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省专家风采展示(论文文献综述)
曹永珍[1](2021)在《身体活动干预对机构养老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 ——“适老化健康六联动”实验》文中认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机构养老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而如何提高机构养老人群(多为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调查显示,众多养老机构虽然已经认识到身体活动对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性,但依然缺乏高水平、复合性、长期坚持运作的“体医融合”研发和干预照护团队,大多数的干预都是短期化、碎片化和低效能的,离长期性、系统化、常态化和高效能的运动干预照护愿景尚有非常大的距离。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的运动干预研究比较少,多成分、生活化的身体活动干预更为少见。本研究将主要探析身体活动干预对机构养老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验证一种多成分身体活动干预模式对提升机构养老人群这一特殊群体生活质量的效果。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身体活动干预对机构养老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安徽省马鞍山市中爱智慧养老机构的20名老年人为实验调查对象,进行为期12周的身体活动干预,采用单组前测和后测的方法探析干预前后机构养老人群体质指标和SF-36量表各维度的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如下:(1)在干预前,机构养老人群体质指标均非常低,12周身体活动干预后,机构养老人群体质指标中握力、30秒手臂弯举、30秒坐站、8英尺起立行走和2分钟踏步5个指标得到显着提高(P<0.05或P<0.01),而身体质量指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干预前,机构养老人群生活质量主观指标SF-36的8个维度得分都非常低,处于较差水平。干预后SF-36量表8个维度的得分提高很多,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3)身体活动干预前后,机构养老人群生活质量的主观指标和体质指标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研究结论为:(1)本研究设计的身体活动干预方案可改善机构养老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提高其肌肉力量、上肢和下肢力量、有氧耐力水平、灵活性和动态平衡性。(2)身体活动干预可改善机构养老人群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社会适应性。(3)身体活动干预可提升机构养老人群的QOL。(4)“适老化健康六联动”作为身体活动干预的模式,是一种从简单的干预到精心照护的过程,具有高效、可靠、安全、容易实施等特点,对提升机构养老人群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毛和荣[2](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李松燕[3](2020)在《信息服务视角下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情况日益严重,老年网民的数量和比例也在不断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强老年网站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完善网站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老龄工作委员会网站是专门面向老年用户的网站,在我国老年网站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本文以我国老龄办委员会网站为研究对象,探索老龄办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希望结合该评价指标体系帮助老龄办网站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从而进一步推动老龄办网站的建设与发展。首先,在对老年人信息服务研究、政府网站评价研究、老年网站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对老年人群、老龄办网站、网站评价和SERVQUAL模型进行了介绍,并对使用与满足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信息服务理论三个理论基础及其在本文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其次,确定了构建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所依据的六项原则,并根据现有文献、SERVQUAL模型、现有政府网站评价实践成果和网站用户访谈四个层面确定了老龄办网站的6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3个二级评价指标。最后,选择老龄办网站评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设计,通过数学软件计算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单层权重和总权重,进而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对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可以显示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因此在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择全国、省级和市级共五个老龄办网站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通过对样本网站的调研与分析,给出了完善网站设计、提升网站内容和加强对老年用户的关注度三方面的建议。本文在研究中发现了老龄办网站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与不足,该类网站还应该充分考虑并满足老年人独特的信息需求,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从而提高老龄办网站的质量。本文希望通过对老龄办网站指标体系的一系列研究,为老龄办网站质量的评判提供一个依据。
宋婳婍[4](2020)在《《中州学刊》办刊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州学刊》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学刊创刊之初就担负着推动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重任,并提出了“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办刊宗旨,旨在把《中州学刊》创办成为一个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如今,《中州学刊》历经40年的成长已成为中国学术圈中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但是目前学术领域对《中州学刊》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尤其是关于《中州学刊》的办刊特色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通过对杂志社实地调研和《中州学刊》编辑的采访沟通,并运用编辑出版学理论以及个案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图表展示法等研究方法,从《中州学刊》办刊情况、办刊特色、作者构成、面临问题与发展路径等四方面对学刊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其次,《中州学刊》办刊历程主要经历了筹办初创期、发展改革期、融合发展期三个阶段,学刊在不同阶段中从发展不稳定到稳定,从发展传统媒体到新时代融合发展,都在不断在曲折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除此之外,学刊从1987年改革后经历了两任社长,虽然发展方向侧重不同,但都为《中州学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州学刊》在创刊40年的风雨历程中,办刊特色也日益突出。在栏目整体设置方面,坚持合理性、地方性、时代性的栏目设置特色,发展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在编辑特色方面提出以编为主、编研结合、以编促研的三步方针,鼓励编辑走学术发展之路;学刊在版式设计上也独具特色,具有封面设计稳中有变、封二设计独具匠心以及封底设计物善其用的特点。同时,学刊在组织学术活动方面也十分得心应手,经常组织研讨会、学刊周年座谈会,以及参加社科院“智库”论坛。此外,还针对学刊作者的单位、基金项目、地域分布进行了量化分析,基于研究结果,同时发现了新媒体环境下学刊目前面临的出版周期长、转载量下降、编辑人员不稳定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新媒体传播渠道、创立知识付费平台、建立人才储备库等优化路径,促进《中州学刊》进一步优化发展,在学术领域做出更多贡献。通过对《中州学刊》的研究发现,它之所以能保持四十余年的良好发展,主要归功于定位准确的办刊宗旨,填补学术需求的空白以及高质量的作者队伍,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办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并对新事物一直抱有一颗学习借鉴之心。希望通过对《中州学刊》的研究能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壮大起到积极作用,推动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
张雷[5](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提出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张雪莲[6](2020)在《设计思维视角下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参与培训和研修的形式逐渐转向了网络。网络研修平台的普及,不仅能够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共享、教育信息化水平显着提升,而且为教师培训带来了便利。然而,当前网络研修仍有欠缺,一些教师认为网络研修无法满足其实际教学需求。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设计思维能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力,可以从根本上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应该从发展教师设计思维的角度出发对网络研修平台的构建进行完善,从而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需要。本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开展研究,基于设计思维理论对15个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进行调查和分析,探究其对于教师设计思维的培养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平台的构建策略。首先,文章对国内外关于网络研修平台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指出设计思维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设计思维视角下,构建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必要性。其次,阐述了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三,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核心理论基础设计思维理论,并基于IEDO的设计思维理论模型构建了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评价框架。第四,基于评价框架制定评价量表,并分别对15个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出平台对于教师设计思维发展的支持情况。最后,结合相关文献和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构建提出策略和建议。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出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对于教师设计思维发展的支持存在的不足,并分别从功能、资源和活动三个维度对网络研修平台的构建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平台功能方面:同步与异步交互有机结合,畅通交流渠道,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检验研修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丰富激励机制,调动研修积极性,提升教师教学实施效果。平台资源方面:增加信息技术工具,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丰富示范性反思范例和反思工具,培养教师反思性思维和能力。平台活动方面:完善名师引领活动,发挥名师效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协作学习环境,引导教师头脑风暴,高效解决教学问题;增加反思实践性训练,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陈立[7](2020)在《新闻叙事学视域下《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涉老热点事件频发,老年群体“污名化”报道现象时有发生。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都起着“导向”的作用,媒体如何报道老年人物直接影响着受众对老年群体的看法和老年人对自我的认知。本文选取河南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活类老年期刊——《老人春秋》杂志为研究对象,基于新闻叙事学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选取《老人春秋》杂志2018年、2019年期间的409篇人物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在此基础上,探讨《老人春秋》老年人物报道的叙事框架、叙事策略、叙事立场和核心价值,发现《老人春秋》在进行老年人物报道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老人春秋》2018年、2019年杂志进行内容分析,第三部分从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聚焦角度分析《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框架,第四部分为《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策略。第五部分为《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立场及核心价值,第六部分为《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问题及优化建议。研究发现,《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框架分为叙事者(谁在说)、叙事视角(怎么说)、叙事聚焦(说什么)三个部分。《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者主要是杂志记者,而知情者和当事人(即老年人)作为叙事者的报道占比较低,人物报道的叙事者构成较为单调。叙事视角以限知视角为主,叙事聚焦集中于军政界官员的退休干部,而对普通老年人群的关注度较少,普通老年人失去发言机会。在叙事策略上使用故事化与戏剧化策略,但这种策略使用过多会降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叙事文辞中,标题及行文中多使用“奉献”“公益”类等词语,内容涉及较为单一。叙事立场上包括树立老年人物模范典型、关注民生,坚持人本理念以及恪守新闻专业主义三点,《老人春秋》的核心价值是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和塑造孝文化的社会共识。《老人春秋》在叙事问题上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内容传统单一,时代感不足;叙事声音缺席,老年人“失声”;报道形式单调,创新性不足。对此提出的优化建议包括三点:创新内容风格,贴近社会热点;平衡发言机会,重视老年人心声;丰富报道形式,增强报道的吸引力。
宋晓东[8](2019)在《春华秋实七十载,花开花落志不改——河南舞蹈70年》文中研究说明七十年砥砺奋进,七十年春华秋实。伴随着新中国七十年的发展历程,河南舞蹈也走过了七十年的风雨彩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舞蹈事业的迅猛发展和非同寻常的进步,是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比拟的。文艺院团的建立、艺术院校的建设、舞蹈创作的开展,使舞蹈水平的提升以及舞蹈艺术在全社会的普及实现了质的飞跃。河南舞蹈紧跟时代的脚步,经历了不断的学习、传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一代代舞蹈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郑亦男,李玲子,吴秀云[9](2019)在《新时代 新农民 新风采——河南省首届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大赛成效显着》文中研究指明为充分展示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风采,进一步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热情,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河南省农业厅等7部门主办、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承办、河南农业大学等8家单位协办了河南省2018年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一、大赛举办的背景按照农业部、财政部要求,河南省于2012年试点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转型,从最初的开篇破题、试验探索的试点示范,发展到目前的
刘红,涂三广[10](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 产教融合育工匠——2018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红五月,精彩职教。自2015年起,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今年的5月6日—12日,第四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如期举行。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职业教育发展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见证。今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主题为"职教改革四十年,产教融合育工匠",在这个欣欣向荣的五月,职教战线"天天有活动、处处有
二、河南省专家风采展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专家风采展示(论文提纲范文)
(1)身体活动干预对机构养老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 ——“适老化健康六联动”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老年人QOL的研究现状 |
2.4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机构养老人群身体活动干预方案 |
4.1 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设计 |
4.2 身体活动干预的基本流程 |
4.3 测量指标及方法 |
4.4 技术路线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干预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
5.2 身体活动干预前后机构养老人群体质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
5.3 身体活动干预前后QOL主观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
5.4 身体活动干预前后机构养老人群体质指标与主观指标的相关分析 |
6 讨论 |
6.1 老年人的QOL与身体活动密切相关 |
6.2 全面、科学、生活化的身体活动干预对老年人有“身心两利”的作用 |
6.3 身体活动干预(照护)模式的形成 |
6.4 身体活动干预的关键点 |
7 结论 |
8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养老机构老年人访谈提纲 |
附录2 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
附录3 机构养老人群体质指标测试记录表 |
附录4 干预过程中拍摄的部分照片 |
(2)“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 选题缘起 |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2.1 研究对象 |
2.2 概念界定 |
2.2.1 荆楚文化 |
2.2.2 中医药文化 |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
2.2.4 “一带一路” |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4.1 研究内容 |
4.2 基本框架 |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5.1 研究重点 |
5.2 研究难点 |
5.3 创新之处 |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
4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
3 本章小结 |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
1.1 历史基础 |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
1.2 现实因素 |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
2.1 建设过程 |
2.2 建设模式 |
2.3 建设成效 |
2.4 建设困境 |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
3.1 传播主体分析 |
3.2 传播内容分析 |
3.3 传播媒介分析 |
3.4 传播受众分析 |
3.5 传播效果分析 |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
5 本章小结 |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
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
致谢 |
(3)信息服务视角下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老年人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
1.3.2 政府网站评价研究现状 |
1.3.3 老年网站研究现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内容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
2.2.1 使用与满足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信息服务理论 |
第三章 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的提取和确定 |
3.1 老龄办网站评价原则 |
3.2 老龄办网站一级评价指标的提取和确定 |
3.2.1 基于现有文献提取一级评价指标 |
3.2.2 基于SERVQUAL模型提取一级评价指标 |
3.2.3 基于现有实践成果提取一级评价指标 |
3.2.4 老龄办网站一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
3.3 老龄办网站二级评价指标的提取和确定 |
3.3.1 基于用户访谈提取和完善二级评价指标 |
3.3.2 老龄办网站二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
3.4 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
第四章 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设计 |
4.1 层次分析法及其运用 |
4.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3 专家咨询法及构建判断矩阵 |
4.4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
4.5 单层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4.6 指标总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第五章 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
5.1 选取样本 |
5.2 评价过程和结果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5.3.1 网站设计维度分析 |
5.3.2 网站功能维度分析 |
5.3.3 信息与服务的可靠性维度分析 |
5.3.4 信息形式与内容维度分析 |
5.3.5 用户关怀与体验维度分析 |
5.3.6 影响力维度分析 |
5.4 对策和建议 |
5.4.1 完善网站设计 |
5.4.2 提升网站内容 |
5.4.3 加强对老年用户的关注度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中州学刊》办刊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学术影响力 |
2.办刊特色 |
3.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1.个案分析法 |
2.文献分析法 |
3.数据分析法 |
(四)创新之处 |
1.研究对象创新 |
2.研究内容创新 |
3.研究目的创新 |
一、《中州学刊》办刊情况概述 |
(一)发展历程 |
1.筹办初创期(1979-1981):从《学术研究辑刊》到《中州学刊》 |
2.成长改革期(1982-2013):从双月刊到月刊 |
3.融合发展期(2014—至今):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 |
(二)历任社长 |
1.汤漳平:侧重人文科学研究 |
2.李太淼:侧重社会科学研究 |
(三)办刊优势 |
1.拥有资源与资金“双保障” |
2.社科院主办学术氛围浓厚 |
3.坚持“十六字方针”的办刊理念 |
二、《中州学刊》的办刊特色 |
(一)《中州学刊》栏目整体特色分析 |
1.科学性——追求栏目“形散而神不散” |
2.地方性——栏目遵循“立足河南,面向全国” |
3.时代性——栏目设置紧扣“热点”及时更替 |
(二)《中州学刊》编辑特色分析 |
1.以编为主——建立组稿与重点选题公示制度 |
2.编研结合——倡导编辑“学者化” |
3.以编促研——鼓励编辑“全方位”发展 |
(三)《中州学刊》版式特色分析 |
1.稳中有变的封面设计 |
2.独具匠心的封二设计 |
3.物善其用的封底设计 |
(四)《中州学刊》学术活动特色分析 |
1.结合重点选题举办学术研讨会 |
2.定期举办学刊周年座谈会 |
3.参与社科院“智库”论坛 |
三、《中州学刊》作者构成现状分析 |
(一)作者单位构成分析 |
1.作者大部分具有多重身份 |
2.受到科研机构独特青睐 |
3.出版机构、省委党校作者人数较少 |
(二)作者基金项目等级分析 |
1.有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章数每年占很大比例 |
2.国家级项目最多,省部级次之 |
3.校级基金项目超过市厅级 |
(三)作者地域构成分析 |
1.河南地区为主,辐射周边省份 |
2.发达地区较多,偏远地区较少 |
3.真正来自国外的作者较少 |
四、《中州学刊》面临问题及发展路径 |
(一)《中州学刊》面临的问题 |
1.出版周期较长,学术热点发表有所延迟 |
2.全文转引量近十年有所波动,期刊影响力亟待扩大 |
3.学刊编辑人员流动较大,梯队建设有待加强 |
(二)《中州学刊》的发展路径 |
1.完善新媒体传播渠道,及时发布学术热点 |
2.创立知识付费平台,提升知识服务意识 |
3.建立人才储备库,提高编辑福利待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
参考文献 |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设计思维视角下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推动教育事业前进的重要着力点 |
(二)网络研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三)借助网络研修平台培养教师设计思维是教育变革的必然要求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网络研修平台研究现状 |
(二)国内网络研修平台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一)网络研修 |
(二)网络研修平台 |
(三)教师设计思维 |
五、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二)反思性教学理论 |
(三)协作学习理论 |
六、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设计思维理论构建教师网络研修平台评价框架 |
一、设计思维的概述 |
(一)设计思维的内涵 |
(二)设计思维的要素与流程 |
(三)设计思维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
二、教师设计思维 |
(一)教师设计思维的内涵 |
(二)教师设计思维的特征 |
(三)教师设计思维过程 |
(四)如何发展教师的设计思维 |
三、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评价框架 |
(一)发现-发现教学问题 |
(二)解释-理解教学问题 |
(三)构思-设计教学方案 |
(四)实验-实施教学方案 |
(五)演化-反思教学活动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调查分析 |
一、样本选取 |
二、分析过程和结果 |
(一)分析过程 |
(二)分析结果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构建策略 |
一、平台功能方面 |
(一)同步与异步交互有机结合,畅通交流渠道,培养教师问题意识 |
(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检验研修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三)丰富激励机制,调动研修积极性,提升教师教学实施效果 |
二、平台资源方面 |
(一)增加信息技术工具,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
(二)丰富示范性反思范例和反思工具,培养教师反思性思维和能力 |
三、平台活动方面 |
(一)完善名师引领活动,发挥名师效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
(二)提供协作学习环境,引导教师头脑风暴,高效解决教学问题 |
(三)增加反思实践性训练,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简介 |
附录B 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评价量表 |
附录C 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分析结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新闻叙事学视域下《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及问题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一 概念界定 |
二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样本选取及类目分析 |
一 分析单位选取 |
二 类目建构 |
第二节 统计结果分析 |
一 报道篇幅 |
二 报道体裁 |
三 报道议题 |
四 报道主体对象 |
五 消息来源 |
六 报道栏目 |
第二章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框架 |
第一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者 |
一 记者作为叙事者 |
二 知情人作为叙事者 |
三 当事人作为叙事者 |
第二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视角 |
一 全知视角 |
二 限知视角 |
三 客观视角 |
第三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聚焦 |
一 公众人物 |
二 新闻人物 |
三 普通人物 |
第三章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策略 |
第一节 故事化与戏剧化策略 |
一 非事件性新闻:故事化叙事 |
二 事件性新闻:戏剧化叙述 |
第二节 叙事文辞策略 |
一 字词使用:多使用褒义词 |
二 句式选择:暗含作者态度 |
第四章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立场及核心价值 |
第一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立场 |
一 树立老年人物模范典型 |
二 关注民生,坚持人本理念 |
三 恪守新闻专业主义 |
第二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核心价值 |
一 弘扬无私奉献精神 |
二 塑造孝文化的社会共识 |
第五章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问题及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问题 |
一 内容传统单一,时代感不足 |
二 叙事声音缺席,老年人“失声” |
三 报道形式单调,创新性不足 |
第二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优化建议 |
一 创新内容风格,贴近社会热点 |
二 平衡发言机会,重视老年人心声 |
三 丰富报道形式,增强报道的吸引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春华秋实七十载,花开花落志不改——河南舞蹈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业舞蹈院团的建立 |
(一)河南省歌舞团 |
(二)洛阳市歌舞团 |
(三)郑州歌舞剧院 |
(四)其他专业院团 |
二、专业舞蹈创作的发展 |
(一)舞剧创作 |
(二)舞蹈创作 |
三、社会舞蹈的兴盛 |
(一)群众舞蹈 |
(二)少儿舞蹈 |
四、艺术院校的舞蹈建设 |
(一)中等艺术院校舞蹈专业 |
(二)高等院校舞蹈教育 |
五、舞蹈家协会的作为 |
(9)新时代 新农民 新风采——河南省首届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大赛成效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赛举办的背景 |
二、大赛活动的过程 |
(一) 组织发动 |
(二) 初赛选拔 |
(三) 复赛竞技 |
(四) 决赛晋级 |
(五) 颁奖展示 |
三、大赛取得的成效 |
(一) 较好地检验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效 |
(二) 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风采 |
(三) 大力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氛围 |
(四) 极大地激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奋进的热情 |
(10)改革开放四十年 产教融合育工匠——2018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启动仪式暨开幕式:孙春兰副总理强调: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各地活动精彩纷呈:全方位展现职教改革四十年成果 |
精心组织 统筹部署 上下联动 |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精彩纷呈 |
(一) 四个开放, 展示职业教育 |
1. 开放校园, 展示职教发展成果 |
2. 开放企业, 展示职业环境和工艺流程 |
3. 开放院所, 举办各类交流活动 |
4. 开放赛场, 展示职教学生精湛技艺 |
(二) 系列宣讲, 弘扬工匠精神 |
(三) 推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服务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
(四) 开展便民行动, 服务百姓美好生活 |
1. 走进社区、走进农村, 开展便民服务活动 |
2. 发挥专业优势, 利用广场、公园、场馆等场所, 开展师生技能展示 |
3. 承担文化传承重任,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精彩、专业、安全、廉洁 |
1.进一步突出对接教学标准 |
2.进一步突出普惠性 |
3.进一步提升制度化水平 |
4. 进一步突出接轨国际 |
四、河南省专家风采展示(论文参考文献)
- [1]身体活动干预对机构养老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 ——“适老化健康六联动”实验[D]. 曹永珍.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2]“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信息服务视角下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李松燕. 河北大学, 2020(08)
- [4]《中州学刊》办刊特色研究[D]. 宋婳婍. 河南大学, 2020(02)
- [5]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6]设计思维视角下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调查研究[D]. 张雪莲. 鲁东大学, 2020(01)
- [7]新闻叙事学视域下《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研究[D]. 陈立. 郑州大学, 2020(03)
- [8]春华秋实七十载,花开花落志不改——河南舞蹈70年[J]. 宋晓东. 东方艺术, 2019(05)
- [9]新时代 新农民 新风采——河南省首届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大赛成效显着[J]. 郑亦男,李玲子,吴秀云. 河南农业, 2019(01)
- [10]改革开放四十年 产教融合育工匠——2018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综述[J]. 刘红,涂三广.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