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甲、绝育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奥、甲、绝育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一、奥、阿、灭方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香[1](2021)在《基于艾司奥美拉唑三联与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基于艾司奥美拉唑的三联疗法和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的效果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评价,选出最优疗法,并指出不良反应最严重的的方案。方法:依据检索策略对主要的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包括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MBASE和OVID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检索的文献涉及基于艾司奥美拉唑的三联疗法和铋剂的四联疗法的随机对照试验。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抗生素和铋剂均参照我国历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的抗生素等组合,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检索相关文献,以及进行筛选。对最终所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评价工具选用的是Cochrane协作网所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5.10版本。借助Review Manager 5.4.1软件进行传统Meta异质性和直接比较分析,使用ADDIS1.16.8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50篇RCT研究,共计患者7611人。传统meta分析纳入文献共计27种直接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EAM疗法优于EAC疗法[OR:0.22,95%CI(0.08,0.58)],EAFB疗法优于EAC疗法[OR:0.39,95%CI(0.25,0.62)],EACB疗法优于EAC疗法[OR:0.26,95%CI(0.18,0.38)],EMTB疗法优于EAC疗法[OR:0.23,95%CI(0.14,0.38)],EAC疗法优于ECM疗法[OR:1.71,95%CI(0.65,4.49)],ECL疗法优于EAC疗法[OR:0.21,95%CI(0.21,0.94)],EAFB疗法优于EAMB疗法[OR:0.22,95%CI(0.08,0.57)],EALB疗法优于EAMB疗法[OR:0.33,95%CI(0.15,0.73)],EAFB疗法优于EAF疗法[OR:0.33,95%CI(0.17,0.63)],EALB疗法优于EAL疗法[OR:2.47,95%CI(1.34,4.54),EALB疗法优于EFTB疗法[OR:4.68,95%CI(2.11,10.40)],ELTB疗法优于EAL疗法[OR:0.05,95%CI((0.01,0.36)],ECL疗法优于ECM疗法[OR:2.60,95%CI(1.26,5.39)],ECMB疗法优于ECM疗法[OR:2.60,95%CI(1.26,5.39)];EMTB疗法优于EALB疗法[OR:0.35,95%CI(0.17,0.74)]。其余13种疗法的直接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包括EAC疗法与ECM疗法、EAF疗法、EALB疗法和EAL疗法之间的比较,EACB疗法与EAMB疗法、EAFB疗法、EALB疗法和EAL疗法之间的比较,EAMB疗法与EAM疗法的比较,EAFB疗法与EALB疗法的比较,EMTB疗法与EAL疗法和ELTB疗法的比较,EAL疗法优于ECM疗法。3网状meta分析结果: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具有稳定的网络meta关系群体中,EAFB疗效显着好于EAF(OR:3.36,95%CI:1.50,7.79)、EAC(OR:3.17,95%CI:1.88,5.43)、EAMB(OR:2.80,95%CI:1.50,7.79)、EAL(OR:2.23,95%CI:1.11,4.42)、ECM(OR:4.52,95%CI:1.81,12.0)、(OR:6.36,95%CI:2.03,21.2);EMTB效果好于EAC(OR:3.80,95%CI:2.14,6.85)、EAF(OR:4.11,95%CI:1.41,12.4)、EAMB(OR:3.57,95%CI:1.37,10.4)、EFTB(OR:7.52,95%CI:2.37,24.3)。关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下,EFTB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EAC、EACB,EAF、EAFB、EAL、EALB、EAM、EAMB、ECL、ECM、ELTB和EMTB,具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及95%CI依次为6.91(2.74,17.7)、5.97(2.32,15.3)、4.17(1.23,12.8)、4.85(1.70,13.1)、9.46(3.64,23.2)、6.85(2.90,16.5)、7.09(1.73,27.8)、7.78(2.23,27.9)、8.86(1.87,62.3)、5.12(1.44,20.3)、5.55(1.65,17.7)和5.41(2.04,13.7);而EFTB与ECMB相似,OR值及95%CI为4.47(0.85,28.9);EMTB略高于EAL,OR及95%CI为1.72(1.13,2.72),其余疗法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在抗生素组合相同情况下,联合铋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增加。结论:1.EAFB疗效显着好于EAF、EAC和EAMB。2.甲硝唑敏感人群中EMTB疗效显着好于EAC、EAF、EAL、EAMB、ECM和EFTB方案。3.非特指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EFTB相对最高,ECL相对最轻。4.相同抗生素组合联合铋剂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增加。

吴优[2](2021)在《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引起消化道内外多种疾病的重要人类病原体。2015年的京都胃炎全球共识吹响了消灭Hp的进军号,随后,国内外共识指南根除Hp的治疗指征在不断扩大,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在2017年将“证实有Hp感染”作为治疗指征,美国休斯顿共识在2018年提出“所有Hp感染者都应治疗”,日本Hp感染共识在2019年指出“Hp感染是治疗的指征”。抗生素作为幽门螺杆菌治疗的主要成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随着抗生素相关耐药率的逐年增加,近年来患有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的人数激增。现今临床上提出了多种补救治疗方案,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是其中的治疗策略之一,多个指南指出:如果根据临床经验选择抗生素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建议行药敏试验。但目前药敏培养技术仍然不够成熟,取样过程要求高,培养周期较长,临床上难以广泛开展,因此需探索新的药敏技术。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收集了就诊于本院消化内科难治性Hp感染的患者,取其胃黏膜进行Hp新型药敏培养,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益生菌辅助治疗是目前Hp研究的热点,很多研究对其机制也有探讨,有临床研究提出适时的添加益生菌能使Hp感染后紊乱的肠道菌群得到恢复,减少了抗生素的副作用。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有益于根除Hp,支持者认为益生菌拮抗Hp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包括分泌抗菌物质、竞争抑制、干扰黏附过程、增强黏膜屏障或调节免疫等方式。体内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对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非常复杂,对益生菌作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肠道菌群,相对于此,对胃内微生态的研究却很少,既往我们认为胃内极酸性环境几乎没有微生物的存在,益生菌对胃内微生态的影响更是少见报道。因此我们对难治性Hp感染患者预补充外源性乳酸杆菌,在分子水平上探究其可否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中定植以达到调整胃内微生态并且辅助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另外,据统计,89%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相关,中国作为胃癌的高负担国家,有必要推行“Screen and treat”策略,然而中国个别城市人群的报道显示Hp筛查率偏低,普通民众对Hp的认知防治情况尚不明确,也尚缺乏来自不同专业医生防治认知的报道。因此我们开展了中国医师和一般民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的调查,对现状进行了展示,并尝试阐述民众筛查的影响因素及医生根除治疗的抗衡因素。第一部分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HP感染根除方案选择的价值目的:研究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临床感染耐药Hp菌株培养的成功率及对根除率的影响;探讨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价值;根据结果评估上海地区多次Hp根除失败患者对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的耐药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03月至2020年09月,就诊于上海市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治疗前(第0天)对其行胃镜检查,取1块胃窦粘膜组织进行药敏培养,具体方法如下:将胃黏膜组织直接放进新型肉汤培养基(含马血清、布氏肉汤)中,置于环境温度为37℃,二氧化碳浓度为10%的培养箱中,培养时长为3-5天;待液体浑浊后,滴2滴尿素溶液和2滴酚红溶液至八排管孔内,加20μl菌液吹打混匀,观察颜色变化情况,若10分钟内液体由淡黄色变成红色或者紫罗兰色,则证明幽门螺杆菌培养成功,若10分钟内没有颜色变化,则培养结果为阴性。药敏鉴定:取10u L菌液接种至新型药敏测试板微孔中,微孔中包含:阿莫西林(0.5mg/L和1mg/L)、克拉霉素(0.5mg/L和1mg/L)、甲硝唑(4mg/L和8mg/L)、左氧氟沙星(0.5mg/L和1mg/L)、呋喃唑酮(0.5mg/L和1mg/L),将药敏板放入培养箱中(设置培养条件为37℃,二氧化碳浓度为10%)培养3天后,用12孔排枪在每个微孔中加入50μl底物反应液,通常10分钟内即可辨别出微孔中的变色情况,如果液体颜色变蓝色,表明幽门螺杆菌正常生长,Hp对该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如果不变色,表明Hp对该抗生素敏感;如果低浓度孔变色,而高浓度孔未变色,则为中敏。治疗方法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2种敏感抗生素,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四联方案口服治疗10天,然后停药1月后复查13C或14C呼气试验,统计药敏培养成功率、根除率、抗生素耐药情况,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与耐药率有无关联。结果:药敏培养共纳入51人,33人药敏培养成功,培养成功率64.7%,克拉霉素耐药率81.8%,左氧氟沙星耐药率78.8%,甲硝唑耐药率45.5%,阿莫西林耐药率33.3%,呋喃唑酮耐药率9%;上海地区Hp对抗生素单一耐药率12.1%,双重耐药率36.4%,多重耐药率48.5%;根除率按ITT分析和PP分析结果为87.9%和93.5%;不同性别、年龄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和呋喃唑酮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药敏培养技术培养成功率为64.7%,上海地区对多种抗生素单一耐药率及双重耐药率均较高,根据药敏结果对难治性感染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根除率高,具有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难治性HP感染者胃微生态的影响目的:在分子水平探究益生菌是否可以调控Hp感染患者胃内微生态环境,并探讨是否可以达到辅助根除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01月,就诊于上海市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并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至少2次的患者。在益生菌干预前(第0天)和干预后(第15天)分别胃镜下取胃窦黏膜2块,提取DNA,进行16s DNA高通量测序,以检测益生菌干预前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内菌群多样性和丰度的变化,并统计益生菌干预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率。结果:本试验共纳入41例患者,胃微生态测序结果如下:(1)Alpha多样性分析:乳酸杆菌干预前后胃内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包括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l指数、PD whole tree指数、goods coverage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胃内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没有发生改变;(2)Beta多样性分析:Uni Frac热图分析、Anosim分析、物种Adnois分析、物种MRPP分析、NMDS分析和PCOA分析等结果显示乳酸杆菌干预前后胃内菌群相似,没有明显分离,表明乳酸杆菌干预前后物种多样性无显着差异;(3)LEf Se分析:乳酸杆菌干预后属水平Dorea、Faecalibacterium、Corynebacterium,科水平Corynebacteracede相对丰度显着增加;(4)临床症状:益生菌干预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极大改善(P<0.001)。结论:乳酸杆菌预干预2周对胃内各菌群相对丰度及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小,可能主要通过调节胃内某种特定菌群和肠道菌群发挥作用。第三部分我国公众幽门螺杆菌感染认知度的调查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医师和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进行全国性调查,展示现状。方法:2019年1月至2月利用互联网调研平台定量调研方式,采取描述性统计方法,覆盖全国31个省市,城市、县城、农村所有居住地区展开针对中国医生及普通民众调查问卷,均包含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知识、观念及实践的研究,普通民众问卷共计28个问题,医生问卷共计30个问题。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招募3211名普通民众和546位医生,公众问卷的回应率为12.4%,医生问卷的回应率为4.1%。普通民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知识了解的总体正确率仅为16%,对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分别为35%和43.6%。医生对幽门螺杆菌知识的掌握(83.9%)高于其他人群,对于Hp传染途径及中国Hp感染现状了解欠佳(13.0%),可能是由于最新的幽门螺杆菌相关共识反馈不佳(14.3%)。绝大多数普通民众(87.0%)和医生(82.2%)支持国家幽门螺杆菌筛查计划从而预防胃癌,且支持率与Hp知识水平相关。消化内科医生对Hp感染知识(25.3%vs10.5%,P<.001)以及相关共识(31.9%vs 10.8%,P<0.001)的掌握高于非消化内科医生,但是,对幽门螺杆菌的筛查支持率低于非消化内科医师(58.2%vs.84.2%,P<0.001),其中可能与沉重的医疗负担(67.3%)有关。结论:中国民众对Hp知识的知晓率低,Hp筛查率低,在胃癌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省份更不理想,应加强对Hp知识的健康教育。全民对Hp筛查普遍持积极态度,有助于Hp筛查及根治工作的开展,可以进一步降低中国的胃癌疾病负担。中国各科医师对Hp知识掌握水平高,普遍支持Hp全民筛查,但消化科医生对Hp筛查支持率较低,可能与医疗资源不足有关,提示卫生部门应加强Hp筛查相关的资源投入。

陈宇桥[3](2021)在《加味半夏泻心汤联合二联疗法对Hp相关胃炎(脾虚湿热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加味半夏泻心汤联合二联疗法治疗Hp相关胃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01月在重庆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符合要求的Hp相关胃炎且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热证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中西组、二联组、四联组,分别予加味半夏泻心汤联合二联疗法(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 Bid+阿莫西林0.75g Qid)、改良二联疗法(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 Qid+阿莫西林0.75g Qid)、含铋剂四联疗法(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 Bid+胶体果胶铋胶囊0.2g Bid+阿莫西林1g Bid+克拉霉素缓释片500mg Bid)治疗14天,并定期随访、填写疗效评分表,治疗结束4周后复查C13/14C呼气试验。并运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半夏泻心汤联合二联疗法对Hp相关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一般资料:加味半夏泻心汤联合高频二联疗法(中西)组、改良二联疗法(二联)组以及含铋剂四联疗法(四联)组在性别、年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具有齐同可比性。2.Hp根除率:中西组根除率为89.66%,二联组中根除率为91.38%,含铋剂四联组中根除率为75.44%,中西组根除率与改良二联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根除率均显着高于含铋剂四联组(P﹤0.05)。3、中医症状评分比较:三组患者症状总评分以及主要症状评分组内前后比较均存在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患者治疗后评分,中西结合治疗方案症状总评分以及上腹胀满、纳差症状评分与含铋剂四联方案、改良二联方案,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二联方案症状总评分与含铋剂四联方案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二联方案的上腹胀满、纳差症状评分与含铋剂四联治疗方案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治疗方案上腹疼痛症状评分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证候总疗效:中西结合疗法总有效率为100.00%;改良二联组疗法总有效率为98.28%;含铋剂四联疗法总有效率为91.23%。经统计分析,中西结合疗法与含铋剂四联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疗法与改良二联疗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二联疗法与含铋剂四联疗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主要症状疗效:三组患者主要症状疗效结果存在差异性,其中中西结合治疗方案的上腹胀满、纳差症状疗效优于含铋剂四联治疗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二联方案的上腹胀满、纳差疗效与含铋剂四联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结合治疗方案总体有效率高于改良二联方案;三种治疗方案治疗患者的上腹部疼痛不适症状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6.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四联组因克拉霉素口服含有苦味,四联组中口苦不列入不良反应观察指标。在整个临床观察过程中,中西组1位患者出现失眠,程度较轻;改良二联组中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4例患者程度较轻,其中头晕头痛3例、失眠1例,1例患者出现皮疹程度较重,达到终止标准;含铋剂四联组有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头晕头痛2例、失眠2例、恶心1例、嗜睡1例、腹泻1例,均程度较轻,未达终止标准。通过χ2检验提示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加味半夏泻心汤联合二联疗法(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 Bid+阿莫西林0.75g Qid)治疗Hp相关胃炎脾虚湿热证患者与改良二联疗法的Hp根除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根除率均显着高于含铋剂四联疗法;在症状方面,加味半夏泻心汤联合二联疗法患者症状改善优于铋剂四联疗法以及改良二联疗法,改良二联疗法与铋剂四联疗法症状改善无明显差异;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安全性指标皆无异常。综上,对于Hp相关胃炎脾虚湿热证患者更推荐使用加味半夏泻心汤联合二联疗法。

杨凯杰[4](2021)在《江西地区内镜检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 ——一项基于两个时期、跨度25年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确定江西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1990至2019年期间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以及H.pylori感染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时间趋势。方法:收集2016年01月-2019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患者的内镜及病理资料,同时收集20世纪90年代的内镜数据,比较两时期的H.pylori感染率和疾病的检出率,并分析H.pylori在人群中的分布。结果:1、第一时期(1990-1992年)共纳入含H.pylori感染状态患者2330例,H.pylori平均感染率为55.8%。第二时期(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共纳入121595例,H.pylori平均感染率为31.6%。H.pylori感染率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57.7%至2019年30.9%,每年下降0.876%。在性别方面,男性比女性感染率更高(33.5%:29.7%,P<0.001)。在年龄方面,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增加后降低,在20-30岁年龄组最高。2、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从14.9%降至13.8%,从8.5%至3.9%。胃癌的的检出率同样从5.2%降至1.4%。相比之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从1.4%增加到4.4%。结论:1、江西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过去25年间呈下降趋势,随年龄增长,感染率先增加后降低,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2、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检出率在过去25年间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呈负相关。

宋玉莹[5](2021)在《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Hp根除率、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及安全性,评估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对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效果,旨在探求一种不含抗生素治疗Hp的安全有效的新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方法:选取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64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人。治疗组予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三联方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疗程均为14天。停药4-8周后行13C呼气试验,观察Hp根除率,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中医症状进行积分评判。记录服药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1)根除率方面,治疗组根除率为68.97%,对照组根除率为70.00%,经卡方检验,P>0.05,两者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根除效果相当;(2)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在改善口干口苦、大便溏或黏腻症状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此外,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缓解患者中医症状。治疗后组间对比中,两者在胃脘胀满、口干口苦、嗳气、肢体困重及大便溏或黏腻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胃脘疼痛、口中异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中,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效果相当;(3)中医证候疗效判定中,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经检验,P<0.05,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经检验,P<0.05,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安全性高于对照组。结论: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Hp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在Hp根除率方面与标准三联治疗方案相当,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优于标准三联,并有更高的安全性,提示新蒲饮2号有较好的抗Hp作用,在抗生素耐药率不断升高的大环境下,提供了新的根除Hp方向及思路。

张震[6](2021)在《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在铋剂四联疗法中添加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为益生菌在Hp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因上消化道症状接受胃镜和(或)病理检查,并确诊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的Hp阳性患者200例。以2种铋剂四联为对照组(A组、B组),其基础上联合益生菌为观察组(C组、D组),将患者随机纳入四组,每组50例。A组:采用一种四联疗法(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艾司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B组:采用另一种四联疗法(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艾司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C组:在A组基础上同期添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D组:在B组基础上同期添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四组疗程均14天,消化性溃疡患者继续给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2~4周。随访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治疗前后症状,停药4周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记录并统计所有观察结果。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的疗效。结果1.Hp根除率:本研究共入组200例患者,190例完成试验,根除168例。各组Hp根除率按ITT分析为:A组82.00%、B组84.00%、C组84.00%、D组86.00%,四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按PP分析为:A组85.42%、B组91.30%、C组85.71%、D组91.49%,四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不良反应发生率:各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A组38.0%、B组44.0%、C组18.0%、D组22.0%,四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各不良反应比较,四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两两比较,益生菌组(C组、D组)均低于对应的四联组(A组、B组),其两两之间均有显着差异(P均<0.05)。3.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各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为:A组5.10±1.09、B组5.06±1.25、C组5.02±1.20、D组5.12±1.08,四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为:A组3.16±0.87、B组3.20±0.88、C组2.58±0.73、D组2.66±0.87,四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均<0.05);另外,四组治疗后也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两比较,益生菌组(C组、D组)均低于对应的四联组(A组、B组),其两两之间均有显着差异(P均<0.05)。结论1.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与单纯铋剂四联疗法相比,未提高Hp根除率。2.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可以降低Hp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3.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与单纯铋剂四联疗法相比,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玉素甫·托合提[7](2021)在《3种不同四联方案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3种含铋剂不同四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因上消化道症状不适行胃镜检查和13C-UBT的患者2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各组70例;A组(阿莫西林、四环素、胶体果胶铋、泮托拉唑);B组(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泮托拉唑);C组(四环素、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泮托拉唑),疗程共14天;治疗后1周、2周、4周电话随访;治疗14天后停药至少4周再次复查13C-UBT,并比较3组的根除率、症状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经济效益;结果:A组平均年龄(41.77±15.24)岁,男性35例,女性35例;B组平均年龄(44.89±13.65)岁,男性34例,女性36例;C组平均年龄(47.44±13.57)岁,男性37例,女性33例,各组间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根除率85.07%(57/67)、不良反应发生率8.96%(6/67)、症状缓解率91.04%(61/67);B组根除率86.96%(60/69)、不良反应发生率11.59%(8/69)、症状缓解率92.75%(64/69);C组根除率90.63%(58/64)、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12/64)、症状缓解率85.94%(55/64)。3组的根除率(χ2=0.950,P=0.622)、不良反应发生率(χ2=2.961,P=0.228)、症状缓解率(χ2=1.836,P=0.399)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的成本-效果分析显示,A组476.10元、B组457.23元、C组391.13元,其中C组单位效果成本最低。结论:3种方案根除率均高于85%,在无法进行Hp培养和耐药性检测地区,经验性选择这3种四联方案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呋喃唑酮联合四环素方案具有更高的Hp根除率,而且成本更低,适合于Hp初次根除治疗,亦适合于青霉素过敏患者的Hp根除治疗。虽然3种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临床观察分析来看,仍需根据个体情况慎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杨露[8](2020)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国儿童Hp感染率高,且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急剧增长。Hp感染除了会引起胃部疾病外,还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和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多数医学领域学者主张儿童Hp感染需进行治疗。目前抗Hp治疗主要采用以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铋剂结合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治疗2周,然而大量长期广谱抗生素的治疗会产生胃肠道菌群失调等副反应,反复根除治疗还容易引起抗生素耐药问题;同时,由于儿童对药物依从性差等原因,儿童Hp感染根除率偏低。儿童Hp临床特点与成人不同,大多数表现为不同程度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出现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不良后果。目前对于哪个年龄段对儿童进行Hp根除治疗仍无定论。欧洲流行病学数据也表明,Hp感染可使肥胖、胃食管反流病及儿童过敏性疾病患者获益,且与炎症性肠病呈负相关。因此,在临床中急需寻找更有利于儿童Hp治疗的方案。目前关于Hp感染与肠道菌群方面研究越来越多,国外有动物试验研究已经证实发现Hp感染可引起未发炎的胃肠道远端肠道菌群明显变化。而Hp感染与人粪便肠道菌群研究也发现与Hp阴性相比,Hp感染样本中α-多样性显着增高、梭状芽孢杆菌及厌氧菌丰度下降、乳杆菌的丰度增加等。成人Hp感染与肠道菌群关系或动物科研试验比较多,而儿童研究尚少,本研究分析儿童抗Hp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Hp感染家庭肠道菌群特征,以期发现儿童Hp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特征菌,指导抗Hp益生菌治疗方案,协助提高儿童Hp根除率,改善患儿消化不良症状,减少根除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研究目的:1.探讨儿童Hp感染及胃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分析特征菌标志物;2.进一步在肠道菌群层面上了解儿童Hp家族易感性及与其关联的特征菌群;3.解析Hp根除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及其特征,以期指导益生菌治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4至14岁消化不良儿童及其父母粪便标本,纳入消化不良儿童进行13C呼气试验、腹部彩超、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胃镜及组织病理等检查,初次以病理结果及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阳性确诊Hp相关性胃炎的病例,纳入幽门螺杆菌胃炎组(HPG),而病理及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均提示Hp阴性,且胃镜下确诊胃炎的儿童病例纳入幽门螺杆菌阴性胃炎组(HNG),患儿父母依据13C或14C呼气试验判断Hp情况,同时采集患儿基本信息、病史、家庭信息等。患儿及其父母Hp检测均阳性纳入幽门螺杆菌阳性家系(HP-P家系),反之Hp检测均阴性纳入幽门螺杆菌阴性家系(HP-N家系)。并对Hp胃炎儿童进行一线三联疗法根除治疗,治疗药物及剂量为奥美拉唑(0.6-1.0mg/(kg.d),2次/d)、克拉霉素(15-20 mg/(kg·d),2次/d)、阿莫西林(50 mg/(kg·d),2次/d)或甲硝唑(20 mg/(kg·d),2次/d),对青霉素过敏的儿童需换用甲硝唑,总疗程为2周。随访Hp胃炎患儿治疗后2周、6周粪便标本,并评估根除效果,记录不良反应。同期留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CG)儿童粪便标本,健康对照儿童应用13C呼气试验判断Hp检测情况。该研究已由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QLCH-ET-2017-06,并且参加项目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纳入儿童及其父母大便标本收集并保存在-80℃冰箱并提取DNA,后期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做以下对比分析:1)将HPG、HNG与HCG肠道菌群两两比较;2)对Hp阳性儿童与Hp阴性儿童、Hp阳性父母与Hp阴性父母、Hp家系与Hp阴性家系肠道菌群进行对比。3)将根除治疗前(W0)、治疗后2周(W2)、治疗后6周(W6)粪便及健康对照(HC)肠道菌群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第一部分研究的患儿病例数154例,包括50例HPG患儿、42例HNG患儿及62例HCG儿童,结果显示(1)这三组,尤其是HPG,HNG和HCG中的β多样性分析存在显着差异;(2)与HCG对比,HPG和HNG中的F/B(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均显着降低,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丰度相对较高,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丰度相对较低;(3)与HNG相比,HPG中β变形杆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的丰度较高,而α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的丰度较低。(4)通过肠道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发现,HPG和HNG中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和β-内酰胺药物耐药性等代谢途径增加。2.第二部分研究纳入78例家系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0例HP-P家系,38例HP-N家系。(1)HP-P与HP-N家系组中父母、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显着,HP-P家系父母、儿童均可见乳酸杆菌目(Lactobacillales)丰度增高、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巨单胞菌属(Megamonas)或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减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父母标志菌主要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奈瑟氏菌属(Neisseria)及巨单胞菌属(Megamonas),而在儿童肠道菌群变化以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差异为主;(2)本研究同样进行两组家系间对比,发现HP-P组家系中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 parainfluenzae)丰度增高,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假单胞菌(Pseudomonas)、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降低。3.第三部分研究Hp儿童根除治疗后随访2周、6周肠道菌群变化,该研究留取W0 25例粪便标本,治疗2周后W2 23例粪便标本,治疗后6周W6标本留取16例粪便标本。发现根除治疗后2周肠道菌群变化显着,以拟杆菌门、梭状芽孢杆菌下降,变形菌门升高为主,且在停药4周发现,F/B值较前提高,拟杆菌属(Bacteroides)持续下降,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变形菌门中的奈瑟菌属(Neisseria)、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假单孢杆菌目(Pseudomonadales)仍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研究结论:1.儿童Hp感染及胃炎可引起显着肠道菌群变化,儿童胃炎主要引起肠杆菌科、拟杆菌科丰度改变,而Hp感染引起肠道菌群中链球菌和巨球形菌属丰度差异。Hp感染可加重胃炎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而这些肠道菌群改变与机体抗生素耐药、药物及营养物质代谢有关,有可能影响Hp感染和胃炎临床治疗效果,这提示了抗Hp感染中应用益生菌辅助治疗的重要性,且为开展更大范围的临床验证和开发益生菌治疗策略打下了基础。2.Hp感染导致家系内肠道菌群显着变化,且HP-P家系中父母、儿童肠道菌群各有特点。该研究表明Hp不仅引起家族各成员感染也同样引起各成员肠道菌群紊乱,因此在对儿童进行抗Hp感染治疗的同时,应提倡全家一起根除治疗策略,降低Hp感染率。3.儿童Hp根除治疗可短期显着改变肠道菌群构成,主要以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下降及变形菌升高为主,且在短时间未恢复至治疗前。对于临床益生菌种类及治疗疗程提供了客观依据。

张意[9](2020)在《粪菌移植对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肠道微生物群重建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可以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以及胃癌。在Correa提出的经典肠型胃癌发生模式“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中,H.pylori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是胃癌发生的启动因素。而根除H.pylori能减轻胃的慢性活动性炎症,减少人群约37%胃癌的发生。目前国内外多个共识均认为H.pylori根除治疗是目前预防胃癌最为有效的策略。临床常用的H.pylori根治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与2-3种抗生素、铋剂之间的组合。但近年来随着H.pylori对克拉霉素等抗生素的耐药率不断升高,既往指南推荐的一线根除方案含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在高耐药率地区(克拉霉素耐药率>15%)的根除率下降至80%以下。而当前多个国内外共识所推荐的铋剂四联疗法根除率可高达90%以上,以及近年出现的大剂量PPI+阿莫西林二联疗法也被证实其根除率不劣于铋剂四联疗法。虽然使用这些共识所推荐的根除方案治疗可以根除绝大部分的H.pylori感染,但是长时间大量的应用PPI、抗生素等药物,会明显干扰胃肠道微生物群的正常生长繁殖,进而引起胃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衡。国外多项研究显示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三联疗法方案和四联疗法方案均会引起胃肠道菌群结构短期及长期的变化。而大剂量PPI+阿莫西林二联疗法虽正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尚未见关于大剂量二联疗法对胃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的报道。由H.pylori根除治疗引起的胃肠道微生物群失衡会导致许多不良反应,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提出在根除治疗的同时或者根除治疗后补充益生菌制剂,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治疗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并可能降低对肠道微生态的不良影响。但是益生菌制剂多由乳酸菌、双歧杆菌、部分链球菌和酵母菌中一种或多种菌株组成,其菌种结构相对单一,多样性远低于人类胃肠道微生物群。新近研究显示益生菌制剂在抗生素干预后肠道微生物群重建中修复作用有限,并不能促进肠道微生物群恢复。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FMT)是一种将供者粪便中提取的微生物群移植到患者肠道,通过修复患者失衡的肠道微生物群来治疗疾病的疗法,而粪菌中微生物群的物种丰度和多样性优于益生菌制剂。目前FMT已被应用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并在上述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重建失衡肠道微生物群的能力。因此,FMT理论上可以促进在H.pylori根除治疗后失衡的肠道微生物群恢复正常的结构和多样性。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的方法,评估大剂量PPI+阿莫西林二联疗法对H.pylori感染者胃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以及FMT对H.pylori根除治疗后胃肠道微生物群重建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试验的方法,研究对象为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门诊就诊的H.pylori感染初治成年患者。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随机分配到大剂量二联疗法+FMT组或大剂量二联疗法+安慰剂组。所有患者先接受14天大剂量二联疗法治疗(艾司奥美拉唑钠肠溶片20 mg 4次/日+阿莫西林胶囊750 mg 4次/日),在根除治疗结束次日患者按入组时随机分配的设盲编码服用一次对应的胶囊(FMT胶囊或安慰剂胶囊,共16粒)。患者在根除治疗前(基线)、根除治疗结束后且FMT/安慰剂治疗前(第2周)、FMT/安慰剂治疗一周后(第3周)、FMT/安慰剂治疗八周后(第10周)这四个时间点接受面对面随访并留取粪便样本。所有粪便样本进行16s rDNA测序及宏基因组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解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本研究主要观察大剂量二联疗法治疗前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以及FMT/安慰剂治疗前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此外,还观察H.pylori根除率、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依从性、研究期间胃肠道症状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30名满足入组条件的H.pylori感染阳性初治患者,随机分入大剂量二联疗法+FMT组(15名)和大剂量二联疗法+安慰剂组(15名)。两组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93.3%vs 86.7%,P=1.000)。根除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3.3%vs 40%,P=1.000)。30名患者在接受14天大剂量二联疗法治疗后肠道微生物群α-多样性显着下降(P<0.05),β-多样性与根除治疗开始前相比有显着的差异(P<0.001)。肠道菌群的丰度在根除治疗后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如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从治疗前的40.8%下降到治疗后的28.1%(P=0.004),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从4.1%上升到11.5%(P=0.002)。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CfxA3的丰度在根除治疗后发生了显着的上升(P<0.001)。根除治疗后两组间肠道微生物群α-多样性、β-多样性、抗生素耐药基因丰度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大剂量二联疗法+FMT组患者在FMT治疗结束一周后,肠道微生物群的α-多样性、主要物种丰度比根除结束时有所上升,与根除前相比已无显着的差异(P>0.05),但β-多样性、Cfx A3基因丰度与根除治疗前仍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在FMT治疗结束八周后,α-多样性、主要物种丰度已接近根除前的水平,而β-多样性和Cfx A3基因丰度与根除前仍存在显着差异(P<0.05)。大剂量二联疗法+安慰剂组患者在安慰剂治疗结束一周后,肠道微生物群的α-多样性、β-多样性、主要物种丰度、Cfx A3基因丰度与根除前已无显着的差异(P>0.05);在安慰剂治疗结束八周后,α-多样性、主要物种丰度、Cfx A3基因丰度均已接近根除前的水平,而β-多样性与根除前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FMT/安慰剂治疗结束一周后和八周后,两组间肠道微生物群的α-多样性、β-多样性、主要物种丰度、抗生素耐药基因丰度均不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粪菌胶囊治疗并未导致明显的不良反应,接受粪菌胶囊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接受安慰剂者无显着差异(6.7%vs 20%,P=0.598)。两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评分在根除治疗结束后均显着降低(P<0.001)。大剂量二联疗法+FMT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评分在接受FMT治疗结束一周后继续显着下降(P=0.002),且在FMT治疗结束八周后仍保持显着的下降(P=0.002)。而大剂量二联疗法+对照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评分在安慰剂治疗结束一周后并未显着下降,直到安慰剂治疗结束八周后才出现显着的下降(P=0.027)。两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评分在根除治疗开始前、根除治疗结束后、FMT/安慰剂治疗一周后和八周后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艾司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可取得良好的根除率(≥85%),而且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程度均较轻且可自行缓解。根除治疗完成后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评分显着降低。大剂量二联疗法在短期内可对肠道微生物群的物种丰度和组成产生显着的影响,而且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Cfx A3丰度显着升高。大剂量二联疗法对肠道微生物群的物种丰度和组成的短期影响并不会持续存在;在根除治疗结束一周后,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物种丰度和组成、抗生素耐药基因丰度与根除治疗前水平已没有显着差异;在根除治疗结束八周后,肠道微生物群基本接近根除治疗前的状态。粪菌移植不能使患者肠道微生物群更快恢复至根除治疗前的状态,但接受粪菌移植的患者其胃肠道症状评分更早出现显着的下降。

王雪迪[10](2020)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Hp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在1980年代初期由澳大利亚皇家珀斯医院的两名学者发现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活检标本中。Hp与人体多种疾病息息相关,更是胃癌的独立致病因素。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Hp的根除方案也在逐渐完善与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耐药性等原因,导致根除率有所下降,而老年群体在此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由于Hp的感染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老年人群不仅感染率高,而且老年人由于抗生素使用较多、机体各项功能衰退等原因产生的抗生素耐药、不良反应的机率更高,以致于老年群体的根除率偏低。所以如何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老年群体的根除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导师结合前期多项临床观察,创造性的将荆花胃康胶丸替代一种抗生素,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不仅可以减少抗生素的种类,还能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根除率。因此,开展将此方案应用于老年群体的临床疗效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目的:通过调查老年Hp感染群体的人口学资料、饮食习惯、个性特征以及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深入了解老年人Hp感染的特征,为情志、饮食调理及中医辨证论治等方面防治Hp感染提供依据。通过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简称“单一抗生素方案”)与标准四联方案对比,探讨该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老年Hp感染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应用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设计。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60岁以上的Hp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27例,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阿莫西林分散片+荆花胃康胶丸+胶体果胶铋胶囊的单一抗生素方案;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阿莫西林分散片+克拉霉素分散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的标准四联方案,疗程均为2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一般资料、治疗前的中医证型、治疗前及疗程后4-8周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并记录症状积分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60例老年Hp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胃不和证最多,占36.7%,其次为脾胃湿热证,占33.3%,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各占15.0%、8.3%、6.7%;两组Hp感染根除率在不同证型的先后顺序均为:胃络瘀阻证和胃阴不足证最高,其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的根除率均为最低,且观察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2)60例老年Hp感染患者经过2周的根除治疗后,观察组Hp根除率为84.85%,对照组的根除率为81.48%。(3)两组方案对于老年Hp感染患者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的Hp根除率与年龄、性别、婚姻、身高、体重、吸烟、饮酒、文化程度、分餐具、外出就餐、中医证型等均无明显关联(P>0.05)。(5)两组于治疗期间共发生4例不良反应事件,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1例,显示观察组的安全性优于对照组。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不仅能够提高老年Hp感染患者的根除率,还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较标准四联疗法更加安全,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二、奥、阿、灭方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阿、灭方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艾司奥美拉唑三联与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资料筛选与质量评价
        1.3.1 资料筛选
        1.3.2 文献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3 直接比较及传统meta分析的异质性检验
    2.4 网络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HP感染根除方案选择的价值
    一、研究对象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与结论
第二部分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难治性HP感染者胃微生态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与结论
第三部分 我国公众幽门螺杆菌感染认知度的调查
    一、研究背景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加味半夏泻心汤联合二联疗法对Hp相关胃炎(脾虚湿热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治疗方法
        2.3 安全性指标
        2.4 疗效指标评定标准
        2.5 安全评价
        2.6 数据管理
        2.7 统计分析
        2.8 受试者权益保护
        2.9 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2.10 伦理保证
第二部分 结果及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患者权益保障情况
    3 基线比较
        3.1 三组性别构成比较
        3.2 三组年龄分布比较
        3.3 治疗前三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4 服药后三组疗效比较
        4.1 三组Hp根除率比较
        4.2 三组患者症状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4.3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疗效分级比较
        4.4 三组患者上腹痛疗效分级比较
        4.5 三组患者上腹胀满疗效分级比较
        4.6 三组患者纳差疗效分级比较
    5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Hp相关胃炎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Hp相关胃炎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2.1 Hp相关胃炎的发病机制
        2.2 Hp与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化的关系
        2.3 Hp与胃癌的关系
        2.4 Hp感染的西医治疗进展
    3 导师对Hp相关胃炎(脾虚湿热证)的认识
        3.1 理方思路
        3.2 现代药理研究
        3.3 半夏泻心汤的前期观察
        3.4 二联方案的选用
    4 Hp相关胃炎的治疗体会以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疗效探讨
    5 问题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江西地区内镜检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 ——一项基于两个时期、跨度25年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设计
        2.3.2 幽门螺杆菌诊断标准
        2.3.3 上消化道疾病诊断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H.pylori感染率的变化趋势及分布
        3.1.1 H.pylori感染率的变化趋势
        3.1.2 H.pylori感染率在不同时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分布
    3.2 H.pylori感染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趋势
    3.3 H.pylori感染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特征(2016-2019)
        3.3.1 糜烂性胃炎
        3.3.2 食管炎
        3.3.3 胃息肉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5)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及研究
        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辨证治疗概况
    2 西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概况
        2.1 Hp的微生物特性
        2.2 流行病学研究
        2.3 Hp致病因子
        2.4 致病机制
        2.5 临床表现及相关疾病
        2.6 Hp诊断方法
        2.7 Hp的治疗
        2.8 Hp疫苗
        2.9 Hp的预防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终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统计学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治疗后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课题立论依据
        1.1 目前治疗方案的不足
        1.2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关系
    2 新蒲饮2号组方分析
    3 结果分析
    4 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益生菌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7)3种不同四联方案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终止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终止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收集资料
        3.1.1 主要药品、仪器及试剂
        3.1.2 检测方法
        3.2 病例分组
        3.3 治疗方案
        3.4 病例记录与随访
        3.5 复查
        3.6 观察指标
    4.统计学分析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8)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1 前言
        1.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本情况
        1.1.2 肠道菌群及检测方法
        1.1.3 幽门螺杆菌与胃部菌群关系
        1.1.4 幽门螺杆菌与肠道菌群关系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1.2.2 方法
    1.3 结果
        1.3.1 样本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1.3.2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1.3.3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的构成
        1.3.4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差异菌分析
        1.3.5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预测功能分析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基于肠道菌群特征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家族聚集性
    2.1 前言
        2.1.1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家族聚集性
        2.1.2 儿童肠道菌群与家庭关系
        2.1.3 家系肠道菌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
        2.3.1 样本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2.3.2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父母、儿童肠道菌群影响
        2.3.3 家系组间肠道菌群差异
        2.3.4 家系组间肠道菌群预测功能分析
        2.3.5 家系内儿童与父母肠道菌群相似度分析
        2.3.6 家系内父母与儿童肠道菌群差异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的影响
    3.1 前言
        3.1.1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3.1.2 根除治疗中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1.3 根除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1.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进展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
        3.3.1 样本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3.3.2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
        3.3.3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2周、6周肠道菌群变化
        3.3.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6周与治疗前肠道菌群差异
        3.3.5 动态观察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
    3.4 讨论
    3.5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英文论文一
附英文论文二

(9)粪菌移植对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肠道微生物群重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二联疗法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粪菌移植对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肠道微生物群重建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胃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Hp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命名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3.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机制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5.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
        6.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适应症
        7.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8.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1. 病名及历史沿革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病因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病机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辨证分型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2.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3.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治疗进展
        4.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西医诊断标准
        4. 中医诊断标准
        5. 纳入与排除标准
        6. 终止及脱落标准
        7. 调查方法
        8. 治疗方案
        9. 观察指标
        10. 疗效评价标准
        11. 统计方法
        12.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情况
        4. 中医症状量化积分
        5.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根除率影响因素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一般资料
        2.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疗效评价
        4.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5.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根除率影响因素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语
    结论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四、奥、阿、灭方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艾司奥美拉唑三联与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网状Meta分析[D]. 张丽香.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 吴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3]加味半夏泻心汤联合二联疗法对Hp相关胃炎(脾虚湿热证)的疗效观察[D]. 陈宇桥.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江西地区内镜检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 ——一项基于两个时期、跨度25年的回顾性研究[D]. 杨凯杰. 南昌大学, 2021(01)
  • [5]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宋玉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疗效观察[D]. 张震.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7]3种不同四联方案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研究[D]. 玉素甫·托合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D]. 杨露. 山东大学, 2020
  • [9]粪菌移植对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肠道微生物群重建的影响[D]. 张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10]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Hp感染的临床观察[D]. 王雪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奥、甲、绝育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