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癌nm23-H_1 mRNA表达与浸润转移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黄波[1](2021)在《CEA、VEGF、nm-23-H1蛋白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nm-23-H1蛋白在乳腺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癌旁远端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在该院行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患者1 100例,取癌组织、癌旁2 cm组织、癌旁5 cm以外正常组织分别记为癌组织组、癌旁组、正常组,比较3组CEA表达水平及VEGF、nm-23-H1蛋白阳性率,分析癌组织中CEA、VEGF、nm-23-H1与临床参数的关系,评估CEA、VEGF、nm-23-H1蛋白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癌组织组CEA表达水平、VEGF阳性率高于癌旁组、正常组,而nm-23-H1蛋白阳性率低于癌旁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患者中,随肿瘤分期、肿瘤大小增加及分化程度下降,CEA表达水平、VEGF阳性率升高,而nm-23-H1蛋白阳性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VEGF、nm-23-H1蛋白联合检测诊断乳腺癌的准确度高于单独检测。结论乳腺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癌旁远端正常组织CEA表达水平及VEGF、nm-23-H1蛋白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且与临床参数有关,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度。
曹强,李君[2](2021)在《NM23基因与肿瘤生长转移相互关系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NM23基因是人类较早发现的抑癌基因,NM23基因与恶性肿瘤生长,向周围组织浸润以及向远处组织器官的转移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通过对NM23基因与肿瘤生长转移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有利于我们更好去认识NM23基因,也有利于我们对恶性肿瘤生长浸润转移的认识。本文主要对NM23基因以及它与肿瘤生长转移之间相互关系作一概述。
张兰兰[3](2021)在《人的AKT1启动子及其mRNA的3’-UTR区域中G-四链体结构的鉴定和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富含鸟嘌呤(G-rich)的DNA和RNA能够折叠形成一种特殊的结构,G-四链体(G-quadruplex)。该结构广泛存在于人类的基因组中,能够调节包括DNA复制、端粒维持、基因表达与调控以及遗传稳定性在内的多个生物学过程。AKT又称蛋白激酶B(PKB),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参与多种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包括细胞生存、增殖、侵袭、凋亡和血管生成。AKT1在细胞生长和存活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在肿瘤中的激活是由不同的机制介导的,目前所知的主要包括基因表达升高和翻译后蛋白磷酸化。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和生物技术从mRNA水平及DNA/RNA结构的角度探讨AKT1在癌症中上调的机制,研究了人的AKT1启动子及其mRNA 3’-UTR中多个鸟嘌呤簇(G-tracts)之间形成G-四链体结构的可能性。本研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系统展示了 AKT1在多种癌症中的表达上调,探索其高表达指标用于乳腺癌、卵巢癌、肺癌、胃癌和肝癌等临床预后因子的可能性,同时探讨了AKT1基因表达在多种癌症中与免疫浸润细胞的相关性。2.圆二色谱分析表明,基于AKT1启动子G-tracts区域序列合成的寡聚核苷酸在G-四链体结构的特异波长处呈现摩尔椭圆峰。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凝胶迁移实验和G-四链体特异性抗体免疫染色实验,也证明了这些寡核苷酸在钾离子或锂离子存在的退火条件下形成G-四链体结构。硫酸二甲酯(DMS)足迹保护试验鉴定了参与G-四链体形成的核苷酸。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和PCR阻滞试验也验证了 AKT1启动子区存在G-四链体结构。在荧光素酶报告试验中,AKT1启动子的G-tracts突变降低了这些G-rich区域介导的报告基因的表达,表明G-四链体结构正向调控AKT1基因表达。实验结果还显示,AKT1启动子区G-四链体结构的形成可能受转录因子SP1调控。此外,DNA解旋酶RECQL与AKT1的表达呈负相关,因此可能调节AKT1 G-四链体的形成。3.利用圆二色谱分析、凝胶迁移实验和DMS足迹保护试验,证明了 AKT1 mRNA 3’-UTR区域存在G-四链体结构。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该G-四链体结构的形成可能影响了miR-193b-3p与AKT1 mRNA 3’-UTR的结合和该区域对AKT1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4.利用已知的人MYC基因启动子的G-四链体晶体结构及分子对接技术对小分子化合物石蒜碱进行了分子对接,显示该小分子药能够很好的和G-四链体结合。非变性聚丙烯凝胶电泳及Taq聚合酶延伸阻滞试验的方法,验证了石蒜碱可以诱导形成并且稳定G-四链体结构。因此,石蒜碱代表了一类新的G-四链体结合配体,可能成为潜在的抗癌药物。综上所述,本论文的研究证明G-四链体结构存在于人AKT1的启动子和mRNA 3’-UTR区域,此结构对AKT1基因转录具有正调控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所形成的G-四链体分别影响SP1对AKT1启动子的结合和miR-193b-3p对AKT1 3’-UTR的识别。同时,RECQL可能通过解旋AKT1启动子和/或其3’-UTR中的G-四链体而介导AKT1基因表达。因此,AKT1所形成的G-四链体可能成为癌症治疗的有效靶点。另外,筛选出的小分子配体石蒜碱能够稳定G-四链体,具有开发为抑制癌症药物的潜能。
刘伟,王勇,董耀,马建亭[4](2020)在《S100A4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转移相关蛋白S100A4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和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肿瘤标本74份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经病理证实正常结直肠组织40份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S100A4蛋白表达情况,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S100A4阳性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以及S100A4与nm23H1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S100A4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且表达为棕褐色或棕黄色,研究组中S100A4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m23H1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且为棕黄色细颗粒,研究组中nm23H1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阳性表达率与患者肿瘤大小、肝转移、年龄、组织分化程度、发生部位、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均有显着相关性(P均<0.05),且与TNM分期呈正相关。在结直肠癌组织中,S100A4阳性表达率与患者肿瘤大小、肝转移、年龄、TNM分期、发生部位、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均<0.05),且与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结直肠癌组织中S100A4表达与nm23H1表达存在负相关性(r=-0.432,P<0.05)。结论 S100A4蛋白表达情况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密切相关,其与nm23H1基因联合检测,有利于明确患者转移、浸润、预后情况。
冯超[5](2020)在《Tiam1、CD44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泌尿系统中,不同部位发生肿瘤的概率不同,在临床工作中膀胱癌的发病率居首位。在全球范围内,据研究发现膀胱癌的总发病率位于全身肿瘤第十一位,其中男性稍高排第七位,女性排第十七位。在我国,罹患膀胱癌的男性在全身各部位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七,而女性罹患膀胱癌者排第十位之后。2009年全国肿瘤登记处显示,膀胱癌死亡率为2.60/10万,其中男性为3.75/10万,女性为1.24/10万,男、女性死亡率之比2.97:1。据统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仍有约30%-60%患者术后出现复发,然而部分复发者存在向基层浸润性膀胱癌或出现局部及远处器官组织转移的风险,此风险比率在10%-15%间。膀胱癌的高发病率、死亡率及手术后高复发率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然而现阶段膀胱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探索其发病机制迫在眉睫。已有相关报道,在多数肿瘤组织内如乳腺癌、口腔癌、胃肠道癌等中均可检测到Tiam1及CD44表达产物,且其表达有统计学意义。本实验的目的是检测Tiam1和CD44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是否与膀胱癌病理参数有关,并探讨肿瘤细胞侵袭和浸润的机制,以早期发现和诊治膀胱癌,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用于检测临床确诊的111例膀胱癌肿瘤组织和癌旁37例正常膀胱组织中Tiam1及CD44的表达,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各自表达差异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参数(如肿瘤大小、TNM分期、病理级别等)之间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Tiam l在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6%(85/111),对照组癌旁正常组织中Tiam1阳性表达率为24.3%(9/37)。Tiam l在膀胱癌组织与膀胱正常组织的表达,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且有统计学意义。在≤T1期(Tis除外)组别中其阳性表达率为70.1%(54/77),≥T2期组别为91.2%(31/34)。在病理分级为高级别组中其阳性表达率为90.6%(29/32),低级别高分化组为70.9%(56/79)。在无淋巴结转移组其阳性表达率为71.1%(59/83),有淋巴结转移组为92.9%(26/28)。无血管浸润组其阳性表达率为71.6%(58/81),有血管浸润组为90.0%(27/30)。膀胱癌临床分期不同、病理级别高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血管浸润,影响Tiam1的表达且有统计学意义;Tiam l在膀胱癌肿瘤大小、性别、年龄中的不同表达水平无意义。2.CD44在膀胱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7.6%(75/111),癌旁正常组织中CD44的阳性表达率是18.9%(7/37)。CD44在膀胱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且有统计学意义。在≤T1期(Tis除外)组别中其阳性表达率为59.7%(46/77),≥T2期为85.3%(29/34)。在病理分级为高级别组中其阳性表达率为78.1%(25/32),低级别高分化组为63.3%(50/79)。在无淋巴结转移组其阳性表达率为63.9%(53/83),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为78.6%(22/28)。在无血管浸润组其阳性表达率为61.7%(50/81),有血管浸润组为83.3%(25/30)。膀胱癌不同的临床分期、病理级别高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血管浸润,影响CD44的表达且有统计学意义。膀胱癌肿瘤的大小、年龄、性别因素对CD44的表达无影响。3.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推知,Tiam 1、CD44两者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26,χ2=10.14,P<0.01)。结论:1.Tiam1和CD44在膀胱癌组织中均高表达,且与膀胱癌临床分期、病理级别、淋巴结转移和血管浸润可能正相关。2.Tiaml和CD44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呈现出正相关,表明Tiam1与CD44在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效应,并共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局部淋巴结和血管浸润。
郭丽萍[6](2020)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获网和免疫组多样性与肿瘤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肿瘤进展中的意义及其预后价值·第一章分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浸润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乳腺癌亚型背景:肿瘤细胞之所以能够发展成瘤,不仅是实质细胞遗传物质改变,获得恶性表型的结果,促癌性的免疫微环境也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交互作用也是影响肿瘤进展的重要因素。但传统上,用于分类乳腺癌预后或疗效的基因标志物,主要与细胞增殖相关。忽视了其他肿瘤相关生物学过程,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目的:拟从肿瘤相关生物学过程及各免疫细胞亚型的基因集出发,探索建立一种与预后相关的乳腺癌分子分型。并探索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新亚型中的意义。材料及方法:本研究纳入TCGA数据库中985例乳腺癌浸润性导管/小叶癌的肿瘤组织转录组数据,结合基因集变异分析方法,以Hallmark基因集评估肿瘤相关生物学过程,以免疫细胞亚型相关基因集评估乳腺癌的免疫微环境模式,探索新的乳腺癌分子分型。利用“细胞迁移及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检测系统”验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在乳腺癌进展中的意义。结果:本研究利用上述方法,将TCGA数据库中的乳腺癌样本分为三组,命名为Hallmark-tsne分子分型。刻画Hallmark-tsne分型中的C3亚型发现,其是一类运动迁移能力增强、具有肿瘤干细胞样表型、高表达Luminal表型相关基因,并且以中性粒细胞高度浸润为特征的乳腺癌。另外,C3亚型乳腺癌G-CSF高表达与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的现象相伴生。分泌G-CSF的乳腺癌细胞可以诱导中性粒细胞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从而增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刻画乳腺癌相关生物学过程及免疫微环境,不仅对其分子分型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也具有一定价值。由NETs形成所介导的促癌性免疫微环境可加速肿瘤进展。·第二章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协同凝血系统保护肾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存活背景:多数肿瘤患者因癌症转移或复发而非局限性肿瘤去世。然而截至目前,对于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如何在外周血中获得生存,这一转移的关键环节知之甚少。肿瘤患者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或血小板增多往往预示患者预后不良、复发风险较高。中性粒细胞不仅是维持炎症反应的重要参与者,其一种特殊的激活态-NETs也是介导凝血级联反应的重要组分。虽然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发病率较低的一类小癌种,但已发生远处转移的肾癌患者,其5年生存率仅有8%-12%,并且晚期肾癌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明显,易伴发形成深静脉瘤栓。目的:探索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特殊激活形式NETs所介导的炎症及高凝环境是否有利于CTCs的存活。材料及方法:本章共纳入106例初治肾占位患者(9例肾脏良性占位及97例肾细胞癌),利用oHSV1-hTERT-GFP病毒法计数患者外周血有活性的CTCs数量,并收集整理了 106例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术前外周血常规及生化检查结果;对其中21位患者行外周血白细胞转录组测序,利用GSEA等基因集富集评分相关算法计算NETs等免疫表型评分;进而比较检出CTCs的数量与患者免疫表型评分之间的关系。最终,以TCGA数据库中透明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肿瘤组织转录组数据评估NETs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初治时CRP或FIB升高的患者,其外周血所检出的CTCs数量明显升高,且CTCs数量、CRP及FIB两两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结合外周血白细胞表达谱数据发现,CTCs数量较多的肾癌患者,其白细胞表现为类似于低密度中性粒细胞(low density neutrophils,LDNs)的自发激活态或被G-CSF刺激下的应激状态,也即NETs生成态。并且,基于表达谱的NETs评分与血浆FIB浓度间也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外周血CRP升高的患者,其NETs及凝血评分较高。在形态学上观察到,NETs所释放的DNA网状骨架上镶嵌有NETs源性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且体外模拟实验已证实NETs可包裹单个的肾癌细胞。另外,分析ccRCC患者肿瘤组织的表达谱数据可知,NETs评分及TF表达值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炎症状态下,NETs释放的DNA网状骨架,及NETs源性TF激活凝血系统所生成的纤维蛋白网,共同构成了 CTCs得以生存的保护网。·第三章基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泛癌预后评分系统背景:肿瘤作为一类“无法愈合的创口”可引发全身系统性病理改变。尽管浸润性中性粒细胞曾致力于修复创口,但以倒戈相向为终,而且其特殊存在形式NETs成为了维持机体慢性炎症、高凝易栓状态的重要力量。NETs的存在为肿瘤进展创造了舒适的微环境,其参与了肿瘤转移、瘤床内血管生成、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及终末期多器官衰竭等可致肿瘤患者去世的多种主要病理过程。尽管来源于不同克隆的肿瘤实质细胞间存在异质性,寻找肿瘤细胞间共有的遗传变异比较困难,但瘤床中也许存在某种物质是促进肿瘤恶性进展的共有因素。目的:从促癌性免疫微环境角度,探索NETS是否是影响泛癌(pan-cancer)预后的共有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训练简洁实用的泛癌预后预测模型。材料及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TCGA数据库中32种实体瘤,共8739例泛癌原发灶表达谱数据,随机抽取70%患者(6117例)作为训练集,其余30%(2622例)作为泛癌测试集。在泛癌训练集中,采用Lasso回归筛选了 19个NETs相关特征基因,用于构建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另外根据特征基因在生存树中预测预后的贡献度,选取了前12个特征基因用于构建生存随机森林模型。根据上述模型,计算训练集和测试集内各患者的NETs(Cox)评分和NETs(RF)评分。根据数据中位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利用时间依赖ROC曲线、DCA曲线及一致性指数检验模型效能。结果:在泛癌训练集中,NETs(Cox)评分及NETs(RF)评分较高的高危组患者的疾病相关生存期(disease specific survival,DS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间隔(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I)较低危组明显缩短;同样,在泛癌测试集、胶质瘤测试集、乳腺癌和肺腺癌测试集中,NETs(Cox)及NETs(RF)评分较高的高危组患者,OS明显缩短。对于泛癌训练集中的30种实体瘤(除外DLBC和KICH),单因素Cox风险回归显示,NETs(RF)评分是导致患者生存期显着缩短的危险因素。时间依赖ROC曲线和DCA曲线均说明认为NETs(RF)评分评估预后更为准确;但在不同时间点上,NETs(Cox)评分的预测效能更稳定。此外,分析TCGA数据库8739例泛癌原发灶的 NETs(z-score)、Angiogenesis(z-score)及 Cellcycle(z-score)值发现,三者间互为正相关关系,在数据上证明了 NETS的形成,可介导瘤床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此为NETs相关基因可预测泛癌预后提供了理论支持。结论:本章建立的NETs评分模型可预测泛癌患者预后。·第二部分不同肿瘤负荷下的外周血T细胞受体库动态特征谱及其预后预测价值背景:肿瘤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原性的异常转化的细胞。肾细胞癌是一类免疫原性较强的癌种,其在免疫系统监视作用下可自发地、或是经细胞因子诱导后而消退。肿瘤与机体免疫系统是相互竞争共同进化的:一方面肿瘤的免疫原效应可诱导动员免疫系统生成肿瘤相关T细胞;但另一方面,伴随肿瘤抗原的持续性刺激,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识别抗原的敏感性降低,加之肿瘤自身进化产生的防御系统,可使T细胞失去杀伤能力。T细胞在肿瘤免疫编辑的不同阶段执行不同的功能,TCR多样性是映射T细胞功能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目的:探索不同的肿瘤负荷及肿瘤负荷改变后对机体TCR免疫组的影响,评估TCR多样性的预后价值;评估减瘤性肾切除术对晚期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治疗价值。材料及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0例肾占位患者。其中38例初治透明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患者及2例初治肾良性占位患者,记为”手术相关病例队列”,对其术前及术后1周的外周血行T细胞受体库测序(T cell receptor repertoire sequencing,TCR-seq),并对其中28例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手术前后TCRβ链(TCRB)多样性及基于表达谱的免疫细胞亚型的变化谱。另外,其中13例同期转移性肾癌及5例异时性转移肾癌患者共同组成了“转移性肾癌病例队列”,行TCR-seq,通过计算TCRB多样性来评估患者预后。为验证结果,对1例初治Ⅰ期ccRCC患者、1例初治的Ⅲ期伴下腔静脉瘤栓的ccRCC患者外周血行流式检测,比较手术前后耗竭性T细胞变化状态;对1例初治Ⅳ期同期转移性ccRCC患者的手术前后外周血行单细胞转录组及免疫组测序。结果:整合TCR-seq及转录组结果发现,TCRB多样性较低的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剧烈,并且处于相对高凝的状态;而TCRB多样性较高的患者的免疫状态维持于相对稳态,储备了大量的幼稚T细胞。在治疗基线时,肿瘤负荷较低的Ⅰ期患者TCRB多样性明显高于肿瘤负荷较高的Ⅳ期患者。对Ⅳ期患者而言,治疗基线的TCRB多样性越高,总生存期越长;接受减瘤性手术治疗后,患者外周血TCRB多样性得以恢复(TCRB克隆总体上呈现小丰度克隆新生、超大克隆缩小),耗竭性T细胞比例减少,幼稚T细胞增多,整体免疫环境得到改善,免疫监视能力得以恢复。结论:肿瘤负荷高的患者外周血TCRB多样性差,TCRB多样性可评估晚期患者的预后;减瘤性肾切除术可以有效改善Ⅳ期患者的整体免疫状态。
夏露花[7](2020)在《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和探讨nm23基因与其他基因(EGF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为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疾病选取最有效的药物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靶向逆转nm23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在放疗敏感性中的影响研究,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探讨使用PET/CT与增强CT两种检查方法对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及对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1)选取180例nm23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将其列为研究组。选取上述研究组中的53例非小细胞癌标本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nm23和EGFR、VEGF基因的表达,对比其差异。对上述1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方面nm23、EGFR、VEGF三者表达的差异及其相关性。2)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不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细胞株H1299中nm23 mRNA中表达水平;对照组细胞株A549给予照射处理,实验组则将过表达nm23重组质粒转染A549后给予照射处理;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集落形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各组nm23 mRNA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PI3K和AKT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的差异。3)选取213例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图像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ET/CT组与增强CT组。在PET/CT组中,对比nm23表达强阳性(>++)组nm23表达阳性(≤++)组的SUVmax及GTVPET/CT。观察对比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下,肿瘤分期改变情况、靶区勾画的体积大小、危及器官靶区的照射剂量,评估其对放疗靶区勾画的差异,对分期及放疗计划的影响。结果:1)EGFR、VEGF和nm23在非小细胞肺癌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非小细胞癌组中的EGFR、VEGF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nm23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GFR、VEGF和nm2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1)在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方面:EGFR、VEGF、nm23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病理类型方面:腺癌组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组;VEGF、nm23阳性表达率在腺癌、鳞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肿瘤分期方面:EGFR阳性表达率在肿瘤分期为Ⅲ—Ⅳ期组高于肿瘤分期为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nm23在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淋巴结转移方面:EGFR、VEGF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高于无淋巴转移组;nm23的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非小细胞癌组织中,VEGF和EGFR不存在明显相关性;VEGF和nm23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EGFR与nm23与之间呈负相关性。2)A549和H1299非小细胞癌细胞株中nm23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549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m23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与对照组MLD值和SF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放疗剂量下,细胞存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nm23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PI3K和AKT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PET/CT组中,nm23表达强阳性组SUVmax与GTVPET/CT均低于nm23表达阳性组。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相比,两组在非小细胞癌分期改变、大体靶区体积(GTV)、危及器官的放疗照射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nm23、EGFR和VEGF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临床了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变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及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靶向逆转nm23可增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3)了解nm2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能够为放疗靶区的制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有助于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使患者获益。
郭金帅,南仿美,吕明钰,高华聪,李思欣,谢龙祥,郭向前[8](2019)在《NME家族成员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探究NME基因家族成员表达水平和乳腺癌不同亚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以期阐明NME基因家族成员在乳腺癌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利用Oncomine数据库、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人类蛋白质图谱数据库(The Human Protein Atlas)分析乳腺癌NME所有家族成员的mRNA、蛋白质表达及其与乳腺癌患者整体生存率的相关性等内容。[结果](1)NME1、NME2、NME3和NME4 mRNA在大多数癌症中显着高表达,而NME5则低表达。NME1、NME2、NME3、NME8、NME9和NME10在乳腺癌中高表达。(2)NME1、NME2低表达和NME3、NME5、NME7高表达乳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较好。对于不同亚型乳腺癌患者,不同NME家族成员有不同的预后表现。(3)NME2高表达和NME3、NME5、NME9及NME8低表达分别与不同淋巴结状态和p53状态的乳腺癌患者整体生存率恶化有关。[结论](1)NME1、NME2、NME3、NME5和NME7可以作为乳腺癌的预后生物标志物。(2)NME1、NME3、NME5、NME7和NME9可以作为不同乳腺癌亚型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其中NME1低表达和NME5 mRNA水平高表达是Luminal A型乳腺癌良好预后标志物,而NME3、NME5 mRNA水平低表达和NME9 mRNA水平高表达水平高表达对于Basal like型乳腺癌有较好的预后作用,NME7 mRNA水平高表达对于HER2+型乳腺癌有较好的预后作用。(3)NME家族成员在乳腺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和患者预后、病理分级、淋巴结状态和p53状态相关。
雷雅丽,朱峰[9](2019)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MMP-9和Tiam1和Nm23-h1和Caveolin-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组织中MMP-9、Tiam1、Nm23-h1和Caveolin-1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宝鸡市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七医院收治的45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肿瘤存档蜡块进行研究,另选取同期皮肤交界痣20例及皮肤性切除的正常皮肤组织20例为对照,对3组组织中的MMP-9、Tiam1、Nm23-h1和Caveolin-1表达进行检测,分析各指标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恶性黑色素瘤皮肤的MMP-9和Tiam1阳性表达高于交界痣及正常皮肤,Nm23-h1和Caveolin-1阳性表达低于交界痣及正常皮肤;交界痣的Tiam1阳性表达高于正常皮肤,Nm23-h1阳性表达低于正常皮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交界痣与正常皮肤的MMP-9和Caveolin-1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随着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浸润深度的增加,MMP-9和Tiam1阳性表达逐渐增加,Nm23-h1和Caveolin-1阳性表达逐渐下降;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的MMP-9和Tiam1阳性表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Nm23-h1和Caveolin-1阳性表达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MMP-9、Tiam1、Nm23-h1和Caveolin-1的表达水平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刘建伟[10](2019)在《MicroRNA148a通过靶向调控E2F3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进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导致的死亡人数在所有癌肿里排第一位。肺癌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0%,主要包括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肺癌的病因至今不完全明确,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感染、大气污染、家族遗传因素等。肺腺癌约占全部肺癌的一半。近几十年来,对肺腺癌的治疗作出了巨大努力,尤其是在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方面。然而,肺腺癌的整体生存率仍然较差。探索肺腺癌相关分子机制有利于鉴定新的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微小RNA(miRNAs)是一种含有22-25个核苷酸的小型非编码RNA,通过直接与其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3’-UTRs)相互作用,从而导致mRNA降解或翻译抑制。因此,miRNAs可以通过调控大量基因的表达,参与各种生物过程的调节,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细胞周期、迁移等。此外,通过调控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表达,许多miRNAs在包括肺腺癌在内的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索miRNAs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和功能有助于鉴定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最近研究发现miR-148a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发挥肿瘤抑制或促进作用。例如,miR-148a在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显着下调,并且通过灭活STAT3和Akt靶向CCK-BR而在胃癌发生中起抑制作用。非小细胞肺癌血清中miR-148a的表达显着低于良性肺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多项研究结果显示,miR-148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起抑制作用。然而,miR-148a在肺腺癌生长中的调控机制仍不太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48a在肺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并探讨其在肺腺癌生长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方法1.在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期间,从53例肺腺癌患者中收集肺腺癌组织和癌旁非肿瘤组织,抽提RNA,RT-PCR检测miR-148a的表达水平。2.将53例肺腺癌患者分成miR-148a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研究miR-148a表达与肺腺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吸烟史、肿瘤分化、临床分期、转移以及预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3.传代培养肺腺癌细胞系(H23,H1975,H2228和H2085)和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抽提RNA,RT-PCR检测miR-148a的表达水平。4.向H23和H1975肺腺癌细胞中转染miR-148a模拟物,转染48小时后,RT-PCR检测miR-148a的表达,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成克隆能力,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周期分布。5.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miR-148a和E2F3的靶点关系。6.探索在肺腺癌细胞中miR-148a对E2F3的调控作用。7.RT-PCR检测E2F3在53对肺腺癌组织和癌旁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在肺腺癌细胞系(H23,H1975,H2228和H2085)和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中的表达水平。研究E2F3和miR-148a在53例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8.向H23和H1975肺腺癌细胞中共转染miR-148a模拟物和E2F3表达质粒,转染48小时后,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2F3的表达水平,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成克隆能力,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1.选取53例肺腺癌患者,手术获得肺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利用RT-PCR检测组织样本中miR-148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肺腺癌组织中miR-148a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2.选取4种肺腺癌细胞系(H23,H1975,H2228和H2085)和1株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利用RT-PCR检测各细胞系中miR-148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肺腺癌细胞中miR-148a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3.利用卡方检验研究肺腺癌患者miR-148a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低miR-148a表达与高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4.与miR-148a高表达的肺腺癌患者相比,miR-148a低表达的肺腺癌患者具有更短的存活时间。5.将miR-148a模拟物转染到肺腺癌细胞系H23和H1975细胞。转染48小时后,进行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miR-148a组中miR-148a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6.与对照组相比,转染miR-148a模拟物组肺腺癌细胞的增殖水平显着下降,克隆形成能力减弱,细胞周期显着阻滞于G1期。7.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表明miR-148a和E2F3存在靶点关系。8.向肺腺癌细胞系H23和H1975细胞共转染miR-148a模拟物和E2F3表达质粒。对照组则共转染miR-148a模拟物和空白质粒。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E2F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9.选取53例肺腺癌患者,手术获得肺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利用RT-PCR检测组织样本中E2F3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肺腺癌组织中E2F3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组织。10.向肺腺癌细胞系H23和H1975细胞共转染miR-148a模拟物和E2F3表达质粒。对照组则共转染miR-148a模拟物和空白质粒。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增殖、克隆形成显着上调,细胞周期进展加快。结论1.miR-14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且与肺腺癌恶性程度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2.上调miR-148a能显着抑制肺腺癌细胞系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导致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3.E2F3是miR-148a的靶基因,在肺腺癌细胞系中,miR-148a能负调控E2F3的表达。4.E2F3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显着升高,在肺腺癌组织中,miR-148a与E2F3的表达水平显着负相关,提示E2F3的表达升高可能是miR-148a表达降低导致的。5.E2F3很可能作为miR-148a的下游靶基因,参与了 miR-14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
二、肾癌nm23-H_1 mRNA表达与浸润转移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癌nm23-H_1 mRNA表达与浸润转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CEA、VEGF、nm-23-H1蛋白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3组CEA表达水平及VEGF、nm-23-H1蛋白阳性率比较 |
2.2 CEA表达水平及VEGF、nm-23-H1蛋白阳性率与乳腺癌患者临床参数的关系 |
2.3 CEA、VEGF、nm-23-H1蛋白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分析 |
3 讨 论 |
(2)NM23基因与肿瘤生长转移相互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NM23基因及功能 |
2 NM23基因与肿瘤的生长转移 |
3 总结 |
(3)人的AKT1启动子及其mRNA的3’-UTR区域中G-四链体结构的鉴定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AKT的研究概述 |
1.1.1 AKT的激活和下游效应因子 |
1.1.2 经典的PI3K信号通路 |
1.1.3 AKT相关的其他通路 |
1.2 AKT1在癌症中的作用 |
1.2.1 AKT1是一种原癌基因 |
1.2.2 AKT的抑制剂 |
1.2.3 AKT1在肿瘤特征中的作用 |
1.3 G-四链体的结构特征以及生物学功能 |
1.3.1 G-四链体的结构特征 |
1.3.2 G-四链体的生物学功能 |
1.4 G-四链体结构在肿瘤中的研究 |
1.5 G-四链体结构小分子配体 |
1.6 G-四链体结构结合蛋白 |
1.7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2 生信分析AKT1在泛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预后意义 |
2.1 引言 |
2.2 生物信息预测方法 |
2.2.1 Oncomine数据挖掘方法 |
2.2.2 UALCAN-TCGA数据挖掘方法 |
2.2.3 cBioportal数据挖掘方法 |
2.2.4 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挖掘方法 |
2.2.5 LinkedOmics数据挖掘方法 |
2.2.6 TIMER数据挖掘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AKT1在多种癌症及其对照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 |
2.3.2 AKT1的表达水平在多种癌症中的预后价值分析 |
2.3.3 AKT1分别与AKT2及AKT3在多种癌症中的相关性分析 |
2.3.4 AKT1基因在多种肿瘤中与免疫浸润的关系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3 AKT1启动子区域G-四链体结构的鉴定及功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2.1 细胞系及载体 |
3.2.2 主要仪器 |
3.2.3 主要试剂 |
3.2.4 试剂的配制 |
3.3 方法 |
3.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2 细胞培养和细胞转染 |
3.3.3 慢病毒包装及侵染 |
3.3.4 基因组DNA提取及AKT1启动子区的扩增 |
3.3.5 载体构建 |
3.3.6 RNA提取与逆转录 |
3.3.7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
3.3.8 圆二色性(CD)光谱 |
3.3.9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
3.3.10 DNA银染 |
3.3.11 硫酸二甲酯足迹保护实验(DMS Footprinting) |
3.3.12 凝胶迁移实验 |
3.3.13 免疫荧光检测G-四链体结构 |
3.3.14 PCR阻滞试验 |
3.3.15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
3.3.16 荧光素酶(Gluc)报告实验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AKT1基因启动子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2 AKT1启动子富含G区域形成稳定的G-四链体结构 |
3.4.3 G-四链体结构阻滞DNA合成 |
3.4.4 G-四链体结构对AKT1启动子的正调控 |
3.4.5 RECQL通过解旋G-四链体结构调控AKT1启动子转录活性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人AKT1 3'-UTR区域G-四链体结构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 |
4.3 方法 |
4.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2 细胞培养和细胞转染 |
4.3.3 慢病毒包装及侵染 |
4.3.4 载体构建 |
4.3.5 RNA提取与逆转录 |
4.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 |
4.3.7 圆二色性(CD)光谱分析 |
4.3.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
4.3.9 硫酸二甲酯足迹保护实验(DMS Footprinting) |
4.3.10 凝胶迁移实验 |
4.3.11 miR-193b-3p和3'-UTR体外结合实验 |
4.3.12 荧光素酶(Gluc)报告实验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AKT1基因3'-UTR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4.2 AKT1 3'-UTR富含G区域形成稳定的G-四链体结构 |
4.4.3 G-四链体结构对AKT1 3'-UTR的正调控 |
4.4.4 AKT1 3'-UTR G-四链体调控miR-193b-3p结合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鉴定石蒜碱作为G-四链体小分子配体 |
5.1 引言 |
5.2 材料 |
5.2.1 主要仪器 |
5.2.2 主要试剂 |
5.3 方法 |
5.3.1 分子对接 |
5.3.2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5.3.3 DNA银染 |
5.3.4 基因组DNA PCR阻滞实验 |
5.3.5 检测石蒜碱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分子对接结果 |
5.4.2 石蒜碱与G-四链体Pu22相互作用的凝胶分析 |
5.4.3 石蒜碱抑制G-四链体DNA的扩增而不抑制非G-四链体DNA的扩增 |
5.4.4 石蒜碱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4)S100A4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nm23H1和S100A4阳性表达评估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标本中nm23H1、S100A4表达情况 |
2.2 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S100A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 结直肠癌组织中S100A4与nm23H1间的关系 |
3 讨 论 |
(5)Tiam1、CD44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iam1在肿瘤调控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获网和免疫组多样性与肿瘤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序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肿瘤进展中的意义及其预后价值 |
·引言 |
·第一章 分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浸润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乳腺癌亚型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结果 |
一. 鉴定与乳腺癌预后相关的Hallmark基因集 |
二. 乳腺癌Hallmark-tsne分子分型概述 |
三. 乳腺癌Hallmark-tsne分子分型中各亚型的肿瘤生物学特征 |
四. 乳腺癌Hallmark-tsne分子分型中各亚型的免疫微环境特征 |
五. 一类G-CSF高分泌、中性粒细胞高度浸润、运动能力增强且预后不良的乳腺癌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协同凝血系统保护肾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存活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结果 |
一. 归纳临床检验结果发现初治患者CTCs计数与其炎症、凝血状态相关 |
二. 中性粒细胞的激活有利于CTCs存活 |
三. NETs协同凝血系统促进CTCs存活 |
四. 肾癌组织NETs评分、组织因子表达值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泛癌预后评分系统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结果 |
一. 用于训练泛癌预后模型的19个(Cox回归)和12个(随机森林)特征基因 |
二. NETs评分与泛癌及各癌种的预后 |
三. 评估预测泛癌预后的模型的效能 |
四. 基于z-score值的NETs评分与血管生成评分的关系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不同肿瘤负荷下的外周血T细胞受体库动态特征谱及其预后预测价值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结果 |
一. 基于SMART原理并且嵌入UMI分子标签的TCRB文库的基本概述 |
二. 患者基线TCRB多样性所映射的免疫状态 |
三. 患者基线状态的肿瘤负荷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四. 基线TCRB多样性与晚期患者预后相关 |
五. 减少晚期患者的肿瘤负荷可缓解其对免疫系统的压力 |
六. 不同肿瘤负荷及其手术方案下TCRB克隆的变化谱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
·附录 |
·附表 |
·附图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
? 其他学术成果(博士期间) |
·文献综述 T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免疫编辑中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nm23、EGFR、VEGF在 NSCL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仪器与试剂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靶向逆转nm23 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PET/CT对 nm23 表达的NSCLC分期和放疗计划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实验观测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nm23 基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NME家族成员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NME家族成员在人类多种癌症中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 |
2.2 NME家族成员在乳腺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和预后价值 |
2.2.1 NME家族成员在乳腺癌患者组织中的预后价值 |
2.2.2 NME家族成员在不同乳腺癌亚型中的mRNA表达水平和预后价值 |
2.2.3 NME家族成员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乳腺癌中的mRNA表达水平和预后价值 |
3 讨论 |
(9)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MMP-9和Tiam1和Nm23-h1和Caveolin-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0)MicroRNA148a通过靶向调控E2F3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进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语缩略词 |
综述 |
第一部分 miR-148a在肺腺癌中表达及对肺腺癌细胞生长影响的体外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miR-148a通过靶向调控E2F3影响肺腺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英语论文一 |
附录二:英语论文二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肾癌nm23-H_1 mRNA表达与浸润转移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CEA、VEGF、nm-23-H1蛋白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黄波.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1(20)
- [2]NM23基因与肿瘤生长转移相互关系的探讨[J]. 曹强,李君. 科技风, 2021(17)
- [3]人的AKT1启动子及其mRNA的3’-UTR区域中G-四链体结构的鉴定和功能研究[D]. 张兰兰.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4]S100A4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研究[J]. 刘伟,王勇,董耀,马建亭.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27)
- [5]Tiam1、CD44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冯超.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6]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获网和免疫组多样性与肿瘤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D]. 郭丽萍.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7]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D]. 夏露花.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NME家族成员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价值[J]. 郭金帅,南仿美,吕明钰,高华聪,李思欣,谢龙祥,郭向前.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4)
- [9]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MMP-9和Tiam1和Nm23-h1和Caveolin-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雷雅丽,朱峰.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9(11)
- [10]MicroRNA148a通过靶向调控E2F3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进展的研究[D]. 刘建伟. 山东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