师是否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师是否注重自身知识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否注重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教师是否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是否注重教学机智、学生配合度、教学评价八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优质课组织僵化、教师教学理念滞后、忽视传统教学的优点、割裂了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学生虚假配合等问题,并因此提出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将创新性与传统性有机结合等策略,最后,依据问卷分析结果以及实施策略,提出切实有效的可行性建议。
何琳[4](2020)在《互动仪式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师生互动不仅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师生各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小学数学课堂师生的有效互动。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却存在极度缺失或过度泛滥的问题,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成为关注的课题。柯林斯的互动仪式理论蕴涵的互动仪式机制在微观社会学中独树一帜,以这一视角来审视师生互动,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指明方向。以互动仪式理论的视角探讨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意味着将师生互动理解为一种互动仪式,即“师生互动仪式”。具体而言,在小学数学课堂情境中,师生在课堂中开展一系列的互动行为,拥有着相互关注的焦点,共享着彼此的情感状态。并受制于文化资本、关注焦点、情感能量的影响。为了解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以Z小学Y老师及其所在班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遵守研究的原则上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研究结果发现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异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在师生互动行为方面存在师生的会话交替缺乏,造成师生角色迷失;教师倾听与回应不足,忽视学生想法表达;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导致学生主体缺失的问题。在师生关注焦点方面存在数学问题的类型单一,遮蔽互动的层次性;数学问题关联性不大,固化互动的节奏性;数学问题开放性不够,缺乏互动的多样性的问题。在师生情感状态方面存在师生的互动关系失谐,僵化课堂互动氛围;教师的情感表达不足,凸显教师绝对权威;学生的情感体验缺失,阻碍自我概念发展的问题。基于理论视角寻找存在问题的成因,从三个方面探寻,一是受到文化资本因素的影响,即教师文化资本的约束、学生文化资本的制约、师生文化资本的交换;二是受到关注焦点因素的影响,即师生互动内容碎片化、师生互动内容刻板化、师生互动内容浅层化;三是受到情感能量因素的影响,即教师情感素质的不足、学生情感需求被忽视、师生情感能量的分层。在成因探讨的基础上从三个层面提出优化建议,即文化资本层面上,提升教师文化资本积累,培养教师互动智慧;重视学生文化资本作用,激发学生互动意识;优化师生文化资本交换,构建师生协同学习。关注焦点层面上,把握互动内容的结构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关注互动内容的生成性,维持师生共同关注;提升互动内容的高层次,保持师生共同兴奋。情感能量层面上,促进教师情感素质革新,营造师生和谐氛围;注重学生情感需求发展,丰富师生生命体验;关注师生情感能量分层,塑造师生平等互动。
韩潇[5](2020)在《高中历史公开课研究》文中认为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研形式,是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育理念、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进行教学实验与研究的有效载体,是开展教学评价,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它将教学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付诸课堂实践的主要途径,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历史教材、教学理念、教育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各种类型的公开课层出不穷。然而,在高中历史公开课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部分教育界人士开始质疑公开课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公开课回归本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公开课对于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采取深入高中历史课堂,观摩研习以及与教师访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当下高中历史公开课开展现状,发现其中隐藏问题,倾听教师意见,促进公开课价值的良性发展。希望以此对教师开展公开课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建议,提高公开教学的有效性,正确发挥公开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发现,目前高中历史公开课中存在忽视历史教学特点、专业词汇运用不当、课堂气氛极端化、师生互动刻意化、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等问题,并由此提出加强历史教师素养、提升学生运用历史术语能力、丰富教学互动形式、完善公开课评价机制以及重视教学设计的原创性等改进意见。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公开课仍然是解决课改问题、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效益的必要手段。从教学实际出发,在学术与实践双重视角下,探索公开课未来发展方向,发挥公开课教研平台优势,加强教师间交流与合作,培养教学研究意识,共同助力新课改。让公开课褪去浮华,显露本真价值,回归常态化、科学化、实践化,从而更好的运用公开课,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李媛博[6](2020)在《高中历史模拟课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模拟课凭借不受时间、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学对象以及参与人数限制的优势,备受各级教育教研部门及学校的青睐,在教育领域的多种活动中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学界对于模拟课的研究寥寥可数,大众对于模拟课的认知也存在诸多误区。因此,首先探析模拟课特点,建立对模拟课的正确认知,并在此基础之上,明确历史模拟课概念,旨在提升整体认识;其次,模拟课与说课、模拟课与真实课堂教学是最令人混淆的两大误区,着重分析两对组合之间的异同,帮助教师跳脱认知误区;再次,分析模拟课类型,按照模拟课开展的不同目的,可以将其区分为备课型模拟课、研究型模拟课和选拔型模拟课;按照其适用范围的差异可以将模拟课划分为课时模拟课、片段模拟课和单元模拟课,以此丰富模拟课系统研究。模拟课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它与其他主要的教学活动一样,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它在教学的时间、环境、组织形式等方面,又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学的地方,表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通过研究模拟课教学特点,为开展模拟课教学提供合理、有效、科学的指导,实现健康积极的发展。明确模拟课具有促进授课者专业成长、检视授课者综合素养、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培育授课者反思意识、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实践价值,以期纠正刻板偏见。另外,理性分析高中历史模拟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其归纳为过于理想化的教学预设、严重错位的教师角色、追求形式的模块训练、效率低下的资源配置、照本宣科的呆板氛围五大问题,并提出相应地解决路径,以期实现高中历史模拟课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考虑到初高中学情以及课标要求的不同,结合历史学科与模拟课的特点,构建高中历史模拟课评价体系,为评委教师提供方便,为授课者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提供借鉴。而且备课型模拟课进行时,存在无听课者参与的可能。为了避免此种现象的发生,再次构建高中历史模拟课自我评价体系,方便授课者及时反思改进,并对授课者自我反思意识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基于以上研究,以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片段模拟课、课时模拟课为例,依托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进行案例设计。
吕慧[7](2020)在《后喻文化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以晋中市某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后喻文化时代是教师教育观念更新和教师角色转换的变革期,也是引起学生的行为方式和认知方式变化的重要阶段,这一变化尤其体现在师生间的互动上。师生间良性的互动,有利于加速融合师生间的代际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教学相长。中学历史教育的第一属性是人文教育,课堂上教师、学生、材料、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培养中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历史学习生态、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主要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探求新知、共同发展,体现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但是当历史教学面临着教育理念个性化、教学内容整合化、学生特点多元化等方面的挑战时,仍有教师对师生互动的实质认识不清,使师生互动呈现单向性和不均衡性,并处于形式化状态。因此,提升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互动质量势在必行。在梳理高中历史课师生互动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四位历史教师的课堂视频实录为研究对象,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编码及数据统计方法,对上述教师的课堂视频进行矩阵-比率分析和微观情境分析。研究发现:高中历史课堂的师生情感交流较为融洽,但是师生话语传递方向是由教师到学生,教师仍然掌握了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处于话语的弱势地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仅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单一提问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无法满足后喻文化时代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上的需求。结合高中历史课堂互动现状,提出了提高教师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策略,包括教师应正视在知识文化权威的消解、积极应对“文化反哺”现象提升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创设有效的互动情境来促进师生关系发展、改进教师课堂互动技巧等措施以保证学生的课堂话语权、实现课堂有效互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希望为师生互动的研究提供相应支持,提高历史课堂师生互动质量,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陈玲[8](2020)在《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教师以培育新时代人才为目的,以话语为主要载体与学生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本文先对话语、师生互动话语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在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奠定了论文研究的文献基础。选取了一定的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围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课堂师生互动的态度”等内容,对现阶段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探讨了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多种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1)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话语依旧占据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2)创造性提问次数多于普通提问,提问的启发性程度不够;(3)偏重认同和调控类反馈,缺少诊断和激励类反馈,覆盖面较窄;(4)学生的话语主要是回应教师的提问,主动提问的意识较欠缺;(5)课堂节奏较快,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限。基于现状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提升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效果的教学启示:(1)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2)巧妙地利用提问的技巧;(3)灵活地使用反馈的方式;(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5)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6)构建数学课堂教学文化。
王耀[9](2020)在《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研究 ——以2019年地理教育年会展示课的分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地理课堂中,言语互动是师生交往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通过文献梳理,在现有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研究的基础上,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进行地理学科的适应性改进,借助课堂观察法从表层的角度分析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借助第三层次分析法从深层的角度对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的问答互动进行聚焦分析。在总结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的特点、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本研究的重点,对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进行概念界定,并明确理论基础。结合地理学科特色,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进行适应性改进,并经过专家咨询和相关分析,最终确定本研究所使用的改进型FIAS编码系统。第二阶段:基于改进后的地理课堂FIAS,运用课堂观察法对采集到地理优质课样本进行观察、编码、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理优质课堂中,师生言语行为差异较大,教师言语比重高,沉寂混乱比重极低,学生言语比重差异较大,主动表述多,但仍存在被动回答的情况,地图、实验和技术占比较高;情感气氛比较和谐,消极互动较少;教师主要向学生施加积极强化,消极强化较少,但对课堂的直接控制明显;师生问答以封闭性问答为主,开放性问答有待提高等。第三阶段:运用第三层次分析法,聚焦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中的问答互动,重点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认知的变化以及此过程中沉寂混乱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地理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地理理性知识为主,但涉及地理成因相对较少;学生的地理认知发生变化,仍比较浅显、破碎,变化不大,未建立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沉寂混乱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四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地理优质课存在许多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仍存在一些瑕疵。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优化建议:更新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丰富互动主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转化问题类型,注重地理成因知识;完善教学细节,减少课堂沉寂和混乱;重视地图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论文的主要结论有:(1)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总体较为理想,在课堂言语结构、师生情感气氛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2)针对仍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的优化策略。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选题视角新颖。在地理教学领域,师生言语互动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但以往研究一般从数据角度进行表层分析,从多个角度来刻画地理优质课的师生言语互动的研究较少。笔者选择2019年地理教育年会展示课作为样本,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分析地理优质课的师生言语互动,为地理教师提升课堂言语互动质量提供借鉴,研究视角更加新颖,也更加深入。论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优化策略的可行性问题、课堂观察及分析结果客观性问题以及改进系统的合理性问题。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来自2019年代理教育年会展示课,但由于课堂观察、编码、统计均是人工完成,可能会存在疏漏之处;笔者所提出的策略未经过实际课堂的检验,其有效性或科学性难以保证;五大类言语的划分是否完全符合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编码及操作性定义是否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需要再反思之处。
刘鑫燕[10](2020)在《初中历史《远古的传说》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远古传说在历史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该部分内容容易被忽视。综合多学科视域来看,远古传说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征与重要的教育价值,不仅丰富了历史教学,还凝聚起集体记忆,传承着国家认同。因此,初中历史《远古的传说》一课的教学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参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远古的传说》一课的教学目标有着明确规定。部编版教科书在该课的具体内容上也有改动,反映出学界对传说的重视与思考。一线中学教师可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依托初中历史教科书,把握《远古的传说》一课的教学内容。基于历史学、历史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等视角,本研究对《远古的传说》一课的教学现状加以分析,指出该课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基本问题:教学目标设置失衡,轻视教学立意;教学理念出现偏差,影响教学效果;师生互动较为单调,抑制思维活动;学习活动相对落伍,教学趋于传统。同时,本课的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神话信息解读不足,造成认知片面;传说内容解读不全,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轻视考古发现,导致理解偏差;学情影响民族认同,阻碍情感教育等。针对当前初中《远古的传说》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改进的措施与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与帮助:平衡教学目标,关注教学立意;教师主导教学,维护学生主体;优化互动途径,培养思维素质;创新学习活动,增强教学效果。针对本课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改进,即适当解读神话,发掘历史信息;全面认识传说,建构历史记忆;多方资料佐证,感性理性并存;立足不同学情,促进民族认同。
二、师生互动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师生互动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概述 |
(一)活动型政治课堂线上互动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
1.活动型政治课堂线上互动的基本内涵 |
2.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基本特征 |
(二)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的理论基础 |
1.人际互动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认知心理学理论 |
二、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中线上互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高中型活动型政治课堂线上互动的必要性 |
1.有助于提升生生互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2.有助于发展师生互动所需的媒介素养 |
3.有助于促成师生与课程资源的互动中多元化教学的实现 |
(二)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线上互动的可行性 |
1.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 |
2.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
3.众多教学平台的支持 |
4.线上互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
三、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
(一)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数据调查 |
1.调查目的与对象 |
2.调查方法与数据 |
3.调查内容与结果 |
4.教师访谈分析 |
(二)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
1.活动设计、教学方法运用不佳 |
2.课堂的互动方式创新性发挥不足 |
3.活动型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单一化 |
(三)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部分教师理论基础和组织能力的影响 |
2.学科课程资源缺乏有效开发的影响 |
3.应试化教学导向,过于重视评价互动结果的影响 |
四、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的优化策略 |
(一)互动实施原则规范化 |
1.主体性与主导性有机结合 |
2.针对性和适应性统筹兼顾 |
3.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深度融合 |
(二)互动实施模式详实化 |
1.引导式互动 |
2.策划式互动 |
3.探究式互动 |
4.议辩式互动 |
5.情境式互动 |
(三)互动实施评价多元化 |
1.建构发展性评价体系 |
2.全方位互动,智能化评价 |
3.动态性评价,互动式发展 |
(四)互动策略整体化 |
1.生生互动策略整体化 |
2.师生互动策略整体化 |
3.师生与课程资源的互动策略整体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研究 ——以A市K校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外关于平板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
2.国内外关于师生互动的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1.核心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一、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 |
(一)实验设计 |
1.实验对象 |
2.实验内容 |
3.实验过程与操作设计 |
3.1 预设学习环境 |
3.2 前测、后测问卷设计 |
3.3 访谈设计 |
3.4 正式实验设计 |
3.5 课后习题检测设计 |
3.6 分析对比与优化设计 |
4.实验数据采集 |
4.1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2 课堂实录 |
4.3 课后习题检测 |
4.4 师生访谈 |
二、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现状的实验分析 |
(一)分析框架 |
(二)分析单位及分析维度 |
(三)分析方法 |
(四)实验结论 |
1.质性研究结果分析 |
1.1 教师对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的认知结论 |
1.2 学生对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的认知结论 |
1.3 教师访谈结论 |
1.4 学生访谈结论 |
2.量化研究结果分析 |
2.1 课堂实录结论 |
2.2 课后测验结论 |
三、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教师教育管理理念固化 |
1.教师主导地位超越学生 |
2.教师自我更新动力不足 |
(二)教师信息化素养待提高 |
1.微课制作水平有限 |
2.技术运用分布不均 |
(三)学生适应水平较低 |
1.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较低 |
2.学习习惯整体水平较低 |
3.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较低 |
四、基于平板电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师生互动行为管理的要求 |
(一)“立德树人”要求教学发生变革 |
(二)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
(三)中考评价标准出现新规 |
五、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的优化管理 |
(一)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1.重视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互动前提 |
2.践行立德树人,研究互动的学科特性 |
3.坚持以学定教,提高互动科学性 |
4.精进个人能力,着力信息化素养 |
5.巧用小组学习,增强核心素养 |
6.启迪学生智慧,提升高阶能力 |
(二)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的一般流程 |
1.课前预习阶段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 |
2.课中探究阶段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 |
3.课后巩固阶段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 |
(三)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的具体优化方案 |
1.课前预习阶段的优化管理方案 |
2.课中探究阶段的优化管理方案 |
3.课后巩固阶段的优化管理方案 |
六、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 |
四、外文文献 |
五、网络资源 |
六、研究报告 |
附件1:学生问卷 |
附件2:教师访谈 |
附件3:学生访谈 |
(3)高中历史优质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一)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意义 |
(二)对教师综合发展的意义 |
(三)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一)对于“优质课”概念的研究 |
(二)对优质课堂中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 |
(三)对优质课教学特征的研究 |
(四)对提高历史优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
四 理论支撑 |
(一)历史学理论支撑 |
(二)教育学理论支撑 |
五 思路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六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历史优质课的概述 |
一 相关概念解析 |
(一)优质课的内涵 |
(二)高中历史优质课的内涵 |
二 高中历史优质课的特征 |
(一)契合性 |
(二)独到性 |
(三)广博性 |
(四)优质性 |
(五)差异性 |
三 高中历史优质课的功能 |
(一)示范功能 |
(二)引领功能 |
(三)促动功能 |
第二章 高中历史优质课研究设计与现状分析—以南阳地区为例 |
一 教师问卷调查 |
(一)调查概况 |
(二)调查方法 |
二 问卷结果分析 |
(一)第一部分:教师基本信息 |
(二)第二部分:影响优质课的因素分析 |
第三章 高中历史优质课优质化影响因素分析 |
一 组织因素 |
二 教师因素 |
(一)教师教学理念滞后 |
(二)忽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优点 |
(三)割裂了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
三 学生因素 |
(一)学生配合度 |
(二)学生整体成绩水平 |
第四章 高中历史优质课实施环节及应注意的问题 |
一 实施环节 |
(一)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 |
(二)坚持创新性和传统性相统一的原则 |
(三)坚持教师“五精”与学生“五动”相结合的原则 |
二 应注意的问题 |
(一)回归常态是优质课的必要之路 |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是优质化的应有之义 |
(三)立足新高考,善于反思是优质化的点睛之笔 |
第五章 高中历史优质课可行性建议 |
一 教学内容 |
(一)合理利用历史教材 |
(二)主动制定教学目标 |
(三)认真理清教学结构 |
二 教学方法 |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二)设计自然有趣的新课导入 |
(三)创设实际有效的教学情境 |
(四)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三 教师素养 |
(一)教容教态端庄自然 |
(二)教学语言标准规范 |
(三)板书布局科学规整 |
四 教学效果 |
(一)课堂氛围良好 |
(二)时间分配合理 |
(三)教学效果理想 |
第六章 高中历史优质课教学案例——《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
一 教材分析 |
二 学生学情 |
三 教学目标 |
四 教学方法 |
五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
(二)讲授新课 |
六 板书设计 |
七 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高中历史优质课调查问卷 |
附录 B 河南省第十四届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部分录像 |
致谢 |
(4)互动仪式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五节 概念界定 |
第六节 研究思路 |
第七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互动仪式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互动仪式理论的简要概说 |
一、互动仪式理论的思想渊源 |
二、互动仪式理论的重要观点 |
第二节 互动仪式理论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适切性 |
一、理论层面:引入互动仪式理论分析的可能性 |
二、实践层面:引入互动仪式理论分析的可行性 |
第三节 互动仪式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价值意蕴 |
一、丰富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内在本质 |
二、反思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结果体验 |
第三章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设计及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工具的确定 |
三、资料收集与整理 |
四、研究信效度说明 |
五、研究的伦理说明 |
第二节 研究的结果分析 |
一、观察结果的分析 |
二、问卷结果的分析 |
第四章 互动仪式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师生互动行为的问题 |
一、师生的会话交替缺乏,造成师生角色迷失 |
二、教师倾听与回应不足,忽视学生想法表达 |
三、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导致学生主体缺失 |
第二节 师生关注焦点的问题 |
一、数学问题的类型单一,遮蔽互动的层次性 |
二、数学问题关联性不大,固化互动的节奏性 |
三、数学问题开放性不够,缺乏互动的多样性 |
第三节 师生情感状态的问题 |
一、师生的互动关系失谐,僵化课堂互动氛围 |
二、教师的情感表达不足,凸显教师绝对权威 |
三、学生的情感体验缺失,阻碍自我概念发展 |
第五章 互动仪式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的成因 |
第一节 文化资本因素的影响 |
一、教师文化资本的约束 |
二、学生文化资本的制约 |
三、师生文化资本的交换 |
第二节 关注焦点因素的影响 |
一、师生互动内容碎片化 |
二、师生互动内容刻板化 |
三、师生互动内容浅层化 |
第三节 情感能量因素的影响 |
一、教师情感素质的不足 |
二、学生情感需求被忽视 |
三、师生情感能量的分层 |
第六章 互动仪式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文化资本层面的建议 |
一、提升教师文化资本积累,培养教师互动智慧 |
二、重视学生文化资本作用,激发学生互动意识 |
三、优化师生文化资本交换,构建师生协同学习 |
第二节 关注焦点层面的建议 |
一、把握互动内容的结构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
二、关注互动内容的生成性,维持师生共同关注 |
三、提升互动内容的高层次,保持师生共同兴奋 |
第三节 情感能量层面的建议 |
一、促进教师情感素质革新,营造师生和谐氛围 |
二、注重学生情感需求发展,丰富师生生命体验 |
三、关注师生情感能量分层,塑造师生平等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高中历史公开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已有研究的局限与反思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目标 |
五、思路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追本溯源:认识公开课 |
一、公开课的定义 |
二、公开课的类型 |
(一)示范课 |
(二)研讨课 |
(三)达标课 |
(四)竞赛课 |
三、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 |
(一)教学目的不同 |
(二)教学环境不同 |
(三)教学评价不同 |
四、公开课的立足点与角色定位 |
(一)公开课的立足点是“课”而非“公开” |
(二)公开课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 |
(三)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
第二章 审视追思:探索公开课的多元价值 |
一、公开课的显性价值与隐形价值 |
二、公开课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 |
三、公开课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
四、公开课的学术价值与交流价值 |
第三章 现状调查:高中历史公开课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方案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二、调查结果 |
(一)调查对象构成特点 |
(二)调查对象对公开课的态度 |
(三)备课、上课、评课的主要状况 |
第四章 现象透视:高中历史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 |
一、忽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
二、历史公开课存在不当的课堂气氛 |
三、历史公开课存在无效、刻意互动 |
四、学生对专业性词汇运用能力不足 |
五、历史公开课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
六、盲目追求教学手段与形式多样化 |
(一)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 |
(二)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 |
第五章 对症下药:提升高中历史公开课有效性的策略 |
一、打造真实有效课堂教学 |
(一)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素养 |
(二)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
二、营造良好历史课堂氛围 |
(一)备课做到“心中有学生” |
(二)灵活选择课堂教学方法 |
三、提高历史公开课师生互动效果 |
(一)提升问答互动有效性 |
(二)运用多元的互动形式 |
四、提升学生运用历史术语的能力 |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
(二)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
五、完善高中历史公开课评价机制 |
(一)提高历史评课主体的评价素质 |
(二)改进高中历史公开课评价标准 |
六、养成原创性、个性化教学风格 |
(一)重视原创教案设计 |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 |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 |
第六章 案例分析:高中历史公开课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
《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与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6)高中历史模拟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模拟课的生成与实践 |
(二)模拟课的内涵与外延 |
(三)模拟课的类型与模式 |
(四)模拟课的认知及误区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案例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模拟课的界定与类型 |
一、认识模拟课 |
(一)什么是模拟课 |
(二)什么是历史模拟课 |
二、模拟课、说课与真实课堂教学 |
(一)模拟课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与区别 |
(二)模拟课与说课的联系与区别 |
三、模拟课类型 |
(一)备课型模拟课 |
(二)教学研究型模拟课 |
(三)选拔评比型模拟课 |
四、模拟课的适用范围 |
(一)课时模拟课 |
(二)片段模拟课 |
(三)单元模拟课 |
第二章 模拟课的特点与价值 |
一、模拟课的特点 |
(一)教学对象灵活 |
(二)教学时间短少 |
(三)教学情景虚拟 |
(四)教学环境包容 |
(五)教学互动表演 |
(六)教学语言凝练 |
二、模拟课的价值 |
(一)促进授课者专业成长 |
(二)检视授课者综合素养 |
(三)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
(四)培育授课者反思意识 |
(五)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 |
第三章 高中历史模拟课的评价体系 |
一、高中历史模拟课课堂评价体系的依据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实用性原则 |
(三)针对性原则 |
二、高中历史模拟课课堂评价体系的设计 |
(一)高中历史模拟课课堂评价体系的设计 |
(二)高中历史模拟课教师自我评价指标体系 |
第四章 高中历史模拟课的问题及对策 |
一、问题的形式化、低效性 |
(一)过于理想的教学预设 |
(二)严重错位的教师角色 |
(三)追求形式的模块训练 |
(四)效率低下的资源配置 |
(五)照本宣科的呆板氛围 |
二、对策的多元化、可行性 |
(一)多样预设,彰显灵动 |
(二)始终牢记,学生主体 |
(三)突出个性,重视原创 |
(四)精心设计,提高效率 |
(五)精钻教材,修炼语言 |
第五章 高中历史模拟课教学案例 |
一、高中历史片段模拟课教学案例 |
(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
(二)案例分析 |
二、高中历史课时模拟课教学案例 |
(一)《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
(二)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后喻文化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以晋中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 |
1.4 课堂师生互动的概念界定 |
2 后喻文化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学 |
2.1 后喻文化时代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
2.2 后喻文化时代下历史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 |
3 后喻文化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呈现的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及方法 |
3.2 研究过程 |
4 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结果分析 |
4.1 基于FIAS矩阵-比率的师生言语互动分析 |
4.2 基于FIAS比率动态图的师生言语交互行为分析 |
4.3 基于微观情境的师生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分析 |
4.4 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
5 后喻文化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提升策略 |
5.1 正视教师权威消解,促进代际关系弥合 |
5.2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应对“文化反哺”,实现有效互动 |
5.3 创设历史课堂有效互动情境,保证学生课堂话语权 |
5.4 合理运用互动技巧,满足学生历史思维发展需求 |
5.5 策略反馈:后喻文化视域下师生互动呈现的教学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四节案例视频链接 |
附录2 四节案例视频原始数据和分析矩阵 |
附录3 C教师课堂实录文本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 |
1.1.2 适应课堂发展的需要 |
1.1.3 应对教师职业的考验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课堂互动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2.1.3 文献小结 |
2.2 概念界定 |
2.2.1 话语 |
2.2.2 师生互动话语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符号互动理论 |
2.3.2 对话教学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课堂观察法 |
3.3.2 访谈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FIAS |
3.4.2 MFIAS |
3.5 研究思路 |
3.6 研究过程 |
3.6.1 数据收集 |
3.6.2 数据处理 |
3.6.3 数据统计 |
4 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的分析 |
4.1 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话语宏观分析 |
4.1.1 课堂话语结构 |
4.1.2 教师话语倾向 |
4.1.3 课堂情感气氛 |
4.1.4 课堂师生问答 |
4.1.5 师生话语比率 |
4.2 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话语微观分析 |
4.2.1 教师话语分析 |
4.2.2 学生话语分析 |
4.2.3 课堂沉寂与混乱 |
4.3 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现状 |
4.3.1 学生地位有待提升 |
4.3.2 提问启发程度不够 |
4.3.3 反馈话语覆盖面窄 |
4.3.4 学生问题意识欠缺 |
4.3.5 学生思考时间不足 |
4.3.6 数学文化氛围淡泊 |
5 教学启示 |
5.1 加强学生主体地位 |
5.2 巧妙利用提问技巧 |
5.3 灵活使用反馈方式 |
5.4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
5.5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 |
5.6 构建数学课堂文化 |
6 不足与展望 |
6.1 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案例1 原始编码数据 |
附录 B 案例2 原始编码数据 |
附录 C 案例3 原始编码数据 |
附录 D 案例4 原始编码数据 |
附录 E 高中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9)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研究 ——以2019年地理教育年会展示课的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理教育年会为优质课提供展示的平台 |
1.1.2 言语互动成为师生交往的重要途径 |
1.1.3 地理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现实问题的驱动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言语互动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地理优质课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1.4.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6 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地理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相关概念 |
2.1.2 地理优质课的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互动理论 |
2.2.2 三层次分析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的表层分析 |
3.1 分析目的 |
3.2 分析系统确定 |
3.2.1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 |
3.2.2 地理课堂师生言语互动分类编码 |
3.2.3 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3.2.5 地理课堂改进型FIAS分析系统的科学性 |
3.3 分析过程 |
3.3.1 数据来源 |
3.3.2 编码及结果统计 |
3.3.3 课堂言语结构:师生言语差异大,地图实验比重高 |
3.3.4 师生情感气氛:情感气氛和谐,消极反馈少 |
3.3.5 教学倾向或风格:积极强化为主,但直接控制明显 |
3.3.6 师生问答:封闭性问答为主,开放性问答有待提高 |
3.3.7 曲线分析:交叉型曲线为主,总体互动良好 |
3.4 分析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4 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的深层分析 |
4.1 分析目的 |
4.2 分析维度 |
4.2.1 教师提问分析 |
4.2.2 学生认知变化分析 |
4.2.3 沉寂混乱分析 |
4.3 分析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特点与问题 |
5.1 特点总结 |
5.1.1 课堂言语结构特点 |
5.1.2 师生情感气氛特点 |
5.1.3 教学倾向或风格特点 |
5.1.4 师生问答特点 |
5.1.5 师生言语曲线特点 |
5.2 存在问题 |
5.2.1 教师言语主导课堂,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
5.2.2 师生言语互动主体单一,互动机会失衡 |
5.2.3 教师开放性提问偏少,地理成因知识关注不足 |
5.2.4 教师干扰或操作不当,造成沉寂混乱 |
5.2.5 学生主动提问言语少,缺乏质疑精神 |
5.3 本章小结 |
6 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优化策略 |
6.1 更新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
6.2 丰富互动主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
6.3 转化问题类型,注重地理成因知识 |
6.4 完善教学细节,减少课堂沉寂混乱 |
6.5 重视地图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基本结论 |
7.2 存在不足 |
7.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初中历史《远古的传说》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远古的传说》教学意义分析 |
第一节 多学科视域下传说的意涵 |
一、历史学视域中的传说概念 |
二、民俗学视域中的传说概念 |
三、文学视域中的传说概念 |
第二节 《远古的传说》教学价值 |
一、传说凝聚集体记忆 |
二、传说传承国家认同 |
三、传说丰富历史教学 |
第二章 《远古的传说》教学内容解读 |
第一节 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教学要求 |
一、《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阐述 |
二、《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规定 |
第二节 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本课的书写 |
一、课文系统 |
二、辅助系统 |
第三章 《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与课堂观察 |
第一节 教学设计 |
一、教科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
六、教学过程 |
第二节 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
一、基本问题 |
二、具体问题 |
第四章 《远古的传说》一课的教学改进 |
第一节 解决基本问题,保证高效课堂 |
一、平衡教学目标,关注教学立意 |
二、重视教师主导,维护学生主体 |
三、优化互动途径,培养思维素质 |
四、创新学习活动,增强教学效果 |
第二节 聚焦具体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
一、适当解读神话,发掘历史信息 |
二、全面认识传说,建构历史记忆 |
三、多方资料佐证,感性理性并存 |
四、立足不同学情,促进民族认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师生互动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研究[D]. 王阳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研究 ——以A市K校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D]. 许惠锦.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3]高中历史优质课研究[D]. 刘柯鑫. 河南大学, 2020(02)
- [4]互动仪式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 何琳.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高中历史公开课研究[D]. 韩潇. 河南大学, 2020(02)
- [6]高中历史模拟课研究[D]. 李媛博. 河南大学, 2020(08)
- [7]后喻文化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以晋中市某中学为例[D]. 吕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研究[D]. 陈玲.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研究 ——以2019年地理教育年会展示课的分析为例[D]. 王耀.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初中历史《远古的传说》教学研究[D]. 刘鑫燕. 扬州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