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论文文献综述)
林潇潇[1](2021)在《建党百年广东省科技创新事业迈向新征程》文中研究指明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相伴的是国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广东省作为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其科学创新的发展经验能够代表国家在改革浪潮中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开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提出,促进了广东省科技创新事业的快速发展。广东省目前已成为国际科技创新的重要发生地,甚至在一些科技创新领域领先全球。文章通过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省科技创新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政策、人才培养与引进、制度创新与科创平台建设、企业发展等领域分析广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的特征、优势以及独特的做法,以期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借鉴。
杨溦倩[2](2021)在《体育强省背景下江苏女子篮球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体育兴则中国兴,体育强则中国强,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当今,体育事业发展程度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颁布,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成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建设体育强省的背景下,江苏女子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目前,我省女子篮球运动作为处于国内领先位置的优势集体项目,其青少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是持续提高江苏女子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的重要基础保障。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系统科学、运动训练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为研究基础。在体育强省建设的大背景下,探究江苏女子篮球青少年的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问题。对江苏省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健康发展,以及女子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多角度的系统分析,从中找出了影响江苏女子篮球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最终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策。为江苏省体育强省建设的逐步推进完成以及女子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优化思路。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目前江苏女子篮球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正在面临着培养体系转型和优化,已经开始有一定的成效,尤其是体育管理部门在青少年运动员学训矛盾处理上,积极推动体教融合的优化和完善,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但仍存在整体上培养质量不高,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缺乏人才动力的问题。(2)江苏女子篮球青少年培养现状并不乐观,后备人才培养困境主要表现在女子篮球青少年运动员招生困难、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难以支撑其良性发展、青少年队伍教练员整体执教能力和训练科学化水平仍有待提高、青少年篮球竞赛组织安排缺乏科学性、青少年队伍医疗后勤保障不足等一系列问题。(3)影响江苏女子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包括:后备人才培养理念因素、系统管理因素、人力资源因素、运动训练因素、文化学习因素、竞赛因素、后勤保障因素等。(4)对江苏省女子篮球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困境问题的建议措施主要有不断更新女子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多元化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动体教融合培养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提高青少年队伍教练员的执教能力、组织构建科学化青少年竞赛体系、完善青少年运动员后勤保障制度。
王静[3](2021)在《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重点。“我们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随着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世界格局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大国。习近平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并在每个任职时期都有针对性的提出关于人才培养的政策,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更是在多次讲话中提出了人才发展的新的、重要的论述。通过对我国人才工作的不断推进,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日益丰富,并逐步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人才重要论述体系。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加强对此方面内容的梳理与研究,对于实现我国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国,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篇论文对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梳理与剖析。论文的第一部分从我国迈进新时代后所面临的一系列人才问题出发,指出了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同时详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强调了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论文的第二部分从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形成的实践基础及其个人条件三方面进行了综述。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与难点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提出的创新人才工作及“人才强省”思想;十八大至十九大期间,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不断丰富起来,系统地阐明了人才的关键性与重要性,对人才素质、青年人才的培养,注重家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的完善,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对人才工作的发展做出了更高的指导;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更是层出不穷,要注重培养忠诚干净敢担当的高素质人才、提出汇聚爱国奉献的各类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用人方针,主张推行“新型举国”体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注重继续拓宽人才引进之门。第四部分对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归纳出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具有重视人才成长规律、凸显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坚持党管人才的特点,并指出了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总之,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思想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发展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又一次飞跃,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工作史的研究。
王艳[4](2020)在《高等教育区域结构调整逻辑及布局优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认为当前,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竞争态势,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始终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课题。以浙江省为例,“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浙江大湾区建设,对浙江省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究如何通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实现高教引进区域发展是本研究的重点问题。具体包括明晰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路径与对策。首先,本研究根据已有文献,梳理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互动关系,并根据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明确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理想状态,及引领并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要素自由流动。基于此,构建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评价体系,以长三角三省一市为样本,从比较评价视角,分析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现状,探究其发展机遇与挑战,剖析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困境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浙江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规模结构稍显落后,主要表征是省内高水平大学数量偏少,省内重点建设高校第二层次院校发挥的作用还不够,仍需注重提升现有高校的综合实力,这些都是实现高教强省的关键。此外,浙江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长三角、省内重点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区域内互动交流机制尚需完善。本研究的贡献在于,立足于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现状剖析深层问题,提出建设浙江省高教强省的可行性路径,“引进、新建、培育、调整、优化”五措并举,实施“重点发展、分类推进、科学布局、结构优化”四大战略,实现“前瞻性、超常规、跨跃式”发展。包括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全省高教实力;加快引进优质国内外高等教育资源,优化省内空间格局;加快分类发展与管理,聚焦“一流多元”模式;对接产业转型与升级,灵活调整学科专业;建立健全体制与机制,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水平。指出推动高等教育各要素灵活流动,是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此外,结合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理论,从高校、学生、人才等要素的存量与增量视角,进一步为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结构提出相关调整策略与依据。
郭书剑[5](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指出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张航[6](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口红利使其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浙江高等职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高职教育不仅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逐渐得到了肯定,也为构建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对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四十年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一方面能够以史为鉴,为未来浙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还能为国家其他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优越的浙江实践、浙江经验和浙江样板。为此,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四十年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以每个阶段的重点发展领域为立脚点力图客观、准确、全面的分析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浙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梳理出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四十年发展脉络,展现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波澜壮阔的画面,并结合发展现状探索新时期浙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因素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志性重大教育政策为分段依据,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初步发展期(1978-1997)、跨越突破期(1998-2005)、转型升级期(2006-2013)、创新发展期(2014-2018)四个阶段,以每个阶段影响浙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着重考察该时段浙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此外,在查阅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政策变迁及相关经济社会背景,概括总结出四十年来浙江高职教育经历了从初露锋芒到渐成规模、从注重数量到优质提升的历史性转变,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据此本文还提炼凝结了浙江高职四十年来的发展成就与经验,包括依靠政策落实高职战略地位、多元融合健全院校管理体制、搭建中高职教育“直通车”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以及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等五个方面。但在当前国际国内人才竞争对高职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发现浙江高等职业教育依然存在高职院校间质量发展不平衡、高职教育与浙江产业转型发展匹配度不高、经费投入问题依然严峻、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国际化外向型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加强宏观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服务力、保证经费投入提升办学条件、推进“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未来浙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应该努力的方向。
曹姣[7](2019)在《我国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政策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的“引育留”政策关乎辖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安排,探究其政策文本的基本情况和结构框架,能促进我国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规范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行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合理有序的发展。本研究以30个省级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育留”政策文本和25个省级地方政府的“学者计划实施办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类政策文本基本特点和结构框架的解读和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竞争主要是关于人才引进的竞争,具体表现为目标引才、人才薪酬标准竞争和人才保障条件竞争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竞争的积极效应和存在的问题及可能风险。其积极效应表现在:(1)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2)倒逼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增强人才流动自由度;(3)促进了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主要表现为:(1)高层次人才政策趋同,缺乏地方特色和政策的针对性;(2)人才竞争失序;(3)加剧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域分割”现象。(4)忽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本文运用经济学中的行政发包制和政治锦标赛理论研究了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竞争的原因和动力来源,发现政治晋升竞争、经济发展竞争、促进辖区高等教育发展是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竞争的主要驱动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竞争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规范地方政府的高层次人才竞争。本文从中央政府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提出了规范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竞争的相关政策建议:(1)在中央政府层面要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地方政府竞争;(2)在地方政府层面,要立足区域特色,增加制度供给。
毕宁,沈曦[8](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建设创新强省、人才强省成就》文中研究表明科技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积极倡导崇尚科学,大力推进科教兴省、科技强省、创新强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开辟出了一条浙江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科技创新成就显着,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氛围日渐浓厚,创新成果量质齐升。
徐吉洪[9](2017)在《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研究 ——以G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是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的产物,其目的是统筹利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资源,重点支持共建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引领、辐射并带动地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中央政府“将省部共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精神的指引下,“省部共建”已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与时俱进的政策品质:从中西部的区域性政策到覆盖全部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全国性政策,从“单一”的政策成为一项“政策群”,“省部共建”政策的重心直接指向地方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快了“省部共建”的步伐,加大了“省部共建”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政策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继续推进“省部共建”,需要促进政策的有效运行,并不失时机地对政策进行完善与创新。论文以G大学为案例,运用文献分析与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办学基础、申报过程、运行成效及执行差距进行全面审视与考察,从而提炼和总结“省部共建”的政策内涵,提出进一步完善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对策建议。论文共六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第二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廓清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现有研究的现状、进展及不足,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本研究的视角、方法及内容框架。在“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确立与发展”部分,主要从历史纵切面考察了“省部共建”制定的背景,研究了“省部共建”政策渐进变迁的过程;从现实横切面厘清了“省部共建”政策的主体,提炼了“省部共建”政策的特点。论文研究者认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地方高校“省部共建”已成为一项日趋成熟的制度。第二部分,即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二部分是案例研究,即以G大学为个案,紧紧围绕教育部与省级地方政府签订的“省部共建”协议书,对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的成效与执行差距进行深入研究。“G大学‘省部共建’的基础与过程”部分,主要从G大学自身组织转型的“内部因素”与G大学所处的政策环境等“外部变量”两个维度,阐述了 G大学是如何成为“省部共建”高校的。“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的成效分析”部分,论文从G大学“省部共建”以来在“学校身份”、“办学理念”、“学术水平”等三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显着变化,印证了“这些成绩的取得,同G大学进入省部共建是紧密相关的”这一观点。“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的执行差距”部分,论文从政府-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共建高校、共建高校内部治理等三个视角,从G大学“办学经费”、“对口支持与合作”、“机构设置”等三个方面入手对“省部共建”政策执行者的行为实践进行了审视,深入剖析了其中的执行差距。第三部分,即第六章。“完善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思考”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内容作了回顾与总结,从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渐进演进、政策成效与执行差距等三个方面提炼了“省部共建”学理内涵。为完善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中央政府要加强“省部共建”的顶层设计,省级政府要强化“省部共建”的主体责任,地方高校要增强“省部共建”的办学自觉。
刘传德[10](2014)在《区域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效果测度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和市场竞争,日益演变成为全球视角下人才资源的竞争。2003年,我国正式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国各省响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政策号召,结合本省省情,科学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关于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效果的测度,还缺乏科学性;统一的区域人才强省战略测度指标体系尚未建立,战略投资和实施过程比较粗放,人才强省战略政策效应未能充分释放。本文通过充分的文献调研,挖掘人才和区域人才强省战略内涵,强调人才强省测度的关键是,一方面为科学测度人才在安徽省的全面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为测度人才发展对于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区域人才强省战略的投资成本构成因素,以及区域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借鉴相关领域文献查询,运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科学构建区域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效果测度指标体系。最后选取安徽省作为案例地区,进行实证研究,描述安徽省当前人才资源现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下辖16市区进行测度研究,结合综合因子得分进行排序,得出安徽省区域人才强省实施情况。进一步运用聚类分析,对16市区进行分层聚类,根据聚类结果为安徽省经济圈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发挥安徽省在地域上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优势,实现中部崛起战略中安徽省的带头作用。
二、关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论文提纲范文)
(1)建党百年广东省科技创新事业迈向新征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改革开放40多年广东省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回顾 |
(一)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0年 |
(二)加快发展阶段:1991—1997年 |
(三)第三阶段,深化改革阶段:1998—2003年 |
(四)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
三、广东省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
(一)一种精神:敢闯敢干,求实创新,勇立潮头 |
(二)政策引导,经济铺垫 |
(三)以人为峰,鼓励合作 |
(四)创新机制,倡导改革 |
1.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
2. 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
3. 建立科技创新的政府导向机制 |
4. 积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
(五)与国内外高校开展合作 |
(六)汇聚大量的高新科技企业 |
四、广东省科技创新历史发展路径 |
五、广东省特色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
(2)体育强省背景下江苏女子篮球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关于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方面的研究 |
2.1.1 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相关研究 |
2.1.2 国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研究 |
2.3 关于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2.4 关于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对策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地调查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相关概念界定 |
4.1 “青少年女子篮球运动员”的概念界定 |
4.2 “篮球后备人才”的概念界定 |
4.3 “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界定 |
5 江苏女子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
5.1 江苏女子篮球成年队发展现状研究 |
5.2 江苏女子篮球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
5.2.1 培养体制 |
5.2.1.1 业余体校 |
5.2.1.2 篮球传统学校 |
5.2.1.3 社会机构 |
5.2.2 培养机制 |
5.2.2.1 人力资源 |
5.2.2.2 运动训练 |
5.2.2.3 文化学习 |
5.2.2.4 青少年竞赛 |
5.2.2.5 后勤保障 |
5.3 江苏女子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案例分析 |
5.3.1 苏州市业余体校 |
5.3.2 南京市金陵中学 |
5.4 江苏女子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困境分析 |
5.4.1 女子篮球参训青少年基数不足,南北发展不平衡 |
5.4.2 教练员队伍有待增强,训练计划缺乏科学长远性 |
5.4.3 运动员学训矛盾仍难以解决 |
5.4.4 青少年竞赛机制尚不健全,比赛次数过少 |
5.4.5 后备人才培养缺乏后勤保障 |
6 江苏女子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
6.1 后备人才培养理念因素 |
6.2 系统管理因素 |
6.3 人力资源因素 |
6.4 运动训练因素 |
6.5 文化学习因素 |
6.6 竞赛因素 |
6.7 后勤保障因素 |
7 江苏女子篮球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
7.1 不断更新女子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理念 |
7.2 构建多元化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
7.3 积极推动体教融合培养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
7.4 提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 |
7.5 构建科学化竞赛体系 |
7.6 不断完善后勤保障措施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2 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来源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才思想 |
2.1.2 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 |
2.1.3 中国古代的人才思想 |
2.1.4 中国近代的人才思想 |
2.2 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实践基础 |
2.2.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才工作的发展实践 |
2.2.2 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迫切要求 |
2.2.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 |
2.3 习近平的个人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3 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 |
3.1 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 |
3.1.1 提出创新人才思想 |
3.1.2 提出“人才强省”思想 |
3.2 十八大至十九大之前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 |
3.2.1 阐述人才的关键性和重要性 |
3.2.2 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
3.2.3 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 |
3.2.4 注重家庭观建设对人才培育的影响 |
3.2.5 注重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 |
3.2.6 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
3.3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 |
3.3.1 注重培养忠诚干净敢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
3.3.2 提出汇聚爱国奉献的各类人才 |
3.3.3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用人方针 |
3.3.4 主张推行新型举国体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
3.3.5 注重继续拓宽人才引进之门 |
3.4 本章小结 |
4 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特点和价值 |
4.1 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特点 |
4.1.1 重视人才成长规律 |
4.1.2 凸显创新人才的培养 |
4.1.3 坚持党管人才 |
4.2 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
4.2.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
4.2.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思想 |
4.2.3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才治理思想 |
4.3 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
4.3.1 有利于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
4.3.2 有利于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
4.3.3 有利于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4)高等教育区域结构调整逻辑及布局优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等教育将迈入普及化阶段需加强结构调整 |
1.1.2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机遇与挑战并存 |
1.1.3 浙江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迫在眉睫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逻辑研究 |
1.3.2 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优化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方法 |
2 高等教育结构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 |
2.1 高等教育结构的理论基础 |
2.1.1 社会变迁与教育变革理论 |
2.1.2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
2.1.3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理论 |
2.2 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因素 |
2.2.1 高等教育结构的演变历程:影响因素分析依据 |
2.2.2 高等教育结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
2.3 本章小结 |
3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
3.1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增长 |
3.2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人才结构升级 |
3.3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创新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4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现状评价:以浙江省为例 |
4.1 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评价的需求与意义 |
4.2 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评价标准:内部协调性与外部适应性 |
4.3 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评价体系构建 |
4.4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选取与计算方法 |
4.4.1 基本原则 |
4.4.2 数据来源 |
4.4.3 指标含义与计算 |
4.4.4 以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计算合理性指数 |
4.5 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现状与问题 |
4.5.1 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现状 |
4.5.2 高校数量、在校生数量与人口规模不相称 |
4.5.3 高层次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4.5.4 高等教育资源省内空间布局不均 |
4.5.5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适应性水平有待提升 |
4.5.6 高等职业教育仍需持续发力 |
4.6 本章小结 |
5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策略:以浙江省为例 |
5.1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顶层设计原则 |
5.2 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重点 |
5.3 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路径 |
5.3.1 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全省高教实力 |
5.3.2 加快引进优质高教资源,优化省内空间格局 |
5.3.3 加快分类发展与管理,聚焦一流多元模式 |
5.3.4 对接产业转型与升级,灵活调整学科专业 |
5.3.5 建立健全体制与机制,提升治理能力水平 |
5.4 本章小结 |
6 环境展望与政策建议 |
6.1 科学划分高等教育区域,形成动态疆界 |
6.2 分类评估区域高教水平,实施不同策略 |
6.3 推动区域高教均衡发展,调整存量增量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调研座谈会记录 |
作者简介 |
(5)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核心概念 |
三、文献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
一、流动规模 |
二、流动方向 |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
一、流动规模 |
二、流动方向 |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
一、流动规模 |
二、流动方向 |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
一、整体概况 |
二、主要特征 |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6)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 |
1.理论价值 |
2.实践价值 |
(三)核心概念 |
1.职业教育 |
2.高等职业教育 |
3.发展 |
(四)研究综述 |
1.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回顾的研究 |
(1)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
(2)关于区域性高职教育发展历程回顾研究 |
(3)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回顾研究 |
2.有关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 |
(1)关于浙江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研究 |
(2)关于浙江高职教育历史回顾性研究 |
(3)关于浙江高职教育政策的研究 |
3.文献述评 |
(1)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本研究的不足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因素分析法 |
3.案例分析法 |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 |
(一)恢复重建期(1978-1997):浙江高职教育“起步探索” |
1.发展背景 |
(1)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 |
(2)国家“三教统筹”和“三改一补”政策的推动 |
(3)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2.发展实践 |
(1)恢复专科学校招生 |
(2)创办短期职业大学 |
(3)试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
(二)跨越突破期(1998-2005):浙江高职教育“渐成规模” |
1.发展背景 |
(1)产业调整强力驱动高职发展 |
(2)素质提升高职资源需求强烈 |
(3)政策出台引导推动高职改革 |
2.发展实践 |
(1)成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2)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
(3)批办民办职业学校 |
(三)转型升级期(2006-2013):浙江高职教育“‘质’‘量’兼顾” |
1.发展背景 |
(1)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向 |
(2)政策突破优化发展环境 |
(3)办学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
2.发展实践 |
(1)建设示范院校 |
(2)加强专业建设 |
(3)改革培养模式 |
(4)推进课程改革 |
(5)强化队伍建设 |
(四)创新发展期(2014-至今):浙江高职教育“优质提升” |
1.发展背景 |
(1)战略推进急需新型高技能人才 |
(2)政策引导建设优质高职院校 |
(3)基础雄厚转向实力提升 |
2.发展实践 |
(1)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
(2)开展现代学徒制度 |
(3)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
(4)多元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 |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
(一)形成较为完备的发展政策 |
(二)着力内涵建设的发展战略 |
(三)形成多方联动的管理体制 |
(四)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教育体系 |
(五)制定合理的财政投入标准 |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
(一)教育质量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
(二)高职教育与浙江产业转型匹配度不高 |
(三)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亟待解决 |
(四)师资水平不能有效适应教育质量发展需要 |
(五)国际化外向型人才培养相对滞后 |
四、新时代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高职均衡发展 |
(二)加强内涵建设满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办学实力 |
(四)深入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
(五)提升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我国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政策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5 理论基础 |
1.6 研究设计 |
2 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政策的文本分析 |
2.1 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基本情况 |
2.2 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政策的结构框架 |
2.3 人才引进竞争: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基本特点 |
3 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效应分析 |
3.1 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竞争的积极效应 |
3.2 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竞争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
4 对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竞争的理论解释 |
4.1 纵向竞争:实现政治晋升激励 |
4.2 横向竞争:实现地方利益最大化 |
4.3 双重激励:高等教育竞争 |
5 规范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竞争的对策建议 |
5.1 中央政府层面: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 |
5.2 地方政府层面:立足区域特色,增加制度供给 |
6 研究总结 |
6.1 基本结论 |
6.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建设创新强省、人才强省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科技创新 |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的主要历程 |
(一) 崇尚科学阶段 |
(二) 科教兴省阶段 |
(三) 科技强省阶段 |
(四) 创新强省阶段 |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创新强省的主要成就 |
(一) 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 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
(二) 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形成, 企业主体地位持续巩固 |
(三) 科技创新氛围日渐浓厚, 创新主体活力加速释放 |
(四) 科技创新产出量质齐升, 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 |
人才强省 |
人才强省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历程 |
(一) 人才落实政策阶段 (1978-1991年) |
(二) 人才资源全面开发阶段 (1992-2002年) |
(三) 人才强省实施阶段 (2003-2009年) |
(四) 人才质量全面提升阶段 (2010-2015年) |
(五) 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 (2016年至今) |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人才强省的主要成就 |
(一) 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
(二) 人才结构日趋优化 |
(三) 人才价值不断凸显 |
(四) 人才生态最优省建设持续加快 |
(9)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研究 ——以G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基于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注 |
二、基于“省部共建”政策对我国高校发展的影响 |
三、基于论文研究者的工作经历与研究旨趣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公共政策过程 |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
三、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研究 |
四、教育政策运行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第四节 核心概念 |
一、教育政策 |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
三、省部共建 |
四、政策运行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
第一节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确立的背景 |
一、政治背景:政府机构改革 |
二、经济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
三、教育背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二节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演进 |
一、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萌生与兴起(2004-2007) |
二、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发展与探索(2008-2011) |
三、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调整与深化(2012-至今) |
第三节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主体 |
第四节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特点 |
一、“省部共建”主体的多元化 |
二、“省部共建”布局的区域性 |
三、“省部共建”内容的全面性 |
四、“省部共建”府际关系的协同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大学“省部共建”的基础与过程 |
第一节 G大学“省部共建”的办学基础 |
一、G大学经历的四次组织转型 |
二、G大学组织转型发生的变化 |
第二节 G大学“省部共建”的政策环境 |
一、国家的宏观政策:科教兴国与高等教育强国 |
二、浙江的区域政策:科教兴省与高等教育强省 |
第三节 G大学“省部共建”战略的确立 |
一、“四校合并”:G大学“省部共建”的外生变量 |
二、“抓质量,建名校”:G大学“省部共建”的内生变量 |
第四节 G大学“省部共建”确立的过程 |
一、G大学-浙江省政府的良性互动:G大学“省部共建”的前提 |
二、教育部-浙江省的互动协商:G大学“省部共建”的关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的成效分析 |
第一节 “省部共建”提升了G大学的“身份” |
一、大学身份:内涵与意义 |
二、“省部共建”:进一步巩固了G大学省属高校“排头兵”的地位 |
三、“省部共建”:G大学由“地方军”走向“国家队” |
第二节 “省部共建”更新了G大学的办学理念 |
一、“省部共建”进一步明确了G大学的办学定位 |
二、“省部共建”实现了G大学发展主线的转移 |
三、“省部共建”使G大学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方向 |
第三节 “省部共建”提高了G大学的学术水平 |
一、“省部共建”丰富了G大学的学术资源 |
二、“省部共建”提升了G大学的学术序位 |
三、“省部共建”促进了G大学核心指标的跨越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的执行差距 |
第一节 G大学“省部共建”办学经费政策的执行差距 |
一、中央政府模棱两可的“省部共建”经费支持政策 |
二、浙江省政府模棱两可的“省部共建”经费支持政策 |
第二节 G大学“省部共建”对口支持与合作的执行差距 |
一、“完整”的“省部共建”对口支持与合作形式 |
二、“权宜”的“省部共建”对口支持与合作内容 |
三、“打折”的“省部共建”对口支持与合作过程 |
第三节 G大学“省部共建”机构设置的执行差距 |
一、“省部共建”工作机构的设置:非独立性与附属性 |
二、“省部共建”工作机构的职能:象征性与符号性 |
三、“省部共建”工作机构的人员:非专业性与兼职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思考 |
第一节 “省部共建”:我国地方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探索 |
一、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渐进演进:均衡配置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制度安排 |
二、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成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 |
三、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执行差距:结果的差距与行动的偏离 |
第二节 完善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思考 |
一、中央政府:加强“省部共建”的顶层设计 |
二、省级政府:强化“省部共建”的主体责任 |
三、地方高校:增强“省部共建”的办学自觉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G大学协议书 |
附录B: 受访对象一览表 |
附录C: 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运行访谈提纲 |
在读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有志有力有物相之——一位山里放牛娃的博士学位论文后记 |
(10)区域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效果测度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人力资本理论研究 |
1.3.2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1.3.3 人才强省战略测度研究 |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2 人才强省战略实施现状分析 |
2.1 人才强省战略理论概述 |
2.1.1 人才强省战略概念界定 |
2.1.2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意义 |
2.2 我国人才强省战略整体现状 |
2.2.1 人才强省战略实施取得的成就 |
2.2.2 人才强省战略实施存在的不足 |
2.3 安徽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现状分析 |
2.3.1 安徽省人才队伍建设 |
2.3.2 安徽省人才投入分析 |
2.3.3 安徽省人才产出分析 |
2.3.4 安徽省经济发展概况 |
3 区域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效果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3.1 人才投资成本因素分析 |
3.2 区域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3.3 区域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效果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3.3.1 指标选取步骤 |
3.3.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3.3 指标筛选 |
3.3.4 指标分类 |
4 安徽省区域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效果测度 |
4.1 测度方法选择 |
4.1.1 因子分析法简介 |
4.1.2 因子分析步骤 |
4.2 数据标准化及指标体系净化 |
4.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2.2 指标体系净化 |
4.3 区域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效果因子分析 |
4.3.1 变量共同度分析 |
4.3.2 提取公因子 |
4.3.3 公因子提取合理性分析 |
4.3.4 因子旋转 |
4.3.5 综合因子得分计算 |
4.3.6 测度结果分析 |
4.4 区域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效果聚类分析 |
4.4.1 聚类分析简介 |
4.4.2 安徽省区域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效果聚类 |
5 人才强省战略实施对策研究 |
5.1 强化人才是强省战略核心资源的思想观念 |
5.2 加大人才投入力度 |
5.3 改善人才环境 |
6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关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党百年广东省科技创新事业迈向新征程[J]. 林潇潇. 科技智囊, 2021(07)
- [2]体育强省背景下江苏女子篮球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困境及对策研究[D]. 杨溦倩.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3]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发展研究[D]. 王静.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高等教育区域结构调整逻辑及布局优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王艳. 浙江大学, 2020(10)
- [5]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6]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8)[D]. 张航.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7]我国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政策及其效应研究[D]. 曹姣.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建设创新强省、人才强省成就[J]. 毕宁,沈曦.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8(12)
- [9]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研究 ——以G大学为例[D]. 徐吉洪.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
- [10]区域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效果测度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D]. 刘传德. 安徽理工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