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段沙微地貌演变与芦苇生长

九段沙微地貌演变与芦苇生长

一、九段沙微地貌演变与芦苇的生长(论文文献综述)

林世伟[1](2021)在《上海市潮滩湿地退化评估及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文中提出潮滩湿地是发育在全球海陆过渡地带的一种滨海生态系统,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多种宝贵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它对支持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圈围潮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土地资源,但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会间接提升海洋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健康的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对海岸带地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助益,因此,潮滩湿地生态修复已成为近期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但目前仍缺乏研究明晰如何在区域尺度上遴选潮滩湿地生态修复优先区,而识别修复优先区对社会资源与资金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上海市潮滩湿地为例,基于历史遥感影像和其他辅助数据制作4期(1990年、2000年、2008年和2018年)潮滩土地覆被图层,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明晰不同时期潮滩湿地变化的特征和主要驱动力。基于长时序遥感植被指数数据,揭示潮汐沼泽内部植被生长状况与其边缘侵蚀和扩张的关系。调整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弹性”评估模型,开展上海市不同岸段现存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诊断研究。引入系统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构建潮滩湿地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框架,并探究人类需求因素对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的重要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90–2018年间,上海市潮滩湿地面积净损失18.1%,互花米草群落占当前潮滩植被面积的42%。除九段沙湿地外,围垦是导致不同岸段潮滩丧失的主要人为驱动力。近29年来,上海市累计圈围潮滩湿地与近海水域共计693.4 km2,相当于1990年潮滩湿地面积的1.2倍,围垦是造成上海市不同岸段潮滩丧失的主要人为驱动力。由顺行演替形成的潮滩面积至少可抵消不同阶段48%因围垦丧失的湿地面积。2008–2018年间,新扩张的互花米草群落面积超过受逆行演替影响的潮滩湿地面积,互花米草入侵已成为改变潮滩湿地组成的主要自然驱动力,上海市当前85%的互花米草群落集中分布在崇明岛北滩和九段沙中下沙。(2)过去30年间,潮滩湿地植被带边缘的蚀退与其内部植被生长状态的变化没有关联。1988–2018年间,崇明南岸潮滩湿地植被带边缘的平均蚀退速率为1.3 m·yr-1(sd=5.1 m·yr-1)。2016–2018年间崇明南岸潮滩湿地内部仅有697.4 hm2(占当前该岸段总植被面积56%)的植被覆盖区与1988–1990年间保持一致,其中仅2%的植被生长状态表现显着退化。植被带边缘的侵蚀速率与其内部植被退化的速率没有显着相关性,说明沼泽植被带边缘的侵蚀退化不能代表其内部植被生长状态的变化。相对的,当植被带边缘表现扩张时,植被带内部生长状况改善的速率会更快(Spearman’s r=0.4,p<0.01),说明控制潮滩植被带边缘侵蚀对改善整个潮滩植被的生长状况有积极作用。(3)仅将潮滩湿地面积变化作为开展湿地修复行动的依据是不够的,湿地保护和修复目标的设计应统筹湿地面积损益和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基于调整后的“活力—组织力—弹性”评估框架进行潮滩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结果表明,当前上海市潮滩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态为“一般”,全市仅有13.6%的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这部分潮滩湿地主要分布在崇明岛牛棚港至崇头岸段和九段沙上沙。不同岸段的潮滩面积变化(1990–2018年)与其当前(2018年)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之间没有显着线性相关关系,其中有161个评估单元(占总评估单元总数的27%)内部表现出潮滩湿地面积增加但当前生态系统处于退化状态,说明潮滩湿地面积的变化(1990–2018年)与其当前(2018年)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匹配。(4)在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中加入人类需求因素,可以避免真正需要进行潮滩湿地生态修复的岸段错失修复机会,如金山区和宝山区沿岸。引入系统保护规划的理论和算法进行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结果表明,考虑人类需求因素时,金山、奉贤和宝山海岸带围垦区被选入生态修复优先区组合的规划单元数量相比未考虑人类需求情景时提升至少93%。将人类需求因素融入优先区选择算法后,并不一定会降低或提升优先区的潜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价值和修复成本,这取决于人类需求因素、修复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成本在空间上的分布关系。互花米草生态修复优先区的识别案例表明,考虑人类需求时,优先区的生态修复成本最多比忽略人类需求时增加9%,但同时优先区内部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可获得小幅提升。本研究定量揭示了过去二十九年上海市潮滩湿地面积丧失和当前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开展具体的湿地生态修复行动提供了依据。集成“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人类需求—修复成本”构建的潮滩湿地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框架,可为全国海岸带重大修复工程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张冬杰[2](2020)在《臌囊苔草对水文变化的响应机制与恢复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臌囊苔草(Carex schmidtii)湿地是一种重要的湿地类型,也是沼泽湿地的标志性景观,在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臌囊苔草湿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甚至消亡现象。本研究以松嫩平原西部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臌囊苔草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室内模拟、模型推演等方法,分析了不同水文条件下臌囊苔草群落特征及时间变化规律,研究了臌囊苔草形态特征、植株结构性状、养分含量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阐明了臌囊苔草光合作用对水文变化的响应机制,并通过臌囊苔草生理生态特征与水文条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揭示臌囊苔草生理生态特征对水文变化的适应机制,提出了基于水文调控的臌囊苔草湿地生态恢复与管理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淹水-湿润环境中臌苔草的盖度、株高和生物量显着高于干旱环境。淹水-湿润环境臌囊苔草最大生物量为1106.29 g/cm2,干旱环境仅为淹水-湿润环境的70.43%。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物种臌囊苔草重要值均下降,在干旱环境下降迅速。臌囊苔草群落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淹水-湿润条件下臌囊苔草群落物种丰富度在15~17种之间,变化幅度相对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旱环境与淹水-湿润环境臌囊苔草群落的相似性指由55.17%下降到30.77%。2、水位变化对臌囊苔草形态特征(株高、茎粗、叶面积、叶长、叶宽)、植株结构性状(植株干重、叶片干重、叶片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均具有显着影响。生长末期,湿润处理组(DW0AW0)臌囊苔草的株高为69.4 cm,叶面积为10.02 cm2,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干旱-淹水处理(DF30、DF40和DF60)有效缓解了长期干旱对臌囊苔草生长的抑制作用,恢复了臌囊苔草的植株性状,提高了臌囊苔草的物质生产能力。3、水位变化对臌囊苔草养分含量具有显着影响。DW0AW0处理组臌囊苔草的N含量最高,在13.91~17.97 mg g-1之间。随着初始水位的增加,植物N含量、K含量和K:P比显着下降。DW0条件下,臌囊苔草K含量为10.69 mg g-1,分别比DW5和DW10处理组高20.18%和26.45%。干旱-淹水处理后,臌囊苔草元素含量均得到一定的恢复。其中,臌囊苔草的氮元素和钾元素经历了短暂的下降后恢复到较高水平。4、臌囊苔草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比例、类胡萝卜素含量、最大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光化学淬灭、非光化学淬灭)均受到水位变化的显着影响。DW0AW0处理组臌囊苔草的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最大,分别为2.36 mg g-1,0.756和0.581。干旱-淹水处理有效恢复臌囊苔草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60天干旱再淹水处理组(DF60)臌囊苔草的叶绿素含量恢复至2.42 mg g-1。臌囊苔草的最大光合速率在0.759~0.779之间,各干旱-淹水处理组没有显着差异。实验结束时,DF30、DF40和DF60的实际光合速率是湿润处理组的97.35%、72.00%和90.47%。5、臌囊苔草形态、植株结构性状、养分元素、光合作用等指标系统内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指标体系之间关系紧密。形态指标主成分主要与苔草株高、茎粗和叶宽相关。植株结构性状主成分主要与植株干重、叶片干重、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相关。养分元素主成分主要与钾元素、钾磷比、氮钾比和氮元素相关。光合指标主成分主要与最大光合速率和实际光合速率相关。臌囊苔草形态指标主成分、养分元素指标主成分主要受到初始水位和处理持续时间的影响。臌囊苔草植株结构性状指标主成分、光合指标主成分主要受到处理时间的影响。在苔草生理生态特征响应过程中,苔草表型可塑性成为联系其他生理生态指标的重要枢纽。苔草自身的调节功能可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机制。6、臌囊苔草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更加重要。退化苔草湿地的恢复应根据退化程度和优先恢复顺序,利用自然恢复与人工水文调控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对其进行有效恢复。轻度、中度退化苔草湿地以自然恢复为主,水文调控恢复为辅,着重于恢复苔草湿地的储水结构。严重退化苔草湿地应增加苔草繁殖体数量,后期利用水文调控措施对苔草湿地进行恢复。当臌囊苔草湿地的土壤含水量降低到30%以下时,需采取补水措施使土壤含水量达到40%以上。

程海峰,辛沛,刘杰,顾峰峰,王巍,韩露[3](2020)在《1959—2018年九段沙地貌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近60年(1959—2018年)系列水下地形资料,研究九段沙成形以来的地貌演化特征和动力成因。结果表明:九段沙1959—1990年处于稳速淤涨、以低滩为主的自然演化状态;近30年(1990—2018年),0 m及以上高滩受植被生长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作用快速淤涨,-1~-2 m滩面受干扰程度小、稳速淤涨;近20年(1998—2018年),-3 m及以下低滩受流域减沙和临近的大型涉水工程影响淤涨放缓并由淤积转冲刷,期间流域减沙使得九段沙淤积放缓滩地由低到高向上延伸。未来流域来沙可能进一步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九段沙将面临-3 m及以下低滩进一步冲蚀,-3 m以上滩地淤积放缓并由低到高逐渐转冲的风险。

袁爽[4](2018)在《近35年长江口潮滩演变遥感研究 ——以崇明东滩与九段沙为例》文中指出长江口潮滩位于海陆交界过渡地带,具有极高的初级生产力与独特的生态系统,为长江口区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口潮滩湿地丰富的生物种类与强大功能的生态系统,使其在区域生态体系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展开长江口潮滩、植被及潮沟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对维护长江口潮滩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着眼于长江口潮滩淤积变化,滩涂优势植被及潮沟系统发育等方面综合开展对近35年来长江口潮滩变化规律遥感监测研究,这便于更加深入了解长江口潮滩的时空变化。这不仅有利于探索长江口潮滩演变因素和预测潮滩发育方向,对今后长江口潮滩生态发展规划与管理,维护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长江口崇明东滩和九段沙两处典型潮滩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长江口潮滩19842017年间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探索,为以后更加高效地保护和利用长江口潮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九段沙与崇明东滩为重点研究对象,利用1984年2017年间7个年份组的多时相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从长江口潮滩面积演变;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和芦苇三种潮滩优势植物时空分布格局变化;长江口潮沟系统发育等方面着手,综合全面展开长江口潮滩变化监测分析研究。根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得到以下重要结论:(1)本文首次将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方法运用到潮沟系统提取当中,通过多波段数据全局域分割和NDWI局部迭代分割达到最佳的潮沟提取分割效果,之后设置规则集提取长江口潮沟系统;运用此方法提取潮沟系统在精确度、效率及适用性等方面,与传统的基于像元的提取方法有明显优势,不仅利用像元的光谱特性,还进一步的使用了局部对象的纹理和空间形态等更多的特性,确保了长江口潮沟信息的提取精度。(2)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差值植被指数(DVI)、缨帽变换的前三个分量(KT1,KT2,KT3)及三波段比值植被指数(TRVI)与遥感影像的原始波段进行波段组合,生成新的合成图像,以达到对图像信息增强的效果,然后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长江口芦苇、互花米草及海三棱藨草这三种优势植被种群,且分类效果较好,潮滩植被分类精度为93.31%。(3)九段沙沙洲经近35年的发育,滩面上发育着长江口最为成熟密集的潮沟系统,散布在九段沙不同滩体上的潮沟系统发育程度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下沙沙体潮沟系统最为密集发达,中沙与上沙潮沟相对疏散窄短,在潮汐作用下随着潮滩发育九段沙潮沟交互成长,至今已经发育为繁复的潮沟系统网络。(4)随着新生潮滩形成及水动力变化,九段沙潮滩最先出现海三棱藨草群落,然后为芦苇群落。由四级潮沟支流向一级潮沟区域趋近过程中,潮滩优势植被逐步变成以芦苇为主。互花米草群落分布跨度最宽泛,有很强的生态适应能力,主要生长在中沙与下沙,在不同级潮沟区域均可见,主要分布于九段沙高潮带,也向潮间带新生潮沟区域的海三棱藨草群落中入侵。(5)19842017年来,崇明东滩自然淤积滩涂不断的向海扩张,人类围垦筑堤造成堤外潮滩植被面积呈现出阶段性减小趋势。从其淤涨方向上看东滩临海部位不断向东南方向偏移。东滩北侧发育方向显着向北扩张,潮滩植被在崇明东滩的发育向外延伸的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东滩东部临近东海部位与东滩北侧生长着大量湿地植被,它们不仅可以缓冲潮汐流速,抵消海浪冲击,使浮游在潮滩附近的悬浮泥沙沉积促进新生滩地的形成,随着潮滩的发育扩张又为潮滩植被提供了新的生长环境,与此同时湿地植被也消弱了潮流对滩地的侵蚀作用,具有一定的保护海岸的功能。

刘钰[5](2013)在《九段沙植被分布区碳汇功能评估》文中研究表明九段沙是长江口发育迅速的新生盐沼湿地生态系统,以其强大的固碳释氧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对沿海经济带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本研究主要是在测定九段沙优势植被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地上部分生物量、不同植物群落及其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基础上,量化研究九段沙河口盐沼植被碳储量及动态变化,阐明九段沙生态系统的最佳碳汇功能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九段沙优势植被生物量分配以及生物量、碳含量季节动态:九段沙主要植被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三者生物量呈现一定的季节动态。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活体地上生物量均呈现单峰型,夏季最高。芦苇、互花米草枯立物存在于一年四季,枯立物生物量均为夏季最低,冬季最高。海三棱藨草枯立物夏季不存在,秋季枯立物生物量最高,春季最低。九段沙主要植被各部分有机碳含量有所不同。活体部分和枯立物各季节平均有机碳含量均为为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根据前人关于九段沙主要植被地下生物量研究,估算出九段沙主要植被总生物量季节变化。芦苇、互花米草各季节总生物量(芦苇约为5807-7599g·m-2,互花米草约为5843-7610g·m-2)均显着高于海三棱蔗草(约为499-1442g·m-2),三种植物总生物量在秋季最高。芦苇、互花米草各季节总生物量无显着差异。2.不同等级潮沟对芦苇、互花米草生物量的影响:不同等级潮沟附近植被生物量有所不同。芦苇地上活体生物量四季平均值1级潮沟>3级潮沟>2级潮沟,互花米草地上活体生物量四季平均值4级潮沟>3级潮沟>1级潮沟。芦苇在受淹水时间短的1级潮沟生物量最高(约1308g·m-2),而互花米草在受淹水时间长的4级潮沟生物量最高(约1109g·m-2)。淹水频率较低利于芦苇地上生物量的积累,较频繁的淹水有利于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的积累。3.九段沙春季不同植被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九段沙主要植被区表层土壤(0-30cm)有机碳含量为芦苇区3.91±0.41mg·g-1>互花米草区1.58±0.09mg·g-1>海三棱藨草区0.86±0.54mg-g-1。芦苇植被区表层土壤(0-30cm)容重1.21±0.03g·cm-3与互花米草区表层土壤容重1.23±0.02g·cm-3无显着差异,但两者均显着低于海三棱藨草区表层土壤容重1.33±0.03g·cm-3。九段沙3种主要植被区表层土壤(0-30cm)碳储量:芦苇区(1.05kg-m-2)>互花米草区(0.58kg·m-2)>海三棱藨草区(0.34kg·m-2)。单从盐沼湿地碳汇功能来看,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蔗草群落的侵占,有利于碳汇能力的提高,但它对芦苇生态位的占据,不利于碳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4.九段沙不同湿地植被区的碳储量:根据2010年SPOT影像解译结果,九段沙主要植被芦苇面积2213ha,占44.9%;互花米草面积2278ha,占46.2%;海三棱蔗草面积437ha,占8.9%。结合表层土壤碳储量,估算了各植被区的总有机碳储量(地上活体+地下活体+枯立物+表层土壤),其中,芦苇区碳储量最高(3213g·m-2),其次互花米草区(2730g·m-2),海三棱藨草区最低(635g·m-2)。九段沙三种植被区平均总植被碳储量约为10万吨,表层土壤(0-30cm)约为4万吨,九段沙总碳储量约为14万吨。就九段沙植被碳汇能力而言,芦苇区最强,互花米草区次之,海三棱藨草区最弱,九段沙生态系统最佳碳汇功能区为芦苇植被区。

朱莉莉[6](2012)在《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九段沙的分布及其生态适应特点研究》文中提出外来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是九段沙自然保护区的新入侵植物,传播速度快,局部区域形成危害。本文从种群和群落生态学、抗逆生理学、繁殖生物学、根系特点等方面,研究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九段沙的分布现状及生态适应的生理和生物学基础,旨在为该种的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借助于遥感卫片,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明确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九段沙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特点及扩散趋势。发现:①在调查期间和调查点上,加拿大一枝黄花扩散迅速;②在九段沙地区,加拿大一枝黄花均分布在各级潮沟两侧地势较高的位置;③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上沙、中沙和下沙的分布面积分别为0.4096、0.3392、8.6992hm2,合计已达9.448hm2。(2)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中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的形态特点,对浸水处理的耐受性以及对不同群落环境的适应性,发现:①从根系长度、表面积、投影面积、体积、根尖数等均反映出取自九段沙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群体的生长状况明显不如取自上海师范大学植物园的群体;②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根系、根颈和根状茎几部分都有一定的营养繁殖能力,但是繁殖能力存在较大差别;③芦苇种群密度对加拿大一枝黄花营养繁殖体存活有着很大的抑制作用。(3)通过种子千粒重、含水量以及不同环境因子对种子萌发的测定,发现①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千粒重约为0.046-0.051g;含水量在60-80%之间;②过酸或过碱都会直接阻碍种子萌发率,偏酸及中性环境有利于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的萌发;③盐分浓度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萌发率有一定的影响,当处理溶液的NaCl浓度21‰时,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子仍然有5%的萌发率。(4)测定了不同种群密度、不同光照以及网蝽感染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为典型的阳生植物,容易形成高密度种群,植株中上部的成熟叶具有最大的光合效率,基部、下部和上部的幼叶则由于并不处于最佳生理状态,其净光合速率相对较低,通过植株中部叶片相对较高的光合能力提高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群体整体的光合能力。(5)通过测定芦苇与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不同密度比例下的存活个体数、生物量变化情况,发现芦苇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存在化学他感抑制作用。(6)在没有盐份胁迫条件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干重热值以叶为最高,其次为花序和茎,根中的最小,分别为18.61、17.88、17.17和15.92kJ.g-1。随着处理溶液中NaCl浓度的增加,加拿大一枝黄花根、花序灰分变化趋势为先减小后增加,叶灰分表现为持续增加。加拿大一枝黄花茎和叶的热值与灰分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即热值越大,灰分含量相对较少,表明茎和叶中灰分含量高的时候,并不是热值最大的时候,相反热值相对较低,这说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地上部分(茎、叶)在低的能量投入下可能获得相对较大的物理空间,以利于获取竞争优势。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这一特点是其适应九段沙盐碱性环境的生理基础之一。综上所述,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九段沙的分布局限于潮沟两侧地势较高的中生化环境。因此,一、二级潮沟两侧地势高的环境中容易被加拿大一枝黄花成功侵入,今后在九段沙地区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控制应该特别关注这类生境;这类环境中,加拿大一枝黄花多数与中生化的杂草伴生在一起,而没有芦苇、海三棱藨草等土着性种类,这为在某些区域应用环境友好型的除草剂来控制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提供了可能;其次,除了个别地势特别高的区域,多数环境容易受潮水涨落的影响,地势低、水位高,这类生境中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分布浅、地下营养繁殖器官并不发达,这为应用小型或手工机械器材进行防除提供了可能;沉水浸泡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营养繁殖体失去活力,在今后的机械防治时,可以利用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分布点条件,对挖取遗弃的残株进行淹水处理,防治加拿大一枝黄花的二次扩散。

陈秀芝[7](2012)在《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盐沼植物群落生态特点研究》文中认为上海九段沙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口最靠外海的河心沙洲岛屿,是受径流和海洋潮汐周期性或间歇性影响的有植被覆盖的淡咸水淤泥质滩涂,属于河口盐沼湿地,能提供营养循环、净化水体、食物生产等众多生态服务功能,因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植物群落学是植物生态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种间相互作用、分布、演替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盐沼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盐沼这类重要生态系统时的基础与关键。本研究重点以九段沙不同等级梯度典型潮沟的植物群落为对象,重点开展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主要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态位特点的研究;根据河口水动力和水文特点,建立固定观察样桩,开展断面植被演替的研究;同时,研究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对群落土壤理化和底栖动物组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九段沙植物种类以草本被子植物为主,部分种类分布范围有限。虽然种类简单,但是近几年也在增加,由2003年7科15属15种,增加到2011年的17科46属51种,其中双子叶植物,特别是菊科植物的种类增加最多,并出现个别孢子植物和乔木;植物群落类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发展,在高程较高的区域植物组成中生化和旱生化趋势十分明显;植物生活型特点表现为以一年生植物和隐芽植物为主,但人工栽植的乔木生长良好,具有出现高位芽植物生长的可能。(2)世界性广布或泛北极分布成分为主是九段沙植物区系的重要特点,除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为中国特有种外,无中国特有属。从地理成分分析表明,九段沙51种高等植物中,温带性成分为主,其次为世界分布类型,热带性成为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这种地理成为组成与九段沙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沙体环境条件有关。(3)九段沙现有草本沼泽和盐生草甸两种植被亚型,其中草本沼泽又有海三棱蔗草沼泽和芦苇(Phragm ites australis)沼泽两个群系,盐生草甸有耐盐性的芦苇草甸,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属于人工栽培后逸生的植被。总体而言,随着沙体的形成,首先出现海三棱藨草和藨草(Scirpus triquete)种群,再次是互花米草,在水动力和植被作用下,潮沟发育不断完善,沼泽植被逐渐演替为以芦苇为主,包含碱蓬(Suaeda glauca)、碱菀(Tripolium vulgare)等耐盐性植物的盐生草甸;在局部地段,由于人为干扰的原因,出现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钻形紫菀(Aster subulatus)和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等外来入侵植物;(4)互花米草在九段沙已有广泛分布,横跨草本沼泽和盐生草甸两个植被亚型,表现出其对盐分和通气两个因素有很宽的生态适应能力。(5)在九段沙上沙、下沙典型潮沟区域设立52个样点,进行了植物群落生态学调查,发现调查样点22种植物,样点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差异显着;在调查区域,植物种类组成有较高比例的杂草和入侵植物,反映出研究区域已受到人为干扰的强烈影响。(6)基于生态位重叠值的主坐标排序,可以识别出6组生态类群:类群1由加拿大一枝黄花、萝藦(Metaplexis japonica)和糙叶苔草(Carex scabrifolia)组成;组2由钻形紫菀、山莴苣(Pterocypsela indica)和小飞蓬组成;组3由藜(Chenopodium album)、棒头草(Polypogon fugax)、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口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组4由海三棱藨草、蔗草、碱菀、碱蓬、束尾草(Phacelurus latifolis var. monostachyus)和水花生(Altermanthera philoxeroides)组成;组5、6分别由芦苇和互花米草组成。芦苇和互花米草是九段沙地区种群最大、分布最广的植物,前者为原生植被成员,后者为人工栽培后逸生的外来入侵种。芦苇的生态位最宽,为3.1486,其次为互花米草、萝蘼、钻形紫菀、山莴苣、糙叶苔草、海三棱藨草、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碱菀,它们的生态位宽度处于2-3之间;再次为藨草、碱蓬、野塘蒿(Conyza bonariensis)等,生态位宽度在1-2之间,束尾草、水花生、牛膝、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小飞蓬和棒头草的小于1;而藜、棒头草、苦苣菜、醴肠(Eclipta prostrate)的最低;(7)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环境的土壤粒径较比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粗,反映出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促进了盐渍潮土向中生化和壤土方向发育;与其它植物种类相比,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对九段沙土壤N、P、K的影响不很明显,仅在下沙一级潮沟和上沙四级潮沟的浅层土壤中,加拿大一枝黄花分布促进了这些元素的积累;随着微地貌逐步增高,加拿大一枝黄花分布点土壤中0-40cm断面N和P的含量逐渐上升,推测与三个定点的微地貌逐步增高、土壤由滨海盐渍向潮土、中生化土壤变化有关;在九段沙下沙三级和一级潮沟处,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底栖动物的种类。(8)在江亚南沙、上沙、下沙三个具有不同水动力和水文特点的调查断面,发现:江亚南沙植被演替表现为:光滩——蔗草群落——藨草/水烛(Typha angustifolia)/菰(Zizania latifolia)群落——水烛/菰/芦苇群落;上沙植被演替表现为:光滩——海三棱藨草群落——海三棱藨草/互花米草群落——芦苇群落;下沙植被演替表现为:光滩——海三棱藨草群落——海三棱藨草/互花米草群落——互花米草群落;

梅雪英,张修峰[8](2011)在《长江口南支岛屿沙洲湿地陆向发育过程中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变化》文中提出通过对白茆沙、扁担沙、中央沙、九段沙和崇明岛等长江口南支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研究河口岛屿沙洲湿地陆向发育过程中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变化。结果得出:长江口南支岛屿沙洲湿地陆向发育过程中,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逐步增加。处在发育前期的岛屿沙洲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低,如白茆沙仅1.057%,随着岛屿沙洲的发育,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逐渐升高,如发育较为成熟的崇明东滩湿地达3.176%;另外,从高程较低的光滩到发育较为成熟的芦苇带,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也逐渐增加,其中芦苇带的含量最高(3.004%),海三棱藨草带次之(1.812%),光滩较低(1.436%);再者,随着岛屿沙洲湿地的陆向发育,其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越来越不均匀,也说明了岛屿沙洲陆向发育过程中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这表明河口岛屿沙洲湿地陆向演变过程中,表层沉积物发挥着积极的有机碳汇聚功能。

张田雷[9](2011)在《大型涉水工程对九段沙湿地的冲淤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上沙、中沙、下沙、江亚南沙及附近的浅水水域组成,九段沙湿地动植物丰富和原生态的环境特点决定了其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保护价值。近年来九段沙湿地正处于长江口高强度开发的大环境中,这些工程对九段沙湿地的侵蚀或淤涨正在产生或将要产生明显的干扰作用。九段沙湿地在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下,特别在人为干扰下,处于剧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本论文基于近年来收集的水文、泥沙数据,结合地形资料、流域水沙资料,利用河床演变学、动力地貌学、物理海洋学等专业知识和GIS等方法,研究近年来大型涉水工程对九段沙湿地冲淤效应,讨论相应的保护对策措施,以期为九段沙湿地今后的保护利用规划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工程抑止了江亚南沙和九段沙沙头下移,增加了南槽落潮分流比,加速江亚南沙向九段沙的靠拢。南导堤削弱了北槽对九段沙北岸的冲刷强度,稳定了九段沙北边界,阻挡了口外涨潮流由九段沙向北槽的泥沙输送,大量泥沙在九段沙滩面落淤,滩面淤高,加速了湿地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优化了湿地生态功能。南汇边滩围垦工程缩窄了南槽宽度,对南槽水流强度带来一定影响,加剧了江亚南沙、九段沙南沿的冲刷强度。九段沙湿地高程的淤高或刷低,将直接影响到湿地功能的显着变化。基于工程对九段沙的冲淤效应,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陈秀芝,郭水良,朱莉莉,王春龙[10](2011)在《长江口九段沙不同等级潮沟附近主要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文中认为在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上沙和下沙,根据沙体形成时间,选择发育完善的潮沟沟系,在1~4级潮沟附近,设立了17条长度从54~306m不等的样线,并在每条样线上设立面积为150cm×150cm的连续样方,从光滩开始沿垂直于潮沟方向的样线记录样方内植物的盖度;应用双项轨迹方差法对代表性植物进行格局规模分析,直观反映了在不同等级潮沟格局下九段沙主要植物种群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九段沙有草本沼泽和盐生草甸两种植被亚型,其中草本沼泽又有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沼泽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两个群系,盐生草甸有耐盐性的芦苇草甸,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属于人工栽培后逸生的植被;总体而言,随着沙体的形成,首先出现海三棱藨草和藨草(Scirpus triqueter)种群,再次是互花米草,在水动力和植被作用下,潮沟发育不断完善,沼泽植被逐渐演替为以芦苇为主,包含有碱蓬(Suaeda glauca)、碱菀(Tripolium vulgare)等耐盐性的盐生草甸;在局部地段,由于人为干扰的原因,出现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钻形紫菀(Aster subulatus)和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等外来入侵性植物;互花米草在调查区域已有广泛分布,横跨草本沼泽和盐生草甸两个植被亚型,表现出其对盐分和通气两个因素有很宽的生态适应能力。

二、九段沙微地貌演变与芦苇的生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段沙微地貌演变与芦苇的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潮滩湿地退化评估及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1.2.2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1.2.3 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
    1.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上海市潮滩湿地面积与组成时空演变
    2.1 引言
    2.2 方法与数据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上海市潮滩湿地土地覆被类型图制作
        2.2.3 潮滩湿地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识别
    2.3 研究结果
        2.3.1 上海市潮滩湿地土地覆被组成空间分布
        2.3.2 不同时期上海市潮滩湿地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
    2.4 讨论
        2.4.1 上海市潮滩湿地动态变化分析
        2.4.2 影响上海市潮滩湿地圈围的社会经济因素
        2.4.3 上海市潮滩湿地变化驱动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NDVI的上海市潮滩湿地植被生长状态变化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潮汐沼泽植被生长状态变化数据提取
        3.2.3 长时序年最大NDVI数据集构建与验证
        3.2.4 崇明岛南岸潮汐沼泽边缘侵蚀与扩张分析
        3.2.5 崇明南岸潮汐沼泽植被生长状态评估
        3.2.6 潮汐沼泽边缘侵蚀和扩张与其内部植被生长状态变化的空间分布关系
    3.3 研究结果
        3.3.1 Landsat-NDVI数据集精度验证
        3.3.2 崇明岛南岸潮汐沼泽边缘侵蚀与扩张的空间分布
        3.3.3 崇明岛南岸潮汐沼泽面积与植被生长状态的时空动态变化
        3.3.4 潮汐沼泽边缘侵蚀和扩张与其内部植被生长状态的空间分布关系
    3.4 讨论
        3.4.1 数据集精度验证
        3.4.2 潮汐沼泽边缘侵蚀与扩张的空间分布差异形成原因
        3.4.3 潮汐沼泽边缘侵蚀和扩张与其内部植被生长状态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分布特征
    4.1 引言
    4.2 方法与数据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单元划分
        4.2.3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构建
        4.2.4 潮滩湿地净面积变化与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空间分布关系
    4.3 研究结果
        4.3.1 不同生态系统健康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
        4.3.2 上海市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分布特征
        4.3.3 潮滩湿地面积净变化与当前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空间分布关系
    4.4 讨论
        4.4.1 上海市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4.4.2 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与其面积变化的空间分布关系
        4.4.3 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成人类需求的潮滩湿地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
    5.1 引言
    5.2 研究区概况
    5.3 研究方法与数据
        5.3.1 生态修复优先区选择的原则和技术路线
        5.3.2 围垦区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指标体系构建
        5.3.3 互花米草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指标体系构建
        5.3.4 潮滩湿地生态修复收益-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核算
        5.3.5 生态修复后湿地植被组成与参考生态系统选择
        5.3.6 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算法
        5.3.7 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情景与目标设置
        5.3.8 生态修复优先区空间分布特征
    5.4 研究结果
        5.4.1 潜在待修复区空间分布
        5.4.2 识别修复优先区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5.4.3 不同类型生态修复优先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5.4.4 优先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人类需求分布
        5.4.5 不同情景下生态修复优先区各指标变化
    5.5 讨论
        5.5.1 潜在待修复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5.5.2 人类需求对生态修复优先区选择的影响
        5.5.3 不同情景优先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人类需求与修复成本分布与变化
        5.5.4 不同类型退化区间的修复资源分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臌囊苔草对水文变化的响应机制与恢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苔草草丘研究进展
        1.2.2 水文变化条件下湿地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3 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概况
    2.2 数据收集及实验设计
        2.2.1 文献资料收集
        2.2.2 野外观测实验
        2.2.3 室内模拟实验
        2.2.4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及作用机制解析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3.1 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测定方法
        2.3.2 植物形态特征测定方法
        2.3.3 植物生理特征和养分含量测定方法
        2.3.4 数据分析
第3章 不同水文条件下臌囊苔草群落生态特征及时间变化规律
    3.1 臌囊苔草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及其时间变化规律
        3.1.1 臌囊苔草盖度及其时间变化
        3.1.2 臌囊苔草高度及其时间变化
        3.1.3 臌囊苔草生物量及其时间变化
    3.2 不同水文条件下臌囊苔草群落物种组成及其时间变化规律
        3.2.1 干旱环境臌囊苔草群落物种组成及其时间变化规律
        3.2.2 淹水-湿润环境臌囊苔草群落物种组成及其时间变化规律
        3.2.3 干旱环境与淹水-湿润环境臌囊苔草群落结构特征的比较
    3.3 不同水文条件下臌囊苔草群落生物多样性及时间变化规律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臌囊苔草植株性状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4.1 臌囊苔草形态特征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4.1.1 臌囊苔草株高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4.1.2 臌囊苔草茎粗对水文变化的响应
        4.1.3 臌囊苔草叶面积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4.1.4 臌囊苔草叶长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4.1.5 臌囊苔草叶宽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4.2 臌囊苔草植株结构性状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4.2.1 臌囊苔草植株干重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4.2.2 臌囊苔草叶片干重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4.2.3 臌囊苔草叶片干物质含量的时间变化规律
        4.2.4 臌囊苔草比叶面积的时间变化规律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臌囊苔草养分元素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5.1 臌囊苔草养分元素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5.1.1 臌囊苔草氮含量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5.1.2 臌囊苔草磷含量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5.1.3 臌囊苔草钾含量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5.2 臌囊苔草生物元素比例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5.2.1 臌囊苔草氮磷比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5.2.2 臌囊苔草氮钾比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5.2.3 臌囊苔草钾磷比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过程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臌囊苔草光合作用对水文变化的响应机制
    6.1 臌囊苔草光合色素对水文变化的响应
        6.1.1 叶绿素总含量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规律
        6.1.2 叶绿素a含量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规律
        6.1.3 叶绿素b含量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规律
        6.1.4 叶绿素a:b比例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规律
        6.1.5 类胡萝卜素含量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规律
    6.2 臌囊苔草光合作用对水文变化的响应
        6.2.1 最大光合速率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规律
        6.2.2 实际光合速率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规律
        6.2.3 光化学淬灭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规律
        6.2.4 非光化学淬灭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规律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臌囊苔草生长指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及水文作用机制解析
    7.1 臌囊苔草生理生态特征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7.1.1 臌囊苔草生理生态特征相关性分析
        7.1.2 臌囊苔草生理生态特征主成分分析
    7.2 臌囊苔草生长指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及影响机制解析
        7.2.1 臌囊苔草形态特征与水位变化条件的结构方程模型
        7.2.2 臌囊苔草植株结构性状与水位变化条件的结构方程模型
        7.2.3 臌囊苔草养分元素与水位变化条件的结构方程模型
        7.2.4 臌囊苔草光合作用与水位变化条件的结构方程模型
        7.2.5 臌囊苔草生长指标主成分与水位变化条件的结构方程模型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水文调控的臌囊苔草湿地生态恢复与管理策略
    8.1 臌囊苔草湿地退化与恢复
        8.1.1 臌囊苔草湿地退化现状
        8.1.2 臌囊苔草湿地自然恢复
        8.1.3 臌囊苔草湿地人工恢复
    8.2 臌囊苔草湿地的恢复与管理策略
    8.3 讨论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9.2.1 研究不足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1959—2018年九段沙地貌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
2 资料与方法
3 九段沙沙洲形态演化过程及特征
    3.1 面积变化
    3.2 冲淤部位变化
    3.3 形态及位置变化
4 自然- 人类活动影响下九段沙形态变化驱动机制
    4.1 流域来沙减少的影响
    4.2 大型涉水工程的影响
        4.2.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影响
        4.2.2 浦东机场及南汇东滩促淤圈围工程的影响
    4.3 植被生长演替的影响
    4.4 九段沙地貌演化的动力机制
        (1) 垂向演化
        (2) 平面演化
5 结 论

(4)近35年长江口潮滩演变遥感研究 ——以崇明东滩与九段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潮沟系统遥感研究现状
        1.2.2 潮滩植被遥感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方案
        1.4.2 可行性分析
    1.5 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长江口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选择
    2.1 长江口概况
        2.1.1 崇明东滩
        2.1.2 九段沙
    2.2 数据来源
        2.2.1 遥感数据源的选择
        2.2.2 遥感数据预处理
第三章 长江口潮沟系统提取
    3.1 图像分割技术
        3.1.1 边缘检测
        3.1.2 阈值分割
        3.1.3 基于区域的图像分割
        3.1.4 多尺度分割
    3.2 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提取水边线和潮沟
        3.2.1 水边线与潮沟提取方法与技术路线
        3.2.2 水边线提取及结果分析
        3.2.3 潮沟系统提取
第四章 长江口植被信息提取
    4.1 植被信息提取方法及技术路线
    4.2 长江口植被特征及解译标志
        4.2.1 解译标志
        4.2.2 植被指数特征分析
        4.2.3 植被光谱特征分析
    4.3 长江口植被分类
        4.3.1 潮滩植被分类过程
        4.3.2 潮滩植被分类结果
    4.4 分类结果验证及精度评价
第五章 长江口潮滩时空变化
    5.1 长江口扩张时空变化
        5.1.1 九段沙扩张时空变化
        5.1.2 崇明东滩扩张时空变化
    5.2 长江口潮滩植被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
        5.2.1 九段沙潮滩植被演变
        5.2.2 崇明东滩潮滩植被演变
    5.3 长江口滩地潮沟、植被群落及潮滩发育关系分析
        5.3.1 潮沟发育与潮滩植被分布格局的关系
        5.3.2 潮滩发育对潮沟、潮滩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九段沙植被分布区碳汇功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湿地碳储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湿地“汇”与“源”研究进展
        1.2.2 河口湿地碳储量研究进展
        1.2.3 湿地植被碳储量研究方法
        1.2.4 九段沙碳储量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气候
        2.1.2 水文
        2.1.3 地貌与土壤
        2.1.4 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样点设置与样品采集
        2.2.2 样品处理及指标测定
        2.2.3 遥感影像处理
    2.3 数据分析方法
第3章 九段沙主要植被生物量和有机碳含量季节动态
    3.1 植被生物量分配与季节动态
        3.1.1 芦苇地上生物量分配与季节动态
        3.1.2 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分配与季节动态
        3.1.3 海三棱藨草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
        3.1.4 总生物量季节动态
    3.2 芦苇、互花米草各部分有机碳含量季节变化
        3.2.1 芦苇各部分有机碳含量季节变化
        3.2.2 互花米草各部分有机碳含量季节变化
        3.2.3 芦苇、互花米草各部分有机碳含量比较
    3.3 生物量和碳含量季节变化关系
        3.3.1 芦苇生物量和碳含量季节变化关系
        3.3.2 互花米草生物量和碳含量季节变化关系
        3.3.3 海三棱蔗草生物量和碳含量季节变化关系
        3.3.4 三种植物生物量和碳含量季节变化关系的比较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等级潮沟边滩芦苇、互花米草生物量比较
    4.1 上沙芦苇生物量时空动态
        4.1.1 相同等级潮沟芦苇生物量季节动态
        4.1.2 同一季节不同等级潮沟芦苇生物量比较
    4.2 下沙互花米草生物量时空动态
        4.2.1 同一等级潮沟互花米草生物量动态
        4.2.2 同一季节不同等级潮沟互花米草生物量比较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九段沙不同植被区表层土壤碳储量估算
    5.1 不同植被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比较
        5.1.1 芦苇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5.1.2 互花米草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5.1.3 海三棱藨草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5.1.4 3种植被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比较
    5.2 3种植被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
        5.2.1 3种植被表层土壤容重比较
        5.2.2 3种植被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九段沙碳汇能力评估
    6.1 遥感影像处理
        6.1.1 遥感影像预处理
        6.1.2 遥感影像分类
    6.2 九段沙植被区碳储量
        6.2.1 九段沙芦苇植被碳储量估算
        6.2.2 九段沙互花米草植被碳储量估算
        6.2.3 九段沙海三棱藨草植被碳储量估算
        6.2.4 九段沙植被区单位面积碳储量比较
    6.3 九段沙全岛碳储量估算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附录1:硕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2:硕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致谢

(6)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九段沙的分布及其生态适应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九段沙自然保护区研究区域概况
    1.2 研究背景
    1.3 有关外来种、生物入侵、外来入侵种的概念
    1.4 湿地、滩涂和岛屿生物入侵相关研究
        1.4.1 营养繁殖特性研究
        1.4.2 抗逆生理
        1.4.3 光合生理
        1.4.4 化学他感作用
    1.5 加拿大一枝黄花分布现状及其研究概况
        1.5.1 我国境内加拿大一枝黄花分布
        1.5.2 加拿大一枝黄花研究概况
        1.5.3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危害及防除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九段沙的分布及扩散趋势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实地调查的结果
        2.2.2 遥感卫片解译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九段沙的分布
        2.2.3 九段沙野外定点观测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扩散趋势
    2.3 讨论
第三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营养器官繁殖特性研究
    3.1 研究材料与内容
        3.1.1 不同环境条件下加拿大一枝黄花地下根系形态比较
        3.1.2 加拿大一枝黄花营养繁殖体在不同土壤下的出芽情况
        3.1.3 营养繁殖体对浸水处理的耐受性
        3.1.4 营养繁殖体对不同群落环境的适应性
        3.1.5 芦苇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的抑制作用
    3.2 研究结果
        3.2.1 九段沙 P1 潮灰土与陆上菜园土环境下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的形态比较
        3.2.2 营养繁殖体在不同土壤下的出芽情况
        3.2.3 浸水时间对加拿大一枝黄花营养繁殖体生存的影响
        3.2.4 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状茎在九段沙不同群落环境中存活情况
        3.2.5 芦苇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竞争作用
第四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有性繁殖特点研究
    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的收集
    4.2 研究内容
        4.2.1 种子千粒重、含水量
        4.2.2 不同环境因子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2.2.1 种子萌发实验
        4.2.2.2 不同 pH 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4.2.2.3 不同的盐浓度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4.3 数据分析
        4.3.1 种子千粒重、含水量
        4.3.2 不同环境下种子的萌发特性
        4.3.2.1 不同 pH 的试验
        4.3.2.2 不同盐浓度的试验
    4.4 讨论
第五章 光强、种群密度和昆虫侵染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光合特征的影响
    5.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2 研究内容
        5.2.1 种群密度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意义
        5.2.2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5.2.3 光合作用参数测定
        5.2.4 光照对叶绿素荧光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5.2.5 网蝽感染后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绿素荧光参数
    5.3 研究结果
        5.3.1 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两种种群密度下不同叶位的相对电子速率比较
        5.3.2 光照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5.3.2.1 光照强度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特性的影响
        5.3.2.2 光照强度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3.2.3 光照强度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5.3.3 网蝽感染后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绿素荧光参数
    5.4 讨论
第六章 盐份胁迫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热值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2 研究内容与结果
        6.2.1 不同盐胁迫强度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形态观察
        6.2.2 盐胁迫强度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各器官灰分含量影响
        6.2.3 盐胁迫强度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各器官干重热值的影响
        6.2.4 盐胁迫强度下加拿大一枝黄花干重热值与灰分的关系
        6.2.5 不同盐浓度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各器官去灰分热值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小结
    7.1 关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九段沙的分布现状和扩散趋势
    7.2 关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九段沙的传播机理
    7.3 关于加拿大一枝黄花有性与营养繁殖对九段沙环境的适应性
    7.4 关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入侵地植物群落环境的适应特点
    7.5 关于九段沙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盐沼植物群落生态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外湿地盐沼植物群落研究概述
        1.1.1 盐沼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
        1.1.2 人类活动对盐沼植被群落分布的影响
    1.2 我国盐沼植物群落研究概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长江口九段沙盐沼湿地
    2.1 自然条件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2.3.2 九段沙湿地自然维管植被的地理成分
        2.3.3 植物区系成分特点
    2.4 植物群落特征
        2.4.1 植物群落类型
        2.4.2 各植物群落优势种分析
        2.4.3 植物群落成带分布的一般模式
        2.4.4 植物群落的演替模式
第三章 潮沟精细格局下的植物种群群落特征
    3.1 研究方法
        3.1.1 样点设计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级别潮沟下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
        3.3.2 不同级别潮沟下植物种群的多样性
        3.3.3 不同级别潮沟下植物种群的生态位
    3.4 讨论
        3.4.1 不同级别潮沟对植物种群格局的影响
        3.4.2 不同级别潮沟梯度对植物群落格局演变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植物群落环境特点的比较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样点设计
        4.1.2 环境因子的取样和测定
        4.1.3 生物因子的取样和鉴测
    4.2 结果
        4.2.1 不同植物群落中土壤粒径
        4.2.2 不同植物群落中土壤氮、磷、钾含量
        4.2.3 不同植物群落中底栖动物类群组成
    4.3 讨论
        4.3.1 高潮滩主要植物种群群落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4.3.2 高潮滩主要植物种群群落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九段沙典型发育滩涂的植物群落演替特征
    5.1 研究方法
        5.1.1 样线设计
        5.1.2 环境因子的取样和测定
        5.1.3 江亚南沙南侧监测样线冲淤情况
        5.1.4 下沙狗子港东侧监测样线冲淤情况
        5.1.5 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方法
    5.2 研究结果
        5.2.1 江亚南沙监测样线植物群落分布格局
        5.2.2 下沙监测样线植物种群分布格局
        5.2.3 上沙监测样线植物种群分布格局
    5.3 讨论
        5.3.1 不同发育期的滩涂对盐沼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5.3.2 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对九段沙盐沼植物群落自然演替的影响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8)长江口南支岛屿沙洲湿地陆向发育过程中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区域概况
    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3 样品测定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碳水平分布特征
    2.2 有机碳高程梯度分布特征
3 讨论
4 结论

(9)大型涉水工程对九段沙湿地的冲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河口区动力地貌研究
        1.2.2 九段沙冲淤演变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 长江河口自然条件
        2.1.1 潮汐和潮流
        2.1.2 径流、余流
        2.1.3 风和波浪
        2.1.4 泥沙
    2.2 九段沙湿地概况
        2.2.1 九段沙湿地地理位置
        2.2.2 九段沙湿地自然条件
    2.3 工程介绍
        2.3.1 深水航道工程
        2.3.2 南汇边滩围垦工程
        2.3.3 长江三峡工程
第三章 历史演变
    3.1 九段沙的形成与演变
    3.2 江亚南沙的形成与演变
第四章 近期演变
    4.1 江亚南沙
        4.1.1 江亚南沙南沿受冲
        4.1.2 江亚南沙沙尾下延
        4.1.3 江亚南沙面积扩展
        4.1.4 江亚北槽
    4.2 九段沙近期演变
        4.2.1 九段上沙南沿侵蚀
        4.2.2 中、下沙
    4.3 北槽演变
        4.3.1 洪淤枯冲
        4.3.2 上淤下冲,坝田普遍淤积
    4.4 南港、南槽演变
        4.4.1 南港
        4.4.2 南槽
第五章 工程影响分析
    5.1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对九段沙湿地的冲淤效应
        5.1.1 分流分沙比变化
        5.1.2 鱼嘴工程对江亚南沙的影响
        5.1.3 南导堤对九段沙的影响
    5.2 南汇边滩促淤围垦工程对九段沙的冲淤效应
        5.2.1 已完成的促淤围垦工程对九段沙的影响
        5.2.2 将要实施的南汇咀控制工程可能对九段沙产生的影响
    5.3 流域来沙量减少对九段沙的冲淤效应
第六章 潮滩演变对湿地功能的影响
    6.1 潮滩高程变化与湿地生态功能的关系
        6.1.1 滩地冲淤与植被演替的关系
        6.1.2 滩地高程与底栖动物群落的关系
        6.1.3 小结
    6.2 几点建议
        6.2.1 江亚南沙
        6.2.2 九段沙上沙保护
        6.2.3 九段沙中、下沙促淤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长江口九段沙不同等级潮沟附近主要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和方法
    2.1 调查方法
    2.2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等级潮沟的主要植物平均盖度
    3.2 不同等级潮沟的主要植物空间分布
4 讨论
5 结论

四、九段沙微地貌演变与芦苇的生长(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潮滩湿地退化评估及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D]. 林世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2]臌囊苔草对水文变化的响应机制与恢复策略研究[D]. 张冬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4)
  • [3]1959—2018年九段沙地貌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J]. 程海峰,辛沛,刘杰,顾峰峰,王巍,韩露. 水科学进展, 2020(04)
  • [4]近35年长江口潮滩演变遥感研究 ——以崇明东滩与九段沙为例[D]. 袁爽. 江西理工大学, 2018(07)
  • [5]九段沙植被分布区碳汇功能评估[D]. 刘钰. 华东师范大学, 2013(S2)
  • [6]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九段沙的分布及其生态适应特点研究[D]. 朱莉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7]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盐沼植物群落生态特点研究[D]. 陈秀芝.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8]长江口南支岛屿沙洲湿地陆向发育过程中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变化[J]. 梅雪英,张修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06)
  • [9]大型涉水工程对九段沙湿地的冲淤效应研究[D]. 张田雷.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10]长江口九段沙不同等级潮沟附近主要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J]. 陈秀芝,郭水良,朱莉莉,王春龙. 湿地科学, 2011(01)

标签:;  ;  ;  ;  ;  

九段沙微地貌演变与芦苇生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