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内空气污染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孟晓郁[1](2021)在《基于生物样本检测的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居民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室内环境空气污染普遍存在,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目前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的判断与评估主要是通过检测污染物浓度与国家规定的标准浓度限值进行综合对比,容易忽视污染物间的协同作用,不足以客观准确的判别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从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角度出发,通过对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物和生物指标的检测,筛选对室内空气污染敏感的生物指标,从而建立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的新方法。主要发现如下:对保定市新装修住房进行检测发现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严重,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在42个新装修居室中的检出率高达100%,其中主卧的甲醛平均浓度为0.13mg/m3,超标率为76%;TVOC平均浓度为0.86 mg/m3,超标率为85%。装修材料是影响新装修室内污染物浓度的主要因素,颗粒板材的使用易产生甲醛污染,使用环保材料纤维板应关注TVOC污染。分析暴露前后人体生物指标的变化发现,室内空气污染短期暴露可刺激呼吸道的舒缩功能,影响小气道呼吸功能,PEF变异率可以用来初步判断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甲醛污染易引起人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降低,淋巴细胞(Lym)水平升高。TVOC污染易引起白细胞介素(IL)-1β、免疫球蛋白(Ig)A、IgG和集落刺激因子(CSF)水平升高。比较有呼吸净化器的志愿者暴露前后和无呼吸净化器的志愿者暴露前后的各生物指标的统计学差异,发现室内环境空气综合污染可引起WBC、Neu、TNF-α水平显着降低,IL-4、IL-6、IgA和IgG水平升高。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生物指标与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室内环境空气污染水平对人体生物指标影响的分析结果,筛选出了受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影响的指标,包括:Neu%、Eos%、Eos#、Lym%、IL-6、IL-10和CSF。利用这些生物指标进行综合指数计算,与通过环境污染物浓度计算出的环境污染等级相对应,发现当暴露后的生物指标综合指数小于1.417时,室内环境空气不存在污染。当暴露后的生物指标综合指数在1.418到1.502之间时,室内环境空气存在轻度污染。当暴露后的生物指标综合指数大于1.503时室内环境空气为重污染。将暴露后生物综合指数与上述范围对照,可实现对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评估。本研究建立了生物指标综合指数与污染等级对照表,进而实现对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评估,是对用生物指标检测评估室内空气污染的新探索,可为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对完善我国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改进室内污染评估方法,提供了基础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覃福雨,周志平,许修权,冯银,甘礼豪[2](2021)在《高校学生对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的认知情况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室内空气污染的认知情况,增强高校学生对室内空气状况的重视度。选择2020年5月25~31日期间,通过现场扫码,利用问卷星数字问卷的形式,在校园内开展了关于室内空气污染认知情况的调查,收集有效问卷504份。结果仅有44.8%的同学在过去主动了解过有关室内空气污染的知识,仅有24.6%的同学表示家里做过有关室内空气污染的检测,仅有36.1%和35.7%的同学知道VOC和TVOC是室内污染物,有超过65%的同学不知道氡是致癌物。高校学生对氡等部分室内空气污染物缺乏足够的认识,室内空气质量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最后本文针对该现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金建[3](2021)在《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升,对室内装修的档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人们在要求精美的室内装修时,忽视了装修对室内空气的污染,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安全隐患。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关乎人们在办公、生活、居住环境中的安全。所以,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是一项关乎于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检测事项。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室内环境治理的大力开展与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人们逐渐关注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治理。
康家宁[4](2020)在《公共建筑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风险评价》文中提出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水平一直是评价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居民住宅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公共场所的室内空气污染近年来刚刚引起人们的重视。虽然目前一些学者对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开展了调查研究,但多数是针对娱乐场所内甲醛和苯的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场所类别和污染物种类较为单一,缺乏对多种功能类型公共场所内的多种室内空气污染物综合、系统的研究。鉴于此,本文通过现场测试甲醛、PM2.5、CO2、温湿度、空气流速及现场采样苯系物、TVOC,来深入探究商场、体育馆、电子城、家居市场和办公室5类不同种类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水平现状。通过单因子评价法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各公共场所内多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水平、污染现状和影响因素,同时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各公共场所的整体空气品质进行等级划分。然后以调查所得苯和甲醛的浓度为基础,结合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在Crystal Ball软件中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对各公共场所内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暴露风险评价;同时,利用Crystal Ball软件中的敏感性分析对暴露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行讨论。主要结论如下:(1)5类公共场所中甲醛浓度范围为0.0180.294 mg/m3,普遍存在甲醛超标现象,所有测试的功能区中有54%甲醛超标,其中商场内37%超标,体育馆内44%超标,所测试的电子城、家居市场和办公室内的功能区均存在甲醛超标情况;所有测试功能区只有公共餐饮区的甲苯浓度值达到0.208 mg/m3,超标4.2%,超标功能区占比2.7%,且普遍存在甲苯和二甲苯的浓度远远大于苯的浓度的现象;测试的TVOC和PM2.5的浓度范围为0.0330.526 mg/m3和0.0020.058 mg/m3,均不存在TVOC和PM2.5超标的功能区;测试的CO2的浓度范围为6191698 ppm,普遍存在CO2超标现象,所有测试的功能区中有46%CO2超标,其中商场、体育馆、电子城、家居市场和办公室内分别有47%、11%、100%、67%和50%的功能区CO2超标;(2)公共场所内普遍温度偏高,测试范围为20.333.1℃,所有测试功能区中有57%存在温度高于标准的现象,其中商场、体育馆、电子城和家居市场内温度高于标准的功能区占比分别为63%、22%、100%和100%,但办公室内温度均在标准范围内;所有测试功能区中湿度测试范围为16.5%47.7%,有86%存在湿度低于标准的现象,其中商场内74%,其余4类场所内均100%低于湿度标准范围;场所内所有测试的功能区中空气流速测试范围为0.010.53 m/s,仅有8%空气流速高于标准,其中商场内有11%,家居市场内为33%;(3)对11个测试场所的室内空气品质进行综合指数评价,其中未污染场所占比最大,为81.8%,清洁场所和轻污染场所数量相同,各占9.1%;对5类公共场所的室内空气品质进行综合指数评价,未污染场所占比最大,为80%,其余20%为轻污染场所;(4)通过对综合指数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37个测试功能区的室内空气品质有35%主要受到甲醛污染的影响,有49%主要受到CO2的影响,另外有16%同时受到CO2和甲醛2种空气污染物的影响;11个测试场所的室内空气品质有55%主要受到甲醛污染的影响,有27%受到CO2污染的影响最大,还有18%同时受到CO2和甲醛2种空气污染物的影响;(5)5类公共场所中工作人员的终生呼吸暴露致癌风险值(CR)表明,40%的场所内甲醛平均浓度引起癌症风险概率较高(CR(29)1×10-4),其余60%的场所内1844岁工作人员甲醛平均浓度存在癌症风险(1×10-6(27)CR(27)1×10-4),4560岁的工作人员甲醛平均浓度引起癌症风险的概率较高;20%的场所中苯平均浓度引起癌症风险的概率较低(CR(27)1×10-6),60%的场所苯平均浓度存在癌症风险,另外20%的场所内苯平均浓度对1844岁的工作人员癌症风险的概率较低,对4560岁的工作人员存在癌症风险;(6)分析呼吸暴露致癌风险的结果,分别以年龄和性别为单变量,相同场所内的甲醛和苯对4560岁工作人员或男性工作人员的致癌风险CR值更大;(7)5类公共场所中工作人员的终生呼吸暴露非致癌风险值(HQ)表明,场所中有75%存在甲醛非致癌风险,电子城的甲醛平均浓度HQ中值最高;公共场所中苯平均浓度HQ中值均远远小于1,预期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显着损害;(8)分析呼吸暴露非致癌风险的结果,分别以年龄和性别为单变量,相同场所内的甲醛和苯对1844岁工作人员或男性工作人员的非致癌风险HQ值更大;(9)研究结果可为公共场所室内多种空气污染物防治措施的改善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对保护公共建筑内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翟浩[5](2020)在《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研制》文中认为当前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有害气体长期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等离子体凭借高能活性基团和氧化粒子不仅可以有效分解甲醛、TVOC等主要空气污染物,而且能够杀灭细菌和病毒。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去除空气污染物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电场仿真、流体模拟与放电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大气压下形成稳定辉光放电的条件,设计了辉光放电极、阵列式放电模块、初效过滤模块、涵道装置、尾气处理层与交流电源。初步研制了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对于推动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与空气净化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研究结合单侧介质阻挡放电与非均匀电场分布机理,设计了空心桶型碳纤维螺旋式与双侧金属片式两种构型的放电极,为净化器实现稳定的大气压辉光放电提供了设备支持。通过Maxwell软件搭建电极模型,进行空间电场与电场线矢量分布仿真;在相同电压下,双侧金属电极的气体击穿场强(E≥3×106V/m)区域半径,较碳纤维螺旋式电极增大了35.5%,形成的弥散状等离子体体积扩大了约1.83倍。为了提高等离子体去除污染物的效率,设计了基于两种电极的多排阵列式放电模块,具有良好的辉光放电特性。其次,设计了配备ISO Coarse 70%级别滤芯的折叠式初效过滤模块,能够有效去除PM2.5及更大的固体颗粒物;经过与放电模块的调配测试,设计了参数为输出最高电压6k V、最高频率20k Hz的等离子体交流电源。通过GAMBIT和FLUENT流体软件分析了单根螺旋、双侧金属片与百叶窗三种阵列式放电模块在直通式风道内对空气流动的影响;模拟了气流在两侧进风型与扩口型风道内的速度矢量分布,结果表明增加气流的流通路径与配合交错式放电模块有利于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测试了单根螺旋式电极在60分钟内不同电压下的臭氧排放,结果均满足国家安全标准;并设计了以Mn O2为催化剂、活性炭为载体的尾气处理层,用于吸附分解辉光放电形成的臭氧。最后,对16根铜柱与14根镀镍铜丝两种螺旋式电极模块进行了放电测试,均可以形成大面积辉光放电,产生均匀性良好的等离子体。通过3m3实验净化舱与HTV型甲醛检测仪,测量甲醛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自然衰减,50分钟内甲醛浓度降低了大约1.85%,衰减曲线斜率约为0.0007。将三排放电模块组装为单个净化层,共含有21根辉光放电极,并在净化舱中测试对甲醛的初步去除效果;15次的数据记录表明,甲醛浓度降幅为30.53%,约为自衰减的16.5倍,而搭载120至135根电极的净化器样机理论上的甲醛去除率可达90%以上。
何素艳[6](2020)在《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科学应对、有效防范我国学校体育中的雾霾风险,研究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应对行为问题,引入了风险沟通和风险认知变量,探讨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风险认知概念维度及其测量,调查了学校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风险认知、风险沟通和应对行为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现象理论,揭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机制,提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措施,以期为学校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积极应对雾霾提供依据和指导。为提高研究效度,研究采用了探索性序列混合研究设计、聚敛混合研究设计和嵌套混合研究设计,具体采用了知识图谱方法、访谈法、描述性质性研究、扎根理论、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得出如下结论:(1)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概念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概念包括信息告知、宣传平台、信息反馈三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认知概念包括主观感受、主观评价、理性判断三个维度。(2)研究编制的《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量表》是单维度,即积极应对;《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量表》包含主动获取知识和被动接收信息两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认知量表》包含危害性和恐惧性两个维度,三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测量推荐标准,可以用来测量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和风险认知三个变量。(3)雾霾影响下,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呈现出高雾霾风险认知和弱应对行为,学校呈现出低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4)人口统计学变量是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风险沟通、风险认知、应对行为的影响因素,但总体解释力较弱,风险沟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验和政策监管,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暴露程度和信息传播,应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危害认知、信息传播和行业制度。(5)体育活动雾霾应对知行悖离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及现象,主要观点为:在行政干预下,风险沟通能引发积极应对行为;在现实条件限制下,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雾霾危害共识导致回避应对行为,肤浅的危害认知难以促进参与者的积极应对行为,风险认知对积极应对行为的影响离不开条件因素的支持。(6)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风险沟通正向影响应对行为,风险沟通正向影响风险认知,风险认知正向影响应对行为,风险认知在风险沟通对应对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不完全中介作用,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雾霾风险知识讲授与雾霾信息告知,促进体育活动参与者积极应对雾霾风险。(7)北方多数地方的雾霾天学校体育活动叫停标准存在阈值设置偏高和学校叫停户外体育活动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故研究提出雾霾天体育活动叫停标准的建议,即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分别根据AQI>150、AQI>200、AQI>300阈值标准,达到阈值即刻叫停户外体育活动。(8)总体看,体育活动参与者视角的雾霾应对措施较为有限,有利的场馆环境条件和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是促进参与者个体积极应对雾霾的有力保障。未来研究需要转向相关政策和制度方面,解决雾霾影响后体育教学的补偿问题、体育活动叫停标准问题和学校规范开展风险沟通的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出台行业政策和制度,如《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应急预案》,以促进参与者个体的雾霾积极应对行为,保障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序、规范、合理开展。
赖文娇[7](2020)在《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文中指出背景病原微生物通常以“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扩散并传播,从而导致区域内空气受到污染,当人们不断的吸入病原微生物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空气作为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空气中的病原体不仅可直接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同时也可通过污染其它医疗设备间接引起医院感染,因此院内空气质量与院内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各种类型危重患者救治中心,拥有众多急救设备,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中具有非常重要角色。ICU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也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是造成抢救最后失败和医药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空气净化是ICU内阻止病原微生物传播、控制院内感染、保证危重患者健康极为重要的有效举措之一。传统的室内空气净化方法包括:紫外线照射法、臭氧消毒法、甲醛熏蒸法等,但上述方法均在静态状况下开展,躲避开了工作高峰期,只能暂时杀菌而不能持续有效抑菌,同时容易产生空气的二次污染等,常常没法真正的凸显出工作时间段正常人员活动ICU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因此,监测ICU内正常活动情况下的空气消毒效果,探索适合于ICU的空气消毒以及净化效果的评估极其关键,对提高ICU空气消毒水平及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动静态条件下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变化趋势,探讨ICU空气净化的方法,为预防ICU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选择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ICU面积约为24m2的负压病房和总面积为250m2、单间面积约为24m2的层流病房为实验场所,分三部分进行实验:第一部分:在ICU内对病人进行诊疗及产生气溶胶操作前后,运用浮游菌采样法在室内对角线三个采样地点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进行培养及菌落计数,分析该ICU在相对静态和动态情况下的空气微生物含量及分布。第二部分:根据ICU内有无空气净化器、层流系统,分别在诊疗操作前、诊疗操作时、操作后30min、操作后60min运用第一部分方法检测ICU空气微生物,了解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在ICU的现场消毒效果。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采集到的空气微生物菌落进行检测并鉴定、分析,与患者明确的呼吸道标本培养结果进行比较,评估空气微生物与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1.负压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160.22±93.83)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92.67±34.47)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29.11±19.86)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4.67±5.04)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负压及层流ICU在动态、30min、60min时间点使用净化器后的平均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未使用净化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压及层流ICU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1);层流ICU在相对静态、动态、30min、60min的空气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负压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未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5)。3.ICU空气中的细菌约占总微生物构成比的67.7%,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约76.6%,革兰阴性杆菌约6.4%,真菌约32.3%(霉菌为主)。4.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结论1.在相对静态的负压及层流ICU内空气微生物浓度合格。2.进行产生气溶胶操作时明显增加ICU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而空气净化器和层流系统可有效降低动态(产生气溶胶操作)情况下的微生物浓度,在负压及层流ICU行诊疗操作时建议使用并延长空气净化器的时间。3.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
魏薇[8](2020)在《雾霾天气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津市8所公办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雾霾天气污染频现的期间,为了规避PM2.5对幼儿的身心伤害,幼儿园普遍开展了室内体育活动。天津市作为雾霾天气频发的地区,其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开展的状况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本研究以天津市8所幼儿园116名幼儿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调查雾霾天气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开展现状。本研究从活动重视程度、活动空间与材料、活动预案、活动内容与组织方式、活动频次与时间和活动评价6个维度实证分析了现阶段雾霾天气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开展现状。本研究的基本发现如下:(1)雾霾天气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较好,其均值达到3.96(5分为满分);(2)6个维度中活动重视程度维度均值分最高,活动空间与材料维度均值分最低;(3)幼儿教师专业是影响幼儿园雾霾天气室内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4)在重视程度维度上,小班和中班幼儿教师要显着好于大班幼儿教师,一级和高级职称的幼儿教师要显着好于职称为二级的幼儿教师;(5)在活动内容与组织方式维度上,36-45岁幼儿教师要显着好于25岁以下和46岁以上的幼儿教师,26-35岁幼儿教师要显着好于46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其它专业的幼儿教师要显着好于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胡文龙[9](2020)在《应用于室内空气净化的离子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加剧,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遭受严重挑战。离子风技术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人们才逐渐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离子风是由电极放电产生的带电粒子与空气中的中性气体分子碰撞产生的离子射流运动,可应用在气流控制与推进、散热、空气净化等领域。结合等离子体吸附颗粒物、分解有机物、灭活微生物的特性,离子风技术可实现无声净化。本文基于碳纤维螺旋电极的辉光放电特性和丝-棒电极的直流离子风特性,提出一种耦合电极结构,通过施加交直流耦合电压,实现了基于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离子风生成。在此基础上,通过电场构造的方式增大了离子风风速。并依据该结构的离子风形成原理设计了离子风发生器,测试了离子风发生器的空气净化性能。首先,通过电场仿真和实验的方式研究了碳纤维螺旋电极的辉光放电特性,讨论了丝-棒电极的直流离子风特性。结合二者的特性,提出以碳纤维螺旋电极为阴极、金属片状板电极为阳极的耦合电极结构,以实现辉光条件下的离子风生成。分别讨论了耦合电极结构在直流电压下和交直流耦合电压下的放电特性和离子风特性。通过实验测得,耦合电极结构在交直流耦合电压下的离子风风速比单独在直流电压下增大了85%。其次,从等离子体生成和直流电场加速两个角度来实现离子风风速的增大。提出了在耦合电极结构中加入第三电极的设想。仿真和实验表明,第三电极的加入扩大了耦合电极结构碰撞电离区的面积,增加了用于形成离子风的带电粒子数量,最终增大了离子风风速。实验测得,离子风风速最大为2.98m/s。在第三电极的基础上,通过电场仿真和流场仿真分析了螺旋电极的阵列式排布以及金属阳极的叠层式布置对离子风风速的影响。分析认为螺旋电极的阵列式排布有助于提升离子风风量和风速稳定性,而金属阳极的叠层式布置有利于离子风风速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对空气净化效率起到促进作用。最后,基于耦合电极结构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离子风技术原理设计并制作了原理样机。样机由初效过滤网、碳纤维螺旋发生电极、金属片状板收集极构成。在标准净化舱内对离子风发生器进行了空气净化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样机能够有效去除TVOC,九分钟去除率为59.7%,计算得出的CADR值为196.2m3/h。对甲醛有一定的处理效果,但效果不佳,一小时去除率为39.9%,CADR值为16.2m3/h。副产物臭氧的生成量低,每十分钟增加2~3ppb。由此可见,以辉光放电等离子体为载体的离子风技术能够对有机污染物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而对甲醛的处理效果可通过多层布置电极以及风道设计来提升。并且由于离子风的存在可以替代风机,因而消除了净化过程中的噪音污染。将离子风技术运用于室内空气净化,能够真正实现无声净化,非常适合于卧室、医院病房、会议室等场所。
吴浩岚[10](2020)在《沈阳市改装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收集沈阳市2017年734处改装室内场所的5种主要气态污染物氡、甲醛、苯、氨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TVOC)浓度数据,了解沈阳市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分析不同室外条件、楼层高度、装修材料、壁柜安装和家具使用对5种气态污染物水平的影响,为制定沈阳市室内气态污染物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对检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按照地理位置、距主干道距离、楼层高度、墙面材料、地面材料、顶棚材料、使用家具情况和安装壁柜情况进行分类汇总;2.采用SPSS25.0对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用Excel绘制图表。结果:1.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共收集了沈阳市2017年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的25个建筑,共734间室内场所的气态污染物浓度数据,其中住宅581间,办公场所153间。所有场所各污染物浓度检出率为100%、超标率为0%。2.不同功能类型室内场所的污染物浓度水平不同:办公场所氡和TVOC浓度水平高于住宅而甲醛浓度水平低于住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住宅室内污染物水平分析:距主干道距离、层高和使用大白可明显影响住宅氡浓度水平(β=-0.109;β=0.622;β=-0.182,p<0.05);使用顶棚材料、使用地面材料、使用大白和摆放家具对住宅甲醛浓度水平影响显着(β=-0.072;β=-0.088;β=0.361;β=0.496,p<0.05);使用大白、瓷砖和摆放家具是住宅苯浓度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β=0.189;β=0.191;β=0.595,p<0.05);距主干道距离1km内、层高和摆放家具可显着影响住宅氨浓度水平(β=0.168;β=-0.224;β=0.718,p<0.05);距主干道距离和摆放家具可明显影响住宅TVOC浓度水平(β=0.432;β=0.647,p<0.05)。4.对办公场所室内污染物水平分析:高层、使用大白、地板、地胶和理石对办公场所氡浓度水平影响显着(β=-0.820;β=-0.412;β=-0.472;β=-0.190;β=0.312,p<0.05);使用顶棚材料、地板、地砖、地胶、壁纸、安装壁柜和家具可明显影响办公场所甲醛浓度水平(β=-0.363;β=0.451;β=0.391;β=0.180;β=0.493;β=0.425;β=0.226,p<0.05);距主干道距离、使用铝塑板、安装壁柜、使用地板、壁纸、地毯和摆放家具可显着影响办公场所苯浓度水平(β=0.050;β=0.479;β=0.589;β=0.509;β=0.650;β=0.474;β=0.432,p<0.05);距主干道距离、层高、壁柜和家具可明显影响办公场所氨浓度水平(β=0.167;β=0.172;β=0.175;β=0.445,p<0.05);距主干道距离、摆放家具和地毯可明显影响办公场所TVOC浓度水平(β=0.132;β=0.358;β=0.714,p<0.05)。结论:1.2017年沈阳市改装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呈正常水平。2.两类室内场所相比,办公场所的氡和TVOC浓度水平较高、住宅的甲醛浓度水平较高。3.住宅氡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层高,甲醛、苯、氨和TVOC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家具;办公场所氡、氨和TVOC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层高、家具和地毯,甲醛和苯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使用壁纸。
二、室内空气污染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空气污染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物样本检测的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地点选择 |
2.2 实验志愿者招募 |
2.3 环境样本采集及分析 |
2.3.1 环境样本采集所需仪器和试剂汇总 |
2.3.2 试剂及标准溶液的配制 |
2.3.3 操作过程 |
2.4 生物样本采集及分析 |
2.4.1 生物样本采集所需仪器和试剂汇总 |
2.4.2 肺功能指标检测 |
2.4.3 血常规指标采集及分析 |
2.4.4 血液炎症因子指标采集及分析 |
2.4.5 人体氧化应激水平和DNA损伤分析 |
2.5 统计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特征 |
3.1 保定市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特征 |
3.2 实验所选暴露环境的污染特征 |
3.3 实验所选暴露环境的甲醛和TVOC的污染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室内污染浓度差异对生物样本的影响 |
4.1 室内污染浓度差异对人呼吸系统的影响 |
4.1.1 研究肺功能指标的意义 |
4.1.2 暴露实验期间各肺功能指标的变化 |
4.2 室内污染浓度差异对外周血血常规的影响 |
4.2.1 研究血常规指标的意义 |
4.2.2 受试者血常规水平超标情况 |
4.2.3 暴露前后受试者血常规水平差异 |
4.2.4 各组受试者血常规水平之间的差异 |
4.3 室内污染浓度差异对人体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4.3.1 研究炎性细胞因子的意义 |
4.3.2 暴露前后受试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差异 |
4.3.3 各组受试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之间的差异 |
4.4 室内污染浓度差异对人DNA损伤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4.4.1 研究DNA损伤和氧化应激水平的意义 |
4.4.2 暴露前后基因甲基化水平差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室内空气综合污染对生物样本水平的影响 |
5.1 室内空气综合污染对人外周血血常规的影响 |
5.2 室内空气综合污染对人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5.3 室内空气综合污染对人体氧化应激水平、DNA损伤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与生物样本间的相关性 |
6.1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与生物指标间的相关性 |
6.2 生物样本之间的相关性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方法建立 |
7.1 评价方法选择及模型建立 |
7.2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等级的计算 |
7.3 生物样本综合指数的计算 |
7.4 基于生物样本综合指数的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等级分级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高校学生对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的认知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与对象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所调查人员的一般情况 |
2.2 调查结果(见表1) |
2.3 讨论 |
2.3.1 对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视程度 |
2.3.2 对室内部分空气污染物的认知情况 |
2.3.3 对有关控制室内空气质量措施的看法 |
3 建议 |
(3)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
1.1 保证室内空气安全 |
1.2 合理利用优质空气 |
1.3 监督室内空气污染 |
2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的内容 |
2.1 室内空气的基本数据检测 |
2.2 室内空气的有害物质检测 |
3 影响空气质量检测结果的因素 |
3.1 外界空气质量 |
3.2 室内检测点位置 |
3.3 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案 |
4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的相关标准 |
4.1 空气数据检测标准 |
4.2 检测点布局标准 |
4.3 检测时间标准 |
5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1 检测数据失真 |
5.2 检测要求有待加强 |
5.3 检测方法不统一 |
6 解决室内空气质量检测问题的对策 |
6.1 应用先进的检测技术 |
6.2 加强空气检测的要求 |
6.3 统一规范的检测方法 |
7 结束语 |
(4)公共建筑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
1.2.2 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水平 |
1.2.3 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物的主要危害 |
1.2.4 室内空气污染物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价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现状分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和研究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
2.3.1 采样点及采样时间设置 |
2.3.2 甲醛、CO_2、PM_(2.5)和环境参数测试方法 |
2.3.3 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及分析方法 |
2.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2.5 污染物浓度水平评价方法 |
2.5.1 标准限值评价 |
2.5.2 综合指数评价 |
2.6 健康风险评价 |
2.6.1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2.6.2 健康风险评价参数 |
2.6.3 蒙特卡罗模拟和Crystal Ball软件介绍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单因子评价 |
3.1 公共场所甲醛浓度水平 |
3.1.1 商场内甲醛浓度水平 |
3.1.2 体育馆内甲醛浓度水平 |
3.1.3 电子城、家居市场和办公室内甲醛浓度水平 |
3.2 公共场所苯系物浓度水平 |
3.2.1 商场内苯系物浓度水平 |
3.2.2 体育馆内苯系物浓度水平 |
3.2.3 电子城、家居市场和办公室内苯系物浓度水平 |
3.3 公共场所TVOC浓度水平 |
3.3.1 商场内TVOC浓度水平 |
3.3.2 体育馆内TVOC浓度水平 |
3.3.3 电子城、家居市场和办公室内TVOC浓度水平 |
3.4 公共场所PM_(2.5)浓度水平 |
3.4.1 商场内PM_(2.5)浓度水平 |
3.4.2 体育馆内PM_(2.5)浓度水平 |
3.4.3 电子城、家居市场和办公室内PM_(2.5)浓度水平 |
3.5 公共场所内CO_2及温湿度、空气流速 |
3.5.1 商场内CO_2及温湿度、空气流速 |
3.5.2 体育馆内CO_2及温湿度、空气流速 |
3.5.3 电子城、家居市场和办公室内CO_2及温湿度、空气流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综合指数评价 |
4.1 公共场所分区综合指数评价 |
4.2 公共场所整体综合指数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室内空气污染物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的健康风险评价 |
5.1 暴露参数的选取 |
5.2 公共场所内致癌风险评价 |
5.2.1 甲醛的致癌风险 |
5.2.2 苯的致癌风险 |
5.3 公共场所内非致癌风险评价 |
5.3.1 甲醛的非致癌风险 |
5.3.2 苯的非致癌风险 |
5.4 敏感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5)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室内环境空气现状 |
1.1.2 当前室内空气治理技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技术 |
2.1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过程 |
2.2 大气压环境下辉光放电可行性分析 |
2.3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机理分析 |
2.3.1 等离子体去除甲醛机理 |
2.3.2 等离子体去除其他污染物机理 |
2.4 其他空气净化技术比较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净化装置中电极模块的设计与放电特性研究 |
3.1 单侧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分析 |
3.2 非均匀电场下介质阻挡放电极的设计 |
3.2.1 碳纤维螺旋式电极放电特性与分析 |
3.2.2 绝缘层厚度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分析 |
3.2.3 碳纤维螺距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分析 |
3.3 双侧金属片螺旋式电极放电特性与分析 |
3.4 阵列式电极模块的放电特性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净化器的整体设计与研究 |
4.1 净化器的构成及设计思路 |
4.2 初效过滤模块及等离子体电源设计 |
4.3 净化器的风道设计与流体仿真研究 |
4.3.1 不同放电模块在风道中的流体模拟分析 |
4.3.2 不同风道内的速度矢量分布与流体分析 |
4.4 尾气处理层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空气净化器性能检测 |
5.1 实验设备及检测仪器 |
5.1.1 空气净化实验舱 |
5.1.2 甲醛及臭氧检测仪 |
5.1.3 气体污染物发生装置 |
5.2 实验步骤及安排 |
5.3 检测结果与分析 |
5.3.1 放电模块的放电效果检测与分析 |
5.3.2 甲醛自然衰减检测与分析 |
5.3.3 净化层去除甲醛性能检测与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体育活动风险应对行为与风险认知研究 |
1.2.2 风险沟通研究 |
1.2.3 雾霾风险与体育活动应对研究 |
1.2.4 我国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的考虑 |
1.3 研究的具体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假设 |
1.5.2 研究思路 |
1.6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方法 |
2.2.2 资料分析方法 |
3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调查问卷》编制 |
3.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质性研究 |
3.1.1 引言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讨论 |
3.1.5 小结 |
3.2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量表编制 |
3.2.1 引言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2.4 讨论 |
3.2.5 小结 |
3.3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调查问卷》其他题项的编制 |
3.3.1 引言 |
3.3.2 研究方法 |
3.3.3 研究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现状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问卷调查法 |
4.2.2 数理统计法 |
4.2.3 访谈法 |
4.2.4 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调查总体情况 |
4.3.2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讨论 |
4.4.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总体特征 |
4.4.2 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
4.4.3 混合研究方法的结果验证 |
4.5 小结 |
5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理论研究 |
5.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实质理论研究 |
5.1.1 引言 |
5.1.2 研究方法 |
5.1.3 结果与分析 |
5.1.4 讨论 |
5.1.5 小结 |
5.2 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形式理论研究 |
5.2.1 问题的提出 |
5.2.2 研究假设 |
5.2.3 研究方法 |
5.2.4 结果与分析 |
5.2.5 讨论 |
5.2.6 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6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应对措施研究 |
6.1 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叫停标准研究 |
6.1.1 问题的提出 |
6.1.2 分析方法 |
6.1.3 文本制定存在的问题 |
6.1.4 “叫停”实践存在的问题 |
6.1.5 讨论 |
6.1.6 小结 |
6.2 建议出台《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应急预案》 |
6.2.1 实践问题 |
6.2.2 具体建议 |
6.3 建议出台《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
6.3.1 实践问题 |
6.3.2 具体建议 |
6.4 自下而上的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实践 |
6.4.1 相关提案 |
6.4.2 提案效果评价 |
6.5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Ⅴ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静态和动态检测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现场净化效果观察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三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鉴定与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雾霾天气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津市8所公办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雾霾天气 |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 |
(三)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一)雾霾天气对幼儿身心危害性的研究 |
(二)天津市雾霾天气情况及相关应急方案的研究 |
(三)有关雾霾浓度与室内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四)雾霾天气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开展缘由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
(五)雾霾天气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和对策的研究 |
(六)已有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雾霾天气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防雾霾措施保障的讨论与分析 |
(二)雾霾天气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开展总体情况 |
(三)雾霾天气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各维度开展情况 |
(四)雾霾天气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差异比较 |
七、讨论 |
(一)雾霾天气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防雾霾措施保障的讨论与分析 |
(二)雾霾天气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开展总体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
(三)雾霾天气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各维度开展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
(四)雾霾天气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差异的讨论与分析 |
八、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应用于室内空气净化的离子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室内空气污染现状 |
1.1.2 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与影响 |
1.2 室内空气净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离子风技术理论研究进展 |
2.1 离子风形成原理概述 |
2.2 直流电晕型离子风 |
2.3 介质阻挡型离子风 |
2.4 离子风技术应用于室内空气净化的探索 |
2.4.1 市场空气净化器分析 |
2.4.2 离子风空气净化原理 |
2.5 离子风技术应用于室内空气净化的瓶颈 |
2.6 本章小结 |
3 交直流耦合电极结构的离子风特性分析 |
3.1 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 |
3.1.1 碳纤维螺旋电极辉光放电可行性分析 |
3.1.2 碳纤维螺旋电极辉光放电特性分析 |
3.2 耦合电极结构的直流离子风特性 |
3.2.1 丝-棒电极的直流离子风特性分析 |
3.2.2 耦合电极结构内电极直径对直流离子风的影响 |
3.3 交直流耦合电极结构的离子风特性 |
3.3.1 交直流耦合电场对离子风的影响 |
3.3.2 交直流耦合电极结构的电气特性及其风速特性 |
3.3.3 螺旋电极螺距对风速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电场构造的离子风技术拓展 |
4.1 第三电极对离子风风速的影响 |
4.1.1 第三电极对空间电场的影响 |
4.1.2 第三电极的电压对离子风风速的影响 |
4.2 阵列式电极结构的风速分析 |
4.2.1 阵列式电极结构电场特性分析 |
4.2.2 阵列式电极结构流场特性分析 |
4.3 叠层式电极结构的离子风特性 |
4.3.1 叠层式电极结构的电场特性分析 |
4.3.2 叠层式电极结构的流场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离子风技术在室内空气净化中的应用 |
5.1 实验平台 |
5.1.1 空气净化舱 |
5.1.2 检测设备 |
5.1.3 室内空气污染环境的模拟 |
5.2 离子风发生器 |
5.2.1 模型设计 |
5.2.2 原理样机 |
5.3 污染物的处理研究 |
5.3.1 目标污染物的检测 |
5.3.2 气态污染物洁净空气量的计算 |
5.3.3 气态污染物处理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沈阳市改装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仪器和设备 |
2.3 检测方法 |
2.4 研究方法 |
2.4.1 收集数据 |
2.4.2 统计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室内场所基本概况 |
3.2 住宅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1 不同室外条件下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2 不同楼层高度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3 使用不同顶棚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4 不同壁柜安装情况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5 使用不同地面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6 使用不同墙面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7 不同家具摆放情况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3 住宅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住宅氡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3.2 住宅甲醛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3.3 住宅苯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3.4 住宅氨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3.5 住宅TVOC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4 办公场所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1 不同室外条件下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2 不同楼层高度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3 使用不同顶棚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4 不同壁柜安装情况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5 使用不同地面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6 使用不同墙面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7 不同家具摆放情况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5 办公场所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3.5.1 办公场所氡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5.2 办公场所甲醛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5.3 办公场所苯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5.4 办公场所氨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5.5 办公场所TVOC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6 不同功能室内场所气体污染物浓度的差异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实践报告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室内空气污染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物样本检测的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方法研究[D]. 孟晓郁. 河北大学, 2021(09)
- [2]高校学生对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的认知情况调查研究[J]. 覃福雨,周志平,许修权,冯银,甘礼豪. 甘肃科技, 2021(07)
- [3]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 金建. 居舍, 2021(08)
- [4]公共建筑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风险评价[D]. 康家宁.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5]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研制[D]. 翟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D]. 何素艳. 山西大学, 2020
- [7]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D]. 赖文娇.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8]雾霾天气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津市8所公办幼儿园为例[D]. 魏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9]应用于室内空气净化的离子风技术研究[D]. 胡文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沈阳市改装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吴浩岚.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