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是保持林区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论文文献综述)
薛刚[1](2021)在《成都市森林防火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吉林省人民政府[2](2021)在《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吉政发[2021]7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王秀芳[3](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张梦露[4](2020)在《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以当今世界形势为基础,以人类发展为重心,从战略谋划到细节把控,他对中国发展之路的深远考虑,贯穿国内外各行业领域。他在十八、十九两次全代会报告中相继做出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方针。这一系列重要理论和论述对中国城市的飞速发展产生了颇为积极的作用。国内外政界、媒体界和学术界人士也因此爆发了对习近平思想理论研究的新风潮,就习近平所提出新理论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当前,国外学者针对习近平的研究集中于国际关系和政治领域,国内学者则多集中于治国理政、从严治党、脱贫解困等领域,常常忽略了在其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指导下城市建设的伟大进步,缺乏对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前瞻性的分析总结,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按照“建设成就回顾、相关论述研究、规划建设方法论、规划建设实践分析”的技术路线,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归纳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的论述为研究对象,以其在视察和会议中发表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基础,将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总结为,在辩证、系统、战略、法制、底线、精准、创新七大方法论指导下,以重视城市规划地位为出发点,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重心,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为创新动力的中国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通过详细阐述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内容,以及从中总结出的习近平规划建设七大方法论,结合习近平的指导实践论证了其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特别是针对武汉疫情突发事件,专章节对习总书记城乡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城市规划理念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进行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丰富与完善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的理论体系,总结归纳其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为今后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更有成效的规划指导体系与全新的思维方式。
袁纲淑[5](2020)在《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森林是自然界给与人们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可持续的为人类生活提供着多种如食物、药草、木材和化工原料等林产品。森林不但维持着整个生态的平衡,而且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还对整个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森林火灾是指在没有被人为行动控制的情况下,火势在成片的林木覆盖的土地上中自由地向四周延伸和发展,给森林资源带来毁灭性破坏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的发生不仅影响着林业的发展,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冲击,还对在林区周边及林下活动的作业人员和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造成社会动荡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森林资源面积辽阔,林下可燃物众多,发生林火条件充足。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野外用火随意性增加、野外火源控制难度不断提高,再加上全球气候的异常,造成国内森林火灾发生率居高不下,森林防火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巫溪县是重庆市森林资源第一大县,林地面积有33.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68.33%。2001至2019年,十九年间共发生了森林火灾211起,受害森林面积120.517公顷,损失林木蓄积约2414.47立方米,损失幼林73359株,造成的损失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可估量。同时,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工作还面临着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不到位,森林火险管控不到位,森林防火监测能力不足,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森林扑救体系建设落后,火源复杂、群众防火意识单薄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解决,那么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将直接威胁到巫溪县森林资源的安全,对植被造成损毁,还使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到长江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给重庆市生态建设成果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森林防火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必要性进行了介绍,采取文献、数量和实证分析等方式,对巫溪县林业资源、森林火灾发生情况、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具体管理措施及预防管理成效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完善组织管理构架、落实防火责任,提高森林防火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升林火隐患消除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消防队标准化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范意识等对策思考。通过上述对策建议,为巫溪县如何进一步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参考,切实的提高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水平,有效降低森林火灾发生风险,更好的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杜俊奇[6](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尹佳[7](2019)在《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给予了密切关注。在国际交流日渐深化、国际传播渠道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传播既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关键信息来源,同时也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内容,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取至关重要。对外传播以语言为纽带,以传播效果为宗旨,在话语实践的过程中完成文化与价值观的阐释及国家形象的建构,其形式以外宣翻译为主。因此,外宣翻译实践的成效关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对外宣翻译的研究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外宣翻译,其中心词为翻译,但“外宣”一词既指出了中译外的方向,也明确了翻译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外宣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其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及动态性,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及发展是其传播目的是否实现的关键。我国外宣翻译虽然历经了迄今为止60余年的发展,但其研究体系还不够完善,局限于译本语言文字层面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不断尝试将翻译本体论的研究与边缘交叉学科进行融合,不仅关注翻译的语言层面,还注意到语言之外的因素,证明除了语言本身,制约翻译活动的文化与社会因素逐渐引起学界注意。在翻译研究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化转向再到社会学转向的过程中,其社会属性需要成熟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以研究其生产、传播、接受与各种社会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翻译研究主要采用的各种研究视角中,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框架能够与外宣翻译研究产生紧密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意识形态研究方面的关联;2)在话语与社会辩证关系研究方面的关联;3)在权力关系研究方面的关联。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与其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批评话语分析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外宣翻译要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将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引入外宣翻译研究可以更清晰地分析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本研究重点分析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代表的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翻译,所选语料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版及英译过程的相关材料。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既蕴含大量意识形态内容,又以实现译入语语境中的传播效果为要求,既讲求对原文的高度忠实,又要对读者的接受与反应给予关注,单纯的语言文字层面的探索无法满足以上多维度的需求,传统的归化或异化策略无法适应话语与社会实践之间辩证的、动态的关系,因此本研究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超学科视角来对语料进行分析。从具体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在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三维分析框架(翻译-传播-社会实践综合框架),从译本、翻译的传播实践以及翻译的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分析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在这一框架中,第一维度为译本:涉及传播的信息内容,主要分析译本对原文本元语言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第二维度为翻译的传播实践,包括翻译的生产、翻译的传播与翻译的接受;第三维度为翻译的社会实践,包括翻译与权力关系,翻译与社会身份,以及翻译与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本研究在国际传播语境中审视外宣翻译,探索外宣翻译话语实践的传播属性。研究发现:1)以批评话语分析的超学科视角来审视外宣翻译,能够有效突破语言文字分析的局限性,凸显外宣翻译的社会实践性;2)外宣翻译本质上是一个国际传播实践过程,对赞助人、译者、传媒以及读者的多维度思考是一种主体间性意识,这反映出信息传播的交流、沟通与互动意义,对我国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3)话语传播的效果与传播者使用的话语策略密不可分,本研究从读者接受与读者反应的角度进行探索,丰富了外宣翻译的话语传播策略。
陈欢欢[8](2019)在《习近平民生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产生的效应与每一位社会成员生活状态、发展能力、福利状况等密切相关,与国家发展、执政基础的巩固紧密相连。作为一个世纪性话题,其本质核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世情深刻变化的新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涵盖面广,涉及点多,民生逐步成为政治话题凸显着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社会主义建设三大规律基础上,分析和思考新时代的民生问题,遵循唯物辩证法中“人的全面发展与事物普遍发展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基本原则,创造性提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有机统一的“大民生”理论。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发展理念,旨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践表明,习近平民生理论不仅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三大规律”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同时成功指导了新时代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前几届领导集体深刻的“三为民”情怀。同时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其卓越地历史贡献,无不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光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指导,始终保持问题意识,运用文献分析法与归纳演绎法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系统研究等主要方法,以习近平民生理论思想内核、具体实践、方法论的逻辑构成为经,以新疆有待解决共性、特性并存的民生问题为坐标,以新疆践行习近平民生理论的重要举措为纬,梳理了与习近平民生理论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时代背景,系统论述了习近平民生理论发展、创新及具体在新疆指导的民生实践活动,并对实践中取得的成效,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进行总结分析,以此为新疆进一步践行民生发展提供几点思考。本文研究的逻辑框架以“民生问题”历史定位为轨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主轴。论文整体结构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构成。绪论包含五部分内容:第一,论文研究的背景及选题价值;第二,国内外关于习近平民生理论的研究现状及综述;第三,归纳概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第四,阐述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第五,廓清相关核心概念。正文框架由理论研究、实践分析、个人思考三部分建构,具体由六章内容支撑。理论部分由正文的第一、二两章构成:第一章阐述了习近平民生理论形成发展的思想渊源和时代背景。首先,归纳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生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民生理论的合理内核及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论与实践,为习近平民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渊源;其次,重点分析习近平民生理论发展的新世情和国内深刻的时代大变局背景;最后,系统论述习近平民生理论萌动和生长的过程。第二章阐述了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价值。首先,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由思想内核和民生建设的实践方案两部分逻辑构成。思想内核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理论品格和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价值旨归。实践方案围绕社会治理、经济发展、“七有”保障目标具体展开,为新疆具体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对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价值进行深入分析,主要从发展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不同视角进行归纳:第一,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第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丰富发展;第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取得伟大胜利提供参考,同时为新疆民生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分析部分由正文的三、四、五章构成:第三章阐述了进一步加强新疆民生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在新时代面临的新要求。首先,必要性主要通过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必然要求,二是解决新疆社会主要矛盾的应有之义,三是保障人民权利充分行使的实践基础。其次,新时代新疆民生建设的新要求具体由新时代新疆发展程度滞后,发展动力不足,总目标实现构成。第四章阐述了习近平民生理论在新疆的实践。结合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将以“访汇聚”为载体的新疆民生建设创举和九大惠民工程建设,作为探讨新疆践行习近平民生理论的重大举措,着重阐述新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密切联系群众的宗旨,在“七有”,“八更”目标上发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五章阐述了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效经验总结及存在的问题。首先,对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和各族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获得感不断提升的实践成效进行总结;其次,对实践成效中具有规律性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分析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会事业有待进一步均衡发展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创新。最后,根据新疆具体实情,从发展动力、社会环境、以及干部和群众主观意识三个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个人思考部分主要是论文的第六章。根据新时代新疆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新疆如何更进一步践行习近平民生理论提出几点思考。首先,继续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为民生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其次,继续坚持问题意识,以矛盾的视角推进新疆民生建设更平衡更充分发展;再次,继续坚持实践论,通过聚焦民生建设“七有”目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紧扣人民群众的“五性”需求,提升民生法治思维,不断织补民生短板,以此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机统一。
张爱玲,潘文峥[9](2019)在《竭诚为民,守护国泰民安——中国应急管理成效凸显》文中指出策划人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同史诗一般宏伟壮阔。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斗争的历史。自然灾害防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很多文明、很多国家都曾受到过自然灾害的威胁,有的文明甚至因重大自然灾害而消亡。江山如此多娇,幅员辽阔的国土面积也伴生着复杂的地质和气象条件。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古代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往往造成赤地千里、百业凋敝,甚至导致社会动
冯志峰[10](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二、实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是保持林区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是保持林区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2)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振兴突破步伐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
第一节发展基础 |
第二节发展形势 |
第三节指导思想 |
第四节发展目标 |
第二章发挥科教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筑振兴发展强大动力 |
第一节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
第二节完善区域创新布局 |
第三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
第四节强化人才支撑 |
第五节优化创新生态 |
第六节推动“双创”升级 |
第三章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进制造业升级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
第一节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 |
第二节提升优势产业 |
第三节培育新兴产业 |
第四节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
第五节推进质量强省建设 |
第四章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经济推进服务业转型提质培育壮大新动能 |
第一节提升壮大旅游产业 |
第二节发展壮大冰雪经济 |
第三节优化发展商贸流通业 |
第四节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
第五节创新拓展电子商务 |
第五章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
第一节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
第二节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 |
第三节创新发展现代种业 |
第四节完善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
第五节做优做大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 |
第六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
第七节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
第八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第六章强化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深化项目建设持续扩大内需 |
第一节扩大有效投资 |
第二节加强项目谋划和建设 |
第三节全面促进消费 |
第七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
第一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
第二节支持发展民营经济 |
第三节优化提升政务环境 |
第四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
第五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
第六节推进诚信吉林建设 |
第八章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
第一节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
第二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
第三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
第四节加快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 |
第九章传承红色基因建设文化强省增强发展软实力 |
第一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
第二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第三节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
第十章巩固绿色发展优势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建设美丽吉林 |
第一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
第二节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
第三节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
第四节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
第五节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第十一章拓展合作空间加快长吉图开发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
第一节深化“五个合作” |
第二节畅通“丝路吉林” |
第三节打造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 |
第四节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第十二章实施新基建“761”工程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振兴发展支撑能力 |
第一节构建高质量交通网 |
第二节构建调蓄结合大水网 |
第三节构建现代坚强电网 |
第四节构建输储匹配油气管网 |
第五节构建功能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网 |
第六节构建运行高效智能信息网 |
第十三章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第二节推进健康吉林建设 |
第四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
第十四章努力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福祉 |
第一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
第二节提高收入水平 |
第十五章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吉林法治吉林 |
第一节落实国家安全责任 |
第二节维护地方经济安全 |
第三节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
第四节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
第五节推进法治吉林建设 |
第十六章强化实施保障奋力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
第一节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第二节积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 |
第三节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
第四节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
名词解释 |
(3)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
三、推进医学改革 |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时代背景 |
1.1.2 研究重要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 |
1.4.1 重点 |
1.4.2 难点 |
2 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伟大成就 |
2.1 新区建设 |
2.1.1 雄安新区建设 |
2.1.2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
2.2 区域发展 |
2.2.1 京津冀协同发展 |
2.2.2 长江经济带发展 |
2.3 城乡协同发展 |
2.3.1 生态文明建设 |
2.3.2 乡村文化建设 |
2.4 基础建设 |
2.4.1 高速公路、铁路建设 |
2.4.2 大兴国际机场建设 |
2.4.3 港珠澳大桥建设 |
2.5 总结 |
本章小结 |
3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 |
3.1 重视科学规划 |
3.1.1 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 |
3.1.2 因地制宜把握规划方向 |
3.1.3 用人民群众满意程度衡量规划效果 |
3.1.4 立法保障规划权威性,规划连续性保护人民利益 |
3.2 推行新型城镇化 |
3.2.1 以人为核心,用科教文卫软硬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 |
3.2.2 宜居城市建设从居民生活各方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生活品质 |
3.2.3 保护城市文化,从古迹保护开始,传承历史文化,推动“乡愁”建设,构建文化强国 |
3.2.4 城乡通过资源互补、工农互惠实现一体化发展 |
3.2.5 城市以优质资源吸引人才,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推动创新发展 |
3.3 做好空间规划顶层设计 |
3.3.1 以大城市为节点,支撑区域协同发展 |
3.3.2 搞好资源衔接,一张蓝图实现城市建设多规合一 |
3.4 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减少对自然干扰加以保护的同时,依托自然发展,发掘本地生态特色 |
3.4.1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重视生态先行的建设原则 |
3.4.2 以法治维护生态保护实施,切实提升生态环境 |
3.4.3 重视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3.4.4 制定生态规划保障制度,把握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逾越 |
3.4.5 把握生态文明核心原则,依托自然发展城市 |
本章小结 |
4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 |
4.1 辩证思维 |
4.1.1 从两面性出发寻求生态与发展的平衡 |
4.1.2 抓主要矛盾,城市规划要具体措施和全面战略并进 |
4.1.3 发展的看待问题,建立长远规划 |
4.2 系统思维 |
4.2.1 从全局出发,规划整体效果 |
4.2.2 顶层设计与任务分解并行 |
4.2.3 均衡进度,重视衔接,避免各自为政的“浪费” |
4.3 战略思维 |
4.3.1 从战略性理念出发,科学规划 |
4.3.2 从大局出发,把握局部 |
4.3.3 不求短期功利,心怀长远 |
4.4 法制思维 |
4.4.1 用法律方法解决和推进城市规划工作 |
4.4.2 用法律权威杜绝规划过程中的腐败 |
4.5 底线思维 |
4.5.1 从坏处准备,往最好处争取的最低价值标准 |
4.5.2 不可触碰和侵犯的最低接受程度 |
4.6 精准思维 |
4.6.1 具体解决规划中的问题,不能以原则回应具体 |
4.6.2 从具体问题出发,推动解决系列矛盾 |
4.7 创新思维 |
4.7.1 肯定创新在规划中的巨大作用,带领城市开创新局面 |
4.7.2 鼓励创新氛围,规划过程中注重分配教育,科研,新型企业 |
本章小结 |
5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
5.1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雄安新区的战略成功 |
5.1.1 国家大事,雄安新区规划地位空前 |
5.1.2 科学部署,习近平规划建设理念完整呈现 |
5.1.3 千年大计,习近平思想指导下的战略成功 |
5.1.4 总结 |
5.2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大国战“疫”的阶段成功 |
5.2.1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指导下疫灾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
5.2.2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对防疫工作的积极作用 |
5.2.3 疫灾防治看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高瞻远瞩 |
5.2.4 总结 |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3 创新点 |
6.4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重要讲话 |
附录B 习近平视察城市建设伟人的足迹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1.4 研究的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重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数量分析法 |
1.5.3 实证分析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森林 |
2.1.2 林火 |
2.1.3 森林火灾 |
2.1.4 林火行政管理 |
2.1.5 森林防火 |
2.2 相关理论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
第3章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及成效 |
3.1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 |
3.1.1 领导机构 |
3.1.2 职能部门及职能职责 |
3.1.3 护林防控队伍 |
3.2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成效 |
3.2.1 火源管控能力持续增强 |
3.2.2 火情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
3.2.3 森林防火阻隔系统逐步完善 |
3.2.4 群众防火意识持续提升 |
第4章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不到位 |
4.1.2 森林火险管控不到位 |
4.1.3 森林防火监测能力不足 |
4.1.4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4.1.5 森林扑救体系建设落后 |
4.1.6 火源复杂、群众防火意识单薄 |
4.2 原因分析 |
4.2.1 森林防火重视程度不够 |
4.2.2 森林防火责任落实不到位 |
4.2.3 工作人员监管制度不完善 |
4.2.4 森林防火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
4.2.5 森林防火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
4.2.6 森林防火宣传力度不够 |
第5章 提升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的对策思考 |
5.1 完善组织管理构架、落实防火责任 |
5.1.1 健全管理机构人员配置 |
5.1.2 健全森林防火责任制 |
5.1.3 完善森林防火工作制度 |
5.2 提高森林防火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
5.2.1 加强行政管理人员业务培训 |
5.2.2 加强扑火人员技能培训 |
5.3 提升林火隐患消除力 |
5.3.1 严格落实火源管理 |
5.3.2 加强群防群控 |
5.3.3 落实计划烧除 |
5.3.4 强化隐患排查整改 |
5.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
5.4.1 完善林火监测体系 |
5.4.2 加强森林防火阻隔工程建设 |
5.5 加强森林消防队标准化建设 |
5.6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
5.6.1 落实森林防火日常性宣传 |
5.6.2 加大重点时段集中性宣传 |
5.6.3 重视未成年人针对性宣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内容与框架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
(二)“党外”的概念 |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
(四)选好选准主委。 |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
(一)政治优势 |
(二)智力资源优势 |
(三)利益表达优势 |
(四)社会活动优势 |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
(一)建国初期 |
(二)改革开放初期 |
(三)新时期 |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
一、内部监督内容 |
二、内部监督实践 |
三、内部监督成效 |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
一、制度基础 |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
二、法理依据 |
(一)根本法依据 |
(二)专门法依据 |
(三)行业法依据 |
(四)有关法规依据 |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
(一)宗教界 |
(二)工商联 |
(三)村委会 |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
(一)内外监督不力 |
(二)外部环境影响 |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
(一)统领推进作用 |
(二)警示威慑作用 |
(三)法治保障作用 |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立体监督 |
四、坚持务实管用 |
五、坚持理论创新 |
六、坚持用权公开 |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
三、谈心谈话机制 |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
五、廉政诫勉机制 |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
后记 |
(7)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及预期突破 |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
2.1.1 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的区别 |
2.1.2 外宣翻译的概念及其内涵 |
2.1.3 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2.2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
2.2.1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与代表性理论 |
2.2.2 外宣翻译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关联 |
2.2.3 采用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的翻译研究成果 |
2.3 政府工作报告及其翻译研究 |
2.3.1 政府工作报告的定义 |
2.3.2 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结构及语言特点 |
2.3.3 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及相关研究 |
2.4 小结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及观察语料 |
3.1 外宣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 |
3.2 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 |
3.3 翻译-传播-社会实践综合框架下的外宣翻译过程 |
3.4 观察语料——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版及英译过程的相关材料 |
3.5 小结 第四章 译本对原文本元语言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
4.1 概念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
4.2 人际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
4.3 语篇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
4.4 小结 第五章 外宣翻译的传播实践 |
5.1 翻译的生产 |
5.1.1 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
5.1.2 外宣翻译的主体间性 |
5.1.3 译者对外宣翻译互文性的实践 |
5.2 翻译的传播 |
5.2.1 外宣翻译的传播机制 |
5.2.2 译者的把关人作用 |
5.3 翻译的接受 |
5.3.1 外宣翻译的读者研究 |
5.3.2 外宣翻译的读者关照 |
5.3.3 外宣翻译的读者反应 |
5.4 小结 第六章 外宣翻译的社会实践 |
6.1 外宣翻译与权力关系之关联 |
6.2 外宣翻译与社会身份之关联 |
6.3 外宣翻译与文化价值及意识形态之关联 |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 |
7.1 译本与翻译传播实践之关联 |
7.2 翻译传播实践与翻译社会实践之关联 |
7.3 译本与翻译社会实践之关联 第八章 结论 |
8.1 本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
8.2 本研究的发现及创新之处 |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学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8)习近平民生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现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不足 |
五、廓清相关核心概念 |
(一)民生 |
(二)民生问题 |
(三)民生建设 |
(四)民生理论 |
注释 |
第一章 习近平民生理论形成发展的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 |
第一节 习近平民生理论的思想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生的理论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民生理论的合理内核 |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论与实践 |
第二节 习近平民生理论形成过程及发展的时代背景 |
一、习近平民生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 |
二、习近平民生理论形成的过程 |
注释 |
第二章 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价值 |
第一节 习近平民生理论的思想内核 |
一、理论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
二、价值旨归: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
第二节 习近平民生建设的实践方案 |
一、将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 |
二、民生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
三、主要实践:从“五有”变为“七有” |
第三节 习近平民生理论的时代价值 |
一、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
二、方法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丰富发展 |
三、实践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
注释 |
第三章 进一步加强新疆民生建设的必要性及新要求 |
第一节 新疆民生建设的必要性 |
一、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必然要求? |
二、解决新疆社会主要矛盾的应有之义 |
三、保障人民权利充分行使的实践基础 |
第二节 新时代新疆民生建设的新要求 |
一、发展程度相对滞后 |
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
三、实现总目标的新要求 |
注释 |
第四章 习近平民生理论在新疆的实践 |
第一节 以“访惠聚”为载体的新疆民生建设创举 |
一、价值向度:密切联系党和群众 |
二、“访惠聚”活动的具体部署 |
第二节 新疆践行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举措 |
一、为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奠定经济基础 |
二、均衡发展社会事业以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
三、持续助力“绿色、安全”社会环境建设 |
注释 |
第五章 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效、经验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效及经验总结 |
一、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
二、各族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获得感不断提升 |
第二节 新疆民生建设经验总结 |
一、正确处理社会稳定与民生建设间的辩证关系 |
二、正确处理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间的辩证关系 |
三、正确认识民生建设与社会治理有机统一关系 |
第三节 新疆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新疆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二、新疆民生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注释 |
第六章 新疆进一步推进民生建设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坚持全面论:为民生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 |
一、继续为维护新疆稳定奠定必要条件 |
二、继续贯彻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任务 |
第二节 坚持矛盾论:推进新疆民生更平衡更充分发展 |
一、继续发挥访惠聚“精准滴灌”优势 |
二、提升新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
第三节 坚持实践论:民生建设紧扣“七有”和“五性” |
一、聚焦“七有”改善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 |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落细“五性”需求 |
注释 |
结语 习近平民生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生论述的最新理论成果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9)竭诚为民,守护国泰民安——中国应急管理成效凸显(论文提纲范文)
策划人语: |
美国山火频发, 损失严重 |
美国“坎普”山火肆虐, 教训沉重 |
我国森林火灾数量和受灾面积, 逐年下降 |
我国森林草原火灾防控, 优势明显 |
夯实预防和应急工作, 防控火灾 |
中国特色森林消防, 独一无二专业灭火 |
世界唯一森林灭火专业队伍 |
不仅救火, 更要防火 |
练兵备战, 提升技能 |
依靠技术, 科学防火 |
从不缺位, 那些难忘的“中国应急故事” |
堰塞湖险情的成功处置 |
成功扑灭两次森林大火 |
创造同级别台风损失最小记录 |
“中国应急故事”永不剧终 |
组建“国家队”, 不断刷新“中国速度” |
立足国情, 组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国家队” |
边组建边应急, 成功应对显实力 |
把握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
中国应急管理新成效彰显大国实力 |
集中指挥, “一盘棋”成效举世公认 |
创新体制机制, 应急管理“建且稳” |
与时间赛跑, 国家应急指挥机制将进一步完善 |
(10)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问题聚焦 |
(二)问题研究意义 |
(三)问题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实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是保持林区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都市森林防火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薛刚.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2]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0)
- [3]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4]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D]. 张梦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袁纲淑. 西南大学, 2020(01)
- [6]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7]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D]. 尹佳.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9(02)
- [8]习近平民生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研究[D]. 陈欢欢. 新疆大学, 2019(10)
- [9]竭诚为民,守护国泰民安——中国应急管理成效凸显[J]. 张爱玲,潘文峥. 中国安全生产, 2019(01)
- [10]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