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考题的新意与应试指点(论文文献综述)
蒋依依[1](2021)在《高中化学教材内容与高考试题相关性的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教材必修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姚蕾[2](2021)在《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要加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多领域、多学科素养的融合,认识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在促进科技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学科交叉教学旨在建立多学科知识、信息之间的联系,通过多学科领域展现知识的广泛应用,构建真实而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促进复杂问题的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庞杂繁琐,是教与学的难点之一,学习元素化合物不是单纯地记忆物质结构、性质用途,还应该认识到元素化合物在生产、健康、社会、环境、能源等学科领域的实际价值。基于学科交叉视域,探索元素化合物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拓宽元素化合物教学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性质与用途的多维认识。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是研究综述。阐明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了解元素化合物教学、学科交叉在化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是访谈调查。通过访谈了解高中化学一线教师对学科交叉教学的态度以及实施看法,对本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第四章是研究的主体部分。从学科交叉视域出发,对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科学发展三阶段(证据收集、抽提规律、应用规律)进行内容分析,探析各阶段内容特点,进而提出各阶段针对性教学策略。第五章是教学实践。笔者遵循以上教学策略,展开为期4个月的教学实践。实践后,从学生课堂表现、学生测试成绩、学生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评价出发,进行实践效果分析,为研究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希望本论文能为一线化学教师的元素化合物课堂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刘毛毛[3](2021)在《学科理解视域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化学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化学学科理解是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崭新概念,是本次新课程改革指导下对一线化学教师的新要求。高中化学教师深入进行化学学科理解是正确认识化学学科、提升自身学科研究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开展深度教学,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化学学科理解的概念出发,制定了化学学科理解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分析框架,并运用此分析框架进行一线教学调查和教学实践,得出一定的教学启示。前两章是开展本论文研究的准备工作,后三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论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文献梳理,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对化学学科理解进行了概念界定,确立了本研究的教育理论基础。第三章建构了化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学科理解的思考框架。首先从课程标准中化学学科理解的定义出发,引申出教师进行化学学科理解的维度,通过访谈学科专家,最终确定了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课堂教学分析框架。第四章是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观摩2位优秀教师有关“化学键”的教学,在这一节教学结束之后,根据第三章制定的指标分析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并对2位教师进行访谈,深挖教师内部对化学键内容的学科理解情况,得出一线教师进行学科理解教学时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五章仍以“化学键”为例,进行基于学科理解的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同2位受访教师一起交流探讨,针对问题现状和学科理解分析指标重新认识“化学键”内容,共同出谋划策,进行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化学键”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通过整理教学实录、邀请教师和专家进行点评,得出教学实践启示,包括对化学教师进行学科理解教学的建议和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第六章是本次研究的总结及反思与展望。化学学科理解相关研究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对未来研究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杜敏[4](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考化学命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颁布,核心素养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与核心。高考是我国高校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命题作为高考中的关键环节,命题的质量也会影响高考的科学性与公平性。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高考命题如何提升核心素养,如何建立科学准确的高考命题评价标准,从而保证命题的公平性与科学性,这些现实问题亟需解决。以化学学科为例,本研究发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化学命题评价研究略显匮乏,目前缺少科学系统的高考化学命题评价标准供广大教育研究人员参考与使用。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构建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考化学命题评价框架,从而评估核心素养在高考化学命题中的落实情况。本研究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从国内教育改革形式出发,提出问题,根据国外核心素养测评研究现状和国内高考命题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制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高考评价体系以及教育测量学为理论基础,阐释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高考化学命题等核心概念。第三部分是构建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考化学命题评价框架,确立了七个评价指标,其中定量评价指标为难度,定性评价指标为题型结构、化学科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试题情境,参照已有研究成果制定指标的评估等级。第四部分是研究的实施,研究对象为2017年至2019年九套高考化学全国卷(Ⅰ卷、Ⅱ卷、Ⅲ卷),根据建构的高考化学命题评价框架对九套试卷的命题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与等级评估。第五部分是阐述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依据教育测量学理论,大规模常模参照性考试的试卷相对难度在0.5左右较为合理,相关研究表明试卷最优难度区间为0.50~0.55。九套化学试卷难度均在0.50左右,其中四套试卷的相对难度在最优区间内。2.从题型结构来看,九套试卷都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考查,其中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分值在15%左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分值集中在10%~20%。《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真实的试题情境有助于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从试题情境来看,每套试卷中至少有7道真实情境的试题,并且大多数试题情境能够与试题的立意、问题相互融合。3.九套试卷中化学科核心价值的出现次数在3~7次之间,出现次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形式来看,高考命题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充分渗透学科核心价值。4.九套试卷中必考部分的必备知识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内容的覆盖率都在80%以上。九套试卷对于必备知识的考查更侧重实验原理与方法、反应变化与规律以及物质结构与性质,三部分的分值均在25%左右。九套试卷都对四种关键能力进行了考查,更侧重考查分析与推测能力以及归纳与论证能力,大多数试卷中这两种能力的分值总和达到了 60%以上。九套试卷都对五个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考查,更侧重考查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分值集中在25%~30%。由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九套试卷更侧重化学核心知识体系、思维认知能力以及化学思维方法的考查。本研究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在高考化学命题中提升核心素养为主旨,构建的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考化学命题评价框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所制定的高考化学命题评价指标和评估等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李清月[5](2020)在《高中化学新教科书评价的研究 ——学生使用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伴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各版本的化学新教科书应运而生。Kano模式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逐渐发展为归类品质要素的研究工具,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评测与改善。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已经投入使用,学生怎样评价新教科书?新教科书在哪些方面有改善和提高的空间?本研究建立化学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Kano模式研究需要,编制化学新教科书调查问卷,开展实测,并结合深度访谈从学生使用的视角对化学新教科书进行评价。首先,搜集与述评教科书评价、二维质量模式的相关文献,明确Kano模式的分析方法,汇总教科书评价指标。然后,基于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从素养、内容及栏目三个维度出发构建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以建立的评价体系为框架,结合研究需要,编制化学新教科书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接着,采用量化问卷和质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实测:将来自两所山东省省级规范化学校六个班级的33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7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多角度深入了解学生对新版教科书的看法。最后,使用SPSS21.0软件统计问卷数据,把21项品质要素依次进行Kano模式、Refined-Kano模式及重要度-满意度模式归类,并通过改善系数做出调整,得出需要优先改善的品质要素。与此同时,将访谈对话转录为文字稿,结合重要度、满意度视角下化学新教科书品质要素的类型,采用分析法提取关键信息形成三角论证,并探究品质要素的改善措施。研究结果显示:(1)学生的学习观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教科书的评价。(2)学生对教科书的评价会影响其对教科书的使用。(3)教科书的设计要实现教育理念、知识内容和功能栏目之间的张力平衡。研究的创新点:(1)编制的化学新教科书调查问卷,为开展教科书测评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新工具;(2)给出影响教科书评价和使用的学生因素,为教科书测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3)从优化品质要素的视角提出教科书设计要求,为教科书的编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彭琴琴[6](2020)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旧版本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提升自身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毫无疑问,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则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在当下知识快速更新、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推动和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相继研制的基于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进一步推动了教材建设和素质教育的提升。与此同时,各化学教材编写组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理念和要求,启动了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先后出版了几套新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为了更好的分析教材和选用教材,发挥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更好地适应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本文在文献调研和结合自身教学经历的基础上,将人教版于2004年和2019年出版的两套高中化学教材中“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作为主题,对其进行研究,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统计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对旧版教材中该主题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针对2004年出版教材存在的一些不足,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新旧两版教材进行了比较,期望为一线教师更好地选用新教材,更好地实施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旧教材存在如下问题:(1)必修1知识容量大、难点集中;(2)教材实验偏少,日常教学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3)部分教师由于受教材的影响,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修订前后两版教材的对比分析,发现人教版新教材的学科核心素养特点更加突出,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从章节编排结构看,新版教材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与社会发展”融合编写,知识难度逐渐加大,比旧版教材更科学合理;从呈现方式看,新版教材注重图表的使用,栏目设计更加灵活;从具体元素化合物的内容选取看,新版教材减少了对Al、Si和Cu的系统认识,增加了对Na、Fe、Cl、S、N五种核心元素化合物的认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对相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迁移应用的能力要求也有明显的提高。根据以上调查和文本分析,结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在“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教学当中,本人试图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深入分析课标与教材,合理把握知识的深广度;二是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更新对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四是要善于利用栏目,充分发挥栏目功能。
任慧[7](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2017-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能力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使得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教育。化学这门科目作为高考的一部分,其考查的内容和结构对人才选拔以及后续的化学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如今高考化学统一命题的省份居多,统一的步伐正在迈出,因此需要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的能力结构特点,找出试题的能力结构,从而准确把握全国卷的考查内容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进而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最终实现对人才的培养。本文将SOLO水平层次与高考化学考纲相结合,根据建立的试题评价表,对2017-2019年的全国I、Ⅱ、Ⅲ卷以及天津市的化学高考试题逐题对试题水平结构和考查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试题能力结构和考查内容的SOLO水平层次的特点,并且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得出近三年全国卷与天津卷高考命题结构特点和考查内容的异同以及高考命制试题的趋向,这将对自主命题的天津市关于试题编制和教师教学过程等方面都能提供科学的意见与借鉴。研究表明:就层次方面,各套试题主要是以关联水平层次和多点水平层次为主,二者将近占试题分值比例的60%70%;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在单一水平层次试题比值的分布在20%上下浮动,而近三年天津卷对单一水平层次的考查比例较大。就知识模块而言,“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所占各套试卷的比例最大,而且涉及多个SOLO水平层次,用此模块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次之,“实验基础”模块仅次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所占的比例,该部分内容与新课标中提出对科学探究作为主要的考查部分的要求相一致。整体来看,全国卷已经不局限于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已经将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天津卷主要检验学生主干知识的掌握,以及多个知识点的记忆能力,对能力立意的体现不明显,试题难度也较全国卷而言简单。综上所述,本研究可为高考命题人以及高中教师提出一些科学的建议。
闫冬[8](2020)在《稚化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稚化思维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把自己的外在学术性的话语权威隐藏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背景,思维习惯以及最近发展区等,从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教学,保持与学生相仿的学习状态与思维态势,共同学习、共克难题、共通对话,从而达到教与学融合,师生同频共振的教学艺术手段。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稚化思维可以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拉近师生关系,改善教学质量,切实做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稚化思维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和案例研究为教师能够合理稚化思维提供参考性策略。本文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稚化思维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化策略展开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稚化思维教学理念的研究现状,解析了稚化思维的概念与特点。同时结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生本教育理论丰富其理论基础并为后续的问卷设计与策略研究奠定基础。利用问卷“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稚化思维的情况调查”对哈尔滨市230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网上调查,使用SPSS22.0等数据分析软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通过数据分析高中化学教师在运用稚化思维时所处的困境。基于研究结果,从学情诊断、化学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化学教师职业发展四个方面提出高中化学教师稚化思维的优化策略,并采用对照实验与访谈法检验策略的有效性。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与不足之处做出总结,并对未来该方向的深入研究作出展望。
王伟[9](2020)在《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对化学的理解(即学科理解)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一个业已存在但容易忽视的研究领域,本轮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理解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提出,也是因为其是新课程改革亟待研究的一个领域。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是一个是基础、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它是教师进行深度教学的前提。本研究结合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科学本质研究成果,从梳理化学学科本质出发,充分利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教育研究方法,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概念、特点、研究向度等诸多要素进行了理论研究,构建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5个维度、28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标准,从整体调查、具体内容观察两个层面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进行评价,剖析两种水平的特点,挖掘水平、特点背后的影响因素,对此提出多维度、全方位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提升对策。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作为基础的、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其评价标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其中青年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尤为薄弱;高中化学教师在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及教学的水平也不高、差异也较大,且关系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以制约因素为主,因此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对教师学科理解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PCK理论和深度教学理论进行梳理,研究认为教师学科理解与PCK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师进行全面、系统地学科理解是其进行深度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了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问题以及研究向度。第二章是建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分析科学本质与学科本质的关系,提出学科本质的研究展望,并梳理得出感知、解释、应用、评价四个理解的进程。其次结合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本体论视角,从化学学科发展史中梳理出理解化学学科本质的5个维度,将之作为学科理解的维度,对这些维度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8位专家进行开放式访谈,确定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的初步指标,并结合CVI效度检验法,向10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咨询,得到5个维度、28个指标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三章是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整体水平及现状进行评价。研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对1 1 89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再分析调查得到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及现状,最后对此提出了宏观层面的提升对策。第四章是以“原电池”为例,制定高中化学教师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研究对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科书、高考题以及大学教科书中有关“原电池”内容的呈现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其次,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跳出以上几种材料来分析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的生长点,从而确定每个指标“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五章是对以“原电池”为例,对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层面的学科理解及其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研究遴选10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研究,经过29课时的录像观察、1154多分钟访谈,整理了 31万余字的访谈资料,最终得出10位教师在28个指标上的“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和学科理解教学水平,分析这两个水平的特点以及联系。进一步通过文本分析法得出其两个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第六章提出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研究认为需要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教学的关系,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教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重认识境界。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只有补足自身学科理解认识上的短板,及时更新自身的学科理解认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去实施相关内容,进而真正达成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素养课”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从个人领域、外部领域、实践领域、结果领域四个方面提出整合性的提升对策。在这其中,特别地提出了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第七章是本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再次简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舒凤玉[10](2020)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研究选择以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个人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得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同时开展教学实践进行验证,从而概括出高三化学一轮、二轮及冲刺复习的相对应的教学策略。本研究在核心素养理论体系、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基础上,结合对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现状的调查结果,提出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的“内容型”、“方法型”、“形式型”以及“综合型”教学策略,再通过实证研究得到高三化学全程复习的宏观与微观教学策略。本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界定概念,说明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个人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掌握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现状。第四章针对目前教学策略现状提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第五章通过教学实践论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最后一章综述研究结论、研究创新点以及反思不足之处,并为研究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论如下:宏观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化学教学策略要求教师:一轮复习利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制夯实基础,初步感知学科核心素养;二轮复习合理运用个人与小组智慧开展专项集训,系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冲刺复习阶段灵活安排,但教学效果要力求精益求精,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微观上,该教学策略希望教师时刻引导学生紧扣考点、策略应对、学会方法、培养能力、提升思维、落实素养,达到复习内容精准化、解题策略结构化、学习方法高效化、能力提升综合化、思维成长深刻化以及素养落实全面化。
二、《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考题的新意与应试指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考题的新意与应试指点(论文提纲范文)
(2)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基于国家政策需要 |
2.基于高考改革的需要 |
3.化学学科特点 |
4.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价值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核心概念 |
1.学科交叉 |
2.学科交叉教学 |
3.元素化合物 |
(二)理论基础 |
1.多元智力理论 |
2.STEM教育 |
3.学习迁移理论 |
(三)研究现状 |
1.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现状 |
2.学科交叉视域下化学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三、高中化学中学科交叉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教师访谈基本情况说明 |
(二)访谈结果与分析 |
四、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内容特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
(一)证据收集阶段 |
1.证据收集阶段内容特点 |
2.证据收集阶段教学策略 |
(二)抽提规律阶段 |
1.抽提规律阶段内容特点 |
2.抽提规律阶段教学策略 |
(三)应用规律阶段 |
1.应用规律阶段内容特点 |
2.应用规律阶段教学策略 |
五、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教学实践 |
(一)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践 |
1.《铁及其化合物》 |
2.《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 |
3.《硫及其化合物》 |
(二)教学实践分析 |
1.学生反馈 |
2.教师评价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化学教师对学科交叉教学态度及实施看法的访谈提纲 |
附录B 元素化合物知识测试 |
附录C 教学实践后学生反馈调查问卷 |
致谢 |
(3)学科理解视域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化学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堂教学须具备学科特质 |
1.1.2 新时代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新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本分析法 |
1.5.2 课堂观察法 |
1.5.3 访谈调查法 |
1.5.4 行动研究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学科理解 |
2.1.2 化学学科理解 |
2.2 理论依据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2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化学学科理解课堂教学分析框架的构建 |
3.1 化学学科理解驱动课堂教学的内涵探析 |
3.1.1 化学学科理解的内容 |
3.1.2 化学学科理解的方式 |
3.2 化学课堂教学学科理解的维度设计 |
3.2.1 化学学科知识维度的理解过程 |
3.2.2 化学学科思维维度的理解过程 |
3.2.3 化学学科理解框架的构建 |
3.3 化学学科理解指标效度分析 |
第4章 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教学表现现状调查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样本 |
4.3 研究工具 |
4.4 研究过程 |
4.4.1 数据收集 |
4.4.2 数据分析 |
4.5 一线教师学科理解教学存在的问题 |
4.5.1 重学科知识,轻学科思维 |
4.5.2 对学科历史的关注不够 |
4.5.3 知识结构体系不完整 |
第5章 化学学科理解取向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
5.1 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以“化学键”为例 |
5.1.1 课标分析 |
5.1.2 基于知识本体的教材分析 |
5.1.3 学情分析 |
5.1.4 教学与评价目标 |
5.1.5 教学重难点 |
5.1.6 教学流程 |
5.2 教学实施 |
5.2.1 教学实录 |
5.2.2 教学反思 |
5.3 教学实践启示 |
5.3.1 有关化学教学的启示 |
5.3.2 有关教师素养发展的启示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4)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考化学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核心素养测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高考命题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1.2 高考评价体系 |
2.1.3 教育测量理论 |
2.2 核心概念 |
2.2.1 素养 |
2.2.2 核心素养 |
2.2.3 学科核心素养 |
2.2.4 高考化学命题 |
3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考化学命题评价框架 |
3.1 高考化学命题评价指标 |
3.1.1 定量评价指标 |
3.1.2 定性评价指标 |
3.2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考化学命题评价框架 |
3.2.1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考化学命题评价指标 |
3.2.2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考化学命题评价指标的评估等级 |
4 研究的实施 |
4.1 研究对象 |
4.2 2017年至2019年高考化学全国卷命题评价 |
4.2.1 命题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 |
4.2.2 命题评价指标的等级评估 |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1.1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考化学命题定量评价指标 |
5.1.2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考化学命题定性评价指标 |
5.2 研究的讨论 |
5.2.1 研究的启示 |
5.2.2 研究的创新、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必备知识分值比例的题号统计 |
附录2: 关键能力分值比例的题号统计 |
附录3: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分值比例的题号统计 |
致谢 |
(5)高中化学新教科书评价的研究 ——学生使用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化学课程与化学教科书 |
2.1.1 化学教科书的内涵 |
2.1.2 化学课程与化学教科书的编制 |
2.2 化学教科书的评价 |
2.2.1 化学教科书评价的方法 |
2.2.2 化学教科书评价的指标体系 |
2.3 二维质量评价模式 |
2.3.1 Kano模式 |
2.3.2 Refined-Kano模式 |
2.3.3 重要度-满意度模式与改善系数 |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2.1 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2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编制 |
3.2.3 化学新教科书品质要素的测查 |
3.2.4 化学新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 |
4 研究方法 |
4.1 研究流程 |
4.2 研究对象 |
4.2.1 问卷调查对象 |
4.2.2 访谈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3.1 调查问卷 |
4.3.3 访谈提纲 |
4.4 研究实施 |
4.5 资料处理与分析 |
4.5.1 问卷资料 |
4.5.2 访谈资料 |
5 结果与讨论 |
5.1 化学教科书品质要素的类型 |
5.1.1 满意度视角下的化学教科书品质要素 |
5.1.2 满意度-重要度视角下的化学教科书品质要素 |
5.2 满意度-重要度视角下化学教科书品质要素的改进 |
5.2.1 化学教科书品质要素的分区 |
5.2.2 化学教科书品质要素的改善系数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7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1 研究局限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附录九 |
致谢 |
(6)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旧版本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改革的影响 |
1.1.2 教材研究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设计思路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理论研究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概念界定 |
2.2.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2.2 教材 |
2.3 教材的理论研究 |
2.3.1 现代课程论基础 |
2.3.2 化学教学心理学基础 |
2.3.3 系统科学论 |
3 对旧版教材“常见的无机物及其性质”主题的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工具 |
3.3.1 教师问卷 |
3.3.2 学生问卷 |
3.4 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4.1 教师问卷 |
3.4.2 学生问卷 |
3.5 调查结果总结 |
4 新旧版本高中化学教材必修模块的整体比较 |
4.1 课标的对比分析 |
4.2 章节内容编排的对比 |
4.3 呈现方式的比较 |
4.3.1 图表的比较 |
4.3.2 栏目设计的比较 |
4.4 必修教材整体比较结果 |
5 新旧教材中“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具体知识的比较 |
5.1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及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
5.1.1 钠及其化合物 |
5.1.2 铁及其化合物 |
5.1.3 铝及其化合物 |
5.1.4 铜及其化合物 |
5.2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及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
5.2.1 氯及其化合物 |
5.2.2 硫及其化合物 |
5.2.3 氮及其化合物 |
5.2.4 硅及其化合物 |
5.3 教材微观比较结果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使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使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致谢 |
(7)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2017-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能力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SOLO分类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SOLO分类理论的源头 |
2.2 SOLO分类理论的内容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 SOLO分类理论下高考化学试题思维层次划分 |
2.4.1 SOLO分类理论与化学学科的相关性 |
2.4.2 SOLO分类理论下高考化学试题思维层次划分 |
第三章 高考化学试题能力结构分析 |
3.1 高考化学全国卷Ⅰ试题结构 |
3.1.1 2017 年高考化学试题知识模块SOLO层次统计分析 |
3.1.2 2018 年高考化学试题知识模块SOLO层次统计分析 |
3.1.3 2019 年高考化学试题知识模块SOLO层次统计分析 |
3.2 高考化学全国卷Ⅱ试题结构 |
3.2.1 2017 年高考化学试题知识模块SOLO层次统计分析 |
3.2.2 2018 年高考化学试题知识模块SOLO层次统计分析 |
3.2.3 2019 年高考化学试题知识模块SOLO层次统计分析 |
3.3 高考化学全国卷Ⅲ试题结构 |
3.3.1 2017 年高考化学试题知识模块SOLO层次统计分析 |
3.3.2 2018 年高考化学试题知识模块SOLO层次统计分析 |
3.3.3 2019 年高考化学试题知识模块SOLO层次统计分析 |
3.4 高考化学天津卷评价分析 |
3.4.1 2017 年高考化学试题知识模块SOLO层次统计分析 |
3.4.2 2018 年高考化学试题知识模块SOLO层次统计分析 |
3.4.3 2019 年高考化学试题知识模块SOLO层次统计分析 |
第四章 高考化学试题的SOLO层次特点 |
4.1 2017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的SOLO层次横向特点分析 |
4.2 2017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的SOLO层次纵向特点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8)稚化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一)落实化学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
(二)促进“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化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稚化思维概念 |
(二)稚化思维特点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生本教育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师稚化思维的情况调查与数据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三、问卷的发放与数据统计 |
四、数据处理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统计 |
(二)信度分析 |
(三)效度分析及维度划分 |
(四)相关性分析 |
(五)差异性分析 |
五、调查结论 |
第四章 稚化思维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化策略研究 |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稚化思维的困境分析 |
(一)教师的经验越位造成学生的主体缺位 |
(二)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效果忽视学生成长的结果 |
(三)教学评价的标准化异位了教育目标 |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稚化思维的优化策略 |
(一)学情诊断中教师稚化思维的策略 |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稚化思维的策略 |
(三)教学评价中稚化思维的优化策略 |
(四)稚化思维视角下的化学教师职业发展策略 |
第五章 稚化思维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
一、化学概念类的稚化思维教学案例 |
(一)离子反应的稚化思维教学案例 |
(二)教学实践后的访谈分析 |
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稚化思维教学案例 |
(一)钠及其化合物稚化思维教学案例 |
(二)实验测试与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概念界定 |
一、理解 |
二、学科 |
三、学科理解 |
四、学科理解水平 |
五、学科理解水平评价 |
六、相近概念辨析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框架的确立 |
二、化学等学科的理解研究 |
三、学科本质的理解研究 |
四、课程理解的研究 |
五、化学学科理解及发展演变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内容 |
二、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教师学科理解理论基础与研究向度 |
第一节 PCK理论 |
一、学科知识概念及特点 |
二、学科知识与PCK |
三、学科知识与教师资格认定 |
四、学科知识与教师发展 |
五、学科知识测评研究 |
六、研究启示 |
第二节 深度教学理论 |
一、深度教学的概念 |
二、深度教学的特征 |
三、深度教学的启示 |
第三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及问题检视 |
一、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分析 |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问题检视 |
第四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研究向度 |
一、教师学科本质的特征 |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表征 |
三、教师学科理解的评价 |
四、教师学科理解的价值 |
第二章 化学学科理解的内涵及水平标准构建 |
第一节 学科本质理解—化学学科理解的起点 |
一、理解缘起: 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困境 |
二、学理分析: 理解研究转向的可行依据 |
三、研究维度: 学科本质理解的研究展望 |
四、结语 |
第二节 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标准构建 |
一、从化学史中探寻学科本质的可行性分析 |
二、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原则 |
三、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要素内涵 |
四、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历史探寻与内容呈现 |
五、化学学科理解内容的其它解读 |
第三节 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效度检视 |
一、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一轮专家咨询过程 |
二、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二轮专家咨询过程 |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方案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第二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
一、调查的过程分析 |
二、调查的分析过程 |
三、调查的主要结论 |
四、调查的主要启示 |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划分——以“原电池”为例 |
第一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起点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
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
三、高考试题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
四、大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
五、研究小结 |
第二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
一、化学学科价值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及水平划分 |
二、化学学科方法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
三、化学知识结构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
四、化学知识获取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
五、化学知识本质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
六、研究小结 |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测查—一以“原电池”为例 |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研究总体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设计 |
三、研究过程 |
第二节 基于学科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水平分析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教学水平的解读与分析 |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表现水平研究的结论 |
第三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分析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分析过程 |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研究结论 |
第四节 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分析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二、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解读 |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影响因素分析的结论 |
第六章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
第一节 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的教学 |
一、教师要重新审视素养为本的化学知识教学 |
二、教师学科理解要关照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
三、学科理解须纳入教师成长的专业发展指标 |
第二节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
一、个人领域的提升对策 |
二、外部领域的提升对策 |
三、实践领域的提升对策 |
四、结果领域的提升对策 |
五、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理论研究结论 |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是基础的、典型的教育实践活动 |
(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需要多维、多层的评价标准 |
二、实证研究结论 |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差异较大 |
(二)青年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普遍较弱 |
(三)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具体水平较为薄弱 |
(四)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受多种因素制约 |
(五)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维度的效度评价量表 |
附录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建构表 |
附录三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现状的问卷调查 |
附录四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
附录五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水平的访谈提纲 |
附录六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
1.1.2 高考改革与“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实施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效果 |
1.3.2 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教学策略 |
2.1.2 高三化学复习课 |
2.2 理论基础 |
2.2.1 “核心素养”理论体系 |
2.2.2 “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 |
2.2.3 学习理论概述 |
3 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教师层面——个人访谈与结果分析 |
3.1.1 访谈目的 |
3.1.2 访谈对象 |
3.1.3 访谈的实施 |
3.1.4 访谈提纲的制定 |
3.1.5 访谈结果及分析 |
3.2 学生层面——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对象及实施 |
3.2.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
4.1 内容型策略 |
4.1.1 知识板块化 |
4.1.2 重视典例与错题 |
4.2 方法型策略 |
4.2.1 学会推理与探究 |
4.2.2 善于归纳与建模 |
4.3 形式型策略 |
4.3.1 个人、小组相融合 |
4.3.2 竞争、合作共生式 |
4.4 综合型策略 |
4.4.1 知识、方法同进行 |
4.4.2 能力、素养共落实 |
5 教学实践研究 |
5.1 教学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
5.2 教学实践的理论案例 |
5.3 教学实践的设计与实施 |
5.3.1 教学实践的设计 |
5.3.2 教学实践的实施 |
5.4 教学实践的结果与分析 |
5.4.1 教学实践结果 |
5.4.2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1.1 一轮复习夯实基础——初步感知学科核心素养 |
6.1.2 二轮复习专项集训——系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
6.1.3 冲刺复习精益求精——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
6.2 研究反思 |
6.2.1 研究创新点 |
6.2.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研究访谈文本 |
附录2 关于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实施现状的调查 |
附录3 《化学工艺流程》教学前测试题 |
附录4 《化学工艺流程》教学后测试题 |
致谢 |
四、《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考题的新意与应试指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化学教材内容与高考试题相关性的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教材必修二为例[D]. 蒋依依. 西南大学, 2021
- [2]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D]. 姚蕾.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学科理解视域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化学键”为例[D]. 刘毛毛. 江西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考化学命题研究[D]. 杜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5]高中化学新教科书评价的研究 ——学生使用的视角[D]. 李清月.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旧版本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为例[D]. 彭琴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7]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2017-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能力结构研究[D]. 任慧. 延安大学, 2020(12)
- [8]稚化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优化策略研究[D]. 闫冬.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D].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研究[D]. 舒凤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