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日告别2003

鹧鸪日告别2003

一、鹧鸪天 送别二○○三年(论文文献综述)

景炜[1](2021)在《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研究》文中指出唐朝经济发达,政治开明,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妇女生活最为自由的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道教兴盛,道观众多,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皇室公主们的牵头,出现了女子入道为冠的热潮。女冠诗人这一特殊群体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其中以李冶、鱼玄机最为着名。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亦为娼妓这一行业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娼妓逐渐成为下层女子谋生的职业。而她们为了迎合当时的男性审美,作诗成为她们技艺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才高者渐成女诗人中独特一类——娼妓诗人,她们当中首推薛涛。李冶、鱼玄机、薛涛并称“三大女诗人”。李冶被称为“女中诗豪”,现有存诗十八首,擅五言,有些诗作“置之大历十子之中,不复可辨”。薛涛一生最为坎坷,“虽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风致”,现有存诗九十一首,其诗工绝句,无雌声。鱼玄机率性自然,泼辣大胆,现有存诗五十首,诗风较于其他二人偏靡丽柔弱。三位诗人诗风各异,但又有着时代风气留下的印记。专门研究三位女诗人的诗歌创作,可以窥见唐代女性社会地位、政治权利、文化状态下的具体生活情状,延及唐代女性创作动机、创作心理等女性创作意识,由此探析唐代社会女性创作独特的文学追求。本论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概述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唐代三大女诗人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创新与方法。正文分四个章节:第一章写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地位。分为三个小节,分别概述宗法社会中的女性地位、唐代社会对女诗人创作的影响、唐代女诗人的职业以及唐代三大女诗人的职业。唐代较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妇女地位有所回升,这为女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她们所从事的职业亦为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第二章写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的文化基础。分为三小节,分别写唐以前的女性教育、唐代女性教育、唐代三大女诗人的教育情况。受教育的权利为唐代三大女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文化条件。第三章写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的辑录状况及诗歌创作研究。分为三小节,第一节写唐代三大女诗人诗歌辑录情况;第二节为唐代三大女诗人诗歌内容研究,分为两个部分:李冶、鱼玄机、薛涛共有诗歌题材研究和鱼玄机、薛涛特有诗歌题材研究。第三节根据唐代三大女诗人不同诗歌题材在其诗作中所占比重,来比较三人的不同创作倾向。第四章主要从唐代三大女诗人的创作风格看她们的独特性别意识,分为三小节:性别意识界定;李冶、薛涛诗歌风格的“拟男”倾向,这种倾向使她们的女性意识较为淡薄;鱼玄机靡丽柔弱的诗歌风格反而催生了她的女性意识的萌芽。结语肯定了唐代三大女诗人对文学史的贡献和价值并总结研究内容。

肖玫杉[2](2018)在《北宋唱和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唱和作为词的一种创作形式,历来论者贬多于褒。本文探究北宋时期唱和词的发展演变轨迹和改革创新之处,翻检《全宋词》统计出现存的北宋时期和词总量为208首,如果考虑到失传的唱词与和词,北宋唱和词总量不止四百首。唱和词是一种具有社交性、娱乐性和比赛性的词作类型,唱和之风的盛行促进了词的传播与演变。以诗为词的手法引入到唱和词的创作中,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重花间传统和女声歌唱传统。题序和典故运用到唱和词中,是士大夫文人的抒情工具,超越以往娱宾应酬的目的。应社的路子使唱和词密切了文人团体,连接了文人的纽带,以诗为词和应社的表现都使它由原来的音乐乐体转化为文人士大夫的抒情艺术。也有部分文人延续应歌的老路,不把词看成唱和的工具,体现了词人之间不同的词体观。北宋时唱和词类型丰富用韵细化,打破了文人士大夫只用正统的诗歌来唱和的传统,从而体现出以词唱和的意识,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和作对唱作的追和使得经典逐步确立,清晰看到原唱词作的经典化历程。不仅诗可以群,词亦可以群,词可以群就是宋代文人士大夫以词相唱和的特殊现象,同时也代表时人破体观的出现。在苏轼等人的带动下,以诗为词的往来唱和形成了词可以群的局面,词可以群的局面反映了词人们的词体观念得到了提升。北宋词人经过友朋的唱和与以诗为词的形式,终于将娱宾遣兴的小词逐渐成为可以与诗分庭抗礼的重要抒情体裁,经过众多词人不懈的唱和浪潮,使词具有词可以群的交际功能。

骆清梅[3](2018)在《“杜鹃”意象与中学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杜鹃”(鸟类)作为中国文学,特别是古诗词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意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一意象源于上古巴蜀之地的杜宇传说,其意蕴在以后的不同时代得到了不断拓展与延伸。学界对其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将其与中学古诗词教学相勾连的研究成果则并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杜鹃”意象问题,帮助教师、学生准确解读“杜鹃”意象的情感意蕴,丰富相关教学活动,提升其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本文首先以“杜鹃”意象的渊源——杜宇神话传说类型的梳理为切入点,追溯其根源意蕴,对其依据及可信度进行分析,进而梳理“杜鹃”意象在演进过程中呈现的主要情感意蕴,以期加深对“杜鹃”意象的认识。其次,将“杜鹃”意象与中学古诗词教学相联系,放眼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杜鹃”意象的古诗词,从宏观上就中学“杜鹃”意象教学与课程标准貌合神离的情况进行分析,探索针对此问题的教学策略,以助宏观把控教学。同时,从微观的角度,对教材中涉及“杜鹃”意象的具体诗词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各篇的选材意义及教学价值,分析写作手法及审美艺术特征,总结出针对中学“杜鹃”意象教学的具体思路与方法。此外,文章还注意到“杜鹃”意象与其他意象搭配使用以表情达意的现象,并就此提出教学建议。本文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理论研究运用于实践教学中,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教学思路。

朱丽华[4](2017)在《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与佛禅思想》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文化之发展,由先秦而至宋代趋于成熟,陈寅恪先生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心理学家荣格曾言:“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最高境界之风格,往往与人的生命人格相连。应该说在宋代,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于士人中极具典型性。诚如宋人黄震所言“读涪翁之书,而不于其本心之正大不可泯没者求之,岂惟不足知涪翁,亦恐自误。”(宋黄震《黄氏日钞》)。“临大节而不可夺”是其人格内核,亦是宋代士人的最强音。其精于儒,深于庄禅,取宏用精,践履实行,奠定其文化人格的坚实基础。黄庭坚文化人格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宋代士人及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与感召力,也为后世所仰慕和钦佩。目前国内对于黄庭坚文学艺术成就的研究几乎覆盖了各个方面,对其哲学思想、创作理论、诗学体系、诗词创作等的探讨广泛而深入,但对黄庭坚文化人格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多集中在儒释道三教思想融通、士人心态、文艺美学、文化活动等方面。本文将从文化学的角度切入,描述黄庭坚文化人格的外在表现,包括深挚的孝悌友朋之情,入世之独立公允、忧国爱民的淑世情怀,贬谪期间的大节不夺、随缘自适的坚韧旷达与自我超越,传道授业的诲人不倦,以及由此而形成巨大的人格魅力。黄庭坚此种文化人格固然彰显出其对理想人格的推崇与其信仰价值体系,但此种文化人格之成因亦为多元。本文拟从其家学渊源、亲族交游、仕途生涯、时代社会背景,及个人性格与理想人格取向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还原黄庭坚作为北宋中晚期知识分子复杂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此期间自我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选择与追寻。此追寻过程既是其理想道德人格的构建过程,也是其艺术实践不断提升过程,更是其生命意义的自证过程。“光风霁月”是其理想人格境界,即以儒为本、融摄佛道的心性道德修养,“大节不夺”、“内刚外合”,既存忠义之气,又能随缘自适,淡泊功名,更有面对生命苦难之理性洞见、冷静担当与内在超越。黄庭坚少有诗名,在宗杜学韩的基础上,广学博纳,由技入道,在艺术实践与人生践履中逐渐寻求到文化之于人生存在的意义、以此为自我的疗救与生命的安顿。于是道、艺、人格三者之间,彼此确认、相互增进,艺术不仅是技艺,是一种精神理路之探寻,是传统士大夫治世安邦、隐于林泉、心隐于朝之人生道路之外的存在方式,并以此来勉励生命。而恰是在这种以全力追求人格的道德完善与独立之中,展现了文苑、儒林、理学、庄禅之结合的最佳权衡点,从而使宋诗迥异于唐诗,诗歌理路向内向上撑开,趋于高远而深邃。禅学之于诗学,得之者,实有他人未知未至之精神殊胜处。佛禅之于黄庭坚不仅是禅语、禅趣、禅理、禅境之得、禅林之交游,更是自立自力无限向上之大丈夫求证之路。正缘于此,面对巨大传统诗学,黄庭坚未裹足不前,而是在集大成之中求取诗学新机,并展示诗学求取之理路,指点后来者以此向上,达“皮毛剥落尽、惟有真实在”、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艺术高妙之境。

郭敏[5](2017)在《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分析及出路探究》文中指出作为先人智慧和思想的结晶,古典诗歌既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可缺少的力量和精神的源泉。一直以来,作为高考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鉴赏题往往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在高考试卷中出题形式由客观选择题转为主观问答题的变化,古诗词鉴赏题开始注重考查考生对诗词内容的深入理解以及语言概括和组织等能力。同时,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古诗词鉴赏题的分值和难度也在相应地提高。考试形式和考试难度的增加造成了考生普遍得分不高的现状。面对古诗词鉴赏题,大多数考生常常无从下笔,更难感受到其优美的语言及意境。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只是教条主义的照本宣科,使古人丰富的情感,细腻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灰飞烟灭。古诗词鉴赏俨然已经成为困扰高中生备战语文高考的一道难题。本论文以古诗词鉴赏高考真题为研究对象,共包含五章内容。第一章引出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的命题来源及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第二章用数据说话,对近五年的高考真题列表格综合整理,总结命题方向。第三章通过抽查并分析高三学生对2015、2016年古诗词鉴赏题的答卷情况,剖析其得分较低的原因。第四章为考生提出行之有效的解题建议。第五章,进一步反馈至课堂授课方面,从教学角度来谈在高考题引导下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以古诗词鉴赏试题、学生、教师为主体,在列表分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命题特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以及当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使考试与教学之间建立合理的导向机制与反馈机制。我认为通过系统深入地研究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掌握高考试卷中考查内容及其变化轨迹,发现高中生缺失的文学素养,探索讲授古诗词鉴赏的技巧,提高学生复习高考的效率,最终实现高中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京[6](2017)在《清初《花间集》接受论》文中认为《花间集》是中国第一部文人曲子词总集,迄出现始影响巨大。明中期至清初是其接受的高潮期之一。本文旨在观照清初艳情词对《花间集》的吸收内化以及创造新变,分析清初名家艳情词写作特点,并梳理清初《花间集》接受过程。本文第一部分立足词史,分析清初艳情词写作的背景,探析《花间集》接受热潮的原因。第二部分通过词论,分析清初艳情词整体写作风貌,总结《花间集》对清初艳情词创作的影响,同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归纳艳情词写作出现的新特点。第三部分结合词作,肯定清初名家对《花间集》的拟作,以个案分析的方法,从词作内容和艺术两方面论析词人对《花间集》的继承和新创。第四部分以词选为线索,摘取清初最富代表性的词选,结合清词选本对《花间》词作的选词态度,观照清初不同时期《花间集》的接受热度,梳理清初《花间集》接受的脉络。

陈奉金[7](2016)在《明代吴江作家研究》文中提出

王婧媛[8](2016)在《清代苏州潘氏家族词学研究》文中认为吴中潘氏家族有“贵潘”之称,由商入仕,地位显贵,是科举世家,亦为清代的文学世家。本文主要从潘氏家族的词学着述与活动、潘氏词人的创作及其与清代词坛的联系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潘氏词人的词学着述与活动。本章首先简要说明潘氏文人的文学着述,以求对潘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与活动有整体的把握,进而对潘氏族中的词人及其词集有一个详细的考证。而其词学活动则主要指族内外文人间以词唱和的盛况,此外,还指潘氏为多种词集进行的校勘和注释等工作。第二,潘氏词人的创作研究。潘氏词人的创作可从其内容、分期和风格进行研究。其创作内容主要从独抒胸臆和以词会友两个方面表现,潘氏词人的创作可以太平天国运动界线分为前期和后期,而其风格则具有家族的一致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第三,潘氏词人和清代词坛。潘氏家族凭借其在吴中的社会地位和自身的词学造诣,积极组织和参与词坛唱和,与各地官员均有交流之作。潘氏常在京师走动,与京师词人多有交流。而潘氏作为吴中词坛的重要力量,与吴中词人密切联系、相互唱和,推动了吴中甚至清代词坛的发展。此外,潘氏词人作词和词论颇尊常州词派的创作理论,且刊刻常州词派的纲领性词集,并因此扩大的常州词派的影响。潘氏家族以清代江南贵族的典型的身份,用词这种独特的文学方式和视角,展现了清代家族的生活和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区域内词史的重大意义。

滕新才[9](2016)在《辽金元时期巫山文学撷要(上)》文中研究说明辽金元时期是巫山文学的成熟期,少数民族作家的诗文创作非常活跃。古老词体《巫山一段云》又放异彩。巫山神女依然是讴歌的主题,在唐诗宋词的基础上新增53组"云雨"词汇,构成一个庞大的云雨意象群,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高乐,武秋莉[10](2015)在《元曲衬字与元曲音乐性的融通》文中研究说明衬字作为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元曲音乐有密切的关系,元曲衬字在加强声情、丰富曲趣、补足文情以及扩充曲式、塑造音乐形象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其艺术魅力不可低估。

二、鹧鸪天 送别二○○三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鹧鸪天 送别二○○三年(论文提纲范文)

(1)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唐代三大女诗人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论文创新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地位
    第一节 唐代社会与女诗人
        一、男尊女卑的儒家思想
        二、唐代社会中的女性地位的回升
        三、唐代社会对女诗人影响
    第二节 唐代女诗人职业
    第三节 唐代三大女诗人职业
        一、李冶、鱼玄机的职业——女冠
        二、薛涛的职业——官妓、女校书、女冠
第二章 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的教育基础
    第一节 唐以前的女性教育
    第二节 唐代女性教育
    第三节 唐代三大女诗人教育状况
第三章 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辑录状况与诗歌创作研究
    第一节 李冶、鱼玄机、薛涛诗歌辑录状况
    第二节 李冶、鱼玄机、薛涛诗歌内容研究
        一、李冶、鱼玄机、薛涛共有诗歌题材
        二、鱼玄机、薛涛特有诗歌题材
    第三节 唐代三大女诗人诗歌创作比较
        一、三人诗歌题材分类
        二、三人诗歌中共有题材比较
        三、三人诗歌中特有题材比较
第四章 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风格与性别意识研究
    第一节 性别意识
    第二节 李冶、薛涛“拟男”的诗歌风格与性别意识
    第三节 鱼玄机“靡丽柔弱”的诗歌风格与性别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2)北宋唱和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一、唱和词整体研究
        二、宋代唱和词研究
        三、北宋唱和词研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北宋唱和词兴起及其原因
    第一节 唱和的起源
    第二节 唱和词在北宋的发展
    第三节 唱和词在北宋兴起的原因
        一、世界:和词模仿唱词
        二、欣赏者:和词对唱者的感染
        三、艺术家:和词表现了和者的内心情感
        四、艺术品:作为独立客体的唱和词
第二章 北宋词人交游及唱和词创作
    第一节 张先唱和词及对苏轼的影响
    第二节 以苏轼为中心的前后六客词
    第三节 王门唱和词
        一、王安石与俞秀老的唱和词
        二、舒亶的唱和词
    第四节 苏门文人及友朋唱和词
    第五节 方外人士的唱和词
第三章 北宋唱和词的类型
    第一节 从和意词到和韵词的发展
        一、和题
        二、分题
        三、和韵
        四、从和意词到和韵词的发展
    第二节 唱和与经典生成
        一、同时唱和
        二、异时追和
        三、和词与北宋词名篇
    第三节 从创作对象上划分北宋唱和词类型
        一、自和
        二、他和
第四章 以诗为词与北宋唱和词
    第一节 以诗为词在北宋唱和词中的体现和意义
        一、以诗为词的概念
        二、以诗为词在北宋唱和词中的体现
        三、以诗为词对于北宋唱和词的意义
    第二节 以诗为词与苏门词人的应歌应社
第五章 词可以群:北宋唱和词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节 词的社交功能扩大化
    第二节 词体观念的提升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北宋和词总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杜鹃”意象与中学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杜鹃”意象意蕴在文学史上的发展流变
    第一节 “杜鹃”意象的神话传说探源
        一、禅让说
        二、失德说
        三、亡国说
    第二节 “杜鹃”意象意蕴的主要情感特征探析
        一、借杜宇之啼,抒亡国之痛
        二、借杜鹃悲鸣,表贬谪之怨
        三、借子规苦啼,诉乡思之愁
        四、借杜鹃之声,显离别之恨
        五、借杜鹃之音,示伤春之绪
    第三节 “杜鹃”意象的其他意蕴探究
        一、季候特征的显露
        二、环境恶劣的渲染
        三、琴曲哀处的展示
        四、功业无用的感怀
        五、进取之心的表露
第二章 中学古诗词“杜鹃”意象宏观教学探究
    第一节 中学语文课标与杜鹃意象教学的貌合神离
        一、中学语文课标中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要求
        二、杜鹃意象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杜鹃意象教学的宏观教学策略探究
        一、“诗的三境”解读法
        二、阅读反馈表的应用
        三、学习任务群的构建
第三章 中学语文古诗词中“杜鹃”意象及其微观教学方法探析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杜鹃”意象
        一、中学教材中“杜鹃”意象古诗词选篇情况
        二、“杜鹃”意象诗词作品的教学价值
    第二节 杜鹃意象教学的微观教学方法探析
        一、叙事角度
        二、艺术手法
    第三节 杜鹃意象与其他意象的组合使用及其教学建议
        一、与“猿鸣”的叠加
        二、和“梦蝶”的剪接
        三、对“夜月”的辐射
        四、同“落花”相承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与佛禅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德着一乡,行配古人
    第一节 孝亲:事母孝,效曾、闵行
    第二节 兄弟谊:脊令在原,手足情深
    第三节 夫妻情:室家之则,永铭在心
    第四节 树家风:秉仁义,以身为范
第二章 苏门文人,千古师友情
    第一节 苏黄师友情
        一、慕尚东坡:乐承教而未得
        二、苏黄定交:相携此生
        三、京城会集:酬唱之盛
        四、东坡下世:心香永铭
    第二节 苏门友朋情
        一、与李廌:勉励与体谅
        二、与晁补之:定交拜亲
        三、与秦观:遇子赠银
第三章 清才漫客,大节不夺
    第一节 仕宦生涯,他人品评与自我期许
    第二节 忧国爱民,以民安为上
    第三节 擢升史馆,直笔无阿
    第四节 陈留对答,条对不屈
    第五节 贬谪投荒,内刚外和
第四章 名显文场,诗艺传承
    第一节 盛名遍天下
        一、诗艺闻世
        二、以文报真情
        三、声名远播
    第二节 随机指迷津
        一、因机诲勉
        二、路径指引
第五章 道德学问诗书证道
    第一节 家学姻亲,青年交游
        一、家学承传、姻亲影响
        二、青年时期的慕尚与交游
    第二节 自我理想人格的选择与追寻
        一、轻外物而内自重的性格
        二、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三、以艺证道的现实人生选择
    第三节 光风霁月的理想人格
        一、“光风霁月”的提出与内涵
        二、理想人格构建的底蕴
        三、理想人格构建的背景与典范性
    第四节 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艺术境界
        一、山谷学佛参禅的过程
        二、僧人对山谷人格的影响
        三、佛禅思想对山谷艺术境界的影响
《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勘误三则
关于《答何君表感古冢》一诗的考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分析及出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命题依据
    第一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中涉及古典诗词鉴赏内容的部分
        二、教学要求中涉及古典诗词鉴赏内容的部分
    第二节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
第二章 近五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分析
    第一节 命题形式特点分析
        一、以主观题为主的题目形式
        二、稳中有变的题量、分值呈现趋势
    第二节 试题选材情况分析
        一、作者选取情况
        二、体裁选取情况
        三、题材选取情况
    第三节 考点情况分析
        一、形象考查情况
        二、语言考查情况
        三、表达技巧考查情况
        四、评价中心思想内容和作者立场看法考查情况
第三章 学生考试答题情况及其失分原因分析
    第一节 抽样调查学生得分情况
    第二节 古诗词鉴赏考题失分原因分析
        一、2015年全国卷Ⅰ古诗词鉴赏考题
        二、2016年全国卷Ⅰ古诗词鉴赏考题
第四章 古诗词鉴赏试题的答题建议
    第一节 从古诗解题方法入手
        一、看标题
        二、辨题材
        三、审题干
        四、查注释
        五、析意象
    第二节 从探究诗人入手
        一、探究诗人的人生阅历
        二、研究诗人的语言风格
        三、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
    第三节 分析诗歌表达技巧
        一、从修辞手法入手
        二、从表达方式入手
        三、从表现手法入手
第五章 在高考试题引导下的古诗词鉴赏教学
    第一节 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灌输
    第二节 正确处理好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训练与感悟相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清初《花间集》接受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范围界定
第一章 清初《花间集》接受的背景
    第一节 明代词坛与“花草”词风
    第二节 杨慎“救拾”《花间集》
    第三节 陈子龙推崇《花间集》
第二章 清初《花间集》接受的风貌
    第一节 对《花间集》正音的延续
    第二节 于《花间集》本调的演变
第三章 清初名家对《花间集》接受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追摹《花间》的舒章词
    第二节 半在《花间》的渔洋词
    第三节 矫丽奇艳的早期迦陵词
    第四节 清新浑融的初期竹垞词
    第五节 承续《花间》的纳兰词
第四章 清初《花间集》接受的脉络
    第一节 《倚声初集》——《花间集》接受的高潮
    第二节 《今词初集》——《花间集》接受的转变
    第三节 《词综》——《花间集》接受的低谷
    第四节 《瑶华集》——《花间集》接受的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清代苏州潘氏家族词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不足
    二、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方法
第一章 潘氏词人生平与着述
    第一节 潘氏词人小传及词集考
    第二节 潘氏词人的词学活动
        一、族内唱和
        二、族外唱和
        三、其他词学活动
第二章 潘氏词人创作研究
    第一节 潘氏词人的创作内容
        一、独抒胸臆
        二、以词会友
    第二节 潘氏词人的创作分期
        一、潘氏家族词人的前期创作
        二、潘氏家族词人的后期创作
    第三节 潘氏词人的创作风格
        一、创作风格的一致性
        二、创作风格的差异性
第三章 潘氏词人与清代词坛
    第一节 潘氏词人与京师词坛
    第二节 潘氏词人与常州词派
    第三节 潘氏词人与吴中词派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辽金元时期巫山文学撷要(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文学的精英
二、文学奇葩:巫山一段云

四、鹧鸪天 送别二○○三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研究[D]. 景炜. 喀什大学, 2021(07)
  • [2]北宋唱和词研究[D]. 肖玫杉. 西北大学, 2018(01)
  • [3]“杜鹃”意象与中学古诗词教学研究[D]. 骆清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4]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与佛禅思想[D]. 朱丽华. 吉林大学, 2017(06)
  • [5]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分析及出路探究[D]. 郭敏. 闽南师范大学, 2017(01)
  • [6]清初《花间集》接受论[D]. 李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7]明代吴江作家研究[D]. 陈奉金.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 [8]清代苏州潘氏家族词学研究[D]. 王婧媛. 江苏师范大学, 2016(01)
  • [9]辽金元时期巫山文学撷要(上)[J]. 滕新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01)
  • [10]元曲衬字与元曲音乐性的融通[J]. 高乐,武秋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标签:;  ;  ;  ;  ;  

鹧鸪日告别200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