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与红细胞先天免疫的相关性研究

肝硬化患者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与红细胞先天免疫的相关性研究

一、肝硬化患者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与红细胞天然免疫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皎皎[1](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李楠[2](2020)在《趋化因子CXCL5在H1N1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对iBALT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流感病毒是引起人类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也将流感病毒感染确定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天然免疫细胞“记忆”功能的发现,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病原体感染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成为宿主抗感染领域的热点。作为承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关键衔接点,趋化因子在炎症部位淋巴细胞的转运和招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CXCL5在中性粒细胞募集到炎症部位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此筛选流感感染介导的急性肺损伤相关的关键蛋白分子或细胞调控因子,揭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肺损伤的具体分子机制,将为流感治疗提供潜在创新药物靶点,这不仅具有临床治疗意义,也将为今后小蛋白分子在抗感染中的研究提供重要指示。方法:在本课题中,我们以野生型WT小鼠和趋化因子CXCL5敲除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麻醉后以滴鼻的方式感染H1N1流感毒株,通过临床症状的观察、免疫组化实验以及ELISA实验来探索趋化因子CXCL5在H1N1感染中的作用;继而使用质谱流式技术筛选到趋化因子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突出的免疫细胞亚群;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和病理切片分析H1N1感染后的WT和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滞留B细胞的积聚特征;最后我们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形成iBALT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鉴定CXCL5缺陷小鼠体内对iBALT结构形成和维持有促进作用的差异基因,为进一步了解iBALT结构的形成和维持奠定基础。结果:流感病毒H1N1感染后,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性粒细胞募集显着下降,作为免疫细胞的“先头兵”,中性粒细胞是解决原发性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关键。本课题趋化因子CXCL5的敲除虽然减少了中性粒细胞的募集,但是缺陷小鼠肺组织病毒颗粒的清除能力不降反增,我们猜测它可能是通过调控IL-6的表达来抵抗流感病毒的感染;同时我们发现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肺滞留B细胞显着增多,且主要聚集在支气管上皮的基部或肺血管周围,形成有明显T细胞和B细胞分区的三级淋巴结构-iBALT。在验证中发现趋化因子CXCL5的缺失,导致肺组织中很多调控因子如B细胞趋化因子CXCL13的表达量大幅升高,促进B细胞在肺组织中的积聚,进而创造了一个更易于形成iBALT结构的良好微环境,并且在数量、面积和完整性上不同于WT小鼠组,而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形成的iBALT结构在流感感染后能够快速启动局部肺免疫应答从而抵抗流感的感染。结论:趋化因子CXCL5在H1N1感染起着重要的的作用,而H1N1的感染导致CXCL5敲除小鼠的肺组织中易于形成一种能够快速启动的三级淋巴组织iBALT结构,iBALT结构在机体内抗流感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创新:我们发现趋化因子CXCL5的敲除导致炎性细胞的积聚减少,伴随着趋化因子CXCL13的高表达;CXCL13是B细胞的关键驱动因子,促进B细胞在缺陷小鼠肺组织中大量积聚,形成一种可先于获得性免疫系统抗病毒反应的免疫应答结构-诱导性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iBALT),由此设想趋化因子CXCL5的敲除很可能创造了一种易于形成iBALT结构的微环境,这种结构能够在流感感染过程中快速被启动用以保护机体。但是目前对于肺部感染或慢性炎症诱导形成iBALT结构的机制以及维持iBALT存在的关键因素尚不明朗。

柳勤玲[3](2020)在《粘膜相关恒定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全球健康问题,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估计,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3000万例。宿主的免疫系统在慢性HBV感染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粘膜相关恒定T细胞是天然免疫细胞,在肝脏T淋巴细胞中占比可高达50%左右,通过分泌细胞因子、释放颗粒酶直接杀伤靶细胞、调节获得性免疫等功能在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方法:采集慢性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患者及健康者的外周血,采用裂解红细胞的方法获得外周血白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AIT细胞的频数、表型。运用Graph Pad Prism 7.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⑴慢性HBV感染各自然史分期间MAIT细胞频数无显着差异(P=0.6670)。⑵MAIT细胞活化分子CD69(P=0.0170)和HLA-DR(P=0.0157)的表达在慢性HBV感染各自然史分期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免疫控制期HLA-DR的水平显着低于免疫清除期(P=0.0088);抑制分子CD152(P=0.0004)和TIM3(P=0.0195)在慢性HBV感染各自然史分期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免疫耐受期(P=0.0005)、免疫清除期(P=0.0013)CD152的表达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免疫清除期(P=0.0238)和免疫控制期(P=0.0015)趋化因子受体CD103的表达显着低于健康对照。⑶肝硬化、肝癌患者MAIT细胞频数显着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055)和健康对照组(P=0.0036)。⑷活化表型分析提示肝硬化、肝癌患者MAIT细胞CD38的表达显着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119);抑制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肝癌患者MAIT细胞LAG3的表达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256),肝硬化、肝癌组MAIT细胞CD152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088)且慢性乙型肝炎组CD152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9);肝硬化、肝癌组CD103的表达显着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054),并且慢性乙型肝炎组CD103的表达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29)。结论:⑴慢性HBV感染各自然史分期间MAIT细胞频数无显着变化,但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进展为肝硬化、肝癌,MAIT细胞的频数显着减少,可见MAI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疾病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⑵慢性HBV感染免疫控制期MAIT细胞活化性受体(HLA-DR)表达较免疫清除期降低,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MAIT细胞活化性强于健康对照表现为抑制分子(CD152)表达的下调;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肝癌MAIT细胞活化性分子(CD38)及抑制性分子(CD152)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着增高。⑶慢性HBV感染MAIT细胞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趋化因子受体CD103的表达显着低于健康对照,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后CD103的表达较慢性乙型肝炎显着增高。

阿卜杜艾尼·啊卜力孜[4](2019)在《NKG2A介导泡型包虫病的肝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由多房棘球蚴为病原体,一种致死性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侵袭性生长酷似肝癌,亦称为“虫癌”。目前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宿主的免疫状态及免疫微环境是影响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感染后的寄生、病灶活性、病灶生长及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抑制性表面受体NKG2A在泡型包虫病肝NK细胞功能耗竭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1.利用E.m感染小鼠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E.m感染过程中,肝NK细胞百分比及功能的变化、肝NK细胞的成熟状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感染小鼠肝脏组织内NK细胞相关分子的m RNA表达水平变化。2.利用体内NK细胞清除实验,观察清除组和对照组病灶大小、数量、肝脏质量(肝组织+病灶)、肝脏病理学变化及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面积的差异。3.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E.m感染小鼠不同时间肝脏NK细胞激活性及抑制性受体的表达变化、检测感染小鼠肝脏NKG2A+NK细胞在感染过程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变化。第二部分,1.利用10例肝AE患者新鲜肝组织标本,胶原酶消化分离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病灶近旁肝脏(CLT)组织与远端肝脏(DLT)组织中,NK细胞表面NKG2A分子表达变化、NKG2A+表达与病灶大小及碱性磷酸酶(ALP)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病灶CLT与DLT内NK细胞、NKG2A+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物质功能的变化;分析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与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的相关性;分析CLT组织内NKG2A+NK与NKG2A-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2.利用36例患者肝脏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LT与DLT的NKG2A分子表达,及其与病灶活性的相关性;利用Masson染色和α-SMA染色分析AE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和病灶活性的相关性。3.利用10例患者临床肝脏组织标本分离淋巴细胞分析CD56brightNK和CD56dimNK亚群及其上抑制性受体NKG2A表达的变化。第三部分,1.利用正常人外周血纯化NK细胞,在体外通过虫体蛋白刺激培养24小时,检测NK细胞表面分子NKG2A表达及功能变化和NKG2A+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多房棘球蚴感染后2周、4周、12周感染组小鼠肝脏NK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P=0.0430,P=0.0031),但感染后2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2周、4周、12周时分泌IFN-γ的功能感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02,P=0.0009),但24周,两组NK细胞分泌IFN-γ的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K细胞分泌颗粒酶B和TNF-α的功能感染过程中两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感染后2、4周时间段CD27+CD11b+NK(NK细胞成熟过程的功能最强的细胞亚群)的百分比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01),但感染后12周时间段开始它的百分比逐渐增高,到24周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1);2.NK细胞清除后小鼠肝脏内病灶数量、体积及肝脏总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P=0.0007,P=0.0205);NK细胞清除后单炎性病灶和具有绦虫生发层结构的纤维囊泡数量明显增多于对照组(P=0.0047,P=0.0198),但修复性肉芽肿病灶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病灶周围的纤维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如天狼星红染色(P=0.0153)、α-SMA染色(P=0.0407)。3.感染后2周、24周NKG2A分子m 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49,P<0.0001),但12周时没有差异(P>0.05);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NK细胞抑制性受体(NKG2A)在感染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发现肝脏NK细胞抑制受体NKG2A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8,P=0.0326,P=0.0156,P=0.0156);NKG2A+NK细胞感染后2周、4周、12周,分泌IFN-γ的功能比对照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9,P=0.0050,P=0.0100),24周时没有差异(P>0.05),但感染后分泌颗粒酶B和TNF-α没有差异(P>0.05)。第二部分,1.总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在肝AE病灶CLT的百分比显着高于D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7),同时CD56dimNK细胞表面的NKG2A的表达在CLT组织明显高于DLT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0);在病灶CLT组织内总NK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NKG2A的表达与ALP是负相关性(P=0.0234,R=-0.7212),但ALT、AST无相关性;病灶最大直径与总NK细胞的NKG2A表达百分比无相关性,但有一定的相关趋势,需要进一步增大样本量;病灶CLT的NK细胞产生IFN-γ能力明显低于D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8),但是产生颗粒酶B、穿孔素、TNF-α的能力无差异(P>0.05);病灶CLT内NK细胞表面的NKG2A的表达与总NK细胞分泌IFN-γ是负相关性(P=0.0438,R=-0.6606);病灶CLT内NKG2A+NK细胞产生IFN-γ和颗粒酶B的能力明显低于D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8,P=0.0371),但是产生TNF-α和穿孔素的能力无差异(P>0.05);2.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在肝AE病灶CLT内NKG2A表达比DLT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LT内NKG2A表达面积与DLT内NKG2A表达面积的比值(CLT/DLT)和PET-CT值有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5,R=0.735);通过Masson染色检测高活性和低活性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高活性(high)病灶的明显低于低活性(low)的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8);病灶CLT的NKG2A阳性表达面积与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有负相关性(P=0.0229,R=-0.6742),但是通过α-SMA染色检测肝星状细胞阳性面积与NKG2A阳性表达面积是无相关性(P=0.2149,R=0.4064);3.总NK细胞、CD56brightNK、CD56dimNK在CLT与DLT组织内百分比,可以看到总NK细胞和CD56brightNK细胞在CLT和DLT组织内百分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D56dimNK在总NK细胞里占百分比在C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9)。第三部分,1.利用正常人外周血在体外纯化NK细胞,用虫体蛋白(Emp)刺激后抑制性受体NKG2A的表达明显增高,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和NKG2A+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4,P=0.0355,P=0.0460);2.经典负调控因子TGF-β1刺激后同样NK细胞抑制性受体NKG2A表达明显增高,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6,P<0.0001,P=0.0049);而且TGF-β1刺激后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下降比虫体蛋白(Emp)更明显。结论:1.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上调,可介导NK细胞功能耗竭,主要表现为分泌IFN-γ功能下调,可导致病灶周围的纤维化层减少,从而减弱对病灶的限制,促使病灶的生长增快。2.肝AE患者CLT内总NK细胞和CD56dimNK表面NKG2A表达上调,可导致分泌IFN-γ功能降低,病灶周围纤维化减轻,促使病灶生长越快。3.虫体蛋白可能通过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上调,而介导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耗竭,这可能引起虫体逃避NK细胞免疫监督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对靶向阻断NK细胞表面受体NKG2A,逆转多房棘球蚴免疫逃逸提供理论基础,对深化包虫病研究和探索包虫免疫治疗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杨阳[5](2019)在《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调控及其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我国是肝癌发病的重灾区,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占亚洲近70%,居亚洲之首。原发性肝癌也是我国发病率位居第四位,死亡率位居第三位的恶性肿瘤,其中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其最常见的类型,约占90%以上。由于起病隐匿,确诊时多已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差,预后恶劣,是对我国人民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之一。我国肝癌的病因与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这类慢性炎症性疾病后期所导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是诱发肝细胞癌变的罪魁祸首。目前,全世界对肝癌的治疗并不理想,对于早期患者,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而中晚期患者只能依靠一些姑息治疗。由于肝脏本身是一种具有解毒及代谢功能的消化器官,因而对化疗也很不敏感。近年来,小分子抑制剂类药物的开发及使用也未能改变肝癌治疗的困窘,还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为了减轻肝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对其复杂发病机理的全面深入研究,将任重而道远。近年来肿瘤相关的慢性炎症已被认为是肿瘤的第七大标志,肿瘤微环境中多种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互影响以形成统一的适宜肿瘤生长的炎性微环境。其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类天然免疫细胞,许多研究已证明TAMs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介导T细胞免疫反应对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血管生成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在肿瘤中晚期,其内部TAMs的浸润将加速肿瘤进展,大大阻碍治疗效果。鉴于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起源及功能异质性,它们可根据微环境中的信号转变自身功能及角色。肿瘤中的巨噬细胞可被肿瘤细胞驯化,进而成为肿瘤进展的帮凶,因而研究肿瘤细胞与其周围浸润TAMs之间crosstalk的调控机制将有望阻断肿瘤对巨噬细胞功能及极化的影响,并有助于将促进肿瘤的巨噬细胞改造为抑制肿瘤进展的巨噬细胞。Wnt配体是一类以旁分泌形式传递细胞与细胞间信息的糖蛋白,可参与胚胎发育或成体发育阶段的细胞生长、迁移等生命活动。其异常表达也可导致多种疾病,例如肿瘤的发生。Wnt配体可由Wntless(WLS)这一细胞表面的跨膜转运体分泌至胞外,进而与FZDs及LRP5/6受体结合从而激活自身或邻近细胞内的Wnt/b-catenin信号。许多研究也表明肿瘤细胞,例如人乳腺癌、宫颈癌及非小细胞型肺癌细胞等均可高分泌Wnt配体。而肿瘤细胞是否可通过Wnt配体驯化巨噬细胞向TAMs转变至今还未见相关报道。【目的】已有研究报道Wnt信号可以影响造血细胞的分化过程,尤其对T细胞及树突细胞这类免疫细胞的发育有重要作用。提示Wnt信号可能还有进一步调控免疫反应的作用。我们的前期实验结果表明:Wnt/β-catenin信号在不同极化状态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性。接着,我们试图通过改变巨噬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活化状态来研究其对巨噬细胞功能及极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这些改变将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产生何种作用。初步寻找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crosstalk的可能方式。最后,计划在临床肝癌的手术标本中进一步验证,以期为临床肝癌的治疗提供一定基础研究依据。【方法】1.首先分选C57BL/6小鼠骨髓细胞中的CD11b+细胞,同时利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体外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采用QRT-PCR方法分别检测CD11b+单核前体和CD11b+F4/80+巨噬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下游基因表达差异,以观察Wnt/β-catenin信号对单核巨噬细胞分化的影响。其次,利用LPS+IFN-r与IL-4分别诱导M1及M2极化巨噬细胞,采用QRT-PCR方法对不同极化的巨噬细胞中Wnt配体、受体及下游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一步利用Western-Blot技术及免疫荧光细胞爬片进行反复验证。另外,通过构建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分选肿瘤内TAMs,进行极化相关分子表达以及Wnt/β-catenin通路下游基因表达情况的检测。2.选取C57BL/6小鼠体外MCSF诱导成功的骨髓来源巨噬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对β-catenin低表达的M1型极化巨噬细胞进行Wnt3a激活Wnt/β-catenin通路的处理,观察对极化因子表达的影响。相反,对β-catenin高表达的M2型极化巨噬细胞进行ICG001抑制Wnt/β-catenin通路的处理,观察对极化因子表达的影响。在此部分实验中,采用QRT-PCR、免疫荧光细胞爬片、Western-blot以及流式细胞术胞内染色等多种技术方法反复验证。最后借助小干扰RNA技术通过沉默巨噬细胞Wnt/β-catenin通路下游靶分子c-Myc的表达,来研究Wnt/β-catenin信号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下游调控机制。3.采用小干扰RNA技术干涉巨噬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然后收集其经过IL-4极化刺激后的细胞培养上清,孵育肿瘤细胞或进行共培养实验观察巨噬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降低后可对肿瘤细胞平板克隆形成能力、划痕愈合能力、侵袭转移能力有何影响。并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共培养实验检测巨噬细胞沉默β-catenin后对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4.为寻找肿瘤细胞对巨噬细胞驯化的可能机制。首先收取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来孵育巨噬细胞,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处理后巨噬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下游分子β-catenin,c-Myc以及M2型极化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另一方面,我们使用ICG001抑制剂与肿瘤上清同时孵育巨噬细胞,采用Western-Blot同样观察上述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然后,利用慢病毒介导的sh RNA沉默技术,下调小鼠肝癌细胞hepa1-6中分泌Wnt配体的重要分子Wntless(WLS)后再次重复上述共孵育实验,以验证肿瘤细胞是否可通过分泌Wnt配体以激活巨噬细胞Wnt/β-catenin信号进而对其极化进行调控的猜想。最后,使用两种不同处理的hepa1-6细胞系(对照组:NC-hepa1-6及沉默组:sh-WLS-hepa1-6)构建小鼠原位肝癌模型,一方面观察肿瘤大小;另一方面利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来分析肿瘤组织中的免疫细胞的变化情况,确认肿瘤细胞是否是通过分泌Wnt配体来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5.收集临床25例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巨噬细胞(CD68),Wnt信号(β-catenin)和极化相关分子(MR/Arg-1)的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拍照后对巨噬细胞中Wnt信号活化与极化相关分子表达进行定量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磁珠分选的骨髓CD11b+细胞纯度可达97%,体外诱导巨噬细胞成熟后纯度也达到95%以上。QRT-PCR结果显示单核向巨噬分化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下游分子表达水平是增加的。在不同极化状态的巨噬细胞中,M1、M2巨噬细胞均可表达一系列Wnt配体,但M2型巨噬细胞表达较高的受体FZD4,7,9,而受体在M1中表达均低于M0与M2。此外,QRT-PCR、Western-Blot和IF结果均显示Wnt/β-catenin信号下游分子Axin2,β-catenin,c-Myc在M2中表达最高,M1中表达最低。小鼠原位肝癌模型TAMs的QRT-PCR结果显示TAMs为M2-like表型,并且与正常肝脏枯否细胞(kuffer,KCs)相比Axin2,β-catenin,c-Myc表达显着增加。2.QRT-PCR结果显示使用Wnt3a处理后的M1型巨噬细胞,TNF-α、IL-12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但同时IL-10、MR、Arg-1表达则增加;同样Wnt3a处理M2型巨噬细胞后,MR、Arg-1等表达也增加。而使用ICG001处理M2型巨噬细胞,IL-10、MR、Arg-1表达显着受到抑制。M2型巨噬细胞使用Wnt3a与ICG001处理后的免疫荧光结果与QRT-PCR结果一致。另一方面,QRT-PCR结果显示干扰c-Myc表达再进行IL-4极化,IL-10、MR、Arg-1等M2极化分子的表达相对于对照组降低,并且可抵消Wnt3a对其表达的促进作用。3.采用巨噬细胞条件性培养基孵育肿瘤细胞的平板克隆结果显示巨噬细胞沉默β-catenin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抑制肿瘤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划痕实验结果也与其一致。在迁移侵袭的共培养实验中,沉默组较对照组均表现为对肿瘤侵袭能力有抑制作用。而混合T淋巴细胞培养实验中,结果显示巨噬细胞中沉默β-catenin后在M0及M2极化状态时均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促进。4.利用肿瘤上清孵育巨噬细胞后可表现为促进M2型极化及激活Wnt/β-catenin信号的作用。而同时加入ICG001后,该作用被抑制。利用WLS沉默的肿瘤细胞上清孵育同样可减弱上述表型。sh-WLS-hepa1-6细胞接种小鼠肝癌模型中,免疫荧光显示肿瘤细胞Ki67染色与对照组相比减少;F4/80+MR/Arg-1的共染现象减少。肿瘤免疫微环境中TAMs的募集有一定减少,TAMs分泌IL-12增加,IL-10的分泌减少。并且T淋巴细胞的浸润在沉默组是增加的,而Treg浸润比例则减少。5.临床肝癌患者手术病理标本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为CD68+β-catenin+MR/Arg-1有一定比例的共染现象。并且平均荧光强度的统计结果提示CD68+细胞中β-catenin与MR或Arg-1的平均荧光强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1.Wnt/β-catenin不仅参与单核巨噬分化成熟的过程而且还可参与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表现为促进M2型极化而抑制M1型极化。Wnt/β-catenin可通过下游效应分子c-Myc促进巨噬细胞M2型极化。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一种调控巨噬细胞分化及极化的新机制。2.抑制巨噬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会影响肿瘤细胞克隆形成,划痕愈合及侵袭转移的恶性生物学能力。并且抑制巨噬细胞中Wnt/β-catenin表达可提高巨噬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有利于形成抑制肿瘤发展的免疫微环境。为临床寻找肝癌生物免疫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3.肿瘤细胞可能通过分泌Wnt配体来激活巨噬细胞中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促进其向M2型极化转变并可减少T淋巴细胞的浸润和招募Treg细胞等免疫抑制细胞促进肿瘤恶性生长。本研究提出肿瘤细胞通过分泌Wnt配体激活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Wnt/?-cateninh信号途径进而调控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新机制。

晋乐飞[6](2019)在《手足口病重症化的免疫与代谢预测因子及发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分析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重症化的免疫与代谢预测因子和代谢谱的变化及代谢机制,为重症HFMD的早期识别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2构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感染重症HFMD乳鼠模型和人清道夫受体B2(Homo sapiens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member 2,hSCARB2)基因敲入(knock in,KI)小鼠模型,为重症HFMD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模型支持。3揭示局部器官免疫在EV71感染诱发重症过程中的作用,为重症HFMD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2013至2017年4月9月在郑州市儿童医院和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HFMD病例,将病例分为轻症组(n=178)和重症组(n=178),采用巢式序列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变化,应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重症HFMD潜在的预测因子。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健康对照和2017年采集的EV71阳性病例血清,健康对照血清来自于郑州市中心医院检查的5岁以下健康儿童。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中的VIP值,结合t检验(两组间)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间)和两两组别间倍性变化≥1.5或≤0.667的标准筛选差异代谢产物。通过代谢物的生物功能分析,寻找与重症HFMD发生相关的代谢通路和差异代谢产物。2基于VP1保守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EV71毒株的型别。应用MTT、流式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分析EV71毒株的体外毒力。通过腹腔、颅内和肌肉注射等三种途径感染3日龄BALB/c乳鼠(2×106 pfu/小鼠),记录临床评分和生存情况。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各组织器官的病毒载量采用VP1免疫组化分析和TCID50测定。线粒体损伤和超微病理采用JC-1荧光探针和透射电镜进行分析。通过感染不同日龄BALB/c乳鼠研究EV71病毒的年龄易感性。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肺部病变的关系。同时,本研究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hSCARB2 KI小鼠模型,并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进行基因和蛋白水平的鉴定。5日龄和1周龄KI小鼠和WT小鼠分别经颅内注射感染EV71(2×106 pfu/小鼠),并记录小鼠感染后的症状和临床评分。3 3日龄BALB/c乳鼠经腹腔注射感染EV71病毒(2×106 pfu/小鼠),感染后第7天(7 days post infection,7 dpi)计算肺组织的脏器系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和肺组织免疫细胞表型。应用Mouse Inflammation Array I试剂盒分析肺组织匀浆上清中细胞因子变化,组织匀浆上清炎症细胞因子及活性物质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Griess法。H&E染色、马松(Masson)和PAS糖原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和类胰蛋白酶表达检测组织肥大细胞。Spearman秩相关分析肥大细胞与EV71感染诱发中枢神经损伤和肺水肿的关联。应用蛋白质组和Western blot检测乳鼠脑组织和肺组织的免疫分子。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农村生活(OR=1.89,P=0.005)、高热(>39℃)(OR=2.40,P=0.014)是重症HFMD的预测因子。对所有发病时间HFMD病例的临床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OR=0.91,P<0.0001)、Na+(OR=0.74,P=0.0002)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OR=1.06,P=0.02)是重症HFMD的独立影响因素。巢式序列病例对照研究基础上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感染发病第1天,嗜酸性粒细胞(OR=0.80,P=0.02)、Na+(OR=0.53,P=0.02)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OR=0.82,P=0.008)是重症HFMD的独立影响因素;感染发病第2天,嗜酸性粒细胞(OR=0.69,P=0.04)和Na+(OR=0.52,P=0.03)是重症HFMD的独立影响因素;感染发病第3天,Na+(OR=0.68,P=0.03)是重症HFMD的独立影响因素;感染发病第4天,嗜酸性粒细胞(OR=0.85,P=0.004)、球蛋白(OR=1.54,P=0.002)是重症HFMD的独立影响因素;感染发病≥5天,球蛋白(OR=1.20,P=0.02)是重症HFMD的独立影响因素。HFMD重症化进程伴随血清代谢谱的改变,经筛选共得到62个差异代谢物。生物功能分析显示,这些差异代谢物在体内主要涉及的代谢通路有: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三羧酸循环;D-谷氨酰胺、D-谷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二十二碳六烯酰PAF C-16(AUC=0.85,95%CI:0.770.94,P<0.0001)、二十碳五烯酰PAF C-16(AUC=0.72,95%CI:0.620.83,P=0.0004)、α-酮异戊酸(AUC=0.72,95%CI:0.610.83,P=0.0006)、L-苯丙氨酸(AUC=0.70,95%CI:0.590.82,P=0.001)和鞘氨醇-1-磷酸(AUC=0.70,95%CI:0.580.80,P=0.003)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大于0.7,是潜在的重症HFMD诊断指标,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联合诊断效能(AUC=0.90,95%CI:0.830.97,P<0.0001)。血清二十二碳六烯酰PAF C-16(r=0.20,P=0.027)和二十碳五烯酰PAF C-16(r=0.24,P=0.008)水平与白细胞数呈显着正相关。2 EV71感染乳鼠表现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肺部充血,各组织器官均表现出严重的病理学损伤。相关分析显示,EV71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病变与肺部病变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EV71感染在体外和体内水平均可引起明显的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减少。乳鼠对EV71的易感性随日龄增加而下降,3日龄BALB/c乳鼠模型可应用于重症HFMD发病机制研究。在构建hSCARB2 KI小鼠方面,本研究共得到77只Founder小鼠,经过电泳检测共有10只小鼠出现目的条带。1、4、7周龄KI小鼠各组织hSCARB2 mRNA的表达均显示为阳性。7周龄KI小鼠各组织可检测到hSCARB2蛋白的表达。5日龄和1周龄KI小鼠感染EV71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死亡的比例增加。3 3日龄BALB/c乳鼠在7 dpi可出现明显的肺水肿。EV71感染导致乳鼠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CD69+T淋巴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1)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显着下降(P<0.01)。同时,树突状细胞比例、CD11b+MHCⅡ+树突状细胞比例和CD11b-MHCⅡ-树突状细胞比例在7 dpi均显着下降(P<0.05),而CD11b+MHCⅡ-树突状细胞比例显着上升(P<0.01)。与对照组相比,EV71组肺组织裂解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sinophil chemotactic factor,Eotaxin)-1、Eotaxin-2、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白介素(interleukin,IL)-7、IL-13、IL-17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干扰素(interferon,IFN)-γ、IL-10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EV71感染导致脑、肺和骨骼肌中肥大细胞增多和活化,肺组织表现严重的炎症反应。EV71感染后肺组织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群数量减少,嗜酸性粒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增多。同时,T淋巴细胞存在向Th2型分化的趋势。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EV71感染诱导脑组织补体系统和血小板活化、天然免疫应答以及糖皮质激素受体和血管紧张素的表达增加。EV71感染还可诱导肺组织天然免疫应答、缺氧诱导因子信号和PI3K/Akt信号以及T淋巴细胞活化。脑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V71组脑组织的RIG-I、MDA5、IRAK1、p65、pp38和Caspase-3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MAVS、pTBK1、pIRF7、pIRF3的表达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EV71组脑组织的pERK1/2水平显着下降(P<0.05),IRF7的表达水平具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V71组肺组织的RIG-I、pIKKε、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MDA5和MAVS的表达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与对照组相比,EV71组肺组织的pTBK1、TRAF6、IRF7、pIRF3、pIκBα、pp65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MyD88的表达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农村生活和高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和球蛋白水平升高等免疫指标变化与ALP水平升高、Na+和CK下降等代谢指标变化是重症HFMD的预测因子。HFMD重症化伴随着血清代谢谱的变化和能量代谢紊乱,二十二碳六烯酰PAF C-16、二十碳五烯酰PAF C-16、α-酮异戊酸、L-苯丙氨酸和鞘氨醇-1-磷酸是潜在的重症HFMD诊断指标,二十二碳六烯酰PAF C-16和二十碳五烯酰PAF C-16两种磷脂可能参与重症HFMD的发生发展。2 EV71感染导致乳鼠出现中枢神经病变和肺部病变,肺部病变的发生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关。本研究构建的KI小鼠模型更加高效、经济和稳定,未来可推广应用于EV71感染发病机制和疫苗的研发。3 EV71感染通过诱导外周血和肺组织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和树突状细胞减少、肥大细胞活化、炎症、脑组织天然免疫应答以及肺组织的天然免疫逃逸等免疫机制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肺水肿的发生。

付雍[7](2018)在《FGL2在红内期疟原虫发育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疟疾依然是世界上对人类生命健康最具威胁的传染病之一。由于红内期是引起疟疾患者发病和死亡的关键时期,所以红内期疟原虫的增殖和发育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已知红内期原虫在增殖过程中能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机体内包括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抗体等在内的多种免疫效应分子在抗红内期疟原虫感染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红内期疟原虫在与宿主长期共同进化的历史中,也发育出了一系列精密而完善的免疫逃避和免疫抑制机制。一方面,它可通过隐藏、伪装、变异和粘附等方式规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另一方面,它也善于利用宿主体内多种维持机体免疫动态平衡的负向调控分子来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比如在表达于T细胞、B细胞及NKT细胞表面的PD-1及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的CTLA-4,均已有文献报道在疟疾红内期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的活化将抑制或耗竭免疫效应细胞,促进疟原虫增殖和发育。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ibrinogen-like protein 2,FGL2),又称纤维介素(Fibroleukin),最初发现于感染鼠肝炎病毒(MHV-3)的小鼠体内,包含膜蛋白型mFGL2和分泌型sFGL2。mFGL2主要在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上表达,具有直接激活凝血酶启动凝血的功能。sFGL2主要由活化的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分泌,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FcγRIIB结合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包括抑制DC细胞成熟进而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以及促进B细胞凋亡。sFGL2的免疫抑制作用近年来不断在肿瘤和一些炎性疾病模型中得到了证实。然而,关于sFGL2在疟原虫感染中的作用,目前尚未见任何报道。本课题研究首先检测恶性疟和间日疟患者以及夏氏疟原虫感染小鼠血清中的sFGL2的表达水平,观察其是否在疟疾红内期感染过程中表达上调。然后,我们利用FGL2缺失小鼠进行红内期感染实验,观察FGL2缺失后红内期原虫的增殖水平有无变化,明确FGL2在红内期感染中的作用。最后,对FGL2缺失影响红内期原虫增殖的分子机制展开深入探讨。一、sFGL2在疟疾红内期感染中表达显着上调1、sFGL2在疟疾红内期感染中表达显着上调:通过检测恶性疟和间日疟患者以及夏氏疟原虫感染小鼠血清中的sFGL2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sFGL2在恶性疟和间日疟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较流行区正常人显着提高,夏氏疟原虫感染小鼠血清中的sFGL2的表达水平也随着红内期原虫的增殖而不断提高,并与原虫曲线高度吻合。2、Treg细胞是红内期感染中表达上调的sFGL2的主要来源:首先采用FACS检测感染小鼠在感染后第2、4、6、8天脾脏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频率,发现Treg细胞频率随红内期原虫的增殖而不断升高。随后我们采用磁珠分选出CD4+CD25+Treg细胞,以CD4+CD25-T细胞和CD4-CD25-T细胞作为对照,定量检测FGL2 mRNA在各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发现CD4+CD25+Treg细胞高表达FGL2 mRNA。最后,我们还采用anti-CD25抗体耗竭CD4+CD25+Treg细胞,结果显示注射anti-CD25抗体小鼠血清中sFGL2的表达水平较未注射抗体的WT小鼠显着下降。以上实验充分证明CD4+CD25+Treg细胞是红内期感染中表达升高的sFGL2的主要来源。二、FGL2缺失后红内期原虫增殖受到显着抑制1、FGL2-/-感染小鼠体内原虫增殖受到显着抑制:为进一步明确FGL2在红内期感染过程中的作用,随后我们引进了FGL2敲除小鼠进行感染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夏氏疟原虫、伯氏疟原虫还是约氏疟原虫感染,FGL2缺失后都将显着抑制它们在小鼠体内的增殖,而对FGL2敲除小鼠回补重组FGL2蛋白则使现象逆转,证明FGL2在疟疾红内期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了红内期原虫的免疫逃避并促进其增殖。2、FGL2-/-小鼠的凝血功能没有受到显着影响:FGL2敲除后将同时导致sFGL2和mFGL2的缺失,而mFGL2的缺失可能导致凝血功能的异常,为此,我们检测了WT和FGL2-/-小鼠断尾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结果显示FGL2-/-小鼠凝血功能并没有受到显着影响。三、FGL2缺失并未增强抗红内期感染的适应性免疫1、缺失FGL2不影响疟原虫特异性CD8+T细胞的增殖和功能:红内期原虫感染后第4、5、6天,通过流式分析疟原虫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和功能,结果发现,FGL2敲除小鼠脾脏疟原虫特异性CD8+T细胞的增殖能力与WT感染小鼠无显着差异。颗粒酶、穿孔素和IFN-γ分泌能力与WT感染小鼠相比也没有显着差异。2、缺失FGL2不影响疟原虫特异性CD4+T细胞的增殖和功能:红内期原虫感染后第4、5、6天,通过流式分析疟原虫特异性CD4+T细胞活化。结果显示,红内期原虫感染后第7、14、21天,FGL2敲除小鼠脾脏疟原虫特异性CD4+T细胞的活化增殖以及IFN-γ分泌能力与WT感染小鼠相比没有显着差异。3、缺失FGL2不影响GC B细胞频率:鉴于GC B细胞在疟原虫特异性抗体分泌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检测了WT和FGL2-/-两组感染小鼠脾脏GC B细胞(B220+CD95+GL7+)的频率和数量,结果发现两组感染小鼠之间没有显着差异。4、缺失FGL2不影响疟原虫特异性抗体分泌:由于抗体在清除疟疾红内期疟原虫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检测了WT和FGL2-/-两组感染小鼠血清中疟原虫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类IgG1和IgG2a的滴度,结果也显示两组感染小鼠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四、FGL2缺失显着增强抗红内期感染的天然免疫1、FGL2缺失小鼠的IFN-γ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是抑制红内期原虫增殖的主要原因:鉴于FGL2敲除小鼠体内疟原虫的增殖受到显着抑制出现在感染后第4天,因此我们检测了两种小鼠在感染后2、4、6天血清中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感染后第6天,IFN-γ在FGL2缺失小鼠体内表达水平较WT小鼠显着提高。为了进一步证实IFN-γ在FGL2敲除小鼠抑制红内期原虫增殖中的作用,我们采用拮抗抗体中和IFN-γ,结果显示,与FGL2-/-组和isotype IgG组相比,中和IFN-γ后,FGL2敲除小鼠体内疟原虫增殖能力恢复到WT感染小鼠水平,说明FGL2敲除小鼠是通过调节分泌IFN-γ发挥抗疟原虫作用的。2、NK和NKT细胞是FGL2-/-实验小鼠血清中表达上调的IFN-γ的主要来源:我们检测了两种小鼠在感染后2、4、6天脾脏NK和NKT细胞分泌IFN-γ的频率及数目。结果显示,感染后第6天,FGL2-/-小鼠脾脏分泌IFN-γ的NK和NKT细胞数目显着高于WT小鼠。为了进一步证实增强的NK/NKT分泌IFN-γ有助于FGL2-/-小鼠抑制红内期原虫增殖,WT和FGL2-/-小鼠在感染过程中用抗NK1.1抗体特异耗竭NK细胞和NKT细胞。结果发现,FGL2-/-小鼠NK/NKT细胞耗竭后,原虫血症较注射对照抗体组和FGL2-/-组明显增加。因此,在FGL2-/-感染小鼠中显着减少的原虫虫荷是由于NK和NKT细胞分泌IFN-γ增强所致。3、缺失FGL2使感染小鼠MCP-1表达水平升高,后者是募集NK/NKT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我们比较了WT和FGL2-/-小鼠感染后2、4、6天血清中MCP-1的表达水平,发现FGL2-/-小鼠血清中MCP-1表达水平在感染后第6天较WT小鼠显着提高。为进一步验证MCP-1的重要作用,我们采用了MCP-1的拮抗抗体。结果显示,缺失MCP-1可完全阻断FGL2-/-小鼠脾脏NK细胞和NKT细胞的募集。同样地,MCP-1耗竭后,FGL2-/-小鼠的原虫血症也恢复到WT小鼠的水平。以上结果表明MCP-1介导的NK/NKT细胞募集在抑制FGL2-/-小鼠红内期原虫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4、巨噬细胞是FGL2-/-小鼠血清中表达上调的MCP-1的主要来源:接下来,我们探查了FGL2-/-实验小鼠血清中表达上调的MCP-1的细胞来源。已有文献证实MCP-1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因此我们比较了WT和FGL2-/-感染小鼠巨噬细胞产生MCP-1的能力。结果发现,FGL2-/-小鼠巨噬细胞产生MCP-1的能力明显高于WT小鼠。进一步研究发现,FGL2-/-小鼠脾脏中分泌MCP-1的巨噬细胞的总数也远远高于WT小鼠。这有力地表明了生成的MCP-1对募集更多的巨噬细胞到脾脏起正反馈作用,从而促进更多的MCP-1的产生。五、FGL2缺失增强抗红内期感染的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1、sFGL2能够直接抑制巨噬细胞产生MCP-1的能力:从FGL2缺失小鼠的实验结果可知,FGL2的存在抑制了巨噬细胞分泌MCP-1的能力,但却没有直接的实验证据表明sFGL2能够直接抑制巨噬细胞产生MCP-1。为此,我们将重组FGL2蛋白(rFGL2)加入到疟原虫裂解产物pRBC刺激的RAW264.7细胞株和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中,通过ELISA检测MCP-1的表达,结果发现,无论是RAW264.7细胞株还是BMDM,在加入rFGL2后,均能显着抑制pRBC诱导巨噬细胞分泌MCP-1的能力,证明sFGL2能够直接作用于巨噬细胞抑制其产生MCP-1。2、sFGL2通过FcγRIIB受体抑制巨噬细胞产生MCP-1的能力:已知表达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的FcγRIIB是sFGL2的作用受体,而巨噬细胞表面也存在FcγRIIB受体,因此我们在RAW264.7细胞株中,将FcγRIIB的拮抗抗体加入到pRBC与rFGL2共孵育的刺激孔中,结果显示sFGL2的抑制作用被废除,抗FcγRIIB抗体、pRBC与rFGL2共孵育的刺激孔的MCP-1的表达水平恢复到pRBC单独刺激孔的水平,这个结果也在BMDM中得到了印证。由此证明红内期感染中表达上调的sFGL2是通过FcγRIIB受体发挥抑制作用。3、sFGL2的抑制作用在巨噬细胞条件缺失FcγRIIB受体小鼠的BMDM中消失,巨噬细胞条件缺失FcγRIIB受体小鼠红内期原虫增殖受到显着抑制:随后,我们通过构建巨噬细胞条件缺失FcγRIIB受体小鼠,再次验证sFGL2-FcγRIIB信号的抑制作用。通过分离巨噬细胞条件缺失FcγRIIB受体小鼠的BMDM,将pRBC与rFGL2共孵育,经ELISA检测发现,pRBC单独刺激孔与pRBC和rFGL2共孵育孔,两者MCP-1的表达水平不再有差异,确实了sFGL2通过结合FcγRIIB抑制巨噬细胞产生MCP-1。另外,我们还用巨噬细胞条件缺失FcγRIIB受体小鼠进行了夏氏疟原虫红内期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巨噬细胞条件缺失FcγRIIB受体小鼠的原虫率在感染过程中显着低于WT对照小鼠,再次有力证明sFGL2通过FcγRIIB发挥抑制作用。4、sFGL2-FcγRIIB信号抑制巨噬细胞产生MCP-1的分子机制:首先我们对巨噬细胞产生MCP-1的分子机制作了调查,已知胞内的NF-κB和MAPK信号通路与MCP-1的产生有关,而MAPK信号下游又包含ERK、p38和JNK三条支路。我们通过将多种信号通路抑制剂加入到pRBC刺激的RAW264.7细胞中,结果发现,除了p38没有作用外,其他信号抑制剂的加入,均能一定程度阻断MCP-1的产生,说明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均参与疟原虫诱导巨噬细胞产生MCP-1。接下来,我们选取了两条信号通路上游共有的信号分子TAK1以及下游不同的信号分子IκBα、MKK4/7和JNK,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这些信号分子在pRBC刺激以及pRBC与rFGL2共孵育情况下的活化情况,来判断sFGL2-FcγRIIB信号作用的位点及通路,然后将结果在巨噬细胞条件缺失FcγRIIB受体小鼠的BMDM中进行验证。我们首先观察了MKK4/7-JNK支路的活化情况,结果发现,sFGL2-FcγRIIB信号对MKK4/7的活化没有显着影响,但可以显着抑制JNK的活化,提示sFGL2-FcγRIIB信号可能作用于MAPK通路下游JNK支路。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在本论文写作时,sFGL2-FcγRIIB信号是否对另一条NF-κB通路有影响,鉴定工作正在进行中而尚未完成。

陈永坤[8](2017)在《影响流感临床严重程度的病毒及宿主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众所周知,流感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不论是季节性流感流行还是流感大流行,都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据WHO统计,全球每年的流感流行导致300-500万重症病例,大约25万至50万的死亡病例。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主要由流感病毒和宿主因素相互作用决定,所以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起不同的临床严重程度。目前,已经明确一些病毒氨基酸变异对病毒致病性有影响,主要包括影响表面糖蛋白HA的受体结合特异性和病毒聚合酶活性的氨基酸变异等。近年来,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已被用于传染病的遗传易感性研究。通过高通量的筛选平台,已系统筛选出大量与流感病毒感染相关的基因,再结合体外实验或者生物信息学分析,已经发现一些影响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宿主基因变异。但是具体机制十分复杂,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对季节性流感病毒进行持续监测是世界卫生组织每年推荐流感疫苗株的基础,因此发现新的影响流感病毒致病性的氨基酸变异,对于流感防控也至关重要。此外,尽管有很多课题组报道了 A(H1N1)pdm09流感病毒感染后,临床轻症和重症之间的细胞因子水平差异,但是对A(H3N2)流感和B型流感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细胞因子水平差异研究得比较少。虽然已有研究报道了一些与A(H1N1)pdm09流感感染易感性或感染重症相关的SNP,但是这些SNP是否与A(H3N2)流感或者B型流感重症相关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收集A(H1N1)pdm09、A(H3N2)和B型流感重症和轻症病例咽拭子和血液标本,从病毒和宿主两个角度出发,研究影响流感临床严重程度的可能的病毒和宿主因素。本研究首先对流感病例的人口学和重症风险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亚型流感病毒感染后人,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发展为流感重症的风险程度不同。感染A(H1N1)pdm09流感病毒后,60及60岁以上年龄组发展为重症的可能性最高,是18~59岁组的6.6倍(95%CI:1.893-23.012);感染A(H3N2)流感病毒或B型流感病毒后,0~4岁年龄组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最高,分别是18~59岁组的42.824倍(95%CI:5.217-351.499)和159.923倍(95%CI:21.059-1214)。而不同亚型流感病毒感染后,男性与女性发展为重症的风险程度无显着差异。通过对A(H1N1)pdm09流感轻症和重症病例咽拭子进行二代测序,并对两组之间的碱基比例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发现共有141个核苷酸位置的ATCG比例在流感轻症和重症病例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有18个位置碱基可导致氨基酸差异,分别分布于PA、HA、NA、M和PB2基因。同时对PA片段的序列分析发现,PAV379I突变在轻症病例中占40.82%,在重症病例中占20%,差异显着(P<0.05)。随后,通过小鼠的致病性实验研究,发现PA V379I突变可以减弱A(H1N1)pdm09病毒的毒力。从而验证了轻症与重症病例之间的PA379位点的氨基酸差异,可以影响病毒的致病性。通过对流感病例血浆中38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水平的差异分析,结果发现不同亚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的重症与轻症病例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种类并不完全相同。其中18岁以下A(H1N1)pdm09流感重症可能与天然免疫反应降低引起抗病毒能力下降相关,重症病例中有5种细胞因子显着低于轻症病例(P<0.05);而18岁及以上的A(H1N1)pdm09流感重症可能与炎症细胞因子异常升高引起的免疫病理相关,有6种细胞因子在重症病例中显着高于轻症病例(P<0.05);A(H3N2)流感重症可能与天然免疫能力降低相关,有4种细胞因子在重症病例中显着降低(P<0.05);而18岁以下B型流感病例中检测到20种细胞因子在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有4种细胞因子在重症病例中显着升高,而其余16种细胞因子在重症病例中均显着降低,提示B型流感重症可能与天然免疫反应降低和免疫病理都相关。通过对A(H1N1)pdm09、A(H3N2)和B型流感重症和轻症病例之间的136个SNP位点的基因频率差异分析,发现IL-6基因rs2069840-G等位基因可能与A(H1N1)pdm09流感重症相关,并且GC基因型有较高的重症感染风险;IL1B基因的rs3136558-G等位基因可能与A(H1N1)pdm09流感重症相关,并且GA和GG基因型有较高的重症感染风险;IL1A基因的rs2856838-A等位基因可能与A(H3N2)流感重症相关,并且AA基因型有较高的重症感染风险;LGALS1基因的rs9622682-AA和rs2899292-GG基因型有较高的A(H3N2)流感重症感染风险;本研究发现IFITM3的rs12252-C等位基因与B型流感重症相关,并且CC和CT基因型都有较高的重症感染风险。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不同亚型流感病毒感染人后,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发展为流感重症的风险程度不同,60及60岁以上老人感染A(H1N1)pdm09流感病毒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程度最高,0~4岁年龄组感染A(H3N2)流感或者B型流感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程度最高;首次发现PA蛋白的V379I突变可以减弱A(H1N1)pdm09流感病毒在小鼠中的致病性;发现不同亚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的重症与轻症病例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种类并不完全相同;发现IL-6基因rs2069840-G等位基因和IL1B基因的rs3136558-G等位基因可能与A(H1N1)pdm09流感重症相关;IL1A基因的rs2856838-A等位基因、LGALS1基因的rs9622682-A和rs2899292-G等位基因可能与A(H3N2)流感重症相关;IFITM3的rs12252-C等位基因与B型流感重症相关,并且CC和CT基因型都有较高的重症感染风险。

张纾瑜[9](2017)在《慢性荨麻疹患者CR1基因多态性及红细胞表面免疫相关分子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免疫功能障碍是一个重要因素。红细胞免疫是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现今国内外对于慢性荨麻疹红细胞免疫功能相关的研究报告较少,且不够深入,研究方法亦多采用传统的红细胞C3b受体(RBC-C3b)花环试验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试验,所获得的实验结果不尽相同,但大多数报告的观点是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亢进和紊乱。现有研究表明,红细胞作为机体血循环含量最多的血细胞,表达多种天然免疫受体和物质,如CR1、CR3、CD44、CD58、CD59、DAF、SOD酶、趋化因子受体等。在机体天然免疫反应中及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特异免疫反应中,红细胞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参与了机体的免疫调控,对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关于抗原选择与应答类型有指导作用。近年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肝炎等疾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发现大多数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显着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状况究竟如何,红细胞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是否存在变化以及其在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本课题通过从不同方面、不同水平分别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研究,包括红细胞表面CD35、CD44、CD55、CD58、CD59等分子表达情况,以及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的分布频率,以探讨红细胞免疫在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慢性荨麻疹红细胞免疫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该病的全面理解,开辟新的途径来了解该病的致病机制。目的: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红细胞表面天然免疫分子(CD35、CD44、CD55、CD58、CD59)表达情况,了解慢性荨麻疹患者红细胞免疫状况;以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型的频率分布。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分别设正常对照组和慢性荨麻疹组,抽取新鲜血液,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红细胞表面CD35、CD44、CD55、CD58、CD59的平均荧光强度。提取研究对象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测定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慢性荨麻疹患者组红细胞CD35、CD55、CD58表达显着升高(P<0.05),CD44、CD59表达显着降低(P<0.05)。(2)慢性荨麻疹组中CR1基因HH、HL和LL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4.2%、21.5%和4.3%,对照组HH、HL和LL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1.8%、23.6%和4.6%,两组CR1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慢性荨麻疹患者红细胞CD35分子的数量较正常人增高,提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存在亢进和紊乱。红细胞CD35分子数量增多可能是慢性荨麻疹天然免疫反应能力亢进和紊乱的基础。(2)慢性荨麻疹红细胞表面CD44表达降低,CD55、CD58、CD59表达升高,可能对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有一定影响。(3)慢性荨麻疹患者红细胞CD35数量的改变与CR1密度相关基因的遗传关系不密切,可能是后天获得性因素影响所致。

李杰,刘辉[10](2016)在《阿维A治疗前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屑病是一种免疫相关性慢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维A酸类药物目前在银屑病的内外治疗中占重要地位,小剂量阿维A口服在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治疗中已广为应用[1]。前期研究证实银屑病患者天然免疫功能紊乱,红细胞表面天然免疫分子如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erythrocyte chemokine receptors,ECKR)等表达异常[2]。本课题分别采用ABC双抗体夹心酶联吸附免疫法(ABC-ELISA)及流式细胞仪

二、肝硬化患者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与红细胞天然免疫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患者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与红细胞天然免疫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趋化因子CXCL5在H1N1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对iBALT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1 威胁人类健康的呼吸道病毒
        1.1 呼吸道病毒感染大事件
    2 流感,一个现存的公共卫生问题
        2.1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
        2.2 季节性流感的困顿
        2.3 流感病毒的分子结构
        2.4 流感病毒感染机制
        2.5 流感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3 小蛋白分子在抗病毒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3.1 细胞因子的概念
        3.2 趋化因子的结构、分类
        3.3 趋化因子与炎症相关疾病的关系
    4 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1 抗流感感染的“先锋部队”之天然免疫反应
        4.1.1 先天性免疫识别病毒感染
        4.1.2 NK细胞在抗病毒感染中的功能
        4.1.3 肺泡巨噬细胞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4.2 抗流感感染的“后续堡垒”之获得性免疫反应
        4.2.1 CD4+T细胞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4.2.2 CD8+T细胞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5 诱导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在呼吸道病毒流感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5.1 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的发现
        5.2 诱导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iBALT)的进展
        5.3 诱导的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在肺部疾病中的保护和病理作用
        5.3.1 保护性iBALT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5.3.2 致病性iBALT在疾病中的反作用
        5.4 诱导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与肺部相关疾病的关系
    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和基本策略
材料与方法
    甲型H1N1 PR8/H3N2流感病毒的培养、收集和浓缩
        1 MDCK细胞培养
        2 MDCK细胞分离纯化流感病毒
        3 流感病毒的浓缩
    甲型H1N1 PR8/H3N2流感病毒血凝单位及50%培养组织感染剂量(TCID50)的测定
        1 1%鸡红细胞悬液制备
        2 流感病毒的组织细胞半数致死量(TCID50)的测定
    野生型小鼠和趋化因子CXCL5敲除小鼠在H1N1 PR8流感病毒感染急性肺损伤中相关信号通路实验
        1 实验动物
        2 IVC系统组成
        3 纯合CXCL5-/-基因敲除小鼠基因型鉴定
        4 小鼠解剖取材实验
        4.1 小鼠肺灌洗液收集
        4.2 快速瑞姬氏染色
        4.3 ELISA实验
        4.4 小鼠脾脏分离
        4.5 小鼠肺/脾脏/淋巴结的流式细胞术实验
        4.6 小鼠肺组织病毒载量实验
        4.7 小鼠肺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实验
        4.8 小鼠肺组织荧光切片实验
        5 利用单细胞质谱流式技术检测WT小鼠、CXCL5敲除小鼠攻毒肺组织免疫图谱变化检测(普罗亭生物公司分析)
        5.1 检测抗体配备
        5.2 样品制备
        5.3 实验流程
        6 利用二代测序分析( RNA-seq)技术对WT小鼠、CXCL5敲除小鼠攻毒肺组织转录组分析(海普洛斯公司测序分析)
        6.1 样品制备
        6.2 实验流程
结果与讨论
    Part1 趋化因子CXCL5在H1N1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1.1 流感病毒H1N1感染WT/CXCL5敲除小鼠的临床症状
        1.2 趋化因子CXCL5在H1N1感染WT/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
        1.3 流感病毒H1N1在WT/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的存活
        1.4 H1N1感染WT/CXCL5敲除小鼠致使其肺组织炎症损伤
        1.5 WT/CXCL5敲除小鼠在H1N1感染中的免疫反应
        1.5.1 H1N1感染WT/CXCL5敲除小鼠肺灌洗液实验
        1.5.2 H1N1感染WT/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固有免疫细胞群
        1.5.3 H1N1感染WT/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获得性免疫细胞群
    Part2 趋化因子CXCL5在肺组织和血液中的不同释放途径
        2.1 骨髓重塑小鼠的构建
        2.2 H1N1感染骨髓重塑小鼠的基础免疫学分析
        2.3 H1N1感染骨髓重塑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分析
        2.4 H1N1感染骨髓重塑小鼠全血和肺灌洗液中的免疫细胞群
        小结: 趋化因子CXCL5在H1N1感染中的作用
    Part3 H1N1感染后CXCL5敲除小鼠肺部的“杰出”细胞群
        3.1 通过质谱流式技术对WT/CXCL5小鼠全肺组织免疫细胞群鉴定分类
        3.2 H1N1介导的WT/CXCL5敲除小鼠肺部免疫细胞群
        3.2.1 感病毒介导的WT /CXCL5敲除小鼠肺部固有免疫细胞群图谱
        3.2.2 感病毒介导的WT/CXCL5敲除小鼠肺部获得性免疫细胞群图谱
        3.2.3 流感病毒介导的WT/ CXCL5敲除小鼠肺部免疫细胞群百分比
        3.3 肺滞留B细胞在H1N1感染WT/CXCL5敲除小鼠肺部的突出表现
        3.4 流式分析iBALT结构相关细胞群在肺组织中的表现
    Part4 H1N1感染WT/CXCL5敲除小鼠肺部诱导iBALT结构的形成
        4.1 免疫荧光分析H1N1感染的WT/CXCL5敲除小鼠iBALT的结构
        4.2 病理图分析H1N1感染的WT/CXCL5敲除小鼠iBALT的结构
        4.3 iBALT结构形成和维持相关趋化因子CXCL5和细胞因子IL-6表现
    Part5 趋化因子CXCL5的敲除给肺组织iBALT形成提供优越的条件
        5.1 二代测序样品的相关性和可实性
        5.2 H1N1感染下WT/CXCL5敲除小鼠的差异基因
        5.3 H1N1感染下WT和CXCL5敲除小鼠差异基因功能富集
    Part6 H1N1感染WT和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iBALT结构诱导形成模式图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粘膜相关恒定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疾病进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慢性HBV感染者MAIT细胞频数及表型的变化
    第二部分: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肝癌患者MAIT细胞频数及表型的变化
3 讨论
乙肝病毒慢性感染与天然免疫细胞功能降低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4)NKG2A介导泡型包虫病的肝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NKG2A诱导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NK细胞免疫功能下调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选择与分组
        1.2 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免疫抑制性分子NKG2A介导肝AE患者肝脏NK细胞功能耗竭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体外虫体蛋白刺激介导NKG2A上调而导致NK细胞功能下调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的收集
        1.2 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NKG2A分子在肝脏NK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调控及其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Wnt信号对巨噬细胞发育及极化的影响研究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巨噬细胞中Wnt信号对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体外研究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肿瘤细胞分泌的Wnt配体对巨噬细胞极化调控的体内和体外研究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手足口病重症化的免疫与代谢预测因子及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重症手足口病的免疫与代谢预测因子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调查内容
    
2.1.4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农村生活、高热与HFMD严重程度有关
    3.2 HFMD病例外周血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变化
    3.3 HFMD病例外周血免疫指标分析
    3.4 HFMD病例外周血代谢指标分析
    3.5 HFMD病例外周血炎症指标变化
    3.6 重症HFMD预测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肠道病毒71型重症手足口病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调查内容
    
2.1.4 血清收集
    
2.1.5 仪器与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代谢物的提取
    
2.2.2 上机检测
    
2.2.3 LC-MS检测进样步骤
    
2.2.4 数据预处理
    
2.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样本的基本信息
    3.2 健康对照组、轻症组和重症组病例炎症水平比较
    3.3 代谢轮廓分析
    
3.3.1 LC-MS代谢组学数据预处理
    
3.3.2 代谢轮廓LC-MS谱图获得及比较
    
3.3.3 质量控制与保证
    
3.3.4 代谢谱
    
3.3.5 PCA主成分析
    
3.3.6 PLS-DA分析
    
3.3.7 OPLS-DA分析
    3.4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和鉴定
    
3.4.1 差异代谢物相关性矩阵分析
    
3.4.2 差异代谢产物热图分析
    3.5 生物功能分析
    3.6 主要差异表达代谢产物比较
    3.7 ROC曲线分析
    3.8 差异代谢产物与临床炎症相关指标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动物模型的构建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病毒
    
2.1.4 主要仪器与耗材
    
2.1.5 主要试剂与溶液配制
    
2.1.6 抗体信息
    
2.1.7 构建EV71受体h SCARB2 KI小鼠模型所用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与培养
    
2.2.2 细胞的传代和冻存
    
2.2.3 病毒的富集
    
2.2.4 病毒的TCID50测定和感染复数
    
2.2.5 病毒核酸提取与RT-PCR验证
    
2.2.6 EV71的VP1扩增片段测序与系统进化树
    
2.2.7 体外细胞感染实验
    
2.2.8 EV71感染动物模型
    
2.2.9 组织病理学检测
    
2.2.10 免疫组化
    
2.2.11 组织病毒载量
    
2.2.12 透射电镜
    
2.2.13 激光共聚焦
    
2.2.14 Western blot检测
    2.3 EV71受体人源SCARB2 KI小鼠的构建流程与鉴定
    
2.3.1 实验动物
    
2.3.2 构建流程
    
2.3.3 小鼠基因型鉴定方法
    
2.3.4 hSCARB2 mRNA的表达鉴定
    
2.3.5 hSCARB2蛋白表达鉴定
    
2.3.6 KI小鼠对EV71感染的易感性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EV71毒株PCR鉴定与进化树分析
    3.2 EV71感染的体外毒力研究
    
3.2.1 EV71感染对RD和Vero细胞活性的影响
    
3.2.2 EV71感染诱导RD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线粒体损伤
    3.3 EV71感染小鼠模型
    
3.3.1 不同的感染途径
    
3.3.2 EV71感染的年龄依赖性
    3.4 EV71受体hSCARB2 KI小鼠
    
3.4.1 Founder小鼠基因型鉴定结果
    
3.4.2 Founder小鼠与野生型C57BL/6Ncrl小鼠的杂交繁育
    
3.4.3 KI小鼠hSCARB2 mRNA表达量检测
    
3.4.4 KI小鼠hSCARB2蛋白表达检测
    
3.4.5 KI小鼠对EV71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肠道病毒71型感染致重症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毒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2.1.4 主要试剂、抗体、试剂盒与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日龄BALB/c小鼠EV71感染动物模型构建
    
2.2.2 肺组织脏器系数
    
2.2.3 组织病理学分析
    
2.2.4 肺组织病毒载量
    
2.2.5 激光共聚焦
    
2.2.6 乳鼠外周血免疫细胞表型检测
    
2.2.7 乳鼠肺组织免疫细胞表型检测
    
2.2.8 组织匀浆炎症细胞因子及活性物质检测
    
2.2.9 肺组织细胞因子的微阵列分析
    
2.2.10 脑组织和肺组织全蛋白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2.2.12 Western blot检测方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EV71感染后乳鼠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变化
    3.2 EV71感染引起明显肺水肿
    3.3 EV71感染后乳鼠肺组织细胞因子变化
    3.4 EV71感染引起脑、肺和骨骼肌组织肥大细胞活化和Th2型炎症反应
    3.5 EV71感染后乳鼠肺组织免疫细胞亚群变化
    3.6 肥大细胞在EV71感染致重症过程中的作用
    3.7 脑组织和肺组织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
    
3.7.1 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3.7.2 差异表达蛋白质聚类和GO分析
    
3.7.3 主要差异表达蛋白质表达聚类及功能解释和KEGG分析
    3.8 EV71感染对脑组织和肺组织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炎症信号和凋亡信号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背景
1 EV71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1 EV71型手足口病的地区分布
    1.2 EV71型手足口病的时间分布
    1.3 EV71型手足口病的人群分布
2 EV71的生物学特征
    2.1 EV71的结构和基因组
    2.2 EV71的宿主结合受体或分子
    2.3 EV71在宿主内的复制
3 EV71感染的路径和进程
4 EV71感染与天然免疫逃逸
    4.1 阻断RLRs介导的抗病毒信号
    4.2 阻断MAVS介导的抗病毒信号
    4.3 阻断IFN和JAK/STAT信号转导
    4.4 干扰IRF信号
    4.5 抑制核因子(nuclear factor-κB , NF-κB)信号
    4.6 抑制TLRs介导的信号转导
    4.7 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
    4.8 参与EV71感染相关天然免疫应答的其他分子
5 EV71感染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5.1 体外细胞模型
    5.2 EV71感染动物模型
6 EV71感染的潜在治疗方法
    6.1 抗EV71病毒药物
    6.2 单克隆抗体
    6.3 疫苗
    6.4 对症治疗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FGL2在红内期疟原虫发育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SFGL2 在疟疾红内期感染中表达显着上调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FGL2 缺失使红内期原虫增殖受到显着抑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FGL2 缺失并未增强抗红内期感染的适应性免疫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FGL2 缺失显着增强抗红内期感染的天然免疫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FGL2 缺失增强抗红内期感染的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红内期疟原虫的免疫逃逸和免疫抑制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影响流感临床严重程度的病毒及宿主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流感病毒的生活周期
1.2 流感病毒致病性相关的病毒因素研究
    1.2.1 血凝素氨基酸变异对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影响
    1.2.2 聚合酶氨基酸变异对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影响
1.3 流感感染重症相关的宿主因子研究
1.4 流感感染重症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水平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和目的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流感病例样本的采集与诊断
    2.1.1 样本采集与处理
    2.1.2 流感病例诊断标准
2.2 病毒核酸检测
    2.2.1 RNA提取
    2.2.2 Real time RT-PCR
2.3 病毒分离
    2.3.1 A(H1N1)pdm09流感病毒的MDCK细胞分离
    2.3.2 A(H1N1)pdm09流感病毒的鸡胚分离
2.4 TCID_(50)实验
2.5 小鼠致病力实验
2.6 红细胞凝集试验(Hemagglutination,HA)
2.7 血凝抑制实验(HI)
2.8 二代测序及数据分析
    2.8.1 二代测序
    2.8.2 数据过滤与分析
2.9 人基因组DNA的提取
2.10 人血浆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检测
2.11 Sequenom分型质谱平台进行基因分型
2.12 IFITM3基因rs12252位点的基因分型
2.13 数据统计分析
2.14 生物安全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流感病例人口学特征分析
    3.1.1 全部样本采集病人的人口统计学
    3.1.2 流感阳性病例人口学统计
    3.1.3 各亚型流感轻症和重症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及重症感染风险程度分析
3.2 影响流感临床严重程度的病毒因素
    3.2.1 A(H1N1)pdm09流感病例咽拭子二代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3.2.2 A(H1N1)pdm09流感病毒在轻症病例和重症病例中的碱基比例差异分析
    3.2.3 A(H1N1)pdm09流感病毒基因特性分析
    3.2.4 PA V379I变异减轻A(H1N1)pdm09病毒在小鼠中的致病性
3.3 影响流感临床严重程度的宿主因素
    3.3.1 流感轻症和重症病例血浆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水平差异分析
    3.3.2 流感重症病例与轻症病例候选基因SNP差异分析
    3.3.3 SNP功能注释 第四章 讨论
4.1 影响流感临床严重程度的病毒因素
4.2 影响流感临床严重程度的宿主因素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表1: A(H1N1)pdm09流感病例咽拭子测序的测序深度和覆盖度统计 附表2: A(H1N1)pdm09流感病例咽拭子二代测序数据产出质量情况一览表 作者简介 致谢

(9)慢性荨麻疹患者CR1基因多态性及红细胞表面免疫相关分子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荨麻疹患者红细胞表面免疫分子表达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4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受试者年龄的比较
        2.2 两组受试者性别分布的比较
        2.3 慢性荨麻疹组与对照组红细胞表面免疫分子比较
        2.4 各组内不同性别之间红细胞表面分子的比较
        2.5 各组内红细胞表面分子相关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慢性荨麻疹患者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4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慢性荨麻疹组与对照组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测
        2.2 慢性荨麻疹组与对照组红细胞CR1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2.3 慢性荨麻疹组不同性别间红细胞CR1基因型频率比较
        2.4 慢性荨麻疹组与对照组组间和组内不同CR1基因型CD35荧光强度的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10)阿维A治疗前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ABC-ELISA检测法测定红细胞表面ECKR活性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肝硬化患者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与红细胞天然免疫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2]趋化因子CXCL5在H1N1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对iBALT结构的影响[D]. 李楠.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粘膜相关恒定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疾病进展中的作用[D]. 柳勤玲.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NKG2A介导泡型包虫病的肝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D]. 阿卜杜艾尼·啊卜力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3)
  • [5]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调控及其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杨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6]手足口病重症化的免疫与代谢预测因子及发病机制研究[D]. 晋乐飞. 郑州大学, 2019(07)
  • [7]FGL2在红内期疟原虫发育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付雍.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8]影响流感临床严重程度的病毒及宿主相关因素研究[D]. 陈永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12)
  • [9]慢性荨麻疹患者CR1基因多态性及红细胞表面免疫相关分子表达研究[D]. 张纾瑜.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7(01)
  • [10]阿维A治疗前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变化[J]. 李杰,刘辉.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6(09)

标签:;  ;  ;  ;  ;  

肝硬化患者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与红细胞先天免疫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