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牛特旗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建议

翁牛特旗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建议

一、翁牛特旗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聂莹,樊胜岳,钟瑶[1](2021)在《内蒙古翁牛特旗生态建设项目绩效实证研究——兼论蒙古族聚居区生态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游牧文化区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仅关系生态环境,而且对民族团结、国家稳定具有意义。以游牧文化区之一的蒙古族聚居地区——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从现有绩效评价方法中选取公共价值绩效评价法,在分析蒙古族聚居地区生态伦理对生态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后,对蒙古族生态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再构建,对翁牛特旗四项生态建设项目实证检验,并对两阶段、五维度、两角度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案例研究表明,再构建的公共价值绩效评价体系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民族地区生态建设项目的好坏及其中存在的农户不受重视、机会主义频发、项目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较差等问题。管理者需进一步了解农户真实需求及生产生活情况,结合人文、伦理习惯,及时调整项目,实现民族聚居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徐安虬[2](2019)在《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 ——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各国不仅在经济文化层面加强了相互之间交流与合作,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一系列的环保研究与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作为生态环境交流的媒介和桥梁,林业信息资料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林业信息资料翻译的目的在于向译入语读者客观真实地介绍中国的林业概况,以便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作者认为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我国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首先,我国林业信息资料的翻译研究在国内刚兴起,相关的翻译研究类的文献并不多。其次,此类文章并未研究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特点,也未提出合适的翻译方法与策略。基于此种考虑,本文运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方法,指导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并提出个人的拙见。本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章节一介绍背景信息,即翻译任务和翻译项目背景;章节二交代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译中、译后修改三个部分。章节三详细阐述了中国林业年鉴中的文化特色词;章节四对语料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认为,在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指导下,通过运用直译,音译,意译翻译策略,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将更好地进行。

王月红[3](2019)在《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文中认为经过40年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不可持续的突出体现。“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治理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尤其,京津冀大气污染呈高发多发态势,社会敏感度和关注度高,是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作为我国大气污染区域治理的突破口,是三大攻坚任务的重要内容。当前,京津冀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因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和技术支持而难以实质性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跨界环境治理的重要内生激励措施,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决策层的广泛重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要制度选择和政策举措。其中,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京津冀大气污染跨区域协同合作治理已成为广泛共识。但迄今为止,学术界缺乏对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性研究(尤其是对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机制的研究)是导致京津冀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困局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因项目异质性没有统一模式(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是具备微观经济基础的定量模拟技术,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理想工具。本文基于机会成本法(OCM)开创性构建了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CGE模型,通过设定特定硫税冲击模拟“去产能”对经济产出和PM2.5减排的影响,定量研究了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标准问题,建立了一个“先定上限,后定下限,再定额度”的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机制的基本框架,以最大程度满足京津冀大气治理的内生激励需要。本文对于加快补齐生态建设制度短板、加快推进京津冀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实质性进程、尽快改善京津冀大气质量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意义,为建立适合中国特点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重要思想启示和技术支持,对其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七个方面。首先,阐述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对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此外,介绍了文章的逻辑结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第二,回顾生态补偿和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相关文献。从生态补偿概念、机制、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生态补偿支付原则、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现状及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等维度系统回顾、梳理了相关理论文献和实践案例,构建了生态补偿“改变者付费原则”(CPP)统一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第三,以最具典型和治理成果最为显着的欧洲跨界大气污染治理为例,深入分析欧洲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背景、制度演化、治理体系和政策措施,从科学化定量体系和制度化保障体系两个维度系统总结欧洲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动态机制和阶段性特征。研究显示,欧洲跨界大气污染治理机制,是以EMEP为基础、以CLRTAP为核心、八项议定书为补充的不断扩展治理领域和政策边界的动态过程,充分揭示了欧洲跨界大气治理的实践经验和制度框架及其对我国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借鉴意义。第四,实证研究京津冀大气污染共同治理下的机会成本(“点值”)。基于动态多区域CGE模型,模拟在特定大气质量目标下京津冀共同治理大气污染时的实际机会成本,确定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的基准“点值”,为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基准参考。第五,界定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区间。为了最大程度满足京津冀大气治理内生激励需要,增强协同治理共识,基于静态单区域CGE模型和京津冀大气污染成因特征,开创性提出了“理论最大补偿标准”概念,由此确定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同时基于河北单独治理情景下的机会成本和京津冀联合治理下的机会成本的比较分析,提出一种口径更宽的“下限”测算方法,确定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本文界定的生态补偿标准区间超越了基于动态多区域CGE模型模拟出的单一“点值”标准,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和政策意义。第六,构建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补偿标准确定机制的基本框架。在上述补偿标准区间和基准点值的基础上,再考虑京津冀大气污染及其治理的非经济影响因素(体现出PES项目异质性)加以调整和校准,完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机制,以最大化提升京津冀大气污染联合治理的内在动机和利益协同,从而加快大气污染联合治理的实质进程。该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创新意义,为建立适合中国特点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机制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持。第七,归纳全文主要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在总结全文研究基本结论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建议和进一步思考。首先,在充分借鉴吸收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大气污染防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气生态经济学研究,并更加重视理论研究成果的思想传播,尽早扭转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研究严重滞后的局面,为我国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治理需要提供思想前提、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其次,河北省在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中承担主要任务,文章就深入推进河北“去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排效应的行业差异性,以及污染防治限产减排措施精准施策、防止“一刀切”等提出政策建议。再次,就特定大气质量预期控制目标下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支付标准的确定给出了具体建议,提供了一个补偿标准确定机制的基本框架。最后,就如何构建有效的大气治理区域协调机构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周佳宁[4](2017)在《内蒙古多伦县土壤侵蚀与LUCC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借助"3S"技术,并结合遥感、地形、降雨、土壤等基础资料,对内蒙古多伦县近10a来(2004-2014年)LUCC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RUSLE模型和《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对该区土壤侵蚀变化规律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LUCC与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的耦合关系;最终对区域土壤侵蚀防控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1.2004-2014年,多伦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其中林地大幅度增加,10a间共增加907.40km2,未利用地大幅度减少,共减少470.23km2;研究初期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以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为主,而至研究期末,草地、林地和耕地则占据主要优势,草地始终为本底地类,三期占比均在48%以上;10a间建设用地集中分布趋势明显,水域和未利用地有集中程度减弱的趋势;,耕地、林地和草地基尼系数均低于0.4,表明这三类用地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均匀且稳定。2.10a间,研究区土壤侵蚀状况逐年好转。其中水蚀面积减少354.85km2;侵蚀总量减少10.25×104t;且各期水蚀强度均以微度和轻度为主,其中微度侵蚀三期面积占比分别为39.00%、41.46%和43.25%;区域风蚀面积由2004年的1577.52km2减小到2014年的1033.41km2,共减少544.11km2;风蚀强度从研究初期的中度以上侵蚀为主转为研究期末的中度以下侵蚀为主;10a间,水蚀和风蚀侵蚀强度增加的面积均小于侵蚀强度减弱的面积,这说明区域土壤侵蚀不断改善。3.多伦县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其中各期草地水蚀和风蚀面积均最大,但其水蚀强度以微度和轻度为主,风蚀强度则以中度为主;研究初期,未利用地水蚀和风蚀面积由2004年的442.09km2和461.47km2减少为2014年的2.42km2和5.19km2,且侵蚀强度变化表现为水蚀以强烈、极强烈逐步转为微度和轻度,而风蚀始终以强烈为主;耕地侵蚀面积较大,且各期水蚀和风蚀均以强烈侵蚀为主;10a间林地侵蚀强度均以微度和轻度为主。4.分析得出,引起区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地类是耕地和草地,其中耕地应考虑水蚀和风蚀的综合防控,草地则以风蚀防控为主;前者采取的防控措施主要有陡坡退耕、缓坡梯化、留茬、免耕和少耕等,后者则应从提高草地植被覆盖度入手,采取包括"围栏封育"、"禁牧舍饲"、人工种草在内的等多种措施。

淡亚男[5](2017)在《多伦县林业生态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研究》文中指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之后,多伦县风沙及土地沙化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多伦县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不稳定性、反复性依然突出,同时为提高林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多伦县提出了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本文以多伦县为研究区域,在掌握大量的资料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以功效系数法进行综合评分,结合多伦县实地调查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多伦县林业生态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伦县林业生态工程经济社会效益较好。随着林业生态工程的不断实施,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会越来越显着。多伦县实地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多伦县林业生态工程实施以来,当地的农村经济状况发生的明显改善,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对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存环境的改善等都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也发现了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给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是在已有大量参考文献、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做的研究,主要研究多伦县林业生态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本文结合多伦县的实际状况,给出了详细的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为其他地区的林业生态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工作提供参考,为林业生态工程实施的效益给出了更加量化的信息,更好的证明林业生态工程的开展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王美[6](2013)在《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林业在生态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改善贫困状况中,权属问题是值得关注的。辽宁省农田防护林存在着盗伐、断带和防风效果减弱等不良现象,集体林权改革是否能真正起到改善不良现象的作用,做为公共产品的农田防护林如何发挥正外部效应,激发农户保护及生产的积极性是个重要问题。本研究在总结和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现状和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农户对生产和投资农田防护林的意愿查找存在问题,确定实施生态补偿来解决农田防护林中农民收益权的问题,并将补偿利益相关者、补偿运行模式和补偿标准的确定作为专题进行重点研究,提出符合农田防护林特点的科学合理方案。基于政策、调查和农地资源配置模型三方面分析农田防护林实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研究认为生态补偿是解决农田防护林问题较为合理的方式,进而提出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补偿机制包括机制构成要素和机制运行模式,其中要素包括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补偿范围;运行模式包括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和配套管理对策。界定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并采用博弈模型分析其关系及行为,表明:政府的宏观保护与农户的微观需求存在利益不匹配的现象;采用鹰鸽博弈分析农户之间行为,认为在一定激励机制作用下,农户的行为会由被动接受向主动生产和投资方向转换;补偿资金渠道方面主要有政府补贴和市场融资,其中以政府为主要资金来源介绍了政府补偿的特征、缺点及目前主要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以市场为主要资金来源介绍了市场补偿的特征、缺点,并认为发展碳交易及参与国际造林再造林项目是主要形式。根据补偿渠道来源及公共物品理论将生态补偿方式划分为三种方式,结合文献认为以政府为主导的资金投入是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通过农地资源配置模型,认为应该把考虑了生态效益的差异补偿给农户,来弥补农地非农化带来的损失;分析农田防护林标准核算的一般方法,并重点介绍了补偿标准中的成本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和林木资产价值评估法。在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实践中,首先界定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并基于农户家庭状况和产权情况调查,首先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确定家庭状况、产权状况与农田防护林生产建设、投资和生态补偿意愿的相关性;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农户在生产意愿、投资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权因素的影响最大,充分说明稳定产权关系对农户生产及投资农田防护林的重大意义,验证第二章提出的命题3完整的产权关系对农户意愿有重要影响。而目前的产权关系中处置权的落实较差,影响了农户的意愿,因此建议对农户进行生态补偿。在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与讨论中,采用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方法测算农户的经济损失每亩为3246元;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中主要从减弱蒸发、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减灾防护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计算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每亩为1015元;在林地、林木资产评估分析中,通过农户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采用实验形数法计算立木材积量,再利用市场价值法计算立木材积收益,最后通过算数平均法和等额年金法两种方法计算不同林龄的收益,对于补偿的金额来说,本研究认为应该实行按照林龄阶段补偿,每亩的补偿价格应在117元-439元之间;三种方法的核算验证第二章提出的命题2生态资源的价值性和命题1外部性的影响性;通过皮尔逊检验对比分析辽宁省农田防护林与山东省农田防护林、福建省沿海防护林、辽宁省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的结果,并对其进行生态学、经济学与会计学讨论。本研究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认为,应根据不同补偿对象和补偿方式确定补偿资金数额,但应重点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的发展对策建议方面,对策建议的制定应与补偿利益相关者及补偿资金渠道紧密相关,本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建议,第一政府方面,加强生态补偿立法、提高公众生态补偿认知,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农田防护林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多增加补偿对象的利益;第二市场方面,发挥生态项目优势、大力发挥农田防护林在平原林业中的贡献作用,加快林业第二产业的升级,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郭宇航,侯学敏,刘占超,杨成全,陆佳伟,刘凤强,红英,刘艳强,郭云义[7](2013)在《翁牛特旗防沙治沙战略布局与防治措施构想》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根据翁牛特旗防沙治沙总体情况、主要做法以及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防沙治沙的战略布局、防治目标及采取的具体措施。

唐巍[8](2012)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的经济评估》文中研究说明赤峰市翁牛特旗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对当地的农业生态条件具有极大的改善作用,同时有效的保证人们的生活正常进行,而且也产生了多种效益。对该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进行客观的经济评价,分析其产生经济效益的程度,不但可以客观、直观反映农田防护林建设所带来的益处,同时有助于对翁牛特旗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和发展。本文采用成本-收益的经济学方法对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益做了定量化的分析,结果如下:1、该地区农田防护林的砍伐期为18年,本文研究以2002年农田防护林投入建设开始到2020年成功砍伐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周期。2、赤峰市翁牛特旗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区发挥了其使农田增产的效益等,防护农田17759.65亩,防护草场11057.89亩,防护公路10公里,同时产生木材和碳汇效益。3、寻找具有可行性、并且适当的方法计算(量化)农田防护林建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这是本文研究的前提,也是研究的重点。4、从经济分析结果看,在砍伐周期内,农田防护林建设净收益值为1355.96万元,每亩林地净收益3549.6元,项目具有可行性。5、从财务分析结果看,砍伐周期内,有国家补助情况下,每户农民参与农田防护林建设,每亩林地获得净收益43434元,没有国家补助情况下,每户农民参与农田防护林建设每亩林地获得净收益29471元,农民收益相对可观。6、通过调查和研究,说明影响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的限制性因素以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彭恩强[9](2012)在《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针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工作在现有管理模式下存在的管理空间不精细、管理对象不具体、信息获取不及时、考核评价不科学、责任监督不到位的问题,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模式、防沙治沙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网格化管理的理论、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构建了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并以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了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为当前工程的日常动态监管更加精细化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①研究了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的理论和技术。简述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善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网格化管理理论,重点分析了它们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作用。概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3S技术、网格地图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指出了这些技术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作用。②构建了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提出了以组织体系、运行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四体系—系统”总体框架,设计了业务流程,提出了业务模型设计原则,构建了“4721”业务模型。形成了“以网格化为灵魂,以组织体系为基础,以运行体系为根本,以保障体系为保证,以评价体系为关键,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网格化管护模式。③研究了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数据保障体系。提出将网格分为基本网格和管理网格,适应灵活管理的需要。提出将管护对象分为网格部件和网格事件,并细分大小类,设计编码方案,确定每类部件和事件的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④建立了科学的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评价指标体系。以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为评价方法,提出了22项基本指标和16项比率指标,分别按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岗位评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结果用统计表、专题图、统计图等方式来展现,加强了工程管理过程的科学化评价,实现了监控中心多方面监督。⑤以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研究分析了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实例。分析了现状,提出了构建网格化管护模式的建议。最后,论文提出了构建经济适用的服务于网格化管护模式的林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网格化林业工程管护模式经济效益评估研究两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白永利[10](2011)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经济迅速发展,产业支柱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草原和荒漠的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少数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旦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对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将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仅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对人文环境也有重要影响。从国际人权法的视角来审视,主要是侵犯少数人享有的文化权。在资源开发的各方参与者中,少数民族相对于国家和开发商是弱势群体,需要在法律制度上研究保障少数民族发展权和文化权问题,在国内现有的制度设计中主要通过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维护好生态环境,促进少数民族享有其发展权和文化权。本研究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方面是从生态补偿角度,通过补偿恢复生态环境来维护少数民族生存权和发展权;另一方面,从人权法角度研究资源开发对少数人权益的保障,国内现有资料中系统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文章较少,这部分将借助国际人权法的理论,突出开发与少数人权益的关系、保护机制和保障内容等。18世纪7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的拉尔森和马扎斯提出了第一个帮助政府颁发湿地开发补偿许可证的湿地快速评价模型,之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建立起矿区的补偿保证金制度,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森林建设补偿金制度,随后学者和机构开始研究生态补偿。其多采取跨学科研究,使用经济学和统计学分析等方法,研究较为深入。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出关于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文章有限,已有研究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文章很少涉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权益保障。针对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的不足,文章主要安排了五部分内容:第一章说明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现存的主要问题。以内蒙古自治区为样本,阐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案例分析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及其成因分析,提出需要针对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第二章研究生态补偿概念、法律内涵、现有机制,明确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概念。首先是辨识生态、环境与资源联系与区别,说明资源—环境有各种价值,为生态补偿提供理论基础;评述各学科学者提出具有代表性生态补偿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概念和内容;其次是运用国际人权法中关于少数人权利、发展权、环境权等理论,分析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应有的权利和需要保障的利益,补充现有法学缺失的内容。第三章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规定研究。总结中国国家和地方生态补偿的历程;列举和比较不同领域生态补偿的法定内容及关系。梳理了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中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具体规定,评价各个领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法律规定方面的问题;使用要素分析的方法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施研究。首先逐条分析现有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各种税费和中央与地方收益分成,归纳出属于民族地区的收益,分析这些收益是否可以用于生态补偿;寻找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各种税费收益中针对民族地区的特别优惠措施,这些优惠措施如何体现对少数民族特殊权益保障或者对民族地区的照顾?其次是分析相关税费设置、分配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已经采取的各种措施中存在问题,总结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缺失和不足。第五章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完善的一些设想。借鉴发达国家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国家保护少数人权利的机制和从国际人权法角度考察在资源开发中保障少数人权益的机构、途径和案例分析;研究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的相关问题,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生态补偿立法必备要素,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立法要素以及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特殊要素。探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三个重要问题,少数民族参与决策的程度,民族地区行使自治立法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解决矿产资源生态补偿问题的可行性和遇到的困难;整理少数民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习惯,借鉴其积极因素指导建立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较为全面地提出完善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法律体系的设想。

二、翁牛特旗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翁牛特旗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2)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 ——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2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1 Translation task arrangements
        2.1.2 Theoretical Preparations
    2.2 While-translation process
        2.2.1 Tools used in the process
        2.2.2 Time control and problem-solving in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ost- translation process
Chapter 3 Culture-loaded Words in Chinese Forestry Yearbook
    3.1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3.2 The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3.2.1 Ecological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3.2.2 Material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3.2.3 Social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3.2.4 Religious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3.2.5 Linguistic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3.3 The Application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Translating Culture-loaded Words
Chapter 4 Translation Methods in Translating Culture-loaded Words
    4.1 Free Translation
    4.2 Literal Translation
    4.3 Transliteration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he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3)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解释
        1.2.1 生态补偿
        1.2.2 生态补偿标准
        1.2.3 生态补偿标准测算基本方法
    1.3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生态补偿提出的背景及概念
    2.2 生态补偿机制框架
        2.2.1 参与者
        2.2.2 补偿标准
        2.2.3 补偿条件
        2.2.4 补偿模式
        2.2.5 资金来源
        2.2.6 支付方式
    2.3 生态补偿和其他环保政策的比较
        2.3.1 PES和环境税的比较
        2.3.2 PES和行政规制的比较
        2.3.3 PES和 ICDPs的比较
        2.3.4 中国跨界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工具
    2.4 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2.4.1 生态补偿标准确定依据
        2.4.2 传统核算模型
        2.4.3 特征价格模型
        2.4.4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2.4.5 核算模型小结
    2.5 生态补偿支付原则
        2.5.1 污染者付费原则
        2.5.2 受益者付费原则
        2.5.3 改变者付费原则:一个统一框架
    2.6 中国传统领域生态补偿研究和实践
        2.6.1 研究现状
        2.6.2 生态补偿实践
    2.7 国外传统领域生态补偿研究和实践
        2.7.1 研究现状
        2.7.2 生态补偿实践
    2.8 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研究和实践
        2.8.1 研究现状
        2.8.2 生态补偿实践
    2.9 评论
第3章 跨界大气污染治理国际经验
    3.1 欧洲推进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背景
    3.2 《远距离跨界大气污染公约》及其治理机制
        3.2.1 CLRTAP组织构成及运行方式
        3.2.2 CLRTAP为核心的治理体系
    3.3 欧洲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3.3.1 科学化定量体系
        3.3.2 制度化保障体系
        3.3.3 欧洲大气污染治理成效
    3.4 对中国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启示及建议
        3.4.1 建立健全大气治理立法及配套执行体系,并严格落实问责
        3.4.2 尽快建立和完善跨界大气污染监测评估系统
        3.4.3 科学划分大气污染治理区域,成立跨域组织领导机构
        3.4.4 加快研究制定符合国情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点值分析
    4.1 建模思路
    4.2 模型构建
        4.2.1 生产模块
        4.2.2 需求模块
        4.2.3 污染物排放模块
        4.2.4 硫税作用机制
        4.2.5 动态递归和闭合模块
    4.3 数据来源、处理及情景设置
        4.3.1 数据来源和处理
        4.3.2 情景设置
    4.4 模拟结果及分析
        4.4.1 PM_(2.5) 浓度变化敏感分析
        4.4.2 京津冀共同治理下的机会成本测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区间分析
    5.1 建模背景
    5.2 建模思路
    5.3 模型构建
        5.3.1 生产模块
        5.3.2 消费模块
        5.3.3 政府模块
        5.3.4 污染物排放模块
        5.3.5 闭合模块
    5.4 数据来源、处理及情景设置
        5.4.1 数据来源和处理
        5.4.2 情景设置
    5.5 模拟结果及分析
        5.5.1 污染排放来源分析
        5.5.2 各行业产出变化分析
        5.5.3 各行业污染减排分析
        5.5.4 主要行业减产、GDP损失及PM_(2.5) 浓度变化敏感分析
        5.5.5 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标准区间界定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基本框架
    6.1 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典型影响因素分析
    6.2 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机制基本框架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生态补偿理论及支付原则统一框架
        7.1.2 欧洲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镜鉴
        7.1.3 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点值模拟
        7.1.4 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标准区间界定
        7.1.5 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机制的基本框架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成果

(4)内蒙古多伦县土壤侵蚀与LUCC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
        1.3.2 土壤侵蚀研究
        1.3.3 土壤侵蚀与LUCC相互关系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候
        2.1.4 土壤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划
        2.2.2 人口
        2.2.3 经济
    2.3 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2.3.1 生态文明建设
        2.3.2 林业工程建设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方法
        3.2.2 土壤侵蚀研究方法
        3.2.3 土壤侵蚀与LUCC耦合关系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提取及土壤侵蚀参数因子核算
    4.1 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提取
        4.1.1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4.1.2 遥感影像解译
        4.1.3 分类操作与精度检验
    4.2 水蚀模型参数因子提取与计算
        4.2.1 降雨侵蚀力因子(R)提取
        4.2.2 土壤可蚀性因子(K)提取
        4.2.3 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提取
        4.2.4 坡长(L)、坡度因子(S)提取
        4.2.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提取
    4.3 风蚀模型参数因子提取与计算
    4.4 土壤侵蚀定量核算
        4.4.1 水力侵蚀核算
        4.4.2 风力侵蚀核算
5 多伦县LUCC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5.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5.1.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
        5.1.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
    5.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5.3 土地利用迁移变化分析
        5.3.1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迁移特征分析
        5.3.2 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间的迁移转换分析
    5.4 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性分析
        5.4.1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面积的区际差异分析
        5.4.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
    5.5 小结
6 多伦县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
    6.1 水力侵蚀时空变化分析
        6.1.1 水力侵蚀模数及侵蚀强度等级划分
        6.1.2 水力侵蚀总量核算与分析
        6.1.3 水力侵蚀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6.1.4 水力侵蚀时间变化分析
    6.2 风力侵蚀时空变化分析
        6.2.1 风蚀面积与侵蚀强度结构变化分析
        6.2.2 风力侵蚀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6.2.3 风力侵蚀的时间动态变化分析
    6.3 风水复合侵蚀区面积核算与侵蚀特征分析
    6.4 小结
7 土地利用/覆被(LUCC)与土壤侵蚀耦合关系分析
    7.1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7.1.1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土壤水蚀特征分析
        7.1.2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土壤风蚀特征分析
    7.2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变化分析
        7.2.1 土壤水力侵蚀强度指数变化分析
        7.2.2 土壤风力侵蚀强度指数变化分析
    7.3 小结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2 结论
    8.3 多伦县土壤侵蚀防控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多伦县林业生态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林业经济效益评价
        1.3.2 林业社会效益评价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气候水文
        2.1.3 土壤条件概况
    2.2 社会经济条件
    2.3 年度林业生产情况
    2.4 林业生态建设概况
        2.4.1 项目类别
        2.4.2 各类项目工程量及分布
        2.4.3 工程投资结构
        2.4.4 工程效果
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1.1 林业生态工程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2 多伦县林业生态建设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3.1.3 多伦县林业生态工程问题分析及建议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4 多伦县林业生态工程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4.1 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4.1.3 指标体系的构成
        4.1.4 评价指标的解释
    4.2 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权重计算方法选择
        4.2.2 权重计算步骤
        4.2.3 权重计算
5 多伦县林业生态工程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5.1 经济社会效益的评价方法
        5.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1.2 评价方法的解释和计算步骤
    5.2 多伦县的经济社会效益综合得分
    5.3 多伦县林业生态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5.3.1 经济效益的评价
        5.3.2 社会效益的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多伦县林业生态建设经济社会效益补充体系实地调查分析
    6.1 经济社会效益补充指标解释
        6.1.1 社会就业效益
        6.1.2 增加农民收益
        6.1.3 森林景观游憩价值
        6.1.4 增强人们身心健康和环保意识
        6.1.5 改善民族关系、干群关系
        6.1.6 促进科技进步
        6.1.7 其他
    6.2 多伦县林业生态工程经济社会效益补充体系实证评价
        6.2.1 社会就业效益
        6.2.2 增加农民收益
        6.2.3 森林景观游憩价值
        6.2.4 科技的影响
        6.2.5 其他
    6.3 小结
7 讨论、结论与建议
    7.1 讨论
    7.2 结论与建议
        7.2.1 结论
        7.2.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生态补偿涵义、理论、实践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林权制度改革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农田防护林生态、经济效益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框架
        1.5.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前提
    2.1 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
        2.1.1 公共物品理论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生态资源价值理论
        2.1.4 产权理论
    2.2 研究前提
        2.2.1 农田防护林概念与特征
        2.2.2 生态补偿政策及标准
        2.2.3 研究范围界定及调研情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田防护林实施生态补偿必要性与补偿机制设计
    3.1 农田防护林实施生态补偿必要性
    3.2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3.2.1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设计原则
        3.2.2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结构
        3.2.3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组成要素
        3.2.4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模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组成要素与运行模式
    4.1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
        4.1.1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利益关系者界定
        4.1.2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相关者的博弈关系分析
    4.2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标准
        4.2.1 农田防护林最优轮伐期理论模型分析
        4.2.2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标准分类
        4.2.3 农田防护林补偿标准核算的一般方法
    4.3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资金渠道
        4.3.1 以政府为主的资金渠道
        4.3.2 以市场为主的资金渠道
    4.4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方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实践
    5.1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界定
        5.1.1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主体界定
        5.1.2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对象界定
    5.2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关系
        5.2.1 补偿主体的产权政策对农户意愿影响
        5.2.2 产权特征相关分析
    5.3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渠道
        5.3.1 影响农户获取资金的因素分析
        5.3.2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分析
    5.4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方式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与讨论
    6.1 农田防护林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简述
        6.1.1 成本法
        6.1.2 林木价值法
        6.1.3 生态价值法
    6.2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标准中成本核算
    6.3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标准中林木价值核算
    6.4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标准中生态价值核算
        6.4.1 数据说明
        6.4.2 研究方法
        6.4.3 核算结果
        6.4.4 对生态价值的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建立和完善农田防护林补偿机制的配套管理措施
    7.1 政府方面
        7.1.1 加强生态补偿立法
        7.1.2 完善林权配套制度
        7.1.3 提高生态补偿认知
    7.2 市场方面
        7.2.1 发挥生态项目优势
        7.2.2 完善平原地区林业产业结构
        7.2.3 建立农田防护林经营合作社组织
        7.2.4 完善农田防护林信贷融资机制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7)翁牛特旗防沙治沙战略布局与防治措施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沙治沙总体情况
2 防沙治沙的主要做法
    2.1 抓领导、抓组织, 加快防沙治沙步伐
    2.2 抓重点、抓典型, 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2.3 抓协调、抓投入, 打好防沙治沙总体战
    2.4 抓改革、抓政策, 调动全民治沙积极性
    2.5 抓科技、抓管护, 巩固提高治理成果
3 当前防沙治沙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沙地治理难度加大
    3.2 沙产业发展滞后, 带动生态建设的效果不明显
4 下一步采取的具体措施
    4.1 大力实施生态路开发战略
    4.2 大力实施南阻北拉治沙战略
    4.3 大力实施基地建设战略
    4.4 大力实施优先保护战略

(8)赤峰市翁牛特旗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的经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森林的综合效益
        1.2.1 森林生态效益
        1.2.2 森林经济效益
        1.2.3 森林社会效益
    1.3 森林综合效益的基本特征
        1.3.1 发展的阶段性
        1.3.2 人类主体性
        1.3.3 整体性
        1.3.4 计量的复杂性
    1.4 森林效益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2.1 数据收集
        1.5.2.2 研究方法
        1.5.2.3 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赤峰市翁牛特旗概况
        2.1.2 赤峰市翁牛特旗气候
        2.1.3 赤峰市翁牛特旗自然灾害
        2.1.4 赤峰市翁牛特旗荒漠化防治情况简介
        2.1.5 农田防护林现状
    2.2 研究基础
        2.2.1 研究内容
        2.2.2 理论基础
        2.2.2.1 经济分析主要理论
        2.2.2.1.1 经济效益
        2.2.2.1.2 生态效益
        2.2.2.1.3 社会效益
        2.2.2.2 翁旗农田防护林项目生态效益分析
        2.2.3 数据基础(调查问卷及数据来源详细说明)
3 经济分析计量评价研究方法和结果
    3.1 经济效益的经济分析
        3.1.1 经济效益分析依据
        3.1.2 经济效益定量分析
    3.2 生态效益的经济分析
        3.2.1 生态效益分析依据
        3.2.2 生态效益定量分析
    3.3 社会效益分析
4 农田防护林效益的经济分析
    4.1 投入产出调查表
    4.2 农田防护林项目建设及投入产出情况
        4.2.1 农田防护林项目建设的投入情况
        4.2.2 农田防护林项目建设的产出情况
    4.3 假设和折现率选择
        4.3.1 折现率
        4.3.2 假设
    4.4 具体分析
    4.5 经济分析的敏感性分析
        4.5.1 将折现率由8%上升到12%
        4.5.2 将2020年木材价格降低一半
5 农田防护林对农户家庭财务分析
    5.1 农田防护林有国家补助的农户分析
        5.1.1 农田防护林有国家补助的农户分析的建设及投入产出情况
    5.2 农田防护林无国家补助的农户分析
        5.2.1 农田防护林无国家补助的农户分析的建设及投入产出情况
    5.3 农田防护林实施后生态情况
        5.3.1 风害情况
        5.3.2 干旱状况
        5.3.3 就业增加
        5.3.4 农民减贫
6 总结
    6.1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概况
        1.1.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基本经验
        1.1.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暴露出的弊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国内外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研究
        1.3.2 国内外林业生态工程及其管理模式研究
        1.3.3 国内外防沙治沙管理研究
        1.3.4 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网格与网格化管理发展研究
    2.1 网格
        2.1.1 网格的概念与应用
        2.1.2 网格的发展与趋势
    2.2 网格化管理
        2.2.1 网格化管理的概念与应用
        2.2.2 网格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2.2.3 网格化管理的流程
        2.2.4 网格化管理的特征
        2.2.5 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及趋势
    2.3 网格与网格化管理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3.1 管理与管理模式
        3.1.1 管理
        3.1.2 模式
        3.1.3 管理模式
    3.2 系统论
        3.2.1 系统论概要
        3.2.2 系统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3 控制论
        3.3.1 控制论概要
        3.3.2 控制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4 信息论
        3.4.1 信息论概要
        3.4.2 信息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5 协同论
        3.5.1 协同论概要
        3.5.2 协同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6 "善治"理论
        3.6.1 "善治"理论概要
        3.6.2 "善治"理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7 可持续发展理论
        3.7.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要
        3.7.2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8 网格化管理理论
        3.8.1 网格化管理理论概要
        3.8.2 网格化管理理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9 现代信息技术
        3.9.1 计算机网络技术
        3.9.2 3S技术
        3.9.3 网格地图技术
        3.9.4 数据库技术
        3.9.5 数据挖掘技术
        3.9.6 系统集成技术
    3.10 本章小结
4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的构建
    4.1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的构建思路与总体框架
        4.1.1 构建思路
        4.1.2 总体框架
    4.2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组织体系
        4.2.1 管护员队伍
        4.2.2 日常管理机构
        4.2.3 临时议事机构
    4.3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运行体系
        4.3.1 业务流程
        4.3.2 业务模型
    4.4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保障体系
        4.4.1 政策保障
        4.4.2 数据保障
        4.4.3 资金保障
        4.4.4 科技保障
    4.5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4.5.1 总体架构
        4.5.2 数据库建设
    4.6 本章小结
5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数据保障体系
    5.1 基础地理数据的获取与更新
    5.2 网格划分与调整
        5.2.1 基本网格与管理网格
        5.2.2 网格划分的原则
        5.2.3 网格编码的规则
        5.2.4 网格的数据要求
        5.2.5 网格的调整
    5.3 网格部件
        5.3.1 网格部件的分类与编码
        5.3.2 网格部件的属性
        5.3.3 网格部件的更新
    5.4 网格事件
        5.4.1 网格事件的分类与编码
        5.4.2 网格事件的属性
    5.5 专业部门
        5.5.1 专业部门编码
        5.5.2 部件责任主体的确定
        5.5.3 事件责任主体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6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评价体系
    6.1 评价对象与评价周期
        6.1.1 评价对象
        6.1.2 评价周期
    6.2 评价指标
        6.2.1 基本指标
        6.2.2 比率指标
        6.2.3 综合指标
    6.3 评价方法
        6.3.1 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6.3.2 区域评价
        6.3.3 部门评价
        6.3.4 岗位评价
    6.4 评价展现
        6.4.1 区域评价的展现
        6.4.2 部门评价的展现
        6.4.3 岗位评价的展现
    6.5 本章小结
7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案例分析
    7.1 研究区概况
        7.1.1 自然条件
        7.1.2 社会经济情况
        7.1.3 京津风沙源治工程区情况
    7.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情况
        7.2.1 小班划分情况
        7.2.2 管护员队伍情况
        7.2.3 工程管护情况
        7.2.4 管护资金情况
        7.2.5 管护效果
        7.2.6 现有管护存在的问题
    7.3 构建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建议
        7.3.1 统一网格编码,普查管护资源
        7.3.2 建立监控中心,强化监督职能
        7.3.3 垂直管理护林员,整合业务流程
        7.3.4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现代化水平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网格化管护模式及其优势
        8.2.1 网格化管护模式
        8.2.2 网格化管护模式的优势
    8.3 研究的创新点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相关动态
    三、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难点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问题提出:直面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
    一、内蒙古自治区的概况
    二、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生态问题--以乌拉盖湿地为例
    三、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产生的生态问题
    四、内蒙古模式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理论
    第一节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概念及内容
        一、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概念
        二、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内容
    第二节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理论依据
        一、人权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环境权理论
        四、环境正义理论
第三章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现行法律规定评析
    第一节 我国生态补偿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生态补偿发展概况
        二、生态补偿的地方实践
    第二节 不同领域生态补偿法律规定
        一、各领域生态补偿的法律规定
        二、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规定
        三、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性法规中生态补偿相关条款梳理
    第三节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和政策内容
        一、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二、规章的相关规定
        三、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第四节 各领域生态补偿的评价
        一、目前生态补偿制度问题
        二、法律法规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三、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方面的缺失
第四章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实施状况
    第一节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分析
        一、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的收益
        二、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权益规定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开展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存在问题--鄂尔多斯市为例
        二、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收益与分配中存在问题
        三、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完善构想
    第一节 发达国家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一、美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二、德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三、英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四、加拿大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五、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第二节 国外矿产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补偿中制度的启示
        一、国家法保护机制
        二、国际人权保护体系中少数人权利保护机制
    第三节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的思考与对策
        一、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立法完善
        二、生态补偿法律要素
        三、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要素
        四、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特殊要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三、博士论文
    四、英文类
附录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四、翁牛特旗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翁牛特旗生态建设项目绩效实证研究——兼论蒙古族聚居区生态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J]. 聂莹,樊胜岳,钟瑶. 青海社会科学, 2021(04)
  • [2]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 ——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D]. 徐安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3]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 王月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12)
  • [4]内蒙古多伦县土壤侵蚀与LUCC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D]. 周佳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2)
  • [5]多伦县林业生态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研究[D]. 淡亚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6]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王美. 沈阳农业大学, 2013(10)
  • [7]翁牛特旗防沙治沙战略布局与防治措施构想[J]. 郭宇航,侯学敏,刘占超,杨成全,陆佳伟,刘凤强,红英,刘艳强,郭云义.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3(05)
  • [8]赤峰市翁牛特旗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的经济评估[D]. 唐巍.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1)
  • [9]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研究[D]. 彭恩强.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6)
  • [10]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D]. 白永利.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翁牛特旗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