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7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71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71例(论文文献综述)

白彦萍,刘文静,杨皓瑜,张维明[1](2021)在《雷公藤多甙作用机理及皮肤科应用》文中指出雷公藤多甙是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根提取的一种脂溶性混合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生育、抗菌等活性,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种免疫抑制剂,被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肾小球肾炎、红斑狼疮及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皮肤病等,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对雷公藤多甙主要的作用机理及其皮肤科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王瑞洁[2](2021)在《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验证氧化应激异常、自噬异常反应在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中存在,并观察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氧化应激、Akt-mTOR自噬通路、促纤维化因子和胶原蛋白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探究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1)实验一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共6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予灭菌注射用水皮下注射,其余组予400μg/ml博来霉素皮下注射,均每日1次0.lml,连续4周进行造模。其后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浓度0.46g/ml、0.23g/ml、0.115g/ml的活血除痹汤,阳性对照组予0.013mg/ml的秋水仙碱,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予灭菌注射用水,均每日1次,每次0.2ml灌胃,连续4周。于第8周末处死小鼠采集皮肤标本,应用荧光探针法检测皮肤组织ROS含量,HE染色镜下观察皮肤厚度和病理改变,Masson染色镜下观察胶原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DGF、TGF-β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PDGF、TGF-β表达部位。(2)实验二在小鼠硬皮病造模及药物干预后,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Akt、Akt、p-mTOR、mTOR、LC3-Ⅰ/Ⅱ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Akt、mTOR、LC3-Ⅰ/Ⅱ表达部位。结果:(1)实验一:模型组小鼠体重较空白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造模区域皮肤硬化、增厚,无毛发长出;病理变化可见表皮、真皮明显增厚,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毛囊等附属器结构萎缩,脂肪层厚度明显降低,胶原纤维增粗、增多,结构紊乱,染色加深。模型组皮损皮肤厚度、ROS、PDGF和TGF-β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增高(P<0.01),胶原表达增高(P<0.05)。药物干预后相较空白对照组:①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体重和皮肤厚度显着下降(P<0.01);中药中、低剂量组皮肤厚度下降(P<0.05)。②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可显着下调胶原表达(P<0.01),中药中、低剂量中药组可下调胶原表达(P<0.05);③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均可显着下调ROS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④阳性对照组可显着下调PDGF水平(P<0.01),各中药组下调PDG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与中药高、中剂量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⑤阳性对照组可显着下调TGF-β水平(P<0.01),且疗效优于中药各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可下调TGF-β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皮肤组织TGF-β水平与PDGF水平极强相关(r=0.964,P<0.01),与皮肤厚度相关(r=-0.578,P<0.05),PDGF水平与皮肤厚度强相关(r=0.616,P<0.01);ROS含量与TGF-β强相关(r=0.691,P<0.01),与PDGF强水平相关(r=0.684,P<0.01),与皮肤厚度强相关(r=0.635,P<0.01)。(2)实验二:模型小鼠皮肤Akt、mTOR活化水平和LC3-Ⅰ/Ⅱ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均显着下调(P<0.01)。药物干预后:①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p-Akt/Akt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效果显着优于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P<0.05,P<0.01),中药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②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p-mTOR/mTOR水平(P<0.01),中药高、中剂量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P<0.05),中药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中药中、低剂量组(P<0.01、P<0.05)。③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LC3-Ⅰ/Ⅱ表达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效果显着优于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P<0.01),中药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中药中、低剂量组(P<0.01),中药中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OS浓度与Akt磷酸化水平强负相关(r=-0.610,P<0.01),与LC3-Ⅰ/Ⅱ水平强负相关(r=-0.482,P<0.01),与mTOR水平负相关(r=-0.508,P<0.01);皮肤Akt磷酸化水平与TGF-β水平负相关(r=-0.562,P<0.05),与 PDGF 水平强负相关(r=-0.689,P<0.01);mTOR 磷酸化水平与PDGF水平负相关(r=-0.556P<0.05),与皮肤厚度负相关(r=-0.496,P<0.05);皮肤LC3-Ⅰ/Ⅱ水平与TGF-β水平强负相关(r=-0.734,P<0.01),与PDGF水平极强负相关(r=-0.843,P<0.01),与皮肤厚度负相关(r=-0.556,P<0.05)。结论:①硬皮病模型小鼠皮损外观及病理变化符合硬皮病硬化期皮肤损害表现。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ROS、PDGF、TGF-β水平均明显升高,且皮肤组织ROS含量与TGF-β、PDGF水平和皮肤厚度均有相关性,证明硬皮病皮损中存在异常氧化应激反应,且氧化应激与PDGF、TGF-β在硬皮病发病机制中存在一定的关联。②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及表达均明显降低,自噬标记物LC3-Ⅰ/Ⅱ表达降低,证实硬皮病皮肤中有自噬异常降低的现象。Akt、mTOR、LC3-Ⅰ/Ⅱ活性及表达与TGF-β、PDGF、皮肤厚度存在负相关性,表明自噬可抑制纤维化进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纤维化因子表达和自噬过程降解胶原有关。③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皮肤组织ROS与Akt、mTOR、LC3-Ⅰ/Ⅱ活化、表达存在负相关性,表明硬皮病中存在的氧化应激可通过调控Akt-mTOR通路活性进而抑制细胞自噬。④应用活血除痹汤和秋水仙碱治疗后,ROS受到抑制,自噬相关因子Akt、mTOR、LC3-Ⅰ/Ⅱ活性及表达增强,促纤维因子TGF-β、PDGF降低,表明二者可能通过降低组织氧化应激进而促进自噬,从而加强对胶原的降解能力,同时可下调促纤维化因子,从而减少皮肤胶原合成。⑤中药不同剂量组的调控效果随用药浓度而有变化,表明活血除痹汤可能是剂量依赖性药物,并存在一定的作用阈值,本实验中多数高剂量应用效果更佳。

王文钰[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对段行武教授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段行武教授门诊治疗硬皮病的病案进行挖掘,分析所得结果,归纳段教授辨治硬皮病的用药规律,为今后硬皮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段行武教授门诊的硬皮病患者病例,使用Excel进行数据清洗,将数据清洗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通过相应算法计算,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组方规律分析等数据挖掘,使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导师临床经验,以“人机结合,专家为主”的方式,全面归纳总结段教授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硬皮病病例65例,处方429首。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证型等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后发现,65位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3,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之间,以30~40岁最多。对429首处方进行总体药物频数统计,得到段教授治疗硬皮病最常使用的十味药物,分别是桂枝、丹参、秦艽、白芍、川芎、莪术、豨莶草、当归、鸡血藤、白术;药性多属温、寒、平三类,凉性药物和热性药物使用较少;药味多属苦、甘、辛三味,涩味药物和淡味药物使用较少;药物归经多归肝、脾、肺三经。对风湿痹阻证、气滞血瘀证、脾肾不足证三个证型分别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对每个证型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可以认为,不同证型所使用药物的药性有统计学差异,药味及归经没有统计学差异。将置信度设置为0.9,将支持度由20%逐渐提升至50%,每个证型的用药规律随着支持度的提高逐渐明朗:支持度为50%时,每个证型的核心药物组合都包含桂枝、丹参两味药物;当支持度降为20%时,三个证型的核心组合药物中,都同时出现独活、白花蛇舌草、伸筋草、黄芪、白芍、豨莶草、杜仲、当归、黄芩、拳参、莪术、柴胡、川芎、鸡血藤等药物。不同的是,风湿痹阻证药物组合中包含防风、地龙、忍冬藤、牛膝、桑寄生;气滞血瘀证与脾肾不足证药物组合中均包含白术、鸡内金、广藿香、茯苓。由此可见,段教授在治疗硬皮病时注重治络,在专病专治的同时,因证制宜,选用不同的药物疏通病络。对药物间关联规则进行计算,得到“白芍,桂枝”“川芎,莪术”“丹参,桂枝”等63种三个证型中均出现的关联规则;对仅在一种证型中出现的关联规则进行分析,“丹参,独活”仅在风湿痹阻证出现;“丹参,黄芪,桂枝”仅在气滞血瘀证出现;“鸡内金,白芍”仅在脾肾不足证出现。通过复杂熵聚类算法计算,演化出新方,风湿痹阻证为拳参-白花蛇舌草-豨莶草-地龙及麻黄-芥子-威灵仙-鸡血藤-羌活两个新方;气滞血瘀证为当归-地黄-牡丹皮-白术-柴胡;脾肾不足证为桑寄生-杜仲-茯苓-黄芪-地龙。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初步探索段教授治疗局限型硬皮病的用药规律,得出段教授治疗本病常用的单味药物、两两药物之间的组合关联、核心药物组合及备选新方,以及不同证型用药规律的异同点。不过,对于算法计算出的新处方,其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进行评判。

蔡金云[4](2021)在《163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近5年收治的SSc患者的疾病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了解云南省SSc的疾病特点,增加对该罕见病的认识,探索SSc发生ILD及累及血液系统的危险因素,以便进行早期干预,改善预后,从而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并提高生活质量,为SSc的治疗及疾病的管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01月至2020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全部SSc患者200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后共入选163例。对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所有数据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过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x±s表示,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数据采用M(P25,P75)表示,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理论频数<5时采用确切概率法或进行校正;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Sc患者发生ILD及累及血液系统的相关变量;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相关性。所有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图片使用GraphPad Prism 8.0进行绘制。[结果]1.163 例 SSc 患者,男 56 例,女 107 例,男:女≈1:1.91。lcSSc 49 例(30.1%),dcSSc 95 例(58.3%),lcSSc:dcSSc≈1:1.94。重叠综合征 14 例(8.6%),UCTD 4 例(2.5%)和 sine scleroderma 1 例(0.6%)。本组病例中,SSc的疾病类型分布无民族、地区差异,与是否合并ILD及是否累及血液系统无关(P>0.05)。患者的平均起病年龄(44.95±15.07)岁,病程1.5(0.5,4.0)年。2.男性患者以dcSSc更多见,mRSS评分高于女性患者,病程短于女性患者,雷诺现象的发生率及ACA、抗RNP/SM抗体的阳性率低于女性患者(P<0.05),其余器官系统受累的发生率及自身抗体的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3.92例(56.4%)SSc患者来自农村,71例(43.6%)患者来自城市。患者职业以农民多见:76人(47.0%)。农村患者与城市患者相比较,器官受累及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汉族111人(68.1%),少数名族52人(31.9%)。汉族患者的mRSS评分、关节受累的发生率、Scl-70的阳性率、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低于少数民族患者(P<0.05),其余器官受累的差异及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Sc-ILD患者的起病年龄大于SSc-nonILD患者,心脏受累的发生率、抗β2糖蛋白抗体的阳性率以及RDW、ESR、纤维蛋白原、铁蛋白水平高于SSc-nonILD 组(P<0.05),ACA 的阳性率低于 SSc-nonILD 组(P<0.05),其余器官系统受累及实验室特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P<0.1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β2糖蛋白抗体阳性,铁蛋白、ESR水平越高,ILD发生的风险就越大,抗β2糖蛋白抗体阳性、铁蛋白、ESR是SSc-I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铁蛋白对SSc患者发生ILD的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77,95%CI(0.589-0.766),P<0.001。最佳预测效能的铁蛋白截点为224.095ng/ml,敏感度72.7%,特异度60.2%。ESR对SSc患者发生ILD的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4,95%CI(0.624-0.785),P<0.001。最佳预测效能的 ESR截点为 16.965mm/1h,敏感度80.0%,特异度53.7%。6.血液系统受累的SSc患者面具脸、肾脏受累的发生率及Coombs、抗RNP/SM阳性率高于未受累者(P<0.05),球蛋白、IgG、IgA、ESR、CRP、IL-6、铁蛋白水平高于未受累者(P<0.05),但白蛋白、补体C3、补体C4水平低于未受累者(P<0.05)。将P<0.1的自变量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球蛋白水平越高,血液系统受累的风险就越大,球蛋白是SSc累及血液系统的独立危险因素。球蛋白对SSc患者合并血液系统受累的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72,95%CI(0.569-0.775),P=0.001。最佳预测效能的球蛋白截点为32.05g/L,敏感度61.0%,特异度73.0%。7.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得出:在SSc患者中,MLR、NLR、PLR、RDW与ESR、铁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CRP无相关性(P>0.05)。IL-6与ESR、铁蛋白、CRP呈显着正相关(P<0.001)。8.共有13例患者接受传统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联合TCZ 8mg/(kg·月)治疗。10例患者治疗时间>3个月,其中9例患者治疗时间>6个月。在治疗3个月后,mRSS评分较基线水平无差异(P>0.05),但治疗6个月后,mRSS评分及ESR较基线水平降低(P<0.05)。但接受传统治疗组的患者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mRSS评分较基线水平均无差异(P>0.05)。[结论]1.本组病例中,疾病类型以dcSSc多见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β2糖蛋白抗体阳性、铁蛋白、ESR是SSc-ILD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研究中,球蛋白是SSc累及血液系统的独立危险因素4.本研究结果显示:MLR、NLR、PLR、RDW与ESR、铁蛋白呈正相关

邓琴[5](2021)在《孟如教授辨治系统性硬化症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数据分析法对全国名中医孟如教授辨治系统性硬化症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全面、准确地传承研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方法: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3.0)为主,对孟如教授学术继承人收集的1997-2010年期间孟如教授诊治系统性硬化症临床病例资料中基本情况,用药频次,中药药性、药物功效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药物组合、聚类关系以及主症-药物之间的关联等进行分析,研究孟如教授辨治本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1.基本情况:本研究共整理34例系统性硬化症病例资料,其中性别分布为:男性8例(占23.53%),女性26例(占76.47%)。年龄最小者为5.5岁,年龄最大者为72岁,大多数患者年龄在30岁以上。病程最长者为17年,最短者为2个月,多数患者在1年以上。高频症状依次为:皮肤紧绷、神疲乏力、纳差、不寐、头晕、皮肤硬化、心悸、大便溏薄、雷诺现象、皮肤肿胀(前10名)等;舌脉象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脉滑为主。2.用药信息:本研究中共计219诊次,涉及中药265味。中药性味多甘、温,归经以归肝、脾、肺经为多。中药类别以补虚药居多,其次为解表药和活血化瘀药。补虚药中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补气药(以黄芪、太子参、大枣、白术、炙甘草为代表),补血药(以当归、白芍为代表),温阳药(以淫羊藿为代表)及养阴药(以女贞子、旱莲草、麦冬为代表);解表药以荆芥、防风、柴胡、桂枝、羌活、细辛为代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化瘀药以桃仁、红花、川芎、姜黄、丹参、鸡血藤等为代表祛瘀通络。本研究中用药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川芎、当归、防风、茯苓、赤芍、黄芪、白术、地黄、柴胡、桂枝、桃仁、红花、荆芥、白芍、羌活、姜黄、太子参、麦冬、细辛、五味子(前20味)等。3.药物组合:本研究中药物组合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川芎,当归”、“川芎,防风”、“当归,防风”、“当归,赤芍”、“川芎,赤芍”、“川芎,当归,赤芍”、“川芎,茯苓”、“川芎,当归,防风”、“当归,茯苓”、“防风,赤芍”(前10组)等。药物关联度最高的前5组药物组合为:“川芎,荆芥->防风”;“当归,防风,地黄->川芎”;“防风,地黄->川芎”;“红花,桃仁->当归”;“川芎,赤芍,地黄->当归”。4.主症-药物之间的关联性:“皮肤硬化”与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黄、茯苓、防风、黄芪、白术、荆芥、丹参、姜黄、桂枝等有明显的关联性;药物组合以“当归,川芎”,“川芎,赤芍”,“当归,赤芍”,“当归,川芎,赤芍”等为主;药物组合关联度最高的有“川芎,红花,防风->当归”,“当归,红花,防风->川芎”,“地黄,桃仁->赤芍”等。“雷诺现象”与防风、当归、川芎、黄芪、白术、细辛、桂枝、白芍、茯苓、赤芍、大枣、炙甘草、荆芥、生姜、柴胡、鸡血藤等相关性较高;而药物组合以“防风,桂枝”,“防风,川芎”,“当归,白术”,“防风,当归”,“防风,白术”等为主;药物组合关联度最高的有“白术,桂枝,大枣->防风”,“防风,白术,大枣->桂枝”,“防风,桂枝,茯苓->白术”等。结论:孟如教授治疗系统性硬化症多以补气养血温阳药治本,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药治标,标本同治。符合其对本病以阳气衰微、气血不足为本,寒凝血瘀为标的基本病机认识。分析其常用药物组合及主症-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可推出孟如教授治疗本病的常用组方为桃红四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玉屏风散等。

李雯雯,李小玲,赵荫环[6](2020)在《系统性硬化症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文中认为系统性硬化症(SSc)是一种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还可出现雷诺现象、指端溃疡、毛细血管扩张、甲翳毛细血管异常等皮肤病变,以及间质性肺病、肺动脉高压、胃食管反流等内脏受累表现,并常伴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出现。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平均发病年龄在30~50岁,女性多见,是一种少见病,发病率约为20例/(100万人·年),美国每百万人口的患病率超过250例[1],我国缺乏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为

邓天野[7](2020)在《系统性硬化症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78例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探究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证型与患者一般资料、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受累系统、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相关性,为指导临床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及皮肤科SSc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严格遵循纳入与排除标准,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观察中医证型与一般资料、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证型分布情况:寒湿痹阻证出现频率最高(51/65.38%),其次是肺脾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出现均为(8/10.26%),湿热痹阻证(6/7.69%),痰毒瘀阻证出现频率最低(5/6.41%)。2.性别方面:五种证型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0例,男女比例1:8.75,各证型在性别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及病程方面:在发病年龄上,以40-60岁患者居多(44/56.41%);各证型在年龄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程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寒湿痹阻证与脾肾阳虚证、寒湿痹阻证与肺脾气虚证、湿热痹阻证与肺脾气虚证、湿热痹阻证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临床表现:在首发症状方面,雷诺现象最多(59/75.6%),其次为皮肤硬紧(17/21.8%);各证型在首发症状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及体征方面,出现频率依次为关节肌肉疼痛>关节压痛>皮肤硬化>雷诺现象>关节肿胀=关节屈伸不利>伸舌受限>张口受限>吞咽困难=反酸/烧心>体重下降>指腹变平>指骨变短>指尖溃疡=关节发热>皮肤萎缩>皮肤水肿。各证型在皮肤硬化、关节肿胀、张口受限及伸舌受限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寒湿痹阻证存在皮肤硬化组、关节肿胀组、张口受限组、伸舌受限组与无皮肤硬化组、无关节肿胀组、无张口受限组、无伸舌受限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存在皮肤硬化组、吞咽困难组在与无皮肤硬化组、无吞咽困难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系统受累方面:以肺间质病变受累居多(52/66.67%),骨骼肌肉系统受累其次(48/61.54%);各证型在消化系统受累及内分泌系统受累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脾气虚证存在肺动脉高压组、骨骼肌肉系统受累组与无肺动脉高压组、无骨骼肌肉系统受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存在内分泌系统受累组与无内分泌系统受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各证型在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AST、ALT、尿素、肌酐)、炎性指标(ESR、CRP)、免疫指标(Ig A、Ig M、Ig G、C3、C4)、特异性抗体(抗Scl-70、ACA)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分析,抗Scl-70抗体与肺间质纤维化比较具有相关性(P<0.05),与肺动脉高压无关(P>0.05);ACA抗体与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无关(P>0.05)。结论:1.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寒湿痹阻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痹阻证>痰毒瘀阻证。2.本病首发症状多为雷诺现象,其次为皮肤硬紧;以关节病变、呼吸系统受累最为常见;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女性高于男性;随着病程延长,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更可能发展成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3.临床表现方面:寒湿痹阻证易存在皮肤硬化、关节肿胀;脾肾阳虚证易存在吞咽困难。4.系统受累方面:PAH受累易出现在肺脾气虚证;内分泌系统受累易出现在湿热痹阻证。5.各证型在实验室指标方面没有区别;抗Scl-70抗体阳性是发生肺间质纤维化病变的危险因素。

于伶[8](2019)在《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活血化瘀方手部熏洗治疗对伴有雷诺现象、且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证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甲襞微循环及皮肤硬度积分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0月-2018年8月期间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病科确诊为系统性硬化症的、病程中出现雷诺现象的、中医辨证分型为气滞血瘀证的9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不熏洗组、蒸汽熏洗组、中药熏洗组。治疗上分别采用不熏洗双手、蒸汽熏洗双手、活血化瘀方中药熏洗双手,治疗为期3周,在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入院后治疗3周)、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中各行一次甲襞微循环检查,同时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指距和皮肤硬度积分。采用Graph Pad Prism 5软件分析统计,观察各项指标数据的改变情况。结果:1)活血化瘀方熏洗组在治疗3周后及出院三月后的随访中甲襞微循环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治疗前甲襞微循环积分为6.30±2.17,治疗结束后甲襞微循环积分4.42±1.53,与治疗前比较P=0.0003;治疗结束后12周以后甲襞微循环积分4.61±1.45,与治疗前比较P=0.0008;两组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2)活血化瘀方熏洗组治疗结束后管袢数为6.07±0.64条/mm,与治疗前比较P=0.0084,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蒸汽熏洗组治疗结束后管袢数为5.70±0.79条/mm,与治疗前比较P=0.0287,P<0.05,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活血化瘀方熏洗组不仅能增加甲襞微循环的管袢数,且较蒸汽熏洗组效果更明显。3)活血化瘀方熏洗组在治疗结束后畸形管袢数为0.53±0.78条/mm,与治疗前比较P=0.0063,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的第12周畸形管袢数为0.57±0.73条/mm,与治疗前比较P=0.0078,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活血化瘀方熏洗可以有效减少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甲襞微循环的畸形管袢数。蒸汽熏洗组治疗结束后畸形管袢数0.97±0.81条/mm,与治疗前比较P=0.0430,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蒸汽熏洗组的效果没有活血化瘀方熏洗组的效果明显。4)活血化瘀方熏洗组治疗3周后液态积分为0.83±0.46,与治疗前比较P=0.0004,治疗结束后的第12周液态积分为1.04±0.68,与治疗前比较P=0.0107,两者P值均有统计学意义。5)活血化瘀方熏洗组治疗前皮肤硬度积分为23.73±9.86、治疗3周后皮肤硬度积分为15.93±7.12;蒸汽熏洗组在治疗前皮肤硬度积分为17.80±8.41,治疗3周后后皮肤硬度积分为13.40±6.13,两组治疗前后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中药熏洗组P=0.0009,P<0.01,较蒸汽熏洗组P=0.0241统计学意义更为准确。说明中药熏洗可以比蒸汽熏洗更有效的降低皮肤硬度积分。结论:活血化瘀方熏洗治疗对伴有雷诺现象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异常有显着改善作用,从而也可改善患者的末梢循环。蒸汽熏洗对患者甲襞微循环亦有改善作用,但疗效不及中药熏洗,此疗法可能对SSc患者的雷诺现象和肢端病变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深入。

赵晨曦[9](2019)在《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在口服中药及外擦积雪苷霜软膏的基础治疗方案上,辅助使用二乌煎熏洗,客观评价中药熏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疗效差异,客观评价加用中药熏洗治疗对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的外用疗效,从而寻找更多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可选的,简单易操作的、经济方便的外治方法。方法: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将52例硬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予以口服中药+中药熏洗(二乌煎)+外擦积雪苷霜软膏,对照组予以口服中药+热水熏洗+外擦积雪苷霜软膏。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对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皮损采用LoSSI评分记录皮损面积、红斑程度、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记录各种症状及局部不良反应。通过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疗效判定及结果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局限性硬皮病8周后的疗效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皮损面积评分、红斑评分、皮肤厚度评分、进展评分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P均>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皮损面积评分、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红斑程度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4、在皮损面积评分,进展情况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第8周后,组间比较,仍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红斑颜色评分,皮肤厚度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口服中药配合外擦积雪苷霜软膏治疗基础上,辅助二乌煎熏洗治疗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与对照组在有效率上差异性不大,可能与疗程相对较短有关。2、局限性硬皮病的皮损面积改善、进展情况控制相对较难;运用二乌煎中药辅助熏洗治疗,可在红斑程度、皮肤厚度方面有明显效果,但需坚持使用4周后,才有疗效差异。中药熏洗辅助治疗硬皮病(风湿痹阻证)可在原有治疗方案上有确切疗效,其能明确缓解部分皮肤改变。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以推广。

潘厚儒[10](2016)在《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硬皮病(Scleroderma)作为一种累及皮肤和内脏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纤维化是其病理改变的核心环节,TGF-p是目前被公认最强的致纤维化因子之一,它能促进体内组织活性氧(ROS)异常合成,形成的氧化应激反应,此反与胶原合成增加密切相关。PDGFA作为纤维化进程的上游因子,在硬皮病患者的血清高度表达,其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可诱使成纤维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殖,造成胶原组织沉积及纤维化,同时ROS通过抑制硬皮病患者体内磷酸酶活性,促使PDGF与其受体持续结合,加强纤维化增生。此外,PDGFA与TGF-β诱导的纤维化过程存在交互作用,两者通过协同作用可诱导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高表达从而促进纤维化的发生。因此对硬皮病纤维化的治疗成为硬皮病硬化期治疗的关键,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段师段行武教授自拟活血除痹汤,以养血活血、通络除痹之法治疗硬皮病硬化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研究活血除痹汤治疗硬皮病硬化期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我们以模拟硬皮病硬化期皮损的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活血除痹汤对其纤维化的抑制效果,以及对致纤维化相关性因子的调控作用。以期为活血除痹汤治疗硬皮病纤维化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室理论的基础。本研究由文献综述、段师治疗经验介绍及实验研究三部分构成。其中文献综述三篇,综述一主要论述了西医对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硬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演化,综述二主要论述了西医对硬皮病的治疗及相关研究,综述三主要论述了中医对硬皮病病因病机的理解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实验目的:观察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皮损的干预效果,通过数据比较证明:①异常氧化应激反应存在于硬皮病硬化期皮损中②活血除痹汤能有效缓解皮肤增厚,降低胶原指数,抑制氧化应激反应③活血除痹汤能有效抑制致纤维化相关性因子TGF-β/PDGFA及对纤维化的发生。方法:(1)实验一将18只BALB/c小鼠小鼠随机分组为①空白组②模型低剂量组③模型高剂量组(每组6只)后以PBS 0.1ml/日对①进行皮下注射;分别以浓度400μg/0.1ml、800μg/0.1ml的博来霉素溶液0.1ml/日对②③组进行皮下注射4周后处死小鼠采取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比较皮肤增厚程度及皮肤胶原指数以掌握最合适模拟硬皮病硬化期皮损的博来霉素造模浓度。(2)实验二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①空白组②模型组③中药高剂量组④中药中剂量组⑤中药低剂量组(每组6只);以PBS 0.1ml/日对①进行皮下注射;以400μg/0.1ml的博来霉素溶液0.1m1/日对②至⑤组进行为期4周的造模,于5-8周分别以不同浓度的活血除痹汤药液(按成人体重换算浓度为:44.8、22.4、11.2g/(kg·d)) 2ml/日对③④⑤灌喂;①②以同比体积的蒸馏水进行灌胃。于第8周末处死小鼠采取皮肤组织进行观察皮肤厚度、胶原指数以及皮损中ROS含量的变化。(3)实验三对硬皮病硬化期小鼠进行造模及不同浓度的中药干预后,对各组的硬皮病纤维增生相关因子TGF-β/PDGFA以及它们的下游产物COL-Ⅰ及COL-Ⅲ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后测量其变化。结果:(1)实验一:结果显示②造模低剂量组与③造模高剂量组与①空白组比较,皮肤厚度及胶原指数均增加明显,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②与③相比,②的皮肤厚度及胶原指数均高于③,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小鼠皮肤外观表现为硬化增厚、披毛脱失、毛囊萎缩消失;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可见真皮层明显增厚,胶原纤维束数量增加、增粗膨大,纤维间隙变窄,毛囊萎缩,真皮血管周围和间质内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壁明显增厚,脂肪层减少甚则消失,皮肤附属器减少明显等符合硬皮病临床皮肤病理变化的表现。(2)实验二:结果显示②模型组①空白组比较,皮肤厚度、胶原指数以及皮损ROS含量均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③中药高剂量组④中药中剂量组⑤中药低剂量组与②模型组比较,皮肤厚度、胶原指数均明显降低,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③的皮肤厚度与胶原指数明显低于④⑤(P<0.01)。皮损ROS含量方面③与④⑤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0.01),④与⑤ROS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表示:皮损ROS含量与皮损厚度呈正相关(r=0.891,P<0.01)、皮损ROS含量与皮肤胶原指数呈正相关(r=0.866,P<0.01)、皮肤厚度与胶原指数呈正相关(r=0.942,P<0.01)。(3)实验三:结果显示②模型组①空白组比较,致纤维化相关因子TGF-β/PDGFA含量及COL-Ⅰ/Ⅲ生成均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③中药高剂量组④中药中剂量组⑤中药低剂量组与②模型组比较,致纤维化相关因子TGF- β/PDGFA含量及COL-Ⅰ/Ⅲ生成均明显降低,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③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④⑤,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④在各项指标之间明显低于⑤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表示TGF-β含量与皮损ROS浓度呈强相关性(r=0.87,P<0.01)、PDGFA含量与ROS浓度呈强正相关性(r=0.88,P<0.01)、TGF-β含量与COL-Ⅰ/Ⅲ含量呈强相关(r=0.96,P<0.01, r=0.95,P<0.01).PDGFA含量与COL-Ⅰ/Ⅲ含量呈强相关(r= 0.96,P<0.01,,r=0.97,P<0.01)结论:(1)博来霉素皮下注射诱发硬皮病硬化期小鼠模型的最佳浓度为400μg/0.1ml,为期4周;模型小鼠的皮肤外观及显微镜下的病理变化皆符合硬皮病硬化期的皮肤损害。(2)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皮损中有大量的ROS生成,且ROS浓度与皮损的厚度及胶原指数呈正相关,说明氧化应激反应与皮肤纤维增生有较强的关系;随着活血除痹汤干预的浓度增加,ROS含量、皮肤厚度及胶原指数呈同比下降,说明活血除痹汤抑制皮肤纤维增生可能通过减少ROS的生成产生作用。(3)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皮损中致纤维化因子TGF-β、PDGFA与皮损中COL-Ⅰ/Ⅲ的表达呈正相关,随着活血除痹汤干预的浓度增加,TGF-β、PDGFA与COL-Ⅰ/Ⅲ呈同比下降,说明活血除痹汤能抑制模型小鼠皮肤中TGF-β、PDGFA的含量达到抑制纤维化的目的,且对COL-Ⅰ/Ⅲ的生成可能有直接或(与)间接抑制的作用。(4)模型小鼠皮肤中的ROS含量与与TGF-β及PDGFA含量呈强相关性,说明在纤维化的过程中,ROS、TGF-β、PDGFA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5)活血除痹汤在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效果确切,且在高浓度下效果最佳。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7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7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雷公藤多甙作用机理及皮肤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用机理
    1.1 抗炎作用
    1.2 免疫调节作用
    1.3 调节信号通路
    1.4 抗氧化应激
2 雷公藤多苷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2.1 银屑病
        2.1.1 纠正患者的免疫失衡状态
        2.1.2 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
        2.1.3 其他
    2.2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2.3 红斑狼疮
    2.4 皮肌炎
    2.5 系统性硬皮病
    2.6 治疗白塞病
        2.6.1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2.6.2 激发抗炎因子分泌及生成和抑制淋巴细胞增殖
    2.7 血管炎
    2.8 天疱疮
    2.9 大疱性类天疱疮
    2.10 治疗麻风反应
    2.11 治疗慢性荨麻疹
3 小结

(2)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硬皮病发病机制与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1 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
        2 硬皮病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3 小结
    综述二 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1 病名归属认识进展
        2 病因病机认识进展
        3 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
        4 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5 小结
    综述三 中医药通过干预细胞自噬治疗纤维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1 细胞自噬及相关通路
        2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肝纤维化
        3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肺纤维化
        4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心肌纤维化
        5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肾纤维化
        6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其他纤维化疾病
        7 小结
前言
第一章 导师治验
    1 病因病机
    2 三期论治
    3 治疗特点
    4 验案举例
    5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Balb/c模型小鼠皮损ROS、PDGF、TGF-β水平的影响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与讨论
    实验二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Balb/c模型小鼠皮损Akt-mTOR自噬通路的影响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与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数据挖掘对段行武教授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硬皮病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硬皮病的研究
        1.2 现代医家对硬皮病的研究
    2. 西医学对硬皮病的认识
        2.1 对发病机制的讨论
        2.2 治疗方法
    3. 数据挖掘
        3.1 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
        3.2 数据挖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3.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常用算法
        3.4 问题与展望
    4. 段行武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4.1 病因病机
        4.2 分期论治
        4.3 证治特点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病例选择
    1.3 数据库建立
    1.4 数据标准化处理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信息分析
    2.2 总体挖掘结果
    2.3 层次挖掘结果
3. 讨论
    3.1 用药经验分析
    3.2 用药规律分析
    3.3 药物组合分析
    3.4 新方探讨
4. 段行武教授治疗硬皮病用药经验总结
    4.1 以标本兼治为核心,攻补兼施
    4.2 调和营卫、祛瘀通络思想贯穿始终
    4.3 重视调护脾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163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硬皮病相关皮肤损害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孟如教授辨治系统性硬化症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病例来源及纳入排除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筛选
        1.2.1 纳入标准
        1.2.2 剔除标准
2.数据预处理
    2.1 四诊信息规范化
    2.2 中药名称规范化
3 数据录入、核实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频次统计
        5.1.1 基本情况统计
        5.1.2 药物信息统计
    5.2 药物组合、关联及聚类规律统计
        5.2.1 药物组合频次统计
        5.2.2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5.2.3 网络图展示
        5.2.4 药物聚类-核心组合
    5.3 主症-药物之间关联性统计
        5.3.1 皮肤硬化-药物关联分析
        5.3.2 雷诺现象-药物关联分析
6 讨论
    6.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结果讨论
    6.2 药性统计结果讨论
    6.3 用药类别统计结果讨论
    6.4 中药频数分析结果讨论
    6.5 药物组合规律统计结果讨论
    6.6 药物聚类-核心组合分析结果讨论
    6.7 主症-药物之间关联统计分析结果讨论
        6.7.1 皮肤硬化-药物关联分析结果讨论
        6.7.2 雷诺现象-药物关联分析结果讨论
7 孟如教授辨治系统性硬化症组方用药规律总结
    7.1 注重补虚,兼以祛邪
    7.2 病证结合,药症相应
    7.3 双(三)处方运用,全面兼顾
【附】典型医案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系统性硬化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系统性硬化症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西医发病机制
2 治 疗
    2.1 中医药治疗
        2.1.1 治则治法
        2.1.2 分期论治
        2.1.3 分型论治
        2.1.4 经验专方论治
        2.1.5 外治法
    2.2 西医治疗
        2.2.1 基础治疗
        2.2.2 生物疗法
        2.2.3 细胞治疗
        2.2.4 其他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总结和展望

(7)系统性硬化症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系统性硬化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内容
    1.1 病历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脱落、剔除标准
    1.5 疗程
    1.6 随访期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
    2.3 治疗周期及熏洗用药
3 观察指标
    3.1 所有入组病例的甲襞微循环积分
    3.2 所有入组病例的齿距和指距
    3.3 所有入组病例的皮肤硬度积分
    3.4 实验室指标及特殊检查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病员概况
    5.2 甲襞微循环积分分析
    5.3 甲襞微循环各项比较
        5.3.1 清晰度分析
        5.3.2 管袢数分析
        5.3.3 输入枝管径分析
        5.3.4 输出枝管径分析
        5.3.5 袢顶直径分析
        5.3.6 管袢长的分析
        5.3.7 交叉管袢数、畸形管袢数分析
        5.3.8 甲襞微循环血管运动性分析
        5.3.9 甲襞微循环红细胞聚集情况分析
        5.3.10 甲襞微循环的血色分析
        5.3.11 甲襞微循环的渗出情况分析
        5.3.12 甲襞微循环出血情况分析
        5.3.13 甲襞微循环乳头分析
        5.3.14 形态积分分析
        5.3.15 液态积分分析
        5.3.16 袢周积分分析
    5.4 皮肤硬度积分分析
    5.5 入组病例齿距、指距差异分析
    5.6 入组病例血沉分析
6 讨论
    6.1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系统性硬化症甲襞微循环积分影响
    6.2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管袢清晰度影响
    6.3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管袢数影响
    6.4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管袢径的影响
    6.5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管袢长的影响
    6.6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交叉管袢数、畸形管袢数的影响
    6.7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血色的影响
    6.8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渗出和出血情况的影响
    6.9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皮肤硬度积分、齿距、指距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献综述1 系统性硬化症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2 系统性硬化症之雷诺现象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已发论文

(9)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分组方法
    3.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病例选择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脱落与剔除标准
    4.研究方案
        4.1 基础治疗
        4.2 试验治疗
        4.3 观察时限
        4.4 日常调护
        4.5 观察指标
        4.6 安全性指标
    5.技术路线
    6.试验资料统计分析
        6.1 病例采集情况
        6.2 基本资料
        6.3 临床表现
        6.4 两组治疗前各评分组间比较
        6.5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6.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7.讨论
        7.1 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研究进展
        7.2 中医对硬皮病的理论研究进展
        7.4 熏洗方“二乌煎”
        7.5 独活寄生汤治疗硬皮病经验
        7.6 黄莺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7.7 局限性硬皮病的病情评判标准讨论
        7.8 试验中其他各项评分讨论
        7.9 本次试验研究结果讨论
结论
问题及展望
    1.本次试验存在的问题
    2.试验结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对硬皮病认识
        1.1 硬皮病病名“皮痹”的由来
        1.2 “皮痹”的病因病机
        1.3 现代医家对于硬皮病病因病机及诊疗认识
        1.4 中医外治法治疗硬皮病
    2.现代医学对于硬皮病认识
        2.1 硬皮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2.3 临床表现
        2.4 局限性硬皮病的治疗
    3.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2:CRF表及部分资料
附件3:典型病例图片展示

(10)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对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硬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演化
        一 发病机制研究
        二 硬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演化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硬皮病治疗
        一 局灶型硬皮病(Localized scleroderma,LS)
        二 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
        三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治疗硬皮病的研究
        一 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
        二 内治法
        三 外治法
        四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导师治验
    一 病因病机
    二 分期论治
    三 治疗特点
    四 病案治验
    五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博来霉素对BalB/c小鼠皮下注射模拟硬皮病硬化期皮损模型
        目的
        材料及方法
        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ROS含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
        材料及方法
        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模型小鼠皮损PDGF/TGF-β含量及胶原影响研究
        目的
        材料及方法
        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活血除痹汤的组方特色
    参考文献
结论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7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雷公藤多甙作用机理及皮肤科应用[J]. 白彦萍,刘文静,杨皓瑜,张维明. 皮肤科学通报, 2021(04)
  • [2]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D]. 王瑞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数据挖掘对段行武教授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研究[D]. 王文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163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D]. 蔡金云.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5]孟如教授辨治系统性硬化症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D]. 邓琴.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系统性硬化症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李雯雯,李小玲,赵荫环.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9)
  • [7]系统性硬化症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 邓天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D]. 于伶.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D]. 赵晨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的作用研究[D]. 潘厚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7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