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花种衣剂在阿克苏、库尔勒地区的应用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丁啸言[1](2021)在《三种不同药剂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及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提出立枯病是棉花苗期的主要病害,农业生产中种子包衣和叶片喷施药剂是常用的防治方法。近年来新型种衣剂及新型植物内源激素的研究逐渐崛起,其不仅对棉花苗期病害的发生具有一定防效,且对环境友好。本研究通过3种不同药剂处理棉花种子及棉苗叶片喷施,分析其对棉花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该研究为寻求新型低毒高效的防治药剂提供参考,为棉花可持续发展提供试验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35%福美双·萎锈灵·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效研究不同浓度的35%福美双·萎锈灵·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35%福美双·萎锈灵·噻虫嗪悬浮种衣剂用量为750 g/100 kg种子(有效成分262.5g/100 kg)对棉苗立枯病防效最好,齐苗后13 d,2018年和2019年的防效分别达到91.75%和86.63%,与用量为500 g/100 kg种子和625g/100 kg种子的处理存在显着性差异,且防效大于12%萎锈灵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生产中推荐35%福美双·萎锈灵·噻虫嗪悬浮种衣剂使用制剂用量750 g/100 kg种子(有效成分262.5 g/100 kg),对棉苗立枯病防效好,且防效长久、稳定安全。2、45 g/L甲霜·种菌唑种衣剂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效研究45 g/L甲霜·种菌唑种衣剂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45 g/L甲霜·种菌唑种衣剂用量为500 g/100 kg对棉苗立枯病防效最好,齐苗后6 d,对棉苗立枯病防效达到75.45%,与用量400 g/100 kg无显着差异,但与300g/100kg及400g/L萎锈·福美、151.63g/L甲霜灵和11%精甲·咯·嘧菌均存在显着差异,且随着齐苗后时间的延长,防效逐渐下降。药后观察发现各试验处理棉苗未出现矮化、褪绿、畸形等异常现象,对其他病虫害、非靶标生物无显着的影响。生产中推荐45 g/L甲霜·种菌唑种衣剂用量为500 g/100 kg。3、新型植物内源激素(锦上添花)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效及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新型植物内源激素(锦上添花)对棉苗立枯病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棉花苗期采用叶面喷施新型植物内源激素(锦上添花)对棉苗立枯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防效逐渐减少。两种不同施药方式施用锦上添花对棉苗立枯病防效的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锦上添花效果大于灌根。施用新型植物内源激素(锦上添花)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施用锦上添花后主根平均增长5.1 cm、SPAD平均增加1.1、株高平均增长3.7 cm、铃数平均增长1.2个、籽棉产量平均增产617.25~1238.7 kg·hm-2。除此之外,施用锦上添花显着降低雹灾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在雹灾后的重播棉田使用锦上添花后,皮棉产量与对照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新型植物内源激素(锦上添花)不仅对棉苗立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显着影响棉花主要农艺性状、提高棉花产量和增强棉花抗逆性。
李进,张军高,刘鹏飞,周小云,杜鹏程,刘梦丽,雷斌[2](2021)在《4种种衣剂防治棉花苗期主要病虫害效果及经济效益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明确4种复合型种衣剂对棉花苗期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以‘新陆早41号’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400 g/L福美双·萎锈灵种子处理悬浮剂(FS)、26%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立枯磷FS、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FS和30%噻虫嗪·嘧菌酯·咪鲜胺FS对棉花出苗、苗期立枯病和红腐病、地下害虫、苗期蓟马、蚜虫和产量的影响,分析其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及经济效益,以期筛选出田间试验效果最佳的种衣剂。结果表明:播种10 d时4种种衣剂处理的出苗率显着优于对照,较对照增加6.64%~19.23%,播种30 d时4种种衣剂对苗期立枯病和红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30.88%~50.74%和31.13%~59.15%,对棉花地下害虫和蓟马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9.24%~69.62%和39.12%~63.04%。棉花上蚜虫发生时间推迟1~3 d。400 g/L福美双·萎锈灵FS防病效果最佳,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FS防虫效果最佳。种衣剂处理收获株数较对照增加0.78%~1.11%,增产量为53.70~184.40 kg/hm2,经济效益为322.20~1 106.4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5.65~1∶12.29。综合分析显示,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FS防治苗期病虫害和增产效果较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王昱翔[3](2019)在《直播棉用种子处理悬浮剂及丸粒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农作物种子处理来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但应用在南方直播棉花上还存在活性成分易流失、药效不持久、成苗率低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以木薯淀粉-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成膜剂,并评价了其性能,快速优选了4种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方,检测了其的质量指标和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确定了丸粒化的工艺。通过室内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包衣处理、丸粒化处理以及包衣后再丸粒化处理对棉花种子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木薯淀粉-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三元共聚种子处理悬浮剂用成膜剂成膜性好,脱落率低至3.35%,包衣均匀度高达96.64%,包衣棉花种子发芽率高达95.21%。以热贮析水率和离心沉淀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极差分析法快速优选确定了25%噻虫嗪·多菌灵·吡唑醚菌酯、25%克百威·多菌灵·吡唑醚菌酯、25%噻虫嗪·萎锈灵·吡唑醚菌酯和25%克百威·萎锈灵·多菌灵4个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方,悬浮率均在96%以上,热贮析水率均小于5%,离心沉淀率均未超过10%,粒径D90均在1.4μm以下,符合种子处理悬浮剂质量指标要求。对棉花枯萎病菌的室内毒力实验证明4种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棉花枯萎病有良好的抑制效果,EC50值均小于对照药剂10%多菌灵悬浮剂。25%噻虫嗪·萎锈灵·吡唑醚菌酯在1:50药种比包衣处理棉种时对棉花幼苗的生长最为有利,与空白对照相比,叶绿素含量提高了72.57%,游离脯氨酸含量提高了79.97%,SOD活性提高了26.48%,POD和CAT活性略有减少,但影响不显着。以0.4%的聚乙烯醇和羧甲基纤维素1:1的水溶液作为丸粒化的粘结剂丸粒化后种丸破碎率低至2.47%,单籽率高达99%。25%噻虫嗪·萎锈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处理过的棉种再以丸粒化基质:包衣种子质量比1:2进行丸粒化处理对棉花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最为有益,田间小区试验发现与空白对照相比花期的棉花植株增高39.29%,叶片数增多了126.77%,开花数增多了124.96%,植株倒4叶叶绿素含量增多了70%游离脯氨酸含量提高了106.87%,SOD含量提高了32.24%,POD含量提高了4.31%,CAT含量提高了26.62%。采用本研究的方法对棉花种子进行包衣后再丸粒化的处理,可以保证活性成分的持效期,提高成苗率,可以作为南方直播棉花的种子处理方法推广应用。
郝兴华[4](2012)在《千年桐种子包衣技术及环境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是木本油料树种,种仁含油率达60-70%,可发展为生物质能源林。由于千年桐种子油脂含量高,在直播造林过程中易被动物啃食、搬运,造成种子损耗率加大。为了降低种子损耗率,提高种子质量及活力,增加种子造林成活率,本试验方案以种子包衣技术为支撑,对千年桐进行包衣剂与包衣材料的优化选择,试图找到提高千年桐种子保存率和生活力的最佳处理组合。根据试验要求,选用混合型正交表L18(61×36)设计试验方案Ⅰ和正交表L9(34)设计试验方案Ⅱ。1、不同包衣处理对千年桐种子的发芽率有明显的影响。但方案Ⅰ试验结果表明仅有B-成膜剂对发芽率的影响达到极为显着的水平,表明B-成膜剂对发芽率影响显着,为首要考虑因素;B1-谷雨包衣剂极显着地优于B2-悬浮包衣剂和B3-壳聚糖+聚乙二醇成膜剂,各因素主次顺序为B>A>C>E>F>D。方案Ⅱ各个因素对种子发芽率影响未达到显着水平2、按方案Ⅰ对种子进行包衣后,试验表明包衣后贮藏时长对千年桐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差异性显着,经多重分析表明包衣次日播种与包衣后贮藏30天播种之间呈现出极显着性差异,包衣后第7天播种虽然大多数处理的包衣种子发芽率降低,但与包衣次日播种的种子的发芽率并未有显着性差异。3、试验过程中以种子最早发芽时间和平均发芽时间作为观测指标,方案Ⅰ分析结果表明C-赤霉素对千年桐种子最早发芽时间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C>A>B>D>F>E,各个因素对种子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均未达到显着水平,主次顺序为C>A>B>D>E>F,与影响最早发芽时间的大小顺序基本一致,其中、赤霉素1500mg/kg。方案Ⅱ各个因素对最早发芽时间影响未达到显着水平,因素A’对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达到显着性水平,且A’1-辣椒碱、A’3-溴鼠灵要显着优于A’2-驱鼠剂,各因素主次顺序为A’>D’>C’,赤霉素750mg/kg。4、选取包衣次日播种的千年桐种子活力指数作为研究对象,千年桐种子经不同包衣处理后,种子活力指数与为包衣的对照种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方案Ⅰ中B-成膜剂对活力指数产生了显着性的影响,且B1-谷雨包衣剂极显着地优于B2-悬浮包衣剂和B3-壳聚糖+聚乙二醇成膜剂。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B>A>E>C>F>D.成膜剂可以有效的提高种子活力指数。方案Ⅱ各因素对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未达到显着水平5、方案Ⅰ、Ⅱ正交试验设计中的各个因素对千年桐幼苗生物量、相对叶绿素含量、SOD、MDA、SPC、可溶性糖等指标值均未产生显着性的差异,方案Ⅰ、Ⅱ的幼苗生物量分配规律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是由于二者播种时间不一,导致测量时幼苗所处的生长阶段不同所致。各指标中仅有MDA与SPC之间的正相关达到极显着的水平,SPC与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存在显着性负相关。这有可能是因为方案Ⅰ、Ⅱ所研究的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幼苗叶片SPC值的影响较主效应要大。综上,千年桐种子包衣剂中的优组合应包括谷雨包衣剂、赤霉素,杀虫杀菌剂可选择辣椒碱或者溴鼠灵,考虑到毒性问题,建议选择辣椒碱,赤霉素含量为1500mg/kg,其大小仅作为一个参考。包衣后次日播种效果最好,对于包衣处理的有效期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本试验仅仅对包衣剂中的驱鼠因素对种子生长的影响做了一些研究,但对其驱鼠效果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阿里甫·艾尔西,孙良斌,张少民,白灯莎·买买提艾力[5](2012)在《棉花抗低温种衣剂田间筛选及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大田观察棉花抗低温种衣剂防治烂种、烂芽及病虫害的效果。方法:2010年和2011年在新疆库尔勒市和玛纳斯县进行小区试验。结果:播期提前的情况下,2种抗低温种衣剂(新配方)与其它几种常规种衣剂同时进行对比试验,试验中,配方2的效果明显好于其它处理,最后产量比对照高出23.0%。结论:2年的试验研究表明,抗低温种衣剂对低温造成的烂种、烂芽具有明显防治效果,在棉花生产中,推荐使用棉花抗低温种衣剂。
孔艳,谢应华,孙良斌,张少民,雷斌,白灯莎·买买提艾力[6](2011)在《18.6%拌·福·乙悬浮种衣剂不同拌种时间对棉蓟马的防治效果》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田间小区和温室试验,研究了18.6%拌·福·乙悬浮种衣剂对棉蓟马的防效及在棉株体内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18.6%拌·福·乙悬浮种衣剂可以提高棉花出苗率,增幅为18~23个百分点,乙酰甲胺磷在棉苗体内的残留时间为32d左右,18.6%拌·福·乙悬浮种衣剂提前拌种对棉花出苗和对棉蓟马的防效没有太大影响。
张俊风[7](2010)在《四种林木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采自陕西省的柠条、油松、沙棘和酸枣种子为研究对象,以壳聚糖、多菌灵杀菌剂、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杀虫剂、保水剂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以上种子在包衣剂各种成分单独处理时种子发芽、幼苗生长以及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筛选出种衣剂成分单独处理时的最佳处理浓度,确定种子包衣剂的成分及用量,然后用人工方法进行种子包衣,对包衣种子检测并进行室内发芽试验。然后将包衣种子常温下贮藏1个月,测定贮藏前后种子的发芽和膜透性变化,检测包衣种子的耐藏性。研究结果如下:1.适宜浓度的壳聚糖溶液处理以上种子,均能从不同程度上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缩短发芽时间,增强萌发过程中酶活性,促进幼苗生长。不同种子所需的最佳壳聚糖浓度不同,吴起柠条、榆阳柠条、淳化油松、桥山油松、沙棘、酸枣的最佳处理浓度分别为1.0%、0.5%、0.1%、0.2%、0.1%、0.1%。2.适宜浓度的的杀菌剂单独处理种子后,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有所提高,其中多菌灵0.15g·ml-1时效果最好。3.适宜浓度杀虫剂单独处理种子后,对种子萌发无显着影响,但能显着降低种子的发霉率,其中氯氰菊酯0.03g·ml-1,阿维菌素0.02g·ml-1,氯氰菊酯与阿维菌素复配0.03g·ml-1时效果最好。4.杀菌剂和杀虫剂配比处理种子时,能显着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降低种子的发霉率,其中以0.090g·ml-1多菌灵+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复配为最佳选择。5.一定浓度保水剂处理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对后期幼苗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可增大幼苗根系的表面积,在所选保水剂浓度中,5%保水剂处理以上种子效果最好。6.不同种子经以上筛选出的种衣剂包衣后,其包衣合格率油松最高,沙棘和酸枣的最低,可能与种子的大小、形状有关,而包衣牢固度均在92%左右。发芽试验表明,包衣种子的发芽率与幼苗的生长指标均显着提高。7.包衣种子常温下贮藏一个月后,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含水量和相对电导率均显着降低,本试验所研究的种衣剂包衣种子后要即刻播种,包衣种子不宜贮藏。
张云生,雷斌,高文伟,徐舫,高英,白灯莎,谢应华,常晓春[8](2008)在《抗旱耐盐碱棉花种衣剂田间筛选研究初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新疆棉花苗期受干旱、盐碱等自然因素导致棉花出苗保苗率低问题,首次筛选出能提高棉花苗期抗旱、耐盐碱能力的种衣剂,2006和2007年将室内研制的种衣剂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三个种衣剂配方均能提高干旱和盐碱胁迫下棉花田间出苗率和产量,其中棉抗3种衣剂效果最好,在重度缺水时,出苗率、产量分别较对照不包衣处理提高317.9和20.6个百分点;中度缺水时,出苗率较不包衣处理提高153个和31.7个百分点。土壤NaCl含量0.4%、0.6%和0.8%,棉抗3田间出苗率分别对照高1.25、65.3和150个百分点。土壤NaCl含量在0.4%时对棉花产量影响不大;NaCl含量0.6%时,棉抗3比对照增产34.9%。
雷斌,张云生,黄乐平,常晓春,石玲,张新明,李新华[9](2006)在《种子包衣技术及应用推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包衣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概述了种子包衣技术的基本概念、类型以及研究和应用现状,并结合新疆实际,提出种子包衣技术推广策略。
周美兰,唐启源,邹应斌,熊远福,欧九凤,肖亦雄[10](2006)在《种子包衣剂对棉花育苗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2年,采用自行研制的10种棉花种子包衣剂M,MPS,HZ-10B,TRL,TRO,WF-1,TRH,TRPS,MH-2B和TRM包衣棉花种子,进行大田直播育苗、大田营养钵育苗和室内沙培育苗,研究了供试种衣剂对棉花发芽、出苗和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处理能显着提高棉花种子的发芽率、成苗率,显着降低死苗率;种衣剂处理使主根显着增长,侧根数显着增多,苗高显着降低.
二、棉花种衣剂在阿克苏、库尔勒地区的应用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花种衣剂在阿克苏、库尔勒地区的应用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不同药剂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及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棉花立枯病的研究现状 |
1.1.1 棉花立枯病 |
1.1.2 棉花立枯病在新疆的分布、发生规律与危害 |
1.1.3 棉花立枯病的防治 |
1.2 棉花种衣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棉花种衣剂成分 |
1.2.2 棉花种衣剂研究进展 |
1.3 植物内源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植物内源素的种类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35%福美双·萎锈灵·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效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棉花品种 |
2.1.2 供试药剂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施药方法 |
2.1.5 调查方法 |
2.1.6 立枯病病情分级标准及病指、防效测定方法 |
2.1.7 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35%福美双·萎锈灵·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
2.3 小结与讨论 |
2.3.1 小结 |
2.3.2 讨论 |
第3章 45g/L甲霜·种菌唑种衣剂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效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棉花品种 |
3.1.2 供试药剂表格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施药方法 |
3.1.5 调查方法 |
3.1.6 立枯病病情分级标准及病指、防效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45 g/L甲霜·种菌唑种衣剂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
3.2.2 45g/L甲霜·种菌唑种衣剂对棉苗出苗率的影响 |
3.2.3 45g/L甲霜·种菌唑种衣剂对棉花根长的影响 |
3.2.4 45g/L甲霜·种菌唑种衣剂对棉花根鲜重的影响 |
3.2.5 45 g/L甲霜·种菌唑种衣剂对棉花植株鲜重的影响 |
3.2.6 45 g/L甲霜·种菌唑种衣剂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小结 |
3.3.2 讨论 |
第4章 新型植物内源激素(锦上添花)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效及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棉花品种 |
4.1.2 供试药剂 |
4.1.3 试验地情况 |
4.1.4 施药方法 |
4.1.5 试验设计及调查方法 |
4.1.6 立枯病病情分级标准及病指、防效测定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新型植物内源激素(锦上添花)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
4.2.2 新型植物内源激素(锦上添花)对蕾期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3 新型植物内源激素(锦上添花)对花铃期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4 新型植物内源激素(锦上添花)对吐絮期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小结 |
4.3.2 讨论 |
第5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4种种衣剂防治棉花苗期主要病虫害效果及经济效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种衣剂对棉花出苗的影响 |
2.2 不同种衣剂对棉花苗期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
2.3 不同种衣剂对棉花苗期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 |
2.4 不同种衣剂对棉花苗期蓟马的防治效果 |
2.5 不同种衣剂对棉花苗期蚜虫发生时间的影响 |
2.6 不同种衣剂对棉花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直播棉用种子处理悬浮剂及丸粒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种子处理剂概述及其作用机制 |
1.2.1 种子处理剂概念 |
1.2.2 种子处理剂作用机制 |
1.3 种子处理剂国内外研究研究现状 |
1.4 种子处理剂在棉花上的应用 |
1.5 种子处理剂用成膜助剂研究进展 |
1.5.1 种子处理悬浮剂成膜剂概述 |
1.5.2 成膜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6 种子丸粒化研究进展 |
1.7 研究意义 |
1.8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8.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木薯淀粉改性三元共聚可生物降解种衣剂用成膜剂的制备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供试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引发剂的制备 |
2.2.2 反应预乳液的制备 |
2.2.3 改性木薯淀粉乳液的合成 |
2.2.4 改性木薯淀粉膜的制备 |
2.2.5 改性木薯淀粉膜性能的评价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改性木薯淀粉成膜剂的指标 |
2.3.2 浸水时间对成膜剂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方筛选及其制备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供试材料 |
3.1.2 供试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分散剂的初步筛选 |
3.2.2 种子处理悬浮剂的制备 |
3.2.3 正交试验设计 |
3.2.4 悬浮剂质量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润湿分散剂对制剂流点的影响 |
3.3.2 正交试验优选25%噻虫嗪·多菌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配方 |
3.3.3 正交试验优选25%克百威·多菌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配方 |
3.3.4 正交试验优选25%噻虫嗪·萎锈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配方 |
3.3.5 正交试验法优选25%克百威·萎锈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配方 |
3.3.6 最优配方种子处理悬浮剂性能检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种子安全性评价及其室内毒力测定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供试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种子安全性评价 |
4.2.2 室内毒力测定 |
4.2.3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药剂不同药种比包衣处理对种子安全性及棉苗生物量的影响 |
4.3.2 不同药剂不同药种比包衣处理对棉花幼苗生长的影响 |
4.3.3 不同药剂对棉花枯萎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种子丸粒化配方筛选及其性能及田间小区试验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供试材料 |
5.1.2 供试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种子丸粒化过程 |
5.2.2 粘结剂种类的优选 |
5.2.3 粘结剂浓度的确定 |
5.2.4 丸粒化种子强度测定 |
5.2.5 丸粒化种子单籽率的测定 |
5.2.6 丸粒化处理对裸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
5.2.7 丸粒化处理对包衣棉花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
5.2.8 田间小区试验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采用不同粘结剂丸粒化对棉花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5.3.2 粘结剂浓度的确定 |
5.3.3 不同丸粒化基质用量对棉花苗子生物量的影响 |
5.3.4 不同基质用量丸粒化对棉花苗生长的影响 |
5.3.5 不同基质用量丸粒化对包衣后棉花苗子生物量的影响 |
5.3.6 不同基质用量丸粒化对包衣后棉花苗生长的影响 |
5.3.7 不同处理田间小区试验成苗率 |
5.3.8 不同处理田间小区试验对棉花花期基础生物量的影响 |
5.3.9 不同处理田间小区试验对棉花花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
5.3.10 不同处理田间小区试验对棉花花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1.1 木薯淀粉改性三元共聚可生物降解种衣剂用成膜剂的制备 |
6.1.2 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方筛选及其制备 |
6.1.3 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种子安全性评价及其室内毒力测定 |
6.1.4 种子丸粒化配方筛选及其性能及田间小区试验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千年桐种子包衣技术及环境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种子包衣技术概述 |
1.1.1 种子包衣的概念 |
1.1.2 种衣剂的概念及种类 |
1.1.2.1 种衣剂的概念 |
1.1.2.2 种衣剂的种类 |
1.2 种子包衣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农业种子包衣技术研究进展 |
1.2.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林业种子包衣研究进展 |
1.2.2.1 研究现状 |
1.2.2.2 林木种子包衣研究较少的原因 |
1.3 千年桐及其研究进展 |
2 试验材料、设计及测定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材料收集区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设计方法 |
2.2.2 试验因素的选择 |
2.2.3 试验样地的概况 |
2.3 取样及测定方法 |
2.3.1 种子测定方法 |
2.3.1.1 种子净度测定 |
2.3.1.2 种子千粒重的测定 |
2.3.1.3 种子包衣方法 |
2.3.1.4 种子发芽情况测定 |
2.3.2 植物取样及测定方法 |
2.3.2.1 生物量的测定 |
2.3.2.2 生理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包衣处理对千年桐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1 包衣处理的千年桐种子发芽率的比较 |
3.1.2 包衣处理对千年桐种子的发芽率的影响 |
3.1.3 不同包衣贮藏时长对千年桐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2 不同包衣处理对千年桐种子发芽时间的影响 |
3.2.1 包衣处理的千年桐种子发芽时间比较 |
3.2.2 包衣处理对千年桐种子发芽时间的影响 |
3.3 不同包衣处理对千年桐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
3.4 不同种子包衣处理对幼苗的环境适应性影响 |
3.4.1 种子包衣处理对千年桐幼苗的生物量的影响 |
3.4.1.1 种子包衣处理对千年桐幼苗的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3.4.1.2 种子包衣处理对千年桐幼苗的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3.4.2 不同种子包衣处理对千年桐幼苗各项生理特征的影响 |
3.4.2.1 种子包衣处理对千年桐幼苗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2.2 种子包衣处理对千年桐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4.2.3 种子包衣处理对千年桐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4.2.4 种子包衣处理对千年桐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SPC)含量的影响 |
3.4.2.5 种子包衣处理对千年桐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4.3 不同包衣处理的千年桐叶片叶绿素以及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不同包衣处理的千年桐种子的发芽情况 |
4.1.2 不同包衣贮藏时长对千年桐种子的发芽率的影响 |
4.1.3 种子包衣处理后的千年桐幼苗的环境适应性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18.6%拌·福·乙悬浮种衣剂不同拌种时间对棉蓟马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田间防效试验 |
1.1.1 供试农药 |
1.1.2 供试品种 |
1.1.3 试验地点 |
1.1.4 播种日期 |
1.1.5 试验设计 |
1.2 杀虫成分的持效时间试验 |
1.2.1 供试农药 |
1.2.2 供试品种 |
1.2.3 试验地点 |
1.2.4 播种日期 |
1.2.5 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18.6%拌·福·乙悬浮种衣剂对棉花种子出苗的影响 |
2.2 18.6%拌·福·乙悬浮种衣剂不同时间拌种对棉蓟马防效的影响 |
2.3 18.6%拌·福·乙悬浮种衣剂不同时间拌种对棉蓟马虫口发生的影响 |
2.4 杀虫剂在棉苗体内的残留时间 |
3 结论 |
(7)四种林木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种子包衣研究进展 |
1.1 种子包衣概述 |
1.1.1 种子处理的概念 |
1.1.2 种子包衣的概念 |
1.1.3 种衣剂的概念、分类及特性 |
1.1.3.1 种衣剂的概念 |
1.1.3.2 种衣剂的分类 |
1.1.3.3 种衣剂的特点 |
1.1.4 种子包衣方法 |
1.2 种子包衣研究进展 |
1.2.1 农业种子包衣研究进展 |
1.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2 种子包衣研究效果 |
1.2.2 林业种子包衣研究进展 |
1.2.2.1 研究现状 |
1.2.2.2 林木种子包衣研究较少的原因 |
1.3 种子包衣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3.1 种子包衣中存在的问题 |
1.3.2 种子包衣研究展望 |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种子产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试验树种简介 |
2.2.2 试验种子的来源及品质 |
2.3 研究方法 |
2.3.1 种子质量指标测定 |
2.3.1.1 种子净度测定 |
2.3.1.2 种子千粒重测定 |
2.3.1.3 种子含水量测定 |
2.3.1.4 发芽试验 |
2.3.2 壳聚糖浓度的筛选方法 |
2.3.2.1 壳聚糖溶液的配制 |
2.3.2.2 种子处理 |
2.3.2.3 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 |
2.3.2.4 种子萌发过程中脱氢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 |
2.3.2.5 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 |
2.3.2.6 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氢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 |
2.3.2.7 幼苗形态指标测定 |
2.3.2.8 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
2.3.3 杀虫杀菌剂浓度的筛选方法 |
2.3.3.1 杀虫杀菌剂配比浓度 |
2.3.3.2 种子处理 |
2.3.3.3 种子发霉率的统计 |
2.3.4 保水剂浓度的筛选方法 |
2.3.4.1 保水剂的保水率 |
2.3.4.2 种子处理 |
2.3.4.3 幼苗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4.4 幼苗根系指标的测定 |
2.3.5 包衣种子检测 |
2.3.5.1 种衣剂配方的确定 |
2.3.5.2 包衣合格率测定 |
2.3.5.3 包衣牢固度测定 |
2.3.5.4 包衣种子发芽试验 |
2.3.5.5 幼苗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5.6 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2.3.5.7 幼苗叶片蛋白质含量测定 |
2.3.5.8 包衣种子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2.4 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壳聚糖浓度筛选 |
3.1.1 壳聚糖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1.1 壳聚糖处理对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 |
3.1.1.2 壳聚糖处理对种子发芽指标的影响 |
3.1.1.3 壳聚糖处理对种子平均发芽速率的影响 |
3.1.1.4 壳聚糖处理对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3.1.1.5 壳聚糖处理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3.1.1.6 壳聚糖处理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3.1.1.7 壳聚糖处理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3.1.2 壳聚糖处理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2.1 壳聚糖处理对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2.2 壳聚糖处理对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1.3 壳聚糖的最佳浓度 |
3.2 杀菌杀虫剂筛选 |
3.2.1 杀菌剂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2 杀虫剂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3 杀虫杀菌剂的最佳配比 |
3.3 保水剂浓度筛选 |
3.3.1 保水剂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2 保水剂处理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3 保水剂处理对幼苗根系的影响 |
3.3.4 保水剂的最佳用量 |
3.4 种子包衣效果检验 |
3.4.1 包衣种子质量检验 |
3.4.2 包衣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4.3 包衣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3.4.4 包衣种子贮藏后种子发芽指标的变化 |
3.4.5 包衣种子贮藏后种子膜透性的变化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8)抗旱耐盐碱棉花种衣剂田间筛选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1.1 品 种 |
1.1.2 种衣剂 |
1.2 方 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干旱条件下种衣剂对棉花出苗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 不同盐分条件下种衣剂对棉花出苗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 不同干旱条件下种衣剂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
2.4 不同盐分条件下种衣剂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9)种子包衣技术及应用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包衣技术及发展概况 |
1.1 种子包衣概念、特点 |
1.2 种子包衣技术发展概况 |
2 种子包衣技术应用效果 |
3 种子包衣技术推广策略初探 |
3.1 加大科研力度、提高产品质量 |
3.2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
3.3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3.3.1 巩固和完善现有农技推广机构 |
3.3.2 发展民办科技服务合作组织 |
3.3.3 切实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科技文化素质 |
3.4 建立形式多样的推广模式 |
3.4.1 政府主导下的政企携手、行政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模式 |
3.4.2 项目推广、辐射型模式 |
3.4.3 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
3.4.4 农业科技园技术推广模式 |
3.4.5 “企业+科技人员+农户”模式 |
3.4.6 “企业+科研+农户”模式 |
3.4.7 “公司+农户”或“进步农民”型 |
(10)种子包衣剂对棉花育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供试种衣剂 |
1.2供试品种 |
1.3方法 |
1.4测定项目 |
2结果与分析 |
2.1种衣剂对发芽和出苗的影响 |
2.2种衣剂对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2.3棉花种衣剂对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
2.4种衣剂对棉花田间育苗的影响 |
2.5种衣剂对棉花田间营养钵育苗的影响 |
3小结 |
四、棉花种衣剂在阿克苏、库尔勒地区的应用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不同药剂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及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D]. 丁啸言.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4种种衣剂防治棉花苗期主要病虫害效果及经济效益比较[J]. 李进,张军高,刘鹏飞,周小云,杜鹏程,刘梦丽,雷斌. 植物保护, 2021(01)
- [3]直播棉用种子处理悬浮剂及丸粒化技术研究[D]. 王昱翔.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4]千年桐种子包衣技术及环境适应性研究[D]. 郝兴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5]棉花抗低温种衣剂田间筛选及效果分析[J]. 阿里甫·艾尔西,孙良斌,张少民,白灯莎·买买提艾力. 种子, 2012(03)
- [6]18.6%拌·福·乙悬浮种衣剂不同拌种时间对棉蓟马的防治效果[J]. 孔艳,谢应华,孙良斌,张少民,雷斌,白灯莎·买买提艾力.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09)
- [7]四种林木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D]. 张俊风.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8]抗旱耐盐碱棉花种衣剂田间筛选研究初报[J]. 张云生,雷斌,高文伟,徐舫,高英,白灯莎,谢应华,常晓春. 新疆农业科学, 2008(04)
- [9]种子包衣技术及应用推广[J]. 雷斌,张云生,黄乐平,常晓春,石玲,张新明,李新华. 种子, 2006(12)
- [10]种子包衣剂对棉花育苗的影响[J]. 周美兰,唐启源,邹应斌,熊远福,欧九凤,肖亦雄.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