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秦晓青[1](2021)在《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及耐药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咸宁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情况及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降低该菌的耐药率和预防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来自2017-2019年所有住院患者各类送检标本(非重复合格标本)的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药敏监测结果,并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根据药敏结果分为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组(CRAB组)和碳青霉烯类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组(CSAB组),分析两组在标本及科室来源的分布情况。2.收集来自2017-2019年所有感染鲍曼不动杆菌住院患者各类送检标本(非重复合格标本)的药敏监测结果,并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类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3.通过查询HIS电子病历数据库,统计2017-2019年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基本信息。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从2017至2019年,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最低但CRAB的检出率最高。标本来源主要是痰液,CRAB组和CSAB组的标本来源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菌分布的科室较广泛,且CRAB组分布在神经外科和重症医学科的数量明显较CSAB组多(P<0.05)。2.从2017至2019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趋势,且耐药率都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的耐药性较低,耐药率不超过30%。3.单因素分析CRAB感染与患者年龄(≥70岁)、住院时长(≥14天)、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抗菌药联用(≥3种)、低蛋白血症、严重创伤、气管切开/插管、动静脉置管、有创机械通气与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有关联(P<0.05)。因此将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长、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抗菌药物联用、低蛋白血症及有创机械通气是CRAB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且OR>1)。结论:常见耐药菌的检出率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CRAB的检出率最高。该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且对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为防止耐药率不断上升,临床需继续积极监测细菌的耐药率,以便为合理用药及政策制定等提供数据支持。分析结果显示CRAB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年龄较大、住院时间较长、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抗菌药联用种类较多、低蛋白血症及有创机械通气。因此还需加强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影响因素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不必要的感染因素。
张春林,王静静[2](2021)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择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97例服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药物种类与不良反应,提出临床合理用药建议。结果: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14 %,加替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80 %,不良反应率显着高于其他药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态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当加强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监督与管理力度,确保用药对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积极预防和治疗不良反应,全面发挥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疗效。
王孟丽[3](2020)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相关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作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与用药合理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150例,回顾性分析各类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类型,并分析不良反应相关因素。结果左氧氟沙星用药频率最高,引起不良反应占比最高;环丙沙星用药频率最低,引起不良反应占比最少;在不良反应类型中,主要为变态反应,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最少;年龄、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出现时间的不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喹诺酮类抗菌药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老年人、静脉给药更易诱发不良反应,且多集中在给药1d内,需要重视其用药合理性。
窦中伟,董敬远,王清理[4](2020)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合理用药现状。方法:在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的住院处方中选出3878份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处方,收集患者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方法、不合理用药概率等,总结临床合理用药对策。结果:本组3878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11.04%,其中皮肤反应发生率最高,占41.12%,其次是消化系统反应,占28.27%。不合理用药概率为14.16%,其中用法不合理占比最高(48.82%)。用药品种中:左氧氟沙星占比最高,占33.19%,其次是加替沙星,占20.01%。用药途径为静脉用药、年龄>60岁、联合用药都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P<0.001。结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较为严重,不良反应多,且静脉用药、年龄大、联合用药都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医院应加强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的干预管理,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
戚晨冬[5](2020)在《临床药师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药学服务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药物合理使用为切入点,通过观察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辅助药物的合理使用评价及干预,以及药学监护实践,讨论临床药学服务的研究,探索临床药师在泌尿前列腺科的药学服务模式及工作重点,并根据泌尿外科疾病诊疗的特点,建立泌尿前列腺科专属药学服务。方法:本研究首先回顾性分析260例泌尿前列腺外科病房住院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和辅助用保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制定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和辅助治疗使用保肝药物的评价标准,初步评估使用合理性。然后临床药师通过回顾性干预、阶段性专项干预及药学支持下的行政考核等形式,干预泌尿前列腺外科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和辅助用保肝药物使用的管理后,回顾性分析399例经药学服务干预后在泌尿前列腺外科病房住院的患者围手术期两种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及辅助用保肝药物关于用药适应症、药物选择等合理使用情况。进一步调研泌尿前列腺外科1 12例患者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使用情况,采用药物利用评估方法建立“泌尿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DUE标准”,制定对应的干预措施进行干预验证,干预时间为半年。通过回顾性分析药学干预后的24例泌尿前列腺外科因结石住院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干预结果验证。最后,结合临床药师参与1例围手术期使用奥氮平引起谷草转氨酶升高的严重不良反应,展开适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的个体化药学服务实践。结果:(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均无差异(P>0.05),在手术后均为甲级愈合,均未出现继发医院感染病例,均无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可以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相关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对比。(2)干预前、后组两组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中、给药途径的指标合理性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符合泌尿系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药物种类占比要求,从干预前33.8%上升至干预后87.5%,其中第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占比分别由干预前的0%、21.5%、2.7%上升至干预后的35.1%、26.1%、21.5%。干预前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的选择的合理比例较低,为33.8%;但在临床药师进行干预后该指标的合理比率显着提升,达到87.5%。干预前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的选择合理的比例为14.6%,干预后合理比例升高至85.0%。(3)药学干预前泌尿前列腺外科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药物适应证符合率为57%,使用后72h肝功能监测符合率为58%,给药频次符合率为57%,使用前72h内进行细菌培养符合率为90%;药学干预后泌尿前列腺外科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药物适应证符合率为75%,使用后72h肝功能监测符合率为100%,给药频次符合率为96%,使用前72h内进行细菌培养符合率为100%。(4)在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保肝药使用的禁忌症的指标中,干预前与干预后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准。干预前组在肝功能正常病例数占比达到94.2%的情况下,有83.1%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使用了保肝药物;干预后组在临床药师进行宣教后,肝功能正常病例数占比达到93.0%,同时辅助治疗保肝药物辅助治疗使用保肝药比例降至16.5%。在泌尿前列腺外科干预前组中,围手术期使用的保肝药物主要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病例数达到175例,占比67.3%。在经过临床药师的药学干预后,在干预后组中还原性谷胱甘肽的使用数量为0例,而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的使用病例数也大幅降至66例,占比为16.5%;同时,干预前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保肝药的使用合理数及合理比例较低,为22.3%;但在临床药师进行干预后该指标的合理比率达到90.5%。(5)临床药师协助发现分析1例少见的奥氮平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升高的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医生采纳了临床药师建议,患者谷草转氨酶升高的严重不良反应得以纠正,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泌尿前列腺外科手术患者用药,可提供规范化的药学监护和药学服务,明显提高了泌尿前列腺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围手术期辅助药物及前列腺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药物用药合理性,降低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保障前列腺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DUE模式运用于泌尿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临床使用管理,较为规范地促进了医院泌尿前列腺外科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合理使用,效果显着,为建立专科药学服务模式提供借鉴。
郑育基[6](2020)在《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耐受性及药动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危害养鸡业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和支原体,其中大肠杆菌病与沙门氏菌病是危害养鸡业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为此在育雏期通过适当途径给予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药物防治雏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已成为养鸡业的惯例。恩诺沙星为第一个动物专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在防控鸡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支原体等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集约化养鸡中恩诺沙星通过混饲或混饮方式给药极容易被滥用,进而导致耐药性产生。开展恩诺沙星注射液用于1日龄雏鸡耐受性和药动学研究,不仅对指导恩诺沙星注射液的临床合理用药、预测药物在雏鸡体内蓄积特性和残留消除规律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为育雏早期细菌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了一种可替代选择药物,对减少目前喹诺酮类药物在育雏期混饮或混饲这种群体给药方式的种种弊端、防止或延缓恩诺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1、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的耐受性试验120只1日龄黄羽肉鸡随机分成5组,采用多剂量水平给药进行耐受性研究,其中受试药物分别设最大推荐剂量(2mg/只)、3倍最大推荐剂量(6mg/只)、5倍最大推荐剂量(10mg/只)和10倍最大推荐剂量(20mg/只)共四个剂量组,另设生理盐水对照组。给药途径均为一侧颈部皮下注射,每只注射体积均为0.1mL。试验期间通过一般临床观察、增重、死亡率、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参数测定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靶动物试验期间各剂量组的所有雏鸡临床表现正常。WBC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在7d时,与对照组相比1倍、3倍和5倍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10倍剂量组差异极显着(P<0.01),对ALB、GLO、ALP和CHO生化指标有影响,其他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参数指标无剂量相关差异。实验结果表明,20%恩诺沙星注射液在推荐剂量下皮下注射给药对1日龄雏鸡有较高的安全性,雏鸡可耐受5倍高的推荐剂量而不会对雏鸡产生明显不良反应。2、建立雏鸡血浆中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血浆样品中的药物采用乙腈提取和净化,色谱柱采用Agilent HP-C18(4.6×250mm,5μ m),荧光检测器检测,激发波长278nm,发射波长450 nm;流动相为0.05mol/L磷酸/三乙胺-乙腈(82:18,V/V)溶液。结果表明,血浆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含量在0.05~10m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9。在低、中、高三个添加浓度(0.05、0.5、1Omg/L)下平均回收率在87.26%~106.36%之间,日内变异系数低于8.97%,日间变异系数在低于7.92%,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1mg/L和0.05mg/L。将处理好的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标准液在-20℃冻存条件下放置6个月可保持稳定,自动进样器样品盘可稳定保持8h,循环冻融对血浆中待测物稳定性无影响。本方法建立的血浆提取净化和检测条件可用于准确测定鸡血浆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含量。3、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的药动学研究240只体重约50g的1日龄雏鸡随机分成两个剂量组,其中一组经颈部一侧皮下单次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lmg(注射体积为0.1mL,相当于20mg/kg·bw),另一组同样给药2mg(稀释后的注射体积为0.1mL,相当于40mg/kg·bw)。给药后按预定的时间点采集血样,血样中的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含量采用经验证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实测药时数据采用WinNolin8.0软件处理非房室模型分析。1日龄雏鸡单剂量皮下注射20 mg/kg·bw和40 mg/kg·bw的恩诺沙星注射液后,恩诺沙星在雏鸡体内的Tmax分别为8h和4h,Cmax分别为3.75μg/mL和4.92μg/mL,AUClast分别为 40.45 h·μg/mL 和 78.2 h·μg/mL,t1/2 分别为 7.37h 和 6.53h,MRTlast 分别为 8.6h和11.42h,CL为0.49L/h/kg。结果表明,1日龄雏鸡单剂量皮下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随给药剂量增加,吸收达峰时间相应地提前,其峰浓度并没有与给药剂量成比例升高(两者之比为1:1.31),但反映药物吸收程度的AUC具有剂量相关性(两者之比为1:1.93)。结果还表明,给药剂量和鸡的日龄对恩诺沙星在1日龄雏鸡体内的消除半衰期无明显影响。恩诺沙星的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雏鸡体内的Tmax分别为8h和12h,Cmax分别为0.46μg/mL 和 0.54μg/mL,AUClast 分别为 3.97 h·μg/mL 和 6.66 h·μg/mL,t1/2 分别为 4.23h和5.29h。结果表明,1日龄雏鸡单剂量皮下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后,活性代谢物环丙沙星的达峰时间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延迟。达峰浓度无剂量相关性(两者比为1:1.17),但AUC具有一定剂量相关性(两者之比为1:1.67)。结合前期临床有效性和靶动物耐受性实验结果,防治1日龄雏鸡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建议20%恩诺沙星注射液皮下注射的推荐剂量为20 mg/kg·bw(约相当于1 mg/只)。
胡旭[7](2020)在《临床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及细菌耐药情况研究 ——以某三级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某三级医院2016年-2018年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抗菌药物销售情况、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情况变化进行研究,分析该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配备是否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能否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分析该医院对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后取得的成效;分析临床几种常见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率的变化,为下一步继续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将该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与国家卫健委规定相比较,分析该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及品规配备是否符合国家要求;通过对该三级医院抗菌药物消耗金额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抗菌药物管理的效果。2.提取该三级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变化趋势,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医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取得的效果。3.提取该三级医院住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变化趋势,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医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取得的效果。4.分析该三级医院在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的变化趋势,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及医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取得的效果。5.分析该医院2016年-2018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并进行统计。结果:1.该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配备的抗菌药物品种、品规符合国家要求规定。该医院连续三年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比呈下降趋势。2.该医院2016年、2017年、2018年每个月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同期相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呈下降趋势,但目前仍高于国家规定值20%。3.该医院2016年、2017年、2018年每个月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同期相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呈下降趋势。4.该医院2016年、2017年、2018年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逐年下降,但目前仍高于国家规定值30%。5.该医院2016年、2017年、2018年临床常见的几种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逐年回升。结论:该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配备的抗菌药物品种、品规符合国家要求规定,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比逐年下降,2016年-2018年该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逐年回升。说明该院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很有成效。目前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均大于国家规定要求,接下来医院该继续加大抗菌药物管理力度。
杨一梅[8](2020)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探讨临床合理用药对策。方法选取在本院服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引起不良反应患者8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使用药物种类及不良反应等,总结合理用药对策。结果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42.75%),伊诺沙星最低(5.88%)。不良反应主要表现神经系统288例(233.3%);消化系统267例(28.2%);呼吸系统159例(16.5%);变态反应96例(38.0%)。结论根据抗菌谱选用药物,严格掌握适应证,确联合用药,根据注意事项等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吴敏[9](2020)在《术前应用抗菌药对无痛气管镜诊疗术患者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舒适化诊疗的发展,无痛气管镜诊疗广泛应用于临床,喉罩通气全麻是常用的麻醉方法。无痛气管镜诊疗术前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需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在临床应用中会出现各种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这些副作用的表现及严重程度取决于所涉及的抗菌药物类型、相关的器官系统功能和药物的相互作用。对麻醉医生来说,抗菌药对神经肌肉系统的作用及与各种麻醉药,特别是肌肉松弛药的互相影响,最为临床关注。既往研究已证实许多抗菌药能增强肌松药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也发现大剂量的使用某些抗菌药可以产生肌松增强作用甚至肌肉松弛作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合成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结构简单、给药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细菌感染的治疗。罗库溴铵是临床麻醉常用的非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剂,具有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无体内组胺释放、反复给药后无明显蓄积作用等特点。罗库溴铵药效受到年龄、性别、种族、温度、体脂率、肝肾功能、合并疾病、给药方式和复合用药等多个因素影响。在动物和体外实验中,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同时有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可加重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症状。然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对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以及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与罗库溴铵相互作用对神经肌肉阻滞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本课题设计通过观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在不同年龄组患者中对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探讨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神经肌肉阻滞活性,为指导临床麻醉中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不良反应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纳入择期全麻下气管镜诊疗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Ⅰ、Ⅱ或Ⅲ级,BMI20~30 kg∕m2,Mallampati分级Ⅰ或Ⅱ级,未见肝肾功能障碍;无结核病、神经肌肉疾病病史,无肿瘤疾病化疗史,近期未服用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功能药物。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2组(n=30):A组为中青年组(年龄18~64岁),B组为老年组(年龄>64岁)。再根据术前抗菌药用药情况将A、B两组各分为3个亚组(n=10):左氧氟沙星组(Ⅰ组),头孢他啶组(Ⅱ组)和未抗感染治疗组(Ⅲ组)。即分组情况为:中青年左氧氟沙星组(AⅠ组),中青年头孢他啶组(AⅡ组),中青年未抗感染治疗组(AⅢ组),老年左氧氟沙星组(BⅠ组),老年头孢他啶组(BⅡ组),老年未抗感染治疗组(BⅢ组)。Ⅰ组和Ⅱ组患者于术前抗感染治疗≥3 d,抗感染方案分别为:Ⅰ组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6 g,1次/日,静脉滴注;Ⅱ组注射用头孢他啶3 g,2次/日,静脉注射。患者末次抗菌药用药时间距术前24~30 h。患者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常规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全麻静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舒芬太尼0.2μg∕kg、丙泊酚2~4 mg∕kg。待患者入睡后,采用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Organon Teknika公司,荷兰)行拇内收肌肌松监测,前臂腕部尺神经位置粘贴表面电极,远端电极放置于尺侧屈腕肌与桡神经的交叉处,近端电极放置于远端电极的2~3 cm处。加速度换能器的最大平面粘贴在拇指掌侧根部,掌内侧大鱼际粘贴温度传感器,固定前臂并用纱布包裹保温。采用四个成串刺激(TOF)模式,设置刺激强度50 m A,频率2 Hz,脉冲宽度0.2 ms,脉冲间距500 ms,刺激间隔12 s。校对TOF第一个颤搐反应的高度稳定在100%±10%作为基础值(Tc),肌松监测仪自动定标持续刺激1 min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TOF比率≤2时,行喉罩置入术,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设置潮气量6~8 ml/kg,通气频率12-18次/min,吸呼比为1:1-1:2,根据需要调整吸入氧浓度和吸入氧流量,维持PETCO230~45 mm Hg(1mm Hg=0.133 k Pa)。麻醉维持:静脉输注丙泊酚4~8 mg·kg-1·min-1、瑞芬太尼0.2~0.5μg·kg-1·min-1,术中维持血压和心率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水平的20%。术中不追加肌松药,术后不给予肌松拮抗药。术中监测的指标包括:(1)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BMI、ASA分级、血钾血钠浓度、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和手术时间;(2)神经肌肉功能监测: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临床作用时间、75%恢复时间、恢复指数;(3)手术期间体动、呛咳、肌松不全、术中知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6组患者除年龄有差异外,一般情况各指标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相同抗菌药治疗的的分组中,与A组比较,B组起效时间减少,无反应时间、临床作用时间、75%恢复时间和恢复指数增加(P<0.05);(3)与AⅢ组比较,AⅠ组起效时间减少,无反应时间、临床作用时间、75%恢复时间和恢复指数增加(P<0.05),AⅡ组罗库溴铵药效学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Ⅲ组比较,BⅠ组起效时间减少,无反应时间、临床作用时间、75%恢复时间和恢复指数增加(P<0.05),BⅡ组罗库溴铵药效学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BⅠ组较AⅠ组溴铵药效学各指标变异更显着(P>0.05);(5)6组患者均无体动、呛咳、术中知晓、肌松不全情况发生(P>0.05)。结论(1)年龄是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影响因素,老年人罗库溴铵药效动力学改变,表现为起效时间减少,无反应时间、临床作用时间、75%恢复时间和恢复指数增加;(2)左氧氟沙星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可延长罗库溴铵肌松作用,在老年人中作用更显着。
张文浩[10](2020)在《基于碳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传感器间接检测合成抗菌药》文中指出基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老年人使用抗生素后,由于老人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容易出现中枢神经性系统、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在过去几十年里,抗菌药为治疗人类和牲畜细菌感染疾病做出重要贡献。由于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以药物原型排泄的抗菌药污染环境,使得耐药菌、抗生素抵抗成为现状。碳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认为是设计和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的较好选择。这些物质修饰灵活,大大提高对抗生素的分析性能。本文主要使用碳纳米复合物作为修饰材料,间接测定磺胺甲恶唑、加替沙星和磺胺间甲氧嘧啶。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氧化银@多壁碳纳米管(Ag2O@MWCNTs)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超灵敏检测磺胺甲恶唑采用原位沉淀法制备了Ag2O@MWCNTs纳米复合材料,并通过滴涂Ag2O@MWCNTs复合材料修饰到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一种新型高效电化学传感器用于间接测定磺胺甲恶唑。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分光光度法(UV-Vis)、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磺胺甲恶唑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磺胺甲恶唑进行间接测量,其线性范围2.0×10-11–1.0×10-7 mol/L,检测限低至4.0×10-12 mol/L,与其它电化学测定方法对比具有超高灵敏度。将该传感器应用与血清样品中磺胺甲恶唑的测量,回收率在96.27%-100.2%范围内,结果令人满意。(2)基于茜素@氧化石墨烯(AZ@GO)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间接测定加替沙星采用超声混匀制备了AZ@GO复合材料,并通过滴涂AZ@GO复合材料修饰到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一种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用于间接测定加替沙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修饰材料进行形貌表征,通过电化学阻抗(EIS)、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在5 mmol/LK3[Fe(CN)6]和5 mmol/L K4[Fe(CN)6]的0.1 mol/L KCl条件下,对复合材料进行电化学表征。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加替沙星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加替沙星进行间接测量,其线性范围1.0×10-7-1.0×10-5 mol/L,检测限1.8×10-8 mol/L,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灵敏度、重现性。将其成功应用于血清样品中加替沙星的测量,加标回收率在99.83%-102.7%范围内。(3)基于四氯苯醌@石墨烯(Chloranil@Graphene)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间接测定磺胺间甲氧嘧啶采用超声混匀制备Chloranil@Graphene复合材料,并通过滴涂Chloranil@Graphene复合材料修饰到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一种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用于间接测定磺胺间甲氧嘧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修饰材料进行形貌表征,通过电化学阻抗(EIS)、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在5 mmol/L K3[Fe(CN)6]和5 mmol/L K4[Fe(CN)6]的0.1 mol/LKCl条件下,对复合材料进行电化学表征。用电化学方法研究磺胺间甲氧嘧啶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磺胺间甲氧嘧啶进行间接测量,其线性范围5.0×10-10-2.3×10-9 mol/L,检测限3.0×10-10 mol/L,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灵敏度、重现性。将其成功应用于血清样品中磺胺间甲氧嘧啶的测量,回收率在98.00%-101.6%范围内,效果良好。
二、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及耐药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来源 |
2 研究对象 |
3 数据分析 |
结果 |
1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 |
1.1 常见细菌的分离及多重耐药菌的检出情况 |
1.2 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分布 |
1.3 鲍曼不动杆菌在各科室的分布 |
2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 |
2.1 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 |
3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CRAB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
3.2 CRAB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1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 |
1.1 常见多重耐药菌的检出情况 |
1.2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 |
2 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 |
2.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 |
2.2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 |
2.3 喹诺酮类抗菌药 |
2.4 磺胺类抗菌药 |
2.5 四环素类抗菌药 |
2.6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 |
3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患者自身因素 |
3.2 药物因素 |
3.3 侵入性操作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型药物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中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2.2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与临床症状情况比较 |
3 讨 论 |
(3)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相关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类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应情况 |
2.2 不良反应类型 |
2.3 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
2.2 不同品种药物的占比 |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 |
3.2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 |
(5)临床药师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药学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师 |
1.2 泌尿前列腺疾病概述 |
1.3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 |
1.4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辅助治疗药物应用的现状 |
1.5 药物利用评价体系 |
1.6 课题立项依据 |
第二章 临床药师干预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资料来源 |
2.2.2 入选条件及排除标准 |
2.2.3 建立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标准 |
2.2.4 药学服务干预措施 |
2.2.5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围手术期患者基本情况 |
2.3.2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
2.3.3 围手术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术后情况 |
2.3.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临床药师运用DUE方法对泌尿前列腺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管理实践 |
3.1 引言 |
3.2 资料与方法 |
3.2.1 资料来源 |
3.2.2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泌尿外科临床使用DUE标准建立 |
3.2.3 基于DUE标准的药学干预措施 |
3.2.4 基于DUE标准的干预结果评价 |
3.2.5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患者基本信息情况 |
3.3.2 建立泌尿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DUE标准表 |
3.3.3 干预前药物利用评价情况 |
3.3.4 药学干预结果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临床药师干预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辅助用保肝药物使用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资料与方法 |
4.2.1 资料来源 |
4.2.2 入选条件和排除标准 |
4.2.3 建立辅助用保肝药合理性评价标准 |
4.2.4 药学服务干预措施 |
4.2.5 统计学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围手术期患者基本情况 |
4.3.2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辅助用保肝药物应用情况 |
4.3.3 围手术期患者使用保肝药物的术后情况 |
4.3.4 围手术期辅助用保肝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临床药师参与1例围手术期用药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的案例分析 |
5.1 引言 |
5.2 病例资料 |
5.3 病例分析 |
5.4 病例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6)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耐受性及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 恩诺沙星简介 |
2 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 |
3 药动学特征 |
3.1 在反刍动物的药动学特征 |
3.2 在单胃动物的药动学特征 |
3.3 在禽类的药动学特征 |
4 恩诺沙星安全性及药效研究 |
4.1 恩诺沙星制剂的安全性 |
4.2 恩诺沙星体外抑菌活性 |
4.3 恩诺沙星制剂在家禽临床应用 |
5 喹诺酮类药物检测方法 |
5.1 组织残留的检测 |
5.2 血药浓度检测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耐受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临床表现 |
2.2 临床病理学检测结果 |
2.3 病理学变化 |
3 讨论 |
3.1 一般临床观察 |
3.2 对血常规及生化的影响 |
3.3 组织病理学变化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雏鸡血浆中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 |
1 材料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溶液配制 |
2 方法 |
2.1 血浆样品处理 |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 检测限和定量限 |
2.4 回收率和精密度的测定 |
2.5 色谱条件 |
2.6 干扰性试验 |
2.7 稳定性试验 |
2.8 实际样品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标准曲线及线性关系考察 |
3.2 检测限与定量限 |
3.3 回收率和精密度 |
3.4 干扰性试验 |
3.5 稳定性试验测试结果 |
3.6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提取条件的优化 |
4.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皮下注射的药动学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观察结果 |
2.2 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在雏鸡体内血药浓度 |
2.3 不同剂量恩诺沙星在雏鸡体内药动学参数 |
3 讨论 |
3.1 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皮下注射后药动学特征 |
3.2 活性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药动学特征 |
3.3 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的药动学研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临床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及细菌耐药情况研究 ——以某三级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该三级医院抗菌药物配备和使用情况分析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该三级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
2.1 资料来源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该三级医院住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
3.1 资料来源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部分 该三级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
4.1 资料来源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部分 该三级医院临床常见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 |
5.1 资料来源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种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2.2 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症状: |
3 讨论 |
3.1 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机制: |
3.2 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
3.3 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
3.4 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用药措施: |
(9)术前应用抗菌药对无痛气管镜诊疗术患者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实验仪器与药品 |
2 研究方法 |
2.1 麻醉前准备 |
2.2 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连接及放置 |
2.3 麻醉诱导 |
2.4 麻醉维持 |
2.5 麻醉复苏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菌药物致肌肉麻痹作用机制及其与神经肌肉阻滞药物的相互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基于碳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传感器间接检测合成抗菌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合成抗菌药概述 |
1.1.1 磺胺类抗菌药 |
1.1.2 喹诺酮类抗菌药 |
1.1.3 抗生素污染 |
1.1.4 细菌的耐药机制 |
1.1.5 检测抗生素 |
1.2 碳纳米复合物 |
1.2.1 碳纳米管 |
1.2.2 氧化石墨烯 |
1.2.3 石墨烯 |
1.3 电化学传感器 |
1.3.1 受体/酶介导的电化学传感器 |
1.3.2 免疫复合物电化学传感器 |
1.3.3 适配体电化学传感器 |
1.3.4 分子印迹聚合物传感器 |
1.3.5 碳基纳米材料传感器 |
1.4 间接法 |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 Ag_2O@MWCNTs 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超灵敏检测磺胺甲恶唑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化学试剂 |
2.2.2 仪器 |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4 Ag_2O@MWCNT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玻碳电极的修饰 |
2.2.5 电化学测量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Ag_2O@MWCNTs/GCE表征 |
2.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
2.3.1.2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
2.3.1.3 UV/vis光谱表征 |
2.3.2 Ag_2O@MWCNTs/GCE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
2.3.3 Ag_2O@MWCNTs/GCE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2.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2.3.4.1 pH值的优化 |
2.3.4.2 反应时间的优化 |
2.3.4.3 修饰量的优化 |
2.3.5 标准曲线与检测限 |
2.3.6 干扰性研究 |
2.3.7 稳定性、重复性与重现性 |
2.3.8 应用于血清样品的测定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茜素@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间接测定加替沙星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化学试剂 |
3.2.2 仪器 |
3.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4 氧化石墨烯@茜素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玻碳电极的修饰 |
3.2.5 电化学检测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
3.3.2 AZ@GO/GCE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
3.3.3 AZ@GO/GCE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3.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3.3.4.1 pH值的优化 |
3.3.4.2 反应时间的优化 |
3.3.4.3 修饰试剂比例的优化 |
3.3.5 标准曲线与检测限 |
3.3.6 干扰性研究 |
3.3.7 稳定性、重复性与重现性 |
3.3.8 样品测定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四氯苯醌@石墨烯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间接测定磺胺间甲氧嘧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化学试剂 |
4.2.2 仪器 |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4.2.4 四氯苯醌@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玻碳电极的修饰 |
4.2.5 电化学检测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
4.3.2 Chloranil@Graphene/GCE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
4.3.3 Chloranil@Graphene/GCE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4.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4.3.4.1 pH值的优化 |
4.3.4.2 反应时间的优化 |
4.3.4.3 修饰试剂比例的优化 |
4.3.5 标准曲线与检测限 |
4.3.6 干扰性研究 |
4.3.7 稳定性、重复性与重现性 |
4.3.8 样品测定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及耐药的影响因素分析[D]. 秦晓青. 湖北科技学院, 2021(07)
- [2]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J]. 张春林,王静静.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3)
- [3]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相关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作用分析[J]. 王孟丽.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36)
- [4]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 窦中伟,董敬远,王清理. 黑龙江中医药, 2020(06)
- [5]临床药师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药学服务研究[D]. 戚晨冬.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6]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耐受性及药动学研究[D]. 郑育基. 扬州大学, 2020
- [7]临床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及细菌耐药情况研究 ——以某三级医院为例[D]. 胡旭. 湖北科技学院, 2020(07)
- [8]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探讨[J]. 杨一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20(12)
- [9]术前应用抗菌药对无痛气管镜诊疗术患者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D]. 吴敏. 河南大学, 2020(03)
- [10]基于碳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传感器间接检测合成抗菌药[D]. 张文浩.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标签:恩诺沙星论文; 不动杆菌论文; 临床药师论文;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