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玄谈意文心——论嵇康诗歌散文的人格特征

正史玄谈意文心——论嵇康诗歌散文的人格特征

一、正始玄坛一文心——论嵇康诗文的个性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高勇,张永青[1](2021)在《论嵇康的思想》文中研究说明嵇康思想的最大特征就是儒道兼蓄。他从小深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其处世方式、诗文创作无不流露出深厚的儒家素养;然身处魏晋易代之时,时局动荡,老庄哲学遂成为嵇康安身立命、避险去祸的行为依据,其诗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道家的向往。

陈曲[2](2021)在《两晋女性阅读研究》文中提出阅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古已有,并延续至今。士人通过阅览典籍而博通古今、知晓经术,积累起诗赋写作的文学素材,同时,文学创作的兴盛也为阅读传统注入蓬勃的时代活力。自晋武帝建立政权至刘裕以宋代晋,王朝统治虽然历经政权动荡和频繁战乱,但思想文化却仍在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的女性活跃于政治、文学、艺术等不同社会领域,她们博览群籍,兼具才识与德情,拥有强烈的个性意识,并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时代风尚。本文对两晋女性的阅读背景与阅读内容进行线性梳理,揭示女性阅读与两晋文学之间的动态联系,展现阅读传统所塑造的文学特色和女性风貌,论文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国内外女性研究与阅读研究的现状。两晋女性的博学多识,以及言谈容止所体现出的文学内蕴,源于经史典籍和诗歌辞赋的涉猎与阅读。立足晋代女性阅读传统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该时段文学的意象内涵与艺术风格。以往对于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女性史、女性文学及女性形象研究,关于两晋女性的断代研究较为薄弱。近年来国内兴起的阅读史理论,为女性文学昭示了新的研究方向。第一章主要介绍两晋时期女性阅读活动的概况与新变,第一节介绍汉魏时期女性的阅读情况,形成不同朝代女性阅读的纵向对比。晋代以前的女性阅读以儒家经学与女教文献为主,总体呈现为被动阅读的状态。第二节探讨两晋女性的阅读内容与读物选择,晋代女性的阅读门类包含儒学典籍、诗歌辞赋、史书杂传、佛道经典、女教文献及其他书籍。第三节论析两晋女性阅读的时代特征。与汉魏时期的女性阅读相比,表现为阅读群体的扩张化与断层化、阅读交流的广泛化以及阅读文化的传承性;与同时代男性阅读相比,女性阅读更重视阅读的纯粹性、娱乐性,呈现出重情化、细腻化的审美倾向,但在阅读内容上依然存在局限性。第四节则是结合两晋时期的文化背景,重点关注以纸代简的文本书写在文学的传播、创作以及女性阅读领域所引发的时代新变。第二章重在探究女性阅读与两晋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第一节从创作主题、叙事用典与艺术风格的角度论述女性阅读影响下的文学表达方式和艺术效果。晋代女性的文学创作多以现实感悟、外来方物或先贤名士为主题,运用文学、历史以及艺术典故,呈现出重情化、博物化、玄学化的多元色彩。此外,左棻与谢道韫作为不同时期的读者典型,其创作风格也折射出两晋女性阅读的连续性与差异性。西晋和东晋的女性阅读虽都以儒学为内核,但左棻的诗赋以博闻广识见长,谢道韫的诗歌则呈现出清通自然的风貌,反映出博物学风与玄学思潮所赋予文学写作的不同时代特色。第二节由阅读方式的变迁述及文学理论的发展,女性细腻化、诗意化的独特审美视角推动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出现了以陈玢的《与妹刘氏书》为代表的女性文学批评论作。第三节以晋代文学作品中博识多才、能言善诗的女性形象为例,如《搜神记》中所描绘的神女和女鬼形象,分析以现实女性读者为创作原型的文学镜像。本文第三章选取两晋女性精通识鉴、明理善辩、林下之风这三种较具代表性的特征,论述女性阅读形塑的两晋女性风尚。长期阅读形成的历史思维使得两晋女子尤善识鉴,女教文献的学习和训诫内化为她们对道德情操的严格要求,文学阅读积累起的才识洞见和文学内蕴则塑造了晋代女性的清雅气韵与自然风致。

靳玲珑[3](2020)在《嵇康创作对屈原的接受》文中认为嵇康是魏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嵇康传之后世的作品是我们了解嵇康的主要依据。目前学界对嵇康作品的研究虽然呈现日益炽热的趋势,但前人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嵇康的思想与作品风格等论题,而嵇康作品对前人的接受研究则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致力于嵇康作品的接受研究,以戴明扬先生所校注的嵇康集和王逸的《楚辞章句》为主要参考资料,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文学研究的角度探讨嵇康创作对屈原的接受。论文第一章介绍了目前嵇康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写作方案。第二章分析嵇康对屈原接受的原因。嵇康对屈原的学习与接受虽有作者性格的原因,但与时代也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联。他们共同处在一个混乱动荡的社会和开放的思想环境中,相似的时代背景为嵇康对屈原的接受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三章与第四章论述嵇康对屈原的接受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嵇康的作品分为诗歌与文章两种文学形式。第三章分别从诗歌所运用的意象词句、诗歌体式、诗歌的抒写特点以及诗歌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与作风等角度论述嵇康诗歌对屈原的接受。在意象方面,嵇康诗歌所运用的意象多着《楚辞》之色彩;而嵇康频繁使用的时间对比和空间对比句式也肇始于屈原的作品。同屈原一样,嵇康也喜欢在诗歌中使用连绵词。嵇康诗歌中的连绵词不仅数量多,而且几乎都能在屈原的作品中找到。在诗歌体式方面,嵇康的组诗和骚体诗创作在组诗和骚体诗的发展史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作品的容量、数量与精神方面,与屈原作品的联系更加密切。因为嵇康与屈原同样具有至真的人格,所以他们在抒写特点方面共同呈现出反复、断乱和矛盾的特点;并且于思想和作风方面一致地呈现出虚无主义和狂狷孤介的特点。第四章从嵇康在文章中所运用到的文学形式和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精神等角度论述嵇康在撰写文章中对屈原的接受。嵇康所创作的《卜居》具有鲜明地学习屈原的痕迹。在设论体的运用方面,嵇康不仅学得了屈原的形式,也深刻绍袭了屈原的精神。嵇康在《琴赋》中对乱辞的使用更是受屈原作品影响的表现。受作者人格的影响以及屈原精神的感召,嵇康在文章中表现出同屈原一样浓厚的理性精神和强大的创新力量。余论部分展示嵇康与屈原在身后更多的相似性。通过鲁迅先生对他们精神的继承以彰显即便时至今日,伟人的精神依然充满生机,并且对中华民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董敏[4](2019)在《竹林七贤及其隐逸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魏晋名士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组成了代表魏晋风度的典型团体,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动荡的社会,大畅的玄风,以及应运而生的文学自觉观念,使得他们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本文拟从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个体秉性等方面对竹林七贤及其隐逸文学进行全面、细致研究。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竹林七贤名称的由来和七贤的形成与分化两部分对竹林七贤的形成与演变进行梳理。第一部分通过整理记载“竹林七贤”名称的文献,明晰“竹林”二字有无的重要性。接着从竹子的经济价值、形态品性、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倾向——与“清明融朗”物象建立联系三方面阐明“竹林七贤”之称与竹林的关系。通过统计魏晋之前描写竹子的诗文,总结其中所体现的竹子的美好品质,着重陈说竹子所具有的审美特征与魏晋士人追求的清淡美之间的关联,明确七贤被冠以“竹林”二字的原因。第二部分从七贤对老庄之学及酒的喜爱以及性格中的狂与慎等相似之处阐发竹林七贤团体形成的缘由。将当时的政治环境、个人的政治态度、嵇阮二人的去世归结为致使竹林七贤分化的原因,并对之后的七贤状况进行阐述。附录七贤对比表,以求对他们更加直观的认知。第二章是重点章节,主要分析竹林七贤的隐逸文学。首先阐释“隐逸文学”这一概念,接着介绍七贤文学作品的存世现状及隐逸文学作品,七贤前期的竹林之隐和后期的朝堂之隐。然后详细剖析阮籍、嵇康、向秀、刘伶四人的隐逸作品。阮籍的隐逸文学作品呈现出特有的儒家隐逸、游仙隐逸、精神隐逸特点,并且选用了独特的神仙、动植物意象,因为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缘故,他的隐逸文学中流露着痛苦的情感。嵇康的隐逸文学关注个体生命、精神的存在,凸显鲜明的避祸意识,并希望在大自然、仙境、玄境中追寻精神的隐逸,最终获得心灵的超越,学习隐士思想、行为并将其付诸实践。向秀的《思旧赋》中,序与正文相互补充,重复叙事中是情感的强烈表达,文字的叙述空白中隐藏着对竹林隐逸生活的追忆,和曹丕的《又与吴质书》作对比,向秀作品中潜藏的隐逸情怀更加明显。刘伶《酒德颂》中的大人先生是他本人,不遵循儒家规定的酒礼,行为举止处处透露着老庄趣味,借助酒解除精神的枷锁,进入心隐状态。随后通过与曹魏集团中徐干、阮瑀的隐逸文学及三曹游仙诗的对比,对竹林七贤的隐逸文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他们对自我情感的抒发和超然物外的追求。最后从政治、玄学、道教三方面说明竹林七贤隐逸文学产生的原因。第三章论述竹林七贤及其隐逸文学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文学方面的价值为嵇阮二人的作品对郭璞游仙诗和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启发,以及竹林七贤隐逸文学的典故化,包括向秀《思旧赋》,刘伶醉,山涛、王戎、阮咸其人其事的典故化,它们成为后世文人表达特定情感的材料。思想方面的价值包括安贫乐道的隐逸思想和独立人格与超越精神,在现实社会中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充足,用放浪不羁的行为超越现实,给后人提供了一种别具一格的隐逸方式。

曾良玉[5](2019)在《嵇康的隐居研究》文中提出嵇康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实际以隐居为主,无论他的生平作为、诗文作品,还是思想追求与人生态度,都可以用一个“隐”字来串联。文章虽从隐居的角度切入,研究重点实际放在嵇康的思想追求以及乱世中的挣扎与矛盾上。研究过程以嵇康的作品为主要依托,串联时代政治思想背景以及嵇康个人的思想与追求,从隐居的行为主体(隐士)、隐居行为的突出表现、隐居的原因、隐居的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文章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界定嵇康的隐士身份。从隐居的行为主体(隐士)的角度切入,简单地梳理隐士的定义与分类以及魏晋时期的隐士隐居现象,并以此二者为参照对比,就嵇康的隐士身份做出合理的解释,最后简单讨论嵇康隐居与魏晋时期隐士隐居的关系。第二章在第一章得出的结论基础上具体探讨嵇康的隐居生活,以“经济”“着述”“交游”三节内容为研究重点。经济方面主要分析支撑嵇康隐居生活的客观物质条件,论及魏晋时期的阶级与家族、嵇康的家世及婚姻等内容。“着述”与“交游”方面主要以嵇康的诗文作品与生平交际为依托,从写诗立说中分析他的个人追求以及对现实的关注,探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表现出的个人隐居志趣以及《家诫》文风出现巨大差异的原因;从交游甚密的人物关系中分析嵇康的处世思想以及苦闷孤独的心境状态。第三章主要分析嵇康隐居的原因。嵇康之隐结合了主动与被动因素,既有现实层面的原因,也有思想层面的原因。现实层面主要分析魏晋时期混乱的政治背景下士人的生存与挣扎,以及嵇康个人于乱世中“隐居以图安”的理性选择。思想追求层面以“隐居以全道”来分析嵇康儒道兼蓄的思想体系,分别就“儒家之道”与“老庄之志”进行具体论述。第四章探讨嵇康隐居的特点以及隐居的影响。嵇康的隐居生活充满了矛盾与挣扎,这种挣扎主要表现在因外部环境的冲击,个人作为一个矛盾体而出现的自我斗争上。嵇康不仅因为个人儒、道二家思想的矛盾出现自我之争,更因为性格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异而出现行动与追求的不一致,从而导致自己“身隐而心不隐”。隐居不仅对嵇康个人有所影响,对士人及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庆双[6](2017)在《三国文人论》文中提出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动荡的阶段之一,在此期间,传统的儒家经学式微,文士们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精神不断强化,他们追求思想解放,精神自由,所以固有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体式逐渐被打破,文学创作活动十分活跃。曹魏、蜀汉、孙吴以三足鼎立之势共同建构了当时三国对峙、互动共存的政治和文化格局,在乱世之中绽放的文人其生存状态和理想人格都是极具文学、史学、美学价值的研究对象,下面简要概述本文关于三国文人各个章节的主要论述内容。第一章:三国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首先将本章研究的时段划分为东汉乱世、三国形成、三国鼎立、三分归晋四个阶段。二是三国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主要表现为修书、观书、讲学。三是三国文人的地理分布,三国的动乱促成了地理格局的变化,形成了三大文人集团:魏国之曹氏文人集团、蜀国之刘备文人集团、吴国之南方文人集团。四是总结了三国时期文人的三种结局:进入世途、漂泊迁移、不得善终。第二章:汉末的社会环境催生了新的文学思潮,曹操稳定了北方,唯才是举,雅好文学的曹氏父子与邺下文人共同参与创作,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曹操较为壮阔、积极;曹丕风格婉约、清丽;曹植前期骨气翩翩,后期宏肆沉痛。邺下文人诗歌中最突出的是“风”和“飞鸟”的意象,前者象征着内心悲凉的感情,后者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创作表达了士人阶层的政治理想,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更新与文人主体意识的觉醒。第三章:诸葛亮本身是文人,他在潜藏时淡泊、辅政时忠心、失势后尽责,有着文人应具备的道德操守与人格情怀。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映射到了他的作品之中,其文章叙事视角广、思想内涵深,语言上用词娓娓道来、淡定从容,情感上一唱三叹、委婉动人。他的作品中体现了文人的理想,表现出了独特的气质。第四章:竹林七贤生活的时代,政治上混乱、社会上苦痛,正始名士罹难后,竹林七贤避世不世,成就了精神上的自由。七贤交游的地点主要在山阳旧居和嵇山别墅,郊游的时间范围从嵇康移居山阳至嵇康被诛,交游的性质是在乱世中因意气相投而结成的文人群体。魏晋风流是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政治斗争的激烈使得老庄哲学成为显学,这种文士风流表现在行为上即为放诞任情、纵酒昏酣、吟啸山林。第五章:东汉末年,士族思想家们将道家思想融入儒家政治理念,比如夏侯玄率先提出调和道家任性自然与儒家纲常名教之间的矛盾;何晏在自己的经学着作中提出了用道家的无为思想去改造传统的儒家观念;王弼大胆改革,正始玄学的理论体系在其手中建构完成。从宏观上看,正始之音还包括偏重文学的竹林七贤,代表人物为阮籍、嵇康,阮籍对现实的超越,嵇康对心灵的超越,促进了这一时期从外向内的精神转向。第六章:三国时期的蜀国文学在发展上相对薄弱,其特点一是文体相对单一;二是文风质朴。东汉末年形成了荆州文人团体,荆州文人作品中饱含流寓文人的感伤情怀。吴国文学的特点,一是文体多样,主要以儒学为宗,四言诗、体物赋也得到发展;二是有地域特色,吴国文学的重要推手是江东之地的世家大族;三是风格质朴,这种相对的保守性更加侧重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解读。第七章:在充满了变动与纷争的时代中,三国时期的文人群体及其文学创作往往依据地域的不同,而有种种精神风貌与审美取向上的差异。同时,地域文学与政治文化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政治影响着文学,表现为以汝颍人士为代表的地域士大夫群体对儒家经典的叛离;另一方面地域文化尽管被压制,却还是以支流的方式构成对主流的影响。第八章:本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一方面是三国文人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审美精神,主要体现为:第一,“清”的审美意蕴对后世文学意境营造的影响;第二,“风骨”促成了后代文学中苍凉劲健的格调;第三,“情”性关系着后世文人的抒情方式。另一方面是三国文人本身,不仅作为历史形象,还作为文学形象以不同面貌存在于后世作品中。

吕辛福[7](2017)在《魏晋文人理想人格新变研究 ——以高士人物的文学接受为中心》文中指出对魏晋文人理想人格的研究,本文以接受理论视角下的人格接受史研究为主要思路,以魏晋时期主要文人对高士人物的文学接受为中心,通过对主要文人作品中高士人格形象、高士人格内涵的分析,在深入剖析个案的基础上,指出魏晋文人在理想人格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并在人格发展的纵向梳理过程中分析其中蕴涵的新变特征。本文除绪论、余论外,共分为六章。绪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梳理学界有关魏晋理想人格的研究情况,重点围绕已有的研究思路展开分析。学界主要从文学和哲学两个层面研究魏晋理想人格,文学层面的理想人格研究,主要结合作家作品、历史背景,采取了精神史、心态史、人格心理学、民族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哲学层面的理想人格研究,主要是对魏晋文人理想人格宗儒还是宗道的方面进行分析。二是提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以魏晋文人对高士人物的文学接受为中心,依据时间顺序,纵向以高士人格形象的变化、高士人格内涵的变化作为主要线索,结合横向上对主要文人社会交往关系、思想文化背景的分析,选取典型个案,勾勒魏晋文人理想人格的演进轨迹,分析其中的新变特征,加深对作家主体和作品精神的理解。第一章主要论述建安时期曹丕对高士人物的接受与贡献。在对待文人关系上,从曹操的"得而用之"到曹丕的"得而友之",虽是一字之差,反映出的却是曹丕对文人人格的尊重。在理想人格方面,曹丕彰显历史上的高士人物品行,代表高士人格的"箕山之志"与"栾布之节"因曹丕的推崇而广为人知,曹丕在准确概括提炼高士人格内涵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第二章主要论述曹植在高士人物商山四皓接受中的作用。在历史上四皓人格形象的确立阶段,曹植《商山四皓赞》对于四皓接受主题的改变和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后世的接受基础。后世对四皓的接受最终落脚在"商山四皓",而不是"南山四皓"、"楚山四皓"、"高车山四皓",这与曹植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第三章是本论文重点之一,分析正始时期的文人理想人格。结合对阮籍作品中高士人物形象的分析,评述阮籍在魏晋理想人格构建过程中的作用。阮籍作品中塑造了新的人格形象,承载了新的人格理想。首先从阮瑀生平经历、对高士人物的看法、人格精神的传承等方面剖析阮瑀对阮籍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阮籍笔下新高士人格形象"大人先生"的人格主张及意义。第四章也是本论文重点,主要分析嵇康在魏晋文人理想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不同于阮籍,嵇康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创作《高士传》,为历史上的高士人物巢父、许由等赋予了一种新的人格内涵,体现了嵇康"欲友其人于千古"的写作目的。文中着重分析了 "友情"和"知音"内涵如何通过嵇康的叙述呈现出来,同时结合横向上对嵇康与友人交往关系的分析,深化对嵇康人格内涵的理解。另外通过比较嵇康《高士传》与皇甫谧《高士传》创作目的的差异,指出嵇康为高士作传的目的在于"立心"而非"存史"。第五章是对西晋文人人格特征的综合分析。不同于正始时期文人的个性张扬,西晋文人人格体现出更多的群体性特征,本章所勾勒的西晋文人人格具有世俗、重情、自适的典型特征,论述中凸显了向秀哲学主张对西晋文人人格带来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西晋文人对主要高士人物接受态度的变化,最后对左思人格进行了单独分析,左思诗文中的独立批判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第六章主要论述东晋文人理想人格的新变特征。主要从思想领域、文艺领域以及文人社会关系交往的角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选取的代表文人是孙绰、王羲之和陶渊明。孙绰身上体现出东晋时期佛教影响下的士人人格内涵的变化;针对王羲之,结合对其帖书内容中有关高士人物的分析,指出王羲之为人方面不曾被人重视的高远志趣,他的书法艺术风格,是其人格精神在艺术领域中的自然体现;对于陶渊明,他对理想人格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从劳动关系中发现了以往文人不曾注意到的人际关系的新内涵,他对高士人物的选择性接受,也体现出他独特的欣赏标准和价值主张。余论部分主要回顾整理了学界有关接受史研究的发展演变情况,这是本论文写作思路的宏观理论背景。主要涉及接受理论传入中国后,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哪些代表性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以及存在哪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未来如何做出改进研究等。

孙丽[8](2017)在《论嵇康的竹林玄学思想 ——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基点》文中研究指明嵇康是魏晋竹林玄学的重镇人物。他师从老庄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追求精神自由,主张返璞归真。对于汉末以来的“名教”和“自然”关系问题,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嵇康崇道但并不反儒,其“越名教”只是排斥当时被异化了的“名教”,因而隐逸山林的嵇康和济世为民的嵇康常常是矛盾的结合体。嵇康将玄学从王弼的政治哲学层面转化到人生哲学层面,其洒脱放达的高洁人格成为时人追慕的品格,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士人,开启了一个时代的名士风流。论文分析了嵇康竹林玄学思想形成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阐述了士人心态的变化对嵇康玄学思想的影响;嵇康试图用“越名教而任自然”解决名教危机,此论题也是研究其思想的基点。对“名教”和“自然”思想进行溯源,并对嵇康“非薄”之言以及“释私”、“声无哀乐”和“养生”等思想理论加以探究,亦是文章的中心论题。风流的魏晋时代虽已淹没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离今人亦已久远,但嵇康的竹林玄学思想仍在影响着人们的哲学观念和精神追求。

袁济喜,迟文颖[9](2016)在《风雅与玄思的天合——嵇康四言诗融汇问题新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嵇康四言诗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以三国魏朝时独树一帜,在中国诗歌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明显地受到《诗经》风雅精神的泽溉与当时兴起的玄学思想的影响。二者的融合有着独特的路径。嵇康依据自己的人生哲学与人格精神,对于传统的《诗经》风雅精神与玄学思想作了自然天成的融合,其中蕴含着许多深沉的人文意韵。

韩扬文[10](2016)在《玄思的开显与魏晋玄言诗》文中研究指明玄思作为一种极为精微幽深的思维形态,其道说方式与本体论所倚重的概念建树、逻辑推演及抽象思维有很大差异。尽管玄思微妙深湛,但它亦非恒久静默,不可道说,玄思能够通过一些灵动的语言形式开显出来。追问玄思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及古典诗歌中的表诠,将之主要收摄于玄学蔚兴、玄言诗风靡天下的魏晋时期无疑是一个上佳之选。本文所论玄思的开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玄”之本义与玄思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源头,及其在先秦时期的玄典中所建立起的抒义范式。“玄”义项纷纭,其中既包含着抒义性的思维,也渐渐演化出本体论的倾向。由于其义项的复杂性,后世衍生出种种对于“玄”的不同解会。但具有抒义性的玄思是更为本源性的。《老子》中具有抒义性的对消,具有运作性的动词及连续展开的让度式追问;《庄子》在卮言、寓言、重言中所展现的种种开境方式,皆对于玄思之抒义做出了基调性的示范。第二,“玄”之义项的分流与魏晋玄学之间的关系。本体论意义的“玄”进入玄学以后发展为辨名析理的思想方法,发展为崇有或贵无的单一倾向,发展为树立层层名相的《言尽意论》;而抒义形态的“玄”进入玄学以后发展为清谈中的当机性道说,发展为向秀、郭象《庄子注》中“迹冥”、“独化”的有无双遣之论,发展为荀粲、王弼的言不尽意论等。何晏、王弼等魏晋玄学家的思想中,同时含有以上两种相互冲突的论断,他们笔下的“无”或“玄”,有时是本体化的,有时则是境域化的。第三,“玄”之义项的分流进入魏晋诗歌以后所形成的诗歌形态之分际。本体论意义的“玄”与本体论形态的哲理发展为此期以孙绰、许询、支遁等为代表的玄言诗;而抒义论形态的“玄”与缘化的玄理不仅影响着嵇康、阮籍、陶渊明等思想家极其玄化的人生;且显示为呈现本真之境域的玄态诗。但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东晋玄言诗人们除了写作直陈哲理的作品以外,同时也创作了一些趋于玄态的诗歌作品。魏晋玄学的驳杂最大程度地体现在东晋诗人的身上,他们既接受了本体论思想,同时也部分接受了玄化的抒义方式。玄言诗的两种形态——概念的玄言诗和域发的玄态诗在东晋时期实际乃是并行于世的,它们在出现顺序上没有绝对的分际和次第性的关联。魏晋玄态诗的顶峰出现在陶渊明手中,他在诗中巧妙示例了种种合于玄思的抒义方式,如显示本真之象的方式,层层遣荡的方式,往复反顾进而寻求中道的方式等,这使他的诗得以在缘化的境域中即现象即本体地开显微妙的玄思。而作为后世对于玄言诗或玄态诗的应和,王维对于玄态诗作出了玄化的回应,而苏轼诗则多半对于玄言诗做出了知性的应和。则对于“玄”的不同解会,其实一直在幽暗中影响或护持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以“玄”命名的学术和诗歌中,有的取用了“玄”趋于本体的义项,而其中的另一部分则对于“玄”缘化的本义做出了微妙的呼应。至于此中何种形态是更“玄”的,更本源的,这一问题应当引起玄学研究者及玄言诗研究者的深思。

二、正始玄坛一文心——论嵇康诗文的个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始玄坛一文心——论嵇康诗文的个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论嵇康的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 家世儒学——嵇康对儒家思想的继承
    1)重视修身品行
    2)尊崇儒学圣贤
    3)践行正人君子
2 好言老庄——嵇康对道家思想的向往
    1)“越名教而任自然”
    2)“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
    3)“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3 结束语

(2)两晋女性阅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两晋女性阅读概况与新变
    第一节 晋代以前的女性阅读
    第二节 两晋女性的阅读内容与读物选择
    第三节 两晋女性阅读的时代特征
    第四节 文本传播与阅读变迁
第二章 女性阅读与两晋文学
    第一节 晋代女性文学创作
    第二节 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
    第三节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章 女性阅读形塑的两晋女性风尚
    第一节 精通识鉴
    第二节 明理善辩
    第三节 林下之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嵇康创作对屈原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嵇康创作对屈原接受的原因
    第一节 社会原因
        一、 硝烟弥漫的战国社会
        二、 尔虞我诈的魏晋时期
    第二节 思想原因
        一、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二、 诸子复兴灭裂杂糅
    第三节 魏晋时期对屈原的接受
第二章 嵇康诗歌对屈原的接受
    第一节 意象词句之接受
        一、 意象接受
        二、 句式接受
        三、 连绵词接受
    第二节 体式之接受
        一、 组诗形式
        二、 骚体诗形式
    第三节 抒写特点之接受
        一、 “反复”的抒写特点
        二、 “断乱”的抒写特点
        三、 “矛盾”的抒写特点
    第四节 思想风范之接受
        一、 反常性的思想
        二、 虚无主义思想
        三、 狂狷孤介作风
第三章 嵇康文章对屈原的接受
    第一节 形式之接受
        一、 设论体
        二、 乱辞
    第二节 精神之接受
        一、 理性精神
        二、 创新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介绍
    导师沈文凡教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4)竹林七贤及其隐逸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竹林七贤研究综述
        二 竹林七贤隐逸文学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竹林七贤的形成与演变
    第一节 竹林七贤名称的由来
        一 竹林七贤名称历时梳理
        二 竹林七贤与竹林的关系
    第二节 竹林七贤的形成与分化
        一 竹林七贤的形成
        二 竹林七贤的分化
第二章 竹林七贤的隐逸文学
    第一节 竹林七贤隐逸行为及隐逸文学
    第二节 阮籍的隐逸文学
        一 阮籍隐逸文学的背景
        二 阮籍隐逸文学中的儒家隐逸
        三 阮籍隐逸文学中的游仙隐逸
        四 阮籍隐逸文学中的精神隐逸
        五 阮籍隐逸文学中的苦痛情感
    第三节 嵇康的隐逸文学
        一 嵇康隐逸文学中的避祸思想
        二 嵇康隐逸文学中的精神之隐——自然
        三 嵇康隐逸文学中的精神之隐——仙境
        四 嵇康隐逸文学中的精神之隐——玄境
        五 嵇康隐逸文学中的隐士
        六 嵇康隐逸文学的现实化
    第四节 向秀《思旧赋》中潜藏的隐逸情怀
        一 《思旧赋》的重复抒情
        二 《思旧赋》空白中的隐逸情愫
    第五节 刘伶《酒德颂》中的心隐
        一 大人先生无酒礼
        二 大人先生的老庄之论
        三 大人先生醉中的心隐
    第六节 竹林七贤与曹魏集团隐逸文学比较
    第七节 竹林七贤隐逸的原因
第三章 竹林七贤及其隐逸文学的价值
    第一节 竹林七贤及其隐逸文学的文学价值
        一 阮籍、嵇康对郭璞游仙诗的影响
        二 阮籍、嵇康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
        三 竹林七贤隐逸文学的典故化
    第二节 竹林七贤及其隐逸文学的思想价值
        一 安贫乐道的隐逸思想
        二 独立人格与超越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嵇康的隐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由及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特色
第一章 隐士与嵇康
    第一节 隐士的界定及魏晋时期的隐士概况
    第二节 嵇康的隐士身份界定
第二章 嵇康的隐居生活
    第一节 经济
        一、嵇康的家世
        二、嵇康隐居的经济来源
    第二节 着述
        一、文与情志——隐逸与游仙
        二、文与政治——对现实的关注
        三、文与其人——隐居求志与“性情大变”
    第三节 交游
        一、良友在侧
        二、乱世孤独
第三章 嵇康的隐居原因
    第一节 隐居以图安——现实原因
    第二节 隐居以全道——思想原因
        一、儒家之道
        二、老庄之志
第四章 嵇康隐居的特点及影响
    第一节 隐居的特点
        一、性格与追求之争
        二、儒、道思想之争
    第二节 隐居的影响
        一、隐居对嵇康个人的影响
        二、嵇康隐居的社会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6)三国文人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当前研究现状
        (一)三国时期历史文献
        (二)三国文学地域性研究
        (三)三国文人及群体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三国文学的起始年限
        (二)“文人”的界定
        (三)三国文人划分标准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国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
    一、三国历史的界定
        (一)三国分立时期
        (二)三国形成时期
        (三)三国鼎立时期
        (四)三国对峙走向统一
    二、三国时期文人生活状态表现
        (一)“文人”概念与《文苑传》形成
        (二)三国文人生活状态的主要形态
    三、三国文人的地理分布
        (一)魏国与曹氏集团文人
        (二)蜀国与刘氏集团文人
        (三)吴国与孙氏集团文人
    四、三国时期文人的结局
        (一)进入仕途
        (二)漂泊的生活
        (三)凄惨的命运
第二章 曹氏父子与邺下文人集团
    一、邺下文人集团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动乱的社会环境催生新的文人精神
        (二)北方稳定的社会环境与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
        (三)曹氏集团在政治和文学上的号召力
    二、曹氏父子与邺下文人
        (一)曹氏父子的作品风格
        (二)邺下文人诗歌意象
        (三)曹氏父子及邺下文人集团对建安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诸葛亮的人格与文人理想
    一、诸葛亮简介
    二、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一)淡泊明志,立德修身
        (二)鞠躬尽瘁,忠心辅政
        (三)任人唯贤,廉洁奉公
        (四)勤政爱民,固本安民
        (五)不可而为,竭尽人谋
    三、诸葛亮文学作品及思想
        (一)《隆中对》之一统思想
        (二)《出师表》之用人之道
        (三)《答法正书》之法治思想
        (四)诸葛亮的文人理想
第四章 竹林七贤与文人风度
    一、竹林七贤考
        (一)知其人——竹林七贤生平简介
        (二)论其世——竹林交游的时代背景及具体情况
    二、七贤风流论
        (一)探其源——竹林七贤的玄学思想
        (二)观其行——竹林七贤的风流之姿
第五章 正始时期文人的精神转向
    一、“正始时期”界说
    二、正始名士的精神追求
        (一)夏侯玄——非惟风流,兼有为政之实
        (二)何晏——比于无所有,故皆有所有
        (三)王弼——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
    三、竹林文士的人格理想
        (一)阮籍——现实超越
        (二)嵇康——心灵超越
第六章 蜀吴亦有文学——南方文人的生活剪影
    一、蜀国文学概述
        (一)蜀国文学的表现
        (二)蜀国文学的特点
        (三)荆州文人群体
    二、吴国文学亦有风采
        (一)江东的开发与东吴的建立
        (二)南方文人与北方文人的融合
        (三)吴国文学的繁荣——以广陵文人群体为例
        (四)吴国文学的特点
第七章 三国文人群体化倾向与地域性分析
    一、三国文人群体化的根源与表现
        (一)三国文人的个体化境遇与群体重塑的内在逻辑
        (二)三国文人群体化的历史表现
    二、三国文人地域与政治文化的双向互动
第八章 三国文人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审美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清”与后世文学的意境营造
        (二)“风骨”与后世文学的苍凉劲健的格调
        (三)“情”性脉脉的低回长吟
    二、后世文学中的三国文人
        (一)后世小说中的三国文人形象:以《三国志演义》为代表
        (二)后世诗歌中的三国文人
        (三)后世戏剧中的三国文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魏晋文人理想人格新变研究 ——以高士人物的文学接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旧式明君"与箕山之志—曹丕与魏晋文人理想人格
    第一节 君臣关系从"用"到"友"
    第二节 "箕山之志"得到表彰
    第三节 "箕山之志"人格内涵的形成
第二章 汉魏新高士人物接受主题的奠定—曹植对商山四皓的接受与贡献
    第一节 曹植《画赞》有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曹植《商山四皓赞》的意义
第三章 正始文人新人格形象的生成—阮籍理想人格探索的基础及意义
    第一节 阮籍高士接受的思想基础—《咏怀诗》中的易学思想分析
    第二节 阮籍理想人格的伦理基础—父亲阮瑀对阮籍为人及为文的影响
    第三节 新人格形象大人先生的生成及意义
第四章 正始文人新人格内涵的生成—嵇康《高士传》中的士友之志
    第一节 欲友其人于千载——嵇康《高士传》接受主题的界定
    第二节 神交与绝交—嵇康与友人的相处之道
    第三节 愿与知己遇,舒愤启其微—嵇康诗文中的知音情结
    第四节 "存史"与"立心"——皇甫谧、嵇康《高士传》比较
第五章 "奋力危邦,竭心庸主"—西晋文人人格特征综论
    第一节 消弭崇高:未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
    第二节 重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第三节 自适: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
    第四节 从"伧父"到"伟人"—后人对左思人品的接受
    第五节 西晋人对士风的反思
第六章 东晋文人理想人格的新变及意义
    第一节 东晋人格特征综论
    第二节 不夸绝艺临池学,只羡清风誓墓高—王羲之的高士接受及人格
    第三节 陶渊明对《高士传》的接受及与范泰之关系
结论
余论: 接受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附录一 辩四皓
附录二 《巢由洗耳图》作者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8)论嵇康的竹林玄学思想 ——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基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引言
一、嵇康竹林玄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 玄学思潮的兴起
        1. 社会政治方面
        2. 思想文化方面
    (二) 士人心态的变化
二、名教思想和自然观念的嬗变
    (一)“名教”思想的演进
    (二)“自然”观念的演变
    (三) 名教危机的突显
三、嵇康“越名任心”的玄学思想
    (一) 嵇康视域中的“名教”与“自然”
        1. 名教:封建宗法制度的外在规范
        2. 自然:己心合于天心的内在法则
    (二) 越名教而任自然
    (三) 非汤武而薄周孔
        1. 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2. 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
    (四) 人性之延展
        1. 释私显公
        2. 声无哀乐
        3. 节欲养生
四 嵇康竹林玄学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一) 嵇康竹林玄学在魏晋玄学中的地位
    (二) 嵇康的人格魅力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风雅与玄思的天合——嵇康四言诗融汇问题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风雅蓄愤与逍遥超越
二、“直寻”与融汇
    (一)少有物哀———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与虚静超脱的道家理想的统一
    (二)言志、缘情、说理的统一
    (三)从“兴意生动”到“得意忘忧”
    (四)善用叠字,两字穷形
三、从南朝文学批评看四五言诗体的融汇问题
四、余论

(10)玄思的开显与魏晋玄言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思路与方法
    五、结构安排
第一章 先秦玄思——“玄”的本义与玄典抒义方法论
    第一节 “玄”义考释
        一、“玄”之初义蠡测——敛藏之“玄”与互构之“玄”
        二、“玄”之变义——定相之“玄”与本体之“玄”
    第二节 《老子》抒义方法论:“玄之又玄”的源泉之态
        一、论作为《老子》核心抒义字的“玄”
        二、对消、动态与追问——《老子》解“玄”的抒义方法
        三、从“生于有,生于无”到“有生于无”——解《老》的两种理路
    第三节 《庄子》抒义方法论:开权显实的域化之言
        一、历物十意——惠施的名相论
        二、三言、追问与域状词——《庄子》的语言游戏
第二章 魏晋玄学缘构与本体之博弈
    第一节 汉末魏初的智思谐响——魏晋玄学之初兴
        一、两汉经学的疲敝之态
        二、诸子之学重光与释教东来
    第二节 建树理念或遣荡计执——魏晋玄学之异途
        一、魏晋玄学之史评与学术谱系略论
        二、概念之玄的拓展——建树理念一路的魏晋玄学
        三、域发之玄的开显——遣荡计执一路的魏晋玄学
        四、两种理路的杂糅与汇合——略述何、王玄学中的冲突
    第三节 言意之辨——魏晋玄学的语言论
        一、欧阳建《言尽意论》
        二、荀粲所谓言意之微固蕴不出
        三、张韩《不用舌论》
        四、王弼《明象》篇
    第四节 有无本末——魏晋玄学的本体论
        一、以无为本——王弼解《老》之创见
        二、生而体有——裴頠《崇有论》新解
    第五节 “迹冥”与“独化”——向、郭之抒义论
        一、“迹冥”与“一心三观”
        二、“独化”与“遣之又遣”
        三、“迹冥”、“独化”与诗性语言之关联
        四、概论魏晋玄言诗的定义与流向
第三章 竹林名士的玄态人生及其玄言诗
    第一节 论竹林七贤境域化的生命形态
        一、变化气质与动心忍性——七贤的渊默形态
        二、清峻通脱与宁为玉碎——七贤的狂狷形态
        三、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七贤之无情与有情
    第二节 嵇志清峻——论嵇康诗之开路性
        一、处于域发状态的玄言诗兼及嵇叔夜诗概说
        二、清——烟霞逸气与清远之象
        三、峻——崖岸高峻与轻肆直言
    第三节 寻找失落的时间———论阮籍《咏怀诗》之物哀
        一、追光蹑景之笔——时间中的伤心之物
        二、通天尽人之怀——存在者的苍茫哀感
第四章 异趣的玄言诗——本体性追求与域发之态的博弈
    第一节 尚理好议的廊庙之音——论东晋前哲理诗之流变
    第二节 楚骚遗风与异方山水——论郭璞游仙诗
        一、游仙诗源流考略
        二、郭璞《游仙诗》之创变及其意义
    第三节 空性与色法——以本体界为务的狭义玄言诗
        一、形上义理与兴寄都绝——玄言诗对诗言志说之因革
        二、情的淡化与辞的寡味——玄言诗对诗缘情说之冲决
    第四节 故国之思与见机之作——兰亭雅集与兰亭诗
        一、两晋山水-玄言诗之因革——从金谷清赏到兰亭雅集
        二、触机辄发——论兰亭诗的时机化运作
第五章 陶渊明诗复归大地之玄音
    第一节 不如去归隐——《归园田居》解兼论渊明嘉遁之要义
        一、靖节先生的返回之路
        二、以《归园田居》释渊明之嘉遁
        三、陶公君子固穷之志辨
    第二节 《饮酒》诗解——陶渊明的任道及其玄态语言之建构
        一、《饮酒》创作时间与缘起考略
        二、论《饮酒》破相归空之玄态运作
    第三节 《形影神》释——纵浪大化与陶诗之理趣
        一、纵浪大化——《形影神》所示解脱之法
        二、论《形影神》的导路性
    第四节 空谷回响——从王维、苏轼诗略观陶诗之化迹
        一、略论陶诗的接受与王、苏学陶之机缘
        二、摹仿与心会——王、苏学陶的两重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正始玄坛一文心——论嵇康诗文的个性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嵇康的思想[J]. 高勇,张永青.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2)
  • [2]两晋女性阅读研究[D]. 陈曲. 山东大学, 2021(02)
  • [3]嵇康创作对屈原的接受[D]. 靳玲珑. 吉林大学, 2020(08)
  • [4]竹林七贤及其隐逸文学研究[D]. 董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5]嵇康的隐居研究[D]. 曾良玉. 西南大学, 2019(12)
  • [6]三国文人论[D]. 许庆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7]魏晋文人理想人格新变研究 ——以高士人物的文学接受为中心[D]. 吕辛福. 山东大学, 2017(08)
  • [8]论嵇康的竹林玄学思想 ——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基点[D]. 孙丽. 安徽师范大学, 2017(02)
  • [9]风雅与玄思的天合——嵇康四言诗融汇问题新探[J]. 袁济喜,迟文颖.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3)
  • [10]玄思的开显与魏晋玄言诗[D]. 韩扬文. 云南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正史玄谈意文心——论嵇康诗歌散文的人格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