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sp.HXQ 001菌在小鼠肠道定植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月[1](2017)在《Lactobacillus casei YBJ02调节高血脂小鼠脂代谢功能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脂症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与高血糖、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胆石症等疾病的形成密切相关,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开发具有高效降血脂功能益生菌产品,对缓解人类高血脂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发酵牦牛酸乳作为藏民传统发酵乳制品,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蕴藏着丰富的益生菌资源。从牦牛酸奶中分离筛选出具有潜在益生功能菌株,利用高血脂小鼠动物模型,通过血液指标测定以及对脂代谢相关基因进行检测,评价了Lactobacillus casei YBJ02对高血脂小鼠脂代谢调节作用与机理。(1)对18株实验室保存的未鉴定的乳杆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4株,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 strain)9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train)5株。通过抗酸、抗胆盐、疏水性、降胆固醇实验,筛选出1号菌株(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为优良菌株。Ph=3.0的人工胃液存活率为93.92%,0.3%胆盐耐受力为16.93%,疏水能力为41.43%,胆固醇去除率为58.22%。相对于其他菌株,1号菌株具有较强的胆盐水解酶活性。通过形态学分析以及生化发酵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菌株为干酪乳杆菌,被命名为Lactobacillus casei YBJ02。(2)通过高脂小鼠动物模型试验发现Lactobacillus casei YBJ02菌株对小鼠无毒害作用,不同浓度的菌液对小鼠血脂水平提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是高浓度菌液能降低小鼠体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但对高密度脂蛋白无显着性影响。通过对小鼠肝脏中胆固醇含量测定,小鼠粪便中胆固醇和水分含量的测定,可知,高脂饲料能够增加肝脏的脂肪堆积,未被小鼠吸收的多余胆固醇随粪便排出,而且高浓度菌液能够有效增加胆固醇随粪便的排出量。高脂饲料会引起小鼠粪便干燥,喂食乳酸菌能够增加小鼠粪便含水量。(3)通过小鼠体内实验结果,对影响小鼠脂代谢相关基因进行测定。通过荧光定量实验可知,在肾部脂肪中,高脂饲料能够增加PPARγ、CEBP/α、SREBP-1c、FAS的表达量,不同浓度的菌液能够降低其表达量,尤其是高浓度菌液能够有效抑制PPARγ、CEBP/α、SREBP-1c的表达,但对FAS的表达无显着性的抑制作用。在肝脏中,PPARγ、FAS的表达量低,且无显着性差异。采用western blot进一步查看CEBP/α、SREBP-1c在小鼠肝脏中的表达量,发现CEBP/α表达量极低,无法检出。虽然SREBP-1c的蛋白表达量也不是很高,但每组存在显着性差异,高脂饲料引起了肝脏中SREBP-1c表达含量的升高,喂食菌液组能够抑制其表达,且高浓度菌液组有更好的抑制作用。
韦琰琰[2](2013)在《食品中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氧化和抗氧化研究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热点,评价和筛选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天然资源已成为生物学、医学和食品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关于抗氧化乳酸菌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但对酵母菌的抗氧化研究报道还较少。本文以从各种食品中分离出的36株酵母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初筛、复筛,得到一株抗氧化活性最高的酵母菌Y11。然后对这株酵母菌进行体内实验,验证其体内抗氧化活性。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株进行了鉴定,以及模拟消化道实验,最后进行了抗氧化活性影响因素的摸索。通过测定36株酵母菌的完整细胞菌液和破碎上清液的DPPH清除率和脂质过氧化抑制率进行初筛,得到了6株抗氧化活性较高的酵母菌Y7、Y11、Y25、Y32和Y42:通过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能力、Fe2+螯合能力以及抗氧化酶的含量进行复筛。结果表明,酵母菌Y11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其完整细胞和上清液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达到了91.117%和87.016%,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90.656%和22.787%,还原能力相当于502.684μmol/L和620.578μmol/L的L-半胱氨酸,Fe2+螯合率为24.106%和9.209%,上清液中的CAT和SOD酶活分别为6.996 U/mg protein和21.310 U/mg protein。通过将酵母菌Y11的完整细胞和上清液灌胃小鼠,研究其在体内的抗氧化能力。结果发现,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酵母菌Y11的完整细胞和上清液都能够显着地提高小鼠血清的CAT、SOD和GSH-Px酶活,并使血清中MDA含量显着降低,这说明酵母菌Y11能够提高小鼠体内的抗氧化水平。同时小鼠肝脏细胞完好,未见器质性病变。通过26S rDNA D1/D2区以及ITS区的序列同源性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将酵母菌Y11鉴定为普鲁兰酵母Aureobasidium pullulans。该菌株的26S rDNA Dl/D2区和ITS区序列已经在GenBank中登陆,登陆号分别为KC897668和KC897669。此外,本文还研究了酵母菌Yll在模拟消化道中的存活情况,结果发现,酵母菌Y11能够在NaCl浓度为14%的培养基中生长,有很好的耐盐性,也有较好的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的耐受性,但是在模拟胆汁中的耐受性不高,虽然在模拟胆汁中的活菌数有所下降,但是DPPH清除率并没有很大变化。对影响酵母菌抗氧化活性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菌浓度、加热、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时间都会对抗氧化活性造成影响。抗氧化活性随着菌浓度的增大呈增加趋势,加热会使抗氧化活性明显降低,不同的发酵培养基培养的酵母菌的抗氧化活性有所差异,抗氧化活性也会随着培养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陈君,杨光,刘文群[3](2011)在《小鼠抗衰老实验及微生物抗衰老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衰老是机体在退化时期功能下降和紊乱的综合表现,抗衰老问题是人类为追求健康长寿进行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文中主要介绍了抗氧化与抗衰老的关系、采用D-半乳糖所致小鼠衰老模型、关于抗衰老实验的生理指标内容以及微生物抗氧化抗衰老研究概况。
王巍[4](2009)在《具有降胆固醇功能益生菌的筛选》文中指出血清胆固醇水平偏高是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通常传统药物治疗作用单一、副作用较多,而通过减少或降低外源性胆固醇的摄入量则是目前调节机体胆固醇水平偏高所普遍采用的措施;益生菌在发挥调节肠道等诸多功能的同时,可以达到单纯降低胆固醇而不影响其他营养物质吸收的效果,因此已引起世界相关领域的高度重视;寻找、筛选并优化出具有降胆固醇功能的益生菌以及科学的益生菌体外筛选方法的确定对于确保益生菌生物功效、安全性以及质量稳定性及产品开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进一步确定的硫酸铁铵法对43株益生菌进行研究,筛选出4株具有较高胆固醇脱除率的候选菌株,即DM84031(63.1%)、DM84034(70.3%)、DM8503(81.1%)、DM86056(63.1%);并经过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确定4株候选菌株分别为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詹氏乳杆菌、屎链球菌。2、在进一步对候选菌株耐酸、耐胆盐能力以及抑菌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考察的同时发现,候选菌株DM86056还具有对抗生素相对稳定的优势,因此将其作为试验菌株进行深入研究。3、通过候选菌株对胆固醇的代谢及生理特征的对照研究,分析表明:4株具有较高胆固醇脱除率的候选菌株在体外发挥降胆固醇作用时具有一定程度的吸附及同化胆固醇的作用,进一步确认了其生物学功效并验证了益生菌吸收胆固醇这一机理的存在。4、通过针对喂食试验菌株DM86056的肉鸡(对照组和实验组肉鸡各100羽)的各项指标(血清、胸肌、腿肌、肝脏组织中的胆固醇含量)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候选菌株DM86056对除肝脏以外的其他组织及血清胆固醇含量作用明显,因此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研究结果证实:科学的益生菌体外筛选方法能确保其生物功能,为适应不同种属菌株的生长代谢和生理特性还有待于对益生菌包括其降胆固醇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推动益生菌产业的发展。
赵敏慧[5](2009)在《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的粘附定植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近岸海域的嗜盐性革兰氏阴性菌,能引起多种水产动物的疾病,并可通过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引发肠胃炎等疾病。本文以病原性河流弧菌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病原菌的培养条件、生长阶段、营养状态等方面以及表皮粘液经不同方式处理后,对河流弧菌的粘附特性进行了研究。另外,还通过构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河流弧菌,研究了其在青石斑鱼肠道内的粘附定植情况以及对青石斑鱼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本文首先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体表粘液的粘附作用。试验结果显示:经TSB培养的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表皮粘液的粘附作用极显着高于经TSA培养的河流弧菌;河流弧菌经TSB培养后能很好的粘附于青石斑鱼表皮粘液,其粘附量随菌浓度升高而增大并符合饱和粘附动力学;营养饥饿试验表明饥饿能显着抑制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表皮粘液的粘附作用,饥饿1d,粘附量降低了69%,饥饿4d,粘附量降低了94%;河流弧菌经O抗体处理后,其粘附量下降了52%;不同生长阶段河流弧菌的粘附能力不同,细菌的粘附量先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在培养24h后粘附量达到最大,而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粘附量急剧下降。同样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标记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体表粘液进行不同方式处理后,研究了病原性河流弧菌对其体表粘液粘附特性。试验结果显示:青石斑鱼表皮粘液经40、60和80℃热处理10min后河流弧菌的粘附率出现显着性升高,而100℃处理10min则能极显着降低河流弧菌的粘附作用;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处理粘液对河流弧菌的粘附作用没有显着影响,高碘酸处理则能极显着提高河流弧菌的粘附率;8种碳水化合物的葡萄糖、甘露糖、甘露醇、麦芽糖能极显着促进河流弧菌的粘附作用,乳糖、蔗糖及果糖能显着性促进河流弧菌的粘附作用,半乳糖则没有显着性影响;高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能显着抑制河流弧菌的粘附作用,但较低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反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青石斑鱼表皮粘液经Sephadex G-100分离得到3个洗脱峰,河流弧菌对第一个洗脱峰的粘附作用最强。研究以pEGFP-C1质粒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扩增EGFP cDNA序列,经中间载体pMD18-T vector连接后转化至感受态大肠杆菌Top10,并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和DNA测序,获得正确重组质粒并命名为pMD18-T-EGFP。用BamHⅠ和HindⅢ分别双酶切pMD18-T-EGFP和pET32a载体,低熔点琼脂糖回收EGFPcDNA和线性化pET32a两片段相连,转化感受态细胞BL21,将获得正确重组的表达型质粒命名为pET32a-EGFP。提取质粒转化至河流弧菌的感受态细胞,成功获得表达GFP的河流弧菌(EGFP-V. fluvialis)。EGFP-V. fluvialis在无抗生素压力选择情况下,连续培养4d,EGFP均可稳定表达。通过胃灌法将重组菌EGFP-V. fluvialis导入青石斑鱼消化道内,3h后在胃内容物中检出大量的EGFP-V. fluvialis,12h后EGFP-V. fluvialis开始定植于青石斑鱼的前肠和中肠,24h后定植于后肠。72h后在消化道内容物中检测不到标记菌,96h后在后肠壁检测不到标记菌。这些结果表明河流弧菌能够定植于青石斑鱼的肠道,前肠和中肠是其主要的定植部位。青石斑鱼肠道蛋白酶活性表现为前肠>中肠>后肠,河流弧菌的定植能够显着降低前肠蛋白酶活性,对中后肠蛋白酶活性影响不显着。青石斑鱼肠道脂肪酶活性表现为前、中肠低、后肠高,河流弧菌的定植能够显着降低后肠脂肪酶活性。青石斑鱼肠道淀粉酶活性表现为前肠>中肠>后肠,河流弧菌的定植能够显着降低前肠淀粉酶活性,提高中后肠淀粉酶活性。
贺永明[6](2004)在《地衣芽孢杆菌在肉仔鸡模拟消化环境中的活力、代谢物及对有害菌抑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首先确定肉仔鸡体外消化道即嗉囔、胃和小肠段中pH,食糜含水量、消化酶水平、胆汁酸水平和食糜停留时间等主要参数。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淀粉酶商品消化酶代替肉仔鸡消化酶,猪胆盐代替胆汁酸,建立肉仔鸡体外消化的操作程序。在建立的模拟法基础上,进行如下研究:①在2~6 周龄肉仔鸡模拟消化环境中,进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存活率的研究;②将地衣芽孢杆菌、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中的各单一菌株及混合菌分别在21日龄模拟肉仔鸡肠消化环境中培养后,分离其代谢产物,运用牛津杯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的研究;③分别在肉仔鸡21 日龄和42 日龄的模拟消化环境中,研究地衣芽孢杆菌对消化酶和多糖的影响,每个试验日龄阶段共2 组处理,每组处理为4 个重复。试验结果如下: 1.地衣芽孢杆菌在嗉囔消化期可保持较高的存活率,14 日龄和21 日龄的胃消化期,胃酸环境对活菌数影响大,存活率为52.5%、60.4%,在肠消化期,地衣芽孢杆菌的生长没有受到影响。说明地衣芽孢杆菌可作为益生菌的生产菌种。2.单一菌株的代谢物对致病菌都有抑菌活性,与乳酸菌相比,地衣芽孢菌的抑菌活性较弱;混合菌的代谢物的抑菌效果高于单一的地衣芽孢杆菌。3.地衣芽孢杆菌在试验日龄阶段能显着提高淀粉酶的活性(P<0.05);能提高脂肪酶的活性,但无显着差异(P>0.05)。能极显着提高多糖的含量(P<0.01)。
黄锡全,高大庆,孙惠华,傅翠梅,成静,闻平,张云兴,彭张,殷立风[7](2000)在《L.sp.HXQ 001菌在小鼠肠道定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L·sp.HXQ001菌株对小鼠的有益作用。通过对口服该菌液使之定植于小鼠肠道,分离小鼠粪便、肠段匀浆中该菌菌落及作肠段切片HE染色,肠道的正常防御机制不能杀灭该菌,并能在小鼠肠道定植,且以结肠为主。该菌定植肠段有淋巴细胞浸润,但无变性坏死等变化,显示生理性炎症反应。L.sp.HXQ001菌株不是小鼠肠道正常菌群但仍可定植于肠道、激发机体免疫应答。有望成为新的肠道微生态调节剂。
二、L.sp.HXQ 001菌在小鼠肠道定植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sp.HXQ 001菌在小鼠肠道定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Lactobacillus casei YBJ02调节高血脂小鼠脂代谢功能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川西地区传统发酵牦牛乳 |
1.1.1 牦牛乳及传统发酵牦牛乳的营养价值 |
1.1.2 传统发酵牦牛酸乳中的微生物组成 |
1.1.3 乳酸菌的各种生理功能 |
1.2 高血脂症 |
1.2.1 血脂的生理功能 |
1.2.2 高血脂症的危害 |
1.2.3 高血脂症的药物治疗 |
1.2.4 降血脂乳酸菌研究 |
1.3 脂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 |
1.3.1 PPARγ |
1.3.2 SREBP-1c |
1.3.3 C/EBPα |
1.3.4 FAS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传统发酵牦牛酸乳中具有潜在益生功能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 |
2.2.2 试剂 |
2.2.3 仪器与设备 |
2.2.4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供试菌株的活化 |
2.3.2 供试菌株 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 |
2.3.3 供试菌株的耐酸性试验 |
2.3.4 供试菌株的耐胆盐试验 |
2.3.5 供试菌株的疏水特性 |
2.3.6 供试菌株降胆固醇能力的测定 |
2.3.7 供试菌株胆盐水解酶活力定性测定 |
2.3.8 目标菌株的形态学鉴定及生化反应鉴定 |
2.3.9 数据处理 |
2.4 结果分析 |
2.4.1 供试菌株鉴定结果 |
2.4.2 供试菌株pH3.0 人工胃液及不同浓度胆盐的筛选结果 |
2.4.3 疏水性试验结果 |
2.4.4 菌株胆固醇降解率结果 |
2.4.5 胆盐水解酶活力定性测定结果 |
2.4.6 目标菌株的选择结果 |
2.4.7 目标菌株形态学鉴定及碳水化合物发酵试验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YBJ02对高脂模型小鼠的益生作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试剂 |
3.2.3 仪器与设备 |
3.2.4 小鼠普通饲料及高脂饲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小鼠高血脂模型的建立 |
3.3.2 试验动物分组及喂养方式 |
3.3.3 菌株活化及菌悬液制备 |
3.3.4 小鼠体重的测定 |
3.3.5 血液采集及相关指标检测 |
3.3.6 小鼠Lee′s指数及脏器指标的测定 |
3.3.7 小鼠粪便中相关指标的测定 |
3.3.8 肝脏组织中胆固醇的测定 |
3.3.9 肝脏、脂肪组织切片与HE染色 |
3.4 结果分析 |
3.4.1 目标菌株对试验小鼠体重的影响 |
3.4.2 菌株Lactobacillus casei YBJ02对小鼠Lee’s指数的影响 |
3.4.3 菌株Lactobacillus casei YBJ02对模型小鼠TG、TC、LDL-C、HDL-C水平的影响 |
3.4.4 菌株Lactobacillus casei YBJ02对小鼠脏器指标的影响 |
3.4.5 小鼠粪便中水分含量测定 |
3.4.6 小鼠肝脏和粪便中胆固醇含量测定结果 |
3.4.7 肝脏和肾部脂肪组织切片观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YBJ02对脂代谢相关基因调节作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 |
4.2.2 试剂 |
4.2.3 部分试剂配方 |
4.2.4 仪器与设备 |
4.3 RT-PCR实验方法 |
4.3.1 肝脏及肾部脂肪组织中总RNA的提取 |
4.3.2 反转录成cDNA |
4.3.3 荧光定量PCR检测 |
4.3.4 数据收集 |
4.4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
4.4.1 蛋白的提取与定量 |
4.4.2 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含量 |
4.4.3 ECL化学发光与显影 |
4.4.4 图像分析 |
4.5 结果分析 |
4.5.1 RT-PCR检测的目标菌株对肝脏和肾部脂肪组织中PPARγ、C/EBPα、SREBP-1c、FAS的影响 |
4.5.2 肝脏组织中C /EBPα、SREBP-1c蛋白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2)食品中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自由基的作用 |
1.1.1 自由基的有益作用 |
1.1.2 自由基的有害作用 |
1.2 机体的抗氧化防御系统 |
1.2.1 抗氧化酶系统 |
1.2.2 非酶抗氧化系统 |
1.3 抗氧化剂 |
1.4 抗氧化研究方法 |
1.4.1 体外方法 |
1.4.2 动物实验 |
1.5 微生物的抗氧化研究现状 |
1.5.1 乳酸菌的抗氧化研究 |
1.5.2 酵母菌的抗氧化研究 |
1.5.3 酵母菌的其他益生作用 |
1.6 酵母菌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1.6.1 传统的酵母菌分类鉴定 |
1.6.2 快速鉴定技术 |
1.6.3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 |
1.7 模拟消化道 |
1.8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二章 食品中酵母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
2.1 材料 |
2.1.1 食品来源 |
2.1.2 培养基和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体外抗氧化酵母菌的筛选 |
3.1 材料 |
3.1.1 菌株来源 |
3.1.2 主要培养基 |
3.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1.4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样品的处理 |
3.2.2 初筛 |
3.2.3 复筛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初筛 |
3.3.2 复筛 |
3.4 讨论 |
3.5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体内动物实验 |
4.1 材料 |
4.1.1 实验菌株 |
4.1.2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 |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1.4 实验动物来源 |
4.2 方法 |
4.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实验期间小鼠体重的变化 |
4.4.2 各组指标的测定 |
4.4.3 小鼠肝脏组织切片图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酵母菌株的鉴定 |
5.1 材料 |
5.1.1 菌株 |
5.1.2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5.2 方法 |
5.2.1 菌落形态、细胞形态、液体培养特征、假菌丝的观察 |
5.2.3 分子方法鉴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菌落形态、细胞形态、液体培养特征、假菌丝的观察 |
5.3.2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模拟消化道环境对酵母菌Y11的影响 |
6.1 材料 |
6.1.2 实验菌株 |
6.1.3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6.1.4 主要仪器 |
6.2 方法 |
6.2.1 耐盐实验 |
6.2.2 模拟胃液耐受性 |
6.2.3 模拟肠液耐受性 |
6.2.4 胆汁盐耐受性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耐盐实验 |
6.3.2 模拟胃液耐受性 |
6.3.3 模拟肠液耐受性 |
6.3.4 模拟胆汁盐耐受性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影响酵母菌抗氧化活性的因素 |
7.1 材料 |
7.1.1 实验菌株 |
7.1.2 培养基 |
7.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7.2 方法 |
7.2.1 菌浓度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7.2.2 热处理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7.2.3 不同发酵培养基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7.2.4 培养时间的不同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7.3 数据分析 |
7.4 结果与分析 |
7.4.1 菌浓度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7.4.2 热处理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7.4.3 不同发酵培养基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7.4.4 培养时间的不同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研究总结 |
8.2 创新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部分酵母的菌落图片 |
致谢 |
(3)小鼠抗衰老实验及微生物抗衰老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衰老动物模型 |
1.1 快速老化模型小鼠 (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 SAM) |
1.2 臭氧损伤模型小鼠 |
1.3 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 |
2 小鼠抗衰老实验的相关指标测定 |
2.1 形态学及行为学水平方面 |
2.2 生化指标检测 |
2.3 分子生物学水平方面 |
3 微生物抗氧化抗衰老研究概况 |
(4)具有降胆固醇功能益生菌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益生菌的研究历史 |
1.1.1 益生菌定义的演变 |
1.1.2 益生菌所应具备的条件 |
1.1.3 益生菌的种类 |
1.2 益生菌的研究现状 |
1.2.1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 |
1.3 降低机体胆固醇水平的方法研究 |
1.3.1 胆固醇与人类健康 |
1.3.2 调节机体胆固醇水平的方法研究进展 |
1.4 益生菌降胆固醇的研究进展 |
1.4.1 国内外研究成果 |
1.4.2 益生菌降胆固醇机理的研究进展 |
1.4.3 益生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章 具有降胆固醇功能益生菌的体外筛选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体外检测胆固醇含量方法的建立 |
2.3.2 供试菌发酵液胆固醇含量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体外检测胆固醇含量方法的建立结果 |
2.4.2 具有降胆固醇功能供试菌的体外筛选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具有降胆固醇功能候选菌株的菌种鉴定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培养基配制 |
3.3.2 候选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3.3.3 候选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候选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
3.4.2 候选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候选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培养基配制 |
4.3.2 菌悬液制备 |
4.3.3 候选菌株的耐酸能力测定 |
4.3.4 候选菌株的耐胆盐能力测定 |
4.3.5 候选菌株的抑菌能力测定 |
4.3.6 候选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候选菌株的耐酸能力测定结果 |
4.4.2 候选菌株的耐胆盐能力测定结果 |
4.4.3 候选菌株抑菌能力测定结果 |
4.4.4 候选菌株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益生菌体外降解胆固醇的机理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培养基配制 |
5.3.2 候选菌株体外降胆固醇的机理研究 |
5.3.3 候选菌株对超声波的抗性研究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发酵上清液及菌体沉淀洗涤上清液胆固醇含量测定结果 |
5.4.2 候选菌株对超声波的抗性研究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降胆固醇试验菌株对肉鸡胆固醇的影响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实验分组 |
6.3.2 试验菌株活菌添加剂的制备 |
6.3.3 饲养管理 |
6.3.4 肉鸡增重效果试验 |
6.3.5 试验菌株对肉鸡体内胆固醇含量的影响研究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对照组与试验组肉鸡在全部实验期间的成活率统计结果 |
6.4.2 对照组与试验组肉鸡在实验期间的增重效果实验测定结果 |
6.4.3 肉鸡体内胆固醇含量的测定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的粘附定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河流弧菌 |
1.2 石斑鱼 |
1.2.1 石斑鱼养殖业的发展 |
1.2.2 石斑鱼主要病害 |
1.3 细菌粘附研究进展 |
1.3.1 细菌体外粘附方法 |
1.4 影响细菌粘附因素 |
1.4.1 温度 |
1.4.2 pH 值 |
1.4.3 起始菌浓度 |
1.4.4 离子浓度 |
1.4.5 孵育时间 |
1.4.6 碳水化合物 |
1.4.7 细菌本身活力 |
1.5 肠道细菌粘附定植 |
1.6 肠道细菌移位和细菌体内动态分布的研究进展 |
1.7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进展 |
1.7.1 GFP 的生化性质 |
1.7.2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优点 |
1.7.3 GFP 基因标记的方式 |
1.7.4 GFP 的应用 |
第二章 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体表粘液粘附作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青石斑鱼体表粘液制备 |
2.1.3 试验菌株的培养与放射性标记 |
2.1.4 标记菌的放射活性测定 |
2.1.5 体外粘附试验 |
2.1.6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标记菌的放射活性与菌数的关系 |
2.2.2 不同培养条件对河流弧菌粘附的影响 |
2.2.3 菌浓度对河流弧菌粘附的影响 |
2.2.4 营养饥饿对河流弧菌粘附的影响 |
2.2.5 抗体处理对河流弧菌粘附的影响 |
2.2.6 不同培养阶段对河流弧菌粘附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三章 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体表粘液粘附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青石斑鱼体表粘液制备 |
3.1.3 试验菌株的培养与放射性标记 |
3.1.4 标记菌的放射活性测定 |
3.1.5 体外粘附试验 |
3.1.6 粘液经不同处理后河流弧菌的粘附作用测定 |
3.1.7 数据处理 |
3.2 结果 |
3.2.1 标记菌的放射活性与菌浓度的关系 |
3.2.2 粘液的不同处理对河流弧菌粘附作用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河流弧菌中表达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河流弧菌的构建 |
4.1.3 重组蛋白的表达鉴定 |
4.2 结果 |
4.2.1 PCR 扩增EGFP 基因 |
4.2.2 pMD18-T-EGFP 重组质粒的构建 |
4.2.3 pET32a-EGFP-BL21 重组质粒的构建 |
4.2.4 pET32a-EGFP 质粒热击法V.fluvialis 的转化 |
4.2.5 荧光显微镜下的重组河流弧菌细胞 |
4.2.6 紫外灯下的重组河流弧菌菌落 |
4.2.7 重组菌V.fluvialis-EGFP 的稳定性 |
4.2.8 重组菌V.fluvialis-EGFP 的荧光强度 |
4.3 讨论 |
第五章 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肠道的粘附定植作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青石斑鱼肠道及内容物中的细菌数量 |
5.2.2 青石斑鱼肠道脂肪酶活力 |
5.3 讨论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6.1 小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地衣芽孢杆菌在肉仔鸡模拟消化环境中的活力、代谢物及对有害菌抑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益生菌 |
1.1 益生菌概念的发展 |
1.2 益生菌制剂菌种的研究 |
1.3 益生菌制剂应用的理论基础 |
1.4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 |
1.4.1 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1.4.2 益生素对动物营养代谢的调控 |
1.4.3 益生素对动物免疫的影响 |
1.4.4 益生素抗癌抗肿瘤的作用 |
2 动物体外消化模拟技术的研究 |
3 立题依据与总体构思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肉仔鸡模拟消化参数及操作程序的建立 |
试验二 肉仔鸡模拟消化环境对地衣芽孢杆菌活力的影响 |
试验三 地衣芽孢杆菌在模拟消化环境中的抑菌试验研究 |
试验四 地衣芽孢杆菌在肉仔鸡模拟消化环境中对消化酶的影响 |
试验五 地衣芽孢杆菌在肉仔鸡模拟消化环境中对多糖的影响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四、L.sp.HXQ 001菌在小鼠肠道定植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Lactobacillus casei YBJ02调节高血脂小鼠脂代谢功能与评价[D]. 李明月. 西南大学, 2017(02)
- [2]食品中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D]. 韦琰琰.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3]小鼠抗衰老实验及微生物抗衰老研究概况[J]. 陈君,杨光,刘文群. 中国酿造, 2011(06)
- [4]具有降胆固醇功能益生菌的筛选[D]. 王巍. 黑龙江大学, 2009(12)
- [5]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的粘附定植作用研究[D]. 赵敏慧. 集美大学, 2009(03)
- [6]地衣芽孢杆菌在肉仔鸡模拟消化环境中的活力、代谢物及对有害菌抑制的研究[D]. 贺永明. 山西农业大学, 2004(06)
- [7]L.sp.HXQ 001菌在小鼠肠道定植的实验研究[J]. 黄锡全,高大庆,孙惠华,傅翠梅,成静,闻平,张云兴,彭张,殷立风. 微生物学杂志,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