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住宅小区室外虹吸排水系统

浅谈住宅小区室外虹吸排水系统

一、浅谈住宅小区室外虹吸排水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燕[1](2019)在《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海绵城市设施研究 ——以深圳地铁6号线长圳车辆段为例》文中认为在当前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轨道交通建设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等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将海绵城市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建设的实际工程非常少。因此,作者结合参与的《海绵城市理念在地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合同编号:DT306-KY002/2018)科研项目,从雨洪管理和技术创新的角度对海绵城市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为了避免参数选择性、计算性、方案性等失误,采用“先计算、后验证”的思路,选用了容积法、水量平衡法、暴雨管理模型(SWMM)三种定量分析方法,分别计算设施规模,相互比较和验证,并全面评价海绵城市布置方案的效果。在论文构成上,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以及轨道交通雨洪管理的研究现状;其次,进行了轨道交通领域应用海绵城市技术的障碍和必要性分析,提出了海绵城市规划原则及设计目标;接着,详细阐述了容积法、水量平衡法、SWMM的基本原理、应用步骤,为第5章案例分析做好铺垫;然后,以深圳地铁6号线长圳车辆段为研究对象,借助容积法和水量平衡法计算需求调蓄容积,并确定设施规模;最后,利用SWMM从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峰值控制率、面源污染控制率等层面,探讨了海绵城市设施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效果。根据上述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作为减轻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研究海绵城市设施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是十分必要的;(2)目前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海绵城市技术,存在着规划管理、具体设计两个层面的问题和障碍;(3)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及轨道交通的功能性原则,提出了适用于轨道交通建设的海绵城市规划原则和设计指标;(4)通过容积法、水量平衡法的计算和自评,所确定的海绵城市方案具有可行性;(5)SWMM模拟结果显示,在正常降雨条件下,海绵城市设施在轨道交通中的雨洪管理效果显着,但效果随降雨重现期的增大而呈递减趋势;(6)在本次海绵设计方案中提出的创新设施具有针对性,能最大限度契合地铁车辆段建筑特点,实现海绵城市设施的系统功能,具有较高的参考、借鉴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特殊性,首次将海绵城市理念和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项目,拓宽了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范围,具有可实施性和创新性。

王兴[2](2019)在《地铁车辆基地上盖预留开发盖板防排水关键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预留盖板对地铁车辆基地及盖上物业开发的影响,以及盖板的不同使用阶段、不同功能定位对盖板的设计要求。利用分析法得出预留盖板在不同开发时期关键节点的特点。总结了设计过程中适于预留盖板,同时能够兼顾不同使用阶段的防排水优选方案。

陈文渊[3](2018)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优选》文中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振兴,带动了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目前设计院的数量庞大,各个设计院管理方式不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设计质量难以提高。以往大家主要关注的是建筑、结构等专业的方案与设计,而往往忽视设备专业,尤其是建筑给水排水这个专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建筑给水排水专业方案选择的好坏,设计质量的优劣,对一个项目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做好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的优选,进而更好的控制建筑给水排水的设计质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理论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分析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优选的主要影响因素,即生活给水系统、生活排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其他给排水系统及新技术应用。此后依据评价指标应具备的特点,建立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的评价模型。最后利用该评价模型,对杭州某小区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得出了该方案为优的结论。经后期业主、施工方等多方反映该项目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运行良好,产生了较为理想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依此得出了该评价模型对建筑给排水设计方案的优选以及对提高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工程质量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建立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的评价模型,实现对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的优选。

张志[4](2017)在《车库顶板种植屋面的滤排设计与施工》文中认为随着高层建筑的普及,地下车库已经是生活中必备的配套设施,而车库顶板绿化前需要进行防水及排水处理,以便保证车库的正常使用。文章针对大型广场种植屋面从设计与现场施工的综合角度,对种植屋面的防水与排水系统进行综合设计,从而达到保证种植屋面的施工质量的目的。

刘睿豪[5](2016)在《成都住宅建筑群微环境特性及被动式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建筑的发展演变与社会需求的变革相匹配。更高的舒适度,是当下人类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而能源的大量消耗却是伴随而来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一日益突出的矛盾,值得重点关注、深入研究。为建筑营造舒适使用环境的主要途径有两条,即主动式设计与被动式设计。被动式设计主要运用于建筑微环境的营造,主动式设计主要运用于室内人工环境的营造。被动式设计强调依靠设计自身使建筑适应周围环境,赋予建筑自身调节微环境功能。主动式设计强调依靠高能效的设备改善建筑室内环境。大量学者对建筑的主动式设计做了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被动式设计的发展同样具备很大潜力。因此,本文在借鉴成都地区传统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的基础上,针对现代建筑高层、大体量的特点,对适用于其中的被动式设计方法及其对建筑微环境的影响做了研究,研究过程如下: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回顾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情况,重点阐述了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情况:解析了美国LEED、英国BRE阵列式建筑群布局形式的室内自然通风是三种建筑群布局中最有利EAM、日本CASBEE、台湾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以及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了各国评价体系的个性与共性。然后解析了英国贝丁顿社区、南海意库建筑设计方案理念。结合国内外绿色建筑案例,分析了被动式技术在建筑中的运用,其中包括:照明、自然通风和遮阳的部分被动式技术措施。通过研究大量文献和绿色建筑案例,可以看到:建筑节能已成为当代建筑发展的趋势,建筑节能的重要保障之一是建筑与环境的友好相处。因此,建筑同所处环境的更好适也是绿色建筑的终极追求。第二,分析了成都地区全年逐时空气干球温度、风速、太阳辐射的全年逐时统计数据,分析了成都地区室外气候特点,总结出了适合该地区的被动式设计手段。总结了四川地区,尤其是成都地区传统民居中国建筑适应气候候环境的策略,并解释了基于地区性气象条件的传统民居中被动式策略的科学原理。上述两部分的研究结论为下文研究:基于被动式设计的建筑群微环境风环境、日照环境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三,建筑风环境模拟分析。首先介绍了建筑风环境模拟的研究方法,为确定合理的模型数据,对建筑尺度、计算区域大小、计算网格数量、建筑高度变化对建筑风环境的影响分别作了模拟分析,从而确定了建筑模型高度以及模拟参数的合理值。然后,分别模拟了阵列式、倾斜阵列式以及围合式建筑群违和空间的室外风环境、以及建筑群中各建筑的室内风环境。通过模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阵列式建筑群布局形式的室外风环境与室内自然通风效果为三种建筑群布局形式中最优。其室内平均风速虽并非为最大值,但各栋建筑均位于自然风来流方向迎风面,室内自然通风效果更有利。第四,建筑日照模拟。首先研究了太阳运动规律和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等与日照相关的各参数。在此基础上以阵列式、倾斜阵列式以及围合式建筑群为研究对象,进行模拟计算,首先模拟研究了三种建筑群布局形式的夏至日全天的建筑群阴影范围,然后分别模拟计算了三种建筑群布局下,各建筑可接受太阳直射建筑立面的全年日照时数。进而得出如下结论:三种建筑群布局形式中,倾斜阵列式的日照环境最有利,其建筑群中各单体建筑均有可以获得太阳直射的立面,建筑立面的综合日照小时数分布最好,且建筑群夏季微环境较好。

王彤[6](2016)在《下凹式绿地等LID技术及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低影响开发及雨水收集利用工程措施具有削减径流总量和洪峰流量,提高雨水水质,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和景观水体等诸多作用。研究雨水综合利用的实际工程应用对改善城市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三种典型的低影响开发的雨水源头控制技术——下凹式绿地,绿化屋面和渗透铺装的结构材料,常规参数,径流水量水质的消减效果,工程应用近况进行了实验分析和文献归纳。并着重对下凹式绿地建立实验室小试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水文实验方面,以植物种类,填料层高度,降雨强度作为对比因素,从径流消减率,产流过程,洪峰调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水质实验方面,以浊度为例进行分析,并调研了其他水质指标的控制效果。其次从雨水的收集与转输、处理、滞蓄、回用等方面系统分析了雨水工程的应用。主要侧重说明雨水收集利用措施的设计方法,实际工程构建和运行方式。进行了屋面及路面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转输管渠,雨水初期弃流装置,雨水收集过滤及回用设施等实际工程装置的布置,设计,模拟和计算。最后对目标区域低影响开发措施及雨水利用进行调研,指出了区域内雨洪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该区域雨水利用综合的方案,将方案分为雨水径流前端控制技术和雨水径流末端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并给出了工程建成后其运行、管理、维护应针对的目标、方式和周期。将该方案用于实际雨水工程,可以指导该区域已建设区域的改造,规划区域的生态化建设。

苏宇[7](2015)在《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与水源有关的各种问题正层出不穷的发生着。无论是短缺还是污染,在各个方面只要是与水环境有关的,都已经成为了社会的核心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成为了现如今社会发展中的的一大瓶颈。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区硬化面积逐年增长,区域径流系数增加,导致汛期径流量和峰值加大,从而容易产生内涝现象。如果注重发展雨水收集和利用工程,把雨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既能减少地下水的开采,使地下水得以回补,又能减轻城市洪水灾害威胁,改善生态环境。因此,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将雨水收集后回用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其实对于水资源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江河海洋,如何利用好雨水资源,也是现在许多人正在关注的一个重点。有这样一个概念叫做不透水面积,而在整体的面积中,占据其主要地位的就是各个建筑物的屋顶。它的清洁程度和质量也比其它地方汇集到的雨水更好。目前,城市雨水利用主要集中在居民区,而对于水利工程中建筑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缺乏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作为雨水收集系统的一部分,虹吸式屋面排水系统由于具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已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公共建筑、厂房和库房的大型屋面上。但是,能否进一步推广应用于小型建筑的屋面上,则有待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这篇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与建筑和雨水利用有关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将各种不同建筑部分的雨水重新利用也就是所谓的雨水资源化利用。如何将其他国家的优势和有利之处加以应用,正是这篇文章的中心。以设计规范为依据,对雨水收集利用的型式、降雨初期的水质及影响因素、回用系统的水量平衡(包括用水量、收集及弃流水量的计算)、雨水回用处理工艺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雨水弃流的措施,确定了雨水蓄水池的容积,论证了水利工程中规模较小型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的可行性,其研究结果对于同类型项目进行雨水收集利用设计具有借鉴意义。本文还对压力流(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的原理、水气流动规律、水力计算要点、设计步骤和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将其与重力流雨水排水系统进行技术经济性比较,对压力流(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应用在小型屋面上的可行性进行了总结归纳,为类似工程在选用排水系统时提供科学依据。

刘岩[8](2015)在《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有组织排水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建筑工程领域,雨水系统是给水排水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组分。雨水系统的合理设计是建筑能够正常发挥其使用功能的前提条件之一。但是,在严寒地区,严酷的气候条件所导致的排水口冻结堵塞、排水管爆裂等现象十分常见。如何在工程设计时将屋面雨水排水系统设置地科学、高效,以确保有组织的、及时的排除屋面雨(雪)水,如何在设计时做到合理、快速,这些现实问题都是需要广大设计人员共同努力来解决的。本文着力于研究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内排水系统的合理设计及防冻害技术措施与要求。首先通过梳理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排水现状,找出了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排水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其在设计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严寒地区民用建筑排水的优化设计策略及防冻害技术措施。使其,在设计上方案合理、准确,在工程应用性上施工方便、快捷,在使用上尽量达到在不影响房间的美观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方便检修。本文主要工作有:(1)对严寒地区(哈尔滨)的典型民用建筑屋面排水系统的排水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与系统梳理,阐述了严寒地区现存的屋面类型及典型排水做法,综述了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排水的依据、原则、内容与步骤,明确了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危害。(2)阐述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排水的优化设计策略——变普通的“外排水”形式为抗冻害、安全美观的“内排水”、改“重力流”形式为水流快速、性能优越的“压力流”、变“普通型”的排水设计为雨水收集、屋面绿化等“绿色化”设计等。(3)阐述在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内排水系统中,从雨水口(漏斗),排水管线到内排水管地面结构等部位在设计和施工时采用的防冻害措施与技术要求。

郑英岱[9](2014)在《福建省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绿色建筑是当今世界建筑领域的潮流和趋势,也是符合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要求的必然举措。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加速发展,建设工程遍布城乡各地。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也暴露出一系列攸关社会、经济及民生的突出问题,例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而走绿色建筑发展之路,可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居改善方面取得显着成效,为我国社会经济尤其是建设领域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而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主要还依赖于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手段推动,尚未实现通过市场化、产业化来配置资源的调控方式及相关政策推动发展。因此,为了加快我国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转变绿色建筑发展的传统观念,通过以市场规律为指导,改进绿色建筑的管理方式,实现绿色建筑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首先阐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通过对绿色建筑管理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与市场规律相适应,以此加快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接着对本文在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研究中所采用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如何完善和发展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体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最后,对利用市场化管理手段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

邱威超[10](2014)在《广州地铁6号线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使得城市土地资源空前紧张,如何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成为当务之急。2008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中提出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2009年广州市政府下发了相关文件来提高土地的综合开发。我国经济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的同时,城市交通需求剧增,交通供需矛盾突出,交通拥挤、阻塞、乘车难已成为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的道路交通方式不能适应不断增长的居民出行的要求,许多大城市已把发展轨道交通作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战略途径和长期任务。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占地面积大、建筑密度较小、用地强度低、功能单一,车辆段本身及周边的土地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是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一个短板。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进行存量挖潜和资源储备,既有利于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将轨道交通引发的土地开发增值收益回馈于政府,支持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也有利于为轨道交通提供稳定的客流,以支持轨道交通及各项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城市。在这种背景下,高效利用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资源包括车辆段及周边用地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车辆段综合开发,既符合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又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将成为广州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以及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实践。车辆段综合开发利用的尝试在我国内地尚属探索和起步阶段,香港特区在这方面的尝试则开展得比较早。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纷纷开始仿效香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均在尝试对部分车辆段上盖物业进行综合开发,有些地方已经完成了个别车辆段的综合开发。本论文对广州地铁6号线车辆段上盖物业的开发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政策法规和具体工程实施做了详尽描述。本文能为以后类似的物业开发提供参考经验。

二、浅谈住宅小区室外虹吸排水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住宅小区室外虹吸排水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海绵城市设施研究 ——以深圳地铁6号线长圳车辆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论文创新点
    1.8 研究难点
    1.9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海绵城市
        2.1.2 低影响开发
        2.1.3 轨道交通
    2.2 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研究现状
        2.2.1 国外低影响开发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
        2.2.3 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研究评述
    2.3 轨道交通雨洪管理研究现状
        2.3.1 轨道交通建设污染物相关研究现状
        2.3.2 轨道交通建设防排水相关研究现状
        2.3.3 轨道交通建设雨洪管理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与海绵城市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3.1 传统海绵城市设计思路
    3.2 传统海绵城市设施类型
    3.3 轨道交通建设与海绵城市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3.3.1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与普通建筑的异同点
        3.3.2 现有轨道交通排水系统及其存在的问题
        3.3.3 轨道交通建设与海绵城市结合的必要性
    3.4 轨道交通建设中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障碍
        3.4.1 规划管理层面
        3.4.2 具体设计层面
    3.5 轨道交通建设中海绵城市的规划原则
    3.6 轨道交通建设中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3.6.1 普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3.6.2 轨道交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轨道交通项目中的海绵城市设施计算方法
    4.1 容积法
        4.1.1 方法引入
        4.1.2 基本理论
        4.1.3 计算步骤
        4.1.4 优势与不足
    4.2 水量平衡法
        4.2.1 方法引入
        4.2.2 基本理论
        4.2.3 计算方程
        4.2.4 优势与不足
    4.3 SWMM
        4.3.1 模型选择
        4.3.2 基本理论
        4.3.3 应用步骤
        4.3.4 优势与不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长圳车辆段海绵城市设施
    5.1 长圳车辆段概况
    5.2 工程建设条件
        5.2.1 地质条件
        5.2.2 气候条件
        5.2.3 竖向条件
        5.2.4 下垫面现状
    5.3 研究区域排水体系
    5.4 研究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5.5 海绵城市设施的选择及创新
    5.6 容积法及水量平衡法确定设施规模
        5.6.1 容积法计算
        5.6.2 计算方案自评
        5.6.3 水量平衡法检验
    5.7 长圳车辆段海绵城市整体设计
    5.8 SWMM暴雨管理模型模拟分析
        5.8.1 模型建立
        5.8.2 参数设置
        5.8.3 模拟过程与结果
        5.8.4 效果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适用于轨道交通建设的海绵城市设施及建议
    6.1 适用于轨道交通的海绵设施
        6.1.1 适用于轨道交通的海绵设施选择
        6.1.2 创新海绵设施的设计理念
    6.2 对轨道交通中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地铁车辆基地上盖预留开发盖板防排水关键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铁车辆基地预留盖板工程难点
2 常规屋面与盖板排水的匹配性分析
    2.1 物业开发盖板的特点
    2.2 盖板近期排水要求
        2.2.1 广场等大型场地排水特点
        2.2.2 平屋面排水特点
        2.2.3 大跨度金属屋面排水特点
    2.3 盖板远期车库地面要求
3 实例参照
4 实际工程方案介绍
    4.1 工程概况
    4.2 盖板防排水方案
    4.3 变形缝防水方案
        4.3.1 变形缝形式
        4.3.2 实际工程变形缝方案
    4.4 开发后改造
5 结语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现状
        1.2.1 建筑勘察设计行业现状
        1.2.2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的发展及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之处和关键问题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设计方案优选理论研究及现状
    2.2 国内外设计质量控制理论研究及现状
        2.2.1 国内设计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2.2.2 国外设计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2.3 借鉴与启示
        2.3.1 国内的不足之处
        2.3.2 借鉴与启示
3 建筑给水排水方案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3.1 优秀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的特性
    3.2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的影响因素
        3.2.1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的特点
        3.2.2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的主要影响因素
        3.2.3 建筑给水排水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3.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3.3.1 建筑给水排水方案设计评估指标的依据
        3.3.2 选择评价指标的原则
        3.3.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评价指标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优选
    4.1 设计方案优选方法比选
        4.1.1 设计方案优选的方法
        4.1.2 设计方案优选方法的确定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方案优选指标权重建立
        4.2.1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4.2.2 判别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4.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的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优选实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设计方案介绍
    5.3 方案评价及结果分析
        5.3.1 方案评价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的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作者简历

(4)车库顶板种植屋面的滤排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种植屋面的设计及构造
    2.1 保温层设计
    2.2 防水层设计
    2.3 隔离层设计
    2.4 找坡层设计
    2.5 排水层设计
    2.6 过滤层的设计
    2.7 种植屋面的构造
3 种植屋面的施工
    3.1 防水体系的施工
    3.2 排水体系的施工
    3.3 滤水体系的施工
4 种植屋面施工质量控制
    4.1 SBS防水卷材
    4.2 找坡层
    4.3 滤排水
5 结论

(5)成都住宅建筑群微环境特性及被动式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绿色建筑及其发展
        1.3.1 英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3.2 美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3.3 日本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3.4 台湾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4 我国绿色建筑体系
    1.5 绿色建筑案例
        1.5.1 贝丁顿社区
        1.5.2 南海意库
        1.5.3 绿色建筑技术
    1.6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7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7.1 研究对象
        1.7.2 研究方法
第2章 成都地区建筑室外环境研究
    2.1 建筑环境概念简介
    2.2 成都室外气象环境
        2.2.1 热环境
        2.2.2 风环境
    2.3 传统民居中的节能措施
        2.3.1 精于选址
        2.3.2 井院式布局
    2.4. 成都地区建筑特征
        2.4.1 建筑形式
        2.4.2 斜屋面与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风环境分析模拟方法研究理论基础
    3.1 风环境评价方法
    3.2 湍流基本方程
        3.2.1 质量守恒方程
        3.2.2 动量守恒方程
        3.2.3 湍流模型
    3.3 大气边界层
        3.3.1 简介
        3.3.2 大气边界层风速
        3.3.3 室外大气边界层
        3.3.4 空气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群风环境模拟研究
    4.1 模拟条件研究
        4.1.1 建筑尺度
        4.1.2 计算域
        4.1.3 计算网格
        4.1.4 建筑高度
        4.1.5 室外风速
    4.2 模拟条件及建筑尺度
    4.3 阵列式建筑群风环境
        4.3.1 室外风环境分析
        4.3.2 室内风环境分析
    4.4 倾斜阵列式建筑群风环境
        4.4.1 建筑布局简介
        4.4.2 室外风环境分析
        4.4.3 室内风环境分析
    4.5 围合式建筑群风环境
        4.5.1 建筑布局简介
        4.5.2 室外风环境析
        4.5.3 室内风环境分析
    4.6 模拟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日照分析理论基础
    5.1 理论简介
        5.1.1 地球自转与公转
        5.1.2 日地修正系数
        5.1.3 赤纬角和时角
        5.1.4 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
    5.2 日照分析
        5.2.1 日照间距
        5.2.2 建筑群微环境阴影分析
第6章 建筑群日照模拟研究
    6.1 研究方法
    6.2 阵列式建筑群日照研究
    6.3 倾斜阵列式建筑群日照研究
    6.4 围合式建筑群日照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下凹式绿地等LID技术及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雨水资源利用概况
        1.2.2 国内雨水资源利用概况
    1.3 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雨水径流源头绿色控制技术效果研究
    2.1 下凹式绿地概述
        2.1.1 下凹式绿地简介
        2.1.2 下凹式绿地的设计
        2.1.3 下凹式绿地的植被选择
    2.2 下凹式绿地研究方案及实验装置
        2.2.1 下凹式绿地构造
        2.2.2 实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2.3 下凹式绿地水文实验数据分析
        2.3.1 径流消减率
        2.3.2 产流过程
        2.3.3 洪峰调蓄
    2.4 下凹式绿地水质实验数据分析
        2.4.1 浊度
    2.5 绿化屋面对雨水径流控制效果的研究
        2.5.1 绿化屋面概述
        2.5.2 绿化屋面的控制效果与应用近况
    2.6 渗透铺装
        2.6.1 渗透铺装概述
        2.6.2 渗透铺装的控制效果与应用近况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工程
    3.1 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概述
    3.2 雨水收集与转输
        3.2.1 收集与转输设施
        3.2.2 雨水收集
        3.2.3 雨水转输
    3.3 雨水处理
        3.3.1 初期雨水弃流
        3.3.2 雨水收集过滤装置
    3.4 雨水的滞蓄
        3.4.1 雨水调蓄池概况
        3.4.2 雨水调蓄池容积的设计
    3.5 雨水的回用
        3.5.1 雨水回用途径及要求
        3.5.2 回用的工程实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雨水收集与利用方案
    4.1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4.1.1 研究区域概述
        4.1.2 气象条件
        4.1.3 河道水系
    4.2 雨水系统工程现状
    4.3 低影响开发及雨水利用现状
        4.3.1 经济区内土地利用情况
        4.3.2 水量平衡计算
        4.3.3 园区LID应用实例——天保国际商务园
    4.4 当前雨洪管理存在的问题
    4.5 园区雨水工程方案
        4.5.1 雨水径流前端控制技术
        4.5.2 雨水径流末端控制技术
    4.6 雨水工程的运行、管理及维护
        4.6.1 设备管理
        4.6.2 水质管理
    4.7 方案应用前景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3.1 国外城市雨水利用
        1.3.2 国内城市雨水利用
    1.4 课题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工程概况
    1.5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建筑屋面的雨水收集利用
    2.1 屋面雨水排水系统选用
    2.2 虹吸式雨水排放系统
        2.2.1 原理及水气流动规律
        2.2.2 虹吸式排水系统的特点
        2.2.3 虹吸式排水系统水力分析
        2.2.4 虹吸式排水系统水力计算要点
        2.2.5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的计算步骤与方法
    2.3 设计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2.4 管材的选用
    2.5 虹吸式排水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第3章 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
    3.1 雨水利用的系统型式及选用
        3.1.1 系统型式
        3.1.2 系统选用
    3.2 雨水收集
        3.2.1 屋顶的雨水收集
        3.2.2 道路及广场的雨水收集
        3.2.3 下凹式绿地的雨水收集
        3.2.4 初期雨水弃流
    3.3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水量平衡分析
        3.3.1 用水量计算
        3.3.2 雨水收集及弃流水量计算
        3.3.3 雨水蓄水池容积的确定
    3.4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中的水质问题
        3.4.1 建筑屋面雨水径流水质分析
        3.4.2 小区路面雨水径流水质分析
    3.5 雨水回用处理工艺
    3.6 小区雨水利用效果分析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有组织排水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排水现状
    2.1 屋面排水相关概念阐述
        2.1.1 屋面有组织排水
        2.1.2 屋面无组织排水
    2.2 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有组织排水系统概述
        2.2.1 屋面类型及典型排水做法
        2.2.2 排水设计概述
    2.3 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有组织排水现存问题及分析
        2.3.1 排水存在的问题
        2.3.2 排水问题带来的危害
        2.3.3 排水问题产生的原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有组织排水系统设计优化对策
    3.1 变“外排水”为“内排水”
        3.1.1 内排水系统的优越性
        3.1.2 内排水的设计原则
        3.1.3 工程案例实践
    3.2 改“重力流”为“压力流”(虹吸式排水系统)
        3.2.1 虹吸式排水系统的优越性
        3.2.2 工程案例实践
    3.3 变“普通型”为“绿色化”
        3.3.1 雨水收集
        3.3.2 种植屋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有组织排水防冻害技术优化对策
    4.1 雨水口防冻害技术措施
        4.1.1 材料选择
        4.1.2 采用电伴热的方法
        4.1.3 采用导电混凝土的方法
    4.2 雨水管防冻害技术措施
        4.2.1 材料选择
        4.2.2 采用伴热技术
        4.2.3 采用保温管道技术
    4.3 屋面内排水系统防冻害设计的施工要求
        4.3.1 屋面、楼板处的施工要求
        4.3.2 排水管施工要求
        4.3.3 施工环境要求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福建省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特色和创新
2 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的概念
        2.1.1 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的定义
        2.1.2 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的特征
        2.1.3 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的手段
    2.2 外部效应理论
    2.3 商品价值理论
    2.4 市场竞争理论
    2.5 成本效益理论
3 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案例分析
    3.1 西方国家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案例
    3.2 福建省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案例
    3.3 国内外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成效对比
        3.3.1 分析模型
        3.3.2 成本分析
        3.3.3 效益分析
        3.3.4 分析结论
4 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的机制分析
    4.1 福建省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的历程与不足
        4.1.1 发展历程
        4.1.2 不足之处
    4.2 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4.3 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4.4 福建省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探讨
5 健全福建省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5.1 转变绿色建筑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观念
    5.2 大力培育绿色建筑人才和产业
    5.3 支持企业对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
    5.4 完善绿色建筑市场政策体系和规范
    5.5 实施绿色建筑市场培育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政策
    5.6 通过政企合作发展绿色建筑市场
    5.7 走切合当地实际的绿色建筑市场发展之路
    5.8 加强绿色建筑市场化激励措施
6 研究结论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致谢

(10)广州地铁6号线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项目的概况
1.2 研究项目的背景
1.3 项目研究的必要性
    1.3.1 全国轨道交通车辆段上盖开发现状
    1.3.2 车辆段用地综合开发的前提
    1.3.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二章 研究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
2.1 项目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1.1 广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1.2 萝岗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2 项目所在区域发展规划
    2.2.1 广州市的发展规划
    2.2.2 萝岗区发展规划
2.3 广州市土地储备与出让现状
2.4 萝岗土地利用情况
2.5 萝岗片区规划要求
2.6 住宅发展规划
    2.6.1 我国住宅建设发展
    2.6.2 广州市住宅建设发展
    2.6.3 萝岗区域住宅市场特点
2.7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开发特点
    2.7.1 车辆段综合开发优势
    2.7.2 车辆段综合开发形式
    2.7.3 车辆段综合开发案例 第三章 车辆段上盖开发研究
3.1 上盖开发思路
    3.1.1 土地整理思路
    3.1.2 上盖开发定位
    3.1.3 上盖开发方针
    3.1.4 上盖开发策略
3.2 上盖开发方案
    3.2.1 项目所处区域现状分析
    3.2.2 项目开发限制因素分析
    3.2.3 开发建设范围与分界
    3.2.4 总平面布局
    3.2.5 建筑设计方案
    3.2.6 结构设计方案
    3.2.7 给排水及消防
    3.2.8 供配电系统
    3.2.9 通风空调及防排烟
    3.2.10 车辆段开发消防安全措施
3.3 环境保护与节能
    3.3.1 项目现状与建设要求
    3.3.2 环保措施
    3.3.3 项目节能
3.4 招标内容与招标方式
    3.4.1 招标内容
    3.4.2 招标组织形式
    3.4.3 招标方式
3.5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5.1 投资估算
    3.5.2 资金筹措 第四章 项目开发评价
4.1 财务评价
    4.1.1 评价依据
    4.1.2 项目的计算期、建设期、出让期
    4.1.3 项目规模
    4.1.4 收入测算
    4.1.5 成本测算
    4.1.6 土地出让效益分析
    4.1.7 财务评价结论
4.2 社会效益评价
    4.2.1 社会效益评价
    4.2.2 社会适应性分析
    4.2.3 评价结论
4.3 风险分析
    4.3.1 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
    4.3.2 防范与降低风险的对策 研究结论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浅谈住宅小区室外虹吸排水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海绵城市设施研究 ——以深圳地铁6号线长圳车辆段为例[D]. 刘燕. 深圳大学, 2019(10)
  • [2]地铁车辆基地上盖预留开发盖板防排水关键性技术研究[J]. 王兴.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9(06)
  •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优选[D]. 陈文渊. 浙江大学, 2018(12)
  • [4]车库顶板种植屋面的滤排设计与施工[J]. 张志. 天津建设科技, 2017(04)
  • [5]成都住宅建筑群微环境特性及被动式设计方法研究[D]. 刘睿豪.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6]下凹式绿地等LID技术及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应用研究[D]. 王彤. 天津大学, 2016(11)
  • [7]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研究[D]. 苏宇. 清华大学, 2015(03)
  • [8]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有组织排水优化设计研究[D]. 刘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9]福建省绿色建筑市场化管理研究[D]. 郑英岱.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10]广州地铁6号线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研究[D]. 邱威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浅谈住宅小区室外虹吸排水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