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硬质合金挤占我高端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李洁[1](2021)在《J公司钨铁产品出口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彭显娟[2](2020)在《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出口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钕铁硼永磁材料作为战略性新材料之一,其研制和应用对中国科技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为了扭转因稀土过度开采和外流而形成的环境破坏和行业无序竞争的局面,在限制稀土出口的同时大力发展稀土的中后端产业链,钕铁硼永磁材料作为稀土的重要终端产业之一,2006年已列入中国鼓励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之内。在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的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也逐步通过研发和自主创新制造出了能够满足国内所需的产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大量出口至国外市场,但是迫于日本等国家过去对钕铁硼市场的垄断,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进入海外市场面临巨大的挑战,仍然未能摆脱制约该产业高效发展的出口困境。因此,为了能够发挥中国稀土的最大利用价值和促进钕铁硼永磁产业的健康发展,研究其出口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主要从进出口趋势、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市场、国内主要出口地区及企业和相关专利布局这五大方面分析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出口现状,依据现状可知目前我国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存在的问题有:国外相关专利壁垒盛行对其出口影响严重,中国的相关专利布局不合理制约其出口,国外在华投资企业增加使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降低,出口市场高度集中使其过度依赖目标市场。其次,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关于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相关资源优势、研究与开发力度、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国外新兴应用领域的推动和相关专利壁垒这五大因素对其出口的影响。然后从企业角度分析了中国YS公司出口钕铁硼永磁材料的问题,以实证检验出的出口影响因素和企业自身这两大方向来分析其问题存在的具体原因,还探讨其开拓海外市场的路径。最后,本文从政府、行业门户和企业这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有助于优化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并且促使国内部分所需钕铁硼永磁材料由进口替代的具体建议。
丁丽萍[3](2019)在《LM公司(中国)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
姬伟[4](2016)在《MK集团西安研究院业务发展规划研究》文中提出MK集团西安研究院(以下简称“MK研究院”)是致力于煤炭安全高效开发地质保障技术、装备与工程领域具有突出综合优势的国有大型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其产业布局丰富,共划分为六大业务板块,即煤与煤层气勘探、矿山水文地质、钻探技术与装备、地球物理探测、煤层气(瓦斯)抽采、地质与环境工程。在经历了煤炭行业十年“黄金期”的高速发展后,国内煤炭技术、装备行业竞争已经白热化。随着近年煤炭经济整体下行趋势,加之企业内部原有管理水平落后问题的凸显,MK集团西安研究院面临了巨大的发展瓶颈。因此,利用科学的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进行战略性分析也成为本企业的当务之急,同时也在“十三五”伊始通过对企业的各业务发展进行科学分析,形成有效的规划建议。本文以MK集团西安研究院作为分析研究的主体,通过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全面分析了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类因素,形成了企业各业务单元的发展规划。其中,通过PEST分析对影响企业发展的政策、产业等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重点通过波士顿矩阵模型对企业内部的各业务单元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通过SWOT分析从整体发展战略角度加以补充,然后形成了企业业务发展规划,特别是对企业六大业务板块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具体规划。最后,还对形成的业务发展规划的实施及保障措施形成了部分建议。通过系统分析论证,本文基本实现了对企业业务发展的科学规划,形成了具体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为企业的“十三五”规划形成了有力支撑。
林峰[5](2016)在《超硬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1发展超硬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超硬材料主要是指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金刚石(Diamond)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含天然金刚石和人造金刚石两种。天然金刚石原生矿主要分布在南非、扎伊尔等国,印度和我国有少量砂矿,人造金刚石是利用石墨为原料、镍钴等触媒金属为催化剂,在大约5GPa和1700K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石墨转化生成的。金刚石有硬度高、耐磨、热稳定性好等特性。立方氮化硼(缩写为c BN)在自然界是不存在,是人造的,在人工合成金刚石成功之后,科学家发挥联想,采用类似于合成金刚石的原
钟运动[6](2013)在《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将全球价值网络理论运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中,目的是想建立起一种比较系统的、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目标的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提供可行而有效的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及战略的实施路径,使企业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网络价值型企业。希望不仅对现代企业在全球价值网络的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规范分析中,本文在企业经济理论、价值网络理论、企业战略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借鉴和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价值网络背景下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网络价值型企业模式。对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的实现途径——企业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进行了分析,同时阐述了提升价值网络控制力与构建竞合文化支撑体系是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实证分析中,主要运用了案例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搜集相关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个性中总结归纳出共性,以印证本文的理论观点。论文由以下八章内容组成: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成果,指出现有理论存在不足,认为在全球化的网络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顾客需求的个性化,如何采取正确的企业战略,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重要课题。第二章:价值网络及其相关理论。首先从理论上综述了价值网络的概念及其特征,指出了价值链到价值网络的理论演进的路径。其次,论述了价值网络中的价值创造与分配。价值网络中的价值创造,可以用网络参与者的租金来表示,其来源由可占用的共有租金、内部准租金、溢入租金、溢出租金四个方面构成。而网络参与者获得可占用的共有租金份额的多少,则是由关键资源因素、产业和竞争等网络外部因素、内在的学习能力因素等决定。最后,通过梳理价值网络理论对传统战略理论的贡献后,发现价值网络背景下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呈现新的变化。第三章: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的战略困境。首先从全球价值网络的概念及其特征入手,指出价值创造是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点。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包括顾客价值、核心能力、相互合作关系、价值网络的整合。与此同时,强调企业价值分配是由价值创造贡献决定的。其次,阐述了与传统环境不同的全球价值网络环境,指出当代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生存环境面临极大挑战。最后,在新形势下,中国企业面对困难和挑战,要突破产业链低端锁定,就要实行战略变革,改变现有的生存方式,加强合作,最终使企业成为网络价值型企业。第四章: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构建。本章创新性地提出了全球价值网络下的企业战略模式——网络价值型企业,网络价值型企业模式主要表现在对战略制定、战略执行和战略支撑三大方面。在战略制定方面,要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价值增长、顾客中心、突破边界为根本出发点。在战略执行方面,一是要搞好内部整合,二是要搞好外部整合。通过内外整合,实现区域领先和行业领头。要由市省领先到全国领先,进而全球领先;重点培养自己的品牌,逐步形成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进而成为龙头企业。在战略支撑方面,一是要有强大的网络控制能力;二是要有浓厚的竞合文化氛围。同时,论述了网络价值型企业具有的特征及其核心能力所包括的内容。第五章: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执行。这主要是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的执行,不仅要使该企业自身优化整合,还要在产业层面优化整合。首先,进行了产业链整合的分析,指出产业链整合是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执行的必由途径。接着从内外整合两方面进行探讨,即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利益整合、业务整合、组织整合、资产整合;在企业外部进行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包括正确选择合作伙伴、形成群体合作、融合各种资本、沟通社会公众等。第六章: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支撑。本章主要从提升价值网络控制力和构建竞合文化及其体系两大方面论述其保障措施。提升价值网络控制力方面,首先要建立与完善价值网络的治理机制。一是改进动力机制,构建互惠的组织价值创造体系;二是建立学习机制,促进伙伴间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三是优化匹配机制,增强组织的适应性;四是提升信任机制,强化关系资产的专用性。其次要强化产业控制力。一是构建基于价值网络的企业竞争力;二是围绕价值贡献能力来打造价值网络;三是通过内外整合提升战略协同能力。最后要实现合作各方利益平衡。构建竞合文化及其体系方面,在阐述建立竞合文化的必然性和构建竞合文化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竞合文化体系的步骤、模式及措施。第七章:全球价值网络下章源钨业公司的战略构建与实践。在分析其竞争环境和竞争地位基础上,从战略目标、定位、网络结构及其网络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其战略模式在实践中的构建与运行。着重从围绕科技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部整合,以及搞好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的外部整合进行了分析,并从公司所取得的战略绩效印证了其实践网络价值型企业的竞争优势。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模式:网络价值型企业。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战略管理的主体已由单个企业变为与企业相关的整个网络系统;企业战略管理的性质从原来的静态、单向战略转向动态、互动战略;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从原来注重内部现有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匹配趋向注重内部核心能力和外部资源能力的整合;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理念由传统的敌对竞争理念转变为共赢的合作竞争理念。企业在新的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和网络经济与全球化背景下,原来那种依靠规模和低成本优势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了,中国企业要突破产业链低端锁定,就要设法占领产业链价值创造的制高点,使企业成为网络价值型企业。其战略就是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能力(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沿产业链进行资源整合,以获取企业的最大竞争优势,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最大的财富(价值)。“网络价值型企业”,就是能够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通过建设高效的战略网络,利用自身的独特能力(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沿产业链进行资源整合,创造最大价值的网络主导企业。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的发展最主要由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决定:一是能否准确把握并适应全球化的环境发展趋势;二是内在驱动力是否强大;三是企业的价值网络整合与协调能力如何。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主要表现在对战略制定、战略执行和战略支撑三大方面。网络价值型企业具有链网优势的网络主导者、领袖风范的行业领导者、不断创新的区域领先者、治理科学的机制决策者、持续成长的市场开拓者、匹配环境的知识学习者等方面的特征。其核心能力包括网络整合力、企业技术力、企业文化力、企业市场力、计划控制力、战略洞察力。(2)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的战略核心是价值创造。经济活动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而所谓价值创造是指投入产出过程中使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而实现价值增值。价值增值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顾客是价值创造的出发点和归属点。网络价值型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能使公司价值创造的视野从公司内部扩大到价值网络成员之间,通过价值网络的有机整合,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这首先体现在合作具有1+1>2的协同效应,同时避免或减少了重复投资的浪费;其次体现在合作能够创造价值增值机会,即通过合作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这种比合作前更高层次的创新活动而带来价值增值;最后还体现在合作使生产率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因为合作有利于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并且使企业能够把有限资源集中于企业最擅长的核心业务上。网络租金实质上就是企业价值增值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租金的增值效应主要源于网络资源的互补效应、知识学习与创新的外部效应、外部规模效应和市场控制势力放大效应。网络参与者的租金来源由可占用的共有租金、内部准租金、溢入租金、溢出租金四个方面构成。其中,可占用的共有租金获得份额的多少,是由关键资源因素、产业和竞争等网络外部因素、内在的学习能力因素等决定的。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更加强调顾客价值、核心能力、相互合作关系、价值网络的整合。(3)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执行的关键在于内外资源的有机整合。要实现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成为网络价值型企业,必须从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两大方面入手。内部整合包括利益整合、资产整合、业务整合、组织整合等内容;外部整合包括选择合作伙伴、形成网络群体、融合各种资本、沟通社会公众等内容。其中,选择合作伙伴十分关键,必须坚持适应、互补、兼容、信任、双赢五大原则。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互动的有机整合过程,通过内外有机整合,使企业在全球价值网络下产业链分工更加突出自己的优势,能够占领产业链价值创造的制高点,进而主导产业链价值创造与分配。(4)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支撑是价值网络控制力和竞合文化。要使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的战略得以切实执行,并取得好的战略效果,最为重要的是要提升企业价值网络的控制力和构建起企业竞合文化体系。通过建立与完善价值网络的治理机制、强化产业控制力、平衡合作各方利益来增强企业的网络控制力。竞合文化就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并更加注重主动寻求合作,以合作求生存、以合作谋发展的企业文化。其本质是顾客价值至上理念、互利共赢思想与团队精神的融合,是以团队精神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以互利共赢思想谋求共存共赢共发展。即:竞合文化=顾客价值至上理念+互利共赢思想+团队精神。竞合文化体系除应具备一般企业文化的基本体系外,如价值层、制度层和行为层等,还必须根据价值网络和信息时代的特点,重点构建以下几种文化:一是融合文化;二是学习文化;三是愿景文化;四是制度文化。(5)案例分析表明:企业要赢得竞争优势,获取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价值创造,实现产业升级。章源钨业公司构建了一个融合培训、研发、采掘、生产加工、销售、投资、顾问为一体的良性互动的价值网络,完成了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的业务框架的系统构造。其定位从一家以钨的初级化工冶炼企业转变为一家依靠科技投入自主创新为主、“政产学研”相结合、涵盖钨行业各个环节链条的综合性钨业企业。它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的价值实现来建立公司的市场运作。其拥有较强大的网络管理能力及网络关系管理能力,使决策者在产业发展中一直保持着敏锐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较早地认识到高档高附加值产品在竞争中战略地位。通过合资、合作、交流等方式,先后与一批跨国公司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国际战略联盟伙伴关系。特别是在经营中坚定地加大科技投入,掌握了国内或国际先进技术,向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后端产品进发,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1)选择了全球价值网络下研究企业战略的新视角。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变。网络信息爆炸、数据库资源的共享,预示了未来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将越来越多。本文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运用价值网络理论,把企业置于全球价值网络背景下研究其战略,指出价值创造为其战略核心。(2)构建了全球价值网络下的企业战略模式。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构建起能够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企业战略模式,即:使企业成为“网络价值型企业”,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实现“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企业战略实施途径。在网络经济背景下,竞争已经发展为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网络主导企业如何通过内外部整合,培育竞合文化,增强网络控制力,提高合作网络的整体竞争力,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关键要素。
全再洪[7](2014)在《新型硬质合金用成型剂CSZ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硬质合金主要由高硬度、高弹性模量、高抗弯强度的难熔金属碳化物组成,其粉末在压制过程中难以产生塑性变形。目前国内常采用橡胶、石蜡和聚乙二醇(PEG)作为硬质合金粉末的成型剂。但上述成型剂在硬质合金制备过程中,也存在其固有缺陷,如烧结后硬质合金中残留碳较多且不易精确控制、成型剂的溶解性以及对硬质合金粉体的润湿性较差,采用上述成型剂所制硬质合金产品质量存在较大的波动。本论文以新型硬质合金成型剂CSZ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目前常用的硬质合金成型剂石蜡和PEG的工艺对比,以及将成型剂CSZ应用于喷雾干燥工艺和硬质合金由中批到大批、型号由小到大的试验过程,得出成型剂CSZ对硬质合金粉末润湿性较好,适用于喷雾干燥,成型性能好,能替代石蜡和PEG。在合适温度下脱除,不留有害杂质,生产的硬质合金性能优越,组织结构完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SZ成型剂能与PEG的喷雾料制备工艺共用,CSZ成型剂的湿磨酒精加量低于石蜡,但相比于石蜡、PEG制品,CSZ成型剂压制的制品密度较好,其在解决裂纹、分层与掉边角等成型方面,使用CSZ成型剂较好;推广应用CSZ成型剂喷雾料可适用于合金厂的绝大多数现有模具,不需增加大的投资。(2)CSZ成型剂是一种多组分的混合型成型剂,相比单组分的石蜡、PEG、CSZ成型剂的脱除工艺要复杂些,但是多组分成型剂会在多个温度点分解脱除,制品不易发生脱除裂纹;实验表明CSZ成型剂制品的脱除温度区间主要分3个阶段,240℃~280℃,280℃~360℃,360℃~380℃为主要脱除点,可延续至500℃(根据炉况进行调整)。(3)同牌号CSZ比PEG板材收缩系数普遍偏小,这大大改善了板材加工数据和烧结数据的控制,CSZ顶锤产品的探伤合格率由98.1%提高至98.53%,主要是可解决石蜡顶锤钴聚集的问题。(4)通过由中批到大批、型号由小到大的试验过程,较好地完成了大制品的CSZ顶锤一体烧结工艺试验;随着顶锤尺寸的增大,单项压制的局限性越明显;CSZ成型剂喷雾料生产的特大锤(?)175微观结构好,没有钻聚现象。
吕可文[8](2013)在《知识基础、学习场与技术创新 ——以超硬材料产业为例》文中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知识经济、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区域经济在全球化时代的复兴,美国硅谷、德国巴登—符腾堡、台湾新竹等一些创新高地的成功实践,使得构建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系统、增强本地根植性、实现跨区连接与全球互动等一系列促进区域创新与发展的政策成为后发地区与国家增强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议题。在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区域技术学习创新已经成为研究和争论的一个前沿和热点领域,围绕技术学习、创新与空间、地方之间的关系,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强调了地方网络与地方根植性、地理接近与空间集聚、跨国社区与跨区联系、全球网络及非本地关系与知识流动等对于创新发生的重要性,并认为创新是一个地方化力量和全球化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不同空间尺度上各个关键行动者之间持续的关系构建和战略协同的演化过程,具有强烈的时空异质性和敏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后发地区与国家的技术追赶绩效与创新模式在行业间差异明显,产业的技术体制有着不同的特征,并且有关产业知识基础的研究表明,产业中知识来源、组织和创新模式依知识基础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关创新的理论讨论与政策设计,需要考察产业特殊性与技术/知识异质性。那些成功区域的创新政策与经验,并不能被后发地区不加改变的模仿和使用。基于此,文章把知识/技术异质性纳入到空间化学习创新理论的建构中,试图形成一个技术/知识基础、产业、空间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把技术/知识的属性、产业特征与空间异质性统一起来进行考虑,来研究不同的技术/知识属性、产业属性对创新的组织与地理模式的影响,并从知识基础的角度出发,结合“学习场”理论,探讨知识复杂性与学习场的理论构建。以此为基础,选择超硬材料产业作为案例,重点研究分析性知识基础与科学型学习场的创新机制、组织与地理模式。全文内容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引言。主要包括研究的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等。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一些成功地区有关构建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系统、增强本地的根植性、实现跨区连接与全球互动等创新政策日益被后发地区与国家推崇与模仿,而这些挑选赢者与最佳实践模式的区域创新理论和政策,实践中并没有在模仿者那里取得预期的成功。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国际主流的空间化学习与创新的理论与政策。有关技术体制与知识基础的研究发现,由于技术体制与知识基础的差异,技术创新的机制、组织与地理模式在不同的产业具有很大差异。基于此,本文认为,有关创新机制与模式的理论与政策设计,需要结合具体的技术/知识特征来讨论,这对于构建更加综合和精细化的技术学习与创新的理论模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改变不加区别的拷贝成功区域创新政策的实践误区,从而制定出量体裁衣的创新政策。第二章:研究综述。围绕论文研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从创新思想的演变、经济地理学技术学习与创新研究视角的变迁、技术体制与创新模式、知识基础与创新等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得出以下结论: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经济活动内在紧密交织的复杂网络,是一个多元主体及其在多种空间尺度上战略协同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技术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的特点,这种复杂性表现为技术机会、创新独占性与累积性等因素的特定组合——技术体制,而技术体制的不同影响着技术追赶与创新的绩效与模式;知识基础具有多元性,表现为编码与非编码知识的组合程度、知识正式化以及情景特殊的程度等,而产业知识基础的差异影响着技术创新的机制与组织、地理模式。由此,有关从地方与全球、内部与外部力量对于创新发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的各种空间学习创新理论,需要把技术/知识异质性考虑进去,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理解学习创新的机理。第三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这一部分首先对新产业区理论、全球生产网络与价值链理论等各种空间化的学习创新理论进行梳理与评述。在此基础上,引入本研究的两个核心理论:学习场理论与知识基础理论。认为由于学习创新的空间异质性与知识技术复杂性,有必要把知识基础的复杂性纳入到空间化的学习创新理论中去,有关空间创新的理论研究需要从空间/关系、技术/知识两个角度,结合具体的产业进行讨论。基于此,文章设计了空间、产业、技术/知识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强调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创新的主体、机制与地理模式三个方面。第四章,知识基础与学习场理论建构。本章首先阐述了物理场-信息场-知识场-创造场-学习场的思想演变,并从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学习场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其次,阐述了知识类型、知识基础与空间创新的研究脉络与逻辑;第三,从知识创造的角度,阐述了知识类型、知识转化与场的关系,特定的知识转化阶段与不同的场密切相关。基于这些研究,文章分析了知识基础与学习场的内在联系,区分了符号知识与创意型学习场、综合知识与根植型学习场、解析知识与科学型学习场以及复杂知识与混合型学习场等几种类型,并对相应类型的创新机制与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第五章,世界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基于理论的研究,选取超硬材料行业为案例进行研究,首先在全球尺度上,探讨科学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的一般特征,行业创新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本章主要介绍了超硬材料的行业特征、全球格局以及技术创新与发展。研究发现,超硬材料行业具有专业化分工程度高、对经济发展依赖性强以及各环节附加值、地理分布不同等特征。行业的发展与创新对基于know-what、 know-why的分析性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科学技术与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是推动世界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如近代科学知识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的合成,并推动了人造金刚石的工业化生产;化学气相沉积合成研究带来了“金刚石薄膜”的兴起,拓展了金刚石的应用领域;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促进了纳米金刚石的问世,使金刚石特殊性能得以发挥,引发了金刚石时代的到来。第六章,中国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国家尺度是学习场分析常用的尺度。中国金刚石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并且政府、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力量的作用十分明显。中国第一个金刚石成功合成得益于早期学者、专家对超高压高温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对金刚石合成机理、工艺及相关原理等科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则引发了20世纪80、90年代我国金刚石行业的突破创新,并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生产国;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压机大型化与合成工艺的进步,更是引发了行业的突破发展,金刚石行业开始向超硬材料强国迈进。总体上,超硬材料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十分依赖于科学研究与突破,行业创新具有科学驱动型特征,基于科学基础的分析性知识、一些重要的科学家及科研院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成为超硬材料生产第一大国,超硬材料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区域集聚与行业集中度较高。但整体上,国内产品同质化严重,还处于行业价值链的低端。第七章,科学型学习场与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技术创新。选取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园为案例,对小尺度科学型学习场的创新组织与地理模式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轫与形成得益于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这一技术极的力量,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从人才培养、技术溢出与扩散以及企业衍生等方面为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与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产业园区的技术创新十分依赖于正式的研发,通过研发、技术进步来学习是企业实现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科研机构、行业知名专家(明星科学家)在企业的技术进步升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与大学、科研院以及行业的知识社区联系是这类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重点;产业园区的创新网络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可以通过专家知识社区运行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企业研发的合作网络也具有跨越本地的特征;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与专利转让也不仅限于本地,在省外与国内都有分布,多尺度关系建构的特征十分显着。第八章,结论及展望。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不仅具时空情景敏感性的特征,更具有技术知识异质性的特征,有关地理空间对于创新发生的机制影响的研究需要结合具体的知识基础进行讨论;创新政策的设计需要谨慎的根据不同的产业知识基础而进行;(2)从知识创造的视角出发,知识创造与具体的场紧密相连,不同的知识类型的转化过程与不同的场联系在一起;(3)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多元学习场密切相关,不同的知识基础与不同的学习场一一对应。理论上,存在着符号知识与创意型学习场、综合性知识与根植型学习场、分析性知识与科学型学习场、复杂知识与混合型学习场等拓扑联系。(4)超硬材料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较强的依赖于分析性知识,具有科学驱动型行业的特征;(5)科研院所等技术极是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在技术扩散、衍生企业、培训专业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园属于一个以分析性知识基础为主导的科学驱动型学习场,正式研发、依托科研院所的成果并与其保持紧密联系是其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并且创新的地理具有多尺度的特征。同时并针对论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要开展的进一步研究工作。
张小军[9](2012)在《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及绩效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创新在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当前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相继提出通过开展绿色创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企业开始在战略计划过程中纳入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尝试通过开展绿色创新战略赢得未来竞争优势.在“企业是否值得进行绿色化”这一问题上,学界以往认为企业社会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存在目标冲突,绿色创新行为势必损害到企业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波特等人提出了“双赢假说”,促使了众多的研究者投身于企业社会绩效与企业经济绩效的关系研究.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证检验,上述问题的研究结论非但没有达成一致,反而显得更为复杂.此外,管理学界对于“哪些因素会驱动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战略”这一关系到企业如何面对绿色创新的核心问题,也缺乏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究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以及绿色创新战略的绩效结果,并考察了员工参与对绿色创新战略与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具体来看,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深入研究:(1)除了广为人知的环境规制压力,哪些因素会对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战略有显着影响;(2)企业绿色创新战略对企业社会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如何;(3)员工参与水平是否会对绿色创新战略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产生影响.本研究首先基于创新经济学、战略管理理论等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文献研读和分层解析,构建了“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和“绿色创新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理论模型.其次,通过对三家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描述性案例研究,初步验证了本研究构思的合理性。然后,本研究对用于验证理论假设的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测量量表的设计依据和测度指标的来源、调研样本的选择依据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过程以及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报告,通过相关分析、层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利用220份有效问卷所获数据对七个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本研究对文章的主要结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归纳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在分析本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预期经济收益、已吸收冗余以及来自企业治理利益相关者、内部经济利益相关者和外部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都有显着的正向驱动作用,而未吸收冗余和来自外部经济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作用不明显;(2)企业绿色创新战略不仅对企业员工责任绩效、企业产品责任绩效和企业环境责任绩效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绩效。(3)员工参与在绿色创新战略与企业经济绩效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而在绿色创新战略与企业社会绩效中的调节效应不显着.总起来看,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管理者的决策角度出发探索了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并探究了绿色创新战略的绩效影响,实现了以下研究进展:(1)跳出了以往从创新经济学和制度理论等学派的研究视角,转而从管理者决策的视角探究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具有一定的开拓性;(2)凸显了“绿色创新战略”这一概念,刻画了预期经济收益、不同冗余资源种类和来自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驱动作用上的差异,从而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影响企业环境管理模式的行为因素;(3)以往关于绿色创新战略的研究普遍强调了外部因素的驱动作用,本研究扩展了这一范围,考察了预期经济收益、冗余资源等企业内部因素对于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作用。
佘永明[10](2011)在《冬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品牌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中,品牌竞争早已成为企业之间一种最重要的竞争方式,如何建设好品牌这一有力的竞争工具,达到获取超额利润,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已成为生产销售线切割这一特种加工数控机床企业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同时中国自主品牌能否做大做强,甚至走出国门,与国内、外企业在国际舞台上一争高下,这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的问题,因而,研究这类企业的品牌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者在对冬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品牌策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品牌是一项非常重要,复杂,甚至烦硕的工作,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完成,作者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和对策,如企业要坚持诚信经营;在技术、服务上要力求精益求精;企业的品牌结构、品牌策略要适应企业总体发展目标以及企业要协调好内、外部关系,优化资源配置等。希望这些建议能对冬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品牌建设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也能对同类企业实施品牌策略提供一些参考。
二、国外硬质合金挤占我高端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硬质合金挤占我高端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出口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与不足 |
1.3.1 创新 |
1.3.2 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1 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基本范畴 |
2.1.2 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的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钕铁硼永磁材料原料的出口政策及效应研究 |
2.2.2 关于钕铁硼永磁材料原料的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
2.2.3 关于钕铁硼永磁材料原料的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
2.2.4 关于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出口研究 |
2.2.5 简要评述 |
第3章 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的现状及问题 |
3.1 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的现状 |
3.1.1 进出口趋势分析 |
3.1.2 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
3.1.3 主要产品类别的出口市场分析 |
3.1.4 国内主要的出口地区及企业分析 |
3.1.5 中国钕铁硼的相关专利布局分析 |
3.2 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存在的问题 |
3.2.1 国外相关专利壁垒盛行,严重影响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出口 |
3.2.2 中国的相关专利布局结构不合理,制约其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 |
3.2.3 国外在华投资企业增加使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降低 |
3.2.4 出口市场高度集中,过度依赖目标市场 |
第4章 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
4.1 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的影响因素 |
4.1.1 资源优势 |
4.1.2 相关的研究与开发力度 |
4.1.3 钕铁硼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4.1.4 国外新兴应用领域的推动 |
4.1.5 相关专利壁垒 |
4.2 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4.2.1 实证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
4.2.2 模型设计 |
4.2.3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的案例分析—以YS公司为例 |
5.1 公司简介 |
5.2 YS公司出口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现状 |
5.2.1 出口规模分析 |
5.2.2 产品结构分析 |
5.2.3 出口市场分析 |
5.2.4 相关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
5.3 YS公司出口钕铁硼永磁材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3.1 出口占据的市场份额小,竞争力不足 |
5.3.2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开拓国际市场困难重重 |
5.3.3 出口的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 |
5.3.4 国内外相关专利申请数量有限,约束其产品出口 |
5.4 YS公司开拓钕铁硼永磁材料海外市场的路径探讨 |
第6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政府层面 |
6.2.2 行业协会层面 |
6.2.3 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4)MK集团西安研究院业务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1.1 战略与战略管理 |
2.1.2 战略规划 |
2.2 波士顿矩阵法 |
2.2.1 波士顿矩阵的逻辑与方法 |
2.2.2 波士顿矩阵的战略意义 |
2.3 PEST分析法 |
2.4 SWOT分析法 |
第三章 MK集团西安研究院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
3.1 MK集团西安研究院概况 |
3.2 MK集团西安研究院业务构成情况 |
3.2.1 整体业务构成 |
3.2.2 各业务单元介绍 |
3.3 宏观环境分析 |
3.3.1 政治环境分析 |
3.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3 社会环境分析 |
3.3.4 技术环境分析 |
3.4 内部环境分析 |
3.4.1 MK集团西安研究院发展现状 |
3.4.2 MK集团西安研究院发展存在问题 |
3.4.3 各业务单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5 波士顿矩阵分析 |
3.5.1 近年各业务单元经营情况统计 |
3.5.2 波士顿矩阵绘制 |
3.5.3 结合波士顿矩阵各象限战略意义的业务分析 |
3.6 SWOT分析 |
第四章 MK集团西安研究院业务发展规划 |
4.1 MK集团西安研究院规划思路及目标 |
4.2 MK集团西安研究院总体规划 |
4.3 MK集团西安研究院具体业务规划 |
4.3.1 煤与煤层气资源勘探业务规划 |
4.3.2 矿山水文地质业务规划 |
4.3.3 钻探技术与装备业务规划 |
4.3.4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装备业务规划 |
4.3.5 煤层气(瓦斯)抽采业务规划 |
4.3.6 地质与环境工程业务规划 |
第五章 MK集团西安研究院业务规划的实施及保障措施 |
5.1 MK集团西安研究院业务规划的实施 |
5.1.1 业务规划实施要点 |
5.1.2 业务规划实施方法 |
5.2 保障措施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超硬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超硬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
2 国外超硬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2.1 国外超硬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
2.2 国外超硬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 |
2.3 国外超硬材料及制品应用领域的拓展 |
3 国内超硬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3.1 国内超硬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
3.2 国内超硬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 |
4 国内超硬材料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本产业的主要任务 |
5 推动我国超硬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5.1 加强基础性研究 |
5.2 推广或完善新技术、新工艺 |
5.3 重点发展几种产品 |
5.4 加强合作,推动技术创新 |
5.5 政府扶持,给与更大的支持力度 |
(6)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
1.2.2 价值网络理论综述 |
1.2.3 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
1.3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及不足 |
1.5.1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价值网络及其相关理论 |
2.1 价值网络及其模型 |
2.2 价值链到价值网络的理论演进 |
2.2.1 价值链到价值网络 |
2.2.2 价值网络理论的发展趋势 |
2.3 价值网络中的价值创造与分配 |
2.3.1 价值网络中的价值创造 |
2.3.2 价值网络成员的价值分配 |
2.4 价值网络理论对战略理论的贡献 |
2.5 小结 |
3. 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的战略困境 |
3.1 全球价值网络的概念与特征 |
3.1.1 全球价值网络的形成环境特点 |
3.1.2 全球价值网络的概念及其特征 |
3.2 全球价值网络下价值创造与分配 |
3.2.1 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价值创造 |
3.2.2 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价值分配 |
3.3 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的战略困境 |
3.3.1 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竞争力显着增强 |
3.3.2 新形势下中国企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
3.4 小结 |
4. 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构建 |
4.1 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战略构建 |
4.1.1 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
4.1.2 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战略构建逻辑 |
4.2 网络价值型企业及其特征 |
4.2.1 网络价值型企业的定义 |
4.2.2 网络价值型企业的特征 |
4.3 网络价值型企业的核心能力 |
4.4 小结 |
5. 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执行 |
5.1 产业链整合是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执行的必由途径 |
5.1.1 产业链整合必然性的理论分析 |
5.1.2 产业链整合必然性的实践分析 |
5.2 内部整合 |
5.2.1 利益整合 |
5.2.2 资产整合 |
5.2.3 业务整合 |
5.2.4 组织整合 |
5.3 外部整合 |
5.3.1 选择合作伙伴 |
5.3.2 形成群体合作 |
5.3.3 融合各种资本 |
5.3.4 沟通社会公众 |
5.4 小结 |
6. 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支撑 |
6.1 提升价值网络控制力 |
6.1.1 建立与完善价值网络的治理机制 |
6.1.2 强化产业控制力 |
6.1.3 实现合作各方利益平衡 |
6.2 构建竞合文化及其体系 |
6.2.1 建立竞合文化的必然性 |
6.2.2 构建竞合文化的基本原则 |
6.2.3 竞合文化体系的构建 |
6.3 小结 |
7. 全球价值网络下章源钨业公司的战略构建与实践 |
7.1 章源钨业公司简介 |
7.2 章源钨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与战略选择 |
7.2.1 钨的特点及其重要地位 |
7.2.2 国内外环境的困扰与挑战 |
7.2.3 新形势下章源钨业公司的战略选择 |
7.3 全球价值网络下章源钨业公司战略构建 |
7.4 内部整合 |
7.4.1 利益整合 |
7.4.2 资产整合 |
7.4.3 业务整合 |
7.4.4 组织整合 |
7.5 外部整合 |
7.5.1 战略网络的定位 |
7.5.2 全面深化政产学研合作 |
7.5.3 融合各种资本 |
7.5.4 沟通社会公众 |
7.6 章源钨业公司的竞合文化与价值网络控制力 |
7.7 章源钨业公司的战略绩效 |
7.8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型硬质合金用成型剂CSZ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硬质合金发展状况 |
1.1.1 国外硬质合金发展状况 |
1.1.2 我国硬质合金发展状况 |
1.1.3 我国硬质合金工业发展前景 |
1.2 硬质合金生产工艺概述 |
1.2.1 配料 |
1.2.2 混料(球磨)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
1.2.3 干燥设备与工艺 |
1.2.4 压制过程与压块干燥 |
1.2.5 烧结工艺 |
1.3 硬质合金成型剂概述 |
1.3.1 成型剂使用现状 |
1.3.2 橡胶成型剂 |
1.3.3 石蜡类成型剂 |
1.3.4 水溶性聚合物成形剂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实验目标、进展和设备 |
2.1 确定项目研究目标 |
2.2 项目研究方案 |
2.3 实验设备 |
第3章 CSZ成型剂喷雾料制备工艺的研究 |
3.1 CSZ成型剂与PEG喷雾混合料制备工艺的对比 |
3.2 CSZ成型剂与石蜡喷雾混合料制备工艺的对比 |
3.3 顶锤料喷雾干燥工艺实验 |
3.4 不同成型剂对顶锤压制情况的影响 |
3.5 CSZ成型剂喷雾混合料制品压制成型工艺的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CSZ成型剂硬质合金制品脱胶、烧结工艺的研究 |
4.1 含CSZ成型剂的混合料热分析 |
4.2 A尺寸脱除烧结实验 |
4.2.1 A尺寸小于20mm的脱蜡烧结工艺摸索 |
4.2.2 A尺寸20~75mm脱蜡烧结工艺试验 |
4.2.3 A尺寸为90~170mm的压坯成型剂脱除工艺实验 |
4.2.4 真空烧结的作用 |
4.3 CSZ成型剂顶锤的脱除实验 |
4.3.1 DC657-160顶锤压坯脱蜡工艺优化试验 |
4.3.2 DC666-175顶锤压坯脱蜡工艺优化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顶锤的大批烧结实验 |
5.1 大批Φ130顶锤脱除实验 |
5.2 大批Φ130顶锤烧结实验 |
5.3 Φ175顶锤的大批工艺实验 |
5.4 CSZ顶锤在大制品岛津炉大批烧结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知识基础、学习场与技术创新 ——以超硬材料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形势下知识经济和创新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
1.1.2 技术学习与创新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
1.1.3 技术追赶与创新模式表现出较强的技术知识异质性特征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
1.5.1 资料搜集 |
1.5.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综述 |
2.1 创新思想的演化 |
2.2 经济地理学技术学习与创新的视角变迁 |
2.2.1 新区域主义的兴起与地域创新模型 |
2.2.2 外部/全球联系、跨区网络与技术学习与创新 |
2.2.3 全球-地方联结与技术学习与创新 |
2.2.4 小结 |
2.3 技术、技术体制与创新 |
2.3.1 技术与技术体制 |
2.3.2 技术体制与创新模式 |
2.3.3 技术体制与技术追赶 |
2.3.4 小结 |
2.4 知识基础与创新 |
2.4.1 知识基础 |
2.4.2 知识基础与创新 |
2.4.3 小结 |
2.5 本章小结 |
3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3.1 主流的空间化学习创新理论 |
3.1.1 区域(空间)视角下的新产业区及相关理论 |
3.1.2 网络视角下的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及相关理论 |
3.2 学习场理论 |
3.3 知识基础理论 |
3.4 理论整合与分析框架 |
3.4.1 框架构思 |
3.4.2 分析的维度 |
3.4.3 分析的焦点 |
3.5 本章小结 |
4 知识基础与学习场的理论建构 |
4.1 从物理场到学习场:场的思想演变 |
4.2 学习场:多尺度性与多元性 |
4.3 知识基础与创新 |
4.3.1 意会知识与地域创新模型 |
4.3.2 知识基础与空间创新 |
4.4 知识创造与场理论 |
4.4.1 SECI 过程与知识创造 |
4.4.2 知识创造、SECI 与 Ba |
4.5 学习场的多元性与多尺度性 |
4.5.1 符号性知识与创意型学习场 |
4.5.2 综合性知识与根植型学习场 |
4.5.3 分析性知识与科学型学习场 |
4.5.4 知识复杂性与混合型学习场 |
4.6 本章小结 |
5 世界超硬材料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
5.1 超硬材料产业的行业特征 |
5.1.1 典型单一的产业链类型,各环节的专业化分工程度高 |
5.1.2 小行业、大用途,具有工业的牙齿之称 |
5.1.3 行业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
5.1.4 各环节附加值与地理分布不同 |
5.2 超硬材料行业的全球格局 |
5.3 超硬材料合成技术发展史与世界超硬材料产品创新 |
5.3.1 近代科学知识与人造金刚石合成 |
5.3.2 气相沉积合成技术与金刚石薄膜的兴起 |
5.3.3 纳米技术与纳米金刚石的问世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超硬材料行业技术创新与发展 |
6.1 科学研究与中国超硬材料行业技术创新 |
6.1.1 科研院所与中国人造金刚石合成及工业化生产 |
6.1.2 科学研究全方位展开与超硬材料行业产品创新 |
6.1.3 合成设备、工艺进步与金刚石行业突破创新 |
6.2 超硬材料行业发展的国内图景 |
6.2.1 已成为超硬材料生产第一大国 |
6.2.2 较为完善的超硬材料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
6.2.3 区域集中与集聚现象明显 |
6.2.4 行业集中度高,呈现寡头竞争格局 |
6.2.5 产品同质化严重,处于行业价值链的低端 |
6.3 本章小结 |
7 科学型学习场与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技术创新 |
7.1 郑州高新区概况与发展 |
7.1.1 地理与区位 |
7.1.2 高新区建立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
7.1.3 高新区的发展现状与成就 |
7.2 郑州超硬材料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
7.2.1 技术极的推动与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轫 |
7.2.2 初级要素优势与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 |
7.2.3 市场需求拉动与超硬材料行业的飞速发展 |
7.2.4 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超硬材料行业的壮大 |
7.3 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发展 |
7.3.1 区内企业聚集及规模优势明显 |
7.3.2 区内企业各具特色,产业链条完善 |
7.3.3 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区域创新环境初显 |
7.3.4 中心地位突出,信息资源丰富 |
7.4 科学型学习场创新的组织与地理模式: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研究 |
7.4.1 大学(科研机构)、解析知识与创新 |
7.4.2 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的技术极 |
7.4.3 技术极-企业知识流动机制与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创新 |
7.4.4 科学型学习场的创新机制 |
7.4.5 科学型学习场的地理模式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之处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
致谢 |
(9)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及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绿色创新 |
1.2.2 绿色创新战略 |
1.2.3 绿色创新绩效 |
1.3 研究总体设计 |
1.3.1 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理论问题 |
1.3.2 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步骤 |
1.3.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计划行为理论 |
2.2 创新理论 |
2.3 绿色创新的多学科视角 |
2.3.1 环境经济学 |
2.3.2 创新经济学 |
2.3.3 战略管理视角 |
2.3.4 产业组织视角 |
2.3.5 多种理论视角的综合解释 |
2.4 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 |
2.4.1 预期经济收益 |
2.4.2 冗余资源 |
2.4.3 利益相关者压力 |
2.4.4 其它驱动因素 |
2.5 绿色创新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2.5.1 绿色创新战略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 |
2.5.2 绿色创新战略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 |
2.5.3 企业经济绩效与企业社会绩效的关系研究 |
2.6 文献综述小结 |
3 驱动因素、绿色创新战略与企业绩效的理论模型 |
3.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绿色创新战略驱动因素模型 |
3.2 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 |
3.2.1 预期经济收益与企业绿色创新战略 |
3.2.2 冗余资源与企业绿色创新战略 |
3.2.3 利益相关者压力与企业绿色创新战略 |
3.3 绿色创新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 |
3.3.1 绿色创新战略与企业社会绩效 |
3.3.2 绿色创新战略与企业经济绩效 |
3.3.3 员工参与的调节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4 绿色创新战略驱动因素的案例研究 |
4.1 案例研究方法 |
4.2 案例设计 |
4.2.1 研究问题与理论假设 |
4.2.2 案例选择 |
4.2.3 数据收集 |
4.2.4 分析方法 |
4.3 案例描述 |
4.3.1 W公司 |
4.3.2 Y公司 |
4.3.3 Z公司 |
4.4 案例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及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问卷设计 |
5.1.1 问卷设计方法与问卷主要内容 |
5.1.2 问卷的设计过程 |
5.2 变量设计与测量指标 |
5.3 数据收集与有效性控制 |
5.3.1 样本与调研对象选择 |
5.3.2 问卷发放和回收 |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 效度和信度检验 |
5.5.1 量表的效度检验 |
5.5.2 量表的信度检验 |
5.6 Pearson相关分析 |
5.7 模型主效应的检验 |
5.7.1 动因素对绿色创新战略的影响效应检验 |
5.7.2 绿色创新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检验 |
5.8 调节效应的检验 |
5.9 结果与讨论 |
5.10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理论进展与管理意义 |
6.2.1 研究的理论进展 |
6.2.2 研究的管理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企业访谈提纲 |
企业绿色创新战略驱动因素、绿色创新战略开展和绿色创新绩效的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10)冬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品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设计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的内容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2 品牌综述 |
2.1 品牌知识概述 |
2.1.1 品牌定义 |
2.1.2 品牌的作用 |
2.1.3 相关品牌策略 |
2.2 相关品牌建设理论概述 |
2.2.1 品牌定位理论 |
2.2.2 品牌认知,品牌形象,品牌忠诚度 |
2.2.3 品牌塑造 |
2.2.4 品牌竞争力 |
2.2.5 强势品牌 |
2.2.6 品牌合作伙伴关系 |
3 数控机床行业及冬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现状分析 |
3.1 环境现状 |
3.1.1 诚信缺失 |
3.1.2 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困难 |
3.1.3 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
3.2 数控机床行业现状 |
3.2.1 国家政策支持数控机床发展 |
3.2.2 国内市场企业类型 |
3.2.3 海陵区数控企业情况 |
3.2.4 数控机床行业发展趋势 |
3.3 冬庆数控机床公司现状 |
3.3.1 公司简介 |
3.3.2 公司经营目标 |
3.3.3 公司各项能力资源 |
3.4 SWOT分析 |
4 冬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品牌营销存在问题 |
4.1 冬庆公司品牌营销策略实施指导思想 |
4.2 品牌销售情况 |
4.2.1 品牌化策略 |
4.2.2 精耕技术 |
4.2.3 提供产品定制生产加工服务 |
4.2.4 注重产品品质的一致性 |
4.2.5 经营的国际化 |
4.3 品牌销售中存在问题 |
5 对冬庆公司品牌建设的建议 |
5.1 公司品牌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
5.2 品牌建设离不开专业团队的支持 |
5.3 品牌取得成功要讲究合作 |
5.4 企业要重视品牌内涵要素建设 |
5.5 品牌建设中的其他问题 |
6 结束语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后续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国外硬质合金挤占我高端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J公司钨铁产品出口营销策略研究[D]. 李洁. 南昌大学, 2021
- [2]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出口分析[D]. 彭显娟. 广西大学, 2020(07)
- [3]LM公司(中国)竞争战略研究[D]. 丁丽萍. 南京大学, 2019
- [4]MK集团西安研究院业务发展规划研究[D]. 姬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4)
- [5]超硬材料的研究进展[J]. 林峰. 新型工业化, 2016(03)
- [6]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战略研究[D]. 钟运动. 江西财经大学, 2013(12)
- [7]新型硬质合金用成型剂CSZ的应用研究[D]. 全再洪. 湖南大学, 2014(09)
- [8]知识基础、学习场与技术创新 ——以超硬材料产业为例[D]. 吕可文. 河南大学, 2013(12)
- [9]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及绩效影响研究[D]. 张小军. 浙江大学, 2012(12)
- [10]冬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品牌策略研究[D]. 佘永明.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