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是穴斜刺治疗肌肉损伤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邹媛,刘通,李健,冯婧,刘志丹,李巧巧,陈媛琳,黄怡然,李文迅[1](2021)在《斜刺阿是穴对股四头肌损伤小鼠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抗原/生肌转录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斜刺阿是穴对股四头肌损伤小鼠自主活动、细胞形态及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抗原(MyoD1)、生肌转录因子(Pax7)的影响。方法:24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浅刺组、深刺组,每组6只。采用单次肌注0.5%布比卡因制备股四头肌损伤小鼠模型。造模后24 h两治疗组采用斜刺阿是穴干预治疗,浅刺组入针至触碰到受损肌肉表面,深刺组顺着肌纤维穿过股四头肌损伤肌腹,均提插3次,不留针,治疗1次。造模24 h后和治疗24 h后对各组小鼠进行爬杆实验,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股四头肌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小鼠股四头肌组织中MyoD1、Pax7的阳性表达。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斜刺组小鼠治疗后爬杆实验得分明显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爬杆实验得分明显降低(P<0.01),股四头肌MyoD1、Pax7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斜刺组小鼠爬杆实验得分及股四头肌MyoD1、Pax7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浅刺组比较,深刺组爬杆实验得分及股四头肌MyoD1、Pax7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模型组出现大面积炎性浸润,肌细胞肿大、萎缩、破裂、变性坏死,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间隔变大,核聚集、深染、固缩,伴出血;两斜刺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斜刺阿是穴能有效促进损伤股四头肌的良性修复,促进小鼠运动能力的恢复,且深刺较浅刺效果更佳,其机制可能与上调MyoD1和Pax7的表达有关。
邹媛[2](2021)在《斜刺阿是穴对股四头肌损伤小鼠行为学及MyoD1/Pax7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索斜刺阿是穴对股四头肌损伤小鼠运动能力、细胞形态及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MSC)特异性标记蛋白生肌决定因子(Myogenic determine factor,MoyD)和配对盒转录因子7(Paired box gene 7,Pax7)的影响,证明斜刺阿是穴对骨骼肌损伤的治疗作用,探寻其可能的起效机制。研究方法:24只C57BL/6N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斜刺浅刺组、斜刺深刺组4组,6只/组。采用单次肌注0.5%布比卡因制作股四头肌损伤模型,造模后24h对两治疗组采用斜刺阿是穴进行干预,根据针刺层次的不同分为浅刺和深刺,斜刺提插3次,治疗次数皆为1次。在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后24h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整体情况、体质量、股四头肌直径;治疗前、后24h对各组小鼠进行行为学检测比较,包含爬杆实验、双足承重实验、悬挂实验、跑台实验;治疗24h后统一取材,对各组小鼠股四头肌湿重比进行比较,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股四头肌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yoD1、Pax7的阳性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检测MyoD1、Pax7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研究结果:(1)斜刺阿是穴对体质量和股四头肌湿重比的影响:斜刺深刺组较空白组小鼠体质量下降(P<0.05);各组小鼠之间股四头肌湿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斜刺阿是穴对股四头肌直径和行为学的影响:造模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斜刺浅刺组、斜刺深刺组小鼠股四头肌直径明显增大(P<0.01)、爬杆实验得分明显降低(P<0.01)、双足承重能力明显下降(P<0.01)、悬挂实验得分明显降低(P<0.01)、跑台实验中被电击的次数明显增加(P<0.01);经斜刺阿是穴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斜刺浅刺组、斜刺深刺组小鼠股四头肌直径明显减小(P<0.01)、爬杆实验得分明显升高(P<0.01)、悬挂实验得分明显提高(P<0.01)、小鼠被电击次数明显减少(P<0.01),斜刺浅刺组小鼠下肢承重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刺深刺组小鼠下肢承重力明显提升(P<0.01);与斜刺浅刺组相比,斜刺深刺组小鼠股四头肌直径明显减小(P<0.01)、爬杆实验得分明显升高(P<0.05)、下肢承重力明显提升(P<0.01)、悬挂实验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被电击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治疗前相比,斜刺浅刺组、斜刺深刺组小鼠治疗后股四头肌直径明显减小(P<0.01)、爬杆实验得分明显升高(P<0.01)、双足承重能力明显提升(P<0.05,P<0.01)、悬挂实验得分明显提高(P<0.05,P<0.01),斜刺浅刺组小鼠被电击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刺深刺组小鼠被电击次数明显减少(P<0.01);(3)斜刺阿是穴对肌细胞形态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肌细胞紧密排列,周围分布数个细胞核,形态规则,大小均匀;模型组出现大面积炎性浸润,肌细胞肿大、萎缩、破裂、变性坏死,细胞间隔变大,细胞核聚集、深染、固缩,整体排列无规律伴出血;斜刺浅刺组肌细胞肿大、破裂,细胞间隔大,细胞核聚集、深染,伴出血;斜刺深刺组炎症情减轻,肌细胞大小趋于一致、排布趋于规律,细胞间隔变小,细胞核数目减少;(4)斜刺阿是穴对MyoD1和Pax7阳性表达的影响:IHC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斜刺浅刺组、斜刺深刺组MyoD1和Pax7阳性表达的累积吸光度值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斜刺浅刺组、斜刺深刺组MyoD1和Pax7阳性表达的累积吸光度值升高(P<0.01);与斜刺浅刺组相比,斜刺深刺组MyoD1和Pax7阳性表达的累积吸光度值升高(P<0.01);(5)斜刺阿是穴对MyoD1和Pax7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WB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斜刺浅刺组、斜刺深刺组MyoD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模型组Pax7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斜刺浅刺组、斜刺深刺组Pax7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斜刺浅刺组MyoD1和Pax7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斜刺深刺组MyoD1和Pax7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与斜.刺浅刺组相比,斜刺深刺组MyoD1和Pax7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结论:(1)斜刺阿是穴能改善股四头肌损伤小鼠受损肌肉的局部肿胀程度,并促进其肌细胞形态的修复,有助于受损肌肉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股四头肌损伤小鼠的运动能力;(2)斜刺阿是穴可能是通过上调MyoD1和Pax7的表达,加速了 MSC增殖进程,以此促进损伤股四头肌的修复;(3)斜刺阿是穴深刺和浅刺,对股四头肌损伤均具有一定治疗作用,深刺效果优于浅刺。
李娜[3](2021)在《筋膜枪松解股四头肌阿是穴对下肢爆发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为了获取较强的下肢爆发力,通常会进行超负荷的训练,这使得肌肉中形成以结节条索为腧的阿是穴,进而影响运动功能表现。随着筋膜枪的广泛应用,在训练中,它具有激活与放松两个作用,但使用的具体方法以及时间仅由厂家提供或者凭使用者的使用经验。基于此,本文通过使用筋膜枪松解股四头肌阿是穴,探索阿是穴松解后下肢爆发力的变化,以期为需要短期内提升下肢爆发力的人员提供解决办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吉林体育学院男大学生45名且一周内都有超过习惯性负荷的训练(以保证阿是穴的存在),每一位受试者都要进行空白组、无振动组与有振动组的测试。空白组不进行干预;无振动组进行筋膜枪放置在阿是穴上但筋膜枪并不振动,在每个阿是穴上放置60秒;有振动组进行开振动的干预,每个阿是穴冲击60秒。在对阿是穴进行干预后进行下肢爆发力的相关测试。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显着性水平设置为P<0.05。本文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研究结果:(1)股四头肌阿是穴硬度:空白组均数无显着性差异(P=0.227>0.05);无振动组均数具有显着性差异(P=0.048<0.05);有振动组均数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0<0.01);(2)下蹲跳(Counter movement jump CMJ):无振动组低于空白组,且为显着下降的趋势(Hight:P=0.032<0.05;Power:P=0.049<0.05);有振动组低于空白组,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Hight:P=0.384>0.05;Powe r:P=0.549>0.05);有振动组高于无振动组,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Hight:P=0.585>0.05;Power:P=0.794>0.05);(3)纵跳摸高:无振动组低于空白组,因而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857>0.05);有振动组高于空白组,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269>0.05);有振动组高于无振动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7<0.05);(4)30米加速跑:无振动组高于空白组,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453>0.05);有振动组高于空白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有振动组高于无振动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5)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无振动组低于空白组,但不具显着性差异(P=1.000>0.05);有振动组低于空白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有振动组低于无振动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研究结论:经过本次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集中于阿是穴的松解、下肢爆发力的变化以及受试者无力感(VAS)的变化三个方面:首先,筋膜枪在股四头肌阿是穴上放置或持续冲击60秒,都可以充分松解股四头肌阿是穴;其次,筋膜枪松解股四头肌阿是穴对下肢爆发力的影响具有显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蹲跳:无振动组和有振动组与空白组相比,下蹲跳的成绩未得到提高,反而造成下蹲跳的成绩下降,说明筋膜枪松解股四头肌阿是穴后对爆发力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纵跳摸高:有振动组的纵跳摸高成绩高于无振动组和空白组,说明筋膜枪松解股四头肌阿是穴后,对下肢爆发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0米加速跑:有振动组30米加速跑的成绩高于无振动组和空白组,说明了经过干预后,下肢爆发力的速度指标在提升;以上的结果表明,筋膜枪在松解股四头肌阿是穴后,对下肢爆发力会产生即时效应,然而在具体动作上,应具体分析;最后,三次测试中,受试者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的得分中,有振动组低于无振动组、空白组,经过筋膜枪的干预,受试者腿部的无力感增强,即受试者自我感觉腿部力量与筋膜枪干预前相比,腿部力量下降。
靳丽萍[4](2020)在《针刺通过TRP通道对离心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不同时相calpains自溶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运动损伤中骨骼肌损伤是常见损伤之一。虽然骨骼肌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过度损伤将导致骨骼肌功能性退化。研究发现骨骼肌损伤时,针刺能减少骨骼肌损伤,但具体机制尚未明了。另外还有研究发现针刺与calpains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本实验旨在探讨calpains在针刺效应后对骨骼肌损伤的作用。2方法:大鼠适应环境1周后,采用随机分组法将7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安静组(C)、运动组(E)、运动针刺组(EA)、运动针刺加TRP通道阻断剂组(EAI)。安静组(C)不作任何的干预。运动组(E),运动加针刺组(EA),运动针刺加阻断剂组(EAI)进行90 min离心运动且负荷相同。此离心运动为下坡跑运动,跑台坡度为-16°,速度为16 m·min-1,每组运动时间为5 min,共18组,组间休息2 min。EA组运动完成后仅进行一次斜刺(斜刺角度为300)大鼠的股中肌。斜刺股中肌时,留针的时间为4min此期间不可做任何的的转捏提插等动作。EAI组完成运动后,立即注射0.2%的Gdcl3盐溶液,然后进行一次斜刺(斜刺角度为300)大鼠的股中肌。最后各组分别在1h、48h、120h取大鼠下肢股中肌。将取得的左下肢股中肌使用SDS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观察蛋白活性,右下肢股中肌采用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的超微结构Z线。3结果:3.1针刺干预对calpains的变化影响:(1)与C比较:E较C组calpain-1,calpain-3均呈递增的趋势,均与C组显着性增加(P<0.05),calpain-2非常显着性增加(P<0.01)。EA较C组显着性增加(P<0.05)。EAI较C组显着性增加(P<0.05);(2)同一时相不同组别比较:EA组较E组calpain-1、calpain-2、calpain-3均呈下降的趋势,均与E组显着性差异P<0.05;EAI组较EA组calpain-1、calpain-2、calpain-3均呈上升的趋势。均与EA组显着性差异P<0.05。(3)同一组别不同时相比较:calpain-1和3的E组在48h时达到峰值,1h和120h分别与48h相比时,P<0.05均为显着性差异。calpain-2E组在48h时达到峰值,1h和120h分别与48h相比时P<0.01,calpain-2均为非常显着性差异;calpain-1的EA组48h达到峰值,1h和120h分别与48h相比calpain-1分别为P<0.01非常显着性差异和P<0.05显着性差异。calpains-2和-3的EA组120h达到峰值,1h和48h分别与120h相比P<0.05,均为非常显着性差异;calpain-1、2、3的EAI组120h达到峰值,1h和48h分别与120h相比P<0.05均为显着性差异。3.2针刺干预骨骼肌超微结构Z线排列的影响:Z线完整性、Z线断裂情况、Z线模糊变化。(1)与C组比较,P<0.01Z线完整性均显着减少,P<0.01Z线断裂均极其显着增加,48h P<0.01Z线模糊变化非常显着增加;(2)同一时相不同组别比较,1h时E与EA组比P<0.05,Z线完整性显着减小,Z线断裂性和模糊性显着增加。EAI与EA组相比P<0.05 Z线完整性显着减小,Z线断裂性和模糊性显着增加;48h时E与EA组比P<0.05,Z线完整性显着减小,Z线裂性和模糊性显着增加,EAI与EA组相比P<0.05,Z线完整性显着减小,Z线裂性和模糊性显着增加。120h时E与EA组比P<0.05,Z线完整性显着减小显着减小,EAI与EA组相比P<0.05,Z线完整性显着减小显着减小。所以,离心运动破坏Z线的完整性,增加了Z线的模糊和断裂的情况。而针刺可以恢复Z线的模糊和断裂的情况。(3)同一组别不同时相比较,EA与E相比,1 h、48h、120hP<0.01Z线完整性非常显着增加,48h P<0.01断裂模糊非常显着减小;EA组与EAI组比较,P<0.01完整性非常显着增加,48h P<0.01断裂非常显着减小。4结论:4.1急性离心运动引起骨骼肌细胞calpain-1、2、3活性增加,造成了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4.2针刺下调了急性离心运动骨骼肌calpain-1、2、3活性,减轻了肌节结构损伤程度,其效应机制与TRP通道活性有关。
朱荟萌[5](2019)在《“卧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卧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卧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的运用及疗效评价提供观察依据。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严格根据本课题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康科住院部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取穴处方均参照《针灸治疗学》“腰痛”处方,主穴选取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并结合经络辨证随证配穴,足太阳经型加取委中、合阳、承山,足少阳型加取环跳、阳陵泉、悬钟。治疗组采用“卧针”刺法配合常规电针治疗,具体操作为在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合阳-承山或阳陵泉-悬钟上使用毫针以15°~30°倾斜进针,两针相对而刺,委中、环跳常规直刺,以同侧肾俞-大肠俞、合阳-承山或阳陵泉-悬钟为同组连接电针,波形选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治疗时间20分钟,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2周1个疗程,共2个疗程,共12次。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常规电针治疗,所选穴位均采取常规毫针直刺,余接电针方法、治疗时间及疗程均同治疗组。通过比较第一次治疗前、治疗后0h、0.5h、1h的VAS评分,来评定两组治疗方案的即时止痛疗效;比较治疗前、所有治疗结束后JOA评分、SF-MPQ评分、总疗效,来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评定两组治疗方案的的疗效,从而探索“卧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效性。结果:将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SF-MPQ评分、JOA评分等多个因素层面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提示两组病例基本资料基线相似,具有可比性。VAS评分:两组治疗均能快速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p<0.05),“卧针”刺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即时止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p<0.05)。JOA、SF-MPQ评分:两组治疗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功能、缓解疼痛症状(p<0.05);“卧针”刺法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功能、缓解疼痛症状方面优于常规针刺(p<0.05)。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0.62%;经统计学比较,两组总疗效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疗效相当。结论:“卧针”刺法结合电针和常规针刺结合电针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都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卧针”刺法在即时止痛,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体征及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具有一定的优效性。这一刺法在急慢性肌肉损伤、各类痛症的治疗上值得推广和应用,其机制理论的研究也应进一步深入。
张翔,张学林,孔梅,叶梅聆[6](2018)在《急性离心运动引起的骨骼肌横向张力传递变化及针刺干预效应》文中认为目的:采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动物模型,探讨横向张力传递在针刺干预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12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C)、运动组(E)、运动针刺组(EA)、运动针刺阻断剂组(EAI)。C组自由饮食,其他各组运动方式采用坡度为-16°、速度为16 m/min、时间为90 min下坡跑离心运动。EA组运动后即刻,用直径0.25 mm毫针纵向斜刺两侧趾长伸肌,留针4 min。EAI组运动后即刻,大鼠尾静脉注射TRP通道阻断剂Gd Cl3,30 min后针刺。之后,分别于1 h、48 h、120 h取大鼠两侧趾长伸肌,分别用于在体状态下测量横向张力传递变化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相邻细胞间胞外基质结构以及肌束膜胶原纤维网络分支缆细小分枝与肌内膜、肌膜的衔接位点变化。结果:1)趾长伸肌张力αi与αi’相比统计变化:C组α3低于α3’但无显着差异(P>0.05),E和EAI组1 h、48 h、120 h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A组于1 h、48 h分别为显着性降低(P<0.05)、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120 h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2)趾长伸肌各肌腱头张力θi统计变化:(1)C组θ3与θ2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E和EAI组1 h呈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EAI组48 h显着降低(P<0.05);(2)C组θ4与θ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EA、EAI组1 h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3)趾长伸肌总横向张力传递统计变化:与C组相比,E组骨骼肌总横向张力传递大幅度增加,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EA组在1 h、120 h总横向张力低于同时相E组和EAI组,48 h则高于E组和EAI组,EA组呈先升后降的趋势,EAI组呈持续上升的趋势。4)趾长伸肌超微结构变化:与C组相比,E组骨骼肌微损伤、胶原面积、PJPs数量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EA组骨骼肌微损伤、PJPs数量均低于E组和EAI组,EA组骨骼肌胶原面积在1 h、48 h时相均低于同时相E组,但高于EAI组,120 h低于同时相E组和EAI组。结论:1)急性离心运动引起骨骼肌微损伤加剧,肌束膜衔接盘数量增加,同时骨骼肌横向张力传递能力增加。2)针刺可以有效调节骨骼肌横向张力传递,伴随骨骼肌微损伤减轻,肌束膜衔接盘数量减少,其效应机制与TRP通道有关。
王泉巅,亓效勤,秦雪飞,黎明,张宝[7](2018)在《合谷刺透穴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合谷刺透穴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合谷刺透穴针法治疗组(试验组)和普通针刺法治疗组(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治疗10次,每组分别对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部症状与体征评分进行评分,按公认的评价表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和颈部症状与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试验组以上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2%,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P<0.05)。结论:合谷刺透穴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显着,能够缓解颈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邹德辉[8](2017)在《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形态学及IL-17、LIF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多裂肌是位于脊柱最内侧且附着面积最大的椎旁肌,也是维持脊柱生物力学平衡,稳定椎间关节的重要节段性支柱。腰骶段的多裂肌尤为发达,尤其是L4-5节段的多裂肌对腰椎的动力性稳定起到80%以上的重要作用。一旦腰多裂肌发生损伤、萎缩及功能紊乱,就有可能导致腰椎失稳引发腰痛。针刺治疗腰痛由来已久且疗效肯定。委中是治疗腰痛的经典效穴。之前的研究已发现电针委中穴可改善骨骼肌损伤后的微循环,而炎症反应是骨骼肌损伤后影响微循环的重要节点,它对损伤微环境的内稳态有重要作用。而炎症反应的程度是影响细胞损伤、自噬、凋亡、坏死及修复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肌肉损伤后的病理走向及发展趋势,对肌肉损伤的修复至关重要。本实验一方面从解剖学、组织形态学对多裂肌进行形态学观察;另一方面从炎症反应与损伤微环境内稳态的关系角度探讨电针"委中"穴对腰多裂肌损伤后的部分修复机制。研究目的:1.从解剖学角度观察多裂肌的形态特点,并从组织形态学方面观察局部定点注射布比卡因溶液后大鼠腰多裂肌损伤的程度及恢复的时程。2.从IL-17和LIF的定量表达方面观察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俞"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炎症反应及修复过程的影响。研究方法:实验一:SD大鼠多裂肌形态学解剖观察。体重为320-350g的雄性SD大鼠2只,10%水合氯醛(350mg/kg,ip.)注射麻醉大鼠后,进行心脏灌注固定,固定满意后暴露解剖区域,剥离腰背筋膜,钝性分离相邻肌间隙,然后沿肌肉起止点及纤维走行方向进行钝性剥离,暴露多裂肌解剖形态,并用高清照相机追踪获取各节段多裂肌解剖图,以备形态学观察。实验二:大鼠腰多裂肌定点注射损伤模型观察。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组、布比卡因组,每组6只。布比卡因组大鼠,10%水合氯醛(350mg/kg,ip.)麻醉,选择L4、L5脊柱水平两旁的4个点,使用一次性注射器(4号针头)抽取0.5%布比卡因溶液,针头呈45°紧贴棘突向多裂肌进入,接触到关节突和棘突所在的骨面后回抽无血,每点注射布比卡因溶液100μl,注射时间在3s以上,以利于药物的吸收。单次注射布比卡因完成造模。生理盐水组注射方法同布比卡因组。空白组不采取任何措施。造模完成后从一般行为学、运动功能分析及HE、Masson染色的角度进行造模后观察。实验三:体重为320-350g的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24只)、模型组(24只)、电针委中组(24只)、电针肾俞组(24只),每组再随机分为1d、3d、7d各三个亚组,每个亚组各8只大鼠。10%水合氯醛(350mg/kg,ip.)麻醉后,将0.5%的布比卡因盐酸盐溶液(BPVC)按100μl/点注射于模型组、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大鼠双侧L4、L5水平(4点)的腰部多裂肌上。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造模完成后,电针委中穴、电针肾俞穴组进行电针治疗。分别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HE染色后各组大鼠损伤多裂肌第1d、3d、7d的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及Elisa检测各组大鼠多裂肌IL-17和LIF在损伤后第1d、3d、7d的表达,比较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俞穴对模型大鼠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及损伤微环境内稳态的作用,初步探讨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俞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修复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1.大体解剖观察结果:SD大鼠的多裂肌与人的多裂肌有许多类似之处,二者多裂肌均位于脊柱最内侧,且是附着面积最大的椎旁肌,形似一把"钢索"从上到下锁住脊柱的骨性结构,对于维持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尤其是对脊椎的节段性稳定有重要作用。而跨越L4、L5节段的多裂肌长度最长,直径最粗大,且有较坚韧的筋膜保护,功能强大,对于腰椎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以及维持腰椎的动态稳定有重要作用。2.HE及Masson染色的结果:空白组肌纤维排列整齐,大小一致,肌间隙有一个或数个细胞核分布。注射生理盐水后,偶见细胞间质轻微水肿,细胞间隙可见少量破损细胞,局部炎细胞浸润较少,但肌纤维排列仍较整齐,形态未见明显异常。而注射布比卡因24h后,可见肌细胞有断裂坏死、萎缩、且大小不一,排列不匀,肌间隙有大量破损的细胞残片,胶原纤维散乱分布,并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呈局灶性分布。3.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俞"穴对模型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不同时段形态学变化及IL-17、LIF表达的影响。模型组第1d、3d、7d多裂肌IL-17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且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委中组与电针肾俞组IL-17第1d、3d、7d的表达含量均降低(p<0.01);与电针肾俞组比较,第1d、3d电针委中组的IL-17含量降低(p<0.05);第7d电针委中组IL-17的表达与电针肾俞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空白组LIF表达含量较低,造模后,模型组、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LIF表达含量迅速升高;针刺1d: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LIF表达含量升高(P<0.05,P<0.01);与电针肾俞组比较,电针委中组表达含量升高(P<0.05);针刺3d: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LIF表达含量升高(P<0.05,P<0.01);与电针肾俞组比较,电针委中组表达含量升高(P<0.01);针刺7d: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LIF表达含量增加(P<0.01,P<0.05);与电针肾俞组比较,电针委中组表达含量升高(P<0.05)。研究结论:1.跨越L4-5节段的多裂肌长度最长,直径最粗大,且有坚韧的筋膜保护,对腰椎的动力性稳定贡献率较高。2.局部定点注射布比卡因溶液可成功复制大鼠腰多裂肌损伤模型。造模后局部出现了肌纤维断裂、变性、坏死等形态学改变,而在损伤微环境中伴有大量的炎细胞浸润,炎症反应的程度及时程是影响骨骼肌损伤后病理转归的重要节点之一。3.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俞穴均能促进损伤多裂肌的形态学恢复,而电针委中穴起效时间较早,调节功能较强,作用时间较长,对多裂肌损伤的早期良性修复作用更明显;其机制可能与电针委中穴抑制IL-17的过度表达与促进LIF的适度表达有关。
尹旭辉,曹玉华[9](2016)在《斜刺法治疗原发性冻结肩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斜刺法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冻结肩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根据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范围,确定责任肌肉,触诊责任肌肉条索、硬结上最硬、最痛处,斜刺该肌束进行治疗;对照组参照《针灸学》教材肩周炎的治疗选穴给予常规针刺。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肩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分值均较治疗前非常显着降低(P<0.01),肩关节运动功能各项评分分值及总分分值均较治疗前显着或非常显着增高(P<0.05,P<0.01);观察组肩关节内旋、摸背及总分分值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冻结肩恢复期开始治疗的患者,VAS评分、肩关节运动功能各项评分及总分分值改善情况均显着或非常显着差于早期开始治疗的患者(P<0.05,P<0.01);冻结期开始接受治疗的患者,VAS评分、肩关节外旋、摸背及总分分值改善情况显着差于早期开始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斜刺法治疗冻结肩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在冻结早期行斜刺治疗,效果优于冻结期及恢复期治疗。
李艳霞[10](2016)在《“长针斜刺”治疗骨骼肌损伤的研究》文中指出卢鼎厚教授和张志廉老师是国内较早尝试、摸索、发展长针斜刺治疗骨骼肌损伤的重要学者之一。本文搜集整理了相关文献资料,旨在使更多读者对长针斜刺疗法有一个正确认识。超负荷工作后的肌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以及延迟性肌肉酸痛,即使强度很小的肌肉工作,长期的重复也会使肌肉变得僵硬。以僵硬肌束为腧穴进针,以感到酸胀为判断标准来检查是否准确刺入病灶。长针斜刺的目的在于减少入针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已有研究证实:针刺能有效治疗骨骼肌过度使用损伤症状,快速恢复骨骼肌超微结构的病理性变化。针刺疗法具有疗效高、见效快、疗程短、疗效持久稳定、费用低、操作简便等突出优点。期待此疗法能在社会上得以推广。
二、阿是穴斜刺治疗肌肉损伤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是穴斜刺治疗肌肉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斜刺阿是穴对股四头肌损伤小鼠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抗原/生肌转录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造模方法 |
1.4 干预方法 |
1.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组小鼠爬杆实验得分比较 |
2.2 各组小鼠股四头肌形态学比较 |
2.3 各组小鼠股四头肌MyoD1、Pax7阳性表达的比较 |
3 讨论 |
(2)斜刺阿是穴对股四头肌损伤小鼠行为学及MyoD1/Pax7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斜刺阿是穴研究进展 |
1 斜刺阿是穴的经典依据 |
2 斜刺阿是穴的层次研究 |
3 斜刺阿是穴的机制研究 |
4 斜刺阿是穴的临床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MSC与骨骼肌损伤修复相关影响因子概述 |
1 MSC |
2 MSC参与骨骼肌损伤修复的相关影响因子 |
3 MyoD与Pax7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技术路线图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筋膜枪松解股四头肌阿是穴对下肢爆发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下肢爆发力的相关研究 |
2.1.1 爆发力的定义 |
2.1.2 爆发力的影响因素 |
2.1.3 下肢爆发力测试相关研究 |
2.2 阿是穴的相关研究 |
2.2.1 阿是穴的定义与产生机制 |
2.2.2 阿是穴的处理方法 |
2.3 筋膜枪的相关研究 |
2.3.1 筋膜枪的作用原理 |
2.3.2 筋膜枪的研究现状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4 研究结果 |
4.1 股四头肌阿是穴硬度的研究结果 |
4.2 下蹲跳的研究结果 |
4.2.1 高度(Hight)的研究结果 |
4.2.2 爆发力(Power)的研究结果 |
4.3 纵跳摸高的研究结果 |
4.4 30 米加速跑的研究结果 |
4.5 VAS得分的研究结果 |
5 分析与讨论 |
5.1 筋膜枪松解股四头肌阿是穴前后阿是穴硬度的分析与讨论 |
5.2 筋膜枪松解股四头肌阿是穴前后下肢爆发力相关指标的分析与讨论 |
5.2.1 下蹲跳指标的分析与讨论 |
5.2.2 纵跳摸高指标的分析与讨论 |
5.2.3 30 米加速跑指标的分析与讨论 |
5.3 筋膜枪松解股四头肌阿是穴前后VAS得分的分析与讨论 |
5.4 下蹲跳、纵跳摸高和30 米加速跑成绩的综合分析与讨论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针刺通过TRP通道对离心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不同时相calpains自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离心运动引起骨骼肌损伤机制的研究现状 |
2.1.1 概述离心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
2.1.2 离心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机制 |
2.2 calpains与离心运动性延迟性骨骼肌损伤的关系 |
2.2.1 calpains的结构 |
2.2.2 calpain-1、2 与离心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关系 |
2.2.3 calpain3 与离心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关系 |
2.3 针刺干预对离心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态势 |
2.3.1 针刺降钙效应与离心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关系 |
2.3.2 针刺效应机制与TRP通道的关系 |
2.4 研究方案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对象及饲养条件 |
3.2 动物分组与实验方案 |
3.2.1 实验分组 |
3.2.2 实验方案 |
3.2.2.1 建立离心运动引起的骨骼肌损伤动物模型 |
3.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3.4 仪器设备和试剂 |
3.4.1 主要仪器设备 |
3.4.2 主要试剂 |
3.4.3 试剂配比 |
3.5 指标检测与方法 |
3.5.1 SDS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Western blot) |
3.5.1.1 calpain-1 和-2 |
3.5.1.2 calpain-3 |
3.5.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Z线 |
3.6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离心运动及针刺对calpain-1 的影响 |
4.2 离心运动及针刺对calpain-2 的影响 |
4.3 离心运动及针刺对calpain-3 的影响 |
4.4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
第5章 讨论分析 |
5.1 针刺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calpain-1、2 自溶的影响 |
5.1.1 离心运动后calpain-1、2 的活性变化 |
5.1.2 针刺干预对离心运动后calpain-1和2 活性的变化 |
5.2 针刺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calpain-3 自溶的影响 |
5.2.1 离心运动对calpain-3 活性的变化 |
5.2.2 针刺对离心运动后calpain3 活性的变化 |
5.3 针刺效应机制 |
5.3.1 针刺通过TRP通道调控calpains活性效应 |
5.3.2 针刺通过TRP通道快速修复了骨骼肌微损伤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卧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一、概念 |
二、病因及疼痛机制 |
三、临床表现及分型 |
四、治疗概况 |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中医研究概况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中医分型 |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治疗 |
第三节 “卧针”刺法的研究概况 |
一、定义 |
二、古代中医对“卧针”刺法的研究状况 |
三、近现代对“卧针”刺法及斜刺法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
四、“卧针”刺法及斜刺法的作用机理研究概况 |
第四节 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研究对象 |
第二节、研究方法 |
第三节、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理论依据及机理探微 |
第二节、结果分析 |
第三节、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急性离心运动引起的骨骼肌横向张力传递变化及针刺干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设计与运动方案 |
1.2.1 实验分组 |
1.2.2 实验方案 |
1.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1.4 指标测定与方法 |
1.4.1 骨骼肌横向张力传递测量 |
1.4.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趾长伸肌张力的变化 |
2.1.1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趾长伸肌张力αi与αi'变化影响 |
2.1.2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趾长伸肌各肌腱头张力θi的变化的影响 |
2.1.3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趾长伸肌各肌腱头横向力βi变化的影响 |
2.1.3. 1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趾长伸肌肌腱头Ⅴ横向力β2变化的影响 |
2.1.3. 2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趾长伸肌肌腱头Ⅳ横向力β3的变化影响 |
2.1.3. 3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趾长伸肌肌腱头Ⅲ横向力β4的变化影响 |
2.1.4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趾长伸肌总横向张力传递的变化 |
2.2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趾长伸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影响 |
2.2.1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趾长伸肌Z线结构的变化影响 |
2.2.2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趾长伸肌胶原面积的变化影响 |
2.2.3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趾长伸肌PJPs数量的变化影响 |
3 讨论 |
3.1 骨骼肌横向张力传递测试可行性分析 |
3.2 趾长伸肌各肌腱头张力θi的变化 |
3.3 急性离心运动对骨骼肌横向张力传递能力的影响 |
3.4 针刺干预对急性离心运动后骨骼肌横向张力传递能力的影响 |
3.5 横向张力传递在针刺干预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治疗效应中的作用机制 |
4 结论 |
(7)合谷刺透穴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2 治疗方法 |
3 结果 |
3.1 观察指标 |
3.1.1 视觉模拟定级 (visual analogus scale, VAS) 评定 |
3.1.2 颈部症状与体征评分 |
3.2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
3.3 统计学处理 |
3.4 治疗结果见表1~表3。 |
4 讨论 |
(8)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形态学及IL-17、LI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骨骼肌损伤后炎症反应及炎性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
1 IL-Iβ |
2 IL-1α |
3 IL-17 |
4 TNF-α |
5 IL-6 |
6 LIF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骨骼肌损伤的诊查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 骨骼肌损伤的分类 |
2 骨骼肌损伤后的中西医诊察方法研究进展 |
2.1 骨骼肌损伤的诊察方法概述 |
2.2 骨骼肌损伤的望诊和问诊 |
2.3 骨骼肌损伤的触诊 |
2.4 经络触诊术 |
3 骨骼肌损伤后的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3.1 X线(X-ray) |
3.2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
3.3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
3.4 超声技术(Ultrasound) |
3.5 肌电图技术(EMG) |
4 慢性腰痛患者多裂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常用于治疗骨骼肌损伤的刺法研究进展 |
1 浮刺与"卧针"斜刺法 |
2 合谷刺 |
3 阿是穴斜刺法 |
4 运动针法 |
5 腕踝针、"皮三针"及尺胫针疗法 |
6 浮针疗法 |
7 筋针疗法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SD大鼠多裂肌大体解剖观测 |
1.1 实验材料 |
1.2 解剖方法 |
1.3 观察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小结 |
实验二 大鼠腰多裂肌造模后24h行为学、形态学观察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实验三 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形态学及IL-17、LIF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指标检测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形态学结果 |
2.2 大鼠腰多裂肌IL-17及LIF表达含量 |
2.3 小结 |
3 讨论 |
3.1 骨骼肌损伤后的病理转归 |
3.1.1 骨骼肌损伤微环境与修复的关系 |
3.1.2 骨骼肌损伤后炎症反应与损伤微环境内稳态的关系 |
3.1.3 细胞自噬与损伤微环境内稳态的关系 |
3.1.4 细胞自噬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
3.1.5 炎症反应与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关系 |
3.2 针刺治疗多裂肌损伤所致腰痛思路 |
3.2.1 多裂肌损伤与腰痛发生的关系 |
3.2.2 针刺治疗多裂肌损伤所致腰痛的理论依据 |
3.3 针刺调衡损伤微环境内稳态的意义 |
3.3.1 IL-17与损伤微环境内稳态的关系 |
3.3.2 LIF对骨骼肌损伤后修复的意义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斜刺法治疗原发性冻结肩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临床分期标准 |
1.3 治疗 |
1.3.1 观察组 |
1.3.2 对照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VAS评分及肩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分值比较 |
2.2 冻结肩不同分期斜刺治疗效果比较 |
3 讨论 |
(10)“长针斜刺”治疗骨骼肌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资料法 |
2.2 访谈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卢鼎厚教授和他的阿是穴斜刺 |
3.2 长针斜刺治疗骨骼肌损伤疗效的证实 |
4 结论与建议 |
四、阿是穴斜刺治疗肌肉损伤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斜刺阿是穴对股四头肌损伤小鼠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抗原/生肌转录因子的影响[J]. 邹媛,刘通,李健,冯婧,刘志丹,李巧巧,陈媛琳,黄怡然,李文迅. 针刺研究, 2021(12)
- [2]斜刺阿是穴对股四头肌损伤小鼠行为学及MyoD1/Pax7的影响[D]. 邹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筋膜枪松解股四头肌阿是穴对下肢爆发力的影响[D]. 李娜.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4]针刺通过TRP通道对离心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不同时相calpains自溶影响的研究[D]. 靳丽萍.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卧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朱荟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急性离心运动引起的骨骼肌横向张力传递变化及针刺干预效应[J]. 张翔,张学林,孔梅,叶梅聆. 中国体育科技, 2018(04)
- [7]合谷刺透穴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 王泉巅,亓效勤,秦雪飞,黎明,张宝. 四川中医, 2018(02)
- [8]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形态学及IL-17、LIF表达的影响[D]. 邹德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斜刺法治疗原发性冻结肩效果观察[J]. 尹旭辉,曹玉华. 人民军医, 2016(08)
- [10]“长针斜刺”治疗骨骼肌损伤的研究[J]. 李艳霞. 科技视界, 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