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川松茸生产面临危机(论文文献综述)
李仲月[1](2019)在《社会资本视野下的民族木雕工艺品牌建构研究 ——以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以民族文化特色为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和开发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的新现象,成为提升和转换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和重要基点。存在于社会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社会资本作为能调动为自己或组织带来经济效益的可积累资源,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社会资本是如何在民族木雕工艺品牌开发建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机制。以剑川白族传统工艺产业——剑川木雕的行业典范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品牌成功建构的过程为个案,通过对其品牌建构过程的考察,剖析社会资本在企业品牌建构中的影响和作用,最终反思社会资本理论和企业品牌的问题与发展前景,以小见大以期对民族木雕工艺品牌的建构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本文由绪论、四章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和意义、梳理学术界对社会资本、民族文化品牌、剑川木雕的相关研究,并对本文的理论概念应用界定、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田野点做具体说明。第一章主要阐述社会资本的理论维度内涵并对其进行解读和探讨实践运用方向,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框架。第二章是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品牌建构过程的历史叙事,讲述品牌建构的事实过程。第三章主要结合第二章企业品牌建构事实过程进行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阐述品牌建构过程中社会资本是如何积累、实践并促成其品牌建构成功的内在机制。第四章是对社会资本理论和企业品牌建构过程的总结反思,以及对民族木雕工艺品牌建构的启示。本研究初步得到结论:民族木雕工艺品牌——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品牌成功建构的原因是社会资本积累和应用的结果,社会资本在民族木雕工艺品牌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由于社会资本局部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品牌的形象和影响力,而对于现下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对当下民族木雕工艺品牌的建构和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苏醒[2](2018)在《追寻“德气”的人生:大理诺村女性社会性别建构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大理诺村白族女性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呈现出诺村女性追求“德气”的人生历程,在此基础上考察其性别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体现了诺村白族社会的道德伦理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中行为规范与女性主体性之间的张力。众所周知,性别角色差异往往通过人们的行为、思想、情感等诸多方面呈现出来。通过对诺村女性的身体惯习与性别建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中的日常行为以及对传统惯习的遵守与打破等几方面的内容,勾勒出诺村女性日常生活的场景以及当代诺村女性在观念、行为等方面的变迁情况。一方面探讨惯习如何通过性别建构过程对女性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则探讨惯习如何彰显出女性的主体性。第一章聚焦于日常生活中诺村女性的身体、行为与“德气”的关联。惯习规约着诺村女性运用自己的身体进行实践,使其符合“德气”的规范,也映射出当地文化场域中所固有的性别因素对诺村女性身体所产生的约束。第二章从诺村女性一天之中的生活安排、一年当中的劳作安排以及年度节庆活动等呈现出的日常生活节奏反映当地女性“以勤为中心”的“德气”象征。第三章通过展现诺村女性的日常生活与空间体验,反映出空间行为所凸显的身体惯习与性别构建的关系,空间生产背后隐匿着身体规训、性别权力等关系以及它对诺村女性以“德气”所反映出的行为方式、道德价值取向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章就部分诺村女性在两性关系、婚姻家庭、职业选择中追求“德气”的过程进行讨论与分析。在此过程中,女性既遵循传统惯习而获得“德气”的赞誉,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着传统惯习,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五章则从布迪厄的“惯习”概念出发,以心智结构双重历史性的个体生成与系统生成作为理论框架来讨论表现为“德气”的传统惯习的产生过程。一方面,诺村在多重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井地文化”对女性日常行为的形塑是惯习“系统生成”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诺村女性由婴儿养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所共同构成、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则是惯习“个体生成”的途径。在对前文梳理总结的基础上,结论部分认为诺村经历了近年来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在物质层面已经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然而,多元文化作用下形成的井地文化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它所导致的固有惯习、逻辑、机制仍然在主导着诺村社会的运行以及女性性别角色的建构。诺村女性追寻“德气”的人生轨迹并未停止,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正如布迪厄所说的“惯习不是宿命”,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下,诺村的女性同样也能够通过主体性的发挥部分或者彻底地改变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身体惯习,对社会性别的建构方式进行修正或者重塑,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笔者通过诺村女性追求“德气”的人生历程发现:一方面,诺村人认知中的“德气”是在一种日常行为规范,也是一套在儒家文化浸润下产生的道德伦理关系。作为一种惯习,它不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外表上,同时在女性整个社会性别构建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内化在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消除。另一方面,人们的主体性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些习以为常的文化,但这是一个漫长且犹如“水滴石穿”的过程。
胡倩[3](2018)在《道路、互动与认同 ——基于云南藏区奔子栏村的研究》文中认为地处川滇藏交接处的奔子栏村是由滇入藏的必经之地,它的变化、发展与道路建设密切相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不同筑路理念之下的滇藏公路建设使奔子栏村的道路在不同时代具有翻身之路、资源通道和发展之路的不同内涵。本文从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探索滇藏公路在不同时空之下的社会内涵,关注道路所承载的国家意识、国家观念如何进入地方。同时,也关注道路变迁对于地方社会内部的社会文化形塑作用。道路作为沟通地方与国家的桥梁,具有多重影响。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道路是国家权力的一种地方化表现,国家在西南地区的筑路是构建民族国家的手段与方式,加强了边疆少数民族对于国家的认知,形塑了少数民族社会的国家认同,增强了国家与地方社会的联系。从地方社会层面上,道路建设必然会对生活在周围社区的不同民族的生计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带来影响,现代公路的进入和演变促进了奔子栏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奔子栏社会内部与外部世界联系得日益紧密,不同的族群通过滇藏公路的修建交往互动。同时,因路带来的流动性与交互性为当地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生计变迁、资源再分配、族群竞争等地方社会的再生产。在当前大规模的道路建设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奔子栏村的田野调查,探究国家不同时期的筑路行动对于地方社会的影响和少数民族对其作出怎样的回应,从而探讨道路作为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媒介对于二者关系的意义,并反思道路建设应该如何更好的满足地方社会,从而使道路修建由国家主导变为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契合联动。
蔡千[4](2018)在《云南省兰坪县普米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文中提出自十八大明确提出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大研究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长期以来重视各个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普米族是我国西南边疆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久远的历史和神秘古老的民族文化,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是其主要聚居地。随着社会的发展,普米族群众的思想和行为皆呈现一定程度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研究普米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将对促进普米族地区的发展,提升普米族群众对国家和政府的认同和信任感,以及在普米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通过对兰坪地区普米族聚居村落展开社会调查所得真实数据的分析,认为由于地方宣传教育,地区经济条件,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兰坪地区普米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存在着整体认知不清晰,总体认同有欠缺以及践行力不足的问题。并认为应该从发展普米族地区旅游经济,加大组织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完善民族教育事业,树立民族道德模范典型五个方面入手提升普米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期以利于兰坪普米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促进普米人民的思想进步,对相关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邓林森[5](2018)在《剑川县沙溪古镇商业空间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对于乡村旅游、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村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商贸型古镇也是村镇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以旅游产业作为产业驱动的重要方式推动古镇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古镇的商业空间正在不断的演变、成型。商业空间不仅作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其次也是古镇景观的视觉中心,同时商业空间作为古镇功能结构组成的一种空间类型,是寓于古镇环境中的一类集聚性空间,是古镇的主导性空间。(1)因此要了解古镇的商业空间的具体演变规律与发展模式才可以更好的处理古镇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目前对于古镇商业研究多集中于知名度较高、较为发达的区域,而对于知名度一般、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古镇研究较为匮乏。本论文选取茶马古道上的陆路码头—沙溪古镇作为研究对象,沙溪古镇拥有中国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集合茶马商贸文化、白族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儒教文化于一体的文化遗产。论文采用实地调研、文献查阅、现场访谈、POI商业网点拾取与数据可视化等方法对沙溪古镇商业空间的演变进行梳理、陈述、分析以及总结。本论文不仅从微观到宏观破译沙溪古镇商业空间的形成、空间分布、商业类型、功能与形态的演变的现象与内在机制,同时溯本求源,对茶马商贸时期的古镇核心区—寺登街的古集市、建筑群进行了还原、分析以及探讨,并对古今寺登街的商业空间的发展演变做了系统的对比分析。最后,论文致力于归纳总结出沙溪古镇商业空间演变的模式及内在机制,并对沙溪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王晓芬[6](2018)在《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旅游作为实现乡土经济振兴诉求的主要力量,是诸多少数民族地区正在引入的外部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必定会吸引大众游客,关键在于乡土社会是否存续着特殊的“乡土景观”遗产。在大规模的旅游产业展开之前,需要从文化遗产保护、乡土景观维系出发,通过文化的普查和研究,重建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心。沙溪古镇以“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的身份被外界发现之前,是“盐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集市。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学科视域,关注沙溪古镇文化变迁的具体过程,特别是文化变迁中“驻客”与古镇文化形貌的形成与变迁。以马帮为主的商帮群体、沙溪复兴工程项目工作组和在文化旅游情景中入驻沙溪的客栈、酒吧、咖啡馆等服务人群提供了我们以“驻客”视角,观察沙溪乡土景观形成、复兴和重建的基础。通过沙溪自身的生态特性、族群特点和文化特征体现出的家园遗产,以及驻客在新遗产运动中的知识生产实践,让我们看到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乡村振兴的另一种轨迹。在旅游情境下守护乡土应注重三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确立乡土价值的根本,也是乡村旅游的乡土基础,即要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历史传承下来的特色传统习俗。其次,以旅游的发展激发经济活力,通过增强本地人的能力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主体的回归。最后,在文化旅游产业的打造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多听取“驻客”群体的建议,作为从游客身份演变而来的驻客,更能从他者之眼光,体悟到当地人文风情、自然景观之特点,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基本思路。
沈玉立[7](2017)在《现代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地方性演变与建构 ——以云南大理沙溪古镇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性强调的工具理性与管理理性支配着世界,均质化发展造成单一的生活模式,使现代人开始怀疑和反思人生,从而陷入了自我认同的困境当中。而传统村落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独特的自然环境、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等特色独立于世,吸引着众多现代人前去旅游,以此寻求转换生活方式和实现自我的可能。近年来,古村落旅游因此而发展迅速,在权力资本的诱惑下,很多传统村落在旅游发展的道路上走了弯路,一味追求经济价值而迎合低层次的旅游市场,从而丢失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最珍贵的“地方性”。在现代性的语境下,旅游的发展使古村落的地方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云南大理沙溪古镇为案例地,此为一个相对偏僻的白族族群聚居地,在越是远离主要客源市场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地方性越是表现凸出。因此,本文以地方性为核心概念,并借鉴社会学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理论及文化人类学的文化涵化理论,综合地理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对沙溪古镇的地方性进行了解读,在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时空角度入手,梳理沙溪古镇的历史演变脉络,分析其地方性的构成要素。同时结合现代性语境,阐述外来“驻客”群体出现,并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与原住民持续互动,从而推动当地地理空间格局、社会关系结构的重新建构以及文化的再生产。在建构过程中,地方性在现代性语境下展现出了文化的妥协与抵抗,最终形成多元文化共存局面。最后,结合旅游背景,基于地方性,分析沙溪古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地方性具有多样性与动态性。地方内部多样性的文化建构与社会关系决定了地方意义绝不是停滞孤立的,而是动态多样的。第二,地方性是不断演变的,而时空分布可以很好地展示地方性。在演变过程中提炼出其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建筑遗产、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优势与独特性,正展示了当地的地方性特质。第三,沙溪的地方性是由不同的地方主体在动态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进行空间实践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不同的地方主体造成了多元认同的存在,而这样的地方性展现出了明显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第四,对地方性的解读在古村落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旅游的适度发展可再造地方性,是地方性持续生产和不断建构的重要动力。同时,地方性也可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监测指标之一。本研究旨在以小见大,通过对一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抽象出国内古村落旅游的普遍发展特征,为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提供经验知识和理论启迪。
胡为佳[8](2017)在《道路、生计与乡村韧性 ——对丽江九河乡社会经济变迁的人类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在中国社会深入人心,上至国家政府下至农民百姓,人们相信作为最基本和必要的物质条件,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用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今中国社会如火如茶地进行着道路的建设与升级改造工作,国家在作为西南边疆地区的云南省也大力规划高速路网,以期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这其中,大丽高速公路在丽江九河乡的修建使用成为了影响九河乡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事件”。九河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滇西北区域内的一大交通枢纽,作为“变化的驱动者”,对外道路的出现与升级在九河乡村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条道路的建设与使用作为驱动地方社会经济变迁的外来力量,给地方社会内部带来的影响与改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与之相应,地方社会内部对变迁的适应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社会系统因道路的修建使用经历了平衡-失衡-再平衡的状态变化过程后,变迁依旧不会停止,而是会在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循环中一直继续。这一社会变迁历程则与社会韧性理论下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过程相符合。同时,道路基础设施作为一项技术,除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条件,背后还包含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道路的修建和使用可能会在短期和微观层面对乡村地方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给地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区隔。但从长期和宏观的角度而言,道路所具有的无限连接性能够将地方社会与外部社会更广泛深入地联系起来,这无疑能为地方社会发展变迁提供更多积极正面的作用。随着这些积极影响与正面作用的一步步凸显,以及社会系统内部韧性的不断提高,道路在短期和微观层面对地方社会带去的负面影响便有逐渐被消解的可能,区隔、不公平等现象也终会被连接和共享所取代。
王柳,苏建兰,朱秋菊[9](2016)在《云南松茸出口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云南松茸年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70%;出口量约为全国出口总量的50%,成为云南林副土特产品中创汇额最高的产品,有效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贫困山区的脱贫减贫。为促进云南出口型松茸产业的后续发展,在分析云南松茸出口数量、出口额和出口目标市场近15年数据变化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总结出云南松茸出口贸易面临的挑战:单一目标市场、单一出口类型、严格的贸易壁垒、缺乏大型出口企业、物流水平低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杨复兴,李帆[10](2015)在《民族地区工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以云南省剑川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工业是剑川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剑川县工业发展虽然起步早、步伐快,但质量效益不高,工业结构必须转型升级。本文梳理了剑川县工业发展的禀赋结构和机遇后,对工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二、剑川松茸生产面临危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剑川松茸生产面临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资本视野下的民族木雕工艺品牌建构研究 ——以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社会资本相关研究 |
(二)民族文化品牌相关研究 |
(三)剑川木雕相关研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社会资本 |
(二)民族木雕工艺品牌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五、田野点介绍 |
(一)田野点基本情况 |
(二)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概况 |
第一章 社会资本的理论维度及实践运用 |
一、理论维度 |
二、理论解读 |
三、实践运用 |
第二章 兴艺木雕公司品牌建构的历史叙事 |
一、剑川木雕的民族品牌化和行业典范 |
(一)剑川木雕发展现状 |
(二)行业典范——兴艺木雕公司 |
二、兴艺木雕公司品牌建立的准备 |
(一)公司品牌识别的积淀 |
(二)公司品牌建立的基础 |
三、兴艺木雕公司品牌建构的历程 |
(一)公司的成立 |
(二)品牌的开发及商标注册 |
(三)品牌价值提升的目的性建构 |
第三章 兴艺木雕公司品牌建构的内在机制 |
一、社会关系网络的积累与权威关系的确立 |
(一)内部社会关系网络 |
(二)外部社会关系网络 |
(三)网络下的权威关系 |
二、形成过程中的规范 |
(一)核心价值观 |
(二)形成中的规范 |
三、信任的培育 |
(一)企业内部的信任 |
(二)外部的信任 |
四、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
(一)社团组织的行业会员和发起人单位 |
(二)组织行业协会 |
五、资格和社会地位的获得 |
(一)资格和社会地位 |
(二)资格的鼓励 |
第四章 理论与理性的反思:兴艺木雕公司品牌的发展前景及启示 |
一、兴艺木雕公司品牌建构的理性反思 |
(一)社会资本实践的归属:权利 |
(二)社会资本的内在缺陷 |
(三)企业品牌成长提升的困境与对策 |
二、对民族木雕工艺品牌的启示 |
(一)民族木雕工艺品牌建设的现状和条件 |
(二)建设民族木雕工艺品牌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后记 |
(2)追寻“德气”的人生:大理诺村女性社会性别建构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田野点与方法论 |
四、概念、框架与意义 |
第一章 身体行为与女性“德气” |
第一节 “健美勤劳”:身体关注与女性“德气” |
一、对面部的关注与时代变迁 |
二、对手部的关注与时代变迁 |
三、对足部的关注与时代变迁 |
第二节 “进退有度”:诺村女性的身体动作 |
一、身体动作与女子“德气” |
二、社会阶层、身体技能与女性“德气” |
第三节 怎么穿:服饰行为与女性“德气” |
一、有德气的穿着打扮:诺村女性的服饰 |
二、为谁而美? |
第四节 “没有德气”的女性身体:破坏传统的身体惯用语 |
一、对传统女性身体形象的破坏 |
二、对传统女性身体行为的破坏 |
小结 |
第二章 日常生活节奏与女性“德气” |
第一节 诺村女性的一天:日常生活节奏的“变”与“不变” |
一、变化的日常生活节奏 |
二、不变”的“德气”衡量标准:以“勤”为中心的日常生活节奏 |
第二节 年度时间安排:纵向时间历程中的诺村女性 |
一、盐业生产时期的日常生活节奏:与卤水的“旺”“淡”同步 |
二、农业生产时期的日常生活节奏:与劳作周期与自然节律同步 |
三、旅游经营时期的日常生活节奏:与人潮的“旺”“淡”同步 |
小结 |
第三章 特定空间中的行为与女性“德气” |
第一节 固化空间中的行为与女性“德气” |
一、神圣空间中的女性与行为 |
二、世俗空间中的女性与行为 |
第二节 出行空间中的行为与女性“德气” |
一、出行空间中的人际互动:串门、走亲戚与做客 |
二、逸出日常边界的体验:外出旅行 |
小结 |
第四章 两性关系、婚姻家庭与女性“德气” |
第一节 “老实”——两性关系与女子“德气”的衡量 |
一、婚前的两性关系与女子“德气” |
二、婚后的两性关系与女子“德气” |
第二节 从“相夫”到“共建小家庭”:婚姻家庭与女性“德气”的衡量 |
一、从“相夫”到“共建小家庭”:“德气”衡量标准的变迁 |
二、婚姻冲突:“女的更不有德气一些” |
三、传统“德气”衡量标准对女性的控制:“尽量不离” |
四、冲破惯习:离婚的女性 |
第三节 “有德种德,以贤继贤”:生育行为与女性“德气”的衡量 |
一、生育子女:衡量女性“德气”的重要标准 |
二、不能生育的女性 |
第四节 职业选择与女性“德气”的衡量 |
一、相夫教子:传统女性的职业选择 |
二、女性职业选择的改变 |
三、冲突——惯习的破坏者 |
小结 |
第五章 “德气”衡量标准的生成:从惯习的双重历史性说起 |
第一节 “德气”衡量标准的系统生成:井地文化与诺村社会性别建构 |
一、“井地文化”的形成背景与过程 |
二、诺村“井地文化”的特点 |
三、井地文化背景下的诺村社会性别 |
第二节 “德气”衡量标准的个体生成:诺村女性的个体社会化 |
一、婴幼儿养育 |
二、家庭教育 |
三、学校教育 |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性别教育:微信、微博、网络中诺村女孩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田野图片资料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道路、互动与认同 ——基于云南藏区奔子栏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缘起与问题 |
二、文献回顾 |
(一)人类学视域下的道路研究 |
(二)族际互动与族群关系的研究 |
(三)民族(或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 |
(四)奔子栏村的既有研究 |
三、田野点介绍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奔子栏村的古道与文化生态 |
一、历史沿革与社会形态 |
二、茶马古道和马帮运输 |
三、族群多元与文化交融 |
小结 |
第二章 滇藏公路的开辟:社会变革与族际互动 |
一、滇藏公路的修筑背景及历程 |
二、筑路工程与族际互动 |
三、道路修筑与社会变革 |
小结 |
第三章 公路拓修:资源开采和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角 |
一、林、矿区公路的修建 |
二、木材砍伐和“林业财政” |
三、保护神山还是发展经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角 |
小结 |
第四章 道路的改扩:道路修建与地方社会再生产 |
一、现代、后现代发展理念下的公路升级改造 |
二、2010年的改道 |
三、道路变化影响下的地方社会变迁 |
小结 |
第五章 道路、国家与认同构建 |
一、道路修筑与国家在场 |
二、滇藏公路建设与国家认同连续统 |
三、基础设施、族际互动与认同凝聚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云南省兰坪县普米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选题缘由 |
2.研究意义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
3.兰坪普米族 |
(三) 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创新之处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来源及发展 |
(一) 增强普米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来源 |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认同思想 |
2.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 |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 |
6.国家民族理论与政策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理论的发展 |
1.价值澄清理论 |
2.社会认同理论 |
3.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
二、兰坪地区普米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调查与分析 |
(一) 兰坪普米族概况 |
1.经济概况 |
2.文化概况 |
3.教育概况 |
(二) 兰坪普米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调查 |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调查 |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调查 |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调查 |
三、普米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
(一) 普米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 |
1.整体认知不清晰 |
2.总体认同有欠缺 |
3.实际践行力不足 |
(二) 普米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的产生原因 |
1.地区经济条件限制 |
2.宣传普及的欠缺 |
3.教育条件限制 |
4.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影响 |
四、提升普米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途径 |
(一) 大力发展普米族特色旅游经济,打牢物质基础 |
(二) 加大组织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认知度 |
1.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
2.加强党员干部素质培训 |
(三) 加强普米族文化建设,加深认同感 |
1.将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核心价值观精神立体化宣传 |
2.增加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
(四) 不断完善民族教育事业,增强践行力 |
1.集中办学利大于弊 |
2.提升群众自我教育意识 |
(五) 树立普米族道德模范典型,拉近距离感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剑川县沙溪古镇商业空间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沙溪相关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集市商业空间研究 |
1.4.2 古镇商业空间研究 |
1.4.3 商业空间演变相关研究 |
1.4.4 相关研究理论及应用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商业空间形成的背景与类型分析 |
2.1 地理位置 |
2.2 鱼米之乡 |
2.3 人口结构与社会经济形态 |
2.4 沙溪文化遗产景观 |
2.4.1 茶马古道上的古集市 |
2.4.2 木雕文化 |
2.4.3 多元宗教文化 |
2.5 商业空间布点与商业类型分析 |
2.5.1 商业空间的数量、地域类型分析 |
2.5.2 商业空间的布点特征 |
2.5.3 商业空间类型总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寺登街茶马商业空间的形成 |
3.1 古集市的形成 |
3.1.1 古集市位置的变迁 |
3.1.2 四方街的形成 |
3.1.3 四方街功能分区 |
3.1.4 寺登街空间聚落形成 |
3.2 四方街建筑群的形成与发展 |
3.2.1 集市上的寺庙—兴教寺 |
3.2.2 人神共娱的中心—魁阁古戏台 |
3.3 主客共居的店宅空间—马店 |
3.3.1 沙溪典型民居特点总结 |
3.3.2“五星级”马店—欧阳大院 |
3.3.3 茶马古道上的客栈—老马店 |
3.4 茶马古镇地域性传统空间的解析 |
3.4.1 集市选址解析 |
3.4.2 聚落空间结构解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寺登街文旅商业空间的演变 |
4.1 寺登街文化体验空间的演变 |
4.1.1 四方街形态与功能的演变 |
4.1.2 四方街建筑群空间演变 |
4.1.3 寺登街空间结构的演变 |
4.2 寺登街店宅商业空间的演变 |
4.2.1 店宅商业空间的布局演变 |
4.2.2 典型店宅—客栈空间的演变 |
4.2.3 店宅平面型制演变 |
4.3 典型商业主体的演变 |
4.3.1 马帮的演变 |
4.3.2 手工艺人的演变 |
4.4 文旅商业空间的演变解析 |
4.4.1 有形的空间消费 |
4.4.2 无形的符号消费 |
4.4.3 建筑群功能的对比解析 |
4.4.4 寺登街空间组织演变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镇区生活商业空间的演变 |
5.1 新集市的演变 |
5.1.1 新集市位置的变迁 |
5.1.2 新集市功能与形态的演变 |
5.1.3 新古集市的对比分析总结 |
5.2 店宅商业空间的演变 |
5.2.1 生活店宅商业空间的演变 |
5.2.2 店宅商业建筑风貌演变 |
5.3 典型商业主体的演变 |
5.3.1 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移民 |
5.3.2 生产型本地移民 |
5.4 商业空间演变解析 |
5.4.1 新集市演变的解析 |
5.4.2 店宅商业的演变对比解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商业空间演变模式与机制解析 |
6.1 商业空间演变模式解析 |
6.1.1 整体商业空间的演变总结 |
6.1.2 商业空间演变模式总结 |
6.2 商业空间演变机制解析 |
6.2.1 自然内生力是商业演变的稳定基础 |
6.2.2 商业外推力是商业演变的催化动力 |
6.2.3 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是商业演变的主导方向 |
6.3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
7.1 关于沙溪镇商业空间未来发展的建议 |
7.1.1 外部环境系统的保护与调控 |
7.1.2 内部镇区整体空间发展模式的构建 |
7.2 反思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图片索引 |
附录 C:调查问卷 |
(6)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乡土沙溪 |
第一节 生态: 一山一沙一溪 |
第二节 生命: 沙溪的诗与会 |
第三节 生养: 八大碗、辞娘席与金花服 |
第四节 生计: 农耕传统 |
第五节 生业: 茶马贸易与古镇旅游 |
第三章 游与居: 盐马古道与沙溪古镇 |
第一节 盐之言: 滇西四大盐井 |
第二节 盐之路: 盐马古道的历史印记 |
第三节 游与居: 马帮商旅与沙溪人家 |
第四章 古与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景观重建 |
第一节 发现沙溪: 外来者心中的“香格里拉” |
第二节 修旧如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原则与措施 |
第三节 古与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成果与问题 |
第五章 主与客: 乡土景观与遗产旅游 |
第一节 乡里人的村: 古镇沙溪 |
第二节 城里人的村: 驻客沙溪 |
第三节 遗产旅游中的主客互动 |
第六章 结论: 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7)现代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地方性演变与建构 ——以云南大理沙溪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创新点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田野调查法 |
1.4.3 跨学科研究法 |
第2章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
2.1 研究现状 |
2.1.1 国内外地方性的相关研究 |
2.1.2 国内外古村落旅游的相关研究 |
2.1.3 国内外“驻客”的相关研究 |
2.2 理论基础 |
2.2.1 概念辨析 |
2.2.2 理论借鉴 |
第3章 沙溪古镇概况 |
3.1 沙溪概况 |
3.2 寺登简况 |
第4章 沙溪古镇的地方性再现与建构 |
4.1 时空演变的地方性 |
4.1.1 形成阶段——古村落 |
4.1.2 发展阶段——商贸重镇 |
4.1.3 衰落阶段——生活型古镇 |
4.1.4 转型阶段——旅游古镇 |
4.2 地方性的构成要素 |
4.2.1 沙溪古镇的地理区位 |
4.2.2 沙溪的中心场所:四方街 |
4.2.3 原住民的地方感表述 |
4.3 现代性的逃离与地方性的建构 |
4.3.1 现代性的危机与隐忧 |
4.3.2 逃离现代性:“驻客”出现 |
4.3.3“驻客”的身份认同 |
4.3.4 客栈文化:地方性的再生产 |
4.4 地方性的妥协与抵抗 |
4.4.1 旅游发展中的传统节日 |
4.4.2 旅游开发中的建筑遗产保护 |
第5章 地方性视角下沙溪发展旅游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5.1 地方性视角下沙溪发展旅游面临的问题 |
5.1.1 资本与权力的诱惑 |
5.1.2 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
5.1.3 利益相关者的认同问题 |
5.1.4 旅游发展的条件问题 |
5.2 地方性视角下沙溪发展旅游的应对策略 |
5.2.1 坚持自我,守住地方性 |
5.2.2 借壳生财需慎重,保护文化真实性 |
5.2.3 适度的妥协建立认同 |
5.2.4 扬长避短,另辟蹊径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道路、生计与乡村韧性 ——对丽江九河乡社会经济变迁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相关的研究综述 |
一、路学与路的人类学研究 |
二、道路带来的外部影响与内部调适 |
三、比较研究与过程-事件研究 |
四、社会韧性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田野点概况 |
一、九河乡地理区位 |
二、九河乡的人口与生计 |
三、九河乡道路发展历程与现状 |
四、九河乡新文一村概况 |
第四节 研究过程及方法概述 |
第一章 “老路上”的九河乡 |
第一节 九河乡的“老路” |
一、国道修建之前九河乡的道路变迁 |
二、国道G214线的修建 |
第二节 “老路”时期九河乡的“内-外”互动 |
一、新中国成立前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 |
三、改革开放之后 |
第三节 国道时期九河乡的生计 |
一、传统农业生产活动 |
二、道畔经营 |
三、经济作物的引进和外出务工的兴起 |
小结 |
第二章 大丽高速公路修建过程中的九河乡 |
第一节 多重视角下的大丽高速 |
一、国家的意志:综合的考量 |
二、地方政府的视角与工作 |
三、村民的预期 |
第二节 修路引发的纠纷与遗留问题 |
一、征地补偿与土地再分配 |
二、自然生态破坏 |
第三节 修建过程中九河乡的“内—外”互动 |
一、提供服务 |
二、直接参与 |
三、矛盾冲突与互惠互利 |
小结 |
第三章 “新路边”的九河乡 |
第一节 土地问题引发的生计变迁 |
一、征地引发的社会忧虑 |
二、高速公路相关的职业 |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
第二节 道路交通格局的重塑 |
一、高速公路带来的“区隔” |
二、道畔经营格局的重构 |
三、高速公路带来的“连接” |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规划与引导 |
小结 |
第四章 社会经济变迁中的韧性与相关思考 |
第一节 韧性视阈下的九河社会经济变迁 |
第二节 道路相关的理论思考与现实问题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 |
二、期刊论文 |
三、学位论文 |
四、其他 |
致谢 |
(9)云南松茸出口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松茸概况 |
2云南松茸出口贸易状况分析 |
2.1 云南松茸出口量和出口创汇金额(1999~2014) |
2.2云南松茸出口目标市场及其种类 |
3云南松茸出口贸易面临的挑战 |
3.1单一的目标市场和出口类型 |
3.2价格变化大,议价能力低 |
3.3严格的贸易壁垒 |
3.4缺乏大型出口企业 |
3.5物流水平较低 |
4有效促进云南松茸出口贸易的对策 |
4.1开发多元市场,注重国内市场 |
4.2进行深加工,提升议价能力 |
4.3完善出口管理体系,应对贸易壁垒 |
4.4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
4.5运用冷链物流技术,降低松茸损耗 |
(10)民族地区工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以云南省剑川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剑川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
(一)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
(二) 工业化进程加速,步伐快于大理州 |
(三) 产业结构演进前期快,后期慢 |
二、剑川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一) 大中企业少,吸纳就业能力有限 |
(二) 企业亏损多,优势产品竞争力不强 |
(三) 增长速度不快,经济效益有限 |
(四) 工业发展困难重重,产业支撑能力有限 |
三、剑川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禀赋结构 |
(一) 资源禀赋 |
(二) 区位禀赋 |
(三) 历史禀赋 |
(四) 文化禀赋 |
(五) 人力资源禀赋 |
四、剑川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策略 |
(一)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
(二)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动企业制度创新 |
(三) 强化要素保障 |
(四) 加大政府的引导作用 |
四、剑川松茸生产面临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资本视野下的民族木雕工艺品牌建构研究 ——以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例[D]. 李仲月. 云南民族大学, 2019(09)
- [2]追寻“德气”的人生:大理诺村女性社会性别建构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研究[D]. 苏醒. 云南大学, 2018(04)
- [3]道路、互动与认同 ——基于云南藏区奔子栏村的研究[D]. 胡倩. 云南大学, 2018(01)
- [4]云南省兰坪县普米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D]. 蔡千. 云南大学, 2018(01)
- [5]剑川县沙溪古镇商业空间演变研究[D]. 邓林森.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6]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D]. 王晓芬. 厦门大学, 2018(07)
- [7]现代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地方性演变与建构 ——以云南大理沙溪古镇为例[D]. 沈玉立.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8]道路、生计与乡村韧性 ——对丽江九河乡社会经济变迁的人类学研究[D]. 胡为佳. 云南大学, 2017(05)
- [9]云南松茸出口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 王柳,苏建兰,朱秋菊. 林业经济, 2016(04)
- [10]民族地区工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以云南省剑川县为例[J]. 杨复兴,李帆.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