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正骨第13卷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宫颖[1](2017)在《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改变,其主要特点为血循环障碍进行性加重,随之出现神经肌肉的严重缺血的症状,甚至组织坏死,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因为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达到一定时间后随即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及损害。不仅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甚至可以导致截肢,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一旦确诊需立即切开减压。1994年,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被引入后,在外科领域中,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VSD负压引流术的优势:骨筋膜室综合征减张术后的切口可以有效处理,避免传统减压术后频繁换药,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单纯VSD负压引流术仍然存在改善患肢缺血情况相对缓慢、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大、病程长、住院天数多、患者经济负担重等问题。目的:本研究主要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通过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的方法与常规治疗进行对比,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疗效,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通过对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分组,分为A常规组、B常规+中药治疗组、C常规+高压氧治疗组、D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A常规组:给予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消肿、预防静脉血栓、定期换药以预防切口感染等常规治疗;B常规+中药组: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口服中药(身痛逐瘀汤)辅助治疗;C常规+高压氧组: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高压氧(HBO)辅助治疗;D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中药内服与高压氧HBO联合治疗。运用spss19.0分组对比,对常规组、常规+中药组、常规+高压氧组、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对各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情况、血栓发生率、切口感染率、Ⅱ期伤口植皮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常规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效果总有效率80%,发生血栓率3.2%,肉芽组织良好无感染52%,可行Ⅱ期伤口植皮术48%;B常规+中药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效果总有效率88%,发生血栓的几率1.6%,肉芽组织良好无感染64%,可行Ⅱ期伤口植皮术36%;C常规+高压氧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效果总有效率88%,发生血栓率2.4%,肉芽组织良好无感染72%,可行Ⅱ期伤口植皮术28%;D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效果总有效率92%,发生血栓率0.8%,肉芽组织良好无感染80%,可行Ⅱ期伤口植术20%。D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各方面均明显优于A对照组、B常规+中药组、C常规+高压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1.使用中药辅助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治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组织修复减少切口感染。2.使用高压氧辅助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治疗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降低切口感染率。3.骨筋膜室综合征VSD术后患者使用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具有消除患肢肿胀、改善血液循环;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创面修复、减少切口感染的优点。
罗颖[2](2010)在《电针结合心理康复治疗对IAD事件相关电位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心理康复疗法对IAD的临床疗效,通过相关康复评定量表的评定及事件相关电位的检测,了解该疗法对此类患者身心状况和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在为IAD的治疗提供更科学可靠、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的同时,也为IAD提供科学客观的检测和评价依据。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IAD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其中有8例脱落,所以实际完成研究的为112例,其中综合组(电针结合心理行为康复疗法)37例,电针组39例,心理组36例。三组分别采取电针结合心理治疗、电针治疗以及单纯心理治疗。连续治疗40天即两个疗程后,采用康复评定量表及事件相关电位的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的症状、体征、心理状况及大脑功能状态的变化。结果:1、三组治疗后经康复评定量表评定显示,IAD患者的证候、症状体征、网络瘾状况、渴求程度改善综合组优于电针组和心理组,而电针组症候体征和网络渴求程度的改善优于心理组,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三组治疗后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各指标检测结果比较显示,治疗前后P300的各项指标中仅电针组的部分指标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各组P50的各项指标的组内及组间比较,综合组和电针组部分指标变化较心理组显着,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三组治疗后组间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结果显示,综合组和电针组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的明显优于心理组(P<0.05),综合组和电针组之间尚未发现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电针结合心理康复疗法对IAD有确切的疗效,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前景。2、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电针结合心理康复疗法对于IAD患者的证候、症状体征、心理问题的改善见效较快且疗效肯定。对与大脑认知功能相关的记忆能力和事件相关电位中与大脑认知功能相关的指标的改善综合组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尚不显着。可能与样本量、受试者的范围、治疗时间以及ERP检测时的干扰因素影响有关。对于大脑的感觉门控的改善,综合组有自己的优势。
王力[3](2005)在《巴戟天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增殖、成骨分化及Cbfα1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巴戟天水提物、醇提物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增殖、诱导BMSCs的成骨分化及Cbfα1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建立含巴戟天血清体外培养大鼠BMSCs模型,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巴戟天补肾强筋骨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含药血清的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分A组(巴戟天水提物组)、B组(巴戟天醇提物组)、C组(对照组)、D组(经典成骨诱导剂组)、E组(巴戟天水提物+经典成骨诱导剂组)、F组(巴戟天醇提物+经典成骨诱导剂组),采用MTT法检测A组、B组、C组不同给药剂量、给药时间、采血时间、血清浓度的含药血清培养大鼠BMSCs 72小时后的OD值,建立含巴戟天水提物、醇提物血清体外培养大鼠BMSCs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A组、B组、C组同一血清浓度体外培养大鼠BMSCs 72小时后的G1、S、G2期的DNA含量;采用改良Gomori钙钴法、茜素红染色、Van-Gieson苦味酸-酸性品红法分别观察各组碱性磷酸酶(ALP)、矿化结节、Ⅰ型胶原染色情况;取各组不同时间点培养液测定碱性磷酸酶比活性及骨钙素含量以及采用RT-PCR方法进行半定量分析各组不同时间点的Cbfα1基因表达;结果:模型中4天组(给药时间),等剂量组(给药剂量),1小时组(采血时间)的OD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培养血清浓度的OD值20%>10%>5%,巴戟天水提物、巴戟天醇提物组S期细胞DN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20%巴戟天醇提物血清浓度的影响最优。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强弱顺序为F组>E组>D组>B组>A组,C组为阴性,Ⅰ型胶原染色强弱顺序为F组>E组>D组>B组>A组>C组,碱性磷酸酶比活性和骨钙素(BGP)含量测定结果为:A组、B组、D组、E组、F组在同一时间点均高于C组(P<0.05);E组、F组在同一时间点均高于D组(P<0.05)。经典成骨诱导方法诱导至第3天的时间点开始
张国福[4](2005)在《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外伤性截瘫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中药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以及移植的MSCs在宿主体内迁移、成活及分化的情况,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试验采用SD大鼠160只,运用改良Allen法打击大鼠胸10段脊髓制备成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中药高剂量(50g/kg/d)+MSCs组20只、中药中剂量(25g/kg/d)+MSCs组20只、中药低剂量(12.5g/kg/d)+MSCs组20只、MSCs组20只、假手术组10只、中药高剂量组20只、中药中剂量组20只、中药低剂量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其中中药高剂量+MSCs组、中药中剂量+MSCs组、中药低剂量+MSCs组、MSCs组、假手术组行大鼠尾静脉移植带Brdu标记的MSCs。各组大鼠于术后1、3、5W采用改良Tarlov评分和斜板试验观察神经功能恢复,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形态学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带标记的MSCs在体内迁移、成活以及微管相关蛋白(MAP2)、神经丝蛋白(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改良Tarlov评分和斜板试验在术后1、3、5W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5W光学显微镜观察微囊计数,各治疗组较对照组低(P<0.05),透射电镜检查显示治疗组大鼠脊髓损伤的程度较对照组轻。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在术后1W各移植组的脊髓组织内可见Brdu标记阳性细胞(除外假手术组),3W~5W后可见有部分Brdu标记阳性细胞表达MAP2、NF、NSE。术后5周中药(高、中、低剂量)+MSCs组Brdu阳性细胞计数较MSCs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中药+MSCs组各治疗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注射移植的MSCs通过血液循环,在宿主体内能够迁移到达脊髓损伤组织;且能在宿主体内较长时间内存活;静脉注射移植的MSCs,在宿主体内可以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并促进神经结构的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补阳还五汤能促进移植的MSCs在宿主体内迁移及成活,同时可明显减轻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李楠[5](2003)在《补骨合剂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在细胞和分子水平观察补骨合剂对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补骨合剂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理。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后应用MTT法测定补骨合剂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形态学、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碱性磷酸酶、细胞内骨钙素、β转化生长因子1基因表达等指标,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程度进行探讨;通过形态学、细胞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周期和线粒体膜电位改变、bcl-2、bax蛋白基因表达等进行观察,对补骨合剂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评价。结果:一定浓度的补骨合剂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增殖有显着促进作用;可促进转化中的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增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活性,促进转化中的骨髓基质细胞表达β转化生长因子1,补骨合剂的这种促进骨髓基质细胞转化作用与密钙息基本相同。补骨合剂的早期应用可以使阻滞于G0/G1期的细胞减少,进入S期进行DNA合成的细胞增多,诱导凋亡的细胞在补骨合剂组bcl-2表达明显高于诱导组,而bax表达明显低于诱导组,且补骨合剂组线粒体的膜电位下降均非常显着低于诱导组。结论:补骨合剂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理有三:其一,补骨合剂中可能含有直接刺激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成分,使其数量不断增加,进而使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数量增加,从而促进骨形成;其二,补骨合剂可以增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活性,促进转化中的骨髓基质细胞表达β转化生长因子1,大量分泌Ⅰ型胶原,以利于钙盐沉积。补骨合剂可以促进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的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表型转化,从而促进钙、磷在骨表面沉积;其三,补骨合剂的早期应用可以使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凋亡细胞减少,从而促进细胞有丝分裂,抑制细胞凋亡;对骨髓基质细胞线粒体膜上的bcl-2具有保护作用,同时通过阻止bax从胞浆中移至线粒体膜上而使bcl-2在与bax形成的同源二聚体中占据优势来阻止线粒体膜上的PT孔道开放,从而阻止线粒体释放凋亡诱导因子造成的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和生物合成的破坏,达到抑制凋亡的目的。
二、中医正骨第13卷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正骨第13卷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方法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电针结合心理康复治疗对IAD事件相关电位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次页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正文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选择 |
2.1.2 诊断标准 |
2.1.3 试验病例标准 |
2.2 试验方案 |
2.2.1 技术路线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疗效判定 |
2.2.5 使用试剂及仪器 |
2.2.6 随访 |
2.2.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病例完成情况 |
2.3.2 治疗前基线分析 |
2.3.3 治疗各阶段组间及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
2.4 讨论 |
2.4.1 目前对IAD的认识 |
2.4.2 IAD的评价方法 |
2.4.3 选穴特点及操作方法 |
2.4.4 研究结果分析 |
2.5 特色与创新 |
2.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三:声明 |
(3)巴戟天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增殖、成骨分化及Cbfα1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1.1 研究目的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讨论 |
1.5.1 骨髓基质细胞的特性 |
1.5.2 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 |
1.5.3 关于骨髓基质细胞的鉴定问题 |
1.5.4 骨髓基质细胞的前景展望 |
1.6 小结 |
第二部分 巴戟天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 |
2.1 研究目的 |
2.2 含巴戟天血清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量效与时效关系的建立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统计方法: |
2.2.4 实验结果 |
2.2.4.1 不同给药时间对BMSCs增殖的影响 |
2.2.4.2 不同给药剂量对BMSCs增殖的影响 |
2.2.4.3 不同采血时间对BMSCs增殖的影响 |
2.3 含巴戟天水提物、醇提物血清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影响的比较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 |
2.3.3.1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结果 |
2.3.3.2 MTT法检测结果 |
2.3.3.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
2.4 讨论 |
2.4.1 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的意义 |
2.4.2 实验动物的选择 |
2.4.3 巴戟天药物血清的制备 |
2.4.4 关于巴戟天对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影响的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建立 |
2.4.5 MTT检测法的原理和意义 |
2.4.6 巴戟天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影响的意义 |
2.5 小结 |
第三部分 巴戟天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影响 |
3.1 研究目的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成骨细胞的鉴定结果 |
3.4.2 碱性磷酸酶比活性测定结果 |
3.4.3 骨钙素(BGP)含量测定结果 |
3.5 讨论 |
3.5.1 细胞进化过程中的生物学属性 |
3.5.2 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条件和物质 |
3.5.3 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机制 |
3.5.4 中药对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影响的相关研究 |
3.5.5 巴戟天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影响和作用机制 |
3.5.6 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意义 |
3.6 小结 |
第四部分 巴戟天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Cbfα1表达的影响 |
4.1 研究目的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经典成骨诱导方法培养Cbfα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
4.4.2 培养至第12天时各组Cbfα1 mRNA的的相对表达量的结果 |
4.4.3 RT-PCR产物电泳结果 |
4.5 讨论 |
4.5.1 Cbfα1基因的结构特征 |
4.5.2 Cbfα1基因与成骨细胞分化 |
4.5.3 Cbfα1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
4.5.4 检测Cbfα1基因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
4.5.5 相关中药对Cbfα1基因表达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
4.5.6 巴戟天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Cbfα1表达的影响 |
4.6 小结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录4 个人简历 |
(4)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外伤性截瘫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研究部分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3 方法 |
2.3.1 动物造模 |
2.3.2 中药的制备 |
2.3.3 MSCs的制备 |
2.3.4 实验动物分组及治疗方法 |
2.3.5 行为学观察 |
2.3.6 组织标本的获取与制备 |
2.3.7 组织形态学观察 |
2.3.8 免疫组化染色及分析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行为学结果 |
3.2 组织学及组织形态分析结果 |
3.3 免疫组化结果 |
4 讨论 |
4.1 造模方法的评价 |
4.2 骨髓间质干细胞系统注射移植 |
4.3 骨髓间质干细胞的迁移 |
4.4 骨髓间质干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 |
4.5 脊髓损伤的病理及其修复机制 |
4.6 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作用机制 |
4.7 脊髓损伤的中医观及补阳还五汤治疗作用 |
4.8 大鼠行为学、组织形态学观察方法及免疫组化检测指标的评价 |
结论 |
本实验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录4 个人简历 |
(5)补骨合剂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1.1 研究目的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3.1 MSC的分离与培养 |
1.3.2 MSC的形态学观察 |
1.3.2.1 苏木素染色 |
1.3.2.2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 |
1.3.2.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1.3.3 MSC生长曲线分析 |
1.4 结果 |
1.4.1 MSC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
1.4.1.1 苏木素染色观察结果 |
1.4.1.2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结果 |
1.4.1.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1.4.2 MSC生长曲线分析结果 |
1.5 讨论 |
1.6 小结 |
第二部分 补骨合剂对体外培养MSC增殖的影响 |
2.1 研究目的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3.1 倒置显微镜观察 |
2.3.2 MTT法检测补骨合剂对MSC增殖的影响 |
2.3.3 MTT法检测rhBMP2的增殖作用 |
2.4 结果 |
2.4.1 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 |
2.4.2 MTT法检测补骨合剂对MSC增殖的影响 |
2.4.3 MTT法检测rhBMP2增殖作用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部分 补骨合剂对体外培养MSC分化的影响 |
3.1 研究目的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3.1 MSC的形态学观察 |
3.3.1.1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 |
3.3.1.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3.3.1.3 ALP染色Gomori钙钴法 |
3.3.1.4 矿化结节染色von Kossa改良法 |
3.3.2 ALP比活性测定 |
3.3.3 细胞内骨钙素含量测定 |
3.3.4 rhBMP2诱导MSC表达TGF-β1mRNA的测定 |
3.3.5 补骨合剂促进rhBMP2诱导MSC表达TGF-β1mRNA的测定 |
3.4 结果 |
3.4.1 MSC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
3.4.1.1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结果 |
3.4.1.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3.4.1.3 ALP染色Gomori钙钴法观察结果 |
3.4.1.4 矿化结节染色von Kossa改良法观察结果 |
3.4.2 ALP比活性测定结果 |
3.4.3 细胞内骨钙素含量测定结果 |
3.4.4 rhBMP2诱导MSC表达TGF-βmRNA的测定结果 |
3.4.5 补骨合剂促进rhBMP2诱导MSC表达TGF-β1mRNA的测定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部分 全反式维甲酸对MSC凋亡的影响及补骨合剂的保护作用观察 |
4.1 研究目的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3.1 凋亡MSC的形态学观察 |
4.3.1.1 荧光显微镜观察 |
4.3.1.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4.3.1.3 bax、bcl-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
4.3.2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周期变化 |
4.3.3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改变 |
4.3.4 凋亡细胞bax、bel-2mRNA表达检测 |
4.4 结果 |
4.4.1 凋亡细胞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
4.4.1.1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
4.4.1.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4.4.1.3 bax、bcl-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
4.4.2 凋亡细胞周期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
4.4.3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改变结果 |
4.4.4 凋亡细胞bax、bcl-2mRNA表达检测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附图 |
附录2 综述 骨髓基质细胞成骨作用研究进展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4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第一作者) |
附录5 在校期间获奖情况及中标课题 |
附录6 个人简历 |
四、中医正骨第13卷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比[D]. 宫颖.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2]电针结合心理康复治疗对IAD事件相关电位影响的临床研究[D]. 罗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2)
- [3]巴戟天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增殖、成骨分化及Cbfα1基因表达的影响[D]. 王力. 福建中医学院, 2005(03)
- [4]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外伤性截瘫的实验研究[D]. 张国福. 福建中医学院, 2005(03)
- [5]补骨合剂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D]. 李楠. 福建中医学院,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