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邱学华[1](2021)在《我的“尝试教育”人生》文中指出我16岁当老师,那时候虽然什么都教,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教算术,于是就教了5年的小学算术。后来上大学,我开始研究小学数学教育。当时大学里有教育科研小组,我就加入了,然后自己做小学数学教具,还编写了小学数学教材。到了三年级下学期,我们教育系组织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和学生到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去搞教学改革,我也去了,所以,事实上我应该算是提前毕业了。
刘娜[2](2021)在《运用化学史发展中学生创新思维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师晓婷[3](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编程类机器人课程设计与案例开发》文中研究指明
葛诗婕[4](2021)在《基于“艺游学”的“非遗美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探究》文中研究指明
姚茹[5](2021)在《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与教育价值的体现,是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走向纵深的重要理念与指导方向。反观当下学科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知识与行动被分离的情况。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被拆分成两个过程,这导致学生学习的是一些脱离情境且碎片化的事实、概念等,会做习题却不会解决真实的问题,从而难以生成学科核心素养。而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的高度整合性、实践性、建构性等特性决定了其培育路径之一,即实践性教学。学科实践活动便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但在实际学科课堂中,其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如活动内容零散庞杂,活动过程粗浅表层等。如何优化这种形式化、浅层化的学科实践活动?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科大概念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本研究共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核心概念界定、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从“学科”、“实践”、“活动”三个视角分析学科实践活动的内涵,总结出学科实践活动具有学科性、实践性、建构性、综合性、开放性五大特征,并阐述了其育人价值。第三部分归纳出学科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转换关系,揭示了学科实践活动的结构,并具体从活动范围、活动取向、活动方式三个方面将学科实践活动类型化。第四部分阐述了学科实践活动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归纳出其有效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论述了大概念作为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具有整合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的设计优化价值与优化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学习优化价值。第六部分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及活动水平五个方面建构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框架。第七部分探讨了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模式,以及针对中小学课堂在引入大概念进行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时遇到的两大难点问题,提出难点问题突破策略。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具有一定的创新与突破。首先,论述了学科实践活动的内涵、特征与价值,要素、结构与类型。其次,借助访谈法与课堂观察法,从实践中发现教师对学科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及缺乏优化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工具,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大概念相关研究的分析,提出以大概念作为优化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揭示出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框架、设计模式与难点问题突破策略,以期为中小学教师的一线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张梦[6](2021)在《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文中提出创新是21世纪人才必备素养之一,成为国家、组织及个人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视人才创新素养培养,已然成为全社会共识。新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同时,强调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探究式教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日益彰显出对于学生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优势。基于此,本研究从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方面着手,设计与实施探究式教学,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本研究基于已有研究文献,采取行动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主要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把握和分析创新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具体表现。第二,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初中生创新素养现状,发现存在的不敢挑战、问题的解决办法比较固定、自信与独立性不足等问题。结合探究式教学的优势,明析其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价值。第三,基于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流程,以创新素养培养为宗旨,将探究式教学与创新素养的内涵、需求及各培养环节相结合,初步设计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流程。第四,进行三轮行动研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修正和完善设计的探究式教学流程。最后,通过前后测问卷数据分析与访谈,对探究式教学培养创新素养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证明研究所设计的探究式教学及相关实践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本研究在进行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应用过程中,既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对学生探究过程进行有效引导,又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自由。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不同教学内容的探究式教学设计,注重课堂创新氛围的营造,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研究中通过口头交流与撰写报告等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积累探究经验,形成探究策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目的。本研究成果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素养的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惠鲜[8](2020)在《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理念的提出,更加强调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践行能力。结合《生活与哲学》课程特点,引入尝试教学法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有力途径。把尝试教学理论体系和《生活与哲学》具体情况相结合,对《生活与哲学》课程教学蕴含着巨大价值。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对《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的具体含义进行界定,从三个角度剖析《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的实施原则和措施进行展开研究,最后提炼出运用过程中的几点实施建议并创设完整的《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课例展示。研究结论:第一,从学生层面看。《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第二,从教师层面看。在《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有利于创建师生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第三,从课程层面看。丰富了《生活与哲学》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张蓉菲[9](2020)在《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教育创新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新时期,我国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促进教育的创新发展成为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的现实需求。加强教育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是推动教育的变革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国际背景下我国机器人教育竞争力亟待提升。机器人教学的创新发展呼唤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作为以真实情境为基础的跨学科整合性教学理念,STEM理念聚焦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的整合。将STEM理念融入机器人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跨学科学习及实践的机会,也为传统机器人教学的变革与转向提供了新的契机。当前,我国机器人教学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关机器人教学的概念解读较多,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的相关研究较少。据此,本研究基于STEM理念,以机器人项目教学为抓手,开展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设计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开展STEM理念下机器人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实践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机器人教学和STEM教育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机器人教学、STEM理念以及机器人项目教学的内涵以及现状。其次,借助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W市地区部分中学为调查对象,分析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的现实需求。再者,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对机器人项目教学的流程、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工具进行规划,构建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阶段,以STEM教学理念为指导,对机器人项目教学进行两轮的教学实施,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机器人项目分析、设计、实施、评价、优化,提升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然后,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实践成效予以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数据,分析学生在进行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前后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效变化情况,并基于访谈调查对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成效予以进一步剖析。研究发现,STEM理念下的机器人项目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效,且在项目教学实施前,学习成效主要受学习态度的影响,在项目教学实施后,学习成效主要受学习能力影响。从授课方式、教材方面、项目作品方面、课堂氛围方面四个方面的访谈结果得知,学生对机器人项目教学的满意度较高。根据访谈资料和数据分析结果,为推进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的发展,研究者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其一,加强资源建设,创设利于学生兴趣激发的机器人教学情境;其二,丰实教学内容,建立助力学生能力发展的机器人课程结构;其三,提升教师素养,助力STEM理念与机器人项目教学的融合;其四,加强产教融合及科教融合,构建机器人教学创新共同体;其五,明确机器人教学的应用方向,树立跨学科人才培育观。
方琼[10](2020)在《小学开源机器人创客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创新驱动发展在中国的兴起与大力推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迫切要求。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此,创新与创业的热潮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创客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渐在学校中陆续开展。以手脑结合作为典型特征,机器人创客类课程主张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创新精神,是创客教育得以实行的重要载体。然而,我国的机器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机器人创客课程的开展缺乏系统有效的教学设计作为支持。因此,本研究采用创客教育理念作为理念指导,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教育行动研究法以及教育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开展小学开源机器人创客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工作,以期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解决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促进创新精神的养成,并为今后机器人创客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在了解国内外机器人教育与创客教育的研究背景、现状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做中学”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对小学开源机器人创客课程中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结果中所显示的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创客教育理念与开源机器人教学进行深度有效融合,设计出了具体的融合途径,并进行了小学开源机器人创客课程的教学设计工作;在此基础上,针对所做教学设计,在太仓市KX实验小学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实践,实践结束后对教学实施效果、学生作品、学生对于学习机器人的态度以及学生的创造力倾向等这四个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小学开源机器人创客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合理、有效且可行的,并且可以有效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达到较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学习,与课前相比对学习机器人的知识、原理和编程方面的兴趣度提高,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并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制作出具有创新性的机器人作品;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于学习机器人的态度和创造力倾向方面相较课前而言都存在显着性差异,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我的“尝试教育”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尝试教学研究 |
(一)尝试教学研究的历程 |
(二)尝试教学理论 |
二、数学教育的奥秘 |
(一)首先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 |
(二)打好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 |
(三)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能力 |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抓“先练后讲、练在当堂” |
(五)数学教育研究必须走中国化道路 |
(5)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实践参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根本机制 |
1.1.2 学用分离:学科课堂学习中的普遍问题 |
1.1.3 研究突破:更有品质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大概念 |
1.2.2 实践活动 |
1.2.3 学科实践活动 |
1.2.4 活动设计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大概念及大概念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实践活动及学科实践活动相关研究综述 |
1.4 理论基础 |
1.4.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1.4.2 活动理论 |
1.4.3 情境认知理论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内容 |
1.5.4 研究思路 |
1.5.5 研究方法 |
2 学科实践活动的内涵、特征与价值 |
2.1 学科实践活动的内涵 |
2.1.1 学科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做与学科高度相关真实事情的学习活动 |
2.1.2 学科实践活动是强调学生在实践参与中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
2.1.3 学科实践活动是涉及实践主体、客体、自我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 |
2.2 学科实践活动的特征 |
2.2.1 学科性 |
2.2.2 实践性 |
2.2.3 建构性 |
2.2.4 综合性 |
2.2.5 开放性 |
2.3 学科实践活动的价值 |
2.3.1 对学生的学习价值 |
2.3.2 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
3 学科实践活动的要素、结构与类型 |
3.1 学科实践活动的要素 |
3.1.1 分析依据 |
3.1.2 基本要素 |
3.2 学科实践活动的结构 |
3.3 学科实践活动的类型 |
3.3.1 依据活动范围的分类 |
3.3.2 依据活动取向的分类 |
3.3.3 依据活动方式的分类 |
4 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
4.1 现状描述 |
4.1.1 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目的与目标 |
4.1.2 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类型与内容 |
4.1.3 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方式与过程 |
4.1.4 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效果与评价 |
4.2 经验归纳 |
4.2.1 关注学生内源性动机的生成 |
4.2.2 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发现 |
4.2.3 关注学科内容的实践性转化 |
4.2.4 关注学科问题的层层推进 |
4.3 问题梳理 |
4.3.1 活动目标松散抽象,缺乏关联性 |
4.3.2 活动内容零散庞杂,缺乏结构性 |
4.3.3 活动过程粗浅表层,缺乏深度性 |
4.4 成因分析 |
4.4.1 教师对学科实践活动认识不足 |
4.4.2 缺乏优化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工具 |
5 大概念: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
5.1 大概念的内涵与特征 |
5.1.1 大概念的内涵 |
5.1.2 大概念的特征 |
5.2 大概念的类型与表现形式 |
5.2.1 大概念的类型 |
5.2.2 大概念的表现形式 |
5.3 大概念对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内在价值 |
5.3.1 大概念的设计优化价值 |
5.3.2 大概念的学习优化价值 |
6 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框架 |
6.1 活动目标设计 |
6.2 活动内容设计 |
6.3 活动方式设计 |
6.4 活动过程设计 |
6.5 活动水平设计 |
7 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模式与策略 |
7.1 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模式 |
7.1.1 依据教材与学情,明晰化大概念 |
7.1.2 基于KUDB目标模式,具体化大概念 |
7.1.3 创设主题情境,问题化大概念 |
7.1.4 选择活动类型,过程化大概念 |
7.1.5 聚焦主线与效果,评价活动水平 |
7.2 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模板及示例 |
7.3 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难点问题突破策略 |
7.3.1 难点一:大概念的寻找与确定 |
7.3.2 难点二:学科实践活动类型的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信息化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
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演变 |
三、探究式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创新素养研究现状 |
二、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探究式教学 |
二、创新素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四、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
第一节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及学科特点 |
一、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
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
第二节 初中阶段学习者特征分析 |
一、学习能力的提升 |
二、思维方式的发展 |
三、学习动机成分的比重转变 |
四、创新素养的表现 |
第三节 探究式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
一、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分析 |
二、探究式教学对创新素养培养的价值 |
第四章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
第一节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原则 |
一、目的性 |
二、递进性 |
三、探究性 |
四、主导主体相结合 |
第二节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内容 |
三、教学方法 |
四、教学环境 |
五、师生角色 |
第三节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流程设计 |
一、创设情境、启发思考 |
二、尝试练习、了解新知 |
三、自主探究、协作交流 |
四、拓展应用、激发创新 |
五、展示分享、交流评价 |
六、反思总结、深入提高 |
第四节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评价设计 |
一、评价原则 |
二、评价内容 |
三、评价方式 |
第五章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应用与效果分析 |
第一节 行动研究方案 |
第二节 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教学案例设计 |
二、教学案例实施 |
三、效果分析 |
四、反思与修正 |
第三节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教学案例设计 |
二、教学案例实施 |
三、效果分析 |
四、反思与修正 |
第四节 第三轮行动研究 |
一、教学案例设计 |
二、教学案例实施 |
三、效果分析 |
四、反思与总结 |
第五节 行动效果分析 |
一、问卷数据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三、学生作品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与不足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创新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创新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3 作品完成报告 |
致谢 |
(8)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方法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尝试教学法的相关概述 |
一、尝试的含义 |
二、尝试教学法的内涵 |
(一)尝试教学法的含义 |
(二)《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 |
三、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特征 |
(一)理论基础 |
(二)尝试教学法的特征 |
四、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分类 |
(一)基本模式 |
(二)灵活模式 |
(三)整合模式 |
第二章 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活与哲学》课中运用的价值分析 |
一、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
(一)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性 |
(二)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理念相契合 |
二、运用的重要性分析 |
(一)有助于提高《生活与哲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
(二)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和创新精神 |
三、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
(一)教育观念的支撑 |
(二)尝试教学法的有效性 |
(三)人自身的属性 |
第三章 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的实施原则与措施 |
一、《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的实施原则 |
(一)学生尝试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
(二)自主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
(三)即时反馈与即时矫正相结合 |
(四)基础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
二、《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的实施步骤 |
(一)尝试准备阶段 |
(二)主体尝试阶段 |
(三)二次尝试练习阶段 |
第四章 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的实施建议与课例展示 |
一、《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的实施建议 |
(一)灵活处理起始概念引入课 |
(二)提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
(三)提高教师综合运用尝试教学模式的能力 |
(四)提高教师应对尝试错误的能力 |
(五)提高教师尝试教学评价的能力 |
二、《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的具体课例展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智能时代对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 |
二、国际背景下我国机器人教育竞争力亟待提升 |
三、国家对基础教育创新人才的密切关注 |
四、机器人教学的创新呼唤STEM理念 |
第二节 问题提出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机器人教学 |
二、STEM理念 |
三、机器人项目教学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
第六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流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外机器人教学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启示 |
第三章 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设计 |
第一节 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设计的现实需求 |
一、需求调查设计 |
二、基于访谈调查的需求分析 |
三、基于问卷调查的需求分析 |
第二节 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的整体规划 |
一、教学框架的设计 |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
三、教学原则的确立 |
四、教学方法的确立 |
五、教学工具的选择 |
第三节 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实施方案 |
一、机器人项目教学实施计划安排 |
二、机器人项目学习流程 |
第四节 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模式 |
一、四元素教学模式(4C/ID) |
二、设计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模式 |
第五节 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评价设计 |
一、课堂观察评价 |
二、机器人项目作品评价 |
第四章 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实践 |
第一节 初阶教学阶段:《投石器》项目 |
一、教学分析阶段 |
二、教学设计阶段 |
三、教学实施阶段 |
四、教学评价阶段 |
五、教学优化阶段 |
第二节 高阶教学阶段:《悬崖勒马》项目 |
一、教学分析阶段 |
二、教学设计阶段 |
三、教学实施阶段 |
四、教学评价阶段 |
五、教学优化阶段 |
第五章 STEM理念下机器人教学的实践成效 |
第一节 问卷及访谈调查设计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问卷信效度检验 |
三、访谈调查的设计 |
第二节 基于问卷调查的教学实践成效分析 |
一、学生学习态度分析 |
二、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
三、学生学习成效分析 |
四、学生的学生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效间关系分析 |
第三节 基于访谈调查的教学实践成效分析 |
一、授课方式方面 |
二、教材方面 |
三、项目作品方面 |
四、课堂氛围方面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学习态度:认知与行为改善明显,情感与兴趣提升效果一般 |
二、学习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效果较为明显 |
三、学习成效: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学习投入改善效果一般 |
四、学习成效关键影响因素:实现从学习态度到学习能力的转变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加强资源建设,创设利于学生兴趣激发的机器人教学情境 |
二、丰实教学内容,建立助力学生能力发展的机器人课程结构 |
三、提升教师素养,助力STEM理念与机器人项目教学的融合 |
四、加强产教融合及科教融合,构建机器人教学创新共同体 |
五、明确机器人教学的应用方向,树立跨学科人才培育观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小学开源机器人创客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创客教育兴起 |
1.1.2 机器人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
1.1.3 机器人教育的开展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
1.1.4 创客教育理念与机器人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机器人教育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创客教育的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创客教育与创客课程 |
2.1.2 机器人教育与机器人课程 |
2.1.3 开源机器人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杜威“做中学”理论 |
第3章 小学开源机器人创客课程分析 |
3.1 教学平台分析 |
3.1.1 硬件分析—mBot机器人套件分析 |
3.1.2 软件分析—mBlock编程软件介绍 |
3.2 课程内容分析 |
3.2.1 课程介绍 |
3.2.2 课程内容分类 |
3.3 课程学习现状调查 |
3.3.1 调查目的 |
3.3.2 调查对象 |
3.3.3 调查内容与方法 |
3.3.4 调查结果分析 |
3.4 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3.4.1 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2 原因分析 |
第4章 小学开源机器人创客课程教学设计 |
4.1 教学理念融合的优势与融合途径设计 |
4.1.1 创客教育理念与开源机器人教学融合的优势 |
4.1.2 创客教育理念与开源机器人教学的融合途径设计 |
4.2 学习者分析 |
4.3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 |
4.4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 |
4.5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
4.5.1 基础类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
4.5.2 提升类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
4.5.3 发明创造类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
4.6 教学活动策略设计 |
4.6.1 基础类教学活动策略设计 |
4.6.2 提升类教学活动策略设计 |
4.6.3 发明创造类教学活动策略设计 |
4.7 教学评价设计 |
4.7.1 教学评价要素的选择与设计 |
4.7.2 具体评价方法设计 |
第5章 小学开源机器人创客课程教学实践 |
5.1 教学实践前期准备 |
5.1.1 实施背景 |
5.1.2 实施环境 |
5.1.3 实施对象 |
5.1.4 实验方法 |
5.1.5 时间安排 |
5.1.6 实验研究假设 |
5.2 基础类开源机器人教学案例实践—《老鼠接苹果》 |
5.2.1 学情分析 |
5.2.2 教学内容 |
5.2.3 教学目标 |
5.2.4 具体实践过程 |
5.2.5 教学评价 |
5.2.6 教学反思 |
5.3 提升类开源机器人教学案例实践—《轨道巡逻小警员》 |
5.3.1 学情分析 |
5.3.2 教学内容 |
5.3.3 教学目标 |
5.3.4 具体实践过程 |
5.3.5 教学评价 |
5.3.6 教学反思 |
5.4 发明创造类开源机器人教学案例实践—《多才多艺的机器人》 |
5.4.1 学情分析 |
5.4.2 教学内容 |
5.4.3 教学目标 |
5.4.4 具体实践过程 |
5.4.5 教学评价 |
5.4.6 教学反思 |
第6章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6.1 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6.1.1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解决情况分析 |
6.1.2 教学实施整体效果分析 |
6.2 学生作品分析 |
6.2.1 《老鼠接苹果》程序作品 |
6.2.2 《轨道巡逻小警员》程序作品 |
6.2.3 《多才多艺的机器人》程序作品 |
6.3 学生对于学习机器人的态度分析 |
6.3.1 学生对于学习机器人的态度 |
6.3.2 学生对于学习机器人的态度结果分析 |
6.4 学生的创造力倾向分析 |
6.4.1 创造力倾向 |
6.4.2 学生的创造力倾向结果分析 |
6.5 研究结果汇总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研究展望 |
附录 A:小学开源机器人创客课程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小学开源机器人学习评价量表 |
附录 C:小学开源机器人创客课程教学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 D:学生对于学习机器人的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 E: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量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的“尝试教育”人生[J]. 邱学华. 江苏教育, 2021(Z6)
- [2]运用化学史发展中学生创新思维的行动研究[D]. 刘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编程类机器人课程设计与案例开发[D]. 师晓婷.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艺游学”的“非遗美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探究[D]. 葛诗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研究[D]. 姚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D]. 张梦.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李惠鲜.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STEM理念下机器人项目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张蓉菲.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小学开源机器人创客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D]. 方琼.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