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牧管理对氮固定季节变异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冬[1](2021)在《敦煌阳关湿地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变化研究》文中指出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 stoichiometry)是反映生态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认识脆弱、敏感的生态系统关键养分元素碳(C)、氮(N)、磷(P)及其计量比有重要意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是一种常见的多年生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温带和亚热带湿地,为野生动物保护、植物修复等提供了重要的服务和功能。然而,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有必要了解芦苇叶片-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以期持续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安全。本研究以敦煌阳关湿地芦苇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芦苇叶片及土壤C、N和P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变化,并分析了芦苇叶片化学计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叶片C浓度随季节变化,生长初期(5月)、成熟期(8月)和衰老期(10月)分别为392.26 g/kg,417.35 g/kg,382.58 g/kg,成熟期叶片C浓度显着高于生长初期和衰老期;叶片N和P浓度从生长初期到衰老期呈显着下降趋势,生长初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叶片N和P浓度分别为23.49g/kg、17.54 g/kg、5.86 g/kg和1.0 g/kg、0.75 g/kg、0.16 g/kg。叶片C/N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衰老期和生长初期。叶片C/P与C/N变化趋势相似,衰老期最高为3015.91,生长初期最低为429.38;而叶片N/P的最大值(45.67)和最小值(24.18)分别在衰老期和成熟期,表明芦苇生长主要受P限制。(2)叶片C/P在不同生长期变异最大(CV=0.14),叶片C最小(CV=0.01)。不同生长期芦苇叶片化学计量间的耦合关系发生显着性变化,生长初期叶片C和N相关性不显着,而成熟期和衰老期叶片C和N显着正相关(P<0.05);成熟期叶片N和P显着负相关(P<0.05),而生长初期和衰老期无显着相关性;在生长初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叶片N/P与C/N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叶片C/P极显着正相关。(3)夏季(8月)土壤温度最高(22.67℃),显着高于春季(5月;18.09℃)和秋季(10月;12.5℃);土壤水分、盐分、p H在不同季节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春季、夏季和秋季土壤有机碳分别为5.79 g/kg、10.61 g/kg和6.89 g/kg,夏季土壤有机碳显着高于春季和秋季(P<0.05),土壤C/N和N/P在不同季节的表现与土壤有机碳相似;夏季土壤C/P最高(29.93),春季最低(13.71);土壤铵态氮(10.87 mg/kg)显着高于硝态氮(9.05 mg/kg);秋季土壤硝态氮最高(11.29 mg/kg),春季最低(6.34 mg/kg)。(4)冗余分析表明,影响芦苇叶片化学计量的主要土壤因子为盐分、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土壤硝态氮和土壤有效磷。土壤盐分与叶片C和N极显着正相关(P<0.01);土壤水分与叶片C显着负相关(P<0.05);土壤硝态氮与叶片C显着正相关,与叶片N和P显着负相关(P<0.05);土壤有效磷与叶片C显着正相关,与叶片P极显着正相关(P<0.01)。(5)生长初期,LN和LP的含量较高,而LC的积累速率相对高于LN和LP,LN和LP呈显着下降趋势。为了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抵御盐分胁迫,芦苇在生长初期采取了竞争性策略,保证种群的优势地位,在生长后期则采取了防御性策略,以避免养分过多流失。
郑甲佳[2](2020)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温度敏感性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影响因素》文中认为土壤呼吸是CO2从陆地生态系统重返大气系统的重要途径,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是陆地碳循环和气候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参数。了解土壤呼吸及Q10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间的反馈关系,认识中国区域碳循环特征,并为区域碳循环模型提供参数化依据。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了在中国开展的与土壤呼吸及温度敏感性相关的原位观测数据,构建了涵盖土壤呼吸、地理、气候、土壤温湿度、土壤理化性质等变量的综合数据集,共1162条记录,涵盖11种生态系统类型:落叶阔叶林(DBF)、落叶针叶林(DNF)、常绿阔叶林(EBF)、常绿针叶林(ENF)、针阔混交林(MMF)、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MBF)、竹林(BAM)、草地(GRA)、农田(CRP)、灌丛(SHR)、湿地(WET)。分析了土壤呼吸及Q10的空间变异特征与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年土壤呼吸速率(RS)的空间变异范围为51.13-2480 g·C·m-2·yr-1,RS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减小,随经度的增加而增大;标准化土壤呼吸速率(RS10)的空间变异范围为0.09-5.55μmol·m-2·s-1,RS10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增大,RS10与经度无显着关系;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空间变异范围为0.80–6.96。Q10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增大,但与经度无显着关系。(2)年土壤呼吸速率(RS)随年平均气温(MAT)、平均年降水量(MAP)、年平均蒸发散(ET)、土壤全氮含量(TN)、叶面积指数(LAI)的增加而增大,气候(MAT、MAP)和土壤(TN)因素的结合解释了23%的Rs空间变异;土壤呼吸速率(RS10)随年平均气温(MAT)、年平均蒸发散(ET)的增加而降低,气候(MAT、MAP)和土壤(SOC)的结合解释了24%的RS10空间变异;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随年平均气温(MAT)、年平均蒸发散(ET)、土壤碳氮比(C/N)的增加而降低,Q10随AI、SOC、TN增加而增大,气候(MAT、MAP)和土壤(SOC)因素的结合解释了31%的Q10空间变异。(3)土壤呼吸在不同植被类型中有差异,且对环境因素的响应程度和方向不具有一致性。年土壤呼吸速率(RS)在EBF中最高(1072.22±36.05 g·C·m-2·yr-1),在SHR(586.22±95.76 g·C·m-2·yr-1)和DNF(653.90±78.32 g·C·m-2·yr-1)中较低,在其他生态系统类型间差异不显着;土壤呼吸速率(RS10)在DNF中最高(1.64±0.08μmol·m-2·s-1),在SHR(0.97±0.22μmol·m-2·s-1)和WET(0.85±0.11μmol·m-2·s-1)中较低,在其他植被类型间差异不明显;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在DNF中最高(3.49±0.24),在其他植被类型间差异不显着。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Q10的空间变异主要受气候(MAT、MAP)和土壤(SOC和TN)控制,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土壤呼吸及Q10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间有差异且对环境因素的响应不同,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不同生态系统间Q10可能发生分异。因此,未来的碳循环-气候模型需要考虑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碳循环关键参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
张崇洋[3](2020)在《郑州市屋顶绿化生态系统碳储存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屋顶绿化是现阶段城市绿化的热点,不受城市的环境、地形限制,发展势头迅猛,对城市环境改善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在2018年5月-2019年10月期间,分别利用箱式法和蓄积量法,对郑州市CBD屋顶绿化生态系统的CO2通量、碳储存总量及其相关的生物、环境因子进行了长期高密度的监测,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上屋顶绿化生态系统呼吸(ER)、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之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期减少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的不确定性,探索碳循环动态与环境因素间的响应机制,预测未来碳循环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而评价屋顶绿化生态系统在碳汇层次上对环境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为屋顶绿化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1)2018年屋顶绿化生态系统的生长季(2018年5月-10月)平均气温为25.1℃,略高于2019年(2019年5月-10月,24.8℃)生长季大气温度,其中12月底达到最低温度-3.5℃;研究区域的大气压强全年变化趋势与温度相反,冬季高而夏季低,呈U型变化趋势;2019年生长季较2018年生长季雨水增多,总降雨量分别为545.6mm和479.1mm,而在2018-2019年非生长季(2018年11月-2019年4月)雨水极少,总降雨量仅为88.4mm;太阳辐射的全年观测数据整体走势为单峰状态,以季节为时间尺度,根据数值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在2018年6月达到最高值,为30.93 MJ·m-2d-1,在12月达到最低值,为3.34 MJ·m-2d-1。(2)郑州市CBD屋顶绿化生态系统在2018年11月-2019年2月期间表现为碳源,NEP最大值为-0.32 g C m2(2018年12月);而在2018年生长季(2018年5-10月)、2019年生长季(2019年5-10月),NEP(总生态系统生产力)分别为185.5 g Cm2、344.7 g C m2,全观测期总生态系统生产力为2390.7 g C m2,生态系统呼吸共计1808.4 g C m2,整个时期的固碳效率(ECSE)为22.9%,且两个生长季都表现为强碳汇功能。(3)本研究中屋顶绿化生态系统的NEE日变化曲线呈不对称分布,在生长季均为双峰曲线,出现短暂的“午休现象”,而在非生长季均是单峰曲线;NEE最大值出现在2019年10月的9:00左右,为-14.30±0.504 μ mol CO2m2s-1;各月份GEP与NEE变化趋势同步,;ER在整个时期都呈单峰曲线,最大值10.28±0.305 μ mol CO2 m2s-1(15:00),时间为2019年7月。(4)环境因子通过影响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从而影响NEE。ER、GEP与温度之间均有显着的指数关系(p<0.01),回归方程分别是yER=0.277e0.096x(R2=0.623)、yGEP=0.058e0.145x(R2=0.338),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Q10)为2.614;水汽分压与ER、GEP之间呈二次函数变化,且具有显着的相关性,R2分别是0.473和0.290,但是两者对过高水汽分压的适应能力不同,分别在30 kPa、35 kPa时,达到阈值。蒸散量与GEP的相关性(R2=0.465)高于与ER的相关性(R2=0.352),当蒸散量大于1.8 nmol H2O m-2 s-1会限制光合作用的进行,ER不受其影响。(5)利用碳蓄积量法测得郑州市CBD屋顶绿化土壤、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的最大有机碳密度分别为 1071.8 g/m2(RG-13)、453.3 g/m2(RG-2)和 4.8 g/m2(RG-13),而各自有机碳总储量分别为46.91 t、13.13 t和2.50 t,有机碳主要储存在土壤当中。
王欣禹[4](2020)在《草地管理驱动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不同营养级功能多样性的动态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利用集约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全球威胁促使大量研究致力于了解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BEF)。以往的大多数BEF研究更多地关注经典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如物种丰富度或Shannon-Weiner等多样性指数)以及一个或几个生态系统功能,如生产力、凋落物分解或土壤养分循环。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功能多样性(FD)往往比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更重要,并且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价值是能够同时提供多种功能(即多功能性)。此外,BEF关系的大多数实验都是在高度受控的植物群落中进行的,而对陆生动物群落还所知甚少,且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共同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未被探索。因此,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基于一个长期的草地实验,本文分析了植物和节肢动物群落的分类多样性(TD)、功能性状(CWMs)和功能多样性(FD)以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在4种土地管理方式下(生长季放牧、春夏放牧、刈割和围封)的变化,并探究了植物和节肢动物多样性、土壤因子和草地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土地管理和降水年际波动对植物和节肢动物生产力直接和间接(通过调节植物和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1.适度放牧提高了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但降低了节肢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生产力。相较而言,晚秋刈割在同时保护两个水平的营养级和生态系统功能方面是一种有效的管理策略。2.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结合(62.5%)远比单组分生物多样性(植物:40.2%;细菌:7.6%;真菌:0.4%)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解释能力更强。3.草地生产力与植物FD,而不是TD,呈正相互作用关系;与节肢动物TD,而不是FD,呈负相互作用关系。生产力与植物多样性和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正、负双向关系主要是放牧/刈割对植物和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的结果。4.适度放牧和植物生长季降水(PGP)主要通过间接地增加植物功能多样性(FD)和减少优势植物氮含量(CWMNC)提高植物生产力,但主要通过直接地放牧伤害以及间接地调节节肢动物个体大小(CWMBS)降低节肢动物生产力。同时,管理方式和降水诱导的功能性状和多样性的变化,而不是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是影响植物和节肢动物生产力的关键预测因子。这些结果为土地利用变化对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提供了新的实证,提出了新的见解,深化了我们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变化机制的认识,并表明在草地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中,同时考虑多个营养类群功能性状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杨晶晶[5](2020)在《模拟火烧和增温对羊草草地土壤性质和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火烧干扰和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植物—大气碳氮循环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这两种人为干扰对草地系统中土壤—植物—温室气体之间的碳氮过程的整体研究较少。本研究在模拟火烧和气候变暖情景下(小型增温T1和大型增温T2)分析羊草草地的土壤性质、羊草地下和地上生物量及温室气体CO2、CH4和N2O通量的变化特征,明确CO2、CH4和N2O气体通量与土壤指标和羊草生物量之间存在的关系,为正确经营管理草原草地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 火烧干扰改变了羊草草地中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导致土壤温度、p H值和速效氮的含量上升;降低了土壤含水量、有机碳、速效钾、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含量;但对土壤全钾、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不显着。2. 火烧干扰导致CO2和CH4排放通量显着增加,但在烧后的第65天CO2排放通量恢复到烧前的水平,烧后第50天CH4排放通量恢复到烧前的水平;火烧干扰对N2O排放通量无显着影响。3. 增温T1和T2导致0—20 cm土壤温度显着上升1.48℃和2.91℃;0—2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降低4.41%和7.98%,地下生物量分别增加17.68%和28.35%,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15.68%和23.53%;增温干扰导致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速效磷和微生物量磷的含量降低,导致土壤速效钾、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升高。4. 增温T1和T2能够显着增加CO2排放通量,CH4排放量具有上升的趋势但未达到显着性差异,对N2O的排放通量影响不显着。5. 地表气温、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均能够显着影响CO2、CH4和N2O排放通量;土壤有机碳、硝态氮含量和微生物量碳氮比是影响CO2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CH4排放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氮比;有机碳、速效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能够显着影响到N2O的排放量。
冯雪[6](2020)在《外源硫输入对草甸草地植物养分吸收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提出硫(S)元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生源要素之一,参与植物生理代谢,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我国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硫沉降水平在过去20年间增加了一倍,大气硫沉降是引起土壤酸化的诱因之一。中国北方半干旱草地土壤酸化加速土壤盐基离子淋失和微量元素活化,造成养分失衡,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植物养分吸收及回收特征、性状变异对土壤酸化的响应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生产力的关系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以中国半干旱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硫添加水平(0、1、2、5、10、15、20、50 g S m-2 yr-1)的野外控制试验,经过连续3年(2017–2019年)的调查取样和实验室测定,研究了硫添加对不同植物物种、功能群、群落养分及性状的影响,同时,量化了土壤特性、植物养分及性状特征对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2018年生长季(6、7、8、10月),植物叶片N、P、S、K元素含量在不同物种中随季节变化具有趋同性,生长初期低而生长旺期高,生长末期随着养分回收显着降低。不同物种Ca、Mg、K及微量元素随生长季无一致性变化规律,但大部分元素在生长末期都表现为积累。与禾草相比,杂类草叶片元素对硫添加处理的响应更为敏感,Fe、Mn元素间存在拮抗效应,B、Mo元素吸收受到硫添加的抑制。种内及种间变异对群落元素变化的贡献因不同元素而异,S、Mn元素具有显着的种内变异,表明群落组成以及优势物种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抗性;N、P元素显着的种间变异揭示物种周转在长期硫添加导致的土壤酸化下将加剧草地植物N、P元素的失衡。(2)2018(湿润)和2019(干旱)年,植物叶片的N、P、S养分回收效率受到降水的影响。硫添加显着降低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N、P、S回收效率,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的N、P回收效率在干湿年份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而硫回收效率(SRE)随硫添加量的增加而显着下降。养分回收效率受土壤pH和土壤有效硫的共同调控。湿润年份,枯萎叶片元素耦合更加强烈;干旱年份,元素耦合作用因受到水分限制而减弱。(3)土壤酸化胁迫显着影响优势植物性状响应。羊草通过降低比叶面积和增加叶干物质含量来减少水分和养分散失从而保存养分;与此相反,寸草苔的地下性状可塑性较高,主要通过增加根N、根P、根S、比根长来快速的获取养分用于生长。羊草和寸草苔沿着硫添加梯度这种相反的性状调整,反映了两个物种在适应半干旱地区土壤酸化上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策略。硫添加对植物群落地上性状无显着影响,地上性状主要受优势物种性状、土壤pH及养分有效性共同调控。(4)硫添加影响物种多样性。竞争力较弱的杂类草、稀有种/常见种丰富度的下降是驱动物种丰富度下降的主要因素,该结果支持随机丧失假说和禾草-杂类草假说。与对照相比,高硫处理(50 g S m-2 yr-1)导致每平米3个物种丢失,丢失幅度可达42%。表明石灰性土壤上物种丰富度对土壤pH的响应高于酸性土壤物种响应的阈值。功能多样性的不同组分对硫添加的响应不一致,表现为功能丰富度和分散度的增加,功能离散度的降低。土壤NS有效性、群落叶片Mn元素积累、酸化胁迫、功能多样性(功能离散度的下降)共同解释了物种多样性下降的原因。(5)硫添加改变物种组成。硫添加有利于耐酸物种(根茎禾草-羊草)和养分获取能力强的物种(莎草科-寸草苔)生长,这类物种的地上生物量对硫添加表现为中性和正向响应,而耐酸能力相对较弱的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在群落中的相对生物量显着下降。群落净初级地上生产力(ANPP)和物种非同步性在小于5 g S m-2 yr-1处理时有增加趋势,在大于5 g S m-2 yr-1处理时显着下降;但并没有改变群落生产力稳定性。群落生产力和多样性无显着相关关系,但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增加土壤有效养分(有效S)和降低土壤pH通过影响物种均匀度、优势度和稀有性这些物种多样性指标,间接影响群落结构。综上所述,植物养分吸收和养分回收、植物功能性状及群落多样性均受外源硫添加的影响,优势种对群落净初级地上生产力的贡献较高,而稀有物种对土壤酸化更为敏感。本研究将为硫沉降及土壤酸化背景下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及草原生物多样性及生产力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安海波[7](2019)在《增效氮肥与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增效氮肥在许多研究中被证实具有降低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潜力,但在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不同增效氮肥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尚不清楚,研究不同增效氮肥与施肥方式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对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4-2017年在加拿大南部半干旱雨养区进行,通过两个田间试验探讨常规施肥方式(试验1)和改良施肥方式(试验2)下不同增效氮肥对3个生长季冬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1在当地农民常用施肥方式下(常规施肥方式)设置7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ontrol)、尿素(Urea)、聚合物包膜尿素(PCU)、尿素硝铵(UAN)、UAN+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I+NI)、UAN+脲酶抑制剂(UI)、UAN+硝化抑制剂(NI),所有肥料分两次施用:50%沟施底肥+50%春季撒施追肥。试验2为改良施肥方式,试验设置3种施肥方法:100%沟施底肥(100%底肥)、30%沟施底肥+70%秋季撒施追肥(30%底肥+70%秋季追肥)、30%沟施底肥+70%春季撒施追肥(30%底肥+70%春季追肥),4个处理:Urea、PCU、尿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合成肥料:Super U)、尿素+脲酶抑制剂(Urea+Instinct)以及一个不施肥处理(Control)。通过监测各生长季冬小麦田土壤N20、CO2、CH4排放、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结合作物产量,进行了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计算,探讨了不同增效氮肥与施肥方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分析环境因素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并对综合温室效应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增效氮肥相比普通氮肥不一定能够降低N20排放,也可能起到增加的作用,具体取决于肥料类型和施肥方式。在常规方式下,整体上基于UAN或Urea的增效氮肥都具有降低N2O累积排放量和N20排放系数的潜力,除NI外,基于UAN肥料的N20累积排放量均高于基于Urea的肥料,但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除UI+NI外,其余增效氮肥相比UAN和Urea都维持较低的生长季平均土壤有效氮水平。在改良施肥方式下,N20累积排放量受施肥处理和施肥方式交互作用的影响,增效氮肥相比Urea增加了 2%-10%的N2O排放,但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30%底肥+70%秋季追肥方式不利于N2O减排;Urea+Instinct和PCU相比Urea均降低土壤有效氮含量,而Super U则具有相对较高的铵态氮含量和较低的硝态氮含量,30%底肥+70%秋季追肥或30%底肥+70%春季追肥方式相比100%底肥方式均使土壤有效氮含量维持较低水平。2.在半干旱雨养条件下,施肥相比Control都具有提高冬小麦农田土壤CO2排放的趋势,是土壤CO2排放源,但施用增效氮肥相比普通氮肥(Urea或UAN)对减缓CO2累积排放没有显着影响。30%底肥+70%春季追肥相比100%底肥和30%底肥+70%秋季追肥的方式显着降低了 CO2累积排放量,降幅为3%-6%。3.CH4累积排放量表现为吸收汇,整体表现出施肥处理大于Control的趋势,说明施肥处理具有降低CH4吸收汇的潜力,不利于土壤CH4吸收,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在2014-2015生长季,施肥方式对CH4累积排放量有显着的影响,综合3个生长季数据,CH4累积排放量在不同施肥方式间的整体趋势表现为30%底肥+70%春季追肥>100%底肥>30%底肥+70%秋季追肥,说明30%底肥+70%秋季追肥方式相对来说更适合CH4减排。4.综合3个生长季的田间试验数据,通过典型相关分析进行了环境因子(气候和土壤因子)与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之间关系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环境因子中,温度的变化与CO2和N2o排放关系密切,而含水量则主要影响N2O排放,环境因素对土壤中的CH4排放影响较小,相比温度和含水量,土壤因子在本研究中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在考虑肥料类型与施肥方式的同时,应全面考虑环境因子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5.综合3个生长季GWP、产量和GHGI数据,施肥处理相比Control均提高了GWP、提高产量、降低了 GHGI。但不同处理间差异的显着性因肥料类型和施肥方式而异。在常规施肥方式下,PCU在增产和降低GWP方面的潜力低于其他肥料。UI相比其他肥料更利于提高产量和降低GHGI,但不利于N2o和CH4减排。在改良施肥方式下,30%底肥+70%春季追肥方式相比其他方式显着降低了 6%-8%的GWP。增效氮肥相比Urea提高或降低了产量,因肥料类型和生长季而异。30%底肥+70%秋季追肥方式下的产量在3个生长季中有两个生长季低于其他方式,说明其增产作用较差。施肥处理相比Control均降低了 GHGI,且在2016-2017生长季施肥处理的GHGI相比Control达到显着降低水平。30%底肥+70%春季追肥方式下的GHGI显着低于其他方式,表明其具有较大的增产减排潜力。PCA结果表明,30%底肥+70%春季追肥方式利于提高产量、降低GWP和GHGI,但可能提高CH4,综合考虑推荐30%底肥+70%春季追肥方式作为增产减排的优选施肥方式。综上所述,关于在半干旱雨养条件下冬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不同增效氮肥没有取得一致的结果。综合考虑GWP和产量,UI和Super U可以作为增产减排的推荐肥料,但在实际生产中要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需综合考虑肥料成本、施肥等产生的经济效益问题和环境因素(温度和含水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在本研究改良施肥方式下,30%底肥+70%春季追肥方式可以作为增产减排的推荐施肥方式。
董玉平[8](2019)在《陆生藓类植物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的变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人为成因活性氮排放成倍增加,导致大气氮沉降持续增加,造成一系列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大气氮沉降的通量和化学组成是空气氮污染物减排策略和大气氮沉降效应评估的重要科学依据。然而,由于大气氮沉降的化学组成较复杂,且存在较大的时空变异,直接进行大气氮沉降的高时空分辨率采样观测和化学分析成本高、难度大。藓类植物由于一直被认为氮素来源主要为大气沉降,且形态结构较为简单、地理分布广,其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能够快速有效地反映大气氮沉降的水平和来源。尽管目前已经有很多利用藓类植物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指示不同空间尺度氮沉降的研究,然而藓类植物氮含量和氮同位素比值变化的生物学和非生物学机制实际上并不清楚,尚未得到较系统和有针对性的研究,这是影响藓类植物氮素指标准确评估大气氮沉降的瓶颈性问题。本论文首先整合分析全球陆生藓类植物氮素含量和氮同位素比值变化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关系。同时,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不同的藓类植物种和陆生系统开展了实际研究,结合藓类植物及其基质系统的氮含量和同位素分析,系统分析影响藓类植物氮含量和氮同位素比值变化的关键机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通过整合不同地区现有陆生藓类植物氮素含量和同位素比值数据,结合对应的氮沉降信息,探讨了藓类植物氮含量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是否及如何随氮沉降的通量、化学组成以及大气氮对藓类植物总氮贡献大小的变化而出现差异,并梳理了区域尺度陆生藓类植物氮含量和氮同位素变异规律和主要机制。(2)通过分析连续十三个月份采集的四种石生藓类植物的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组织硝酸根的含量和氮氧同位素比值,揭示藓类植物氮素指标的种间差异和月际变化的变异机制。(3)通过分析灰岩和砂岩上的藓类植物及其着生基质的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结合藓类植物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其着生基质的水分含量、p H值、氮素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等参数,验证和探讨灰岩和砂岩上藓类及其着生基质的碳氮指标的差异及其机制。(4)通过分析生长了十四年的藓类植物样品(高38 cm)和八个泥炭地中藓类植物样品的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结合生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原理,探讨泥炭地藓类植物活体碳氮同位素的时间序列及其变化机制。本研究为评价陆生生态系统的氮可利用性变化提供基础资料,为藓类植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刘俊杰[9](2019)在《围封对祁连山高寒草甸优势物种和植物群落光合特性的影响及生产力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寒草甸是我国重要的草地资源,自古就有“高原肉库”的美称。祁连山高寒草甸在民生、生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近些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祁连山的草地严重退化,对高寒草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威胁,进而影响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放牧和围封是人类对高寒草甸系统的主要干扰方式,在不同强度的干扰下,草地生产力将发生哪些变化?对光合作用的认知便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高寒草甸碳循环研究的基础。了解高寒草甸优势种群在围封和放牧条件下的植物叶片光合能力、群落土壤呼吸和生态系统光合速率对理解草甸的生长状况、演替过程和估算整个生态系统的碳固定量十分重要,也可以为高寒草甸的管理和生态服务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围封5年和常年放牧条件下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优势种及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它们光合生理参数差异为切入点,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光合模型以及尺度转换的研究方法揭示相关植物物种和群落的光合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日变化模式显示,垂穗披碱草和鹅绒委陵菜的净光合速率变化模式有明显的双峰型特征且第二峰值出现的时间约为17:30。(2)垂穗披碱草和鹅绒委陵菜在围封5年区域内的光合效率、CO2和H2O同化速率显着高于放牧区,围封5年对垂穗披碱草的光合能力比对鹅绒委陵菜的光合能力有更好的提升效果,这种效应在生长季后期尤为明显。(3)群落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模式为单峰型特征,峰值在14:00左右出现,季节性变化模式表明植被群落在8月左右为一个CO2强吸收期;植物群落在围封5年区域内的地上生物量、生态系统初级光合、生态系统暗呼吸、CO2净交换均显着高于放牧区,但是RES/GEP值均低于放牧区。(4)引入植物高度后的NRH方程(H-NRH)在精度上优于传统的NRH方程,H-NRH能更方便快捷的预测物种不同生长状态的PLR曲线。(5)单一物种植物群落呼吸速率在生长季初期日变化为近平坦型,在中期和后期为午间降低型,鹅绒委陵菜群落和垂穗披碱草群落的土壤呼吸在日尺度和生长季尺度上均可以用植物群落生态系统呼吸的65.9%和60.7%来表示。(6)单一物种植物群落呼吸速率在生长季尺度上呈现出先增大后缓慢降低的变化规律,单一物种植物群落生长季不同时期的生态系统呼吸和土壤呼吸速率依次为:生长季中期>生长季后期>生长季前期。(7)利用叶片尺度净光合速率结合叶片有效光照比例、群落叶片数目、叶面积指数和健康叶片比例等4个关键参数估算单一物种群落的净光合速率效果较好,不同测量时期垂穗披碱草群落和鹅绒委陵菜群落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7、0.8866、0.7807和0.9130、0.9001、0.9144,且对鹅绒委陵菜群落净光合速率的拟合效果较好。
包慧敏[10](2018)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牧户草地放牧利用决策行为研究 ——以锡林郭勒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草原生态恶化、草地退化加剧。为遏制草地生态退化,国家进行了草地产权制度改革,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草地管理政策制度,其中主要包括90年代初在草原牧区实施的“双权一制”和2000年以来推行的各项草地生态保护政策。随着草地政策制度的实施,锡林郭勒盟牧区牧民的草地利用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放牧方式经历了从大范围四季游牧利用到小范围定居放牧利用以及整合利用等几个历史性过程,草地利用范围逐渐缩小、牲畜移动次数逐步减少;畜群规模管理经历了由灵活、动态的载畜率管理到固定载畜率管理的转变。牧户是草地利用的微观主体,其草地放牧利用行为会对草地生态和牧民生计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明确牧户的草地放牧利用决策行为特征和行为决策机制,引导牧户采用生态合理性和经济有效性的草地放牧利用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根据草地放牧利用的内涵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所指的放牧利用行为包括牧户放牧方式决策与牧户畜群规模决策两个内容。具有不同草地生态系统特征的草地,其有效放牧利用方式应不同。因此,本文选取内蒙古最为典型的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域,以草地生态系统特征为切入点,应用行为经济学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放牧利用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区牧户草地放牧利用行为特征,对草地利用微观行为主体——牧户的草地放牧利用决策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锡林郭勒盟草地生态系统特征锡林郭勒盟草地位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其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特征具有明显的非平衡特征,主要表现为:降水量的区域非平衡性、年际间和年内不同季节的非平衡性,不同区域草地类型和牧草种类差异性,不同牲畜在不同季节对牧草需求的差异性及自然灾害频发和不确定性等四个方面。因此根据草地生态系统非平衡理论,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在锡林郭勒盟大部分草地,有效的草地利用方式应该是移动的放牧方式和灵活、动态的载畜率管理。(2)牧户放牧方式决策行为实证研究首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结合研究区牧民放牧方式决策行为特征,对实证研究指标设定和变量设计进行了说明。然后,对草地放牧利用基本理论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了牧户放牧方式决策行为实证研究模型,提出牧户放牧方式行为意向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放牧本土知识认知等四个因素的交互影响;牧户放牧方式行为意向是放牧利用决策行为的中介变量,牧户放牧方式行为意向转化为实际的放牧方式决策行为时会受到牧户户主特征、家庭资源禀赋、草地流转情况及草地共同利用情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等研究假设。最后,采用实地调研获取的233个牧户的样本数据,应用结构方程(SEM)模型和Probit模型,对牧户放牧方式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及决策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主观心理认知因素看,牧户的放牧方式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对牧户放牧方式决策行为意向的形成有显着影响,但放牧方式主观规范和放牧本土知识认知对放牧方式行为意向形成并没有显着影响。具体而言,牧民对季节轮牧放牧方式可提高牲畜膘情、改善畜产品品质及能够实现草地可持续利用等认知越明确,则对采用季节轮牧放牧方式的态度越积极,采用季节轮牧的行为意向也越强烈;牧户对承包制度导致的草场规模限制和灵活进行草地流转限制的感知越强,则越会减弱牧户采用季节轮牧的行为意向。牧户的放牧方式实际决策会受到行为意向的显着影响,行为意向是行为决策的中介变量,行为意向转变为实际的放牧方式决策时,还会受到客观因素——牧户户主年龄、户主的放牧经验、牧户家庭承包草地面积和是否租入草场等因素的显着影响。户主越年轻、放牧经验越长、承包草地面积越大、租入草地可能性越大,则采用季节轮牧的概率越大。(3)牧户畜群规模决策行为实证研究首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结合研究区牧户畜群规模决策行为特征,对实证研究指标设定和变量设计进行了说明。然后,对放牧利用基本理论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了牧户畜群规模决策行为实证研究模型,提出牧户畜群规模决策行为意向受到主观心理因素——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牧户对草畜平衡政策的认同度和对市场的依赖度等五个因素的交互影响;牧户畜群规模决策行为意向是畜群规模决策行为的中介变量,行为意向转化为实际的决策行为时会受到牧户户主特征、牧户家庭资源禀赋、租入草场面积和放牧畜种结构的影响等研究假设。最后,采用实地调研获取的233个牧户的样本数据,应用结构方程(SEM)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对牧户畜群规模决策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主观心理认知因素看,只有行为态度和牧户对市场的依赖度两个因素对牧户的畜群规模行为意向影响显着,其他主观心理变量对牧户畜群规模决策行为意向的形成在统计上并不显着。具体而言,牧户主观上的行为意向是综合考量生计、降水、草地生产力、灾后恢复生产、草原生态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而并不只是以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牧户对市场价格变化越敏感,越倾向于增加牲畜头数。然而,牧户最终的畜群规模实际决策行为并不会受到主观行为意向的影响,行为意向不具有中介效应,牧户最终的实际决策行为决定于户主受教育程度、人均纯收入、家庭承包草地面积及家庭劳动力人数等客观因素。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庭承包草地面积越大、家庭劳动力人数越多,则牧户放牧的牲畜头数越多。(4)牧户草地放牧利用行为个案分析选取明确落实了草地承包制度且仍然保留季节轮牧放牧方式,畜群规模较大的伊和乌素嘎查为案例区,从该嘎查随机抽取了 17个牧户,对牧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走访对象为嘎查、阿巴嘎旗的相关干部和集体时期担任嘎查长和会计的长者,了解该嘎查的草地承包制度实施历史。根据访谈资料和调查数据,分析了牧户放牧利用决策行为过程及不同放牧利用方式的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牧户草地放牧利用行为决策过程中,牧户的放牧经验和独立的经营思路对决策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有显着影响。季节轮牧放牧方式不但可以增加牧户畜均纯收益还可以保护草场,提高单位草地承载力;牧户灵活、动态地调整暖季载畜率和冷季载畜率,能够规避自然灾害风险、有效利用草地资源。
二、放牧管理对氮固定季节变异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牧管理对氮固定季节变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敦煌阳关湿地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
1.3.2 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3.2.1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1.3.2.2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1.3.2.3 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
1.3.3 小结 |
1.4 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采样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与实验分析 |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芦苇叶片C、N和P化学计量特征 |
3.1 不同生长阶段叶片C、N和P化学计量特征 |
3.2 叶片C、N和P化学计量特征间的关系 |
4 土壤C、N和P化学计量特征 |
4.1 季节变化对土壤理化因子的影响 |
4.2 季节变化对土壤C、N和P及其计量比的影响 |
5 芦苇叶片化学计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
6 讨论 |
6.1 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
6.2 季节对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
6.3 芦苇叶片的化学计量模式及其相互作用 |
6.4 不同生长阶段芦苇叶片化学计量特征 |
6.5 影响芦苇叶片化学计量的主导因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温度敏感性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土壤呼吸的研究概况 |
1.2.2 土壤呼吸的测定方法 |
1.2.3 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 |
1.2.4 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异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方法 |
2.3.1 数据来源与筛选 |
2.3.2 数据处理 |
2.3.3 数据集建立 |
2.3.4 数据分析 |
3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
3.1 年土壤呼吸速率RS的空间变异特征 |
3.2 年土壤呼吸速率RS的影响因素 |
3.3 标准化土壤呼吸速率RS10的空间变异特征 |
3.4 标准化土壤呼吸速率RS10的影响因素 |
3.5 讨论 |
3.5.1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特征 |
3.5.2 主要气候、土壤因素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
3.5.3 植被类型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
4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
4.1 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的空间变异特征 |
4.2 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因素 |
4.3 讨论 |
4.3.1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的空间变异特征 |
4.3.2 主要气候、土壤因素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 |
4.3.3 植被类型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数据来源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3)郑州市屋顶绿化生态系统碳储存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
1.1.2 城市屋顶绿化研究进展 |
1.1.3 屋顶绿化碳汇研究意义 |
1.2 屋顶绿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屋顶绿化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屋顶绿化国内研究现状 |
1.3 碳汇观测方法体系 |
1.3.1 屋顶绿化碳汇观测方法体系选取 |
1.3.2 屋顶绿化CO_2交换量检测方法选取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地理位置及其环境气候特征 |
3.1.2 研究区域植被简介 |
3.2 试验设计 |
3.2.1 技术路线 |
3.2.2 箱式法对郑州市CBD屋顶绿化碳汇能力研究 |
3.2.3 蓄积量法对郑州市屋CBD顶绿化碳汇研究 |
3.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研究区环境因子概况 |
4.1.1 研究区域内气象因素 |
4.1.2 研究区域内大气压强、水汽分压的日变化特征 |
4.1.3 研究区域内蒸散量的日变化特征 |
4.2 屋顶绿化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研究 |
4.2.1 郑州市CBD屋顶绿化生态系统测试期间CO_2交换能力 |
4.2.2 郑州市CBD屋顶绿化生态系统总生态系统生产力(NEE)日变化特征 |
4.2.3 郑州市CBD屋顶绿化生态系统总生态系统呼吸(ER)、总生产力(GEP)日变化特征 |
4.2.4 郑州市CBD屋顶绿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碳固定值 |
4.2.5 郑州市CBD屋顶绿化固碳效率评估 |
4.3 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与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 |
4.3.1 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与大气温度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4.3.2 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与水汽分压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4.3.3 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与蒸散量的关联性分析 |
4.4 郑州市CBD屋顶绿化有机碳储量初步估算 |
4.4.1 郑州市CBD屋顶绿化有机碳密度 |
4.4.2 郑州市CBD屋顶绿化有机碳储量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4)草地管理驱动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不同营养级功能多样性的动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BEF研究的发展 |
1.2.1 BEF领域一些关键的理论和假说 |
1.2.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
1.3 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 |
1.3.1 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
1.3.2 多功能性的量化 |
1.4 功能多样性 |
1.4.1 功能多样性比物种丰富度对生态系统功能的预测能力更强大 |
1.4.2 功能群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 |
1.4.3 功能多样性的量化 |
1.4.4 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 |
1.4.5 合适的功能性状的选择 |
1.5 土壤微生物和动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
1.6 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
1.7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不同管理方式下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不同类群生物多样性间的关系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研究地点和实验设计 |
2.1.2 植物取样和分析 |
2.1.3 土壤取样和分析 |
2.1.4 土壤动物取样和鉴定 |
2.1.5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
2.1.6 多功能性指数的评估 |
2.1.7 统计分析 |
2.2 研究结果 |
2.2.1 草地管理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
2.2.2 不同生物类群的分类组成以及生物多样性与多功能性间的关系 |
2.2.3 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对多功能性的单独和共同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管理方式下多功能性指数以及养分循环和生产力指数的变化 |
2.3.2 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土地管理方式改变植物和节肢动物多样性与草地生产力间的关系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样地选择和实验设计 |
3.1.2 植被和节肢动物取样以及功能性状的测定 |
3.1.3 物种分类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计算 |
3.1.4 土壤非生物因子取样和测定 |
3.1.5 统计分析 |
3.2 研究结果 |
3.2.1 土地管理方式对不同生物群落功能组成、TD和FD的影响 |
3.2.2 不同管理方式下植物和节肢动物群落的TD和FD与草地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
3.2.3 植物和节肢动物多样性(TD和FD)、土壤因子以及草地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3.3 讨论 |
3.3.1 不同生物类群对土地管理方式的响应 |
3.3.2 不同土地管理方式下植物和节肢动物TD和FD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
3.3.3 不同土地管理方式下生物、非生物因子以及草地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3.4 结论 |
第四章 土地管理和降水变化对生物量生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样地选择和实验设计 |
4.1.2 植物群落调查和功能性状的测定 |
4.1.3 节肢动物取样和功能性状的测定 |
4.1.4 植物和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计算 |
4.1.5 年降水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和分析 |
4.1.6 统计分析 |
4.2 研究结果 |
4.2.1 管理方式对植物和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以及土壤因子的影响 |
4.2.2 不同因子对植物和节肢动物群落生产力的相对重要性 |
4.2.3 群落生产力与管理方式、PGP、土壤因子以及植物和节肢动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
4.3 讨论 |
4.3.1 植物和节肢动物对土地管理响应的差异性与相似性 |
4.3.2 管理方式和降水对植物和节肢动物群落生产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
4.3.3 物种丰富度、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对植物和节肢动物群落生产力的相对作用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综合讨论和主要结论 |
5.1 综合讨论 |
5.1.1 不同管理方式对生物多样性、群落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 |
5.1.2 生物多样性不同组分与生态系统功能间的关系 |
5.1.3 生物多样性、环境因子以及草地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
5.1.4 功能性状和多样性在调节管理和降水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
5.2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
5.2.1 主要结论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模拟火烧和增温对羊草草地土壤性质和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火烧干扰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概况 |
1.2.1 火烧干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概况 |
1.2.2 火烧干扰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概况 |
1.2.3 火烧干扰对温室气体通量的研究概况 |
1.3 增温干扰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概况 |
1.3.1 增温干扰对土壤性质的研究概况 |
1.3.2 增温干扰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概况 |
1.3.3 增温干扰对温室气体通量的研究概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火烧干扰下土壤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及羊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
2.3.2 火烧干扰下温室气体通量的研究方法 |
2.3.3 火烧干扰下环境因子的研究方法 |
2.3.4 增温干扰下土壤理化指标、微生物生物量及羊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
2.3.5 增温干扰下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研究方法 |
2.3.6 数据分析 |
2.4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火烧干扰对羊草草地表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
3.1 火烧干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3.1.1 火烧干扰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3.1.2 火烧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3.1.3 火烧干扰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
3.1.4 火烧干扰对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
3.1.5 火烧干扰对土壤钾含量的影响 |
3.2 火烧干扰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
3.2.1 火烧干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3.2.2 火烧干扰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
3.2.3 火烧干扰对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火烧干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3.3.2 火烧干扰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火烧干扰对羊草草地中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
4.1 火烧干扰对环境因子和羊草生物量的影响 |
4.1.1 火烧干扰对近地表气温和表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
4.1.2 火烧干扰对羊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
4.2 火烧干扰对CO_2通量的影响 |
4.3 火烧干扰对CH_4通量的影响 |
4.4 火烧干扰对N_2O通量的影响 |
4.5 火烧干扰下CO_2通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
4.5.1 CO_2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4.5.2 CO_2通量与羊草生物量的关系 |
4.6 火烧干扰下CH_4通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
4.6.1 CH_4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4.6.2 CH_4通量与羊草生物量的关系 |
4.7 火烧干扰下N_2O通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
4.7.1 N_2O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4.7.2 N_2O通量与羊草生物量的关系 |
4.8 温室气体通量与土壤指标之间的关系 |
4.9 讨论 |
4.9.1 火烧干扰对CO_2通量的影响 |
4.9.2 火烧干扰对CH_4通量的影响 |
4.9.3 火烧干扰对N_2O通量的影响 |
4.10 小结 |
第五章 增温干扰对羊草草地中表层土壤性质和微生物量的影响 |
5.1 增温干扰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
5.2 增温干扰对土壤性质和微生物量的影响 |
5.3 增温干扰对羊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增温干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5.4.2 增温干扰对羊草地下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增温干扰对羊草草地中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
6.1 增温干扰对CO_2通量的影响 |
6.2 增温干扰对CH_4通量的影响 |
6.3 增温干扰对N_2O通量的影响 |
6.4 增温干扰下影响温室气体通量的因素分析 |
6.4.1 影响CO_2通量的因素分析 |
6.4.2 影响CH_4通量的因素分析 |
6.4.3 影响N_2O通量的因素分析 |
6.5 温室气体通量与土壤指标之间的关系 |
6.6 讨论 |
6.6.1 增温干扰对CO_2通量的影响 |
6.6.2 增温干扰对CH_4通量的影响 |
6.6.3 增温干扰对N_2O通量的影响 |
6.6.4 温室气体通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
6.7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外源硫输入对草甸草地植物养分吸收和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外源硫输入对陆地与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1.1.1 土壤-植物系统硫循环 |
1.1.2 外源硫输入与土壤酸化 |
1.1.3 外源硫输入对土壤-植物营养元素的影响 |
1.1.4 外源硫输入与土壤酸化对陆地及草地生态系统影响 |
1.2 外源硫输入对草地植物养分及功能性状的影响 |
1.2.1 植物养分吸收与化学计量学特征 |
1.2.2 植物养分回收特征 |
1.2.3 植物功能性状 |
1.3 外源硫输入对草地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稳定性与生产力的影响 |
1.3.1 群落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和稳定性 |
1.3.2 植物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及功能性状与多样性、稳定性和生产力的关系 |
1.4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1.4.1 目的和意义 |
1.4.2 科学问题 |
1.4.3 研究内容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及试验设计 |
2.1 研究地概况 |
2.1.1 研究地地理位置、气候和土壤特征 |
2.1.2 植物物种组成 |
2.2 试验设计 |
2.3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草地植物养分吸收对外源硫添加的生态化学计量响应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不同季节植物样品采集 |
3.2.2 植物养分测定方法 |
3.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草地优势物种叶片养分的季节动态 |
3.3.2 草地植物功能群、群落叶片元素及其计量比对硫添加的响应 |
3.3.3 草地优势物种叶片养分回收效率的年际差异对硫添加的响应 |
3.4 讨论 |
3.4.1 草地优势物种叶片养分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 |
3.4.2 土壤酸化及种内种间变异对叶片养分变异的贡献 |
3.4.3 土壤酸化和养分有效性对叶片养分回收效率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植物地上-地下功能性状对外源硫添加的响应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植物地上性状测定及计算方法 |
4.2.2 植物根系性状测定及计算方法 |
4.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优势物种及群落地上性状对硫添加的响应 |
4.3.2 优势物种根系性状对硫添加的响应 |
4.3.3 植物地上性状、根系性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联 |
4.4 讨论 |
4.4.1 硫添加下不同物种地上及根系性状的生态适应策略 |
4.4.2 土壤酸化及养分的改变对群落性状的驱动作用 |
4.5 小结 |
第五章 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对外源硫添加的响应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植物群落调查 |
5.2.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3 结果 |
5.3.1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
5.3.2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的年际变化 |
5.3.3 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征 |
5.3.4 影响物种多样性降低的途径 |
5.4 讨论 |
5.4.1 物种多样性对土壤酸化的响应机制 |
5.4.2 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的关系 |
5.4.3 物种丰富度下降各机制的相对贡献 |
5.5 小结 |
第六章 草地群落生产力及稳定性对外源硫添加的响应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植物群落生产力测定方法 |
6.2.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优势物种生物量及群落净初级生产力 |
6.3.2 植物功能群相对生物量 |
6.3.3 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稳定性和物种异步性 |
6.3.4 土壤属性和物种多样性对群落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影响途径 |
6.4 讨论 |
6.4.1 物种和群落生物量对硫添加响应的联系 |
6.4.2 土壤性质、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及物种异步性的关系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7)增效氮肥与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田N_2O排放研究进展 |
1.2.2 农田CO_2排放研究进展 |
1.2.3 农田CH_4排放研究进展 |
1.2.4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综合评价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1: 常规施肥方式试验 |
2.2.2 试验2: 改良施肥方式试验 |
2.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3.1 气体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3.2 气象数据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3.3 冬小麦产量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4.1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
2.4.2 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 |
2.4.3 N_2O排放系数 |
2.4.4 综合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
2.4.5 统计分析 |
3 增效氮肥与施肥方式下冬小麦农田土壤N_2O排放 |
3.1 生长季温度、降水及土壤含水量特征 |
3.2 土壤有效氮变化 |
3.2.1 常规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效氮变化特征 |
3.2.2 改良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效氮变化特征 |
3.3 土壤N_2O排放与N_2O排放系数 |
3.3.1 常规施肥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 |
3.3.2 改良施肥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 |
3.3.3 不同施肥方式下N_2O排放系数 |
3.4 讨论与小结 |
3.4.1 增效氮肥对N_2O排放的影响 |
3.4.2 施肥方式对N_2O排放的影响 |
3.4.3 增效氮肥对土壤有效氮的影响 |
3.4.4 小结 |
4 增效氮肥与施肥方式下冬小麦农田土壤CO_2排放 |
4.1 常规施肥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 |
4.1.1 土壤CO_2排放通量 |
4.1.2 CO_2累积排放量 |
4.2 改良施肥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 |
4.2.1 CO_2排放通量 |
4.2.2 CO_2累积排放量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增效氮肥与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农田CO_2排放的影响 |
4.3.2 小结 |
5 增效氮肥与施肥方式下冬小麦农田土壤CH_4排放 |
5.1 常规施肥方式下土壤CH_4排放 |
5.1.1 CH_4排放通量 |
5.1.2 CH_4累积排放量 |
5.2 改良施肥方式下土壤CH_4排放 |
5.2.1 CH_4排放通量 |
5.2.2 CH_4累积排放量 |
5.3 讨论与小结 |
5.3.1 增效氮肥与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农田CH_4排放的影响 |
5.3.2 小结 |
6 环境因子与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关系研究 |
6.1 常规施肥方式下的环境因子与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
6.2 改良施肥方式下的环境因子与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
6.3 讨论与小结 |
6.3.1 环境因子与温室气体排放 |
6.3.2 小结 |
7 增效氮肥与施肥方式下GWP、产量与GHGI |
7.1 常规施肥方式下增效氮肥的GWP、产量和GHGI |
7.2 改良施肥方式下增效氮肥的GWP、产量和GHCI |
7.3 温室气体排放综合分析 |
7.3.1 常规施肥方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综合分析 |
7.3.2 改良施肥方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综合分析 |
7.4 讨论与小结 |
7.4.1 施肥对GWP、产量和GHGI的影响 |
7.4.2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8)陆生藓类植物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的变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大气氮沉降及其研究进展 |
1.1.1 大气氮沉降的影响 |
1.1.2 大气氮沉降的监测 |
1.2 藓类植物氮含量指示大气氮沉降的通量 |
1.2.1 应用原理 |
1.2.2 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3 藓类植物氮同位素比值示踪大气氮沉降的化学组成 |
1.3.1 应用原理 |
1.3.2 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4 藓类植物碳同位素比值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1.4.1 应用原理 |
1.4.2 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5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区域尺度陆生藓类植物氮含量和氮同位素比值变化特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数据收集 |
2.2.2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藓类植物氮含量对不同形态氮沉降的响应 |
2.3.2 应用藓类植物评估氮沉降水平的新指标 |
2.4 小结 |
第3章 石生藓类植物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的种间和月际变异机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区介绍 |
3.2.2 样品采集和化学分析 |
3.2.3 数理统计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藓类植物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 |
3.3.2 藓类植物氮同位素比值指示氮沉降 |
3.4 小结 |
第4章 石生藓类组织硝酸根含量和氮氧同位素比值的种间和月际变异机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区介绍 |
4.2.2 样品采集和化学分析 |
4.2.3 数理统计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藓类植物组织硝酸根氮氧同位素比值 |
4.3.2 藓类植物对硝酸根的吸收 |
4.3.3 藓类植物对硝酸根的还原 |
4.4 小结 |
第5章 石生藓类植物及其着生基质的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关系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研究区介绍 |
5.2.2 样品采集和分析 |
5.2.3 数理统计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灰岩和砂岩表面藓类植物和有机基质的碳氮同位素比值差异 |
5.3.2 石生藓类植物和有机基质的碳氮同位素比值变化 |
5.3.3 灰岩和砂岩表面藓类植物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差异 |
5.4 小结 |
第6章 泥炭地藓类植物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记录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研究区介绍 |
6.2.2 样品采集和分析 |
6.2.3 数理统计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泥炭地藓类植物活体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的时间序列 |
6.3.2 泥炭地藓类植物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及其意义 |
6.4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藓类植物潜在氮源同位素比值的参考文献 |
附录 B 陆生藓类植物氮含量和氮同位素比值的参考文献 |
附录C 氨气和二氧化氮沉降速率的参考文献 |
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9)围封对祁连山高寒草甸优势物种和植物群落光合特性的影响及生产力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现状 |
1.2.2 高寒草甸植物光合作用对周围环境因子的响应 |
1.2.2.1 高寒草甸植物光合作用对水分的响应 |
1.2.2.2 高寒草甸植物光合作用对CO2的响应 |
1.2.2.3 高寒草甸植物光合作用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
1.2.2.4 高寒草甸植物光合作用对温度的响应 |
1.2.3 不同放牧限制方式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 |
1.2.4 植物群落光合作用的观测研究现状 |
1.2.5 植物光合响应曲线相关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6 植物群落冠层尺度生理生态模型模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试验区概况 |
2.1 研究区基本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貌特征 |
2.1.3 土壤特征 |
2.1.4 水文特征 |
2.1.5 气候特征 |
2.1.6 植被特征 |
2.2 试验区概况 |
2.2.1 小流域基本概况 |
2.2.2 植被和土壤基本概况 |
第三章 鹅绒委陵菜和垂穗披碱草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光合特性动态变化模式 |
3.1 试验设计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环境因子特征 |
3.3.2 垂穗披碱草气体交换参数变化模式 |
3.3.3 鹅绒委陵菜气体交换参数变化模式 |
3.3.4 垂穗披碱草和鹅绒委陵菜光合响应曲线变化模式 |
3.4 本章讨论和小结 |
3.4.1 讨论 |
3.4.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生境条件下群落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模式 |
4.1 试验设计 |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生长季内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特征 |
4.3.2 生长季内植物群落NEE、RES、GEP的变化模式 |
4.3.3 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群落NEE、RES、GEP之间的关系 |
4.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4.4.1 本章讨论 |
4.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利用植物高度改进非直角双曲线模型 |
5.1 试验设计 |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1 模型改进的设想 |
5.2.2 改进模型的验证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鹅绒委陵菜和垂穗披碱草光合响应曲线变化模式 |
5.3.2 鹅绒委陵菜和垂穗披碱草植物高度变化模式 |
5.3.3 物种植物高度与光合响应曲线参数之间的关系 |
5.3.4 修正模型的参数选择和拟合效果比较 |
5.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5.4.1 本章讨论 |
5.4.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物种叶片尺度和群落尺度净光合速率的模拟研究 |
6.1 试验设计 |
6.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环境因子特征 |
6.3.2 土壤呼吸和生态系统呼吸之间的关系 |
6.3.3 模型中重要参数的对比分析 |
6.3.4 换算得出的Peco与实际观测值(NCE)之间的对比分析 |
6.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6.4.1 讨论 |
6.4.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牧户草地放牧利用决策行为研究 ——以锡林郭勒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4.1 草地和草地资源利用 |
1.4.2 牧户生产行为和草地放牧利用行为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1.7 创新点和不足 |
1.7.1 主要的创新点 |
1.7.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理论基础 |
2.1.1 草地生态系统理论 |
2.1.2 计划行为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草地生态系统特征视角下的草地退化诱因研究综述 |
2.2.2 草地放牧利用研究综述 |
2.2.3 计划行为理论应用研究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3 锡林郭勒盟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特征及草地放牧利用方式变迁 |
3.1 锡林郭勒盟概况 |
3.1.1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
3.1.2 气候特征 |
3.1.3 土壤特征 |
3.1.4 水资源 |
3.1.5 牧区经济发展状况 |
3.1.6 草地退化状况 |
3.2 锡林郭勒盟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对放牧利用的意义 |
3.2.1 锡林郭勒盟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特征 |
3.2.2 草地生态系统特征对放牧利用的意义 |
3.3 锡林郭勒盟草地政策制度演变及不同时期放牧利用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4 牧户草地放牧利用决策行为理论模型 |
4.1 牧户放牧利用决策行为主观心理因素—行为意向 |
4.1.1 行为态度 |
4.1.2 主观规范 |
4.1.3 知觉行为控制 |
4.2 牧户放牧利用决策客观影响因素 |
4.3 放牧利用决策理论模型框架 |
4.4 实证分析样本数据来源 |
4.5 本章小结 |
5 牧户放牧方式决策行为实证研究 |
5.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5.1.1 指标说明与变量设计 |
5.1.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5.2 不同特征牧户的放牧方式及主观心理因素统计描述 |
5.2.1 不同特征牧户的放牧方式 |
5.2.2 主观心理因素统计描述 |
5.3 牧户放牧方式决策行为实证分析 |
5.3.1 行为意向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 |
5.3.2 行为决策Probit模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畜群规模决策行为实证研究 |
6.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6.1.1 指标说明与变量设计 |
6.1.2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
6.2 不同特征牧户畜群规模决策行为与主观心理因素统计描述 |
6.2.1 不同特征牧户畜群规模统计描述 |
6.2.2 主观心理统计描述 |
6.3 畜群规模决策行为实证分析 |
6.3.1 行为意向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 |
6.3.2 行为决策的多元回归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牧户草地放牧利用决策行为—基于个案的实证研究 |
7.1 伊和乌素嘎查概况 |
7.1.1 基本情况 |
7.1.2 草畜双承包制度实施情况 |
7.2 样本牧户基本情况 |
7.2.1 样本牧户的基本特征统计描述 |
7.2.2 样本牧户草地放牧利用情况 |
7.3 典型牧户个案分析 |
7.3.1 牧户基本情况 |
7.3.2 牧户的放牧利用行为 |
7.4 牧户放牧利用方式的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合理性 |
7.4.1 案例牧户与对比牧户1的比较分析 |
7.4.2 案例牧户与对比牧户2的比较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建议 |
8.2.1 确定适宜的共管区域 |
8.2.2 确定参与牧民 |
8.2.3 充分发挥资源使用者的参与决策权 |
8.2.4 明确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责 |
8.2.5 建立有效的草场管理制度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放牧管理对氮固定季节变异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敦煌阳关湿地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变化研究[D]. 刘冬.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温度敏感性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影响因素[D]. 郑甲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郑州市屋顶绿化生态系统碳储存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崇洋.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4]草地管理驱动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不同营养级功能多样性的动态关系研究[D]. 王欣禹.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模拟火烧和增温对羊草草地土壤性质和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D]. 杨晶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外源硫输入对草甸草地植物养分吸收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 冯雪.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7]增效氮肥与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安海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8]陆生藓类植物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的变化机制研究[D]. 董玉平. 天津大学, 2019
- [9]围封对祁连山高寒草甸优势物种和植物群落光合特性的影响及生产力模拟研究[D]. 刘俊杰. 兰州大学, 2019(08)
- [10]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牧户草地放牧利用决策行为研究 ——以锡林郭勒盟为例[D]. 包慧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