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种植不利因素及改善措施

寒地水稻种植不利因素及改善措施

一、寒地种稻的不利因素及其改进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宋思琦[1](2020)在《再生秸秆墙体材料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秸秆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生物质资源,然而,我国秸秆总量的70%左右是在田间焚烧,因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在国家墙体材料改革和节能建筑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迅速。秸秆建筑板材不仅具有重量轻,抗弯折强度高,保温隔热性能好等优点,也在建筑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对秸秆墙体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性能上,但对于以秸秆为原材料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环境负荷状况,和与传统木质板、秸秆露天焚烧方式的环境负荷对比的优劣势体现有待具体研究。本文首先对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步骤进行了重点阐述,对两种秸秆墙体材料的生产原料配比设计以及生产工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收集、整合、分析了秸秆板材中清单分析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为全面地定量分析秸秆板材乃至其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奠定了基础;此外与传统木质板材和秸秆露天焚烧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定性、定量地分析了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能耗以及环境负荷,辨识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最大影响的工艺环节;通过eBalance软件构建适用于秸秆板材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从资源消耗(耗竭系数)、温室效应(GWP)、酸化效应(AP)、水体富营养化(EP)、光化学烟雾(POCP)和人体健康损害(HTP)六个方面开展了影响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Monte Carlo Crystal Ball软件对关键参数在整个系统环境影响的贡献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到关键参数对系统环境表现影响的贡献率;最后,从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以期提高秸秆墙体材料的环保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每生产1m3秸秆人造板的生命周期总能耗为3125MJ,总环境影响潜值为4.84E-1 1,木质人造板比其要分别高5%、9%,在秸秆人造板生命周期中环境影响最为严重的是GWP,占总潜值的41.41%;1m3的秸秆水泥复合板的生命周期总能耗为5622MJ,环境影响潜值为6.70E-1 1,环境影响的相对大小为GWP>EP>AP>POCP>HTP;在与秸秆传统的方式(露天焚烧)相比,秸秆露天焚烧不管在温室效应、酸化效应还是在颗粒物排放上的环境影响远远大于秸秆制成板材的方案,但是秸秆焚烧也对土壤肥力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秸秆人造板系统中,秸秆运输距离、板材成型过程的电力消耗和秸秆加工过程的电力消耗贡献率最大,是影响系统环境表现的主要因素;在秸秆水泥复合板系统中,成型过程的电力消耗、秸秆运输距离和OPC运输距离是主要因素;原料制备、干燥、热压工序是两种秸秆板生命周期能耗较大的工序,通过制定合理的制备、干燥和热压工艺,提高干燥机和热压机的工作效率,将大大降低秸秆板的环境负荷;秸秆板材各种性能指标上都达到或超过木质板材,而且秸秆板材的保温性能、耐火极限性能、隔音性能等性能优良,既可以替代木材,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郭建忠[2](2017)在《不同滴灌水量和种植方式对盐碱土水盐运移和牧草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山西省大同盆地盐碱地是我省重要的后备战略土地资源,对于解决我国和我省土地资源不足、粮食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同盆地约有300余万亩盐碱土资源,土壤的盐渍化和水资源的匮乏是导致当地经济发展不理想和阻碍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滴灌设施价格的下降和区域性水资源的匮乏使得滴灌成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节水灌溉措施之一,也因此滴灌这种灌溉措施由最初用于温室大盆内的设施农业走向了用于大田粮食作物和改善盐碱土种植环境方面的研究。本论文在山西省大同盆地山阴县后张堡村重度盐碱荒地上开展滴灌土壤水盐调控试验研究,并采取平作和垄作的耕作方式种植草木樨和苜蓿两种牧草,利用蒸发皿所测蒸发量的百分比控制滴灌灌溉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滴灌灌溉量条件下草木樨和首蓿土壤水盐运移的情况以及苜蓿和草木樨不同处理下株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了饱和泥浆和不同土水比情况下电导率和pH值的相关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大同盆地饱和泥浆土壤浸提液电导率与土水比1:5和土水比1:1的土壤浸提液电导率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可分别利用一元线性函数模型E Ce = 8.2457ECC1:5-0.2669,R2 = 0.9461 和ECe = 2.1937EC1:1-0.0023,R2=9639 进行拟合回归换算;2)土上水比为1:5和饱和泥浆的pH值的二次函数关系为pHe=0.7489pH1:52-12.919pH15+63.646,R2=0.8712;水土比为 1:1 和饱和泥浆的pH值关系为,二次函数关系为pH=0.4464pH1:12-7.32pH1:1+ 37.965,R2= 0.9076;而采用氢离子负对数法并通过进行公式代换,pH1:1与PHe之间的关系可为:pHe=1g(0.2448×10pH1:1 +107),R2 =0.9621;土水比为 1:5的pH与pHe之间的关系可为:pHe=1g(0.2353×10pH1:5-108),R2 =0.8559;3)在盐碱土壤或者偏碱性的土壤中,测试电导率和pH值,建议采用饱和泥浆浸提液以减小由于弱电解质CO32-和HCO3-转换带来的误差,但是如果没有条件制备饱和泥浆浸提液或者时间仓促,则建议采用土水比为1:1的浸提液;4)通过对比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盐分淋洗的效果,发现垄作淋洗盐分的效果好于平作,但在产量差距方面并不明显,因此建议在重度盐碱土地区可以采取垄作的种植方式,垄作的种植方式在出苗期进行灌溉可以比平作更好的进行盐分的淋洗,而苗期的作物耐盐能力最弱,可以增加作物出苗率;5)不同滴灌水量对土壤盐分淋洗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可以入渗水量的范围内,每3天蒸发量的50%对土壤淋洗效果最好,且首蓿和草木樨产量都是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垄作种植条件下是30%利用效率最高,平作种植条件下是50%的最高;6)在相同灌溉量情况下,草木樨株高和产量明显高于苜蓿。

朱月季[3](2015)在《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技术援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新兴力量逐渐崛起,使得全球政治与经济秩序面临急剧深刻变革。非洲大陆在各国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迅速得到凸显,另一方面非洲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仍然面临严重的贫困与饥饿等问题,国际社会对非洲的发展援助规模骤然上升,中国作为新兴的援助国在非洲的发展援助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2000年,中国与非洲成立“中非合作论坛”,标志着中国对非洲的援助走向机制化阶段。2014年《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和2015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对非洲的政策文件》,表明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开始重视有政策依据的稳定性和长期性。随着中非双边对话平台的拓展,中非双边合作越来越密切,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据AidData的数据估计,2011年中国对非洲的双边援助项目总额已经超过27亿美元。相对于近年来中国迅速攀升的对非援助力度,有关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研究尚处于缓慢起步阶段。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还是从宏观视角的援助阶段介绍、项目的评述与政策建议等。一方面中国对非援助相关数据较难获得,对研究造成了一定困难:另一方面中国对非援助还未成规范化的体系,亟待改进和完善。从资源转移的角度,本文将中国在非洲的援助划分为资金援助、技术援助和物资援助。其中,技术援助是中国对非援助的重点,以农业为主导的非洲国家决定了中国在非洲的技术援助主要以农业技术为主。中国是以小农经营模式为主的农业大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中国的农业技术与非洲丰沛的农业资源的结合将为非洲经济发展和中非农业合作创造出巨大的潜力。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历来倡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在南南合作框架的推动下,近年来中国向非洲不断加大了农业技术援助与合作的力度。目前,中国已经在非洲援助建设2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向非洲派遣的农业技术专家数以千计。中国农业技术援非的现状与效果如何?要提升农业技术援非的效果,就必须弄清楚农业技术在非洲的扩散受哪些因素影响。由此,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总结以农业技术专家派遣和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两种模式下的农业技术援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农户的微观视角,重点考察了农业技术在农户之间扩散的动态过程以及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对美国援非政策演变和特点的梳理,从宏观层面总结中国对非援助在制度上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向与建议。根据研究内容,本文确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如下:第一,对援非专家实施问卷调查与开放式问题访谈,从援非专家的视角考察以派遣农技专家模式进行技术援非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选取中国首个在非洲援助建成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方法进行数据资料收集,总结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运行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二,采用基于主体建模仿真方法,对新技术在农户群体中的扩散进行了动态演化分析,并以埃塞俄比亚为例,收集农户样本数据,以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因素,为演化分析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持:第三,利用比较分析方法,对美国援助非洲的政策演变与机制框架进行了梳理,为中国对非技术援助的制度化发展提供方向。最后,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以派遣农技专家模式对非进行技术援助的效果并不乐观,语言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援非工作缺乏事前目标规划、项目经费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造成了专家在非洲工作的效率不高、目标不具体、工作积极性降低。第二,首个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试验运行总体上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欢迎和认可,但仍需要双方政府进一步的政策支持,为项目运行所需要的物资进口提供便利,推动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后期的可持续性发展,切实保障中方在非洲的人身、财产安全,并进一步促进中非双方管理与技术层面的实质性合作。第三,农户是农业技术援助的最终接受者。农业技术扩散的演化分析表明,农户间的学习是技术在农户群体中扩散的重要推动力量,关于传统技术的社会规范减缓了新技术在农户群体中的扩散。农户个体的社会网络扩大有助于农户关于新技术的知识传递,但当扩大到一定极限会使传统技术的社会规范难以打破,新技术难以得到大范围的扩散。埃塞俄比亚的实地调研与分析结果表明,家庭资源如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土地规模对农户采纳新技术的决策存在显着的反向影响。作物种植面积、农户感知的技术有用性和易用性对农户采纳新技术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农户感知的关于传统技术的社会规范对农户采纳新技术存在显着的负面影响,佐证了演化分析的相关结论。第四,对比美国的非洲援助,今后中国在非洲的技术援助应该在援助政策连续化、援助管理科学化、援助数据透明化和援助实施多边化等方面努力与国际先进经验接轨,从宏观制度上保障中国在非洲技术援助的有效性、长期性与稳定性,推动中非农业合作迈向新阶段。

何杰[4](2013)在《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考察 ——以江苏省L县为例》文中指出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对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导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义务教育之间产生极大的差距,农村义务教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因而,在新世纪,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支持性教育政策,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状况,已经成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民生工程”。本文从政策执行的视角,对新世纪以来江苏省L县实施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进行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支持性教育政策的特征和县域执行的路径进行反思与分析,并就支持性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提出建议。因而本研究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实践上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本论文共七章。除第一章导论部分外,其余六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是对新世纪我国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政策的产生与行动以及个案县L县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政策执行的总体性研究。第二章运用政策的“多源流理论”对支持性教育政策的产生背景和动因进行分析与揭示,并对国家和江苏省自新世纪以来实施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进行梳理,同时分析这些支持性教育政策执行所取得的总体成效。第三章是对研究个案县江苏省L县的总体性描述。通过对江苏省L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变迁以及教育的现状描述,为支持性教育政策在L县的执行寻求历史和现实的土壤。同时对L县当前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行动与成效进行整体考察。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在这三章里,笔者从政策执行的视角,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资料,依次对L县的支教政策、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政策的执行及其取得的积极成效、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产生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第四章里,L县的支教政策执行出现支教动机异化、支教缺乏针对性、支教管理上的“真空”、人情在支教考核中的渗透等问题,研究者认为其在于支教政策执行中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农村学校在支教政策中的“失语”、支教执行评价主体单一、支持政策能力有限等原因所致。在第五章里,L县在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执行中之所以出现政策执行主体转移、对学校能力的过分依赖和对教育资源的分割利用等三个问题,研究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政策的目标群体真正置于关爱支持的“中心地位”。在第六章里,通过对政策链条上的县政府、教育局、镇政府、学校的政策执行考察,研究者认为需要关注政策县域执行过程中因县域内的“非话语权力”而导致的政策执行权力重构和关系运作现象。第三部分为第七章。本部分研究是对前面研究的反思与建议。首先,研究者总结了支持性教育政策特征,研究者认为,支持性教育政策作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性政策,其政策特征体现在政策理念从促进义务教育的平等走向均衡、中央和省级政府逐渐成为政策的责任主体、政府财政成为执行的经费投入主体、政策调整对象逐渐多元化、城市教育对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等五个方面。其次,研究者对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执行的行政驱动和民间驱动这两种典型的政策执行路径进行反思,分析了这两种政策执行模式的利弊。最后,研究者对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的有效执行提出建议,研究者认为,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的有效执行,不仅需要构建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执行的整合推进模式,而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强化支持性教育政策执行自由裁量权的伦理控制、完善支持性教育政策的县域运行机制、改善支持性教育政策的县域执行环境。

刘传增[5](2000)在《寒地种稻的不利因素及其改进措施》文中指出

S.K.De Datta,谢潜渊[6](1983)在《高产水稻田的管理》文中指出 一般认为,亚洲的产稻国家能够扩大栽稻的新耕地面积已有限。但是许多产量高、生长期又能适应多种环境和耕作制度的水稻良种推广后,提高了水稻每季的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在这种生产制度下,土壤肥力如不能提高也必需加以保持。

二、寒地种稻的不利因素及其改进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寒地种稻的不利因素及其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再生秸秆墙体材料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秸秆墙体材料的生命周期研究现状
        1.2.1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历程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生命周期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引言
    2.2 生命周期的基本概念
    2.3 生命周期的技术框架
        2.3.1 目标与范围确定
        2.3.2 清单分析
        2.3.3 影响评价
        2.3.4 结果解释
    2.4 影响评价模型及方法的确定
        2.4.1 影响类型、类型参数和特征化模型的选择
        2.4.2 分类
        2.4.3 特征化
        2.4.4 选择性步骤
    2.5 软件介绍
        2.5.1 eBalance软件
        2.5.2 Oracle Crystal Ball软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秸秆人造板生命周期评价
    3.1 引言
    3.2 研究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3.2.1 研究目标
        3.2.2 研究范围
    3.3 秸秆人造板生产工艺及物耗、能耗清单
        3.3.1 原材料的收集和运输
        3.3.2 其他材料的生产及运输
        3.3.3 原材料加工和干燥
        3.3.4 生产加工过程及完成处理
        3.3.5 秸秆人造板、木质人造板生命周期总清单
    3.4 影响评价
        3.4.1 生命周期资源消耗
        3.4.2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
    3.5 结果解释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秸秆水泥复合板生命周期评价
    4.1 引言
    4.2 研究目的与范围确定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范围
    4.3 生命周期清单
        4.3.1 原材料的收集和运输
        4.3.2 水泥的生产及运输过程
        4.3.3 其他材料的生产运输
        4.3.4 原材料预处理
        4.3.5 板材加工及完成
        4.3.6 秸秆水泥复合板、木质水泥复合板生命周期总清单
    4.4 影响评价
        4.4.1 生命周期资源消耗
        4.4.2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
    4.5 结果解释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秸秆墙体材料的比较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5.1 引言
    5.2 两种墙体材料的性能和用途
    5.3 两种秸秆墙体材料与秸秆露天焚烧方式进行对比
        5.3.1 露天焚烧(对照方案)过程描述及环境清单
        5.3.2 秸秆露天焚烧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5.3.3 秸秆人造板、秸秆水泥复合板与露天焚烧环境影响对比
    5.4 两种秸秆墙体材料的敏感性分析
        5.4.1 Monte Carlo模拟相关步骤
        5.4.2 敏感性分析
    5.5 秸秆墙体材料环境负荷的改进潜力分析
        5.5.1 生产技术的改进
        5.5.2 污染物预防措施的改进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不同滴灌水量和种植方式对盐碱土水盐运移和牧草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盐碱土改良研究现状
        1.2.2 滴灌技术研究现状
        1.2.3 盐碱土入渗研究现状
        1.2.4 电导率、pH值不同土水比换算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方案
    2.1 试验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盆地土壤特点
        2.1.4 盆地植被特点
    2.2 试验地概况
        2.2.1 试验地土壤理化性状
        2.2.2 试验地蒸发降雨情况
        2.2.3 河流和地下水
    2.3 试验方案
        2.3.1 大田试验设计与布置
        2.3.2 室内不同土水比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2.4 试验所用设备和数据处理方式
第三章 盐碱土不同土壤浸提液电导率和pH的换算研究
    3.1 不同土水比的土壤浸提液和饱和泥浆电导率的比较分析
    3.2 不同土水比的土壤浸提液和饱和泥浆pH的比较分析
        3.2.1 采用pH值直接进行比较
        3.2.2 采用氢氧根离子浓度负对数法比较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盐碱地牧草土壤水盐运移的研究
    4.1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牧草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4.1.1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草木樨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4.1.2 不同种植方式对苜蓿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4.2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牧草土壤pH的影响
        4.2.1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草木樨土壤pH值的影响
        4.2.2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苜蓿土壤pH值的影响
    4.3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牧草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3.1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草木樨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3.2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苜蓿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4 小结和讨论
第五章 不同滴灌水量对盐碱地牧草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研究
    5.1 不同滴灌水量对牧草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5.1.1 不同滴灌水量对草木樨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5.1.2 不同滴灌水量对苜蓿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5.2 不同滴灌水量对牧草土壤pH的影响
        5.2.1 不同滴灌水量对草木樨土壤pH的影响
        5.2.2 不同滴灌水量对苜蓿土壤pH的影响
    5.3 不同滴灌水量对牧草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5.3.1 不同滴灌水量对草木樨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5.3.2 不同滴灌水量对苜蓿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5.4 小结和讨论
第六章 不同种植方式和滴灌水量对牧草出苗和生长的影响研究
    6.1 苜蓿出苗
    6.2 牧草株高分析
    6.3 牧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6.4 小结和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3)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技术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援助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1.2.2 国际社会援非的相关研究
        1.2.3 中国援非的相关研究
        1.2.4 农业技术扩散研究
        1.2.5 演化视角下的技术扩散
        1.2.5.1 演化经济学理论特征
        1.2.5.2 技术创新与扩散
        1.2.5.3 异质性个体的基础:有限知识及其适应性
        1.2.5.4 社会规范:适应性的另一种表现
        1.2.5.5 演化与计算机仿真
        1.2.6 对现有研究的述评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方面
        1.4.2 研究视角方面
        1.4.3 研究方法方面
    1.5 结构安排
2 非洲农业发展与接受援助概况
    2.1 非洲农业发展现状
    2.2 非洲接受国外援助状况
    2.3 中国对非援助及模式分析
        2.3.1 中非农业合作现状
        2.3.2 作为新兴援助者的中国
        2.3.3 中国对非援助的模式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技术援助现状研究:模式与效果
    3.1 中国对非农业技术援助概况
    3.2 派遣农业技术专家模式的援非:基于援非专家的调查
        3.2.1 中国农业技术专家援非的模式
        3.2.2 专家派遣援非工作的持续性及效果评价
        3.2.3 专家派遣援非存在的问题
        3.2.4 专家派遣援非模式的改进建议
    3.3 援建示范中心模式的援非:以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例
        3.3.1 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概况
        3.3.2 示范中心组织架构与运行现状
        3.3.3 示范中心援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3.4 本章小结
4 农户(技术援助受体)视角下农业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研究
    4.1 基于演化仿真的农业技术扩散动态研究
        4.1.1 演化模型构建
        4.1.2 演化仿真实验设计
        4.1.2.1 仿真的流程设计
        4.1.2.2 实验设计
        4.1.3 演化分析结果及讨论
        4.1.3.1 社会规范的影响
        4.1.3.2 农户主体间的学习
        4.1.3.3 社会网络、不可预期的损失
        4.1.4 研究结果的启示
    4.2 基于埃塞俄比亚农户调查的农业技术扩散实证研究
        4.2.1 埃塞俄比亚的农业现状
        4.2.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2.2.1 提出假设
        4.2.2.2 模型构建
        4.2.3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
        4.2.4 农户采纳新技术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4.2.4.1 农户资源禀赋的影响
        4.2.4.2 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
        4.2.4.3 感知社会规范的影响
        4.2.5 研究结果的启示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对非援助的未来发展:美国援助的启示
    5.1 美国对非洲的援助
        5.1.1 援助政策演变
        5.1.2 援助机制
        5.1.3 对非洲农业领域的援助
        5.1.4 援助的问题与缺陷
    5.2 中国援助非洲的条件优势
        5.2.1 小农模式经验与实用技术资源
        5.2.2 一贯的“平等互利”理念
    5.3 美国援非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5.3.1 实现援助的政策连续化
        5.3.2 实现援助的管理科学化
        5.3.3 实现援助的数据透明化
        5.3.4 实现援助的实施多边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及相关建议
    6.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4)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考察 ——以江苏省L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核心概念
    四、文献述评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政策的产生与行动
    一、政策产生
    二、政策行动
第三章 个案县情: 江苏省L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
    一、L县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L县的教育变迁
    三、L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行动及其成效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L县教师支教政策执行考察
    一、支教政策的执行与积极成效
    二、支教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三、支教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L县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执行考察
    一、L县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现状
    二、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执行及其成效
    三、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L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政策执行考察
    一、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政策实践
    二、L县的政策执行与积极成效
    三、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执行的反思与建议
    一、支持性教育政策的特征
    二、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执行路径的反思
    三、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有效执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四、寒地种稻的不利因素及其改进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再生秸秆墙体材料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宋思琦.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2]不同滴灌水量和种植方式对盐碱土水盐运移和牧草生长的影响[D]. 郭建忠.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2)
  • [3]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技术援助研究[D]. 朱月季.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2)
  • [4]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考察 ——以江苏省L县为例[D]. 何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1)
  • [5]寒地种稻的不利因素及其改进措施[J]. 刘传增. 垦殖与稻作, 2000(06)
  • [6]高产水稻田的管理[J]. S.K.De Datta,谢潜渊. 土壤学进展, 1983(01)

标签:;  ;  ;  ;  ;  

寒地水稻种植不利因素及改善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