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认识会计理论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于玉林[1](2017)在《系统论:对会计理论结构的再认识》文中指出随着认识的提高,需要用系统论的原理对会计理论结构的相关问题进行再认识。认识的前提是要明确系统与会计系统。会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以货币形式为主,采用现代化的专门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和核算的系统。从宏观视野看,会计系统是多层次和多角度的。会计系统有多种结构,凸现的是会计理论结构。会计理论结构是以一定会计理论对象为基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理论要素,固有而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确定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需要根据选择会计理论结构要素的原则,采用分类的方法来确定。在会计理论结构中,人们关注对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重视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与会计准则体系相互关系的研究。
陈良华,张昉[2](2015)在《会计理论丛林与走出丛林困境》文中认为由于会计研究者所处环境、研究视角、方法运用等存在差异,会计理论学派出现了着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描述的"丛林现象"。文章对"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背景和正确涵义、会计理论是否存在丛林及其形成原因、走出会计丛林困境的途径进行了探析,并试图从一个理论层面来论证从价值管理计量视角构建新会计范式是否具有生命力。
钞天虎[3](2014)在《多维复式会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等方面的诸多理论纷争和实务难题,结合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践对借贷复式会计范式的冲击,指出会计发展的出路在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重构会计范式,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变革会计记录为切入点,在继承复式记录科学性的基础上,通过汲取事项会计、REA会计模型的元数据组织思想,创建了一个以“组织整体”、“组织分体”、“组织成员”和“项目化任务”为会计主体、以“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和“现时价值”为计价基础、以“项目体+组织体”为基本控制单元的集会计核算与会计控制于一体的多维复式会计范式。为创建这一新型会计范式,论文首先建立了一个涵盖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的会计理论框架,然后基于社会组织运作视角提出了会计记录、会计控制和会计报告三大职能,基于会计账户演进视角将会计对象归结为社会组织的财富及其变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富管理视角将会计看作是组织系统中的一个财富管理子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一维复式会计范式的局限性、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践对传统会计范式的冲击,指出会计发展的路径选择应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一种能融合不同会计程序和方法、可满足不同会计需求的多维复式会计范式。接下来,基于矩阵组织的会计核算与会计控制需要提出了多元会计主体理论;基于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践和多维复式会计范式创建需要提出了财富管理需要、有限持续运作、任意会计分期、多重会计计量和实时会计控制五项会计假设;由会计职能演绎出了真实完整地记录会计事项、及时有效地实施会计控制和提供相关明晰的会计报告三个具体会计目标;并由会计目标引出真实性、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适当性、有效性、相关性和明晰性八个用以评价会计记录、会计控制和会计报告质量的会计质量评价标准;然后由会计目标和会计质量评价标准导出了中立性、成本效益均衡、全面完整与适度明晰兼顾、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兼容、划分资产性与费用性支出、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并重、收入费用配比与损益满计兼顾和会计核算与会计控制同步实施八项会计原则。随后,通过对会计对象、会计账户、会计报表和会计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构筑了一个由描述要素、运行要素、报告要素和记录要素组成的会计要素体系;通过对单一会计确认基础固有缺陷的分析,从企业现金流量表编制和公共部门会计改革的现实需要出发,创建了一个可兼顾权责发生制会计分类与现金收付制会计分类的二重确认会计;通过对单一会计计价基础和混合会计计价模式所存缺陷的分析,从满足使用者的不同计价偏好出发,创建了一个可兼顾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两种计价基础的二重计价会计;通过分析会计账户演进规律和一维复式会计记录的数学表达,基于关系型数据库技术提出了多维复式会计记录的数学表达;通过分析预算管理与会计控制之间的逻辑关系,从风险防范和全面预算管理角度描绘了实时控制会计的数据处理与控制逻辑;通过分析通用会计报表的列报冲突,基于多维复式会计记录对会计报表进行了重构。最后,从多元会计主体的结构化描述、REA会计模型扩展和多维复式会计模型创建、项目数据表和凭证数据表结构设计等方面,讨论了多维复式会计系统的开发;从简化公共部门账务系统设置、企业现金流量表编制、公共部门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物价变动会计处理、外币会计报表折算、人力资源业绩计量和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多元主体会计、二重确认会计、二重计价会计和实时预算控制会计的应用思路。本文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未对人力资源及其权益的计量方法、现时价值取得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也未考虑网络会计、远程控制、合并报表以及XBRL通用分类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陈德刚[4](2013)在《“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文中指出当前的会计理论研究正面临着“会计理论丛林”、“会计学学科属性尚无共识”、“点的深耕研究多,面的整合研究少”等让人困窘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窘境设定选题,研究目的有三个:其一,全面、系统地描述已然出现的“会计理论丛林”,以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其二,研究并确定会计学的学科属性,以解决会计的这个核心基础理论问题;其三,进一步从会计学的经济学学科属性视角重新审视“会计理论丛林”,以期构建一部“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来作为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通用平台。本文自“导论”后,先用一章进行“会计理论丛林”的系统描述,再用一章研究“会计学的学科属性”,最后用三章篇幅构建“会计经济学”。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本章先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再作基本的研究约定、对论题进行解说,并对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进行简要阐述;最后说明本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第二章为“会计理论丛林”综述。本章以“会计理论丛林”一词表述当今纵横交错、各执一词、甚至尖锋对立,而又能自圆其说的会计理论集合,依次从会计的本质、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式、会计理论的历史演进脉络和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与前沿等五个维度对会计理论丛林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述。第三章为“会计学的学科属性”。会计学学科属性既是会计学的核心基础理论问题,也是本文所选取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丛林”的全新视角,在全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章分三步对会计学的学科属性进行论证:首先,使用文献归纳法分别阐述现有文献中支持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属性的观点和证据以及支持会计学具有管理学属性的观点和证据;其次,在上述归纳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属性的假说;最后,对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假说进行演绎论证。研究结论是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财务会计(对外会计)具有经济学属性;管理会计(对内会计)具有管理学属性。鉴于本文所作的基本约定,此后三章我们只选取财务会计的经济学属性视角来作进一步的研究,以期达成上面设定的第三个目的,即构建一部“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本文将会计经济学的构建分解为三个层面的研究任务,由接下来第四、第五、第六章来分别完成。第四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理论基础”。本章依循上述研究设计,展开第一层面的工作,即较全面系统地阐释经济学的历史演进、新近发展及未来趋势,为会计经济学的构建准备理论基础。本章依次对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时期、当代经济学——学派林立时期这五个时期的经济学理论发展演进进行了简略但较系统的阐释,而后对经济学发展演进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我们从中概括了两条贯穿始终的主流规律,也发现了经济学三种呼之欲出的发展趋势。第五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演绎推理”。本章为全文的重中之重,任务是完成上述研究设计的第二层面的工作,即系统地发掘经济学中内生的财务会计节点,并进一步以节点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演绎推理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本章依次重点对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推理,并在这些节点及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仔细地发掘、严谨地演绎推理出各该时期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基本架构。此后,对现代金融理论、计量经济学、规制政治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对会计经济学架构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一方面,经济学中确实内生着许多会计学的节点,即经济学需要会计学;另一方面,经济学节点及相关的理论可以演绎推理出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即经济学指导会计学。会计经济学架构随着经济学的演进而不断演进,内容越来越充实,视角越来越多元。可以看出,不断演进的会计经济学架构是植根于经济学体系中的,它就是镶嵌于经济学中的不可分离的经济学本体。第六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经验证据”。本章致力于前面研究设计中的第三个层面的工作,即以第五章演绎推理出来的会计经济学架构来重新审视第二章所描述的“会计理论丛林”,以期系统地搜寻会计经济学研究已然存在的历史经验证据。本章以“会计经济学架构”依次对从会计本质、会计理论构建路径、会计研究范式、会计理论研究演进脉络、会计研究主流和前沿五个维度描述的会计理论丛林进行逐一重新审视,结果发现,整个会计理论丛林几乎就是一部色彩斑斓、较为凌乱、有待整理的会计经济学研究实例集。至此,我们先通过逻辑演绎从经济学中推演出了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第五章),这是一种典型的规范研究;再以会计经济学架构对现有的会计理论丛林进行重审,发现整个会计理论丛林(排除例外)都可归属于会计经济学的多元视角的架构中,这就构成了会计经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证据(第六章)。两相佐证,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构建就达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会计经济学”的成立。这正是本文“会计经济学初论”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
李卫斌[5](2012)在《会计价值论 ——基于价值哲学视角》文中认为如何追寻会计所具有的哲学伦理和社会责任,如何以公平、正义、自由等普适价值评价标准评价会计工作,如何从制度、技术和人三方面认识会计价值的实现机理并加以优化,如何挖掘会计的潜在价值以使会计价值得以提升,这便是本选题的立意所在。本文以哲学价值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结合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观点对会计价值的本质、选择、评价、创造、实现与提升进行系统的论述,以深化对会计的认识,最终目的是发挥会计满意的功能效应。从19世纪中叶起,当代哲学呈现出了“价值论转向”,价值问题逐渐以不同的方式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现代哲学本质上不是认识论或知识学,而是价值论或评价学”。马克思哲学实际上也代表着一种关心人类命运的价值哲学,他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命题表达的恰恰就是一种价值命意。本文借鉴哲学价值论的“哲学研究范式”,即重视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以评价判断为核心,强调事实与价值的结合,目的与手段的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鲁迅说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正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将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借鉴实证检验成果并结合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来设计制度规范,指导会计实践,以实现缩小会计现实价值与期望价值的目标。本选题从剖析“价值”的本质出发,从价值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吸取思想精华,结合会计思想的演化史(古代、近代和现代)、会计的本质论争(管理工具论、管理活动论、经济信息系统论、会计契约论、经济机制论、信用机制论等)和会计学科的分化过程,以厘清会计的价值定位(本质、角色、功能、目标),正视会计的价值冲突,理性做出会计价值选择;然后从会计价值主体、会计价值客体和会计价值介体三个方面对会计价值展开评价,且重点通过对当前财务会计的期望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比较,指出某种程度上财务会计面临着一定的价值危机;接着,本文结合会计价值的创造过程,结合会计是一种制度或机制的属性,从制度环境因素、制度执行因素、技术因素和人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因素剖析会计价值的实现机理,并强调会计模式改革和会计流程再造的重要性;最后,从挖掘会计潜在价值、和谐会计价值观的塑造、公众公司对外会计目标的拓展几个方面提出提升会计价值的改革设想及措施建议。依据逻辑学,一个概念的外延越是广泛,那么内涵就越是狭窄。鉴于财务会计是现代会计的核心,对外财务报告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也是理论界研究最多的领域,因此,本文各章节先从“大会计”的概念出发,而后收敛于“财务会计”。本文按“会计价值的本质→会计价值的选择→会计价值的评价→会计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会计价值的提升”这一思路设计架构和安排内容。
尉然[6](2012)在《会计目标:逻辑起点还是终点——兼议如实反映是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文中指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研究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本文研究了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应具备的条件、特征、作用、对各种逻辑起点的观点进行回顾、评述,并创新提出会计目标应该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终点而不是起点的观点。
尉然[7](2012)在《会计目标:逻辑起点还是终点》文中研究指明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研究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本文研究了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应具备的条件、特征及其作用,对各种关于逻辑起点的观点进行回顾和评述,并提出会计目标应该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终点而不是起点的观点。
胡春晖[8](2011)在《人本会计理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给予传统会计系统以巨大压力,但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以物为中心、为根本的哲学思想几乎渗透到社会机制的每一个毛孔,会计系统亦不能例外。陈旧的社会机制与注重知识、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经济在某些方面是相冲突的,甚至由此导致了社会人文秩序的混乱,人类也因此面临诸多“危机”与现实问题。受以物为中心、为根本思想“侵害”下的传统会计,在市场经济中无处不在,亦成了社会人文伤害的最大“帮凶”。鉴于此,本文从会计自为的视角在探究会计深层次伦理的基础上,以知识经济条件下内外环境的特征为思考的基准,以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为总要求,在充分继承传统会计科学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价值的全方位关注,以人本理念为指引,重新构造会计理论体系,构建起符合人文生态具有自我价值驱动潜质的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会计系统。在研究论证的过程中,本文将此研究课题置放在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的沃土之上,以规范研究为主,结合应用经验论证的方法,采用归纳法、演绎法研究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本文首先以会计的伦理属性为切入点,探究了会计深层次伦理,提出会计价值判断公式,并基于此提出会计治理的论断,即会计的伦理属性是一种治理机制。依据会计价值判断公式,会计治理的好坏,从根本来说,一方面取决于对经济活动的行为事实的客观规律认识之真假,另一方面取决于对主体道德目的认识之真假。这其中,经济活动的行为事实的客观规律认识是治理的前提,如果经济活动的行为事实认识错误,治理无从谈起;主体道德目的则决定了治理的方向或治理的优劣。基于此,本文在对物本主义人文伤害揭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集体视角下研究个体为逻辑的“伦理单元”假设,藉此修复“经济人假设”对主体道德目的的“侵害”,促使会计治理方向的转变:从物本会计治理到人本会计治理。人本会计概念的提出是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起点。它和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共同成为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铺垫。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总体框架构建与论证和人本会计理论体系具体框架构建与论证为总体布局来阐释人本会计理论体系这个命题。在构建论证的过程中,本文始终秉持结构主义哲学和系统论的思想。依据系统论的原理,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和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是从系统内部对系统整体性的描述。因此,本文不管是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整体的构建与论证还是人本会计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论述,都是首先进行结构的阐述和论证,然后才进行内容的具体构建。结构论证成为本文驾驭理论体系研究这一课题的红线。本文构建的人本会计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由人本会计的理论基础、人本会计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人本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和人本会计应用理论体系四个基本部分构成,其中人本会计应用理论体系是以人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为中心,由其和人本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组成。人本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和人本会计应用理论体系是人本会计理论大厦的主体。人本会计基础理论体系逻辑支撑着人本会计应用理论,其理论结构是以人本会计环境为起点,以人本会计目标为导向,以人本会计本质为核心,以人本会计假设为前提的体系。本文在对人本会计基础理论结构论证的基础上,逻辑推演出如下结论:人本会计环境由人本会计外环境和人本会计内环境组成,它包含了人本会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和孕育着人本会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人本会计目标为行为的优化管理与行为价值的公允、公正与如实反映:人本会计本质为行为价值的计量、报告与管理的人造系统;人本会计的结构假设由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信息转化假设、价值流转假设组成;人本会计对象为经济活动,其基本要素是资产、行为、权益;人本会计具有立体动态反映、信息资源整合、过程监管控制和价值创造管理四个基本职能。人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人本会计应用理论的中心,本文将其界定为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价值创造的支持决策与管理控制系统。人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由人本管理会计概念框架、人本管理会计规则、人本管理会计的工艺和整合性人本管理会计工艺制度四部分组成。本文在对人本管理会计概念框架、人本管理会计规则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仿生学的视角对人本管理会计工艺进行模拟神经元网络的仿生学设计,并通过借鉴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引入三维立体结构分析范式展开构建,从而有效的解决传统管理会计一盘“散沙”的局面。但是对于人本管理会计系统来说,它不是独立的系统,它是内存于企业管理系统当中,因此,基于整合的观点,本文单独用第九章具体阐释和构建整合性人本管理会计工艺制度。整合性人本管理会计制度依据系统论思想,以人力资本的确立为“基轴”,以人本管理会计工艺的三维立体结构分析范式为整合的基础框架,依据逻辑维按照时间维依次构建了组织战略形成系统、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具体行动化系统、人本管理会计基础工程系统、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反馈系统四大系统的模型。这四大模型不仅确立人本管理会计在人本会计应用理论中的中心地位,而且也确立了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中心地位。人本机制与行为价值账户设置子系统是人本管理会计基础工程系统中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最显着的系统。它从机制上完整确立了人力资本的地位,促使行为单元达到自我管理的境界。这一子系统的制度构建由人本机制和行为单元账户设置两部分组成。人本机制不仅抛弃了传统会计“物力资本决定论”的思想,而且也摒弃了目前人力资源会计中以人力资本存量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思想。它主要通过“双向承诺机制”作为具体实现纽带,基于收益分享和行为单元利益衔接处理两项制度实现企业提供资源,行为单元提供智慧进行“负债”经营的总体构想。行为单元账户设置是人本机制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亦是人本管理会计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本管理会计提供了信息集成的工具,同时也为信息集成指引了方向。本文设计了人本会计账户设置的“二元结构模式”,并通过“二元结构”借贷记账法,不仅将人本管理会计系统与人本财务会计系统进行有效得衔接与融合,而且为传统物本会计制度向人本会计制度转变提供了“路径”。人本财务会计,本文将其界定为,以解除利益相关者受托责任为主,以行为单元链为对象的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价值计量、确认与报告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基于系统论的思想,从信息来源的角度,本文将其定位为人本管理会计系统的附属系统。基于此,本文构思了以为恒等式的“二元结构”借贷记账法,并着重构建了基于人本管理会计系统的人本财务会计信息生成工艺,从而将人本管理会计与人本财务会计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孙玉甫[9](2011)在《公共信息会计研究》文中指出传统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将会计系统建立于微观会计主体内部,试图通过内部个体会计系统的对外职能满足社会经济系统的信息需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会计信息造假等现实表明,这种模式在微观会计主体需要承担广泛社会责任的今天必须做出改变。因为任何一个微观会计主体都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组成部分,都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大系统的要求,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其他部分或全部子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其中信息的交流就是通过向相关用户发布信息和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实现的。信息一经发布,对于有权获取的用户来说,就成为了公开的信息。公开会计信息的特殊公共产品属性对组织其社会化生产提出了要求,信息社会的到来为会计信息的社会化生产提供了实现条件,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生产必须形成建立于微观会计主体内部的个体会计系统与建立于微观会计主体外部的公共信息会计系统有机衔接的模式,以便为社会经济的微观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充分可靠的信息支持,实现社会经济的总体协调发展。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就是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角度在微观会计主体外部对其进行会计管理的工作系统。个体会计系统和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在不同层次上的协调运行,既保证了微观会计主体的内部管理需要,又保证了社会经济大系统的高效运行。为了从理论支持上述模式的运作,笔者探索性地建立了全新的公共信息会计理论。公共信息会计理论从理论设计基点、基础理论内容、基本概念框架和具体概念内容、基本程序与方法等几乎所有方面对现行会计理论进行改造创新,从而形成了建立在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理论体系。公共信息会计理论以信息社会的政治技术经济条件为依托,确立了服务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应建立于微观会计主体外部、提供应能获取信息并由多元化信息使用者自行析取所需信息、多种计量属性同时应用的新的理论构建基点。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其立体全息电视直播、全面信息资源整合、行为价值创造管理和公开会计信息析取的本质,界定了其终极对象(微观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直接对象(具有客观经济联系的经济活动信息),说明了其全息动态反映、信息资源整合、过程监管控制和价值创造管理的四位一体的职能体系。依据公共信息会计的本质与职能,确定其目标是向社会经济大系统实时提供反映微观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全息动态信息,其主要信息质量特征是充分与可靠,其基本工作原则是合法、公正、一致、及时,其会计要素包括货币性要素和非货币性要素,并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全面修订了具体会计要素的概念,使之能够满足会计对象扩展的要求。基于上述概念框架建立的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工作过程是:微观会计主体将其从事经济活动的信息及时提交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由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比对验证,通过验证的信息进行后续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不能通过验证的信息提交社会监管部门进行查处。公共信息会计系统是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经济活动监管和反映系统,能够依法获得社会各个微观会计主体的全部经济活动信息,就可以通过联合信息认证判定主体间交易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也可以通过一个主体进出交易的信息判定主体内部事项信息的可靠性、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从而保证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也促使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优化。为了证明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现实性,还从信息系统开发技术上说明了公共信息会计理论的实现方式,为进一步实施公共信息会计做好准备;并在回答可能存在的疑问的基础上,说明了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建立运行的技术、经济和具体实施的可行性,完成了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完整论证过程。总之,公共信息会计研究首次提出了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和会计理论,并为信息对称条件下的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章道云[10](2011)在《论会计理论研究》文中提出会计理论是从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会计的一般规律,用以解释和说明会计实务,评价和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指导和改进会计政策。会计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会计学科体系、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准则规范、会计核算实务,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
二、如何认识会计理论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认识会计理论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论:对会计理论结构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系统与会计结构 |
(一) 认识的前提:系统与会计系统 |
(二) 宏观视野:多层次多角度的会计系统 |
(三) 系统结构与会计系统结构 |
(四) 会计系统的多种结构 |
二、会计系统凸现的会计理论结构 |
(一) 源于会计理论的会计理论结构 |
(二) 多种形式的会计理论结构比较 |
三、会计理论结构要素的选择与会计理论的分类 |
(一) 会计理论结构要素的选择 |
1. 选择会计理论结构要素的原则 |
2. 确定会计理论结构要素的逻辑起点 |
(二) 会计理论的分类 |
四、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与会计准则体系的剖析 |
(一) 什么是财务会计理论结构 |
(二) 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构成要素 |
(三) 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与会计准则体系 |
1. 会计准则体系促进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与财务会计学的发展 |
2. 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促进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
(2)会计理论丛林与走出丛林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孔茨的“管理理论丛林”评价 |
二、会计理论丛林及其形成原因 |
(一)规范与实证:两大会计理论类型之争 |
(二)财务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理论的逻辑矛盾 |
(三)会计理论与财务理论的关系之惑 |
三、会计理论丛林困境的化解 |
四、结论与展望 |
(3)多维复式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研究创新和局限性 |
1.4.1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2 研究创新 |
1.4.3 研究局限性 |
2 会计理论发展与会计范式重构 |
2.1 会计理论及其结构 |
2.1.1 会计理论及其发展 |
2.1.2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理论属性 |
2.1.3 会计理论结构 |
2.2 会计职能、会计对象和会计本质 |
2.2.1 社会组织运作视角下的会计职能 |
2.2.2 账户演进视角下的会计对象 |
2.2.3 利益相关者财富管视角下的会计本质 |
2.3 传统复式会计范式危机与会计发展的路径选择 |
2.3.1 一维复式会计范式及其局限性 |
2.3.2 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践对一维复式会计范式的冲击 |
2.3.3 一维复式会计范式危机与会计发展的路径选择 |
2.4 借贷复式会计范式的科学性评价 |
2.4.1 借贷复式会计相对于单式会计的科学性 |
2.4.2 借贷记账法相对于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的科学性 |
2.5 多维复式会计范式提出与重构会计范式的理论基础 |
2.5.1 多维复式会计范式的提出 |
2.5.2 重构会计范式的理论基础 |
3 多维复式会计基础理论 |
3.1 多维复式会计主体理论 |
3.1.1 会计主体理论在会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
3.1.2 矩阵组织中的会计主体 |
3.1.3 系统科学视角下的会计主体理论 |
3.2 多维复式会计假设理论 |
3.2.1 会计假设的含义 |
3.2.2 会计假设与会计目标的逻辑关系及其演化发展 |
3.2.3 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冲击 |
3.2.4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多维复式会计假设 |
3.3 多维复式会计目标理论 |
3.3.1 会计目标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
3.3.2 会计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目标 |
3.3.3 会计目标定位的现实差异与理论弥合 |
3.3.4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会计目标定位 |
3.4 多维复式会计质量评价标准理论 |
3.4.1 会计质量评价标准及其地位和作用 |
3.4.2 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权威性文献的评价 |
3.4.3 多维复式会计的质量评价标准 |
3.5 多维复式会计原则理论 |
3.5.1 会计原则的含义 |
3.5.2 会计原则的创设方式 |
3.5.3 多维复式会计的基本原则 |
4 多维复式会计应用理论 |
4.1 多维复式会计要素理论 |
4.1.1 会计要素研究的视角选择与会计要素的含义 |
4.1.2 多维复式会计要素体系的创建 |
4.1.3 会计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
4.2 多维复式会计确认理论 |
4.2.1 企业组织权责发生制会计确认及其缺陷弥补 |
4.2.2 公共部门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及其面临的难题 |
4.2.3 会计确认困局破解与二重确认会计的创建 |
4.3 多维复式会计计量理论 |
4.3.1 会计计价基础与会计计价模式 |
4.3.2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计价基础)还是会计计价理念 |
4.3.3 二重计价会计的创建 |
4.4 多维复式会计记录理论 |
4.4.1 会计记录形式的演化发展 |
4.4.2 一维复式会计记录的数学表达 |
4.4.3 多维复式会计记录的数学表达 |
4.5 多维复式会计控制理论 |
4.5.1 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 |
4.5.2 会计与会计控制 |
4.5.3 实时控制会计的创建 |
4.6 多维复式会计报告理论 |
4.6.1 会计报告的基本形式 |
4.6.2 通用会计报表及其列报冲突 |
4.6.3 企业通用会计报表重构 |
4.6.4 公共部门通用会计报表重构 |
5 多维复式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思路 |
5.1 多维复式会计的系统模型与数据模型 |
5.1.1 REA 会计模型扩展与多维复式会计模型的创建 |
5.1.2 多维复式会计的数据模型 |
5.1.3 多维复式会计的凭证数据表文件设计 |
5.2 多元主体会计的开发和应用思路 |
5.2.1 多元主体会计的开发思路 |
5.2.3 项目的内涵与项目数据表文件设计 |
5.2.4 多元主体会计的应用思路 |
5.3 二重确认会计的开发和应用思路 |
5.3.1 二重确认会计的开发思路 |
5.3.2 二重确认会计在企业组织中的应用思路 |
5.3.3 二重确认会计在公共部门的应用思路 |
5.4 二重计价会计的开发和应用思路 |
5.4.1 二重计价会计的开发思路 |
5.4.2 二重计价会计的应用思路 |
5.5 实时预算控制会计的开发和应用思路 |
5.5.1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核算与管理的特点 |
5.5.2 实时预算控制会计的开发思路 |
5.5.3 实时预算控制会计的应用思路 |
5.5.4 实时预算控制会计应用举例 |
结束语 |
术语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基本约定及题解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会计理论丛林”综述 |
2.1 从会计本质观看会计理论丛林 |
2.1.1 会计的本质:意识形态观 |
2.1.2 会计的本质:商业语言观 |
2.1.3 会计的本质:历史记录观 |
2.1.4 会计的本质:现时经济现实观 |
2.1.5 会计的本质:商品观 |
2.1.6 会计的本质:信息系统观 |
2.1.7 会计的本质:艺术观 |
2.1.8 会计的本质:管理活动观 |
2.1.9 会计的本质:控制系统观 |
2.2 从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看会计理论丛林 |
2.2.1 非理论路径 |
2.2.2 演绎路径 |
2.2.3 归纳路径 |
2.2.4 伦理路径 |
2.2.5 社会学路径 |
2.2.6 宏观经济路径 |
2.2.7 事项路径 |
2.2.8 行为路径 |
2.2.9 预测路径 |
2.2.10 实证路径 |
2.3 从研究范式看会计理论丛林 |
2.3.1 人类学/归纳范式 |
2.3.2 真实收益/演绎范式 |
2.3.3 决策有用性/决策模型范式 |
2.3.4 决策有用性/决策者/总市场行为范式 |
2.3.5 决策有用性/决策者/个人使用者范式 |
2.3.6 信息/经济学范式 |
2.4 从历史演进的脉络看会计理论丛林 |
2.4.1 Scott Henderson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
2.4.2 Craig Deegan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
2.4.3 葛家澍、杜兴强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
2.5 从研究主流和前沿看会计理论丛林 |
2.6 小结 |
3 会计学的学科属性 |
3.1 研究会计学学科属性的理论意义 |
3.2 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
3.3 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
3.4 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假说 |
3.5 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论证 |
3.5.1 经济学与管理学——使命与界限 |
3.5.2 会计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匹配性与节点 |
3.6 结论 |
4 会计经济学构想——理论基础 |
4.1 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与新近发展 |
4.1.1 前古典经济学时期 |
4.1.2 古典经济学时期 |
4.1.3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 |
4.1.4 现代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时期 |
4.1.5 当代经济学——学派林立时期 |
4.1.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4.2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 |
4.2.1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
4.2.2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趋势 |
5 会计经济学构想——演绎推理 |
5.1 古典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 |
5.1.1 古典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
5.1.2 古典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架构 |
5.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会计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推理 |
5.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
5.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 |
5.3 新古典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
5.3.1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
5.3.2 新古典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
5.4 现代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
5.4.1 现代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
5.4.2 现代经济学下社会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 |
5.5 当代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
5.5.1 信息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
5.5.2 新制度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
5.5.3 其他经济学分支对会计经济学的影响 |
6. 会计经济学构想——经验证据 |
6.1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审各种会计本质观 |
6.2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 |
6.3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研究范式 |
6.4 以会计经济学的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
6.5 以会计经济学的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研究主流和前沿 |
6.6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审其他的会计理论研究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5)会计价值论 ——基于价值哲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分析 |
2.1.1 会计学的学科属性 |
2.1.2 会计价值论的哲学基础 |
2.1.3 会计价值论的其他学科基础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 |
2.2.2 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 |
3 会计价值的本质 |
3.1 价值的哲学本质 |
3.1.1 从主客体的关系中看价值的本质 |
3.1.2 从事实、价值与价值观比较中看价值的本质 |
3.1.3 从价值与功能的关系中看价值的本质 |
3.1.4 从价值与实践的关系中看价值的本质 |
3.2 会计价值的本质 |
3.2.1 会计的本质 |
3.2.2 会计价值的哲学本质 |
3.3 本章小结 |
4 会计价值的选择 |
4.1 价值选择理论及对会计价值选择的认识 |
4.1.1 哲学价值论中有关价值选择的论点 |
4.1.2 对会计价值选择的认识 |
4.2 当代财务会计的价值冲突与价值选择 |
4.2.1 财务会计信息内容和质量特征的冲突与选择 |
4.2.2 财务报告目标的选择 |
4.3 本章小结 |
5 会计价值的评价 |
5.1 哲学等学科中关于价值评价的观点 |
5.1.1 哲学价值论中的价值评价 |
5.1.2 其他学科中的价值评价 |
5.2 会计价值评价的定义、理论基础、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
5.2.1 会计价值评价的定义 |
5.2.2 会计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与评价标准 |
5.2.3 会计价值的评价方法 |
5.3 当代会计价值的评价事实与评价性认识 |
5.3.1 当代会计价值客体特性的评价事实与评价性认识 |
5.3.2 当代会计价值主体特性的评价事实与评价性认识 |
5.3.3 当代会计价值介体特性的评价事实与评价性认识 |
5.4 本章小结 |
6 会计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
6.1 价值理论关于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观点 |
6.1.1 价值主观论、价值客观论与实践的价值哲学 |
6.1.2 哲学价值论中的价值活动过程及其影响变量 |
6.2 会计价值活动、中间环节和影响因素 |
6.2.1 从哲学和信息管理学视角看会计价值活动 |
6.2.2 会计价值创造与实现的中间环节 |
6.2.3 会计价值创造与实现的影响因素 |
6.3 会计价值创造与实现的优化 |
6.3.1 制度因素的影响及其优化 |
6.3.2 技术因素的影响及其优化 |
6.3.3 人的因素影响及其优化 |
6.4 本章小结 |
7 会计价值观念的提升 |
7.1 哲学价值观念论与会计价值观 |
7.1.1 哲学价值观念论及其对会计价值观研究的指导意义 |
7.1.2 会计价值观及其提升途径 |
7.2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拓展公众公司会计目标 |
7.2.1 公司受托责任与公司价值观 |
7.2.2 和谐会计价值观与公众公司会计目标的拓展 |
7.3 公众公司对外会计目标拓展下的信息披露 |
7.3.1 国内外社会、道德与环境会计的研究与实践 |
7.3.2 会计目标拓展下的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后续研究方向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后续研究方向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会计目标:逻辑起点还是终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文献回顾及评价 |
(一) 会计假设起点论 |
(二) 会计目标起点论 |
(三) 会计本质起点论 |
(四) 会计对象起点论 |
(五) 会计环境起点论 |
(六) 会计职能论 |
(七) 产权关系论 |
(八) 会计动因论 |
(九) 双点理论 |
二、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应具备的条件、特征及其作用 |
(一) 会计逻辑起点条件 |
1. 逻辑起点必须是客观的。 |
2. 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开放性。 |
3. 逻辑起点必须具有证实性。 |
4. 逻辑起点必须具有逻辑性。 |
5. 逻辑起点应具有唯一性。 |
(二) 会计逻辑起点的特征 |
1. 唯一性。 |
2. 稳定性。 |
3. 普遍性。 |
(三) 会计逻辑起点的作用 |
三、会计理论逻辑的起点和终点 |
(一) “如实反映”具有天然客观性 |
(二) “如实反映”具有开放性 |
(三) “如实反映”具有证实性 |
(四) “如实反映”具有逻辑性 |
(五) “如实反映”具有唯一性 |
四、结语 |
(8)人本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述评 |
1.3.1 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
1.3.2 人本会计理论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逻辑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2 会计治理方向的转变与人本会计的提出 |
2.1 会计的伦理属性:一种治理机制 |
2.1.1 伦理与休谟难题 |
2.1.2 会计“实然”与“应然”的辩证思考 |
2.1.3 会计的伦理属性 |
2.2 物本主义的人文伤害与会计治理方向的转变 |
2.2.1 物本主义的人文伤害与“伦理单元”假设的提出 |
2.2.2 会计对象本质与“伦理单元”假设的壁合 |
2.2.3 人文秩序的重建与会计治理方向的转变:人本会计的提出 |
3 人本会计概念的界定与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3.1 人本会计概念的界定 |
3.2 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3.2.1 系统论 |
3.2.2 控制论 |
3.2.3 信息论 |
3.2.4 仿生学原理 |
4 人本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
4.1 物本会计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对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启示 |
4.1.1 物本会计理论体系的解析 |
4.1.2 对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启示 |
4.2 人本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目标 |
4.3 系统分析与人本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原则、模式与机理 |
4.3.1 系统分析与人本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原则 |
4.3.2 系统分析与人本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模式 |
4.3.3 系统分析与人本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机理 |
4.4 人本会计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 |
4.4.1 关于人本会计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说明 |
4.4.2 人本会计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特点 |
5 人本会计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5.1 人本会计的理论基础 |
5.1.1 人本主义 |
5.1.2 行为价值论 |
5.1.3 人力资本理论 |
5.1.4 行为科学理论 |
5.1.5 自然法则之商业伦理与道德终极标准理论 |
5.2 人本会计理论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
5.2.1 人本会计理论的方法论 |
5.2.2 人本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
6 人本会计基础理论体系构建 |
6.1 人本会计基础理论结构 |
6.1.1 人本会计基础理论结构的涵义 |
6.1.2 人本会计基础理论结构的构建标准 |
6.1.3 人本会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 |
6.1.4 人本会计基础理论的结构框架 |
6.2 人本会计的环境 |
6.2.1 人本会计外环境关键因子及其趋势分析 |
6.2.2 人本会计内环境本质元素及其趋势分析 |
6.3 人本会计的目标 |
6.4 人本会计的本质 |
6.5 人本会计的假设 |
6.6 人本会计的对象与职能 |
6.7 人本会计的具体领域:人本管理会计与人本财务会计 |
7 人本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构建 |
7.1 人本管理会计概念的界定 |
7.1.1 人本管理会计概念 |
7.1.2 人本管理会计与人本财务会计:一般界说 |
7.1.3 人本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一般界说 |
7.2 传统管理会计的解析及其对人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启示 |
7.2.1 传统管理会计的工艺:一个简评 |
7.2.2 对人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启示 |
7.3 人本管理会计理论结构 |
7.3.1 人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要素 |
7.3.2 人本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构建标准 |
7.3.3 人本管理会计理论结构框架 |
7.4 人本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
7.4.1 人本管理会计基础概念 |
7.4.2 人本管理会计核心概念 |
7.4.3 人本管理会计衍生概念 |
7.4.4 人本管理会计相关概念 |
7.5 人本管理会计规则的构建 |
7.5.1 人本管理会计规则的涵义与特征 |
7.5.2 人本管理会计规则的结构框架 |
7.6. 基于仿生学原理的人本管理会计工艺的构建:一个三维立体结构分析范式 |
7.6.1 人本管理会计系统与神经元网络:基于仿生学的视角 |
7.6.2 人本管理会计工艺的构建:一个三维立体结构分析范式 |
7.6.3 三维结构分析范式下的人本管理会计工艺的活动矩阵 |
8 整合性人本管理会计工艺制度构建:战略与整合 |
8.1 整合性人本管理会计工艺制度的基础:人力资本的确立 |
8.2 人本管理会计工艺制度整合框架 |
8.3 组织战略形成系统 |
8.3.1 明确组织战略形成系统的议题和目标 |
8.3.2 组织战略形成系统的模型构建 |
8.3.3 组织战略形成系统模型方案的优化与结论 |
8.4 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具体行动化系统 |
8.4.1 明确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具体行动化系统的议题和目标 |
8.4.2 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具体行动化系统的模型构建 |
8.4.3 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具体行动化系统模型方案的优化与结论 |
8.5 人本管理会计基础工程系统 |
8.5.1 明确人本管理会计基础工程系统的议题和目标 |
8.5.2 人本管理会计基础工程系统的模型构建 |
8.5.3 人本管理会计基础工程系统模型方案的优化与结论 |
8.6 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反馈系统 |
8.6.1 明确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反馈系统的议题和目标 |
8.6.2 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反馈系统的模型构建 |
8.6.3 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反馈系统方案的优化与结论 |
9 人本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构建 |
9.1 人本财务会计概念的界定 |
9.2 传统财务会计的解析与对人本财务会计体系构建的启示 |
9.2.1 传统财务会计的工艺:一个简评 |
9.2.2 对人本财务会计体系构建的启示 |
9.3 人本财务会计理论结构 |
9.3.1 人本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要素 |
9.3.2 人本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构建标准 |
9.3.3 人本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框架 |
9.4 人本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
9.4.1 人本财务会计核心概念 |
9.4.2 人本财务会计衍生概念 |
9.5 人本财务会计准则的构建 |
9.5.1 人本财务会计准则的涵义与特征 |
9.5.2 人本财务会计准则的结构框架 |
9.6 人本财务会计核算方法 |
9.6.1 三维会计核算方法的一个简评 |
9.6.2 “二元结构”借贷记账法 |
9.7 基于人本管理会计系统的人本财务会计信息生成工艺 |
9.7.1 行为单元的分解与会计主体的确定 |
9.7.2 基于人本机制的信息确认、计量与记录 |
9.7.3 行为单元会计主体合并列报的账务处理 |
9.7.4 基于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刚性需求的人本财务会计信息披露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
10.2 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公共信息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关键是实现信息的充分、对称 |
1.1.2 财务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运行信息的主要来源 |
1.1.3 根治财务会计信息造假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
1.2 公共信息会计相关研究的现状 |
1.2.1 传统会计理论中的相关研究 |
1.2.2 会计理论新领域中的相关研究 |
1.2.3 公共信息会计的初步研究 |
1.3 研究主要内容、创新点与选题意义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2 公共信息会计的理论基础 |
2.1 经济学理论与公共信息会计研究的互动 |
2.2 财政学理论对公共信息会计研究的支撑 |
2.3 管理学理论对公共信息会计研究的支持 |
2.4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公共信息会计系统设计的指导 |
3 会计信息生产模式与公共信息会计 |
3.1 基于财务会计系统功能的分析 |
3.1.1 微观会计主体大系统对其内部会计子系统的功能要求 |
3.1.2 社会经济大系统对会计系统的功能要求 |
3.1.3 公开会计信息必须由社会经济大系统组织生产 |
3.2 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 |
3.2.1 公共产品的概念 |
3.2.2 公开会计信息的公共产品属性 |
3.2.3 公开会计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 |
3.2.4 公开会计信息只能由政府组织生产 |
3.3 基于会计信息化的分析 |
3.3.1 会计信息化及对会计理论影响的研究 |
3.3.2 现行会计理论及其构建基点 |
3.3.3 对现行会计理论构建基点的反思 |
3.3.4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理论的基本构架 |
3.4 公共信息会计的概念与理论结构 |
3.4.1 公共信息会计的概念 |
3.4.2 公共信息会计的理论体系 |
3.5 公共信息会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3.5.1 公共信息会计与个体会计的关系 |
3.5.2 公共信息会计与社会会计的关系 |
3.5.3 公共信息会计与价值链会计的关系 |
3.5.4 公共信息会计与财务学的关系 |
4 公共信息会计的基础理论 |
4.1 公共信息会计的环境 |
4.1.1 会计环境的概念 |
4.1.2 现有会计环境要素的研究 |
4.1.3 公共信息会计环境的分析 |
4.2 公共信息会计的本质 |
4.2.1 会计本质研究回顾 |
4.2.2 对会计本质现有结论的反思 |
4.2.3 公共信息会计本质的界定 |
4.3 公共信息会计的对象 |
4.3.1 会计对象研究回顾 |
4.3.2 对会计对象现有结论的反思 |
4.3.3 公共信息会计对象的界定 |
4.4 公共信息会计的职能 |
4.4.1 会计职能研究回顾 |
4.4.2 对会计职能现有结论的反思 |
4.4.3 公共信息会计职能的界定 |
5 公共信息会计的基本理论 |
5.1 公共信息会计目标 |
5.1.1 会计目标的现有研究 |
5.1.2 对会计目标现有观点的反思 |
5.1.3 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目标设计 |
5.2 公共信息会计假设 |
5.2.1 会计假设的现有研究 |
5.2.2 对会计假设的思考 |
5.2.3 公共信息会计假设的设计依据 |
5.2.4 公共信息会计假设的内容 |
5.3 公共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
5.3.1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现有研究 |
5.3.2 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现有结论的反思 |
5.3.3 公共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建 |
5.4 公共信息会计原则 |
5.4.1 会计原则的现有研究 |
5.4.2 对会计原则现有研究的反思 |
5.4.3 公共信息会计原则的内容 |
5.5 公共信息会计要素 |
5.5.1 公共信息会计要素的概念 |
5.5.2 公共信息会计要素的构成 |
5.5.3 公共信息会计有关要素的定义 |
6 公共信息会计的应用理论 |
6.1 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过程分析 |
6.2 公共信息会计的信息验证 |
6.2.1 公共信息会计信息验证的作用与内容 |
6.2.2 微观会计主体间交易信息的验证 |
6.2.3 微观会计主体内部事项信息的验证 |
6.3 公共信息会计的确认 |
6.3.1 公共信息会计要素确认的概念 |
6.3.2 公共信息会计的确认基础 |
6.3.3 公共信息会计的确认标准 |
6.4 公共信息会计的计量 |
6.4.1 公共信息会计计量的概念 |
6.4.2 公共信息会计的计量单位 |
6.4.3 公共信息会计的计量属性 |
6.5 公共信息会计的记录 |
6.5.1 公共信息会计记录的概念 |
6.5.2 公共信息会计的记录方法 |
6.6 公共信息会计的报告 |
6.6.1 公共信息会计报告的概念 |
6.6.2 公共信息会计报告的信息内容 |
6.6.3 公共信息会计报告的信息组织方式 |
6.6.4 公共信息会计报告的手段 |
6.6.5 公共信息会计报告的频率 |
7 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7.1 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概述 |
7.2 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分析 |
7.2.1 业务流程分析 |
7.2.2 数据流程分析 |
7.2.3 数据字典定义 |
7.2.4 系统逻辑模型 |
7.3 公共信息会计系统设计 |
7.3.1 系统组织结构设计 |
7.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7.3.3 系统代码设计 |
7.3.4 系统输入输出设计 |
7.3.5 系统处理流程设计 |
7.3.6 系统数据文件与数据库设计 |
8 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8.1 如何保证微观会计主体向公共信息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质量 |
8.2 如何保证不泄漏非公共产品的那部分信息 |
8.3 建立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技术可行性 |
8.4 建立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经济可行性 |
8.5 建立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实施可能性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论会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意义 |
(一) 会计理论的定义 |
1.理论的定义 |
2.会计理论的定义 |
(二) 会计理论的作用 |
1.会计理论解释和说明会计实务 |
2.会计理论评价和选择会计实务 |
3.会计理论指导和改进会计实务 |
二、会计学科体系 |
1.会计学科体系的分类 |
2.会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
3.会计学科发展趋势 |
三、会计理论体系 |
(一) E·S·亨德里克森划分的三个层次、两大类型 |
1. E·S·亨德里克森教授划分的三个层次 |
2. E·S·亨德里克森教授划分的两大类型 |
(二) 我国徐兴恩教授从另外一个角度划分的三个层次 |
1.深层会计理论。 |
2.中层会计理论。 |
3.表层会计理论。 |
四、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 财务管理方面 |
1.关于现代企业理财观念 |
2.关于现代理财方式 |
(二) 财务会计方面 |
1.关于会计理论体系 |
2.关于会计准则的研究 |
3.财会实用性问题研究 |
4.关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改制所涉及的财务与会计问题 |
5.关于会计电算化 |
6.关于会计监督 |
四、如何认识会计理论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系统论:对会计理论结构的再认识[J]. 于玉林. 会计之友, 2017(15)
- [2]会计理论丛林与走出丛林困境[J]. 陈良华,张昉. 会计之友, 2015(09)
- [3]多维复式会计研究[D]. 钞天虎.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1)
- [4]“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D]. 陈德刚. 武汉大学, 2013(12)
- [5]会计价值论 ——基于价值哲学视角[D]. 李卫斌.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6]会计目标:逻辑起点还是终点——兼议如实反映是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A]. 尉然. 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八届中国财务学年会论文集, 2012
- [7]会计目标:逻辑起点还是终点[J]. 尉然.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2(10)
- [8]人本会计理论体系研究[D]. 胡春晖.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1)
- [9]公共信息会计研究[D]. 孙玉甫.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1)
- [10]论会计理论研究[J]. 章道云.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