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区域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附21例分析)

胰腺区域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附21例分析)

一、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附21例病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广川[1](2019)在《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 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严重并发症,随疾病进展,胃静脉曲张破裂致消化道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虽仅占所有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10-20%,但其死亡率更高,预后常常比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更差,是目前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治疗的难题。尤其是胃底静脉曲张,即Sarin分型中的GOV-2型和IGV-1型,目前指南和共识中对其治疗的推荐意见尚未统一。因此,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内容。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决定胃底静脉曲张疗效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对减少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再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有必要针对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基于此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查阅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报道,我们发现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包括:既往研究中未关注不同类型胃底静脉曲张之间血流动力学特点的差别;目前对于胃底静脉曲张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如何基于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寻找不同治疗方案的适宜人群,尤其是在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间如何选用适合的治疗方案尚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特殊类型的胃底静脉曲张(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治疗方案尚不明确。本论文就以上问题,分三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收集70例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患者影像学及直接门静脉造影的资料,分析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第二部分,探讨基于胃底静脉曲张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选择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初步疗效;第三部分,总结特殊类型胃底静脉曲张(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治疗经验。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应根据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个体化的选择PTVE,BRTO,TIPS,PSE等介入治疗方案的结论,进一步优化了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方案,为胃底静脉曲张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基于影像学的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住院的70例胃镜诊断为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患者的影像学及直接门静脉造影的资料。对比两组间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门静脉血栓发生率、静脉曲张直径等影像学特征,胃底静脉曲张常见供血血管检出率、主要供血来源、供血血管条数,常见引流血管检出率、主要引流血管分型、胃肾分流发生率,门静脉压力等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差别。结果1.70例患者中GOV-2型41例,IGV-1型29例。GOV-2患者门静脉平均宽度为 15.71±5.31 mm 大于 IGV-1 患者(13.00±2.60mm,P=0.013);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46.30%,高于 IGV-1 患者(17.20%,P=0.012)。2.供血血管特征:胃左静脉(胃冠状静脉)、胃后静脉和胃短静脉是参与胃底静脉曲张供血的主要血管。GOV-2型和IGV-1型中胃左静脉、胃后静脉、胃短静脉的检出率分别为 90.24%,31.71%,31.71%和 65.51%,48.28%,44.83%;由单支供血的比例分别占56.10%和44.83%。3.引流血管特征:胃肾分流、奇静脉系统引流为最常见的引流方式,其余包括左侧膈下静脉、心包膈静脉、右侧膈下静脉等,其在GOV-2型和IGV-1型中的检出率分别为 58.54%、80.49%、4.88%、2.44%、2.44%和 96.55%,3.45%、3.45%、3.45%、0%;胃肾分流单支引流的发生率分别为2.44%和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门静脉压力和肝静脉压力梯度分别为27.45±7.62 mmHg、18.71 ±6.54 mmHg 和 16.35±5.91 mmHg、12.00±3.58 mmHg,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2 及0.038)。结论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复杂,即使不同内镜分型的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之间,供血、引流、门静脉压力等特征也有较大差距。因此,胃底曲张静脉的治疗应充分考虑其血流动力学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第二部分基于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个体化治疗研究一、球囊辅助下经皮经肝曲张静脉组织胶顺行栓塞术(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估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回顾性地纳入了 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之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BA-PTAE治疗的孤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30例,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的肝功能变化,观察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及食管静脉曲张加重情况,再出血率和生存率。结果1.30例患者均合并胃肾分流,均行BA-PTAE,技术成功率为100%(30/30)。除其中1例发生无症状的肺栓塞外,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2.患者的平均随访为30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为4/30(13.33%),食管静脉曲张加重的发生率为4/30(13.33%),新发腹水或腹水加重的发生率为3/30(10.00%)。3.术后3个月的Child-Pugh评分(P=0.009)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P=0.004)较术前显着改善。4.术后1年,2年,3年及5年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96.30%,96.30%,79.90%和 79.90%。结论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是安全可行、疗效可靠的,是该类曲张静脉的有效方案。二、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2型)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估TIPS治疗伴有较大胃肾分流道的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之间于我院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共28例。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再出血率和存活率。结果2例患者TIPS治疗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2.86%。其中1例出现了支架闭塞,3天后再次出血;另外1例术后出现了肝动脉出血,虽经动脉栓塞成功止血,仍因肝功能衰竭死亡。TIPS术后门静脉压力明显降低。平均随访期为24.13±15.38个月。随访期间共有2名患者失访,7例(25.00%)患者发生再出血,其中有1例发生早期再出血(3.57%),为术后3天发生支架闭塞,后接受TIPS支架再通。TIPS术后1年、2年及3年的累计无出血率分别为83.81%、73.78%和73.78%。TIPS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包括TIPS支架狭窄(5例)、胃溃疡(1例)及不明原因再出血(1例)。3例TIPS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死亡,死亡率为10.71%。TIPS术后1年、2年及3年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92.31%、92.31%和92.31%。TIPS术后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53.57%)、感染(7.14%)、肝性脊髓病(3.57%)等。结论TIPS治疗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短期疗效肯定,但术后再出血及肝性脑病的发生偏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后续研究中应对其进行进一步评价及优化。三、BRTO治疗伴有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技术初探目的初步评估BRTO治疗伴有较大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间,因胃底静脉曲张和(或)复发性肝性脑病合并较大胃肾分流道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接受BRTO/改良的BRTO术的患者12例。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食管静脉曲张加重率、再出血率和存活率。结果 12例患者(8例经典BRTO/4例改良BRTO)均获成功,单纯BRTO技术成功率为75%(9/12),联合其他技术(PTVE 2例/EVO 1例)后技术成功率为100%(12/12)。临床成功率为91.67%(11/12)。术中发生胃肾分流道损伤1例(8.33%),经联合PTVE后好转;术后发生腹水加重2例(16.67%),其中1例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8.33%)。平均随访9.09±7.15月,观察到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1例(8.33%);食管静脉曲张加重1例(8.33%)给予序贯套扎2次好转;除1例前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外,未观察到其他病例死亡(死亡率8.33%),未观察到肝性脑病,1例术前合并复发性脑病的患者术后获好转。结论对于合并胃肾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BRTO/改良的BRTO是一项有前景的治疗方案,术后应注意规律复查。第三部分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回顾性研究目的分析内镜套扎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科住院,诊断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伴有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行内镜套扎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止血率、不良反应及再出血率。结果所有10例患者均成功止血,技术成功率100%。不良反应包括:栓塞后综合征(发热和腹痛)2例(20%),血小板升高(病因为骨髓增殖性肿瘤合并JAK-2基因突变)1例(10%),均经药物治疗后好转。随访过程中,胃镜下见静脉曲张套扎处呈现“海星样”瘢痕;平均随访35.90±26.05月,失访1例(术后6月,病因肺癌);再出血1例(10%,术后53个月,病因胰腺囊腺瘤)。结论对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患者,EVL联合PS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尤其对于难以耐受外科手术或/手术不能一并切除原发灶的患者。

唐亮[2](2019)在《中国3576例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前言:区域性门脉高压症(Regional portal hypertension,RPH),即左侧门脉高压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脾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所致,以单纯门静脉脾胃区域压力增高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RPH按病因分为胰源性、脾源性和腹膜后源性,其中胰源性门脉高压症(pancreatic portal hypertension,PPH)占大多数。鉴于大多数关于RPH的报道病例数较少,尚缺乏对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疾病预后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因此我们系统性总结了中国357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RPH的理解和认识。资料与方法:1.资料检索1980年1月至2019年6月中文文献数据库,检索词为“区域性门脉高压”、“左侧门脉高压”或“胰源性门静脉高压”,通过人工阅读全文或文摘,纳入所有区域性门脉高压原始病例的相关文献,剔除不合格文献后最终纳入文献150篇,发表时间为1992至2019年,共3576例RPH患者。2.方法2.1资料数据提取:阅读文献后,提取相关数据。包括:地区、总病例数、男性患者例数、女性患者例数、年龄、病因、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方法、胃镜或者钡餐结果、治疗方式、随访时间以及预后。2.2预后判断标准治愈或好转:治愈指通过外科手术门脉高压完全消失,好转指患者未再发生消化道出血,或复查胃镜、CT等提示胃和/或食管静脉曲张减轻或消失;治疗无效:消化道出血未得到控制,或胃和/或食管静脉曲张未减轻;死亡:随访期间死亡。2.3统计学方法建立Excel表格,统计纳入病例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计数资料使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1.RPH病例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3576例RPH患者中男2340例,女1236例,男女比为1.89:1。年龄为385岁,平均年龄为50.23岁。按地域分布统计发现,华东、西南地区发生率相对较高。另外,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发病率稍高。2.RPH的病因分布3576例患者中胰源性3291例(92.03%),脾源性60例(1.68%),腹膜后源性24例(0.67%),其他少见原因(胃癌、腹腔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等)35例(0.98%),另有166例(4.64%)患者的病因不详或未在文献中对病因进行说明。3.RPH的临床表现共有123篇文献记录了2715例RPH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中临床症状主要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1491例(54.92%)、上腹部不适或上腹痛1047例(38.56%)、贫血82例(3.02%)等;体征主要为脾肿大1859例(68.47%)、腹部包块46例(1.69%)、腹水征20例(0.74%)等。另外,有115篇文献记录了2423例患者胃镜、钡餐或CT检查结果,表现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731例(71.44%)、孤立性食管下段静脉曲张62例(2.56%)、胃底合并食管下段静脉曲张336例(13.87%)、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128例(文献中无法确定是胃底静脉曲张亦或食管静脉曲张)(5.28%),以及无静脉曲张表现166例(6.85%)。4.RPH的检查方式共有140篇文献描述了3212例患者通过胃镜、彩超、CT、MRI、超声胃镜、钡餐、DSA等检查方法确诊RPH。1219例(37.95%)患者仅用1种检查方法诊断RPH,995例(30.98%)患者使用2种检查方法诊断,850例(26.46%)患者使用3种检查方法诊断,148例(4.61%)患者使用4种以上检查方法诊断。所有患者中接受CT检查确诊的人数最多,共有784例(24.41%)。5.RPH的治疗方式及预后共有115篇文献记录了2345例患者的治疗方式,其中行脾切除术的患者1663例(70.92%),内科综合治疗265例(11.30%),不含脾切除的其它手术如剖腹探查、胆肠吻合术、肿瘤姑息手术等176例(7.50%),行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或硬化剂治疗109例(4.65%),行脾动脉栓塞或结扎93例(3.97%),脾动脉栓塞联合脾切除术25例(1.07%),放弃治疗14例(0.60%)。共有100篇文献记录了2089例患者的预后,随访时间为1周18年,其中治疗后好转1738例(83.20%),无效40例(1.91%),死亡182例(8.71%),失访或未提及预后的患者129例(6.18%)。讨论:通过分析近30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的RPH病例,结果显示男女比例为1.89:1,患病年龄为385岁,平均年龄为50.23岁。可见我国RPH的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中年人易发。地域分布统计显示,华东、西南、华北、华中地区发生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该地区医疗水平和医生对该病的重视程度有关。本研究病因分布统计的结果显示PPH仍占RPH的绝大多数(92.03%),其发病机制主要有,胰腺肿瘤或胰腺假性囊肿可直接挤压或浸润脾静脉,造成脾静脉血流变缓甚至阻塞,诱导脾静脉血栓产生。此外急慢性胰腺炎均可累及脾静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形成脾静脉血栓导致RPH。综合3756例RPH病例,我们可以看出RPH的主要临床特征是:一是引起脾静脉回流受阻的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如上腹不适、疼痛等;二是门静脉脾胃区静脉压力增高的临床表现,如消化道出血、脾脏肿大等;三是无肝硬化、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四是内镜下可发现特征性的孤立胃底静脉曲张。RPH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血清学、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内镜下发现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是RPH区别于一般门脉高压症的重要特征之一。并且无肝硬化、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这也是RPH与其他门脉高压症的重要区别之一。RPH的治疗包括纠正脾胃区门脉高压症和处理原发疾病两部分。具体方式主要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该病预后大都良好,主要依赖于RPH的病因。

徐声威[3](2019)在《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发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RF),为临床医师提供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发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风险的早期评估。材料和方法:(1)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9年2月1日到2019年3月1日期间收治的78名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患者,选取30例首次并发胃曲张静脉(GV)破裂出血的住院患者分为出血组,同一时期SPH并GV未破裂出血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2)收集并统计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因,病程),实验室检查(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腹部CT(脾脏厚度,胃短静脉内径,胃网膜静脉内径),内镜检查(静脉曲张部位,胃静脉曲张最大直径,RC征)共13个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对这些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发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RF),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利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结果:对纳入研究的出血组与对照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证实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6项指标分别为PLT(血小板计数)、PT(凝血酶原时间)、SGV(胃短静脉内径)、GEV(胃网膜静脉内径)、胃曲张静脉最大直径及RC征,再将这些指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小板计数(P=0.016,OR:0.982,95%CI:0.968-0.997)、胃短静脉内径(P=0.006,OR:7.151,95%CI:1.761-29.044)、胃曲张静脉最大直径(P=0.025,OR:4.909,95%CI:1.216-19.816)及RC征(P=0.04,OR:3.889,95%CI:1.063-14.237)为SPH并发GVB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86.5%。结论:PLT、SGV、胃曲张静脉最大直径、RC征是SPH并GVB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SGV,胃曲张静脉最大直径和RC征与GVB呈正相关性,而PLT与GVB呈负相关性。该预测模型能较好的预测SPH发生GVB的风险,但仍需后续大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刘梅,吴会超,李倩[4](2015)在《腹腔结核合并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1例》文中研究说明区域性门脉高压症(regional portal hypertension,RPH)也称为左侧门脉高压症,主要发病机制为各种原因造成的脾静脉梗阻,脾胃区域静脉压力增高,进而导致胃底静脉曲张,严重者可引发上消化道出血.其病因以胰腺疾病最常见,而由腹腔结核病灶压迫脾静脉所致者极其罕见,且腹腔结核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现报道此类病例1例,望有助提高临床医生对RPH罕见病因之认识.

张丽敏,黄崇权,滕陈迪,洪瑞镇[5](2014)在《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对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28例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机行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异常的脾静脉及侧支血管情况。结果 CT显示脾静脉狭窄或闭塞28例,胃冠状静脉曲张14例(14/28),胃短静脉曲张15例(15/28),胃网膜静脉曲张25例(25/28)。结论 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很好地从不同方位显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阚建光,肖勇,陈海东[6](2012)在《区域性门脉高压症11例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区域性门脉高压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诊断明确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患者11例(均经手术证实)的临床资料,找出病因。结果:慢性胰腺炎病史者54.5%,胰腺假性囊肿病史者27.3%,胰体尾部良性肿瘤病史者9.1%,明确有胰腺肿瘤者9.1,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脾静脉增宽,兼有食管静脉曲张,脾静脉栓塞者63.6%,消化道出血者18.2%,肝功能正常。结论:多种胰腺疾病可并发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

张丽丽[7](2012)在《慢性胰腺炎所致的左侧门脉高压症诊治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慢性胰腺炎所致的左侧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1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及内科住院诊断及治疗的病例9例。结果慢性胰腺炎所致的左侧门脉高压症主要的诊断方法为胃镜(提示胃底静脉曲张)、超声、CT、核磁三维重建血管造影,疾病早期B超敏感性差,疾病早期血常规正常,脾肿大不明显。该病少见,易误诊。结论在临床工作中不能以症为病,要树立综合分析的鉴别诊断能力,慢性胰腺炎所致的左侧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邹传鑫,陈章英,戴绍军[8](2008)在《胰腺癌致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4例分析》文中指出

王春喜,李荣,蔡相军,彭正,梁发启[9](2008)在《胰源性门脉高压症临床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手术治疗经验,尤其是复杂病例和合并症的处理。方法总结1990年1月至2006年11月收治的26例病例,行脾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并对复杂病例的术中应对措施和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7例合并胰腺囊肿者,因囊肿巨大、且不规则无法完整切除而行囊肿空肠 Roux-en-Y 吻合;3例因胰腺炎后脾脏与膈肌粘连严重、界限不清,脾脏切除时首先行膈肌局部切开,解剖显露清晰后切除脾脏;2例胰腺肿瘤同时行胰腺体尾部肿瘤切除。结果除1例术后5 d 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5例获得临床治愈,随访2~15年(平均8年)无复发,无消化道出血。结论脾脏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是治疗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可靠的手术方法,正确诊断、同时处理胰腺原发性疾病及其并发症是治愈胰源性门脉高压的关键。

刘江伟,张永久,张东,雷涛,张雷华,吴辉,闫兵[10](2006)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附13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原因、诊断方法和治疗体会。方法对该院1993年10月 ̄2005年5月收治的13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13例中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9例,其中慢性胰腺炎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1例,胰腺肿瘤3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脾源性2例,其中脾包虫1例,脾静脉狭窄1例;其他包括结肠转移癌1例,肾周脓肿1例。13例中有1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有7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13例均行脾切除手术,其中2例加行贲门血管离断手术,总有率在100%。结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以胰源性疾病引起门静脉栓塞为最常见原因,在诊断上关键在于提高对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认识,治疗上在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的同时行脾切除手术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最有效手段。

二、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附21例病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附21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影像学的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第二部分 基于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
    一、球囊辅助下经皮经肝曲张静脉组织胶顺行栓塞术(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二、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2型)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三、BRTO治疗伴有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技术初探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第三部分 内镜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回顾性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2)中国3576例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资料数据提取
    2.3 预后判断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中国RPH病例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
    3.2 RPH的病因
    3.3 RPH的临床表现
    3.4 诊断RPH的检查方式
    3.5 RPH的治疗方式及预后
第四章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观察指标
    2.5 研究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出血组与对照组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1.1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3.1.2 实验室检查资料统计结果
        3.1.3 腹部CT检查资料统计结果
        3.1.4 胃镜检查资料统计结果
    3.2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3 ROC曲线及列线图绘制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5)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机器设备和成像方法
    1.3 图像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四、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附21例病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D]. 王广川. 山东大学, 2019(03)
  • [2]中国3576例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唐亮.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3]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D]. 徐声威. 南昌大学, 2019(01)
  • [4]腹腔结核合并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1例[J]. 刘梅,吴会超,李倩.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5(18)
  • [5]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J]. 张丽敏,黄崇权,滕陈迪,洪瑞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09)
  • [6]区域性门脉高压症11例诊治体会[J]. 阚建光,肖勇,陈海东.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2(03)
  • [7]慢性胰腺炎所致的左侧门脉高压症诊治分析[J]. 张丽丽.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06)
  • [8]胰腺癌致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4例分析[J]. 邹传鑫,陈章英,戴绍军.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 2008(04)
  • [9]胰源性门脉高压症临床诊治分析[J]. 王春喜,李荣,蔡相军,彭正,梁发启. 中华医学杂志, 2008(06)
  • [10]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附13例报告)[J]. 刘江伟,张永久,张东,雷涛,张雷华,吴辉,闫兵.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19)

标签:;  ;  ;  ;  ;  

胰腺区域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附21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