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基本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庞坤缺[1](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孙晓桐[2](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困难,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公平赤字等一系列国际发展问题,面对经济增速调整、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劳动力红利丧失、资源日益紧缺等一系列国内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勇担重任,以高瞻远瞩的姿态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回答着新时代对外开放之间,对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涵盖经济、文化、外交、全球治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开放型体制,加快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以“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全球伙伴关系、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等一系列举措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推进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文共包含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形成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思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理念的研究和分析,探寻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进行理论铺垫。第二章在第一章论证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正式转入新时代,分析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形成的客观必然性,考察其提出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揭示其面临的国内外机遇与挑战,为后文的论述摹画出基本的时代背景。第三章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经济、文化、外交、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主要内容,实现对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多维度研究。第四章探讨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哲学意蕴和理论特质,对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具体内容背后的精神实质进行把握。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角度总结习近平对外开放观的理论贡献,从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中国梦”的实现、世界发展机遇以及“中国方案”的贡献的角度总结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实践意义。
马蓓[3](2020)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积极致力于对外开放的实践推进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且自成体系并具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对中国口岸建设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口岸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对外开放成长的缩影。中国口岸的建设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而行,中国口岸发展史就是我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史,蓬勃发展的中国口岸已成为践行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理论的“排头兵”。新疆口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选择新疆与周边国家毗邻的边境陆地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中的一类口岸(包括15个陆路边境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口岸”置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予以深入研究,通过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普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口岸等重点案例的分析,探索新疆口岸的发展,旨在探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这一重大现实命题,重点论述新疆口岸区域经贸、安全、人文合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而特殊的带动作用。循此基本逻辑框架,本文详述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说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继承而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指导对外开放实践,在新时代助力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通过梳理新疆口岸发展历程,解读新疆口岸基本要素,分析新疆口岸地区发展现状,从口岸经贸、安全、人文三大功能出发,阐述口岸经贸往来之于地区经济繁荣、口岸安全防控之于区域和平稳定、口岸人文交流之于丝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角色,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解读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的互促关系:从国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形成、开放型地区合作新体制深化以及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出发,集中讨论新疆口岸的经贸往来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口岸安全放在国家安全观语境中解读其内涵,深入剖析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的影响因素,并简要评述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阐述新疆口岸的安全防控对保障区域稳定的意义;从跨境旅游、跨境教育、跨境医疗以及多元创新的角度,彰显口岸作为中华文化表达载体的作用,体现口岸地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的战略意义,以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促进丝路沿线“民心相通”所做出的贡献;探讨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并展望口岸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新疆口岸地区现行政策方针,说明口岸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党的对外开放实践反哺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战略地位提出对策建言。本文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新疆特殊地缘政治环境,重点探讨新疆口岸在经贸往来、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实践中对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联动作用,新疆口岸在区域经济中节点作用渐显、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初显,新疆口岸人文交流日趋完善。未来,新疆口岸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新时代,新疆口岸以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方向,为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力争使新疆在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建设提供学理依据。
刘梦尧[4](2020)在《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放是时代发展的特征,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当今国内外发展趋势,对准我国对外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提出的创新性理论。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是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科学理念,具有针对性解决了我国在开放中遇到的困难,为实现全方位对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开放理论的最新研究硕果,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事业向前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世界经济发展复苏乏力的国际背景以及新时代中国对外发展需要的角度上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成果进行梳理概括,提出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市场、世界开放历史理论,列宁对外开放的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和习近平关于开放发展理念的论述等相关理论,作为论文主要理论来源,为下文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开放发展的前提,开放必须要立足于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二是开放发展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涉及的领域由最初的经济转向现代化服务行业等。三是开放发展的原则,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始终坚持包容普惠、互利共赢以及独立自主的原则与其他国家进行友好合作。四是开放发展的途径,新时期实行对外开放主要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拓展,为开放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五是开放发展的目的,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一切发展为了人民,让人民享有开放发展带来的更多红利。在研究主要内容基础上着重研究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继承性、全面性、制度性、时代性。第四部分,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对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在新时代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进行进一步分析。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放理论,对我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提供新思路、新理念。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有利于贸易强国建设,打造内外联动的开放市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建设,推动新时代我国全方位对外发展格局的形成,对指导新时代中国继续实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吴园园[5](2020)在《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判断世界大势,以全球视野、全球眼光谋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开放发展”作为引领我国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之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文详细梳理了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理论依据方面,开放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一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发展理论为基础;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开放发展的理论成果;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开放发展思想的有益成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直面国内现实问题,紧扣国际发展机遇,适时提出了开放发展理念。通过对开放发展理念基本内容的研究,凸显了开放发展理念顺应潮流的主动性、勇于变革的创新性、普惠共赢的共享性、内外联动的协调性特征。重点通过对开放发展理念实践路径的研究,揭示了开放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发展理论,总结了中国开放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的理论意义,以及开放发展理念对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改革事业不断前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形成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意义。开放发展理念致力于破解我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同时,中国的发展也在惠及世界,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在发展的道路上携手并进,为开放发展增添活力、拓展空间,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刘胡升[6](2020)在《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78年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余年的历史,在这40余年间,我国坚持不懈地走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斗转星移、时至今日,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走进新时代,国际上中国的巨大成就引起称赞的同时,也引来极少数国家的敌视、甚至打压。面对新时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开放,坚定地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统筹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经验,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双边或多边共同发展。回顾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历史,可以说,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既有力地促进和支撑了国内的改革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也为我国在国际社会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奠定了基础,符合人类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需要。从现实意义而言,为了我国更加深入、高效地推进对外开放,我们认为极有必要对我国40余年来对外开放战略演进做一个历史性的回顾与考察,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吸取与继承前期对外开放的经验,也是进一步发展丰富对外开放战略的前提条件。从既有的学术研究来看,当前我国学术界对新时期以来对外开放战略的研究尚有完善、补充的空间。学术界大都专注于研究我国新时期以来对外开放战略的具体举措,以及对外开放思想的具体演变,忽略了从宏观层面对对外开放战略进行认识与考察,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对外开放战略以及拓展改革开放史的整体性研究,遗留下一定的空间。本文则会对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进行整体性的历史考察:首先,探究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来源以及产生的历史背景;其次,梳理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历史发展进程;再者,整理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最后,总结分析我国新时期以来对外开放战略的经验启示。以下是对本文四个主要部分的概述。第一部分是,关于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产生的思想来源与历史背景的研究。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可追溯至三个主要源头: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和“世界普遍交往”的思想、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思想以及毛泽东关于“向外国学习”“洋为中用”的思想。历史背景而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体发展战略、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内外局势的精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产生的国内历史背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产生的国际历史背景。第二部分是,关于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历史发展进程的梳理性研究。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具体实施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1年,“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确立后,对外开放区域和形式初步探索与发展的起步时期;1992—2001年,“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引进来”与“走出去”方针相结合指导下,对外开放重心转移的全面启动与推进时期;2002—2012年,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出现新局面,以及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全面开放背景下,全方位、多领域融入世界时期;2013年至今,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转变,以及自由贸易区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与落实的全新建构时期。值得强调的是,这四个时期的战略并非前后替代的关系,而是步步推进、逐步深化的关系。对外开放战略的递进式演进符合中国对外开放的实际变化,因应了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国家治理转型,推动了中国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且仍在持续走向发展深化。第三部分是,关于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内容的研究。首先,是“引进来”战略。这一战略是以引进外资与先进管理技术经验为主要内容、以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的建立等为主要依托、以“三来一补”、三资企业为载体的对外开放战略。第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开放战略。这一战略与前期内容上的主要变化是战略格局开始由沿海经济特区向内地扩散;战略重心开始由以国有企业为主要载体开放的体制试点向全面制度建设转型。第三,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这一战略是以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实现国内体制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性开放为主要内容,力求能够实现全方位融入世界的目标。第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统领的对外开放战略。这一战略主要涉及到“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港等主要内容。第四部分是,关于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经验启示的研究。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经验与启示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坚定不移的基本国策,解放思想与理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不竭动力,推动开放战略必须高效有序地展开。落实对外开放战略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李国敏[7](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刘登攀[8](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张田丽[9](2019)在《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的形态类型及其价值研究》文中提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的对外开放实践相伴而生,如影随形,随着对外开放实践的发展,对外开放文化也迅速渗透到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梳理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其与对外开放实践的伴生历程,不难发现,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大势和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与国内渴望摆脱长期封闭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谋求国内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等原因密不可分。正是顺应了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开启了从开放意识萌芽,到开放理念确立,到开放战略的实现,再到开放方略升华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物质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助推器。通过分析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的形态类型及其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中的地位,有利于探求其对我国新时代发展的价值。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是对外开放意识、理念和思想等观念形态,对外开放的组织机构、体制机制、人才制度等制度形态,以及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向世界开放共享文明的行为习惯等行为形态的总和。对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形态的抽象和升华有助于充分发挥其在新时代中国发展中的价值:通过传播自觉的对外开放理念、培育对外开放文化,不断促进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融入民族基因,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推进我国全方位开放事业进入新境界,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赵玉华[10](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起与进步往往伴随着对外开放。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虽然发展路径有所不同,但均无例外地实行了对外开放。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外开放已成为不可改变的潮流。正确认识和全面梳理我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将会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经过数十年艰辛探索和实践开拓,经过规律总结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辉煌理论成果。任何一个理论、思想体系都不会凭空产生,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也不例外。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首先,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人在其作品中较早地表达了交往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着作中阐述了对外开放思想。他们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中,运用了大量的“分工”“交往”“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词汇对开放进行了定义和表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整个世界联为一个整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国际交往、民族交往和个人交往的扩大,从而构成了丰富的对外开放思想,这一切极其珍贵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渊源。再次,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事业中对马克思开放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实践,形成相关的对外开放理论,加上苏联及东欧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开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和宝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中,经过驰而不息、接力传承的努力奋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寻求、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对外开放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运用,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基础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完善丰富起来的思想理论。从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主体看,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分别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袖人物和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的伟大决策与深刻的开放思想、党的历史文献起草者的政治智慧、国内学界众多着名学者和广大研究专家的学术探索成果、勇于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劳动成果。从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在中国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对外开放思想内容。从各个历史时期,全面梳理和总结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历程,能使我们清晰地把握对外开放思想的特征,促进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发展。在七十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开放思想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思想脉搏发展的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即建国初期的探索中的开放思想;历史转折时期的改革中的开放思想;21世纪前后的调整中的开放思想和新时代新常态中的开放思想这样的四个思想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充分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开放思想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开放事业中的时间演进和思想传承。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外开放思想宝库的不断丰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开放事业和思想的贡献。思想需要实践的验证和丰富,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和发展。自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带来了开放观念的增强、对外贸易的繁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开始深入融入世界经济,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自由贸易区,进而加速“互联互通”建设、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等,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丰富和发展对外开放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下,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着改革时代的新要求,进一步全面梳理和掌握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规律、特征、成就,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认识中国现实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在新的征程上更进一步的前进。
二、我国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基本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基本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开放的内涵 |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
3.1.1 国际背景 |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
3.1.2 国内背景 |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
4.1.2.1 主动开放 |
4.1.2.2 全面开放 |
4.1.2.3 共赢开放 |
4.1.2.4 双向开放 |
4.1.2.5 公平开放 |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
5.1 思想维度 |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
5.2 实践维度 |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
6.1 理论创新 |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
6.2 实践意义 |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
6.3 世界影响 |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写作思路 |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基础 |
一、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渊源 |
(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
(二) 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 |
二、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思想根基 |
(一) 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思想 |
(二) 中华民族的对外开放传统 |
三、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直接依据 |
(一) 毛泽东的自主开放理念 |
(二) 邓小平的全面开放构想 |
(三) 江泽民的双向开放思想 |
(四) 胡锦涛的和谐世界理念 |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一) 世界形势复杂多变 |
(二) 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一) 新时代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
(二) 新一轮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主要内容 |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
(一) 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 |
(二) 实施更为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
二、建设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制 |
(一) 追求互利共赢 |
(二) 提倡多元平衡 |
(三) 注重安全高效 |
三、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
(一) 打造沿海开放高地 |
(二) 加快内陆、沿边地区开放步伐 |
(三) 注重东西互联互通 |
四、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
(一) 加快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
(二) 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
(三)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
五、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二) 发展新型国际关系 |
(三) 推动完善全球治理 |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哲学意蕴及理论特质 |
一、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哲学意蕴 |
(一) 实践先导,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 |
(二) 辩证分析,强调“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
(三) 互联互通,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
(四) 与时俱进,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
(五) 循序渐进,注重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
二、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特质 |
(一) 宽广的国际视野 |
(二) 鲜明的时代指向 |
(三) 坚定的人民立场 |
(四) 强烈的问题意识 |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
一、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贡献 |
(一)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境界 |
(二)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
(三) 发展了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思想 |
二、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实践意义 |
(一) 全面提升了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
(二) 为实现“中国梦”开辟了空间 |
(三) 为世界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
(四) 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新疆口岸”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方法、创新点解读 |
1.4.1 核心概念 |
1.4.2 相关理论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创新点 |
注释 |
第2章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
2.1 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
2.1.1 新疆口岸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
2.1.2 新疆对外开放发展概述 |
2.1.3 新疆口岸基本要素解读 |
2.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
2.2.2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 |
2.2.3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
2.2.4 江泽民、胡锦涛对外开放思想 |
2.2.5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 |
2.3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的新疆口岸建设与发展 |
2.3.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 |
2.3.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新疆口岸建设 |
2.3.3 新疆口岸建设完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 |
小结 |
注释 |
第3章 新疆口岸经贸往来推动全面开放新布局 |
3.1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 |
3.1.1 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2 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3 航空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4 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2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
3.2.1 “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战略对接 |
3.2.2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区域合作 |
3.2.3 凸显经济特区特殊地位 |
3.2.4 口岸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
3.3 口岸助力新疆在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凸显 |
3.3.1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造能源通道 |
3.3.2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互联互通网络 |
3.3.3 中巴经济走廊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
小结 |
注释 |
第4章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保障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 |
4.1 国家安全观语境中的口岸安全内涵解读 |
4.2 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影响因素剖析 |
4.2.1 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
4.2.2 周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
4.2.3 新疆长治久安的影响因素 |
4.3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的形成及其成效 |
4.3.1 口岸反恐、去极端化机制 |
4.3.2 口岸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
4.3.3 口岸通关便利化 |
4.3.4 国家风险布控 |
4.3.5 新疆社会治理方案策辅助口岸构建安全环境 |
小结 |
注释 |
第5章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促进丝路沿线文明互鉴 |
5.1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 |
5.1.1 口岸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5.1.2 文化自信助力边境地区文化融合 |
5.1.3 文化传播加强边境民族国家认同 |
5.2 人文交流项目促进口岸地区“民心相通” |
5.2.1 跨境旅游拓展对外开放方式 |
5.2.2 跨境教育深化对外开放内涵 |
5.2.3 跨境医疗卫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5.3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创新性拓展 |
5.3.1 跨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 |
5.3.2 依托丝路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
5.3.3 政府主导下的国际交流文艺演出 |
小结 |
注释 |
第6章 对外开放视角下的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
6.1 口岸建设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
6.1.1 北疆口岸对地方经济持续辐射作用明显 |
6.1.2 南疆中心城市带动口岸发展 |
6.2 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2.1 对口援疆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2.2 乡村振兴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3 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互促效应展望 |
6.3.1 政策引领边境口岸及其腹地城镇化发展 |
6.3.2 口岸核心城市拉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 |
小结 |
注释 |
第7章 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思考 |
7.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
7.1.1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经贸机遇 |
7.1.2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安全机遇 |
7.1.3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人文机遇 |
7.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7.2.1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经贸挑战 |
7.2.2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 |
7.2.3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人文挑战 |
7.3 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对策建言 |
7.3.1 以口岸经贸合作为抓手,推动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 |
7.3.2 以口岸安全防控为抓手,提高新疆与周边地区安全治理能力 |
7.3.3 以口岸人文交流为抓手,助推新疆与周边地区的“民心相通” |
小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发展的重要论述 |
2.1.1 世界市场是开放发展的路径 |
2.1.2 国际分工、贸易的展开和发展是开放的桥梁 |
2.1.3 开放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推动因素 |
2.2 列宁关于开放发展的重要论述 |
2.2.1 对外贸易发展为开放创造物质条件 |
2.2.2 和平外交理论为开放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
2.2.3 文化领域开放是对外开放的重点之一 |
2.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开放发展的重要论述 |
2.3.1 毛泽东主张在开放中坚持“洋为中用” |
2.3.2 邓小平要“开放”不要“自守” |
2.3.3 江泽民主张“抓机遇、深改革、稳开放” |
2.3.4 胡锦涛主张坚持“谋和平、促开放、共发展” |
2.3.5 习近平坚持“合作开放、共赢开放” |
第3章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
3.1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
3.1.1 开放发展的前提 |
3.1.2 开放发展的范围 |
3.1.3 开放发展的原则 |
3.1.4 开放发展的途径 |
3.1.5 开放发展的目的 |
3.2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基本特征 |
3.2.1 继承性 |
3.2.2 全面性 |
3.2.3 制度性 |
3.2.4 时代性 |
第4章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4.1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 |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放发展理论 |
4.1.2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重要内容之一 |
4.1.3 总结了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理论经验 |
4.1.4 提供了中国实现全方位对外发展的理论指南 |
4.2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 |
4.2.1 加快贸易强国建设 |
4.2.2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4.2.3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4.2.4 加快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 |
4.2.5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5)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依据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发展的思想 |
2.1.1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 |
2.1.2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 |
2.1.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
2.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开放发展的思想 |
2.2.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开放发展思想 |
2.2.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开放发展思想 |
2.2.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开放发展思想 |
2.2.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开放发展思想 |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开放发展的思想 |
2.3.1 兼收并蓄的文化底蕴 |
2.3.2 以和为贵的文化智慧 |
2.3.3 包容观念的文化意蕴 |
2.4 新发展理念与开放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 |
2.4.1 新发展理念是引领发展全局的科学指引 |
2.4.2 开放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一环 |
3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形成的现实依据 |
3.1 十八大以来中国开放发展面临国内环境的变化 |
3.1.1 为深层次改革注入动力的诉求 |
3.1.2 解决内外联动协调发展的需求 |
3.1.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
3.2 十八大以来中国开放发展面临国际环境的变化 |
3.2.1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深刻变化的应有之举 |
3.2.2 应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重大调整的大势所趋 |
3.2.3 深度融入国际分工模式发生转变的迫切需要 |
4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
4.1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 |
4.1.1 坚持主动开放,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 |
4.1.2 坚持共赢开放,推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
4.1.3 坚持全面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
4.1.4 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
4.1.5 坚持双向开放,拓展开放经济的发展空间 |
4.1.6 坚持包容开放,谋求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
4.2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主要特征 |
4.2.1 顺应潮流的主动性 |
4.2.2 勇于变革的创新性 |
4.2.3 普惠共赢的共享性 |
4.2.4 内外联动的协调性 |
5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及其时代价值 |
5.1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
5.1.1 着力推动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
5.1.2 努力优化对外开放全面布局 |
5.1.3 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5.1.4 加快实施自贸实验区建设 |
5.1.5 主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5.1.6 积极参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
5.2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
5.2.1 深化对外开放理论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阐释 |
5.2.2 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向前 |
5.2.3 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
5.2.4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来源与历史背景 |
(一)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来源 |
(二)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国内背景 |
(三)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国际背景 |
二、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演进进程 |
(一)对外开放战略的起步与探索(1978—1991) |
(二)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启动与推进(1992—2001) |
(三)对外开放战略的全方位、多领域拓展(2002—2012) |
(四)对外开放战略的全新构建(2013—) |
三、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主要内容 |
(一)以“引进来”为主的对外开放战略 |
(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开放战略 |
(三)全方位融入世界的对外开放战略 |
(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开放战略 |
四、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经验启示 |
(一)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坚定不移的基本国策 |
(二)解放思想与理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不竭动力 |
(三)对外开放战略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
四、论文的结构 |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
三、跨国公司 |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
一、后危机时代 |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
一、非政治风险 |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
结论 |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述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
二、“一带一路”倡议 |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六、人民币国际化 |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的形态类型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研究现状分析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方法 |
0.4 重点难点 |
0.5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的论域界说 |
1.1 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的相关概念 |
1.1.1 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实践 |
1.1.2 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 |
1.2 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的相关概念辨析 |
1.2.1 对外开放实践与对外开放文化 |
1.2.2 对外开放文化与文化对外开放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其历程演进 |
2.1 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产生的国际背景 |
2.1.1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中国面临重大选择 |
2.1.2 经济全球化时代趋势下,融入国际格局是最优选择 |
2.1.3 国际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中国必须向国外学习 |
2.2 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产生的国内背景 |
2.2.1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凸显对外开放的迫切性 |
2.2.2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坚定了对外开放的决心 |
2.2.3 谋求经济科技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利用世界先进资源 |
2.3 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的历程演进 |
2.3.1 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标志的对外开放意识萌发阶段(1978—1991) |
2.3.2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的对外开放理念确立阶段(1992—2000) |
2.3.3 以重返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的对外开放战略实现阶段(2001—2012) |
2.3.4 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为标志的对外开放方略升华阶段(2013—)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的形态类型 |
3.1 对外开放文化的观念形态 |
3.1.1 被迫觉醒的对外开放意识 |
3.1.2 与时俱进的对外开放理念 |
3.1.3 不断深化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 对外开放文化的制度形态 |
3.2.1 对外开放的机构设置 |
3.2.2 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 |
3.2.3 对外开放的人才制度 |
3.3 对外开放文化的实践形态 |
3.3.1 学习世界先进思想的思维模式 |
3.3.2 向世界开放共享文明的行为习惯 |
第四章 对外开放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 |
4.1 对外开放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地位 |
4.1.1 对外开放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助推器 |
4.1.2 对外开放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4.1.3 对外开放文化已经广泛融入国人日常生活 |
4.2 对外开放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价值 |
4.2.1 用自觉的对外开放理念促进对外开放事业提升到新高度 |
4.2.2 推动对外开放文化融入民族基因,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宝库 |
4.2.3 以促进文化的对外开放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一章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社会改革理想的对外交往思想 |
一、莫尔《乌托邦》中的城邦交往观 |
二、康帕内拉《太阳城》中的城邦交往观 |
三、安德里亚《基督城》中的城邦交往观 |
第二节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交往关系思想 |
一、圣西门“实业制度”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
二、傅立叶“和谐社会”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
三、欧文“新和谐公社”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的经典文本 |
一、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世界历史思想 |
二、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与交往理论 |
三、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的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思想 |
四、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进程思想 |
五、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世界市场和自由王国思想 |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的观点梳理 |
一、生产力的发展与交往关系扩大是相伴随的 |
二、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三、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将各民族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
四、地域性的封闭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 |
五、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现象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思想回溯 |
第一节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实践 |
一、列宁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 |
二、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实践的演变 |
第二节 列宁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生存不下去的 |
二、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 |
三、我们的革命只有在得到全世界工人支持的时候才能取得胜利 |
四、社会主义要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 |
五、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交往中要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
第三节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政策与实践 |
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思想与政策思路 |
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实践演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设探索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思想 |
第一节 新中国对外关系实践的持续探索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49 年-1956 年) |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56 年-1966 年)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66 年-1976 年) |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对外关系理论 |
一、毛泽东对外关系思想的主要着作 |
二、毛泽东对外关系思想的观点梳理 |
第三节 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对外关系思想 |
一、周恩来对外关系论述 |
二、刘少奇对外关系论述 |
三、陈云的对外关系论述 |
四、张闻天对外关系论述 |
五、李先念对外关系论述 |
第四节 我国学术领域对外关系思想的探讨 |
一、孙冶方的对外关系观点 |
二、卓炯的对外关系观点 |
三、薛暮桥的对外关系观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
第一节 历史转折时期对对外关系的理性反思 |
一、历史转折时期对外关系的环境 |
二、历史转折时期对外关系的反思 |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对外开放战略措施 |
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 |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提出 |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
四、开放型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中对外开放思想的丰富内容 |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二、邓小平时代主题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第四节 我国经济学家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研究探索 |
一、于光远对外开放观点 |
二、许涤新对外开放观点 |
三、刘国光对外开放观点 |
四、萧灼基对外开放观点 |
五、厉以宁对外开放观点 |
第五节 中国学术界对邓小平开放思想的研究探索 |
一、关于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 |
二、关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三、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战略的研究 |
四、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内涵及特点的研究 |
第六节 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对外开放的实践成果 |
一、开放信念的不断增强 |
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
三、经济体制改革有了突破 |
四、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 |
第一节 21世纪前后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挑战 |
一、全面改革深入化 |
二、开放观念多元化 |
三、国际环境复杂化 |
四、开放格局立体化 |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对外开放的贡献 |
一、对外开放要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基点 |
二、对外开放要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动力 |
三、对外开放要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 |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意义 |
一、经济社会发展是对外开放的目的 |
二、以人为本是对外开放的核心立场 |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
四、统筹兼顾是对外开放的根本方法 |
第四节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
一、强调“走出去”对外开放战略 |
二、丰富经济特区“对外窗口”思想 |
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思想 |
四、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思想 |
五、和谐世界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第五节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国内学术界对对外开放的探讨. |
一、我国学界对国际形势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研究 |
二、我国学界关于树立新开放观研究 |
三、我国学界对对外开放三十年整体研究 |
第六节 21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开拓 |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
三、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环境 |
一、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
二、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
三、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显现 |
四、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日趋突出 |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 |
一、中国梦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二、新发展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四、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五、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对外开放思想的贡献 |
一、走出去的战略思想更明确 |
二、全球化应对的思维更确定 |
三、对外开放依托文化传统的思路更鲜明 |
四、由近及远的开放战略考量更周密 |
第四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扩大对外开放的理论探讨 |
一、关于全球化问题与对外开放 |
二、关于参加全球治理体系与对外开放 |
三、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对外开放 |
四、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对外开放 |
第五节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实践的深化 |
一、加速“互联互通”建设 |
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进展 |
三、扩大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
本章小结 |
结论: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的启迪 |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力量 |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根本保障 |
三、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力源泉 |
四、走向世界是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坚定信念 |
图表清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我国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基本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研究[D]. 孙晓桐. 山东大学, 2020(12)
- [3]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D]. 马蓓. 新疆大学, 2020(06)
- [4]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研究[D]. 刘梦尧.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研究[D]. 吴园园.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6]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演进研究[D]. 刘胡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8]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文化的形态类型及其价值研究[D]. 张田丽.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10]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D]. 赵玉华. 兰州大学, 2019(08)
标签:新疆口岸论文; 一带一路战略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