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宅产业化:条件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舒维强[1](2021)在《基于WSR-SWOT模型的农村住宅产业化推进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住宅建设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农村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比如人口红利减少,用工成本增加,农村老龄化现状;而且农村住宅规划不合理,质量不高,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以上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的建设。目前装配式建筑技术日趋成熟,且节能环保,采用工业化的建造方式解放了传统的手工建造方式,大大提高了建造效率,保证了住宅质量,更好地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因此,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在农村地区推行住宅产业化是大势所趋。现阶段,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地区的发展更是崭新领域。农村住宅产业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实施推广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实现农村地区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充分考虑影响农村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农村推行住宅产业化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从而制定相适应的推进对策。因此,本研究在分析农村住宅产业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构建WSR-SWOT分析模型,据此提出农村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系统阐述我国住宅产业化特别是农村地区住宅建设现状以及农村发展现状,其次,选取不同农村地区实地调查,获取农村居民对于当前住宅产业化推行的看法,通过文献搜索共计提取农村住宅产业化发展的40个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制作题项,设计调查问卷并回收数据,基于累计信息贡献率的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初筛,识别出24个关键影响因素。然后,根据筛选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共计提取三大公因子,基于WSR系统方法论,分别命名为物理影响因子、事理影响因子和人理影响因子。结合SWOT分析方法建立农村住宅产业化发展的WSR-SWOT分析模型,基于SWOT分析提出农村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模型,通过熵权法计算各因素的综合得分,分别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确定合适的推进战略。选取山东省某农村地区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并提出该农村地区适合住宅产业化的推广与发展。最后,在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下,基于WSR-SWOT分析模型,分别从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提出农村地区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推进对策与建议。本文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能为农村地区推广住宅产业化提供决策支持,并且助力于建筑业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王冕[2](2021)在《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倡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脚步往前迈进的背景之下,以现浇模式为主的传统建筑业存在着环境、能耗以及生产效率方面的诸多问题。这类“粗放”的生产方式既有悖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初衷,也阻碍了建筑业转型进程的推进。2020年,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过程中,装配式部品构件大量应用于建筑主体,现场流水施工和吊装井然有序,以极高的生产效率建成并投入使用。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法宝,得到国家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已有一定发展,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仍面临许多难题。因此,本文立足于安徽省层面,梳理了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经历。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制约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ISM法挖掘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为促进安徽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的提升铺路搭桥。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分析研究:(1)论文首先对装配式建筑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介绍,利于把握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实际意义。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回顾了国内外装配式建筑以及安徽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状况和历程。文章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国外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合理借鉴。结合国情,我国应当从建设政府保障性住房入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以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标准体系的构建为驱动,辅之以信息化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令装配式建筑得到又好又快发展。(2)其次,论文先后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的方式,统计并分类筛选出包括市场、经济、技术、政策、社会五个方面、16个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形成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制约因素指标体系。依据形成的指标体系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对问卷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3)运用DEMATEL-ISM方法对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制约因素指标体系中各因素间相互影响关系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并加之以熵权法定量分析,得到安徽省装配式建筑主要制约因素,分别为行业政策不完善、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政府宣传强度不足、财政支持力度不足、技术支撑不足、建筑企业转型意愿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人才匮乏。(4)依据以上制约因素,提出符合安徽省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的针对性建议,包括完善政策法规、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标准化体系、重视宣传工作、强化技术支撑、培育市场主体、加强人才培育。希望以上建议能够对安徽省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实施有所贡献。
汤冉冉[3](2021)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推广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宅用户对住宅的性能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住宅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更倾向于打造一个集健康、高效、绿色为一体的住宅环境。但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专业技术的缺乏,农村住宅普遍存在保温隔热性能差、质量隐患突出、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传统的建造方式已不能满足居民的住宅性能需求。现阶段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2019年河南、浙江、四川等省份均已明确指出积极开展装配式钢结构农宅试点。但由于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面的问题,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并不顺利。考虑到中国幅员广阔、地貌、资源、产业基础等大不相同,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处于中原的河南农村地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因素进行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装配式钢结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背景、住宅建设现状和居民未来建房意愿的调研分析,探索河南农村地区推行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可行性;在装配式钢结构农宅推行过程中政府、企业、居民方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整理和半结构化访谈,归纳出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推行的33个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收回有效问卷227份;运用SPSS24.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变量进行降维处理,得出政策法规、经济激励、产品性能、农宅用户需求、企业转型意愿、市场环境、技术支撑等7大类公共因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影响因素的内在作用机理及对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水平的影响程度,提出7类公共因子与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水平的路径假设和理论模型,借助AMOS24.0软件对样本数据和理论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并通过模型修正使模型达到最优化;根据各潜变量的路径系数和各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效应值得出政府的资金补贴、政策执行力度、宣传力度、住宅的质量安全、构件运输成本、住宅舒适度、社会文化及群体价值观等对河南农村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影响显着。根据影响路径及影响因素的等级划分,针对河南农村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企业、居民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政府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宣传引导、设立专项资金补贴等;企业应完善装配式钢结构农宅的质量验收和维护工作、突出产品性能优势、加大技术上的研发力度、打造装配式钢结构产业群等;农村居民应主动消除认知障碍、提升自身信任度等,希望这些建议能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新思路。
康晓辉[4](2020)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可利用资源的不断减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凸显,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低效率、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建筑业将逐步向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建筑产业化作为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资源、能耗等问题的解决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京津冀区域作为重点推进区域,其建筑产业化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重点推进地区的参考标杆,指导我国建筑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衡量其发展水平成为当前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首要问题。论文以京津冀区域为研究范围,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其理论基础,准确把握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国内外建筑产业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然后对建筑产业化内涵和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建筑产业化发展存在的瓶颈;其次,根据区域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结合我国京津冀区域建筑产业化发展现状,通过文献综述法和头脑风暴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最终建立了包括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技术创新的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确定了各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权重,并运用基于白化权函数的灰色综合评价法对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对评价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建筑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其他区域建筑产业化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发展程度的评价提供参考,促进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切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建筑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高思慧[5](2020)在《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要求不断提高、钢铁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的多重环境背景下,钢结构建筑作为结构体系天然装配式、钢材消耗量大、原材料可回收的建筑形式,充分满足绿色发展要求,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成为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近几年,在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厂房、公共建筑以及桥梁领域经常能见到钢结构的身影。但是,钢结构住宅的推广进展却极为缓慢。为推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健康高速发展,2019年初,住建部市场监管司首次提出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工作。为加快补充政策出台速度,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研究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剖析国内外发展现状,指出国内发展问题,挖掘深层影响因素,提出发展对策建议。首先,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并总结其发展经验,在相关政策标准和取得成效两个方面,对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其次,对影响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因素进行系统地识别和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确定影响因素清单,根据清单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研优化问卷,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9个公共因子并将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研究,通过观察发现,关键影响因素间可能蕴含潜在影响关系,因此采用DEMATEL/ISM集成建模方式,得到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解读,分析各个层级间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最后,挖掘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中的深层影响因素,据此提出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建议。本文建立了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并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针对深层影响因素提出政府管控、产业组织、技术体系三方面的建议,为解决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问题提供切入点,有利于推动产业平稳有序发展。
赵月溪[6](2020)在《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与影响路径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建筑业仍然以传统的现浇方式为主,这种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劳动密集的“粗放型”建造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实现我国绿色发展理念与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在建筑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央层面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以加快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西安市装配式建筑建设计划规模为289万平方米,上海市2019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3444万m2,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86.4%;北京市1413万m2,占比为26.9%。天津、江西等地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占比均超过20%。相比之下西安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对缓慢。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本文展开以下研究:(1)运用基于“科技文献”的扎根理论方法,以近三年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关研究、调研访谈资料、新闻评论、权威网站、行业报告等相关研究报告为原始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式编码,通过编码者信度评估与信息饱和度检验保证制约因素提取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建立了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模型。结果显示: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不支持、行业发展不充分、人才培养不足、企业自身能力有限四类。其中宏观环境不支持是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因果条件,行业发展不充分以及人才培养不足是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中介条件,企业自身能力有限是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行为决策,在这种影响机制作用下使得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较为缓慢。同时,为分析西安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的影响关系、层级结构与影响路径奠定基础。(2)基于上述扎根理论所挖掘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构建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指标体系。通过对西安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以及政府部门进行调研,最终筛选出43个指标。通过文献分析方法建立制约因素之间的二元影响关系,建立邻接矩阵,通过MATLBA R2018a计算得到可达矩阵,并将制约因素划分为7个层级,其中第一层的11个制约因素为表层制约因素,第二至六层的17个制约因素为中层制约因素,第七层的15个制约因素为深层制约因素。(3)基于制约因素可达矩阵,引入交叉影响矩阵相乘(MICMAC)分析法计算各个制约因素的驱动力与依赖性,以探究各个制约因素在影响路径上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结果显示,人才培养机制不适应与宣传力度不足的驱动力最强,依赖性最弱。通过将制约因素的驱动力、依赖性与解释结构模型得出的深层制约因素结合,分析得出西安市装配式建筑最优发展路径是通过优先解决驱动簇的深层制约因素,使其影响中间层制约因素,进而解决表层制约因素。最终,依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符合西安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的对策建议。
李翎[7](2020)在《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业作为我国传统支柱型产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建筑业疯狂发展伴随而来的是诸如环境恶化、资源浪费、能源枯竭、人员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随着当代国人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特别是对居住、工作所涉及的建筑物要求层面也越来越精细,因此,倡导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可以很好地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迄今为止,我国绿色建筑已经发展了二十余年,虽然国家为推广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已经逐步颁布了一系列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技术细则,全国各房地产企业也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实践,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绿色建筑总体数量还是相对较少,而且区域发展较不平衡,离形成规模化的绿色建筑产业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所以,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我国推广绿色建筑产业化是改善当今环境资源问题、普及绿色建筑的必然选择。根据我国发展现状,本文欲以科学性、适用性、有效性原则构建一套绿色建筑产业化成熟度评价体系,同时构建评估模型对绿色建筑产业化成熟度进行客观评价,再依据结果对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以期推进区域内绿色建筑产业化更快更好发展。本文首先对绿色建筑产业化的内涵及概念进行概括,然后将“成熟度理论”应用到对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及能力的评价上。其次,在研究分析总结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从技术、市场、政策法规制度、产业、产品五个方面对绿色建筑产业化成熟度进行考量,并构建一套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为使得计算结果更反映真实情况,主客观相结合,使用AHP—熵权法确定相应指标的综合权重。同时,本文将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灰色聚类评估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打造一个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的改进模型,然后根据评估模型对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依此评价结果对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提出符合其当前发展现状的建议对策。
尚浩[8](2020)在《基于组合权重—云模型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为贯彻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绿色环保发展战略,能够避免因二次装修造成资源浪费的成品住宅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通过调研和参考国内外相关成果,经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建立了一套系统、全面、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藉此可对不同区域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比较、分析、判断,从而找出积极因素与阻碍因素,发挥优势,补齐短板,进而指导政府决策,引导企业行为,加快推动成品住宅高质量健康发展。首先,在调研与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采用专家调查法,经过对指标体系的初选与优化,构建了具有六个一级指标(行业管理成熟度、研发设计水平、生产建造水平、住宅产品水平、产业链成熟度、市场成熟度)29个二级指标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结合成品住宅特点和所建立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性,通过对比分析常用的评价数学模型与评价权重计算方法,选择云模型法作为评价数学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专家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权重方法,建立了基于组合权重-云模型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最后,以郑州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基于目前郑州市成品住宅参与各方的基本状况,运用构建的评价模型对郑州市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验证所建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适用性,通过分析评价结果,揭示短板,给出郑州市成品住宅发展建议。
黄荣荣[9](2020)在《建筑工业化进程中政府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国内建筑行业依然是以传统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为主导。资源能源的高消耗,劳动力效率低下,环境污染较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与当前国内所提倡的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相违背。当前生态文明背景下,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是实现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现有技术水平、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制约,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欠缺,企业和消费者主动自发选择建筑工业化的意愿偏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较为缓慢。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和相关实例的收集,借鉴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并结合当前国内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发现政府的合理引导与有效激励能够促进建筑工业化的有序健康发展,然而目前政府的引导及激励作用还不够有力,我国现行建筑工业化相关的激励政策仍不够完善。文章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激励行为对于企业和消费者选择建筑工业化意愿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用以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建筑工业化的概念内涵,并将其与传统的建造方式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其优势所在,并对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理论基础进行了分别阐述。在此基础上,详细梳理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所颁布的相关指导激励政策,分析我国近几十年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激励行为对其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剖析当前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原因在于政府对于建筑企业的激励缺乏足够的力度与保障,难以达成理想的激励效果,建筑企业和消费者选择建筑工业化的意愿不强,难以同时拉动供给市场和需求市场。再次,基于建筑企业和消费者两个决策主体,分别构建了政府和建筑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以及政府和消费者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其演化稳定策略,验证政府激励机制的传导作用,最后,利用MATLAB软件对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数据仿真。根据演化博弈模型结论,分别从建筑企业和消费者两个角度给出有效的对策与建议。结论表明:政府应当进一步确立自身在建筑工业化进程中的引导作用,发挥好“引路人”的角色,积极鼓励技术研发,完善建筑工业化相关产业链,主动降低企业和消费者选择建筑工业化的成本;同时政府在制定有效的经济激励措施时,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更多着眼于建筑工业化在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长远收益,与企业、消费者一起共同推动建筑工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王英臣[10](2019)在《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的多级库存成本与车辆调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发展、施工技术日趋完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业特别是住宅装修产业也随之高速发展。“手工作坊型”的传统住宅装修模式己经很难与现代社会节能、环保、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需求相适应,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将全装修住宅作为主要开发业态之一。但由于我国全装修住宅和住宅工业化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在建设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低效的物流管理造成材料部品库存不足导致停工待料,或库存超量导致成本超出预算;由于采购方对物料的运输过程缺乏有效控制,导致在配送和运输阶段供应方经常出现供货无序,从而使项目相关各方衔接不流畅等等。围绕现代物流旨在以较低成本实现优质服务的管理思想,紧密结合全装修行业的发展特点和客户需求规律,本文对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及其重要环节——库存成本与车辆调度的优化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本文以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理论为指导,在深入研究住宅全装修产业和建筑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的概念。该供应链管理着眼于建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总承包商为核心来统筹全装修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各节点企业之间长期高效协作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针对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定义、特征、现行主要供应模式及各自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工程总承包商+生产厂家+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物流模式的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其中业主可集中精力控制项目建设总成本,总承包商通过招标来选择材料生产厂家、确定材料价格,将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或由生产厂家委托给第三方物流,总承包商承担物流运行的监控工作。界定了整个体系的结构及相关参与方,这些参与方企业借助供应链管理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采购管理、材料配送管理、库存管理、施工现场物流管理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整个物流管理体系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为推进全装修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提供了依据,进而为推动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形成高效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引。根据住宅全装修物项目供应链物流运作中材料部品库存管理实际,在综合考虑了供应链上主要企业在交易中所产生的订货成本,各环节为保证生产、供应连续性的库存维持成本,由需求不稳定或供不应求造成的缺货损失成本,正常部品采购运输成本和当发生缺货时的补货运输成本以及由于材料部品运输所消耗时间成本的基础上,建立了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环境下包括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总承包商以及中间供应链的多级库存成本模型。在设计求解算法时,为进一步增强全局搜索能力,提出通过设计正交数组完成初始抗体选择的方法和将基于种群的按抗体适应度大小排序的选择算法代替轮盘赌选择引入到遗传操作中的方法来进一步改进常规免疫遗传算法的搜索质量和搜索效率,可更加有效克服标准遗传算法的早熟收敛问题。通过实例验证了运用本文设计算法所得成本结果要优于通过标准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得到的库存成本,且总体寻优能力更强,还得出了供应商、第三方物流和总承包商各自最优即时库存量,总承包商和第三方物流各自最优订货次数等更为合理的库存控制方案,证实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对材料部品车辆调度展开深入研究,考虑在需求高峰期时物流服务商会出现自有车辆和人员不足的情况,进而产生人员额外加班配送和寻求社会租赁车辆资源的需求,因此对带时间窗的经典车辆调度问题便可以围绕人员额外加班配送成本和外包车辆成本展开拓展研究。鉴于每个项目施工现场都可能会提出个性化服务时间窗的需求,本文便针对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特点引入了客户点随机需求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配送人员加班条件和外包社会车辆资源的材料部品动态车辆调度模型。设计了改进的模拟植物生长算法进行优化求解,为增强寻优能力,提出将变步长搜索和生长素浓度随机排序的方法引入模拟植物生长算法来提高算法的计算速度和搜索质量。结合具体实例,用本文设计的改进模拟植物生长算法与标准遗传算法分别求解并从所得配送路径长度、总耗时和总成本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算法既能获得最优解又能提升求解效率,验证了模型和本文设计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在上述对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及其重要环节——库存成本与车辆调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全装修物流管理的改善对策。该论文有图34幅,表27个,参考文献160篇。
二、住宅产业化:条件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宅产业化:条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SR-SWOT模型的农村住宅产业化推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住宅产业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我国农村住宅研究现状 |
1.3.3 农村住宅产业化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农村概念 |
2.2 农村住宅产业化 |
2.3 WSR-SWOT理论模型 |
第3章 农村地区住宅产业化影响因素分析 |
3.1 农村地区住宅产业化的影响因素识别 |
3.1.1 文献提取 |
3.1.2 实地调查 |
3.2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3.2.1 问卷调查获取数据 |
3.2.2 基于累计信息贡献率的影响因素筛选 |
第4章 农村地区住宅产业化发展的WSR-SWOT分析模型 |
4.1 物理事理人理的确定 |
4.2 WSR-SWOT分析模型构建 |
4.2.1 农村住宅产业化的物理事理人理分析 |
4.2.2 农村住宅产业化的WSR-SWOT模型构建 |
第5章 实证研究 |
5.1 区域选择 |
5.2 模型分析 |
5.3 推进对策 |
5.3.1 物理方面的对策 |
5.3.2 事理方面的对策 |
5.3.3 人理方面的对策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1 农村住宅产业化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
附录2 西五村地区推行住宅产业化影响因素打分表 |
(2)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分析 |
2.1 装配式建筑概述 |
2.1.1 装配式建筑概念 |
2.1.2 装配式建筑特点 |
2.1.3 装配式建筑相关概念辨析 |
2.2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状况 |
2.2.1 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状况 |
2.2.2 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状况 |
2.2.3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经验总结与启示 |
2.3 安徽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
2.3.1 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政策现状 |
2.3.2 安徽省建筑业规模及产业优势 |
2.3.3 安徽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总结 |
第三章 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的制约因素识别与确定 |
3.1 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制约因素识别 |
3.2 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制约因素指标体系建立 |
3.2.1 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制约因素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3.2.2 修正后的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制约因素指标体系 |
3.2.3 基于制约因素指标体系的问卷制作及统计分析 |
3.3 基于DEMATEL-ISM方法的制约因素确定 |
3.3.1 分析步骤 |
3.3.2 计算过程 |
3.3.3 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广对策与建议 |
4.1 完善政策法规 |
4.2 提高财政支持力度 |
4.3 完善标准化体系 |
4.4 重视宣传工作 |
4.5 强化技术支撑 |
4.6 培育生产主体 |
4.7 加强人才培育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关于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的制约因素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
附录2:关于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制约因素影响关系的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推广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市场背景 |
1.1.3 产业背景 |
1.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装配式钢结构农宅的推广可行性与相关理论 |
2.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农村地区的建设现状研究 |
2.1.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概念 |
2.1.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农村地区的推广现状 |
2.2 河南省农村地区住宅建设现状及建房意愿调研分析 |
2.2.1 调研方案设计与发放 |
2.2.2 样本分析 |
2.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推广的可行性研究 |
2.3.1 适合河南农村地区推广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选择 |
2.3.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与传统农村住宅的对比分析 |
2.3.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的发展优势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因子分析法 |
2.4.2 结构方程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影响因素分析 |
3.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的推广障碍分析 |
3.1.1 政府层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
3.1.2 企业层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
3.1.3 居民层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
3.2 影响因素的提取原则 |
3.3 河南省农村地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影响因素识别 |
3.3.1 影响因素提取的依据 |
3.3.2 影响因素的初步提取 |
3.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3.4.1 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
3.4.2 问卷回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钢结构农宅推广因素量化分析 |
4.1 影响因素的降维处理 |
4.1.1 信效度检验 |
4.1.2 因子分析 |
4.2 影响因素间的模型构建 |
4.2.1 理论模型构建 |
4.2.2 结构模型构建 |
4.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4.3.1 初始模型拟合检验 |
4.3.2 模型修正 |
4.4 影响路径分析与影响等级划分 |
4.4.1 影响路径分析 |
4.4.2 影响等级划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河南农村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的对策建议 |
5.1 政府层面 |
5.1.1 政策保障 |
5.1.2 经济激励政策 |
5.2 企业层面 |
5.2.1 产品性能 |
5.2.2 企业业务转型意愿 |
5.3 居民层面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河南省农村地区住宅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C 河南农村地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
(4)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建筑产业化概念界定 |
2.1.1 建筑产业化的概念 |
2.1.2 建筑产业化的特征 |
2.1.3 建筑产业发展历程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内容 |
2.2.4 可持续发展评价 |
2.3 建筑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概述 |
2.3.1 建筑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内容 |
2.3.2 区域建筑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
2.4 常用可持续发展综合价方法 |
2.4.1 灰色综合评价法 |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1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2.1 评价指标初选 |
3.2.2 评价指标优化 |
3.2.3 评价指标分类 |
3.3 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含义 |
3.3.1 经济类指标含义 |
3.3.2 社会类指标含义 |
3.3.3 技术创新类指标含义 |
3.3.4 环境资源类指标含义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
4.1 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选择 |
4.1.1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4.1.2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1 层次分析法基本思路和步骤 |
4.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3 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过程 |
4.3.1 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的评价等级标准 |
4.3.2 灰色综合评价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实证分析 |
5.1 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概况 |
5.2 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 |
5.2.1 灰色综合评价过程 |
5.2.2 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
5.3 促进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5.3.1 经济层面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5.3.2 社会层面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5.3.3 技术创新层面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5.3.4 环境资源层面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Ⅰ: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重要性问卷调查表 |
附件Ⅱ: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权重调查表 |
附件Ⅲ: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情况调查表 |
(5)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 |
1.3.1 论文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2 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
2.1.1 国外发展现状 |
2.1.2 国内发展现状 |
2.2 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2.2.1 宏观层面 |
2.2.2 微观层面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
3.1 影响因素识别 |
3.1.1 基于文献研究的初步识别 |
3.1.2 基于专家访谈的清单调整 |
3.1.3 影响因素最终清单 |
3.2 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
3.2.1 分析模型选取与主要步骤 |
3.2.2 数据收集与检验 |
3.2.3 公因子构造与提取 |
3.2.4 公因子命名解释 |
3.3 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
3.3.1 DEMATEL/ISM集成系统结构建模 |
3.3.2 关键因素影响关系确定 |
3.3.3 多级阶梯结构模型建立 |
3.3.4 多级阶梯结构模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策略 |
4.1 政府管控方面 |
4.1.1 加强方向引导政策针对性 |
4.1.2 拓宽开发激励政策覆盖面 |
4.1.3 健全政府监管保障机制 |
4.2 产业组织方面 |
4.2.1 提升企业管理组织能力 |
4.2.2 建立完整成熟的产业链 |
4.3 技术体系方面 |
4.3.1 提高设计与施工技术 |
4.3.2 编制完备的标准规范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影响因素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与影响路径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号召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
1.1.2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
1.1.3 西安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缓慢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宏观视角下装配式建筑制约因素研究 |
1.3.2 微观视角下装配式建筑制约因素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2.概念界定、发展历程与经验总结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装配式建筑概念界定 |
2.1.2 装配式建筑相关概念关系 |
2.2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 |
2.2.1 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 |
2.2.2 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 |
2.3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经验总结与启示 |
2.3.1 前期政府主导,发挥政策推进引导作用 |
2.3.2 拓宽应用范围,扩大应用领域 |
2.3.3 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支撑 |
2.3.4 培育基地企业,带动供给能力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扎根理论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挖掘与分析 |
3.1 原始资料搜集与分析 |
3.1.1 原始资料搜集 |
3.1.2 原始资料编码分析 |
3.2 信度评估与信息饱和度分析 |
3.2.1 编码者之间的信度评估 |
3.2.2 信息饱和度分析 |
3.3 基于编码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影响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4 西安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层级结构分析 |
4.1 西安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筛选 |
4.1.1 问卷设计与实施 |
4.1.2 调查结果处理与建立制约因素指标 |
4.2 基于ISM的西安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解释结构模型构建 |
4.2.1 制约因素之间二元关系的构建 |
4.2.2 邻接矩阵与可达矩阵构建 |
4.2.3 制约因素层级划分 |
4.3 西安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层级关系分析 |
4.3.1 装配式建筑发展表层制约因素分析 |
4.3.2 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层制约因素分析 |
4.3.3 装配式建筑发展深层制约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西安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影响路径分析及发展对策 |
5.1 基于MICMAC的制约因素驱动力与依赖性分析 |
5.1.1 制约因素的驱动力与依赖性计算 |
5.1.2 制约因素驱动力与依赖性分析 |
5.2 西安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影响路径分析 |
5.2.1 驱动簇深层制约因素影响路径分析 |
5.2.2 驱动簇深层制约因素改善的影响效果分析 |
5.2.3 自治簇深层制约因素影响路径分析 |
5.2.4 自治簇深层制约因素改善的影响效果分析 |
5.3 西安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对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调研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7)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型城镇化提供机遇 |
1.1.2 法规、政策及规范的推动 |
1.1.3 我国经济现状下建筑业发展的新要求 |
1.1.4 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亟需破题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绿色建筑产业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绿色建筑产业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5 论文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5.1 论文技术路线 |
1.5.2 论文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绿色建筑理论 |
2.1.1 绿色建筑的内涵 |
2.1.2 世界绿色建筑发展历程概述 |
2.2 建筑产业化理论 |
2.2.1 建筑产业化理论研究现状 |
2.2.2 建筑产业化的内涵 |
2.2.3 建筑产业化相近概念辨析 |
2.2.4 绿色建筑产业化界定 |
2.3 绿色建筑产业化成熟度模型理论 |
2.3.1 经典成熟度模型理论 |
2.3.2 绿色建筑产业化成熟度模型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建筑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指标构建的方法、原则及流程 |
3.1.1 指标构建的方法 |
3.1.2 指标构建的原则 |
3.1.3 指标构建的流程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3.2.1 开放性编码 |
3.2.2 主轴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3 评价指标体系理论饱和度检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建筑产业化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选择 |
4.2 评价方法选择 |
4.3 基于AHP-熵权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4.3.1 运用AHP法确定各指标的主观权重 |
4.3.2 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客观权重 |
4.3.3 综合权重的确定 |
4.4 评估模型构建 |
4.4.1 对隶属度矩阵的分析 |
4.4.2 灰色聚类评估理论简介 |
4.4.3 评估模型的计算步骤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现状分析 |
5.1.1 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的政策基础 |
5.1.2 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的企业与项目情况 |
5.2 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成熟度评价 |
5.2.1 灰色聚类模型评价标准的确定 |
5.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3 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成熟度综合评价 |
5.3 评价结果分析及对策研究 |
5.3.1 评价结果分析 |
5.3.2 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建议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绿色建筑产业化评价指标重要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成熟度评价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基于组合权重—云模型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3.1 问题提出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研究 |
2.1 成品住宅相关概念 |
2.1.1 成品住宅概念 |
2.1.2 成品住宅装修模式 |
2.1.3 成品住宅与住宅产业化 |
2.2 成品住宅相关主体研究 |
2.3 成品住宅产业链与产业集团 |
2.4 本章小结 |
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3.1.1 评价指标建立原则 |
3.1.2 评价体系建立思路 |
3.1.3 评价体系建立步骤 |
3.2 评价指标选取来源 |
3.3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
3.4 初选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
3.4.1 问卷设计与回收 |
3.4.2 初选指标的筛选 |
3.5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4 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 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
4.1.1 评价模型分析 |
4.1.2 云模型基本原理 |
4.1.3 基于云模型的评价方法实现步骤 |
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
4.2.2 根据AHP-专家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
4.3 基于云模型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
4.3.1 建立评价标尺云 |
4.3.2 确定指标评价云 |
4.3.3 确定综合评价云 |
4.3.4 确定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郑州市成品住宅发展现状 |
5.2 郑州市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 |
5.2.1 确定指标评价云 |
5.2.2 确定综合评价云 |
5.2.3 郑州市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
5.3 结果分析与相关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成品住宅发展水平指标专家打分问卷 |
附录B 成品住宅发展水平指标权重专家打分问卷 |
附录C 郑州市成品住宅发展水平指标专家打分问卷 |
致谢 |
(9)建筑工业化进程中政府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建筑工业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论文研究方法 |
1.3.2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建筑工业化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建筑工业化基本概念 |
2.1.2 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造方式对比 |
2.2 政府激励机制理论基础 |
2.2.1 激励理论 |
2.2.2 期望理论 |
2.2.3 激励机制设计 |
2.3 演化博弈相关理论基础 |
2.3.1 演化博弈基本概念 |
2.3.2 复制动态方程与演化稳定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工业化政府激励现状及问题 |
3.1 中国建筑工业化政策发展现状 |
3.1.1 中国建筑工业化政策体系发展历程 |
3.1.2 中国建筑工业化政策效果分析 |
3.2 建筑工业化中政府激励政策分析 |
3.2.1 政府实施建筑工业化激励政策的益处 |
3.2.2 建筑工业化激励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与建筑企业的演化博弈研究 |
4.1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4.1.1 政府与建筑企业条件假设 |
4.1.2 建筑企业与政府的演化博弈矩阵 |
4.2 建筑企业与政府的演化博弈分析 |
4.2.1 建筑企业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4.2.2 政府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4.2.3 建筑企业与政府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
4.3 建筑企业与政府的演化博弈仿真 |
4.3.1 建筑工业化成本对于演化博弈的影响 |
4.3.2 政府经济补贴对于演化博弈的影响 |
4.3.3 政府税收政策对于演化博弈的影响 |
4.3.4 建筑工业化发展对于经济激励需求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与消费者的演化博弈研究 |
5.1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5.1.1 消费者与政府的条件假设 |
5.1.2 消费者与政府的演化博弈矩阵 |
5.2 消费者与政府的演化博弈分析 |
5.2.1 消费者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5.2.2 政府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5.2.3 消费者与政府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
5.3 消费者与政府的演化博弈仿真 |
5.3.1 消费者收益对于演化博弈的影响 |
5.3.2 后期维护成本对于演化博弈的影响 |
5.3.3 政府经济补贴对于演化博弈的影响 |
5.3.4 政府税收政策对于演化博弈的影响 |
5.3.5 市场发展所需的不同补贴金额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针对建筑企业的激励行为 |
6.2 针对消费者的激励行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的多级库存成本与车辆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 |
1.6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住宅全装修基础理论 |
2.2 供应链管理及物流管理基础理论 |
2.3 库存管理基础理论 |
2.4 配送车辆调度基础理论 |
2.5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2.6 本章小结 |
3 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及其物流管理分析 |
3.1 住宅全装修产业化 |
3.2 建筑供应链管理 |
3.3 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管理及其物流特征分析 |
3.4 基于“EMT”供应物流模式的全装修物流管理体系构建分析 |
3.5 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体系运行机理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IGA的住宅全装修物流多级库存成本优化研究 |
4.1 住宅全装修物流多级库存优化管理 |
4.2 住宅全装修物流多级库存成本分析 |
4.3 免疫遗传算法(IGA)理论 |
4.4 住宅全装修物流多级库存成本优化的算法设计 |
4.5 实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PGSA的材料部品动态车辆调度优化研究 |
5.1 材料部品配送车辆调度管理 |
5.2 材料部品动态车辆调度分析 |
5.3 模拟植物生长算法(PGSA)基本理论 |
5.4 材料部品动态车辆调度优化的算法设计 |
5.5 实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相关改善对策 |
6.1 优化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物流的管理对策 |
6.2 供应链环境下全装修多级库存管理的相关改善对策 |
6.3 全装修物流管理中车辆调度配送效率管理相关改善对策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住宅产业化:条件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SR-SWOT模型的农村住宅产业化推进对策研究[D]. 舒维强.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2]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 王冕.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推广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D]. 汤冉冉.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 康晓辉.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5]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研究[D]. 高思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与影响路径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赵月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D]. 李翎.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8]基于组合权重—云模型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 尚浩. 郑州大学, 2020(02)
- [9]建筑工业化进程中政府激励机制研究[D]. 黄荣荣.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10]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的多级库存成本与车辆调度优化研究[D]. 王英臣.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